CN114640922A - 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40922A CN114640922A CN202210515245.2A CN202210515245A CN114640922A CN 114640922 A CN114640922 A CN 114640922A CN 202210515245 A CN202210515245 A CN 202210515245A CN 114640922 A CN114640922 A CN 1146409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aring
- signal
- touch
- headset
- 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9/00—Monitoring arrangements; Test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33—Headphones for stereo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R5/0335—Earpiece support, e.g. headbands or neckres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智能耳机领域的入耳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该入耳适配方法包括:响应于智能耳机的启动指令,采集智能耳机对应的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基于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确定智能耳机是否满足第一佩戴要求;对应于智能耳机满足第一佩戴要求,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入耳适配音确定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入耳适配方法,智能耳机可以通过力学传感器结合佩戴检测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对智能耳机的进行稳定状态的判断,确定智能耳机同时满足佩戴、佩戴稳定以及未触碰,也就是,保证智能耳机在正确的时间点播放入耳提示音,进一步确保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的智能耳机大都属于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入耳式耳机,TWS耳机具备入耳适配功能。
例如,在用户佩戴智能耳机时,智能耳机会发出入耳提示音,智能耳机基于该入耳提示音与耳机内部麦克风接收到的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声音信号,确定出当前用户的耳道特性,以及选择与用户的耳道特性最匹配的工作系数(例如,降噪系数)。
用户在佩戴耳机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耳机的位置进行调整。对于现有的智能耳机的入耳适配功能,往往在用户将智能耳机的扬声器塞入耳道但尚未完成耳机位置调整时,智能耳机已经执行完成了入耳适配功能,造成智能耳机的使用性能损失。因此,需要一种在智能耳机稳定佩戴后再开启入耳适配功能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入耳适配方法,应用于智能耳机,方法包括:
响应于智能耳机的启动指令,采集智能耳机对应的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
基于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确定智能耳机是否满足第一佩戴要求;
对应于智能耳机满足第一佩戴要求,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入耳适配音确定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这里的智能耳机可以包括有线耳机或者无线耳机,智能耳机的类型可以包括入耳式和半入耳式。这里的启动指令可以包括:智能耳机可以自动启动并进入与手机的配对状态;用户长按处于关闭状态的智能耳机的启动按键后,智能耳机启动并进入与手机的配对状态。这里的第一佩戴要求可以包括:智能耳机的佩戴状态为佩戴,运动状态为静止状态以及触碰状态为未触碰。这里的工作参数可以包括工作系数,也就是,对应于佩戴智能耳机的用户的耳道特性以及佩戴位置的工作系数。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入耳适配方法,智能耳机可以通过设置于智能耳机的手柄位置的力学传感器结合佩戴检测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对智能耳机的进行稳定状态的判断,确定智能耳机同时满足佩戴、佩戴稳定以及未触碰,也就是,保证智能耳机在佩戴稳定后再开启入耳适配功能,即,确保在正确的时间点播放入耳提示音,进一步确保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的准确性。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采集智能耳机对应的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包括:
通过智能耳机的佩戴检测传感器获取佩戴信号,其中,佩戴检测传感器包括红外传感器或电容式接近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且佩戴信号包括红外光信号或电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触碰信号是通过智能耳机的力学传感器获取的,触碰信号用于表示触碰或者按压智能耳机的作用力。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通过智能耳机的加速度传感器获取运动信号,其中,运动信号用于表示智能耳机的位移速度。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佩戴要求包括:
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多个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的均值高于预设佩戴阈值,且运动信号小于预设运动状态阈值,且触碰信号的触碰时长小于第一预设触碰时长阈值。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智能耳机的佩戴状态是通过判断多个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而被确定,并且佩戴状态包括佩戴或未佩戴中的一种,其中,相关性系数表示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似性。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智能耳机可以获取多个佩戴信号𝑥,即,一组电信号的数据序列。这里的预设佩戴状态信号可以包括预设佩戴状态信号,是与智能耳机的佩戴状态是佩戴还是未佩戴相关的,并对佩戴和未佩戴设置不同的预设阈值。智能耳机能够将获取的多个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进行比较,更加精确地判断智能耳机的佩戴状态是佩戴还是未佩戴。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智能耳机的运动状态是通过比较运动信号与预设运动状态阈值而被确定,并且运动状态包括佩戴稳定或佩戴不稳中的一种。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这里的运动信号可以包括加速度信号𝑦。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智能耳机的触碰状态是通过比较触碰信号的触碰时长与第一预设触碰时长阈值而被确定,并且触碰状态包括持续触碰或未触碰中的一种。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这里的第一预设触碰时长阈值可以包括预设时间段t。触碰信号可以包括力学信号z,如果力学信号z的触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段t,则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触碰,否则为未触碰。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对应于智能耳机满足佩戴要求,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入耳适配音确定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包括:
通过智能耳机的扬声器发出入耳适配音;
通过智能耳机的内置麦克风接收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后形成的入耳适配音对应的声音信号;
根据声音信号的声音特征确定出佩戴智能耳机的用户的耳道特征,从多组预设工作系数中确定与用户的耳道特征对应的工作参数。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方法还包括:
跟据进一步接收到的触碰信号,调整工作参数。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这里的触碰信号可以包括:用户在佩戴智能耳机后,通常每隔一段时间会调整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智能耳机通过力学传感器持续检测触碰对应的力学信号z1。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根据触碰信号,调整工作参数,包括:
响应于对智能耳机的触碰操作,采集智能耳机对应的触碰信号;
基于触碰信号,确定智能耳机是否满足第二佩戴要求;
对应于智能耳机满足第二佩戴要求,重新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入耳适配音重新确定并调整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佩戴要求包括:
