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1723B - 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1723B
CN114531723B CN202210334180.1A CN202210334180A CN114531723B CN 114531723 B CN114531723 B CN 114531723B CN 202210334180 A CN202210334180 A CN 202210334180A CN 114531723 B CN114531723 B CN 114531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point
side access
cloud
target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341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31723A (zh
Inventor
胡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Cloud Comput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Cloud Comput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Cloud Comput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Cloud Comput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341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317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31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1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31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1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响应于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再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各自的负载数量,并将负载最多的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待选中云侧接入点。若此待选中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越预设上限,则将此待选中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上述过程中,以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为依据进行接入点的选择,会使得在接入点选择请求发出前后,目标端侧接入点与同一云侧接入点之间建立隧道,因此,不存在隧道重建的过程,从而能够保证数据在目标端侧接入点和目标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中稳定传输。

Description

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软件定义广域网(Software 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简称SD-WAN),是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简称SDN)技术应用到广域网场景中所形成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用于使广阔地理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即在终端设备和服务器分别利用端侧接入点和云侧接入点接入网络后,再通过端侧接入点和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实现数据传输。其中,端侧接入点用于使终端设备接入网络,云侧接入点用于使服务器接入网络。
在实际中,若端侧接入点和云侧接入点之间隧道的网络环境不稳定,则会影响数据在隧道中的稳定传输,此时,云侧接入点可能会被切换,并使用切换后的云侧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但由于切换前后的云侧接入点可能是不同的,则切换后的云侧接入点还要与端侧接入点之间重新建立隧道,而隧道的重建又会导致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出现数据传输的丢失和延迟。
因此,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以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应用于接入点控制器,包括:
响应于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
在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确定负载最多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负载为与云侧接入节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
若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则将所述第二备选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以利用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和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进行数据传输。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网络,包括:端侧接入点、云侧接入点和接入点控制器;
所述接入点控制器,用于响应于所述端侧接入点中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在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确定负载最多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负载为与云侧接入节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若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则将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
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用于生成所述接入点选择请求;根据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和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进行数据传输。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接入点选择方法。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至少可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接入点选择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点选择方法,响应于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其中,目标端侧接入点位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之后,再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各自的负载数量,并将负载最多的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若此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越预设上限,则将此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利用目标端侧接入点和目标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可以实现数据传输。
