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66814B -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66814B
CN114566814B CN202210173745.2A CN202210173745A CN114566814B CN 114566814 B CN114566814 B CN 114566814B CN 202210173745 A CN202210173745 A CN 202210173745A CN 114566814 B CN114566814 B CN 1145668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ersion
concrete
grounding
powder
corro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737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66814A (zh
Inventor
汪斌
戴争鸣
彭武
陈波
邬震寅
徐凌
冯成臣
张乐
汪洋
汪景润
卢施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ggang Qiangyuan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 ltd
Wuhan Qiangbao Technology Co ltd
Huangga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Qiangbao Technology Co ltd
Huanggang Qiangyuan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 ltd
Huangga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Qiangbao Technology Co ltd, Huanggang Qiangyuan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 ltd, Huanggang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Qiangb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737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668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66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6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66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6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6Connections with the terrestrial mass, e.g. earth plate, earth p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包括金属接地体和土壤,所述金属接地体与所述土壤之间设置有导流防蚀砼带,所述导流防蚀砼带与所述金属接地体接触面之间设置的容性结构。本发明克服现有接地降阻技术不足,改变了现有接地技术单一的流动通道电荷传导方式,根据雷击规律和雷电波形特征,通过先吸收、再释放技术在地中构造接地导流防蚀砼带、接地增效散流砼带、大地远端零电位点之间土壤所形成的扩展吸收通道、扩展位移电流释放通路、电荷扩散通道、电荷传导通道,依顺序导向首先吸收释放雷电波头冲击电流,再释放低频电流或工频电流和直流,从而将现有接地技术单一的流动通道电荷传导方式改进为多通道电荷传导方式。

Description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地导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雷电接地存在三大技术难点问题:
1、雷电冲击波及短路大电流入地时因接地体感性分量及端部效应难以泄放入地并引起地电位升危害
现行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有:加大接地网的面积,深井法、外引接地体、换土,接地材料有:金属接地体、非金属接地棒、接地模块、降阻剂、柔性接地体等。理论与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和材料均难以改变接地装置的感性结构特征并存在感性分量XL增加的风险。
