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30440B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30440B
CN114630440B CN202210519590.3A CN202210519590A CN114630440B CN 114630440 B CN114630440 B CN 114630440B CN 202210519590 A CN202210519590 A CN 202210519590A CN 114630440 B CN114630440 B CN 114630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status
status report
value
uplink resource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195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30440A (zh
Inventor
张子玥
吴诚
江德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aom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aom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aom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aom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1959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304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30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0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30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0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应用于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由此,在确定终端设备发生目标事件时,及时地更新申请上行资源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以快速地、有效地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从而使得基于上行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更为连续,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传输数据时,会预先向网络设备申请上行资源,如果终端设备进入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过程,会向网络设备上报缓冲区状态报告(BufferStatus Report,BSR)的值,该值可以用于告知网络设备当前终端设备待传输的数据量,以使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分配适于该数据量的上行资源。
相关技术中,若终端设备进入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过程,其申请上行资源不够及时,申请成功率不高,导致待传输数据积累,影响数据传输过程的连续性,数据传输不够稳定。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在确定终端设备发生目标事件时,及时地更新申请上行资源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以快速地、有效地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从而使得基于上行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更为连续,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根据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由此,在确定终端设备发生目标事件时,及时地更新申请上行资源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以快速地、有效地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从而使得基于上行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更为连续,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后所经过的计时时长;
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申请状态信息和所述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所述目标事件。
可选地,所述申请状态信息指示: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统计次数;
所述根据所述申请状态信息和所述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所述目标事件,包括: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未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小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所述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已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如果所述统计次数小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大于所述时长阈值,则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
可选地,所述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包括:
如果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所述上行资源,且所述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未切换,则统计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得到所述统计次数。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基于随机接入未成功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则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
如果所述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则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
如果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则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
可选地,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是: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
其中,所述更新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包括:
获取与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其中,所述时间点位于所述计时时长对应时间内;
确定所述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所述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
将所述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所述平均取值,得到目标取值范围;
从所述目标取值范围中,确定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可选地,还包括:
如果所述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则根据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申请所述上行资源。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更新模块,用于在发生目标事件时,更新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装置,通过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由此,在确定终端设备发生目标事件时,及时地更新申请上行资源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以快速地、有效地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从而使得基于上行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更为连续,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本公开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公开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公开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公开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公开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进行数据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终端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相反,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为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装置可以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掌上电脑等。
如图1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101: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
其中,随时接入(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是指从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开始尝试接入网络到与网络间建立起基本的信令连接之前的过程,随机接入可以例如是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或者,还可以是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对此不做限制。
在通信领域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可以称之为上行,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称之为下行。
其中,上行资源,是指支持上行过程的信道资源,例如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的资源。