对于目标端侧接入点,接入点控制器为其选择云侧接入点的依据是云侧接入点负载的数量。在选中目标云侧接入点后,目标端侧接入点会和目标云侧接入点之间建立隧道。类似的,处于第一备选云端侧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端侧接入点都会与此目标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当目标端侧接入点由于网络抖动产生接入点选择请求时,由于之前选中的目标端侧接入点的负载的数量依旧是最多的,因此,为目标端侧接入点选中的云侧接入点还是之前的目标云侧接入点。即在目标端侧接入点发出选择请求前后,目标端侧接入点始终都与此目标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因此,也就不存在隧道重建的过程,能够改善由于隧道重建而产生的数据丢失和数据延迟,保证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信令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信令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识别”。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识别(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识别(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识别(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各实施例之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下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时序仅为一种举例,而非严格限定。
在对本发明提供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之前,还可以先提供一种通信网络,如图1所示,该通信网络中包括:终端设备、端侧接入点、云侧接入点、接入点控制器和服务器。
其中,通信网络中包含的各设备处于同一广域网内,终端设备可以是与服务器有数据传输需求的任何设备,服务器、云侧接入点、接入点控制器位于云端,服务器具体可以是云服务器。
基于上述描述,通信网络的工作过程可以描述为:终端设备通过接入端侧接入点以接入广域网,服务器通过接入云侧接入点以接入广域网。其中,终端设备和服务器可以直接利用各自的接入点实现入网,也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实现入网,本发明并不对入网方式进行限定。之后,接入点控制器可以分别向端侧接入点和服务器侧接入下发对应的隧道配置信息,以建立起两接入点之间的隧道。终端设备和服务器可以借助上述建立的隧道进行双向数据传输。其中,接入点控制器向端侧接入点发送的隧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与其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和接入点标识;接入点控制器向云侧接入点发送的隧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与其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接入点标识。
可选地,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过程可以包括:终端设备上传数据,以由服务器存储进行数据存储。同时,服务器还可以对终端设备上传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终端设备。
在不同场景中,终端设备不同,上传的数据不同,服务器对数据进行的处理也不同。一种场景,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则移动终端可以将本地存储的照片、视频等上传至服务器,以实现数据备份。之后,服务器还可以响应移动终端发送的数据恢复请求,将本地存储的数据反馈给移动终端,以实现数据恢复。另一种场景,终端设备可以是线下门店中安装的视频采集设备。视频采集设备可以将拍摄的视频传输至服务器,以减轻视频采集设备本地的存储压力。之后,服务器还可以响应视频采集设备发送的视频调取请求,将特定时间段内的视频反馈给视频采集设备。可选地,服务器还可以响应于视频采集发送的数据分析请求,对视频采集设备上传的视频采集视频进行分析,比如分析视频采集画面中是否出现可疑人员,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视频采集设备。
在实际中,上述通信网络中端侧接入点和云侧接入点之间隧道的网络可能不稳定,此时端侧接入点可以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以由接入点控制器进行云侧接入点的重新选择。为了描述简洁、清晰,本发明提供的各实施例中,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前,已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可以称为原始云侧接入点;接入点选择请求生成后,接入点控制器响应该请求选出的云侧接入点可以称为目标云侧接入点,此目标云侧接入点的具体选择过程可以参见下述各实施例中相关描述。
则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该接入点选择方法可以由上述通信网络中的接入点控制器执行。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响应于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
目标端侧接入点可以实时探测自身与隧道另一端的云侧接入点(即上述的原始云侧接入点)之间的网络是否稳定。其中,网络的稳定性可以由丢包率体现。若目标端侧接入点探测到网络抖动,则可以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并将此请求发送至接入点控制器。
接着,接入点控制器响应于此选择请求,在通信网络包含的全部云侧接入点中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可选地,可以根据目标端侧接入点所处的位置确定第一备选端侧接入点,即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可以认为目标端侧接入点和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处于同一位置区域。
S102,在云侧接入点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确定负载最多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
S103,若云侧接入点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则将云侧接入点第二备选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以利用云侧接入点目标云侧接入点和云侧接入点目标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进行数据传输。
然后,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获取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各自负载的数量。其中,可以将与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称为该云侧接入点的负载,负载数量即为与该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的数量。进一步地,接入点控制器可以将负载最多的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其中,目标端侧接入点也肯定在第二备选端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
若此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则接入点控制器可以直接将此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其中,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预设上限小于此云侧接入点的最大负载数量。并且该预设上限的设置要求是即使第二备选云侧的负载数量达到此预设上限,该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仍然能够为与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提供顺畅的数据传输服务。其中,通信网络中的每个云侧接入点都可以设置有相同或者不同的预设上限。
经过上述过程,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由产生接入点选择请求之前的原始端侧接入点变为接入点控制器选择出的目标端侧接入点。但需要说明的有,接入点控制器以负载数量为依据选择出的目标云侧接入点实际上与产生接入点选择请求之前的原始云侧接入点是同一个云侧接入点,即在接入点选择请求产生前后,目标端侧接入点都始终接入同一个云侧接入点之间建立有隧道。
关于原始云侧接入点和目标云侧接入点为同一云侧接入点,可以进行以下理解:
