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3948A - 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3948A
CN114623948A CN202011634175.XA CN202011634175A CN114623948A CN 114623948 A CN114623948 A CN 114623948A CN 202011634175 A CN202011634175 A CN 202011634175A CN 114623948 A CN114623948 A CN 114623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user
temperature
body temperature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41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司晓云
何志健
圣荣
韩羽佳
赵中超
郑俊杰
王璐
潘月
吴莲
黄洁静
唐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1/13552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212762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23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16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 G01K7/22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the element being a non-linear resistance, e.g. thermis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02Sensor mounted on worn items
    • A61B5/681Wristwatch-type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1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body parts ; Diagnostic temperature sensing, e.g. for malignant or inflamed tissu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022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for sensing the radiation of moving bodies
    • G01J5/0025Living bod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1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5/12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e.g. thermocoup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1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5/12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e.g. thermocouples
    • G01J5/14Electrical features thereof
    • G01J5/16Arrang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cold junction; Compensating influence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r other variab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3/00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3/00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K13/20Clinical contact thermometers for use with humans or animal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47/00Time-piec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which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running or the time-keeping of the time-piece
    • G04B47/06Time-piec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which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running or the time-keeping of the time-piece with attached measuring instruments, e.g. pedometer, barometer, thermometer or compas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21/00Input or output devices integrated in time-pieces
    • G04G21/02Detectors of external physical values, e.g. temperature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能够对用户的体温进行准确检测。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首先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通过对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进行改进,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避免内部电子元件发热的影响,提高了测温结果的准确性。本申请实施例继续提供了应用于该电子设备上的测温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对环境温度、用户肤温和体温进行针对性测量,满足了用户对高精度测温结果的使用需求。本申请实施例还继续对上述测温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了丰富的介绍,例如可以根据上述测温方法进行疫情防控、身体健康状况检测、流感预测、亚健康状态检测、女性生理周期预测、更年期预警、健身指导、车内中暑预防等,提高了上述测温方法的使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疫情常态化,通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耳机等可穿戴设备来测量用户的体温成为研究的热点。具体地,可以在上述可穿戴设备中设置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 transducer)来检测用户的体温,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且将该电信号发送给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处理器对该电信号进行处理,之后通过显示屏、扬声器等输出设备向用户反馈测量结果。例如,可以在智能手表的表盘中设置温度传感器,当智能手表被用户佩戴时,用户手腕皮肤上的热量能够传导至该温度传感器,使得温度传感器能够实现测量用户体温的功能。
然而,随着可穿戴设备功能的日益强大,设备内部通常被集成有多个电子元件,该多个电子元件中的一部分(例如蓄电池、摄像头、处理器等)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这部分热量向四周进行扩散,一部分热量可能会被传导至温度传感器,也就是说,温度传感器可能同时获取来自可穿戴设备内部电子元件以及用户皮肤处散发的热量,进而对温度传感器对用户的体温测量造成影响,导致温度传感器的体温测量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该电子设备能够测量用户的体温,并且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测量生物体温度的方法,包括:应用于具有测量体温的功能的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手机中的一个或多个)中,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判断电子设备所接触的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比如额头、腋窝、手腕、胸部)是否存在汗液。在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比如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传感器)或者非接触式传感器(比如,红外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温度,该摄像头用于采集用户的各个生物体部位的图像。在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目标体温,目标体温由第一温度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量生物体温度的方法,该方法中电子设备首先判断电子设备所接触的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在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确定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在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电子设备确定测量用户的方式为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这是由于汗液会对用户的体温产生影响,因为汗液的存在会导致体温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而本申请中在存在汗液情况下,启动摄像头和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用户的第一温度,相比于仅启动温度传感器测量体温的方案可以使得体温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最终,在显示屏上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可以使得用户及时了解该用户的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目标体温还包括:电子设备语音提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这样当用户不方便通过显示屏查看体温时,便于用户通过该电子设备的语音播报了解自身的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包括:电子设备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第二温度。电子设备启动电子设备的第一传感器测量用户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电子设备通过摄像头采集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电子设备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确定汗液对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温度影响系数。电子设备根据温度影响系数和第二温度确定第一温度。通过计算温度影响系数可以基于第二温度得到第一温度,使得第一温度的更接近用户的真实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确定汗液对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温度影响系数,包括:电子设备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使用深度学习算法,确定汗液对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温度影响系数。使得确定温度影响系数的方式更加灵活,且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高了确定的温度影响系数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温度影响系数以及第二温度确定第一温度,包括:电子设备根据公式T=T0/(1-α)确定第一温度。其中,T表示所述第一温度,α表示所述温度影响系数,T0表示所述第二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在电子设备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输出第一提示信息。该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体温测量模式包括第一体温测量模式和第二体温测量模式。其中,第一体温测量模式指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或者第一体温测量模式为在所述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测温模式。第二体温测量模式指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或者第二体温测量模式为在所述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测温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用户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时,或者,当第一预设时间后用户未选择体温测量模式时,电子设备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如果用户选择第二体温测量模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如果用户选择第二体温测量模式,则电子设备确定采用第二温度传感器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如果用户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则电子设备确定采用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电子设备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在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电子设备自动确定体温测量模式为第一体温测量模式,第一体温测量模式为在所述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测温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电子设备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在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电子设备自动确定体温测量模式为第二体温测量模式,第二体温测量模式为在所述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测温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电子设备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的阶段,若电子设备检测到针对电子设备的第一功能按键的操作,则电子设备确定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若电子设备检测到针对电子设备的第二功能按键的操作,则电子设备确定选择第二体温测量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通过第一传感器判断第一生物体部位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电子设备确定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则输出第二提示信息。该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电子设备对准第一生物体部位以及保持第一生物体部位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位于预设距离内。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测温指令,电子设备开启该电子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以及启动电子设备的第二传感器。或者,响应于测温指令,电子设备启动电子设备的第二传感器。该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电子设备判断电子设备所接触的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包括:电子设备根据第二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判断电子设备所接触的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输出第三提示信息。该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判断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电子设备判断电子设备所接触的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包括:响应于用户触发的存在汗液的指令,电子设备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触发的不存在汗液的指令,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电子设备所接触的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如果汗液的出汗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出汗量,输出第四提示信息。该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在第二预设时间后进行体温测量,以及提示汗液的出汗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出汗量。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目标体温还包括: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体温为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体温为利用预设温度差值对第一温度进行校正后得到的;或者,目标体温为利用环境温度、汗液的出汗量对第一温度进行校正后得到的。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设温度差值由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确定,或者,当用户的不同生物体部位对于一个温度差值时,预设温度差值由第一生物体部位对应的温度差值。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时,预设温度差值为第一温度差值,测温环境为室外测温场景时,预设温度差值为第二温度差值,第一温度差值和第二温度差值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通过电子设备内部的第三传感器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输出第五提示信息。该第五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判断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测温场景正确的指令,电子设备以第三传感器确定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准。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测温环境不正确的指令,电子设备以用户输入的测温环境为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在电子设备通过电子设备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的情况下,如果用户当前所在的测温环境的光线亮度低于预设的环境光线亮度,则电子设备提示开启电子设备的闪光灯;或者,电子设备自动开启电子设备的闪光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测温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第六提示信息,第六提示信息用于提示输入用户的以下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测温地点、测温环境、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持续监测天数、额温异常值预警次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目标体温大于或等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时,电子设备提示用户的温度过高。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目标体温小于或等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时,电子设备提示用户的温度过低。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生物体温度的装置,该装置包含在电子设备中,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法中电子设备行为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至少一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例如,发送模块或单元、接收模块或单元、响应模块或单元以及显示模块或单元、存储模块或单元等。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至少一个处理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显示器用于显示信息,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生物体温度的方法。该至少一个存储器可以是该电子设备内部的存储器也可以是外部的存储器。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生物体温度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生物体温度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生物体温度的方法。
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芯片以外的其他模块进行通信。
可选的,一个或多个芯片可以构成芯片系统。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生物体温度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如下的一种或多种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所处环境的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传感器,用于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
显示屏,用于显示温度数据、和各种提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测量用户姿态的传感器;语音器件,用于提供测温的语音操作指导。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量温度的方法,应用于具有测量体温的功能的电子设备中,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检测测温指令。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该测温场景包括室内测温场景和室外测温场景。电子设备根据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采用与该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或温度差异值,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手机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包括:该电子设备中具有位置传感器,该电子设备基于该位置传感器以及预设的场景识别模型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比如,电子设备将位置传感器采集到的用户所处的位置信息输出该预设的场景识别模型中便可以确定该用户位于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中具有不同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或者温度差异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包括: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测温指令,该电子设备输出用于判断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的提示信息。响应于用户输入的测温场景的指示信息。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室外测温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子设备还具有单次测温模式和连续测温模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之后,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提示用户选择本次的体温测量模式。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选择操作确定体温测量模式为单次测温模式或者连续测温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连续测温模式下,如果电子设备发现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从第一测温场景变化为第二测温场景,则电子设备以第二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或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其中,第一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第二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连续测温模式下,如果电子设备发现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从第一测温场景变化为第二测温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提示用户测温场景发生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电子设备提示用户测温场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响应于用户触发的确认测温场景变化的指令或者用户未在预设时间段内作出反馈,则电子设备确定以第二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或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电子设备提示用户测温场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响应于用户触发的确认测温场景未变化的指令,则电子设备确定以第一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或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温度的装置,该装置包含在电子设备中,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八方面及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法中电子设备行为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至少一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例如,发送模块或单元、接收模块或单元、响应模块或单元以及显示模块或单元、存储模块或单元等。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至少一个处理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显示器用于显示信息,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八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温度的方法。该至少一个存储器可以是该电子设备内部的存储器也可以是外部的存储器。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八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温度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八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温度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执行上述第八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温度的方法。
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芯片以外的其他模块进行通信。
可选的,一个或多个芯片可以构成芯片系统。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八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测量温度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体温检测前人体静息状态的识别和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检测用户触发的测温指令。响应于所述测温指令,电子设备判断被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在被检测用户未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确定被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电子设备提示被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电子设备在达到静息等待时间之后,确定待检测用户的第一体温。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待检测用户的目标体温,目标体温由第一体温确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在达到静息等待时间之后,确定待检测用户的第一体温,包括:电子设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内部的测温部件(比如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电子设备根据体温数据确定待检测用户的第一体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向用户提示所述被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如果用户指示立刻进行体温检测,则电子设备控制电子设备内部的测温部件检测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判断被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测温指令,电子设备直接进入状态检测模式。或者,响应于测温指令,电子设备基于用户的指示进入所述状态检测模式,在状态检测模式下,电子设备判断被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判断被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包括:响应于所述测温指令,发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判断被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反馈操作,确定所述被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判断被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包括:响应于所述测温指令,电子设备根据待检测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判断所述被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在所述被检测用户未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确定所述被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包括:电子设备根据影响所述被检测用户未处于静息状态的因素,确定所述被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其中,一个影响所述被检测用户未处于静息状态的因素关联一个静息等待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被检测用户未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确定所述被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包括:在所述被检测用户未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将预设时间值确定为所述被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体温检测前人体静息状态的识别和提示装置,该装置包含在电子设备中,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十五方面及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法中电子设备行为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至少一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例如,发送模块或单元、接收模块或单元、响应模块或单元以及显示模块或单元、存储模块或单元等。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至少一个处理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显示器用于显示信息,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十五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体温检测前人体静息状态的识别和提示方法。该至少一个存储器可以是该电子设备内部的存储器也可以是外部的存储器。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十五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体温检测前人体静息状态的识别和提示方法。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十五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体温检测前人体静息状态的识别和提示方法。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执行上述第十五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体温检测前人体静息状态的识别和提示方法。
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芯片以外的其他模块进行通信。
可选的,一个或多个芯片可以构成芯片系统。
第二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十五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体温检测前人体静息状态的识别和提示方法。
第二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温干扰提示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电子设备检测用户触发的测温指令。响应于所述测温指令,在电子设备未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内部的热污染对测温器件的总热干扰等级。电子设备判断所述总热干扰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如果所述总热干扰等级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干扰等级,则所述电子设备提示用户进行热干扰控制。在用户进行热干扰控制后,电子设备向用户提示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在达到所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达到所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包括:在达到所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小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则所述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达到所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依旧大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则电子设备继续提示用户进行热干扰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包括:电子设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内部的测温部件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电子设备根据所述体温数据确定用户的第一体温。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体温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达到所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大于或等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则所述电子设备继续向用户提示第二热干扰消除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电子设备未处于充电状态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进入测温干扰检测模式,在测温干扰检测模式下所述电子设备计算所述电子设备内部的热污染对测温器件的总热干扰等级。
第二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体温的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手机中的一个或多个)中,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检测测温指令。响应于测温指令,电子设备判断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是否接触。在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电子设备判断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是否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在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的情况下,则电子设备根据目标参数以及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第一体温确定目标体温。其中,每个生物体部位关联一个参数,参数用于对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皮肤温度进行修正,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至少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物体部位关联的参数不同,目标参数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与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相同的部位关联的参数,第一体温为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皮肤温度。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目标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体温检测方法,该方法中待电子设备接收到指示进行体温测量的测温指令时,在电子设备确定该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再判断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部位是否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如果该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部位是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从该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各自关联的参数中得到该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部位关联的参数。由于该参数用于对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皮肤温度进行修正,如此便可以采用与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部位匹配的参数对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用户体温进行补偿,以提高体温测量的精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不同生物体部位关联的参数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包括:电子设备向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发送光波信号。电子设备根据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反射的光波信号的特点,自动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该方案可以提高电子设备自动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反射的光波信号的特点,自动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发出第一提示信息,该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判断电子设备自动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是否正确。电子设备检测用户输入的第一操作,第一操作用于指示电子设备自动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是否正确。电子设备根据第一操作确定电子设备自动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该方案可以在电子设备自动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情况下,加以人工辅助,可以提高确定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第一操作确定电子设备自动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包括:在第一操作指示正确的情况下,电子设备以电子设备自动识别的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为准。在第一操作指示不正确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重新识别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或者将用户输入的测量部位作为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中具有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传感器,PPG传感器用于向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发送光波信号,以及用于接收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反射的光波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包括:在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第三提示信息提示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选择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输入,将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选择的生物体部位确定为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该方案可以提高用户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互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电子设备提示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选择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电子设备根据测温场景确定推荐用户进行体温测量的目标部位,目标部位包括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这样结合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向用户推荐进行体温测量的目标部位可以提高测温的便利性,使得测温更加智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数为温度补偿算法,温度补偿算法用于确定与参数关联的生物体部位的体温差异值,其中,不同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果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电子设备根据目标参数以及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第一体温确定目标体温,包括:电子设备采用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对第一体温进行修正。电子设备将修正后得到的体温确定为目标体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数为体温差异值,如果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根据目标参数以及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第一体温确定目标体温,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电子设备采用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对第一体温进行修正。电子设备将修正后得到的体温确定为目标体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位置和用户的心脏之间的肌肉距离。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得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生物体参数包括: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以及运动量信息;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湿度、空气对流系数、环境湿度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得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包括:电子设备通过查询第一预设表得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第一预设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体温差异值,以及每个体温差异值对应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通过查表的方式可以快速确定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得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包括:电子设备将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输入肤温差异模型中,得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肤温差异模型是通过采用金标测量体温与各部位肤温的差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训练或计算,获取的不同生理参数、环境参数与肌肉距离产生的与体温差异值的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是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提示信息提示将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是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包括:电子设备根据电子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确定电子设备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电子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确定电子设备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包括: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包括额头、手腕、腋下、耳膜、胸部、胳膊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如果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不是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电子设备通过第四提示信息提示用户调整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的接触位置。便于及时提醒用户调整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的接触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采用电子设备测量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不同生物体部位的体温时,在显示屏上显示的目标体温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显示目标体温,还包括:电子设备显示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信息。
第二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体温的装置,该装置包含在电子设备中,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方法中电子设备行为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至少一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例如,检测模块或单元、确定模块或单元、提示模块或单元以及显示模块或单元、存储模块或单元等。
第二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温度传感器、至少一个处理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显示器用于显示信息,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的体温数据,当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检测体温的方法。该至少一个存储器可以是该电子设备内部的存储器也可以是外部的存储器。
第二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二十三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检测体温的方法。
第二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十三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检测体温的方法。
第二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二十三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检测体温的方法。
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芯片以外的其他模块进行通信。
可选的,一个或多个芯片可以构成芯片系统。
第二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指令被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二十三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检测体温的方法。
第三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获取由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电子设备根据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以及第一模型,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该个人风险等级用于反映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第一模型的输入参数为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第一模型的输出为用于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的参数。电子设备获取该用户的行动轨迹。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的行动轨迹判断用户与目标地区相关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根据个人风险等级和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确定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其中,地区风险等级用于反映目标地区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个人电子凭证用于反映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用户与目标地区相关包括用户位于目标地区或者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去过目标地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中通过电子设备从可穿戴设备处获取由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电子设备通过从可穿戴设备处获取该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避免了用户手动输入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带来的繁琐性,且提高了后续处理的准确性。然后,该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以及第一模型先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由于电子设备在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时参考的是由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由用户自动输入生理特征参数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所确定的个人风险等级的可靠性更高。之后,电子设备在用户位于目标地区或在第二时间段内去过目标地区的情况下,根据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和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综合判断以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提高确认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的准确性。通过个人电子凭证便于辨别该用户的健康状态,便于用户自我健康管理,提高了用户体验。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模型为根据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之前的一个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训练得到的,那么该第一模型可以视为该用户特有的模型。
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一模型为根据多个不同用户在第一时间段之前的一个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训练得到的,那么该第一模型可以视为该用户和其他用户共同使用的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模型可以是存储在电子设备中的,也可以是由电子设备自行训练得到的,或者是电子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到的。比如,电子设备确定需要生成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的情况下,便可以从服务器处获取第一模型。比如,用户在电子设备上触发了用于更新或生成个人电子凭证的控件,则电子设备确定需要生成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用户与目标地区相关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根据个人风险等级和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确定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包括:在用户与目标地区相关,且,个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除最低风险等级外的风险等级的情况下,如果地区风险等级为最高地区风险等级,电子设备将第一电子凭证确定为个人电子凭证,如果地区风险等级不是最高地区风险等级,电子设备将第二电子凭证确定为个人电子凭证。其中,第一电子凭证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高于第二电子凭证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在用户与目标地区相关,如果个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的最低风险等级,但是地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地区风险等级中除最低地区风险等级外的风险等级,电子设备将第二电子凭证确定为个人电子凭证。以便于通过不同电子凭证区分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用户与目标地区相关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根据个人风险等级和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确定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包括:在用户与目标地区相关的情况下,如果个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的最低风险等级,且地区风险等级为最低地区风险等级,电子设备确定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三电子凭证,第三电子凭证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最低。这样可以借助第三电子凭证反映用户与目标事件实际不相关,或者关联性极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以及第一模型,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包括:电子设备根据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以及第一模型,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电子设备根据个人风险系数与风险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以及第一模型,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包括:电子设备将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作为输入参数输入至第一模型中,得到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根据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以及第一模型,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包括:电子设备向服务器发送第一生理特征参数。电子设备接收来自服务器根据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反馈的第一个人风险系数。电子设备将服务器反馈的第一个人风险系数确定为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第一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确定用户的第一模型,包括:电子设备对用户在第四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进行训练,以得到第一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根据个人电子凭证,发出第一提示信息,该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醒用户去专业机构确认用户是否与目标事件相关。这样便于及时提醒用户。例如,在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或第二电子凭证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发出第一提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在用户未位于目标地区或者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未去过目标地区的情况下,确定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三电子凭证,第三电子凭证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最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具有不同的颜色,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不同表示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不同。比如,第一电子凭证的颜色为第一颜色,第二电子凭证的颜色为第二颜色。第三电子凭证的颜色为第三颜色。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检测用户触发的用于展示个人电子凭证的第一操作。电子设备响应于第一操作,在显示屏上展示个人电子凭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用户在第三时间段内的第二生理特征参数。电子设备根据第二生理特征参数,将个人电子凭证更新为目标电子凭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生理特征参数指示用户与目标事件相关,则目标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第二生理特征参数指示用户与目标事件不相关,则目标电子凭证为第三电子凭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用户与目标事件紧密相关的情况下,将个人电子凭证更新为第四电子凭证,第四电子凭证用于表示用户已确认与目标事件紧密相关;或者,用户与目标事件不相关的情况下,将个人电子凭证更新为第三电子凭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与目标事件紧密相关的情况下,第四电子凭证中还包括用于指示目标事件的信息。
第三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确定在用户所在区域是否发生群体性异常。在发生群体性异常的情况下,如果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与疾病特征库中的第一疾病的特征数据相匹配。则电子设备确定用户与第一疾病相关的风险系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获取该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获取该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电子设备从可穿戴设备处获取由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或者电子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由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第一生理特征参数是否与疾病特征库中的一个疾病的特征数据相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确定在用户所在区域是否发生群体性异常,包括:电子设备接收来自服务器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用户所在区域发生群体性异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接收来自服务器发送的指示信息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向服务器发送查询消息,该查询消息用于请求查询指定区域是否发生群体性异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在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与疾病特征库中的任一个疾病的特征数据都不匹配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确定用户与疾病特征库中的任一个疾病不相关的风险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与疾病特征库中的任一个疾病的特征数据都不匹配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通过提示信息提示该用户对应的观察天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通过显示屏显示用户与第一疾病相关的风险系数或不相关的风险系数。这样便于用户直观了解自身与罹患某个疾病的风险。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及各种可能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和第二方面及各种可能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互相结合。
第三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三十方面或第三十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第三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三十方面或第三十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第三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三十方面或第三十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芯片以外的其他模块进行通信。
可选的,一个或多个芯片可以构成芯片系统。
第三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上述第三十方面或第三十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可选的,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
上述提供的任一种装置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对应方案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疫情防控方法,该方法包括: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的体温为异常体温;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异常原因;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向云平台服务器发送所述异常体温的指示信息和所述异常原因的指示信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疫情防控方法,能够对造成用户体温异常的原因进行识别,判断造成用户体温异常是否是由发烧引起的,由此能够减少人工确认时间,在疫情蔓延期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了管理平台的管理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异常原因,包括: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运动传感器获取用户的运动信息;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所述运动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运动引起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异常原因,包括: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心率传感器获取用户的心率信息;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所述心率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情绪波动引起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异常原因,包括: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环境温度传感器获取用户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信息;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异常原因,包括: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用户的作息信息确定所述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位于用户的用餐时间段内,并且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测量时刻用户位于食堂内;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用餐引起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异常原因,包括: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所述异常体温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并且所述异常体温维持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时长阈值;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发烧引起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所述运动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运动引起的,包括: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所述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位于用户的运动过程中;或者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所述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距离用户的运动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的时长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所述心率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情绪波动引起的,包括: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所述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内,用户的心率增速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增速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包括:所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所述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内,所述环境温度的变化速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变化阈值。
第三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疫情防控方法,该方法包括:云平台服务器接收智能穿戴设备发送的异常体温的指示信息和异常原因的指示信息;所述云平台服务器根据所述异常原因的指示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原因是否是由发烧引起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云平台服务器根据所述异常原因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原因不是由发烧引起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云平台服务器排除用户感染疫情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云平台服务器根据所述异常原因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的原因是由发烧引起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云平台服务器确定用户的活动时间、地点与已感染人员的活动时间、地点相互匹配;所述云平台服务器进行感染风险预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异常原因包括以下原因中的任意一种:由运动引起的;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由用餐引起的;由发烧引起的。
第三十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前述第三十六或者第三十七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第三十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前述第三十六或者第三十七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第四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三十六方面或第三十七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第四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三十六方面或第三十七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
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芯片以外的其他模块进行通信。
可选的,一个或多个芯片可以构成芯片系统。
第四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上述第三十六方面或第三十七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可选的,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
上述提供的任一种装置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对应方案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本体;连接带,用于将所述电子设备本体佩戴于用户身体之上;体温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连接带的内表面,当所述电子设备被佩戴时,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环境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连接带的外表面,当所述电子设备被佩戴时,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被暴露于环境中,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本申请将体温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设置于可穿戴的电子设备的连接带上,其中,体温传感器用于测量人体的皮肤温度,该体温传感器设置于连接带面向用户皮肤的侧面上,佩戴时能够与用户的皮肤(例如手腕或者脖颈处的皮肤)接触,从而能够对用户的体表温度进行测量。
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该环境温度传感器同样被设置于可穿戴的电子设备的连接带上,并且位于连接带的外表面,在可穿戴电子设备被佩戴时,该环境温度传感器不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并且能够裸露于空气中(被暴露于环境中),从而能够对环境温度进行测量。
本申请通过将体温传感器和环境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带上,不会占用电子设备本体的内部空间,可以避免电子设备内电子元件发热的影响,使得测温的结果更加准确。并且可以利用连续测量得到的用户手腕处的体表温度值和环境温度,进而能够获取能够更加准确体现用户健康状况的体温。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例如是以下之一:助听器、耳机、头戴式耳机、手表、眼镜、项链、戒指、手链、磁性健康带、手镯、护目镜、头盔、鞋子、诸如腿部穿戴设备或皮带佩戴设备之类的身体穿戴设备、健身穿戴设备、专用医疗设备、安全设备、户外穿戴设备等。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可以穿戴在例如用户的手腕、手臂、脚踝、腿部、耳朵、颈部、额头或其它位置。
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的电子设备的连接带用于将电子设备的本体连接于用户身体之上,根据该电子设备要实现的功能以及自身的形状的不同,电子设备的连接带的形态可能也不相同。
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手表、手环时,该连接带可以为表带。
再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手链或者项链时,该连接带可以为链带。
再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手镯时,该连接带可以为手镯本体。
再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戒指时,该连接带可以为戒指本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带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相对两侧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体温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带远离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的末端。
例如,所述第一连接带可以为第一表带,所述第二连接带可以为第二表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体温传感器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内表面。这样使得在佩戴时,体温传感器与用户皮肤之间能够实现可靠的热连接,从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体温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和导热金属层,所述传感器本体被包覆于所述导热金属层内部。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通过设置导热金属层能够提高导热效果,减少测量时间,提升测量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体温传感器通过导热胶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从而能够提高导热效果。所述导热胶例如可以是导热硅胶或者导热硅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呈U形的金属套,所述金属套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末端之上,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末端和所述金属套围成的密闭空间内。
具体地,该U形的金属套可以套接于第二表带的外端部上,此时第二表带的外端部与金属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环境温度传感器可以被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金属套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可以迅速将环境热量传递至环境温度传感器,有利于环境温度传感器准确快速的对环境温度进行测量。
可选地,该金属套的材质可以为铜、铜合金、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出于美观考虑,可以在金属套的外表面设置于涂层,该涂层的颜色与第二表带的颜色一致。
可选地,可以通过粘结等方式将金属套固定于第二表带的外端部上。
可选地,为了提高导热材料,在该容置空间可以填充导热材料以此增强金属套与环境温度传感器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末端设置有调节扣,所述调节扣包括插销,所述第二连接带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调节孔,所述插销能够被插入调节孔内,以将所述电子设备体佩戴于用户身体之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带内设置有金属引线,所述体温传感器和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分别通过所述金属引线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内部的处理器电连接。
可选地,还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实现温度传感器与处理器的电连接,此时,可以将该柔性电路板封装于表带内。
可选地,体温传感器和环境温度传感器还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本体上配置的通信接口实现与内部的处理器电连接。
例如,该通信接口可以是USB接口或者闪电(lightning)接口。
再例如,该USB接口可以是A型(type-A)接口、B型(type-B)接口、C型(type-C)接口、微型(micro)USB接口以及未来的新型USB接口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热金属层为金属箔,例如铝箔或者铜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体温传感器和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为热敏电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带由硅胶材质构成。硅胶的导热系数很小,是较好的隔热材料,从而使得环境温度传感器受人体自身发热的影响小,可以准确测量环境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体温传感器包括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
第四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当所述电子设备被穿戴于用户身体之上时,所述底壁与用户的皮肤相接触,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子发热元件和体温传感器,所述体温传感器与所述底壁热连接;隔热结构,由隔热材料构成,设置于所述电子发热元件和所述体温传感器之间,用于阻隔所述电子发热元件和所述体温传感器之间的热量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热结构呈帽状结构,盖合于所述体温传感器的外周,所述帽状结构的开口抵接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热结构和所述底壁的内表面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导热材料,所述导热材料一端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热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体温传感器热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热材料填充于所述空间内,并且包覆所述体温传感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帽状结构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顶壁的一侧,所述侧壁的另一端形成所述帽状结构的开口,所述侧壁呈封闭的环状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壁开设有过线孔,所述体温传感器的引线穿过所述过线孔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帽状结构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顶壁的一侧,所述侧壁的另一端形成所述帽状结构的开口,所述侧壁呈开放的环状结构,所述的两个侧边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壳体内固定设置有主板,所述主板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形状和所述侧壁的截面形状相适配,所述插槽将所述主板分成位于所述插槽外侧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插槽内侧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底壁的侧面上;所述侧壁从所述主板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插入所述插槽内,使得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侧壁内,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间隙内,并且所述帽状结构的开口抵接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壁包括底壁本体和导热片,所述底壁本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热片固定设置于所述通孔内,并且封闭所述通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热片的外表面凸出所述底壁的外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孔的孔壁和所述导热片之间设置密封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并且封闭所述通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热材料为塑料、陶瓷或者玻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体温传感器为热敏电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用于测量用户所处环境的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表盘中的隔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表盘中的主板的仰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板的另一例的仰视图。
图13是时间与热敏电阻的温度变化率的关系曲线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用户皮肤与主板之间的导热路径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量用户的深层组织温度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2所示表盘中的隔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2所示表盘中的主板的俯视和仰视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被佩戴时的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被佩戴时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传感器和环境温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被佩戴进行测温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对温度测量结果进行展示的示意图。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温度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在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在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下的测温原理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异常的预警方法400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7是实时测量手腕部温度和环境温度得到的温度曲线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8是实时测量手腕部温度和环境温度得到的温度曲线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冠的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冠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图42所示的智能手表的ECG测量原理图。
图4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智能手表设置不同个数的边缘温度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46是根据边缘温度传感器与中心温度传感器进行佩戴松紧判断的逻辑流程图。
图47是判断佩戴松紧程度的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48是温度传感器的热平衡时间的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49是通过动态扫描电路采集各个热敏电阻温度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根据腕部温度确定体温的方法。
图5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机交互页面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52是一种在手机上展示智能手表的体温测量结果的示意图。
图5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快速启动测温应用的操作示意图。
图5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快速结束测温应用的操作示意图。
图5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温度传感器与主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7是本申请提供的通过智能手机来确定体温的方法。
图5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9是指纹识别模组与体温传感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60是红外测温传感器的视场角、测温距离、测温直径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6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在测温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的布局示意图一。
图65为年前实施例提供的不同场景下用户佩戴各个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
图6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的布局示意图二。
图6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的布局示意图三。
图6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的布局示意图四。
图6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PPG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时段工作的电路结构图。
图7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一。
图7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可穿戴设备正面布置温度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7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测量体温额场景示意图。
图7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二。
图7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体温异常时的预警示意图。
图7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电子设备正面布置可调节温度传感器位置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三。
图7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人体温度示意图。
图75为用户在不同阶段的汗液量变化示意图。
图76A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界面示意图。
图76B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户利用手机进行体温检测的示意图。
图7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体温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四。
图7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发体温检测功能的示意图。
图8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五。
图8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六。
图8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七。
图8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八。
图8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九。
图8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测温场景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测温指令的示意图。
图8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用户所处测温场景的示意图一。
图8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用户所处测温场景的示意图二。
图8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用户所处测温场景的示意图三。
图9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用户所处测温场景的示意图四。
图9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十。
图9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测温场景下所需要的参数的示意图。
图9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测温场景下的测量体温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
图9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温过程中测温场景未发生切换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
图9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温过程中测温场景发生切换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
图9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置测温时间段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
图9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曲线的示意图。
图9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体温测量前人体静息状态识别和提示方法的示意图。
图9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
图10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静息状态评估的示意图。
图10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静息状态评估的界面示意图。
图10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静息状态/非静息状态下的体温测量的界面示意图。
图10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致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曲线示意图。
图10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温干扰控制和提示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温干扰情况下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人机交互界面的示意图。
图10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电量下降率的曲线示意图。
图10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体不同测量部位的体温范围示意图。
图10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上的温度传感器的布置示意图。
图10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利用电子设备进行体温测量的流程示意图。
图10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人机交互的示意图。
图1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利用电子设备进行体温检测的示意图。
图1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生物体部位的反射光的强度的示意图。
图1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自动检测用户额头体温的人机交互示意图。
图1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基于用户的触发确定检测用户额头体温的人机交互示意图。
图1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利用电子设备进行体温测量的流程示意图。
图1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确定测温场景以及根据测温场景测量所推荐部位的体温的示意图。
图1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示用户选择测量部位的界面示意图。
图1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根据模型确定不同部位对应的体温差异值的示意图。
图1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交互的示意图。
图1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体温异常提醒方式的示意图。
图1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用户体温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发测温指令的示意图。
图1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测温场景的示意图。
图1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向可穿戴设备中输入用户的个人资料的界面示意图。
图1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风力指数的示意图。
图1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识别异常体温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用户的温度基准值的流程示意图。
图1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在2月份的体温基线变化示意图。
图1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在不同时间的体温基线变化示意图。
图129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知方法应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129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知方法应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1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提醒用户的界面示意图。
图1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提醒用户的界面示意图。
图132、图133、图134、图13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上显示的周边其他用户的风险信息的示意图。
图13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群体疫情防控的流程示意图。
图13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群体疫情防控的流程示意图。
图13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13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群组内的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的示意图。
图13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上所显示的APP的示意图。
图14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体温变化的示意图。
图14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测用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的流程示意图。
图14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向可穿戴设备输入个体特征参数的示意图。
图14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的示意图。
图14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交互的示意图。
图14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获取不同用户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的示意图。
图14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日期用户的温度曲线变化示意图。
图14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采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以生成个人电子凭证的示意图。
图14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训练的示意图。
图14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利用模型计算地区风险系数的示意图。
图15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个人电子凭证的示意图。
图15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个人电子凭证的界面示意图。
图15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个人电子凭证的界面示意图。
图15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调节生物体温度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第二模型的示意图。
图15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测动物体温及基于体温预警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获取动物体个体的相关参数的示意图。
图15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进行运动状态判断的逻辑框图。
图15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进行温度测量的场景示意图。
图160是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的乳腺癌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61是通过电子设备控制心电贴进行体温测量的交互界面图。
图16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163是智能穿戴设备采集到的运动后体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图164是智能穿戴设备采集到的体温和心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图165是智能穿戴设备采集到的体温和环境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图166是智能穿戴设备采集到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图167是智能穿戴设备采集到的体温随时间的另一例的变化曲线图。
图16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疫情防控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6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0是图169所示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图。
图17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72是应用图171所示的检测方法的智能手机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图。
图17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75是根据体温地图进行身体各部分体温测量的示意图。
图176是对图175中各个身体部位进行体温测量的测量流程图。
图17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地图的校准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7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促进体育锻炼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促进体育锻炼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8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8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控制原理图。
图18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体温监控耳机的运动干预系统。
图183是图182所示的运动干预系统中的手机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图。
图18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体温监控耳机的运动干预方法的流程图。
图18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体亚健康状态及时提示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8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体亚健康状态及时提示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8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智能车机互联的示意图。
图18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对温度进行监测的一种监测结果示意图。
图18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对体温和心率进行监测的监测结果示意图。
图19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生命体安全防护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191是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对温度进行监测的另一种监测结果示意图。
图19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生命体安全防护方法的另一种实现流程图。
图19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系统的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系统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9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9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19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9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0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方法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201是根据健身目标确定健身课程的逻辑框图。
图202是对健身课程进行自适应调整的逻辑框图。
图20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方法的再一例的流程图。
图20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体温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侧”、“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安装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随着疫情常态化,通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耳机等可穿戴设备来测量用户的体温成为研究的热点。具体地,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中设置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 transducer)来检测用户的体温,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且将该电信号发送给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处理器对该电信号进行处理,之后通过显示屏、扬声器等输出设备向用户反馈测量结果。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具有温度传感器的电子设备可以检测用户的任何部位的温度。换言之,该电子设备的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任一个部位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均可以采集到用户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是指能够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是温度计的核心部分。按照测量方式,可以分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两种类型。
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是通过热传导或者热对流达到热平衡的状态,使温度计的示值能直接表示被测对象的温度。常见的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包括热敏电阻(thermistors)、热电偶(thermocouple)、电阻温度检测器(resistance temperature detector,RTD)等。
在这里,物体达到热平衡是指物体吸收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相同,进而达到热平衡这种状态。此时该物体的温度不会继续升高或者降低,而保持不变(或者接近于保持不变)。对于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而言,当其紧贴被测物体的表面,并且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可以假设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和被测物体的表面温度相同。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互不接触,基于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测量热源所释放的热辐射,借此判定其温度。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通常用来测量运动物体、小目标和热容量小或温度变化迅速(瞬变)对象的表面温度,也可用于测量温度场的温度分布。常见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infrared temperaturesensor)等。
相对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等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等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体积小、成本低且测温结果准确,被更多的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中,以此来测量用户的体温。例如,可以将热敏电阻设置于智能手表的表盘内部,并且与表盘的底壳热连接,智能手表被用户佩戴后,用户手腕处的热量可以通过底壳之后传导至热敏电阻,在达到热平衡后,通过热敏电阻能够测得人体手腕处皮肤表面的温度。
在这里,两个物体热连接是指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导热路径,能够顺畅的进行热传导。例如,该两个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例如紧密贴合或者一体成型连接),或者两个物体之间通过导热材料相连接(此时该两个物体之间间接接触)。例如,热敏电阻与表盘的底壳热连接,可以是热敏电阻紧密贴合于底壳的内表面(即面向表盘内部一侧的表面),也可以是热敏电阻通过导热材料与底壳的内表面相连接。
然而,随着可穿戴设备功能的日益强大,设备内部通常被集成有多个电子元件,该多个电子元件中的一部分(例如蓄电池、摄像头、处理器等)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这部分热量向四周进行扩散,一部分热量可能会被传导至热敏电阻,从而导致热敏电阻的测温结果不准确。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体温测量功能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能够测量用户的体温,并且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可穿戴设备、手持设备、车载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智能手表(smart watch)、智能手环(smart wristband)、智能眼镜(smart glasses)、智能戒指(smart ring)、耳机(earphone)、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车载电脑等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中具有用于测量用于体温的温度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任意电子设备中。示例性的,图1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时,智能手表无需设置SIM卡接口195、摄像头193、按键190、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外部存储器接口120、USB接口130中的一个或多个。又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智能耳机时,智能耳机中无需设置SIM卡接口195、摄像头193、显示屏194、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外部存储器接口120、USB接口130,以及传感器模块180中的部分传感器(例如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指纹传感器180H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这就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其中,USB接口1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1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电子设备充电,也可以用于电子设备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USB接口1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1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和充电管理模块1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蓝牙,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GSM,GPRS,CDMA,WCDMA,TD-SCDMA,LTE,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上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电子设备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可以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1个或多个显示屏194。
电子设备可以通过ISP,一个或多个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一个或多个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1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所述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193中。
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多个摄像头193。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电子设备10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电子设备1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电子设备10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照片、视频等数据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处理器110可以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上述指令,从而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语音切换方法,以及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等。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该存储程序区还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比如图库、联系人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照片,联系人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来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语音切换方法,以及各种功能应用及数据处理。
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其中,音频模块1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
扬声器1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扬声器1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
受话器1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电子设备10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1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麦克风1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17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170C。电子设备10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17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170C,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170C,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耳机接口1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耳机接口170D可以是USB接口130,也可以是3.5mm的开放移动电子设备平台(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OMTP)标准接口,还可以是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the USA,CTIA)标准接口。
传感器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其中,压力传感器1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180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压力传感器180A的种类很多,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可以是包括至少两个具有导电材料的平行板。当有力作用于压力传感器180A,电极之间的电容改变。电子设备根据电容的变化确定压力的强度。当有触摸操作作用于显示屏194,电子设备根据压力传感器180A检测所述触摸操作强度。电子设备也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80A的检测信号计算触摸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作用于相同触摸位置,但不同触摸操作强度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操作指令。例如:当有触摸操作强度小于第一压力阈值的触摸操作作用于短消息应用图标时,执行查看短消息的指令。当有触摸操作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的触摸操作作用于短消息应用图标时,执行新建短消息的指令。
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确定电子设备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180B确定电子设备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拍摄防抖。示例性的,当按下快门,陀螺仪传感器180B检测电子设备抖动的角度,根据角度计算出镜头模组需要补偿的距离,让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电子设备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传感器180B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等。
加速度传感器180E可检测电子设备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电子设备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电子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距离传感器180F,用于测量距离。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场景,电子设备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180F测距以实现快速对焦。
接近光传感器1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电子设备通过发光二极管向外发射红外光。电子设备使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来自附近物体的红外反射光。当检测到充分的反射光时,可以确定电子设备附近有物体。当检测到不充分的反射光时,电子设备可以确定电子设备附近没有物体。电子设备可以利用接近光传感器180G检测用户手持电子设备贴近耳朵通话,以便自动熄灭屏幕达到省电的目的。接近光传感器180G也可用于皮套模式,口袋模式自动解锁与锁屏。
环境光传感器1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电子设备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亮度自适应调节显示屏194亮度。环境光传感器180L也可用于拍照时自动调节白平衡。环境光传感器180L还可以与接近光传感器180G配合,检测电子设备是否在口袋里,以防误触。
指纹传感器180H(也称为指纹识别器),用于采集指纹。电子设备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另外,关于指纹传感器的其他记载可以参见名称为“处理通知的方法及电子设备”的国际专利申请PCT/CN2017/082773,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触摸传感器180K,也可称触控面板。触摸传感器1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由触摸传感器180K与显示屏1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1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1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180K也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的表面,与显示屏194所处的位置不同。
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振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人体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骨传导传感器180M也可以接触人体脉搏,接收血压跳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180M也可以设置于耳机中,结合成骨传导耳机。音频模块170可以基于所述骨传导传感器180M获取的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解析出语音信号,实现语音功能。应用处理器可以基于所述骨传导传感器180M获取的血压跳动信号解析心率信息,实现心率检测功能。
温度传感器180J可以采集温度数据。温度传感器180J可以包括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与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其中,接触式温度传感器需要与被测对象接触,热通量传感器、皮肤温度传感器等;而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则可以在不与被测对象接触的情况下,采集到温度数据。可以理解,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原理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
按键1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1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1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195,或从SIM卡接口1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可以支持1个或多个SIM卡接口。SIM卡接口1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1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中,不能和电子设备分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具体而言,电子设备100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手机以及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例如,胸带、臂带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定。
为了更加方便的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作为示例而非限定,下文将以电子设备是智能手表为例来详细阐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应理解,下文中出现的各类电子设备可能包括比图1中示出的更多或者更少的功能模块,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定。
智能手表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手表。智能手表除指示时间之外,通常还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显示方式包括指针、数字、图像等。
根据面向用户人群的不同,智能手表可以被分为成人智能手表、老人智能手表以及儿童智能手表等几大类。
对于成人智能手表,通常包括以下功能的一种或者多种:可蓝牙同步手机打电话、收发短信、监测睡眠、监测心率、久坐提醒、跑步记步、远程拍照、音乐播放、录像、指南针等功能。