其中,缓冲区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是指由终端设备在申请上行资源的过程中,基于待上行传输的数据量所生成的信息。该缓冲区状态报告中包含待传输数据量的相关信息,当缓冲区状态报告被传输至网络设备时,可以被用于告知网络设备侧当前终端设备中待传输的数据量,以指示网络设备侧进行上行资源的分配操作。而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可以用于使终端设备描述当前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
相关技术中,在终端设备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过程中,缓冲区状态报告BSR值可能会间歇性地变为零值,当BSR值为零值时,会告知网络设备当前终端设备待传输数据量为零,导致待传输数据积累,影响数据传输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正是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前述技术问题,在终端设备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时,对BSR值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处理,以保证数据传输过程更为连续,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具体可以参见后续步骤。
S102: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其中,目标事件可以是用于表征影响终端设备申请上行资源的及时性和成功率的事件,该目标事件,可以是预先针对终端设备配置得到。
在实际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过程中,可以对终端设备申请上行资源的状态进行监测,以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或者,也可以对终端设备其他任意可能影响申请上行资源的状态进行监测,以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对此不做限制。
举例而言,该目标事件可以例如为,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持续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或者,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失败次数大于次数阈值,或者,还可以是监测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所上报BSR值为零值,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当前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对缓冲区状态报告中的参数进行赋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并向网络设备上报该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例如将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携带至缓冲区状态报告BSR中,以进行上报,该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也可以被称为BSR值),以基于该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告知网络设备所需传输数据量,便于网络设备分配适配的上行资源。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在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过程中,动态地对终端设备是否发生目标事件进行监测,如果确定终端设备发生目标事件,则可以及时地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其中,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是指本公开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基于终端设备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所确定缓冲区状态报告中的参数值,该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可以被作为申请上行资源的参考依据。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该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设置为非零值,当该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被配置为非零值,则表明终端设备当前存在一定待传输的数据量,此时可以连续地指示网络设备分配上行资源。
举例而言,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时,可以是预先配置一个非零值作为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而后在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时,将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更新为该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或者,也可以是在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时,确定计时时长内非零BSR值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并将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更新为该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对此不做限制。
也即是说,如果确定终端设备发生目标事件,则对上述BSR值进行更新,保证在等待网络设备分配上行资源的过程中该BSR值为非零值,即可以连续地指示网络设备分配上行资源,以此提升数据传输的持续性。
S103: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非零,当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时,可以保证网络设备至少分配匹配该BSR值的上行资源,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申请上行资源过程的可靠性,有效避免BSR值间歇性地变为零值而影响上行资源的分配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上述步骤保证了上行资源的分配效率,可以在基于上行资源传输数据时,保证数据传输的持续性,提升数据传输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由此,在确定终端设备发生目标事件时,及时地更新申请上行资源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以快速地、有效地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从而使得基于上行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更为连续,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图2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201: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
S201的描述说明可以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02:获取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后所经过的计时时长。
其中,上行调度请求(Schedule Request,SR),是指由终端设备在其存在上行数据时向网络设备传输用于申请上行资源的请求信息,可以被用于告知网络设备侧该终端设备中存在上行数据,以指示网络设备分配上行资源。
可以理解的是,在网络设备预先配置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UCCH)资源时,终端设备申请上行资源,可以是基于上行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在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时,可以实现快速申请上行资源,降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时延。而如果上行调度请求的发送次数较多或者网络设备未配置PUCCH资源,则终端设备进入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过程。
其中,计时时长,是指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时进行计时,得到的时长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中配置计时器,以获取该计时时长,或者,也可以采用第三方计时装置,在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时触发计时,以得到该计时时长,并传输至本公开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对此不做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终端设备未成功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时,可以触发启动计时器计时,得到计时时长,该计时时长后续可以用于确定发生目标事件。
S203: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
其中,申请状态信息,用于描述终端设备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状态相关信息,例如,本次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未成功申请上行资源,或者,也可以是指当前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累计次数,以及未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累计次数等,对此不做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预先确定成功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阈值,而后基于计时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确定达到上述计数阈值的总消耗时长,并将该总消耗时长作为申请状态信息,或者,还可以基于计时器和次数阈值,确定相邻两次成功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平均间隔时长,并将所得平均间隔时长作为申请状态信息,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时,可以是在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且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未切换时,统计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得到统计次数,当对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进行统计时,所得统计次数可以有效表征该终端设备后续持续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可能性,从而为确定目标事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其中,小区,是