当目标端侧接入点第一次选择云侧接入点时,接入点控制器接收到目标端侧接入点第一次生成的接入点选择请求后,将覆盖范围包含目标端侧接入点所处位置的云侧接入点确定为备选云侧接入点,再根据备选云侧接入点各自的负载数量,选中负载数量最多的云侧接入点1,目标端侧接入点和云侧接入点1之间建立隧道。此时,接入点控制器控制此云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加一。其中,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云侧接入点1的覆盖范围内,并且云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
目标端侧接入点与云侧接入点1建立隧道后,通信网络中的其他端侧接入点也可以第一次进行云侧接入点的选择。其中,其他端侧接入点也是处于云侧接入点1的覆盖范围内的。此时,由于端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最大,则其他端侧接入点也都会与此端侧接入点1建立隧道。该端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也相应增加。
可见,当不同的端侧接入点第一次选择云侧接入点时,接入点控制器使用以负载数量为依据的选择策略,会使得不同的端侧接入点不断与同一云侧接入点即上述的云侧接入点1建立隧道,直至该云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达到预设上限。
上述接入点选择过程可以结合图3a所示的信令图理解。
在第一次选择云侧接入点之后,目标端侧接入点还可以实时监测自身与云侧接入点1之间隧道的网络稳定性。若发生网络抖动,则目标端侧接入点可以再次发送接入点选择请求至接入点控制器。接入点控制器响应于此接入点选择请求,在覆盖范围包含目标端侧接入点所处位置的云侧接入点中,选择负载数量最大的云侧接入点。此时,接入点控制器选中的云侧接入点仍然是如图3a所示过程中的云侧接入点1,则目标端侧接入点和其他端侧接入点与此云侧接入点1之间仍然建立有隧道。可见,即使目标端侧接入点与云侧接入点1之间的隧道发生网络抖动,目标端侧接入点始终与同一云侧接入点之间建立有隧道,目标端侧接入点不会发送接入点切换。
由于不会发生接入点切换过程,因此,接入点控制器也就无需重新向目标端侧接入点和隧道另一侧的云侧接入点1发送相应的隧道配置信息,二者之间无需进行隧道重建。在接入点选择请求产生后,目标端侧接入点和其他端侧接入点仍旧可以使用自身与云侧接入点1之间的隧道实现数据传输,也即是因网络不稳定而生成的接入点选中请求并不会影响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更稳定。
上述接入点选择过程可以结合图3b所示的信令图理解。
本实施例中,响应于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其中,目标端侧接入点位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之后,再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各自的负载数量,并将负载数量最多的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若此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越预设上限,则将此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利用目标端侧接入点和目标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可以实现数据传输。
可见,上述方法提供了一种先根据端侧接入点所处位置,再根据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进行云侧接入点选择的方案。当端侧接入点与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发生网络抖动而使端侧接入点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时,由于是以负载数量为依据进行接入点的选择,因此使得在接入点选择请求发出前后,目标端侧接入点始终都与同一云侧接入点之间有隧道,即在选择出目标云侧接入点后,不存在隧道配置信息删除和重新放发过程以及隧道重建过程,也就避免在隧道删除和重建过程中导致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出现传输数据丢失和延迟,从而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并且接入点选择请求的响应过程中,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仍然能够利用已经建立起的隧道进行数据传输,即请求的响应对数据传输无感知。
图2所示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先根据端侧接入点的位置,再根据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进行云侧接入点选择的选择策略。即在选择云侧接入点时,考虑到了端侧接入点是否处于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云侧接入点、端侧接入点所归属的运营商,即接入点控制器选中的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和目标端侧接入点归属于相同的运营商。进一步地,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选择负载数量最大的接入点为第二备云端侧接入点,其中,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是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归属于相同运营商的端侧接入点的数量。
相比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方式,上述过程实际上是先根据目标端侧接入点的位置、所属运营商,再根据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进行云侧接入点选择的选择策略。这种选择策略也能够实现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
在实际中,相比于上述的选择策略,一种更常见的选择策略可以是先根据目标端侧接入点的位置、所属运营商,再根据云侧接入点的质量进行云侧接入点的选择。其中,云侧接入点的质量可以具体体现为丢包率和/或延时。
但按照这种选择策略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当接入目标端侧接入点与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出现抖动时,接入点控制器可以选择出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归属于相同运营商且覆盖范围包括目标端侧接入点所处位置的第三备选云侧接入点。由于在实际中,第三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质量往往十分相近,因此,接入点控制器可以随机将第三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的云侧接入点A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并建立其与目标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进一步地,当上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又因网络抖动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时,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重新确定第三备选云侧接入点并从其中再次进行随机选择,此时,选中的可能是第三备选端侧接入点中的云侧接入点B。
可见,使用上述这种随机选择的方式,在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前后,目标端侧接入点对应的云侧接入点发生切换(即由云侧接入点A切换为云侧接入点B)。并且当目标端侧接入点频繁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时,按照上述这种随机选择的方式,也会出现云侧接入点的频繁切换。
