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21014B -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21014B
CN114521014B CN202111580727.8A CN202111580727A CN114521014B CN 114521014 B CN114521014 B CN 114521014B CN 202111580727 A CN202111580727 A CN 202111580727A CN 114521014 B CN114521014 B CN 1145210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distance
base station
positioning
pd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807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21014A (zh
Inventor
黄松涛
王珉
金志宏
付少忠
郭毅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stitute of Radio Wave Propagation CETC 22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stitute of Radio Wave Propagation CETC 22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Radio Wave Propagation CETC 22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Institute of Radio Wave Propagation CETC 22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115807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210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21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1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21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10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6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e.g. compa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3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indoor environments, e.g.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3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locating network equip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通过自主定位算法得到用户相对于基站的位置坐标;步骤2,利用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坐标进行初步修正;步骤3,用户使用自身PDR更新自身坐标,并使用距离信息作初步修正;步骤4,利用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及用户自身的PDR信息联合对步骤3的定位结果进行修正;步骤5,三个迭代参数有一个不满足或者精度到达期望之内即可跳出迭代循环。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基于UWB无锚点定位的方法实现,结合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信息和用户自身的PDR信息,综合考虑了定位过程中会对定位精度造成影响的所有因素,特别是由于PDR更新位置导致的定位误差,进一步提高最终定位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该领域中的一种在基于UWB的无锚点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国内外常见的无线定位技术主要有Wi-Fi定位技术、蓝牙定位技术、ZigBee定位技术、RFID定位技术、UWB定位技术等。其中:
Wi-Fi定位可以实现在多障碍的室内环境下的大范围定位,而且方便组网,但是功耗更高,且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差,会受到同频的干扰,导致定位精度很低。
蓝牙通过鉴别接收机接收到的蓝牙信号的强弱来计算距离从而定位,虽然功耗低,但是蓝牙信号的传输距离太近,而且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弱,定位精度比较低。
ZigBee这种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是可靠性高、自组网、稳定性好而且成本低,但是通信距离短,速率低,精度也不高。
RFID是通过一组固定的接收机获得目标节点射频标签的特征信息,例如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标签位置,RFID定位的传输范围较蓝牙更大,且成本较低,但是理论传播模型的建立较为复杂,且不具备通信能力,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
UWB定位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室内定位技术,与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功耗低、安全性高、定位精度高等优点。
传统的室内定位算法主要有:基于RSSI的定位算法、基于AOA的定位算法、基于TOA的定位算法、基于TDOA的定位算法。其中:
基于RSSI的算法因受室内复杂环境的干扰,带来多径效应以及发射过程中的发射功率大幅度衰减,较难建模分析,RSSI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利用室内原有的无弦收发器进行测距定位,不需要建立特定的定位基站,因此成本很低。
