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15529A -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15529A
CN114615529A CN202210177319.6A CN202210177319A CN114615529A CN 114615529 A CN114615529 A CN 114615529A CN 202210177319 A CN202210177319 A CN 202210177319A CN 114615529 A CN114615529 A CN 1146155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dio
display device
identification
mark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773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辉娟
于皓丞
曹圆圆
魏建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7731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155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155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5529A/zh
Priority to CN202280067562.0A priority patent/CN11807720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5925 priority patent/WO202316010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104Peripherals receiving signals from specially adapted client devices
    • H04N21/4112Peripherals receiving signals from specially adapted client devices having fewer capabilities than the client, e.g. thin client having less processing power or no tuning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2Input-only peripherals, i.e. input devices connected to specially adapted client devices, e.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 H04N21/4220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 client device through a remote control device; Remote control devic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02Content synchronisation processes, e.g. decoder synchronisation
    • H04N21/4307Synchronising the rendering of multiple content streams or additional data on devices, e.g. synchronisation of audio on a mobile phone with the video output on the TV screen
    • H04N21/43072Synchronising the rendering of multiple content streams or additional data on devices, e.g. synchronisation of audio on a mobile phone with the video output on the TV screen of multiple content streams on the sam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1Generation of visual interfaces for content selection or interaction;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rendering
    • H04N21/4312Generation of visual interfaces for content selection or interaction;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rendering involving specific graphical features, e.g. screen layout, special fonts or colors, blinking icons, highlights or anim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9Processing of audio elementary streams
    • H04N21/4396Processing of audio elementary streams by muting the audio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9Processing of audio elementary streams
    • H04N21/4398Processing of audio elementary stream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audio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7End-user applications
    • H04N21/478Supplemental services, e.g. displaying phone caller identification, shopping application
    • H04N21/4781G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外接设备以及音频播放方法,所述方法能够在用户输入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后,自动将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更改为第一标识,以使外接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向显示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显示设备则在接收到第一音频数据后,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播放,实现音频输出。由于第一音频数据的音效处理时间更小,因此显示设备可以快速实现音频输出,降低声音播放的延迟时间,解决显示设备在画面低延迟模式下音画不同步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设备是指能够输出具体显示画面的终端设备,它可以基于Internet应用技术,具备开放式操作系统与控制器,拥有开放式应用平台,可实现双向人机交互功能,集影音、娱乐、数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用于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显示设备上还设有外部装置接口,显示设备可以通过外部装置接口连接外接设备,以接收外接设备发送的音视频数据,并对音视频数据进行播放。例如,显示设备上可以设有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主机等外接设备可以通过HDMI接口连接显示设备,并向显示设备输出游戏画面,以利用显示设备的大屏幕对游戏画面进行展示,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在游戏模式下,显示设备需要降低画面显示延迟,即进入画面低延迟模式,以使显示画面可以迅速响应用户的游戏操作。但是,由于游戏模式下还需要对游戏声音进行特定的音效处理,因此在显示设备启用画面低延迟模式后,声音相对于画面具有100ms左右的滞后,产生音画不同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以解决传统显示设备在画面低延迟模式下音画不同步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器、外部装置接口以及控制器。其中,所述显示器被配置为显示用于界面;所述外部装置接口被配置为连接外接设备;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程序步骤:
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
响应于所述控制指令,修改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
向所述外接设备发送连接申请,以建立音频输出通道;
通过所述音频输入通道接收所述外接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数据,以及,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外接设备,包括:输出模块和处理模块。其中,所述输出模块被配置为连接显示设备,以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音视频数据;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执行以下程序步骤:
检测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二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二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一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
如果所述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
如果所述识别标识为第二标识,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二音频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音频播放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设备和第二方面提供的外接设备。所述音频播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显示设备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以及响应于所述控制指令,修改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
所述显示设备向外接设备发送连接申请,以建立音频输出通道;
所述外接设备通过所述音频输入通道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
所述显示设备接收所述第一音频数据,以及,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外接设备以及音频播放方法能够在用户输入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后,自动将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更改为第一标识,以使外接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向显示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显示设备则在接收到第一音频数据后,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播放,实现音频输出。由于第一音频数据的音效处理时间更小,因此显示设备可以快速实现音频输出,降低声音播放的延迟时间,解决显示设备在画面低延迟模式下音画不同步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应用场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硬件配置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与外接设备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接口形式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识别标识获取音视频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像设置界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模式菜单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动快速游戏响应数据传递关系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音频输出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模式设置状态生成控制指令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关闭低延迟模式时音频输出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外接音频播放设备输出音频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出音频信号的时序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设备可以具有多种实施形式,例如,可以是电视、激光投影设备、显示器(monitor)、电子白板(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电子桌面(electronic table)等。
图1为根据实施例中显示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操作场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户可通过控制设备300或控制装置100操作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00可以是遥控器,遥控器和显示设备的通信包括红外协议通信或蓝牙协议通信,及其他短距离通信方式,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来控制显示设备200。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上按键、语音输入、控制面板输入等输入用户指令,来控制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控制设备300(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以控制显示设备200。例如,使用在控制设备300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控制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不使用上述的控制设备300或控制装置100接收指令,而是通过触摸或者手势等接收用户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还可以采用除了控制装置100和控制设备300之外的方式进行控制,例如,可以通过显示设备200设备内部配置的获取语音指令的模块直接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控制,也可以通过显示设备200设备外部设置的语音控制设备来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还与服务器400进行数据通信。可允许显示设备200通过局域网(LAN)、无线局域网(WLAN)和其他网络进行通信连接。服务器400可以向显示设备200提供各种内容和互动。服务器400可以是一个集群,也可以是多个集群,可以包括一类或多类服务器。
如图2所示,显示设备200可以包括调谐解调器210、通信器220、检测器230、外部装置接口240、控制器250、显示器260、音频输出接口270、存储器、供电电源、用户接口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50可以包括处理器,视频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图形处理器,RAM,ROM,用于输入/输出的第一接口至第n接口。
显示器260可以包括以下组件,即:用于呈现画面的显示屏组件;驱动图像显示的驱动组件;用于接收源自控制器250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显示视频内容、图像内容以及菜单操控界面的组件以及用户操控UI界面的组件等。
显示器260可为液晶显示器、OLED显示器、以及投影显示器,还可以为一种投影装置和投影屏幕。