而每一次接入点切换有存在删除切换前的云侧接入点与端侧接入点之间隧道,以及建立切换后的云侧接入点与端侧接入点之间隧道的过程,在隧道删除和建立的过程中则会导致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出现传输数据的丢失和延时。而使用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端侧接入点选择时,在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前后,目标端侧接入点与同一目标云侧接入点之间存在已经建立的隧道,不存在隧道删除和建立过程,隧道建立次数大大减少,因此,能够改善传输数据的丢包和延时,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从另一角度来说,接入点控制器选择出的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其与目标端侧接入点所处的位置区域相同、运营商也相同。并且在实际中,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和在发送接入点选择时,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即上述的原始云侧接入点)之间的性能参数差异也不大,接入点控制器按照上述方式随机为目标端侧接入点选择出新的云端接入点后,此新的云侧接入点与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仍有可能发生网络抖动,并且重新选择后还需要进行隧道的删除和重建,因此,上述选择重新选择云侧接入点的意义不大,即响应于接入点选择请求进行云侧接入点切换的意义不大。而采用本发明中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目标端侧接入点产生接入点选择请求时,可以依旧为目标端侧接入点选择请求生成之前的云侧接入点,也需要进行隧道的删除和重建。
可选地,云侧接入点的性能参数可以包括时延和/或丢包率。即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和原始云侧接入点的丢包率之差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二者之间的时延之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此时,即使不发生云侧接入点的切换,应能够保证数据的传输速度。
可选地,当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存在一云侧接入点,其的性能参数明显优于原始云侧接入点的性能参数时,目标端侧接入点可以发生接入点切换,即目标端侧接入点会删除与原始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并重新建立自身与性能更优的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可知,接入点控制器可以根据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进行接入点的选择,因此,接入点控制器是否能够得到准确地负载数量,会对接入点选择产生影响。为了保证接入点控制器可以准确地得到每个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则可选地,接入点控制器可以对各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进行校准。下面以目标云侧接入点为例说明校准过程:
目标云接入点可以监测自身的负载数量,并将其发送至接入点控制器;同时接入点控制器本地也可以记录目标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则接入点控制器可以用目标云侧接入点发送的负载数量来校准自身本地记录的负载数量。
具体地,接入点控制器可以接收目标云侧接入点发送的目标云侧接入点的一负载数量;同时还可以获取本地记录的目标云侧接入点的第二负载数量。之后,可以用第一负载数量校准第二负载数量。校准过程比如可以是若第一负载数量和第二负载数量不等,则用第二负载数量替换第一负载数量。
按照上述方式即可对通信网络中的每个云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数量进行校准。其中校准过程可以定期执行。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接入点控制器响应接入点选择请求前后,目标端侧接入点可以与相同的云侧接入点,即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终端设备和服务器则可以利用终可以目标端侧接入点与目标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实现双向数据传输。除此之外,目标端侧接入点还可以与通信网络中的其他端侧接入点进行相互访问。其中,其他端侧接入点与目标端侧接入点都处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可选地,目标端侧接入点、其他端侧接入点以及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还可以归属于相同的运营商。
按照上述的选择策略,在不超过预设上限的情况下,其他端侧接入点和目标端侧接入点都可以接入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的目标云侧接入点,而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的其他云侧接入没有接入端侧接入点。并且选中的目标云侧接入点可以将与自身建立隧道的各个端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作为路由信息存储于本地,即目标云侧接入点存储的路由信息的数量与此接入点的负载数量相同,而其他端侧接入点的路由数据为0。通信网络中端侧接入点维护的路由信息总量较少。
当目标端侧接入点想要访问其他端侧接入点时,即可生成包含目标网络地址的访问时,则目标云侧接入点可以在本地存储的路由信息中确定与目标网络地址对应的其他端侧接入点,从而实现其他端侧接入点的访问。也即是在只有目标云侧接入点存储有路由信息的情况下,目标端侧接入点和其他端侧接入点之间即可进行任意访问,使得云侧接入点中维护的路由信息总量较少,在实现端侧接入点互相访问的同时,也能够减小路由信息维护的压力。
而相比于根据负载数量选择接入点的选择策略,对于处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的目标端侧接入点和其他端侧接入点,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将这些端侧接入点平均分配给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各云侧接入点,即目标端侧接入点和其他端侧接入点可以分别和不同的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比如目标端侧接入点与云侧接入点A建立通道,其他端侧接入点与云侧接入点B建立通道。此时,在目标端侧接入点访问其他端侧接入点时,云侧接入点A需要先找到目端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以及目标端侧接入点的下一跳路由信息即云侧接入点B的网络地址,再由云侧接入点B本地存储的路由信息找到具有数据传输请求中目标网络地址的其他端侧接入点,从而端侧接入点之间的相互访问。
可见,要想实现两个端侧接入点之间的访问,云侧接入点A存储的路由信息不仅要包括与此云侧接入点A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还要包括与此备选云侧接入点A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的下一跳路由信息。也即是每个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存储的路由信息的数量都为目标端侧接入点和其他端侧接入点的数量之和。因此,通信网络中云侧接入点维护的路由信息总量较多,从而增大路由信息的维护压力。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给出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的情况,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结合下述举例对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点选择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下述内容也可以结合图3a和图3b理解。
假设在城市A有编号分别为1~3的云侧接入点,这三个云侧接入点的性能参数之间的差异在预设范围内。同时城市A还部署有编号为1~100的端侧接入点。每个云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数量的预设上限为300。并且云侧接入点1当前已经与编号为1~20的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且云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最大,其余云侧接入点的负载为0。
端侧接入点21第一次发送接入点选择请求时,由于端侧接入点21和云侧接入点1~云侧接入点3都位于城市A,则端侧接入点21也肯定位于云侧接入点1~云侧接入点3的覆盖范围内。则云侧接入点1~云侧接入点3都会被接入点控制器确定为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由于云侧接入点1具有最大的负载数量,并且未超过预设上限,则此云侧接入点1会被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此时,云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增加为21。同时,云侧接入点1可以和端侧接入点21建立隧道,接入端侧接入点21的终端设备和接入云侧接入点1的服务器可以利用此隧道实现数据传输。