基于AOA的室内定位算法也是易受到多径效应和非视距误差的影响,而且所需的硬件设备相较于其他定位方法更为复杂,且需通过对收发器的天线阵列进行布设,对硬件体积的大小也有较高要求。
基于TOA的定位算法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号的带宽,可以通过增加信噪比或有效信号带宽,从而提高TOA的测量精度,由于UWB信号具有很大的带宽,这种特点使得UWB的信号可以使用TOA算法进行高度精确度的距离估计。
基于TDOA的定位算法是在TOA定位算法基础上的一种针对时钟不同步方面的改进,相较于TOA算法,它不是直接利用信号到达时间,而是利用多个基站接收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待定位目标位置,定位精度更高,但所需基站数量更多,实现复杂度更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上述现有室内定位技术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UWB无锚点定位过程中利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和用户自身的PDR信息联合修正待定位目标位置的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通过自主定位算法得到用户相对于基站的位置坐标:
步骤11,利用距离测量方法获取基站A和用户B之间的初始相对距离R0,并记录基站A的初始位置为A(0,0),用户B的初始位置未知,记为B0(x0,y0);
步骤12,获取用户B的第一次移动距离l1和移动方向角β1,移动方向角β1是移动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步骤13,基站A和用户B互通信息,记录用户第一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1(x,y),获取基站A与用户在当前位置B1之间的相对距离R1
步骤14,计算用户B此时的位置B1(x,y),得到两个模糊点:
步骤141,根据上述步骤的结果构建如下坐标方程组: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21
其中,式<1>表示在第一次移动以后,以基站A的位置为圆心,用户B在位置B0的可能坐标所在圆的方程;式<2>表示用户B第一次移动后,将基站A移动与用户B相同的方向和距离,此时相当于用户B在以移动后的基站A为圆心,半径为R0的圆上;
步骤142,求解上述方程组,便可得到用户B的两个模糊点B1′和B1″;
步骤15,重复步骤12,获得用户B第二次移动的移动距离l2和移动方向角β2,移动方向角β2是移动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步骤16,基站A和用户B互通信息,记录用户第二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2(x′,y′),获取基站A与用户B在当前位置B2之间的相对距离R2
步骤17,使用用户B第二次移动的方向和距离选择模糊点,最终确定用户B的位置;
步骤171,将位置B1的两个模糊点B1′和B1″移动与用户B第二次移动相同的方向和距离,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31
分别计算两个模糊点B2′和B2″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距离与R2最接近的点即为真实点的位置;
步骤2,利用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坐标进行初步修正:
步骤1中得到了用户第二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2(x′,y′),此时用户B和基站A之间的距离为R2,用户B和基站A连线所形成的直线斜率为k,分别考虑k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
当k不存在时方程为: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32
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两个点: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33
选择距离B2(x′,y′)最近的点即可;
当k存在时方程为: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34
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两个点: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35
选择距离B2(x′,y′)最近的点即可;
步骤3,用户使用自身PDR更新自身坐标,并使用距离信息作初步修正:
步骤31,假设上一时刻用户的位置为B(xa,ya),当前时刻用户的位置为B(xb,yb),PDR方向为α,PDR方向是与正北方向的夹角,PDR距离为r,当前时刻用户的位置使用PDR直接得到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41
按照步骤2使用距离信息对PDR坐标作初步修正;
步骤32,PDR信息的处理,行走方向与上一时刻方向差值在正负5度以内,认为用户在直线行走,当前角度根据过去时刻角度进行预测和调整;
步骤4,利用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及用户自身的PDR信息联合对步骤3的定位结果进行修正:
步骤41,计算当前定位误差,即基站A和用户B之间的距离和实测值差值的绝对值,假设此时用户的坐标为B3(x″,y″),UWB测得用户B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为R,那定位误差εd表示为: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42
步骤42,设定期望误差为εed,判断当前定位误差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如果在可接受范围内,不需要修正,直接进入下一步,否则,初始化迭代次数,进入迭代;
步骤43,迭代是在用户与基站的距离圆上进行小范围搜索,综合考虑用户的行走方向和行走距离的误差;
步骤44,第一次搜索沿任意方向,即角度增大或者减小的方向,第一次迭代以后计算当前误差,如果误差减小,则继续沿该方向搜索,否则沿反方向搜索;