指通信网络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业务的一片区域,该小区是无线网络的基本组成单位;小区未切换,即终端设备所处的网络环境较大概率未发生变化;统计次数,是指在终端设备小区未切换的前提下,由计数器所统计获取的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在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上行数据传输过程中,如图3所示,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一应用场景示意图,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在终端设备中存在待发送的上行数据(例如:连续数据包),且检测到终端设备多次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时,可以根据网络配置状态,通过控制缓冲状态报告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低时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基于随机接入未成功申请上行资源,则对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如果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则对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如果确定未发生目标事件,则对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当基于随机接入未成功申请上行资源时,预设参考值可能不会影响数据传输效率,当发生小区切换时,终端设备的网络环境发生了变化,此前累计的计时时长和统计次数可能不适用于当前小区,而在确定未发生目标事件时,随机接入所产生的时延较低,由此,分别在上述三个场景中对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可以在将所得计时时长和统计次数作为参考依据,以判定终端设备是否发生目标事件时,提升目标事件的判定准确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而申请状态信息与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之间可能具有较高的关联程度,该申请状态信息可以为后续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S204:根据申请状态信息和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根据申请状态信息和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时,可以是基于申请状态信息对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所产生的时延进行评估,而后根据评估结果和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以触发后续步骤。
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申请状态信息和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时,可以是根据申请状态信息确定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统计次数,而后结合该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确定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平均耗时,并根据该平均耗时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未成功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时,即启动计时器计时,由于未成功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时,终端设备会切换至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过程,从而使所得计时时长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持续时长。
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时,可以是预先确定统计次数的门限值,而后在计数器的统计次数达到该门限值时,获取此时计时器的计时时长,并根据此时的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
当然,也可以预先确定计时时长的门限值,而后在计时器的计时时长达到该门限值时,获取此时计数器的统计次数,并根据此时计数器的统计次数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时,可以是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或者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未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或者在统计次数小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或者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已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未发生目标事件,或者如果统计次数小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则确定未发生目标事件。
由此,当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且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或者,在统计次数小于次数阈值,且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阈值时,该终端设备后续存在持续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可能,而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可以确定此时随机接入的发生频率较高,如果网络设备未配置目标资源,终端设备会持续使用随机接入的方法申请上行资源,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间歇性为零而产生较大的时延,在上述三个场景中判定其发生目标事件,可以及时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避免持续随机接入过程中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为零而影响上行资源的申请效果,从而有效提升该目标事件判定逻辑的可靠性,而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已配置目标资源,终端可以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在统计次数小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可以确定此时随机接入的发生频率较低,确定其未发生目标事件,可以有效提升该数据传输方法执行过程的合理性,由此,可以有效结合多个维度的特征信息,使目标事件的确定过程适配于个性化的通信场景,有效提升该目标事件判定过程的灵活性。
其中,次数阈值,可以是预先针对统计次数所配置的门限值。
其中,时长阈值,可以是预先针对计时时长所配置的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预先配置次数阈值和时长阈值,可以为确定发生目标事件灵活、准确地提供判断标准。其中,次数阈值,可以例如为3次,而时长阈值可以对应配置为10秒,当然,本公开实施例中,次数阈值和时长阈值也可以根据通信场景进行灵活配置,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目标资源,可以是指支持上行调度请求的信道资源,例如: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资源。在网络设备未配置目标资源时,终端设备无法经由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可能会持续地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中,申请状态信息可以指示: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统计次数,在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之后,可以根据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确定发生目标事件,由此,可以基于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量化目标事件的判定过程,清晰、准确实现对目标事件的实时判定,从而有效提升目标事件判定过程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进行数据传输的流程示意图,该流程包括:检测终端设备是否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在终端设备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之后,可以初始化计数器,并同时启动计时器;判断随机接入是否成功,在其失败时终止计时,并重置计数器和计时器;在其成功时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发生小区切换事件,在其发生切换时,终止计时,并重置计数器和计时器;在终端设备未发生小区切换时,控制计数器的统计次数加1;确定统计次数s和计时时长t与对应阈值的对比结果(例如:次数阈值可以为3,时长阈值可以为10秒),在s<3且t>10秒时,终止计时,并重置计数器和计时器;在s≥3且t>10秒;或者s<3且t≤10秒时,更改缓冲状态报告中的值为计时时长内缓冲状态报告的平均值;在s≥3且t≤10秒时,检测网络设备是否为终端设备配置了目标资源,在确定其配置了目标资源时停止该流程,在其未配置目标资源时,更改缓冲状态报告中的值为计时时长内缓冲状态报告的平均值;检测终端设备是否发生小区切换;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时,恢复正常的缓冲状态报告上报,即根据缓冲状态报告的最小值申请上行资源,并停止该流程。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时,获取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后所经过的计时时长,并在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之后,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而后根据申请状态信息和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由于申请状态信息可能会影响预设参考值的取值,当根据申请状态信息和计时时长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时,可以及时地、准确地确定出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的设置时机。
S205: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S206: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
