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5680A -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45680A
CN114545680A CN202011355537.1A CN202011355537A CN114545680A CN 114545680 A CN114545680 A CN 114545680A CN 202011355537 A CN202011355537 A CN 202011355537A CN 114545680 A CN114545680 A CN 114545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ight
stat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555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哲睿
刘禹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5553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456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545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56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本公开的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屏提供光源,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设置于摄像头模组的上方;以及发光装置,设置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侧面,用于向第一导光板发出光线;其中,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导光板配置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第一导光板处于第一状态时,外界光线通过第一导光板进入摄像头模组,当第一导光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光板将发光装置发出的光向外发散。本公开的设置使得显示屏上的显示亮度不均的位置远离显示屏上与摄像头模组对应的位置,以便于通过结构工艺优化显示效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显示体验。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显示面积的越来越大的使用需求,目前在市场上全面屏电子设备越来越多。通常全面屏电子设备采用柔性屏,但是柔性屏的价格昂贵、工艺复杂,并且柔性屏的制作工艺尚不足够成熟。
相较于柔性屏,硬性屏幕的发展更加成熟,当前市场依然是以硬性屏幕电子设备为主要产品。通常采用在相机模组周围设置一圈光源作为单独的背光模组,用于弥补屏下相机孔部分背光缺失的问题。
但是这样的设置会造成显示区域亮度的不均匀,出现相机孔周围一圈过亮或过暗的情况,还有可能造成对比度大幅度降低的现象,严重影响显示效果和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屏提供光源,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设置于摄像头模组的上方;以及发光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一侧面,用于向所述第一导光板发出光线;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导光板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外界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导光板进入所述摄像头模组,当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导光板将所述发光装置发出的光向外发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板通电设置,并根据接通的电压,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光板的透光率大于等于90%。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发光装置停止发出光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导光板,所述第二导光板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二侧面相接,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且所述第二侧面为平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为二极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屏,其中,所述显示屏包括如前所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一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对应所述第一导光板;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非显示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显示状态。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的第一导光板,使得第一导光板在拍摄时可以变为透明,让外界光线进入摄像头模组完成成像。并且将发光装置设置在第一导光板的一侧,这样在第一导光板为第二状态时,发光装置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导光板向外发散。这样的设置使得显示屏上的显示亮度不均的位置远离显示屏上与摄像头模组对应的位置,以便于通过结构工艺优化显示效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显示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随着用户对显示面积的越来越大的使用需求,目前在市场上全面屏电子设备越来越多。通常全面屏电子设备采用柔性屏,但是柔性屏的价格昂贵、工艺复杂,并且柔性屏的制作工艺尚不足够成熟。
相较于柔性屏,硬性屏幕的发展更加成熟,当前市场依然是以硬性屏幕电子设备为主要产品。通常采用在相机模组周围设置一圈光源作为单独的背光模组,用于弥补屏下相机孔部分背光缺失的问题。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导光板11主要用于将光源提供的光线均匀的分布,使得光源可以像显示屏一侧发出光线,配合显示模组完成显示功能。一般地,导光板的透光率较低,无法使外界光线通过,影响摄像功能。相关技术中导光板上对应于摄像头13的位置开孔,使得外界光线可以进入摄像头13完成成像。
同时,为了弥补显示屏上对应摄像头13的上方没有背光源,避免影响显示画面,相关技术中在摄像头13的周围设置一个环形的灯条12作为光源。
但是这样的设置会造成显示区域亮度的不均匀,出现显示屏上对应摄像头13位置的周围一圈过亮或过暗的情况,还有可能造成对比度大幅度降低的现象,严重影响显示效果和使用体验。
例如为了满足显示屏上对应摄像头13的位置的显示,灯条12提供较强的光线,此时在显示屏上对应灯条12的位置的光线过亮,影响该处的显示对比度。若将灯条12的亮度调低,则虽然可以避免前述的情况,但同时也造成了显示屏上对应摄像头13的位置中心部位光源不足,显示不清。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的背光模组100用于为显示屏200提供光源,包括第一导光板101和发光装置104。
在本公开中,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100设置于显示屏200的下方,背光模组100为显示屏200提供光源,即向显示屏200的方向发出光线。显示屏200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主要是背光源发出光,当做光源,然后在液晶分子层透射过或者反射而成像的屏幕。
