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0569A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0569A
CN114530569A CN202210152217.9A CN202210152217A CN114530569A CN 114530569 A CN114530569 A CN 114530569A CN 202210152217 A CN202210152217 A CN 202210152217A CN 114530569 A CN114530569 A CN 114530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extinction
light
displa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522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峰
朱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5221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305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530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0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该显示模组具有正常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消光结构;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消光结构设于驱动背板靠近显示面的一侧,且位于正常显示区,消光结构围绕透光显示区设置,消光结构具有反射面,反射面在第一方向具有高度差,反射面将外界入射光反射形成反射光,且使反射光干涉相消,第一方向与显示面垂直。消光结构能够使得摄像头成像较为清晰;而且,消光结构位于正常显示区,不会对射入至摄像头的成像光线产生影响。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包括该显示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发展,屏占比成为了各大厂商及消费者追求的重要参数,屏占比是智能终端屏幕显示面积和智能终端前面板面积的比值,屏占比越高,带来的视觉冲击越强。在提高屏占比的过程中,最大问题为智能终端的前置摄像头的放置问题,因为前置拍照的需求,导致智能终端屏幕显示无法真正做到100%屏占比,为解决这一问题,FDC(FullDisplay With Camera,带摄像头的全屏显示)技术应运而生。
但是,目前FDC技术的显示装置中的摄像头容易产生眩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容易产生眩光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眩光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具有正常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
消光结构,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显示面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正常显示区,所述消光结构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设置,所述消光结构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在第一方向具有高度差,所述反射面将外界入射光反射形成反射光,且使所述反射光干涉相消,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面垂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消光结构包括:
第一消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消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面形成所述反射面;
第二消光层,设于所述第一消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消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消光层的折射率,所述反射面为全反射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消光结构的靠近所述透光显示区的边沿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边沿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包括至少两个子反射面,所述子反射面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相邻两个所述子反射面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高度差,所述子反射面设置为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环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包括多个子反射面,所述子反射面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相邻两个所述子反射面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多个所述子反射面形成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的至少一圈环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设置为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环状,所述反射面包括波浪面和/或锯齿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补偿结构,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的一侧,且沿所述驱动背板的边沿设置,所述补偿结构的厚度随着与所述边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流平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的一侧,所述流平层靠近所述边沿的部分为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随着与所述边沿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补偿结构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流平层与所述补偿结构相邻设置,所述补偿结构的折射率与所述流平层的折射率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背板在所述正常显示区设有金属走线,所述驱动背板在所述透光显示区设有透明走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平坦化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的一侧;
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上设置有第三过孔;
发光层组,设于所述第三过孔内;