近年来,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成人智能手表还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男性成人智能手表和女性成人智能手表。
进一步地,女性成人智能手表还可以分为针对孕妇的智能手表或者针对备孕阶段女性的智能手表。
对于老人智能手表,通常包括以下功能的一种或者多种:超精准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亲情通话、紧急呼救、心率监测、久坐提醒、吃药提醒等多项专为老年人定制的功能。
对于儿童智能手表,通常包括以下功能的一种或者多种:多重定位,双向通话,SOS求救,远程监听,智能防丢,历史轨迹,电子围栏,计步器,爱心奖励等多种功能。
类似地,该儿童智能手表也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作进一步的产品细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可以是上述成人智能手表(例如男性成人智能手表、女性成人智能手表、针对孕妇的智能手表以及针对备孕阶段女性的智能手表)、老人智能手表以及儿童智能手表等中的任意一种,并且除了具备上述各种功能的一种或者多种以外,还具备体温测量功能,能够检测用户(例如成人、老人或者儿童)的体温。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a)是智能手表200的主视图,图2中的(b)是智能手表200的仰视图。
如图2中的(a)和图2中的(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下文简称为“手表200”)包括表盘210和表带。其中,表盘也可以被称为表头,是手表的主体部分。表带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连接于表盘210相对两侧的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配合使用,以将智能手表200佩戴于用户的手腕之上。
具体地,第一表带220连接于表盘210的一侧,其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调节孔,第二表带230连接于表盘210的另一侧,与第一表带220相对设置,第二表带230远离表盘210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调节扣,该调节扣包括插销,该插销与调节孔配合使用,能够被插入调节孔内,以此将智能手表200佩戴于用户手腕之上。通过调整插销插入不同的调节孔内,能够适应不同用户手腕的宽度,进而方便用户进行佩戴使用。
表盘210的侧部还设置有表冠240,该表冠240连接表盘210的内部,能够用来调节手表200的时间。随着手表200功能的日益强大,除了具备基本的指示时间功能以外,手表200还可能具备前述内容提及的各种其他功能,因此,在本申请中,表冠240除了调节时间以外,也可以具备其他功能,例如开关机、调节扬声器播放音量、调节显示屏亮度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表冠240能够被旋转或者按压,以实现上述功能。当表冠240能够被按压时,表冠240也可以被称为按键或者按钮等。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一例的剖视图。如图2、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包括壳体和显示屏213,显示屏213固定安装于壳体之上,以形成密闭的容纳腔体,该容纳腔体能够用于容纳主板、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蓄电池等电子元件。
如图3所示,壳体包括周壁211和底壁212,周壁211的一端连接于底壁212的一侧并且环绕底壁212周向设置,周壁211的另一端与显示屏213固定相连。底壁212也可以被称为底盖、底壳、底板等,是手表200被佩戴时与用户手腕皮肤相接触的侧壁。底壁212可以和周壁211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钉连接),以方便用户对手表200进行维护。
显示屏213用于提供用户与手表200的人机交互,例如向用户展示信息(例如时间、新闻、天气等信息)或者接收用户输入的信息(例如接收用户的控制指令)。
可选地,显示屏213可以是触摸屏,例如可以是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等,但不限于此。
如图3所示,显示屏213和壳体共同形成了手表200的容纳腔体,该容纳腔体内容纳有蓄电池、麦克风、摄像头(图中未示出)、主板218等电子元件。主板218上设置有多个芯片219,芯片219可以是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射频放大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蓝牙芯片、麦克风芯片等。主板218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但不限于此。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表2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214,温度传感器214能够用于测量佩戴者的体温,以此使得本申请提供的手表200还具备测量用户体温的功能。
具体地,表盘210内部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14,温度传感器214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214与底壁212热连接。该温度传感器214设置于底壁212的内壁面上,并且通过导线217实现与主板218的电连接。主板218可以通过导线217向温度传感器214进行供电,以驱动其能够正常工作。当手表200被佩戴时,用户手腕处的热量能够通过底壁212传递至温度传感器214,进而使得温度传感器214能够实现测温功能。
可选地,温度传感器214为热敏电阻,但不限于此。此时,主板218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分压电阻,并且与该热敏电阻电连接,进而能够实现温度的测量。
可以理解,温度传感器214可以为图1所示的温度传感器180J中的一个,显示屏213可以具体为图1所示显示屏194。
可选地,底壁212为高导热材料构成,例如可以为金属(例如不锈钢、铝、铝合金、铜或者铜合金等),此外,也可以为蓝宝石玻璃等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构成。主板218上设置的芯片(例如应用处理器、射频放大器)等电子元件在长时间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会向四周进行扩散,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隔热结构215,能够阻隔手表200内部其他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214进行扩散,进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表盘210内部还设置有隔热结构215,隔热结构215临近温度传感器214进行设置,能够阻隔至少一个方向上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214进行传递。
在表盘210内部可能存在多个发热元件,该多个发热元件可能位于温度传感器214的不同方位,因此可能存在多个导热路径,隔热结构215可以阻隔该多个导热路径中的至少一个导热路径,使得该路径上的热量无法被传递至温度传感器214,进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隔热结构215可以阻隔温度传感器214的前、后、左、右、正上方、斜上方等至少一个方向上传递来的热量。
隔热结构215由低导热系数材料构成,或者说,隔热结构215由隔热材料构成,例如,构成隔热结构215的材料可以为塑胶、玻璃或者陶瓷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这里,隔热材料能够起到降低、阻隔热量传递作用。由于还没有任何一种材料可以实现热量的完全隔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热传导系数小于0.1W/(m·K)(瓦/(米·度))的材料定义为隔热材料。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热结构215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隔热结构215可以呈帽状结构,该帽状结构包括顶壁215a和侧壁215b,侧壁215b的一端连接于顶壁215a的一侧并且环绕顶壁215a周向进行设置,侧壁215b的另一端与底壁212的内表面相连。也就是说,隔热结构215盖合于底壁212的内表面上,隔热结构215和底壁212共同限定出一容纳空间,该空间容纳用于温度传感器214。
如图4所示,隔热结构215的顶壁215a可以呈圆形,则此时侧壁215b整体呈中空的圆筒形(即呈封闭的环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顶壁215a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矩形、椭圆形、梯形、菱形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帽状的隔热结构215,并且盖合于温度传感器214之上,温度传感器214被设置于隔热结构215和底壁212共同限定出的容纳空间内,能够对温度传感器214和表盘210内的其他发热电子元件进行热隔离,能够有效阻隔表盘210内部其他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进行的传递,温度传感器214只能通过底壁212接收用户手腕的热量,在达到热平衡后,通过温度传感器214能够准确测得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
在这里,两个物体之间进行热隔离,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不能发生热量传递,二者之间不存在导热路径,而达到热量隔离这种状态。例如,通过对温度传感器214和发热电子元件进行热隔离,可以使得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无法被传导至温度传感器214,进而能够提高温度传感器214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隔热结构215也可以被配置成仅阻隔一个或者多个方向上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214进行传递,而非手表200内部全部方向上的热传递。
例如,该隔热结构215的侧壁215b可以不是封闭的环形(例如下文中的图10所示的隔热结构215),也就是说,在某个方向上,由于没有热量传入(或者传入的热量特别少),可以不设置侧壁215b。
再例如,隔热结构215可以仅具有呈封闭的环形侧壁215b,而不具有顶壁215a,即此时隔热结构215整体呈中空的圆筒状结构。也就是说,此时在温度传感器214的上方没有热流传入,则可以不设置顶壁215a。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隔热结构215和底壁212共同限定出的容纳空间内还设置有导热材料216。一方面,该导热材料216能够对温度传感器214进行安装固定,防止温度传感器214发生位移。另一方面,导热材料216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能够将底壁212的热量迅速传导至温度传感器214。也就是说,温度传感器214通过导热材料216固定于底壁212内表面上,并且温度传感器214通过导热材料216与底壁212实现热连接。
可选地,导热材料216可以为导热胶(导热硅胶、导热硅脂),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温度传感器214可以被完全包覆于导热材料216的内部,从而能够提高导热效率。
如图4所示,隔热结构215上开设供导线217穿过的过线孔215d,该过线孔215d的孔径不宜过大,与导线217的粗细程度相适配,以防止降低隔热结构215的隔热性能。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出于美观、节约成本等方面因素的考量,底壁212可能采用塑料等低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此时,人体手腕的热量将无法快速通过底壁212而传导至温度传感器214。
在该基础之上,如图5所示,相对于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在底壁212内表面开设有凹槽,以减薄底壁212相应位置处的厚度,从而能够提高导热效率,使得人体手腕的热量能够快速的被传导至温度传感器214。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相对于图5所示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直接打穿底壁212以形成通孔,导热材料216可以填充于该通孔中,并且外部与底壁212的外表面相互平齐,此时,人体皮肤的热量直接通过导热材料216快速传递至温度传感器214,实现对人体皮肤的快速测温。
可选地,为了不影响美观,同时也为了防止长时间使用导热材料216受到磨损,通孔的尺寸可以设置的相对小一些,并且可以在导热材料216的外表面设置涂层或者镀层,以达到美化效果。
可选地,该涂层或者镀层也就有良好的导热效果,例如该涂层或者镀层为金属层。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考虑到电子设备的防水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在该通孔内的柱状的导热材料216的外周还套设有密封圈m210,也就是说,密封圈m210被设置于通孔的孔壁和导热材料216的外壁面之间,从而能够实现防水密封的作用。
例如,该密封圈m210可以为橡胶圈。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表盘210上还设置有环境温度传感器m214,该环境温度传感器m214设置于周壁211上,并且通过导线与主板218电连接,该环境温度传感器m214能够用来检测用户所处环境的温度。
可选地,环境温度传感器m214也可以被设置于表盘210朝向用户的顶面上,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相对于图6所示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直接打穿底壁212,在底壁212上形成通孔,可以在该通孔内设置具有高导热系数的导热片250,导热片250能够与用户的皮肤相接触,通过导热片250将热量传导至热敏电阻。以此提高导热效率,使得人体手腕的热量能够快速的被传导至温度传感器214。
具体地,如图2中的(b)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人体手腕的热量可以依次通过导热片250、导热材料216之后,被传递至温度传感器214。
导热片250呈片状,具有足够的导热能力,能够快速的将人体皮肤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温度传感器214,进而实现测温目的。
可选地,导热片250可以为金属(例如不锈钢、铝、铝合金、铜或者铜合金等),此外,也可以为蓝宝石玻璃等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构成。
该导热片250的形状和大小应当与通孔的形状相互适配,使得导热片能够完美嵌入该通孔中,导热片250和该通孔的孔壁之间不会形成间隙。例如,该导热片250(或通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菱形、椭圆形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导热片250的面积可以小于通孔的面积,此时导热片250可以设置于通孔内部,在该通孔的孔壁和导热片250的侧壁之间通过密封材料实现密封连接,并且使导热片250被牢牢固定于通孔内。
可选地,该密封材料可以为导热材料构成,例如可以和导热材料216为同一种材料。
如图7所示,导热片250的外表面可以凸出于底壁212的外表面,从而在用户佩戴进行体温测量时,能够实现与用户皮肤的可靠接触,提高测量精度。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片250的外表面可以与底壁212的外表面相互平齐,从而达到美观效果。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热片250的内表面凸出于底壁212的内表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片250的内表面也可以与底壁212的内表面相互平齐,或者低于底壁212的内表面,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因此在可穿戴设备内部设置的各种传感器组件也会越来越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手表200还包括用于检测用户的心率数据/血压数据的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Photo Plethysmo Grahy,PPG)传感器模组。
PPG传感器模组包括PPG发射传感器和PPG接收传感器。PPG发射传感器用于向用户的皮肤发射PPG信号(例如红外线),PPG接收传感器用于接收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回的PPG信号。此时,为了实现PPG信号的传递,通常需要在手表200的壳体上设置多个透镜,PPG发射传感器发射的PPG信号首先经过其中一个透镜射出,并且经过用户手腕的皮肤的反射后经过另一个透镜返回并且被PPG接收传感器所接收。
此时,导热片250和多个透镜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布,以达到美观的目的。例如,可以顺序排成一列,或者导热片250可以和其中一个透镜并列排布,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2中的(b)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底壁212上还设置有三个透镜224。其中,左右两侧的两个透镜224用于供表体内部射出的PPG信号到达用户的皮肤,而中间的一个透镜224用于供经过皮肤反射的PPG信号设于表体内。此时,三个透镜224等间距排成一列,而导热片250可以与中间的一个并列排布,即导热片250设置于中间的透镜224的一侧。
可选地,导热片250与透镜224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导热片250和透镜224可以均为圆形。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美观目的,底壁212上还设置有装饰片225,该装饰片225与导热片250的外观相同,并且与导热片250对称设置于中间的透镜224的两侧。此时,装饰片225、导热片250与中间的透镜224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并且等于相邻两个透镜224的透镜,从而可以进一步达到装饰效果。
可选地,导热片250、装饰片225和透镜224的形状可以相同,例如均为图2中的(b)中的圆形。
可选地,导热片250、装饰片225和透镜224的形状也可以不同,例如导热片250、装饰片225可以均为圆弧形或者翼形等,对称设置于3个透镜224的两侧,从而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热结构215盖合于导热片250之上,隔热结构215的开口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导热片250的面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片250的面积也可以大于隔热结构215的开口面积,此时导热片250的一部分被盖合于隔热结构215内,而其他部分可以位于隔热结构215的外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相对于图7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导热片250的面积大于通孔的面积,导热片250被设置于底壁212的外表面,并且封堵该通孔,人体手腕的热量可以依次通过导热片250、导热材料216之后,被传递至温度传感器214。
此时,导热片250的外表面凸出于底壁212的外表面,从而在用户佩戴进行体温测量时,能够实现与用户皮肤的可靠接触,提高测量精度。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孔可以设置的相对小一些,导热材料216填充于该通孔内,通过导热材料216,实现温度传感器214与导热片250的热连接。
可选地,可以通过胶水将导热片250粘接于底壁212的外表面,此外也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式进行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相对于前述图3-图8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214直接设置于主板218面向底壁212的侧面上,温度传感器214直接与主板218进行电连接,而无需通过导线217来连接温度传感器214和主板218,从而简化了表盘210内部的结构。相对应的,可以改变隔热结构215的具体结构,以满足温度传感器214的隔热需求。
图10是图9所示表盘210中的隔热结构215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表盘210中的主板218的仰视图。
如图9-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热结构215包括顶壁215a和侧壁215b,侧壁215b的一端连接于顶壁215a的一侧并且环绕顶壁215a周向进行设置,侧壁215b并未环绕360度设置,也就是说,侧壁215b不是封闭的环形,侧壁215b的两个侧边(即图10中与顶壁215a垂直相交的两个边)之间形成了间隙215c,通过设置间隙215c,使得隔热结构215能够从上至下插入主板218开设的插槽中,侧壁215b的前端穿过该插槽,并且与底壁212的内表面相连。
具体地,如图11所示,主板218上开设有插槽,该插槽的形状和侧壁215b的截面形状相适配,该插槽将主板218分成三个部分,即位于插槽外侧的第一部分218a,位于插槽内侧的第二部分218b,连接第一部分218a和主板218的第三部分218c。
为了保证顺畅插入,插槽的形状和侧壁215b的截面形状必须相互适配,插槽的槽宽必须与侧壁215b的厚度相互适配,同时,第三部分218c的宽度必须与间隙215c的宽度相互适配。
通过设置该插槽,能够有效减少第一部分218a向第二部分218b的热量传递,换句话说,通过设置该插槽,能够有效的对温度传感器214进行热隔离,从而提高测温的准确性。同时,因为第三部分218c的存在,一方面能够将第二部分218b连接于第一部分218a之上,防止其脱落,另一方面能够保持第一部分218a和第二部分218b之间的电连接。
因为该第三部分218c的存在,使得侧壁215b不能设置为封闭的环形,侧壁215b的两个侧边之间形成了间隙215c,该间隙215c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部分218c的宽度,从而能够确保隔热结构215能够从上至下插入该插槽中,并且使得侧壁215b的前端能够与底壁212的内表面相连。
应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简化设计,不在主板218开设插槽,此时,隔热结构215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分别为盖合于主板218上表面的帽状结构(类似于图4所示的隔热结构215),以及与主板218下表面固定连接并且套接于温度传感器214外侧的中空筒状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帽状结构和筒状结构可以分别粘接于主板218的上下表面。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板218的另一例的仰视图。
如图12所示,相对于图11所示的主板218,本实施例可以不在主板218上开设凹槽,此时,可以在主板218的第一部分218a向外侧延伸出该第二部分218b,并且通过第三部分218c相连,此时第二部分218b形成“孤岛”结构,通过以上设置,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温度传感器214的热隔离性能,从而提高测温的准确性。通过以上设置,还能够方便隔热结构215的安装。
根据前述图3-图12所示的实施例,温度传感器214被设置于表盘210的底部,并且与底壁212相连接,隔热结构215能够对温度传感器214和表盘210内的其他发热电子元件进行“热隔离”,能够有效阻隔表盘210内部其他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214进行的传递。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14也可以被设置于表盘210的顶部或者侧部(例如连接于周壁211的内表面上,类似于图55中导热片613的设置方式),或者被设置于表冠240中,此时同样可以采用前述实施例提供的隔热结构215来对温度传感器214进行热隔离,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214能够测量用户的体温,并且将测量结果反馈至手表200的处理器。该处理器能够对该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之后通过显示屏、扬声器等输出设备反馈给用户,例如发出体温异常预警。
例如,处理器接收到温度传感器214检测的一个测量结果,该结果大于预设的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此时可以向用户发出体温异常预警。例如,通过闪光灯、呼吸灯、震动、报警音(语音提醒)、显示屏弹出预警信息等方式向用户发出警告。
可选地,处理器可以接收温度传感器214检测的多个测量结果,处理器可以对该多个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例如通过取平均数的方式获取平均体温值,当该平均体温值大于预设的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时向用户发出体温异常预警。
可选地,对于多次连续测量,可以通过显示屏213显示用户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而提高可玩性。
可选地,如图2中的(a)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表盘210的顶部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51,该温度传感器251可以用来测量环境温度。
可选地,温度传感器251还可以用来测量用户的额头温度、腋下温度或者其他任意身体部位的温度,温度传感器251还可以被用来测量动物以及其他物体的温度,本申请对温度传感器251的具体用图不做限定。
可选地,温度传感器251可以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为红外温度传感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251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并且为热敏电阻。
进一步地,此时可以通过设置前述实施例提供的隔热结构215来对温度传感器251进行热隔离,进而提高温度传感器251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可选地,此时为了提高导热效率,还可以相应的在表盘210的顶部表面设置导热片250,或者开设通孔,在通孔内设置导热材料216(类似于前述图3-图9所示的相关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温度传感器251也可以设置于表盘210的侧部,即温度传感器251可以设置于周壁211上,该温度传感器251可以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此时,可以在周壁211上开设通孔,在该通孔内设置导热片250,或者,导热片250也可以设置于周壁211的外表面上,并且封闭该通孔,温度传感器251通过导热材料216与该导热片250热连接,环境中的热量依次通过导热片250和导热材料216之后传递至温度传感器251,进而能够实现测量环境温度的目的。
可选地,该导热片的外观(例如颜色或纹路)与周壁211的外观不同,进而能够更好的指示温度传感器251所在的位置。
当温度传感器251被用来进行体温测量时,可以将表盘210的顶部紧贴额头,或者夹于腋下,在达到热平衡后,温度传感器251能够准确测得用户的额头温度或者腋下温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251为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由于自身热惯性的存在,用户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才能使得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人体的皮肤温度,即用户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够进行准确测温,由此可能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热时间常数(τ)是一个表征热敏电阻热惯性的参数,通常还可以被称为热响应时间(thermal response time)。在静止的空气中,无功耗的状态下,当环境温度由一个特定温度向另一个特定温度突然改变时,热时间常数(τ)表征热敏电阻从自身温度变化到与环境温度之差的63.2%时所需的时间。即热时间常数(τ)表征在零功率条件下,当温度突变时,热敏电阻的温度变化了始末两个温度差的63.2%时所需的时间。τ越小,表明热敏电阻的热惯性越小,热敏电阻的升温速度越快。作为示例,该τ的值可以为2-20秒,例如为5秒。
图13是时间与热敏电阻的温度变化率的关系曲线图。根据热敏电阻自身的特性,热敏电阻的环境温度从T1变为T2时,经过时间t与热敏电阻的温度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T=(T1-T2)exp(-t/τ)+T2=(T2-T1)[1-exp(t/τ)]+T1。
当t=τ时,能够得到(T-T1)/(T2-T1)=0.632。
基于热敏电阻的上述特性,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体温预测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251的第一次或者前几次的测量值,对用户的体温进行预测,从而可以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当温度传感器251被用来测量用户额头温度时,T2即为用户的额头温度(即需要预测的值),T1即为体温测量前温度传感器251检测到的当前环境温度(已知),T即为温度传感器251经过一个热时间常数τ之后测量用户额头的测量值(已知)。
那么,根据公式:(T-T1)/(T2-T1)=0.632,能够计算得到T2=T1+(T-T1)/0.632。
也就是说,本申请提供的体温预测方法,根据温度传感器251还未达到热平衡状态下的一个测量值,即可预测出用户的额头温度。处理器在接收到温度传感器251测量的第一个测量值,根据内置的上述算法,即可预测出用户的额头温度,从而无需等待温度传感器251达到热平衡,节约了体温测量时间,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温度传感器251检测当前环境温度T1=26摄氏度,经过一个热时间常数τ之后,温度传感器251测量用户额头的测量值T=33.3摄氏度(温度传感器251可能已经向处理器上报了多个测量值,但是处理器根据测量时间,确定以测量τ时间时上报的测量值来进行计算),则此时处理器根据公式T2=T1+(T-T1)/0.632,能够计算得到用户的额头温度T2=37.6摄氏度,处理器能够进一步确定该T2的值大于预设的阈值(例如该阈值为36摄氏度),确定用户体温异常(发烧),此时可以通过显示屏、扬声器等输出设备及时向用户发出预警。
应理解,为了提高体温测量的准确度,用户也可以选择多等待一些时间,以得到更加准确的体温预测值。
例如,如图13所示,用户可以等待2τ的时间之后获得测量值T,此时T2=T1+(T-T1)/0.865。
再例如,如图13所示,用户可以等待3τ的时间之后获得测量值T,此时T2=T1+(T-T1)/0.95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表200,通过在表盘210内设置帽状的隔热结构215,并且盖合于温度传感器214之上,温度传感器214被设置于隔热结构215和底壁212共同限定出的容纳空间内,能够对温度传感器214和表盘210内的其他发热电子元件进行热隔离,能够有效阻隔表盘210内部其他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214进行的传递,温度传感器214只能通过底壁212接收用户手腕的热量,进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隔热结构215无法做到完全隔热,手表被长时间佩戴以后,总会有热量传递至内部的温度传感器214,该部分热量仍然可能会对测温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手表200,通过设置两个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导热路径上不同位置处的温度,根据该不同位置处的两个测量值,结合热欧姆定律能够准确计算出人体的皮肤温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手表200进行介绍。该手表200包括表盘210,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如图1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隔热结构215为帽状结构,盖合于底壁212的内表面之上,隔热结构215和底壁212共同限定出的容纳空间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该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各自通过导线217与主板218电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导热效率,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通过导热材料216与底壁212热连接。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的下端可以被包覆于导热材料216中。该导热材料216具体高导热性能,热阻可以忽略不计(即可以认为导热材料216的热阻为0)。
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通过第一导热连接件222与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热连接。该第一导热连接件222能够将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本申请对导热连接件22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可选地,第一导热连接件222可以为柱状结构,两个端面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相连接。例如,该柱状结构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梯形等。
可选地,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紧密贴合连接,从而能够减低接触热阻。
两个名义上互相接触的固体表面,实际上接触仅仅发生在一些离散的面积元上,在未接触的界面之间的间隙常常充满了空气,热量将以导热的方式穿过这种气隙层,这种情况与固体表面完全接触相比,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称为接触热阻。接触热阻等于两个交界表面温度之差除以热流量。在这里,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紧密贴合连接,可以认为第一导热连接件222与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之间,以及第一导热连接件222与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之间的接触热阻为0。
可选地,第一导热连接件222具有导电能力,该第一导热连接件222与导线217相连接,从而在实现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与主板218电连接的前提下,能够节约引线。
可选地,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由导热材料构成,例如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该金属材料可以是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等。
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的上端与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的第二端穿出隔热结构215之后与主板218相连。第二导热连接件223实现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与主板218的热连接。
可选地,第二导热连接件223同样由导热材料构成,第二导热连接件223和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类似地,第二导热连接件223也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例如,该金属材料可以是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等。
底壁212、导热材料216、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第二导热连接件223和主板218之间形成导热路径。此时,用户皮肤散发的热量可以依次通过底壁212、导热材料216、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第二导热连接件223之后传递至主板218。
当然,根据导热路径两侧温度值的不同,热量传递的方向也可以对调。例如,主板218的温度可以高于用户皮肤表面的温度,此时主板218上的热量也可以依次通过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导热材料216、底壁212之后被传递至用户的皮肤表面。
此时,可以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获得的温度测量值,计算得到用户的皮肤温度。图15是用户皮肤与主板218之间的导热路径的原理性示意图。
如图15所示,用户手腕G的皮肤散发的热量可以依次通过底壁212、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第二导热连接件223之后传递至主板218。
当然,根据导热路径两侧温度值的不同,热量传递的方向也可以对调。例如,主板218的温度可以高于用户手腕G的皮肤表面的温度,此时主板218上的热量也可以依次通过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底壁212之后被传递至用户手腕G的皮肤表面。
此时,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测得的温度值分别为T1和T2,而底壁212和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的热阻也是已知的,分别为R1和R2,手腕G的皮肤表面温度设为T0,由于在该导热路径上各处的热流量是相同的,根据热欧姆定律可得:(T0-T1)/R1=(T1-T2)/R2。对该公式进行推导,可得T0=T1+[(T1-T2)/R2]*R1。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热量从用户手腕G向主板218进行传递,还是从主板218向用户手腕G进行传递,上述公式同样适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表200,通过设置两个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导热路径上不同位置处的温度,根据该不同位置处的两个测量值,结合热欧姆定律能够准确计算出人体的皮肤温度。本申请能够排除手表200内其他散热部件对测温结果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表200的测温结果更加准确。
可选地,为了提高测量结果,隔热结构215可以密封盖合于底壁212的内表面上,并且对隔热结构215和底壁212围成的腔体进行抽真空处理,从而能够减少热量在周向上的扩散,使得热量只能在该导热路径上进行传递,进而能够使得获得的皮肤表面温度T0更加准确。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相对于前述图14所示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连接件223没有直接和主板218相连接,而是通过导热材料216和主板218相连接。导热材料216被填充于隔热结构215与主板218之间,增大热量传递面积的同时能够增大传热效率。此外,也防止由于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的端部在外力作用下刺破主板218。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隔热结构215可以为筒状结构,不包括顶壁,此时可以由导热材料216对隔热结构215实现密封。
进一步地,此时可以不设置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可以直接通过导热材料216与主板218热连接。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点仅在于导热路径上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之后相关设置与前述实施例不相同,根据前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公式,该部分不同与皮肤表面温度T0的计算不相关,因此,前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计算公式在本实施例中同样适用,相关内容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相对于前述图14、图16所示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连接件223将热量传递至显示屏213。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穿出隔热结构215之后,与显示屏213的内表面相连接。
此时,用户手腕G的皮肤散发的热量可以依次通过底壁212、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第二导热连接件223之后传递至显示屏213。
或者,显示屏213上的热量也可以依次通过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第一导热连接件222、第一温度传感器214a、底壁212之后被传递至用户手腕G的皮肤表面。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热连接件223也可以与手表200内部的其他部件相连接,以将热量传递至该其他部件,例如,该其他部件可以是蓄电池。
类似地,第二导热连接件223可以通过导热材料216和显示屏213相连接。导热材料216被填充于隔热结构215与显示屏213之间,增大热量传递面积的同时能够增大传热效率。此外,也防止由于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的端部在外力作用下刺破显示屏213。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点仅在于导热路径上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之后相关设置与前述实施例不相同(即第二导热连接件223分别被连接到不同的部件上),根据前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公式,该部分不同与皮肤表面温度T0的计算不相关,因此,前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计算公式在本实施例中同样适用,相关内容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相对于前述图17所示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隔热结构215为筒状结构,并且上端面与显示屏213的内表面相互抵接。此时,隔热结构215在进行隔热的同时,还可以对显示屏213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有利于显示屏213的牢固安装。
可选地,此时可以由导热材料216对隔热结构215的内部腔体进行密封。
可选地,此时可以不对隔热结构215的内部腔体进行抽真空处理。
可选地,此时可以不设置第二导热连接件223,第二温度传感器214b可以直接通过导热材料216与显示屏213热连接。
人体的皮肤温度(也被称为体表温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皮肤温度也会有较大的波动。因此,仅仅通过皮肤温度可能无法准确表征用户的真实健康状况。
人体的核心温度相对恒定,更能体现人体的真实体温状态。在临床上,人体的核心体温(core temperature)指的是身体体腔内的平均温度,一般处于36~38摄氏度范围内。人体的核心体温是一种重要的医学生命体征,在发烧和术后康复等多种情况下体温是随着身体康复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期间需要长期的对人体核心温度进行测量。医疗测量的人体核心体温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由于人体的核心体温不易测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测量到的皮肤温度结合环境温度来计算用户的核心体温,从而能够更加精确的对用户的体温状况进行监测。
具体地,参见前文的表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表200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214或者温度传感器251测量用户的皮肤温度,并且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251来测量用户所处的环境温度,之后,手表200内部的处理器可以结合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通过内置补偿算法计算获得该用户的体温。
综上所述,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手表200能够对用户的皮肤温度以及用户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并且通过设置隔热结构215来对温度传感器进行热隔离,进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在测得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以后,手表200内部的处理器可以根据该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并且结合预置的补偿算法计算用户的核心温度,从而能够对用户的体温状况进行更好的监测。
然而,皮肤温度的波动比较大,且与体温的温差较大(离心脏越远的身体部位的皮肤温度越低,与体温的温差越大),通过皮肤温度来计算用户的体温可能不够准确。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手表200,该智能手表200能够测量用户的皮肤的深层组织温度(该深层组织温度可以被称为肌肉温度或者皮下层温度),该深层组织温度更加接近用户的体温,与体温的温差更小,根据深层组织温度能够更加准确的计算得到用户的体温。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热通量传感器来测量用户皮肤的热通量,之后结合温度传感器测得的皮肤表面温度,能够计算出用户对应位置处的深层组织温度。
热通量,又称为热流(heat flux),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能,是具有方向性的矢量,其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W/m2,即瓦特每平方米。
热通量传感器(heat flux sensor,HFS)也被称为热流传感器,是测量热流密度或者热通量的基本工具。热通量传感器按照测量原理可以分为热阻式热通量传感器、圆箔式热通量传感器、辐射式热通量传感器、热电堆式热通量传感器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如何测量用户的深层组织温度的测量原理进行说明。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量用户的深层组织温度的原理性示意图。
如图19所示,人体部位W(例如手腕部位)包括皮肤表面W1以及位于皮肤表面W1内侧的深层组织W2,将热通量传感器S1紧贴于皮肤表面W1,深层组织W2散发的热量(即热流F)依次通过皮肤表面W1、热通量传感器S1之后,被散发到外部环境中。热通量传感器S能够对热流F进行测量,得到的热通量为HF。温度传感器S2紧贴于皮肤表面W1之上,测得的皮肤表面温度为Ts。热通量传感器S1和温度传感器S2分别将测得的HF和Ts发送至手表200内部的处理器。
热通量的计算公式为:HF=ΔT/Rth。其中,ΔT为深层组织温度Tc与皮肤表面温度Ts的差值,Rth为深层组织W2至皮肤表面W1的热阻。也就是说,通过该公式的变形,能够计算得到深层组织温度Tc,即Tc=HF*Rth+Ts。处理器可以根据该公式计算获得用户的深层组织温度。
具体地,处理器分别已经从热通量传感器S1和温度传感器S2处获取HF和Ts,而Rth也是已知的(Rth可以由用户预设设定),因此能够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用户的深层组织温度Tc。
进一步地,该深层组织温度Tc更加接近用户的体温,此时可以根据该Tc,并且结合Ts、环境温度、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等参数使用预置的补偿算法,计算出该用户的体温。
深层组织W2至皮肤表面W1的热阻Rth可以预先设定。例如,针对不同的个体,热阻Rth可能和用户的年龄、体重、升高、性别等有关,可以在存储器内预存相关的经验公式(算法),用户可以提前将上述相关参数输入至处理器,处理器能够根据上述相关参数,使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该用户的热阻Rth。
可选地,用户也可以将热阻Rth直接输入至处理器。
可选地,处理器也可以从其他设备处获取该用户的热阻Rth,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测量获得用户的皮肤表面温度,例如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表200能够基于上述原理测量用户的深层组织温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表2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热结构215呈中空的筒状结构(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梯形、椭圆形等),设置于主板218的一侧。隔热结构215的一端与底壁212的内表面相互抵接,另一端与显示屏213的内侧面相互抵接。筒状的隔热结构215能够阻隔周向上的热量传递,而无法阻隔径向(即竖直方向)上的热量传递。
隔热结构215内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分别通过导线217与主板218电连接。
隔热结构215内部还填充有导热材料216,该导热结构216至少使得底壁212、热通量传感器221、温度传感器214之间能够实现热连接。佩戴时,用户手腕部位深层组织散发的热量能够依次通过手腕皮肤、底壁212、热通量传感器221之后被传导至温度传感器214。
达到热平衡状态下,由于有导热材料216的存在,温度传感器214、热通量传感器221、底壁212、手腕皮肤的温度近似相等,温度传感器214的测量到的温度值实际上也即手腕皮肤的温度。
这样,热通量传感器221和温度传感器214各自将测量结果上报至处理器,处理器结合自身预存的用户的热阻的信息,能够计算得到用户的深层组织温度。
可选地,导热材料216还热连接温度传感器214和显示屏213,这样,用户手腕传来的热量能够被传导至显示屏213,并且从显示屏213上最终散发至环境中。通过以上设置,能够使得隔热结构215内的热量被快速散发出去。
可选地,隔热结构215的上端也可以不和显示屏213的内侧面相互抵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例如,隔热结构215的上端和显示屏213的内侧面之间存在间隙。
可选地,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214设置于热通量传感器221的上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14也可以设置于热通量传感器221的下侧,或者二者并排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不直接接触,二者之间填充有导热材料21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可以直接相连,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材料216填充于隔热结构215的整个内腔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材料216也可以只填充于隔热结构215的下部,仅使得底壁212、热通量传感器221、温度传感器214之间能够实现热连接即可。
进一步地,温度传感器214和显示屏213之间可以设置导热柱(例如金属柱),进而实现温度传感器214和显示屏213之间的热连接。
可选地,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214、热通量传感器221均设置于隔热结构215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14也可以设置于该隔热结构215的外侧,即此时温度传感器214直接连接于底壁212的内表面上,温度传感器214可以不进行相关隔热设置。
例如,此时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可以邻近设置,温度传感器214测得的皮肤温度可以近似等于热通量传感器221测量位置处的皮肤温度,因此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214测得的温度值来计算用户的深层组织温度。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温度传感器214,而通过表盘210上设置的红外温度传感器等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来检测热通量传感器221测量位置处的皮肤温度(例如手腕),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手表200可以不具有测温功能,而从其他能够测温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智能体温计)处获取热通量传感器221测量位置处的皮肤温度,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底壁212可能由塑料等导热性能不佳的材料构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前述图5-图8所示的方式,例如减薄底壁212、在底壁212开设通孔并且用导热材料216进行填充,以及在底壁212开设通孔并且设置导热片250进行封堵等手段以提高导热效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如图21所示,相对于图20所示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分开设置,各自通过一个隔热结构215进行隔热设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单独设置,各自通过一个隔热结构215实现自身的隔热需求。
其中,温度传感器214对应的隔热结构215以及导热片250的相关设置,可以参见前述图8所示实施例的相关表述。热通量传感器221对应的隔热结构215可以参见前述图15所示实施例的相关表述。也就是说,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对应的隔热结构215的具体结构不相同。即,温度传感器214对应的隔热结构215为帽状结构(参见附图4),热通量传感器221对应的隔热结构215为中空筒状结构,例如为圆柱状。
可选地,也可以通过改变隔热结构215的具体结构,例如设置成“L”形,以此将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设置于其内部,进而通过一个隔热结构215同时实现对上述两个部件的隔热设置。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盘210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如图22所示,类似于前述图9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直接设置于主板218上,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直接与主板218进行电连接,而无需通过导线217来进行电连接,从而简化了表盘210内部的结构。相对应的,可以改变隔热结构215的具体结构,以使得隔热结构215能够顺利插入主板218上开设的插槽中。
图23是图21所示表盘210中的隔热结构215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2所示表盘210中的主板218的俯视和仰视图。其中,图24中的(a)是主板218的俯视图,图24中的(b)是主板218的仰视图。
如图22-图2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热结构215呈开放的环形结构,也就是说,隔热结构215不是封闭的环形,隔热结构215的两个侧边之间形成了间隙215c,通过设置间隙215c,使得隔热结构215能够从上至下插入主板218开设的插槽中,侧壁215b的前端穿过该插槽,并且与底壁212的内表面相连。
具体地,如图24所示,主板218上开设有插槽,该插槽的形状和隔热结构215的截面形状相适配,该插槽将主板218分成三个部分,即位于插槽外侧的第一部分218a,位于插槽内侧的第二部分218b,连接第一部分218a和主板218的第三部分218c。
为了保证顺畅插入,插槽的形状和隔热结构215的截面形状相互适配,插槽的槽宽与隔热结构215的壁厚相互适配,同时,第三部分218c的宽度与间隙215c的宽度相互适配。
通过设置该插槽,能够有效减少第一部分218a向第二部分218b的热量传递,换句话说,通过设置该插槽,能够有效的对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进行热隔离,从而提高测温的准确性。同时,因为第三部分218c的存在,一方面能够将第二部分218b连接于第一部分218a之上,防止其脱落,另一方面能够保持第一部分218a和第二部分218b之间的电连接。
因为第三部分218c的存在,使得隔热结构215不能设置为封闭的环形,隔热结构215的两个侧边之间形成了间隙215c,该间隙215c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部分218c的宽度,从而能够确保隔热结构215能够从上至下插入该插槽中,并且使得隔热结构215的前端能够与底壁212的内表面相连。
应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简化设计,不在主板218开设插槽,此时,隔热结构215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分别为与主板218上表面固定连接并且套接于温度传感器214外侧的中空筒状结构,以及与主板218下表面固定连接并且套接于热通量传感器221外侧的中空筒状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帽状结构和筒状结构可以分别粘接于主板218的上下表面。
类似于图12所示的实施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不在主板218上开设凹槽,此时,可以在主板218的第一部分218a向外侧延伸出该第二部分218b,并且通过第三部分218c相连,此时第二部分218b形成“孤岛”结构,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二部分218b的上、下表面。通过以上设置,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的热隔离性能,从而提高测温的准确性。通过以上设置,还能够方便隔热结构215的安装。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的位置可以对调,可以将热通量传感器221设置于第二部分218b的上表面,并且将温度传感器214设置于第二部分218b的下表面。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可以并排设置,可以将温度传感器214和热通量传感器221同时设置于第二部分218b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内部设置有测量用户皮肤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测量用户热通量的热通量传感器,上述二者配合使用,根据热通量传感器检测用户被测量部位(例如手腕)的热通量,并且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该被测量部位的皮肤温度,之后结合该部位的热阻,智能手表200内部的处理器能够计算获得被测量部位的深层组织温度,该深层组织温度更加接近用户的体温,与体温的温差更小,处理器根据该深层组织温度能够更加准确的计算得到用户的体温,从而能够提高智能手表200的使用性能。
体温是人体健康的一个基础生理指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一些可能的传染病的发生,人们对体温监测功能具有越来越强的需求,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使用户进行实时的体温检测成为可能。目前,很多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都具有检测体温的功能。可穿戴设备通常都具有一个表盘,在表盘底部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底部的温度传感器与手腕相接触,测量手腕部的温度来反应人体的温度,另外也有可穿戴设备通过弹出式的探头,用户将探头放到嘴里检测口腔温度。
然而,对于将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表盘底部的方案,虽然可以获取用户手腕部的温度,但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占据可穿戴设备表盘主体空间,且可穿戴设备表盘内的电子元件运行会发热,影响腕部温度测量的结果。其二是可穿戴设备底壳的材料不同,热传导率也不同,需要的测量时间受影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样也会影响测量的精度;最后手腕部的体表温度不是可靠的体温指标,不能很好的体现用户真正的健康状况。因此,这种测量方式很难实际运用。
对于设置弹出式的探头的方案,该方案能够测量用户的口腔温度,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体温,但是只能单次测量,无法实时监测体温,无法对用户体温异常情况进行预警。而且探头使用有卫生问题,需清洁探头,否则有感染风险。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通过将体温传感器和环境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带中,可以避免可穿戴电子设备内电子元件发热的影响,使得测温的结果更加准确。并且可以利用连续测量得到的用户手腕处的体表温度值和环境温度,进而能够获取能够更加准确体现用户健康状况的体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可穿戴”可包括使用例如连接带将设备本体至少与用户的身体部分贴附、附接、包围或另外关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例如是以下之一:助听器、耳机、头戴式耳机、手表、眼镜、项链、戒指、手链、磁性健康带、手镯、护目镜、头盔、鞋子、诸如腿部穿戴设备或皮带佩戴设备之类的身体穿戴设备、健身穿戴设备、专用医疗设备、安全设备、户外穿戴设备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穿戴在例如用户的手腕、手臂、脚踝、腿部、耳朵、颈部、额头或其它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带用于将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本体连接于用户身体之上,根据该可穿戴电子设备要实现的功能以及自身的形状的不同,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的形态可能也不相同。
例如,当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手表、手环时,该连接带可以为表带。
再例如,当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手链或者项链时,该连接带可以为链带。
再例如,当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手镯时,该连接带可以为手镯本体。
再例如,当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戒指时,该连接带可以为戒指本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体温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设置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带上,其中,体温传感器用于测量人体的皮肤温度,该体温传感器设置于连接带面向用户皮肤的侧面上,佩戴时能够与用户的皮肤(例如手腕或者脖颈处的皮肤)接触,从而能够对用户的体表温度进行测量。
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该环境温度传感器同样被设置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带上,在可穿戴电子设备被佩戴时,该环境温度传感器不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并且能够裸露于空气中(被暴露于环境中),从而能够对环境温度进行测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可穿戴电子设备(或者可穿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是穿戴于人体上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穿戴于其他生命体上的电子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其他生命体可以是猫、狗等宠物。
可选地,该其他生命体还可以是牛、羊、猪等家畜。
例如,该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被配置成佩戴于动物脖颈处的项圈,此时可以对动物的体温等体征数据进行测量。
为了更加方便的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示例而非限定,下文将以可穿戴电子设备是智能手表为例来详细阐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被佩戴时的一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5中的(a)是智能手表200的正面(即具有显示屏的一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中的(b)是智能手表200的背面(即具有底盖的一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5中的(a)、图25中的(b)以及图2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包括表盘210和表带。其中,表盘也可以被称为表头,是手表的主体部分。表带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连接于表盘210相对两侧的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配合使用,以将智能手表200佩戴于用户的手腕之上。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表盘210上设置有显示屏,例如该显示屏可以是前述的LCD显示屏、LED显示屏、OLED显示屏、触摸屏或者折叠屏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该显示屏能够提供用户交互,能够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天气等,在图25中,该显示屏能够显示用户的腕部温度,以及用户当前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带220连接于表盘210的一侧,远离表盘210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调节扣266,该调节扣266包括插销。第二表带230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调节孔267,插销与调节孔267配合使用,能够被插入调节孔267内,以此将智能手表200佩戴于用户手腕之上。通过调整插销插入不同的调节孔267内,能够适应不同用户手腕的宽度,进而方便用户进行佩戴使用。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相互连接,依次将智能手表200佩戴于用户的手腕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可以通过相互配合的暗扣和插孔实现可拆卸连接。
再例如,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可以通过魔术贴实现可拆卸连接。
再例如,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可以为一体结构,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可以形成封闭的环状松紧带结构,进而方便用户将智能手表200佩戴于用户的手腕处,以及从手腕处摘除。
再例如,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可以为一体结构,二者可以通过展开式(deployant-type)表扣相互连接。
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的长度、厚度、材质等,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均由柔韧可弯折的硅胶材料构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也可以由金属、皮革、织物、橡胶、塑料、复合材料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可以由多种不同材料通过针绣或者粘结复合而成,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收拢第二表带230远离表盘210的端部,第一表带220上还活动设置有套环268,将第二表带230远离表盘210的端部插入该套环268内,进而能够使得第二表带230能够紧贴第一表带220,提高用户的佩戴体验。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200还包括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均被设置于表带内,通过以上设置,不会占用表盘210的内部空间,并且可以避免可穿戴电子设备内电子元件发热的影响,使得测温的结果更加准确。
可以理解,体温传感器261可以为图1所示的温度传感器180J中的一个,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为图1所示的温度传感器180J中的另一个。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分别被设置于两个不同的表带内。具体地,体温传感器261被设置于第一表带220被佩戴时朝向用户手腕皮肤的侧面上,使得将智能手表200被佩戴时,体温传感器261能够与用户手腕处的皮肤相接触,二者实现热连接,进而能够测得用户手腕的皮肤温度。
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被设置于第二表带230远离表盘210的端部,如图26所示,使得智能手表200被佩戴时,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能够暴露于环境空气中,能够对环境温度进行测量。
应理解,虽然在附图中仅示出了一个体温传感器261和一个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也可以各自设置多个(例如2个或者3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本申请对于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类型无特别限定,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式温度计、电阻式温度计(热敏电阻)、双金属温度计和玻璃液体温度计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分别被设置于两个不同的表带内。本申请对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只要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能够顺利实现各自的功能即可。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被设置于同一个表带内,并且,体温传感器261被设置于表带的内表面,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被设置于表带的外表面,在佩戴时,体温传感器261能够与用户手腕的皮肤实现热连接,进而能够对体温进行测量。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不与用户的皮肤相接触,并且在佩戴时能够暴露于环境空气中,从而能够对环境温度进行测量。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被佩戴时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7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传感器261可以凸出第一表带220的内表面进行设置,这样使得在佩戴时,体温传感器261与用户皮肤之间能够实现可靠的热连接,从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被设置于第二表带230的外表面的任意位置,这样使得在佩戴时,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不与用户的皮肤相接触,并且在佩戴时能够暴露于环境空气中,从而能够对环境温度进行测量。
可选地,如图28所示,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临近表盘210设置。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远离表盘210设置,并且位于多个调节孔267更靠外的外端,这样使得在佩戴时,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能够通过第一表带220实现与用户手腕的热隔离,进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也可以被设置于同一个表带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比如同时被设置于第一表带220或者第二表带230内。
此时,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邻近设置(例如正对)或者相互远离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体温传感器261可以被设置于第一表带220的内表面,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被设置于第一表带220的外表面。
再例如,体温传感器261可以被设置于第二表带230的内表面,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被设置于第二表带230的外表面。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如图29所示,可以在第一表带220的内表面开设凹槽264,体温传感器261可以被固定安装于该凹槽264内。此时,可以将体温传感器261嵌入凹槽264内,并且可以通过胶水粘结固定于该凹槽264内。
可选地,为了提高导热效果,体温传感器261可以通过导热胶(例如导热硅胶或者导热硅脂)被固定于凹槽264内。
可选地,为了将体温传感器261牢固安装于凹槽264内,可以将体温传感器261包裹于金属材料(例如铝箔)中,之后再嵌入并且固定于凹槽264内。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能够提高导热效果,减少测量时间,提升测量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与用户皮肤的可靠热连接,体温传感器261可以凸出第一表带220的内表面。此时,可以是体温传感器261直接凸出于第一表带220的内表面,也可以是包裹于体温传感器261外部的金属材料或者导热胶凸出于第一表带220的内表面,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金属材料还可以为铜、铜合金、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29所示,可以通过U形的金属套265将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固定于第二表带230的外端部上。具体地,该U形的金属套265可以套接于第二表带230的外端部上,此时第二表带230的外端部与金属套265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被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金属套265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可以迅速将环境热量传递至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有利于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准确快速的对环境温度进行测量。
此外,由于第二表带230是由硅胶材质构成,硅胶的导热系数很小,是较好的隔热材料,从而使得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受人体自身发热的影响小,可以准确测量环境温度。
可选地,该金属套265的材质可以为铜、铜合金、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出于美观考虑,可以在金属套265的外表面设置于涂层,该涂层的颜色与第二表带230的颜色一致。
可选地,可以通过粘结等方式将金属套265固定于第二表带230的外端部上。
可选地,为了提高导热材料,在该容置空间可以填充导热材料以此增强金属套265与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如图2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金属引线263分别实现体温传感器261、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与表盘210内处理器的电连接。
具体地,体温传感器26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各自通过一根金属引线263实现与表盘210内处理器的电连接,该金属引线263被设置于第一表带220,并且金属引线263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能够随着第一表带220发生弯折,并且具有足够疲劳极限,多次弯折之后不会发生断裂。
类似地,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各自通过一根金属引线263实现与表盘210内处理器的电连接,该金属引线263被设置于第二表带230内。
可选地,第一表带220、第二表带230可以通过注塑等工艺一体成型,在注塑时,可以直接将金属引线263封装于第一表带220或者第二表带230内。
可选地,还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实现温度传感器与处理器的电连接,此时,可以将该柔性电路板封装于表带内。
可选地,该柔性电路板可以是由诸如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酯、聚萘二甲酸、聚醚酰亚胺、或共聚物聚酰亚胺膜等材料制造而成,从而使得柔性电路板比常规印刷电路板所允许的弯曲(bend)和挠曲(flex)的幅度更大,而且仍然能够维持温度传感器与处理器的电气连接。
可选地,体温传感器和环境温度传感器还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本体上配置的通信接口实现与内部的处理器电连接。
例如,该通信接口可以是USB接口或者闪电(lightning)接口。
再例如,该USB接口可以是A型(type-A)接口、B型(type-B)接口、C型(type-C)接口、微型(micro)USB接口以及未来的新型USB接口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通过将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设置于表带内,不占据表盘210内部的空间,且可以减少表盘主体内电子元件发热对温度测量的影响,可以准确测量手腕部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能够在用户无感的情况下实现对用户体温的连续测量,能够满足女性生理周期管理、生物节律调节、慢病管理等场景的连续测量体温需求。并且,这种测量过程对用户而言是方便而舒适的。
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测得的环境温度能够用来校正所测量得到的手腕温度,进而进过处理器内部预置的算法能够准确计算出用户的体温,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从而能够提高智能手表200的使用性能。
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具体结构进行了介绍,下面将结合附图继续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测温方法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能够实现对体温以及环境温度的连续测量和单次测量。
例如,智能手表200可以实现对体温和环境温度的自动测量。当用户触发智能手表200的自动体温测量功能后,智能手表200就可以自动测量用户的体温。例如,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周期性测量温度数据,例如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又例如,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按照预设时刻测量温度数据,例如,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在每天的6:00、12:00、16:00、19:00、21:00自动测量温度数据。从而,通过环境温度对手腕温度进行计算处理,即可在智能手表200中展示用户在这些时刻的体温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可以实现对用户体温的连续测量,能够满足女性生理周期管理、生物节律调节、慢病管理等场景的连续测量体温需求。并且,这种测量过程对用户是无感的,不会影响用户的正常工作生活。
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穿戴电子设备也可以为手镯或者戒指。此时,可以将体温传感器设置于手镯或者戒指的内壁面(内圈)上,将环境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手镯或者戒指的外壁面(外圈)上。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现以图30所示人机交互界面,对图26或图27所示的体温测量过程进行说明。在图30所示的(a)界面上,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上可以显示当前时间,为9月02日上午的09:34(24小时制),且当天为周三,中元节。用户可以在显示屏上进行上下滑动,以切换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示例性的,经用户手指在显示屏上进行至少一次的向下滑动,显示屏可以呈现如图30中所示的(b)界面。
在(b)界面上,显示有体温测量的虚拟按键,用户可以点击该虚拟按键,来测量体温。当用户点击该虚拟按键,则智能手表的显示屏显示如(c)界面所示的设置信息。当然,智能手表200还可能具有其他例如定位、计步、睡眠、心率、血氧等功能,在(b)界面上可以同时显示其他功能的虚拟按键,以供用户选择其他功能,例如用户可以点击测量心率的虚拟按键进入测量心率的相关流程。
在(c)界面,用户可以对测量间隔和测量次数进行个性化设定。例如,用户可以点击10s的虚拟按键,并且进一步点击测量次数为10次的虚拟按键,此时用户设置的为“以10s为测量间隔,一共测量10次”。当然,以上设置信息仅作为示例,显示屏上也可以显示其他数值的测量间隔以及测量次数以供用户选择,或者也可以提供个性化输入窗口供用户自行设定测量间隔和次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上述设置完成后,可以进入(d)界面,开始进行温度测量。不同测量间隔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不同,间隔时间越短,响应越快。此时智能手表200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和用户手腕部温度。
整个测量周期可能比较长,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用户可以随时中断测量。在(d)界面上显示有停止测量的虚拟按键,当用户决定终止测量时,可以点击该按键,以退出测温流程,此时显示屏可以显示主页。
可以理解,图30仅为示例性的,实际场景中,还可以有多种变化。例如,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可以不显示如图30所示的(b)界面,当用户将显示屏切换到该体温测量的界面时,就可以直接显示(c)界面,并提示用户对测量间隔和次数进行设定。又例如,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图30所示的(c)界面上,可以仅提供测量间隔或者测量次数的虚拟按键供用户选择。或者,可以提供测量时间(即整个测量周期所花的时间)供用户选择。在用户选择之后,则进入图30所示的(d)界面,该界面提醒用户正在持续测量体温。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被佩戴进行测温的示意图。
如图31所示,当用户触发智能手表200的自动体温测量功能后(例如完成了图30中的各个步骤),体温传感器26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周期性对用户体温和环境温度进行测量,以实时监测用户手腕部温度和环境温度,得到图31中右侧的手腕部温度曲线和环境温度曲线图,该曲线图可以在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以方便用户查看。
当然,智能手表200可以对获得的多个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将最终的温度测量结果展示给用户。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对温度测量结果进行展示的示意图。
如图32中的(a)和图32中的(b)所示,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上可以直接显示当前用户的腕部温度和环境温度。
或者,如图32中的(c)和图32中的(d)所示,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上也可以直接显示用户当前的体温,该当前体温可以是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手腕温度和环境温度通过处理后得到的。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手腕温度和环境温度作为输入参数,输入预设的算法中,能够计算得到用户的体温。在得到用户的体温以后,可以和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判断用户的体温是否正常,并且一同显示给用户。
进一步地,当测得用户的体温不正常时,可以在相应的界面上显示“再次测量”的虚拟按键,用户可以点击该按键,对体温再次进行测量。
可选地,当确定用户的体温不正常时,智能手表200还可以通过震动、声音等方式提醒用户。例如,智能手表200可以通过扬声器大声播报“您的体温过高,可能发烧,请注意!”等提醒用户关注健康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测量结果可以展示在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上,如图32所示。除此之外,体温测量结果还可以展示在与智能手表200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上。此处所涉及到的连接,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例如,智能手表200可以通过数据线与电脑连接,并在电脑上展示用户的体温测量结果。
又例如,智能手表200还可以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并在手机的显示界面上展示用户的体温测量结果。
此时,智能手表200与手机可以通过蓝牙、Wi-Fi或其他方式连接,智能手表200可以将测量到的温度数据传输给手机,如此,用户打开指定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例如,运动健康APP,就可以在该APP的显示界面上查看自己的体温。
此时,相应的操控界面(例如体温测量间隔和次数)也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还提供“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用户可以选择进入该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以实现对体温的精确测量。此模式下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位于表带的一端,可以作为测量腋温的探头,用于腋温测量。
具体地,如图32中的(d)所示,当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以后,可以在相应的界面上显示“体温计测量模式”的虚拟按键,用户点击该按键,进入体温计测量模式。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温度测量方法的示意图。该测温方法应用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此外,还可以应用于戒指、手环等其他智能穿戴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在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如图33所示,在智能手表200被用户佩戴,并且持续进行了多次测量以后,如果测得的用户体温可能存在异常(例如体温过高或者体温过低),可以直接弹出图33中的(a)界面。此时,提醒用户的体温可能存在异常,并且提醒用户是否进入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
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界面上的“确定”或者“取消”按键,决定是否进入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如果用户点击取消则返回主页面,规定的时间内不再提示用户。如果用户点击确定则智能手表200进入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此时可以通过文字(图33的(b)界面)和/或动画(图33的(c)界面)的形式,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200从手腕处摘下,并且将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放于腋下,对用户的腋温进行测量。
可选地,在图33的(a)界面上,可以显示该异常体温值,也可以不显示,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用户点击确定按键以后,进入(b)界面,在(b)界面中显示有提示信息,提示用户智能手表200如何在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下进行测量。
具体地,在(b)界面,可以提醒用户将智能手表200从手腕处摘下,并且放于腋下,对用户的腋温进行测量。
在(b)界面还可以显示进一步的提示信息,例如可以提醒用户将表带上的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放于腋下,通过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对用户的腋温进行测量。
进一步地,显示完(b)界面以后,还可以自动显示(c)界面,更加生动的提醒用户如何在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下进行腋温测量。
进一步地,在图33中的(d)界面,可以向用户显示当前正在电子体温计模式下进行体温测量,并且(d)界面上显示有“停止测量”的按钮,方便用户可以随时停止体温测量。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体温传感器261来测量用户的体温,此时通过改变智能手表200在腋窝处的放置位置即可实现。
在通过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对用户的腋温进行测量时,可以通过屏幕呼吸亮暗,或者跑马灯效果等提醒用户正在进行测量,并且在测量完成后,可以向用户发出测量结束的提示音。当然,也可以通过振动等其他方式提示测量结束,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34所示,在提示测量结束的同时,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最终的体温测量结果。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在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下的测温原理示意图。
如图35所示,在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下,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每隔8秒进行一次测量,随着热量从人体向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传导,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温度逐渐升高并且接近人体腋温,当前后两侧的温度测量值小于规定值(例如0.05℃)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认定最后一次测得的温度值即为用户的腋温,例如图35中最后一次测得的温度值为36.8℃,此时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测量结果,并且发出提示音,提醒用户测量结束。
本申请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还提供“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通过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可以测量用户的腋下的温度,得到更准确、可靠的体温值,同时避免了测量口腔温度可能感染的风险。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体温异常的预警方法,能够对用户的体温异常进行预警,提醒用户体温可能存在异常升高或者异常降低,用户可以根据该提醒尽早的采取措施,有利于用户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更好的监测。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异常的预警方法400的示意性流程图。图37是智能手表200实时测量手腕部温度和环境温度得到的温度曲线的一例的示意图。图38是智能手表200实时测量手腕部温度和环境温度得到的温度曲线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36所示,该体温异常的预警方法400包括:
步骤410,智能手表200持续监测环境温度和用户体温。
具体地,智能手表200被用户佩戴于手腕之上,智能手表200的体温传感器261持续对用户手腕处的皮肤温度进行测量,获取多个体温测量值。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持续对用户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进行测量,获取多个环境温测量值。根据该多个体温测量值和多个环境温测量值,能够确定如图37或者38所示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具体测温过程可以参见前述图30至图32的相关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20,判断体温变化是否异常。
具体地,智能手表200的处理器根据多个体温测量值确定体温变化值△T手腕,并且根据多个环境温测量值确定环境温变化值△T环境。结合该体温变化值△T手腕和环境温变化值△T环境,确定体温变化是否异常。在这里,体温变化异常是指体温异常升高或者体温异常降低。
可选地,体温变化值△T手腕可以是在本次连续测量中的最后一个测量值Tn与第一个测量值T1的差值。此时,△T手腕=Tn-T1。相对应地,环境温变化值△T环境可以是本次连续测量中的最后一个测量值与第一个测量值的差值。
进一步地,如图37或者3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T手腕大于0,说明手腕温度(即用户的体温)在升高。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T手腕也可以小于0,说明手腕温度(即用户的体温)在下降。
可选地,体温变化值△T手腕可以是在本次连续测量中的任意相邻两次的测量值之间的差值。例如最后一个测量值Tn与倒数第二次的测量值Tn-1的差值。此时,△T手腕=Tn-(Tn-1)。相对应地,环境温变化值△T环境可以是本次连续测量中的任意相邻两次的测量值之间的差值,例如最后一个测量值与倒数第二次的测量值的差值。
可选地,体温变化值△T手腕可以是在本次连续测量中的任意两次(例如间隔预设次数的两次)的测量值之间的差值。此时,相对应地,环境温变化值△T环境可以是本次连续测量中的任意两次的测量值之间的差值。
可选地,体温变化值△T手腕可以是在本次连续测量中的最大测量值与最小测量值之间的差值。此时,相对应地,环境温变化值△T环境可以是本次连续测量中的最大测量值与最小测量值之间的差值。
考虑到用户手腕的温度可能在升高,也可能在降低,环境的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体温变化值△T手腕的绝对值|△T手腕|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T1(例如0.5℃)时,并且环境温变化值△T环境的绝对值|△T环境|小于第二阈值△T2(例如1.0℃)时,即:
当|△T手腕|>△T1,并且|△T环境|<△T2,则确定用户体温变化不是因为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即确定用户的体温变化异常。例如体温升高异常(可能发烧)或者体温降低异常(可能感冒)。
也就是说,当测量到的手腕温度上升幅度较大,超过手腕温度变化门限值,而环境温度不变或者上升幅度小或者下降幅度小,没有超过环境温度变化门限值,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则判断手腕温度异常上升,有可能发烧。
或者,当测量到的手腕温度下降幅度较大,超过手腕温度变化门限值,而环境温度不变或者上升幅度小或者下降幅度小,没有超过环境温度变化门限值,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则判断手腕温度异常下降,有可能感冒。
可选地,如图38所示,当△T手腕>△T1,并且△T环境>△T2,则确定用户体温变化(即体温升高)是因为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即确定用户的体温变化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测量到的手腕温度上升比较大,但是环境温度同时上升,且手腕温度没有超过最高温度阈值,则认为手腕温度由环境温度引起变化,是体温正常变化。
可选地,△T手腕为最后一个测量值Tn与倒数第二次的测量值Tn-1的差值,在这里,n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
或者,△T手腕为最后一个测量值Tn与倒数第三次的测量值Tn-2的差值。
或者,△T手腕为倒数第二次的测量值Tn-1与倒数第三次的测量值Tn-2的差值。
或者,△T手腕为最后一个测量值Tn与第一次测量值T1的差值,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当体温变化值△T手腕的绝对值|△T手腕|大于预设的第三阈值△T3(例如0.3℃)时,并且温变化值△T手腕的绝对值|△T手腕|大于环境温变化值△T环境的绝对值|△T环境|,即:
当|△T手腕|>△T3,并且|△T手腕|>|△T环境|时,说明手腕温度的变化值大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值,并且已经超过了预设的第三阈值△T3,则确定用户体温变化不是因为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即确定用户的体温变化异常。例如体温升高异常(可能发烧)或者体温降低异常(可能感冒)。
可选地,当某一个体温测量值(例如最后一个测量值Tn)大于最高温度阈值Tset(例如37.5℃)时,即Tn>Tset,此时可以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可能发烧)。
或者,当某一个体温测量值(例如最后一个测量值Tn)小于最低温度阈值Tset(例如35.5℃)时,即Tn<Tset,此时可以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可能感冒)。
也就是说,当手腕温度超过最高温度阈值或者最低温度阈值,此时忽略环境温度影响,判断手腕温度异常。
在步骤420,当判断体温变化不是异常时,可以进入步骤410,在步骤410中,智能手表200再次持续监测环境温度和用户体温。
当判断体温变化异常时,则进入步骤430。此时,智能手表200可以通过震动、文字或声音等提醒用户。
在步骤430中,智能手表200确定是否使用电子体温计模式测量体温。当确定不使用电子体温计模式测量体温时,则进入步骤410,在步骤410中,智能手表200再次持续监测环境温度和用户体温。
当确定使用电子体温计模式测量体温时,则进入步骤440。在步骤440中,智能手表200以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相关测量过程可以参见前述附图33至图35的相关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当测量完毕后,可以进入步骤450,在步骤450中,智能手表200在显示屏上显示电子体温计测量值。此时,当用户对测量结果存疑时,可以点击界面上的再次测量按键,选择再次测量,即进入步骤460。当用户确定不需要再次测量时,可以结束测量。
在步骤460中,对用户体温再次进行测量,此时用户可以选择是再次以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还是再次以常规模式持续监测环境温度和用户体温。及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进入步骤440或者步骤410。
可选地,也可以由智能手表200的处理器根据预设的控制逻辑自动选择再次以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还是再次以常规模式持续监测环境温度和用户体温,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异常的预警方法400,通过对比环境温度和手腕部温度,确定手腕部温度的异常情况,从而确定体温的异常变化,之后通过震动、声音或文字提醒等方式提醒用户。还可以将智能手表200设置为电子体温计测量模式,利用表带内的温度传感器来测量腋下温度,提高了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
本申请利用连续测量得到的体温值和环境温度,通过与环境温度的相对变化来判断是否可能发烧并进行预警,同时本发明的可穿戴设备可以设置电子体温计模式,用来测量腋温,得到更可靠的体温数据,来帮助用户判断是否发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警方法400能够对用户的体温异常进行预警,提醒用户体温可能存在异常升高或者异常降低,用户可以根据该提醒尽早的采取措施,有利于用户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更好的监测。
智能穿戴设备密封紧密,内部电路集成度高,自身发热严重,导致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实质是手表的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较大。前述实施例为了防止智能手表200的表盘210内的电子元件发热对体温测量的影响,选择将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设置于表带内。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设置于表冠内,同样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200包括表盘210,表盘210的侧部还设置有表冠240,该表冠240连接表盘210的内部,能够用来调节手表200的时间。
如图3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表盘210通过物理旋转指针来指示时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表盘210也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例如前述的LCD显示屏、LED显示屏、OLED显示屏、触摸屏或者折叠屏等)以数字或者指针的形式来指示时间,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随着智能手表200功能的日益强大,除了具备基本的指示时间功能以外,智能手表200还可能具备前述内容提及的各种其他功能,例如视频和/或语音通话等,因此,在本申请中,表冠240除了调节时间以外,也可以具备其他功能,例如开关机、调节扬声器播放音量、调节显示屏亮度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表冠240能够被旋转或者按压,以实现上述功能。当表冠240能够被按压时,表冠240也可以被称为按键或者按钮等。
图4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冠240的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表冠240为旋转式表冠,通过旋转表冠240能够调整智能手表200的时间、日期,此外还可能调节扬声器播放音量、调节显示屏亮度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冠240包括主体部241和连接部242,连接部242与表盘210的内部结构相连接(例如机械连接或者电连接),主体部241和连接部242固定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旋转(或者拨动)主体部241带动连接部242旋转,进而能够对智能手表200的时间等进行调节。
如图4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体部241和连接部242之间共同限定出中空的腔室,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被设置于该腔室内,主体部241的内壁面上开设有通孔,金属连接柱243穿过该通孔与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机械连接并且电连接。金属连接柱243与表盘210内部的主板等控制元件电连接,金属连接柱243能够对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使得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被设置于该腔室内。当主体部241带动连接部242进行旋转时,不会带动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进行旋转,换句话说,金属连接柱243以及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不会阻碍表冠240的旋转。
可选地,金属连接柱243和/或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与连接部242不相接触。
可选地,金属连接柱243和/或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与连接部242滑动连接。
可选地,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悬浮于该腔室内。
可选地,金属连接柱243为铜柱或者铝柱或者不锈钢柱。
可选地,主体部241和连接部24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一体结构。
例如,该一体成型工艺为注塑工艺。
图41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冠240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表冠240为按压式表冠。表冠240内设置有该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不会阻碍表冠240的正常按压。
具体地,主体部241和连接部242固定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按压主体部241带动连接部242向表盘210内侧进行运动,进而能够对智能手表200的时间等进行调节,而当按压力消失时,在弹力机构(图中未示出)作用下,表冠240能够自动复位。
主体部241和连接部242之间共同限定出中空的腔室,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被设置于该腔室内,主体部241的内壁面上开设有通孔,柔性金属线244穿过该通孔与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机械连接并且电连接。柔性金属线244与表盘210内部的主板等控制元件电连接。柔性金属线244具有富余量,当主体部241带动连接部242向表盘210内侧或者外侧运动时,柔性金属线244以及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设置不会影响上述二者的正常运动。
可选地,柔性金属线244为铜丝、钢丝或者铝丝。
可选地,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为热敏电阻或者热电偶。
可选地,智能手表200还包括用于测量用户体温的体温传感器(图中未示出)。
可选地,表盘210内还设置有主板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该主板温度传感器能够用来测量主板的温度,进而能够对智能手表200测量获得的环境温度值和/或用户体温值进行校准。
可选地,该主板温度传感器为贴片式温度传感器。贴片式温度传感器用于物体表面温度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例如,该贴片式温度传感器为铂热电阻。
可选地,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粘结等方式将贴片式温度传感器贴在主板的表面,实现较理想的测温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设置于表冠240内,表冠240伸出表盘210外部,能够避免智能手表200的表盘210内的电子元件发热对温度测量的影响,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测温结果更加准确。
现有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像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越来越注重具有一些面向健康的功能,包括心率监测、心电监测等。这些产品的出现,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渠道。目前,在智能腕表等穿戴设备上也会设置心电描记器(electrocardiograph,ECG)等心电监测传感器,以实时对用户的心电图进行监测。
心电图可以反映用户的健康状态,比如,ECG可以反映心脏的疾病(比如心率失常)等等。目前,市面上带有ECG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监测原理相对可靠,技术较为成熟。为了实现对ECG的监测,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通常要设置多个ECG电极,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手表200,通过复用ECG电极作为测温导热部位,能够解决心电手表集成测温功能的一些问题。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智能手表200具有ECG监测功能,在底盖上设置有相互电隔离的第一ECG电极245和第二ECG电极246,所述智能手表200还包括第三ECG电极247,该第三ECG电极247设置于智能手表200的表冠上,该表冠具有导电功能,或者说,智能手表200的表冠即是第三ECG电极247。
为了实现导电功能,第一ECG电极245、第二ECG电极246、第三电极247均由金属材质构成,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
可选地,上述各个电极的材料可以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材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还包括用户检测用户体温的体温传感器(图42中未示出),以及用于检测环境温度的环境温度传感器(图42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体温传感器和环境温度传感器均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可以为热敏电阻。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导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测温效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传感器设置于表盘210的内部,并且与第一ECG电极245和/或第二ECG电极246热连接。例如,体温传感器可以通过导热胶贴合于第一ECG电极245和/或第二ECG电极246的内表面上,此时,第一ECG电极245和/或第二ECG电极246相当于体温传感器的导热部件。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环境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表盘210的内部,并且与第三ECG电极247热连接。例如,环境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导热胶贴合于第三ECG电极247的内表面上,或者,环境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于第三ECG电极247的内部,此时,第三ECG电极247相当于体温传感器的导热部件。
可选地,第一ECG电极245可以为右腿(right leg,RL)电极,第二ECG电极246可以为左臂(left arm,LA)电极,第三ECG电极247可以为右臂(right arm,RA)电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复用ECG电极作为测温导热部位,复用设备底部两个接触体表的电极作为体温传感器的测温导热部件,复用设备上部电极作为环境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导热部件,由于ECG电极的材质同时拥有良好的导热率、导电性,该方案易实施,并且不需要增加额外部件,节约费用,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外观。
图43是图42所示的智能手表的ECG测量原理图。
如图4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ECG电极245和第二ECG电极246分别与设置于表盘210内部的心电芯片电连接,当用户接触(触摸)第三ECG电极247时,ECG测量通道被导通,用户开启心电监测功能,智能手表200开始监测用户的ECG。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200开始监测用户的ECG时,自动关闭测温功能,也就是说,此时体温传感器和环境温度传感器不工作。通过以上设置,一方面能够避免当触碰第三ECG电极247后,会导致环境温度受手指温度影响无法测准;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在心电监测过程中,设备发热会导致测量温度产生误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200还包括自动控制器248,该自动控制器248能够判断用户是否接触设备上端的第三ECG电极247以开启心电检测,若正在检测心电则关闭测温功能。
可选地,若用户的手指触碰第三ECG电极247(例如RA电极),则会与第二ECG电极(例如LA电极)产生通路,所以通过识别第三ECG电极247与第二ECG电极是否连通,判断是否关闭测温功能。
例如,若第三ECG电极247与第二ECG电极246之间的电路被连通,则可以关闭测温功能,或者,不打开测温功能。
再例如,若第三ECG电极247与第二ECG电极246之间的电路被断开,则可以打开测温功能。
可选地,可以在第三ECG电极247上设置压力检测设备,通过该压力检测设备判断用户是否触碰电极片。
例如,当通过该压力检测设备判断用户正在触碰电极片,则可以关闭测温功能,或者,不打开测温功能。
再例如,当通过该压力检测设备判断用户未触碰电极片,则可以打开测温功能。
可选地,该压力检测设备可以为压力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增加自动控制装置判断是否开启测温功能,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进而能够提高智能手表200的使用性能。
体温是人体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生理体征,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一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体体温异常的情况,体温除了在疾病初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外,还在运动健康、女性健康、生活习惯和智能家居等很多应用场景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运动健康方面,目前已有的测温设备或器械很少能够兼顾长期连续舒适体温检测和高精度检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智能手表200,能够对腕部温度进行测量,既适用于相对静止状态下单次准确测温,又能支持运动等连续测温场景。对于长期连续体温检测的场景,能够根据用户佩戴的松紧情况对腕部温度进行准确测量,从而能够提升用户体温测量准确性。
图4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4中的(a)是智能手表200的正面(即具有显示屏的一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4中的(b)是智能手表200的背面(即具有底盖的一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4中的(a)、图44中的(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包括表盘210和表带。其中,表盘也可以被称为表头,是手表的主体部分。表带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连接于表盘210相对两侧的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第一表带220和第二表带230配合使用,以将智能手表200佩戴于用户的手腕之上。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表盘210上设置有显示屏213,例如该显示屏213可以是前述的LCD显示屏、LED显示屏、OLED显示屏、触摸屏或者折叠屏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该显示屏能够提供用户交互,能够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天气等,在图25中,该显示屏还能够显示用户的腕部温度,以及用户当前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
如图44中的(b)所示,表盘210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底壁212(即底盖),该底壁212上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当智能手表200被佩戴时,该多个温度传感器能够用来测量用户的手腕温度。该多个温度传感器包括一个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该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设置于底壁212的中心,还包括多个环绕所述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设置的边缘温度传感器270,该边缘温度传感器270设置于底壁212的边缘位置。在图44中(b)中,边缘温度传感器270设置有4个,该4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均匀排布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的外周,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并且相对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两两对称,即共形成两组对称点。
可选地,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和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多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彼此之间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和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本申请对于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类型无特别限定,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式温度计、电阻式温度计(热敏电阻)、双金属温度计和玻璃液体温度计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和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均为热敏电阻,在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能够节约成本。
本申请对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的设置数量不做限定,例如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的数量可以为奇数个,也可以为偶数个,图45是智能手表200设置不同个数的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的示意图。
在图45中的(a)中,边缘温度传感器270设置有6个,环绕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进行设置,并且位于底壁212的边缘位置。6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相对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两两对称,共形成3组对称点。
在图45中的(b)中,边缘温度传感器270设置有4个,环绕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进行设置,并且位于底壁212的边缘位置。4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相对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两两对称,共形成2组对称点。
在图45中的(c)中,边缘温度传感器270设置有3个,环绕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进行设置,并且位于底壁212的边缘位置。3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均匀环绕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的周围,各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之间形成的夹角相等。
在图45中的(d)、图45中的(e)以及图45中的(f)中,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均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相对的两侧,并且以不同的方式环绕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进行设置。具体地,在图45中的(d)中,两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在图45中的(e)中,两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在图45中的(f)中,两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位于同一斜线上。
可以根据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和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的多个测量值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最终确定用户准确的腕部温度,本申请对具体的确定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取平均值的方式等等。
可选地,可以在底壁212的外表面设置导热片,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和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分别与导热片热连接,从而能够提高体温测量的效率。
对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和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的具体设置,可以参见前述图2-图24所示的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200还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用来测量外部环境温度,本申请对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例如表带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设置于表冠240中,从而能够远离表盘210的内部热源,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环境温度传感器262的具体设置,可以参见前述图25~图43所示的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可以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
通过设置环境温度传感器262,在确定用户的腕部温度,乃至用户的体温时,可以使用环境温度值对体温值进行校正,从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表盘210内还设置有表内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表内温度传感器,在确定用户的腕部温度,乃至用户的体温时,可以使用表内温度值对体温值进行校正,排除表内热源对测温结果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确定用户佩戴智能手表200表带的松紧程度。图46是根据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进行佩戴松紧判断的逻辑流程图。
如图4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佩戴松紧判断方法包括:
在步骤471中,用于佩戴智能手表200,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分别进行测温工作,得到多个测量值,并且将该多个测量值发送给处理器。
在该多个测量值中,中心温度传感器269测得的温度值可以被称为中心点测量值,边缘温度传感器270测得的温度值可以被称为边缘点测量值。处理器可以根据中心点测量值和边缘点测量值确定用户佩戴的松紧程度。
在步骤472中,处理器首先判断当前佩戴是否有效。这里的佩戴是否有效是针对测量腕部温度而言,即温度传感器测得的腕部温度是否有效。为方便表述,下文中将无效佩戴称为松散型佩戴。
具体地,当中心点测量值小于第一阈值时,和/或,当一定比例的边缘点测量值小于第二阈值时,处理器可以判定当前的佩戴无效,即当前为松散型佩戴。
当中心点测量值小于第一阈值时,说明表盘210没有紧贴用户手腕的皮肤,因此处理器判定当前为松散型佩戴。例如,该第一阈值可以为34℃,中心点测量值可以为32℃,此时容易判断当前的佩戴无效,即当前为松散型佩戴。
类似地,当一定比例的边缘点测量值小于第二阈值时,说明表盘210没有紧贴用户手腕的皮肤,因此处理器判定当前为松散型佩戴。
本申请对该一定比例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例如,该一定比例例如可以是一半(即50%),也就是说,当一半数量的边缘点测量值小于第二阈值时,说明当前为松散型佩戴。
再例如,该一定比例也可以为全部数量(即100%),也就是说,当所有的边缘点测量值均小于第二阈值时,说明当前为松散型佩戴。
可选地,两侧边缘任意对称点过半(包括一半)小于第二阀值时,也可以确定测量无效,即当前为松散型佩戴。
例如,对于前述的图44中的(b),当其中至少两个(一组对称点)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的测量值小于第二阈值时,此时可以确定当前的佩戴无效,即当前为松散型佩戴。
再例如,对于前述的图45中的(a),当其中至少3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的测量值小于第二阈值时,此时可以确定当前的佩戴无效,即当前为松散型佩戴。
本申请对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确定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可以根据经验值进行预先预设。
再例如,可以根据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测得的环境温度值结合预设的算法确定该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根据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来确定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能够满足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场景,使得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确定更加准确,进而能够确保当前佩戴是否有效的判断结果也更加准确。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环境温度值也可以不通过环境温度传感器262进行获得,例如可以通过从外部测温设备获得,或者也可以通过从远端发送的天气预报获得。
在步骤472中,如果判断佩戴无效,则进入步骤475,在步骤475中,智能手表200可以提醒用户重新进行佩戴,即重新进行腕部温度的测量。
本申请对提醒的方式不作限定,例如语音提醒、振动提醒、显示屏显示提醒、呼吸灯闪烁提醒等。
在步骤472中,如果判断佩戴有效,则进入步骤473,在步骤473中,处理器继续判断当前佩戴是舒适型佩戴还是紧贴型佩戴。也就是说,在步骤473中,对智能手表200佩戴的松紧程度进行判断。
具体地,分别计算中心点测量值与每个边缘点测量值的差值,之后将获得的多个差值(具有几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即能够确定几个差值)分别与第三阈值进行比较,当一定比例(例如全部或者绝大多数)的差值小于第三阈值时,则能够确定当前佩戴方式为紧贴型佩戴。
容易理解的,当表盘210被紧密贴合于用户手腕之上时,中心点测量值与边缘点测量值二者的大小应当趋近于相等,例如,当前述所有的差值均小于第三阈值时,说明当前佩戴方式为紧贴型佩戴。
而当表盘210没有被紧密贴合于用户手腕之上时,此时某一方向上,表盘210和手腕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间隙,使得该侧的边缘温度传感器270测得的温度值可能较小,对应的差值可能大于第三阈值,当一定数量的差值(例如1个或者两个)大于第三阈值时,可以判定当前的佩戴方式为舒适型佩戴。
图47是判断佩戴松紧程度的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性示意图。如图47所示,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智能手表200包括一个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和4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设置于底壁的中心位置c,4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分别设置于边缘位置s1、边缘位置s2、边缘位置s3以及边缘位置s4。
在图47所示的坐标系中,横坐标表示不同的测量点,例如测量点中心位置c、边缘位置s1、边缘位置s2、边缘位置s3以及边缘位置s4。纵坐标表示不同测量点测得的温度值。该坐标系中还示出了不同边缘位置与中心位置c所测得的温度的差值,分别是边缘位置s1与中心位置c所测得的温度的差值△T1,边缘位置s2与中心位置c所测得的温度的差值△T2,边缘位置s3与中心位置c所测得的温度的差值△T3,边缘位置s4与中心位置c所测得的温度的差值△T4,将差值△T1、差值△T2、差值△T3以及差值△T4分别与第三阈值进行比较,当上述四个差值均小于第三阈值时,可以判断当前佩戴方式为紧贴型佩戴。而当上述四个差值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时,可以判断当前佩戴方式为舒适型佩戴。
类似地,本申请对第三阈值的确定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可以根据经验值进行预先预设。
再例如,可以根据环境温度传感器262测得的环境温度值结合预设的算法确定该第三阈值。
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判断当前的佩戴方式是否为舒适型佩戴。
具体地,分别计算中心点测量值与每个边缘点测量值的差值,之后将获得的多个差值分别与第四阈值(该第四阈值大于第三阈值)进行比较,当一定比例(例如一半)的差值小于第四阈值时,则能够确定当前佩戴方式为舒适型佩戴。
例如,可以将前述的差值△T1、差值△T2、差值△T3以及差值△T4分别与第四阈值进行比较,当上述四个差值中至少两个小于第四阈值时,可以判断当前佩戴方式为舒适型佩戴。
在步骤473中,当判断完成当前佩戴方式(佩戴松紧程度)是舒适型佩戴还是紧贴型佩戴以后,则进入步骤474,在步骤474中,输出佩戴松紧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语音播报、显示屏显示等方式向用户报告佩戴的松紧程度,也可以将该松紧程度保存到存储器中,以备进一步使用(下文将进行详细介绍)。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各个传感器的热平衡时间确定当前佩戴是否有效,以及判断当前佩戴方式是舒适型佩戴还是紧贴型佩戴。
热平衡时间是物体达到热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物体升温或者降温达到一定程度后温度保持不变或者接近保持不变所需要的时间。对于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而言,当其紧贴被测物体的表面,并且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可以认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和被测物体的表面温度相同。图48是温度传感器的热平衡时间的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性示意图。
如图48所示,当智能手表200被佩戴于用户手腕上时,温度传感器(例如图44中的(b)中的任意一个)与用户的皮肤相接触,皮肤热量传导至温度传感器,温度触感器的温度升高,直至t1时刻,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达到T1,此时温度几乎保持不变(斜率趋近于0),因此可以认为温度传感器的热平衡时间为t1。
由于各个温度传感器和皮肤接触的紧密程度可能不同,因此热平衡时间也可能不同,因此,还可以根据热平衡时间来确定当前佩戴是否有效,以及判断当前佩戴方式是舒适型佩戴还是紧贴型佩戴。具体确定方法可以参考前述根据温度值来确定佩戴方式的相关描述,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动态扫描电路来采集每个测温点的数据值。图49是通过动态扫描电路采集各个热敏电阻温度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均为热敏电阻,为避免各个热敏电阻电路之间相互影响,采用如图49所示的动态扫描电路,每次自动测量时动态扫描采集每个点温度数据(10s内完成测量)。在图49中,主控制器可以是智能手表200内部的处理器,用于控制调节整个电路的工作,驱动器用于驱动自动开关进行切换,以实现对每个测量点的快速扫描读取,进而得到每个测量点的温度值。
根据各个热敏电阻测试点温度集合,拟合温度变化动态曲线,根据各点最终热平衡温度、热平衡时间、温度差判断配带松紧情况。进一步地,可以根据佩戴情况、环境温度综合补偿计算当前腕部准确温度,进而补偿计算得到人体的核心温度。
图5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根据腕部温度确定体温的方法。如图50所示,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481中,智能手表200获取热平衡状态下各个测量点的腕部温度测量值以及环境温度测量值。
在步骤482中,智能手表200判断当前佩戴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则进入步骤483,在步骤483中,智能手表200继续判断当前佩戴是舒适型佩戴还是紧贴型佩戴。
在步骤482中,如果智能手表200判定当前佩戴无效,则可以进入步骤486,在步骤486中,智能手表200提醒用户重新进行佩戴,在重新佩戴完成后,可以再次进入步骤481,重新对腕部温度进行测量。
步骤481至步骤483,以及步骤486可以参见前述对步骤471至步骤473,以及步骤475的相关表述进行理解,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智能手表200在完成了步骤483以后,进入步骤484。在步骤484中,智能手表200根据佩戴类型选择相应的补偿算法确定腕部温度。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舒适型佩戴和紧贴型佩戴可以内置不同的补偿算法,以此能够根据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与中心温度传感器269获得的多个腕部温度测量值,准确计算得到用户的腕部温度值。
作为示例,针对舒适型佩戴可以内置舒适型补偿算法。中心点测量值设定权重X,边缘有效值设定权重Y,求得测得值Z,结合环境温度,表内温度、补偿计算出当前腕部温度。
可选地,若边缘测量值都在有效范围内,可以只取中间值为测量值进行计算。
针对紧贴型佩戴可以内置紧贴型补偿算法,以中心点测量值为测量值,结合环境温度,表内温度补偿计算出当前腕部温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佩戴类型,可以使用不同测补偿算法来确定用户的腕部温度,进而能够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在步骤485中,可以根据在步骤484中确定的腕部温度、环境温度、心率、表内温度等数据确定用户的体温。
可选地,可以根据预设的逻辑算法确定用户的体温。
可选地,可以根据预先训练好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模型来确定用户的体温。