在端侧接入点21运行过程中,其还可以实时监测隧道的网络稳定性。当网络不稳定时,端侧接入点21可以向接入点控制器发送接入点选择请求,接入点控制器依据负载数量同样还会选中此云侧接入点1。即在出现网络不稳定时,与端侧接入点21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仍然是云侧接入点1,也不存在隧道删除和重建过程。
可选地,接入点控制器记录各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的同时,各云侧接入点也会监测自身的负载数量并将其发送至接入点控制器,以使接入点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负载数量校准本地记录的负载数量。
可选地,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存储已经与云侧接入点1建立隧道的21个端侧接入点各自的网络地址,即云侧接入点1存储有21条路由信息,利用此21条路由信息即可实现端侧接入点1~端侧接入点21之间的相互访问。而其他云侧接入点由于与任何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因此,路由信息为0。整个通信网络中各云侧接入点所需维护的路由信息数量大大降低,降低路由信息的维护成本,同时也能保证端侧接入点之间的相互访问。
图2所示实施例中给出了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未超过预设上限的情况,但随着端侧接入点的增多,通信网络中各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也会不断增大,因此,还有可能出现选中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超过预设上限的情况,此时,接入点控制器可以生成警告消息,以通知云侧接入点的维护人员。可选地,除了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外,通信网络中任一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超过自身的预设上限时,接入点控制器都可以生成相应的警告消息。
可选地,一种符合实际的警告消息生成时机,当接入点控制器响应于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出的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全都超出云侧接入点各自的预设上限时,则生成告警消息,以使云侧接入点的维护人员进行端侧接入点的扩容。
可选地,当某一云侧接入点的使用率长期较低时,接入点控制器也可以生成相应的提醒消息,以通知维护人员进行云侧接入点的数量进行缩减。云侧接入点的使用率可以用预设时间段内与该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表现。若某一云侧接入在预设时间段内的负载数量小于预设阈值,则可以在通信网络中删除此云侧接入点。
对于接入点的选择,当接入点控制器选中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的负载超过预设上限时,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数据保护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01,响应于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
S202,在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确定负载最多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
步骤S201~步骤S202的执行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的相应步骤相似,具体可以参见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再不赘述。
S203,若与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连接的端侧接入点的数量超过预设上限,则将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负载第二多的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
若第二备选端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数量超过预设上限,则退而求其次,接入点控制器可以将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负载数量第二多的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此种情况下,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发生了切换。即本实施例中,在目标端侧接入点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后,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由原始云侧接入点变为目标云侧接入点。
由于云侧接入点发生了变化,因此,还存在端侧接入点和云侧接入点之间隧道的删除和重建过程。
具体地,接入点控制器先向发送接入点选择请求的目标端侧接入点以及与此原始云侧接入点发送隧道清除消息,以使目标端侧接入点删除原始云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和接入点标识,使原始云侧接入点删除目标端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和接入点标识,也即是删除云侧接入点和原始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之后,接入点控制器再向新选中的目标云侧接入点和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相关的隧道配置信息,以使目标端侧接入点和目标云侧接入点之间建立隧道。其中,接入点控制器向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目标云侧接入点的接入点标识和网络地址;向目标云侧接入点发送目标端侧接入点的接入点标识以及网络地址。
S204,控制目标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增加,以得到第三负载数量。
S205,控制生成接入点切换请求时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的负载数量减少,以得到第四负载数量。
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控制目标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增加,即将目标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调整为第三负载数量;同时,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控制原始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减少,即将原始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调整为第四负载数量。此第三负载数量、第四负载数量被记录在接入点控制器本地。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先根据端侧接入点位置,再根据云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数量进行云侧接入点选择的选择策略。可选地,在进行接入点选择时也可以考虑运营商,即先根据端侧接入点的位置、所属运营商,再根据云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数量进行端侧接入点选择的选择策略。
本实施例中,可以先根据选择策略选择出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当此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超过预设上限时,则退而求其次,在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选择负载数量第二多的接入点作为目标云侧接入点,此时,对于目标端侧接入点来说也即是发生了接入点切换。另外,本实施例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考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该技术方案的执行过程和技术效果参见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云侧接入点发生切换时,接入点控制器会在确定出目标端侧接入点后对各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进行调整。若此时目标端侧接入点突然离线,表明该目标端侧接入点实际上并未与目标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此时,接入点控制器对目标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的调整显然是不准确地。为了避免负载数量不准确对后续云侧接入点选择造成影响,接入点控制器还需要对负载数量进行校准:
目标云侧接入点定时可以确定自身的负载数量,并将其发送至接入点控制器;同时接入点控制器本地可以记录有目标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则接入点控制器可以用目标云侧接入点发送的负载数量来校准接入点控制器本地记录的负载数量。
更具体地,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获取本地记录的目标云侧接入点的第三负载数量;同时目标端侧接入点的负载为第五负载数量,该第五负载数量可以被发送到接入点控制器。则接入点控制器可以用第五负载数量校准第三负载数量。校准过程比如可以是若第三负载数量和第五负载数量不等,则用第五负载数量替换第三负载数量。
当第二备选端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超过预设上限时,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结合下述举例对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点选择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
假设在城市A有编号分别为1~200的端侧接入点,同时还部署有编号为1~3的云侧接入点,这三个云侧接入点的性能参数之间的差异在预设范围内。并且每个云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数量的预设上限为100。并且云侧接入点1当前已经接入有编号1~99的端侧接入点,且云侧接入点1的接入负载数量最大,其余云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为0。
端侧接入点100第一次发送接入点选择请求时,由于端侧接入点100和云侧接入点1~云侧接入点3都位于城市A,则端侧接入点100也肯定位于云侧接入点1~云侧接入点3的覆盖范围内。则云侧接入点1~云侧接入点3都会被接入点控制器确定为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但由于云侧接入点1具有最大的负载数量,并且还未超过预设上限,则可以将云侧接入点1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以使端侧接入点100与云端接入点1建立隧道。此时,云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增加为100。同时,云侧接入点1可以和端侧接入点100建立隧道。接入端侧接入点100的终端设备和接入云侧接入点1的服务器可以利用二者之间的隧道进行数据双向传输。其中,终端设备、目标端侧接入点、目标云侧接入点、服务器都归属于相同的运营商。
在端侧接入点100运行过程中,其还可以实时监测隧道的网络稳定性。当网络不稳定时,端侧接入点100可以向接入点控制器发送接入点选择请求,接入点控制器依据负载数量同样还会选中云侧接入点1。但该云侧接入点1的负载数量已经超过预设上限,因此退而求其次,接入点控制器可以将云侧接入点2作为目标云侧接入点,以由端侧接入点100和云侧接入点2之间建立隧道。此时,就需要删除端侧接入点100和云侧接入点1之间的隧道,建立端侧接入点100和云侧接入点2之间的隧道。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仍然可以根据重新建立的隧道实现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可选地,上述过程中,由于云侧接入点2和云侧接入点3的负载数量都为0,因此,也可以将云侧接入点3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
可选地,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根据各云侧接入点发送的负载数量校准本地记录的负载数量。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目标端侧接入点、云侧接入点和接入点控制器。
承接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内容,目标端侧接入点可以实时监测隧道的稳定性,以在发生网络抖动是生成并发送接入点选择请求至接入点控制器。接入点控制器可以响应于此接入点切换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可选地,可以依据目标端侧接入点的位置,选择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即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
进一步地,接入点控制器还可以在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选择负载数量最大的第二备云侧选接入点。若此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接入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则将其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目标端侧接入点与目标云接入点建立隧道。接入目标端侧接入点的终端设备和接入目标云侧接入点的服务器可以利用两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实现双向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接入点控制器也可以根据目标端侧接入点位置以及所属运营商进行选择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即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归属于相同的运营商。并且接入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终端设备也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归属于相同的运营商。
本实施例中,当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时,接入点控制器依据负载数量选中的目标云侧接入点与生成选择请求之前的云侧接入点相同,即响应接入点选择请求前后,目标端侧接入点与相同的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也就不存在隧道的删除和重建过程,从而能够保证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另外,本实施例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考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该技术方案的执行过程和技术效果也可以参见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还可以实现目标端侧接入点和同样处于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的其他端侧接入点之间的相互访问。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与图4所示实施例对应的,当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超出预设上限时,则在响应接入点选择请求后,与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会发生切换,即由生成接入点选择请求之前的原始云侧接入点变换至接入点控制器选中的目标云侧接入点。之后,就要进行端侧接入点和云侧接入点之间隧道的删除和建立,以使目标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使用重新建立的隧道实现双向数据传输。隧道删除和建立的过程可以参见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在隧道建立过程中,云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和接入点标识可以称为第一隧道配置信息,端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接入点标识可以称为第二隧道配置信息。
其中,系统实施例具体实现过程也可以参考上述针对方法实施例给出的举例。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接入点选择方法还可以由以电子设备执行,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21和存储器22。其中,所述存储器22用于存储支持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中提供的接入点选择方法的程序,所述处理器21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22中存储的程序。