封装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层组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组包括有机封装层;
所述补偿结构与所述平坦化层或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所述流平层与所述有机封装层同层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光层与所述平坦化层或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触控层组,设于所述封装层组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消光层设于所述触控层组远离所述封装层组的一侧;
粘接层,设于所述第一消光层远离所述触控层组的一侧,所述粘接层的一部分作为所述第二消光层;
盖板,设于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触控层组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及摄像头,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
本公开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驱动背板靠近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有消光结构,消光结构位于正常显示区且围绕透光显示区设置,消光结构具有反射面,反射面将入射光反射形成反射光;消光结构能够减少射至驱动背板的金属走线的入射光,因此,减少金属走线将入射光反射形成的反射光,从而减少经过多次反射/折射后产生射入摄像头的杂散光,减少产生的眩光干扰,使得摄像头成像较为清晰;还有,消光结构使反射光干涉相消,避免反射光经过显示模组的多层膜层的折反射进入摄像头,进一步提高摄像头成像的清晰度;而且,消光结构位于正常显示区,不会对射入至摄像头的成像光线产生影响。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摄像头接受光线的仿真效果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摄像头接受光线的实拍效果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模组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消光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消光结构的消光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显示模组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消光层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消光层又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中摄像头接受光线的仿真效果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中摄像头接受光线的实拍效果示意图。
图12为相关技术中流平层21的厚度变化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显示模组再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摄像头与流平层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衬底基板;2、遮光层;3、缓冲层;
4、有源层;41、导体部;42、沟道部;
5、栅绝缘层;6、栅极;
7、层间介电层;71、第一过孔;
81、源极;82、漏极;
9、平坦化层;91、第二过孔;
10、第一电极;
11、像素定义层;111、第三过孔;
12、发光层组;13、第二电极;
14、封装层组;141、第一无机封装层;142、有机封装层;143、第二无机封装层;
15、触控层组;
16、消光结构;161、第一消光层;162、第二消光层;163、反射面;1631、子反射面
17、盖板;18、摄像头;19、粘接层;20、补偿结构;
21、流平层;211、第一部分;212、第二部分;
100、驱动背板;200、发光器件;
AA、正常显示区;SX、透光显示区;Y、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参照图1所示,FDC技术是将摄像头18设于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Display,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在摄像头18正对的OLED显示面板位置(透光显示区SX),为了提高透过率,通常使用透明ITO作为信号走线;在非摄像头区域(正常显示区AA),使用电阻更小的金属作为信号走线(金属可以设置为Ti/AL/Ti的三层结构)。在摄像头18成像过程中,外界光线穿过OLED膜层后进入摄像头18,实现摄像头18的采光,使得摄像头18能够成像。
发明人发现摄像头18产生眩光的原因在于:在摄像头18四周区域,入射光会射至邻近的金属走线,金属走线将入射光线反射改变光线方向,此部分光线与大部分成像光线方向不同,而且经过多次反射/折射后进入摄像头18,在摄像头18成像时形成眩光干扰,导致摄像头18成像模糊不清,形成如图2和图3所示的眩光干扰。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如图4所示,该显示模组具有正常显示区AA和透光显示区SX,该显示模组可以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消光结构16;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驱动背板100;消光结构16设于驱动背板100靠近显示面的一侧,且位于正常显示区AA,消光结构16围绕透光显示区SX设置,消光结构16具有反射面163,反射面163在第一方向Y具有高度差,反射面163将外界入射光反射形成反射光,且使反射光干涉相消,第一方向Y与显示面垂直。
本公开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消光结构16能够减少射至驱动背板100的金属走线的入射光,因此,减少金属走线将入射光反射形成的反射光,从而减少经过多次反射/折射后产生射入摄像头18的杂散光,减少产生的眩光干扰,使得摄像头18成像较为清晰;还有,消光结构16使反射光干涉相消,避免反射光经过显示模组的多层膜层的折反射进入摄像头18,进一步提高摄像头18成像的清晰度;而且,消光结构16不会对射入至摄像头18的成像光线产生影响。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驱动背板10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衬底基板1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材料,例如,该无机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金属等。衬底基板1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有机材料,例如,该有机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类材料。该衬底基板1可以由多层材料层形成,例如衬底基板1可以包括多层基底层,基底层的材料可以是上述的任意一种材料。当然,衬底基板1还可以设置为单层,可以是上述任一一种材料。
在衬底基板1的一侧还可以形成遮光层2,从衬底基板1射入有源层4的光线会在有源层4产生光生载流子,进而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通过遮光层2可以遮挡从衬底基板1射入的光线,从而避免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影响,避免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