在传统接地技术中,以管路学欧姆定律为基础,围绕着“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展开并要求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越小越好,仅以“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显现出有关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新的技术规范中,以接地阻抗为标准,包含两个部分,为阻性分量XR和感性分量XL的矢量和(图1)。实验研究表明,地网或大型地网通过加大地网面积、外引接地体、深井降低接地电阻XR的同时,感性分量XL增加,阻抗XZ并未降低(图2),使得电涌难以释放,地电位升高的风险增加。由于感性分量XL引起的地电位升高与接地装置结构特征和雷电波波头陡度相关,因此降低入地冲击波陡度和改变接地装置结构特征,是降低接地阻抗、地电位升反击危害的有效途径。
在冲击电流、较大短路电流入地泄放过程中,不同结构的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装置因接地导体之间的屏蔽效应及自身电感引起的导体中部电流密度较小、端部导体段电流密度急剧增加的对地散流不均匀现象所形成的端部效应(图3),造成相对散流体减小、地电位升高。
2、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阻难
工程实践表明,当土壤电阻率>1000Ωm时,欲将接地电阻降至 1Ω以下是非常困难的,多采用降阻剂来改善接地电阻,根据工程试验和相关应用报告显示,降阻剂在土壤电阻率<500Ωm时降阻效果明显,土壤电阻率在500Ωm-1000Ωm时降阻效果有限,在土壤电阻率>1000Ωm时,物理学一般界定为非导体或电介质,降阻剂的降阻机理仅能改善金属接地体周边有限区域土壤电阻,欲改善接地体以外至远端零电位区域之间大地非导体或电介质土壤的电荷传导链状通路条件的可能性较小。传统接地的形式有:工作接地、系统接地、保护接地、防雷电接地、防静电接地、贯通接地、耦合接地及联合接地,在较高土壤电阻率地质中和冲击电流条件下,传统接地仅仅是通过金属件与大地的电气连接而非连通。使用降阻剂其结果仅仅是在局部区域内形成较低接地电阻的虚拟现象。
3、接地体的抗蚀性与地电位升危害
长期以来,接地装置的使用寿命仅依赖接地体的热镀锌层及接地体的结构尺寸维持运行,焊接头采用油膏防蚀易脱层,降阻剂存在腐蚀风险,铜材接地体存在电化学腐蚀问题。
当金属接地体产生腐蚀层后,电流通过金属接地体释放大地的能力降低,因端部效应引起的地电位升更加明显。
据相关防雷理论分析认为:金属接地体与土壤间存在相当空间的电荷交换界面,其导电机理是导电通道、隧道效应、场致发射3种机理相互竞争的结果,同时存在塞贝克效应、趋肤效应。接地引下线自地面至地网的连接处及其它抗腐蚀能力薄弱处,因腐蚀层导致接地体与土壤的接触阻抗增大,散流条件恶化,当隧道效应、场致发射、塞贝克效应、趋肤效应同时作用接地体某一点段时会产生高温,金属接地体有可能熔断。腐蚀性越强,阻抗越大,热稳定容量越差。
由现行接地公式可知,降低接地电阻和感抗与金属接地体材质无关,仅与接地体结构和土壤电阻率相关,目前采用铜材接地体降阻收效有限并存在电化学腐蚀问题,同时浪费宝贵的有色金属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包括金属接地体和土壤,所述金属接地体与所述土壤之间设置有导流防蚀砼带,所述导流防蚀砼带与所述金属接地体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容性结构,用于吸收部分雷电波波头冲击能量且降低地电位升。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容性结构包括电荷存储层、电荷存储结构和绝缘介质层,所述电荷存储层位于所述金属接地体表面上,且用于电荷存储;所述电荷存储结构位于所述导流防蚀砼带上,且用于电荷存储及导流;所述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电荷存储层和所述电荷存储结构之间。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导流防蚀砼带由接地导流防蚀砼粉、胶凝材料加水混合搅拌凝固而成,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包括磷铁粉、憎水粉、碳酸钙、石墨粉和膨润土。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电荷存储层为所述金属接地体上形成的致密导流层,所述金属接地体为外部镀锌的扁钢,所述致密导流层由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中的所述磷铁粉与所述金属接地体表面的金属锌叠加形成。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绝缘介质层为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中的所述憎水粉在吸水后形成。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电荷存储结构为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中的所述碳酸钙,所述碳酸钙发泡后产生大量微孔隙,在云地电场作用下形成电荷储蓄仓,用于存储电荷及导流。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重量份如下:所述磷铁粉为9-11份,所述憎水粉为1.4-1.6份,所述碳酸钙为2-4份,石墨粉为48-52份,所述膨润土为18-22份。