步骤45,此处以角度增大的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计算用户B与基站A连线的角度,即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43
此时设置角度增量为Δθ;
假设第一次搜索θ1=θ+Δθ,对应直线的斜率为k1=arctanθ1,考虑当前用户B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建立方程组: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44
得到两个模糊点: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45
选择距离B3(x″,y″)最近的点即可;
计算当前迭代的点Bk(xk,yk)所导致的PDR误差变化情况,先使用PDR距离判断当前方向是否为下降方向,假设用户上一时刻的位置为Bk-1(xk-1,yk-1),PDR实测距离为rk,PDR距离误差εr为: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51
如果εr增大,则表明该方向不是下降方向,否则说明当前方向为下降方向;
步骤46,选择正确的下降方向后,开始循环迭代,迭代的参数包括:最大迭代次数maxCnt,PDR距离期望误差εer以及PDR角度期望误差ε
步骤5,三个迭代参数有一个不满足或者精度到达期望之内即可跳出迭代循环:
步骤51,如果当前迭代次数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证明修正失败,跳出循环,直接用PDR更新用户当前坐标,跳回步骤2,同时重新启动定位流程;
步骤52,如果迭代过程中定位精度达到可接受范围,证明修正成功,跳出循环,使用当前修正的坐标作为用户的最终定位坐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基于UWB无锚点定位的方法实现,结合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信息和用户自身的PDR信息,综合考虑了定位过程中会对定位精度造成影响的所有因素,特别是由于PDR更新位置导致的定位误差,进一步提高最终定位精度。在综合考虑影响定位精度的各个因素时,通过对原始数据误差的分析,给予不同数据不同的置信权重,显然UWB的测距信息置信度更高,用户的PDR信息次之,更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原始数据对最终定位结果的影响,从而使得定位结果更加接近用户真实的位置。在修正定位结果的过程中,如出现迭代次数过多却都没到达可接受的精度范围时,根据当前误差选择重新启动定位流程或者直接使用距离信息修正,过程中丢失的位置信息使用PDR进行更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完备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方法中使用用户与基站之间距离和用户PDR信息修正定位结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和用户自身的PDR信息对用户的位置进行修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整个定位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使用自主定位算法得到用户相对于基站的初始位置,然后使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信息对初始坐标进行初步修正。第二阶段中,PDR更新用户的坐标。第三阶段中,使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信息和PDR信息共同对用户位置进行修正,并进入下一步迭代。
所述第一阶段:在所选择的二维应用场景中,假设基站位置是A(0,0),利用自主定位算法得到用户的初始位置B(x,y),然后使用基站到用户之间的距离信息对用户初始位置做修正。
所述第二阶段,当完成了第一次定位以后,此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PDR信息更新自身的坐标,这个结果不受基站影响,精度主要受自身行走方向和行走距离的影响。
所述第三阶段,利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信息和用户自身的PDR信息对第二阶段中计算的用户坐标进行修正,使得用户与基站的距离、用户的行走方向和用户的行走距离的误差都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原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1)由无锚点定位算法得到用户相对于基站的初始坐标。2)对初始坐标使用基站到用户之间的距离信息进行初步修正。3)用户以初步校准的坐标为基准,利用自身的PDR信息更新自身的坐标。用户之后的定位过程先使用用户行走的角度和距离更新出用户当前的坐标。4)利用基站到用户之间的距离信息、用户的行走方向和用户的行走距离对PDR更新的坐标进行修正。5)建立优化方程,以用户和基站之间的距离信息为基准,调整基站和用户之间的相对角度,不断进行迭代,使得修正后的位置坐标与上一次用户的位置坐标之间的PDR误差达到最小,设置最大迭代次数和迭代条件,当迭代次数大于最大迭代次数或者定位精度达到可接受的范围,终止迭代,并把此时对应的坐标作为用户的最终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定位。6)以上过程如果出现用户与基站通信失败的情况,定位流程重新启动,中间缺失的位置使用PDR更新的位置代替。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通过自主定位算法得到用户相对于基站的位置坐标:
步骤11,利用距离测量方法获取基站A和用户B之间的初始相对距离R0,并记录基站A的初始位置为A(0,0),用户B的初始位置未知,记为B0(x0,y0);
步骤12,获取用户B的第一次移动距离l1和移动方向角β1,移动方向角β1是移动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步骤13,基站A和用户B互通信息,记录用户第一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1(x,y),获取基站A与用户在当前位置B1之间的相对距离R1
步骤14,计算用户B此时的位置B1(x,y),得到两个模糊点:
步骤141,根据上述步骤的结果构建如下坐标方程组: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71