在遮光层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还可以形成缓冲层3,缓冲层3起到阻隔衬底基板1(特别是有机材料)中的水汽以及杂质离子的作用,并且起到为后续形成的有源层4增加氢离子的作用,缓冲层3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可以将遮光层2与有源层4绝缘隔离。
在缓冲层3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源层4,有源层4可以包括沟道部42以及设置在沟道部42两端的导体部41,在有源层4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栅绝缘层5,在栅绝缘层5的一侧设置有栅极6,在栅极6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层间介电层7,在层间介电层7上设置有第一过孔71,第一过孔71连通至导体部41;在层间介电层7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源极81和漏极82,源极81和漏极82分别对应通过两个第一过孔71连接至两个导体部41。有源层4、栅极6、源极81和漏极82形成薄膜薄膜晶体管。
在透光显示区SX,驱动背板100的走线设置为透明走线,即源极81和漏极82以及与源极81和漏极82同层设置的各种导线(数据线、地线等等)的材料可以是ITO(Indium TinOxide,氧化铟锡)、IZO(铟锌氧化物)等透明导电材料。光线可以透过驱动背板100进行成像。在正常显示区AA,驱动背板100的走线设置为金属走线,金属走线的电阻较低,提高显示效果,即源极81和漏极82以及与源极81和漏极82同层设置的各种导线(数据线、地线等等)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说明的薄膜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是底栅型或双栅型,对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而且,在使用极性相反的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极”及“漏极”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极”和“漏极”可以互相调换。
在驱动背板100靠近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9,即在源极81和漏极8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9,在平坦化层9上设置有第二过孔91,第二过孔91连接至源极81。
在平坦化层9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发光器件200,发光器件20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0、像素定义层11、发光层组12以及第二电极13。
具体地,在平坦化层9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10,第一电极10通过第二过孔91连接至驱动背板100的源极81,第一电极10可以是阳极。
在第一电极10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像素定义层11,像素定义层11上设置有第三过孔111,在第三过孔111内设置有发光层组12。在发光层组1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13,第二电极13可以是阴极,第二电极13连接至地线VSS。
发光层组1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与第一电极10接触,电子注入层与第二电极13接触。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发光层组12可以仅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组12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在第二电极1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组14,封装层组14可以设置为多层,可以包括有机层和无机层,即封装层组可以包括有机封装层和无机封装层,具体材料和层数在此不再赘述。
在封装层组14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触控层组15,触控层组15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触控金属层、触控绝缘层、第二触控金属层以及保护层。第一触控金属层和第二触控金属层形成触控图案,实现触控功能。
在触控层组1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消光结构16,消光结构16的靠近透光显示区SX的边沿与透光显示区SX的边沿重合,即消光结构16的靠近透光显示区SX的边沿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透光显示区SX的边沿重合。使得消光结构16不会遮挡射入摄像头18的成像光线,不会对摄像头18的成像产生负面影响。
参照图4所示,定义消光结构16的最小临界宽度为a,消光结构16与驱动背板100之间的距离(触控层组15、封装层组14和发光器件200的厚度之和)为b,外界光线入射角定义为α,消光结构16的厚度为h。为保证成像质量,此消光结构16需至少消除与摄像头18相邻金属线(源极81)反光,以相邻金属线(源极81)为目标,根据辅助线推导,当入射角α=0时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消光结构16宽度a需至少覆盖金属线(源极81)正上方,即消光结构16宽度a至少等于金属线(源极81)的宽度;但是,随着入射光的入射角α增大,有以下关系式:a=k1+k2,且tanα=k2/(b+h);代换后可得:a=k1+(b+h)*tanα;其中,k1为金属线(源极81)远离摄像头18的一侧与摄像头18在第二方向X的距离,是定值;第二方向X与显示面平行。
而且,消光结构16刚好对透光显示区SX周围的入射光进行遮挡,减少射至驱动背板100的金属走线的入射光,从而减少经过多次反射/折射后产生射入摄像头18的杂散光,减少产生的眩光干扰,使得摄像头18成像较为清晰。当然,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消光结构16的靠近透光显示区SX的边沿与透光显示区SX的边沿可以有一些间隙,例如,消光结构16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透光显示区SX可以有一些交叠,或,消光结构16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透光显示区SX可以有一些间隙。
消光结构16可以包括第一消光层161和第二消光层162;第一消光层161设于驱动背板100远离摄像头18的一侧,具体地,第一消光层161可以设于触控层组1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二消光层162可以设于第一消光层16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
第二消光层16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消光层161的折射率,使得第一消光层161远离摄像头18的一面形成反射面163,即第一消光层161靠近第二消光层162的一面形成反射面163。射入至第二消光层162的入射光在满足全反射的情况下,在第二消光层162与第一消光层161的界面(反射面163)产生全反射;即入射光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情况下,入射光产生全反射。但是,全反射后的入射光还会被其他层反射或折射,进入至摄像头18,产生眩光,影响摄像头18的成像。