例如,该AI模型基于大量训练数据建立,可以将腕部温度、环境温度、心率、表内温度等数据作为输入参数输入该AI模型中,该AI模型进行计算后输出用户的体温。
应理解,可以用更多项或者更少项的参数来确定用户的体温,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5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机交互页面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如图51中的(a)和图51中的(b)所示,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可以向用户显示佩戴类型为勒紧佩戴还是舒适佩戴,并且可以同时显示当前测得的腕部温度。
如图51中的(c)所示,当确定当前佩戴无效时(即当前为松散型佩戴),也可以通过显示屏向用户展示提醒信息,提醒用户“体温检测异常,请紧贴佩戴”。
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测量结果可以展示在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上,如图51所示。除此之外,体温测量结果还可以展示在与智能手表200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上。此处所涉及到的连接,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例如,智能手表200可以通过数据线与电脑连接,并在电脑上展示用户的体温测量结果。又例如,智能手表200还可以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并在手机的显示界面上展示用户的体温测量结果。
图52是一种在手机上展示智能手表的体温测量结果的示意图。此时,智能手表200与手机可以通过蓝牙、Wi-Fi或其他方式连接,智能手表200可以将测量到的用户的传输给手机,如此,用户打开指定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例如,运动健康APP,就可以在该APP的显示界面上查看自己的体温。
如图52中的(a)和图52中的(b)所示,手机的显示屏可以向用户显示佩戴类型为勒紧佩戴还是舒适佩戴,并且可以同时显示当前测得的腕部温度。以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能够对体温实现连续测量,因此手机显示屏还可以显示连续测量到的多个测量值所拟合形成的体温变化曲线。该温度变化曲线可以是每一天的,也可以是每周、每月或者每年的,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查看。
如图52中的(c)所示,当确定当前佩戴无效时(即当前为松散型佩戴),也可以通过手机的显示屏向用户展示提醒信息,提醒用户“体温检测异常,无效值,请紧贴佩戴”。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长期连续体温检测的场景,提供的智能手表200能够解决如何根据用户佩戴松紧情况测准腕部温度,进而结合环境温度,设备内部温度,精准补偿计算出体温。本申请提出一种采用多热敏电阻组合设计,测量多点温度,根据多个点温度热平衡时间、最终热平衡温度、多点间热平衡温度差判断佩戴松紧程度。之后,通过计算出的配戴松紧程度、环境温度校准腕部体温,再结合心率、表内温度等进一步拟合估算人体核心温度,最终终端显示不同佩戴情况下拟合温度值以及当前测量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200的底盘上设置有一个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和多个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中心温度传感器269位于表盘底部中心,易于贴肤,作为测量手腕部温度的主要输入测量点。边缘温度传感器270位于表盘四周,围绕中心温度传感器269,对称分布,用于测量分布点温度确定佩戴松紧程度、舒适佩戴部分情况下边缘测量值辅助校准最终腕温测量值。环境温度传感器262位于表盘旁表冠240(按键)内,远离表内部热源,测量环境温度准确。
据不同佩戴情况,实现温度测量误差小于0.3℃,在腕部测量人体体温,可以兼顾舒适度、易用性。采用多热敏电阻组合,可以实现长时间自动测量,输出体温变化趋势,可实现一般疾病或相关传染性疾病预警提示。
为了避免通过连续滑动手表的方式从众多应用里寻找测温应用,还可以为智能手表200设置启动测温以及结束测温的快捷方式,能够方便佩戴者尤其儿童老人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快速启动和结束测温应用的方法。图5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快速启动测温应用的操作示意图。
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快速启动测温应用,以对体温进行单次测量:
如图53中的(a)所示,用户将智能手表正确佩戴于手腕位置处,之后首先以较快速度顺时针旋转手腕,带动智能手表同时进行转动(智能手表的转动角度大于或者等于45°,例如可以为60°或者90°)。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逆时针旋转手腕,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53中的(b)所示,在完成旋转动作以后,用户手腕向手指方向(前方)快速移动,以使得智能手表能够像手指方向较快滑动(滑动距离大于1厘米)。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向肘部方向(后方)移动手腕,以使得智能手表能够像肘部方向较快滑动。
如图53中的(c)所示,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以后,并且通过智能手表内部的传感器(例如加速度计和/或陀螺仪)感应到上述两个操作以后,单次测温模式被启动,智能手表开始进行体温测量。同时,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上显示提醒信息,提醒用户测温程序已启动。
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1次旋转和1次推拉的动作,以画“T”的方式快速启动测温应用。
前述结合附图53说明了如何快速启动体温单次测量模式,该方式也能够用来快速启动连续测温模式,或者也可以通过对该方式进行简单改动以实现快速启动连续测温模式。
例如,可以通过将上述步骤再次重复一遍以实现快速启动连续测温。
再例如,也可以通过改动旋转或者滑动的方向以实现快速启动连续测温,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图5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快速结束测温应用的操作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54介绍如何快速关闭测温应用。
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快速结束测温应用:
如图54中的(a)所示,用户将智能手表正确佩戴于手腕位置处,之后控制手腕向手指方向(前方)快速移动,以使得智能手表能够像手指方向较快滑动(滑动距离大于1厘米)。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向肘部方向(后方)移动手腕,以使得智能手表能够像肘部方向较快滑动。
如图54中的(b)所示,在完成移动操作以后,用户将智能手表正确佩戴于手腕位置处,之后首先以较快速度逆时针旋转手腕,带动智能手表同时进行转动(智能手表的转动角度大于或者等于45°,例如可以为60°或者90°)。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顺时针旋转手腕,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54中的(c)所示,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以后,并且通过智能手表内部的传感器感应到上述两个操作以后,测温应用被关闭。同时,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上显示提醒信息,提醒用户测温程序已结束。
可选地,智能手表200的显示屏还可以同时向用户显示测温结果。
可选地,该快速结束测温应用的方式可以用来结束单次测温,也可以用来结束连续测温,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1次推拉和1次旋转的动作,以逆画“T”的方式快速结束(关闭)测温应用。
前述实施例介绍了可以在可穿戴设备(主要涉及智能手表)中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其他电子设备(例如,手机)中设置温度传感器来测量体温,下面结合附图介绍如何在智能手机中设置温度传感器来测量用户体温。
图5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5中的(a)和(b)表示智能手机600在两个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5所示,智能手机600并且包括壳体610和显示屏620,显示屏620安装在壳体610上。智能手机60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610内部的电子元件(图中未示出),电子元件包括电路板、处理器、摄像头、闪光灯、麦克风、电池等,但不限于此。
壳体610可以是为金属壳体,比如镁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此外,还可以是塑胶壳体、玻璃壳体、陶瓷壳体等,但不限于此。
显示屏620作为智能手机600的前面板,与壳体610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纳智能手机600的电子元件或功能组件。显示屏620形成智能手机600的显示面,用于显示图像、文本等信息。显示屏62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屏、液晶(liquidcrystal display,LCD)显示屏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等,但不限于此。此外,显示屏620还可以是折叠屏(柔性屏)。
如图55中的(a)和(b)所示,在壳体610的侧部还设置有多个按键,包括音量调节键611以及开关机键612。在壳体610的侧下方还设置有导热片613,导热片613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体温传感器614,导热片613与体温传感器614热连接,该体温传感器614能够用来测量用户的手掌温度,进而能够获得用户的体温信息。图56是温度传感器与主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如图55、图5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还包括多个体温传感器614,该多个体温传感器614设置于壳体610内部的侧下方,体温传感器614设置于壳体610的内部,并且与导热片613热连接,用户把玩智能手机600时,手掌(包括手指)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片613传导至体温传感器614上,进而能够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
如图55、图5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传感器614设置有6个,在壳体610相对的两侧的下方各设置3个,用户以合适的姿态通过右手把玩智能手机600时,手指将和左侧的3个导热片613热连接,此时左侧的3个体温传感器614能够测量手指处的温度。而手掌将和右侧的3个导热片613热连接,此时右侧的3个体温传感器614能够测量掌心的温度。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智能手机的高使用率,用户使用手机时,即可无感测温。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体温传感器614可以设置更多个或者更少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例如,可以设置2个或者4个,此时壳体610相对的两侧的下方可以各设置1个或者两个体温传感器614。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体温传感器614可以设置奇数个或者偶数个(例如3个或者5个),壳体610相对的两侧的设置的体温传感器614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体温传感器614可以设置于壳体610的一侧,例如图55中壳体610的左侧或者右侧,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56所示,体温传感器614固定设置于壳体610内部的电路板616上,并且与导热片613保持热连接。
可选地,该电路板616可以为印刷电路板。
可选地,该电路板616可以是智能手机600的主板。
如图5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机600还包括环境温湿度传感器615,该环境温湿度传感器615设置于壳体610的内部,并且位于音量调节键611的内侧,与音量调节键611保持热连接。
进一步地,环境温湿度传感器615被固定于壳体610内部的电路板616上。
可选地,环境温湿度传感器615也可以被设置于音量调节键611的内部。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环境温湿度传感器615可以与开关机键612对应设置,例如可以对应设置于开关机键612的内侧,并且与开关机键612保持热连接。
可选地,环境温湿度传感器615也可以被设置于开关机键612的内部。
如图5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机600内部还设置有内部温度传感器616,该内部温度传感器616用于测量智能手机600壳体内部的温度。该内部温度传感器616被固定设置于电路板616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体温传感器614与内部温度传感器616均为热敏电阻。
进一步地,智能手机600通过上述各个温度传感器测得相应的温度之后,可以根据多个测量值确定用户的体温。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确定体温的方法,图57是本申请提供的通过智能手机600来确定体温的方法。如图57所示,该确定体温的方法包括:
在步骤621中,智能手机600(内部的处理器)确定内部温度传感器616的测量值小于第一阈值,也就是说,智能手机600确定机内的温度值小于第一阈值,说明手机内部的发热元件对体温测量结果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可以通过多个体温传感器614对用户的手掌温度进行测量。
如果内部温度传感器616的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说明此时机内的温度过高,通过体温传感器614来测量用户的手掌温度得到的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可以提醒用户此时测量不准确,建议用户停止体温测量,可以等一段时间在进行测量。其中,该第一阈值可以通过实验室多次试验获得。容易理解的,不同手机内部结构可能不同,该第一阈值也可能不同。
在步骤622中,智能手机600根据多个体温传感器614获得的多个测量值确定手掌温度。本申请对如何根据该多个测量值确定手掌温度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取该多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手掌温度。再例如,也可以取该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作为手掌温度,再例如,可以去掉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或者排除明显不合理的测量值),之后根据剩余的值确定用户的手掌温度。
如图55、图56所示,体温传感器614设置有6个,相对应的,可以获得6个测量值,此时可以根据该6个测量值确定用户的手掌温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取该6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作为手掌温度。
可选地,测温时,可以在显示屏620上可以显示指示箭头,箭头指示的方向即为即导热片613的设置位置,以提醒用户体温传感器614(即导热片613)的设置位置,用户采取合理的姿态握持手机,使得手掌能够紧密且准确的贴合于导热片613之上,从而能够提高测温效率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步骤623中,根据在步骤622中确定的手掌温度,环境温湿度传感器615测得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确定用户的体温。
可选地,可以根据预设的逻辑算法确定用户的体温。
可选地,可以根据预先训练好的AI模型来确定用户的体温。
例如,该AI模型基于大量训练数据建立,可以将腕部温度、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数据作为输入参数输入该AI模型中,该AI模型进行计算后输出用户的体温。
应理解,可以用更多项或者更少项的参数来确定用户的体温,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根据手机日常使用场景,将测温部位设置为手机侧面偏下处,用户使用手机时自动测温,能够实现无感测温。根据左右手不同执机习惯,选取左右热敏阵列的最大值为最终手掌温度。由于日常不会触碰音量键和开关机键,将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设置于键下,测量环境温湿度,进而能够准确确定用户的体温。
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指纹识别不仅可以用于终端设备的解锁和唤醒等功能,也是移动支付重要的一环。前述实施例将体温传感器设置于手机壳体的侧下方,并且通过导热片来进行热量传递(需要在壳体上开孔),从而实现对用户的体温测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手机,该智能手机的内部设置体温传感器,该体温传感器与智能手机上的指纹识别模组进行热连接,进而能够使得在通过智能手机对用户进行体温测量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减少对智能手机的结构进行改动。
图5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8所示,智能手机600并且包括壳体610和显示屏620,显示屏620安装在壳体610上,智能手机600的背部还设置有摄像模组63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还包括指纹识别模组640,随着全面屏的不断普及,指纹识别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后置指纹识别和屏下指纹识别两种。可选地,如图58中的(a)所示,指纹识别模组640可以为屏下指纹识别模组,此时指纹识别模组640被设置于显示屏620的内部,该于显示屏620可以为OLED屏。
可选地,如图58中的(b)所示,指纹识别模组640可以为后置指纹识别模组,此时指纹识别模组640被设置于智能手机600的背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还包括体温传感器614,该体温传感器614设置于手机的内部,并且与指纹识别模组640热连接,此时指纹识别模组640作为导热片,能够将用户手指的热量传递至体温传感器614,进而能够实现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
可选地,体温传感器614可以贴合于指纹识别模组640的内表面上。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体温传感器614设置于手机的内部,并且与指纹识别模组640热连接,此时指纹识别模组640作为导热片,无需额外设置导热片,也不需要对手机的结构进行大的改动,无需在壳体上开孔,从而能够降低手机结构的复杂度,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以指纹识别模组640为后置指纹模组为例,结合附图对指纹识别模组如何与体温传感器进行热连接进行说明。图59是指纹识别模组640与体温传感器614的连接示意图。
如图59所示,指纹识别模组640包括指纹芯片641和指纹识别盖板643,指纹识别盖板643通过胶体642盖合于指纹芯片641面向用户的一侧面上,从而对指纹芯片641起到保护作用。
可选地,指纹芯片641可以包括触点阵列(land grid array,LGA)封装层和芯片,通过将芯片封装于LGA封装层内,可以对芯片进行遮挡保护,防止芯片被碰撞损坏,此外,LGA封装层可以隔离灰尘和水滴,能够提高芯片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指纹识别盖板643可以为玻璃件、陶瓷件、塑料件等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胶体642可以是芯片粘结膜(die attach film,DAF)等胶体。
如图59所示,指纹识别模组640还包括电路板644,电路板644固定于指纹芯片641的内侧面上,并且与指纹芯片641电连接。
电路板644设置有电连接指纹芯片641的电路,电路板644的一端电连接于指纹芯片641,另一端与智能手机600的主板相连接。由此,指纹芯片641识别到的用户指纹的信息可以通过该电路板644传递至智能手机600的主板,主板也可以通过电路板644向指纹芯片641发送相应的控制信息。电路板644可以是柔性电路板或者印刷电路板。
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644通过导电胶与指纹芯片641实现电连接。此外,还可以通过焊接等其他方式实现二者的电连接。
体温传感器614贴合于指纹芯片641的内侧面上,并且二者之间保持热连接。进一步地,体温传感器614与电路板644电连接,例如体温传感器614可以直接设置于电路板644之上,由此能够方便体温传感器614与主板的电连接。测温时,用户手指的热量通过指纹识别模组640之后传递至体温传感器614,进而能够实现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
由于体温传感器614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热平衡,因此用户的手指需要按压指纹识别模组640一段时间才能够实现准确的体温测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快捷方式,当处理器判断用户按压指纹识别模组640达到一定的时间以后,可以开始测温程序,此时由于体温传感器614已经接近热平衡,因此可以较快的实现对用户的体温测量。
可选地,处理器首先通过指纹识别模组640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在身份识别通过以后,并且在确定按压达到一定时间(例如10s)以后,才控制智能手机600进入“体温检测模式”,此时,体温传感器614进行体温检测。
前述实施例通过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设置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来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设置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红外温度传感器)来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
现有的额温枪、耳温枪或者手机等具有红外测温功能的设备,无法准确、灵活地确定红外测温传感器测额温的距离,且无法保证传感器透镜正对额头待测部位。此外,传感器在采集过程中易附着皮肤油污等脏物或水分,进而降低体温采集精度,由于未考虑红外测温模块的防护措施,也使得红外测温传感器性能不够稳定,使用寿命受到影响。
在该基础之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手机,该智能手机上设置有用于测量用户体温的红外测温传感器,在该红外测温传感器的外周设置有伸缩式的测温套筒,红外传感器发射的红外线能够通过该测温套筒抵达用户皮肤表面,该测温套筒可以确保红外测温传感器透镜(lens)与额头正对,保证测温距离在理想测温范围内,同时还可以保护传感器透镜,进一步确保测温精度。
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在光学工程中又称视场,视场角的大小决定了光学仪器的视野范围。对于红外测温传感器而言,视场角相当于传感器的“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不同型号的传感器“眼睛”能张开的大小不一样,决定了能测温的能力不同。要想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被测物必须把整个视场角“装满”。
红外测温传感器首先要确定视场角,视场角确定后整个测温系统能测温的距离和测温面积也就确定。图60是红外测温传感器的视场角、测温距离、测温直径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如图60所示,红外测温传感器1的视场角为α,红外测温传感器1与被测物2之间的距离为d,测温直径为s,则上述各个参数满足公式s/d=2tan(α/2)。
视场角α确定后,若s确定,则红外测温传感器1距离待测物体距离不大于d,若距离大于d,则会引入测量误差。因此测量时,红外测温传感器1与待测物的距离需要把握好,避免引入误差。
热辐射一般是与待测物平面正交的,如图60所示,若红外测温传感器1平面未正对待测物(即不与待测物平面平行),也可能会引入测量误差,导致精度降低。
图6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机600的背部设置有摄像头630以及闪光灯650,此外,智能手机的背部还设置有红外测温传感器660和具有伸缩功能的测温套筒670。
该测温套筒670套接于红外测温传感器660的外侧,使用时,能够相对于智能手机600的壳体向外侧伸出,而使用完毕时,测温套筒670可以缩回智能手机600的壳体内,使得壳体的外表面尽量平整,进而不会影响美观。
图61中的(a)是测温套筒670缩回智能手机600的壳体内的示意图,图61中的(b)是测温套筒670向外伸出壳体的示意图。如图61中的(b)所示,测温套筒670包括多个伸缩节,相邻两个伸缩节可以相对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温套筒670包括依次连接并可相对滑动的第一伸缩节671、第二伸缩节672和第三伸缩节673,第三伸缩节673与壳体相连接。第一伸缩节671、第二伸缩节672和第三伸缩节673的截面均为圆形,且第三伸缩节673的直径大于第二伸缩节672的直径,第二伸缩节672可以缩入第三伸缩节673内。第二伸缩节672的直径大于第一伸缩节671的直径,第一伸缩节671可以缩入第二伸缩节672内。第三伸缩节673与智能手机600的壳体活动连接,第三伸缩节673能够缩入壳体内部。
第一伸缩节671、第二伸缩节672和第三伸缩节673的长度可以相等,例如可以均为d/3。d值由前述的视场角进行确定。
当红外测温传感器660的视场角及测量直径确定后,测温距离也确定,使用手机体温测量特性时,红外测温传感器660可伸出不大于最大测温距离d的测温套筒670,用户可将额头贴至测温套筒670的末端进行测量,该测温套筒670可伸出d、2d/3、d/3共三档(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控件进行选择使用),以此保证用户在测温时测温距离满足需求,且红外测温传感器660与额头在正对。
如图61中的(c)所示,测温套筒670的前端部还设置有伸缩盖板674,该伸缩盖板674能够进行伸缩以打开或者关闭测温套筒670的前端部。当需要进行体温测量时,测温套筒670从手机壳体内伸出,伸缩盖板674打开,使得红外测温传感器660能够穿过测温套筒670抵达用户的皮肤表面。而当测量完毕时,测温套筒670缩回手机壳体内部,并且伸缩盖板674关闭,进而能够减小红外测温传感器660的透镜受水分油污等杂质的影响而造成测温结果不准确。图61中的(d)为伸缩盖板674半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61中的(e)是伸缩盖板674完全关闭时的示意图,此时测温套筒670的主体部分被缩回手机壳体内。
图6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在测温状态下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62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的测温方法进行介绍。
如图62所示,当用户需要进行体温测量时,可以点击手机上的测温控件,打开测温程序。测温套筒670从手机壳体内伸出,伸缩盖板674打开,用户将测温套筒670的前端部抵接于用户的额头之上,开始温度测量。在测温完毕之后,手机可以向用户发出相应的提醒信息,例如通过语音提醒或者振动提醒等。
可选地,在测温完毕以后,测温套筒670可以自动缩回手机壳体内,进而能够提醒用户测温已经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手机等红外测温设备红外热辐射测温距离较难把控导致的测温不准问题,提出一种面向手机红外测温优化结构(即测温套筒),该结构可以确保红外测温传感器的镜片与额头正对,保证测温距离在理想测温范围内,同时还可以保护传感器镜片,进一步确保测温精度。
相较于目前已有红外测温方案,本申请提出的测温优化结构,可进一步从测温距离和镜头两方面提升手机红外测温精度,同时还可以增强对传感器镜片的保护,提升镜片使用寿命。在目前疫情形势不明朗甚至反复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机600可提升用户安全感,提升产品用户粘性。
类似地,也可以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上设置红外温度传感器等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来对用户的体温测量。本申请实施例继续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该电子设备100可以是可穿戴设备,该电子设备100上配置有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能够对用户的体温进行准确测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或者物体的体温。具体而言,电子设备100可以为: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以及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例如,胸带、臂带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定。
为了实现电子设备100测量用户的体温或者物体的体温的目的,该电子设备100中通常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可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或者物体的体温。
以电子设备100为可穿戴设备400为例,如图63所示,该温度传感器可以位于该可穿戴设备400的底部,这样当该可穿戴设备400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时,在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400过程中即可完成对用户的腕部的体温检测,相对于将测温配件黏贴在用户身上的测量方式,避免了黏贴方式引发用户皮肤过敏的可能性,且舒适性较高。
参考图6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测温功能的可穿戴设备(wearabledevices)的结构示意图,该可穿戴设备400包括:壳体501、位于壳体501内部的主电路,以及设置在壳体501的底部的温度传感器503。该温度传感器503与主电路电连接。主电路可以向温度传感器503发送控制信令(例如,该控制指令用于指示体温传感器开始工作或者暂停工作)。该温度传感器503也可以将采集到的用于计算用户或物体温度的温度数据发送给主电路,以由主电路根据该温度数据计算用户的体温或者物体的温度。或者该可穿戴设备400也可以将温度数据发送给与该可穿戴设备400通信的终端(比如手机),以使得终端根据温度数据计算用户的体温或者物体的温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该温度传感器503设置在壳体501的底部,但是能够与上述主电路通信。
例如,以可穿戴设备400为智能手表为例,那么可穿戴设备400的壳体501可以为该智能手表的表盘。
上述方案通过在可穿戴设备内部设置温度传感器,当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可以利用该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然后使得可穿戴设备或者与该可穿戴设备通信的终端根据用户的体温数据计算用户的温度,提高了测温的便利性。比如,当某个用户需要进入某个区域时,可以直接向该区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可穿戴设备或终端计算到的用户的体温,省去了工作人员逐个测量进入该区域的每个用户的温度的过程。
如图63所示,以可穿戴设备400为手表为例,表盘的侧部还设置有表冠,该表冠连接表盘的内部,能够用来调节手表的时间。随着手表功能的日益强大,除了具备基本的指示时间功能以外,手表还可能具备前述内容提及的各种其他功能,因此,在本申请中,表冠除了调节时间以外,也可以具备其他功能,例如开关机、调节扬声器播放音量、触发温度传感器开始工作,调节显示屏亮度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表冠能够被旋转或者按压,以实现上述功能。当表冠能够被按压时,表冠也可以被称为按键或者按钮等。
值得说明的是,当该可穿戴设备为手环时,其可以不具有表冠。
作为一种示例,温度传感器503通过柔性印刷电路与主电路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除了具有检测体温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检测用户的日常活动数据和运动活动数据的功能。例如,日常活动数据可以包括步数、心率和睡眠等数据。运动活动数据可以包括触地时间、触地冲击和着地方式等数据。当然,该可穿戴设备也可以兼具语音通话等功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举例说明,与该可穿戴设备400通信的终端可以指:该终端与可穿戴设备接入同一个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或者可穿戴设备与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术(例如,蓝牙)通信。应理解,当该终端与可穿戴设备接入同一个WI-FI,或者可穿戴设备与终端通过NFC技术(例如,蓝牙)通信时,终端可以获取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的上述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400包括智能手表(watch)、智能手环(wristband)、智能眼镜(glass)、智能指环、智能胸针、智能臂章(armband)、以及融合到服装、鞋子、袜子、头盔、帽子等电子设备。
在一种具体实施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温度传感器可以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具体为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其中,红外热电堆传感器是利用人体向外辐射的能量随温度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具体的,自然界中,任意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一定的波长向外辐射能量,只是向外辐射能量的波长不同。例如,人体温度37℃,红外辐射波长一般为9~10μm。而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则是将吸收的红外辐射转化为热能(温度),并转换为电子信号输出显示的。因此,可以在可穿戴设备的背面设计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如此,当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就可以实现体温测量,舒适度较高,测量场景也更广泛。
或者,在另一具体实施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在测量温度时,要求传感器与被测物体接触。也就是,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体温检测时,可以将可穿戴设备与被测生物体部位(比如手腕)接触,以使得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手腕接触,从而,温度传感器可以测量到手腕处的温度,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即可展示用户的当前体温。本申请对于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类型无特别限定,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式温度计、电阻式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和玻璃液体温度计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503可以为热敏传感器,或者红外检测传感器。
当该温度传感器503为热敏传感器时,在用户使用该可穿戴设备400进行测温时,该可穿戴设备400可以处于佩戴状态,且该可穿戴设备400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03的一侧挨着用户的皮肤。或者,该可穿戴设备400虽然未处于佩戴状态,但是用户将该可穿戴设备400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03的一侧挨着用户的皮肤。该方式也可以称为接触式测温。
当该温度传感器503为红外检测传感器(也可以称为:红外传感器)时,在用户使用该可穿戴设备400进行测温时,该可穿戴设备400可以处于佩戴状态,且该可穿戴设备400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03的一侧挨着用户的皮肤或者靠近用户的皮肤。或者,该可穿戴设备400虽然未处于佩戴状态,但是用户将该可穿戴设备400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03的一侧挨着用户的皮肤或者靠近用户的皮肤。当然,该可穿戴设备400的温度传感器503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可以由该红外检测传感器的距离系数指标确定。
值得说明的是,可穿戴设备400不仅可以在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时测量用户的体温。当该可穿戴设备400未处于佩戴状态时,用户也可以将该可穿戴设备400内部设置的温度传感器对准用户的待测温的生物体部位(比如,额头、耳膜、胳膊),在保证温度传感器能够采集到的用户的体温数据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400同样可以测量到用户的体温。
如图64所示,当该温度传感器503为红外检测传感器时,该红外检测传感器外还覆盖有透镜502。当该可穿戴设备400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上述透镜502用于将用户发出的红外辐射信号汇聚到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通过将透镜502设置成弧形这样可以将更多红外辐射信号汇聚到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红外检测传感器能够将物体或者用户发射的红外线具有的辐射能转变成电信号。由于红外线辐射能的大小与物体或者用户本身的温度相对应。因此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转变成电信号大小,可以确定物体或者用户的温度。
图64中的(a)和图64中的(b)分别示出了不同情况下红外检测传感器和透镜502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64中的(a)和图64中的(b)的区别在于:在图64中的(a)图中该红外检测传感器虽位于壳体501底部,但是红外检测传感器和透镜502均位于壳体501的外侧。而图64中的(b)图中该红外检测传感器虽位于壳体501底部,但是红外检测传感器和透镜502却均位于壳体501的内部。在图64中的(b)中壳体501在与红外检测传感器相对的位置具有空隙,该空隙用于容纳透镜502。该红外辐射信号可以由红外检测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之后作为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发送给处理器。
上述透镜502除了具有将用户辐射出的红外辐射信号汇聚到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505的作用外,还可以防止灰尘或者汗液等污染红外检测传感器。这样可以提高体温检测的准确性。
由于用户容易产生汗液,尤其在夏天,出汗量较多,或者空气中存在灰尘等,这种情况下,汗液或者灰尘等如果污染了红外检测传感器,可能会影响可穿戴设备400利用该红外检测传感器测量用户体温的准确性。基于此,为了防止红外检测传感器被皮肤表面的毛发、灰尘和汗液等影响,如图64中的(c)和图64中的(d)图所示,该壳体501底部具有凹槽504,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和透镜502位于该凹槽504内。
如图64中的(c)和图64中的(d)图所示,该红外检测传感器和透镜502均位于该凹槽504内。当可穿戴设备400处于佩戴状态时,该透镜502的外表面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在保证红外检测传感器能够准确接收到红外辐射信号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设置凹槽504的情况下,该透镜502的表面可以与壳体501的外表面齐平。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400处于佩戴状态可以指: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400。举例说明,所谓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可以指可穿戴设备被用户佩戴在手部(例如,手腕)、头部、胸部、脚腕等身体部位。
举例说明,以可穿戴设备400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为例,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处于佩戴状态指智能手表被用户佩戴在手腕上,如图65中的(a)和图6中的(b)所示。以可穿戴设备400为具有温度采集功能的智能眼镜为例,智能眼镜处于佩戴状态可以指智能眼镜被用户佩戴在头部。以可穿戴设备为具有温度采集功能的智能指环为例,智能指环处于佩戴状态指智能指环被用户佩戴在手指上。以可穿戴设备为具有温度采集功能的智能肩章为例,智能肩章处于佩戴状态指智能肩章被用户佩戴在肩部。以可穿戴设备为具有温度采集功能的耳机为例,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指该耳机被用户佩戴在耳朵。该耳机可以是头挂式耳机,也可以是入耳式耳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以可穿戴设备为具有温度采集功能的智能胸针为例,如图65中的(c)图所示,智能胸针处于佩戴状态指智能胸针被用户佩戴在胸部。
所谓的可穿戴设备400的壳体501底部可以指当可穿戴设备400处于佩戴状态时,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一面,可穿戴设备400的壳体501的底部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外表面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一面,内表面指面向壳体501内主电路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3~图64所示的可穿戴设备中,该红外检测传感器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可穿戴设备400内部的尺寸决定在可穿戴设备400内部设置的红外检测传感器的数量。
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还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温度。或者该红外检测传感器包括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的红外传感器以及测量物体的温度的红外传感器。以主电路包括处理器为例,如果该红外检测传感器的数量为多个,则每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可以将采集到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发送给处理器。由处理器根据每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分别发送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综合计算用户的体温或物体的温度。或者可穿戴设备400将每个红外检测传感器采集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发送给终端,以由终端根据每个红外检测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综合计算用户的体温或物体的温度。这样可以提高确定测量的准确度。
下述以处理器根据每个红外传感器采集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综合计算用户的体温或物体的温度为例,终端计算的方式可以参考处理器计算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66中的(a)图所示,以多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包括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红外传感器505n,n大于或等于2为例,则可以设置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对应权重1,红外检测传感器5052对应权重2,…,红外检测传感器505n对应权重n。权重1、权重2、…、权重n之和等于1。那么,处理器可以先根据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上报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计算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1。处理器根据红外检测传感器5052上报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计算红外检测传感器5052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2。依次类推,处理器根据红外检测传感器505n上报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计算红外检测传感器505n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n。之后,处理器将权重1乘以体温1+权重2乘以体温2+、…、+权重n乘以体温n之和确定为用户的体温。其中,上述各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应的权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应的权重可以由用户设置,也可以系统默认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由终端计算时,可穿戴设备不仅需要向终端发送每个红外检测传感器采集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还可以向终端发送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红外传感器505n中每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应的权重。
举例说明,以多个红外检测传感器为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2为例,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对应的权重1为60%,红外检测传感器5052对应的权重2为40%。假如处理器或者终端根据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上报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计算红外检测传感器5051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1为36℃,处理器或者终端根据红外检测传感器5052上报的用于计算温度的信号计算红外检测传感器5052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2为36.5℃,那么处理器或终端可以确定用户的体温为36.2℃。
当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红外检测传感器间隔设置。各个红外检测传感器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多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均匀分布在壳体501的底部。例如,可穿戴设备的壳体的底部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红外检测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当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可以如图66中的(a)所示,共用一个透镜502。该多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可以如图66中的(b)所示,每个红外检测传感器各自使用一个透镜502,即不同的红外检测传感器使用的透镜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因此在可穿戴设备内部设置的各种传感器组件也会越来越多。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67中的(a)图和(b)图所示,该可穿戴设备400内部还可以包括:其他传感器模组506。例如,其他传感器模组506用于检测用户的心率数据/血压数据,以及将检测到的心率数据/血压数据发送给可穿戴设备400内部的主电路,以由主电路计算用户的心率/血压。或者该可穿戴设备400将心率数据/血压数据发送给与该可穿戴设备400通信的终端,以由终端计算用户的心率/血压。应理解,图67中以其他传感器模组506为PPG传感器模组为例。
举例说明,上述其他传感器模组506可以为具有探测人体组织血管中血量变化的光学测量技术的传感器或者ECG模组。例如,其他传感器模组506可以为PPG传感器模组,PPG传感器模组可以发射PPG信号,并接收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回的PPG信号。其中,ECG模组用于检测用于计算心电图的生理参数。
举例说明,PPG传感器模组包括PPG接收传感器以及PPG发射传感器,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可穿戴设备400内部设置的PPG传感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由图67中的(b)图可以看出当可穿戴设备400内部具有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的情况下,该PPG传感器所使用的透镜507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所使用的透镜502不同。换言之,在图67中的(b)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使用的透镜502和PPG传感器模组使用的透镜506独立。
举例说明,上述其他传感器模组可以包括ECG模组和PPG传感器模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当然,该目标模组也可以为除PPG传感器模组和ECG模组以外的其他用于检测用户生理参数的模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PPG接收传感器和PPG发射传感器可以分别对应一个透镜,或者PPG接收传感器和PPG发射传感器对应同一个透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可穿戴设备400的壳体501的内部空间限,如果在可穿戴设备400内部存在多个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和其他传感器模组506的情况下,图6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穿戴设备400的结构示意图,该图68所示的可穿戴设备400与图67所示的可穿戴设备400的区别在于:该可穿戴设备400内的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与位于该可穿戴设备400内部的PPG传感器模组共用一组透镜,即该透镜502由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共同使用。
示例性的,上述PPG传感器模组包括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和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为例,如图68中的(a)图~图68中的(c)图所示,上述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位于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和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之间。
举例说明,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包括PPG接收传感器1以及PPG发射传感器1,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包括PPG接收传感器2以及PPG发射传感器2。也即红外检测传感器505的一侧布置有PPG接收传感器1以及PPG发射传感器1。红外检测传感器505的另一侧布置有PPG接收传感器2以及PPG发射传感器2。在图68的(a)图和(b)图中包括3个透镜,即透镜507(分别为透镜507-1和透镜507-2)和透镜502。其中,透镜502由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和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中的PPG接收传感器2和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中的PPG接收传感器1共同使用。而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中的PPG发射传感器1使用透镜507-1。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中的PPG发射传感器2使用透镜507-2。在图68的(b)中,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中的PPG发射传感器1发射红外信号1,该红外信号1经用户的皮肤发射后经过透镜502汇聚到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中的PPG接收传感器2,被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中的PPG接收传感器2接收。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中的PPG发射传感器2发射红外信号2,该红外信号2经用户的皮肤发射后经过透镜502汇聚到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中的PPG接收传感器1,被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中的PPG接收传感器1接收。用户的红外辐射信号经过透镜502汇聚到红外检测传感器505,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接收。
当然,如图68中的(c)所示,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以及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也可以共用一个透镜502。
图68中以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位于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之间为例,当然,实际过程中也可以将红外检测传感器505设置在PPG收发传感器组506-1及PPG收发传感器组506-2的一侧。当然,上述以PPG传感器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为例,在实际过程中PPG收发传感器组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或3个以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无论PPG传感器模组是否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共用透镜,均可以在该壳体501的底部开设凹槽,用于放置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当然,如果PPG收发传感器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未共用透镜的情况下,壳体501上可以设置放置PPG收发传感器组和PPG收发传感器组使用的透镜507的凹槽。如果PPG收发传感器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共用透镜的情况下,壳体501上可以设置放置PPG收发传感器组和PPG收发传感器组、以及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使用的透镜502的凹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为了防止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之间产生干扰,该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与PPG传感器模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可穿戴设备400内部的尺寸等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镜可以透过PPG绿光和红外,以及人体红外辐射的波长,透镜贴肤,不会受到外界光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可穿戴设备400底部设置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且该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与该可穿戴设备400内部的其他传感器模组共用一组透镜,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当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400时,可以利用该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检测到用户的手腕温度,提高了测温的便利性,还可以进一步节省可穿戴设备内部的空间。
由于PPG传感器模组的LED可能可以发射绿光或红外光。若PPG传感器模组的LED发射红外光时,与人体红外热辐射信号可能存在干扰,因此为了避免体温测量和PPG测量彼此干扰,影响测量精度,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电路可以控制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不同时工作,即二者分时段工作。例如,当PPG传感器模组工作时,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暂停检测红外辐射信号。或者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工作时,PPG传感器模组暂停工作。
举例说明,在检测到用户选择使用PPG传感器模组进行心率测量或血压测量的情况下,则可穿戴设备400控制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暂停工作,以实现暂时关闭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待确定心率测量完成,或者待确定用户选择使用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测量体温的情况下,则可穿戴设备400控制红外检测传感器505继续工作,以开启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如果可穿戴设备400检测到用户选择使用红外检测传感器505进行体温测量的情况下,则可穿戴设备400控制PPG传感器模组暂时停止工作。可选的,待体温测量结束,可穿戴设备400可以控制PPG传感器模组恢复工作。
举例说明,如图69所示,图6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现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分时段工作的电路,该电路包括:控制电路,与该控制电路连接的开关K,以及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该控制电路用于实现PPG传感器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分时段工作。比如,控制电路用于在确定进行体温检测的情况下,控制开关K与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之间的电路导通,而控制开关K与PPG传感器模组之间的电路断开。比如,控制电路用于在确定进行心率/血压检测时,控制开关K与PPG传感器模组之间的电路导通,而控制开关K与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之间的电路断开。该控制电路可以由位于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实现。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未佩戴上述可穿戴设备400,但是该可穿戴设备400的红外检测传感器505能够检测到用户发射的红外辐射信号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400也可以利用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检测到用户的体温。比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也可以利用上述可穿戴设备400检测手腕、胸部或者耳朵等部位的温度。
如图70中的(A)图所示,该可穿戴设备400具有体温检测控件7001,当用户需要借助可穿戴设备400进行体温测量时,用户可以触发该体温检测控件7001,可穿戴设备400响应于用户的触发操作,控制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上述描述的是,可穿戴设备400控制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可以不同时工作的情况,当然,用户也可以控制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可以不同时工作。比如,在需要进行体温检测时,如果此时PPG传感器模组处于工作状态(例如,血压/心率检测功能开启),则如图70中的(B)图所示,可穿戴设备400可以显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是否关闭血压/心率检测功能,以提高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检测体温的准确度。如果如图70中的(B)图中的控件7002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400确定用户同意关闭该可穿戴设备的血压/心率检测功能,则可穿戴设备400控制图69所示的开关与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之间的电路导通,以使得可穿戴设备400在可穿戴设备400的血压/心率检测功能关闭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体温测量。如果如图70中的(B)图中的控件7003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400确定用户不同意关闭该可穿戴设备的血压/心率检测功能,那么可穿戴设备400控制图69所示的开关与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之间的电路导通,且可穿戴设备400控制图69所示的开关与PPG传感器模组之间的电路导通,换言之可穿戴设备400在可穿戴设备400的血压/心率检测功能开启的情况下,依旧使用红外检测传感器505进行体温测量。
比如,在需要进行心率/血压检测时,如果此时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处于工作状态(例如,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开启),则可穿戴设备可以显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是否关闭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以提高心率/血压检测的准确度。待用户同意关闭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的情况下,即可穿戴设备400控制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停止工作,并通过PPG传感器模组进行心率/血压检测。
上述描述了,可穿戴设备基于用户的选择操作而实现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可以不同时工作的场景。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可穿戴设备400也可以自动控制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可以不同时工作。比如说,在可穿戴设备400确定进行体温测量的情况下,如果此时PPG传感器模组处于开启状态,那么可穿戴设备400自动控制PPG传感器模组关闭。比如,可穿戴设备400通过内部的处理器向PPG传感器模组发送控制指令,基于该控制指令的触发,PPG传感器模组从开启状态变为关闭状态。在可穿戴设备400确定进行心率/血压测量的情况下,如果此时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处于开启状态,那么可穿戴设备400自动控制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关闭。比如,比如,可穿戴设备400通过内部的处理器向红外检测传感器505发送控制指令,基于该控制指令的触发,红外检测传感器505从开启状态变为关闭状态。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在可穿戴设备400既具有PPG传感器模组和红外检测传感器505的情况下,如果可穿戴设备400确定在中午12:10~12:15分之间使用可穿戴设备400的PPG传感器模组检测心率或者血压。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或者系统设定在该12:10~12:15分之间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本身就处于暂停工作状态,则可穿戴设备便可以在显示界面上不显示提示信息a,该提示信息a用于提示用户是否关闭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以提高心率/血压检测的准确度,或者可穿戴设备便可以在显示界面上显示提示信息b,该提示信息b用于提示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已关闭。也即如果用户触发PPG传感器模组工作的时间段内如果该红外检测传感器505本身就处于暂停工作状态,则可穿戴设备400便可以跳过显示提示信息a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心率/血压检测结束,则可穿戴设备400可以自动开启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或者心率/血压检测结束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400先提示用户是否开启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在可穿戴设备400检测到触发的用于开启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的操作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400再开启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触发温度传感器进行体温检测的条件可以是:该可穿戴设备400在开启状态(例如,开机状态)下,该温度传感器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也即无论该可穿戴设备400是否处于佩戴状态,该可穿戴设备400只要开机便能够测量用户的体温。例如,如果该可穿戴设备400的待机时间为30天,则在该30天内无论用户是否佩戴可穿戴设备,只要可穿戴设备400开机便一直处于体温检测状态。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当该可穿戴设备400与被测量物体或用户的皮肤接触时,该可穿戴设备400进入体温检测状态,以准备测量用户的体温或物体的温度。换言之,如果用户佩戴了该可穿戴设备400,假定在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400的过程中,可穿戴设备400与用户的皮肤持续接触(例如,用户佩戴了可穿戴设备10个小时),则在该10个小时以内该可穿戴设备一直处于体温检测状态,每个时刻或者每个周期均会计算一下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而当该可穿戴设备400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该可穿戴设备400自动关闭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也即可穿戴设备400触发温度传感器处于暂停工作状态。
或者当可穿戴设备400处于佩戴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400自动开启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也即可穿戴设备400触发温度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或者当可穿戴设备400未处于佩戴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400自动关闭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关于可穿戴设备400如何检测自身处于是否处于佩戴状态的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可穿戴设备400体温检测功能的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手动关闭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以使得可穿戴设备400退出上述体温检测状态。应理解,如果用户仅关闭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则可穿戴设备400的其他功能还可以继续使用,后续如果用户想要再次使用该体温检测功能时,可以重新开启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后续可穿戴设备400继续进入体温检测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某个时刻用户关闭了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一方面,如果该可穿戴设备400因为电量耗尽关闭,重新充电开启之后,或者其他原因重启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400依然处于关闭体温检测功能的状态。例如,5月1号触发该可穿戴设备400关闭了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后续,用户触发可穿戴设备400重新开启了该可穿戴设备400,则重新开启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仍然关闭,后续用户可以通过触发该可穿戴设备400开启体温检测功能以使得可穿戴设备400进入体温检测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某个时刻用户关闭了该可穿戴设备400的体温检测功能,一方面,如果该可穿戴设备400因为电量耗尽关闭,重新充电开启之后,或者其他原因重启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400开机后便进入体温检测状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在用户的触发下,进行体温测量。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中具有的用于测量用户体温的温度传感器位于该可穿戴设备的正面(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所在的面称为正面),如图71A所示。
示例性的,图71B示出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测量用户体温的示意图。如图71B所示,在用户佩戴智能手表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做任意动作而不受限制。当用户需要测量体温时,假设测量额头温度,则用户可以抬手,以将智能手表对准用户的额头,维持短暂时长,例如1s,智能手表就可以测量到用户的额头温度,并显示体温测量结果。其中,体温测量结果可以是测量到的额头温度,或者,也可以是对额头温度进行处理后的温度。例如,测量到的额头温度为36.7℃,而显示的用户的体温可能为36.8℃。后续对体温测量结果的获取方式进行详述。此外,体温测量结果可以展示在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上,也可以展示在与智能手表相连接的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后续具体说明。如此,用户只需要作一个简单的抬手动作,智能手表就可以自动测量得到用户的体温,操作方便快捷。
此外,由于智能手表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则智能手表可以长期连续监测用户的体温变化。
可以理解,采用如图71B所示的方式,用户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动作,将智能手表对准不同的人体部位,以根据不同人体部位来测量得到体温。例如,用户可以提起手臂,以将智能手表中的温度传感器对准耳朵,以测量鼓膜温度,并显示体温测量结果。又例如,用户还可以抬起手臂,将智能手表对准口腔,以测量口腔温度,并显示体温测量结果。又例如,用户还可以将智能手表对准腋下,以测量腋下温度,进而显示体温测量结果。不作穷举。用户抬手测量的人体部位,与体温测量结果相关联,后续对此进行详述。
举例说明,图71C中的(A)图示出了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时,用户触发可穿戴设备400处于唤醒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的显示界面。在图71C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中,包括“体温测量”的控件7101。如果控件7101被触发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开始进行体温测量。那么可穿戴设备400的显示如图71C中的(B)所示的界面:“您的体温正在测量中,请等待……”。待体温测量完成后,可穿戴设备显示如图71C中的(C)所示的界面,即在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本次测量到的用户的体温。
待体温检测完成后,如果用户的体温超过可穿戴设备400内设置的体温预警阈值(比如37.5℃),则可穿戴设备可以提示用户体温异常。如图71D所示,以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环为例,比如,如果体温异常预警方式为振动,则可穿戴设备内的处理器控制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马达振动。如果体温异常预警方式为指示灯闪烁,则可穿戴设备内的处理器控制该可穿戴设备的指示灯的颜色为绿色。如果体温异常预警方式为语音提醒,则可穿戴设备内的处理器控制该可穿戴设备的喇叭播放体温异常的语音信息。
在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涉及到的可穿戴设备400中,可穿戴设备400可以自动测量用户的体温。在具体的实现场景中,这种自动测量体温的功能可以默认为开启,也就是,无需用户做额外操作,可穿戴设备400就可以按照预设的周期或预定时刻,来自动测量用户体温。
再一方面,为了降低可穿戴设备400的功耗,系统或者用户可以自行设定该可穿戴设备400检测用户体温的周期,则在指定的时间段内该可穿戴设备400处于体温检测状态。
举例说明,由用户设置该可穿戴设备400检测体温的时间为每隔2小时进行体温检测,或者在早8~中午12点之间的时间段内每隔10分钟检测一次体温,以及晚上12点~凌晨6点之间停止检测体温,即可穿戴设备400在该时间段内便不会检测用户体温,那么凌晨6点01分至早7:59之间的时间段内每隔5分钟检测一次体温。
可以理解的是,该可穿戴设备在A时间段内检测体温的频次可以和B时间段检测体温的频次相同。比如,在A时间段和B时间段内均每隔5分钟检测一次。该可穿戴设备在A时间段内检测体温的频次可以和B时间段检测体温的频次不相同,比如,在A时间段每隔5分钟检测一次用户的体温,而在B时间段内每隔60分钟检测一次用户的体温。
举例说明,B时间段可以为用户设定的入睡时间至起床时间(例如,晚上10:40分至第二天的早晨7:10分)之间的时间段,在该段时间内可穿戴设备可以每隔60分钟检测一个体温,该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可以用户自行设定,也可以由可穿戴设备根据用户的睡眠分析数据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是由于用户在睡觉状态下,用户的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不会太大,因此用户的体温的波动通常不会太大,因此可以将检测周期设置的相对长点。
举例说明,A时间段可以为除睡眠状态以外的其他时间段(例如,早8:00至晚上20点)之间的时间段,在该段时间内可穿戴设备可以每隔5分钟检测一个体温,该A时间段可以用户自行设定,也可以由可穿戴设备根据用户的生活规律等信息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是由于用户该A时间段内的活动比较多,体温的波动通常比较大,因此可以将检测周期设置的相对短点。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在某个时间段x内系统设定或者用户设定该可穿戴设备不检测体温,则在该时间段x内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关闭。如果在某个时间段y内系统设定或者用户设定该可穿戴设备检测体温,则在该时间段y内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开启。
由于通常情况下,用户的体温在清晨2-5时体温最低(比如,35.5℃~36.0℃),下午5-7时体温最高(比如,36.9℃~37.3℃),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则当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的用户体温符合上述规律时,则可穿戴设备无需向用户预警。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不符合上述规律时,比如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用户在清晨2-5时体温为36.5℃),则可以提示用户体温异常。
上述用户的体温变化规律可以由可穿戴设备持续检测用户在1个月或者15天甚至半年内的体温变化情况确定。比如,用户在1个月内的清晨2-5时的体温位于35.5℃~36.0℃之间,则可穿戴设备便可以将该清晨2-5时的体温位于35.0℃~36.0℃之间作为用户的体温变化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用户的体温变化规律不同,例如,用户A和用户B均为28岁,用户A和用户B的性别不同,则用户A在清晨2-5时的体温位于35.0℃~36.0℃之间,而用户B在清晨2-5时的体温位于36.1℃~36.3℃之间。例如,用户A为5岁,而用户B均为28岁,用户A和用户B的性别相同,则用户A在清晨2-5时的体温位于35.5℃~36.0℃之间,而用户B在清晨2-5时的体温位于36.0℃~36.3℃之间。应理解,此处仅是示例,当然不同用户的体温变化规律也可以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上述用户的体温变化规律可以由可穿戴设备从云服务器处获取或者可穿戴设备已被配置上述体温变化规律。例如,28~30岁的女性在清晨2-5时的温度为36.1℃~36.3℃,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该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为女性,且年龄在28岁。但是,该用户在清晨2-5时的温度为35.8℃,则可穿戴设备也可以提示该用户体温异常(比如,在清晨2~5时的体温异常)。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该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为女性,且年龄在28岁,但是该用户在清晨2-5时的温度为36.2℃,则可穿戴设备也可以提示该用户体温正常(比如,在清晨2~5时的体温正常)。
由于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的温度轻度升高,而女性在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女性的体内脂肪较男性为高也会导致同一个年龄段内不同性别或者同性别的用户之间的体温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存在差异。基于此,云服务器可以根据上述参数统计得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体脂率以及不同性别对应的体温变化规律。如果用户a为女性用户,用户b也为女性用户,用户a的月经周期为1月份的月经日期为15号~20号之间,该用户a的经期为28天,用户b在1月份的月经日期为每月1号~5号,用户b的经期为30天,则用户a和用户b在1月份的15号的某个时间段A的体温可能不同。比如,1月份的15号的某个时间段A内用户a的体温高于用户b的体温。
上述提示方式可以为振动、闪烁指示灯、语音播报、屏幕显示、或者APP推送等多种形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穿戴设备400在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检测到该用户的体温异常和可穿戴设备400在用户处于正常活动(或者清醒状态)时的体温异常时的提醒方式不同。例如,可穿戴设备400在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检测到该用户的体温异常时可以通过振动的方式提示用户,而在用户处于正常活动(或者清醒状态)时采用闪烁灯的方式或者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的方式提示用户体温异常。可穿戴设备在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检测到该用户的体温异常时可以通过采用闪烁灯的方式或者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的方式提示用户体温异常。而在用户处于正常活动(或者清醒状态)时采用振动的方式提示用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处仅为示例。
具体不同状态下可穿戴设备400提示用户的方式可以由用户自行设定,也可以由可穿戴设备400系统自定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400对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周期与用户未处于睡眠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400对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周期不同。通常情况下,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的体温变化不大,因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400对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周期长于用户未处于睡眠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400对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周期。
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400对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周期和用户未处于睡眠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400对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周期可用由系统自定义设置也可以由用户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可穿戴设备400还可以判断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与体温预警阈值(例如,体温预警阈值包括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之间的关系,若用户的体温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则发出提示信息。例如振动,闪烁指示灯或者在可穿戴设备的屏幕上显示其他的提示信息。上述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可以是用户自行设定的,也可以是系统设定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示例a,如果该用户的体温位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之间,则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可穿戴设备的指示灯的颜色为绿色。作为另一种示例,如果该用户的体温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者低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则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可穿戴设备的指示灯显示红色。这样便于用户根据可穿戴设备的指示灯的颜色便可以知晓自己的体温是否正常。
进一步的,在闪烁指示灯的情况下,用户或者可穿戴设备还可以设定该指示灯具体的时间。比如,1分钟或者50秒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示例b,在以振动方式提示用户时,该用户的体温位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之间,则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可穿戴设备的振动频率为频率1。作为另一种示例,如果该用户的体温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者低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则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可穿戴设备的振动频率为频率2。其中,频率1小于频率2,或者频率1和频率2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样便于用户根据可穿戴设备的振动频率便可以知晓自己的体温是否正常。
作为一种示例c,如果该用户的体温位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之间,则可穿戴设备除了在显示屏上显示该用户的体温外,还可以显示用于指示体温正常的指示信息。作为另一种示例,如果该用户的体温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者低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则可穿戴设备除了在显示屏上显示该用户的体温外,还可以显示用于指示体温异常的指示信息。这样便于用户根据提示信息便可以知晓自己的体温是否正常。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示例a~示例c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比如将示例a和示例b结合,如果用户的体温位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之间,则可穿戴设备400控制该可穿戴设备400的振动频率为频率1,且控制该可穿戴设备的指示灯的颜色绿色。
虽然目前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400检测用户的体温,且温度传感器通常位于设备的壳体底部,因此当用户需要利用可穿戴设备400检测自己的额头温度或者检测其他用户或者物体的温度时,便需要将可穿戴设备400取下,以利用可穿戴设备400检测自己的额头温度或者检测其他用户或者物体的温度。这样非常不便利。
基于此,如图72所示,图7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7202、设置在壳体7202上的旋转装置7208,以及位于该旋转装置7208上的传感器(比如,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或者环境温度传感器或者环境湿度传感器)。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用于检测物体或用户发出的红外辐射信号,以及将检测到的红外辐射信号发送给位于该壳体7202内部的处理器或者与该电子设备通信的其他终端。处理器或者与该电子设备通信的其他终端,用于根据红外辐射信号计算用户的体温或者物体的温度。
举例说明,上述旋转装置7208位于壳体7202的顶部。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电子设备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电子设备所在区域的环境湿度。各个传感器采集到相应的参数之后,可以将该参数发送给该电子设备内部的处理器,以由处理器计算环境温度、或者环境湿度。
作为一种示例,该电子设备还具有显示屏,该显示屏用于显示由电子设备根据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采集到的体温数据确定的用户的目标体温或者物体的温度。或者,该显示屏用于显示该电子设备所在区域的环境湿度或环境温度。
其他终端在计算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或者物体的温度之后,可以将该用户的目标体温或者物体的温度发送给该电子设备,以使得该电子设备通过显示屏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或者物体的温度。这样可以降低电子设备的处理负担。
举例说明,以位于该旋转装置7208上的传感器为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为例,为当用户需要使用该电子设备测量其他用户或者物体的温度时,用户可以手动拨动该旋转装置,以达到调整位于该旋转装置7208上的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方向的目的,使得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对准被测量用户的生物体部位或者物体,以实现温度测量的目的。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可以调整该旋转装置以使得旋转装置与壳体之间的具有一定的夹角。
举例说明,在常规状态下,该旋转装置7208的状态如图72中的(b)所示,也即旋转装置7208与壳体之间的夹角为0°~5°。当用户需要使用该电子设备测量额头或者腕部的温度时,用户可以调整旋转装置7208,使得旋转装置7208与壳体之间的角度为45°~60°,从而使得位于旋转装置7208上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的对准用户的额头或手腕。
具体的,如图72所示可以在电子设备的壳体7202上设置一个用于容纳旋转装置1308的凹槽7207。该旋转装置7208上具有容纳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的凹槽。
除了用户通过手动的方式调整旋转装置7208外,该电子设备内部的处理器也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操作调整该旋转装置7208与壳体之间的相对角度。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假设当该旋转装置7208的状态如图72中的(b)所示,而用户的待检测部位(比如额头或手腕)位于显示屏的正面,如果此时电子设备检测到测温指令,由于当前电子设备的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未对准待检测部位,因此该电子设备可以自动调整该旋转装置7208与壳体之间的相对角度至如图72中的(c)图所示的状态,以使得位于旋转装置7208上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的对准用户的额头或手腕。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电子设备上设置旋转装置,可以通过调整上述旋转装置以改变部署在该旋转装置上的传感器的方向,使得该电子设备不仅可以测量用户自己的温度,还可以测量其他用户或者物体的温度。
具体的,如图72中的(a)所示,可以在壳体上设置用于容纳旋转装置7208的凹槽7207。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旋转装置7208调整传感器的方向。比如,如图71B所示,当用户需要测量额头的温度时,用户可以通过调整旋转装置7208以使得传感器处于图71B中的所示的状态,即传感器与电子设备的正面垂直,这时用户将电子设备的顶部对准用户的额头时,这时温度传感器也对准用户的额头,如此,温度传感器可以在手机的顶部对准用户的额头时测量额头的温度,从而,手机的显示屏上可以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比如,如图72中的(c)所示,当用户需要测量额头的温度时,用户可以通过调整旋转装置7208的方向使得温度传感器位于手机的正面。
将手机的顶部对准用户的额头时,这时温度传感器也对准用户的额头,如此,温度传感器可以在手机的顶部对准用户的额头时测量额头的温度,从而,手机的显示屏上可以显示用户的当前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图72所示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可穿戴设备或者其他能够测量体温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虽然人和物体都可以发出红外信号,但是由于人体和物体的生理构造不同,如果电子设备在使用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测量人体和物体的温度时使用相同的测温算法可能会使得最终得到的温度值不准确。
基于此,为了提高电子设备使用红外检测传感器7201测量人体和物体的温度时的准确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在确定被测量对象为物体时使用的测温算法和被测量对象是人体时的测温算法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被测量对象是物体还是人: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具有的测温模式为:物体模式和体温模式。当该电子设备检测到用户触发的体温检测指令,该电子设备显示如图73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在图73中的(A)图的界面上用户可以选择使用物体模式或者体温模式。
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物体模式被触发,则电子设备便可以确定被测量对象是物体。在物体模式下,电子设备采用该物体模式对应的测温算法计算物体的温度。如果电子设备确定体温模式被触发,则电子设备便可以确定被测量对象是人。在体温模式下,电子设备采用该体温模式对应的测温算法计算人体的温度。
作为另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被测量对象辐射的红外线的特征自动识别被测量对象是人还是物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电子设备自动识别被测量对象之后,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提示用户判断自动识别的被测量对象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指示自动识别的结果正确,则电子设备以识别的结果为准。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指示自动识别的结果不正确,则电子设备重新识别被测量对象或者以用户指示的结果为准。
以电子设备自动识别的被测量对象为人为例,如图73中的(B)图所示,该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请判断本次识别结果是否正确的提示信息”。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触发控件7301,则确定该电子设备本次识别的被测量对象的结果正确。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触发控件7302,则确定该电子设备本次识别的被测量对象的结果不正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具有体温检测功能的各类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按照预设间隔(例如,一分钟)检测用户的体温。然后该电子设备记录体温变化趋势,并可以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体温变化趋势。如果用户想查看某个时间段内的该用户的体温轨迹曲线,则用户可以点击显示查看体温轨迹曲线的控件或者可穿戴设备上的翻页控件,以触发可穿戴设备在显示界面上显示体温轨迹曲线。
前文结合附图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配置有温度传感器,能够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测量,下文将结合附图介绍如何使用上述电子设备进行体温测量。下文中提供的体温测量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前述至少一种电子设备中。
体温可指人体核心温度。如图74所示,人体核心温度(core body temperature,CBT),又称为核心体温或体温,是指胸腔、腹腔内部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如图74所示,体温在寒冷环境和温暖环境中的差别较小,一般相对恒定,波动范围较小。而体温作为人体的四大生命体征之一,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例如,激素调节、免疫反应、自然节律等过程,都伴随着体温的变化,因此,体温的测量结果,尤其是连续测量结果对女性生理周期管理、生物节律调节、慢病管理等应用意义重大。
如图74所示,体温为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不便。而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舌下)、鼓膜温度(耳内)与体温最为接近,腋下温度、额头温度、胸部温度与体温的对应关系相对稳定,因此,实际测量场景中,通常在腋下、舌下(口腔内)、鼓膜(耳内)、腋下、额头、胸部等位置进行温度测量,并将测量到的温度作为体温。但是,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受较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用户的额头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很非常大,当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比如跑步结束出汗)时,这时如果测量用户的体温得到的体温检测结果通常跟用户的实际体温偏差较大。
下面先具体介绍可能涉及的场景,结合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体表温度接近真实体温,但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因素,比如出汗、风吹、环境温度等等的影响,在25℃环境温度下,红外额温枪测得用户的体温在34℃到35℃之间。可以将34℃到35℃之间的温度看作用户的体表温度。但是,用户的体温不可能只有35℃。额头部位平坦易于测量,所以通常测量额温,但额头部位属于暴露部位,如果在风中被吹了半小时,测量数值可能偏低,而被测者的额头被头发、汗水、油脂污垢盖住,也会影响额温枪读数的可靠性。
而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通过出汗可以排泄和调节用户的体温。在日常生活中,出汗现象在用户运动(比如,健步走、慢跑、登山、跳舞)过程中尤为明显,这是由于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身体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和大量的代谢物,水和二氧化碳,而身体为了保持正常体温,会通过增加排汗量来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假设用户的出汗量随用户的运动强度不断变化。
阶段一、未运动阶段。
成年人正常一天即使不运动,由于自身新陈代谢的作用,不知不觉也会蒸发约500~700毫升汗水,这叫隐性出汗,肉眼是看不到的。比如,如图75中的A点~B点这一阶段可以看作阶段一,这时用户可能处于日常活动状态,出汗量可以如图75中的A点到B点的曲线所示,即为人体的出汗量正常,人体的额头上可能鲜少存在汗液。
阶段二、运动阶段。
比如,如图75中的B点~D点这一阶段可以看作阶段二,以用户的运动为跑步为例,这时用户可能在B点开始做热身运动,用户的出汗量相比于B点之前的出汗量略有增加,从B点到C点用户处于跑步过程中,运动强度的增加,肌肉活动更剧烈,产热量更多,加强了新陈代谢速度,为了保持正常体温,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才能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因此,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必然增多。假如用户在运动一段时间之后,比如从C点到D点这时用户已逐步适应当前的运动强度,这时用户的出汗量将处于较平稳的状态,比如从C点到D点虽然用户的出汗量依旧处于增加状态,但是其增加幅度较小。
阶段三、运动结束阶段。
假如,如图75中的D点所示,用户在D点结束跑步,虽然用户的运动结束,但是用户的新陈代谢的速度在一段时间(比如,D点到E点的时间段内)还是很快,这时候由于用户停止运动热对流不足,因此需要出汗来辅助散热。从图75中可以看出用户从D点到E点的出汗量一直下降,直至用户的代谢恢复至正常水平,在E点时用户的出汗量与A点~B点的出汗量持平。
另一种场景、夏天气温高,从而影响人体内外部体温过高,器脏处于过高的温度中容易水肿,危机生命。因此夏天,人体会分泌大量的体液以保持体温的正常。但是,对于炎热的夏季,即使用户未进行剧烈运动而只是在烈日下(室外地表温度35℃~50℃)在室外行走,用户也会出汗。这时如果用户从室外进入室内,额部可能会存在汗液。再者,对于夏季(室内温度30以上)即使用户在室内坐着或者躺着,只要一离开风扇或空调也会满头大汗。又例如,夏季早晨温度一般在(25℃~30℃)左右,这时如果采用不具备降温功能的公共交通工具从家里去目的场所(比如,公司),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由于空间较小,人员密集,用户也容易出汗。
再一种场景、对于患有多汗症的用户,即使未处于运动中,也容易大汗淋漓。
此外,体质弱的用户与体制强壮的用户相比,由于体制强壮的用户肌肉和运动器官是比较健康的,进行一项运动时可能会轻松自如,自然不会出太多汗,而相对体质弱的人来说,做同一种运动,因为身体素质太差气虚,一运动可能就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
针对上述列举的多种可能的场景,由于在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2℃),而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当然,由于早上的体温和晚上的体温是有所差别的,人体在不同时间段的体温都会有所差别,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一般傍晚的体温要比早上的体温偏高一些,但是仍然在正常的体温范围以内,并不会超过正常的体温范围。
但是人体不同部位的正常的体温范围不同,比如正常的口腔舌下温度是36.3℃-37.2℃,直肠的温度是36.5℃-37℃,比口腔温度稍微高0.2℃-0.5℃,腋下的温度是36℃-37℃。一天中清晨2-5时的体温最低,下午5-7时的体温最高,但一天之内的温差一般都小于0.8℃。另外,女性的体温一般比男性高0.35℃左右,女性体温在经期也有变化。人体正常腋窝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正常的额头处的温度应该在36℃到37℃之间。而测量额头的温度、腕部的温度、耳朵处的温度较为便利。但是,如果在用户的额部(腕部、耳朵)存在汗液时,检测用户的额头处的体温,由于汗液的存在导致测量的温度常态降低,影响测温结果。而目前现有技术中测量用户的体温时未曾考虑汗液对于体温的影响。
现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对电子设备100测量用户体温的过程进行说明。
为便于理解,后续以用户测量额头温度为例,对本申请实施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图76A示出了手机上布置的温度传感器7601的示意图,如图76A所示,在手机的正面,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601和显示屏7600。可以理解,温度传感器7601可以为图1所示的体温传感器180N中的一个,显示屏7600可以具体为图1所示显示屏194。
显示屏7600设置于手机的正面,当用户需要测量额头的温度时,如图76B所示,用户将手机的正面对准用户的额头,以使得温度传感器7601对准用户的额头。如此,温度传感器7601可以在手机的正面对准用户的额头时,采集用于确定用户的额头处的温度的体温数据,然后得到用户的基础体温Tf,并将基础体温Tf传输给手机的处理器110。从而,处理器110在接收到基础温度Tf后,即可直接输出Tf。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110可以将Tf输出至显示屏7600。手机可以在手机的显示屏7600上显示Tf。或者,当手机与其他手机蓝牙连接时,也可以将Tf输出至其他手机,从而,可以在其他手机的运动健康APP中展示Tf。后续不再对此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场景中,以温度传感器7601为红外热电堆传感器为例,当手机的正面设置有红外热电堆传感器,且在正面或侧面设置有环境温度传感器时,当用户抬起手机,使得手机正面设置的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对准用户额头时,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可以测量到额头温度Tf,而环境温度传感器则可以测量当前的环境温度Te,如此,处理器110在接收到测量温度Tf和Te后,即利用Te,对Tf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温度Tc,如此,输出并显示Tc,换言之Tc即为目标温度。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预设测量温度Tf、Te与Tc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提前建立温度对应表格,如此,处理器110接收到Tf和Te时,即可通过查表A,来确定测量温度对应的Tc的值,并将其输出即可。
表A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0911
示例性的,可以参考表A所示出的温度对应表格。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温度传感器7601测量到的温度(Tf)为36.6℃,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温度(Te)为25℃,则可以查询表A,得知校正后的额头处体温(Tc)为36.8℃,则在手机的显示屏7600上显示36.8℃。
又例如,处理器110可以采集Tf、Te与Tc的样本数据,并对样本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以得到三者之间的数学公式,并将该数学公式以作为对应关系,如此,处理器接收到Tf和Te时,将数值带入该数学公式,即可得到对应的Tc值。其中,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或对应表格可以存储在任意一个可被处理器调用的位置,例如,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中。
除此之外,还适用于一种可能的情况:手机的正面设置有红外热电堆传感器,而未设置环境温度传感器时,处理器110可以接收Tf,并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到环境温度,进而,处理器110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确定Tc并输出。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在处理器110中设置默认环境温度。例如,可以将环境温度默认为25℃进行处理;又例如,还可以将夏天(6~9月份)的环境温度设置为30℃,将冬天(12~2月份)的环境温度设置为15℃,这种情况下,处理器110可以根据当前时刻来选取不同的环境温度进行处理。
示例性的,图76A示出了一种手机的显示界面的示意图。如图76A所示,该显示界面上显示有标签栏7606、标签栏7605、手机上安装的一个或多个APP7602(比如,华为视频、音乐APP等)。标签栏7606以及标签栏7605可用于显示设备信息。例如,标签栏7606可以显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运营商信息(中国移动)、运营商信号强度、该手机所接入的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标签栏7605可以显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当前时间信息(08:00)、电量信息。又例如,标签栏7605中还可以不显示当前时间信息。除此之外,图76A示出了一种手机的显示界面还可以显示标签栏7603,该标签栏7603包括多个应用,此外手机的显示界面上还可以显示切换导航7604,用户可以通过切换导航7604切换手机的显示界面。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温度传感器7601设置在手机的背面。这时当用户需要测量额头的温度时,用户将手机的背面对准用户的额头,以使得温度传感器7601对准用户的额头。如此,温度传感器7601可以在手机的背面对准用户的额头时,采集用于确定用户的额头处的温度的体温数据,然后得到用户的基础体温。从而,手机的显示屏7600上可以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手机上布置的温度传感器7601以测量用户的体温,由于现在用户均携带手机,如此用户仅需要将手机上布置的温度传感器7601对准待检测部位,手机就可以自动测量得到用户的体温,操作方便快捷,因此可以提高测温的便利性。
现以图76所示人机交互界面,对图77所示的体温测量过程进行说明。
步骤7701、手机确定体温检测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体温检测参数可以包括:体温预警阈值、体温检测周期、异常值预警阈值。
比如,步骤7701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手机中的体温预警阈值,这样基于用户的触发手机便可以确定体温检测参数。比如,体温预警阈值可以包括体温上限阈值,和/或,体温下限阈值。这样便于手机检测到用户的目标体温大于或等于体温上限阈值时,提示用户超出体温上限阈值(即体温过高),和/或,在检测到用户的目标体温小于或等于体温下限阈值时,提示用户体温低于体温下限阈值(即体温过低)。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位于体温下限阈值和体温上限阈值之间的体温范围看作体温正常范围。比如,如果手机检测到用户的目标体温位于体温下限阈值和体温上限阈值之间时,则表示用户的体温正常。换言之,如果手机检测到用户的目标体温位于体温正常范围外,则表示用户的体温异常。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体温上限阈值便于及时发现用户是否存在发热症状。由于人体的体温过低(比如体温降到35℃以下)会给人体器官造成损伤。比如,体温低于32℃可能会导致人体器官无法正常代谢和工作,因此通过设置体温下限阈值便于用户及时发现体温过低,从而通过运动或者增添衣物等方式维持体温处于正常范围内。
一方面,上述体温预警阈值可以由手机出厂时自带的,也可以由服务器为该手机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人的体温亦存在差异,因此通过用户根据需求设置各自的体温预警阈值可以提高用户的测温体验。比如,由于成年人女性的人体体温均值比成年男性的人体体温均值高0.3℃。因此,对于成年女性而言其可以设置最高体温阈值高于成年男性的体温上限阈值。
此外,即使是女性,人体体温随生理周期而产生变化,且孕期的体温是会随着激素的分泌有所增加的。比如,女性的排卵期体温(指在早上醒后醒来前测量的人体体温)在生理期和月经后的上半期较低,排卵期前天最少,排卵期上升0.3~0.6℃。因此,对于女性用户A其可以将排卵期对应的体温上限阈值设置为A,而将非排卵期对应的体温上限阈值设置为B。
基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同时间段设置不同的体温预警阈值。比如,用户可以将一天划分为多个时间段,然后设置每个时间段对应不同的体温预警阈值。例如,用户可以设置早晨对应的体温上限阈值和中午对应的体温上限阈值不同,设置早晨对应的体温下限阈值和中午对应的体温下限阈值不同。
比如,用户可以以年为周期,将一年内不同的月份或者季度对应不同的体温预警阈值。比如,用户可以设置冬季的体温上限阈值低于夏季的体温上限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体温检测周期便于在指定周期手机提示用户进行体温检测。例如,在用户感觉自己有点发烧的情况下,但是此时用户的温度可能并不是特别高(比如37.5℃),这时用户可以设置本次体温测量的体温检测周期为每30分钟一次,这样每过30分钟手机便可以提醒用户进行体温检测。这样如果用户发现多次测量到的体温均超过体温上限阈值便可以及时就医。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异常值预警阈值,这样便于手机提示用户该用户的目标体温的异常值次数。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时间段可以对应不同的异常值预警阈值。比如,用户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异常值预警阈值,这时如果手机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在一周内的异常次数超过异常值预警阈值则可以提示用户。比如,用户可以在排卵期设置的异常值预警阈值高于非排卵期设置的异常值预警阈值。当然用户也可以以月为单位设置异常值预警阈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7702、手机确定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
用户的体温受年龄段、性别、体重等影响,因此不同年龄段、性别、体重的用户的体温也存在差异,因此用户可以在手机中设置该用户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等个人基本信息。当然,该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也可以通过该手机从其他具有用户的生理参数的设备或者APP处获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步骤7701和步骤7702在测温过程中不是必须执行的步骤,即用户也可以不设置生理参数和体温检测参数。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7701和步骤7702不区分先后顺序,如果步骤7702先执行那么手机可以根据用户在手机中设置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从服务器处获取该用户对应的体温预警阈值。其中,服务器处具有不同生理参数对应的体温预警阈值,或者手机中可以预配置有不同生理参数对应的体温预警阈值,这样手机可以根据该用户的生理参数获取该用户对应的体温预警阈值。如表1所示,表1示出了不同生理参数的用户的体温预警阈值。
表1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0931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0941
由于3~8岁的儿童此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儿童的身高体重范围方面。因此,3~8岁儿童的正常体温范围一般是在36.5℃~37.5℃之间,如果测量的体温超过标准体温1℃以上,就可以认为可能是发烧了。
通过上述方法,用户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理参数在手机中设置生理参数,从而使得手机确定体温预警阈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机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确定体温预警阈值之后,手机还可以提示用户是否修改手机确定的体温预警阈值。如果用户反馈不修改,那么手机以手机确定的体温预警阈值为准。如果用户修改了该体温预警阈值,那么手机以用户修改后的体温预警阈值为准。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表1仅是一种示例,并不对本申请构成限制。
值得说明的是,用户可以自行在手机中设置用户的生理参数,当然在该手机和其他记录有用户的生理参数的设备具有通信连接的情况下,那么该手机也可以从该设备处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步骤7701~步骤7702可以看作测量准备阶段。上述测量准备阶段可以为可选的步骤。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手机自带体温预警阈值的情况下,用户也可以修改手机中自带的体温预警阈值,这样手机以用户修改后的体温预警阈值为准。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和该手机相关联的应用程序——运动健康APP来设用户的生理参数以及体温检测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以运动健康APP为例,介绍用户和手机之间进行的人机交互过程。应理解,运动健康APP仅为一种示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介绍的参数设置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7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例手机端开启参数设置功能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的示意图。
示例性的,图78中的(a)图示出了手机的解锁状态下,手机的屏幕显示系统显示了当前输出的界面内容7801,该界面内容7801为手机的主界面。该界面内容7801显示了多款应用程序,例如音乐、图库、设置和运动健康APP等。应理解,界面内容7801还可以包括其他更多的应用程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78中的(a)图所示,在手机的主界面7801上,用户点击运动健康APP,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手机进入如图78中的(b)所示的运动健康的界面。在图78中的(b)所示的运动健康的界面上,包括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功能区域7802-1和功能区域7802-2)和菜单区域7802-3等。例如,菜单区域7802-3可以包括该运动健康应用的主菜单类别,用户可以点击该不同的主菜单以触发手机显示不同的内容。例如,功能区域7802-2中包括多个卡片。比如,运动记录卡片、健康生活卡片、心率卡片以及体温卡片7802-21,用户可以点击该不同的卡片显示不同的内容。
如图78中的(b)图所示的操作1,用户点击菜单区域7802-3的“我的”菜单,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1,手机显示如图78中的(c)所示的界面。在该图78中的(c)所示的界面上,包括图中虚线划分的位于屏幕上方的用户信息区域7802-5,位于屏幕中间的功能设置区域7802-4和屏幕底部的菜单区域7802-3。用户信息区域7802-5可以显示用户头像、用户名等内容,功能设置区域7802-4可以包括多项不同功能的选项,用户可以通过每一个选项执行不同的操作或者查看不同的内容,本申请实施例对每个区域的功能不再赘述。
如图78中的(c)图所示的操作2,用户通过操作2点击功能设置区域7802-4的“个人资料”选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2,手机显示如图78中的(d)图所示的设置界面7804。在该设置界面7804上,用户可以设置自己的生理参数,比如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参数。
如图78中的(b)图所示的操作3,用户通过操作3点击功能设置区域7802-4的体温卡片7802-21。该手机响应于用户的操作3,显示如图78中的(e)图所示的界面7805。该界面7805中包括开启多种不同功能的开关,例如体温上限预警开关、体温下限预警开关和体温检测参数设置选项等。此外,如图78中的(e)图所示,该界面7805还可以包括体温预警方式选项。通过触发该体温预警方式选项便可以设置体温异常时的提醒方式。比如,该提醒方式可以为语音提醒,振动提醒或者弹窗提醒,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78中的(e)图所示的操作,用户点击“体温检测参数”选项,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手机进入如图78中的(f)图所示的体温检测参数设置界面7806。在该体温检测参数设置界面7806上,可以包括体温预警阈值设置选项、体温检测周期设置选项以及异常值提醒次数设置选项。用户可以通过如图78中的(f)图所示的操作1,点击体温预警阈值设置选项,手机便进入如图78中的(g)图或如图78中的(h)图所示的界面,以更新体温预警阈值。
示例性的,如图78中的(g)图或如图78中的(h)图示出了两种可能的更新体温预警阈值的方法。例如如图78中的(g)图所示的虚线框7807-1中,手机上显示体温上限预警进度条,用户通过拖动进度条来修改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并点击保存按键以确定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者,如虚线框7807-2中,手机上显示体温下限预警进度条,用户通过拖动进度条来修改体温下限预警阈值,并点击保存按键以确定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或者如图78中的(h)所示,手机上显示弹窗7806-1,用户可以选中弹窗7806-1中的某个体温值,或者自定义输入期望的体温值作为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者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用户可以通过如图78中的(f)图所示的操作2,点击异常值提醒次数选项,以进入更新异常值提醒次数的界面,从而在异常值提醒次数的界面更新异常值提醒次数。具体的,异常值提醒次数界面可以参考如图78中的(g)图或如图78中的(h)图所示的界面,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用户可以通过如图78中的(f)图所示的操作3,点击体温检测周期选项,以进入更新体温检测周期的界面,从而在体温检测周期的界面更新体温检测周期。具体的,体温检测周期的界面可以参考如图78中的(g)图或如图78中的(h)图所示的界面,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用户触发手机进入了体温检测参数设置界面7806,对应的体温预警阈值、体温检测周期和常值提醒次数等参数为默认值。如图78中的(f)图所示,体温上限阈值为37.2℃,体温下限阈值为35℃,体温检测周期默认为1次/30分钟,异常值提醒次数为3次/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设置一个体温检测有效时长,比如用户设置的体温检测有效时长为早8:00~中午12:00,那么在早8:00~中午12:00中的每隔体温检测周期,手机便会提醒用户进行体温检测,而不会在除早8:00~中午12:00以外的时间段按照体温检测周期提醒用户进行体温检测,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体温提醒的有效次数。
又例如,用户某一天下午6点发现自己有点发烧,这时用户可以在手机的运动健康APP中设置一个体温检测有效时长(比如,是当天下午6点~晚上10点),在设置时,手机还可以提醒用户本次设置的体温检测有效时长的重复天数,比如,是仅在当前日期提醒,还是每天都提醒,还是间隔几天提醒。
如果用户设置仅在当前日期提醒,那么在当前日期的下午6点~晚上10点,每隔体温检测周期手机便会提醒用户进行体温检测。这是由于用户可能只需检测当天某个时间段的体温,因此可以提升用户的体验。
如果用户设置每天都提醒,那么从当前日期起的每天下午6点~晚上10点,每隔体温检测周期(比如,1小时)手机便会提醒用户进行体温检测。这可以适用于用户希望每天检测体温的场景,通过每天在固定时间段提醒用户,便于用户了解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间段该用户的体温变化规律。
值得说明的是,用户在手机上设置体温检测参数后或者手机默认自带的体温检测参数之后,用户可以取消该体温检测参数。
应理解,该默认的体温检测参数可以是用户安装该运动健康应用之后,该应用中被设置的默认值;或者,是手机自带的系统中被预设的默认值,或者默认为用户前一次设置的参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每次进行体温测量之前,手机便可以提醒用户设置体温检测参数以及生理参数。这时由于用户B可能使用用户A的手机进行体温测量,而用户A中记录的体温检测参数以及生理参数均是用户A的,这时通过提醒用户重新设置体温检测参数以及生理参数便于手机根据每个用户的生理参数和体温检测参数执行相应的体温检测。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开启了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比如,如图78中的(e)图所示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开关为“ON”状态,即开启了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之后,还可以通过如图78中的(f)图所示的体温检测参数设置界面更新各种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机的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默认处于开启状态,这样当手机检测到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若用户的目标体温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那么手机便可以提醒用户体温超过阈值。若用户的目标体温低于(小于或等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那么手机便可以提醒用户体温过低。这样可以减少用户的操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手机的体温检测控件开启时,该手机的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默认处于开启状态,即用户如果开启了手机的体温检测控件,则手机默认开启手机的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这是由于如果用户开启手机的体温检测控件,则意味着用户需要利用手机进行体温检测,因此此时手机默认开启手机的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可以提高用户测温的便利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手机的体温检测控件关闭时,该手机的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默认处于关闭状态。这是由于如果用户关闭手机的体温检测控件,则意味着用户暂时不需要使用手机进行体温检测,那么这时也无需进行体温预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无论手机的体温检测控件是否开启,该手机均可以响应于用户的开启操作,开启该体温上限预警开关或体温下限预警开关,以触发手机的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无论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是否开启用户均可以设置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体温下限预警阈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体温上限预警或体温下限预警功能处于开启状态时,用户才可以设置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体温下限预警阈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体温异常的提醒方式可以由手机出厂时默认设置,或者该体温异常的提醒方式可以由用户可以需要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设置体温检测参数和用户的生理参数之后,用户便可以利用手机测量用户的额头处的体温。下述将通过步骤7703~步骤7707描述手机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以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的过程。具体地,该过程包括图77中所示的步骤7703~步骤7707:
步骤7703、手机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机默认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即在手机的触摸屏处于亮屏状态和黑屏状态时,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均处于开启状态。这样在手机的触摸屏处于亮屏状态和黑屏状态下都可以测量用户的体温,提高了测温的便利性样便于随时检测测温指令。当然,用户可以关闭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机的触摸屏处于亮屏状态时,手机默认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相较于手机在亮屏状态和黑屏状态下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均处于开启状态,在手机的触摸屏处于亮屏状态时,手机默认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可以节约手机的电量。此外,当手机处于亮屏状态时表明用户此时正在关注手机或者准备使用手机,因此这时手机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可以省去用户手动开启测量用户的体温的功能的过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9中的(A)图所示,手机的设置界面中具有体温检测控件7901,当该体温检测控件7901处于开启状态时,手机默认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这时无论手机的触摸屏处于亮屏状态还是黑屏状态,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均处于开启状态。另一方面,当该体温检测控件7901处于开启状态时,手机默认在手机的触摸屏处于亮屏状态时,开启体温检测功能,而在手机的触摸屏处于黑屏状态时,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9中的(B)图所示,手机上也可以提供快捷选项,例如图79中的(B)图所示的,可以在通知栏7900中提供体温检测控件7901,用户可以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7901。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7901的操作,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9中的(C)图所示,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语音指令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例如,若手机检测到用户语音指示打开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则手机响应于用户的语音指示,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本实施例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机还可以获取用户的睡眠规律,比如手机确定用户每天晚上11点入睡(即入睡时间为晚上11点),第二天早上六点醒来(即清醒时间为早上6:00),那么用户可以在晚上11点~第二天早上6:00之间关闭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这时由于用户睡着之后,通常是不需要进行体温测量的,因此如果开启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还会消耗手机的电量。换言之,在第二天早上6:00~晚上11:00之间的时间段内该手机可以自动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这时由于用户一般睡醒之后有可能存在体温检测的需求。上述用户的睡眠规律可以是用户自行在手机中设置的,也可以是手机通过与该手机绑定的用于检测用户睡眠状态的智能手环/手表处获取到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对于同一用户其在不同日期的入睡时间和清醒时间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用户A在5号11点入睡,那么手机检测到用户A在11点入睡之后,则关闭体温检测功能,用户A在6号早上7:35分清醒,那么手机在6号早上7:35分开启体温检测功能。比如用户A在3号10点入睡,那么手机检测到用户A在10点入睡之后,则关闭体温检测功能,用户A在4号早上6:35分清醒,那么手机在4号早上6:35分开启体温检测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手机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时,那么如果此时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那么手机可以自动关闭体温检测功能。或者当手机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时,如果此时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那么手机可以先提醒用户是否关闭体温检测功能。在用户授权关闭体温检测功能的情况下,手机再关闭体温检测功能。
上述图79示出了多种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的方式,当然,用户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手势(比如,隔空手势)、按压手机上的物理按键的操作,用户在触摸屏上的触摸操作,或者用户晃动手机的操作等方式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7所示,待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开启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7704、手机检测测温指令。响应于该测温指令,手机开始测量用户的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采用语音方式或者点击操作向手机输入测温指令。
例如,当该手机具备语音采集功能时,用户可以向手机发出语音指令“请开始测量体温”,这样当手机采集到该语音指令时,便确定检测到用户输入的测量指令。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如果该手机被设置为周期性检测体温,则达到检测周期时,便可以认为该手机检测到测温指令。比如,该手机被设置的是每1小时检测一次体温,如果首次检测体温为14:10分,那么在15:10分便可以认为触发了测温指令,相应的便可以认为手机检测到测温指令。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在指定时间段自动处于开启状态,在除指定时间段外的时间段自动处于关闭状态。比如,指定时间段为早上6:00~12:00以及下午14:00~24:00,那么手机在早上6:00~12:00以及下午14:00~24:00自动开启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而在除这个时间段外的其余时间段关闭该手机的体温检测功能。这样可以避免持续开启体温检测功能导致消耗手机的电量。该指定时间段可以是系统默认设置的,也可以是用户在智能手表中设置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下述结合图78描述,用户以点击方式触发测量指令,具体过程如下:如图78中的(a)图所示,在手机的主界面7801上,用户点击运动健康APP。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手机进入如图78中的(b)所示的运动健康的界面。在图78中的(b)所示的运动健康的界面上,用户点击健康虚拟按键,则该手机的显示屏显示如图80中的(A)图所示的a界面,在a界面上,显示有体温测量的虚拟按键8000,用户可以点击该虚拟按键8000以触发手机测量体温。
除此之外,a界面上还具有控件8002以及控件8001,用户可以点击控件8002,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控件8002的操作,手机返回如图78中的(b)所示的运动健康的界面。用户可以点击控件8001,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控件8001的操作,手机显示如图80中的(B)图所示的b界面。
例如,如图80中的(A)图所示的a界面上,可以显示用户在最近一周内的平均体温、最近一次(测量的体温)、正常体温范围。举例说明。若用户在最近一周内通过前述方式,利用手机测量到的自己的体温。用户一共测量了8次,基于测量数据得到的用户的体温依次为:38℃、37.3℃、36.8℃、36.5℃、36.1℃、36℃、36.3℃、36.8℃,此时,如图80中的(A)图所示,体温卡片可以为用户提供以下信息:用户在最近一周内的平均体温为36.7℃,用户在最近一周的最高体温为38℃,用户在最近一周的最低体温为36℃,用户在最近一次测量得到的体温为36.8℃。此外,该体温卡片上还可以显示正常体温范围8003,用户可以点击该正常体温范围8003,更新该正常体温范围8003。比如,当前手机上显示的正常体温范围8003为36.0℃~37.2℃,那么用户可以点击正常体温范围8003以将正常体温范围8003更新为36.5℃~37.2℃,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用户点击该虚拟按键8000,则如图80中的(B)图所示,手机的显示屏显示如b界面所示的提示信息:
①开始测量,请保持手机与眉心距离3至5厘米!
②靠近点。
③请保持手机垂直。
④您当前的测温环境光线过暗,请打开闪光灯!
⑤符合测温条件,开始测量。
⑥测量中,请保持静止!
⑦测量结束,请在手机上查看您的测量结果!