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还包括氧化钕、铁矿尾矿粉料和硫酸钙。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氧化钕、所述铁矿尾矿粉料和所述硫酸钙的重量份如下:所述氧化钕为0.4-0.6份,所述铁矿尾矿粉料为11-13 份,所述硫酸钙为2-4份。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导流防蚀砼带和所述土壤之间还设置有增效散流砼带,所述增效散流砼带由胶凝材料、细砂、原土和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混合凝固而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地中以接地导流防蚀砼粉为主材配以辅材,在金属接地体与土壤之间依次构造导流防蚀砼带、增效散流砼带,形成的致密导流层,修补金属接地体表面与土壤之间电气隔离空隙,使电荷均匀分布在表面、扩散面积增大、散流能力和防锈蚀增强,缓解了因端部效应引起的地电位高危害;
2、通过金属接地体与导流防蚀砼带之间形成的电气隔离层,使金属接地体、绝缘介质层和电荷储蓄仓呈容性结构特征形成电容扩展吸收通道,在电场的作用下,吸收雷电波波头的冲击能量,降低雷电冲击波波头陡度,缓解了因感性分量引起的地电位升高危害;
3、通过电介质材料在电场极化条件下在地中所形成的扩展位移电流通路,在高频雷电到达接地体时,释放雷电波头冲击能量,并将电位升高抑制在安全范围;
4、通过潮解电解质及导电材料在地中形成的电荷传导通道及金属接地体与导流防蚀砼带之间接触界面形成导电通道、隧道效应、场致发射3种机理相互竞争性电荷扩散通道,释放雷电波波长、波尾能量及低频电流、工频电流和直流;
综上所述,本发明克服现有接地降阻技术不足,改变了现有接地技术单一的流动通道电荷传导方式,根据雷击规律和雷电波形特征,通过先吸收、再释放技术在地中构造接地导流防蚀砼带、接地增效散流砼带、大地远端零电位点之间土壤所形成的扩展吸收通道、扩展位移电流释放通路、电荷扩散通道、电荷传导通道,依顺序导向首先吸收释放雷电波头冲击电流,再释放低频电流或工频电流和直流,从而将现有接地技术单一的流动通道电荷传导方式,增加为多通道电荷传导方式,不仅仅降低接地电阻,同时降低感性分量、控制接地体腐蚀性、改善接地体端部效应、降低地电位反击危害,实现降低接地阻抗的目的。并采用廉价镀锌扁钢为接地体,具有地电位稳定、安装方便、安全可靠及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阻性分量和感性分量矢量图;
图2为阻性分量和感性分量矢量变化图;
图3为接地导体中部和端部电流密度图;
图4为雷电波形特征图;
图5为本发明 提出的一种接地导流结构的结构雷云地面电场感应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 提出的一种接地导流结构释放位移电流通路示意图。
图中:1金属接地体、2导流防蚀砼带、3致密导流层、4电气隔离层、5增效散流砼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4-5,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包括金属接地体1和土壤6,金属接地体1与土壤6之间设置有导流防蚀砼带2,导流防蚀砼带2 用于雷电波的导流,导流防蚀砼带2与金属接地体1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容性结构,用于吸收部分雷电波波头冲击能量且降低地电位升;
其中在金属接地体1和导流防蚀砼带2之间增设了容性结构,形成在雷电传输路径中串接类似电容装置,由换路定律,可降低高频脉冲电流通过金属接地体1和导流防蚀砼带2之间界面时引起的电位升高。
进一步的,容性结构包括电荷存储层、电荷存储结构和绝缘介质层,电荷存储层位于金属接地体1表面上,且用于电荷存储;电荷存储结构位于导流防蚀砼带2上,且用于电荷存储及导流;绝缘介质层位于电荷存储层和电荷存储结构之间,其中本发明中容性结构优选方式,即“电容性装置”的组成方式优选如下:
1、电荷存储层为金属接地体1上形成的致密导流层3,金属接地体1为外部镀锌的扁钢,导流防蚀砼带2内含有磷铁粉,磷铁粉与金属锌能起到一种叠加作用形成致密导流层,具有良好的致密度、导流性、导热性,通过修补金属接地体表面电气隔离空隙,使电荷均匀分布于表面、扩散面积增大、散流能力增强,缓解了端部效应引起的地电位升高危害,同时具有防锈蚀、耐盐、附着力强等优点。
2、绝缘介质层为导流防蚀砼带2内含有的憎水粉在吸水后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憎水粉为有机硅型憎水粉,吸水后在金属接地体1致密导流层3表面形成致密微米级电气隔离层,使金属接地体与导流防蚀砼带2之间呈容性结构特征,当冲击电涌到达时,通过形成的电容特性通道吸收雷电波波头冲击能量,降低冲击波陡度,缓解了因感性分量引起的地电位升高危害。同时具备防水性、抗酸碱、耐老化、防碳化、防潮、防霉等特点,给金属接地体营造了一个密闭安全的抗蚀环境。
3、电荷存储结构为导流防蚀砼带2内含有的碳酸钙,碳酸钙发泡后产生大量微孔隙,在云地电场作用下形成电荷储蓄仓,用于存储电荷及导流,需要说明的是:碳酸钙为电解质凝结发泡材料,可使接地导流防蚀砼带2均匀发泡产生大量微孔隙,形成类似多孔体结构,在云地电场作用下形成较大电荷储蓄仓,通过电解质在地中潮解作用产生导电离子形成电荷传导通道,为吸收释放雷电冲击能量创造良好条件。