S205-S206的描述说明可以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由于申请状态信息可能会影响预设参考值的取值,当根据申请状态信息和计时时长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时,可以及时地、准确地确定出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的设置时机,申请状态信息可以指示: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统计次数,在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之后,可以根据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目标事件,由此,可以基于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量化目标事件的判定过程,清晰、准确实现对目标事件的实时判定,从而有效提升目标事件判定过程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当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且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或者,在统计次数小于次数阈值,且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阈值时,该终端设备后续存在持续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可能,而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可以确定此时随机接入的发生频率较高,如果网络设备未配置目标资源,终端设备会持续使用随机接入的方法申请上行资源,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间歇性为零而产生较大的时延,在上述三个场景中判定其发生目标事件,可以及时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避免持续随机接入过程中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为零而影响上行资源的申请效果,从而有效提升该目标事件判定逻辑的可靠性,而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已配置目标资源,终端可以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在统计次数小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可以确定此时随机接入的发生频率较低,确定其未发生目标事件,可以有效提升该数据传输方法执行过程的合理性,由此,可以有效结合多个维度的特征信息,使目标事件的确定过程适配于个性化的通信场景,有效提升该目标事件判定过程的灵活性。通过在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且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未切换时,统计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得到统计次数,当对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进行统计时,所得统计次数可以有效表征该终端设备后续持续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的可能性,从而为确定目标事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当基于随机接入未成功申请上行资源时,预设参考值可能不会影响数据传输效率,当发生小区切换时,终端设备的网络环境发生了变化,此前累计的计时时长和统计次数可能不适用于当前小区,而在确定未发生目标事件时,随机接入所产生的时延较低,由此,分别在上述三个场景中对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可以在将所得计时时长和统计次数作为参考依据,以判定终端设备是否发生目标事件时,提升目标事件的判定准确性。
图5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501: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
S502: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S501和S502的描述说明可以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503:获取与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其中,时间点位于计时时长对应时间内。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获取与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可以为后续确定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提升所得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的实用性。其中,时间点位于计时时长对应时间内,即该时间点是计时时长对应过程中所确定的时间点。
S504:确定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的时间点,终端设备中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可能不同,导致对应时间点的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单个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对后续数据传输过程的参考价值较低。
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可以是确定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非零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或者,也可以预先配置BSR阈值条件,而后确定满足该BSR阈值条件的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在终端设备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过程中,缓冲区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可能会间歇性地变为零值,即在一段计时时长内,与各个时间点对应的BSR值并不相同,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获取计时时长内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实际取值的平均值,使所得平均值可以反映出在计时时长内终端设备所待上传数据量的平均情况,从而向确定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的确定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S505:将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平均取值,得到目标取值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平均取值,得到目标取值范围,可以使终端设备在申请上行资源过程中始终以大于或等于该平均值的BSR值向网络设备上报,有效避免BSR值过低或为零而影响上行资源的分配效率,提升终端设备申请上行资源的稳定性。
S506:从目标取值范围中,确定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从目标取值范围中,确定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可以是获取当前时间点对应缓冲区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而后将所得实际取值与目标取值范围进行匹配处理,当实际取值与目标取值范围匹配时,则将实际取值作为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当实际取值与目标取值范围不匹配时,则选取目标取值范围中的数值(例如目标取值范围中的最小值)作为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在确定发生目标事件之后,可以获取与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其中,时间点位于计时时长,确定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将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平均取值,得到目标取值范围,从目标取值范围中,确定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由于上述所得平均值可以反映出在计时时长内终端设备所待上传数据量的平均情况,将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平均取值,可以使终端设备在申请上行资源过程中始终以大于或等于该平均值的BSR值向网络设备上报,从而有效避免缓冲状态报告的参数值过低而影响上行资源分配效率,保证所得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在申请上行资源过程中的可靠性。
S507:如果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则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申请上行资源。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所接入小区切换时,终端设备所处的网络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此时,以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申请上行资源,有效提升该数据传输方法的灵活性。
也即是说,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所接入小区切换时,根据缓冲状态报告的最小值申请上行资源,由此,可以在发生小区切换时,及时恢复缓冲状态报告的正常上报,保证该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灵活性,从而有效提升该数据传输方法的资源利用率。
S508: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
S508的描述说明可以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与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其中,时间点位于计时时长,确定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将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平均取值,得到目标取值范围,从目标取值范围中,确定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由于上述所得平均值可以反映出在计时时长内终端设备所待上传数据量的平均情况,将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平均取值,可以使终端设备在申请上行资源过程中始终以大于或等于该平均值的BSR值向网络设备上报,从而有效避免缓冲状态报告的参数值过低而影响上行资源分配效率,保证所得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在申请上行资源过程中的可靠性,在所接入小区切换时,根据缓冲状态报告的最小值申请上行资源,由此,可以在发生小区切换时,及时恢复缓冲状态报告的正常上报,保证该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灵活性,从而有效提升该数据传输方法的资源利用率。
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60,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601,用于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
更新模块602,用于在发生目标事件时,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