通信器220是用于根据各种通信协议类型与外部设备或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组件。例如:通信器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有线以太网模块等其他网络通信协议芯片或近场通信协议芯片,以及红外接收器中的至少一种。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通信器220与外部控制设备100或服务器400建立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用户接口,可用于接收控制装置100(如:红外遥控器等)的控制信号。
检测器230用于采集外部环境或与外部交互的信号。例如,检测器230包括光接收器,用于采集环境光线强度的传感器;或者,检测器230包括图像采集器,如摄像头,可以用于采集外部环境场景、用户的属性或用户交互手势,再或者,检测器230包括声音采集器,如麦克风等,用于接收外部声音。
外部装置接口24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高清多媒体接口(HDMI)、模拟或数据高清分量输入接口(分量)、复合视频输入接口(CVBS)、USB输入接口(USB)、RGB端口等任一个或多个接口。也可以是上述多个接口形成的复合性的输入/输出接口。
调谐解调器210通过有线或无线接收方式接收广播电视信号,以及从多个无线或有线广播电视信号中解调出音视频信号,如以及EPG数据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50和调谐解调器210可以位于不同的分体设备中,即调谐解调器210也可在控制器250所在的主体设备的外置设备中,如外置机顶盒等。
控制器250,通过存储在存储器上中各种软件控制程序,来控制显示设备的工作和响应用户的操作。控制器250控制显示设备200的整体操作。例如:响应于接收到用于选择在显示器260上显示UI对象的用户命令,控制器250便可以执行与由用户命令选择的对象有关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50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视频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 ing Unit,GPU),RAM RandomAccess Memory,RAM),ROM(Read-Only Memory,ROM),用于输入/输出的第一接口至第n接口,通信总线(Bus)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连接外接设备500是指建立通信连接,而建立通信连接的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分别作为接收端(Sink端)和发送端(source端)。例如,如图3所示,外接设备500可以是游戏设备,在用户使用游戏设备过程中,能够针对游戏过程实时输出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并将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发送给显示设备200,以通过显示设备200将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输出为视频画面和声音。此时,游戏设备作为发送端,而显示设备200作为接收端。
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可以通过特定接口实现通信连接,从而传递数据。为此,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上都应设有同一种接口规范和功能的数据接口。例如,如图4所示,在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上都均设有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Interface,HDMI)。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将HDMI接口数据线的两端分别插在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上,并在启动外接设备500和显示设备200后,设定显示设备200的信号源为HDMI接口,从而实现显示设备200与外接设备500之间的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显示设备200与外接设备500之间的通信连接,显示设备200与外接设备500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方式可以是有线的连接方式,如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VGA(Video Graphics Array)、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也可以是无线的连接方式,如无线局域网、蓝牙连接、红外连接等。不同的通信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传递协议,例如采用HDMI接口实现连接时,可以采用HDMI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之间传递的数据可以为音视频数据。例如,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HDMI接口连接游戏设备。用户进行游戏操作时,游戏设备可以通过运行游戏相关应用程序,输出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可以通过HDMI协议发送给显示设备200,并通过显示设备200的屏幕和扬声器进行输出,播放游戏设备的视频和音频。
外接设备500可以在连接显示设备200以后,基于特定的标准进行数据传递,以使显示设备200可以与外接设备500之间建立进行相互识别并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例如,如图5所示,根据HDMI接口协议指定的传输规则,显示设备200可以基于扩展显示器识别数据(Extended Di 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EDID)与外接设备500建立连接,并实现相互识别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EDID向外接设备500发送当前支持的音视频数据解码功能,以使外接设备500可以根据显示设备200对音视频数据解码功能的支持情况,发送音视频数据。为了便于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外接设备500向显示设备200发送的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统称为音视频数据。显然,音视频数据是由外接设备500通过运行特定的应用程序生成。例如,当外接设备500为游戏设备时,视频数据对应游戏画面,音频数据对应游戏音效。游戏画面可以通过视频数据的方式发送给显示设备200,游戏音效则通过音频数据的方式发送给显示设备200。
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除用于传递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外,还可以用于传递识别信息。识别信息可以包括显示设备200的识别标识和外接设备500的识别标识。例如,外接设备500可以向显示设备200发送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的同时,接收显示设备200发送的EDID信息。在接收到EDID信息后,外接设备500可以在EDID信息中读取当前显示设备200的识别标识,以通过识别标识确定显示设备200支持的音视频解码功能。
显然,对于不同硬件配置的显示设备200,其对应支持的音视频解码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对于音频数据,当显示设备200具有独立的音频处理芯片时,可以通过音频处理芯片对外接设备500发送的音频数据进行解码,并进行数字化影院系统(Digital TheaterSystem,DTS)、杜比(dobly)等音效处理。而对于没有独立音频处理芯片的显示设备200,则一般获取音频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数据或线型脉冲编码调制(Linear Pulse Code Modulation,LPCM)数据,并在解码后直接输出音频。