反射面163在第一方向Y具有高度差,第一方向Y与摄像头18的入光面垂直。反射面163将入射光反射形成反射光,并使反射光干涉相消。
具体来讲,反射面163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子反射面1631,两子反射面1631设置为围绕透光显示区SX的环状;透光显示区SX设置为圆形,至少两个子反射面1631就均设置为圆环形;透光显示区SX设置为矩形,至少两个子反射面1631就均设置为矩形环状。当然,透光显示区SX以及子反射面163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赘述。
子反射面1631设置为与第一方向Y垂直的平面,即子反射面1631与摄像头18的入光面平行设置。相邻两个子反射面1631在第一方向Y上具有高度差d,该高度差d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该条件为使得相邻两个子反射面1631的反射光的光程差为反射光半波长的奇数倍,这样使得相邻两个子反射面1631的反射光可以干涉相消。
具体地,参照图6所示,定义第一反射面上的入射光线为G1,反射光线为G2;第二反射面上的入射光线为G3,反射光线为G4;入射角为i,相邻反射面高度差为d,反射光线G2、G4的光程差为L,则反射光线G2、G4在传输过程满足等倾干涉(同源且同频),做辅助线推导,根据干涉相消条件,则有:
Sini=L/d;
L=(2k+1)*λ/2;
推导得到:d=(k+0.5)*λ/sini。其中,λ、i可以根据具体显示产品设计规格确定,k为自然数。
另外,子反射面1631的宽度需要满足条件。在得到消光结构16宽度a以及相邻两个子反射面1631在第一方向Y上具有高度差d的情况下,子反射面宽度根据反射台阶设置数量决定,在工艺条件能够满足的情况下,台阶设置数量越多越好,即子反射面宽度越窄越好。由于子反射面1631设置为环形,宽度就是指环形的宽度,即宽度方向与圆环的径向一致。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设置有四个子反射面1631,而且从靠近透光显示区SX一侧开始,四个子反射面1631在第一方向Y的高度依次增高。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从靠近透光显示区SX一侧开始,四个子反射面1631在第一方向Y的高度可以依次降低;参照图7所示,四个子反射面1631还可以依次间隔设置为一高一低的结构,即从靠近透光显示区SX一侧开始,四个子反射面1631高度依次为低、高、低、高或高、低、高、低;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排布方式,在此不一一赘述,只要保证相邻两个子反射面1631具有要求的高度差即可;另外,子反射面1631的个数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参照图8和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示例实施方式中,反射面163可以包括多个子反射面1631,子反射面1631设置为与第一方向Y垂直的平面,子反射面1631的形状可以是扇环,扇环是一个圆环被扇形截得的一部分。相邻两个子反射面1631在第一方向Y上具有高度差,高度差的要求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子反射面1631的宽度也需要满足上述要求,只是,此处的宽度与圆环的径向垂直。
多个子反射面1631形成围绕透光显示区SX的环状,参照图8所示,多个子反射面1631可以围绕透光显示区SX形成一圈环形。参照图9所示,多个子反射面1631可以围绕透光显示区SX形成两圈环形。当然,多个子反射面1631可以围绕透光显示区SX形成三圈环形或更多圈环形,在此不一一说明。
另外,子反射面1631的形状还可以是矩形、等腰三角形、或其他多边形,多个子反射面1631可以规则排列,也可以无规则排列,只要布满透光显示区SX的周边,子反射面1631的宽度满足要求,且相邻两个子反射面1631在第一方向Y具有要求的高度差即可。
在本公开的再一示例实施方式中,反射面163可以设置为围绕透光显示区SX的环状,反射面163包括波浪面和/或锯齿面,即反射面163可以设置为波浪面,反射面163也可以设置为锯齿面,反射面163还可以是一部分设置为波浪面,另一部分设置为锯齿面。波浪面和锯齿面不同的部分在第一方向Y具有不同的高度,这些不同高度的部分反射的光线会干涉相消,同样可以减少射至驱动背板100的金属走线的入射光,从而减少产生的杂散光,减轻摄像头18的眩光。
请继续参照图4所示,在第二消光层16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盖板17。第二消光层162的材质可以是OC(Over Coating)胶,OC胶覆盖整个显示模组,其中一部分起到与第一消光层161配合消光的作用,即与第一消光层161正相对的一部分与第一消光层161配合消光的作用;整个OC胶还起到粘接盖板17与第一消光层161的作用,即粘接层19设于第一消光层161远离摄像头18的一侧,粘接层19的一部分作为第二消光层162。当然,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二消光层162远离摄像头18的一侧另外设置粘接层,在粘接层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盖板17。
另外,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消光层161与上述平坦化层9同层同材料设置,即将平坦化层9的一部分作为第一消光层161;在平坦化层9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一层折射率较高的第二消光层162。还可以将第一消光层161与上述像素定义层11同层同材料设置,即将像素定义层11的一部分作为第一消光层161;在像素定义层1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一层折射率较高的第二消光层162。
第一消光层161的制备过程为:形成第一消光材料层,在第一消光材料层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安放掩膜板,在需要制作第一消光层161的位置减小掩膜板的透过率,可设置透过率梯度为100%,80%,60%,40%,20%,0%,透过率100%位置光线全透,显影时全部去除,随着透过率的减小,对应位置曝光时接收到的光线按梯度减弱,显影后即可形成阶梯状叠层厚度结构,即透过率高的位置去掉的膜层更多,透过率小的位置膜层更多的保留,形成具有高度差的第一消光层161。
另外,为了提高显示模组的平坦性,可以保留正常显示区AA的第一消光材料层,即第一消光层161的离透光显示区SX最远的一个台阶面一直延伸至整个显示模组。
第一消光层161的材质可以是亚克力胶,其反射率在5%左右,即可达到消除眩光,且不会由于反射光对OLED显示产生影响。第一消光层161的材质还可以是环氧树脂、聚酰亚胺等等。
另外,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反射面163可以设置为斜面,以使得更多的入射光满足全反射的临界角的条件,更多的入射光能够被反射,不会射至驱动背板100;更好的减少眩光,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当然,子反射面1631也可以设置为斜面。
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本公开的摄像头18的眩光相对于图2和图3所示的眩光改善很多。
参照图12所示的相关技术中流平层21的厚度变化示意图,图中L1表示驱动背板100的各处的厚度曲线,驱动背板100各处的厚度基本一致,即驱动背板100的表面较为平整;L2表示流平层21的各处的厚度曲线,在孔内(透光显示区SX内)与孔外(透光显示区SX外)在交界处(第①点)流平层21的厚度大约为6.264微米,流平层21爬坡到最高处(第②点)的厚度大约为12.84微米,相差大约6.5微米;L3表示在驱动背板100上形成流平层21后各处的厚度曲线,由于流平层21的厚度差异,L3的变化趋势与L2的变化趋势一致。