其中,式<1>表示在第一次移动以后,以基站A的位置为圆心,用户B在位置B0的可能坐标所在圆的方程;式<2>表示用户B第一次移动后,将基站A移动与用户B相同的方向和距离,此时相当于用户B在以移动后的基站A为圆心,半径为R0的圆上;
步骤142,求解上述方程组,便可得到用户B的两个模糊点B1′和B1″;
步骤15,重复步骤12,获得用户B第二次移动的移动距离l2和移动方向角β2,移动方向角β2是移动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步骤16,基站A和用户B互通信息,记录用户第二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2(x′,y′),获取基站A与用户B在当前位置B2之间的相对距离R2
步骤17,使用用户B第二次移动的方向和距离选择模糊点,最终确定用户B的位置;
步骤171,将位置B1的两个模糊点B1′和B1″移动与用户B第二次移动相同的方向和距离,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72
分别计算两个模糊点B2′和B2″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距离与R2最接近的点即为真实点的位置;
步骤2,利用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坐标进行初步修正:
步骤1中得到了用户第二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2(x′,y′),此时用户B和基站A之间的距离为R2,用户B和基站A连线所形成的直线斜率为k,分别考虑k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
当k不存在时方程为: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81
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两个点: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82
选择距离B2(x′,y′)最近的点即可;
当k存在时方程为: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83
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两个点: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84
选择距离B2(x′,y′)最近的点即可;
步骤3,用户使用自身PDR更新自身坐标,并使用距离信息作初步修正:
步骤31,假设上一时刻用户的位置为B(xa,ya),当前时刻用户的位置为B(xb,yb),PDR方向为α,PDR方向是与正北方向的夹角,PDR距离为r,当前时刻用户的位置使用PDR直接得到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85
按照步骤2使用距离信息对PDR坐标作初步修正;
步骤32,PDR信息的处理,行走方向与上一时刻方向差值在正负5度以内,可以认为用户在直线行走,当前的角度根据过去时刻角度进行预测和调整;
步骤4,利用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及用户自身的PDR信息联合对步骤3的定位结果进行修正:
步骤41,计算当前定位误差,即基站A和用户B之间的距离和实测值差值的绝对值,假设此时用户的坐标为B3(x″,y″),UWB测得用户B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为R,那定位误差εd表示为: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86
步骤42,设定期望误差为εed,判断当前定位误差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如果在可接受范围内,不需要修正,直接进入下一步,否则,初始化迭代次数,进入迭代;
步骤43,迭代的整体思想是在用户与基站的距离圆上进行小范围搜索,综合考虑用户的行走方向和行走距离的误差;
步骤44,第一次搜索可以沿任意方向,即角度增大或者减小的方向,第一次迭代以后计算当前误差,如果误差减小,则继续沿该方向搜索,否则沿反方向搜索;
步骤45,此处以角度增大的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计算用户B与基站A连线的角度,即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91
此时设置角度增量为Δθ;Δθ的大小应该与用户和基站之间的距离相关,距离越大,相同的Δθ会导致目标点搜索的精度越低。
假设第一次搜索θ1=θ+Δθ,对应直线的斜率为k1=arctanθ1,考虑当前用户B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建立方程组: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92
得到两个模糊点: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93
选择距离B3(x″,y″)最近的点即可;
计算当前迭代的点Bk(xk,yk)所导致的PDR误差变化情况,先使用PDR距离判断当前方向是否为下降方向,假设用户上一时刻的位置为Bk-1(xk-1,yk-1),PDR实测距离为rk,PDR距离误差εr为:
Figure BDA0003425968790000094
如果εr增大,则表明该方向不是下降方向,否则说明当前方向为下降方向;
步骤46,选择正确的下降方向后,开始循环迭代,迭代的主要参数有三个:最大迭代次数maxCnt,PDR距离期望误差εer以及PDR角度期望误差ε;三个参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步骤5,三个迭代参数有一个不满足或者精度到达期望之内即可跳出迭代循环:
步骤51,如果当前迭代次数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证明修正失败,跳出循环,直接用PDR更新用户当前坐标,跳回步骤2,同时重新启动定位流程;
步骤52,如果迭代过程中定位精度达到可接受范围,证明修正成功,跳出循环,使用当前修正的坐标作为用户的最终定位坐标,并进入下一步。

Claims (1)

1.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通过自主定位算法得到用户相对于基站的位置坐标:
步骤11,利用距离测量方法获取基站A和用户B之间的初始相对距离R0,并记录基站A的初始位置为A(0,0),用户B的初始位置未知,记为B0(x0,y0);