再进一步的,导流防蚀砼带2由接地导流防蚀砼粉、胶凝材料加水混合搅拌凝固而成,接地导流防蚀砼粉包括磷铁粉、憎水粉、碳酸钙、石墨粉和膨润土,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有的胶凝材料优选采用水泥。
需要说明的是:石墨粉为含碳量大于80%非金属导电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耐酸碱、抗氧化性好、导热性好,渗透率低等优点,通过在非导电体混合物中按比例量掺合形成电荷传导通道条件,在电场作用下,通过金属接地体1与导流防蚀砼带2之间接触界面形成导电通道、隧道效应、场致发射3种机理相互竞争性电荷扩散通道与大地电荷传导通道连接,释放雷电波波长、波尾能量和低频电流、工频电流和直流。
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份的粘土矿物,优选采用钠基膨润土,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膨胀性、很强的吸湿性、可塑性、分散性、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能力。可改善石墨粉的离散性和防止流失。
优选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还包括氧化钕、铁矿尾矿粉料和硫酸钙,
其中,氧化钕为稀土纳米材料,可增强金属接地体表面的耐高温性能、气密性和耐腐蚀性;
其中,铁矿尾矿粉料,为电介质材料,含有少量的金属矿物质,其主要矿物组分是非金属矿物,如:石英、辉石、长石、石榴石、角闪石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以铁、硅、钙、镁、铝的氧化物为主。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极化产生带电离子并与大地远端零电位点之间土壤中的带电离子形成位移电流通路条件,当高频雷电流到达接地体时,通过扩展位移电流通路释放雷电波头冲击能量,把地电位升抑制在安全范围。
另外,导流防蚀砼带2和土壤6之间还设置有增效散流砼带5,增效散流砼带5由接地导流防蚀砼粉、胶凝材料、细砂和原土混合凝固而成,通过增效散流砼带5起到导流防蚀砼带2与土壤6之间过度的效果。
另外,硫酸钙为电解质凝结早强剂,可使导流防蚀砼带、增效散流砼带减少凝结时间,降低施工成本。在地中潮解作用下产生导电离子。
下面结合参考图5、图6及雷击规律和雷电波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图5所示,雷云接近金属接地体1,在云地电场的作用下,地表层带电物体产生流注放电电晕起始,金属接地体1被感生与雷云相反电荷并均匀分布于致密导流层3,同时导流防蚀砼带2、增效散流砼带5、土壤6被感生与雷云相反电荷,因碳酸钙、硫酸钙的凝结和发泡效果,使导流防蚀砼带2、增效散流砼带5产生大量微孔隙而形成较大电荷储畜容量,其电荷密度为导流防蚀砼带2大于增效散流砼带 5、增效散流砼带5大于土壤6,具备了对雷电波吸收、释放条件和能力。
图6所示,雷云近一步接近金属接地体1,在云地电场的作用下,通过地面接闪器、金属接地体1产生的流注电晕起始转化不稳定向上脉冲先导起始,同时雷云下行脉冲先导到达金属接地体1,金属接地体1电位U发生突变,形成沿致密导流层3均匀分布的电荷和扩展位移电流起始,并通过电气隔离层4使金属接地体1与导流防蚀砼带2 呈容性结构特征形成的电容扩展通道,吸收雷电波冲击脉冲电流,降低冲击陡度,缓解了因感性分量和端部效应引起的地电位升高危害。
随云地电场加强,上行先导起始连续发展为稳定上行先导与雷云下行先导接闪,雷云电荷先导到达金属接地体1,金属接地体1电位 U与大地远端零电位U0产生电位差,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存在于导流防蚀砼带2、增效散流砼带5、土壤6中的电介质被极化产生极化电荷形成金属接地体1与大地远端零电位U0点之间扩展位移电流释放通道,释放雷电波波头冲击能量,进一步降低雷电冲击波陡度,降低感性分量,并将地电位升抑制在安全范围,
接闪进一步发展,雷云电荷通过地面接闪器到达金属接地体1形成云地电荷流动通道,使金属接地体1电位U与大地远端零电位U0之间电位差增大,通过金属接地体1与导流防蚀砼带2之间接触界面形成导电通道、隧道效应、场致发射三种机理相互竞争性电荷扩散通道,以及存在于导流防蚀砼带2、增效散流砼带5、土壤6中由潮解电解质及导电材料形成的电荷传导通道,使雷电波波长、波尾电流沿致密导流层3均匀向大地扩散释放,也适合低频电流、工频电流、直流的释放。
综上,通过金属接地体1、导流防蚀砼带2、增效散流砼带5至大地远端零电位点之间土壤6形成的扩展吸收通道、扩展位移电流释放通路、电荷扩散通道、电荷传导通道,依顺序导向首先吸收释放雷电波头冲击电流,
通过金属接地体1与导流防蚀砼带2之间接触界面形成导电通道、隧道效应、场致发射三种机理相互竞争性电荷扩散通道与增效散流砼带5、土壤6中的电荷传导通道相连,在电场作用下,释放雷电波波长、波尾电流、低频电流、工频电流和直流。
通过先吸收,再释放技术路径,将现有接地技术单一的流动通道电荷传导方式,增加为多通道电荷传导方式,不仅仅降低接地电阻,同时降低感性分量、控制接地体腐蚀性、改善接地体端部效应、降低地电位反击危害,实现降低接地阻抗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土壤电阻率地质条件下冲击电流、短路电流、低频电流、工频电流、直流全电流安全释放大地的问题。