持续采集到的触碰信号的触碰时长大于第二预设触碰时长阈值,且对应于持续采集到的触碰信号的触碰时长大于第二预设触碰时长阈值后,持续未采集到触碰信号的未触碰时长大于第三预设触碰时长阈值。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这里的第二预设触碰时长阈值可以包括预设第一时长阈值,这里的第三预设触碰时长阈值可以包括预设第二时长阈值。第二佩戴要求可以包括力学传感器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1的触碰时长超过预设第一时长阈值以及通过力学传感器持续检测到力学信号z1之后,记录未持续检测到力学信号z1的未触碰时长。若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第二时长阈值。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入耳适配方法,可以避免用户在调整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的过程中,会短暂地未触碰智能耳机,使得智能耳机误认为用户已经调整完毕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也就是,在用户在调整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的过程中,用户的手会暂时地离开智能耳机的情况,只有在用户未触碰智能耳机的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第二时长阈值时,智能耳机才会确定用户调整完毕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避免造成智能耳机频繁地开启入耳适配检测,增加智能耳机的功耗,使得用户体验不佳。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其特征在于,第二佩戴要求还包括:
对应于持续未采集到触碰信号的未触碰时长大于第三预设触碰时长阈值后,第二预设时间段内采集的多个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的均值高于预设佩戴阈值。
即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再次执行触碰状态检测可以确定用户对智能耳机触碰是用户对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进行调整,而不是用户摘下智能耳机,避免了在用户摘下智能耳机后,也会开启入耳适配功能,增加智能耳机的功耗。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耳机,智能耳机包括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的每个耳机包括:佩戴检测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扬声器以及处理器,其中,
佩戴检测传感器被配置为采集佩戴信号;
加速度传感器被配置为采集运动信号;
力学传感器被配置为采集触碰信号;
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确定智能耳机是否满足第一佩戴要求;
对应于智能耳机满足第一佩戴要求,控制扬声器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入耳适配音确定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含有指令,当指令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电子设备实现前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入耳适配方法。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用于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入耳适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附图说明
图1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智能耳机100进行入耳适配的场景图;
图2a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半入耳式的智能耳机100的结构图;
图2b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半入耳式的智能耳机100的结构图;
图3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智能耳机100内部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4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智能耳机100的入耳适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智能耳机100的入耳适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智能耳机100的入耳适配模块框图;
图7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适用于智能耳机100的入耳适配方法的入耳适配装置300的软件结构框图;
图8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适用于智能耳机100的入耳适配方法的入耳适配装置300的软件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智能耳机100进行入耳适配的场景图,这里的。如图1所示,用户从耳机盒取出智能耳机100开启智能耳机100,或者智能耳机100与手机200(未示出)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后智能耳机100自动启动。在用户佩戴了智能耳机100并通过持续触碰智能耳机100的手柄继续对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智能耳机100会开启入耳适配功能,确定出智能耳机100的工作系数。但是,由于此时用户还在持续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如果调整完毕后的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与智能耳机100开启入耳适配功能时的佩戴位置不一致,会导致智能耳机100所使用的工作系数与调整完成的佩戴位置对应的工作系数不匹配,造成智能耳机100的使用性能受损。
这里的入耳适配功能可以是指对应于佩戴智能耳机的用户的耳道特性以及佩戴位置,智能耳机中会预设多组工作系数,每组工作系数适配不同的用户的耳道特性和佩戴位置,智能耳机需要从预设的多组工作系数中确定一组适配的工作系数。入耳适配功能的实现方法可以是,智能耳机100通过扬声器发出入耳提示音后,通过麦克风接收的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入耳提示音的声音信号,根据入耳提示音以及返回的声音信号,从预设的多组工作系数中确定出于当前用户的耳道特性最匹配的工作系数,也就是与返回的声音信号的声音特征匹配的工作系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耳机100可以包括佩戴状态,运动状态以及触碰状态三种状态。佩戴状态可以包括佩戴和未佩戴,用于表示智能耳机100是否入耳,也就是,用户是否已经佩戴智能耳机100;运动状态可以包括佩戴稳定和佩戴不稳,用于表示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用户从耳机盒中取出直至用户佩戴完毕的移动状态,以及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完成佩戴的静止状态。触碰状态可以包括持续触碰和未触碰,用于表示用户是否在预设时间段内触碰智能耳机100,判断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是持续触碰还是未触碰,也就是,确定用户是否在预设时间段内持续地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如果是,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持续触碰;如果不是,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
在图1的场景中,在智能耳机100确定了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并且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为佩戴稳定后,即使用户还在持续触碰智能耳机100的手柄继续对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进行调整,智能耳机100仍旧会开启入耳适配功能。为了解决图1中描述的智能耳机100开启入耳适配功能时,智能耳机100执行完成入耳适配时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与用户最终佩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不一致,也就是,智能耳机100开启入耳适配功能的时间点不适当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耳机100的入耳适配方法。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适配方法中,在用户佩戴智能耳机100的过程中,智能耳机100会分别检测智能耳机100对应的佩戴状态,运动状态以及触碰状态,在确定智能耳机100同时满足佩戴、佩戴稳定以及未触碰后,判断出智能耳机100处于稳定状态,智能耳机100才会开启入耳适配功能,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对应的适配的工作系数(降噪和透传系数)。也就是,对应于处于佩戴、佩戴稳定以及持续触碰的状态的智能耳机100,智能耳机100可以等待直至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变更为非触碰,也就是,等待用户100调整完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后,智能耳机100才开启入耳适配功能,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对应的适配的工作系数。
图2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智能耳机100的结构图。这里的智能耳机100可以是指成对的耳机包括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智能耳机100也可以单指成对的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中的任意一个,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的结构图相似。图2a示出的智能耳机100可以是一种半入耳式的智能耳机。图2a示出了成对的耳机中的右耳耳机的结构图,如图2a所示,智能耳机100包括扬声器101,麦克风102,麦克风103,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加速度传感器105、手柄106和力学传感器107。