在本公开中,导光板具有极高的折射率,并且不吸光的特点,应用于背光模组技术。利用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等方法可以在导光板上印刻导光点,透过导光点的高光线传导率,可以将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使得光线由导光板正面射出。通过各种疏密、大小不一的导光点,可使导光板均匀发光。
在本公开中,摄像头模组200设置于背光模组100下方。
在本公开中,如图2所示,第一导光板101设置于摄像头模组200的上方,并且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外界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导光板101进入摄像头模组200,以完成摄像头模组200的成像功能。
在本公开中,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光板101的透光率可以大于等于90%。例如可以设置为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光板101为透明状态,这样可以有利于外界光线的通过,保证成像质量。
并且,本公开的第一导光板的面积较大,从而降低屏下摄像头模组对应的显示区域显示异常的风险。例如,当发光装置中的一个发光二极管失效,其他二极管依然正常工作,由于第一导光板的均光作用,显示屏依然可以正常显示,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质量。
在本公开中,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光板101由透光状态转化为均光状态。同时发光装置104开启,发光装置104发出的光线可以均匀地分布于第一导光板101上。进而可以保障显示屏200可以更加均匀地显示画面,提升了显示质量。
在本公开中,发光装置104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01的第一侧面111,用于向第一导光板101发出光线。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发光装置104设置在第一侧面111,当发光装置104发光时,光线可以分布于第一导光板101。
例如,可以是均匀地分布于第一导光板101上,这样可以为显示屏200提供均匀的光线,能够使得显示屏200的显示效果更好。
在本公开中,当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光板101将发光装置104发出的光向外发散。即第一导光板101将发光装置104发出的光线像显示屏200的一侧发散。
在本公开中,第一导光板101可以为电致变色导光板,即第一导光板101通电后可以在不同的电流或者电压数值下发生状态的改变。本公开的第一导光板101可以是由亚克力板或者聚碳酸酯板等材质构成。
在本公开中,可以设置为第一导光板101通电,并根据接通的电压,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在本公开中,可以设置为在第一电压时,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发光装置104被配置为停止发出光线。即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一状态,发光装置104关闭,同时第一导光板101的透光率大于等于90%,可以使得外界光线通过第一导光板101进入摄像头模组500。
在本公开中,可以设置为在与第一电压不同的第二电压时,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二状态,第一导光板101由透光状态转化为均光状态。同时发光装置104开启,发光装置104发出的光线可以均匀地分布于第一导光板101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特异性设置,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当背光模组100应用于终端时,可以将第一导光板101与终端的电路板相连接,终端的电路板上设置有针对终端的电源管理芯片,可以通过电源管理芯片等设置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的具体数值。
在本公开中,当背光模组100应用于终端时,可以通过终端的显示功能模块管理背光模组100,使得背光模组100配合显示屏共同完成显示作用和摄像作用之间的转化。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第二导光板102,第二导光板102与第一导光板101并排设置。并且第二导光板102与第一导光板101的第二侧面112相接。
第二导光板102可以是具有均光作用的导光板,例如可以是亚克力或者聚碳酸酯板。可以利用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等方法可以在第二导光板102上印刻导光点,透过导光点的高光线传导率,可以将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可以均匀地分布于第二导光板102上,并且光线像显示屏200的方向发散,以作为背光源配合显示屏完成显示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光板101与第二导光板102可以是独立的两个部件,也可以是具有不同分区的一个整体。例如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是一个整体时,可以仅将第一导光板处设置为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化。
在本公开中,当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发光装置104关闭,显示屏200上对应第一导光板101的区域不显示画面。此时显示屏200上对应第二导光板102的区域显示画面。
当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发光装置104关闭,显示屏200上对应第一导光板101和第二导光板102的区域均显示画面,并且可以利用显示画面界面设置,遮挡第一导光板101和第二导光板102之间的界限造成的显示不良,提升显示质量。
在本公开中,如图2所示,第一侧面111与第二侧面112相对。第一导光板101可以为矩形,并且第一导光板101可以配置为位于显示屏的一端。以手机为例,手机一般为矩形,摄像头模组设置在手机的头部,即摄像头模组设置在矩形的一端。
在本公开中,当第一导光板101为矩形时,该矩形的长边可以是平行于手机的短边,该矩形的短边可以平行于手机的长边。并且,第一侧面111可以是该矩形的一个长边,例如可以是靠近手机头部的一个长边。
第一导光板101的垂直于第一侧面111的短边的长度可以是大于摄像头模组500的直径,具体的长度可以设置为刚好可以能够覆盖摄像头模组500,并且不影响摄像头模组500的显示功能。
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手机的内部空间,一般地,在显示屏的周围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显示屏的壳体或者框架,在这些壳体或者框架内部具有容纳腔。将发光装置104设置在显示屏靠近手机的头部位置能够利用这些空间,例如可以将发光装置104设置在手机的框架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当终端为其他电子设备时,第一导光板101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终端为平板时,第一导光板101也可以设置在靠近平板的长边的一端,这样能够更好地配合平板中摄像头模组500的设置。
在本公开中,第二侧面112为平面,即在俯视状态下,第一导光板101的第二侧面112为一条横线。在本公开中,第一导光板101对应的显示区域为第一显示区域,第二导光板102对应的显示区域为第二显示区域。
这样的设置可以将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交界设置为正常显示区域中间的一条横线。即将显示区域的分界线转移至显示区域更靠下的位置,在终端内部可以更加容易通过一些简单的设置或者改进避免分界线影响显示画面,提高了终端的显示质量。