针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阻难的问题,可通过改变导流防蚀砼带 2和增效散流砼带5的组分解决,优选的,接地导流防蚀砼粉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磷铁粉9-11份、氧化钕0.4-0.6份、憎水粉1.4-1.6 份、铁矿尾矿粉料11-13份、石墨粉48-52份、膨润土18-22份、碳酸钙2-4份和硫酸钙2-4份;
针对不同的土壤电阻率,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成分有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500Ωm<土壤电阻率<1500Ωm的地区,接地导流防蚀砼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磷铁粉10份、氧化钕0.5份、憎水粉1.5份、铁矿尾矿粉料12份、石墨粉52份、膨润土18份、碳酸钙3份和硫酸钙3份;
实施例二,土壤电阻率>1500Ωm的北方高原少雨地区,接地导流防蚀砼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磷铁粉11份、氧化钕0.2份、憎水粉1.6份、铁矿尾矿粉料13份、石墨粉50份、膨润土20份、碳酸钙3份和硫酸钙3份;
实施例三,土壤电阻率<500Ωm的南方潮湿多雨地区,接地导流防蚀砼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磷铁粉9份、氧化钕0.6份、憎水粉1.4份、铁矿尾矿粉料13份、石墨粉52份、膨润土18份、碳酸钙2份和硫酸钙4份。
进一步的,导流防蚀砼带2优选按重量百分比计由接地导流防蚀砼粉70%-80%和胶凝材料20%-30%混合;
针对不同的土壤电阻率,其导流防蚀砼带2中成分占比有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四,500Ωm<土壤电阻率<1500Ωm的地区,接地导流防蚀砼带2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接地导流防蚀砼粉75%和胶凝材料 25%,其中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成分参照实施例一的成分,制做方法:加水混合充分搅拌成粘糊状含水量约为40%-60%,敷设在金属接地体周围,干燥后形成接地导流防蚀砼固体,电阻率约为150Ωm;
实施例五,土壤电阻率>1500Ωm的北方高原少雨地区,接地导流防蚀砼带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接地导流防蚀砼粉80%和胶凝材料 20%,其中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成分参照实施例二,制做方法:加水混合充分搅拌成粘糊状含水量约为40%-60%,敷设在金属接地体周围,干燥后形成接地导流防蚀砼固体,电阻率约为135Ωm;
实施例六,土壤电阻率<500Ωm的南方潮湿多雨地区,接地导流防蚀砼带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接地导流防蚀砼粉65%和胶凝材料 35%,其中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成分参照实施例三,制做方法:加水混合充分搅拌成粘糊状含水量约为40%-60%,敷设在金属接地体周围,干燥后形成接地导流防蚀砼固体,电阻率约为115Ωm。
再进一步的,所述增效散流砼带5优选按重量百分比计由接地导流防蚀砼粉30%-50%、胶凝材料15%-20%,细砂5%-10%和原土30%-40%混合:
针对不同的土壤电阻率,其增效散流砼带5中成分占比有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七,500Ωm<土壤电阻率<1500Ωm的地区,接地增效散流砼带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接地导流防蚀砼粉45%、胶凝材料18%,砂7%和原土30%,其中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成分参照实施例一,制做方法:加适量水混合充分成类似散状粘土,含水量约为15%-22%,敷设在接地导流防蚀砼带周围,构成与大地土壤过渡增效散流层,电阻率约为300Ωm;
实施例八,土壤电阻率>1500Ωm的北方高原少雨地区,接地增效散流砼带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接地导流防蚀砼粉50%、胶凝材料 16%,砂8%和原土26%,其中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成分参照实施例二,制做方法:加适量水混合充分成类似散形粘土状,含水量约为 15%-22%,敷设在接地导流防蚀砼带周围,固化后构成与大地土壤过渡增效散流层,电阻率约为350Ωm;