由于测量额温操作要求高,且人眼不易观察,则手机可以通过语音操作提示向用户提示上述提示信息。
如此,根据上述提示信息用户就可以抬起手腕,使得手机对准额头,这时,手机上的体温传感器就可以测量用户的额头温度。并在测量结束后,在手机的显示屏上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如图80中的(B)图所示的b界面上,用户如果点击控件8006则取消本次体温检测,如果用户点击开始测量8005控件之后,则手机开始测量用户的体温。
具体的,用户可以点击如图80中的(A)图所示的a界面上的控件8001以触发手机进入如图80中的(B)图所示的b界面。或者,用户可以点击如图80中的(A)图所示的控件8000以触发手机进入如图80中的(B)图所示的b界面。
值得说明的是,图80中的(B)图以在手机的显示屏上显示提示信息的方式向用户展示测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实际过程中,当用户点击图80中的(A)图所示的控件8000或者图80中的(A)图所示的a界面上的控件8001时,手机也可以通过语音播报的方式向用户提示温度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语音播报时手机上可以显示如图80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也可以不显示如图80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在测量体温之前,用户还可以在运动健康APP中设置测温过程中提醒测温注意事项的提醒方式为语音播报提醒还是界面显示提醒,或者是语音播报和界面显示共同提醒,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手机上可以具有实体按键(比如,开机键和音量键),当用户点击该实体按键时,手机便可以确定检测到用户输入的测温指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待用户向手机输入测温指令之后,手机还可以通过手机中的距离传感器检测用户的额头与手机之间的距离,如果该用户的额头与手机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比如预设距离为3cm~5cm),那么手机还可以提醒用户保持手机和用户的额头之间的距离位于3cm~5cm之内。距离传感器(比如,红外距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电压施加到一对红外光的发光二极管(LEDS)进而,发射红外光。该光传播通过空气,一旦碰到物体被反射回传感器,因此可以利用红外信号遇到障碍物距离的不同反射的强度也不同的原理,进行障碍物远近的检测。
值得说明的是,手机在测量体温前凡影响实际体温的因素(如饮开水或冷饮等)均应避免,这时手机还可以提示用户如果喝热饮、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及洗澡需待30分钟后再测量。
步骤7705、手机确定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生物体部位可以是用户的额头、腋窝、手腕、胸部、胳膊、耳膜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生物体部位为手机与用户的皮肤所接触的部位。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机根据手机中的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确定手机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作为一种示例,手机根据手机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确定手机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确定手机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确定手机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的类型不同,判断手机是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基准也不同,下述将分别描述:比如,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比如,热敏电阻传感器),那么在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该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才可以采集到用户的体温数据。那么可以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挨着用户的皮肤的状态认为智能手表与户的皮肤接触。
比如,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比如,红外检测传感器),那么这时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该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才可以采集到用户的体温数据。换言之,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内那么可以认为手机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其中该预设距离可以基于红外传感器的辐射范围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预设值可以为1厘米或者2厘米,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下述将结合手机自动和基于用户的触发确定该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
情况1)、手机自动确定该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手机中还具有汗液传感器,该手机判断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包括:手机启动汗液传感器判断用户额部是否存在汗液。比如汗液传感器可以收集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汗液并实时测量,随后将汗液数据发送给手机的处理器,以由手机的处理器根据汗液传感器采集的汗液数据判断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此外,该处理器还可以根据汗液传感器采集的汗液数据判断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汗液是否超过预设汗液量阈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机自动确定该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还可以向用户提示该手机检测到的汗液检测结果,以由用户判断该手机的汗液检测结果是否正确。在向用户提示手机检测到的汗液检测结果的情况下,该手机以用户最终指示的结果为准。比如,如果手机检测到存在汗液,而用户指示不存在汗液,则手机确定不存在汗液。如果手机检测到不存在汗液,而用户指示存在汗液,则手机确定存在汗液。如果手机检测到存在汗液,且用户指示存在汗液,则手机确定存在汗液。如果手机检测到不存在汗液,且用户指示不存在汗液,则手机确定不存在汗液。这样可以使得手机判断是否存在汗液的结果更加准确。
比如,手机可以显示提示信息或者语音提示用户判断存在汗液的结果是否正确。例如,提示信息为手机检测到您的额头存在汗液,请确认您的额头是否存在汗液。如果用户确认额头存在汗液,那么手机便确定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否则,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通过用户确认额头是否存在汗液,使得测温更加可靠。当然,手机还可以通过语音播报的方式提示用户确认手机检测到的存在汗液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实体按键或者虚拟按键向手机输入确认结果。该实体按键可以是手机上已有的按键(比如,音量按键)或者可以是手机上专门设置的用于确认汗液检测结果的按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举例说明,如图81所示,以第一生物体部位为用户的额头为例,在手机自动检测到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显示如图81所示的界面。该界面中还包括用于用户判断汗液检测结果是否正确的控件8101和控件8102。如果用户点击控件8101,则响应于控件8101被触发,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如果用户点击控件8102,则响应于控件8102被触发,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
值得说明的是,图81以提示用户判断汗液检测结果是否正确的界面为弹窗为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机自行检测到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可以先提示用户。如果用户在预设时间内(比如5秒)未作出确认的反馈,则手机以手机检测到的汗液检测结果为准。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机自行检测到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可以不提示用户确认汗液检测结果,但是手机依然可以提示用户本次体温测量时用户的额头的汗液检测结果,以便用户明确本次测温是在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测量的还是在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测量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若手机自动检测到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之后,手机还可以显示提示信息。比如,手机检测到您的额头不存在汗液,请确认您的额头是否不存在汗液。如果用户确认额头不存在汗液,那么手机便确定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否则,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这是由于传感器可能存在误判,因此通过用户确认额头是否存在汗液,使得测温更加可靠。
情况2)、基于用户的触发确定该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手机判断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是否存在汗液,包括:手机启动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判断用户的额头是否存在汗液。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或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为红外传感器。当红外线辐射到一个物体上时,可发生吸收、反射和透过。汗液(成分包括水,有机物质和高分子物质)具有强烈的吸收远红外线的性能。通过对比不同反射的强度,可以得到是否存在汗液。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为同一个传感器,这样可以节省器件开销,降低器件对手机空间的占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也可以为不同的传感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时可以在用户选择不同的测温模式时,通过不同的温度传感器测量不同模式下用户的体温。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是否存在汗液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手机输出第三提示信息。该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判断用户的额头处是否存在汗液。相应的,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是否存在汗液,包括:响应于用户触发的存在汗液的指令,那么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响应于用户触发的不存在汗液的指令,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
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输出的各种提示信息(包括第三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第二提示信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手机在显示屏上显示该提示信息。或者手机通过语音提醒方式输出该提示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举例说明,结合图80中的(A)图或图80中的(B)图,如图80中的(C)图或如图80中的(D)图所示,手机在显示屏上显示c界面,该c界面上包括判断用户的额头是否存在汗液的选项。如果用户点击控件8008,则手机确定用户触发了存在汗液的指令,则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如果用户点击控件8007,则手机确定用户触发了不存在汗液的指令,则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是否存在汗液还可以包括:手机输出第一提示信息。该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其中,体温测量模式包括第一体温测量模式和第二体温测量模式。如果用户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那么手机便可以确定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如果用户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那么手机便可以确定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关于第一体温测量模式和第二体温测量模式的作用参考下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手机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时,手机还可以提示不同体温测量模式所使用的测温场景。比如,第一体温测量模式适用于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的情况。第二体温测量模式适用于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的情况。
步骤7706、如果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则手机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该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温度,摄像头(比如,光学摄像头)用于拍摄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该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该手机的正面,那么手机利用该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该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该手机的背面,那么手机利用该手机的后置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
该摄像头可以采集一张或者多张用户的额头处的图像。然后手机根据摄像头采集到的一张或者多张用户的额头处的图像综合确定用户额头的汗液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那么手机便可以自动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用户的额头处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则在手机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手机在显示屏上显示第一提示信息,该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体温测量模式包括第一体温测量模式和第二体温测量模式。在第一体温测量模式下,手机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测量用户的额头处的第一温度。在第二体温测量模式下,手机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第一温度。
举例说明,结合图80中的(A)图,在测温控件8000被触发的情况下,如果手机通过上述描述的方式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那么如图82所示,手机上显示如图82中的(A)所示的界面1或者如图82中的(B)所示的界面2。或者结合图80中的(B)图,如果开始测量控件8005被触发,手机上显示如图82中的(A)所示的界面1或者如图82中的(B)所示的界面2。或者结合图80中的(C)图和图80中的(D)图,在控件8008被触发的情况下,手机上显示如图82中的(A)所示的界面1或者如图82中的(B)所示的界面2。
如图82中的(A)所示,该界面1中包括弹窗1,弹窗1上具有虚拟控件。比如,模式1控件8201以及模式2控件8202。在图82中的(A)所示的界面1上,如果用户点击模式1控件8201,则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模式1控件8201的操作,决定启动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相应的,手机显示如图82中的(C)所示的界面。
如果用户点击模式2控件8202,则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模式2控件8202的操作,确定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温度。
如图82中的(B)所示,该界面1中包括弹窗2,弹窗2上具有虚拟控件,比如,控件8210以及控件8209。在图82中的(B)所示的界面2上,如果用户点击控件8209,则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控件8209的操作,决定启动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第一温度。相应的,手机显示如图82中的(C)所示的界面。图82中的(A)图和图82中的(B)图的区别在于:图82中的(A)图中手机在确定与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提示用户选择本次的体温测量模式。而图82中的(B)图中手机自动确定本次的体温测量模式为第一测温模式,而由用户判断是否采用第一测温模式进行体温检测。
值得说明的是,在图82中的(A)所示的界面1上不仅显示模式选择控件,还可以显示每个模式选择控件的作用。比如,如果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则用户可以触发模式1控件8201,手机将启动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测量用户的额头处的温度,能够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如果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则用户触发模式2控件8202,则手机将启动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用户的额头处的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手机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那么手机也可以不显示如图82中的(A)所示的界面,而显示如图82中的(B)所示的界面。比如,提示用户确定本次的体温测量模式为第一体温测量模式,也即无论是用户向手机输入存在汗液的指令还是手机自动判断的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那么手机均采用第一体温测量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手机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存在汗液,而手机检测到用户输入的采用第二体温测量模式进行体温检测的指令,那么手机启动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机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的阶段,若手机检测到用户针对该手机的第一功能按键的操作,则手机确定用户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若手机检测到用户针对手机的第二功能按键的操作,则手机确定用户选择第二体温测量模式。
比如说,第一功能按键和第二功能按键可以为上述图1所示的按键190中的音量键。该音量键包括“音量+”按键和“音量-”按键,比如,第一功能按键为“音量+”按键。第二功能按键为“音量-”按键。举例说明,在手机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的阶段,如果用户按下该手机的“音量+”按键,那么手机可以确定“音量+”按键被触发,那么手机确定用户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如果用户按下该手机的“音量-”按键,那么手机可以确定“音量-”按键被触发,那么手机确定用户选择第二体温测量模式。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机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的阶段,手机根据用户输入的语音操作指令,确定用户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还是第二体温测量模式。比如,在手机提示用户选择体温测量模式的阶段,用户向手机输入语音指令,比如,“采用第一体温测量模式”进行体温测量的语音指令,则手机确定用户选择第一体温测量模式。比如,“采用第二体温测量模式”进行体温测量的语音指令,则手机确定用户选择第二体温测量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机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手机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二温度。该手机启动第一传感器(比如,距离传感器)测量用户与手机之间的第一距离。手机通过摄像头采集用户的额头处的图像。手机根据第一距离和该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确定汗液对用户的体温的温度影响系数。手机根据温度影响系数以及第二温度确定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机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温度影响系数,一个温度影响系数对应一个用户与手机之间的距离和一个额头处的图像,手机可以根据用户与手机之间的距离与摄像头采集用户的额头处的图像从一个或多个温度影响系数中确定温度影响系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机根据第一距离和图像,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计算汗液对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温度影响系数。手机根据温度影响系数以及第二温度确定第一温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比如,手机根据公式T=T0/(1-α)确定所述第一温度,其中,T表示第一温度,α表示温度影响系数,T0表示第二温度。
具体的,手机根据摄像头与第一生物体部位实际距离d与训练集规定距离d_s,对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进行缩放。手机根据获取的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的实际大小,进行resize以适应深度学习网络输入尺寸(224x 224x 3)。手机将预处理后的第一生物体部位的图像输入深度学习网络,获取汗液对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温度影响系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机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的情况下,如果用户当前所在的测温环境的光线亮度低于预设的环境光线亮度,则手机提示开启手机的闪光灯;或者,自动开启手机的闪光灯。
举例说明,如果测温阶段,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但是此时用户处于比较黑暗的地方,那么手机可以自动或者在用户授权之后开启该手机的闪光灯,以使得手机能够采集到比较清晰地用户的额头处的图像,以使得后续测温更加准确。当然,如果测温阶段,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而用户所在的环境的光线比较亮(比如白天或者灯光底下)那么手机便无需提醒用户开启该手机的闪光灯,或者自行开启该手机的闪光灯。
步骤7707、如果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则手机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自动采用第二体温测量模式测量用户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待用户同意采用第二体温测量模式测量用户的第一温度的情况下,手机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用户的额头处的第一温度。
举例说明,在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提示用户选择本次的体温测量模式,如果用户选择本次的体温测量模式为第二体温测量模式,那么手机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如果手机确定用户要采用第一体温测量模式测量用户的第一温度的情况下,手机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摄像头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第一温度。
举例说明,结合图83中的(A)图,如果用户点击测温控件8000之后,如果手机通过上述描述的方式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不存在汗液,那么如图83所示,手机上显示如图83中的(A)所示的界面1或者如图83中的(B)所示的界面2。或者结合图80中的(B)图,如果用户点击开始测量控件8005之后,手机上显示如图83中的(A)所示的界面1或者如图83中的(B)所示的界面2。或者结合图80中的(C)图和图80中的(D)图,如果用户点击开始控件8008之后,手机上显示如图83中的(A)所示的界面1或者如图83中的(B)所示的界面2。
如图83中的(A)所示,该界面1中包括弹窗1,弹窗1上具有虚拟控件。比如,模式1控件8304以及模式2控件8303。在图83中的(A)所示的界面1上,如果用户点击模式1控件8304,则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模式1控件8304的操作,决定启动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相应的,手机显示如图83中的(C)所示的界面。
如果用户点击模式2控件8303,则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模式2控件8303的操作,确定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的温度。
如图83中的(B)所示,该界面2中包括弹窗2,弹窗2上具有虚拟控件,比如,控件8301以及控件8302。在图83中的(B)所示的界面2上,如果用户点击控件8302,则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控件8302的操作,决定启动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第一温度。相应的,手机显示如图83中的(C)所示的界面。图83中的(A)图和图83中的(B)图的区别在于:图83中的(A)图中手机在确定与用户的额头不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提示用户选择本次的体温测量模式。而图83中的(B)图中手机自动确定本次的体温测量模式为第二测温模式,而由用户判断是否采用第二测温模式进行体温检测。
步骤7708、手机在显示屏上显示目标体温,该目标体温由第一温度确定。
其中,第一温度可以看作用户的基础体温即用户的体表温度。该目标体温可以和基础体温相同,或者该目标体温由手机对基础体温修正后得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基础体温进行修正得到目标体温可以使得测温结果更加接近用户的真实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目标体温可以为用户的体温。如果手机采用第一肤温差异值对第一温度进行修正,便可以将得到的目标体温看作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中存储有每个生物体部位对应的肤温差异值。如果手机确定待检测生物体部位为额头则采用额头对应的肤温差异值(比如,第一肤温差异值)对用户的基础体温进行修正。值得说明的是,每个生物体部位对应的肤温差异值可以是手机从服务器处获取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目标体温为利用环境温度、汗液的出汗量对第一温度进行校正后得到的。
由于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不同,也可能影响测温的准确性。比如,预设温度差值由所述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确定,或者,当用户的不同生物体部位对应一个温度差值时,所述预设温度差值为所述第一生物体部位对应的温度差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时,所述预设温度差值为第一温度差值,所述测温环境为室外测温场景时,所述预设温度差值为第二温度差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手机通过手机内部的第三传感器确定所述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关于如何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的过程可以参考下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手机输出第五提示信息,所述第五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判断所述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测温场景正确的指令,以所述第三传感器确定的所述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准。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测温环境不正确的指令,以用户输入的测温环境为所述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通过手机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确定第一生物体部位的第一温度的情况下,如果用户当前所在的测温环境的光线亮度低于预设的环境光线亮度,则提示开启电子设备的闪光灯;或者,自动开启电子设备的闪光灯。
该预设的环境光线亮度可以为预先配置在手机中的,也可以是手机自行确定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测温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手机输出第六提示信息。该第六提示信息用于提示输入用户的以下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测温地点、测温环境(比如,室内测温环境或者室外测温环境)、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持续监测天数、异常值预警次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目标体温大于或等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时,手机提示用户的温度过高。在目标体温小于或等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时,手机提示所述用户的温度过低。
手机可以通过语音提示、文字提示、指示灯闪烁、振动提示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向用户预警体温异常,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83和图82所示,示出了手机测量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比如,36.8℃),并展示在手机的显示屏上的示意图。图82中的(D)图和图83中的(D)图的区别在于:当手机确定用户的额头存在汗液时,那么手机不仅在显示屏上显示本次测量得到的体温36.8℃(即控件8218),还可以显示如图82中的(D)图所示的卡片8214,该卡片8214即为在额头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的摄像头采集到的用户的额头处的图像。而图83中的(D)图中则可以不显示用户的额头处的图像。
此外,如图82中的(D)所示,手机还可以根据采集到的用户的额头处的图像,判断用户额头处的汗液的汗液量。比如,如果手机确定本次测量过程中,用户额头处的汗液的汗液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汗液量,那么手机还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提示信息8213。比如,提示信息8213可以提示如下内容:您本次测量体温时汗液较多,请保持通风,停止片刻(比如30分钟)后可重新测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的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汗液的汗液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汗液量时,手机可以提示用户在预设时间后重新测量。如果手机确定用户同意在预设时间后测量,则该手机便可以在预设时间后提示用户重新进行体温测量,并开始执行步骤7705,而无需用户再次触发测温指令。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汗液的汗液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汗液量的情况下,无论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汗液的汗液量的大小是多少,该手机均可以向用户提示一个固定的测量等待时间。
另一方面,在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汗液的汗液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汗液量的情况下,手机还可以根据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汗液的汗液量的大小确定不同的预设时间。比如,不同汗液量对应的测量等待时间不同。例如,如果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汗液的汗液量大于预设汗液量1,则手机提示用户的测量等待时间为预设时间1。如果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汗液的汗液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汗液量2且小于预设汗液量3,则手机提示用户的测量等待时间为预设时间2。如果第一生物体部位处的汗液的汗液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汗液量3,则手机提示用户的测量等待时间为预设时间3。其中,预设时间1小于预设时间2,预设时间2小于预设时间3。
值得说明的是,手机在测量到用户的体温之后,除了记录用户的目标体温外,还可以记录本次体温测量时,该用户是否存在汗液。可选的,在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还可以记录本次体温测量的汗液量。可选的,手机还可以记录本次体温检测的测温场景、环境参数(比如,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参数),后续,手机可以基于用户的触发在手机上显示该手机所记录的各种用户体温测量时的状态,这样便于后期发现用户体温测量时的状态。
一方面,手机每次测量到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便可以自动上传并保存每次测量到的目标体温。
另一方面,手机每次测量到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还可以提示用户是否保存当前测量到的目标体温,在经得用户授权之后,手机便自动上传并保存每次测量到的目标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手机上传并保存每次测量到的目标体之后,用户便可以后续查看该用户在不同时间测量到的体温。
举例说明,在图82和图83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上还可以显示继续测量控件8215以及结束测量控件8216。如果继续测量控件8215被触发,那么手机便可以进入下一轮体温检测过程。这时手机可以自动保存上传并保存每次测量到的目标体温。或者手机显示如图82和图83中的(E)图所示的界面,利用提示窗口8217提示用户是否保存本次测量到的体温。如果用户点击保存,那么手机便上传并保存每次测量到的目标体温。如用户点击丢弃,那么手机便可以不保存本次测量到的体温。无论用户是否保存,在继续测量控件8215被触发的情况下,该手机可以显示如图80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
如果结束测量控件8216被触发,一方面,手机显示如图82和图83中的(E)图所示的界面,以提示用户是否保存测温结果。在结束测量控件8216被触发的情况下,无论用户是否保存体温数据,该手机可以退出体温测量界面。
可以理解的是,手机在显示屏上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用户还可以通过点击显示屏的方式,返回到如图80中的(A)图所示的a界面,或者,用户还可以通过上下滑动的方式,将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切换为其他功能内容。例如,用户可以在显示屏上向上滑动,使得显示屏显示如a界面所示出的内容。又例如,用户可以在显示屏上向下滑动,使得显示屏显示心率检测的相关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7~图83所示的实施例中,手机获取到的体温测量结果,可以展示在手机的显示屏上。具体的,可以展示在手机的运动健康APP的显示界面上。
示例性的,图84示出了一种用户通过运动健康APP查看该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体温的场景示意图。
当用户打开运动健康APP,则手机可呈现如图8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在图8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上包含:多个标签页控件(例如标签栏8401、体温卡片8402、分享控件8404。
图8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上,标签栏8401可用于显示设备信息。例如,可以显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运营商信息(中国移动)、运营商信号强度、当前时间信息(10:00)、电量信息。此外,标签栏8401中还可以显示用户信息,例如用户头像和用户名称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此处显示的用户头像、用户名称可以是运动健康APP的默认设置,或者也可以是由用户自定义修改或设置的。可以理解,标签栏8401可以显示更多或更少的内容。例如,还可以显示Wi-Fi连接状态;又例如,标签栏8401中还可以不显示当前时间信息。
体温卡片8402则用于显示用户的体温。图8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上,体温卡片8402可以显示多个体温数据:平均体温、最近一次(测量得到的体温)、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其中,平均体温、最高低温和最低体温可以为同一个时间区间内的数据统计结果。例如,图8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体温卡片8402可以展示了用户在最近一天的体温统计数据。还可以有其他方式,后续详述。
卡片管理控件则用于管理主页上展示的各内容卡片。通过卡片管理控件,用户可以调整主页界面上展示哪些内容卡片。例如,通过卡片管理控件,用户可以在该主页界面上添加其他内容卡片,例如睡眠卡片(用于展示用户睡眠情况)、运动卡片(用于展示用户运动步数、跑步时长、跑步距离等信息);以及,用户还可以将心率卡片从主页界面上删除,如此主页界面上不再显示用户的心率情况。除此之外,通过卡片管理控件,用户还可以调整内容卡片的显示次序。例如,可以将心率卡片显示在体温卡片8402的上方。
具体的,在图8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上用户可以通过操作1,以查看测量到的平均体温的时间,以及测量到的该平均体温对应的测量部位(比如额头)。
在图8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上用户可以通过操作2,以改变在当前显示界面上显示的体温的时间段,比如,用户可以点击“最近一天”以调整在当前界面上所显示的最低体温、最高体温、平均体温等对应的时间段。比如,用户在图84中的(a)图实施操作2之后,手机显示如图84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比如,如果用户在图84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上选择展示用户在最近三小时内的体温数据,那么手机便可以显示用户在最近三小时内的体温数据的平均体温、最高体温、最低体温、最近一次体温以及是否发生异常的信息。值得说明的是,手机中可以默认显示用户最近一天的体温数据。如果用户需要更改所显示的体温数据对应的时间段,在更改之后可以通过控件8405以使得手机确定用户更改后的时间段。反之,用户可以通过控件8406使得手机确定用户不需要更改在手机上显示的体温数据的时间段。
在图8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上,用户实施操作1,那么手机显示如图84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在该界面可以展示多个不同的时间区间。例如“日”表示的时间区间为最近一天,具体而言,可以为最近24小时,也可以为自然日的一天,依旧是,每日从0点~23点59分的一段时间区间。此外,图84中的时间区间为示意性的,不应构成实际场景中的限制,例如,时间区间还可以设置最近三天,这都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体温曲线8407的纵坐标为体温,横坐标为时间,用于指示用户的体温在当前时间区间的变化情况。统计信息则显示用户体温在当前时间区间内的统计数据,具体显示的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平均体温、最高体温、最低体温以及最近一次的体温。例如,图84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上,当前选中的时间区间为“日”,则体温曲线8407展示了用户在最近一天内的体温变化曲线,而体温信息展示则展示了用户在这一天内的平均体温、最高体温、最低体温、最近一次体温以及是否发生异常的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统计信息还进一步展示了异常提示信息,当用户的体温出现异常,则显示“是否存在异常:是”;反之,若无异常,则显示“是否存在异常:无”。具体实现时,可以将用户在当前时间区间内的体温与预设的体温阈值进行比较,并确定用户体温是否异常。例如,可以预设高温阈值,例如37.3℃,从而,图84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上所示,用户在最近一天的最高体温为38℃,大于高温阈值,则确定用户体温存在异常。实际场景中,体温阈值可以设置高温阈值与低温阈值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若用户的体温小于(或等于)低温阈值,则可以确定用户体温存在异常。需要说明的是,异常提示信息可以在体温异常提醒功能开启后实现,若该功能未开启,则可以不显示异常提示信息,或者,示例性的,异常提示信息可以显示为“异常提示功能未开启,您可以在设备设置页面开启该功能”。体温异常提醒功能的开启方法参考上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用户可以对时间区间8410进行调整,以使得体温曲线和统计信息显示不同时间区间内的体温数据。用户可以点击(或滑动、语音指令、手势动作等)来触控操作时间区间的调整。例如,用户可以点击“周”,则手机可以显示图84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在图84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上,展示了用户在最近一周内的体温变化曲线和统计数据,不作赘述。同样的,用户还可以在c界面上进一步调整,以查看用户在最近一月或最近一年的体温详细数据。
用户查看了详细的体温数据之后,还可以返回到运动健康APP的主页界面上。例如,可以图84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或者图84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上的返回控件8408,以回到主页界面。又例如,还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指定动作手势(例如画“C”型)、隐藏返回按键等,返回到主页界面。
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存在汗液的情况下,手机确定第一温度的过程,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汗液的出汗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出汗量,则手机可以显示第四提示信息,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在第二预设时间后进行体温测量,以及提示所述汗液的出汗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出汗量。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在显示第四提示信息之后,用户选择第二预设时间后进行体温测量,则手机退出该测温界面。如果用户选择继续测量体温,则手机继续执行上述步骤7706。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汗液的出汗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出汗量,则手机执行上述步骤7706。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目标体温即第一温度,即手机采集到的用户的第一温度之后,未将第一温度作修正即将第一温度作为目标体温。比如说,手机采集到的用户的第一温度为37.5℃,那么手机在显示屏上显示的目标体温即为37.5℃。
目前随着疫情常态化发展,体温测量变的比较重要,由于用户长期可穿戴设备,因此使用可穿戴设备测量用户的体温非常便利。但是,目前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检测时,无论用户在室内场景还是室外场景可穿戴设备通过检测用户的体温信号,并根据体温信号得到用户的体温。
但是,外界环境温度可能影响用户的体温,比如,目前用户在室外使用可穿戴设备在寒冷的冬季测温时,可能会无法测出用户的体温或者测出的用户体温明显偏低,因此,目前使用可穿戴设备测温时会导致测温精度较低。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温场景识别方法,用以智能识别用户所处测温场景,提高测温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温场景识别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能够测量用户的体温,并且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可穿戴设备、手持设备、车载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智能手表(smart watch)、智能手环(smart wristband)、智能眼镜(smartglasses)、智能戒指(smart ring)、耳机(earphone)、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车载电脑等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的结构可以参考如图3所示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为例,用户在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测量时,由于外部环境对用户的体温检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比如用户在室内场景下,比如夏天室内可能存在空调使得室内的温度(比如28℃)低于室外的温度(比如38℃),这时如果在室内测量到的用户的体温和室外测量用户的体温时采用同一个测温算法,可能使得得到的体温检测结果存在差异。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用户的体温也存在差异,如果在进行体温处理得到体温检测结果时不考虑年龄、性别、用户所处环境,而是采用统一的测温算法对测量到的温度进行处理,那么可能体温检测精度不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识别测温场景的方法,该方法中智能手表可以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便于在室内测温场景下采用室内测温场景所对应的室内测温模型对智能手表接触的用户的生物体部位(比如手腕)采集到的皮肤温度进行处理,以得到智能手表接触的用户的生物体部位处理后的温度。便于在室外测温场景下采用室外测温场景所对应的室外测温模型对智能手表接触的用户的生物体部位采集到的皮肤温度进行处理,以得到智能手表接触的用户的生物体部位处理后的温度,从而提高了测温的准确性。
在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测量时,用户可以让智能手表与待测量生物体部位接触,以使得智能手表可以采集到智能手表接触的用户的生物体部位(比如,手腕、腋窝、额头、胳膊、胸部)的皮肤温度。比如,如果智能手表佩戴在用户的手腕时,则可以使用智能手表采集用户手腕处的皮肤温度。待用户需要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的额头处的温度时,用户可以将智能手表对准用户的额头,以使得智能手表与用户的额头接触,从而采集到用户的额头处的温度。
如图85所示,图85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体温测量的方法,该方法:
步骤8501、触发测温指令,相应的,智能手表检测测温指令。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的体温时,用户可以点击该智能手表上的体温检测控件,以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从而使得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触发的测温指令。该体温检测控件可以是智能手表中的一个虚拟控件,也可以是一个实体按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智能手表的壳体上具有按键1,用户可以按压该按键1以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
图8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例用户触发智能手表检测体温的示意图。
示例性的,图86中的(a)图示出了智能手表当前显示的界面内容8601,该界面内容8601可以为智能手表的主界面。该界面内容8601显示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多项功能。比如,用于检测体温的体温检测功能8602等。应理解,界面内容8601还可以包括其他更多的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功能,用户可以上下滑动、左右滑动等查看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功能,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如图86中的(a)图所示,该界面内容8601中除了显示体温检测功能8602外,还显示有该智能手表的电池电量、当前时间(比如14:15分)、睡眠检测功能以及运动检测功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6中的(a)图所示,在智能手表的界面内容8601上,用户点击体温检测功能控件8602。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智能手表进入如图86中的(b)图所示界面8603。该界面8603上包括体温检测控件8603-1,通过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8603-1可以开启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如图86中的(b)图所示,用户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8603-1。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该智能手表可以显示为如图88所示的界面。或者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智能手表的界面内容8601上,用户点击体温检测功能控件8602,则智能手表确定用户输入了测温指令则进入如图88所示的界面。
应理解,开启了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之后,用户触发智能手表返回到图86中的(a)图所示的智能手表的主界面,不会影响该功能,即该体温检测功能依然可以保持的开启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在赘述。
另一方面,开启了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之后,如果用户触发智能手表返回到图86中的(a)图所示的智能手表的主界面,那么智能手表中止使用体温检测功能检测用户的体温。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对于安装有语音助手的智能手表,且在该智能手表能够使用麦克风采集语音数据的情况下,当用户需要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的体温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
比如,用户可以说出该智能手表的唤醒词“小X小X,准备测量体温”,则智能手表便可通过麦克风检测到唤醒词“小X小X,准备测量体温的语音指令,从而将其看作用户输入的测温指令。
待智能手表接收到测温指令之后,智能手表确定开始检测用户的体温。
步骤8502、响应于触发的测温指令,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者室外测温场景。
下述将分情况描述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的过程:
情况1)、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的情况下,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者室外测温场景。
作为一种示例,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者室外测温场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基于智能手表内自带的多个传感器采集数据,包含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光传感器、陀螺仪、磁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一个或多个与智能手表当前状态以及所处场景相关的数据来判断当前用户的测温场景处于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
具体的,如图87所示,智能手表通过光传感器获取光照强度、智能手表获取转弯行为特征、通过陀螺仪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获取佩戴该智能手表的用户的走停频率特征、通过气压传感器获取用户所处环境的气压特征、通过GPS传感器获取到GPS信号特征等参数。智能手表将获取到的各种参数输入至室内外场景分类器中得到当前用户的测温场景处于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
通过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可以提高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测量的便捷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智能手表内具有上述室内外场景分类器。该室内外场景分类器可以由智能手表从服务器处获取,或者由智能手表出厂自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行体温检测的情况下,智能手表首先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在检测到用户指示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正确的情况下,再将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测温场景作为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
示例性的,以智能手表自行识别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为例,当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后,智能手表显示如图88中的(a)或图88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在图88中的(a)或图88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提示用户判断智能手表所识别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
对于图88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为例,如果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88中的(a)所示的第一控件8801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智能手表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88中的(a)所示的第二控件8802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或者智能手表在检测到用户点击第二控件8802之后,智能手表进入重新识别测温场景的模式,然后继续显示智能手表再次识别出的测温场景的界面。
对于图88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为例,如果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88中的(b)所示的第三控件8803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智能手表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88中的(b)所示的第四控件8804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者智能手表在检测到用户点击第四控件8804之后,智能手表进入重新识别测温场景的模式,然后继续显示智能手表再次识别出的测温场景的界面。
通过在智能手表自动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后加以用户确认的方式可以提高测温场景识别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的情况下,智能手表首先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者室外测温场景。在预设时间段内智能手表未检测到用户指示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的操作,则智能手表将自动识别的测温场景作为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
示例性的,继续以图88中的(a)图为例,以智能手表自行识别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为例,在智能手表显示如图88中的(a)所示的界面之后,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在预设时间段(比如5秒)内未确认智能手表所识别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那么如果智能手表自己识别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那么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如果当前智能手表自己识别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那么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
情况2)、基于用户的触发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基于用户的输入,确定用户所处的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
举例说明,当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后,智能手表显示如图88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智能手表可以通过提示框8805来提示用户选择用户所处的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88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所示的控件8806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88中的(c)图所示的控件8807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后,如果智能手表的定位权限未开启,则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是否开启定位权限,以便智能手表准确获取该用户所在的位置,提高室内外场景识别的准确性。
示例性的,在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后,参见图89,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如图89中的(a)所示的提示框8901来提示用户。如果用户点击控件1802,则智能手表确定用户同意开启定位权限,则智能手表8900显示如图89中的(b)所示的界面,用户可以在该界面8904中进行操作,以开启智能手表的定位功能。如果用户点击控件8903,则智能手表确定用户不同意开启定位权限,则智能手表后续以普通测温场景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后,或者在智能手表首次使用测温功能或者每次使用测温功能时,如图90所示,智能手表还可以通过提示框9001提示用户是否开启室内外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如果用户点击图90中的控件9002,则响应于控件9002被触发的操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同意开启室内外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在同意开启室内外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情况下,智能手表采用室内外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功能。如果用户点击图90中的控件9003,则响应于控件9003被触发的操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不同意开启室内外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功能。在用户不同意开启室内外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的情况下,智能手表采用普通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
所谓开启室内外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指:在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的体温信号之后,智能手表将该用户的体温信号计算得到的体温作为该用户的基础体温。然后智能手表将该用户的基础体温输入至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关联的测温模型中,以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用户的目标体温可以为该测量到的基础体温进行处理后的温度。
所谓采用普通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指:在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的体温信号之后,智能手表将该用户的体温信号计算得到的基础体温和预设的体温校正值作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比如,智能手表根据用户的体温信号计算得到的用户的体温为36℃,如果预设的体温校正值为1℃,那么在普通测温场景下,智能手表的用户的目标体温为37℃。或者所谓采用普通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指:智能手表将由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和预设值相加或者相减得到的参数值作为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中具有普通测温场景和特定测温场景。该智能手表中默认采用普通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或者该智能手表中默认采用特定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在特定测温场景下,智能手表可以根据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确定采用与目标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模型。在普通测温场景下,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时可以无需判断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因此在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时,使用智能手表中默认的修正值或者测温算法对采集到的基础体温进行修正。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输入测温指令之后,该智能手表提示用户选择普通测温场景还是特定测温场景,然后以用户选择的为准。
步骤8503、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采用室内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也可以称为测温模型)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室内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称为室内测温模型,将室外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称为室外测温模型。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采用室内测温场景对应的室内测温模型,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一种实施例,该智能手表内具有室内测温模型和室外测温模型。该室内测温模型和室外测温模型可以由智能手表从服务器处获取,或者该智能手表出厂时便被配置有上述室内测温模型和室外测温模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通过从第三方获取室内测温模型和室外测温模型减少了智能手表自主训练测温模型带来的处理器的负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可以按照预设周期向服务器请求室内测温模型和室外测温模型,以便及时更新测温模型。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可以基于服务器的触发再向服务器请求室内测温模型和室外测温模型。比如,服务器确定室内测温模型和室外测温模型更新后,则向智能手表发送更新测温模型指示,如果智能手表同意更新,则智能手表从服务器处获取更新后的室内测温模型和室外测温模型。
步骤8504、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采用室外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算法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
由于在室外测温模式下,智能手表不仅需要结合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生理参数等因素,还需要考虑天气状况、光照强度、风速等信息,因此提高室外测温的准确度。
可以理解的是,天气状况光照强度、风速等信息可以由智能手表自身的传感器获取,或者光照强度、风速等信息可以由智能手表从与其通信的终端处获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8505、智能手表在显示屏上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
不同年龄的用户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体温也不同。婴幼儿、青少年由于活动量大,基础代谢率较高,其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再加上皮下脂肪薄、活动量少,所产生的热量也减少,因此老年人的体温又略低于成年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差,因而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因此,为了准确测量用户的体温,在使用智能手表首次测量用户的体温或者用户每次使用该智能手表测量体温时,用户可以在该智能手表中输入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或者用户在与该智能手表对应的APP中设置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等参数。如图91中的(A)图所示:以智能手表与手机建立的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为例,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运行的与该智能手表对应的APP中设置用户的年龄,体重、性别等个体特征参数,这样智能手表便可以获取该用户的年龄,体重、性别等个体特征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更加准确的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该智能手表在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时还可以考虑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和用户所处的环境的环境参数。比如,个体特征参数包括心率、性别、年龄、体重、运动状况、出汗量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湿度、环境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中还具有环境温度传感器和环境湿度传感器,该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用户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用户所在环境的环境湿度。通过智能手表内置的传感器获取环境参数可以提高测温的便利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可以通过云服务器获取与该智能手表通信的手机或其他设备处获取用户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
在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该环境湿度和环境温度可以由用户向智能手表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在使用该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之前还可以向该智能手表中输入该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这样智能手表在采集到用户的基础体温之后,便可以将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用户的基础体温以及环境参数输入至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模型中,以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由于智能手表中可以存储多个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比如智能手表中存储有用户A的个体特征参数以及用户B的个体特征参数,那么为了实现体温测量时能够采用每个人各自对应的个体特征参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计算目标体温之前还可以提示用户选择本次测量所使用的个体特征参数。
举例说明,如图91中的(B)图所示,该智能手表中的存储有用户A的个体特征参数以及用户B的个体特征参数,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之后,该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1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以提示用户选择本次测量所使用的个体特征参数。如果用户点击用户A的个体特征参数,则智能手表后续确定目标体温时使用用户A的个体特征参数。如果用户点击“其他”,则智能手表提示用户输入个体特征参数。之后,用户可以借助与该智能手表通信的手机或者语音方式向该智能手表输入个体特征参数。
作为一种示例,智能手表采用室内测温场景对应的室内测温模型,确定用户的体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将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以及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输入上述室内测温模型中,以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或者智能手表将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以及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发送给服务器,以由服务器根据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以及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室内测温模型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在服务器计算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服务器将用户的目标体温发送给智能手表,然后由智能手表显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如图92中的(A)图所示,以在室内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为例,则智能手表获取该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包括:心率、性别、年龄、体重、运动状况、出汗量。智能手表获取的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度、以及环境湿度。智能手表将在室内测温模式下测量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上述体特征参数以及环境参数输入至室内测温模型中,以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作为一种示例,智能手表采用室外测温场景对应的室外测温模型,确定用户的体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将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以及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输入上述室外测温模型中,以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或者智能手表将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以及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发送给服务器,以由服务器根据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以及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室外测温模型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在服务器计算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服务器将用户的目标体温发送给智能手表,然后由智能手表显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如图92中的(B)图所示,以在室外测温场景进行体温检测为例,则智能手表获取该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包括:心率、性别、年龄、体重、运动状况、出汗量等。智能手表获取的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湿度、环境温度、天气状态、光照强度、风速、气压、海拔。智能手表将在室外测温模式下测量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上述体特征参数以及环境参数输入室外测温模型中,以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该室外测温模型或室内测温模型可以由服务器或者该智能手表通过获取大量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环境参数等并输入至深度学习模型中得到。
作为另一种示例,智能手表可以采用室内测温场景对应的室内测温模型,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将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和该室内测温模型对应的体温校正值相加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中具有室内测量场景或室外测温场景下对应的体温校正值,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1161
举例说明,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且该智能手表测量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为34.8℃,则智能手表结合表2将基础体温和室外测温场景对应的体温校正值进行相加便可以得到用户在室外测温场景测量到的目标体温36.8℃。
举例说明,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且该智能手表测量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为35.1℃,则智能手表结合表2将基础体温和室内测温场景对应的体温校正值进行相加便可以得到用户在室内测温场景测量到的目标体温36.4℃。
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综上所述,个体特征参数和环境参数也可能影响用户的体温,基于此,为获得更加准确的体温检测结果,智能手表中还可以存储如表3所示的室内测量场景或室外测温场景下对应的体温校正值。
举例说明,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年龄为29岁,用户的性别为女,在智能手表测量到用户的基础体温35.0℃之后,智能手表可以通过查询表2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为35.0℃+1.3℃=36.3℃。
如表3所示,表3示出了另一种室内测量场景或室外测温场景下对应的体温校正值。
表3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1171
举例说明,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年龄为1岁,用户的性别为女,在智能手表测量到用户的基础体温36℃之后,如果本次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可以通过查询表3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为36℃+1.4℃=37.4℃。
举例说明,结合图85,如图93中的(a)图和图93中的(b)图所示,控件9301被触发,智能手表进入如图93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以用户所选择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为例,那么如图93中的(c)所示,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3中的(c)所示的提示框9305。在智能手表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该智能手表可以利用如图93中的(d)所示的界面利用显示界面9302向用户展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智能手表确定测温模式为连续测温模式还是单次测温模式。
举例说明,在用户向智能手表触发测温指令后,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在该图94中的(A)所示的界面中通过提示框9401的形式提示用户选择此次的测温模式为单次测温模式还是连续测温模式。
单次测温模式指用户触发测温指令之后,智能手表基于该测温指令执行单次的体温检测。
连续测温模式指用户触发测温指令之后,智能手表在一个时间段内连续多次测量用户的体温。比如,在连续测温模式下,智能手表在3个小时内每个30分钟检测用户的体温。
通过设置连续测温模式这样可以便于用户触发一次测温指令,而实现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多次体温测量的目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中具有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测温次数、测温周期、以及时间段等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一种示例,用户可以在该智能手表中输入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测温次数、测温周期、以及时间段等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比如,用户如果设置的测温次数为5次,测温周期为30分钟,则智能手表每隔30分钟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检测,总计进行5次体温检测。
另一种示例,该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测温次数、测温周期、以及时间段等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为默认在该智能手表中的。在默认配置的情况下,用户也可以修改上述参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图9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本次体温测量的测温模式。比如,如果用户点击控件9402。响应于控件9402被触发,智能手表确定本次测温为模式为单次测温模式,则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比如,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4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
结合图94,在单次测温模式下,如果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4中的(C)-(D)图所示的界面。
结合图94,在单次测温模式下,如果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4中的(E)-(F)图所示的界面。
可以理解的是,图94中的(C)图和(E)图所示的界面可以省略。
如果用户点击控件9403,那么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此次测温采用连续测温模式,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4中的(G)所示的界面。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4中的(H)-(J)图所示的界面。
值得说明的是,在连续测温模式下,智能手表每个预设时间间隔确定用户在目标测温场景下的目标体温。可选的,在连续测温模式下智能手表可以每个预设时间间隔将测量到的目标体温显示在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上。比如,在如图94中的(I)图所示,智能手表在时刻1和时刻2分别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时刻1和时刻2为该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内的时刻。
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4中的(K)-(M)图所示的界面。
值得说明的是,在连续测温模式下,智能手表每个预设时间间隔将用户在室外测温场景下测量到的目标体温显示在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上。
上述图94以连续测温模式下,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在连续测温阶段未发生变化为例,而在实际过程中,在连续测温模式下,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可能发生变化。比如,智能手表确定用户采用连续测温模式,用户在时刻1处于室内测温场景,但是在时刻2用户却处于室外测温场景,下述将结合图34描述在连续测温阶段如果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发生变化时,智能手表如何进行体温测量:
如果用户选择的测温模式为连续测温模式,那么智能手表先提示用户选择本次的测温场景。例如,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5中的(A)所示的界面。在智能手表确认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采用室内测温场景下室内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智能手表将用户在室内测温场景下的目标体温显示在显示屏上。例如,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5中的(B)~(C)图所示的界面。
如果在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内,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从第一测温场景变化为第二测温场景,那么智能手表提示用户测温场景发生变化,并提示用户确认。响应于用户输入的确认测温场景发生变化的指令,或者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用户反馈的测温场景发生变化的指示,则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从第一测温场景变化为第二测温场景。后续,智能手表采用第二测温场景对应的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例如,第一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第二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或者第一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第二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
举例说明,假设用户在时刻1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在时刻2如果智能手表发现用户的测温场景从室内测温场景变化为室外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5中的(D)所示的界面以提示用户测温场景发生变化。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未在图95中的(D)所示的场景变化界面进行场景确认,或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点击控件9501,那么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从室内测温场景变化为室外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使用室外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智能手表将在室外测温场景下计算到的用户的目标体温显示在该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上,如图95中的(E)-(F)所示的界面。或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点击控件9502,或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在预设时间段未在图95中的(D)所示的场景变化界面进行场景确认,那么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未发生变化,则智能手表继续使用室内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
举例说明,以从室外测温场景变化到室内测温场景为例,在智能手表确认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开始按照采用室外测温场景下室外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并显示如图95中的(G)-(H)所示的界面。如果在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内,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从室外测温场景变化为室内测温场景,那么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5中的(I)所示的界面。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未在图95中的(I)所示的场景变化界面进行场景确认。或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点击控件9503,那么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从室外测温场景变化为室内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使用室内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并显示如图95中的(J)-(K)所示的界面。或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点击控件9504,或者智能手表确认用户在预设时间段未在图95中的(I)所示的场景变化界面进行场景确认,那么智能手表确认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未发生变化,则智能手表继续使用室外测温模型计算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果智能手表识别到用户的测温场景发生变化,那么智能手表可以通过振动、指示灯或者语音等方式提示用户测温场景发生变化,以便用户及时发现测温场景发生变化,并进行确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以智能手表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之前还执行测温模式选择的过程为例。可以理解的是,智能手表确认本次体温测量使用的测温模式为单次测温模式还是连续测温模式还可以位于目标测温场景确认之后。比如智能手表先确认本次测温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然后智能手表在显示提示用户进行测温模式选择的界面。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初次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或者每次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时,智能手表还可以通过提示框提示用户是否开启单次测温模式或连续测温模式功能。在用户同意开启单次测温模式或连续测温模式功能时,智能手表后续再提示用户选择单次测温模式或连续测温模。在用户不同意开启单次测温模式或连续测温模式功能时,智能手表后续便不会提示用户选择单次测温模式或连续测温模式,而是默认测温模式为单次测温模式或者连续测温模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采用连续测温模式进行测温的情况下,在达到该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截止时间时,智能手表自动退出连续测温模式。比如,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起始时间为早上8:00~12:00。在8:00~12:00之间,智能手表按照预设间隔测量用户的体温,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在到达12:00之后,智能手表退出连续测温模式。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连续测温模式的情况下,智能手表在第一时刻提示用户是否延长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或者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在n时间后,将退出连续测温模式,并提示用户是否延长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
该第一时刻可以是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中的某个时刻,该第一时刻与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截止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值大于或等于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内,该智能手表中的温度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即可以采集用户的体温数据,也即在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外该智能手表中的温度传感器处于暂停工作状态,这样可以节约智能手表的电量。或者,该智能手表中的温度传感器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并采集用户的体温数据,只是在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内会按照预设周期周期性地向智能手表的处理器上报采集到的体温数据。
举例说明,如图96所示,如果连续测温模式在12:00时截止,当前时间为11:45分,那么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6中的(A)所示的界面,利用提示框9601提示用户在15分钟之后将退出连续测温模式,请问是否延长连续测温模式的时间段。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点击控件9603,那么在达到连续测温模式的截止时间时,智能手表自动退出连续测温模式。
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点击控件9602,那么在达到连续测温模式的截止时间之前的任一时刻或者在用户点击控件9602的时刻,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6中的(B)所示的界面9604,提示用户重新设定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比如,如果选择重新延长的测温时间为50分钟,如果智能手表确定控件9605被触发,那么智能手表确定用户同意延长连续测温模式的时间段,且延长的时间为50分钟。如果图96中的(B)所示的界面的控件9606被触发,那么智能手表默认用户不延长连续测温模式。或者在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点击控件9602,那么在达到连续测温模式的截止时间之前的任一时刻或者在用户点击控件9602的时刻,智能手表默认将该连续测温模式推迟预设时间后退出。比如该预设时间可以是系统设定的或者该预设时间可以是该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使用连续测温模式进行体温检测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操作智能手表以退出连续测温模式。
举例说明,以用户在室内测温场景使用连续测温模式为例,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检测点击如图94中的(I)所示的退出控件A后,智能手表退出连续测温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用户了解其自身目标体温的变化规律,该智能手表可以以年/月/周/日为单位统计该用户的体温变化规律,并得到该用户的体温变化规律。比如,如果智能手表在同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对用户的目标体温进行检测,那么智能手表可以记录每个时间段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并得到该用户在当天的体温变化轨迹。同理智能手表可以得到同一个用户在每月或者每个季度的体温变化轨迹。
用户不仅可以借助智能手表查看当前测量到的用户的目标体温。用户还可以随时通过智能手表观察该用户的体温变化曲线。比如,结合图97,智能手表显示用户当前的目标体温为36.9℃,户点击如图97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则智能手表显示如图97中的(B)所示的体温变化轨迹。
在图97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上当前显示了用户当天在不同时刻的体温检测结果,用户可以在该图97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上触发智能手表显示该用户每周的体温检测结果,比如,如图97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上显示了用户本周内每日的体温检测结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以直方图、柱形图的形式或曲线图的形式向用户展示该用户的体温变化轨迹。这样可以丰富展示体温变化轨迹的方式。通常情况下,该智能手表默认以图97中的(C)图或(B)图所示的曲线图的形式向用户展示该用户的体温变化轨迹。当然,该用户也可以在智能手表中输入切换指令,以切换智能手表展示该用户的体温变化轨迹的方式。比如,如图97中的(C)图所示,用户点击控件3601,则智能手表采用如图97中的(D)图所示的方式向用户展示该用户的体温变化轨迹。在图97中的(B)~(D)图所示的界面上,如果用户点击控件3602,则智能手表返回如图97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
值得说明的是,在以周为单位显示用户的体温变化轨迹时,该智能手表通过该周内每天用户的平均体温得到该用户的体温变化轨迹。比如,如图97中的(B)图所示,如果智能手表在当天分别在凌晨0点~24时测量到的用户的体温分别为:35.9℃、36.3℃、36.9℃、36.2℃以及36℃。那么智能手表可以确定该用户当天的平均体温为:36.3℃。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还可以以年/月/周/日为单位提醒用户的异常体温次数,比如如果用户的在某一天内的异常体温次数为4次,则智能手表提示该用户注意持续观察体温变化。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智能手表中设置异常体温次数提醒阈值,当用户在某一天内的异常体温次数大于该异常体温次数提醒阈值,则智能手表提示该用户注意持续观察体温变化。
该异常体温次数提醒阈值可以由用户自行设置,也可以是智能手表中的默认值(比如,3次),对于默认值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修改该异常体温次数提醒阈值。
上述实施例描述了智能手表基于不同测温场景测量用户的目标体温的方式,在智能手表得到目标体温之后,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根据智能手表中的体温预警阈值提示用户该本次测量到的体温是否正常。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77所描述的实施例和图85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关于智能手表还可以根据智能手表中的体温预警阈值提示用户该本次测量到的体温是否正常的方式可以参考其他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体温检测时,为得到一个反映用户真实体温的目标体温,在体温检测之前的一段时间内通常要求用户处于静息状态(quiescent condition)。这是由于在非静息状态下测量到的用户的体温通常可能不能够反映用户的真实体温。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体温测量前人体静息状态识别和提示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体温测量功能或者测量物体温度的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以及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例如,胸带、臂带等)等,具体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图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9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体温测量前人体静息状态识别和提示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9801、可穿戴设备检测测温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具有体温测量功能,比如该可穿戴设备内部具有温度传感器。那么在可穿戴设备检测用户触发的测温指令之前,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关于温度传感器的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默认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即在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处于亮屏状态和黑屏状态时,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均处于开启状态。这样在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处于亮屏状态和黑屏状态下都可以测量用户的体温,提高了测温的便利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处于亮屏状态时,可穿戴设备默认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相较于可穿戴设备在亮屏状态和黑屏状态下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均处于开启状态,在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处于亮屏状态时,可穿戴设备默认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可以节约可穿戴设备的电量。此外,当可穿戴设备处于亮屏状态时表明用户此时正在关注可穿戴设备或者准备使用可穿戴设备,因此这时可穿戴设备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可以省去用户手动开启测量用户的体温的功能的过程。比如,当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处于黑屏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向该可穿戴设备内的温度传感器发送休眠指令,以触发该可穿戴设备的温度传感器暂时停止工作。待可穿戴设备的触摸屏从黑屏状态进入亮屏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向该可穿戴设备内的温度传感器发送唤醒指令,以触发该温度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9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设置界面中具有体温检测控件9901,当该体温检测控件9901处于开启状态时,可穿戴设备默认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这时无论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处于亮屏状态还是黑屏状态,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均处于开启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语音指令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例如,若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用户语音指示打开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则可穿戴设备响应于用户的语音指示,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本实施例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还可以获取用户的睡眠规律,比如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每天晚上11点入睡(即入睡时间为晚上11点),第二天早上六点醒来(即清醒时间为早上6:00),那么用户可以在晚上11点~第二天早上6:00之间关闭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这是由于用户睡着之后,通常是不会触发测温指令的,因此如果开启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还会消耗可穿戴设备的电量。换言之,在第二天早上6:00~晚上11:00之间的时间段内该可穿戴设备可以自动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这时由于用户一般睡醒之后有可能存在体温检测的需求。上述用户的睡眠规律可以是用户自行在可穿戴设备中设置的,也可以是可穿戴设备自行检测到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对于同一用户其在不同日期的入睡时间和清醒时间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用户A在5号11点入睡,那么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用户A在11点入睡之后,则关闭体温检测功能,用户A在6号早上7:35分清醒,那么可穿戴设备在6号早上7:35分开启体温检测功能。比如用户A在3号10点入睡,那么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用户A在10点入睡之后,则关闭体温检测功能,用户A在4号早上6:35分清醒,那么可穿戴设备在4号早上6:35分开启体温检测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可穿戴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时,那么如果此时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自动关闭体温检测功能。或者当可穿戴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时,如果此时可穿戴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先提醒用户是否关闭体温检测功能。在用户授权关闭体温检测功能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再关闭体温检测功能。
步骤9802、响应于测温指令,可穿戴设备判断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示例,上述步骤9802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替换:响应于测温指令,可穿戴设备判断待检测用户在当前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内是否静息状态。其中,当前时刻可以为用户触发测温指令的时刻。该预设时间段可以为5~10分钟。比如如果用户在10:10分触发测温指令,则可穿戴设备判断该用户在10:00~10:10分之间的时间段内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自动识别或基于用户的触发判断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情况1)、可穿戴设备可以自动识别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被监测用户的运动信号确定被监测用户所处的状态是否为静息状态。比如,该可穿戴设备中具有运动信号采集模块。该运动信号采集模块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磁力计中的至少一种。
以运动信号为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加速度矢量值为例,可穿戴设备根据被监测用户的运动信号确定被监测用户所处的状态是否为静息状态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可穿戴设备确定被监测用户在预设时长t0内处于活动状态的累计次数。可穿戴设备判断该累计次数是否大于预设阈值N1,若大于该预设阈值N1,则确定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若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N1,则确定被监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获取单位时间内采集的多个加速度矢量值,并将多个加速度矢量值中的第一个采集的加速度矢量值作为基准值;其中,单位时间内采集的加速度矢量值的个数与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频率相关;可穿戴设备计算该单位时间内该多个加速度矢量值与基准值的矢量差值之和,在该矢量差值之和大于预设阈值N0时,确定该单位时间内该被监测用户处于活动状态;在该矢量差值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N0时,确定该单位时间内该被监测用户处于非活动状态;通过统计预设时长t0中存在的处于活动状态的单位时间的个数,该个数即为被监测用户在该预设时长t0内处于活动状态的累计次数。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100A所示,可穿戴设备将该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与该可穿戴设备存储的运动量波动阈值进行比对,以评估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比如,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大于或等于运动量波动阈值,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小于或等于运动量波动阈值,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运动量波动阈值可以为该待检测用户在静息状态时的运动量。该运动量波动阈值可以由可穿戴设备根据采集到的该待检测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运动量确定。该种实现方式可以使得不同的待检测用户对应不同的运动量波动阈值,使得确定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的结论更加准确。或者运动量波动阈值由可穿戴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或者由用户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举例说明,比如待检测用户在时刻1、时刻2以及时刻3均处于静息状态,时刻1、时刻2以及时刻3的运动量分别为S1、S2以及S3,那么该运动量波动阈值可以为(S1×λ1+S2×λ2+S3×λ3),其中λ1+λ2+λ3=1,λ1、λ2、λ3分别为不同时刻该用户的运动量的权重。例如,λ1、λ2、λ3分别为1/3。或者该运动量波动阈值可以为S1、S2以及S3中的最大值。
比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利用该可穿戴设备的加速度、陀螺仪检测该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比如步数和运动速度),或者由用户向该可穿戴设备输入该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或者可穿戴设备从其他设备处获取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人的心跳不是固定的数值,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它受人的情绪、运动、饮食、睡眠以及疾病和药物的影响。因此,在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受到惊吓的情况下,都可能导致用户的心率(即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在该时间段内比较快。由于人的情绪如果波动较大、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会影响人的体温发生变化。据研究表明体温升高时人体心跳会加快,体温每升高1度,心跳要提高10~18次/分钟。因此如果在用户处于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受到惊吓的情况下测量用户的体温可能使得测得的目标体温不能反映用户的真实体温。因此可以将心率可以作为评判用户是否处于非静息状态的指标。
基于此,作为另一种示例,如图100A所示,可穿戴设备将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与该可穿戴设备存储的心率波动阈值进行比较,以分析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变异性,从而确定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比如,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大于或等于心率波动阈值,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小于或等于心率波动阈值,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
作为一种具体实现:可穿戴设备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的PPG传感器检测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或者,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由用户向该可穿戴设备中输入。或者,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可以由可穿戴设备从其他设备处获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可穿戴设备存储的心率波动阈值可以为该待检测用户在静息状态时的心率,或者为任意用户在静息状态时的心率。该心率波动阈值可以由可穿戴设备根据采集到的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处于静息状态时的心率确定。由于心率因为年龄,性别和其它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因此可穿戴设备根据采集到的该待检测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处于静息状态时的心率确定心率波动阈值可以使得判断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的结果更加准确。另一方面,该心率波动阈值可以由可穿戴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的,或者由用户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如果待检测用户的心率位于心率波动阈值范围外,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如果待检测用户的心率位于心率波动阈值范围内,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
比如说,用户A的心率波动阈值范围为55~70次/分钟,而在进行体温检测前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用户A过于兴奋,导致该用户A的心率位于90次/分钟,则可穿戴设备可以确定该用户A处于非静息状态。
作为再一种示例,可穿戴设备获取该待检测用户的皮肤温度。可穿戴设备根据该待检测用户的皮肤温度与该可穿戴设备存储的温度波动阈值进行比较,以分析该待检测用户的皮肤温度变异性,从而确定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该待检测用户的皮肤温度可以是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也可以是用户输入的或者可穿戴设备从其他设备处获取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可穿戴设备存储的温度波动阈值可以为静息状态时用户的皮肤温度。该温度波动阈值可以由可穿戴设备根据采集到的该待检测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皮肤确定,或者由可穿戴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或者由用户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以可穿戴设备根据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或待检测用户的皮肤温度或待检测用户的心率单独与波动阈值比较确定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在实际过程中,可穿戴设备也可以根据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或待检测用户的皮肤温度或待检测用户的心率中的多个参数的组合来判断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比如,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小于或等于运动量波动阈值,且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小于或等于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波动阈值,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
比如,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大于或等于运动量波动阈值,无论该待检测用户的心率是否小于或等于心率波动阈值,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自动识别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之后,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将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状态识别结果通知给用户,以便于用户判断可穿戴设备识别的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状态识别结果是否准确。
举例说明,如图100B所示,该可穿戴设备识别出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可穿戴设备显示如图100B所示的界面。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控件10001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确定待检测用户当前处于非静息状态。之后,可穿戴设备显示如图101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
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控件10002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确定待检测用户当前处于静息状态,之后可穿戴设备对该待检测用户进行体温检测并显示如图101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未在指定时间(比如5秒)内反馈静息状态识别结果是否正确,则可穿戴设备以可穿戴设备自动识别的静息状态结果为准。
情况2)、可穿戴设备基于用户的触发判断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在情况2中)、可穿戴设备判断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响应于测温指令,该可穿戴设备发出用于判断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的提示信息。该可穿戴设备基于用户针对该指示信息的反馈信息确定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该提示信息可以是文字提示也可以是语音提示。比如,该可穿戴设备发出语音信息“请判断您当前是否处于静息状态”。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用户反馈的语音信息为“是或者其他用于指示用户处于静息状态的信息”,则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处于静息状态。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用户反馈的语音信息为“不是或者其他用于指示用户未处于静息状态的信息”,则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比如,该可穿戴设备显示第一界面,该第一界面用于判断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该可穿戴设备基于用户的第一操作确定该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
下述结合图101以可穿戴设备以文字提示方式提示用户判断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为例,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用户触发的测温指令之后,该可穿戴设备显示如图101中的(B)所示的界面10100,该界面10100中包括控件10101和控件10102。在控件10101被触发的情况下,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在控件10102被触发的情况下,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
上述描述了,可穿戴设备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显示如图101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10100。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穿戴设备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先显示如图101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以供用户选择是直接进行体温检测还是先进行状态检测。在图101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中,如果状态检测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便进入如图101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10100。如果在如图101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体温检测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便可以跳过状态检测的过程而对该待检测用户进行体温检测。
由于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时,可穿戴设备对待检测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过程不同,下述将分别介绍:
具体的,在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执行下述步骤9803-1、步骤9806以及步骤9807。在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执行下述步骤9803-2、步骤9804~步骤9807。
步骤9803-1、在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采集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在确定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中的处理器向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发送触发指令,以触发该温度传感器开始采集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之后,该温度传感器根据该触发指令采集待检测用户在静息状态时的体温数据。
步骤9803-2、在待检测用户未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中,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可以为默认值。比如,1~3分钟。
一方面,当静息等待时间为默认值时,不同的非静息状态因素对应的静息等待时间相同。这种情况下,无论导致该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是运动量波动、皮肤温度波动还是心率波动均对应相同的静息等待时间。
另一方面,当静息等待时间为默认值时,不同的非静息状态因素对应的静息等待时间不相同。
表5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1261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1271
表5中示出了不同非静息状态的因素各自对应的静息等待时间。如果导致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为运动量波动、皮肤温度波动和心率波动中的一种,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查询表5得到该种因素对应的静息等待时间。
举例说明,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导致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是运动量波动(即运动量大于或等于运动量波动阈值),则可穿戴设备通过查询表5可以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为Tx。
另一方面,如果导致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为运动量波动、皮肤温度波动和心率波动中的多种,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查询表5得到对应的静息等待时间。或者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表5中记录的每种因素对应的静息等待时间以及每种因素对应的权重确定对应的静息等待时间。
比如,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导致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是运动量波动、心率波动和皮肤温度波动,则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表5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为T11。或者,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Tx×λ11+Ty×λ12+Tz×λ13计算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其中,λ11+λ12+λ13=1,λ11表示运动量波动的权重、λ12表示心率波动的权重、λ13表示皮肤温度波动的权重。比如λ11、λ13分别为30%,λ12为40%。或者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将Tx、Ty以及Tz中的最大值作为T11。
比如,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导致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是运动量波动、心率波动,则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表5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为T12。或者,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Tx×λ21+Ty×λ22计算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其中,λ21表示运动量波动的权重、λ22表示心率波动的权重。λ21+λ22=1。比如λ21为70%,λ22为30%。或者该可穿戴设备将Tx、和Ty中的最大值确定为T12。
比如,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导致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是心率波动+皮肤温度波动,则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表5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为T13。或者可穿戴设备根据Tz×λ31+Ty×λ32计算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其中,λ31+λ32=1,λ31表示皮肤温度波动的权重,λ32表示心率波动的权重。
上述λ11、λ12、λ21、λ22、λ13、λ31以及λ32可以为固定值或者由可穿戴设备自行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静息等待时间为默认值时,可穿戴设备可以基于用户的触发更新该静息等待时间。在用户触发可穿戴设备更新静息等待时间之后,可穿戴设备以更新后的静息等待时间为准。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触发更新该静息等待时间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向用户推荐一个或多个静息等待时间,以供用户从该一个或多个静息等待时间中选择一个静息等待时间。在可穿戴设备向用户推荐一个或多个静息等待时间时,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导致该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决定向该用户推荐的一个或多个静息等待时间。比如导致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因素是运动量波动,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向用户推荐的多个静息等待时间包括时间段1和时间段2,其中,时间段1小于时间段2,之后用户便可以根据需求从时间段1和时间段2中选择一个时间段作为静息等待时间。
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触发更新该静息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更新后的静息等待时间可以是用户向可穿戴设备输入的。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示例中,可穿戴设备还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计算不同因素下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
如图102中的(a)图所示,在体温检测之前,可穿戴设备对待检测用户的运动、心率、温度进行状态评估。比如,可穿戴设备根据该可穿戴设备内的加速度、陀螺仪、以及PPG传感器得到如图102中的(a)图所示的运动量变化曲线。其中,图102中的(a)图中的Y轴表示运动速度或者运动量。图102中的(a)图中的X轴表示运动时间。
如果T11=0,则可穿戴设备认为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在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可即刻对待检测用户进行体温检测。如果T11/T10>阈值1(比如1/3)时,则可穿戴设备认为待检测用户在体温检测前短期存在高强度运动,处于非静息状态,则可穿戴设备根据公式:Trest-move=(m_end-m_rest)/(m_max-m_end)*T12,得到为该待检测用户推荐的静息等待时间1。其中,m_max表示运动最大负荷。m_end表示当前运动量(运动速度)。m_rest表示静息时运动量(运动速度)。m_rest可以为自定义常数如10m/s。T10表示存储记录时长。T11表示超过运动阈值时长。
如图102中的(b)图所示,在体温检测之前,可穿戴设备对待检测用户进行状态评估。比如可穿戴设备根据PPG传感器采集到的PPG信号得到该待检测用户从0时刻到T20时刻的PPG信号变化曲线。
如果T21/T20<阈值2(比如1/2)时,则可穿戴设备认为待检测用户测温前短期存在情绪波动,处于非静息状态,则可穿戴设备根据公式Trest-hrv=(SDNN_end-SDNN_rest)/(SDNN_max-SDNN_min)×T21,得到推荐的静息等待时间。其中,Trest-hrv表示为用户推荐的静息等待时间,T21表示HRV阈值内时长。T20表示存储记录时长。SDNN表示RRI标准差。rMSSD表示RRI变化的均方根。SDNN表示心率变异性。SDNN_end为当前心率变异性。SDNN_max为历史最大心率变异性。SDNN_min为历史最小心率变异性,SDNN_rest为常数,表示静息心率变异性,定义为0.01。
如图102中的(c)图所示,在体温检测之前,可穿戴设备对待检测用户进行状态评估。比如,可穿戴设备利用热敏电阻测温记录待检测用户从0时刻到T30时刻的温度变化曲线。如果ΔTemp<5℃,则可穿戴设备认为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便可以响应于检测到的测温指令即刻对待检测用户进行体温检测。其中,ΔTemp表示从0时刻到T30时刻之间的温度差值。
如果Δtemp>5℃时,则可穿戴设备认为是测温前环境温度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利用公式:Trest-temp=[(Tempend-Temprest)/(Tempmax-36)]×T30得到推荐的静息等待时间3。Tempmax表示历史最大温度,Tempend为当前温度,Temprest为静息温度常数。比如,Temprest为36.5℃。
继续结合图100A,在体温检测之前,可穿戴设备对待检测用户进行状态评估,如果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心率变化、皮肤温度均指示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
如果待检测用户的运动量、心率变化、皮肤温度中的任一项指示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下述方式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
方式1、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公式Trest=Max(Trest-move,Trest-hrv,Trest-temp)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其中,Trest表示静息等待时间,Trest-move表示运动波动分析时得到的静息等待时间,Trest-hrv表示心率波动分析时得到的静息等待时间,Trest-temp表示皮肤温度波动时得到的静息等待时间。
如图100A所示,如果可穿戴设备对待检测用户进行运动波动分析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为静息等待时间1、可穿戴设备对待检测用户进行温度波动分析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为静息等待时间2、可穿戴设备对待检测用户进行心率波动分析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为静息等待时间3,那么该待检测用户的最终静息等待时间为静息等待时间1、静息等待时间2以及静息等待时间3中的最大值。
方式2、可穿戴设备根据公式Trest=Trest-move×λa+Trest-hrv×λb+Trest-temp×λc得到静息等待时间。其中,λa+λb+λc=1。
上述方案中,基于历史人体体征数据分析,推测和提示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静息等待时间,实现正确测温。
步骤9804、可穿戴设备向待检测用户提示该静息等待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振动、语音播放、文字提示等方式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向待检测用户提示该静息等待时间。
结合图101中的(D)图,以可穿戴设备通过文字提示方式向待检测用户提示该静息等待时间为例。可选的,在图101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10103中除了包括静息等待时间字样外还可以包括“立即检测”控件10104和“稍后检测”控件10105。
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立即检测”控件10104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无需等待静息等待时间到达便可以测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稍后检测”控件10105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可以在静息等待时间到达后再检测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比如,可穿戴设备可以进入如图101中的(E)图所示的界面。之后,如图101中的(C)图所示,可穿戴设备在其显示界面上显示用户在静息状态下测量到的目标体温为36.2℃。
步骤9805、当静息等待时间到达时,可穿戴设备采集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确定静息等待时间到达时,可穿戴设备中的处理器向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发送触发指令,以触发该温度传感器开始工作。之后,该温度传感器根据该触发指令采集待检测用户在静息状态时的体温数据。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之后,利用处理器向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发送触发指令,该触发指令包括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之后,在达到该待检测用户的静息等待时间之后,该温度传感器根据该触发指令采集待检测用户在静息状态时的体温数据,并上报给该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
步骤9806、可穿戴设备根据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目标体温。
关于可穿戴设备根据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确定该待检测用户的目标体温的方式可以参考其他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9807、可穿戴设备显示该待检测用户的目标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温方法,在测温之前可穿戴设备先对用户的静息状态进行检测,以判断待检测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在待检测用户处于静息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可以对待检测用户进行体温检测。在待检测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可以确定该待检测用户对应的静息等待时间。之后,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在达到静息等待时间之后对该待检测用户进行体温检测,该方法通过提示准确的测量状态分析,提高体温检测和筛查的准确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通过上述步骤9801~步骤9807得到待检测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还可以根据待检测用户的目标体温判断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是否正常,关于如何根据待检测用户的目标体温判断该待检测用户的体温是否正常的实现可以参考其他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便携式电子设备(比如可穿戴设备)包含功能越来越多。比如拍照、视频、音乐播放、身份识别充值、语音通话、运动轨迹GPS定位、ACC、PPG测心率等。而小型化的设计,在这些功能的功耗大,并且同时、长期使用时,器件内部会有很高的热量产生,并且会使得器件内有很高的温度。如果可穿戴设备内部附加测量体温的功能,特别是以热敏电阻的热传导的技术原理设计的,那么可穿戴设备内部的热污染会对热敏电阻产生测量体温的干扰,从而降低了体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并且,电子体温计的国家标准中体温测量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10~40℃,而可穿戴设备内部功耗高时会使得环境温度会超过40℃,虽然对外部人体有隔热,但内部测温部件的干扰可能会超出一般的测温环境要求。