扬声器101可以设置在耳机100的一端,这里的扬声器101可以是入耳扬声器,用于播放智能耳机100的音频。例如,播放入耳提示音,智能耳机100在正常工作时的音频(例如,音乐)等。
麦克风102可以设置在耳机100的底部,也就是相对于扬声器101的位置设置,可以位于手柄106的一端,又称为底部麦克风或者通话麦克风,可以用于采集用户在进行通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信号。
麦克风103可以设置在耳机100的内部靠近扬声器101的位置,又称为内置麦克风,可以用于接收扬声器101发出的入耳提示音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声音信号。
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可以设置于相对于扬声器101的位置,用于检测智能耳机100是否入耳。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可以是光学传感器或接触传感器。即,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可以通过光学或者触觉的方式检测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用户佩戴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可以是红外传感器,例如,智能耳机100可以预先设置红外光信号阈值,通过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发出红外光后,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接收到被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判断反射的红外光信号是否大于红外光信号阈值,如果大于,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如果小于,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在另一本申请实施例中,佩戴检测传感器104也可以是电容式接近传感器,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可以接收用户皮肤下的浅层肌肉和神经干上电活动产生的电信号,判断电信号是否大于电信号阈值,如果大于,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如果小于,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
加速度传感器105可以设置与用于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例如:这里的加速度传感器105可以是加速度计(Acceleration Transducer,ACC),用于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位移速度,即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也就是,检测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用户从耳机盒中取出直至用户佩戴完毕的移动状态,以及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完成佩戴的静止状态,即,判断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佩戴稳定或者佩戴不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加速度传感器105也可以是其他用于判断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的运动传感器,例如:陀螺仪,倾斜传感器、旋转传感器等。
力学传感器107可以设置于智能耳机100的手柄106的位置,用于检测用户是否触碰甚至按压智能耳机100的手柄106,也就是检测用户对智能耳机100的手柄106的作用力。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力学传感器107可以检测在预设时间段内,用户是否持续触碰或者按压智能耳机100的手柄106;或者,检测在预设时间段内,用户是否未持续触碰或者按压智能耳机100的手柄106。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入耳适配方法中,智能耳机可以通过设置于智能耳机的手柄位置的力学传感器结合佩戴检测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对智能耳机的进行稳定状态的判断,确定智能耳机同时满足佩戴、佩戴稳定以及未触碰,也就是,保证智能耳机在佩戴稳定后再开启入耳适配功能,即,确保在正确的时间点播放入耳提示音,进一步确保智能耳机的工作系数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耳机1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配置有佩戴检测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力学传感器的各种耳机,耳机的类型可以包括半入耳式和入耳式,并且耳机可以是有线耳机,也可以是无线耳机。图2b示出了一种入耳式的智能耳机100的结构图,如图2b所示,智能耳机100包括扬声器101,麦克风102,麦克风103,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加速度传感器105、手柄106和力学传感器107。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智能耳机100内部的硬件结构示意图,智能耳机10可以包括处理器100充电管理模块100电源管理模块131,电池132,天线,无线通信模块140,音频模块150,扬声器160A,通话麦克风160B,内置麦克风160C,传感器模块170以及内部存储器180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70可以包括佩戴检测传感器170A,加速度传感器170B,力学传感器170C等。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充电管理模块12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
电源管理模块131用于连接电池132,充电管理模块12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31接收电池13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2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80,无线通信模块140,音频模块15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13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
无线通信模块140,可以提供应用在智能耳机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
音频模块15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5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音频模块15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5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本申请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50还可以通过智能耳机100的处理器110运行,用于控制扬声器160A发出入耳提示音,基于该入耳提示音与内置麦克风160C接收到的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声音信号可以进行耳道适配。
扬声器16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智能耳机100可以通过扬声器16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当通过智能耳机10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扬声器160A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通话麦克风160B,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通话麦克风160B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通话麦克风160B。智能耳机10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通话麦克风160B。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智能耳机100可以设置两个通话麦克风160B,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
内置麦克风160C,用于接收扬声器160A发出的入耳提示音,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声音信号。
佩戴检测传感器170A,用于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也就是,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还是未佩戴。可以理解,这里的佩戴检测传感器170A可以包括: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加速度传感器170B,用于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位移速度,即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也就是,检测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用户从耳机盒中取出直至用户佩戴完毕的移动状态,以及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完成佩戴的静止状态。
力学传感器170C用于检测用户是否触碰智能耳机100,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是持续触碰还是未触碰。