对于部分连接显示设备200的外接设备500,由于其在使用中需要快速完成画面和声音的响应,因此显示设备200可以在这类外接设备500运行时,提供低延迟模式。例如,当外接设备500为游戏设备,且游戏设备运行要求响应速度较快的动作类、射击类、竞速类游戏时,用户期望在执行游戏交互操作后的极短时间内,显示设备200应能够呈现对应的游戏画面变化以及播放游戏音效。此时,显示设备200可以进入低延迟模式,即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关闭部分非必要的画质处理程序,直接通过bypass(旁路)的方式将视频数据进行解码输出,以及时呈现在显示设备200的屏幕上。其中,旁路功能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触发状态让两个设备直接在物理上导通的传输方式。在两个设备之间建立旁路功能连接后,传输的数据无需再进行封包处理,source端设备可以直接将原始数据传输到s ink端设备,提高传输效率。
低延迟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播放模式内置在显示设备200的操作系统内,以供用户选择启用或禁用。例如,在显示设备200的操作系统中,可以内置图像模式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可以通过模式调节界面进行用户交互。即如图6所示,在模式调节界面中,可以在控制菜单中设置模式选项,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普通模式选项或低延迟模式选项,设定显示设备200的图像输出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普通模式和低延迟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操作系统风格或显示设备200的类型设定为不同具体模式名称。例如,如图7所示,普通模式也可以称为:生动模式(Vivid)、标准模式(Standard)、节能模式(Energy Saving)、剧场模式,包括白天(Theater Day)和夜晚(Theater Night)、制片人模式(Filmmaker)等。低延迟模式也可以称为游戏模式(Game)、快速响应模式(Rapid Response)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低延迟模式可以有多种进入方式。例如,如图8所示,用户选择可以通过图像模式调节界面,选中游戏模式选项控制显示设备200进入低延迟模式。用户还可以在显示设备200的设置界面中选择开启快速游戏响应(Instant Game Response)开关,即设置为“on”控制显示设备200进入低延迟模式。用户还可以在设置界面的快速游戏响应响应中设置为自动,即Instant Game Response=auto,则在显示设备200检测到片源信息中包含ALLM(Auto Low Latency Mode)标志位时,控制显示设备200进入低延迟模式。
对于启用低延迟模式的显示设备200,其可以快速完成画面渲染,将用户交互操作与画面呈现时间差控制在小于或等于16ms的延迟时间内,实现低延迟效果。由于部分显示设备200中还可能内置有音效处理模块,音效处理模块能够对显示设备200接收到音频数据进行处理,调整音频数据中的部分参数,以获得适应特定场景的音效。这些音效处理过程也同样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即产生音画不同步的问题。例如,当显示设备200的图像模式处于低延迟模式时,视频数据通过bypass输出,减少延迟时间。则相对而言,音频数据的处理速度会慢于视频数据的处理速度,使得音视频数据的播放时间差在120-150ms范围内,即声音滞后图像150ms左右,明显超出人类的主观感受范围。
为了缓解音画不同步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采用“快等慢”的原则,将先处理完的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延迟输出,待另一种数据完成处理后,再同步进行播放。例如,在低延迟模式下,显示设备200需要延后图像处理,即缓存图像数据,等待声音数据,来实现声音和图像的同步。
但是,基于“快等慢”原则进行的音画同步方式,会增加交互动作和显示画面(或播放音效)之间的响应时间,例如,低延迟模式对图像延迟的要求为小于或等于16ms,则在0-16ms的范围内进行延迟等待调节的意义不大,不能有效缓解音画不同步的问题。而再延长等待时间,则使得图像延迟时间超过16ms,无法达到低延迟效果。而且,于快等慢原则进行的音画同步方式,缓存图像的成本较高。图像数据根据不同的格式,每帧图像占用的内存不一样,格式越高,占用内存越大。以4K视频为例,4k视频的每帧图像约30MB的数据量,则通过缓存图像数据的方法,根据人眼的生理结构,低于15帧,人眼可感受到视觉暂留,因此最低需要缓存8帧,就需要240M以上的内存容量,很多显示设备200的内存容量无法支持。
为了改善上述响应时间过长和内存要求过大,同时缓解音画不同步的问题,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音频播放方法,所述音频播放方法的部分步骤可以应用于显示设备200,部分步骤可以应用于连接显示设备200的外接设备500。显然,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在实施所述音频播放方法时,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即显示设备200包括显示器260、外部装置接口240以及控制器250;显示外接设备500则至少包括输出模块510和处理模块520。
其中,显示器260用于通过用户界面显示外接设备500发送的音频数据对应的画面,外部装置接口240则用于连接外接设备500的输出模块510,以获得音视频数据。如图9所示,控制器250和处理模块520分别用于执行所述音频播放方法对应的程序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可以由用户主动输入,也可以由显示设备200通过对当前运行状态的监测结果自动生成。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基于用户输入的交互动作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显示设备200上的按键或显示设备200配套的控制装置100上的按键,调出设置菜单界面。并通过方向键控制设置菜单界面上的焦点光标进行移动。当用户将焦点光标移动至低延迟模式选项,并按下“确认键”以后,开启显示设备200的低延迟模式,此时显示设备200获取到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设备200的画面低延迟模式和声音低延迟模式可以统一配置在一种模式中,即低延迟模式。则在用户选择开启或关闭低延迟模式时,显示设备200可以同时启用画面低延迟模式和声音低延迟模式。画面低延迟模式和声音低延迟模式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种模式,并支持用户进行分别设定。例如,两种低延迟模式可以分别在不同的设置菜单或界面中,即画面低延迟模式选项可以在图像设置选项的下级菜单中,而声音低延迟模式则在声音设置选项的下级菜单中。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基于当前运行状态,确定需要启用低延迟模式时,自动生成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显示设备200可以在运行中,获取模式设置状态,其中,所述模式设置状态包括开启低延迟状态、关闭低延迟状态以及自动模式状态中的一种。如果模式设置状态为开启低延迟状态,则生成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如果模式设置状态为自动状态,则显示设备200可以对外接设备500发送的音视频数据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生成控制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先获取音视频数据,其中,所述音视频数据包括视频数据、音频数据以及片源信息。片源信息为按照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之间的传输协议建立的信息性数据内容,可以用于传递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的各自运行状态和控制指令,实现协同控制。
因此,显示设备200在获取音视频数据后,可以从音视频数据中解析片源信息。其中,片源信息中包括自动低延迟模式的标志位。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读取自动低延迟模式标志位的状态值,确定外接设备500的当前运行状态是否需要显示设备200开启低延迟模式。如果状态值为开启,生成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即使得显示设备200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