而目前电子设备内部对测温器件的热干扰主要来源如下:
1、亮屏时间的发光产生的热量;
2、音乐长期播放时候产生的热量;
3、其他如蓝牙、PPG、加速度(acceleration,ACC)等功能的功率消耗产生的热量;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温干扰控制和提示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在电子设备内部存在对测温器件的热干扰的情况下,基于总热干扰等级提示用户关闭对测温器件产生热干扰的应用以及热干扰消除时间,从而可以实现在热干扰消除的情况下,使得体温检测更加准确。
本申请利用测温器件内部的功耗使用情况,使用设备电量使用情况,来估计器件内部的热量和发热温度,进而自动控制减少热干扰和提示完成时间的方法。
如图103所示,图10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温干扰控制和提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0301、电子设备检测测温指令。
关于步骤10301的实现可以参考上述步骤7701处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10302、响应于测温指令,电子设备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具有测温干扰检查模式,在电子设备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便可以判断其内部的热污染对测温器件的热干扰等级。
一方面,在电子设备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则该电子设备默认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即开始执行步骤10302。
另一方面,在电子设备检测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先提示用户是否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电子设备检测到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的操作,则该电子设备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即开始执行步骤10302,或者,在提示用户是否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的阶段,电子设备确定在指定时间段内未检测到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的操作,则电子设备默认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电子设备未检测到指示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的操作或者检测到指示不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的操作,则该电子设备响应于测温指令开始检测用户的体温。
举例说明,如图104所示,响应于测温指令,该电子设备显示如图104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该界面中包括测温模式启动控件10401和测温干扰检查控件10402。如果电子设备确定测温干扰检查控件10402被触发,则表示用户指示进入测温干扰检查模式,则电子设备显示如图104中的(B)图和图104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在图104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的显示时间内该电子设备计算总热干扰等级。
步骤10303、在测温干扰检查模式下,电子设备判断电子设备是否处于充电状态。
一种示例,该电子设备可以自行判断该电子设备是否处于充电状态。
另一方面,该电子设备可以基于检测到的输入操作判断该电子设备是否处于充电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比如说,在测温干扰检查模式下,电子设备先输出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判断电子设备是否处于充电状态。如果电子设备检测到指示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的操作,则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如果电子设备检测到指示电子设备处于未充电的操作,则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未处于充电状态。电子设备提示判断电子设备是否处于充电状态的方式可以是语音提示,也可以是在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上显示文字形式的提示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执行下述步骤10304-1、步骤10305~步骤10309。在电子设备未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则电子设备执行下述步骤10304-2、步骤10305~步骤10309。
步骤10304-1、在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控制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处于停止充电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先通过提示信息提示是否需要关闭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待电子设备确定得到授权关闭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控制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处于停止充电状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自动关闭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
作为一种示例,在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内的处理器向该电子设备内部的充电装置发送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用于指示该充电装置暂时停止工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待体温测量结束之后,该电子设备控制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处于充电状态。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待体温测量结束之后,该电子设备先提示用户是否恢复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的充电状态。如果用户同意恢复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控制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处于充电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控制该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处于停止充电状态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可以确定该电子设备内部的热污染对测温器件的总热干扰等级。
步骤10304-2、在电子设备未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确定该电子设备内部的热污染对测温器件的总热干扰等级。
值得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在执行完步骤10304-1之后,也可以执行步骤10304-2,即先关闭充电装置,然后再计算总热干扰等级。作为一种示例,在关闭充电装置之后,可以经过预设时间(大于或等于0)之后再计算总热干扰等级。
比如,测温器件可以为用于测量用户体温的温度传感器。比如,温度传感器的类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示例,该电子设备可以遵循如下规则确定该电子设备内部的热污染对测温器件的热干扰等级。
电子设备对最近一段时间(比如,30分钟)内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1、电子设备根据该电子设备的亮屏时间长度t1确定亮屏热干扰等级。
比如,如果电子设备确定该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亮屏时间长度t1大于时间阈值1(比如,5分钟),则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一等级。如果电子设备确定t1大于时间阈值2(比如,10分钟),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二等级。如果电子设备确定t1大于时间阈值3(比如,20分钟),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三等级。其中,第一等级小于第二等级,第二等级小于第三等级。
2、电子设备根据该电子设备上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运行时长确定APP热干扰等级。
值得说明的是,此处的APP指电子设备内部主要产生热干扰的应用,并且用电量和产生热干扰的等级不完全相同,有些应用虽然用电多,但热干扰不多,有些APP用电少也会产生很多热干扰。
比如,APP可以为音乐播放APP、视频APP、游戏APP等中的一个或多个。以APP为音乐播放APP为例,如果电子设备的音乐播放时间t2大于时间阈值1,则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一等级。如果电子设备确定t2大于时间阈值2,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二等级。如果电子设备确定t2大于时间阈值3,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三等级。
3、电子设备根据该电子设备的电量的变化率Cr确定电量消耗干扰等级。其中,电量的变化率Cr=电量使用百分数/n分钟,比如n=5。电量的变化率表示单位时间电量持续下降。
比如,如果Cr下降速度超过一定阈值,表示热干扰严重,分别给出热污染等级。比如,如果Cr下降速度超过Cr阈值1,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一等级。如果Cr下降速度超过Cr阈值2,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二等级。如果Cr下降速度超过Cr阈值3,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三等级。
4、电子设备根据该电子设备内的其他硬件的使用时长确定热干扰等级。
比如,如PPG传感器的使用时长或蓝牙连接时长大于时间阈值1,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一等级。如果PPG传感器的使用时长或蓝牙连接时长大于时间阈值2,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二等级。如果PPG传感器的使用时长或蓝牙连接时长大于时间阈值3,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三等级。
总热干扰等级=权重1×电量消耗干扰等级+权重2×亮屏热干扰等级+权重3×APP热干扰等级+权重4×蓝牙热干扰等级+权重5×PPG传感器热干扰等级。其中,权重1+、、、+权重5=1。
值得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内部在最近一个时间段内可能并不会存在上述所有的热干扰,那么在计算总热干扰等级时,可能存在某项热干扰等级的权重为0。这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其余热干扰等级对应的权重即可。
作为一种示例,如果最近一个时间段内电子设备内存在上述所有的热干扰,那么权重1为0.5、权重2为0.1、权重3为0.2、权重4为0.1、权重5为0.1。
举例说明,如图105所示,以电量下降率>1%每分钟,示出了电子设备的电量消耗曲线。
步骤10305、电子设备判断总热干扰等级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热干扰等级。
该预设热干扰等级可以是预先存储在电子设备内的,也可以是用户输入的,或者也可以是电子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在总热干扰等级小于预设干扰等级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便可以响应于用户的测温指令开始检测用户的目标体温。
步骤10306、如果总热干扰等级大于或等于预设干扰等级,则该电子设备提示用户进行热干扰控制。
电子设备提示用户进行热干扰控制的方式可以是文字提示、语音提示、振动提示中的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举例说明,如果电子设备在测温干扰检查模式下确定总热干扰等级大于第一等级,则电子设备显示图104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以提示用户进行热干扰控制。在图104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上如果用户点击控件10403则表示用户同意进行热干扰控制。那么电子设备显示如图104中的(E)图所示的界面,该界面中包括了电子设备确定的最近一段时间段内产生热干扰的部件。比如,该电子设备可以提示进行息屏处理、断开蓝牙连接、关闭音乐APP、以及关闭PPG传感器等操作。一方面,电子设备可以在用户授权进行热干扰控制的情况下,自动关闭电子设备内部对测温器件产生热干扰的部件。比如,用户授权进行热干扰控制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确定此时电子设备处于亮屏状态,则电子设备自动控制该电子设备处于息屏状态。另一方面,该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用户的操作再关闭电子设备内部对测温器件产生热干扰的部件。比如,如图104中的(E)图所示,电子设备检测到用户指示关闭音乐APP,则电子设备关闭该电子设备正在运行的音乐APP。通过在热干扰控制时与用户进行交互可以响应于用户的操作,关闭用户希望关闭的应用或器件。
在图104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如果电子设备确定控件10404被触发,则表示用户不同意进行热干扰控制,那么电子设备确定立即进行体温检测,则电子设备控制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器件处于启动状态,以检测用户的体温,具体过程如图104中的(G)图和图104中的(H)图所示。也即电子设备在检测到控件10404被触发的情况下,通过该电子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向该电子设备内部的测温器件发送启动指令,以触发该测温器件开始工作。
步骤10307、在确定进行热干扰控制后,该电子设备向用户提示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
比如,结合图104,电子设备检测到控件10403被触发,则电子设备确定进行热干扰控制。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提示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
一方面,电子设备确定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该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为默认值。比如,30秒或1分钟。
另一方面,电子设备根据总热干扰等级确定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比如,如表6所示,表6给出了不同的热干扰等级对应的热干扰消除时间。
表6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1331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1341
其中,热干扰消除时间1小于热干扰消除时间2小于热干扰消除时间3。举例说明,如果电子设备确定总热干扰等级为第二等级,那么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查询表6确定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为热干扰消除时间2。
再一方面,电子设备可以根据公式:(当前电量下降速度-预定的稳定电量下来速度)/电量下降率的斜率变化,得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
该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语音方式或文字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向用户提示热干扰消除时间。
举例说明,如图105所示,图105示出了该电子设备内部的电量消耗曲线,如果电子设备根据该电量消耗曲线确定该电子设备的电量下降率大于1%每分钟,则该电子设备确定电量热干扰等级为第二等级。此外,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的亮屏时间大于或等于20分钟,则电子设备确定亮屏热干扰等级为第三等级。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的音乐播放时间大于或等于10分钟,则电子设备确定APP热干扰等级为第二等级。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的PPG传感器使用时间大于或等于5分钟,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一等级。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的蓝牙连接时长大于或等于5分钟,则电子设备确定热干扰等级为第一等级。综上,该电子设备可以确定总热干扰等级为第二等级。
如图104中的(F)图所示,该电子设备以文字方式向用户提示热干扰消除时间为30S。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图104中的(F)图所示的界面除了向用户提示热干扰消除时间为30S外,还可以包括控件10405和控件10406。如果电子设备检测到控件10405被触发,则电子设备确定立即进行体温检测,则电子设备控制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器件处于启动状态,以检测用户的体温,具体过程如图104中的(G)图和图104中的(H)图所示。如果电子设备确定控件10406被触发,则电子设备在热干扰消除时间达到之后再控制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器件处于启动状态,以检测用户的体温。
步骤10308、在达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如果该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小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在达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该电子设备判断该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是否小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如果在达到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该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仍然大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则电子设备继续执行上述步骤10306~步骤10307直至该电子设备判断该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是否小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再开始进行体温检测。
作为一种示例,在达到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之后,如果该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小于预设热干扰等级,则电子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向该电子设备内的测温器件发送启动指令,该启动指令用于指示该测温器件采集用户的体温数据。这样可以避免在热干扰未消除,由于热干扰的影响导致测温器件采集的用户的体温数据不准确,从而影响体温检测的准确性。
步骤10309、电子设备显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提示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的情况下,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同意等待该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则电子设备在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达到后检测该用户的体温数据以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在电子设备确定用户不同意等待该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的情况下,则电子设备立即启动该测温部件以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确定用户不同意等待该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的情况下,若此时启动该测温部件以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可能会使得得到的用户的目标体温不准确,因此电子设备可以在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大于或等于预设热干扰等级的情况下,对该测温部件采集到的用户的体温数据进行修正,并利用修正后的体温数据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这样可以克服热干扰对用户的体温数据带来的影响。比如,在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大于或等于预设热干扰等级的情况下,不同等级的总热干扰等级对应一个体温修正值,因此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该总热干扰等级对应的体温修正值对测温部件采集到的用户的体温数据进行修正,以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不同意进行测温干扰检查,则电子设备立即启动该测温部件以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体温测量方法,该方法中在电子设备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处于未充电的情况下,计算该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之后,电子设备判断该电子设备内部的总热干扰等级与预设干扰等级之间的关系。在总热干扰等级大于或等于预设干扰等级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提示用户进行干扰控制以及在第一热干扰消除时间达到之后再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检测,这样可以避免电子设备内部的热干扰对该电子设备内的测温器件检测到的体温数据的影响,从而使得电子设备检测到的目标体温更加接近用户的真实体温。
图103所示的实施例可以和上述描述的各种体温测量方法的实施例进行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临床中,体温是指人体核心温度。如图74所示,人体核心温度(core bodytemperature,CBT),又称为核心体温或体温,是指胸腔、腹腔内部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如图74所示,体温在寒冷环境和温暖环境中的差别较小,一般相对恒定,波动范围较小。而体温作为人体的四大生命体征之一,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例如,激素调节、免疫反应、自然节律等过程,都伴随着体温的变化,因此,体温的测量结果,尤其是连续测量结果对女性生理周期管理、生物节律调节、慢病管理等应用意义重大。
如图74所示,体温为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不便。而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舌下)、鼓膜温度(耳内)与体温最为接近,腋下温度、额头温度、胸部温度与体温的对应关系相对稳定,因此,实际测量场景中,通常在腋下、舌下(口腔内)、鼓膜(耳内)、腋下、额头、胸部等位置进行温度测量,并将测量到的温度作为体温。
而人体每个部位的皮肤温度都不相同,比如,额头温度通常在34±2℃,手腕外侧温度通常在30±5℃,如图74所示。
消费者理解的体温通常是以腋下和口腔的测温结果,36℃~37℃为正常体温,37℃以上为发热(图106)。目前医疗认可的测量部位是直肠、腋下、口腔、耳膜。所以额温枪检测额头皮肤温度后会进行补偿,使得最终在额温枪上显示的目标温度与腋下温度基本一致。
但是,由于不同部位的皮肤温度不同,如果对不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温度补偿算法可能会导致测量到的目标体温与用户的真实体温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例如,如果用额温枪直接测量用户的手腕,则计算用户的手腕的目标温度时,采用额头对应的温度补偿算法会导致测量误差增大。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体温检测方法,该方法中待电子设备接收到指示进行体温测量的测温指令后,该电子设备首先判断该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是否接触。在电子设备确定该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再判断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部位是否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如果该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部位是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从该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各自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中得到该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如此便可以采用与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部位匹配的温度补偿算法对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用户体温进行补偿,以提高体温测量的精确度。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具有体温测量功能的电子设备中。比如,电子设备可以为:如图65中的(b)所示的智能手表、如图65中的(a)所示的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手机以及其他可穿戴备(例如,如图65中的(c)所示的胸带、臂带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定。
通常电子设备通过内置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用户未经过修正的体温大多数可以视为该用户的皮肤温度(简称:肤温)。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根据皮肤温度得到的用户的体温视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该目标体温可以是皮肤温度,或者该目标体温也可以是对皮肤温度进行修正后得到的温度。采用不同的修正值或修正算法对皮肤温度进行修正得到的目标体温的类型可能不同,比如采用与核心温度相关的修正值或者算法对皮肤温度进行修正得到的目标体温可以视为核心体温。采用除非核心温度相关的修正值或者算法对皮肤温度进行修正得到的目标体温可以视为体表体温。之所以对皮肤温度进行修正主要是为了使得由电子设备确定的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尽可能的接近用户的真实温度。关于如何对皮肤温度进行修正可以参考下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07所示,该智能手表上具有用于测量用户体温的温度传感器。如图107中的(a)图所示,该温度传感器可以位于该智能手表的底部,这样当该智能手表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时,在用户佩戴智能手表过程中即可完成对用户的腕部的体温检测,相对于将测温配件黏贴在用户身上的测量方式,避免了黏贴方式引发用户皮肤过敏的可能性,且舒适性较高。
如图107中的(b)图所示,该智能手表佩戴在用户的腕部时,该智能手表测量到的用户的目标体温为36.8℃。
现结合相关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08所描述的体温测量过程进行说明。如图108所示的方法应用于具有体温检测功能的电子设备中,下述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该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为例,该方法包括:
步骤10801、智能手表检测测温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有体温检测功能的电子设备可以指该电子设备中布置有用于检测用户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电子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可以指该电子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此处统一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的体温时,用户可以点击该智能手表上的体温检测控件,以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从而使得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触发的测温指令。该体温检测控件可以是智能手表中的一个虚拟控件,也可以是一个实体按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如图107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的壳体上具有按键1,用户可以按压该按键1以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
图10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例用户触发智能手表检测体温的示意图。
示例性的,图109中的(a)图示出了智能手表当前输出的界面内容10901,该界面内容10901可以为智能手表的主界面。该界面内容1-901显示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多项功能。比如,体温控件10902(用于检测体温的体温检测功能)等。应理解,界面内容10901还可以包括其他更多的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功能,用户可以上下滑动、左右滑动等查看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功能,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如图109中的(a)图所示,该界面内容10901中除了显示体温控件10902外,还显示有该智能手表的电池电量、当前时间(比如14:15分)、睡眠检测功能以及运动检测功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09中的(a)图所示,在智能手表的界面内容10901上,用户点击体温控件10902。响应于体温控件10902被触发,智能手表进入如图109中的(b)图所示界面10903。该界面10903上包括体温检测控件10903-1,通过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10903-1可以开启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如图109中的(b)图所示,用户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10903-1。响应于用户的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10903-1的操作,该智能手表可以显示为如图110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或者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智能手表的界面内容10901上,用户点击体温检测功能控件10902,则智能手表确定用户触发了测温指令,则进入如图110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
应理解,开启了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之后,用户触发智能手表返回到图109中的(a)图所示的智能手表的主界面,不会影响该功能,即该体温检测功能依然可以保持的开启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在赘述。
另一方面,开启了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之后,如果用户触发智能手表返回到图109中的(a)图所示的智能手表的主界面,那么智能手表中止使用体温检测功能检测用户的体温。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还可以在智能手表上设置体温异常提醒方式。如图109中的(a)图所示,用户可以在智能手表的主界面上点击设置控件10904,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09中的(c)图所示的提醒方式选择界面10905。在该选择界面10905上,可以包括“振动”、“语音提示”、“指示灯”、“振动+语音提示”、以及“弹窗+振动+语音提示”等不同的提醒方式,用户可以选择任意一种提醒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如图109中的(c)图所示,在用户选择了“弹窗+振动+语音提示”的体温异常提醒方式的情况下,当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时,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在界面上显示弹窗、马达的振动且发出“嘀嘀嘀”的提醒音的方式,向用户发出体温异常的警报。
示例性的,如果用户选择了“指示灯”的提醒方式,那么当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时,智能手表可以以第一颜色(比如,红色)的指示灯指示用户的体温异常。那么当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体温正常时,智能手表可以以第二颜色(比如,绿色)的指示灯指示用户的体温异常。
作为另一个示例,当用户的体温异常时,还可以采用不同的颜色指示该用户的体温异常等级。比如,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体温超过38℃,则智能手表以红色的指示灯表示该用户的体温异常。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体温超过37℃,但未超过38℃,则智能手表以黄色的指示灯表示该用户的体温异常。这样便于用户根据指示灯的颜色确定自己的体温异常等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于提醒方式为指示灯的方式,体温异常和体温正常时对应的指示灯的颜色可以由用户自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对于安装有语音助手的智能手表,且在该智能手表能够使用麦克风采集语音数据的情况下,当用户需要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的体温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
比如,用户可以说出该智能手表的唤醒词“小X小X,准备测量体温”,则智能手表便可通过麦克风检测到唤醒词“小X小X,准备测量体温的语音指令,从而将其看作用户输入的测温指令。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如果该智能手表被设置为周期性检测体温,则达到检测周期时,便可以认为该智能手表检测到测温指令。比如,该智能手表被设置的是每1小时检测一次体温,如果首次检测体温为14:10分,那么在15:10分便可以认为触发了测温指令,相应的便可以认为智能手表检测到测温指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周期可以根据用户的作息规律设置,比如,在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体温检测周期长于用户处于非睡眠状态的体温检测周期。这是由于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该用户的体温通常变化不是非常大,因此可以设置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的周期长点,以减少体温检测的频次。而用户处于非睡眠状态时,该用户的体温波动明显,因此可以设置较短的检测周期,使得体温检测的频次高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默认处于开启状态,即一旦该智能手表处于开机状态,其体温检测功能便处于开启状态。这样便于随时检测测温指令。当然,用户可以关闭该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在指定时间段自动处于开启状态,在除指定时间段外的时间段自动处于关闭状态。比如,指定时间段为早上6:00~12:00以及下午14:00~24:00,那么智能手表在早上6:00~12:00以及下午14:00~24:00自动开启该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而在除这个时间段外的其余时间段关闭该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这样可以避免持续开启体温检测功能导致消耗智能手表的电量。该指定时间段可以是系统默认设置的,也可以是用户在智能手表中设置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待智能手表接收到测温指令之后,智能手表确定开始检测用户的体温。
步骤10802、响应于测温指令,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方式可以为语音提示。比如,智能手表语音提示用户“请将设备放置在您需要测量温度的部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除了在智能手表上设置体温异常提醒方式外,还可以设置提醒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提醒方式。比如,用户可以在智能手表上设置文字提示、文字提示+语音提示、语音提示等不同的提醒方式,用户可以选择任意一种提醒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方式可以为文字提示。
比如,举例说明,如图110中的(a)图所示,用户点击该图110中的(a)图所示的体温检测控件10903-1,响应于该用户的点击操作。该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10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11001,该界面11001显示提示框11002。该提示框11002的内容为:“请将设备放置在您需要测量温度的部位”。
在智能手表以文字方式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可以理解的是,该智能手表的显示界面从图110中的(a)图所示的显示界面变为图110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
在智能手表以语音方式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可以理解的是,该智能手表的显示界面从图110中的(a)图所示的显示界面变为图110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
值得说明的是,在该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上显示提示框11002的同时,该智能手表也可以采用语音提示方式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可以设置智能手表在体温测量过程中提示用户的方式。比如,用户可以设置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提示方式为语音提示,或者文字提示,或者文字提示+语音提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待用户初次使用该智能手表时,该智能手表可以提示用户设置智能手表在体温测量过程中提示用户的方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提示方式为系统自带的。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智能手表可以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也可以不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也即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过程为可选的步骤。
在智能手表不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场景中,响应测温指令后,该智能手表执行下述步骤10803。在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场景中,智能手表在步骤10802之后执行步骤10803。
步骤10803、智能手表确定智能手表是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10803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根据智能手表中的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确定智能手表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温度。
作为一种示例,智能手表根据智能手表中的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确定智能手表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包括: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确定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确定智能手表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温度传感器的类型不同,判断智能手表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基准也不同,下述将分别描述:
示例1)、温度传感器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比如,热敏电阻传感器)。
在示例1)中,当温度传感器接触到用户的皮肤时,该温度传感器才可以采集到用户的体温数据。那么这时当温度传感器挨着用户的皮肤时,则智能手表认为智能手表与户的皮肤接触。
示例2)、温度传感器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比如,红外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该温度传感器才可以采集到用户的体温数据。换言之,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智能手表可以认为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其中,该预设距离可以基于红外传感器的检测范围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预设距离可以为1厘米或者2厘米,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具体示例,如图108所示,当智能手表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该智能手表执行下述步骤10804-1。当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该智能手表执行下述步骤10804-2。
步骤10804-1、当智能手表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在预设时间(比如,1秒)后,该智能手表提示用户重新调整该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
比如,当温度传感器为接触式传感器时,如果智能手表确定温度传感器未与用户的皮肤挨着,则确定智能手表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比如,当温度传感器为非接触式传感器时,如果智能手表确定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则确定智能手表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智能手表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则智能手表也可以提示用户测量出错,请保持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位于1cm或2cm内,或者,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挨着用户的皮肤。
步骤10804-2、当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智能手表判断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是否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
其中,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每个生物体部位具有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至少两个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不同。可选的,不同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不同。
该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可以是用户的所有生物体部位,也可以是用户的部分生物体部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中预先存储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每个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比如,如表7所示:
表7
生物体部位 温度补偿算法
额头 温度补偿算法1
手腕 温度补偿算法2
腋下 温度补偿算法3
耳膜 温度补偿算法4
胳膊 温度补偿算法5
脚腕 温度补偿算法6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也可以从云服务器处获取上述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每个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比如,云服务器可以定期向智能手表推送上述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每个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如果智能手表接受该云服务器的推送,便可以从云服务器处获取上述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每个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智能手表中预先存储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每个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且该智能手表还从云服务器处获取上述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每个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那么智能手表以云服务器推送的各个部位的温度补偿算法为准。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智能手表已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比如,智能手表可以语音提示用户的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比如,“设备已检测到用户的皮肤”。比如智能手表可以在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发出滴滴滴的声音,以表示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比如智能手表可以在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以振动的方式提示用户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通过提醒便于用户确定本次体温测量智能手表是否成功采集到的体温数据。
值得说明的是,在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便可以利用温度传感器采用用户的体温数据。
作为一种示例,智能手表采集用户的体温数据的过程中,该智能手表还可以发出滴滴滴的提示音以表示智能手表正在采集体温数据。这样便于用户明确需要保持静止状态。
作为另一种示例,待智能手表成功采集到用户的体温数据后,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数据已采集结束,这样便于用户确定暂时无需保持静止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判断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是否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自动识别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特征是否与该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特征相同。如果智能手表确定识别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特征与该某个生物体部位的特征相同,则智能手表便可以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且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即为目标生物体部位。该目标生物体部位的特征与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特征相同。
举例说明,由于人体不同生物体部位的组织不同,比如,额头处的骨骼较多,而手腕处的血管密集、皮下组织薄,血管处与非血管处有明显的温差,因此,不同的生物体部位接收到光波信号之后,不同的生物体部位发射回的光波信号的反射强度不同,因此智能手表可以根据反射量的相对关系,识别检测部位。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额头、腕部和其他部位对于蓝光、绿光、红外的不同反射率进行部位判断。
如图111中的(a)图所示,如果电子设备向手腕发射的光信号为等强度的红外光信号、蓝光信号、绿光信号时,经该手腕反射回的光信号的反射率为:绿光>红外>蓝光。如图111中的(b)图所示,如果向额头发射的光信号为等强度的红外光信号、蓝光信号、绿光信号时,经该额头反射回的光信号的反射率为:红外>绿光≈蓝光。反射率由反射强度和发射强度确定。比如,反射率=反射强度/发射强度。
那么如果智能手表确定其所接触的部位反射回的光信号的反射率为:绿光>红外>蓝光时,则智能手表确定其所接触的部位为手腕。那么如果智能手表确定其所接触的部位反射回的光信号的反射率为:红外>绿光≈蓝光时,则智能手表确定其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
由图111可以看出,如果向额头和手腕同时发射同一种光线时,比如红外光信号,那么经额头反射回的红外光信号的反射强度高于额头反射回的红外光信号的反射强度。因此,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可以根据其所接触的部位反射回的光信号的反射强度,识别其所接触的部位。
比如,智能手表中预先存储如表8所示的内容:
表8
生物体部位 反射强度
手腕 反射强度区间1~反射强度区间2
额头 反射强度区间3~反射强度区间4
耳膜 反射强度区间5~反射强度区间6
腋下 反射强度区间7~反射强度区间8
值得说明的是,表8仅以生物体部位为手腕、额头、耳膜、腋下等为例,当然该生物体部位包括并不局限于手腕、额头、耳膜、腋下等。人体的各个部位对同一光线的反射强度均不同,因此智能手表可以识别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任一个用户的部位。因此,该智能手表中也可以存储用户的所有生物体部位对应的测温算法。
如果智能手表确定向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发射光波信号之后,被发射回的光波信号的反射强度位于反射强度区间3~反射强度区间4,则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而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包括额头,那么智能手表便可以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是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
作为一种示例,该智能手表中具有PPG传感器,该PPG传感器用于向PPG传感器所接触的部位发送光波信号,以及用于接收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反射的光波信号,并向智能手表的处理器反馈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反射的光波信号的反射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该智能手表向该PPG传感器发送启动指令,该启动指令用于指示该PPG传感器向PPG传感器所接触的部位发送光波信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向智能手表所接触的不同部位发射的光波信号的强度相同。比如,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部位1时,该智能手表向部位1发射强度为强度1的光波信号。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部位2时,该智能手表向部位2发射强度为强度1的光波信号。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智能手表判断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是否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当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然后智能手表判断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是否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指:该智能手表中所布置的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此处统一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自动识别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比如,智能手表自动识别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特征,智能手表根据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特征以及预设的各个生物体部位对应的特征,识别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比如,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特征为A,且各个生物体部位中额头的特征也为A,则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比如,额头处的特征为额头的皮下组织中的骨骼相对于手腕或者耳膜或者腋下的骨骼多。又比如,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特征为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反射回的光波信号的强度位于反射强度区间3~反射强度区间4内,则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自动识别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之后,该智能手表还可以发出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判断所述智能手表自动识别所述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是否正确。如果用户指示正确,则智能手表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准。如果用户指示不正确,则智能手表重新识别的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或者提示用户输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
举例说明,如图112所示,当用户采用如图112中的(a)图所示的方式测量用户的体温时,比如,用户将智能手表的温度传感器对准用户的额头,且保证智能手表的温度传感器和用户的额头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厘米,以使得智能手表接触用户的额头。这时智能手表内布置的PPG传感器可以向智能手表接触的部位发射一定强度的光波信号。然后该智能手表内布置的PPG传感器可以接收经智能手表接触的部位反射回的光波信号。然后智能手表基于反射回的光波信号的强度结合上述表8确定智能手表接触的部位为额头,则显示如图112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11200,该界面11200用于提示用户本次体温测量的部位为额头,以及请用户判断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部位是否正确。如果用户点击控件11201,则智能手表确认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部位正确。如果用户点击控件11202,则等待预设时间(比如,1秒或者2秒)后,该智能手表重新识别智能手表接触的部位。通过用户修正的方式可以使得后续测温更加准确。
值得说明的是,在智能手表确定控件11201和控件11202均未被触发的情况下,也即用户未在界面11200做出选择,则一定时间(比如10秒)之后,该智能手表以自动识别的部位为准。
上述方案中通过由智能手表自动识别智能手表接触的部位,可以避免当智能手表的温度传感器位于该智能手表的正面(即与显示屏位于同一侧)时,用户无法选择部位的情况发生。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当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该智能手表提示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选择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提示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选择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方式可以是语音提示也可以是文字提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比如,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上显示选择界面,该选择界面用于供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确定本次体温测量的部位。智能手表根据用户在选择界面上输入的操作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
举例说明,该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13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11300,该图113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上具有让用户选择本次测量部位的选择界面。用户可以在选择界面上选择本次体温测量的部位。在该选择界面上,可以包括“额头”、“腋下”、“耳膜”“手腕”、以及“其他”等不同的部位选择方式,用户可以选择任意一种部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比如,如果用户在图113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11300选择的部位为“额头”,则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待用户在选择界面上选择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之后,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显示如图113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11301,以让用户选择后续以本次选择的部位为准。如果控件11303被触发,则智能手表确认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如果控件11302被触发,则智能手表切换为如图113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由用户重新选择测量部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用户在图113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11300选择的部位为“额头”,但是实际上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是手腕而不是额头时,智能手表如果确定用户选择的部位和该智能手表识别出的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不一致,则智能手表可以提示用户请确认本次体温的测量部位,或者提示用户本次选择的测量部位和设备识别的部位不同,请重新选择测量部位。
在向用户提示之后,如果智能手表实际上所接触的部位依然是“手腕”,且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部位也是“手腕”。但是,智能手表确定用户选择的部位却为“额头”,则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也即当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部位与用户选择的部位不同时,该智能手表以用户选择的部位为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
通过用户自行选择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可以避免存在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不属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的情况发生。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当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该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上显示输入界面,在该输入界面上用户可以输入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具体是额头、耳膜、手腕或者其他。
如图113中的(c)图所示,待用户选择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之后,该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13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以表示智能手表正在测量用户的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判断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不是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的情况下,则智能手表执行下述步骤10805-1或者执行上述步骤10801。在智能手表判断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的情况下,则智能手表执行下述步骤10805-2。
步骤10805-1、在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不是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的情况下,则智能手表可以通过提示信息提示用户测量出错,请重新调整该智能手表在用户的皮肤上的接触位置。
举例说明,如果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为如表7中描述的部位,而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不是表7中描述的部位,则智能手表提示用户测量出错。该提示用户测量出错的方式可以是语音提示或者文字提示。
举例说明,如图110中的(d)图所示,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腕部”,则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10中的(d)图所示的界面,该界面用于提醒用户目前正在采集“腕部”的体温数据。如果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则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13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
步骤10805-2、在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的情况下,智能手表根据目标温度补偿算法以及第一体温确定目标体温。
其中,目标温度补偿算法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与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相同的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也可以称为:温度补偿模型)。第一体温为智能手表采集到的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该用户的皮肤温度。
比如,如果智能手表确定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手腕,那么目标温度补偿算法为目标温度补偿算法2。如果智能手表确定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那么目标温度补偿算法为目标温度补偿算法1。比如说温度补偿算法采用线性回归算法或非线性回归算法。具体的,智能手表的处理器获取到该智能手表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目标生物体部位的皮肤温度,结合环境温度、生理参数、肌肉距离等,即可通过目标生物体部位对应的温度补偿算法换算成为目标体温。
步骤10806、智能手表在显示屏上显示目标体温。
举例说明,如图110所示,以智能手表确定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手腕为例,图110中的(e)图示出了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的手腕处的目标体温。又一可能的示例,为了用户明确本次测量的是用户哪个部位的体温,该显示屏上还可以显示智能手表确定的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具体是什么。比如,额头。
上述显示屏可以是该智能手表自身带的显示屏。上述显示屏也可以是与该智能手表建立通信连接的终端(比如,手机)的显示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采用该智能手表测量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不同生物体部位的体温时,在显示屏上显示的目标体温相同。
如图114所示,图1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体温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具有体温检测功能的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的体温检测功能处于开启状态,该方法包括:
步骤11401~步骤11404-1,同步骤10801~步骤10804-1,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11404-2、在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可以自动识别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其中,测温场景包括室内测温场景(比如,家、学校、单位、商城等)和室外测温场景(比如,公园、街道、桥上、山上)。比如,该智能手表可以采用智能手表中的GPS模块确定该用户所在的位置以及室内外场景模型确定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比如,智能手表可以将用户所在的位置输入该室内外场景模型中,便可以得到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为了提高测温的准确性,在智能手表自动识别出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之后,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判断智能手表自动识别出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如果用户指示智能手表自动识别出的测温场景不正确,则智能手表重新进行测温场景识别或者以用户输入的测温场景为准。如果用户指示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测温场景正确,则智能手表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出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详细说明图114所示的实施例,先结合图115来说明,如图115中的(A)图所示,在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输出显示界面11500。该显示界面11500中不仅包括智能手表自动识别出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以室外测温场景为例)外,还包括控件11501以及控件11502。用户可以点击控件11501以触发智能手表确定自动识别出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正确。用户可以点击控件11502以触发智能手表确定自动识别出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不正确,从而触发智能手表重新识别测温场景或者显示如图115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
上述通过智能手表自动识别测温场景提高了测温的灵活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输出显示界面,该显示界面中包括测温场景选择控件。该用户可以在该显示界面上选择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举例说明,在智能手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如图115中的(B)图所示,该智能手表输出显示界面11503。该显示界面11503用于提示用户选择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比如,如果用户点击控件11505,则响应于控件11505被触发的操作,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如果用户点击控件11504,则响应于控件11504被触发的操作,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
步骤11405、智能手表根据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确定向用户推荐的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
结合上述图115中的(B)图,在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A时,该智能手表可以显示如图115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以提示用户从智能手表推荐测量的一个或多个部位(比如额头、手腕、胳膊、其他)中选择一个测量部位。在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时,该智能手表可以显示与室外测温场景对应的界面,该室外测温场景对应的界面中包括智能手表根据室外测温场景为用户推荐的测量部位。在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时,该智能手表可以显示与室内测温场景对应的界面,该室内测温场景对应的界面中包括智能手表根据室内测温场景为用户推荐的测量部位。
举例说明,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在的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向用户推荐的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包括手腕、耳膜。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向用户推荐的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包括额头、手腕、胳膊、胸部或其他任意部位。这是由于在室外场景下,室外的风力指数会影响测温的准确性,因此,在室外测温场景下,向用户推荐手腕、耳膜等受风力指数影响较小的部位可以提高测温的准确性。而在室内测温场景下,由于风力指数对生物体部位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室内测温场景下即使向用户推荐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也不会影响测温的准确性。
上述以智能手表根据用户所在的测温场景为例,确定向用户进行体温检测的测量部位,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还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区域的环境温度向用户推荐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比如,虽然额头的温度测起来方便,但却受周围环境温度影响很大,如果智能手表根据用户的行动轨迹确定用户刚从室外进入室内,这时如果测量用户的额头的温度肯定很低,又或者,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所在的季节为夏季,且用户刚在阳光下做完运动,那么这时测量用户的额头的温度肯定会高些,基于这些因此,智能手表可以向用户推荐的测量部位包括手腕、耳膜、胳膊等部位。
又比如说,在进行体温检测之前,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选择该用户偏好的测量部位,在用户选择偏好的测量部位之后,在后续测温过程中该智能手表便可以将用户偏好的测量部位作为推荐的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举例说明,在体温检测之前,或者用户设置该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参数时,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从N个待检测部位中选择该用户偏好的测量部位。
步骤11406、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推荐的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目标测量部位接触。
该目标测量部位为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所选择的测量部位。
比如,智能手表可以以文字提示方式和语音提示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与用户从推荐的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选择的部位接触。
比如,如果结合图115中的(C)图所示,如果用户从智能手表推荐的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所选择的生物体部位为“额头”,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对准该用户的“额头”。
作为另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可以提示用户在指定时间内将智能手表对准该用户的“额头”。如果用户未在指定时间内将智能手表对准该用户的“额头”,则智能手表可以退出测温界面,或者继续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对准该用户的“额头”。在连续多次提醒之后,如果用户还未将智能手表对准该用户的“额头”,则智能手表退出测温环节。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向用户推荐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之后,智能手表可以提示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选择目标检测部位。待用户选择目标检测部位之后,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对准目标检测部位。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手表向用户推荐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之后,智能手表可以不提示用户从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选择目标检测部位,而是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对准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任一个生物体部位。这样在智能手表检测到智能手表所对准的生物体部位之后,该智能手表可以采用上述图10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过程识别该智能手表所对准的生物体部位是额头还是手腕或者耳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智能手表所对准的生物体部位指:该智能手表中所布置的温度传感器对准该用户的生物体部位。此处统一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由于在实际过程中可能存在用户虽然在步骤11407选择的测温部位为“额头”,但是却将智能手表与用户的“手腕”接触,因此,为了提高测温的准确性,在步骤11406之后还可以包括:
步骤11407、判断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是否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
关于步骤11407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804-2处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11408-1、在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不是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的情况下,则智能手表提示用户测量出错,请重新调整该智能手表在用户的皮肤上的接触位置。
步骤11408-2、在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的情况下,则智能手表确定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
作为一种示例,智能手表确定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包括:智能手表确定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位置和用户的核心部位之间的肌肉距离。智能手表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得到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生物体参数包括: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以及运动量信息。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度、空气对流系数、环境湿度中的一个或多个。
举例说明,结合图116所示,在进行体温检测之前,该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16所示的界面,该界面中包括人体图像。在该界面中用户可点击任意部位(比如,部位1~部位10)。其中,部位1表示用户的肩膀。部位2表示用户的手腕。部位3表示用户的膝盖。部位4表示用户的脚腕(也可以称为脚踝)。部位5表示用户的腿部。部位6表示用户的胳膊。部位7表示用户的肚皮。部位8表示用户的脖子。部位9表示用户的额头。部位10表示用户的胸部。在用户点击部位9(比如,额头)之后,智能手表便可以提示用户后续将智能手表对准用户的额头,然后智能手表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部位(额头)、用户的身高、体重来估算肌肉距离。举例说明,在用户点击部位4之后,智能手表便可以提示用户后续将智能手表对准用户的脚踝,然后智能手表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部位(脚踝)、用户的身高、体重来估算肌肉距离,以辅助后续测温。
值得说明的是,用户在上述人体图像上选择的部位并不局限于部位1~部位10还可以是用户的其他部位,比如手背、耳朵、后背、臀部等。只要用户在上述人体图像上选择部位之后,用户可以将智能手表中的温度传感器对准用户所选择的部位,智能手表便可以采集到该部位对应的皮肤温度值,然后利用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对该部位对应的皮肤温度值进行修正便可以得到目标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是否对采集到的皮肤温度进行修正。如果智能手表检测到触发对皮肤温度进行修正的操作,则智能手表可以对采集到的皮肤温度进行修正。如果智能手表检测到触发对皮肤温度不进行修正的操作,则智能手表对采集到的皮肤温度不进行修正,后续可以直接显示皮肤温度。这样便于用户了解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的皮肤温度。
举例说明,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等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环境湿度可以由智能手表中的湿度传感器确定,或者由用户输入或者由智能手表根据用户所在的位置从服务器处获取。上述环境温度可以由智能手表中的环境温度传感器确定,或者由用户输入或者由智能手表根据用户所在的位置从服务器处获取。或者,该智能手表还可以从服务器处获取该用户所在位置的空气对流系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上述运动量信息可以包括该用户的运动量、出汗率。比如用户的出汗率可以由用户向智能手表中输入,也可以由该智能手表通过该智能手表中的汗液传感器或者摄像头等获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智能手表可以从与该智能手表通信的手机中获取该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或者该用户也可以在智能手表中输入该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不同用户的生理构造差异,即使用户A和用户B的年龄相同、身高体重相同,但是也可能存在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A和用户B的手腕的温度时,但是用户A的手腕与用户A的核心部位之间的肌肉距离和用户B的手腕与用户B的核心部位之间的肌肉距离不同,因此基于根据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确定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可以提高体温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被测量部位与人体的核心部位之间的肌肉距离越近,测量到的真实体温越接近人体的体温。例如,核心部位可以为人体的心脏或者以心脏或者肝脏为中心点的部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得到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可以通过下述方式1或方式2实现:
方式1、智能手表通过查询第一预设表得到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第一预设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体温差异值,以及每个体温差异值对应的生理参数、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
如表9所示,表9示出了第一预设表的内容:
表9
个人资料 环境参数 肌肉距离 体温差异值
年龄段1 环境参数1~环境参数3 肌肉距离1~肌肉距离2 体温差异值2
年龄段2 环境参数4~环境参数5 肌肉距离3~肌肉距离4 体温差异值3
年龄段3 环境参数6~环境参数7 肌肉距离5~肌肉距离6 体温差异值4
年龄段4 环境参数8~环境参数10 肌肉距离7~肌肉距离8 体温差异值5
方式2、智能手表将用户的个人资料、环境参数以及肌肉距离输入肤温差异模型中,得到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其中,肤温差异模型通过采用金标测量体温与各部位皮肤温度的差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训练或计算,获取的不同个人资料(例如,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生理参数(比如,心率、血压、运动量)、环境参数(比如,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风力指数)与肌肉距离产生的与体温差异值的模型。
如图117所示,A表示用户的性别、B表示用户的年龄段、C表示用户的体重段、D表示用户的测量位置至心脏肌肉距离、E表示用户的测量部位(胳膊、腿、头、胸腹)、F表示用户的环境温度、G表示用户的环境湿度、H表示用户的心率、I表示用户的运动量、J表示用户的出汗量、K表示用户的对流系数,智能手表可以将A~K输入至如图117所示的肤温差异模型从而得到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
步骤11409、智能手表采用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对第一体温进行修正。
步骤11410、智能手表将修正后得到的体温确定为目标体温。
步骤11411、智能手表在显示屏上显示目标体温。
比如,以智能手表所接触的部位为“额头”,智能手表采集到的“额头”的第一体温为35.6℃为例,如果智能手表通过上述方式1或方式2确定该“额头”关联的体温差异值为1℃,那么智能手表可以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为36.6℃。如图115中的(D)图所示,智能手表在显示屏上显示用户的目标体温为36.6℃。
上述通过图108和图114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体温检测方法,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在3分钟之内,使用该智能手表测量用户手腕部位的温度,该智能手表测量到的皮肤温度(比如,第一温度)为36.0℃,智能手表通过手腕关联的温度修正算法得到目标温度为36.5℃。然后用户使用该智能手表测量用户额头部位的温度,该智能手表测量到额头处的皮肤温度(比如,第一温度)为36.2℃,智能手表通过额头关联的温度修正算法得到目标温度为36.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测量方法中由于该智能手表支持测量用户不同部位的体温,这样便于用户了解自身不同的体温分布。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及时让测量人员了解该被测用户的体温是否异常,在测量到被测用户的目标体温之后,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该被测用户的目标体温是否异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提示该被测用户的目标体温是否异常的方式可以将用户的目标体温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体温下限预警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是否正常。
比如,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高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者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低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时,则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小于或等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且大于或等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时,则确定用户的体温正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的体温之前,用户还可以在该智能手表中设置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
举例说明,如图118所示,用户点击如图118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中的设置控件1-1801,该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18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在该界面中显示有设置体温阈值的控件以及设置体温异常提醒方式的控件。该用户如果点击设置体温阈值的控件,则智能手表便可以显示如图118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后续用户可以在该图118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上进行操作以设置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通过该智能手表的语音助手,设置该智能手表的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比如,用户使用该智能手表的唤醒词唤醒该智能手表之后,然后对着该智能手表发出语音指令。比如语音指令为“设置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为37.3℃,以及体温下限预警阈值为35.0℃”。智能手表采集到该语音指令之后,便可以设置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为37.3℃,以及体温下限预警阈值为35.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智能手表中的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是系统默认的,即该智能手表出厂时便被配置有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比如37.3℃)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比如35.0℃)。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不同人的个体差异,不同用户的温度耐受极限不同,因此智能手表中的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和体温下限预警阈值可以为根据该用户的历史生理参数确定的,这样不同用户的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体温下限预警阈值可能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待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时,智能手表还可以通过振动、语音方式、文字方式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提示用户体温异常。
除此之外,待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低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时,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体温过低,注意保暖。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时,如果该用户的体温异常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或者智能手表确定在一定时间内测量到的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异常的次数高于指定次数(比如,5次),该智能手表还可以向该智能手表中存储的紧急联系人对应的设备发送预警提示,以便紧急联系人及时了解该用户是否存在危险。当然,可选的,智能手表向紧急联系人对应的设备发送预警提示之前,也可以先提示该智能手表对应的用户是否授权发送。在用户授权发送的情况下,一旦用户的体温异常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或者智能手表确定在一定时间内测量到的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异常的次数高于指定次数智能手表便会自动触发向紧急联系人对应的设备发送预警提示。
图1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提醒用户的体温异常的方式示意图,上述图108和图114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可以采用以下体温异常提醒方式。具体地,智能手表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体温异常提醒方式,向用户提醒体温异常。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19所示,智能手表可以通过振动的方式,向用户进行提醒。具体地,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高于或等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驱动该智能手表的马达发生振动。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19所示,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蜂鸣器发出提醒音频的方式,向用户进行提醒。具体地,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高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时,驱动蜂鸣器发生“嘀嘀嘀”的提醒提示或者“体温过高”的提醒语音。
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19所示,智能手表可以通过文字提醒方式体现用户体温过高。具体地,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体温高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目标体温低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时,在界面上自动弹出第一窗口,显示“体温过高”或“体温过低”的提醒消息,用户可以点击该第一窗口的任意位置关闭该第一窗口。或者,该第一窗口在智能手表上显示一定时长后自动消失,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该第一窗口的右上角还可以包括关闭按钮,用户也可以点击该关闭按钮以触发智能手表关闭第一窗口;又或者,用户通过按压机械按键,以触发智能手表关闭第一窗口;又或者,用户通过快捷操作,以触发智能手表关闭第一窗口,该快捷操作可以包括用户手持智能手表转动固定圈数、固定角度、拍击等操作。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上的提醒窗口(例如第一窗口)可以适配该智能手表上的显示屏的大小,例如提醒窗口悬浮显示在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上,占据该智能手表的显示屏的部分区域;或者智能手表上的提醒窗口占据智能手表的显示屏的全部界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列举的提醒窗口可以不以窗口的形式展示给用户,仅仅以交互界面或操作界面的形式展示给用户。例如提醒窗口就是智能手表的显示屏的界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上述介绍的用户关闭第一窗口的方式也可以用于取消智能手表的振动、或者关闭蜂鸣器的语音提醒,本申请实施例对用户关闭提醒的方式不作限定。
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19所示,用户的目标体温高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目标体温低于体温下限预警阈值时,该智能手表可以利用该智能手表上的指示灯向用户提示体温异常。比如,用户体温异常时,智能手表控制该指示灯的颜色为第一颜色(比如红色)。用户体温正常时,该智能手表控制该指示灯的颜色为第二颜色(比如绿色)。
可选地,对于图119中介绍的提醒方式,智能手表可以以单独一种方式向用户进行提醒,也可以相互结合,以同时两种、或者同时三种的方式向用户进行提醒,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为了使得用户通过指示灯的颜色识别该用户的体温异常程度,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体温异常程度控制该指示灯的颜色,不同体温异常等级对应的指示灯的颜色不同。比如用户的体温异常程度为高等,则智能手表控制该指示灯的颜色为颜色1(比如红色)。如果该用户的体温异常程度为中等,则智能手表控制该指示灯的颜色为颜色2(比如黄色)。如果该用户的体温异常程度为低等,则智能手表控制该指示灯的颜色为颜色3(比如橙色)。当用户的目标体温高于或等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比如37.3℃)但是低于目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1(比如37.5℃)时。该用户的体温异常程度为低等。当用户的目标体温高于或等于目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1(比如37.5℃),但是低于目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2(比如39.0℃)时。该用户的体温异常程度为中等。当用户的目标体温高于或等于目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2时,该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的体温异常程度为高等。
一种体温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具有温度传感器的智能手表中,如图120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2001、在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智能手表确定该智能手表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用户的皮肤温度。
比如说,当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利用红外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热通量传感器、双波长传感器、双通道传感器等温度传感器测量肤面温度。
具体的,在检测到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中的处理器通知该智能手表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开始工作,然后智能手表内的温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体温数据反馈给处理器,以由处理器根据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体温数据计算得到用户的皮肤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的体温时,用户可以点击该智能手表上的体温检测控件,以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从而使得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触发的测温指令。该体温检测控件可以是智能手表中的一个虚拟控件,也可以是一个实体按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智能手表的壳体上具有按键1,用户可以按压该按键1以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
图1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例用户触发智能手表检测体温的示意图。
示例性的,图121中的(a)图示出了智能手表当前显示的界面内容12101,该界面内容12101可以为智能手表的主界面。该界面内容12101显示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多项功能。比如,用于检测体温的体温检测功能12102等。应理解,界面内容12101还可以包括其他更多的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功能,用户可以上下滑动、左右滑动等查看该智能手表具有的功能,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如图121中的(a)图所示,该界面内容12101中除了显示体温检测功能12102外,还显示有该智能手表的电池电量、当前时间(比如14:15分)、睡眠检测功能以及运动检测功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21中的(a)图所示,在智能手表的界面内容12101上,用户点击体温检测功能控件12102。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智能手表进入如图121中的(b)图所示界面12103。该界面12103上包括体温检测控件12103-1,通过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12103-1可以开启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如图121中的(b)图所示,用户点击该体温检测控件12103-1。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该智能手表可以显示如图122所示的界面。或者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智能手表的界面内容12101上,用户点击体温检测功能控件12102,则智能手表确定用户触发了测温指令则进入如图122所示的界面。
应理解,开启了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之后,用户触发智能手表返回到图121中的(a)图所示的智能手表的主界面,不会影响该功能,即该体温检测功能依然可以保持的开启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在赘述。
另一方面,开启了智能手表的体温检测功能之后,如果用户触发智能手表返回到图121中的(a)图所示的智能手表的主界面,那么智能手表中止使用体温检测功能检测用户的体温。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对于安装有语音助手的智能手表,且在该智能手表能够使用麦克风采集语音数据的情况下,当用户需要使用智能手表测量用户的体温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向智能手表输入测温指令。
比如,用户可以说出该智能手表的唤醒词“小X小X,准备测量体温”,则智能手表便可通过麦克风检测到唤醒词“小X小X,准备测量体温的语音指令,从而将其看作用户输入的测温指令。
待智能手表接收到测温指令之后,智能手表确定开始检测用户的体温。
步骤12002、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所处的环境参数以及对流系数。
比如,如果该智能手表内部设置有环境传感器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可以利用环境传感器获取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或者该用户所处的环境参数可以由用户向智能手表中输入,或者由智能手表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值得说明的是,环境参数以及对流系数用于对用户的皮肤温度进行修正,以得到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还可以确定该用户所处的测温环境为室内测温环境或室外测温环境。
下述将分情况描述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的过程:
情况1)、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可以在获得GPS权限的情况下,自动确定该用户所处的测温环境为室内测温环境或室外测温环境。
作为一种示例,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者室外测温场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基于智能手表内自带的多个传感器采集数据,包含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光传感器、陀螺仪、磁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一个或多个与智能手表当前状态以及所处场景相关的数据来判断当前用户的测温场景处于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
具体的,智能手表通过光传感器获取光照强度、智能手表获取转弯行为特征、通过陀螺仪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获取佩戴该智能手表的用户的走停频率特征、通过气压传感器获取用户所处环境的气压特征、通过GPS传感器获取到GPS信号特征等参数。智能手表将获取到的各种参数输入至室内外场景分类器中得到当前用户的测温场景处于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
通过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可以提高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测量的便捷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智能手表内具有上述室内外场景分类器。该室内外场景分类器可以由智能手表从服务器处获取,或者由智能手表出厂自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行体温检测的情况下,智能手表首先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在检测到用户指示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正确的情况下,再将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测温场景作为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
示例性的,以智能手表自行识别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为例,当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后,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22中的(a)或图122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在图122中的(a)或图122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提示用户判断智能手表所识别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
对于图122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为例,如果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122中的(a)所示的第一控件12201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智能手表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122中的(a)所示的第二控件12202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或者智能手表在检测到用户点击第二控件12202之后,智能手表进入重新识别测温场景的模式,然后继续显示智能手表再次识别出的测温场景的界面。
对于图122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为例,如果智能手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122中的(b)所示的第三控件12201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智能手表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122中的(b)所示的第四控件12204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者智能手表在检测到用户点击第四控件12204之后,智能手表进入重新识别测温场景的模式,然后继续显示智能手表再次识别出的测温场景的界面。
通过在智能手表自动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后加以用户确认的方式可以提高测温场景识别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进行体温检测的情况下,智能手表首先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或者室外测温场景。在预设时间段内智能手表未检测到用户指示该智能手表自动识别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的操作,则智能手表将自动识别的测温场景作为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
示例性的,继续以图122中的(a)图为例,以智能手表自行识别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为例,在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22中的(a)所示的界面之后,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在预设时间段(比如5秒)内未确认智能手表所识别的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是否正确,那么如果智能手表自己识别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那么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如果当前智能手表自己识别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那么智能手表确定用户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
情况2)、基于用户的触发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基于用户的输入,确定用户所处的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
举例说明,当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后,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22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智能手表可以通过提示框12205来提示用户选择用户所处的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122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所示的控件12206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内测温场景。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图122中的(c)图所示的控件12207的操作后,智能手表确定当前用户所处的目标测温场景为室外测温场景。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后,如果智能手表的定位权限未开启,则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是否开启定位权限,以便智能手表准确获取该用户所在的位置,提高室内外场景识别的准确性。
步骤12003、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的生理参数。
例如,生理参数可以为心率、出汗量、运动量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比如,该智能手表中具有可获取该用户的心率的PPG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用户出汗量的汗液传感器以及确定运动量的其他传感器。该用户的生理参数也可以由用户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是否启动PPG传感器以检测用户的心率。在用户同意检测用户的心率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利用PPG传感器检测该用户的心率。由于PPG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同时工作的情况下,会影响温度传感器采集用户体温的准确性,因此该智能手表可以控制工作在PPG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在不同时段,以避免二者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测温的准确性。上述描述的是,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提示用户是否启动PPG传感器以检测用户的心率,当然,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也可以不提示用户,而是直接利用PPG传感器检测该用户的心率。
值得说明的是,在智能手表得到用户的心率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可以利用心率对用户的皮肤温度进行补偿,以得到该用户的体温。那么在智能手表未得到用户的心率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可以将该用户的皮肤温度采用目标温度差值进行修正以得到用户的目标温度。该目标温度差值由用户的个人资料、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确定。换言之,在智能手表得到用户的心率的情况下,和智能手表未得到用户的心率的情况下,智能手表对皮肤温度进行补偿的方式不同。
步骤12004、智能手表获取用户的个人资料。其中,个人资料可以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该智能手表中存储有该用户的个人资料,或者该个人资料由用户向该智能手表中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在用户触发测温指令的情况下,如果智能手表确定智能手表不具有该用户的个人资料,则智能手表还可以提示用户输入个人资料。比如,该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23所示的界面。在图123所示的界面上用户可以输入个人资料。
上述步骤12002~步骤12004不分先后顺序。
步骤12005、智能手表根据用户的个人资料、皮肤温度、环境参数、对流系数、生理参数以及第一模型,得到该用户的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智能手表中配置有第一模型,或者该智能手表从服务器中获取到该第一模型。或者该第一模型为该智能手表自主训练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那么步骤12005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将用户的个人资料、皮肤温度、环境参数、对流系数、生理参数输入至第一模型,得到该用户的体温。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智能手表中不具有第一模型,那么步骤12005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智能手表将用户的个人资料、皮肤温度、环境参数、对流系数、生理参数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智能手表将用户的个人资料、皮肤温度、环境参数、对流系数、生理参数输入至第一模型,得到该用户的体温。然后服务器将该用户的体温反馈给智能手表。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模型是采用神经网络算法或者其他方式对预设的第一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后得到的模型。具体的,训练设备(可以是服务器也可以是智能手表)首先获取训练样本,训练样本包括同一用户在不同环境参数、不同皮肤温度、不同生理参数对应的体温,以及性别不同、年龄、体重、身高、心率、运动量等不同参数均不同的用户的体温。训练设备将上述训练样本输入第一算法模型之后进行训练后得到的第一模型。这样当该智能手表获取到用户A的上述各项参数之后,便可以将各项参数输入至第一模型以得到该用户A的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所选择的测温模式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模型不同。比如,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选择单次测温,则确定第一模型为用于进行单次体温测量的测温模型。
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选择连续测温,则智能手表确定第一模型为用于进行连续体温测量的测温模型(比如,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在连续测温模式下,该智能手表收集用户在连续测温模式对应的时间段内不同时刻该用户对应的各项参数。比如,时刻1~时刻K中每个时刻,用户的各项参数(比如,A~J)。其中,A表示性别、B表示年龄段、C表示体重段、D表示皮肤温度、E表示环境温度、F表示环境湿度、G表示心率、H表示运动量、I表示出汗量、J表示对流系数。智能手表将时刻1对应的各项参数输入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中便可以得到该时刻1用户的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时刻K的各项参数,既可以是该时刻点的测量数据,可以是以K时刻为中心的一段时间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如图124所示,图124给出了室内外场景下对流系数的确定方式。智能手表根据该智能手表的GPS功能确定该用户所处的位置为室内测温场景还是室外测温场景。如果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位置为室外测温场景,则智能手表提示用户本次进行体温测量的模式为单次模式或连续模式。在单次模式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提示用户将智能手表藏于口袋内或者袖子内部。如果用户根据该提示将智能手表藏于口袋内或者袖子内部,则智能手表确定对流系数为阈值1(比如0)。如果用户根据该提示未将智能手表藏于口袋内或者袖子内部,则智能手表确定对流系数为A,或者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在位置的风力指数,然后根据风力指数确定用户所在位置的对流系数。在连续模式的情况下,智能手表确定对流系数为B,或者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在位置的风力指数,然后根据风力指数确定用户所在位置的对流系数。在智能手表确定用户所处的位置为室内场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根据用户的运动量确定该对流系数。比如,如果运动量小于阈值,则智能手表确定对流系数为0。如果运动量大于或等于阈值,则智能手表确定对流系数等于由ACC速率确定的风力指数。风力指数为0-17级,每个级别对应一个风速。每个风速代表可通过对流来散去人体表面的相应热量,风速越大,散热越快。ACC速率相当于风速,从而可以对应风力指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确定对流系数为A可用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该智能手表确定该用户所在位置的风力指数。智能手表将用户所在位置的风力指数确定为对流系数。即A为风力指数。智能手表确定对流系数为B的方式可以参考智能手表确定对流系数为A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以电子设备将用户的目标体温和体温上限预警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用户的体温是否异常。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识别异常体温的方法,如图125所示,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体温测量功能的电子设备中,下述以电子设备为具有体温测量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异常体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2501、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的同一个生物体部位在预设天数内每天对应的温度基准值。
比如说,该生物体部位可以是用户的手腕。当然也可以是除手腕外的其他部位。步骤12501的实现可以参考上述图108或图114所描述的实施例。
举例说明,该可穿戴设备可以确定用户在2020年3月1日~2020年3月3日之间每天对应的温度基准值。
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下述方式1~方式3中的任一个确定用户的同一个生物体部位在预设天数内每天对应的温度基准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温度基准值可以为可穿戴设备确定的用户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每天的温度基准值。比如,温度基准值为可穿戴设备获取到的用户每天凌晨2点~4点之间温度的平均值。由于每天的温度基准值对应的相同的时间段,这样在后续通过比较相邻两天的温度基准值的变化情况时可以准确判断异常的体温。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具有睡眠检测功能,这样可穿戴设备便可以判断用户的入睡时间、出睡时间以及统计用户的睡眠时长。
方式1、如图126所示,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进入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的睡眠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睡眠时长。在用户的睡眠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睡眠时长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用户在睡眠状态下的第一体温值。可穿戴设备根据第一体温值和预设体温差值(比如,0.5℃)得到该用户在当前日期对应的温度基准值。
其中,该预设体温差值用于对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用户的体温进行修正。预设体温差值可以存储在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存储器中,也可以由用户在可穿戴设备中自行设置。
作为一种示例,该预设体温差值可以由用户所处的季节对应的环境参数、用户的个人资料(性别、年龄、体重)、以及用户的生理参数(比如,心率、血压)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确定。在预设体温差值由用户的个人资料确定的情况下,处于同一个环境参数的不同用户对应的预设体温差值可能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该预设体温差值可以随季节不同而不同。比如冬季(每年11月~第二年2月)对应的预设体温差值高于夏季(每年6月~当年9月)对应的预设体温差值。比如,同一个季节,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预设体温差值不同。例如,用户A在12月位于环境温度为1℃的城市,而用户B在11月位于环境温度为20℃的城市,那么用户A对应的预设体温差值与用户B对应的预设体温差值也不同。
值得说明的是,在用户的睡眠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睡眠时长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可能采集了该用户在进入睡眠状态的时间到该用户处于清醒状态的时间内的多个体温值。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可穿戴设备可以该多个体温值取平均得到该用户的第一体温值。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将该多个体温值中不符合要求的体温值剔除,然后将剩余的体温值取平均得到该用户的第一体温值。比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将从第一时刻起预设时间段1(比如30分钟)内的体温值以及第二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间段2(比如1小时)内的体温值剔除。其中,第一时刻为用户进入睡眠状态的时间。第二时刻为用户处于清醒状态的时间。又比如,由于用户进入睡眠状态之后,其睡眠周期可以分为:浅睡眠期和深睡眠期。浅睡眠期和深睡眠期人体的活动频率不同,浅睡眠期身体的活动频率多一些,用户进入深睡眠期之后,用户的心跳、呼吸、血压、体温和人体整个代谢都降到一天中最低的水平,因此,可穿戴设备可以将多个体温值中位于浅睡眠期的体温值剔除,而保留位于深睡眠期的体温值。之后,可穿戴设备利用位于深睡眠期的体温值计算第一体温值。
在通过方式1确定用户在不同日期对应的温度基准值时,每一天对应的温度基准值可能处于同一个时间段,也可能处于不同的时间段。
方式2、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识别用户的状态。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用户处于初醒状态,或者未有活动状态时,则该可穿戴设备将该用户处于初醒状态,或者未有活动状态的时间段内的体温作为温度基准值。关于可穿戴设备如何确定用户处于初醒状态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方式3、如果用户夜间未佩戴可穿戴设备或睡眠不规律等原因导致可穿戴设备无法按照上述方式1和方式2确定该用户的温度基准值,则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该用户的年龄、性别以及用户所处环境的环境参数,为该用户推荐一个温度基准值。值得说明的是,该可穿戴设备中存储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环境参数下对应的温度基准值。
步骤12502、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相邻的第一日期和第二日期对应的温度基准值之间的差值超过阈值1,则可穿戴设备确定第二日期对应的温度基准值为异常体温。其中,第二日期位于第一日期之后。
前述实施例首先介绍了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配置有温度传感器,能够对用户进行体温测量。紧接着,本申请继续对如何使用上述电子设备进行体温测量,也即对体温测量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下文中,将继续对上述体温测量方法可能的应用场景介绍,该场景可能包括多个,下文将逐一进行介绍。
因为季节变化、生理周期变化导致用户每天的温度基准值不相同,但变化幅度通常不能超过1℃。如果超过1℃则标记为异常体温。因此可以设置阈值1为1℃。该阈值1可以为可穿戴设备基于该用户的生理参数以及用户所处的环境参数确定的。或者该阈值1也可以为自行设置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举例说明,如图127所示,图127示出了2月份(2月1号~2月23号)用户在不同日期每日的体温基线变化情况。如图127可以看出,2月2日相对于2月1日,该用户的温度基准值之间的差值为0.1℃。2月3日相对于2月2日,该用户的温度基准值之间的差值为0.2℃。2月4日相对于2月5日,该用户的温度基准值之间的差值为0.5℃。以此类推,可以看出该用户的2月21日相对于2月20日,该用户的温度基准值之间的差值为1℃。那么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提示用户该用户的2月21日对应的温度基准值为异常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得到用户在某一个时间段A内的温度基准值A之后,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确定该时间段A内的多个不同子时间段内该用户的体温相对于该温度基准值A的变化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根据多个不同子时间段内该用户的体温相对于该温度基准值A的变化情况确定该用户在不同子时间段中的第一子时间段内的体温是否异常。比如,如果第一子时间段内的体温与该温度基准值A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阈值2,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第一时间段内的体温为异常体温。
由于用户处于非睡眠期间体温变化通常在1.5℃以内,如果非睡眠期间体温与体温基线变化超过1.5℃则标记为体温异常。
举例说明,假设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用户在2020年3月1日当天的温度基准值A为36.3℃。以可穿戴设备每隔5分钟采集一次用户的体温为例,图128示出了该用户在2020年3月1日当天不同时刻对应的体温相对于温度基准值A的变化情况。由图128可以看出时间段1以及时间段3内,该不同时刻对应的体温相对于温度基准值A的变化未超过阈值2(比如,1.5℃),因此时间段1和时间段3内该用户的体温正常。但是时间段2内该用户在不同时时刻对应的体温相对于温度基准值A的变化均超过阈值2(比如,1.5℃),因此可穿戴设备可以确定用户在时间段2内的不同时刻对应的体温异常。
在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振动、提示音等方式提醒用户体温异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每天在指定的时间(比如晚上22:00)向用户推送当天的体温和前一天的体温相比是否异常的结果。或者,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在用户触发判断当天的体温和前一天的体温相比是否异常的操作指令的情况下,再向用户展示当天的体温和前一天的体温相比是否异常的结果。
随着疫情常态化,通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手机等电子设备来测量用户的体温成为研究的热点。用户虽然可以通过上述电子设备了解自己的体温信息等情况。但是,当用户位于某个区域时,该区域内除了该用户外可能还存在多个其他的用户,那么该用户可能无法知道在该区域内的其他的用户的危险等级(例如,高等风险、中等风险或者低等风险)。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知方法,该通知方法适用于如下如图129A和图129B所示的应用场景,该场景包括多个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1、手机2以及智能手表3)。
其中,图129A和图129B的区别在于:图129B中还可以包括服务器,在图129A中由多个电子设备之间彼此发送各自的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可以无需经过服务器中转。在图129B中任一个电子设备将该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上报给服务器。然后,由服务器将该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发送给另一个电子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该电子设备所支持的系统包括安卓(Android)、ios、windows、mac、Linux系统。
上述多个电子设备的类型可以相同,比如多个电子设备均为手机,或者多个电子设备均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或者,上述多个电子设备的类型也可以不相同,比如,部分电子设备为手机、另外部分电子设备为智能手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图129A和图129B以多个电子设备包括智能手表1、手机2以及智能手表3为例进行说明,并不对本申请的场景做限制。
以下实施例中结合图129A和图129B,以多设备场景为:用户A的智能手表1,用户B的手机2和用户C的智能手表3三个设备为例,该三个设备均具有接收和/或发送该设备的相关信息的能力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电子设备中任一个电子设备可以在其第一控件(可以称该第一控件为信息分享控件)被触发的情况下,主动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任一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该第一控件可以是该电子设备中运行的一个应用程序,也可以是该电子设备所具有的一个分享功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1为例,所谓的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可以包括:该佩戴该智能手表1的用户A的目标体温、该用户A的危险等级、以及该用户A当前所在的位置信息、以及该用户A在第一时间段内是否去过目标地区的指示信息(例如,发生疫情的地方)中的一个或多个。出于隐私考虑,各个电子设备发送相关信息时,可以不携带该用户A的具体身份信息。智能手表3和手机2的相关信息可以参考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1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任一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之前,该智能手表1可以先提示用户是否允许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任一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任一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在用户不允许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便可以不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任一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
举例说明,如图130所示,智能手表1的界面上可以显示提示信息13001,该提示信息13001用于提示用户是否将智能手表1的信息共享给其他设备(例如,屏幕上显示同意或者不同意),在用户点击“同意”控件13002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确定用户允许将智能手表1的信息广播出去,因此智能手表1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将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发送出去。在用户点击“不同意”控件13003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确定用户不允许将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发送出去,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便不会将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发送出去。
值得说明的是,智能手表1可以每次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任一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都会询问用户是否允许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任一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当然,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任一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之前,便可以不再询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以智能手表1接收来自其他电子设备(比如,手机2)的该手机2的相关信息为例,智能手表1在接收来自手机2的相关信息之前可以先提示用户是否同意接收来自其他设备的相关信息。在确定用户同意接收来自其他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再接收来自手机2的相关信息。当然,在用户不同意接收来自其他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不接收来自手机2的相关信息。这样可以避免智能手表1接收到的信息不是用户想要关注的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电子设备中任一个电子设备a可以以广播形式发送该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这样便于位于该电子设备a覆盖范围内的其他电子设备接收到该电子设备a的相关信息。
例如,当智能手表1位于手机2的通信范围(比如1米~5米)内时,该智能手表1便可以接收到该手机2的相关信息。同理,手机2位于智能手表1的通信范围(比如1米~5米)内时,该手机2便可以接收到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
举例说明,智能手表1可以广播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这样在一定范围内手机2和智能手表3均可以接收到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同样,手机2也可以广播该手机2的相关信息,这样在一定范围内智能手表1和智能手表3均可以接收到该手机2的相关信息。智能手表3也可以广播该智能手表3的相关信息,这样在一定范围内智能手表1和手机3均可以接收到该智能手表3的相关信息。此外,以广播的形式发送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也无需建立该智能手表1和要接收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的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此外,上述各个电子设备可以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接收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例如,如图131所示,智能手表1的界面上可以显示提示信息13101。该提示信息13101用于提示用户是否接收其他设备的相关信息或者用于提示是否查看该智能手表1周边的风险用户。之后,智能手表1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比如,该用户如果想要查看该周边的风险用户可以触发控件13102,因此,控件13102被触发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确定用户允许接收手机2的相关信息,因此智能手表1响应于用户的点击操作,便可以接收手机2的相关信息,以便于后续确定手机2对应的用户的风险等级,进行后续提示动作。比如,如果用户此时不想查看周边其他用户的风险等级,那么用户可以点击控件13103,响应于控件13103被触发的操作,智能手表1确定用户不同意接收手机2的相关信息,便不会接收手机2的相关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个电子设备a也可以以单播方式向目标电子设备发送该电子设备a的相关信息。这样只有该目标电子设备可以接收到该电子设备a的相关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个电子设备a也可以以组播方式发送该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这样和该电子设备a属于同一个群组内的其他电子设备便可以接收到该电子设备a的相关信息。言外之意,和该电子设备a不属于同一个群组内的其他电子设备可能无法接收到该电子设备a的相关信息。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在一定区域内允许接收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电子设备,和/或,同意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自身相关信息的电子设备加入同一个群组中。