第一发送模块603,用于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装置60,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604,用于获取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后所经过的计时时长;
第三获取模块605,用于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
确定模块606,用于根据申请状态信息和计时时长,确定发生目标事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申请状态信息指示: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统计次数,其中,确定模块606,具体用于:
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或者
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未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或者
在统计次数小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目标事件;或者
在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已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未发生目标事件;或者
在统计次数小于次数阈值,和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确定未发生目标事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获取模块605,具体用于:
在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且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未切换时,统计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得到统计次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获取模块605,还用于:
在基于随机接入未成功申请上行资源时,对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
在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时,对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
在确定未发生目标事件时,对统计次数和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是: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其中,更新模块602,具体用于:
获取与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其中,时间点位于计时时长对应时间内;
确定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
将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平均取值,得到目标取值范围;
从目标取值范围中,确定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装置60,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607,用于在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时,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申请上行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数据传输方法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上行资源,其中,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由此,在确定终端设备发生目标事件时,及时地更新申请上行资源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以快速地、有效地成功申请上行资源,从而使得基于上行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更为连续,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图8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终端设备的框图。图8显示的终端设备12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终端设备12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终端设备12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或者处理单元16,系统存储器28,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系统存储器28和处理单元16)的总线18。
总线18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以下简称: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Association;以下简称: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ion;以下简称:PCI)总线。
终端设备12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终端设备12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存储器28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以下简称:RAM)3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32。终端设备12可以进一步包括其他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34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8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
尽管图8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 OnlyMemory;以下简称:CD-ROM)、数字多功能只读光盘(Digital Video Disc Read OnlyMemory;以下简称:DVD-ROM)或者其他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18相连。存储器28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公开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42的程序/实用工具4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28中,这样的程序模块42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他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42通常执行本公开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终端设备12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4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人体能与该终端设备12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终端设备12能与一个或多个其他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2进行。并且,终端设备12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以下简称:L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以下简称: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20通过总线18与终端设备12的其他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终端设备12使用其他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处理单元16通过运行存储在系统存储器28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传输,例如实现前述实施例中提及的数据传输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公开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
如果发生目标事件,则更新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根据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
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后所经过的计时时长;
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申请状态信息和所述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所述目标事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申请状态信息指示: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统计次数;
所述根据所述申请状态信息和所述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所述目标事件,包括: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未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小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所述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已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如果所述统计次数小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大于所述时长阈值,则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包括:
如果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所述上行资源,且所述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未切换,则统计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得到所述统计次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基于随机接入未成功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则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
如果所述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则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
如果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则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是: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