所述程序包括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21执行时能够以下步骤:
响应于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
在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确定负载最多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负载为与云侧接入节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
若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则将所述第二备选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以利用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和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23,用于该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上述电子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图1~图4所示实施例中接入点选择方法所涉及的程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接入点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入点控制器,包括:
响应于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
在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确定负载最多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负载为与云侧接入节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
若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则将所述第二备选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以利用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和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以及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归属于相同的运营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发送的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的第一负载数量;
获取本地存储的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的第二负载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负载数量,校准所述第二负载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和发送所述接入点选择请求时与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点的性能参数差异处于预设范围内;所述性能参数包括丢包率和/或时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超过所述预设上限,则生成警告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超过所述预设上限,则将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负载第二多的云侧接入点确定为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
控制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增加,以得到第三负载数量;
控制生成所述接入点切换请求时与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云侧接入的负载数量减少,以得到第四负载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发送的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的第五负载数量;
根据所述第五负载数量,校准所述第三负载数量。
8.一种通信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端侧接入点、云侧接入点和接入点控制器;
所述接入点控制器,用于响应于所述端侧接入点中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接入点选择请求,确定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处于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在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确定负载最多的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负载为与云侧接入节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若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的负载数量未超过预设上限,则将所述第二备选云侧接入点确定为目标云侧接入点;
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用于生成所述接入点选择请求;根据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和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进行数据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点控制器,用于若所述第二备选云侧的负载数量超过所述预设上限,则将所述第一备选云侧接入点中负载第二多的云侧接入点确定为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
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存储的第一隧道配置信息和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存储的第二隧道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和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之间的隧道,其中,所述第一隧道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和接入点标识,所述第二隧道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接入点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用于接收所述目标端侧接入点发送的包含目标网络地址的接入点访问请求;
从与所述目标云侧接入点建立隧道的端侧接入点的网络地址中,确定具有所述目标网络地址的端侧接入点;
访问具有所述目标网络地址的端侧接入点。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点选择方法。
12.一种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点选择方法。
CN202210334180.1A 2022-03-30 2022-03-30 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5317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4180.1A CN114531723B (zh) 2022-03-30 2022-03-30 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4180.1A CN114531723B (zh) 2022-03-30 2022-03-30 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1723A CN114531723A (zh) 2022-05-24
CN114531723B true CN114531723B (zh) 2024-04-05

Family

ID=81627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34180.1A Active CN114531723B (zh) 2022-03-30 2022-03-30 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3172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787A (zh) * 2009-08-11 2012-05-23 Ubiquisys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负载均衡