举例说明,在区域A内存在智能手表1、手机2、智能手表3以及手机4,但是手机4不允许接收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电子设备,也不允许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手机4的相关信息。智能手表1允许接收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电子设备,且也允许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手机2允许接收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电子设备,且也允许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手机2的相关信息。智能手表3虽然不允许接收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电子设备,但是允许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智能手表3的相关信息。因此可以视为智能手表1、手机2、智能手表3属于同一个群组。这样如果智能手表1在区域A内发送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那么手机2、智能手表3均可以接收到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而手机4可能无法接收到该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智能手表1、手机2、智能手表3可以将各自的相关信息上报至服务器或者云平台。然后由服务器或者云平台向智能手表1提供手机2或智能手表3的相关信息。手机2可以从云平台处获取智能手表1或智能手表3的相关信息。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了保证用户的隐私不被泄露,云平台或者服务器向任一个电子设备发送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时,可以先校验该任一个电子设备是否具有获取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权限。在任一个电子设备具有获取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权限时,该服务器或者云平台再发送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服务器或者云平台可以通过下述方式确定电子设备具有获取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权限。比如,服务器或者云平台确定该电子设备在服务器或者云平台处中注册过,则确定该电子设备具有获取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权限。比如,服务器或者云平台确定该电子设备允许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该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或者,允许接收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则确定电子设备具有获取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权限。
举例说明,以手机2将手机2的相关信息发送至云平台或者服务器为例,如果云平台或者服务器确定智能手表1具有获取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的权限,则云平台或者服务器再向智能手表1发送手机2的相关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云平台或者服务器可以主动向电子设备发送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当然,云平台或者服务器也可以基于电子设备的请求再向该电子设备发送其他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
上述方案描述了一个电子设备(比如,手机2)向另一个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表1)发送自身相关信息的过程,下述将描述智能手表1接收到手机2的相关信息之后的处理过程。
例如,智能手表1接收到手机2的用户B的体温信息为36℃、用户B的危险等级为“低风险”、用户B所在的位置信息,则智能手表1便可以根据用户2所在的位置信息以及智能手表1所在的位置信息,确定用户B和用户A之间的距离,也即手机2和智能手表1之间的距离。在手机2和智能手表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1(比如3米或者5米)的情况下,如果智能手表1确定用户B的体温为36℃低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者根据用户2的危险等级为“低级”确定用户2不存在危险,则智能手表1提示用户1在距离1内不存在风险用户,或者提示用户1处于安全区域。或者如图132所示,智能手表1在其显示界面上显示如下内容:XXXX用户距离您5米,其风险等级为低级。
除了如图133所示的提示方式外,智能手表1也可以采用指示灯、振动、语音播报等形式提示用户周边的用户是否为风险用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关于智能手表1如何提示用户其周围是否存在风险用户的方式可以由用户在该智能手表1中设置,当然提示方式也可以是智能手表1中默认设置的。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智能手表1除了向用户提示距离1内不存在风险用户,或者提示用户A处于安全区域外,还可以向用户提示风险用户的风险等级(比如低级、中级或高级)。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1确定在距离1内不存在风险用户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通过向用户提示其周边不存在风险用户便于用户随时了解其周边的情况。
又例如,智能手表1接收到手机2的用户B的体温信息为38.3℃,和用户B的危险等级为“中级”以及用户B所在的位置信息,则智能手表1便可以根据用户B所在的位置信息以及智能手表1所在的位置信息,确定手机2和智能手表1之间的距离。在手机2和智能手表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1的情况下,如果智能手表1确定用户B的体温为38.3℃高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例如,37.3℃),或者根据用户B的危险等级为“中级或者高级”确定用户B为危险用户的情况下,则智能手表1发出风险提示信息。该风险提示信息用于向用户A提示在距离1内存在风险用户,或者提示用户A处于非安全区域。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智能手表1除了向用户提示距离1内存在风险用户,或者提示用户A处于非安全区域外,还可以向用户提示风险用户的风险等级(比如中级或高级)。
上述方案中以手机2和智能手表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1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再去判断用户是否为风险用户为例,这样可以避免在用户B与用户A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1的情况下,向用户提示其周边存在风险用户的结果参考价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1确定在距离1内不存在风险用户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也可以不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换言之,只有在距离1内存在风险用户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才发出风险提示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一个区域内通常除了手机2和智能手表1外还会存在智能手表3,因此,智能手表1可以在其显示界面上显示手机2和智能手表3分别对应的用户的风险信息。
举例说明,如果智能手表1确定手机2的用户B为风险用户,且用户B的风险等级为高级,如果智能手表1确定智能手表3的用户C不是风险用户,且用户C的风险等级为低级,则智能手表1可以在其显示界面显示的内容如图133所示。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手表1还可以在显示界面上显示其他电子设备的用户与该智能手表1之间的距离,和/或,相对该智能手表1的方向(比如位于该智能手表1的东北方向、西北方向、南北方向、西南方向等)。比如,如图134所示,智能手表1可以在显示界面上显示“用户B位于您西北方向,且距离您4米”等字样。
例如,智能手表1还可以根据手机2的位置信息确定该手机2相对该智能手表1的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智能手表1在其显示界面上显示多个用户的风险等级时,可以将距离智能手表1最近且风险等级最高的用户的信息显示在最前面,将距离智能手表1较远且风险等级最低的用户的信息显示在最后面。这样便于用户及时发现其周边风险等级最高的用户的信息。
当智能手表1可以显示多个其他用户的风险信息时,智能手表1可以以滚动方式显示多个用户的风险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以智能手表1所在位置为圆心,阈值1为半径得到的区域作为智能手表1的通信范围。如果在智能手表1的通信范围内存在多个风险用户时,该智能手表1还可以提示用户A在该通信范围内存在的风险用户的具体个数。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误判断,当用户B的体温高于体温预警阈值,且该用户B曾经去过目标地区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才提示在XX范围内存在风险用户,且该风险用户的等级为高级或者中级。
再者,手机2可以广播用户B的体温和风险等级中的一个或多个。当然,用户B的体温是否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可以由手机2判断。然后将判断结果(某个用户的体温高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体温异常),或者某个用户的体温低于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体温正常))发送给智能手表1,这样省去了智能手表1判断用户B的体温是否超过阈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手机2向智能手表1广播用户B的体温,由智能手表1自主计算用户B的体温是否正常。
为了防止误判,各个电子设备发送的体温信息为持续检测到的一段时间内的体温均值。比如手机2检测用户2在12:30分到12:40分之内的体温均为异常体温,才广播用户B的体温信息、位置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上述可穿戴设备为手机,则在手机具有测温功能的情况下,该体温信息由手机检测。当手机不具有测温功能时,该体温信息来自与手环/手表等具有测温功能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在手机2同意共享手机2的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如果智能手表1开启搜索周边用户的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智能手表1的界面上可以显示手机2的相关信息。
上述描述以智能手表1自行根据手机2的相关信息计算手机2的用户B是否存在风险为例,在实际过程中,云平台或者服务器可以实时获取上述场景中各个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然后,如果云平台或者服务器确定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向多个电子设备中的目标电子设备发送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向目标电子设备提示该目标电子设备是否处于风险区域等信息。
举例说明,云平台或者服务器收集到智能手表1的相关信息包括:用户A的目标体温为37.8℃,且用户A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以及用户A的位置信息。云平台或者服务器收集到手机2的相关信息包括用户B的目标体温为37.1℃,且用户B的风险等级为低风险,以及用户B的位置信息。
如果云平台或者服务器根据用户A的位置信息和用户B的位置信息,确定智能手表1和手机2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个阈值A(比如2米或3米或者6米),且用户A的目标体温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例如,37.3℃),则云平台或者服务器可以向手机2发送提示信息a。该提示信息a用于提示手机2在距离1内存在风险用户,或者提示手机2处于风险区域。或者该提示信息a用于提示XXX用户距离您5米,其风险等级为中级或高级。
除此之外,云平台或者服务器也可以确定智能手表1和手机2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个阈值A时,向智能手表1发送提示信息b。该提示信息b用于提示智能手表1在距离1内不存在风险用户,或者提示智能手表1未处于风险区域。或者该提示信息b用于提示XXX用户距离您5米,其风险等级为低风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1确定其所在区域内不存在风险用户的情况下,换言之,智能手表确定其所在区域内的所有用户的风险等级均为低风险时,如图135所示,该智能手表1的显示界面可以显示用于提示所处区域(比如周边5米内)为安全区域的提示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1确定其周边存在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或中风险用户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1还可以提示用户向目标区域行驶。该目标区域为智能手表1确定的距离智能手表1最近且不存在风险用户的区域。比如,该智能手表1可以向服务器查询该目标区域的位置信息。智能手表1在确定用户同意向目标区域行驶的情况下,该智能手表1还可以向用户提示前往目标区域的一条或多条路径,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目前当某个用户A确诊了某个传染病(例如,新冠肺炎)之后,为了确定与该用户A接触的其他用户往往需要线下逐个排查。例如,用户A确诊之后,在6月20号的中午10点到~12点去过某个商场,则工作人员可能并不知道在6月20号在中午10点~12点之间也去过该商场的其他用户的信息。为了得到该其他用户的信息,目前工作人员往往通过调取监控或者发送广播通知的方式,以查找在6月20号在中午10点~12点之间也去过该商场的其他用户的信息。但是该方式不仅耗时,且由于某些用户未及时观看广播通知,可能不会向工作人员上报自己的信息,以导致查找不准确。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群体疫情防控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学校、公司、社区等群组中,用于对群组成员进行体温管理,进而能够对疫情进行更好的防疫管控。
例如,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学校中,可以对校内的学生、老师、行政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的体温进行监控。再例如,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公司中,可以对公司职员的体温进行监控。该方法包括如图136A所示的过程:
服务平台(比如服务器)刷新管理设备(可以视为主控设备)权限。工作人员向N个用户下发可穿戴设备。然后,每个用户可以注册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账号以及密码以及该用户的联系方式。在用户注册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账号以及密码以及该用户的联系方式之后,该服务平台便可以存储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账号以及密码以及该用户的联系方式。管理设备可以检测N个用户中一个或多个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的时效。如果一个或多个用户中存在某个用户A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时效大于或等于预设时效,则表示该用户A正确佩戴可穿戴设备。如果存在某个用户B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时效小于或等于预设时效,则表示该用户B未正确佩戴可穿戴设备,则管理设备可以提醒该用户B准确佩戴该可穿戴设备。例如,管理设备可以向该用户的可穿戴设备或者该用户的手机发送提示短信。若多次提醒之后,该用户B依然未准确佩戴可穿戴设备,则管理设备可以根据该用户B的联系方式联系该用户B。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管理设备可以检测N个用户中每个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的时效。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管理设备可以检测N个用户中指定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的时效。比如,管理设备确定某个用户X与目标事件(比如可以为某种疾病,例如传染性疾病,或者高血压)存在关联,则管理设备可以检测该用户X佩戴可穿戴设备的时效。比如,如果用户X在一段时间段内到过疫情发生地,或者与确认感染疫情的用户密切接触,则管理设备确定某个用户X与目标事件存在关联。或者用户X也可以为管理设备想重点关注的用户。
此外,管理设备向N个用户下发的可穿戴设备具有测量用户的体温的功能,当然上述可穿戴设备还具有测量用户其他生理指标(比如血压、睡眠、心率)以及位置信息的功能。
举例说明,如图136B所示,如果N个用户中某个用户A的体温信息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或者用户A曾在某个时间段段去过疫情高发地,则管理设备可以及时调取该用户A的路线轨迹信息(应理解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向管理设备上报用户的路线轨迹信息)。此外,管理设备还可以确定用户A为严重隔离人员(即风险等级为高风险)。如图137所示,判断N个用户中其余用户(比如用户B和用户C)的移动轨迹信息。如果用户B的移动轨迹信息和用户A的移动轨迹信息在某个时间1相交,则管理设备确定用户B为重点观察人员。如果用户B的移动轨迹信息和用户A的移动轨迹信息不相交,则管理设备确定用户B为安全人员。如果用户C分别与用户A和用户B的移动轨迹信息均不相交,则管理设备确定用户C为安全人员。如果用户C的移动轨迹信息与用户B的移动轨迹信息有交集,但是与用户A的移动轨迹信息无交集,则管理设备可以确定用户C的风险等级为低级(即为一般观察人员)。此外,如果用户C的移动轨迹信息与用户A和用户B的移动轨迹信息在某个时间相交,则管理设备确定用户C的风险等级为中级(比如,重点观察人员)。
此外,为了准确判断用户A为严重隔离人员,如果在指定时间段(1小时内)用户A的多次体温均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则管理设备确定用户A为严重隔离人员。或者,在某个用户A的多次体温均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的情况下,若用户A在过去的某段时间段内曾经去过目标地区(例如,疫情高发地)或者用户A与已确诊的用户D之间的移动轨迹信息相交,则管理设备确定用户A为严重隔离人员。
一方面,用户B的移动轨迹信息和用户A的移动轨迹信息相交可以指:用户A和用户B曾经去过相同的地方,或者二者所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1米等。进一步的,用户B的移动轨迹信息和用户A的移动轨迹信息相交可以指:用户A和用户B曾经在某个位置待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
用户B的移动轨迹信息和用户A的移动轨迹信息不相交可以指:用户A和用户B未去过相同的地方,或者二者在某个区域内所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比如1米)。进一步的,用户A和用户B在某个位置待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益效果如下:在管理设备根据用户A的体温等信息确定用户A为严重隔离用户的情况下,管理设备可以根据用户A的移动轨迹信息快速准确地查找到与用户A轨迹相交的一个或多个用户(比如用户B)。然后,管理设备可以确定用户B为重点观察人员。之后,管理设备可以根据用户C的移动轨迹信息再判断用户C与用户B和/或A的移动轨迹是否相交,并确定用户C的风险等级(比如,重点观察人员(中风险)还是一般观察人员(低风险))。
如果某个用户的体温超过体温上限预警阈值,且在指定时间段内位于目标地区,则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提示用户及时就医,或者管理设备向该可穿戴设备发送提示信息,提示该用户及时就医。以便于该用户根据该提示信息,及时去医院就诊。
为了防止危险人员感染其他用户,通常在确定用户A为严重隔离人员之后,由专业人士将用户A安排在一个区域a(比如如图137所示的严重隔离点)里进行定点观察。如果在观察期内,管理设备根据该用户A的移动轨迹信息确定用户A位于区域a外,管理设备可以提醒医护人员或者其他管理者,该用户A位于区域a外,以便及时将用户A带回区域a。
值得说明的是,管理设备向每个用户下发的可穿戴设备的位置服务(比如GPS功能)处于开启状态,且该位置服务的开启和关闭由管理设备设置,这样便于管理设备随时了解各个用户的移动轨迹信息。佩戴人员可以利用其所佩戴的可穿戴设备向管理设备申请开启和关闭该可穿戴设备的位置服务。在管理设备授权关闭或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位置服务的情况下,用户便可以触发可穿戴设备关闭或开启该可穿戴设备的位置服务。这样可以防止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私自触发该可穿戴设备关闭位置服务,避免管理设备无法了解该可穿戴设备的位置的情况发生。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的位置服务处于开启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管理设备随时查看各个可穿戴设备对应的用户的当前移动轨迹信息以及历史移动轨迹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管理设备确定用户A位于区域a外,可以向用户A发送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已位于区域a外,请及时回到区域a。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可穿戴设备的位置位于区域a内,但是该可穿戴设备未佩戴在用户A上的时间超过一定阈值(比如10分钟)时,管理设备也可以提醒医护人员或者其他管理者,去用户A所在的区域a了解相关情况,或者向可穿戴设备发送通知消息,提示其尽快回到区域a。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管理设备通常所管理的可穿戴设备数量众多,可能无法及时发现位置位于指定区域(比如区域a)外的可穿戴设备,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在该可穿戴设备的位置位于指定区域外时,向管理设备发送提示信息。管理设备通过该提示信息便可以及时发现该可穿戴设备的位置位于指定区域外。该指定区域的信息可以由管理设备向可穿戴设备下发或者由用户在该可穿戴设备中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待用户B需要在某个区域b(重点隔离点)进行定点观察时,也可以对用户B进行上述类似用户A的操作,此处不再赘述。
从用户A被隔离开始至观察期结束期间,管理设备可以通过用户A的可穿戴设备获取该用户A的温度信息、其他生理参数、以及用户A与可穿戴设备交互上报的用户A每天的一些症状信息。如果管理设备根据上述信息确定用户A正常,则管理设备还可以向用户A发送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A隔离期结束。以便用户A知晓自己的隔离期结束。可穿戴设备向管理设备上报温度信息、其他生理参数等信息的周期可以是管理设备设置的。
此外,在用户A处于隔离期内,管理设备还可以向用户A对应的设备发送重点观察期间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以及可以进行的相关运动,以缓解用户A的情绪。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仍以用户A为例,可穿戴设备上还可以显示用户A的观察期的开始时间以及剩余观察期。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用户A的观察期的开始时间以及隔离期时长确定该用户A的隔离期的剩余观察期。该用户A的观察期的开始时间、观察期时长可以由管理设备下发给可穿戴设备或者由用户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样便于用户借助可穿戴设备及时了解自身剩余的观察期。
管理设备还可以定期向各个可穿戴设备发送疫情地图,确诊人数、感染人数等信息,以便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及时了解疫情高/中发地区的相关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风险等级相同的用户对应的可穿戴设备划分为同一个群组,风险等级不同的用户对应的可穿戴设备位于不同的群组。比如,用户A和用户B的风险等级均为高级,而用户C的风险等级为低级,那么可以将用户A的可穿戴设备和用户B的可穿戴设备划分为同一个群组1,而将用户C对应的可穿戴设备划分至群组2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同一个群组内的可穿戴设备下发相同的策略。比如,向群组1内的可穿戴设备发送统一的观察期时长、生理参数上报周期。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由管理设备根据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的风险等级将风险等级相同的用户划分至同一个群组。当然,在确定群组标识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可穿戴设备根据该群组标识查找该群组以加入该群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管理设备或者群组内的任一个设备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疫情地图。所谓疫情地图可以指发生疫情的地区,以及该地区的风险等级。或者该群组内的各个设备可以从服务器处获取疫情地图。在得到疫情地图之后,如图138中的(A)图所示,可穿戴设备可以显示疫情地图。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群组内的各个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共享信息(比如位置信息),位于该群组外的可穿戴设备无法获取该群组内的可穿戴设备所共享的信息。
以群组内包括用户A的可穿戴设备A和用户B的可穿戴设备B为例,可穿戴设备A可以定时或者按照预设周期周期性地向可穿戴设备B发送用户A的体温信息、风险等级,这样如图138中的(B)图所示,用户B便可以借用可穿戴设备B了解群组内的用户A(比如张三)的相关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一个用户的可穿戴设备可以属于多个群组。例如,可穿戴设备A可以属于群组a(包括可穿戴设备A、可穿戴设备B以及可穿戴设备C)。可穿戴设备A还可以属于群组b(包括可穿戴设备D、可穿戴设备E以及可穿戴设备A),那么用户A可以借助该可穿戴设备A向群组a和群组b中的每个可穿戴设备共享用户A的相关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同一个群组中的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向其他可穿戴设备发送该可穿戴设备的移动轨迹信息,这样便于同一个群组内的其他人员及时了解该可穿戴设备的移动轨迹信息。此外,如果可穿戴设备A确定可穿戴设备B的用户B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或中风险,则可穿戴设备A还可以向可穿戴设备B发送关怀信息。比如,如图138中的(C)图所示,可穿戴设备A的显示界面上显示提示信息13800。该提示信息不仅包括用于指示用户B(比如张三)的风险等级的信息(比如用户B的体温为40℃,且位于A地区),以及是否发送关怀的控件(控件13801和控件13802)。如果可穿戴设备A检测到控件13801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A向可穿戴设备B发送关怀信息。如图138中的(D)图所示,这样用户B便可以借助可穿戴设备B查看到来自用户A的关怀。这样可以通过用户与可穿戴设备之间的交互增加不同用户之间的情谊,提升了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乐趣。
上述以群组为例,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不属于同一个群组的可穿戴设备而言,在该可穿戴设备能够获取到其他设备对应的用户的风险等级信息,那么该可穿戴设备也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关怀信息。比如,可穿戴设备A可以获取到一定范围内或者开启了关怀功能的其他电子设备对应的用户的风险等级信息,因此该可穿戴设备上可以显示一定范围内或者开启了关怀功能的其他电子设备对应的用户的风险等级信息,以及是否向这些电子设备发送关怀信息的提示信息,这样该可穿戴设备便可以基于用户的触发向这些电子设备发送关怀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可穿戴设备A是可穿戴设备B的授权用户,那么可穿戴设备A可以向可穿戴设备B发送关怀信息。比如,可穿戴设备B中具有授权列表,该授权列表中包括能够向可穿戴设备B发送关怀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的信息。如果可穿戴设备A的信息记录在该授权列表中,这时可以看作可穿戴设备A是可穿戴设备B的授权用户。当然,可穿戴设备B也可以向该授权列表中记录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发送该可穿戴设备B对应的用户的移动轨迹信息、生理参数等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A可以向可穿戴设备B发送申请,在可穿戴设备B授权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B可以将可穿戴设备A的信息加入上述授权列表中。当然,可穿戴设备B也可以基于用户的触发而主动将可穿戴设备A的信息加入上述授权列表中。
为了实现使用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进行体温测量,电子设备内通常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比如,非接触式红外检测传感器)。在检测体温时,用户通常需要向电子设备输入测温指令,以触发电子设备启动温度传感器开始工作,以采集用户的体温数据,因此电子设备上通常可以运行与该温度传感器对应的测温APP,通过该测温APP用户可以向电子设备输入用于启动温度传感器开始工作测温指令。但是电子设备中通常除了测温功能外,还可以具有多个功能,如图139中的(A)图所示,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智能手表上通常可以显示有多个APP(例如,音乐APP,血压/心率检测APP,运动检测APP,邮件APP,蓝牙APP,体温检测APP等)对应的图标,每个APP与电子设备内部的一个功能对应。比如,当蓝牙APP对应的图标被触发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开启该电子设备的蓝牙。当该体温检测APP对应的图标被触发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确定启动温度传感器以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
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为例,通常受限于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的界面尺寸,其界面上通常不会同时显示该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内的所有APP,而是显示部分APP。如图139中的(A)图所示。因此,当用户需要借助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进行体温检测时,如果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当前显示界面并未显示体温检测APP,则如图139中的(A)图所示,用户需要通过切换操作以切换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的界面显示内容,响应于用户触发的切换操作,该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显示如图139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但是,该方案需要从众多应用中查找对应的体温检测APP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快速启动目标应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当电子设备检测到用户将该电子设备抬起以使得该电子设备上的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准用户的生物体部位(比如,额头,手腕或者腋窝),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触发测温指令,因此电子设备确定开启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比如启动温度传感器开始工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启动,当电子设备确定电子设备上的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准用户的生物体部位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阈值(比如5秒),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触发测温指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当电子设备检测到用户将该电子设备抬起以使得该电子设备上的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准用户的生物体部位时,电子设备可以语音提示用户是否开启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后续,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语音指令确定是否开启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比如,如果用户输入的语音指令指示开启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则电子设备再开启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如果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用户的语音指令指示不开启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则电子设备不开启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电子设备检测到用户将该电子设备从对准用户的生物体部位改变为未对准用户的生物体部位时,则电子设备确定用户触发了测温结束指令,因此电子设备可以关闭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也即电子设备控制该电子设备的红外检测传感器处于关闭状态。
举例说明,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在用户不使用该智能手表测温的情况下,假设该用户的手臂处于如图71B中(A)图所示的状态。后续如果用户需要借助该智能手表测量体温,如果此时智能手表的测温功能未启动,则如图71B中(B)图所示,该用户可以抬起手臂以使得智能手表的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准用户的额头,如果智能手表的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准用户的额头的时间超过5秒,则智能手表自动开启智能手表的测温功能。在体温测量结束之后,如果用户将其手表从抬起状态便为如图71B中(A)图所示的状态或者其他未对准用户额头的状态,则智能手表将该智能手表的测温功能从开启状态变为关闭状态。
具体的,该智能手表中的位移感应器、陀螺仪传感器等可以检测用户的手臂是否抬起。此外,该智能手表中的距离传感器可以采集用户的额头和智能手表的红外检测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当电子设备检测到用户将该电子设备从对准用户的生物体部位,在用户的额头和智能手表的红外检测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和/或,红外检测传感器对准用户的生物体部位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阈值的情况下,智能手表开启测温功能。
上述方案可以便于用户快速启动该电子设备的测温功能,图139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适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所有具有体温检测功能的电子设备。
下述将描述可穿戴设备得到用户的体温之后的应用场景。
一种基于基础体温的更年期预警方法,该方法中电子设备获取女性用户A在指定日期内每天的基础体温。该电子设备根据用户A每天的基础体温得到如图140所示的该用户A的体温变化曲线。电子设备根据用户A的体温变化曲线预测该用户A的更年期到达时间。比如说该电子设备还可以通过记录该用户生理期的APP获取该用户的生理周期,如果该用户A在当前时间之前已出现月经不规律等症状,且该用户A的体温变化曲线符合电子设备获取到的更年期的女性用户对应的体温变化曲线,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A即将进入更年期。又比如,预先已配置好或训练好更年期时体温周期变化曲线。判定时,根据周期的体温周期变化曲线,判断与预先已配置好或训练好更年期时体温周期变化曲线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高于阈值,则该用户即将到达更年期。
值得说明的是,该用户A可以为指定年龄阶段(比如,45-55岁)的用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预测到该用户A的更年期到达时间之后,还可以向用户提示该用户A的更年期到达时间,以便向用户A提前预警。此外,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向用户A提示减缓更年期综合症的策略。比如,该电子设备中预先存储有减缓更年期综合症的策略,这样当电子设备预测到用户即将进入更年期之后,可以定期向该用户提示减缓更年期综合症的策略。
一种利用电子设备预测用户得流感的方法,如图14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4101、电子设备确定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获取用户的目标体温、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参数、该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当前日期。
步骤14101中电子设备获取用户的目标体温的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换言之,图141所示的实施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体温检测方法结合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子设备上具有可视化的第一控件,当用户触发该第一控件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确定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在指定季节或时间段确定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比如,电子设备确定当前日期为冬季,则确定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电子设备确定当前日期为夏季,则电子设备确定不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在电子设备自动确定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提示用户是否进入流感罹患风险环节。如果用户同意进入流感罹患风险环节,则电子设备确定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如果用户不同意进入流感罹患风险环节,则电子设备确定需要不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
值得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确定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的情况下,如果电子设备确定不具有该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的目标体温、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参数,则该电子设备获取该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的目标体温、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参数。比如,如果电子设备内部具有温度传感器,则电子设备控制温度传感器开始工作以采集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的目标体温。如果电子设备内部具有PPG传感器,则电子设备控制PPG传感器采集用户的心率。当然,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内部具有的其他传感器获取该用户的血氧饱和度。其中,第二时间段位于第一时间段之前,或者第二时间段为第一时间段的起始时间。
值得说明的是,该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的目标体温、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参数也可以由用户向电子设备中输入。比如如图142所示的界面,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该电子设备确定需要预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流感罹患风险的情况下,显示如图142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在该界面上用户可以向电子设备中输入目标体温、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参数。以用户向智能手表中设置该用户的体温为例,用户可以点击控件14201,响应于控件14201被触发的操作,该智能手表显示如图142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在图142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中,用户可以选择向智能手表中手动输入体温,比如触发控件14202。在图142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中,在智能手表中具有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用户可以触发控件14203,以触发智能手表自动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取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参数的获取方式均可以参考体温的获取方式,后续不再赘述。
或者,该电子设备也可以从其他可以测量用户的目标体温、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参数的设备处获取各个参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14102、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目标体温、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参数、该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当前日期以及用户流感耐度模型,预测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用户流感耐度模型为一个或多个用户共同使用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用户流感耐度模型为基于该用户的个人资料、历史流感体温等数据进行训练得到的个性化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也即不同用户所使用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不同。
上述用户流感耐度模型可以是电子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的,也可以是电子设备自行训练的,也可以是电子设备出厂时便被配置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电子设备得到用户流感耐度模型之后,该电子设备可以自行根据用户的反馈更新该用户流感耐度模型,并利用更新后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预测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
步骤14103、电子设备显示预测到的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
如图143中的(A)图所示,以第二时间段为12月1号为例,在得到该用户在12月1号的目标体温、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参数、该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之后,以第一时间段为12.1~12.7号为例,为了预测该用户在12.1~12.7号中每一天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那么该电子设备还需要获取12.1~12.7号中每一天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在12月1号的目标体温、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参数、该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用户流感耐度模型以及12.1号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预测该用户在12.1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以此类推,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在12月1号的目标体温、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参数、该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用户流感耐度模型以及12.7号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预测该用户在12.7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在得到用户在12.1~12.7号中每一天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之后,电子设备显示如图143中的(B)界面,通过该界面用户便可以直观了解其未来一段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
值得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得到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之后,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及时更新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并显示更新后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得到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之后,如果当前日期即为第一时间段的起始日期,则电子设备还可以提示用户判断当前是否具有流感症状。如果用户反馈无流感症状,则电子设备更新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如果用户反馈有流感症状,则电子设备无需更新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当前日期该用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大于或等于预设风险等级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才提示用户判断当前是否具有流感症状。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用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可以为该用户罹患流感的概率,比如0.1,0.5或0.8。或者,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用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可以由低级、中级、高级等来区分。比如,如果该用户罹患流感的概率低于概率阈值1(比如0.5),则用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为低级。如果该用户罹患流感的概率高于或等于概率阈值1,且小于或等于概率阈值2(比如0.7),则用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为中级。如果该用户罹患流感的概率高于或等于概率阈值2,则用户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为高级。比如,流感风险>50%,若用户反馈为“有”流感症状,则用户流感耐度模型预测的结果准确,电子设备无需更新用户流感耐度模型。反之,电子设备需更新用户流感耐度模型。之后,电子设备利用更新后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重新预测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比如,流感风险<50%,若用户反馈为“无”流感症状,则用户流感耐度模型预测的结果准确,电子设备不用更新用户流感耐度模型。
比如,如图144A中的(A)图所示,该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在12月1号罹患流感的风险为0.85,则电子设备显示界面4401以提示用户判断当前是否有流感症状。如果用户点击控件4402,则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无流感症状,则电子设备更新该用户流感耐度模型,并利用更新后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重新预测该用户在12.1~12.7号内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并显示如图144A中的(B)图所示的界面,即为该用户更新后的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如果用户点击控件4403,则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有流感症状,则电子设备确定无需更新该用户流感耐度模型。可选的,在用户触发控件4403之后,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显示如图144A中的(C)图所示的界面。
如图144B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得到不同用户对应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的过程。
电子设备获取初始用户流感耐度模型,用户A~用户XX分别使用该电子设备进行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预测。电子设备提示用户A判断电子设备利用该初始用户流感耐度模型反馈的用户A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是否正确,如果用户A反馈不正确,则电子设备更新该初始用户流感耐度模型,得到用户流感耐度模型1A。之后,电子设备利用用户流感耐度模型1A预测用户A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经过用户的多次反馈,电子设备便可以得到该用户A的个性化用户流感耐度模型。该用户A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用于预测用户A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以此类推,用户B~用户XX中的每个用户均可以根据电子设备预测到的各自的罹患流感的风险等级触发电子设备更新各自对应的用户流感耐度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预测方法除了对流感进行预测以外,还可以对肺炎、呼吸道感染等其他疾病进行预测,例如可以判断用户罹患上述其他疾病的风险等级,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一种基础体温自动测量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具有体温检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中,该可穿戴设备可以采用上述图2~图144B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该可穿戴设备中具有用于测量用户体温的温度传感器,该方法包括: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采集用户在一段时间段的各个不同时间段内处于睡眠状态时的体温。该可穿戴设备根据该用户的历史温度,得到该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内处于睡眠状态时的温度曲线。可穿戴设备根据该用户在睡眠状态时的温度曲线预测曲线趋势。可穿戴设备根据曲线趋势,自适应计算下次测温时间。
该可穿戴设备具有检测用户的睡眠功能。比如,该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的体温可以为用户进入睡眠的时间点起至用户出睡点之间的时间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根据曲线趋势,在用户出睡时,增大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体温的次数。
如图145所示,该图为可穿戴设备绘制的该用户在不同日期(比如日期1~日期3)的温度曲线。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确定该温度曲线的曲线曲率。当曲线曲率呈下降趋势(比如位于18点~早6点之间的时间段内的曲线曲率)时,该可穿戴设备减少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体温的次数,比如,在晚上10点之前,该可穿戴设备每隔X分钟(比如5分钟)测量一次用户的体温,那么在晚上10点到早上5点之间的时间段内,该可穿戴设备将每隔Y分钟(比如,10分钟)测量一次用户的体温。当该曲线曲率趋平(比如,早上5点到早上6点之间的曲线)时,该可穿戴设备缩短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体温的时间,即可穿戴设备增大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体温的次数。当该曲率的上升幅度位于预设幅度1内时,可可穿戴设备保持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体温的次数,即如果之前每个2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在该曲率的上升幅度位于预设幅度1内时依然间隔2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当该曲线的上升幅度大于预设幅度1时,减缓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体温的时间,也即增加每次测量体温的时间间隔。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可穿戴设备根据该用户的温度曲线,计算出睡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为女性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向用于计算女性用户生理周期的APP发送目标时刻对应的体温,该APP用于根据目标时刻对应的体温预测该用户的生理周期。作为一种示例,该目标时刻可以为用户的出睡点。
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乃至全球都受到了较大波及,对于大规模传染病人群来说,如果能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早期初筛及防控,能对传染病的传播干预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用户能在早期发现可能患上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能提前就诊或干预,则能有效的减少用户疾病加重的风险。
目前,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了健康码,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自主申报的信息(比如是否发烧、是否去过某地区等)为用户生成健康码。该健康码用户区分该用户是否感染新冠。
健康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繁琐的填报工作、减小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时提高了数据收集效率。但是,目前电子设备为用户生成的健康码一方面是基于用户个人自主申报的信息,比如是否发烧、是否去过某地区等,因此,如果用户明明发烧但是其申报的信息为不发烧或者明明去过A地区,因此电子设备基于用户输入的自主申报的信息生成的健康码的真实性有待核对。
在疫情防控阶段,用户均可以借助电子设备(比如手机)获取一个健康码。该健康码通过不同的颜色反映用户与疫情相关的风险等级。比如,如果用户与疫情相关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则该用户的健康码的颜色可以为红色。例如,当满足如下条件时该电子设备所生成的健康码的颜色可以红色:
1、用户确诊了患有该疫情、用户为该疫情的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实施居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未满14天的治愈出院确诊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
3、来自疫情特别严重的城市和其他高风险地区的人员;
4、正在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5、其他健康码的颜色为红色的人员。
比如,如果用户与疫情相关的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则该用户的健康码的颜色为黄色。例如,当满足如下条件时该电子设备所生成的健康码的颜色可以黄色:
1、体温37.3℃及以上或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干咳、咳痰、鼻塞、咽痛、气促、呼吸困难)、身体不适(比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关节酸痛)、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结膜出血等临床表现之一的人员;
2、来自疫情中风险地区的人员;
3、14天内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存在密切接触,如搭乘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居住在同一楼栋单元等情况;
4、其他健康码的颜色为黄色的人员。
比如,如果用户与疫情相关的风险等级为低风险,则该用户的健康码的颜色为绿色。当用户不满足如上条件时,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健康码的颜色为绿色。
在用户不具有健康码的情况下,如图146中的(a)图所示,用户在图146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通过自主填报信息的方式以获取该用户的健康码,如图146中的(b)图所示。在用户的健康码生成之后,目前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更新该用户的健康码的颜色。比如,如图146中的(c)图所示,用户可以定期在手机中对其健康进行打卡。比如,用户触发手机显示如图146中的(c)所示的个人健康打卡界面,在该界面中用户可以根据自主填写健康打卡信息。比如,如果用户判断身体存在异常则点击控件14602。如果用户判断身体不存在异常则可以点击控件14601。手机确定控件14602被触发,则手机可以显示包括用户身体异常时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症状的界面。用户可以在该一个或多个症状中根据自身的实际症状选择导致身体异常的症状。
如图146中的(a)和(c)图所示,用户还可以在个人健康打卡界面输入该用户的体温。如果手机确定该用户的体温超过37.3℃,则确定该用户可能存在发烧的症状,并根据用户的身体是否存在异常,更新该用户的健康码的颜色。此外,如果手机确定该用户的体温未超过37.3℃,且该用户的身体未发生异常,则手机确定该用户感染疫情的风险比较低,则手机更新后的健康码的颜色为绿色。
但是,目前电子设备是基于用户自主填写的健康信息生成健康码。但是,可能存在部分用户隐瞒其真实的症状,而错误填写假的健康信息。由于电子设备无法区分用户输入的健康信息的真伪,因此电子设备为用户生成的健康码所反映的用户与疫情相关的风险等级的真实性则有待考量。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中通过电子设备从可穿戴设备处获取由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电子设备通过从可穿戴设备处获取该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避免了用户手动输入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带来的繁琐性,且提高了后续处理的准确性。然后,该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以及第一模型先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由于电子设备在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时参考的是由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由用户自动输入生理特征参数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所确定的个人风险等级的可靠性更高。之后,电子设备在用户位于目标地区或在第二时间段内去过目标地区的情况下,根据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和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综合判断以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提高确认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的准确性。通过个人电子凭证便于辨别该用户的健康状态,便于用户自我健康管理,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可以用于电子设备中,具体而言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手机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例如,胸带、臂带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定。
如图14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4701、电子设备获取由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该第一生理特征参数用于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涉及到的生理特征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频率(简称:呼吸率)、体温、心率、血氧、血压、睡眠中的一项或多项。此处统一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该第一时间段可以是一个持续的时间段,比如1周,1个月,2个月或3个月。该第一时间段也可以是非连续的时间段。比如,每周中的指定天数,或者1个月内的指定天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以第一时间段为一个持续的时间段(12月1号~12月7号)为例,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可以包括该用户在该12月1号~12月7号内每一天的生理特征参数。
通常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响应于检测到的触发操作,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各类传感器检测该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但是,在用户比较繁忙的情况下,如果用户忘记向可穿戴设备输入触发操作,这样可能会使得可穿戴设备便不会检测该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从而使得借助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反馈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不准确,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可以自主地每天在指定时间段采集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比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段采集该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相比于每次采集生理特征参数均基于触发操作相比,可穿戴设备自主采集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可以避免由于用户遗忘而未采集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的情况发生。上述指定时间段可以是默认设置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也可以是用户向该可穿戴设备中输入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指定时间段是默认设置在可穿戴设备中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可以基于用户触发的更新操作,更新该指定时间段。
由于可穿戴设备可能在同一天内采集了同一个用户多次的生理特征参数,因此在同一天对应多个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特征参数的情况下,若该多个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特征参数的差异非常大,则可穿戴设备可以重新采集该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比如说在时间段1内该可穿戴设备测量到的用户的体温为38.5℃,而在时间段2内该可穿戴设备测量到的用户的体温为37.0℃。如果时间段1位于时间段2之前,那么可穿戴设备可以在时间段2之后的一个时间段(比如时间段3)内测量多次该用户的体温,并根据多次测量到的体温得到用户的最终体温。之后,可穿戴设备可以将该最终体温作为该用户当天的体温。
由于用户处于非静息状态(比如,运动,情绪激动)或者,发热,感染或病理情况时,各项生理特征参数与静息状态时的生理特征参数不同,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将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采集到的生理特征参数中目标时间段的生理特征参数作为该用户当天的生理特征参数。该目标时间段可以是用户处于静息状态的时间段。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用户的活动量确定该用户是否处于静息状态。比如,活动量小于预设活动量则确定用户处于静息状态。或者可穿戴设备将该用户刚清醒的时间段作为用户处于静息状态的时间段。
比如,在早上8:00用户刚起床,该可穿戴设备测量到的用户的心率为心率1,而在9:30分用户由于剧烈运动导致用户的心率上升至心率2,那么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将心率1作为该用户当天的心率,或者将9:30分之后用户重新处于静息状态时测量到的心率3作为该用户当天的心率,或者可穿戴设备将根据心率1和心率3得到的目标心率作为该用户当天的心率。比如,心率1和心率3分别对应不同的权重,可穿戴设备根据以下方式得到目标心率:目标心率=心率1乘以权重1+心率3乘以权重2。或者,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将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特征参数上报给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向电子设备上报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特征参数时可以标注每个时间段该用户的状态,比如,用户是处于静息状态还是非静息状态,以由电子设备根据不同时间段该用户的状态以及生理特征参数,自行确定该用户当天的生理特征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可以指在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具有通信连接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生理特征参数。比如,12月1号早上9点可穿戴设备与手机建立通信连接,这时可穿戴设备可以将9点采集到的生理特征参数上报给手机。
人体的部分生理机能,例如睡眠、呼吸等由自主神经控制,自主神经的作用可以通过人体的心律体现。通常心脏收缩作用下,血管内的血液容积增多,心脏舒张作用下,血管内的血液容积减少。基于此,人体的心率可以反映到人体的脉搏跳动上,进而,在实际操作中,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采集、检测用户的脉搏数据(也可以称为脉搏波数据或者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PPG)数据),检测用户的血压、血氧、脑氧、肌氧、血糖、脉率和呼吸率等生理数据。
作为一种示例,该可穿戴设备具有采集用户的体温的功能。比如,该可穿戴设备中具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的体温。该温度传感器的类型可以分为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
在一种具体实施中,温度传感器可以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具体为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其中,红外热电堆传感器是利用人体向外辐射的能量随温度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具体的,自然界中,任意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一定的波长向外辐射能量,只是向外辐射能量的波长不同。例如,人体温度37℃,红外辐射波长一般为9~10μm。而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则是将吸收的红外辐射转化为热能(温度),并转换为电信号,经前端电路放大、滤波和线性化处理后,输出对应温度值。因此,可以在可穿戴设备的正面、背面设计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如此,用户只需要将可穿戴设备的温度传感器对准用户的待检测部位(比如额头、手腕、腋窝、胸部),无需与用户身体接触,就可以实现体温测量,舒适度较高,测量场景也更广泛。
或者,在另一具体实施中,温度传感器也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在测量温度时,要求传感器与被测物体接触。也就是,如此,用户在抬起手腕测量体温时,可以将可穿戴设备上设置的温度传感器与额头接触,以使得接触式传感器与用户的额头接触。从而,接触式传感器可以测量到额头的皮肤温度。之后,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皮肤温度得到该用户的目标体温。本申请对于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类型无特别限定,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式温度计、电阻式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和玻璃液体温度计中的至少一种。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上布置的温度传感器不仅可以测量用户的手腕处的温度,也可以用于测量用户的额头、耳朵或者其他部位的温度。
上述可穿戴设备除了具有采集用户体温的功能外,还可以具有采集以下参数的功能中的一个或多个:呼吸率、体温、心率、血氧、血压、睡眠。
比如,个人风险系数用于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个人风险等级用于反映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个人风险等级越高表明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性越高,也即该用户参与目标事件的可能性越高。个人风险等级越低表明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性越低,也即该用户参与目标事件的可能性越低。
例如,目标事件可以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如,X疫情)、重大安全事件等。如果目标事件为X疫情或疾病A,那么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性越高也可以理解为用户确诊感染该X疫情或患该疾病A的几率越高。
举例说明,用户A的个人风险等级高于用户B的个人风险等级,则表明用户A与目标事件的相关性高于用户B与目标事件的相关性。
作为一种示例,该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可以由该用户所佩戴的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环或者智能手表)采集。
举例说明,以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则该电子设备可以从该用户所佩戴的可穿戴设备处获取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
比如说: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之间建立蓝牙连接或者Wi-Fi连接或者其他通信连接,以从可穿戴设备处获取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种情况下,每当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时,该可穿戴设备自动将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发送给手机。另一种情况下,每当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基于用户的触发再将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发送给手机。比如说,该可穿戴设备上具有控件。当该控件被触发时,可穿戴设备将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利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发送给手机。再一种情况下,每当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该手机基于用户的触发向可穿戴设备请求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然后,可穿戴设备基于手机的请求再向手机发送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
值得说明的是,无论是手机向可穿戴设备请求发送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还是可穿戴设备主动向手机发送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可穿戴设备所提供的生理特征参数对应一定的时间范围,比如,第一时间段。当手机未向可穿戴设备提供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对应的时间范围时,该可穿戴设备可以默认向该手机提供指定时间段(比如,一年或者6个月内的)内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然后手机可以从该指定时间段内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中提取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又或者,用户可以在可穿戴设备上设置该可穿戴设备向手机提供的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的时间范围,然后可穿戴设备基于用户设定的时间范围,向手机上报该时间范围内的生理特征参数。
举例说明,如果该电子设备为可穿戴设备,则该可穿戴设备可以采集用户在第四段时间内的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需要确定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则可穿戴设备从该用户在第四段时间内的生理特征参数中获取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其中,第四时间段包含第一时间段。比如,从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之日起,如果可穿戴设备每天都会采集该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截止当前时间可穿戴设备共采集了9个月该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但是,可穿戴设备确定需要获取用户从当前时间起前1个月内的生理特征参数,则该可穿戴设备便可以从该9个月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中筛选得到从当前时间起前1个月内的生理特征参数作为第一生理参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另一种示例,该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可以由用户向该电子设备中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在第一时间段内用户可以每天向电子设备输入由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该用户的每项生理特征参数。
上述第一时间段可以由用户在电子设备中设定,也可以由电子设备自行确定或者默认设置在该电子设备中或者由电子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第一时间段可以为当前时间之前的1个月或2个月或者15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检测到用于生成/更新个人电子凭证的操作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执行步骤14701。
步骤14702、电子设备根据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以及第一模型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
其中,第一模型的输入参数为用户的生理特征参数,第一模型的输出为用于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的参数。比如,用于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的参数可以为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或者为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中具有第一模型。该第一模型用于确定个人风险系数。该第一模型可以是预先存储在该电子设备中的,或者该第一模型可以是该电子设备通过采集到的该用户在一个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经过模型训练得到的。或者该第一模型可以是电子设备从服务器从获取的。比如,电子设备可以向服务器提供该用户在一个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以由服务器根据该用户在一个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经过模型训练得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或个人风险等级。由于该第一模型是基于该用户在一个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训练得到的,一方面可以实现不同用户对应各自独有的异常系数模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的准确性。
在电子设备中具有第一模型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14702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电子设备利用该电子设备的处理器110将该第一生理特征参数输入至第一模型中,以得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换言之,该第一模型的输入为用户的各项生理特征参数,输出为个人风险系数。
作为一种示例,该电子设备或者服务器采用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方法、随机森林、SVM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对该用户在一个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进行模型训练,得到如图148所示的第一模型。在图148中α、β、γ、σ分别表示用户的呼吸率、血压、血氧、体温的权重,例如,α1i、…、αNi表示第i月内不同时间该用户的呼吸率的权重。β1i、…、βNi表示第i月内不同时间该用户的血压的权重。γ1i、…、γNi表示第i月内不同时间该用户的血氧的权重。δ1i、…、δNi表示第i月内不同时间该用户的体温的权重。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电子设备或者服务器在训练该第一模型时还可以结合该用户的个人资料。其中,个人资料可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基本特征中的一或多个。比如,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个人基本特征包括身高、体重、体脂中的一个或多个等等。
举例说明,以电子设备采用神经网络训练第一模型为例,该电子设备采集用户A在6个月(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内的生理特征参数,即i=1~6。然后,电子设备提取该用户A在6个月内的生理特征参数的数据特征并进行标注。之后,电子设备采用神经网络对用户A在6个月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进行模型训练,以得到该用户A的第一模型。之后,该电子设备可以将采集到的用户A在第7个月(2020年7月30日~2020年7月31日)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输入至该用户A的第一模型中,以得到该用户A的个人风险系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不同用户使用的第一模型不同,比如,用户A使用的第一模型基于该用户A在一段时间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进行模型训练得到。用户B使用的第一模型基于该用户B在一段时间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进行模型训练得到。这样可以精确地识别出不同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
例如,电子设备先获取服务器或者预先存储在电子设备中的初始第一模型。然后电子设备将用户A在一段时间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输入至初始第一模型进行更新,得到用户A对应的第一模型(也可以称为:个性化异常系数模型)。电子设备将用户B在一段时间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输入至初始第一模型进行更新,得到用户B对应的第一模型。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不同用户使用的第一模型相同,即用户A和用户B使用的第一模型为同一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示例,该第一模型由电子设备或者服务器根据不同用户在一个时间段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训练得到的。
比如说,以服务器训练第一模型为例,该服务器获取用户X、用户Y、以及用户Z在6个月(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进行模型训练,以得到该第一模型。然后服务器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模型。之后,该电子设备若采集到的该用户A在第7个月(2020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便可以将该第一生理特征参数输入至该第一模型中,以得到该用户A的个人风险系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电子设备自主训练第一模型的情况下,如果该电子设备还从服务器处获取到该第一模型,则该电子设备以服务器提供的第一模型为准。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步骤14702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电子设备向服务器发送该第一生理特征参数。服务器根据该第一生理特征参数得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然后,服务器向该电子设备发送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
通过上述两种实现方式使得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此外由服务器计算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时可以避免增加该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负荷。
值得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自行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的情况下,如果该电子设备还从服务器处获取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在服务器提供的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和电子设备自行确定的个人风险系数不同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以服务器提供的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为准。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模型并非一直不变其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更新。比如,电子设备按照预设周期更新该第一模型。例如,电子设备在第7个月采用该用户在前6个月(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内的生理特征参数训练的第一模型1。在第八个月(2020年8月1日~2020年8月31日)时,该电子设备根据用户在(2020年2月1日~2020年7月31日)之间的生理特征参数更新上述第一模型1得到第一模型2。那么电子设备便根据该第一模型2计算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
上述更新周期以月为单位,当然,更新周期也可以以周、或者日为单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14703、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其中,个人风险等级用于反映该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个人风险等级可以分为多个等级。个人风险等级不同表示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不同。对于个人风险等级相同的多个用户而言,表明该多个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相同。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14703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与风险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个人风险等级。
下述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分为三个等级、以风险阈值包括风险阈值1、风险阈值2以及风险阈值3为例描述如何根据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
比如,如果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风险阈值1,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第一级别。
如果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大于风险阈值1且小于或等于风险阈值2,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第二级别。
如果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大于风险阈值2且小于或等于风险阈值3,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第三级别。
其中,第一级别低于第二级别。第二级别低于第三级别。比如,第一级别可以称为低级别或低风险。第二级别可以称为中级别或中风险。第三级别可以称为高级别或高风险。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得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之后,该电子设备可以自主根据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比如,电子设备中具有一个或多个个人风险系数中每个个人风险系数与各自关联的个人风险等级之间的映射关系。如表10所示:
表10
个人风险系数 个人风险等级
X2<X≤X3 高风险
X1<X≤X2 中风险
0<X≤X1 低风险
表10中X表示个人风险系数。X1表示风险阈值1。X2表示风险阈值2。X3表示风险阈值3。
作为另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得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之后,该电子设备可以向服务器发送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系数,以由服务器根据上述方式计算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服务器在得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之后,可以将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反馈给该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时除了将个人风险系数与风险阈值比较之外,还可以参考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就诊记录、买药记录、以及身体症状等参数,以提高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的准确性。
比如,如果以目标事件为流感为例,而流感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尤其是高烧,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流感更易出现38.5℃以上的高烧。另外,流感相对普通感冒,全身症状会更严重,会有头痛,肌肉、关节痛,乏力的流感样症状,常见的还包括咳嗽和流鼻涕。那么如果一个用户除了具有发烧症状外,电子设备还通过该用户的就诊记录得到该用户具有上述症状,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用户的身体症状可以由用户向电子设备中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14704、电子设备判断用户是否位于目标地区。
比如,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的行动轨迹确定该用户是否位于目标地区。
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通常情况下,当用户使用手机时,该手机需要与基站建立通信连接,因此可以从基站处获取该用户的行动轨迹以及行动轨迹对应的时间。
其中,目标地区可以为发生目标事件或者与目标事件强相关的区域。该目标地区的信息可以由电子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或者由用户向电子设备中输入,或者由电子设备自行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其中,目标地区的信息用于确定目标地区。比如,目标地区的信息可以为目标地区的名称或者地区代码,或者其他可以用于识别目标地区的参数。
比如说,在疫情防控的初期阶段该目标地区可以为发生疫情的城市。该目标地区的单位可以是省份、地市、某个地市的辖区、街道或者国家等。
例如,如果A市发生疫情,则目标地区即为该A市。比如,用户B已被确诊某个传染性疾病,那么目标地区可以为用户B的行动轨迹所在的地方。例如,如果用户A与用户B位于同一个小区A,则该目标地区即为该小区A,或者该目标地区即为该小区A中用户A与用户B的活动轨迹相交的地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该用户的行动轨迹判断该用户是否位于该目标地区。比如说,通常情况下,电子设备通常具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功能。该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该电子设备的GPS功能确定该用户的行动轨迹。比如说,在电子设备还可以获取该用户的出行记录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出行记录确定该用户的行动轨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在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指示该用户为高风险或中风险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判断用户是否位于目标地区。换言之,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指示该用户为低风险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则无需判断用户是否位于目标地区,而为用户确定一个观察期限M。
步骤14705、在用户位于该目标地区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以及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
其中,地区风险等级用于反映该目标地区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个人电子凭证用于反映该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通过为用户确定个人电子凭证便于用户基于该个人电子凭证可以使用一些服务。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4705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电子设备得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以及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之后,可以向服务器提供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以及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以由服务器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服务器在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之后,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4705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电子设备得到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以及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之后,可以自行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可以由电子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由电子设备从服务器(例如,云端大数据平台)处获取。比如,在疫情防控的初期阶段,服务器确定发生疫情的城市之后,该服务器可以主动向电子设备发送给目标地区的信息以及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
作为一种示例,服务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
电子设备根据目标地区的居民的个性化异常系数、用户属性分群(年龄、性别、家庭成员、过往史等)、学习工作单位等计算出地区风险等级(根据城市风险系数所在百分比算出阈值)。结合图149,如图149所示,电子设备获取目标地区的总人数、居民异常系数、居民地域分布、疾病发生时节、居民固定学习/工作地点数、每个学习/工作地点成员量、每个学习/工作地点已有异常居民数、居民家庭成员本城人数、本城家庭成员学习/工作地点数、本城家庭成员每个学习/工作地点成员量、本城家庭成员每个学习/工作地点已有异常居民数等参数,然后将该参数输入至用于计算地区风险系数的模型中,得到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系数。如果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系数大于或等于阈值21,则电子设备确定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如果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系数小于或等于阈值21,但是大于或等于阈值22,则电子设备确定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如果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系数小于阈值22,则电子设备确定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低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以及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包括: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以及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确定该用户的实际个人风险等级。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的实际个人风险等级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
比如说,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的实际个人风险等级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包括:如果实际个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则电子设备确定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如果实际个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则电子设备确定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二电子凭证。如果实际个人风险等级为低风险,则电子设备确定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三电子凭证。
为了生成与用户对应的个人电子凭证,电子设备在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时还可以结合该用户的个人资料。该个人资料用于唯一性地标识该用户。
实际应用中,该用户的个人资料比如可以包括:姓名、电话号码、证件号码(比如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照片等信息。换言之,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中不仅可以包括指示该用户的健康状态的信息或者用于反映该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还可以包括用于确定该用户身份的个人资料。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由用户向该电子设备中输入该用户的个人资料。或者在得到用户的授权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从具有该用户的个人标识的设备或APP处获取该用户的个人标识。
作为一种示例,该个人电子凭证可以是二维码,当然,也可以是条形码、QR码、字符串等等。
在电子设备获取该用户的个人资料以及得到该用户的目标风险等级之后可以根据该用户的个人资料以及用户的目标风险等级为该用户生成个人电子凭证。
示例性的,如图150所示,图150以个人电子凭证为二维码的形式,示出了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的一种示例,从图150中可以看出该个人电子凭证不仅包括该用户的个人资料还可以包括该用户的目标风险等级。
本申请实施例中个人电子凭证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反映该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个人电子凭证具有不同的颜色,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不同反映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不同。
比如,如果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值1,那么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可以为第一颜色。如果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低于预设值2,则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可以为第三颜色。如果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位于预设值1和预设值2之间,则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可以为第二颜色。比如,第一颜色可以是黄色,第三颜色可以为绿色,第二颜色可以为灰色。通过个人电子凭证的不同颜色,可以快速识别出该用户是不是途径了与目标事件相关性很高的地区。
比如,对于罹患某传染性疾病A几率很高的用户其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可以为黄色。对于罹患某传染性疾病A几率很低的用户其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可以为绿色。对于罹患某传染性疾病A几率中等的用户其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可以为灰色。对于确诊患有该传染性疾病A的用户其个人电子凭证的颜色可以为红色。
作为另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个人电子凭证中具有指示字样。比如对于罹患某传染性疾病A几率很高的用户其个人电子凭证上的字样可以为:“该用户为罹患该传染性疾病A的高危人群”。比如确诊罹患某传染性疾病A的用户其个人电子凭证上的字样可以为:“该用户已确诊罹患该传染性疾病A”。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个人电子凭证不仅可以具有指示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的指示字样外,还可以通过颜色来反映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
对于同一个用户而言,在确定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的情况下,如果用户所处的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不同,则为该用户确定的个人电子凭证将不同,下述将分情况描述:
情况1、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最高的(比如高风险),且该电子设备确定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地区风险等级中最高的(比如高风险),则电子设备确定第一电子凭证为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该第一电子凭证用于反映该用户为高风险用户,或者该第一电子凭证用于反映该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值1。
其中,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包括高风险等级、低风险等级、中风险等级。多个预设地区风险等级包括高风险等级、低风险等级、中风险等级。相应的,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最高的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等级。多个预设地区风险等级中最高的预设地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等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之前,该电子设备中已具有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1。这时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1由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确定。比如,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则电子设备为该用户生成的个人电子凭证1反映该用户为高风险用户。即个人电子凭证1的颜色为黄色,之后,电子设备发现该用户所在的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等级,则该电子设备更新该个人电子凭证1以得到第一电子凭证。比如,第一电子凭证和个人电子凭证1的颜色均为黄色,只不过该第一电子凭证对应的时间晚于个人电子凭证1对应的时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之前,如果该电子设备中不具有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那么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和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该用户生成一个电子凭证。然后将新生成的电子凭证作为该用户的第一电子凭证。
情况2、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最高的,但是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不是多个预设地区风险等级中的最高地区风险等级,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二电子凭证。
举例说明,如果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但是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等级或低风险等级,则该电子设备可以得到指示该用户为中风险用户的第二电子凭证。
情况3、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位于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的最高风险等级和最低风险等级之间(比如中风险),但是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地区风险等级中最高的,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
换言之,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等级,但是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却为最高地区风险等级,则用户为高风险用户,则电子设备可以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
情况4、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位于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的最高风险等级和最低风险等级之间,且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多个的地区风险等级中除最高地区风险等级以外的地区风险等级,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二电子凭证。换言之,如果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等级,且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等级或者高风险等级,则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二电子凭证。
情况5、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位于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的最低风险等级,且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的地区风险等级中的最高地区风险等级或者中等地区风险等级,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二电子凭证。
情况6、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位于多个预设个人风险等级中的最低风险等级,且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为多个预设的地区风险等级中的最低地区风险等级,则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三电子凭证。
以上第一电子凭证、第二电子凭证、第三电子凭证所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不同。其中,第一电子凭证所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高于第二电子凭证所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第二电子凭证所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高于第三电子凭证所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
此外,第一电子凭证、第二电子凭证、第三电子凭证的颜色不同。比如,第一电子凭证的颜色为第一颜色(比如,黄色),第二电子凭证的颜色为第二颜色(比如,灰色),第三电子凭证的颜色为第三颜色(比如,绿色)。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且用户所在的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也为高风险,那么电子设备判断用户是否确认已和目标事件紧密相关,如果用户已和目标事件紧密相关,则电子设备为该用户生成的个人电子凭证中还包括该目标事件的信息。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不和目标事件紧密相关,则电子设备为该用户生成的个人电子凭证中不包括该目标事件的信息。举例说明,如果用户A的个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且该用户A所在的地区A由于某传染性疾病导致的地区风险等级也为高风险,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A已患该传染性疾病,那么电子设备为该用户生成的个人电子凭证中还包括该传染性疾病的信息。比如,传染性疾病的名称。如果电子设备确定用户A未患该传染性疾病,那么电子设备为该用户生成的个人电子凭证中不包括该传染性疾病的信息。
上述描述了在该用户位于该目标地区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如何确定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的过程。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如下情况,用户虽然未在当前阶段位于该目标地区,但是在当前阶段之前的一个时间段内位于该目标地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下述方式确定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
步骤14706、在该用户未位于该目标地区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判断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是否去过目标地区。
该第二时间段可以由电子设备自行确定,或者由服务器向该电子设备提供,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该第二时间段的起始时间可以由最早发生该目标事件的时间确定。
步骤14707、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未去过目标地区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
比如说,如果用户未处于目标地区,也没有在第二时间段内去过目标地区,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低风险,则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三电子凭证。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则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二电子凭证。如果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为高风险,则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
步骤14708、用户在第二时间段内去过目标地区的情况下,则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以及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
关于步骤14708中电子设备根据该用户的个人风险等级以及该目标地区的地区风险等级确定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4705处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为该用户确定个人电子凭证之后,该电子设备也可以在确定满足预设的更新条件时,及时更新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
作为一种示例,该预设的更新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该用户的健康状态发生改变、达到该个人电子凭证的生命周期、或者检测到更新操作。比如,该个人电子凭证上还可以包括更新控件,如果该更新控件被触发,则电子设备便可以检测到更新操作。
以预设的更新条件可以包括该用户的健康状态发生改变为例,比如电子设备在为该用户确定个人电子凭证时,所确定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二电子凭证。随后该用户去医院就医,医生确诊该用户罹患传染性疾病A。当该电子设备确诊该用户罹患传染性疾病A时,该电子设备将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从第二电子凭证更新为第四电子凭证。其中,第四电子凭证反映该用户与目标事件紧密相关。
值得说明的是,第四电子凭证反映该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高于第一电子凭证所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相关程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电子设备为用户确定个人电子凭证之后,还包括: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展示该个人电子凭证。
一方面,该电子设备可以自动在显示屏上展示该个人电子凭证。另一方面,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用户触发用于展示个人电子凭证的操作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展示个人电子凭证。
比如说,电子设备为用户A确定个人电子凭证之后,该用户A的个人电子凭证的第三电子凭证,当该用户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时,该用户A可以触发电子设备在显示屏上展示个人电子凭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或者第二电子凭证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提示用户去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以确定该用户是否与目标事件相关。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弹窗或者振动或者语音播报的方式提示用户去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用户与目标事件紧密相关的情况下,将个人电子凭证更新为第四电子凭证。该第四电子凭证用于表示用户已确认与目标事件紧密相关。其中,第四电子凭证通过颜色或者指示字样中的一个或多个反映该用户已确认与目标事件紧密相关。比如,第四电子凭证的颜色可以为第四颜色。例如,第四颜色可以为红色。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用户与目标事件不相关的情况下,将个人电子凭证更新为第三电子凭证。
举例说明,以目标事件为某传染性疾病A为例,在用户未去专业机构(比如医院)做检测之前,无论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是第一电子凭证还是第二电子凭证或者是第三电子凭证,如果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在经过专业机构评定之后确认该用户感染上某传染性疾病A,那么电子设备将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更新为第四电子凭证。如果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在经过专业机构评定之后确认该用户未感染上某传染性疾病A,那么,电子设备将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更新为第三电子凭证。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可以获取专业机构评定的该用户感染上某传染性疾病A的结果。比如,在用户去专业机构评定之后,该用户可以将该专业机构评定的该用户感染上某传染性疾病A的结果上传给该电子设备,这样电子设备便可以该用户是否感染上某传染性疾病A,进而判断后续是否需要更新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或者在该电子设备具有获取该专业机构评定的该用户感染上某传染性疾病A的结果的权限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可以从存储该结果的设备(比如服务器或者区块链)处获取该结果。例如,如果该专业机构将其评定的该用户感染上某传染性疾病A的结果上传至区块链,如果该电子设备具有访问该区块链的权限,以及从该区块链中获取信息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便可以以该用户的个人资料为索引从区块链中获取该个人资料关联的该用户感染上某传染性疾病A的结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个人电子凭证上还可以具有该个人电子凭证的更新时间或者生成时间,以便疫情防控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及时发现该个人电子凭证的时效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与目标事件紧密相关的情况下,第四电子凭证中至少包括用于指示目标事件的信息。
比如,如图151所示,以目标事件为传染性疾病A为例,那么该第四电子凭证除了颜色为第四颜色外,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用户已确诊传染性疾病A的字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为第二电子凭证或第一电子凭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还可以提示该用户的剩余观察期、已进行观察的天数、进入观察期的起始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该用户的剩余观察期由第一时间以及目标观察期确定。第一时间可以为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变为第二电子凭证或第一电子凭证的时间。或者第一时间可以为该用户进入观察期的起始时间。
比如,目标观察期为14天,而该用户的实际个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该用户从2020年5月1日起开始进行医学观察。如图152中的(a)图所示,该用户可以在如图152中的(a)图所示的界面输入该用户进入观察期的起始时间以及目标观察期。在用户输入该进入观察期的起始时间之后,该电子设备便可以根据目标观察期、用户进入观察期的起始时间、以及当前日期确定该用户的剩余观察期。比如说,如果用户在2020年5月7日,触发该电子设备展示该用户的个人电子凭证,则如图152中的(b)图所示,该电子设备上可以显示该用户的实际个人风险等级为中风险、以及剩余观察期为6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对该用户进行医学观察期间,通常可以将该用户隔离在指定地点。如果在目标观察期内,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位于指定地点的范围外,则该电子设备可以提示用户已位于指定地点外。比如,该电子设备可以向管理设备提示用户已位于指定地点外。
如果用户在目标观察期内,用户位于指定地点的范围外的时长大于预设时长,则该电子设备确定该用户的本次定点观察无效。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电子设备确定用户在第三时间段内的第二生理特征参数。电子设备根据用户在第三时间段内的第二生理特征参数,将个人电子凭证更新为目标电子凭证。第二生理特征参数指示用户与目标事件相关,则目标电子凭证为第一电子凭证。作为一种示例,该第三时间段可以为上述目标观察期。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二生理特征参数指示用户与目标事件不相关,则目标电子凭证为第三电子凭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7所示,电子设备在确定该用户在第一时间段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之后,还可以根据第一生理特征参数确定用户所在区域是否发生群体性异常。在发生群体性异常的情况下,电子设备确定第一生理特征参数是否与疾病特征库中的一个疾病的特征数据相匹配。如果在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与疾病的特征数据匹配的情况下,确定用户与疾病相关的风险系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确定用户所在区域是否发生群体性异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电子设备接收来自服务器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区域是否发生群体性异常。
比如,服务器可以根据该第一区域内用户的总数和该第一区域内异常用户的数量确定该第一区域是否发生群体性异常。比如,服务器检测根据该第一区域内可穿戴设备上报的多个用户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第一生理特征参数,确定该第一区域内的用户异常的数目。服务器计算第一区域内用户异常的数目与总用户数的比值,以及该比值的总体异常趋势等。或者服务器根据该比值计算第一区域的总体异常比,总体异常比可表示第一地区的患病率。总体异常趋势可表示目前目标地区的疾病传染速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与疾病特征库中的任一个疾病的特征数据都不匹配的情况下,确定用户与疾病特征库中的任一个疾病不相关的风险系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生理特征参数与疾病特征库中的任一个疾病的特征数据都不匹配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确定用户对应的观察天数。
由于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生理特征参数有可能存在误差,因此导致电子设备为用户生成的个人电子凭证所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不准确,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为用户生成个人电子凭证之后,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提示用户判断所生成的个人电子凭证所反映的用户与目标事件的实际相关程度是否正确。如果用户反馈不正确,则电子设备重新执行上述步骤以更新为用户生成的个人电子凭证。
如图153所示,图153示出了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至少一个降温装置、心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处理器。其中,处理器分别与至少一个降温装置、心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连接。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用于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辅助冷敷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所对应的用户的皮肤以达到降低用户体温的目的。心率传感器用于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采集用户的心率数据,以使得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根据用户的心率数据得到用户的心率。温度传感器用于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采集用户的体温数据,以使得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根据用户的体温数据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比如,蓝牙模块、Wi-Fi模块、NFC模块)。其中,该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其他设备(比如空调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USB接口,通过该USB接口可以为该可穿戴设备充电,以及向该可穿戴设备中存储数据。比如,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和个性化温感区间。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153所示,该降温装置可以包括制冷片、电源以及控制模块,其中,控制模块分别与制冷片和电源相连。电源用于为降温装置提供工作电压。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发送的控制指令,控制制冷片开始工作或者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家居通信模块。该家居通信模块用于向与该可穿设备具有通信连接的其他设备发送操作指令。
作为一种示例,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串联,那么该一旦可穿戴设备启动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共同工作。作为一种示例,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并联,那么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降温需求决定启动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中的全部降温装置还是部分降温装置。
比如说,在用户的体温高于预设阈值1,但是小于预设阈值2(比如38.0℃)时,那么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启动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中的部分降温装置,以辅助降低用户的体温。在用户的体温高于预设阈值2时,那么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启动该至少一个降温装置中的全部降温装置,以辅助快速降低用户的体温。
结合图153,如图154所示,图15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调节生物体温度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下述以该电子设备为可穿戴设备为例,该方法包括:
步骤15401、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作为一种示例,该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眼罩。
作为一种示例,该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用户向该可穿戴设备中输入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作为另一种示例,该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该可穿戴设备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在可穿戴设备具有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采集该用户的目标体温的方式可以参考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描述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该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用户的体温之后也可以对用户的体温进行修正以得到目标体温,关于如何对用户的体温进行修正的方式也可以参考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到进行体温检测的测温指令,那么该可穿戴设备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该用户的目标体温。比如,该可穿戴设备上具有实体按钮或虚拟控件,当用户需要借助可穿戴设备进行体温检测时,用户可以点击实体按钮或虚拟控件,以向可穿戴设备输入进行体温检测的测温指令。
或者,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也即可穿戴设备检测到其处于佩戴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便自动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该用户的目标体温。通过自动测量省去了由用户触发体温检测的过程。
步骤15402、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用户的目标体温是否超过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
其中,可穿戴设备的存储器中存储有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一方面,该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由该用户的心率、历史体温数据、个人资料、环境温度中的一个或多个确定。这种情况下,使得不同用户具有与各自的生理指标相对应的个性化体温阈值。另一方面,该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为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比如37.3℃)。值得说明的是,在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为体温上限预警阈值时,不同用户对应的个性化体温阈值可能相同。
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可以由可穿戴设备从服务器处获取。
作为另一种示例,该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由该可穿戴设备训练得到。
举例说明,该可穿戴设备内部具有一个表格,该表格的内容如表11所示,该表格中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不同生理指标(以心率和体温为例)所对应的个性化体温阈值。
表11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1891
那么,结合表11,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的心率位于心率11~心率12的范围内,当前用户所在的区域的环境温度位于环境温度A~环境温度B范围内,那么可穿戴设备确定该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为个性化体温阈值11。
值得说明的是,表11中所列的各个环境温度中可以存在相同的环境温度,比如,环境温度A~环境温度B和环境温度x1~环境温度x2中存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个性化体温阈值中也可以存在相同的个性化体温阈值。比如,个性化体温阈值11和个性化体温阈值31相同。上述表11仅以个性化体温阈值与参数(比如,心率和环境温度相关)为例,在实际过程中,个性化体温阈值也可以与用户的年龄、体重、身高等个人基本信息相关。
举例说明,该可穿戴设备内部具有第二模型,那么可穿戴设备在检测到用户的目标体温、心率、环境温度以及获得用户的个人资料之后,可穿戴设备可以将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心率、环境温度、用户的个人资料等输入至该第二模型中,以得到该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其中,第二模型的输入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心率、环境温度、用户的个人资料等。该第二模型的输出为该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该第二模型由该用户的历史心率、历史体温数据、身高、体重、年龄、环境温度中的一个或多个训练得到的。训练该第一模型的设备可以是可穿戴设备,也可以是服务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第二模型为y=α1×i*Fi×1+b,其中,α1×i表示心率、体温、身高、年龄、环境温度等参数的权重系数,Fi×1表示心率、体温、身高、年龄、环境温度等参数的值。b表示常数。
如图155所示,以可穿戴设备训练第二模型为例,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个人资料以及不同环境温度下用户得身体数据(比如,心率、体温、环境温相关的特征数据)。可穿戴设备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标注。标注之后,可穿戴设备可以对标注后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比如,SRV模型训练)得到第二模型。
步骤15403、在用户的目标体温超过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发出预警信息。该预警信息用于指示该用户的目标体温超过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
作为一种示例,该可穿戴设备发出预警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该可穿戴设备通过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语音模块发出语音预警信息。比如说,在用户的目标体温超过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内的控制模块(比如处理器)向语音模块发送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用于触发该语音模块发出语音预警信息。比如,语音预警信息可以是“您的体温超过37.3℃,可能存在低烧,请注意观察”等。
作为再一种示例,在该可穿戴设备上具有指示灯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发出预警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用户的目标体温超过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控制该指示灯发出第一颜色。例如,第一颜色为红色。在用户的目标体温未超过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控制该指示灯发出第二颜色。
作为又一种示例,在用户的目标体温超过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以文字形式向发出预警信息。比如,该可穿戴设备借助该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显示“您的体温超过37.3℃,可能存在低烧,请注意观察”等字样。
通过发出预警信息便于用户及时发现自身的体温异常。
步骤15404、可穿戴设备判断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持续上升。
或者,步骤15403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替换:可穿戴设备判断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在预设时间段内均超过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
比如预设时间段可以是5分钟或者10分钟或者30分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该预设时间段可以是该可穿戴设备内部默认的时间值,也可以由用户在该可穿戴设备中自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15405、如果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在预设时间段内上升,则可穿戴设备触发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处于开启状态。
比如,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向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发送工作指令,该工作指令用于触发降温装置处于开启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触发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处于开启状态之前,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通过提示信息1,提示用户是否启动内部的降温装置。如果用户同意启动内部的降温装置,则可穿戴设备便可以触发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处于开启状态。如果用户不同意启动内部的降温装置,则可穿戴设备便不触发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处于开启状态。该提示信息1可以是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的文字提示信息,也可以是语音提示信息或者其他方式的提示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15406、在该降温装置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按照预设周期重新测量该用户的目标体温。