内部存储器180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180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80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智能耳机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下面参考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入耳适配方法,图4的入耳适配方法可以适用于用户启动智能耳机100并佩戴智能耳机100的场景,图4示出的入耳适配方法可以由智能耳机100执行,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1:智能耳机100启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这里的智能耳机100可以是指成对的耳机包括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智能耳机100也可以单指成对的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中的任意一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入耳适配方法对此不做限定。
这里的智能耳机100启动的方式可以包括:将放置有智能耳机100的耳机盒(未示出)的盒盖打开,智能耳机100可以自动启动并进入与手机200的配对状态;用户长按处于关闭状态的智能耳机100的启动按键后,智能耳机100启动并进入与手机200(未示出)的配对状态;以及位于智能耳机100的耳机盒外且处于待机状态的智能耳机100检测到与手机200建立通信连接后,智能耳机100自动启动。
S402: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启动智能耳机100后,智能耳机100可以通过图1所描述的智能耳机100的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的过程可以包括:智能耳机100存储有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这里的预设佩戴状态信号用于表示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时,智能耳机100的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检测到的佩戴信号的数值。在智能耳机100启动后,智能耳机100通过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持续采集佩戴信号𝑥,并将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进行相关性比较,若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大于预设阈值,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否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
可以理解,这里的将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进行相关性比较,用于表示佩戴信号𝑥和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似性。以佩戴检测传感器104为电容式接近传感器为例,佩戴信号𝑥可以是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检测到的一组电信号的数据序列。通过将一组佩戴信号𝑥中的每一个数值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进行线性相关比较,例如,计算一组佩戴信号𝑥中的每一个数值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的标准差,进而获得一组佩戴信号𝑥中的每一个数值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的标准差均值,也就是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若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小于预设阈值,则说明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似性较低,可以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若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大于预设阈值,则说明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似性较高,可以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以下函数(𝑥, )计算佩戴信号𝑥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是通过函数(𝑥, )计算一组佩戴信号𝑥中的每一个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标准差均值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函数(𝑥, )的输出结果可以包括0和1,0表示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1表示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
S403: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启动智能耳机100后,智能耳机100可以通过图1所描述的智能耳机100的加速度传感器105进一步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以辅助佩戴检测。加速度传感器105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的过程可以包括:智能耳机100存储有预设运动状态阈值,在智能耳机100启动后,智能耳机100通过如图1描述的加速度传感器105持续检测加速度信号𝑦,即运动状态信号𝑦,并将运动状态信号𝑦与预设运动状态阈值进行比较,例如,若加速度信号𝑦大于预设阈值,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为移动状态,即,智能耳机100处于佩戴不稳;否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为静止状态,即,智能耳机100处于佩戴稳定。
可以理解,这里的将加速度信号𝑦与预设运动状态阈值进行比较,用于表示智能耳机100的平稳程度,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以下函数𝑔(𝑦)值表示智能耳机100的平稳程度。函数𝑔(𝑦)的输出结果可以包括0和1。当佩戴不稳时,函数𝑔(𝑦)的值取0;当佩戴稳定时,函数𝑔(𝑦)的值取1。
S404: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启动智能耳机100后,智能耳机100可以通过图1所描述的智能耳机100的力学传感器107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以进一步确定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力学传感器107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的过程可以包括:智能耳机100存储有预设时间段t,在智能耳机100启动后,智能耳机100通过力学传感器107持续检测力学信号z,这里的力学信号z可以是用户调整智能耳机100时,用户的手指触碰智能耳机100的手柄106时产生的作用力。若力学传感器107未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的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段t,或者力学传感器107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的触碰时长小于预设时间段t,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若力学传感器107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的触碰时超过于预设时间段t,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持续触碰。
可以理解,这里的将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的未触碰时长以及触碰时长与预设时间段t进行比较,用于表示用户是否在持续地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以下函数h(z)衡量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若检测到力学信号z,则通过运行函数h(z)将力学信号z的触碰时长与预设时间段t进行比较,如果力学信号z的触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段t,则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触碰,否则为未触碰。在持续检测到力学信号z后,若开始未检测到力学信号z,也就是力学信号z消失,如果力学信号z的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段t,则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否则为触碰。计算函数h(z)的输出结果可以包括0和1,0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持续触碰,1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例如,这里的预设时间段t可以是5s(秒),也就是说,若力学信号z的触碰时长超过5s则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触碰,否则为未触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S402、S403和步骤S404之间可以没有执行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步骤S402、步骤S403和步骤S404还可以同时执行。在某些方案中,可以步骤S402、步骤S403和步骤S404可以根据实际落地产品的需要以任何次序进行安排。