例如,若显示区域的分界线为一条横线,可以通过优化分界线附近的光学结构和光条孔,则可以实现背光均匀性的提升,消除两块背光模组之间亮度不匹配发生的显示效果下降的问题。也可以借由系统软件层面对上方区域的界面设计,例如可以针对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设置不同的显示内容,以弱化不同显示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在对应分界线的位置显示线条,以降低显示不均现象对使用体验的影响。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还可以包括遮光层103,遮光层103设置于第二侧面112。遮光层可以是由油墨、遮光膜或者金属等材料构成。能够阻挡第一导光板101和第二导光板102之间的光线传播。
例如,当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发光装置104关闭,第一导光板101为透光状态。此时,遮光层103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二导光板102上的光线传导至第一导光板101上,进而可以保证摄像头模组500的成像质量。
并且,当第一导光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光板101上分布有光线,遮光层103的设置可以放置第一导光板101和第二导光板102上的光线在第二侧面112处叠加,导致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交界处由于光线过强而导致显示不良。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发光装置104可以为二极管,例如可以为是发光二极管。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装置104可以是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的晶粒尺寸为100~200μm,可以大大提升背光源数量,实现区域亮度调节,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还可以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显示屏200和设置在显示屏200下方的背光模组,以及设置于背光模组下方的摄像头模组500。
在本公开中,背光模组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背光模组,并且,摄像头模组500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01的下方。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101设置于显示屏200的一端。以手机为例,第一导光板101可以设置在手机的头部。这样的设置不仅便于发光装置104的设置,还有利于第一导光板101与其他部件的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导光板101可以与电路板400连接,电路板400可以是柔性电路板。第一导光板101通过电路板400可以与终端的电源或者主板等电学元件相连接。
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手机的内部空间,一般地,在显示屏的周围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显示屏的壳体或者框架,在这些壳体或者框架内部具有容纳腔。将发光装置104设置在显示屏靠近手机的头部位置能够利用这些空间。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屏200包括第一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第一导光板101。其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显示区域为非显示状态。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显示区域为显示状态。
在本公开中,第一导光板101对应的显示区域为第一显示区域,第二导光板102对应的显示区域为第二显示区域。
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将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交界设置为正常显示区域中间的一条横线。即将显示区域的分界线转移至显示区域更靠下的位置,在终端内部可以更加容易通过一些简单的设置或者改进避免分界线影响显示画面,提高了终端的显示质量。
例如,若显示区域的分界线为一条横线,可以通过优化分界线附近的光学结构和光条孔,则可以实现背光均匀性的提升,消除两块背光模组之间亮度不匹配发生的显示效果下降的问题。也可以借由系统软件层面对上方区域的界面设计,例如可以针对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设置不同的显示内容,以弱化不同显示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在对应分界线的位置显示线条,以降低显示不均现象对使用体验的影响。
并且,本公开的第一导光板的面积较大,从而降低屏下摄像头模组对应的显示区域显示异常的风险。例如,当发光装置中的一个发光二极管失效,其他二极管依然正常工作,由于第一导光板的均光作用,显示屏依然可以正常显示,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质量。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终端,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公开的终端10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的第一导光板,使得第一导光板在拍摄时可以变为透明,让外界光线进入摄像头模组完成成像。并且将发光装置设置在第一导光板的一侧,这样在第一导光板为第二状态时,发光装置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导光板向外发散。这样的设置使得显示屏上的显示亮度不均的位置远离显示屏上与摄像头模组对应的位置,以便于通过结构工艺优化显示效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显示体验。
并且,本公开的第一导光板101的面积较大,从而降低屏下摄像头模组对应的显示区域显示异常的风险。例如,当发光装置中的一个二极管失效,其他二极管依然正常工作,由于第一导光板的均光作用,显示屏依然可以正常显示,提高了终端的质量。
如图4所示,本公开的终端中还设置有支架300,用于支撑摄像头模组500,使得摄像头模组500更加稳定的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构思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用于为显示屏提供光源,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第一导光板,设置于摄像头模组的上方;
发光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一侧面,用于向所述第一导光板发出光线;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导光板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外界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导光板进入所述摄像头模组,当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导光板将所述发光装置发出的光向外发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光板通电设置,并根据接通的电压,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光板的透光率大于等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发光装置停止发出光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导光板,所述第二导光板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二侧面相接,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且所述第二侧面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装置为二极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装置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其中,所述显示屏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