CN105357718A (zh) * 2015-11-06 2016-02-24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负载均衡的方法,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
CN107317832A (zh) * 2016-04-27 2017-11-0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9565716A (zh) * 2016-08-01 2019-04-02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控制无线网络中的接入点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10233759A (zh) * 2019-06-10 2019-09-13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异常告警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645146A (zh) * 2021-08-09 2021-11-12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新流密度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43451B2 (en) * 2004-10-15 2010-01-0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nding a mobile unit data path between access points
US10021591B2 (en) * 2013-01-24 2018-07-10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Limiting access to service providers based on the network traffic load of a wireless access point
US10034201B2 (en) * 2015-07-09 2018-07-24 Cisco Technology, Inc. Stateless load-balancing across multiple tunnels
WO2017161260A2 (en) * 2016-03-18 2017-09-21 Plume Design, Inc. 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ed wi-fi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787A (zh) * 2009-08-11 2012-05-23 Ubiquisys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负载均衡
CN105357718A (zh) * 2015-11-06 2016-02-24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负载均衡的方法,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
CN107317832A (zh) * 2016-04-27 2017-11-0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9565716A (zh) * 2016-08-01 2019-04-02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控制无线网络中的接入点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10233759A (zh) * 2019-06-10 2019-09-13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异常告警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645146A (zh) * 2021-08-09 2021-11-12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新流密度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SDN的无线局域网负载均衡切换;王建娜;杨桂芹;宋欢;;通信技术;20171110(第11期);全文 *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WLAN架构及负载均衡切换;李云;周亚峰;曹傧;;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15(第05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1723A (zh)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5628B2 (en) Method in a network node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6248527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US9405685B2 (en) Method of providing content during hand-over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9134649A1 (zh) 一种控制面资源迁移的实现方法、装置及网络功能实体
US7873733B2 (en) Load distribution method, load distribution device, and system including load distribution device
CN108377459B (zh) 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
EP2652987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handoff
US10212048B2 (en) Service offload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9548037B (zh) 一种控制方法、分布式单元、集中单元及存储介质
EP3277020B1 (en) Method for handover between distributed access points and related device
KR101909557B1 (ko) 모바일 네트워크에서의 sdn 기반 트래픽 데이터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13498215A (zh) 一种网络信息开放的方法及设备
US9743286B2 (en) Gateway relo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30035346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스템 과부하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12041536B2 (en) Distributed access points for wireless networks
CN106712989B (zh) 一种QoS管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10312140A (zh) 直播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602720B (zh) 无线自组网方法、无线监控设备、无线存储设备和介质
US9621629B2 (en) Content distribution system, cache server, and content distribution method
CN114531723B (zh) 接入点选择方法、通信网络、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9763133B2 (en) Content delivery system and content delivery method
CN111148170A (zh) 多热点配网方法、装置、网卡、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098709B (zh) 基于分布式组网系统的网络恢复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7640766A (zh) Cdn调度方法、cdn调度系统、存储介质
CN109818870B (zh) 一种组播选路方法、装置、业务板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