S405:确定智能耳机100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这里的稳定状态可以是智能耳机100同时满足佩戴、佩戴稳定以及未触碰,若智能耳机100处于稳定状态,则执行步骤S406,智能耳机100开启入耳适配功能,也就是,智能耳机100通过扬声器101发出入耳提示音,通过麦克风103接收的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入耳提示音的声音信号确定智能耳机100对应的适配的工作系数(降噪和透传系数)。如果智能耳机100满足佩戴、佩戴稳定,但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持续触碰,说明用户虽然佩戴了智能耳机100,但还在对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进行调整,则智能耳机100可以回到步骤S404,智能耳机100继续检测触碰状态,直至智能耳机100处于稳定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智能耳机100满足佩戴,但智能耳机100处于佩戴不稳以及持续触碰,亦或者,若智能耳机100处于未佩戴,说明用户还未佩戴智能耳机100,或者用户刚刚取出智能耳机100正准备佩戴,则智能耳机100可以回到步骤S402,继续保持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运动状态以及触碰状态,直至智能耳机100处于稳定状态。
S406:开启入耳适配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耳机100开启入耳适配功能可以包括:智能耳机100通过扬声器101发出入耳提示音,入耳提示音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后形成声音信号,智能耳机100基于该入耳提示音与智能耳机100的麦克风103(内置麦克风)接收到的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声音信号可以进行耳道适配功能,也就是,从预设的多组工作系数中确定出与当前用户耳道特性以及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最匹配的一组工作系数。
可以看出,采用上述图4示出的入耳适配方法,当用户佩戴了智能耳机并持续调整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时,智能耳机不会仅根据智能耳机的佩戴状态为佩戴以及活动状态为佩戴稳定就开启入耳适配功能,而是直至智能耳机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时,也就是,直至用户调整完毕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才开始开启入耳适配功能。图4示出的入耳适配方法确保了智能耳机可以在正确的时间点开启入耳适配功能,也就是播放入耳提示音,进一步确保智能耳机的工作系数的准确性。
下面通过图5对另一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耳机100的入耳适配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地,如图5示出的入耳适配方法可以适用于用户佩戴智能耳机后再次调整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的场景。也就是用户在佩戴智能耳机后,通常每隔一段时间会调整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以改善智能耳机的佩戴舒适感。这会导致智能耳机先前所使用的工作系数与调整后的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失配,导致智能耳机的性能受损。图5示出的入耳适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501:检测对智能耳机100的触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耳机100可以处于稳定状态,也就是,用户已经启动并佩戴了智能耳机100。在用户佩戴了智能耳机100一段时间后,用户会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以改善智能耳机的佩戴舒适感。智能耳机100可以通过图2a所描述的智能耳机100的力学传感器107持续地检测用户对智能耳机100的触碰。力学传感器107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的过程可以包括:若用户对智能耳机100进行了触碰,则智能耳机100通过力学传感器107持续检测触碰对应的力学信号z1,并记录持续检测到力学信号z1的触碰时长,这里的力学信号z1可以是用户调整智能耳机100时,用户的手指触碰智能耳机100的手柄106时产生的作用力。
可以理解,例如,用户在佩戴了智能耳机100后通常每隔一段时间会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这会导致耳机所用的降噪&透传系数与调整后的耳机佩戴状态失配,导致性能受损。通过上述步骤S501,智能耳机100可以再次检测到用户对智能耳机100的触碰操作,并进一步确定上述触碰操作是否为用户对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进行调整。
S502:判断触碰时长是否超过预设第一时长阈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耳机100存储有预设第一时长阈值,若步骤S501中智能耳机100通过力学传感器107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1的触碰时长超过预设第一时长阈值,说明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持续触碰,也就是,用户还在持续地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则执行步骤S503,直至智能耳机100通过力学传感器107未持续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1的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第二时长阈值,也就是,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用户调整完毕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否则,回到步骤S501,智能耳机100继续检测对智能耳机100的触碰,并记录持续检测到力学信号z1的触碰时长。
可以理解,通过上述步骤S502设置的预设第一时长阈值,在用户触碰智能耳机100超过一定的时间段(预设第一时长阈值)后智能耳机100才会确定用户是在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避免了用户偶尔触碰到智能耳机100也会被智能耳机100误认为是在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造成智能耳机100频繁地开启入耳适配检测,增加智能耳机100的功耗,使得用户体验不佳。例如,预设第一时长阈值可以是5s(秒),若智能耳机100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1的触碰时长超过5s,则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触碰,否则,回到步骤S501。说明用户在持续地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
S503:判断未触碰时长是否超过预设第二时长阈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耳机100存储有预设第二时长阈值,在智能耳机100通过力学传感器107持续检测到力学信号z1之后,记录未持续检测到力学信号z1的未触碰时长。若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第二时长阈值,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说明用户调整完毕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则执行S504,智能耳机100再次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若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则再次开启入耳适配功能,重新获取智能耳机100的工作系数;否则,回到步骤S501,智能耳机100继续检测触碰状态,并记录持续检测到力学信号z1的触碰时长。
可以理解,通过上述步骤S502设置的预设第二时长阈值,可以避免用户在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的过程中,会短暂地未触碰智能耳机100,使得智能耳机100误认为用户已经调整完毕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也就是,在用户在调整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的过程中,用户的手会暂时地离开智能耳机100的情况,只有在用户未触碰智能耳机100的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第二时长阈值时,智能耳机100才会确定用户调整完毕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避免造成智能耳机100频繁地开启入耳适配检测,增加智能耳机100的功耗,使得用户体验不佳。例如,预设第二时长阈值可以是5s(秒),若智能耳机100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1后,未检测到的力学信号z1的未触碰时长超过5s,则表示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说明用户已经调整完毕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
S504: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耳机100可以通过图1所描述的智能耳机100的佩戴检测传感器104再次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用于确定用户仍旧佩戴着智能耳机100,而不是摘下智能耳机100。这里的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检测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的过程可以与图4中的步骤S402相似,包括:智能耳机100存储有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这里的预设佩戴状态信号用于表示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时,智能耳机100的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检测到的佩戴信号的数值。在智能耳机100启动后,智能耳机100通过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持续采集佩戴信号𝑥1,并将佩戴信号𝑥1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进行相关性比较,若佩戴信号𝑥1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大于预设阈值,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否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