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对应所述第一导光板;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非显示状态;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显示状态。
1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355537.1A 2020-11-26 2020-11-26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Pending CN1145456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5537.1A CN114545680A (zh) 2020-11-26 2020-11-26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5537.1A CN114545680A (zh) 2020-11-26 2020-11-26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5680A true CN114545680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68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55537.1A Pending CN114545680A (zh) 2020-11-26 2020-11-26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4568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4307A (zh) * 2014-05-23 2015-11-2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前置摄像头的移动设备
US20160037042A1 (en) * 2013-02-27 2016-02-04 Huawei Device Co., Ltd. Shoo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600472A (zh) * 2018-07-18 2018-09-28 苏州天为幕烟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点阵互补式实现的手机全面屏技术
CN109541849A (zh) * 2019-01-04 2019-03-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CN111240092A (zh) * 2020-03-02 2020-06-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11014933U (zh) * 2019-10-31 2020-07-1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显示模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37042A1 (en) * 2013-02-27 2016-02-04 Huawei Device Co., Ltd. Shoo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5094307A (zh) * 2014-05-23 2015-11-2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前置摄像头的移动设备
CN108600472A (zh) * 2018-07-18 2018-09-28 苏州天为幕烟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点阵互补式实现的手机全面屏技术
CN109541849A (zh) * 2019-01-04 2019-03-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CN211014933U (zh) * 2019-10-31 2020-07-1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显示模组
CN111240092A (zh) * 2020-03-02 2020-06-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79294B2 (en) Curved display device
KR10204676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10031008A (ko) 디스플레이 모니터
US868714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46023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EP3073318B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7006131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29802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KR20110064344A (ko) 휴대용 컴퓨터
KR20110068382A (ko)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20140333873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40137700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8014979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KR2009012869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71981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26223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10054304A (ko)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0935845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14545680A (zh)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KR20080059718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11131554A (zh) 终端设备
CN216848396U (zh) 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KR10084555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14896127U (zh)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终端
JP2006058483A (ja) 液晶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