步骤12,获取用户B的第一次移动距离l1和移动方向角β1,移动方向角β1是移动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步骤13,基站A和用户B互通信息,记录用户第一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1(x,y),获取基站A与用户在当前位置B1之间的相对距离R1
步骤14,计算用户B此时的位置B1(x,y),得到两个模糊点:
步骤141,根据上述步骤的结果构建如下坐标方程组: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11
其中,式<1>表示在第一次移动以后,以基站A的位置为圆心,用户B在位置B0的可能坐标所在圆的方程;式<2>表示用户B第一次移动后,将基站A移动与用户B相同的方向和距离,此时相当于用户B在以移动后的基站A为圆心,半径为R0的圆上;
步骤142,求解上述方程组,便可得到用户B的两个模糊点B1′和B1″;
步骤15,重复步骤12,获得用户B第二次移动的移动距离l2和移动方向角β2,移动方向角β2是移动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步骤16,基站A和用户B互通信息,记录用户第二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2(x′,y′),获取基站A与用户B在当前位置B2之间的相对距离R2
步骤17,使用用户B第二次移动的方向和距离选择模糊点,最终确定用户B的位置;
步骤171,将位置B1的两个模糊点B1′和B1″移动与用户B第二次移动相同的方向和距离,可以得到: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12
分别计算两个模糊点B2′和B2″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距离与R2最接近的点即为真实点的位置;
步骤2,利用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坐标进行初步修正:
步骤1中得到了用户第二次移动后的位置为B2(x′,y′),此时用户B和基站A之间的距离为R2,用户B和基站A连线所形成的直线斜率为k,分别考虑k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
当k不存在时方程为: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21
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两个点: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22
选择距离B2(x′,y′)最近的点即可;
当k存在时方程为: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23
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两个点: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24
选择距离B2(x′,y′)最近的点即可;
步骤3,用户使用自身PDR更新自身坐标,并使用距离信息作初步修正:
步骤31,假设上一时刻用户的位置为B(xa,ya),当前时刻用户的位置为B(xb,yb),PDR方向为α,PDR方向是与正北方向的夹角,PDR距离为r,当前时刻用户的位置使用PDR直接得到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25
按照步骤2使用距离信息对PDR坐标作初步修正;
步骤32,PDR信息的处理,行走方向与上一时刻方向差值在正负5度以内,认为用户在直线行走,当前角度根据过去时刻角度进行预测和调整;
步骤4,利用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及用户自身的PDR信息联合对步骤3的定位结果进行修正:
步骤41,计算当前定位误差,即基站A和用户B之间的距离和实测值差值的绝对值,假设此时用户的坐标为B3(x″,y″),UWB测得用户B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为R,那定位误差εd表示为: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31
步骤42,设定期望误差为εed,判断当前定位误差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如果在可接受范围内,不需要修正,直接进入下一步,否则,初始化迭代次数,进入迭代;
步骤43,迭代是在用户与基站的距离圆上进行小范围搜索,综合考虑用户的行走方向和行走距离的误差;
步骤44,第一次搜索沿任意方向,即角度增大或者减小的方向,第一次迭代以后计算当前误差,如果误差减小,则继续沿该方向搜索,否则沿反方向搜索;
步骤45,此处以角度增大的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计算用户B与基站A连线的角度,即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32
此时设置角度增量为Δθ;
假设第一次搜索θ1=θ+Δθ,对应直线的斜率为k1=arctanθ1,考虑当前用户B与基站A之间的距离,建立方程组: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33
得到两个模糊点: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34
选择距离B3(x″,y″)最近的点即可;
计算当前迭代的点Bk(xk,yk)所导致的PDR误差变化情况,先使用PDR距离判断当前方向是否为下降方向,假设用户上一时刻的位置为Bk-1(xk-1,yk-1),PDR实测距离为rk,PDR距离误差εr为:
Figure FDA0003425968780000035
如果εr增大,则表明该方向不是下降方向,否则说明当前方向为下降方向;
步骤46,选择正确的下降方向后,开始循环迭代,迭代的参数包括:最大迭代次数maxCnt,PDR距离期望误差εer以及PDR角度期望误差ε
步骤5,三个迭代参数有一个不满足或者精度到达期望之内即可跳出迭代循环:
步骤51,如果当前迭代次数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证明修正失败,跳出循环,直接用PDR更新用户当前坐标,跳回步骤2,同时重新启动定位流程;
步骤52,如果迭代过程中定位精度达到可接受范围,证明修正成功,跳出循环,使用当前修正的坐标作为用户的最终定位坐标。