在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后,显示设备200可以响应于控制指令,修改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其中,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第二标识用于表征显示设备支持第二音频解码功能;第一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小于第二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
例如,外接设备500通过EDID识别显示设备200时,EDID对应的识别数据中可以包括识别标识对应的参数位,外接设备500通过读取参数位上的具体数据值,可以获得显示设备200支持的数据处理情况。则其中,用于表示当前显示设备200支持PCM、LPCM等低级音效的标识为第一标识;用于表示当前显示设备200支持DTS、dobly等高级音效的标识为第二标识。
对于,PCM、LPCM等低级音效对音频数据的要求较低,如只需包含内容音频即可,而DTS、dobly等高级音效则对音频数据的要求较高,在包含与内容相关音频的同时,还带有环境音、方位音等与音效相关音频,使得显示设备200对第二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比第一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更长,不利于实现低延迟模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在启动低延迟模式后,对EDID对应的识别数据进行修改,使识别标识对应的参数位具体值为PCM、LPCM等低级音效对应的第一标识。
由于EDID等识别标识所在的识别数据一般通过协议数据形式发送给外接设备500,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在修改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的步骤中,从外部装置接口240对应的协议数据中提取初始标识配置文件,即提取未修改为第一标识时记载识别标识的文件。再对初始标识配置文件中的识别标识内容进行读取,如果初始标识配置文件中的识别标识为第二标识,即告知外接设备500当前显示设备200支持高级音效处理,外接设备500向显示设备200发送高级音效处理算法适应的音频数据。此时,显示设备200可以删除初始标识配置文件,并创建更新标识配置文件。其中,更新标识配置文件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即告知外接设备500当前显示设备200支持低级音效处理。再将更新标识配置文件添加至协议数据中,以使外接设备500向显示设备200发送低级音效处理算法适应的音频数据。
例如,在未启动低延迟模式时,显示设备200发送给外接设备500的协议数据中包括识别标识为支持DTS音效的协议数据,则外接设备500可以向显示设备200发送DTS音效对应的音频数据。当显示设备200检测到用户启动低延迟模式后,显示设备200可以将协议数据中的初始标识配置文件删除,再创建识别标识为支持PCM音效处理的更新标识配置文件,以使外接设备500可以向显示设备200发送PCM音频数据,减少显示设备200对音频数据的处理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删除初始标识配置文件的过程中,由于外接设备500检测到当前显示设备200设备支持低级音效处理,因此后续外接设备500向显示设备200发送的音频数据,均为低级音效处理形式对应的音频数据。但是如果用户关闭低延迟模式,即想要获得高品质音效时,还需要将识别标识更改回第二标识。基于此,显示设备200在删除初始标识配置文件时,可以将待删除的初始标识配置文件移动至备份数据库中进行存储,以供后续关闭低延迟模式时可以直接从备份数据库中调用,无需重新进行设备识别检测,便于实现快速的模式切换。
在将识别标识调整为第一标识后,显示设备200可以向外接设备500发送连接申请。其中,连接申请用于触发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之间重新建立音频输出通道,可以根据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之间的接口方式,具有不同的连接申请形式。例如,当显示设备200与外接设备500之间通过HDMI接口进行连接时,连接申请可以为热插拔(hot plug)连接申请,热插拔连接申请是一种模仿硬件接入时电压变化的信号,当外接设备500接收到热插拔连接申请时,相当于有新的设备接入外接设备500,此时可以触发外接设备500读取接入设备的识别标识,并根据识别标识建立新的音频输出通道。而当显示设备200与外接设备500之间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进行连接时,连接申请可以为对应无线连接方式下的初始化连接申请,初始化连接申请可以模仿首次连接状态,以触发外接设备500基于新的识别标识与显示设备200重新建立无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连接申请所建立的音频输出通道在物理通道上与原音频输出通道是相同的,但在传输数据的类型上存在差异。可见,发送连接申请前,该物理通道用于传输第二音频数据,即高级音效对应的音频数据;而在发送连接申请后该物理通道用于传输第一音频数据,即低级音效对应的音频数据。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高级音效和所述低级音效仅仅用于区分音效处理时间不同的音频数据,并不对音效种类造成限定。由于部分相对高级但处理时间较短的音频数据也可以作为低级音效数据进行处理,因此,为了确定第一音频和第二音频,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400可以内置设备信息表,设备信息表中可以记载显示设备200所支持的音效处理方式,以及各种音效对应的音频数据类型。并且,可以根据预先测试情况,对各种音效处理方式对应的音效处理时间进行分类,从而将处理时间短的音效划分为低级音效,对应的音频数据为第一音频;以及将处理时间长的音效划分为高级音效,对应的音频数据为第二音频。
在建立音频输出通道后,外接设备500可以依据新建立的音频输出通道,向显示设备200发送符合识别标识的音频数据。即外接设备500检测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如果所述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如果所述识别标识为第二标识,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二音频数据。
例如,外接设备500为游戏盒子。则当显示设备200通过EDID将支持的音效处理方式更改为支持PCM/LPCM状态,并向游戏盒子发送hot plug申请后,游戏盒子可以先读取EDID,再与显示设备200进行握手,从而将游戏盒子作为source端,其会根据显示设备200sync端发出的请求,更改输出的音频数据格式为PCM或LPCM。
与外接设备500通过音频输出通道发送第一音频数据相对应的,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音频输出通道接收第一音频数据,并对接收到的第一音频数据进行播放。对于第一音频数据的播放过程,由于第一音频数据相对于第二音频数据的音效处理时间更短,因此显示设备200对第一音频数据的解码效率更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输出声音信号,达到低延迟效果。
可见,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用户启动低延迟模式后,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修改识别标识,更改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的音频数据格式,即触发外接设备500向显示设备200发送的音效处理时间较短的第一音频数据。通过调整source端输出数据格式,可以缩短显示设备200的音效处理时间,使显示设备200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输出声音响应,实现声音低延迟功能。
同理,当用户控制显示设备200从低延迟模式切换回普通模式时,显示设备200同样需要对识别标识进行修改,以使外接设备500可以向显示设备200发送更高品质的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提高媒资播放效果。即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获取用于关闭声音低延迟模式的关闭指令。与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相类似的,关闭指令也可以通过用户手动输入,或者由显示设备200对当前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后自动生成。
例如,声音低延迟模式开关默认为关闭“off”,与图像的低延迟模式菜单进行联动,当用户将图像低延迟模式开关设置为开启“on”时,显示设备200自动打开声音低延迟模式。而当用户将图像低延迟模式开关设置为“off”时,显示设备200则自动关闭声音低延迟模式,即获取关闭指令。