实施例九,土壤电阻率<500Ωm的南方潮湿多雨地区,接地增效散流砼带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计:接地导流防蚀砼粉35%、胶凝材料 19%,砂10%和原土36%,其中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成分参照实施例三,制做方法:加适量水混合充分成类似散形粘土状,含水量约为 15%-22%,敷设在接地导流防蚀砼带周围,固化后构成与大地土壤过渡增效散流层,电阻率约为260Ωm。
由工程实例表明,所述导流防蚀砼带、增效散流砼带与其构造尺寸、土壤电阻率及接地阻抗技术要求相关,应用检测效果表明,土壤电阻率越高,接地阻抗要求越低,则导流防蚀砼带、增效散流砼带尺寸加大,降低接地阻抗的效果越好。
实例列表如下:
Figure GDA000393100061000015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包括金属接地体(1)和土壤(6),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接地体(1)与所述土壤(6)之间设置有导流防蚀砼带(2),所述导流防蚀砼带(2)用于雷电波的导流,所述导流防蚀砼带(2)与所述金属接地体(1)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容性结构,用于吸收部分雷电波波头冲击能量且降低地电位升高;
所述容性结构包括电荷存储层、电荷存储结构和绝缘介质层,所述电荷存储层位于所述金属接地体(1)表面上,且用于电荷存储;所述电荷存储结构位于所述导流防蚀砼带(2)上,且用于电荷存储及导流;所述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电荷存储层和所述电荷存储结构之间;
所述导流防蚀砼带(2)由接地导流防蚀砼粉、胶凝材料加水混合搅拌凝固而成,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包括磷铁粉、憎水粉、碳酸钙、石墨粉和膨润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存储层为所述金属接地体(1)上形成的致密导流层(3),所述金属接地体(1)为外部镀锌的扁钢,所述致密导流层(3)由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中的所述磷铁粉与所述金属接地体(1)表面的金属锌叠加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为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中的所述憎水粉在吸水后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存储结构为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中的所述碳酸钙,所述碳酸钙发泡后产生大量微孔隙,在云地电场作用下形成电荷储蓄仓,用于存储电荷及导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的重量份如下:所述磷铁粉为9-11份,所述憎水粉为1.4-1.6份,所述碳酸钙为2-4份,石墨粉为48-52份,所述膨润土为18-22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还包括氧化钕、铁矿尾矿粉料和硫酸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钕、所述铁矿尾矿粉料和所述硫酸钙的重量份如下:所述氧化钕为0.4-0.6份,所述铁矿尾矿粉料为11-13份,所述硫酸钙为2-4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防蚀砼带(2)和所述土壤(6)之间还设置有增效散流砼带(5),所述增效散流砼带(5)由胶凝材料、细砂、原土和所述接地导流防蚀砼粉混合凝固而成。
CN202210173745.2A 2022-02-24 2022-02-24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Active CN1145668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3745.2A CN114566814B (zh) 2022-02-24 2022-02-24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3745.2A CN114566814B (zh) 2022-02-24 2022-02-24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6814A CN114566814A (zh) 2022-05-31
CN114566814B true CN114566814B (zh) 2023-01-03

Family

ID=81715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3745.2A Active CN114566814B (zh) 2022-02-24 2022-02-24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6681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6591A (ja) * 1997-12-11 1999-07-02 Otowa Denki Kogyo Kk 電気施設の防雷方法