S505: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是否为佩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智能耳机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则执行步骤S506,智能耳机100开启入耳适配功能,也就是,智能耳机100通过扬声器101发出入耳提示音,通过麦克风103接收的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入耳提示音的声音信号确定智能耳机100对应的适配的工作系数(降噪和透传系数)。否则,执行步骤S507,说明用户已经摘下智能耳机100,智能耳机100可以关闭。
可以理解,通过上述步骤S504和步骤S505再次确定智能耳机100处于佩戴状态,可以确定通过步骤S501至步骤S503检测到的用户对智能耳机100触碰并非是用户对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进行调整,而是用户摘下智能耳机100,避免了在用户摘下智能耳机100后,也会开启入耳适配功能,增加智能耳机100的功耗。
S506:开启入耳适配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这里的步骤S506与图4中描述的S406相似,智能耳机100开启入耳适配功能可以包括:智能耳机100通过扬声器101发出入耳提示音,入耳提示音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后形成声音信号,智能耳机100基于该入耳提示音与智能耳机100的麦克风103(内置麦克风)接收到的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声音信号可以进行耳道适配功能,也就是,从预设的多组工作系数中重新确定出与当前用户耳道特性以及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最匹配的一组工作系数。
S506:结束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判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确定用户已经摘下智能耳机100,则智能耳机100可以不再执行入耳适配功能。
可以看出,采用上述图5示出的入耳适配方法,可以在用户经过一定时间佩戴了智能耳机100,对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进行了调整后,智能耳机100可以对调整后的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再次进行入耳适配,保持智能耳机100性能始终处于较佳的状态。
可以看出,上述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入耳适配方法,图4示出的入耳适配方可以适用于用户启动并佩戴智能耳机的场景,下面通过图6对另一本申请实施例的适用于用户启动并佩戴智能耳机的入耳适配模块框图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入耳适配的实施架构包括:
佩戴状态检测模块M601,用于通过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检测耳机佩戴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这里的模块601所实施的动作和图4中描述的步骤S402相似。智能耳机100可以通过图1所描述的智能耳机100的佩戴检测传感器104检测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这里的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可以是图4中描述的步骤S402中的佩戴信号𝑥,将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与图4中描述的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进行相关性比较,若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小于预设阈值,则说明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似性较低,可以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即,步骤S601的执行结果为0;若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大于预设阈值,则说明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似性较高,可以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即,步骤S601的执行结果为1。
可以理解,若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则继续模块601会返回进行新的判断,以持续通过佩戴检测传感器信号来检测耳机佩戴状态。
加速度传感器模块M602,用于通过加速度传感器信号辅助判断耳机的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这里的模块M602执行的动作与图4中描述的步骤S403相似。通过加速度传感器信号辅助判决也就是检测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智能耳机100通过如图1描述的加速度传感器105持续检测加速度传感器信号,这里的加速度传感器信号可以是图4中描述的加速度信号𝑦,将加速度传感器信号与预设运动状态阈值进行比较,例如,若加速度传感器信号大于预设阈值,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为移动状态,即,智能耳机100处于佩戴不稳,模块M602的执行结果为0;否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为静止状态,即,智能耳机100处于佩戴稳定,模块M602的执行结果为1。
触碰状态检测模块M603,用于通过耳机手柄力学传感器信号确定耳机手柄的触碰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这里的模块M601执行的动作与图4中描述的步骤S404相似。智能耳机100可以通过图1所描述的智能耳机100的力学传感器107获取耳机手柄力学传感器信号,这里的耳机手柄力学传感器信号可以是图4中描述的力学信号z。智能耳机100通过力学传感器107持续检测耳机手柄力学传感器信号,若检测到的耳机手柄力学传感器信号的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段,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即,模块M603的执行结果为1;若检测到的耳机手柄力学传感器信号的触碰时超过于预设时间段,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持续触碰,即,步骤模块M603的执行结果为0。
判断模块M604,用于确定智能耳机100已正确佩戴并处于稳定状态,播放入耳提示音实现耳道适配检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智能耳机100同时满足佩戴、佩戴稳定以及未触碰,则确定智能耳机100处于稳定状态,也就是,模块M601,模块M602和模块M603所输出的的执行结果都为1,智能耳机100才会开启入耳适配功能,也就是,智能耳机100通过扬声器101发出入耳提示音,通过麦克风103接收的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入耳提示音的声音信号确定智能耳机100对应的适配的工作系数(降噪和透传系数)。任何一个输出的结果为0,智能耳机100不会开启入耳适配功能。
可以看出,智能耳机100采用了上述图4示出的入耳适配的实施架构,当用户佩戴了智能耳机并持续调整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时,智能耳机不会仅根据智能耳机的佩戴状态为佩戴以及活动状态为佩戴稳定就开启入耳适配功能,而是直至智能耳机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时,也就是,直至用户调整完毕智能耳机的佩戴位置才开始开启入耳适配功能。图6示出的入耳适配的实施架构确保了智能耳机可以在正确的时间点开启入耳适配功能,也就是播放入耳提示音,进一步确保智能耳机的工作系数的准确性。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用于入耳适配方法的入耳适配装置300的软件结构框图,这里的入耳适配装置300可以是在智能耳机100的操作系统中运行的功能模块。入耳适配装置300包括:佩戴信号采集单元301,运动信号采集单元302,触碰信号降噪单元303,入耳适配判决单元304,入耳适配执行单元305。
佩戴信号采集单元301:用于在智能耳机100启动后,通过佩戴检测传感器持续检测佩戴信号。
运动信号采集单元302:用于在智能耳机100启动后,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持续检测加速度信号。
触碰信号降噪单元303:用于在智能耳机100启动后,通过力学传感器持续检测力学信号。
入耳适配判决单元304:用于将检测到的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进行相关性比较,若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大于预设阈值,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佩戴;否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为未佩戴;将检测到的运动状态信号与预设运动状态阈值进行比较,例如,若加速度信号大于预设阈值,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为移动状态,即,智能耳机100处于佩戴不稳;否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运动状态为静止状态,即,智能耳机100处于佩戴稳定;若未检测到的力学信号的未触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段,或者检测到的力学信号的触碰时长小于预设时间段,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未触碰;若检测到的力学信号的触碰时超过于预设时间段,则确定智能耳机100的触碰状态为持续触碰。