流平层21设于驱动背板100靠近显示面的一侧。流平层21可以是封装层组14中的一层。封装层组14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41、有机封装层14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3,流平层21可以是封装层组14的有机封装层142,流平层21通过打印形成,因此,流平层21的会有一定的爬坡距离,流平层21从厚度5%~80%的爬坡距离为1.5~2mm,因此,流平层21靠近驱动背板100的边沿会形成坡面,即流平层2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第二部分212为平板结构,第一部分211的厚度随着与边沿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使得第一部分211形成楔形结构。外界光线经过该坡面时,在坡面产生不同方向的折射与反射,此部分光线进入屏下的摄像头18后,会干扰摄像头18的正常成像,造成画面模糊,通常称为眩光影响;而且,发光器件200射出的光线经过该坡面时,同样会产生不同方向的折射与反射,导致显示畸形或显示光线较弱。
参照图13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补偿结构20,补偿结构20设于驱动背板100靠近显示面的一侧,补偿结构20沿驱动背板100的边沿设置,即补偿结构20可以设置为沿驱动背板100的边沿的一圈。
补偿结构20的厚度随着与边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补偿结构20的厚度随着与边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靠近边沿的补偿结构20的厚度最厚,越靠近显示模组的里面,补偿结构20的厚度最小,使得补偿结构20形成楔形结构。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补偿结构20可以与平坦化层9或像素定义层11同层设置,即补偿结构20可以是平坦化层9或像素定义层11的一部分。
制备补偿结构20的过程为,形成平坦化材料层或像素定义材料层,在平坦化材料层或像素定义材料层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安放掩膜板,在需要制作楔形结构的位置减小掩膜板的透过率,并按照楔形结构的斜度设置该位置掩膜板的透过率按梯度变化,曝光显影后,透过率高的位置去掉的膜层更多,透过率小的位置膜层更多的保留,由此得到透光显示区SX具有楔形结构的平坦化层9或像素定义层11。
设置有上述补偿结构20后,第一部分211的楔形结构与补偿结构20的楔形结构的斜度相互相反的,因此,使得流平层2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可以基本形成平面,避免流平层2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形成有斜面,从而避免发光器件200发出的光线产生不同方向的折射与反射,导致显示畸形或显示光线较弱,避免影响显示效果。
参照图14所示,摄像头18在显示面板上对应区域设计,通常的,为保证摄像头18的美观性且不影响显示面板显示的考虑,摄像头18在显示面板上通常放置在尽可能靠近显示面板上边框位置,目前极限的,透光显示区SX边缘距离显示面板上边框为1mm。因此,流平层21的第一部分211的部分会形成在透光显示区SX,将补偿结构20的部分设置在摄像区SX,使得位于透光显示区SX的流平层2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可以基本形成平面,从而避免斜面将入射光线反射和折射至不同的方向,避免这些反射和折射后的光线进入摄像头18,从而影响摄像头18的成像,造成画面模糊(主要是眩光引起的),使得摄像头18成像清晰。
需要说明的是,补偿结构20与边沿的距离相同的位置的厚度是相同的。
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补偿结构20可以位于透光显示区SX内靠近边沿的一侧,即补偿结构20设于透光显示区SX内,且位于靠近显示模组的边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流平层21可以设于补偿结构20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流平层21还可以设于补偿结构20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使得流平层21与补偿结构20相邻设置,这种情况下,补偿结构20的折射率与流平层21的折射率相同。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补偿结构20的折射率与流平层21的折射率不相同,导致在补偿结构20与流平层21的连接界面形成反射面163和折射面,使得进入摄像头18的光线产生反射和折射,从而影响摄像头18的成像。
补偿结构20的折射率可以大于等于1.5或小于等于1.6。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同层设置指的是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摄像头18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摄像头18设于显示面板背离显示面的一侧,且位于透光显示区SX。
而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手机等移动装置、手表等可穿戴设备、VR装置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模组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3)

1.一种显示模组,具有正常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
消光结构,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显示面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正常显示区,所述消光结构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设置,所述消光结构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在第一方向具有高度差,所述反射面将外界入射光反射形成反射光,且使所述反射光干涉相消,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面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结构包括:
第一消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消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面形成所述反射面;