CN202111580727.8A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Active CN1145210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0727.8A CN114521014B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0727.8A CN114521014B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1014A CN114521014A (zh) 2022-05-20
CN114521014B true CN114521014B (zh) 2023-04-25

Family

ID=81596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80727.8A Active CN114521014B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210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72519B (zh) * 2022-08-02 2022-10-21 石家庄铁道大学 一种基于红外反射和图像处理的轨道车辆精确定位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9481A1 (ja) * 2016-05-17 2017-11-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9195099A (zh) * 2018-07-06 2019-01-1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iBeacon和PDR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
CN111200456A (zh) * 2019-12-18 2020-05-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联合自主定位的快速低耗的3d波束赋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9481A1 (ja) * 2016-05-17 2017-11-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9195099A (zh) * 2018-07-06 2019-01-1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iBeacon和PDR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
CN111200456A (zh) * 2019-12-18 2020-05-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联合自主定位的快速低耗的3d波束赋形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攸阳 ; 钱志刚 ; 李吉宁 ; 柳文 ; .短波时差定位中电离层参数对定位影响仿真.电波科学学报.2017,(第04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1014A (zh) 2022-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78292B2 (en) Wireless localization method based on an efficient multilateration algorithm over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a recording medium in which a program for the method is recorded
CN109548141B (zh)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室内环境基站坐标位置标定方法
CN110045324B (zh) 一种基于uwb和蓝牙技术的室内定位融合方法
CN115066012B (zh) 一种基于uwb的多用户无锚点定位方法
CN109490826B (zh) 一种基于无线电波场强rssi的测距与位置定位方法
CN109275095A (zh) 一种基于蓝牙的室内定位系统、定位设备和定位方法
CN110996387B (zh) 一种基于TOF和位置指纹融合的LoRa定位方法
CN109951798A (zh) 融合Wi-Fi和蓝牙的增强位置指纹室内定位方法
Ibrahim et al. Wi-go: accurate and scalable vehicle positioning using wifi fine timing measurement
CN107484123B (zh) 一种基于集成HWKNN的WiFi室内定位方法
CN112261606B (zh) 一种基于动态环境的自适应室内融合定位方法
CN107426816A (zh) 一种WiFi定位与地图匹配融合的实现方法
CN110636436A (zh) 基于改进chan算法的三维uwb室内定位方法
TWI718450B (zh) 使用飛行載具之無線電訊號源的無線電波分布之量測與對應之無線電特徵之估算之方法及系統
CN111007546A (zh) 基于北斗伪距差分与无线的室内外融合定位技术
Podevijn et a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RSS algorithms for indoor localization in large open environments
CN114521014B (zh) 一种在uwb定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
CN114363808A (zh) 一种基于rssi测距的室内定位方法
CN103096465A (zh) 一种环境自适应的多目标直接定位方法
Kuxdorf-Alkirata et al. Reliable and low-cost indoor localization based on bluetooth low energy
CN110839279A (zh) 一种基于5g信号的智能终端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456307B (zh) 一种基于室内伪卫星信号载噪比的终端定位方法
CN105979581A (zh) 一种基于功率差的室内定位方法
CN110944293B (zh) 基于路径衰减和卡尔曼滤波融合的无线电搜索定位方法
CN108650625A (zh) 基于快速建库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定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