入耳适配执行单元305:用于发出入耳提示音,基于接收到的用户的耳道返回的声音信号,从预设的多组工作系数中确定出与智能耳机100的佩戴位置最匹配的一组工作系数。
下面通过图8对另一本申请实施例的适用于用户启动并佩戴智能耳机的入耳适配模块框图进行说明。图8所示的入耳适配的实施架构包括如下模块。
采集模块M801,用于响应于所述智能耳机的启动指令,采集所述智能耳机对应的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
状态确定模块M802,用于基于所述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确定所述智能耳机是否满足第一佩戴要求,其中,所述触碰信号是通过所述智能耳机的力学传感器获取的,所述触碰信号用于表示触碰或者按压所述智能耳机的作用力。
工作参数确定模块M803,用于对应于所述智能耳机满足第一佩戴要求,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所述入耳适配音确定所述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本文中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个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进行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举例来说,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特征可以被称为第二特征,并且类似地第二特征可以被称为第一特征。
此外,各种操作将以最有助于理解说明性实施例的方式被描述为多个彼此分离的操作;然而,描述的顺序不应被解释为暗示这些操作必须依赖描述的顺序,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也可以被重新安排。当所描述的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操作。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说明性实施例”等的引用表示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性质,但是每个实施例也可能或不是必需包括特定的特征、结构或性质。而且,这些短语不一定是针对同一实施例。此外,当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够影响到这些特征与其他实施例的结合,无论这些实施例是否被明确描述。
除非上下文另有规定,否则术语“包含”、“具有”和“包括”是同义词。短语“A/B”表示“A或B”。短语“A和/或B”表示“(A)、(B)或(A和B)”。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指代,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包括:用于运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存储器(共享、专用或组),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和/或处理器(共享、专用或组),组合逻辑电路,和/或提供所述功能的其他合适组件。
在附图中,可能以特定布置和/或顺序示出了一些结构或方法特征。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样的特定布置和/或排序不是必需的。而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特征可以以不同于说明性附图中所示的方式和/或顺序来进行说明。另外,特定附图中所包含得结构或方法特征并不意味着所有实施例都需要包含这样的特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包含这些特征,或者可以将这些特征与其他特征进行组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本专利实施例中提及的各种应用,各种结构和变型都可以参考本申请技术方案轻易地实施,以达到本文中提及的各种有益效果。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应归属于本申请专利涵盖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入耳适配方法,应用于智能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所述智能耳机的启动指令,采集所述智能耳机对应的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
基于所述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确定所述智能耳机是否满足第一佩戴要求;
对应于所述智能耳机满足第一佩戴要求,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所述入耳适配音确定所述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所述智能耳机对应的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包括:
通过所述智能耳机的佩戴检测传感器获取所述佩戴信号,其中,所述佩戴检测传感器包括红外传感器或电容式接近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且所述佩戴信号包括红外光信号或电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碰信号是通过所述智能耳机的力学传感器获取的,所述触碰信号用于表示触碰或者按压所述智能耳机的作用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智能耳机的加速度传感器获取所述运动信号,其中,所述运动信号用于表示所述智能耳机的位移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要求包括:
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多个所述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的均值高于预设佩戴阈值,且所述运动信号小于预设运动状态阈值,且所述触碰信号的触碰时长小于第一预设触碰时长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耳机的佩戴状态是通过判断多个所述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而被确定,并且所述佩戴状态包括佩戴或未佩戴中的一种,其中,所述相关性系数表示所述佩戴信号与所述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似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耳机的运动状态是通过比较所述运动信号与所述预设运动状态阈值而被确定,并且所述运动状态包括佩戴稳定或佩戴不稳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耳机的触碰状态是通过比较所述触碰信号的触碰时长与所述第一预设触碰时长阈值而被确定,并且所述触碰状态包括持续触碰或未触碰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智能耳机满足佩戴要求,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所述入耳适配音确定所述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包括:
通过所述智能耳机的扬声器发出所述入耳适配音;
通过所述智能耳机的内置麦克风接收经过用户的耳道返回后形成的所述入耳适配音对应的声音信号;
根据所述声音信号的声音特征确定出佩戴所述智能耳机的用户的耳道特征,从多组预设工作系数中确定与所述用户的耳道特征对应的所述工作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跟据进一步接收到的触碰信号,调整所述工作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触碰信号,调整所述工作参数,包括:
响应于对所述智能耳机的触碰操作,采集所述智能耳机对应的触碰信号;
基于所述触碰信号,确定所述智能耳机是否满足第二佩戴要求;
对应于所述智能耳机满足第二佩戴要求,重新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所述入耳适配音重新确定并调整所述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佩戴要求包括:
持续采集到的所述触碰信号的触碰时长大于第二预设触碰时长阈值,且对应于持续采集到的所述触碰信号的触碰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触碰时长阈值后,持续未采集到所述触碰信号的未触碰时长大于第三预设触碰时长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佩戴要求还包括:
对应于持续未采集到所述触碰信号的未触碰时长大于所述第三预设触碰时长阈值后,第二预设时间段内采集的多个所述佩戴信号与预设佩戴状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的均值高于预设佩戴阈值。
14.一种智能耳机,所述智能耳机包括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的每个耳机包括:佩戴检测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扬声器以及处理器,其中,
所述佩戴检测传感器被配置为采集佩戴信号;
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被配置为采集运动信号;
所述力学传感器被配置为采集触碰信号;
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佩戴信号、运动信号以及触碰信号,确定所述智能耳机是否满足第一佩戴要求;
对应于所述智能耳机满足第一佩戴要求,控制所述扬声器播放入耳适配音,根据所述入耳适配音确定所述智能耳机的工作参数。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含有指令,当所述指令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电子设备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入耳适配方法。