步骤15407、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重新测量到的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小于该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则可穿戴设备触发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处于关闭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步骤15407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可穿戴设备确定连续多次重新测量到的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均小于该用户的个性化体温阈值,则可穿戴设备触发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处于关闭状态。
比如,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处理器向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发送停止工作指令,该停止工作指令用于触发降温装置处于关闭状态。
步骤15408、如果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在预设时间段内未上升,则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可以是可穿戴设备从云服务器处获取的,或者用户向该可穿戴设备内部输入的。用户向该可穿戴设备内部输入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的方式可以是语音输入也可以是其他方式输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内部还具有环境温度传感器,那么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在预设时间段内未上升,则可穿戴设备启动该环境温度传感器,以通过环境温度传感器测量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X1。
步骤15409、可穿戴设备判断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X1是否大于阈值31。
步骤15410、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X1小于阈值31,则可穿戴设备不启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家居通信模块。
步骤15411、在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阈值31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判断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X1是否大于阈值32。
步骤15412、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X1大于或等于阈值32,则可穿戴设备启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家居通信模块,以控制该用户所在区域的空调设备以第一强度进行降温。
作为一种示例,该可穿戴设备通过家居通信模块向与该可穿戴设备具有通信连接的空调设备发送第一操作指令,该第一操作指令中携带第一强度。这样空调设备便可以根据第一操作指令以第一强度进行降温。
步骤15413、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阈值32,则可穿戴设备启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家居通信模块,以控制该用户所在区域的空调设备以第二强度进行降温。其中,第一强度大于第二强度。
作为一种示例,该可穿戴设备通过家居通信模块向与该可穿戴设备具有通信连接的空调设备发送第二操作指令,该第二操作指令中携带第二强度。这样空调设备便可以根据第二操作指令以第二强度进行降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启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家居通信模块,以控制该用户所在区域的空调设备以第一强度进行降温之前,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通过提示信息2,提示用户是否开启空调设备以调节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如果用户同意开启空调设备以调节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则可穿戴设备便可以启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家居通信模块,以控制该用户所在区域的空调设备以第一强度进行降温。如果用户不同意开启,则可穿戴设备便不启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家居通信模块。该提示信息2可以是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的文字提示信息,也可以是语音提示信息或者其他方式的提示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可穿戴设备借助提示信息2或提示信息1提示用户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上还可以显示与用户互动的控件。比如,控件1和控件2。如果用户触发控件1,可穿戴设备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控件1的操作,则确定用户同意开启。如果用户触发控件2,相应的,可穿戴设备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控件2的操作,则确定用户不同意开启。
在可穿戴设备自行决定开启内部的家居通信模块或上述至少一个降温装置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可以不显示提示信息2或提示信息1。在可穿戴设备与用户交互确定是否开启内部的家居通信模块或上述至少一个降温装置的情况下,则可穿戴设备可以显示提示信息2或提示信息1。通过与用户进行交互可以使得可穿戴设备后续进行的操作符合用户的需求。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可穿戴设备通过家居通信模块向与该可穿戴设备具有通信连接的空调设备发送第一操作指令或第二操作指令之前,该空调设备处于关闭状态,那么在该可穿戴设备具有开启该空调设备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向该空调设备发送开启指令,空调设备响应于该开启指令,打开该空调设备。在该可穿戴设备不具有开启该空调设备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发出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开启该空调设备。可穿戴设备提示用户开启空调设备的方式可以是语音提示,也可以是文字提示或者其他提示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由用户开启该空调设备的情况下,如果在此之前,该空调设备已建立和可穿戴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一旦空调设备处于开启状态,空调设备便恢复了与可穿戴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因此,可穿戴设备便可以检测到空调设备已开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确定需要借助空调设备降温的情况下,如果此时可穿戴设备并未和空调设备建立通信连接,那么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提示用户建立可穿戴设备和空调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可穿戴设备提示用户建立可穿戴设备和空调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方式可以是语音提示,也可以是文字提示或者其他提示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示例,可穿戴设备和空调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是蓝牙连接、Wi-Fi连接或者基于NFC的碰一碰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关于如何建立可穿戴设备和空调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15413、在启动空调设备进行降温的过程中,该可穿戴设备以第一预设周期周期性检测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X2。
步骤15414、可穿戴设备判断环境温度X2是否小于或等于阈值33。
步骤15415、可穿戴设备确定环境温度X2小于或等于阈值33,则可穿戴设备以第二预设周期周期性检测用户所在区域的环境温度。
步骤15416、可穿戴设备确定环境温度X2大于阈值33,则可穿戴设备执行上述步骤15413。
以上方案中,0<环境温度≤阈值33,表示用户所在的区域的环境温度较低。阈值33≤环境温度≤阈值32表示用户所在的区域的环境温度适宜。阈值32≤环境温度≤阈值31表示用户所在的区域的环境温度高于温度阈值1。环境温度大于阈值31表示用户所在的区域的环境温度高于温度阈值2。其中,温度阈值2大于温度阈值1。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阈值31~阈值33为可穿戴设备中预设的值。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阈值31~阈值33为该用户的个性化的温感区间,也即该阈值31~阈值33由用户的目标体温、心率、环境温度、用户的个人资料等输入至该第一模型中得到。由于该用户的个性化的温感区间基于用户的上述参数确定,那么可能存在不同用户对应的个性化的温感区间不同。
比如,将用户的目标体温、心率、环境温度、用户的个人资料等输入至该第一模型中得到该用户对应的温感系数t。0<t<t1:温度较低。t1<t<t2:温度适宜。t2<x<t3:温度较高。t3<x:温度非常高。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用户对应的温感系数t得到该用户的个性化的温感区间。
当然,可穿戴设备也可以从服务器处获取该用户对应的温感系数t。
图154所示的实施例中,如果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在预设时间段内未上升,则表示用户不发烧,那么可穿戴设备便可以不通过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降温装置为用户降温,而是在环境温度X1大于或等于阈值31的情况下通过空调设备降低该用户所在的区域的环境温度,舒适度更高。此外,在环境温度X1大于或等于阈值31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阈值32之间的关系来控制空调设备的降温强度。
如图156A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测动物体温及基于体温预警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15601、在动物体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检测该动物体的体温、心率以及呼吸率等参数。
作为一种示例,该可穿戴设备可以为项圈。该可穿戴设备可以佩戴在动物体的脖子或者腿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动物体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如果可穿戴设备检测到进行体温检测的测温指令,那么该可穿戴设备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该动物体的目标体温,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PPG传感器采集该动物体的心率以及利用其它传感器采集该动物体的呼吸率。比如,该可穿戴设备上具有实体按钮或虚拟控件,当用户需要借助可穿戴设备进行体温检测时,用户可以点击实体按钮或虚拟控件,以向可穿戴设备输入进行体温检测的测温指令。
或者,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动物体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也即可穿戴设备检测到其处于佩戴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便自动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该用户的目标体温,利用该可穿戴设备内部的PPG传感器采集该动物体的心率以及利用其它传感器采集该动物体的呼吸率。通过自动测量省去了由用户触发体温检测的过程。
步骤15602、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可以由该可穿戴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由可穿戴设备根据用户的反馈确定,下述将分别介绍:
情况1)、可穿戴设备内部可以具有采集该动物体运动量的运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该动物体的运动量确定该动物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如果该动物体的运动量小于阈值1,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果该动物体的运动量大于或等于阈值1,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处于非静止状态。
在情况1)中,在可穿戴设备根据运动量确定该动物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通过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判断由该可穿戴设备确定的动物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的检测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后续可穿戴设备检测到指示正确的操作,则可穿戴设备确定检测结果正确。如果后续可穿戴设备检测到指示不正确的操作,则可穿戴设备确定检测结果不正确。在检测到指示不正确的操作的情况下,如果可穿戴设备自行确定的是动物体处于非静止状态,则可穿戴设备响应于指示不正确的操作确定该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检测到指示不正确的操作的情况下,如果可穿戴设备自行确定的是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可穿戴设备响应于指示不正确的操作确定该动物体处于非静止状态。
情况2)、可穿戴设备上显示第一界面,该第一界面用于提示用户判断该动物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该第一界面上包括控件11和控件12。如果控件11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果控件12被触发,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处于非静止状态。
在该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该可穿戴设备执行下述步骤15603。在该动物体处于非静止状态时,该动物体重新执行上述步骤15601。
步骤15603、在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判断该动物体的体温是否位于个性化体温区间内。
在该动物体的体温位于个性化体温区间内时,该可穿戴设备执行下述步骤15604。在该动物体的体温位于个性化体温区间外时,该可穿戴设备执行下述步骤15606。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个性化体温区间可以存储于该可穿戴设备内的存储器中,该个性化体温区间可以是可穿戴设备从第三方设备(比如服务器或者手机)处获取到的,也可以是默认设置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不同动物体的体温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动物体的个性化体温区间不同。比如,如表12所示:
表12
动物体 个性化体温区间(单位:℃)
37.5~38
38~39.5
38~39.5
那么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为猫,则结合表12,可穿戴设备则以37.5~38℃作为该动物体的个性化体温区间。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为狗,则结合表12,可穿戴设备则以38~39.5℃作为该动物体的个性化体温区间。
为了准确使用与该动物体对应的个性化体温区间,那么可穿戴设备还可以识别该动物体的种类。作为一种示例,该动物体的种类可以由用户向该可穿戴设备中输入确定。比如,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显示界面,该界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动物体的,该界面用于提示用户选择本次检测的动物体的种类,在电子设备所显示的界面上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待用户选择之后,用户可以向该可穿戴设备输入选择操作,响应于该选择操作,该可穿戴设备便可以确定该动物体的种类。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动物体的种类由可穿戴设备自行识别。比如,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获取到的包含该动物体的图像,可穿戴设备通过内置的图像识别模型识别该动物体的种类。包含该动物体的图像可以是该可穿戴设备自行采集到的,也可以是可穿戴设备从其他设备处获取到的。当然,当该可穿戴设备与手机之间具有通信连接的情况下,该手机上可以显示用于提示用户选择本次检测的动物体的种类的界面。用户可以借助该手机所显示的界面选择动物体的种类,待用户在手机上选择之后,可穿戴设备便可以从手机处获取用户所选择的动物体的种类。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6B所示,动物体对应的个性化体温区间、个性化心率范围以及个性化呼吸率范围可以由该动物体的个体信息(种类、年龄、体重、毛发量、体温、心率)、运动喜好进行训练得到。比如,以服务器进行模型训练为例,服务器根据动物学知识按照每种动物类型设定初始体温阈值[t1,t2],心率阈值[h1,h2],呼吸率阈值[b1,b2]。服务器通过多种参数进行建模(比如,长短时神经网络模型)。服务器将该动物体的个体信息、运动喜好输入至预设模型(比如神经网络模型,SRV模型)中,得到该动物体对应的个性化体温正常系数t、个性化心率正常系数h以及个性化呼吸率系数b。服务器根据该动物体对应的个性化体温正常系数t、个性化心率正常系数h以及个性化呼吸率系数b得到动物体对应的个性化体温区间、个性化心率范围以及个性化呼吸率范围。比如,个性化体温区间为[t1,t1+(t2-t1)*t]。个性化心率范围为[h1,h1+(h2-h1)*h]。个性化呼吸率范围为[b1,b1+(b2-b1)*b]。
作为一种示例,各个动物体的初始体温阈值可以参考上述表12所示。狗(大)的心率为:100~160;小狗的心率为60~100。猫的心率为120~140。猪(大)的心率为60~80(大)。猪(小)的心率为100~110。猪的呼吸率为每分钟18~30。
正常情况下狗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是20-30次,如果超过了这个次数,就意味着狗的情况不佳,呼吸次数超过正常次数越多,说明病情越严重。正常情况下,狗的心率在每分钟90次左右,犬种越大,心率越低;反之则心率越高。猫的正常生理值是呼吸24~42次/分,心跳120~140次/分种。
步骤15604、如果该动物体的体温位于个性化体温区间内,则可穿戴设备判断该动物体的心率是否位于个性化心率范围内,以及呼吸率是否位于个性化呼吸率范围内。
步骤15605、在动物体的心率位于个性化心率范围外,且呼吸率位于个性化呼吸率范围外时,可穿戴设备发出第一提示信息,该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该动物体的健康状态不佳。
该第一提示信息可以是振动方式或者语音提示,比如,该可穿戴设备内部具有马达,当动物体的心率位于个性化心率范围外,且呼吸率位于个性化呼吸率范围外时,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处理器驱动该马达发出振动。或者可穿戴设备内部的处理器控制可穿戴设备部的喇叭发出滴滴滴的预警声音。或者,该可穿戴设备内部具有多个指示灯,不同指示灯对应一个动物体的生理指标参数。比如,以多个指示灯包括指示灯1、指示灯2以及指示灯3为例,其中,指示灯1用于反映动物体的体温是否正常。指示灯2用于反映动物体的心率是否正常,指示灯3用于反映动物体的呼吸率是否正常。如果体温异常时,该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多个指示灯中的指示灯1的颜色为第一颜色(比如红色)。如果体温正常时,该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多个指示灯中的指示灯1的颜色为第二颜色(比如绿色)。如果心率异常时,该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多个指示灯中的指示灯2的颜色为第一颜色(比如红色)。如果心率正常时,该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多个指示灯中的指示灯2的颜色为第二颜色(比如绿色)。如果呼吸率正常时,该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多个指示灯中的指示灯3的颜色为第二颜色(比如绿色)。如果呼吸率异常时,该可穿戴设备控制该多个指示灯中的指示灯3的颜色为第一颜色(比如红色)。通过在可穿戴设备上设置不同的指示灯,这样便于用户通过不同颜色的指示灯确定动物体的哪项生理指标异常,或正常。
步骤15606、可穿戴设备检测该动物体在持续时间段内的体温,如果该动物体在N个时间段内的体温仍位于个性化体温区间外时,则可穿戴设备发出第一提示信息。
例如,持续时间段可以是1小时或者2小时。可穿戴设备可以在该持续时间段内每隔预设周期(比如,每10分钟)测量一次该动物体的体温。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在该持续时间段内每个周期测量到的体温均位于个性化体温区间外时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的体温异常,因此发出第一提示信息。或者,如果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在持续时间段内每个周期测量到的体温中存在预设次数的体温位于个性化体温区间外时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的体温异常,因此发出第一提示信息。比如,以持续时间段为1小时为例,如果在1小时内测量到了6次体温,如果存在4次体温异常,则可穿戴设备确定该动物体的体温异常。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当该可穿戴设备与用户的手机具有通信连接的情况下,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在动物体的心率位于个性化心率范围外,且呼吸率位于个性化呼吸率范围外时,或者,该动物体在N个时间段内的体温仍位于个性化体温区间外时,向该手机发送预警信息,以便用户借助手机提示发现动物体的生理指标异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症之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以及死亡率处于上升阶段,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采集监测动态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信号,以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
现有的心电图信号动态采集,通常是将心电贴和用于记录动态心电图的随身携带的小型心电记录仪通过粘胶贴到人体胸前,并通过与心电贴相连的导线,最终将心电图信号传输至心电信号处理器。
由于健康乳腺组织的温度会随着身体的自然规律升高或者降低,而当癌细胞入侵时,乳腺组织温度变化则会趋于平缓,因此,检测用户的乳腺组织温度能够较早的检测用户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从而能够较早的提醒用户采取预防或者治疗措施。
心电贴作为一种家庭中常备的小型医疗器械,用户将心电贴贴到人体胸部时,胸部的热量也能够传到心电贴上,因此,如果在心电贴上设置温度传感器,也能够对用户的胸部温度进行采集,进而能够根据采集到的胸部温度判断女性用户是否有患有乳腺癌的风险。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检测乳腺癌的心电贴,通过将心电贴的电极片复用为热通量传感器(heat flux sensor,HFS)的导热片,结合热敏传感器,可同时监测女性用户的胸导联ECG和乳房深层组织温度(深层组织温度较表面温度,可精准测量到病变组织的温度),进而能够同时监测用户心血管健康及乳腺健康。
图15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包括:电极片411、周壁412、顶壁413、电路板414、热通量传感器415以及热敏电阻416。
其中,周壁412呈封闭的环状结构,一端连接于电极片411的一侧,另一端连接顶壁413,电极片411的另一侧用于贴合于用户胸部的皮肤之上。电极片411、周壁412以及顶壁413共同围成封闭的容纳空间,电路板414、热通量传感器415以及热敏电阻416等被设置于该容纳空间内。
具体地,电路板414固定设置于周壁412上,并且位于容纳空间的中部,热通量传感器415设置于电路板414之上,并且位于朝向电极片411的一侧,热敏电阻416设置于电路板的另一侧,并且与热通量传感器415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157所示,容纳空间内还设置有导热材料417,该导热材料417连接电极片411和顶壁413,热通量传感器415和热敏电阻416被包覆于导热材料417内。
电极片411由导电金属构成,具有足够的导热系数,可以作为热通量传感器415的导热片。当心电贴被贴于用户的胸部时,用户胸部皮肤表面的温度依次通过电极片411、导热材料417传递至热通量传感器415,之后由通量传感器415通过另一部分导热材料417传递至顶壁413。
如图157所示,心电贴还包括加速度(acceleration,ACC)传感器,该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电路板414上,能够对用户的运动数据进行检测。
可选地,电路板414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等,但不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能够测量用户皮肤的深层组织温度(即乳腺组织温度),当癌细胞入侵时,对乳腺组织温度将会造成影响,使得乳腺组织温度的变化将会趋于平缓,通过检测一段时间内乳腺组织温度的变化情况,能够检测用户是否有患有乳腺癌的风险。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热通量传感器来测量用户胸部皮肤的热通量,之后结合热敏电阻测得的皮肤表面温度,能够计算出用户胸部的乳腺组织温度。
热通量,又称为热流(heat flux),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能,是具有方向性的矢量,其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W/m2,即瓦特每平方米。
热通量传感器也被称为热流传感器,是测量热流密度或者热通量的基本工具。热通量传感器按照测量原理可以分为热阻式热通量传感器、圆箔式热通量传感器、辐射式热通量传感器、热电堆式热通量传感器等。
热通量的计算公式为:HF=ΔT/Rth。其中,ΔT为乳腺组织温度Tc与胸部皮肤表面温度Ts的差值,Rth为乳腺组织至皮肤表面的热阻。也就是说,通过该公式的变形,能够计算得到乳腺组织温度Tc,即Tc=HF*Rth+Ts。处理器可以根据该公式计算获得用户的乳腺组织温度。
具体地,处理器分别已经从热通量传感器415和热敏电阻416处获取HF和Ts,而Rth也是已知的(Rth可以由用户预设设定),因此能够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用户的乳腺组织温度Tc。
乳腺组织至皮肤表面的热阻Rth可以预先设定。例如,针对不同的个体,热阻Rth可能和用户的年龄、体重、升高等有关,可以在存储器内预存相关的经验公式(算法),用户可以提前将上述相关参数输入至处理器,处理器能够根据上述相关参数,使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该用户的热阻Rth。
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皮肤绝对热阻可能不同,而运动量和心率能够对运动状态进行表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更加准确的确定热阻Rth,热阻Rth可以为运动量和心率的函数,即Rth=f(Acc,ECG)。ECG和体温可以切换检测,通过心电贴分别检测用户的心率或者温度,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检测用户的运动数据,根据运动数据和心率。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该用户当前的热阻Rth,进而能够更加准确的获得用户的乳腺组织温度Tc。
乳腺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在活动与静息下,温度曲线表现不同,差异不同。本申请通过心电贴来检测用户的乳腺组织温度,能够检测女性用户是否有患有乳腺癌的风险。
进一步地,当用户处于运动状态,并且运动强度较大时,此时检测到的乳腺组织温度可能不准确,为了进行准确的乳腺癌风险检测,此时应当抛弃掉这部分温度数据。
图15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进行运动状态判断的逻辑框图。如图158所示,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ACC)检测用户的运动量,并且根据心电贴(ECG)检测用户的心率,通过运动量和心率共同确定用户运动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
进一步地,通过运动量和心率共同确定本次运动对体温测量的干扰程度(例如高、中、低),当确定干扰程度高时,说明当前测量的体温数据可能不准确,应当被抛弃。而当干扰程度低时,则可以忽略运动对体温测量的影响。
下面结合附图继续对如何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进行乳腺组织温度测量作进一步说明。图15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进行温度测量的场景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仅以4个心电贴实现乳房的全面监测,能够降低采集时的不适感。该4个心电贴可以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器(心电信号处理器)相连接。也可采用非固定片状形态通过卡槽形成两种位置分布-电极式/体温式。
如图159所示,本申请采用一种左右、上下、疏密的组合方式,最多可实现8种采集卡位,既降低采集时不适感,又不会漏查患病位置。
作为示例,图159中的电极片放置位置1表示电极片位于左侧胸部的底端并且稀疏分布(LDS)。图159中的电极片放置位置2表示电极片位于左侧胸部的顶端并且密集分布(LUM)。图159中的电极片放置位置3表示电极片位于右侧胸部的底端并且稀疏分布(RDS)。图159中的电极片放置位置4表示电极片位于右侧胸部的顶端并且密集分布(RUM)。
下面结合附图继续对如何使用测量到的乳腺组织温度进行乳腺癌检测进行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心电贴采集到的乳腺组织温度可以发送给电子设备,由电子设备根据该乳腺组织温度来确定用户是否患有乳腺癌的风险。
例如,与心电贴相连的中央控制器可以具有无线通信模块,能够与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通信。该无线通信模块例如可以是蓝牙模块或者Wi-Fi模块。
可选地,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但不限于此。
图160是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的乳腺癌检测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由前述电子设备执行。如图16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乳腺癌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421,电子设备通过显示屏向用户推荐最佳佩戴时间段、最短筛选时间以及筛选病变位置。
具体地,为了提高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电子设备可以向用户推荐最佳佩戴时间段,以及最短的筛选时间,建议用户在该最佳佩戴时间段内进行体温测量,并且维持测量的时间要大于等于该最短的筛选时间。此外,电子设备向用户推荐筛选病变位置,该筛选病变位置为容易产生病变的位置,出于测量时间的考虑,用户可以优先或者仅测量该筛选病变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由大数据分析来确定用户的最佳佩戴时间段、最短筛选时间以及筛选病变位置等信息。
具体地,可以选取足够数量的被试人员以图159中的方式分别佩戴24小时,该被试人员可以包括25%的健康女性,50%的早期乳腺癌女性以及25%的中期乳腺癌女性。
心电贴对被试人员的乳腺组织温度进行测量,记录4个温度传感器的时间温度曲线。对足够数量的被试人员的时间温度曲线进行数据分析,确定用户的最佳佩戴时间段、最短筛选时间以及筛选病变位置等信息。
在该最佳佩戴时间段内,产生病变的乳腺组织与未产生病变的乳腺组织的温度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区分,在该时间段佩戴测量,能够较准确的预测是否患有乳腺癌的风险。
传感器以预设的时间间隔周期性的进行温度测量。较短的测量时间(次数)产生的测量结果可能较少,建议用户至少佩戴测量该最短筛选时间能够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而可以根据早期乳腺癌女性和中期乳腺癌女性确定容易产生病变的位置,向用户推荐筛选病变位置,其他不易产生病变的位置可以不测量,这样能够提高用户的测量效率。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来确定筛选预测模型,该筛选预测模型能够被用来根据乳腺组织温度确定用户是否患有乳腺癌的风险。
在步骤422中,用户使用心电贴根据电子设备推荐的最佳佩戴时间段、最短筛选时间以及筛选病变位置对乳腺组织进行温度测量,并且将测量结果发送给电子设备。。
此时,用户可以在推荐的最佳佩戴时间段按照筛选病变位置穿戴心电贴进行温度测量,温度测量的时间大于或者等于最短筛选时间。
可选地,在测量的时间段内,如果确定用户处于运动状态,并且运动对体温测量的干扰程度较大,则可以剔除运动时间段内的测量结果,从而能够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在步骤423中,电子设备根据测量结果结合前述筛选判定模型检测(预测)检测用户患有乳腺癌的风险。
此时,可以将乳腺组织温度作为输入参数输入到该筛选预测模型,将患有乳腺癌的风险系数作为输出参数,以此来预测该用户患有乳腺癌的可能性。例如,预测该用户患有乳腺癌的百分比,并且将预测结果通过显示屏向用户进行展示。
可选地,电子设备可以预测并向用户展示多个检测位置中每个位置患有乳腺癌(产生病变)的可能性。
可选地,心电贴还可以采集心电图数据,并且电子设备进行发送,电子设备可以对用户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预测,并且将预测结果通过显示屏展示给用户。
下面以一个具体示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乳腺癌检测方法做进一步说明。图161是通过电子设备控制心电贴进行体温测量的交互界面图。
如图161中的(a)界面所示,电子设备通过显示屏向用户推荐筛选病变位置,该筛选病变位置可以包括多个以供用户进行选择。例如,用于可以根据(a)界面选择佩戴位置是左侧还是右侧胸部、胸部上侧还是下侧、稀疏佩戴还是密集佩戴。用户选择完毕后,电子设备向用户展示(b)界面。
如图161中的(b)界面所示,电子设备向用户展示所选择的佩戴位置,并且展示相应的图片,以指导用户佩戴到相应的位置。
如图161中的(c)界面所示,电子设备通过显示屏向用户推荐最佳佩戴时间段,以及最短的筛选时间。上述时间段可以包括多个,以供用户进行选择方便的时间进行测量。待用户选择完成后,电子设备向用户展示(d)界面。
如图161中的(d)界面所示,电子设备向用户展示“持续测温中...预计1.5小时以后获得检测结果,请您及时关注!”。在展示完上述提醒信息以后,用户可以选择退出测温APP,执行其他应用,而相应的测量工作在后台完成。
如图161中的(e)界面所示,在测量完成后,电子设备向用户展示体温记录曲线,该体温记录曲线包括4条,为4个传感器测量的4个位置处的温度。
进一步地,如果在该时间段内,某一阶段用户处于运动状态,并且运动对体温测量的干扰程度较大,则可以剔除该阶段内的测量结果,并且提醒用户这一时间段的测量为,无效测量,从而能够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如图161中的(f)界面所示,电子设备向用户展示预测结果,提醒用户可能产生病变的位置,以及可能性。例如,提醒用户“可能产生病变的位置为LDS4,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为55%”。
如图161中的(g)界面所示,在确定用户可能患有乳腺癌之后,电子设备可以继续向用户展示提醒信息,提醒用户“点击查看您近30次筛查结果”以作进一步确认。电子设备可以继续提醒用户“根据您近30次筛查结果,建议您保持LDS4位置以下时间段继续佩戴10天”。
如图161中的(h)界面所示,电子设备根据近30次筛查结果进行整体预测,并且向用户展示预测结果和建议“根据您近30次筛查结果,您的综合乳腺癌风险为75%病发位置为LDS4,建议您尽早就医筛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将电极片复用为热通量传感器的导热片,再结合热敏电阻,能够检测用户的乳腺组织温度。该心电贴包含加速度传感器,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计算运动量,并且通过心电图数据计算心率,利用运动量和心率推荐运动无效测温时间,剔除无效数据。该心电贴既可监测胸导联ECG,也可监测体温,还可检测乳腺癌风险。该心电贴为标准位置电极,通过改变卡口可切换测温位置,实现左右、上下、密疏方式,仅以4个采集片全方面检测乳腺癌,降低用户不适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乳腺癌检测方法采用最佳佩戴时间段、最小佩戴时间,推荐病变位置进行测量,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由于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与乳腺癌高发人群年龄段相当,在心电贴上增加乳腺癌检测系统装置,能够提高心电贴的实用性。电极片复用为热通量传感器的导热片,既保留了ECG检测能力,又能够测量乳腺组织温度,从而具备检测乳腺癌风险能力。本申请通过热通量传感器、热敏电阻测量乳腺组织温度来检测乳腺癌风险,较仅通过热敏电阻测量体表温度来检测乳腺癌风险的准确率更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心电贴易用、舒适、准确率高,以最小的采集位置、最短的采集时间,来推荐最可能的病变位置和风险概率,适合女性在家随时监测乳腺癌风险。
体温测量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等)监测个体体温,并且自动上报给学校、企业等管理平台,成为当下普遍的做法。然而,一些非发烧原因也能够造成个体的体温升高(例如情绪变化、运动等造成的短时间体温异常),这时候管理平台在接收到该体温异常信息以后,容易引起监护人或者管理者非必要的紧张。管理者可能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去确认个体体温升高的真正原因,由此造成管理效率较低。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和疫情防控方法,能够对造成用户体温异常的原因进行识别,判断造成用户体温异常是否是由发烧引起的,由此能够减少人工确认时间,在疫情蔓延期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了管理平台的管理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疫情防控的方法应用于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本文首先结合附图对该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能够应用于学校、公司、社区等群组中,用于对群组成员进行体温管理,进而能够对疫情进行更好的防疫管控。
例如,该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可以应用于学校中,可以对校内的学生、老师、行政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的体温进行监控。
再例如,该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还可以应用于公司中,可以对公司职员的体温进行监控。
图16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的原理性示意图。如图162所示,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包括多个智能穿戴设备801(图中仅示出了1个)、云平台服务器802、受管理人员数据库803以及疫情公共信息数据库804。
其中,多个智能穿戴设备801对应多个受管理人员,每个受管理人员各自佩戴一个智能穿戴设备801,智能穿戴设备801能够对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进行检测。
例如,该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应用于学校中,而受管理人员可以是各个学生。
多个智能穿戴设备801还分别与云平台服务器802通信连接,能够将检测到的受管理人员的体温信息上传至云平台服务器802。
智能穿戴设备801安装有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 transducer),能够对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进行检测。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01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耳机等中的任意一种。此外,一些情况下,智能穿戴设备801还可以为具有体温测量功能的智能手机。
可选地,温度传感器可以为红外辐射传感器或者热敏电阻。
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01除了能够对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进行检测以外,还配备有相应的检测传感器,能够对受管理人员进行以下监测中的至少一种: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运动监测、睡眠监测或者位置监测。
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01配置有PPG传感器来对用户的心率进行监测。
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01还配置有运动传感器(例如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来对用户的运动、睡眠进行监测。
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01还配置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传感器来对用户的位置进行监测。
智能穿戴设备801可以对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进行监测并且向云平台服务器802进行上报,本申请对上报的方式不作限定。云平台服务器802可以向各个智能穿戴设备801进行配置,智能穿戴设备801可以按照配置的方式进行体温上报。为了进行科学化管理,使得上报的体温值尽可能准确,体温上报可以在后台进行,受管理人员对自身体温的上报无法进行干涉,例如无法更改体温值,无法中断或者延后上报等。
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01可以周期性的上报自身的体温信息。例如,每隔5分钟、10分钟、半小时或者1小时的固定的时间段上报一次。
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01可以进行判断,当确定自身体温异常时,才向云平台服务器802进行体温上报。也就是说,智能穿戴设备801可以仅在自身体温异常时进行体温上报。
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01上配置的体温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检测到受管理人员的体温值为37.5摄氏度,大于体温异常阈值37.2摄氏度,此时可以向云平台服务器802进行体温上报。而当检测到的体温值低于37.2摄氏度(例如为36.8摄氏度)时,智能穿戴设备801无需向云平台服务器802进行体温上报。通过以上设置,可以节约能穿戴设备801的电能。
如图162所示,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还包括受管理人员信息数据库803,该受管理人员信息数据库803用于存储各个受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例如近一段时间的健康状态(包括各项生理参数),以及近一段时间所去过的地点信息。
多个智能穿戴设备801各自和该受管理人员信息数据库803通信连接,从而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个人信息。例如,可以周期性的更新该个人信息,例如周期性的更新地点信息,进而形成该用户的行动路线地图。
可选地,该生理参数包括体温、心率、运动量、睡眠状态(时长)等参数。
可选地,该地点信息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对应关系,例如某人员某时刻位于某一地点,方便云平台服务器802确定该人员是否有和被感染人员接触的风险,即确定是否有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受管理人员信息数据库803还与云平台服务器802通信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穿戴设备801除了可以向云平台服务器802上报自身的异常体温信息,还可以根据辅助信息确定异常体温的原因,并且将该原因和异常体温一同上报给云平台服务器802。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801的体温传感器获取受管理人员的体温信息,并且根据预设的阈值,判断体温是否异常(例如,体温过高),当确定体温异常时,智能穿戴设备801获取辅助信息,根据该辅助信息来确定体温异常的原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造成体温异常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运动造成的体温异常、进食造成的体温异常、情绪变化造成的体温异常、女性生理周期造成的体温异常以及发烧造成的体温异常等。
相应地,可以根据对应的辅助信息确定异常体温的原因为上述原因中的哪一种。该辅助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受管理人员的运动数据信息、受管理人员的心率信息、受管理人员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信息、受管理人员的作息安排信息、受管理人员的位置信息等。
可选地,上述信息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801配备的多个传感器获取。例如,该多个传感器包括:运动监测传感器、心率监测传感器、环境温度传感器等。
可选地,上述信息也可以从受管理人员信息数据库803中获取。例如,可以从受管理人员信息数据库803受管理人员的作息安排信息。
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各个异常原因的确定方法分别进行介绍。
1、运动造成的体温异常。
运动也会造成体温升高。根据大数据统计,一定运动量的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体温会恢复正常,若智能穿戴设备801的运动检测传感器(例如加速度计)监测到运动结束后,持续异常高体温的时间为ΔT1,并且ΔT1<ΔT,则认为异常高体温是因为运动导致的。在这里,异常高体温的时间可以是体温大于等于异常高体温阈值的时长,ΔT为运动后异常高体温正常恢复到异常高体温阈值所需的时间阈值,该时间阈值可以根据大数据统计获得,针对不同的个体,该时间阈值可以不同。
若持续异常高体温的时间为ΔT2,且ΔT2≥ΔT,则认为体温异常不是运动导致的,可能是发烧造成的。
图163是智能穿戴设备801采集到的运动后体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如图163所示,智能穿戴设备801的运动监测传感器对受管理人员进行运动监测,并且监测到该受管理人员在t0开始运动,并且在t1时刻确定该受管理人员的运动结束,也就是说,智能穿戴设备801根据运动监测传感器获取到的运动数据,能够确定受管理人员在t0到t1时间段正在进行运动,例如正在跑步或者健身,在该时间段内受管理人员的体温升高,并且在t0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后体温高于异常高体温阈值T0。
本申请对运动监测传感器如何确定受管理人员开始运动,以及结束运动不作限定。例如,当确定从t0时刻开始,受管理人员的运动量激增(例如步数快速增长),则可以确定受管理人员从t0时刻开始运动,而在t1时刻受管理人员的运动量骤减(例如步数增长缓慢或者不变),则可以确定受管理人员t1时刻运动结束。
如图163中的体温曲线①,受管理人员在t1时刻运动结束,并且在t2时刻体温恢复至异常高体温阈值T0,t1至t2这一时间段记为ΔT1,并且该ΔT1<ΔT,则认为异常高体温是因为运动导致的。
事实上,图163中t1至t3的这一段时间段即为运动后异常高体温正常恢复到异常高体温阈值T0所需的时间阈值ΔT,很显然,t3是位于t2之后的某一时刻。
如图163中的体温曲线②,受管理人员在t1时刻运动结束,并且在t4时刻体温恢复至异常高体温阈值T0,t4位于t3时刻之后,t1至t4这一时间段记为ΔT2,并且该ΔT2>ΔT,则认为异常高体温不是运动导致的,可能是发烧造成。
作为一个具体示例,智能穿戴设备801监测到受管理人员在运动后的半小时内的体温为37.5摄氏度,超过了预设的异常高体温阈值T0(例如为37.2摄氏度),为异常高体温。然而,该时长要小于时间阈值ΔT(例如为45分钟),则可以认为异常高体温是因为运动导致的。
智能穿戴设备801在向云平台服务器802上报该异常体温(例如37.5摄氏度)时,将体温异常的原因——由运动导致的异常高体温一同进行上报,云平台服务器802获取该原因信息以后,无需在对该个体进行人工确认,由此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或者,智能穿戴设备801监测到受管理人员在运动后的1小时内的体温为37.5摄氏度,超过了预设的异常高体温阈值T0(例如为37.2摄氏度),为异常高体温。并且,该时长要大于时间阈值ΔT(例如为45分钟),则可以认为异常高体温不是运动导致的,可能是发烧造成。
2、情绪变化造成的体温异常。
情绪变化(例如大悲、大喜、紧张、惊吓等)也能够造成短时间内的体温异常升高。而通过心率的变化情况能够确定受管理人员的情绪是否发生变化。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801的体温传感器检测到一段时间内受管理人员的体温异常高(大于阈值),且很快恢复正常水平,在该时间段内,心率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受管理人员的心率同步升高,且持续时间较短,则认为受管理人员的情绪发生变化,并且引起了体温异常升高。也就是说,此时,可以认为受管理人员的异常高体温是情绪变化造成的,而非发烧造成。
图164是智能穿戴设备801采集到的体温和心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如图164所示,智能穿戴设备801的体温传感器检测到在t0至t1这一时间段(比较短)内用户的体温大于异常高体温阈值T0,为异常体温。同时,心率监测传感器检测到该时间段内用户的心率也异常升高(大于正常值),且持续时间较短,则认为受管理人员的异常高体温是情绪变化造成的,而非发烧造成。
此外,如果t0至t1这一时间段足够长(大于某一阈值),则此时可以忽略情绪变化对体温的影响,认为该体温异常可能是发烧引起的。该阈值可以根据大数据统计获得。
3、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体温异常。
受管理人员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也可以能对自身的体温造成影响。例如,当受管理人员的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升高时,会造成受管理人员的体温也跟着升高,由此可能造成体温异常。
图165是智能穿戴设备801采集到的体温和环境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如图165所示,从t0时刻开始,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超过异常高体温阈值T0,为异常体温。并且直至t1时刻,受管理人员均高于异常高体温阈值T0。在t1时刻之后,受管理人员回复正常值。在该时间段内,智能穿戴设备801的环境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环境温度也发生变化,并且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受管理人员的体温也跟着上升,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受管理人员的体温也跟着下降,则认为受管理人员的异常高体温是由于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而非发烧造成。
4、进食造成的体温异常。
饮食也可能造成人体体温短时间的异常升高。根据学校、企业等的管理规定,饮食时间段通常是固定的,在饮食时间段内,体温升高是正常现象。若在此时间段内体温身高,在较短的时间内又恢复正常,则认为是进食导致的体温升高。
图166是智能穿戴设备801采集到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如图166所示,受管理人员在时刻t0至时刻t3的时间段内是规定的饮食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例如图166中的时刻t1至时刻t2时间段内,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超过异常高体温阈值T0,为异常体温,该时间段比较短且完全位于饮食时间段,并且体温又很快恢复,则认为受管理人员的异常高体温是由于进食造成的,而非发烧造成。
可选地,可以辅助智能穿戴设备801配置的GPS传感器,如果GPS传感器监测到在t1至时刻t2时间段内受管理人员位于食堂内,则可以更加肯定受管理人员的异常高体温是由于进食造成的,而非发烧造成。
5、发烧造成的体温异常。
受管理人员的体温上升,超过异常高体温阈值T0,并且异常高体温持续时间较长,超过预设的阈值,则认为有可能发烧引起。
图167是智能穿戴设备801采集到的体温随时间的另一例的变化曲线图。如图167所示,在时刻t1至时刻t2时间段内,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超过异常高体温阈值T0,为异常体温,并且异常高体温持续时间ΔT要大于非运动状态高体温持续时间阈值,则认为异常高体温是由于发烧造成的。
此外,前述运动造成的体温异常、进食造成的体温异常、情绪变化造成的体温异常、女性生理周期造成的体温异常等也可以被统称为非发烧原因造成的体温异常。在排除了所有非发烧原因造成的体温异常以后,智能穿戴设备801也可以认定受管理人员的体温异常是由于发烧造成的。
智能穿戴设备801可以将受管理人员的异常体温指示信息以及异常原因指示信息发送给云平台服务器802。在这里,异常体温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受管理人员的体温异常,例如指示异常高体温。
例如,异常体温指示信息也可以直接将受管理人员的异常体温数值(例如38.2摄氏度)发送给云平台服务器802。
可选地,异常原因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体温异常的原因,例如,异常原因指示信息可以指示以下原因中的任意一种:运动造成的体温异常、进食造成的体温异常、情绪变化造成的体温异常、女性生理周期造成的体温异常以及发烧造成的体温异常等。
例如,异常原因指示信息可以包括不同原因的索引值,云平台服务器802可以根据索引值从映射关系表中确定异常原因。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智能穿戴设备801也可以从其他设备(例如手机等)处获取用于确定体温异常原因的辅助信息,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智能穿戴设备801也可以将相应的辅助信息发送给云平台服务器802,由云平台服务器802确定体温异常的原因,确定的方法参见前文的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62所示,云平台服务器802分别与智能穿戴设备801、受管理人员数据库803以及疫情公共信息数据库804通信连接。云平台服务器802用户对群组内的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进行管理,并且进行疫情防控。
具体地,云平台服务器802可以从智能穿戴设备801获取某一受管理人员的异常体温指示信息以及异常原因指示信息,云平台服务器802根据异常体温指示信息确定该受管理人员的体温异常(例如体温过高),并且进一步根据异常原因指示信息确定造成体温异常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发烧引起的,如果该异常体温指示信息指示体温异常的原因不是发烧引起的,则可以排除该受管理人员感染疫情的可能性,告警消除。由于智能穿戴设备801能够自行确定并且上报体温异常的原因,无需监管人员进行人工确认,由此提高了疫情管控的效率。
如果异常体温指示信息指示体温异常的原因是由发烧引起的,说明该受管理人员可能受到感染(还需进一步确认),则进行感染风险预警,此时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即使是由于发烧引起的体温异常,并不代表该受管理人员一定受到感染。进一步地,云平台服务器802继续进行确认。
具体地,云平台服务器802可以从疫情公共信息数据库804获取疫情感染公开信息,获取最新的疫情传播信息,例如何时何地有新的人员感染了疫情(即有新的感染人员产生)。云平台服务器802继续从受管理人员数据库803获取该受管理人员的活动轨迹(路线地图),确定该受管理人员的时间、地点是否与新的感染人员产生的时间、地点是否匹配(即确定二者是否有交集,是否有接触的可能性),若时间地点不匹配,则可以排除该受管理人员感染疫情的可能性,告警消除。若时间地点相互匹配,则说明该受管理人员有感染风险,此时云平台服务器802可以进行感染风险告警,并且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例如对该受管理人员进行隔离,从而能够提高疫情防控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智能穿戴设备801能够根据运动量、心率变化、是否饮食等,初步判断体温异常的原因,云平台服务器802确定体温异常原因,排除非发热原因导致的体温异常。对于发热导致的体温异常,通过与公共数据库比对,确定是普通发热,还是具有感染风险,如果有感染风险,则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本申请能够对造成用户体温异常的原因进行识别,判断造成用户体温异常是否是由发烧引起的,由此能够减少人工确认时间,在疫情蔓延期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了管理平台的管理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疫情防控方法,应用于前述的智能化体温管理平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疫情防控方法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
图16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疫情防控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68所示,该疫情防控方法包括:
步骤811、智能穿戴设备获取体温信息以及辅助信息。
步骤812、智能穿戴设备确定该成员的体温异常。
步骤813、智能穿戴设备确定体温异常的原因。
步骤814、智能穿戴设备将体温指示信息和异常原因指示信息发送给云平台服务器。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自身配置的体温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等获取受管理人员的体温信息以及辅助信息。当然,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从其他设备处获取上述信息。
智能穿戴设备根据获取到的体温信息确定受管理人员的体温异常,例如超出阈值,接着确定体温异常的原因。
例如,智能穿戴设备根据运动传感器获取用户的运动信息;智能穿戴设备根据运动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运动引起的。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位于用户的运动过程中;或者智能穿戴设备确定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距离用户的运动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的时长阈值,则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运动引起的。
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根据心率传感器获取用户的心率信息;智能穿戴设备根据心率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情绪波动引起的。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内,用户的心率增速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增速阈值,则说明用户的情绪出现波动,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情绪波动引起的。
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根据环境温度传感器获取用户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信息;智能穿戴设备根据环境温度信息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确定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之前的预设时长内,环境温度的变化速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变化阈值,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
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根据用户的作息信息确定异常体温的测量时刻位于用户的用餐时间段内,并且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确定测量时刻用户位于食堂内;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用餐引起的。
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确定异常体温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并且异常体温维持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时长阈值;智能穿戴设备确定用户体温出现异常是由发烧引起的。
智能穿戴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将体温指示信息和异常原因指示信息发送给云平台服务器,云平台服务器接收到该信息后进行解码,能够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以及体温异常的原因。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将体温信息以及辅助信息发送给云平台服务器,由云平台服务器来执行上述步骤811、步骤812、步骤813,此时,步骤814可以省略。
该疫情防控方法包括:
步骤815、云平台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进行解码,确定该受管理人员体温异常是否是因发烧引起的。
若否,则进入步骤817,排除该受管理人员感染疫情的可能性,告警消除。
例如,此时造成该受管理人员体温异常的原因是运动造成的体温异常、进食造成的体温异常、情绪变化造成的体温异常、女性生理周期造成的体温异常以及发烧造成的体温异常等中的任意一种。
若是,则进入步骤816,此时该受管理人员体温异常的原因是由发烧引起的,说明该受管理人员可能受到感染(还需进一步确认),则进行感染风险预警,此时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步骤818、云平台服务器继续进行确认该受管理人员是否存在感染疫情的可能性。云平台服务器可以确定该受管理人员活动的时间、地点是否与已感染人员活动时间、地点是否匹配(即确定二者是否有交集,是否有接触的可能性)。
若时间地点不匹配,则可以排除该受管理人员感染疫情的可能性,此时进入步骤817,排除感染可能性,告警消除。
若时间地点相互匹配,则说明该受管理人员有感染风险,此时进入步骤819,进行感染风险告警,并且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例如对该受管理人员进行隔离,从而能够提高疫情防控的效果。
智能穿戴设备采集用户的体温信息,除了可以根据该体温信息进行疫情防控以外,还可以通过该体温信息对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给出合适的建议,改善用户的身体健康状态。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应用于如图169所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
图16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70是图169所示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图。
如图169、图170所示,该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821、智能手机822以及体脂秤823。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821集成有多个传感器,该多个传感器能够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采集,该智能穿戴设备821与智能手机822保持通信连接(例如通过蓝牙或者WI-FI连接),可以将健康数据发送给智能手机822。智能手机822可以根据健康数据,对用户的将康状况进行检测。
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21可以配置有用于采集用户体温数据的体温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温湿度数据的环境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心率数据的PPG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运动数据和睡眠数据的加速度传感器等。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821所采集数据的传感器类型不做限定,例如采集用户体温数据的体温传感器可以是热敏电阻或者红外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够实现上述采集目的即可。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821能够采集到的用户健康数据的类型、数量不做限定。例如,相对于前述所列举的健康数据,智能穿戴设备821还可以采集更多或者更少的健康数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21还可以采集前述除了体温、心率等其他类型的健康数据,例如血氧饱和度、血压等。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821的类型也不做限定。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21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智能手镯、耳机等中的任意一种。
智能穿戴设备821可以长期对上述各项健康数据进行采集,并且发送给智能手机822。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21被配置成,周期性的采集各项健康数据,并且周期性的发送给智能手机822。
如图170所示,该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还包括体脂秤823。体脂秤823可以检测用户的体重以及体脂含量。该体脂秤823可以为智能体脂秤,具备无线通信的能力(例如具有蓝牙模块,可以进行蓝牙通信),可以将采集到的用户的体重以及体脂发送给智能手机823。该智能体脂秤还可以通过语音等方式提醒用户定期测量体重和体脂。
智能手机822可以接收智能穿戴设备821、体脂秤823采集到的用户的各项健康数据,并且根据该健康数据,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智能手机822也可以用来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采集。如图170所示,智能手机822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用户饮食的图片,并且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获取用户的饮食情况,营养摄入量、饮食热量等数据。
为了更加准确的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822输入用户的基础信息,例如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结合获取到的各项健康数据,准确的检测出用户的健康状况。
可选地,为了更加准确的检测出用户的健康状况。智能手机822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体温、环境温湿度、心率等信息,结合预置的算法(例如训练好的AI模型)首先确定该用户的体温,之后使用该体温,并且结合其他健康数据、该用户的基础信息共同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例如,根据用户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脂等指标,连续监测用户静息体温,根据静息体温、环境温湿度、心率等指标,计算体温。根据长期统计,结合年龄身高评分、年龄体重评分、以及连续多天体温变化情况,判断该用户的健康状况。
根据上述各项健康数据,智能手机822检测到的健康状况可以包括以下状况中的至少一种:体温异常(发烧或者低温)、体重异常(快速降低或者增长)、睡眠质量差、营养摄入缺乏或者过剩、运动过少或者过量、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亚健康、健康状况良好等。
可选地,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分。
可选地,在其他事实上方式中,该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检测系统可以不包括体脂秤823。
可选地,该检测系统除了包括智能穿戴设备821和体脂秤823,还可以包括其他更多的设备。
该检测系统前述智能穿戴设备821采集到的各项健康数据可以由多个设备来实现,例如,可以由智能体温计采集用户的体温并且发送给智能手机823。再例如,还可以由具备摄像头的智能电视(例如智慧屏)采集用户的运动(健身)数据并且发送给智能手机822。
此外,上述智能手机822所实现的步骤也可以由具备足够数据处理能力的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来实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智能手机822在检测到用户的健康状况以后,可以根据该健康状况向用户提供合适的改善建议(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改善用户的身体健康状态。该改善建议可以通过屏幕显示、语音播报等方式向用户进行展示。
例如,智能手机822可以向用户提供的改善建议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及时就医、加强或者减少营养摄入、补充睡眠、减少或者增加运动量、多休息、多喝开水、补充维生素等等。
进一步地,在用户根据智能手机822给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改善以后,上述智能穿戴设备821和体脂秤823等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可以继续采集数据并且发送给智能手机822,智能手机822根据最新采集到的收据进行改善评估,进行评分,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并且展示给用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通过手环、手机、体脂秤等的联动,综合评估用户健康状况,用户通过手机图像识别进行饮食记录,手机APP综合身高、体重、年龄,以及手环采集的体温、心率、睡眠质量、运动量等指标,长期评估用户的健康状况,对发育情况、营养不良,亚健康、运动过度等进行提醒,同时根据体温、体重、睡眠等变化趋势监测改善程度,对用户健康改善情况进行评价。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应用于前述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能够对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给出合适的建议,改善用户的身体健康状态。
图17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172是应用图171所示的检测方法的智能手机822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图。
如图171、图17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前述的智能手机822,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具有通信以及足够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来执行,例如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或者智能穿戴设备821本身,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该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831,智能手机822获取用户的基础信息,以进行初始化设置,该基础信息可以包括身高、体重、年龄、性别、体脂等,用于为以后的健康状况检测提供基础。图172中的(a)界面即为智能手机822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在该(a)界面用户可以输入基础信息。
除了升高体重等基础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a)界面输入用户的其他健康信息,例如是否抽烟,是否喝酒等。
步骤832,智能手机822获取用户的健康数据。例如,可以从前述的智能穿戴设备821、体脂秤823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处获取相关的健康数据。
步骤833,智能手机822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具体地,智能手机822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体温、环境温湿度、心率等信息,结合预置的算法(例如训练好的AI模型)首先确定该用户的体温,之后使用该体温,并且结合其他健康数据、该用户的基础信息共同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根据上述各项健康数据,智能手机822检测到的健康状况可以包括以下状况中的至少一种:体温异常(发烧或者低温)、体重异常(快速降低或者增长)、睡眠质量差、营养摄入缺乏或者过剩、运动过少或者过量、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亚健康、健康状况良好等。
可选地,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分并且展示给用户。
图172中的(b)界面为智能手机822与用户的另一交互界面,在该(b)界面上,智能手机822可以向用户展示检测结果以及健康评分,对用户进行异常提醒。
步骤834,智能手机822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是否异常,如果否,说明用户的健康状况良好,此时进入步骤836,智能手机822可以提醒用户保持当前状态。
如果智能手机822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异常,则进入步骤835,智能手机822对用户进行异常提醒,并提供解决方案。
图172中的(c)界面为智能手机822与用户的再一交互界面,在该(c)界面上,智能手机822可以向用户展示健康建议,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例如(c)界面中的加强体育锻炼、多晒太阳、保持睡眠充足、补充维生素等。用户可以点击界面上的确认按钮表述已经收到该建议。
步骤837,在用户根据智能手机822给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改善以后,上述智能穿戴设备821和体脂秤823等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可以继续采集数据并且发送给智能手机822,智能手机822根据最新采集到的收据进行改善评估,进行评分,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并且展示给用户。
图172中的(d)界面为智能手机822与用户的再一交互界面,在该(d)界面上,智能手机822可以向用户展示改善评估的结果,该结果包括最新的健康评分以及改善评价。例如在(d)界面中,改善后的健康评分为95分,相对于改善之前的73分有了较大的改进,说明用户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此时可以给出积极的改善评价,例如“体温正常,睡眠正常,您的健康状况已经有效得到改善,请努力保持!”等。
前述实施例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的联动,来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具体地,在前述实施例中,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和体脂秤来获取用户的健康数据,之后通过智能手机来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除此以外,具备体温测量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还可以与智能眼镜、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具备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进行联动,通过摄像头来采集用户面部或者眼部的图像,以此来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智能穿戴设备采集用户的体温信息,在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以后,可以与智能眼镜、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具备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进行联动,摄像头可以采集用户面部和/或眼睛的图像,根据采集到的图像,结合内部预置的算法,来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并且可以根据检测结果给出合适的建议,改善用户的身体健康状态。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摄像头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应用于如图173所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
图17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系统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73所示,该检测系统包括具备体温检测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839和具备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840。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39可以为智能手表,电子设备840可以为笔记本电脑。
智能穿戴设备839配置有温度传感器,能够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检测。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39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耳机等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温度传感器可以为红外辐射传感器或者热敏电阻。
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39除了能够对受管理人员的体温进行检测以外,还配备有相应的检测传感器,能够对受管理人员进行以下监测中的至少一种: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运动监测、睡眠监测或者位置监测。
智能穿戴设备839具备通信功能,能够与电子设备840进行通信连接,例如二者可以进行蓝牙连接或者Wi-Fi连接。智能穿戴设备839能够将检测到的用户的体温信息发送给电子设备840。
可选地,该体温信息可以是用户的体温异常指示信息,指示用户的体温存在异常,例如发烧或者低温。
电子设备840接收该体温异常指示信息,根据该体温异常指示信息能够确定该用户的体温异常。在确定该用户的体温异常以后,可以开启自带的摄像头,提醒用户将摄像头对准脸部,采集脸部和/或眼睛部位的图像,通过采集到的图像,结合预置的算法,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可选地,电子设备840采集用户的脸部图像,检测脸部是否有红热、疲倦、苍白等面部情况,并且根据该面部情况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可选地,电子设备840采集用户的眼部图像,检测眼部是否有闭目、眼球滚动剧烈、眼睛疲倦或者红丝多布等眼部情况,并且根据该眼部情况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可选地,电子设备840采集用户的图像,可以是静态或者动态图片的形式,还可以是视频的形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体温异常指示信息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进行指示,可以进行以下默认配置:电子设备840在确定与智能穿戴设备839关联上(即建立通信连接)以后,即可以确定用户的体温异常,此时可以自动打开摄像头,采集用户脸部和/或眼睛部位的图像。
电子设备840具有图像采集功能,可选地,电子设备840可以是智能眼镜、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任意具备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840可能也具备体温检测的功能,此时,可以由电子设备840自行采集用户的体温信息,并且在确定体温异常以后,开启自带的摄像头,对用户的脸部和/或眼睛部位的图像进行采集,并且通过采集到的图像,结合预置的算法,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例如,电子设备840可以为智能手机,该智能手机具备测温和图像采集功能。
再例如,电子设备840还可以为智能手表,该智能手表也同时具备测温和图像采集功能。
电子设备840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如果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无异常,即健康状况良好,此时可以提醒用户继续保持当前健康状态。
如果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异常,则可以对用户进行异常提醒,例如通过显示屏界面展示或者语音播报提醒等方式,同时,还可以像用户提供解决的方案,例如提示就医、多休息、多运动等。
图17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17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前述的电子设备840,例如可以是智能眼镜、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任意具备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该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841、确定该用户的体温异常。例如发烧或者低温。
步骤842、获取用户脸部和/或眼部图像。
步骤843、根据该图像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
步骤844,确定该用户的健康状况是否异常,若否,进入步骤846,在步骤846中,电子设备840提醒用户保持当前身体状态。若是,则进入步骤845,在步骤845中,电子设备840通过显示屏展示或者语音播报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异常提醒,并且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如图173所示,可以通过电子设备840的显示屏展示异常提醒和解决方案“您的体温偏高,脸部红热,眼睛疲倦,红丝多布,请及时就医!”,用户通过鼠标点击确认后,表示接收到该提醒信息。
人体各个部位的体温是不同的,心脏部位的体温最高,距离心脏越近的身体部位体温越接近心脏体温,即体温越高,距离心脏越远的身体部位体温越低。例如,脑部、腹部等的体温要高于手和脚处的体温。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分布,可以绘制人体的体温地图,通过向用户显示体温地图,能够帮助用户更加更准确的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同时能够增加体温测量的趣味性。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体温地图的校准方法,该校准方法能够用户的体温地图进行校准,进而能够帮助用户更加准确的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图175是根据体温地图进行身体各部分体温测量的示意图。图176是对图175中各个身体部位进行体温测量的测量流程图。图17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地图的校准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地图的校准方法包括:
步骤847、根据提示对身体各部位进行体温测量。
步骤848、根据测量结果校准用户的体温地图。
具体地,如图175-图177所示,用户首先打开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相应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选择体温地图功能,手机的显示屏向用户展示图175所示的测温指示界面。在该测温指示界面,APP向用户推荐不同的测温位置。
例如,在图175中,包括位于身体不同部位的多个测温位置,例如图175中的测温位置1到10,其中,不同的测温位置指示对不同的身体部位进行体温测量。例如,测温位置1指示对额头温度进行测量,测温位置2指示对耳后温度进行测量,测温位置3指示对肩部温度进行测量,以此类推。不同测温位置的光标闪动,指示对相应的身体部位进行体温测量。
也可由用户自由选择测温顺序。此时,用户可以点击上述多个测温位置中的任意一个,点击完成后,用户对所点击的相应部位进行体温测量,并且根据测量结果校准该用户对应部位的体温。
例如,用户可以首先点击测温位置1,选择首先对额头进行体温测量,测量完成后,可以使用测量结果校准(更新)体温地图。例如,用最新的测量结果替换之前的结果。之后,APP更新测温位置,例如,将图175中已经完成测量的测温位置的光标去除,只留还未测量的测温位置供用户选择。
用户继续选取下一个测温位置,通过以上相同的步骤对下一个测温位置的体温进行测量,并且根据测量结果校准体温地图。直至所有的测温位置均完成测量。此时,完成对整个体温地图的校准工作。
可选地,该电子设备本身具备体温测量功能,能够对用户进行体温测量,在测得相应部位的体温后,能够自动使用测量结果校准用户的体温地图。
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具备体温测量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可选地,也可以有其他设备进行体温测量,电子设备从该其他设备处获得测量结果,之后对体温地图进行测量。例如,该其他设备能够和电子设备进行通信连接,该其他设备可以将测量结果发送至电子设备。
可选地,该其他设备可以是具备体温测量功能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耳机等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温地图的校准方法还包括:
步骤849、根据体温地图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
具体地,在校准完成该用户的体温地图以后,可以根据体温地图对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此时,电子设备可以对体温地图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各个部分的温度分布是否正常,并且可以根据体温分布情况,结合预置的算法(例如训练好的AI模型)确定该用户的健康状况。此外,也可以同之前测量获得的体温地图进行比较,确定体温地图的变化情况,根据该变化情况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
前述实施例通过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电子设备的联动来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并且提出对应的改善建议,例如多进行体育运动等。近年来,随着可穿戴设备功能的日益强大,通过可穿戴设备来对用户的运动进行监测、指导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相对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通过可穿戴设备与耳机进行联动,以此来促进用户的锻炼,能够提高运动的锻炼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促进体育锻炼的系统和方法,通过可穿戴测温设备与耳机的结合来促进锻炼。本申请首先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用户的体温、心率、运动量等运动信息,进而能够根据上述运动信息确定用户运动所处的阶段(例如热身阶段、运动中阶段、运动后阶段),并且根据不同的运动阶段,通过耳机向用户播放对应的激励音乐,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锻炼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促进体育锻炼的系统,图17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促进体育锻炼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8所示,该促进体育锻炼的系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851和耳机852。智能穿戴设备851与耳机852通信连接(例如蓝牙连接),智能穿戴设备851能够通过耳机852向用户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851安装有多个传感器,该多个传感器能够对用户进行运动信息采集,根据采集到的运动信息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并且根据当前所处的阶段通过耳机852向用户播放对应的激励音乐,进而能够促进用户的锻炼效果。
可选地,该运动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体温信息、心率信息、血氧饱和度信息以及运动量信息等。
可选地,该运动阶段可以包括热身阶段、运动中阶段、运动后阶段。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运动阶段划分为更多或者更少个阶段,并且针对不同的运动阶段,配置不同的激励音乐。
可选地,可以由用户根据自身喜欢、习惯或者经验等自行划分上述多个运动阶段,也可以由系统自动进行设置。
此时,智能穿戴设备851可以配置有用于采集用户体温数据的体温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心率数据的PPG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血氧饱和度的血氧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运动数据运动传感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和/或陀螺仪)等传感器。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851采集运动信息所使用的传感器类型不做限定,例如采集用户体温信息的体温传感器可以是热敏电阻或者红外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够实现上述采集目的即可。
可选地,在运动过程中,上述各个传感器可以周期性的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进而能够获知上述体温、心率、运动量等数据随着运动过程的变化情况。例如,随着运动的进行,体温或者心率是升高还是降低,以及最大值、最小值等。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851能够采集到的运动信息的类型、数量不做限定。例如,相对于前述所列举的运动信息,智能穿戴设备851还可以采集更多或者更少的辅助,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51还可以采集前述除了体温、心率、运动量、血氧等其他类型的信息,例如血流速度、血压等。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851的类型也不做限定。例如,智能穿戴设备851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智能手镯等中的任意一种。
智能穿戴设备851能够根据采集到的运动信息,结合预置的算法,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例如可以是热身阶段、运动中阶段、运动后阶段。本申请对如何根据运动信息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以及根据哪些运动信息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不作限定。
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51可以根据体温传感器采集到的用户的体温信息,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
例如,在确地用户开始运动(例如根据智能穿戴设备851启动运动锻炼模式)以后,可以确定用户进入热身阶段,并且在用户体温升高到某一阈值(记作第一阈值)之前,用户均处于热身阶段。而在体温升高到该第一阈值以后,并且保持在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时,可以确定用户正处在运动中阶段。进一步地,在确定用户的体温逐渐下降,并且小于该第二阈值时,可以确定用户锻炼完成,处于运动后阶段。
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851可以根据心率传感器采集到的心率信息,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状态。
例如,在确地用户开始运动以后,可以确定用户进入热身阶段,并且在用户心率升高到某一阈值(记作第三阈值)之前,用户均处于热身阶段。而在心率升高到该第三阈值以后,并且保持在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之间时,可以确定用户正处在运动中阶段。进一步地,在确定用户的心率逐渐下降,并且小于该第四阈值时,可以确定用户锻炼完成,处于运动后阶段。
该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以及第四阈值等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例如性别、年龄、身高以及体重等)结合预置的算法(例如通过大数据训练好的AI模型)进行确定,或者也可以根据经验值进行确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智能穿戴设备851还可以根据运动量信息、血氧饱和度信息等运动信息等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为了更加准确的确定运动所处的阶段,智能穿戴设备851可以根据上述多个运动信息共同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可以同时根据体温和心率信息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
智能穿戴设备851在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以后,可以播放对应的激励音乐。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851具有存储空间,能够存储音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针对上述多个运动阶段分别设置对应的音乐库保存在存储空间中。即预先将音乐分类,例如热身类音乐(在热身阶段播放)、运动类音乐(在运动中阶段播放)、放松类音乐(在运动后阶段播放),在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以后,可以通过耳机852向用户播放对应的音乐。
可选地,运动过程中,若智能穿戴设备851检测到血氧、体温、心率等出现异常,则及时停止音乐播放,并在紧急情况下联系紧急联系人。
耳机852与智能穿戴设备851关联,二者保持通信连接,智能穿戴设备851可以通过耳机852向用户播放指定的音乐,智能穿戴设备851可以与手机同步信息,使用户在运动时能够摆脱手机。
可选地,耳机852可以是有线耳机或者无线耳机。
可选地,耳机852可以是无线耳机,能够与智能穿戴设备851进行无线通信连接。
例如,耳机852可以是蓝牙耳机或者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耳机与可穿戴设备的快捷联动,采集体温、心率、运动量等指标,使用户在跑步或其他运动进行锻炼时,通过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不同的音乐激励促进锻炼效果。
耳机与可穿戴设备关联,可穿戴设备的存储空间能够存储音乐,且可以与手机同步信息,使用户在运动时摆脱手机,耳机与穿戴设备关联,播放指定歌曲。通过预先将音乐分类,例如热身类音乐、运动类音乐、放松类音乐,在锻炼过程中,开始阶段播放热身类激励音乐,通过可穿戴测得的体温和心率,随着体温心率上升,将音乐切换为运动类激励音乐,鼓励用户持续保持心率和体温,运动量、锻炼效果达到设定目标后,将音乐切换为放松类音乐,使用户在高强度运动锻炼后,保持一段时间的放松运动,提升锻炼效果。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耳机852本身也可以配置上述采集相关运动信息的传感器(例如耳机852自身配置有体温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等),即耳机852本身也可以具备采集上述相关运动信息的能力,此时,智能穿戴设备851执行的相关步骤(采集运动信息、确定运动阶段以及播放对应的音乐)也可以由耳机852本身来执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17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促进体育锻炼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7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促进体育锻炼的方法应用于前述促进体育锻炼的系统,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前述的智能穿戴设备851,例如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智能手镯等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该方法包括:
步骤853,智能穿戴设备851采集用户的运动信息;
步骤854,智能穿戴设备851根据运动信息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
步骤855,智能穿戴设备851根据当前运动阶段播放对应类型的音乐。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851通过自身配置的传感器采集用户的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运动量等运动信息。智能穿戴设备851根据运动信息确定当前所处的运动阶段是哪一个,例如热身阶段、运动中阶段、运动后阶段中的某一个。之后智能穿戴设备851根据当前运动阶段播放通过耳机852播放对应类型的音乐。
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在确定用户打开智能穿戴设备851上的运动锻炼模式后,确地用户开始运动,并且进入热身阶段,此时,智能穿戴设备851通过耳机852播放热身类的音乐。热身过程中用户的心率、体温上升,在满足预设条件后(即达到热身效果),确定用户进入运动中阶段,此时,智能穿戴设备851通过耳机852播放激励类的音乐或语音。运动过程中,用户的心率、体温继续上升,保持运动强度,保持心率和体温,运动量和锻炼效果,在满足预设条件后(即达到运动效果),判断锻炼完成,确定进入运动后阶段,此时,智能穿戴设备851通过耳机852播放放松类的音乐。进一步地,音乐播放一段时间以后,心率、体温继续降低,智能穿戴设备851判断放松达到效果,此时可以自动停止播放音乐。
体温是人体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生理体征,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一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体体温异常的情况,体温除了在疾病初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外,还在运动健康、女性健康、生活习惯和智能家居等很多应用场景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运动健康方面,目前已有的测温设备或器械很少能够兼顾长期连续舒适体温检测和高精度检测。本申请实施例以运动健康应用场景为背景,提出一种耳机监控方案,既适用于运动等连续检测场景,提升用户体温测量准确性,又能向用户提供短期运动指导和长期运动干预。
本申请实施例主要针对运动等需要进行长期连续体温检测的场景,解决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体温监测问题,既能够保证体温连续舒适测量,又能够提升测温精度。同时,为提升用户运动体验,帮助用户养成更规范更适合自身的运动习惯,提出一种基于体温监控耳机的运动干预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能够测量用户体温的耳机。其中,耳机出音孔位置布局基于红外热辐射和热电堆的体温检测传感器,用于监控鼓膜温度;耳机柄位置布局基于热敏电阻的环境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检测、通知或警告用户当前环境温度,同时,所测量的环境温度可以作为体温校准算法的输入进一步提升体温测量精度。
耳机(earphone,又称headphone,head-set,earpiece)可以是一对转换单元,用于接收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按照佩戴方式,耳机可以分为入耳式耳机、头戴式耳机、耳塞式耳机等。
耳机一般可分为有线耳机(wired headphone或wired headset)和无线耳机(wireless headset)。有线耳机具有两个耳机和连接线,其中左右两个耳机通过连接线连接。有线耳机可能佩戴不方便且需要通过耳机插孔与终端设备连接,工作过程中需要消耗终端设备的电量。而无线耳机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例如蓝牙技术、红外射频技术、2.4G无线技术、超声波等)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相比有线耳机来说,无线耳机由于摆脱了物理线材的束缚,使用更加便捷,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无线耳机的左耳机可以通过蓝牙连接右耳机。
蓝牙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的短间隔无线通信标准,蓝牙标准选用微波频段作业,传输速率可以为每秒1M字节,最大传输间隔可以为10米,经过添加发射功率可到达100米。随着部分终端设备取消了耳机插孔以及蓝牙技术的普及和版本更新,各式各样的无线蓝牙耳机涌入市场,从早期的用于通话场景的商务型单耳式蓝牙耳机,到可支持音乐播放的立体声蓝牙耳机,再到完全摒弃线材的真无线蓝牙耳机,无线耳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真无线蓝牙耳机,也叫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TWS耳机完全摒弃了线材连接的方式,包括两个耳机(例如主耳机和从耳机)。例如,使用时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发射设备,例如手机,平板、带蓝牙输出的音乐播放器等)无线连接主耳机,再由主耳机通过蓝牙无线方式连接从耳机,可以实现真正的蓝牙左右声道无线分离使用。TWS耳机的左右两个耳机通过蓝牙可以组成立体声系统,听歌、通话、佩戴性能都得到提升。另外,两个耳机中的任一个还能够单独工作,例如,在主耳机不连接从耳机的情况下,主耳机可以回到单声道音质。
图18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86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8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860的控制原理图。该无线耳机860可以是前述的蓝牙耳机、TWS耳机等,但不限于此。如图180、图181所示,无线耳机860可以包括耳机壳体和收容于由耳机壳体形成的内部腔体中的功能组件,该功能组件能够实现耳机100的基本功能。
如图180所示,无线耳机860的耳机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耳机头部861和耳机柄862,耳机头部861上开设有出音孔863,无线耳机860被佩戴时,出音孔863朝向用户耳朵内部。
如图181所示,无线耳机860设置于壳体内部的功能组件包括控制主板867,以及分别与控制主板867进行电连接的扬声器、蓄电池、麦克风、无线通信模块、功能接口以及各类传感器等。
可选地,上述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导线与控制主板867进行电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与控制主板867进行电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控制主板867上设置有实现各种相应功能的处理器,例如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等。控制主板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等,但不限于此。
扬声器通常也可以被称为喇叭,被设置于耳机壳体内,其发声方向朝向前壳体,扬声器发出的声响可以通过出音孔863传入用户耳中。扬声器是一种电声换能器件,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扬声器可以为动圈式扬声器(或称电动式扬声器)、动铁式扬声器、圈铁混合式扬声器等,但不限于此。
麦克风通常也可以被称为拾音器、传声器、话筒、微音器、咪头、咪芯等,是一种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是与扬声器功能正好相反的器件(扬声器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
根据麦克风换能原理的不同,麦克风可以是电动式(动圈式、铝带式)麦克风、电容式麦克风、压电式(晶体式、陶瓷式)麦克风、电磁式麦克风、半导体式麦克风等,还可以是心型麦克风、锐心型麦克风、超心型麦克风、双向(8字型)麦克风、无指向(全向型)麦克风等。
我们听到的各种不同声音,都是由周围空气的微小压差产生的,空气能将这些压差完好、真实的传输相当长的距离,也就是声音是一种由高低不同的空气压力形成的不可见声波。麦克风可以将这些声波通过特定的机制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再交给处理器处理。麦克风通常包括振膜,其换能的前提是声音要引起麦克风振膜的振动。
示例性的,动圈式麦克风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振膜带动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电信号。铝带式麦克风是用铝带作为振膜,铝带放置于强磁场中,当声音使得铝带振动时,铝带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电信号。电容式麦克风是用一张极薄的金属振膜作为电容的一级,另一个距离很近的金属背板(零点几毫米左右)作为另一极,这样振膜的振动就会造成电容容量的变化形成电信号。
随着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的发展,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麦克风还可以为MEMS麦克风。相对于传统的麦克风,MEMS麦克风的体积更小,具备更强的耐热、抗振和防射频干扰性能,同时具有更加优良的拾音效果。
耳机壳体的底部(即耳机被佩戴时的下侧部)上还设置有功能接口(图中未示出),该功能接口可以是充电接口,也可以是数据传输接口,但不限于此。
当功能接口为充电接口时,该功能接口能够连接外部电源,以此对无线耳机860进行充电。无线耳机860的壳体内部设置有蓄电池,通过功能接口充入的电能可以存储于蓄电池中。此时,功能接口和蓄电池可以均与壳体内部的处理器电连接。
当功能接口为数据传输接口时,可以通过功能接口将无线耳机860内的数据(例如运动数据)导出到外部设备(例如手机)上,也可以将外部设备上的数据(例如歌曲)导入无线耳机860内的存储器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功能接口可以既是充电接口,又是数据传输接口。
可选地,功能接口可以为各种类型的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例如,A型(type-A)接口、B型(type-B)接口、C型(type-C)接口、微型(micro)USB接口以及未来的新型USB接口等。
此外,该功能接口也可以为闪电(lightning)接口等其他类型的接口。
蓄电池用于存储从功能接口充入的电能,并且向其他用电设备(例如,扬声器)进行供电,以驱动其进行工作。可选地,蓄电池可以是镍镉电池、锂电池等中的任意一种。
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无线耳机860与其他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无线通信。例如,无线耳机860与其他电子设备通信的方式可以是蓝牙(bluetooth,BT),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蓝牙模块、Wi-Fi模块、GNSS模块、FM模块、NFC模块或者IR模块等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机的前壳体上还设置有心率传感器。在佩戴时,心率传感器与用户的脸颊相对,能够通过心率传感器监测用户的心率,以此能够对用户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
可选地,心率传感器可以为红外心率检测装置,例如可以为PPG传感器,该PPG传感器能够与耳机壳体内部的处理器电连接,处理器可以对PPG传感器检测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以用于检测用户的心率/心律。
无线耳机860内部或者表面还可以设置与内部处理器电连接的一个或者多个其他传感器,以使得本申请提供的无线耳机860具备更多的功能。
例如,该其他传感器可以包括感应耳机是否被佩戴的接触传感器、检测用户体温的体温传感器、检测环境温度的环境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运动状态的加速度传感器或者陀螺仪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180、图18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860还包括检测用户体温的体温传感器864、检测环境温度的环境温度传感器865。
具体地,基于红外热辐射和热电堆的体温传感器864位于耳机出音孔863的上方,该体温传感器864包含镜片、热电堆传感器、驱动电路等,用于检测鼓膜温度,相较于皮肤表面温度检测值更接近人体核心温度,且能够实现运动等场景的长期连续体温检测。
基于热敏电阻的环境温度传感器865位于耳机柄862内侧,该环境温度传感器865由耳机柄部热敏电阻和内部驱动电路构成,主要用于检测、通知或警告用户当前环境温度,同时环境温度可作为体温校准算法的输入之一,进一步提升体温检测精度。为提高检测效率,耳机柄862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导热片866,该导热片866与环境温度传感器865热连接,可以快速的将外部环境的温度传导至环境温度传感器865上。
可选地,导热片866由导热金属(例如铜或铝)构成,并且嵌入耳机柄862上开设的通孔内,环境温度传感器865通过导热胶固定粘结于导热片866的内表面上。
此外,耳机上还有控制电路模块、放大电路、驱动电路等,其无线通信模块可以为蓝牙模块,并且可以与用户的手机进行通信,体温数据和环境温数据可以传输至手机侧并且在手机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从而达到与用户交互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体温监控耳机的运动干预方案。该方案包含用户、耳机、手机三要素,其中耳机和手机的互联,帮助用户养成更规范更适合自身的运动习惯,提升用户运动体验。
图18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体温监控耳机的运动干预系统,该运动干预系统包括前述的无线耳机860和智能手机870。
运动时,无线耳机860被佩戴于用户耳朵之上,能够对用户的体温进行检测,无线耳机860与智能手机870保持通信连接,能够将检测到的体温信息发送至智能手机870,智能手机870进行体温高阶数据智能记录与分析、运动异常提示与警告和和运动效果智能分析等,同时将处理结果和数据记录通过手机展示给用户,并且还可以通过无线耳机860向用户发出提醒或者告警。
图183是图182所示的运动干预系统中的手机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图。如图182、图183所示,运动过程中无线耳机860采集用户的体温,用户可根据智能手机870显示的体温记录通过智能手机870对温度阈值进行设定或标注,同时可通过耳机侧或手机侧的通知或警告来调整自身运动节奏和计划。例如,及时停止运动或者降低运动节奏(例如跑步速率等)等。
如图183的(a)界面所示,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870的触摸屏来对运动体温阈值进行设置,该运动体温阈值可以根据以往的运动体温监测记录来进行确定。
可选地,智能手机870可以通过显示屏向用户提供多组不同的阈值来供用户进行选择。
可选地,运动体温阈值也可以由系统默认配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用户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870的触摸屏来对环境温度阈值进行设置,确保用户的合适的环境温度下才进行运动,以免产生中暑等危险。
如图183的(a)界面所示,该温度阈值可以包括以下阈值中的至少一种:
不适最高环境温度、不适最低环境温度、运动最高体温阈值、持续高体温时间阈值、体温升速阈值、体温降速阈值等。
无线耳机860通过体温传感器864较精确地连续采集用户运动体温数据,初步处理后发送至智能手机870。无线耳机860可以按照预设的采集频率周期性的检测用户的体温数据,并且周期性的向智能手机870发送该体温数据。
可选地,无线耳机860还可以通过环境温度传感器865采集环境温度,初步处理后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智能手机870。通过采集环境温度能够帮助手机或者用户确认当前的环境(温度)是否适合运动。
无线耳机860还能够接收智能手机870发送的处理结果,进而能够通过无线耳机860向用户下发提醒或者告警,积极干预用户的运动状态。例如,通知用户及时停止运动。
智能手机870用于接收无线耳机860采集的体温数据、环境温数据以及用户设定的体温参数阈值、环境温阈值等,分别针对用户不同的运动阶段,如热身、运动中或运动后等,进行体温高阶数据智能记录与分析、运动异常提示与警告和和运动效果智能分析等,同时将处理结果和数据记录通过智能手机870展示给用户,或者将通知、告警信息通过无线耳机860、智能手机870传达给用户,进行运动的积极干预和指导。
如图183的(b)界面所示,智能手机870的显示屏可以向用户展示环境温度、初始体温、热身体温、运动过程体温曲线、运动最高体温、体温区间于东持续时间等信息。
如图183的(c)界面所示,智能手机870的显示屏还可以向用户展示通知或者告警。
例如,当确定环境温度超过预设的最高环境温度阈值(例如30℃)时,可以向用户发出提醒“环境温度过高!请注意!”并且还可以同时显示当前环境温度(例如33℃)。
再例如,当运动最高体温超过预设的阈值(例如41℃)时,可以向用户发出提醒“体温过高,中中暑风险,请停止运动!”并且还可以同时显示当前体温(例如41.3℃)。
再例如,当持续高体温时间超过预设的阈值(例如9分钟)时,可以向用户发出提醒“41℃体温已持续15分钟,有中暑风险,请停止运动!”。
再例如,当体温升速超过预设的阈值时(例如0.3摄氏度/分钟),可以向用户发出提醒“体温升速过快,请注意!”并且还可以同时显示当前体温升速(例如0.4摄氏度/分钟)。
当然,上述提醒也可以通过耳机860以语音播报的形式向用户下发,或者同时通过耳机860和智能手机870向用户进行下发,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前述的体温高阶数据智能记录与分析的功能主要通过无线耳机860对用户体温数据的采集和上送,智能手机870对运动中或运动后的数据进行显示和分析,告知用户整个运动阶段或某个运动节点的体温数据。手机测分析和显示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运动环境温、初始体温记录、热身体温记录、记录运动过程体温、运动最高温、某个体温区间的运动持续时长记录和分析等。
用户首先对初始温度阈值进行设置,这些阈值包括但不限于:不适环境温阈值,最高/最低环境温,体温上限/下限阈值,持续高温时间阈值,体温升速和降速阈值等。当无线耳机860采集的温度信息高于/低于以上温度阈值时,智能手机870会显示提醒、通知或警告,如图183中的(c)界面所示。以此来保证用户在运动各阶段及时调整运动状态或节奏,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并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基于多设备互联及智能化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用户可针对每个阶段,如热身、运动中、运动后等各阶段,根据各阶段体温记录、运动时长和自身运动感受进行打分。积累n次(例如10次以上)打分记录后,无线耳机860和智能手机870的互联系统会根据用户当前的运动情况,基于AI算法(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网络、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方法)智能给出此次运动分值,用户可根据该次分值来了解自己本次运动效果和感受,如图183中的(d)界面所示。也可以对该分值进行调整,用于后续运动评分,以此来培养用户个性化运动习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860是集成红外热辐射、热电堆传感器和热敏电阻于一体的耳机形态。其中红外传感器用于测量鼓膜温度,热敏电阻用于测量耳旁环境温度。耳机测量的鼓膜温度更接近人体核心体温,环境温的测量用于进一步提升测量体温的精度,使得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更加准确地连续测量用户运动场景体温,在用户体温实时测准的基础上,本发明可向用户提供更多的基于体温的运动信息,方便用户了解自身当前或本次运动状态,调整运动节奏,培养更适合自身的运动习惯。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运动场景,提供了更加舒适且连续的体温检测方案,且降低了对算法补偿的依赖,使用户更加直接精准地获得自身体温。同时,本申请还还提出基于耳机和手机的运动积极干预方案,向用户提供短期运动指导和长期运动干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运动场景的人机互联解决方案,耳机作为人体数据采集设备将数据上送到手机进行处理,手机对数据处理后将高阶数据对用户展示,用于运动状态告知或调整;用户也可以通过耳机或手机进行运动状态反馈,方便端测对用户的运动状态记录,用于长期运动方案数据积累,以便达到更高效更个性化的运动干预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机与手机进行互联,由手机对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且发出提醒或者预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其他具备足够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的智能终端或云来替代,这些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表、手环、智慧屏、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此外,随着耳机的发展,耳机自身的计算能力以及存储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耳机具有足够的处理、计算和存储能力,也可以由耳机取代手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角色,即作为数据采集设备,也作为数据处理设备。耳机在对体温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后,可通过听筒与用户交互,用户也可通过耳机麦克风设定和调整阈值及打分等。
图18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体温监控耳机的运动干预方法的流程图。该运动干预方法包括:
步骤871,无线耳机860获取体温信息;
步骤872,无线耳机860向智能手机870发送所述体温信息;
步骤873,智能手机870对所述体温信息进行分析,以生成提醒指令。
可选地,该运动干预方法还包括:
步骤874,无线耳机860获取环境温度信息;
步骤875,无线耳机860向智能手机870发送所述环境温度信息;
此时,步骤873包括:
对所述体温信息和所述环境温度信息进行分析,以生成所述提醒指令。
可选地,该运动干预方法还包括:
步骤876、智能手机870向无线耳机860发送所述提醒指令;
步骤877、无线耳机860播报所述提醒指令。
本申请提供的运动干预方法,基于具有测温功能的运动耳机,在能够准确进行体温检测的前提下,耳机和手机的互联能够向用户提供覆盖整个运动周期的指导方案,避免诸如热身不充分、环境温/体温骤变或持续高温等可能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与用户的互动,记录用户多次运动的偏好状态并分析,用于长期的运动干预方案,帮助用户养成更规范更适合自身的运动习惯。
当前,人们由于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会导致第二天体内神经系统对于体温的调节能力下降,休息不足会使得白天平均心率升高,进而导致基础体温较平时升高,免疫力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并且会容易感染罹患疾病;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睡眠监测、体温监测的方法,能够早期、及时、快速识别人们由于近期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对人们日常健康监护非常有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体亚健康状态及时提示的系统和方法,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长期的睡眠监测,记录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对比分析当前的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问题,同时记录长期分时段的日常体温情况,分析当前体温异常情况,并与前一天的睡眠情况做关联分析,来确定亚健康状态是否是因为睡眠异常引起的,并提示用户。
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人体亚健康状态及时提示的系统,基于睡眠质量变化和体温异常的相关性判断,确定是否是睡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并提示于用户。
图18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体亚健康状态及时提示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5所示,该系统包括可穿戴设备879和智能手机880,二者保持通信连接。
可穿戴设备879配置有体温传感器,能够对用户的体温进行长期监测,并且将获取的体温数据发送至智能手机880。例如,该体温传感器可以是热敏电阻或者红外温度传感器。
可穿戴设备879还配置有睡眠监测传感器,能够对用户的睡眠进行长期监测,并且将获取到的睡眠数据发送至智能手机880。例如,该睡眠检测传感器可以是加速度传感器、PPG传感器等。
智能手机880接收上述体温数据和睡眠数据,并且能够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地,可以根据体温数据确定用户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
具体地,智能手机880可以存储用户长期的体温数据,该长期的体温数据可以包括每天的平均体温、每天分时段的平均体温(例如每个小时的平均体温)等。智能手机880可以分析当前时段的体温均值与历史记录的该时段的体温均值进行比较,如果差异较大,例如二者之差超过预设的阈值,则可以确定该用户处于亚健康状态。
智能手机880还可以根据睡眠数据确定用户的睡眠是否异常。具体地,智能手机880可以存储用户长期的睡眠数据,该长期的睡眠数据可以包括每天的睡眠时长、每天睡眠的质量分等。智能手机880可以分析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长或者睡眠质量,确定睡眠时长和/或睡眠质量是否异常,如果上述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出现异常,则可以判定该用户的睡眠异常。
可选地,可以根据该用户前一晚的睡眠时长确定该用户的睡眠是否异常。该睡眠时长可以是整个睡眠的时长,也可以是任一个睡眠阶段的时长。整个睡眠阶段可以分为快速动眼期、浅睡期以及深睡期,可以根据上述至少一个阶段确定用户的睡眠时长是否异常,若是,则可以确定用户的睡眠异常。
例如,若前一晚用户快速动眼期的时长与历史记录的平均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的阈值,则可以确定用户的睡眠异常。
可选地,也可以根据前一晚的睡眠质量分确定睡眠是否异常。确定前一晚的睡眠质量分数与历史平均分数的差别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大于预设阈值,则可以确定用户的睡眠异常。
睡眠监测传感器可以采集用户的睡眠数据,例如各个睡眠阶段的时长、睡眠的总时长、不同睡眠阶段用户的动作频次等,确定每一晚用户的睡眠质量分数。例如,若睡眠质量分为50分一下,则说明睡眠质量较差;若睡眠质量分为50~75分,则说明睡眠质量适中;若睡眠质量分数为75分以上,则说明睡眠质量优秀。
在确定前一晚的睡眠质量分与历史平均分出之差大于预设的阈值以后,可以确定用户的睡眠异常。
进一步地,在确定用户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确定用户的睡眠异常以后,可以继续确定用户的亚健康状态是否和睡眠异常有关。
在统计学中,相关系数用于度量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相关(线性相关),其值介于-1与1之间,是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该系数广泛用于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2231
在这里,变量X和变量Y可以分别用于表征每一天的睡眠数据和该天的体温数据,其中,Xi表示第i天的睡眠数据,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2232
表示历史睡眠数据均值。Yi表示第i天的体温数据,
Figure BDA0002880777450002233
表示历史体温数据均值。
可选地,X可以是睡眠总时长、快速动眼期时长、浅睡期时长或者深睡期时长中的任意一个。
可选地,Y可以是全天平均体温或者某个时段的平均体温。
可选地,若r值大于等于0.7,则可以确定二者相关,即二者存在相关性,可以确定用户的亚健康状态是和睡眠异常有关,此时可以通过智能手机880对用户发出提醒,即当前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是由睡眠不足引起的。
图18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体亚健康状态及时提示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前述的智能手机880。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例如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慧屏等具备足够存储和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如图186所示,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881中,记录历史睡眠时长,例如包括总时长以及各个阶段的睡眠时长。
在步骤882中,记录历史睡眠质量,例如记录每天的睡眠质量分数。
在步骤883中,记录历史分时段体温,例如可以记录每一天的体温均值以及多个分时段的体温均值。
在步骤884中,分析前一晚的睡眠时长;
在步骤885中,分析前一晚的睡眠质量;
在步骤886中,确定前一晚的睡眠时长是否异常,若否,则进入步骤881,保存前一天的睡眠时长。若是,则进入步骤888。
在步骤887中,确定前一天的睡眠质量是否异常,如否,则进入步骤882,保存前一天的睡眠质量。若是,则进入步骤888。
在步骤888中,分析当前时段体温均值;
在步骤889中,确定当前时段体温均值是否异常,若否,则进入步骤883,保存当前时段的体温均值,若是,则确定用户处于亚健康状态,此时进入步骤890。
在步骤890中,确定用户的亚健康状态是否和睡眠异常是否相关,例如确定二者的相关系数是否大于0.7,若是,则进入步骤891,若否,则进入步骤892。
在步骤891中,确定用户的亚健康状态和睡眠异常相关,此时可以向用户发出提示“由睡眠不足引起的亚健康”。
在步骤892中,向用户提示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提示睡眠异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体亚健康状态及时提示的方法,能够基于历史睡眠质量、睡眠期分析的睡眠异常提示,基于历史分段体温记录的体温异常提示,基于睡眠质量变化和体温异常的相关性,提示睡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能够帮助用户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目前,随着汽车使用的普及,以及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会使用小汽车出行。例如,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上孩子和家人外出游玩等。通常,小孩或老人在车上容易犯困,并睡着。而驾驶员下车后,在一种情况下可能会为了让小孩或者老人好好在车内休息,另一种情况下,驾驶员可能会忘记车内还有小孩和老人在休息,而关闭车门自行离开。不论是哪一种情况下,都有可能使得车内的老人和小孩发生危险。例如,在夏天太阳暴晒,由于车窗关闭,车内空气不流通,车内气温可能达到60℃或者更高,这显然容易造成滞留在车内的小孩或老人等生命体发生中暑或窒息等危险情况。又例如,在冬季,气温较低,车辆熄火后,车内温度或逐渐降低,可能导致滞留在车内的小孩或老人受冻感冒的情况。
在另外一些情况中,驾驶员也有可能在野外过夜,例如露宿或者野营的情况,在车内也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同时,驾车意外遇险,例如车辆被陷入某处而导致驾驶员或其他人员被困车内的情况,同样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
为了避免前述危险情况的发生,参照图187所示,图18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智能车机互联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内生命体安全防护方法,主要思路是通过将电子设备w100与汽车w200的车机系统进行互联。例如,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蓝牙、红外或者有线网络进行互联。其中,电子设备w100可以是前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将电子设备w100穿戴在小孩或者老人等生命体的手臂、手指、脚踝或者耳朵上,并利用电子设备w100对小孩或者老人等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例如,通过心率传感器对小孩或者老人的心率进行检测,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小孩或者老人的体温等进行检测),在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者的生命体征发生异常的情况下,电子设备w100可以向汽车w200的车机系统发送控制指令,控制车机系统报警或者采取急救措施。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滞留在车内的生命体发生中暑、冷冻或者窒息等危险情况,有效保证了生命体的安全。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详细介绍。
继续参照图18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对车内生命体进行安全防护时,可以应用前述电子设备w100来对车内生命体的安全进行防护。具体地,在汽车w200熄火时,电子设备w100接收汽车w200发送的熄火信号。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w100被穿戴在小孩或者老人的手臂、手指、脚踝或者耳朵上。在汽车w200熄火时,汽车w200的行车电脑(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会发出熄火信号,电子设备w100通过天线接收该熄火信号。
电子设备w100在接收到汽车w200发送的熄火信号后,会对电子设备w100的位置进行确定,具体可以是确定电子设备w100是否离开汽车w200或者被遗留在汽车w200内。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陀螺仪或者加速度传感器来确定电子设备w100是否离开汽车w200。例如,通过陀螺仪传感器从接收到汽车w200的信号后开始对电子设备w100的移动距离进行记录。在电子设备w100的移动距离大于一预设距离时,确定电子设备w100离开汽车w200。其中,预设距离可以是5m、10m等。
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电子设备w100还可以通过蓝牙(Bluetooth)或者红外等短距离传输方式与汽车w200实现连接,这样,在电子设备w100离开汽车w200一段距离后,电子设备w100与汽车w200会断开连接,可以根据该断开连接的信号确定电子设备w100已经离开汽车w200。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电子设备w100被穿戴在生命体(小孩、老人)的手臂、手指、脚踝或者耳朵上。因此,在确定出电子设备w100离开了汽车w200后,可以确定穿戴该电子设备w100的生命体也离开了汽车w200。这种情况下,不会在汽车w200内发生危险情况,因此可以结束程序的运行,从而节省电子设备w100的耗电。
在一些可能的场景中,也有可能是小孩或者老人没有佩戴电子设备w100,而仅仅将电子设备w100遗留在汽车w200内。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小孩或老人发生危险的情况。因此,在确定电子设备w100没有离开汽车w200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确定电子设备w100是否被佩戴在生命体身上。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或者骨传导传感器等来确定电子设备w100是否被穿戴或者佩戴在生命体身上。例如,接近光传感器检测到有心率存在,则能够确定出电子设备被佩戴或者穿戴在生命体身上。此时,证明有生命体被遗留在汽车w200内,可能会发生危险情况,电子设备w100对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具体地,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接近光传感器对生命体的心率进行检测,其具体检测方法可以通过PPG来检测心跳,并计算在单位时间(例如一分钟)内的心跳次数。从而确定出生命体的心率。并且,电子设备w100还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来对生命体的体温进行监测。当然,温度传感器还可以对车内环境温度进行监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车内环境温度的监测和对生命体的体温进行检测可以是不同的温度传感器。不同的温度传感器可以均集成在电子设备w100上。可选地,不同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分别集成在不同的设备上;例如,对生命体的体温进行监测的温度传感器可以集成在电子设备w100上,而对车内环境温度进行监测的温度传感器可以集成在汽车w200上,并与汽车w200的ECU电信号连接。
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参照图188所示,当佩戴电子设备w100的生命体(例如,小孩或者老人)被遗留在车内后,电子设备w100对生命体的体温进行监测,在t0时刻之间,生命体的体温维持在相对平稳且正常的水平,例如生命体的体温维持在36.5~37.1℃左右,而车内的环境温度也维持在相对舒适的水平,例如30~36℃左右。此时,车内生命体处于安全状态,则电子设备w100继续对车内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而在t0时刻之后,生命体的体温以及车内温度均出现大幅度上升,甚至超过临界温度T0;其中,T0可以是例如人体的临界体温,例如37.1~37.3℃;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临界温度可以根据不同生命体的体质进行设定,例如针对小孩,新陈代谢活跃,可以将临界体温稍微设置的高一点,例如为37.3℃;而针对老人,新陈代谢缓慢,可以将临界体温设置的低一些,例如设置为36.9℃或者37.1℃。此时,电子设备w100监测到生命体的体温异常,且汽车w200的车内温度较高,可能发生窒息或者中暑等危险情况。汽车w200的ECU可以控制汽车打开车窗对车内进行通风,以避免危险情况发生。例如,图188中示出的,在t1时刻打开车窗对车内进行通风换气后,车内生命体的体温以及车内温度逐渐下降,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这样,可以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有效保证车内生命体的生命安全。
当然,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汽车w200的ECU还可以控制汽车w200进行鸣笛报警,例如控制汽车w200的车内扬声器发出蜂鸣报警声,以提醒车内的生命体尽快离开车内;或者,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通过控制汽车w200的汽车喇叭进行鸣笛,以警示路人注意车内情况,能够及时对车内生命体进行救助。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通过控制汽车w200打开双闪的方式,警示路人以对车内生命体进行救助。
为了进一步准确确定车内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节省救助资源。参照图189所示,图18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对体温和心率进行监测的监测结果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w100还可以对车内生命体的心率进行监测,例如利用接近光传感器按照PPG方式对生命体的心跳进行监测,并计算单位时间(例如一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当然,也可以是直接绘制生命体的心率曲线。
在一个具体场景中,参照图189所示,在t0时刻时间,生命体的心率跳动较为规律,并处在一个较为正常的水平,例如60~90次/min;并且,生命体的体温也处于正常状态,说明此时生命体在车内处于安全状态,电子设备w100继续对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而在t0时刻之后,生命体的心率发生不规律变化(例如心率过高,高于90次/min,或者达到100次/min甚至110次/min;或者心率不规律),且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此时,说明生命体在车内出现危险情况,例如可能存在中暑的情况,汽车w200的ECU控制汽车打开车窗进行通风换气、鸣笛示警或者双闪示警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生命体的体温升高和/或心率变快作为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生命体的体温降低和/或心率变慢(例如体温低于36℃,心率低于60次/min)的情况,汽车w200的ECU也可以根据电子设备w100监测的生命体征信息发出示警或者告警。
继续参照图188和图189所示,在汽车w200打开车窗对车内进行通风换气后,电子设备w100继续对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在t1时刻生命体的体征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汽车w200的ECU可以解除鸣笛、双闪或者蜂鸣警示。
在另一些可能的场景中,例如夏季炎热的天气,室外环境温度可能较高,可能达到38℃以上,甚至超过40℃。这种情况下,即使打开车窗对车能进行通风换气,由于地表温度较高,会持续对车内加热升温,车内温度还可能会继续升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车窗打开后,电子设备w100继续对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以及对车内温度进行监测。车内生命体的体温可能存在继续升高的情况,例如从38.1℃升高到39℃,并且生命体的心率也有可能升高,例如超过120次/min。而车内温度也有可能继续升高,例如从36℃升高到38℃甚至超过40℃。此时,车内生命体很可能已经中暑甚至出现晕厥的情况。汽车w200的ECU控制汽车打开汽车的空调系统,对车内进行主动降温。
在上述场景中,车内的生命体可能已经出现晕厥的情况,此时车能生命体无法进行自救。需要外部力量进行辅助救援。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w100通过搜索引擎对汽车w200附近(例如1公里内)的公共场所(例如酒店、餐厅、移动营业厅、电影院、购物广场等)进行搜索,并向公共场所进行告警。
可选的,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拨打公共场所的咨询电话或者救助电话从而寻求告警或救助。在电子设备w100向拨打公共场所的咨询电话,并接通后;可以播放预先设置的语音信息。例如,“在XX地点,车牌号为XXX的XX小轿车内存在老人或小孩被困,请求救援!”