CN2927440Y (zh) * 2006-04-30 2007-07-25 戴争鸣 突波吸收接地系统
CN103725029A (zh) * 2014-01-07 2014-04-16 上海科东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接地增强剂
CN106410442A (zh) * 2016-11-21 2017-02-15 武汉强宝科技有限公司 4+1突波吸收式接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6591A (ja) * 1997-12-11 1999-07-02 Otowa Denki Kogyo Kk 電気施設の防雷方法
CN2927440Y (zh) * 2006-04-30 2007-07-25 戴争鸣 突波吸收接地系统
CN103725029A (zh) * 2014-01-07 2014-04-16 上海科东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接地增强剂
CN106410442A (zh) * 2016-11-21 2017-02-15 武汉强宝科技有限公司 4+1突波吸收式接地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提高矿区35kV供电线路耐雷水平的技术研究;郭林英;《自动化应用》;20200325(第03期);第113-114,11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6814A (zh)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78887B1 (en) Concrete mix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pulse shielding
CN112447310B (zh) 一种降阻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544488A (zh) 一种纳米石墨导电水泥
CN103219597B (zh) 接地线装置
CN102983420A (zh) 一种降低输电线路杆塔冲击接地阻抗值的接地装置
CN111541121A (zh) 一种减小输电线路杆塔冲击接地阻抗的方法
CN1209770C (zh) 物理性接地降阻剂
CN114566814B (zh) 一种接地导流砼结构
CN104319498A (zh) 变电站接地电阻防雷降阻方法
CN201717380U (zh) 抗盐碱腐蚀降阻组合式接地体
CN105914488A (zh) 高效放电接地模块
CN101877437A (zh) 抗盐碱腐蚀降阻组合式接地体
CN204270680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与数据信息传输用复合电缆
CN107959135A (zh) 一种基于多性能的新型综合接地系统与构建方法
CN113035404A (zh) 一种降阻剂、基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106980A (zh) 一种高强度电力电缆
CN203631873U (zh) 降低变电站地网和杆塔接地阻抗及跨步电压的接地模块
CN207868413U (zh) 一种离子缓释型柔性石墨绳接地结构
CN202512929U (zh) 一种浅海湖泊用变频电缆
CN208904237U (zh) 一种变电站接地网
CN205992596U (zh) 高效放电接地模块及其接地网络
CN104134489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与数据信息传输用复合电缆
CN102170052A (zh) 离子缓释剂
KR101051041B1 (ko) 전류 유도특성이 있는 케이블 트로프 콘크리트 첨가제 조성물
CN105742837B (zh) 高效放电接地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09

Address after: 438000 Dongmen Road, Huangzhou District, Huanggang, Hubei Province, No. 36

Applicant after: HUANGGANG QIANGYUAN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Ltd.

Applicant after: WUHAN QIANGBAO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HUANGGANG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Ltd.

Address before: 438000 Dongmen Road, Huangzhou District, Huanggang, Hubei Province, No. 36

Applicant before: HUANGGANG QIANGYUAN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