在获取关闭指令后,显示设备200可以响应于关闭指令,修改显示设备200的识别标识为第二标识。即告知外接设备500当前显示设备200支持高级音效处理方式,使外接设备500可以根据第二标识向显示设备200反馈第二音频数据。显示设备200再向外接设备500发送连接请求,以重新建立音频输出通道。并通过音频输入通道接收外接设备500发送的第二音频数据,以及,播放第二音频数据。
例如,在开启声音低延迟模式的状态下,显示设备200的EDID中识别标识为支持PCM的音效处理功能,则外接设备500可以向显示设备200发送PCM格式的音频数据。而在用户关闭声音低延迟模式后,显示设备200可以将EDID中的识别标识更改为支持DTS音效处理功能。此时,外接设备500将根据该识别标识向显示设备200反馈DTS音频数据。显示设备200则在接收到DTS音频数据后,按照DTS音效处理算法,对音频数据执行音效处理,以获得高质量的音频输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设备200可以是内置有扬声器或其他音频输出装置的电视、音画一体显示器、移动电话、智慧屏等。而对于部分显示设备200,由于其硬件配置的限制,其并没有内置音频输出装置,即显示设备200本身并不能输出声音。因此,为了输出声音,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通过外部装置接口240或者音频输出接口270连接音频播放设备。例如,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USB接口(外部装置接口240)、或AV接口(音频输出接口270)、或蓝牙连接模块(通信器220)连接音响设备。并在需要输出声音时,将声音信号发送给音响设备,以通过音响设备输出声音。
如图12所示,对于这种通过外设进行声音输出的显示设备200,还可以通过构建音频旁路(bypass)的形式,将外接设备500发送的音频数据直接传递给音频输出装置,以通过音频输出装置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解码和音效处理。即显示设备200在获取外接设备500发送的第一音频数据后,检测当前外部装置接口240、音频输出接口270以及通信器220上是否连接有音频播放设备。如果在上述部件上连接有音频播放设备,则显示设备200可以构建用于传递第一音频数据的音频旁路,并通过bypass的方式,将接收到的第一音频数据转发给音频播放设备,以触发音频播放设备对第一音频数据执行解码。
例如,在显示设备200将EDID修改为支持PCM音效后,游戏盒子可以根据EDID向显示设备200反馈PCM格式的音频数据。显示设备200再检测USB接口的接入状态,当USB接口接入音响设备时,可以将PCM格式的音频数据通过bypass的方式传输给音响设备。音响设备则在接收到PCM格式的音频数据后,对音频数据进行解码,并转化为声音信号进行输出。当USB接口未接入音响设备时,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解码程序,对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进行解码,从而转化为声音信号从显示设备200的本机扬声器进行输出。
可见,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显示设备200通过外设输出声音信号时,显示设备200可以在用户启动低延迟模式后,对声音处理链路进行更改。即显示设备200通过bypass的方式发送到音频播放设备进行解码,使音频数据尽快到达外设,降低播放延迟,实现画面和声音同步输出的效果。
同理,当用户控制显示设备200关闭低延迟模式时,显示设备200可以在播放第二音频数据时,遍历外部装置接口240连接的设备。如果外部装置接口240连接有音频播放设备,则关闭音频旁路,并对第二音频数据执行音频解码,以生成音频信号,再将解码获得的音频信号发送给音频播放设备,以通过音频播放设备播放音频信号。
即在未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状态下,外接设备500发送的音频数据仍然由显示设备200进行解码和音效处理,以利用显示设备200更好的音效处理功能,获得更高品质的声音效果,提升用户体验。并且,可以对连接显示设备200的音频播放设备的硬件配置需求更低,提高产品推广率。
由于在切换低延迟模式时,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的音频数据格式会发生变化,而在切换音频格式时,显示设备200会在切换音频信号切换瞬间出现爆音现象,降低用户体验。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还可以在切换模式时,开启静音模式。即显示设备200可以在修改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的步骤前,开启静音模式;并在显示设备200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解码时,实时监测解码进程,当检测到显示设备200解码完成时,关闭静音模式,以继续输出声音信号。
对于显示设备200通过外设播放声音信号的情况,显示设备200可以在将第一音频数据发送给音频播放设备后,接收音频播放设备反馈的解码成功信号。当音频播放设备反馈解码成功信号时,显示设备200可以关闭静音模式,以继续通过音频播放设备进行声音输出。
例如,在用户打开低延迟模式,或者打开游戏模式时,显示设备200会先打开静音模式,静音整机防止模式切换时出现的爆音。再通过删除本地原有的EDID并生成新的EDID,以及本机发起hot plug申请使通过HDMI接口连接的游戏盒子可以在收到申请后,根据当前的EDID送出PCM/LPCM数据。显示设备200再判断当前各接口是否连接声音外设音响,如果连接有外设音响,则直接将游戏盒子送到显示设备200端缓存中的音频数据,通过bypss的方式送到外设音响。并且检测HDMI信号解析稳定的反馈信号,当显示设备200接收到HDMI信号解析稳定的指令时,显示设备200再发起取消静音(unmute)指令,以关闭静音模式。至此,打开低延迟模式或者游戏模式的处理完成。
同理,在显示设备200关闭声音低延迟模式时,也容易出现爆音问题,因此显示设备200也可以在获取关闭指令后,启用静音模式,并在信号解析稳定后,关闭静音模式。例如,在用户控制显示设备200关闭低延迟模式,或者关闭游戏模式时,显示设备200需要先启动静音模式,以静音整机防止模式切换时出现爆音。再删除本地支持LPCM/PCM的EDID,并从数据备份中提取显示设备200的设备信息,以生成新的EDID。新的EDID支持dobly,dts等高级音效处理。显示设备200再发起hot plug申请,使游戏盒子收到申请后,根据当前的EDID送出对应的音频数据。同时,显示设备200再判断是否连接声音外设,如果连接外设,则关闭bypass音频旁路,恢复由显示设备200的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进行解码、编码以及音效处理,然后将数据送到外设进行声音输出。再检测HDMI信号解析稳定的指令,当收到HDMI信号解析稳定的指令后,发起unmute指令,以关闭静音模式。至此,关闭低延迟模式或者游戏模式的处理完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通过关闭非必要的画质处理实现图像低延迟功能,并通过调整source端的输出数据格式,和/或更改声音处理链路,实现声音低延迟功能。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低延迟功能实现方式可以缩短图像和声音数据在显示设备200中的处理时间,使显示设备200输出的画面和声音延迟均能够控制在小于等于16ms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用户不注重画面和声音延迟、即关闭低延迟模式时,显示设备200还可以检测音视频数据中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信号生成时间差,并根据检测获得的信号生成时间差,设置音频数据的延迟时间,从而按照延迟时间播放音频数据。
例如,显示设备200可以在普通模式下检测解码后形成视频信号的时间T1和形成声音信号的时间T2。再计算两种信号形成时间的差值ΔT,即ΔT=|T2-T1|。再对时间差ΔT进行判断,当时间差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T0时,即ΔT≥T0时,确定当前画面和声音存在不同步的异常,因此可以根据信号生成时间差ΔT设置音频数据的延迟时间,即可以将音频信号提前或延迟ΔT进行播放,以实现与画面同步。此外,当时间差小于同步阈值T0时,即ΔT<T0时,确定当前声音和图像的播放差异在合理的范围内,没有出现音画不同步的问题,则显示设备200按照正常的音画播放方式即可满足用户需求。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音频播放方法,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200。如图13所示,所述显示设备200包括:显示器260、外部装置接口240以及控制器250。其中,显示器260被配置为显示用户界面以及外接设备500发送的视频画面;外部装置接口240被配置为连接外接设备500;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程序步骤:
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
响应于所述控制指令,修改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二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二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一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
向所述外接设备发送连接申请,以建立音频输出通道;
通过所述音频输入通道接收所述外接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数据,以及,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
与上述显示设备200相配合的,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外接设备500。所述外接设备500,包括:输出模块510和处理模块520。其中,所述输出模块510被配置为连接显示设备200,以向所述显示设备200发送音视频数据;处理模块520被配置为执行以下程序步骤:
检测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二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二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一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
如果所述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
如果所述识别标识为第二标识,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二音频数据。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200和外接设备500,可以在显示设备200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后,自动将识别标识更改为第一标识,以使外接设备500可以根据第一标识向显示设备200发送第一音频数据。显示设备200则在接收到第一音频数据后,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播放,实现音频输出。由于第一音频数据的音效处理时间更小,因此显示设备可以快速实现音频输出,降低声音播放的延迟时间,解决显示设备在画面低延迟模式下音画不同步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器;
外部装置接口,被配置为连接外接设备;
控制器,被配置为:
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
响应于所述控制指令,修改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
向所述外接设备发送连接申请,以建立音频输出通道;
通过所述音频输入通道接收所述外接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数据,以及,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装置接口被进一步配置为连接音频播放设备;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在修改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的步骤前,开启静音模式;
在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的步骤中,通过音频旁路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发送给所述音频播放设备,以触发所述音频播放设备对所述第一音频数据执行解码;
接收所述音频播放设备反馈的解码成功信号,以及,响应于所述解码成功信号,关闭所述静音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在修改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的步骤中,从所述外部装置接口的协议数据中提取初始标识配置文件;
如果所述初始标识配置文件中的识别标识不是所述第一标识,删除所述初始标识配置文件;
创建更新标识配置文件,所述更新标识配置文件的识别标识为所述第一标识;
将所述更新标识配置文件添加至所述协议数据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二标识,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获取用于关闭声音低延迟模式的关闭指令;
响应于所述关闭指令,修改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所述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二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一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
向所述外接设备发送连接请求,以重新建立音频输出通道;
通过所述音频输入通道接收所述外接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数据,以及,播放所述第二音频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在播放所述第二音频数据的步骤中,遍历所述外部装置接口连接的设备;
如果所述外部装置接口连接有音频播放设备,关闭音频旁路;
对所述第二音频数据执行音频解码,以生成音频信号;
将所述音频信号发送给所述音频播放设备,以通过所述音频播放设备播放所述音频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获取模式设置状态,所述模式设置状态包括开启低延迟状态、关闭低延迟状态以及自动模式状态中的一种;
如果所述模式设置状态为开启低延迟状态,生成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
如果所述模式设置状态为自动状态,根据音视频数据生成所述控制指令,所述音视频数据包括视频数据、音频数据以及片源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根据所述媒资信号生成所述控制指令的步骤中,获取所述音视频数据;
从所述音视频数据中解析片源信息,所述片源信息中包括自动低延迟模式标志位;
读取所述自动低延迟模式标志位的状态值;
如果所述状态值为开启,生成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如果所述模式设置状态为关闭低延迟状态,检测所述音视频数据中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信号生成时间差;
根据所述信号生成时间差,设置所述音频数据的延迟时间;
按照所述延迟时间播放所述音频数据。
9.一种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模块,被配置为连接显示设备,以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音视频数据;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
检测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二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二音频解码功能;所述第一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音频的音效处理时间;
如果所述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
如果所述识别标识为第二标识,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二音频数据。
10.一种音频播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设备获取用于启用声音低延迟模式的控制指令;以及响应于所述控制指令,修改所述显示设备的识别标识为第一标识;所述识别标识包括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表征所述显示设备支持第一音频解码功能;
所述显示设备向外接设备发送连接申请,以建立音频输出通道;