16.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入耳适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15245.2A CN114640922B (zh) | 2022-05-12 | 2022-05-12 | 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15245.2A CN114640922B (zh) | 2022-05-12 | 2022-05-12 | 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40922A true CN114640922A (zh) | 2022-06-17 |
CN114640922B CN114640922B (zh) | 2022-10-21 |
Family
ID=81953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15245.2A Active CN114640922B (zh) | 2022-05-12 | 2022-05-12 | 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4092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20151A (zh) * | 2023-03-23 | 2023-06-23 | 北京卡路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智能设备提示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61985A (zh) * | 2018-12-07 | 2019-02-19 |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 Tws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WO2019151510A1 (ja) * | 2018-02-05 | 2019-08-08 | 株式会社あおごち | 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ヘッドセット |
CN110505550A (zh) * | 2019-08-28 | 2019-11-26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无线耳机入耳检测方法、装置及无线耳机 |
US10491981B1 (en) * | 2018-12-14 | 2019-11-26 | Apple Inc. | Acoustic in ear detection for a hearable device |
US10681451B1 (en) * | 2018-08-20 | 2020-06-09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On-body detection of wearable devices |
WO2021253715A1 (zh) * | 2020-06-15 | 2021-12-23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确定耳机的双击动作的方法、装置及耳机 |
CN114071308A (zh) * | 2021-11-29 | 2022-02-18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耳机自适应调音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174971A (zh) * | 2019-07-08 | 2022-03-11 | 苹果公司 | 用于头戴式耳机贴合度调整和音频输出控制的系统、方法和用户界面 |
-
2022
- 2022-05-12 CN CN202210515245.2A patent/CN1146409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51510A1 (ja) * | 2018-02-05 | 2019-08-08 | 株式会社あおごち | 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ヘッドセット |
US10681451B1 (en) * | 2018-08-20 | 2020-06-09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On-body detection of wearable devices |
CN109361985A (zh) * | 2018-12-07 | 2019-02-19 |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 Tws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US10491981B1 (en) * | 2018-12-14 | 2019-11-26 | Apple Inc. | Acoustic in ear detection for a hearable device |
CN114174971A (zh) * | 2019-07-08 | 2022-03-11 | 苹果公司 | 用于头戴式耳机贴合度调整和音频输出控制的系统、方法和用户界面 |
CN110505550A (zh) * | 2019-08-28 | 2019-11-26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无线耳机入耳检测方法、装置及无线耳机 |
WO2021253715A1 (zh) * | 2020-06-15 | 2021-12-23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确定耳机的双击动作的方法、装置及耳机 |
CN114071308A (zh) * | 2021-11-29 | 2022-02-18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耳机自适应调音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20151A (zh) * | 2023-03-23 | 2023-06-23 | 北京卡路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智能设备提示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40922B (zh) | 2022-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89931B (zh) | 听力保护耳机及其听力保护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US11882397B2 (en) | Noise red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crophone array of earphone, earphone and TWS earphone | |
US11122352B2 (en) | Wireless earphone | |
CN110493678B (zh) | 耳机的控制方法、装置、耳机和存储介质 | |
US11019421B2 (en) | Method for detecting wearing of acoustic device and acoustic device supporting the same | |
US11736851B2 (en) | Wireless playback device, and playback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 |
CN108701449A (zh) | 耳机中的主动降噪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8540900B (zh) | 音量调节方法及相关产品 | |
EP2839675A1 (en) | Auto detection of headphone orientation | |
CN114640922B (zh) | 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 |
CN114286219B (zh) | 耳机声道的配置方法、耳机组件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7440282A (zh) | 耳机佩戴状态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 |
US10999671B2 (en) | Headphones | |
WO2020042490A1 (zh) | 一种耳机远场交互方法、耳机远场交互配件及无线耳机 | |
WO2020042491A1 (zh) | 一种耳机远场交互方法、耳机远场交互配件及无线耳机 | |
WO2023197474A1 (zh) | 一种耳机模式对应的参数确定方法、耳机、终端和系统 | |
CN114157975B (zh) | 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和装置 | |
CN114095825B (zh) | 模式切换方法、装置、音频播放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5835079A (zh) | 透传模式的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 |
WO2023025221A1 (zh) | 智能眼镜、自动控制音量的方法及装置和智能眼镜系统 | |
WO2022199222A1 (zh) | 音频播放设备的降噪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CN115361612A (zh) | 确定耳机使用状态的方法和耳机 | |
CN113115151B (zh) | 一种无线耳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 |
CN114745624A (zh) | 无线耳机寻找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 |
KR20210122568A (ko) |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오디오 출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13 Address after: 201306 building C, No. 888, Huanhu West 2nd Road, Lingang New Area,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Glory Smar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