其中,所述更新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包括:
获取与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其中,所述时间点位于所述计时时长对应时间内;
确定所述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所述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
将所述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所述平均取值,得到目标取值范围;
从所述目标取值范围中,确定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则根据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申请所述上行资源。
7.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并获取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对应的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
更新模块,用于在发生目标事件时,更新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得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申请所述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用于传输数据;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于上行调度请求申请上行资源失败后所经过的计时时长;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于随机接入申请上行资源对应的申请状态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申请状态信息和所述计时时长,确定是否发生所述目标事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申请状态信息指示: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统计次数,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未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小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等于所述时长阈值时,确定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时长阈值时,如果确定网络设备已配置目标资源,则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或者
在所述统计次数小于所述次数阈值,和所述计时时长大于所述时长阈值时,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在基于随机接入成功申请所述上行资源,且所述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未切换时,统计基于随机接入连续成功申请上行资源的次数,得到所述统计次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获取模块,还用于:
在基于随机接入未成功申请所述上行资源时,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
在所述终端设备所接入小区切换时,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或者
在确定未发生所述目标事件时,对所述统计次数和所述计时时长进行清零处理。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预设值是: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其中,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与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缓冲状态报告的实际取值,其中,所述时间点位于所述计时时长对应时间内;
确定所述缓冲状态报告的多个所述实际取值的平均取值;
将所述与缓冲状态报告所对应初始取值范围的最小取值更新为所述平均取值,得到目标取值范围;
从所述目标取值范围中,确定所述缓冲区状态报告目标值。
1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3.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519590.3A 2022-05-13 2022-05-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6304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9590.3A CN114630440B (zh) 2022-05-13 2022-05-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9590.3A CN114630440B (zh) 2022-05-13 2022-05-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0440A CN114630440A (zh) 2022-06-14
CN114630440B true CN114630440B (zh) 2022-08-19

Family

ID=81907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19590.3A Active CN114630440B (zh) 2022-05-13 2022-05-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30440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8612A (zh) * 2018-03-16 2019-09-24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中处理多个无线电资源控制程序的方法和设备
WO2022027418A1 (en) * 2020-08-06 2022-02-10 Apple Inc. Base station (bs) supplemental bsr procedures for reduced latency in high-propagation-delay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6355B (zh) * 2011-11-02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随机接入参数的方法及设备
US20170212865A1 (en) * 2016-01-26 2017-07-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buffer size setting for one or more buffer status reports
CN110536352A (zh) * 2019-02-14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配置及资源预申请方法、装置、节点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8612A (zh) * 2018-03-16 2019-09-24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中处理多个无线电资源控制程序的方法和设备
WO2022027418A1 (en) * 2020-08-06 2022-02-10 Apple Inc. Base station (bs) supplemental bsr procedures for reduced latency in high-propagation-delay networ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0440A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18415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в теле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ой системе
US10432725B2 (en) Server access processing system
JP7250162B2 (ja) セル接続障害の処理方法、端末機器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EP2044737A2 (en) Managing overload of an access medium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061560A (zh) 云渲染资源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54028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879899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onfigura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WO2020220748A1 (zh) 应用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392013B (zh) 一种服务质量QoS的调整方法及通信装置
US1068140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video
CN114630440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EP422138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hannel congestion parameter
CN109089281B (zh) 一种集群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002819B (zh) 网络质量评估方法及装置
EP2842399B1 (en) Duty-cycle control in wireless network
EP4054283A1 (en)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configur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US2011023881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on an operational state of the same
CN111404704B (zh) Vnf扩缩容方法及装置、网元及存储介质
CN112911630A (zh) 一种会话处理方法、设备、系统、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30739B (zh) 空口资源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719644A (zh) 上报bsr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用户终端
CN110719226B (zh) 一种mano中cu-u资源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JP2024041107A (ja) リアルタイム処理支援装置、リアルタイム処理支援方法およびリアルタイム処理支援プログラム
CN109699086B (zh) 一种上行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78672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