所述外接设备通过所述音频输入通道向所述显示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
所述显示设备接收所述第一音频数据,以及,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
CN202210177319.6A 2022-02-25 2022-02-25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Pending CN1146155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7319.6A CN114615529A (zh) 2022-02-25 2022-02-25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CN202280067562.0A CN118077209A (zh) 2022-02-25 2022-12-01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音频播放及音效处理方法
PCT/CN2022/135925 WO2023160100A1 (zh) 2022-02-25 2022-12-01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音频播放及音效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7319.6A CN114615529A (zh) 2022-02-25 2022-02-25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5529A true CN114615529A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58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7319.6A Pending CN114615529A (zh) 2022-02-25 2022-02-25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1552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02087A (zh) * 2022-11-03 2023-03-1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音画同步处理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83624A (ja) * 2010-04-07 2010-08-19 Yamaha Corp オーディオ・ビデオアンプ
US20170047076A1 (en) * 2015-08-11 2017-02-16 Xiaomi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hieving object audio recording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176869A (zh) * 2021-05-28 2021-07-27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投屏音频时延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10280199A1 (en) * 2020-03-09 2021-09-09 Sono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udio decoder determination and selection
CN113727179A (zh) * 2021-08-31 2021-11-30 Vidaa美国公司 显示设备及显示设备兼容外置设备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83624A (ja) * 2010-04-07 2010-08-19 Yamaha Corp オーディオ・ビデオアンプ
US20170047076A1 (en) * 2015-08-11 2017-02-16 Xiaomi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hieving object audio recording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10280199A1 (en) * 2020-03-09 2021-09-09 Sono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udio decoder determination and selection
CN113176869A (zh) * 2021-05-28 2021-07-27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投屏音频时延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27179A (zh) * 2021-08-31 2021-11-30 Vidaa美国公司 显示设备及显示设备兼容外置设备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02087A (zh) * 2022-11-03 2023-03-1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音画同步处理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2495B (zh) 一种移动终端向显示设备推送媒体文件的方法及显示设备
US9723123B2 (en) Multi-screen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supporting multiple window applications
CN114302219B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可变帧率显示方法
WO2011132719A1 (ja) 出力装置、ソース機器、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システム、出力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WO2021042655A1 (zh) 一种音画同步处理方法及显示设备
WO2015139547A1 (zh) 一种设置应用场景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4202677A (zh) 支持多窗口应用的多屏显示和控制的方法与装置
US1028490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er terminal apparatus, system,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WO2022228572A1 (zh) 显示设备及用户界面的控制方法
CN114615529A (zh)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及音频播放方法
CN114615536B (zh) 显示设备及音效处理方法
WO2022242328A1 (zh) 一种分屏播放方法及显示设备
KR20210025812A (ko) 전자장치,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WO2023024630A1 (zh) 显示设备、终端设备及内容显示方法
US11362854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WO2022116600A1 (zh) 一种显示设备
CN115623275A (zh) 一种字幕显示方法及显示设备
WO2023160100A1 (zh) 显示设备、外接设备、音频播放及音效处理方法
US20190028522A1 (en) Transmission of subtitle data for wireless display
US20230262286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audio data processing method
WO2022088899A1 (zh) 显示设备、显示设备与外接音响的通信方法及外接音响音频输出方法
US1165066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3709557B (zh) 一种音频输出的控制方法及显示设备
WO2022001424A1 (zh) 一种显示设备
WO2024001535A1 (zh) 一种显示设备、播放设备、控制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