第二消光层,设于所述第一消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消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消光层的折射率,所述反射面为全反射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结构的靠近所述透光显示区的边沿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边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包括至少两个子反射面,所述子反射面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相邻两个所述子反射面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高度差,所述子反射面设置为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包括多个子反射面,所述子反射面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相邻两个所述子反射面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多个所述子反射面形成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的至少一圈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设置为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环状,所述反射面包括波浪面和/或锯齿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补偿结构,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的一侧,且沿所述驱动背板的边沿设置,所述补偿结构的厚度随着与所述边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流平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的一侧,所述流平层靠近所述边沿的部分为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随着与所述边沿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补偿结构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平层与所述补偿结构相邻设置,所述补偿结构的折射率与所述流平层的折射率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背板在所述正常显示区设有金属走线,所述驱动背板在所述透光显示区设有透明走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平坦化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的一侧;
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上设置有第三过孔;
发光层组,设于所述第三过孔内;
封装层组,设于所述发光层组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组包括有机封装层;
所述补偿结构与所述平坦化层或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所述流平层与所述有机封装层同层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光层与所述平坦化层或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触控层组,设于所述封装层组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消光层设于所述触控层组远离所述封装层组的一侧;
粘接层,设于所述第一消光层远离所述触控层组的一侧,所述粘接层的一部分作为所述第二消光层;
盖板,设于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触控层组的一侧。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及摄像头,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
CN202210152217.9A 2022-02-18 2022-02-18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5305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52217.9A CN114530569A (zh) 2022-02-18 2022-02-18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52217.9A CN114530569A (zh) 2022-02-18 2022-02-18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0569A true CN114530569A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23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52217.9A Pending CN114530569A (zh) 2022-02-18 2022-02-18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3056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4793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29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75042B (zh) 显示装置
CN111722757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11527598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278681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I626577B (zh) 觸控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23007628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58475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28225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517262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084409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车载显示系统
CN111863909A (zh) 一种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4530569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30232693A1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71888B (zh) 显示屏、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33511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14059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25162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217035643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4022474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WO2024020741A9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10792B (zh)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172419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859210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