可以理解的是,播放的语音信息中的车牌号、车型、车牌等可以是用户预先在电子设备w100内设置好的。而地点可以是通过电子设备w100和/汽车w200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北斗定位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BDS)或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等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得到的位置信息。在电子设备w200发送语音信息时,可以将该定位信息加入到预设的语音信息中,从而将当前位置有效传达给救助者。
当然,在一些可能的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发短信的形式进行求助。本申请实施例对求助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w100查询到附近的公共场所后,可能会存在多个公共场所,电子设备w100可以根据多个公共场所的人气(例如作出评价的人数多少)对公共场所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依次拨打求助电话。这样,能够提高求助电话被接听的概率,能够节省救助时间。
在另一些可能的方式中,电子设备w100可能查询到多个公共场所,这多个公共场所中可能存在一些并未营业的场所。例如,某些饭店、餐厅、超市或者商场可能在晚间22:00后不再营业的情况。为了保证求救电话能够被尽快接听,节省求救时间。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w100还可以对查询到的公共场所按照营业时间进行过滤。例如,从检索到的公共场所公开的信息中获取该公共场所的营业时间,将当前时间不营业的公共场所过滤掉,然后向正在营业的公共场所发起求救电话。
可选地,为了避免在拨打求救电话时浪费太多时间,导致错过最佳求救时机。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一个营业的公共场所可以只拨打一次电话。例如,在电话为被接起的情况下,向营业的公共场所列表的下一个公共场所拨打求救电话。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通过短信的方式发起求救,在通过短信的方式发起求救时,可以通过群发的形式,一次向列表中的所有营业的公共场所均发起求救短信。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求救电话被接听,或者求救短信被查看后。电子设备w100还可以接受公共场所对求救电话或者求救短信的回应信息。根据该回应信息电子设备w100确定是否需要继续拨打下一个公共场所的电话,以继续求救。例如,在一些情况下,某些公共场所在接起电话后,可能会以为是恶作剧或者诈骗信息等,而不予理睬;这种情况下,电子设备w100可以继续向下一个公共场所继续拨打求救电话。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公共场所在接听电话后,可能会给出回应,例如,“好的,马上前往救援”等信息,这时,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查询到的该营业场所公开的位置信息到汽车w200位置处的距离计算出需要等待的时间。具体的,可以计算步行的大约时长或者驾车的大约时长。具体的,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打开地图导航,从当前地点导航到该营业场所公开的位置信息处的导航路线来确定大约时长。
可以理解的是,在等待的过程中,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汽车w200的ECU控制汽车打开双闪或者打开喇叭进行鸣笛。这样,在救援人员赶到后,就能够快速确定事故车辆,以便快速进行救援。
在等待过程中,电子设备w100继续监测生命体的生命体征,并在等待时长达到后,通过监测生命体的生命体征是否恢复正常。在生命体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说明生命体已经被解救,可以解除告警。若生命体的提升仍然处于危险状况,电子设备w100则继续拨打查询到的公共场所的求救电话。
在另一些具体示例中,电子设备w100通过拨打电话,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营业公共场所进行求救,或者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电子设备w100监测到生命体的生命体征继续恶化。例如,生命体的体温继续上升,超过39℃、39.5℃,甚至达到40℃;并且生命体的心率超过140次/min、150次/min,甚至达到160次/min。而且,车内环境温度在车内空调打开的情况下,也还在继续上升,例如在打开空调的情况下,车内的环境温度为39℃,升职超过40℃。此时,可能会危及车内生命体的生命安全,需要更加专业以及更加及时的救助。电子设备w100可以拨打公安或医院报警电话。例如,拨打110或者120进行报警和求助。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w100在报警时,还可以将生命体的体征信息携带在报警的语音信息中。例如,“XX地点XX车牌号的小汽车发生被困事件,被困时间XX分钟,被困者目前体温39.5℃,心率150次/min,请求救援!”
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w100在报警时,也可以是通过播放预设的语音信息进行报警。
在一种具体场景中,汽车w200可能是发生了交通事故,驾驶员或者乘客被困车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主动式求救。
在另一些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通常伴随着撞击或者出血。可能会导致驾驶员或者车内乘客出现休克(心率降低以及体温降低)。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w100在监测到生命体的生命体征发生异常时,还可以调用汽车w200的车内摄像头对车内生命体进行拍照或者录像。在电子设备w100进行报警时,还可以将对应的照片或者录像一并上传,以便接警人员能够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电子设备w100对被遗留在车内的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在生命体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通过与汽车w200的ECU互联,并控制汽车开窗透气、打开空调或者发出报警,以便能够及时对车内生命体进行救助。从而能够减小车内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使用安全。
进一步的,参照图190所示,图19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生命体安全防护方法的实现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内生命体安全防护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w501,电子设备w100接收汽车w200发送的熄火信号。
步骤w502,电子设备w100确定当前位置是否离开汽车w200。
步骤w503,在电子设备w100确定当前位置已经离开汽车w200的情况下,结束对目标对象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对象可以是前述的生命体(例如小孩和/或老人)。
步骤w504,电子设备w100获取目标对象的心率信息和体温信息。
具体的,如前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接近光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来获取或采集生命体的心率和体温。
步骤w505,电子设备w100判断目标对象的心率信息和体温信息是否发生异常。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w100可以通过将生命体的心率信息与正常的心率信息进行对比,正常的心率信息可以是医院对心率是否正常进行判断的心率信息。例如,在静坐情况下,正常的心率信息可以是60~90次/min。可以理解,对体温信息是否异常的判断可以与心率信息的判断相同。例如,在静坐情况下,正常的体温信息可以是36.5~37.1℃。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小孩会老人等生命体在车内时通常是处于静坐或者睡眠状态,因此,电子设备w100可以将他们的心率信息和体温信息与医院常用的正常心率信息和体温信息进行对比。在心率信息高于或者低于正常心率信息时,或者在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信息时,电子设备w100均判断生命体的生命体征发生异常。
可以理解的是,在生命体的生命体征没有发生异常的情况下,即生命体的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时;电子设备w100可以持续对生命体的生命体征进行采集。
在电子设备w100判断生命体的生命体征发生异常的情况下,步骤w506,电子设备w100向汽车w200发送控制信号,以控制汽车w200告警。
具体的,如前所述,控制信号可以控制汽车w200的ECU打开车窗、打开扬声器发出蜂鸣声、打开喇叭鸣笛和/或打开双闪以警示路人。
可选的,参照图191和图192所示,图191是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对温度进行监测的另一种监测结果示意图,图19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生命体安全防护方法的另一种实现流程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w100通过控制汽车w200的ECU打开车窗进行通风透气后,如前所述,由于夏季天气炎热,车内温度仍然有可能持续上升。导致车内的小孩和/或老人中暑。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车窗被打开后,电子设备w100仍然需要持续监测车内生命体的生命体征。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如图191所示,车内生命体的生命体征,例如体温还在升高,或者出现短暂降温有又升高的情况。说明生命体可能中暑并发热。此种情况下,参照图19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生命体安全防护方法可以以下步骤:
步骤701,电子设备w100接收汽车w200发送的熄火信号。
步骤702,电子设备w100确定当前位置是否离开汽车w200。
步骤703,在电子设备w100确定当前位置已经离开汽车w200的情况下,结束对目标对象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对象可以是前述的生命体(例如小孩和/或老人)。
步骤704,电子设备w100获取目标对象的心率信息和体温信息。
步骤705,电子设备w100判断目标对象的心率信息和体温信息是否发生异常。
步骤706,电子设备w100向汽车w200发送控制信号,以控制汽车w200告警。
步骤707,电子设备w100继续采集目标对象的生命体征,并判断目标对象的生命体征是否恢复正常。
可以理解的是,在生命体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电子设备w100可以解除告警,并继续采集生命体的生命体征。
步骤708,在生命体的提升没有恢复正常的情况下,电子设备w100向汽车w200发送控制信号,通过ECU控制汽车w200打开空调,为车内进行主动降温或升温,并且电子设备w100查找当前位置附近的公共场所,或者电子设备w100控制汽车w200进行查找或查询。例如,在车内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可以打开汽车w200的空调的制冷功能,对车内进行降温;而在车内温度过低的情况下,则可以打开汽车w200的空调的制热功能,对车内进行升温。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w100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控制信号以对汽车w200的ECU进行控制。
步骤709,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过滤当前时间未营业的公共场所。例如,可以根据查询到的该公共场所公开的营业时间进行过滤筛选。
步骤710,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向公共场所发出求救信号。可以理解,求救信号可以是如前述的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发出的语音信息,也可以是通过短信方式发出的短消息。
步骤711,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判断求救信号是否得到回应。例如,通过拨打电话的情况下,可以判断电话是否被接听,电话接听后,对该求救信息是否做出相应的救援回应等。或者短信是否被查看(这里,可以采用在短信中携带触发指令的方式,在短信被查看的情况下,该指令被触发并进行回馈);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判断,短信被查看后,是否做出回复以及通过回复的内容来确定是否存在援助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求救信号为得到回应,或者求救电话没有被接起的情况下,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继续拨打下一个公共场所的电话,并发出求救。
在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接收到对求救信号的肯定回应时,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计算从当前公共场所到当前位置所需时间,并进行等待。这里的肯定回应可以是作出能够进行救援或救助的肯定承诺,例如“立马安排救援”等信息。
步骤712,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等待救援,并且电子设备继续监测生命体的生命体征。
可以理解的是,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生命体的生命体征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例如,在一些车祸情况下,生命体的挣扎可能会导致出血加重,体温降低,心率减缓等情况。此时,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或者医院报警,以便能够快速获取到救援。
在救援赶到现场后,对生命体进行施救后,例如砸开车窗,将生命体救出车外或者对生命体进行人工呼吸等应急抢救后。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713,判断目标对象的生命体征是否恢复正常。
步骤714,在生命体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电子设备w100或者汽车w200解除告警。
或者,步骤715,在生命体的生命体征未恢复正常的情况下,电子设备w100或汽车w200向公安机关或者医院发出报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遇到下面一些情况,晚上睡觉时,家里孩子突然生病(例如,发烧、咳嗽、溢奶被呛等),这时,家长可能处于熟睡状态而无法即时发现,导致延误孩子的病情,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若独留老人照顾孩子时,老人可能精力有限或者听力下降,无法即时发现孩子的身体异常情况;或者,家里老人生病时,子女未即时发现老人身体出现异常导致延误病情。上面这些情况会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孩子、老人或者病人的身体异常,导致延误病情,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基于以上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身体异常提示系统,能够提示监护人及时发现孩子、老人或病人身体的异常状况,从而使监护人能够更即时地对这些人进行救治。
图19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9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信息监测系统包括电子设备e100、可穿戴设备e200。图193中,电子设备e100可以为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e200可以包括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
为方便描述,下面以电子设备为智能音箱为例,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身体异常提示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智能音箱,也可以包括多个智能音箱,可以包括一个可穿戴设备,也可以包括多个可穿戴设备,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音箱通信连接(例如,Wi-Fi连接、蓝牙连接、红外连接等)。例如,身体异常提示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智能音箱、一个智能手环和一个智能手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监测的成员的数量确定,智能音箱的数量可以根据居住环境的空间大小确定,例如,若空间较大,可以设置较多数量个(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智能音箱,以避免监护人听不见提示信息。
智能音箱可以确定存在可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判断该可穿戴设备是否是监测列表中的设备。
智能音箱的判断结果如果为可穿戴设备不是监测列表中的设备,则向上述可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发出连接请求,可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接收到该连接请求后,根据用户设置确定是否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若用户设置为允许连接,则该可穿戴设备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智能音箱将该可穿戴设备添加至监测列表中,若用户设置为不允许连接,则可穿戴设备拒绝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
当可穿戴设备接收到智能音箱发送的连接请求后,可以弹出连接请求界面,用户可以在该界面上进行选择操作,选择同意连接或拒绝连接,可穿戴设备根据用户的选择确定是否与智能音箱建立连接。可选地,可穿戴设备也可以将同意/拒绝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设置为默认连接,以快速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
上述监测列表可以为监护人添加的需要监测的可穿戴设备的列表,例如,监护人有两个孩子,每个孩子佩戴有一个可穿戴设备,则监护人可以将每个孩子佩戴的可穿戴设备添加到监测列表中。监测列表中的各个可穿戴设备可以直接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无需请求。例如,若可穿戴设备曾经与智能音箱建立过通信连接,则该可穿戴设备可以直接与智能音箱建立连接。
当可穿戴设备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时,智能音箱将该可穿戴设备添加至监测列表。当可穿戴设备与智能音箱未建立通信连接时,智能音箱不执行将可穿戴设备添加至监测列表的操作,则该可穿戴设备无法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
智能音箱的判断结果如果为可穿戴设备是监测列表中的设备,则获取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信息。
用户的生理信息可以包括用户的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信息,还可以包括可穿戴设备能够检测出的用户的其他生理信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将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信息实时发送给智能音箱,以使得智能音箱能够及时发出提醒信息。
智能音箱确定用户的生理信息为非健康的生理信息,发出语音提示。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若用户的生理信息为体温,则智能音箱可以在确定用户的体温高于37.3℃时或者低于36.0℃时,确定用户的生理信息为非健康的生理信息;若用户的生理信息为心率,则智能音箱可以在确定用户的心率高于100次/分钟或者低于60次/分钟时,确定用户的生理信息为非健康生理信息;若用户的生理信息为血压,则智能音箱可以在确定用户的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高于140毫米汞柱,或者用户的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或者低于60毫米汞柱时,确定用户的生理信息为非健康生理信息;若用户的生理信息为血氧饱和度,则智能音箱可以在确定用户的血氧饱和度低于95%时,确定用户的生理信息为非健康信息。
可选地,若用户的生理信息为体温,智能音箱可以在用户的生理信息持续为非健康的生理信息特定时长时,发出语音信息。特定时长可以是1分钟~30分钟中的任一时长,也可以是其他时长。由于用户的体温可能存在测量不准确,本申请在用户体温持续为非健康的生理信息第一时长后,发出语音提示,可以减少误判。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用户的生理信息包括多项信息时,若其中一项生理信息为非健康的生理信息,智能音箱发出语音提示。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的体温和心率是能较准确地反映人身体是否异常的信息,这两项信息的也更容易检测,检测结果也较准确,因此,用户的生理可以包括体温和心率。
上述语音提示的提示音量应该足够大,以足够引起用户的注意,起到提示用户的作用。
上述语音提示可以是任意能够引起用户注意的声音,例如,连续发出“监测异常请注意”的语音提示、连续发出“嘀嘀”声等,本申请不具体限定语音提示的方式。可选地,智能音箱发出的语音提示还可以包括“请回复”、“请及时回复”、“请回复是否听见提示”等用户提示用户回复信息的提示音,以使得用户在听到提示音后及时回复。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智能音箱可以根据用户的生理信息的非健康程度,发出不同提示强度的语音提示。
其中,用户的生理信息的非健康程度越强,语音提示的提示强度越强。例如,非健康程度越强,语音提示的音量可以越大,语音提示的频率可以越急促,语音提示的音调可以越高,以更及时提示用户。
例如,若用户的生理信息为体温,当用户的体温在37.3℃~38℃范围内时,发出语速较平缓的语音提示;当用户的体温在“38℃~39℃”范围内时,发出的语音提示的语速可以提高、音量可以增大、音调可以调高;当用户的体温高于39℃时,可以发出急促、尖锐且音量高的提示音。
再例如,若用户的生理信息为心率,当用户的心率高于140次/分钟或者低于45次/分钟时,可以发出急促、尖锐且音量高的提示音;当用户的心率在100次/分钟~140次/分钟或者在45次/分钟~60次/分钟时,发出语速较平缓的语音提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健康程度可以按照生理信息具体值的范围划分为2~6个程度等级,也可以划分为更多数量个程度等级,不同程度等级对应不同提示强度的语音提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不对语音提示的强度等级进行具体限定。
智能音箱确定是否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
为了确认监护人听到了智能音箱发出的提示信息,监护人可以发出反馈语音,例如,用户可以发出“收到”、“好的”等语音,智能音箱可以接收到该反馈语音。具体的,智能音箱的麦克风可以用于接收外界语音。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智能音箱可以确定接收到反馈信息,判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与预设的监护人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确定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若不匹配,则确定未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智能音箱中可以预存有监护人的语音信息,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判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与预存的监护人的语音信息是否匹配,从而确定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与监护人信息是否匹配。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判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是否为中年男/女发出的语音,若为中年男/女发出的语音,确定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由于监护人通常为中年人,所以,也可以通过识别反馈信息是否为中年男女确定反馈信息是否为监护人发出的语音信息。
图19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例身体异常提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图194中的电子设备e100为智能音箱,如图194所示,身体异常提示系统还可以包括手机e300,手机e300可以与智能音箱通讯连接,以使得智能音箱可以拨打手机对应的电话号码,或者向手机对应的电话号码发送短信。可选地,手机也可以与智能音箱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以使得智能音箱可以向手机的即时聊天应用程序发送聊天信息。
智能音箱确定未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可以向监护人发送通讯信息。
图195、图19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例身体异常提示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示意图。图195中,电子设备e100为智能音箱,如图195所示,智能音箱向监护人发送通讯信息,可以是向监护人发送短信,例如,智能音箱获取智能手环e200发送的体温信息37.8℃,获取智能手表发送的体温信息36.8℃,智能音箱判断智能手环发送的体温信息过高,发出“体温过高,请注意,收到请回复”的语音提示,若3分钟未收到监护人的反馈信息,则拨打监护人的手机号码,使监护人的手机e300来电显示智能音箱拨打的电话。如图196所示,智能音箱也可以是拨打监护人的移动电话号码发送短信,使监护人的手机e300显示智能音箱发送的短信。可选地,智能音箱也可以向监护人的即时通信账号发送语音、视频或文字信息等。这种情况下,智能音箱需要具有通讯功能和即时聊天功能,也可以理解为,智能音箱具有手机所具有的功能。
智能音箱向监护人发送短信或拨打监护人电话,能进一步提示监护人,使监护人及时或者孩子或病人的异常情况。
智能音箱在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不是监护人信息时,以及未接收到反馈信息时,可以确定未接收到监护人的反馈信息。
智能音箱确定未接收到用户发出的反馈信息,持续发出语音提示。也就是说,智能音箱可以在发出语音提示但未得到监护人的反馈时,继续发出语音提示,同时向监护人发送通讯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智能音箱可以确定发出语音提示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向监护人发送通讯信息。预设时长可以为1分钟~3分钟中的任一时长,也可以为其他具体时长。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时长设置的较短,越能够及时通知监护人。
智能音箱确定接收到用户发出的反馈信息,发出提示用户处理方式的语音信息。
例如,若用户的生理信息为体温38℃,则智能音箱可以发出“请注意物理降温并及时就医,将继续关怀您的健康”的提示语音信息,以提示用户如何应对异常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音箱中可以预先存储有不同的用户生理信息对用的处理方式,在智能音箱接收到用户的生理信息后,可以从预先存储的处理方式中查找与接收到的生理信息匹配的处理方式,并将该生理方式通过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或者,智能音箱在接收到用户的生理信息后,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该生理信息对用的处理方式,将查找到的处理方式通过语音播放出来。
智能音箱确定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后,还可以发出舒缓音乐。以缓解监护人的急躁心情。
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音箱可以与多个可穿戴设备通新连接,每个可穿戴设备对应检测一个人的生理信息,这样,智能音箱可以在任意一个人的生体存在异常时,发出提示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系统,智能音箱能够获取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信息,并在确定该生理信息为非健康的生理信息后,发出语音提示,使监护人能够在提示音的提示下及时察觉孩子、老人或病人身体出现了异常,从而能够及时救治。另外,智能音箱还监测是否接收到监护人的反馈信息,若未接收到,还向监护人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可以进一步保证监护人及时发现异常。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身体异常提示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上述智能音箱,也可以是其他电子设备,上文已对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19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方法的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体异常提示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610~S650。
步骤S610:确定存在可连接的可穿戴设备。
可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是能够通过蓝牙搜索到的可穿戴设备,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若可穿戴设备与智能音箱之间的距离较小(例如佩戴可穿戴设备的成员进入家门),则智能音箱能够搜索到可穿戴设备。
或者,可连接设备也可以是处于开机状态的特定可穿戴设备。例如,虽然可穿戴设备与智能音箱之间的距离较远,但监护人已经将该可穿戴设备设置为特定可穿戴设备,特定设备只要开机,智能音箱就获取该特定设备的生理信息以确定是否异常。这种情况可以使得智能音箱不止可以用于提示距离较近的可穿戴设备的异常,对于在异地的人佩戴的可穿戴设备也有监测功能。
S620:判断可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是否是监测列表中的设备。
上述监测列表可以为监护人添加的需要监测的可穿戴设备的列表,例如,监护人有两个孩子,每个孩子佩戴有一个可穿戴设备,则监护人可以将每个孩子佩戴的可穿戴设备添加到监测列表中。
步骤S630:若步骤S620的判断结果为是,则获取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信息。
步骤S640:若步骤S620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向上述可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发出连接请求,在该可穿戴设备允许连接时,与该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可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接收到该连接请求后,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确定是否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若用户设置为允许连接,则该可穿戴设备允许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智能音箱将该可穿戴设备添加至监测列表中,并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若用户设置为不允许连接,则可穿戴设备拒绝与智能音箱建立通信连接。
智能音箱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后,可以执行步骤S630中的获取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信息的操作。
步骤S650:判断用户的生理信息是否为非健康的生理信息。
步骤S660:若步骤S650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发出语音提示。
上述语音提示可以是任意能够引起用户注意的声音,例如,连续发出“监测异常请注意”的语音提示、连续发出“嘀嘀”声等,本申请不具体限定语音提示的方式。可选地,智能音箱发出的语音提示还可以包括“请回复”、“请及时回复”、“请回复是否听见提示”等用户提示用户回复信息的提示音,以使得用户在听到提示音后及时回复。
若步骤S650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S630。
步骤S670:确定是否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智能音箱可以确定接收到反馈信息,判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与预设的监护人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确定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若不匹配,则确定未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智能音箱中可以预存有监护人的语音信息,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判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与预存的监护人的语音信息是否匹配,从而确定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与监护人信息是否匹配。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判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是否为中年男/女发出的语音,若为中年男/女发出的语音,确定接收到监护人发出的反馈信息。由于监护人通常为中年人,所以,也可以通过识别反馈信息是否为中年男女确定反馈信息是否为监护人发出的语音信息。
步骤S680:若步骤S670的判断结果为否,向监护人发送通讯信息。
步骤S690:若步骤S670的判断结果为是,发出提示用户处理方式的语音信息。
步骤S6100:发出舒缓音乐。
前述实施例通过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电子设备的联动来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并且提出对应的改善建议,例如多进行体育运动等。此外,前述实施例还通过可穿戴设备与耳机进行联动,以此来促进用户的锻炼,能够提高运动的锻炼效果。在该基础之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电视(例如智慧屏)等的联动来对用户的运动(例如健身)进行长期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对用户的健身课程进行灵活调整,使用户在长期运动过程中,在保证健身效果的前提下,具有更高的运动舒适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系统和方法,通过可穿戴测温设备、体脂秤、智能手机和智慧屏的结合来对用户的健身运动进行长期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对健身课程进行合理调整,使用户在长期运动过程中,保证锻炼效果和锻炼过程中的舒适度。
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系统,图19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8所示,该健身指导系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901、体脂秤902、智能手机903以及智能电视904。智能穿戴设备901、体脂秤902、智能手机903各自通过无线网络(例如蓝牙或者WI-FI)与智能电视904进行通信连接。
具体地,智能穿戴设备901集成有多个传感器,该多个传感器能够对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健康数据进行采集,该智能穿戴设备901与智能电视904保持通信连接,可以将健康数据发送给智能电视904。智能电视904可以对该健康数据进行保存,并可以通过自身的显示屏向用户进行展示(例如展示运动过程中的体温和心率)。
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被保存的健康数据还可以被用来生成该用户运动过程中的健康数据与本次健身舒适度(例如舒适度为高、中或低)的对应关系,根据多次健身中的健康数据与健身舒适度的对应关系,可以推算该用户在健身过程中最适合的健康数据,例如根据该用户的历史数据,推算出该用户在运动过程中最合适的体温、心率、运动量等,为后续的运动提供指导依据。
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901可以配置有用于采集用户体温数据的体温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温湿度数据的环境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心率数据的PPG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运动量数据和睡眠数据的加速度传感器等。也就是说,此时上述健康数据包括用户的体温、睡眠、心率、运动量等数据。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901所采集数据的传感器类型不做限定,例如采集用户体温数据的体温传感器可以是热敏电阻或者红外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够实现上述采集目的即可。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901能够采集到的用户健康数据的类型、数量不做限定。例如,相对于前述所列举的健康数据,智能穿戴设备901还可以采集更多或者更少的健康数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再例如,智能穿戴设备901还可以采集前述除了体温、心率等其他类型的健康数据,例如血氧饱和度、血压等。
本申请对智能穿戴设备901的类型也不做限定。例如,智能穿戴设备901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眼镜、智能手镯、耳机等中的任意一种。
智能穿戴设备901可以长期对上述各项健康数据进行采集,并且发送给智能电视904。例如,智能穿戴设备901被配置成,在确定用户开始健身运动以后,周期性的采集各项健康数据(例如体温或心率),并且周期性的发送给智能电视904。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智能穿戴设备901通过自身配置的加速度传感器或者陀螺仪自行确定用户开始了健身运动,此时自动开始采集用户的健康数据。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向智能穿戴设备901输入指令(例如打开运动模式),以告知智能穿戴设备901用户即将开始健身运动,在接收到该指令后,智能穿戴设备901开始采集用户的健康数据。
如图198所示,该健身指导系统还包括体脂秤902。体脂秤902可以检测用户的体重以及体脂含量。该体脂秤902可以为智能体脂秤,具备无线通信的能力(例如具有蓝牙模块,可以进行蓝牙通信),可以将采集到的用户的体重以及体脂发送给智能电视904。该智能体脂秤还可以通过语音等方式提醒用户定期测量体重和体脂,并且在体重或者体脂异常时,向用户发出示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体脂秤902通过语音的方式提醒用户定期测量自身的体重和体脂,并且定期的将采集到的体重以及体脂信息发送给智能电视904,智能电视904可以对上述信息进行保存,并且通过多次测量结果生成体重、体脂变化曲线,进而能够确定该用户的健身效果。
例如,用户的体重或者体脂含量得到明显的降低,则说明用户的健身效果良好。
再例如,经过长时间的运动,用户的体重或者体脂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可能升高,则说明用户的健身效果不好,说明用户的健身课程不合理(例如强度过低),此时智能电视904可以调整用户的健身课程(例如增加每次健身的强度或者健身频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98所示,智能电视904通过多次测量结果生成并向用户展示体重变化曲线和体脂变化曲线,从而能够帮助用户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的健身效果。
可选地,当用户的健身效果不良时,智能电视904更新用户的健身计划,智能电视904可以向用户发出提醒指令,并且展示该更新后的健身计划。
可选地,当用户的健身效果良好时,智能电视904可以通过文字展示或者语音的方式鼓励用户继续保持当前的健身计划。
如图198所示,该健身指导系统还包括智能手机903。智能手机903可以向用户提供交互界面,方便用户输入自身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个性化信息,并且设定健身目标,以建立该用户的健身档案。智能手机903将上述信息发送给智能电视904,智能电视904可以向用户展示上述个性化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智能手机903也可以实现智能穿戴设备901的部分或者全部功能,例如,智能手机903可以通过自身配置的传感器采集用户的体温、心率、睡眠、运动量等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智能手机903能够实现智能穿戴设备901的全部功能时,则该健身指导系统可以不包括智能穿戴设备90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直接通过智能电视904输入用户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个性化信息,以及输入用户的健身目标,也就是说,可以直接通过智能电视904建立该用户的健身档案。此时,则该健身指导系统可以不包括智能手机903。
如图198所示,该健身指导系统还包括智能电视904。智能电视904能够接收智能穿戴设备901、体脂秤902、智能手机903发送的各项数据,对上述数据进行保存、处理以及展示。
具体地,如图198所示,智能电视904可以向用户展示健身档案,该健身档案包括用户的用户名、初始体重、初始体脂以及目标体脂、目标体脂等相关信息,智能电视904可以根据用户的健身目标生成相应的健身课程。
可选地,用户的健身目标可以是由用户自行定义,也可以由智能电视904根据用户当前的指标(例如身高、年龄等)结合经验值确定标准的健身目标。
例如,该健身目标可以是减肥、减脂、增肌、运动量、耐力、力量等中的至少一种。
智能电视904可以根据用户的健身目标生成相应的健身课程。该健身课程可以包括多次课程,智能电视904可以进一步确定每次课程的时长、内容以及相邻两次课程的时间间隔等内容。
用户可以按照智能电视904所提供的健身课程进行运动。智能电视904可以通过显示屏向用户展示体重、体脂等的变化情况,向用户呈现健身效果。
智能电视904还可以向用户展示运动过程中的体温、心率等健康数据,以方便用户对健身过程中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例如,当发现体温或者心率异常时,用户可以停止健身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智能电视904还包括摄像头,例如智能电视904可以是智慧屏,此时可以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测用户健身的动作幅度、动作次数等运动指标,并且可以通过大屏直接展示给用户,方便用户及时更正自身的健身动作。
智能穿戴设备901周期性的向智能电视904上报本次运动过程中的体温、心率等健康数据,智能电视904保存该健康数据。当运动结束时,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电视904返回本次运动的舒适度。
具体地,当本次课程健身结束后,智能电视904可以引导用户反馈舒适度,根据用户舒适度评估健身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并根据用户反馈,自适应调整后续(例如下一次)健身课程的内容或者强度等。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电视904反馈本次运动的舒适度为高、中或低等档次。
再例如,智能电视904可以向用户展示提醒界面,让用户从1-5颗星中选择本次运动的舒适度为几颗星,其中,1颗星可以是舒适度最低(极不舒适),而5颗星则表示舒适度最高。
再例如,智能电视904可以向用户通过打分界面,用户可以对本次运动的舒适度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表述舒适度越高。
可选地,该舒适度反馈可以包括身体具体某个部位的舒适度。例如腿部是否舒适、背部是否舒适以及整体感受等。
可选地,该舒适度反馈还包括具体的原因反馈。例如,当用户反馈本次运动的舒适度较低时,可以进一步反馈原因,例如是太累、运动量过大、气喘、做不动、不舒服等信息,以方便智能电视904更加准确的调节后续的健身课程。
健身课程可能包括很多节课程,可以在前面几节课程结束后,智能电视904均引导用户反馈舒适度,通过多次舒适度反馈,可以确定更加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健身课程。
智能穿戴设备901还可以根据体重或者体脂等变化情况对用户的健身效果进行评估。该健身效果评估可以是针对从第一次课程到本次课程的整体健身效果,也可以是本次课程的健身效果。该健身效果例如可以是极好、良好、一般、较差等。健身效果可以在下一次健身之前通过大屏给出供用户分析,每过一段时间,进行体温、体重、体脂、心率阶段性总结,鼓励用户持续使用,增加使用率。
智能穿戴设备901可以进一步根据舒适度反馈和健身效果对用户后续的健身课程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增长或者减短每次运动的时长、更改每次运动的内容(更换健身动作、动作减少、降低次数或者降低节奏等)、调整两次课程之间的间隔等等。
图19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如图19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前述的智能电视904。该健身指导方法包括:
步骤905,获取用户初始体征参数与健身目标。
步骤906,根据初始体征参数与健身目标确定用户的健身课程。
步骤907,获取本次健身课程用户反馈的舒适度,以及健身效果。
步骤908,根据该舒适度,并且结合健身效果,对以后的健身课程进行调整,以使得用户保证健身效果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舒适度。
具体地,智能电视904获取用户的性别、年龄、身高等体征参数,并且获取用户的健身目标,例如减肥或减脂等,并且根据该体征参数与健身目标,结合预置的算法确定该用户的健身课程。该健身课程可以包括多次课程,智能电视904可以进一步确定每次课程的时长、内容以及相邻两次课程的时间间隔等内容。
当本次健身结束后,智能电视904获取用户针对本次课程反馈的舒适度,以及健身效果。智能电视904根据该舒适度反馈以及获得的健身效果确定当前的健身课程是否合适。当确定健身课程不合适时,例如舒适度不够。健身效果不好等,可以根据该舒适度反馈,并且结合健身效果,对以后的健身课程进行调整,例如调整以后课程的内容,以使得用户保证健身效果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舒适度。
如图199所示,该健身指导方法还包括:
步骤909,智能电视904确定该用户是否完成健身目标。若否的话,则提醒用户按照课程安排进行下一次课程。此时进入步骤908。
若是的话,说明用户已经完成健身目标,则进入步骤910,提醒用户结束健身课程。
图20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方法的另一例的流程图。该健身指导方法包括:
在步骤924中,智能电视904根据健身目标确定用户的健身课程。图201是智能电视904根据健身目标确定健身课程的逻辑框图。具体地,智能电视904可以根据健身目标并且结合预置的算法来确定用户的健身课程。例如,该健身目标可以是减肥、增肌、耐力或者力量等。可以将用户的健身目标作为输入参数,输入到训练好的AI模型中,该AI模型结合专家经验、用户大数据分析而成。
该AI模型进行计算,将健身课程的内容作为输出参数,智能电视904将输出的健身课程反馈给用户。例如,该健身课程包括具体做哪一个健身动作,以及动作幅度、动作强度、动作频率、两组动作之间的休息间隔等信息。同时,该AI模型还输出用户在运动中的初始的目标体温、目标心率等作为用户运动过程中的建议体征参数。
在步骤925中,智能电视904通过自带的摄像头自动识别用户,并且关联该用户的健身课程。
在步骤926中,智能电视904建立用户健身过程中的体温与舒适度的对应关系,并且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该用户运动过程中的目标体温。
具体地,智能电视904获取用户每次健身过程中的体温信息,例如最高体温、平均体温等,并且结合健身后用户反馈的舒适度,建立用户体温与舒适度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多次运动过程中的舒适度与体温的对应关系,推算该用户最适合的运动过程体温。
图202是对健身课程进行自适应调整的逻辑框图。如图202所示,可以根据用户针对健身课程反馈的舒适度,对模型确定的初始目标体温等进行校正,生成更加符合该用户的个性化目标体温。
在步骤927,智能电视904根据健身过程中的体温以及该目标体温,对本次健身课程进行调整。例如调整健身动作强度、幅度、频次以及休息间隔等。
具体地,智能电视904通过智能穿戴设备901实时获取用户运动过程中的体温,并且与目标体温进行比较,当确定实时体温不合理时,可以及时对本次健身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可以调整健身动作的强度、幅度、频次以及休息间隔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健身指导方法,智能电视904能够基于用户历史数据,推算最适合的运动过程体温(或者心率、运动量等),每次运动健身结束,用户反馈整体舒适度,建立健身过程中体温与整体舒适度的关系,指导健身课程的调整,达到更高效、个性化的运动干预效果。在多次健身课程中,建立用户健身过程中体温与舒适度的关系,算法自动调整课程动作强度,避免用户健身过程中的不适感,同时达到健身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健身指导方法,智能电视904能够识别用户,自动关联健身课程,通过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与智能电视904进行联动,手环采集体温、心率、运动量、动作频次等信息,建立健身效果、舒适度和体温之间的关系,基于体温调整锻炼节奏、强度,提升用户舒适度。智能电视904可以采集用户的动作图像,结合手环的体温、心率、血氧、运动量等指标,判断健身动作是否达标,评估健身效果。
下面以智能穿戴设备901为智能手环,智能电视904为智慧屏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健身指导方法做进一步介绍。
图20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家庭长期运动的健身指导方法的再一例的流程图。该健身指导方法包括:
步骤911,智能手环和智慧屏进行蓝牙认证连接,进行首次关联。在关联成功后,智能手环可以首次上报用户的体温、心率、血氧等体征参数。
步骤912,在首次关联成功后,由用户输入健身目标,智慧屏确定健身课程。智慧屏可以推荐多套健身课程供用户选择,用户也可以自定义健身课程。该健身课程可以分几次锻炼完成。
步骤913,智慧屏通过自身配置的摄像头进行用户识别,在识别成功后,自动关联该用户对应的健身课程,自动生成并向用户展示本次健身课程。此时,初始化阶段完成,可以向发出初始化完成提醒,例如通过手环震动或者语音提醒的方式提醒用户初始化阶段已完成,即将进入热身阶段。
步骤914,智慧屏通过智能手环向用户进行热身引导,对用户进行热身动作指导。
步骤915,智能手环周期性的向智慧屏上报体温、心率、血氧等等体征参数。
步骤916,智慧屏通过摄像头识别到用户的动作频次或者幅度不达标,智慧屏向智能手环发送提醒指令,而在收到该提醒指令后,手环通过振动或者语音的方式提醒用户。
步骤917,智慧屏进行热身效果评估,例如在确定用户的体温上升,并且达到阈值以后,可以确定用户的热身完成。此时可以引导用户进行短暂的休息,待休息完毕,提醒用户开始正常健身。
步骤918,智能手环继续向智慧屏上报体温、心率、血氧等等体征参数。
步骤919,智慧屏通过智能手环向用户进行健身引导,对用户进行健身动作指导。
步骤920,智慧屏根据确定好的目标体温对本次健身课程进行调整。
具体地,智慧屏通过智能手环实时获取用户运动过程中的体温,并且与目标体温进行比较,当确定实时体温不合理时,可以及时对本次健身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可以调整健身动作的强度、幅度、节奏、频次以及休息间隔等。
可选地,智慧屏还可以对健身动作完成度进行评估,并且根据该完成度调整健身动作的节奏、强度等。
步骤921,待智慧屏确定用户的体温、心率或者血氧等指标出现异常时,可以通过智能手环及时向用户发出提醒信息。智能手环可以通过振动或者语音的方式提醒用户,使得用户可以专注锻炼,不需要时刻关注大屏信息。
步骤922,智慧屏确定用户完成本次课程,可以通过智能手环向用户发出运动终止的提醒信息。
步骤923,用户通过智能手环向智慧屏反馈本次运动的舒适度,智慧屏可以结合本次运动过程中的体温信息,更加准确的推算出适合该用户的运动过程体温(即该目标体温)。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健身指导方法,智慧屏与智能手环联动,通过智慧屏的摄像头和智能手环中的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动作幅度、动作次数等运动指标,并将测得的体温实时上报。结合历史数据,根据体温数据和运动指标,评估运动效果。用户反馈舒适度,建立每个动作体温与舒适度的关系。
对于用户不同的健身目的,智慧屏自动生成健身课程,设置目标课程的体温或者心率区间,以达到健身目的。智慧屏能够自动识别用户,关联用户课程,免用户自己选择。根据上一次课程的整体反馈,智慧屏能够自动形成下一次健身的课程。在健身过程中,智能手环自动记录体温(或心率等其他体征参数),每一个动作结束,询问用户感受,并记录用户感受和体温,为以后的健身运动选择合适的强度,使用户达到健身效果的同时,体温保持在使用户舒适的状态,同时避免用户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的不舒适。根据每个动作过程中的体温,以及用户反馈的舒适度,自适应调整健身过程中休息时间。当检测到的体温、心率出现异常,智慧屏提示用户终止运动。
对于室外运动,当前的做法是,用户在进行运动之前,需要在穿戴侧选中自己将要进行的运动,以便穿戴设备更准确的统计运动相关的指标,如果没有选中对应的运动类型,可穿戴设备无法判断将要进行的运动类型或识别准确率不高,也就无法准确统计运动相关指标如运动强度、运动距离、速度、运动带来的卡路里消耗等。
本方案针对不同的运动类型,利用在运动过程中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的运动类型通过AI学习的方式,得到每种运动类型在运动过程中的体温变化曲线,结合心率指标,以及环境温度、GPS定位等,对运动类型进行自动识别,可提高运动类型识别的准确率。免去了运动前需要用户选择运动类型的步骤,可以使运动相关的指标统计更准确,提升用户体验。
用户使用电子设备进行体温测量时,该电子设备通常会将该电子设备内部体温传感器采集到的用户的基础体温进行修正,以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对用户的皮肤温度进行修正的方式有多种,以电子设备利用用户所在的位置的环境温度对应的用户的基础体温进行修正,以得到用户的目标体温为例,如果该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环境温度存在误差时,比如由于电子设备内部存在的热污染导致电子设备内部的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温度不准确,那么会导致电子设备最终得到的用户的目标体温与用户的真实体温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基于此,图20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体温测量方法的流程图。该体温测量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中具有环境温度传感器以及体温传感器,其中,体温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温度,该方法包括:
步骤2040、电子设备判断该电子设备测量到的用户的目标温度是否大于预设体温阈值。
步骤2041、在该电子设备测量到的用户的目标温度大于预设体温阈值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判断该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温度值。
该电子设备测量到的用户的目标温度由用户的基础体温和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第一环境温度确定。具体采用环境温度对基础体温进行修正的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该用户的基础体温可以由体温传感器采集到的体温数据确定。
步骤2042、在第一环境温度大于预设环境温度值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计算该电子设备内部的热污染,以及根据热污染计算修正后的环境温度。
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一环境温度大于预设环境温度值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首先判断电子设备内部是否存在热污染,如果存在热污染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再计算该电子设备内部的热污染。
通常情况下,电子设备内部热污染来源的场景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电子设备中的指定APP处于运行状态、电子设备处于视频通话状态、电子设备处于语音通话状态、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处于亮屏状态、或电子设备利用摄像头拍摄视频。因此,电子设备确定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电子设备确定该电子设备内部存在热污染。比如,预设条件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设备的电池温度大于预设电池温度值,摄像头温度大于预设摄像头温度值,或者电子设备处于语音通话中,或者电子设备内部的指定APP(比如,音乐或视频播放APP或者游戏APP)正在运行,或者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温度大于预设显示屏温度值,或者电子设备壳体底部的温度大于预设壳体温度值。
具体的,该电子设备可以将上述一个或多个场景下对应的参数输入至热传导模型(比如,AI模型)中以得到该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温度对应的修正值。比如,该热传导模型输出的环境温度为第二温度值。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描述的一个或多个热污染场景可以只存在一个,也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存在多个热污染场景时,可以将每个热污染场景对应的参数输入至热传导模型(比如,AI模型)中以得到该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温度对应的修正值。
比如,如图204所示,以电子设备内部热污染来源的场景为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为例,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下的参数包括:电池温度、该电子设备的充电时间、以及电池的电量百分比。以电子设备内部热污染来源的场景为电子设备处于视频通话状态为例,电子设备处于视频通话状态下的参数包括:摄像头的温度、视频通话时间、以及视频通话音量。以电子设备内部热污染来源的场景为电子设备处于语音通话状态为例,电子设备处于语音通话状态下的参数包括:语音通话时间、以及语音通话音量。
以电子设备内部热污染来源的场景为电子设备利用摄像头拍摄视频为例,电子设备利用摄像头拍摄视频时对应的参数包括:利用摄像头拍摄视频的时长、以及摄像头的温度。
以电子设备内部热污染来源的场景为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处于亮屏状态为例,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处于亮屏状态时对应的参数包括:显示屏的温度、以及亮屏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以电子设备内部热污染来源的场景为电子设备的指定APP的运行时长为例,电子设备的指定APP的运行时长场景对应的参数包括:指定APP的运行时长、以及指定APP运行时对应的参数(比如音量)中的一个或多个。
步骤2043、该电子设备根据修正后的环境温度对用户的基础体温进行修正,以得到修正后的目标体温。
举例说明,如果修正后的环境温度为第二环境温度,那么电子设备利用第二环境温度对用户的基础体温进行修正,以得到修正后的目标体温。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单元、检测单元、处理单元、响应单元等。这些单元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各种体温测量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用于界面显示;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各种体温测量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以实现各种体温测量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相关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各种体温测量的方法。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具体可以是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该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该接口电路和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该接口电路用于从电子设备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处理器发送信号,信号包括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相关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种体温测量的方法。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具体可以是组件或模块,该装置可包括相连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装置运行时,处理器可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芯片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各种体温测量的方法。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芯片,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2)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设备本体;
连接带,用于将所述电子设备本体佩戴于用户身体之上;
体温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连接带上,当所述电子设备被佩戴时,用于测量用户的体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环境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连接带上,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相对两侧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被佩戴时朝向用户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体温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带远离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的末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温传感器被包覆于导热金属层内部,并通过所述导热金属层固定于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金属层凸出于所述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金属层通过导热胶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呈U形的金属套,所述金属套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末端之上,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末端和所述金属套围成的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内填充有导热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末端设置有调节扣,所述调节扣包括插销,所述第二连接带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调节孔,所述插销能够被插入调节孔内,以将所述电子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体之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内设置有金属引线或者柔性电路板,所述体温传感器通过所述金属引线或者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内部的处理器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金属层为金属箔。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温传感器为热敏电阻。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由硅胶材质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温传感器包括多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当所述电子设备被穿戴于用户身体之上时,所述底壁与用户的皮肤相接触,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子发热元件和体温传感器,所述体温传感器与所述底壁热连接;
隔热结构,由隔热材料构成,设置于所述电子发热元件和所述体温传感器之间,用于阻隔所述电子发热元件和所述体温传感器之间的热量传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结构呈帽状结构,盖合于所述体温传感器的外周,所述帽状结构的开口抵接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结构和所述底壁的内表面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导热材料,所述导热材料一端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热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体温传感器热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填充于所述空间内,并且包覆所述体温传感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帽状结构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顶壁的一侧,所述侧壁的另一端形成所述帽状结构的开口,所述侧壁呈封闭的环状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开设有过线孔,所述体温传感器的引线穿过所述过线孔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帽状结构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顶壁的一侧,所述侧壁的另一端形成所述帽状结构的开口,所述侧壁呈开放的环状结构,所述侧壁的两个侧边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壳体内固定设置有主板,所述主板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形状和所述侧壁的截面形状相适配,所述插槽将所述主板分成位于所述插槽外侧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插槽内侧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所述体温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底壁的侧面上;
所述侧壁从所述主板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插入所述插槽内,使得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侧壁内,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间隙内,并且所述帽状结构的开口抵接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包括底壁本体和导热片,所述底壁本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热片固定设置于所述通孔内,并且封闭所述通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的外表面凸出所述底壁的外表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壁和所述导热片之间设置密封圈。
26.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热材料填充并且封闭所述通孔。
27.根据权利要求16~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为热传导系数小于0.1W/m·K的材料。
28.根据权利要求16~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温传感器为热敏电阻。
29.根据权利要求16~2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环境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用于测量用户所处环境的温度。
30.根据权利要求16~2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
31.一种检测体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测温指令;
响应于所述测温指令,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
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根据目标参数和第一体温确定目标体温,所述第一体温为所述电子设备的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皮肤温度;
其中,每个所述生物体部位关联一个体温修正参数,所述体温修正参数用于修正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皮肤温度,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至少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所述体温修正参数不同,所述目标参数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与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相同的部位关联的体温修正参数;
显示所述目标体温。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包括:
向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发送光波信号;
根据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反射的所述光波信号的特点,识别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反射的所述光波信号的特点,识别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判断所述电子设备识别的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是否正确;
检测第一操作,所述第一操作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识别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是否正确;
根据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识别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识别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包括:
在所述第一操作指示正确的情况下,以所述电子设备识别的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为准;
在所述第一操作指示不正确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重新识别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或者将输入的测量部位作为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
35.根据权利要求32~3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中具有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传感器,所述PPG传感器用于向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发送所述光波信号,以及用于接收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反射的所述光波信号。
36.根据权利要求31~3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第三提示信息提示从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选择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
检测第二操作;
将所述第二操作从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选择的所述生物体部位确定为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第三提示信息提示从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选择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用户所处的测温场景;
根据所述测温场景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显示为用户推荐的进行体温测量的目标部位,所述目标部位为所述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的部分或全部部位。
38.根据权利要求31~3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温修正参数为温度补偿算法,所述温度补偿算法用于确定与所述体温修正参数关联的所述生物体部位的体温差异值,其中,不同所述生物体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不同。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根据目标参数以及所述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第一体温确定目标体温,包括:
采用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温度补偿算法对所述第一体温进行修正;
将修正后得到的体温确定为所述目标体温。
40.根据权利要求31~3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温修正参数为体温差异值,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根据目标参数以及所述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第一体温确定目标体温,包括:
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
采用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对所述第一体温进行修正;
将修正后得到的体温确定为所述目标体温。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体温差异值,包括:
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位置和用户的核心部位之间的肌肉距离;
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以及所述肌肉距离,得到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所述体温差异值;所述生理参数包括:用户的个体特征参数以及运动量信息;所述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湿度、空气对流系数、环境湿度中的一个或多个。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以及所述肌肉距离,得到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所述体温差异值,包括:
通过查询第一预设表得到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所述体温差异值,所述第一预设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体温差异值,以及每个体温差异值对应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以及所述肌肉距离;或者,
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环境参数、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以及所述肌肉距离以及肤温差异模型,得到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关联的所述体温差异值。
43.根据权利要求31~4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44.根据权利要求31~4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包括:
根据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的温度。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包括: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未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46.根据权利要求31~4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包括额头、手腕、腋下、耳膜、胸部、胳膊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47.根据权利要求31~4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不是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的部位,则通过第四提示信息提示用户调整所述电子设备与用户的皮肤的接触位置。
48.根据权利要求31~4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采用所述电子设备测量一个或多个所述生物体部位中不同所述生物体部位的体温时,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的目标体温相同。
49.根据权利要求31~4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所述目标体温,还包括:
显示所述电子设备所接触的部位的信息。
5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6~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5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31至4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52.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31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634175.XA 2020-12-14 2020-12-31 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 Pending CN1146239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35523 WO2022127628A1 (zh) 2020-12-14 2021-12-03 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79313 2020-12-14
CN2020114793127 2020-12-14
CN2020114793131 2020-12-14
CN202011479312 2020-12-14
CN202011558219 2020-12-24
CN2020115582195 2020-12-24
CN2020115962283 2020-12-28
CN202011596228 2020-12-28
CN202011613300 2020-12-29
CN2020116133009 2020-12-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3948A true CN114623948A (zh) 2022-06-14

Family

ID=81897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4175.XA Pending CN114623948A (zh) 2020-12-14 2020-12-31 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23948A (zh)
WO (1) WO2022127628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27704A (zh) * 2022-06-24 2022-09-30 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的坐姿识别方法
CN115200748A (zh) * 2022-09-15 2022-10-18 深圳市景新浩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电子体温计状态测量控制系统
CN115220488A (zh) * 2022-06-28 2022-10-21 广东花至美容科技有限公司 仿生皮肤温度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5944278A (zh) * 2023-01-04 2023-04-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体温检测方法、耳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046207A (zh) * 2022-07-18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测量方法和耳机
CN116952413A (zh) * 2023-09-19 2023-10-27 徐州凌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燃料垛测温方法及其系统
CN117061709A (zh) * 2023-10-10 2023-11-14 武汉楚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设备的综合管理方法和系统
USD1023034S1 (en) * 2022-05-25 2024-04-16 K-Bio HealthCare, Inc. Display screen or portion thereof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65115B (zh) * 2022-09-07 2023-07-04 中亿(深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手表的体温测量方法、装置、介质及穿戴设备
WO2024055062A1 (en) * 2022-09-16 2024-03-21 Femtek Pty Ltd Temperature sensing device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2683B (zh) * 2014-03-31 2016-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温装置和测温方法
CN105182726B (zh) * 2014-06-17 2019-03-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和该智能手表的自动佩戴方法
CN104793478A (zh) * 2015-01-04 2015-07-22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手表
CN104523246A (zh) * 2015-01-15 2015-04-22 张蜀军 基于智能手表的双路温度湿度传感器体温监测方法
CN109688906B (zh) * 2016-06-12 2021-07-09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估计体温的方法和装置
CN207355628U (zh) * 2017-10-12 2018-05-15 深圳市康莱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手环
CN111751001A (zh) * 2019-03-26 2020-10-09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温度检测方法、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23034S1 (en) * 2022-05-25 2024-04-16 K-Bio HealthCare, Inc. Display screen or portion thereof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CN115127704A (zh) * 2022-06-24 2022-09-30 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的坐姿识别方法
CN115127704B (zh) * 2022-06-24 2023-07-28 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的坐姿识别方法
CN115220488A (zh) * 2022-06-28 2022-10-21 广东花至美容科技有限公司 仿生皮肤温度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5220488B (zh) * 2022-06-28 2023-11-21 广东花至美容科技有限公司 仿生皮肤温度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6046207A (zh) * 2022-07-18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测量方法和耳机
CN116046207B (zh) * 2022-07-18 2024-03-2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测量方法和耳机
CN115200748A (zh) * 2022-09-15 2022-10-18 深圳市景新浩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电子体温计状态测量控制系统
CN115944278A (zh) * 2023-01-04 2023-04-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体温检测方法、耳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952413A (zh) * 2023-09-19 2023-10-27 徐州凌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燃料垛测温方法及其系统
CN116952413B (zh) * 2023-09-19 2023-11-24 徐州凌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燃料垛测温方法及其系统
CN117061709A (zh) * 2023-10-10 2023-11-14 武汉楚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设备的综合管理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27628A1 (zh) 2022-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127628A1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检测体温的方法
US11684281B2 (en) Photoplethysmography-based pulse wave analysis using a wearable device
US10830904B2 (en) GPS power conservation using environmental data
US20210386310A1 (en) Optical Device for Determining Pulse Rate
US10700774B2 (en) Adaptive data transfer using bluetooth
US20190261888A1 (en) Re-wearable wireless device
CN108742559B (zh) 可佩戴心率监视器
US9662053B2 (en) Physiological data collection
KR20160108051A (ko) 웨어러블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20220113799A1 (en) Multiple switching electromyography (emg) assistive communications device
JP2018023459A (ja) 体内時計時刻算出装置および体内時計時刻算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