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7908A - 一种平面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面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17908A CN114517908A CN202210093270.6A CN202210093270A CN114517908A CN 114517908 A CN114517908 A CN 114517908A CN 202210093270 A CN202210093270 A CN 202210093270A CN 114517908 A CN114517908 A CN 1145179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source
- light
- controlling
- equal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4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3380 Passiflora rub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475 halogen functiona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95 ligh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9/00—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008—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providing for indirect ligh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4—Optical desig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包括:1)设置2组以上的环形光源组;2)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均为16‑26°,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6°,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9%,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强度的比值≤15%;3)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4)控制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为40‑45%L;5)控制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75%L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比值为35‑55%,距离中心L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的照度比值为10‑25%。本发明能有效实现局部控制整体光滑过渡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间接照明的控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间接照明时对目标平面局部照度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间接照明是室内照明的一种类型,特征是光源发出的光线不直接投向被照射目标,而投向天花、墙壁、地板,再反射到室内空间。作为一种传统的照明方式,间接照明主要作为室内环境照明和装饰性要素使用。作为建筑化的间接照明系统,光源被建筑或室内装饰的结构部分遮挡,光只投向顶棚或叠级顶棚,借助其他装饰元素产生各种光影效果。同时通过顶棚和墙壁反射提供一定程度的环境照明(Ambient Lighting),再配合各种功能性照明,可实现装饰性、舒适性、功能性兼备的完整室内照明;灯饰实现的间接照明,光源中90%及以上的光投向顶棚,借助灯饰的造型产生各种光影效果,并通过顶棚反射提供一定程度的室内环境照明(Ambient Lighting)。作为与直接照明相对的照明类型,间接照明通过至少一次的反射,能有效降低直接照明产生的眩光和阴影,营造柔和、具有空间感的室内照明环境。
陈超等发表的《产生LED环形光斑的组合透镜设计与参数优化》(照明工程学报,2018年第3期,66-71),公开了采用LED+组合透镜方式近距离在目标平面产生较大范围均匀的环形光斑的方法。结果是通过采用环形倾斜设置为的LED透镜组合,以计算机仿真的方式,在离目标平面300mm的距离,以80mm的LED环形光源模组半径,产生了均匀度未作定义(仅给出计算机仿真图)、半径为133mm的光环(照亮半径/光源半径比1.66,300mm距离)。或以200mm的LED环形光源模组,产生了均匀度未做定义(仅给出计算机仿真图)、半径为533mm的光环(照亮半径/光源半径比2.67,300mm距离)。文章认为灯具对于廉价的LED环形光斑有着较大需求,将研究近距离产生较大半径的均匀环形光斑作为研究目标,但得出的200mm的外圈光源模组在离开目标平面300mm距离产生533mm直径的光环的结果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广泛使用的光束角为160°蝙蝠翼配光透镜组合在离开目标平面同样距离已经可以产生比该文更大范围的环形光斑(照亮半径/光源半径比通常能达到4)。此外,本文所述四个光环内均呈现面向的中间暗(内环)或中间明(外环)的不均匀情况,难以实现其结论所推断的“四圈同心光环的层次渐变,可以制造出照度梯度分布但又均匀渐变的漫射光效果”,也缺乏可对照度梯度实现调控的技术方案。
公开号为US2015/0285450A1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间接照明的装置,通过反射器、透镜、棱镜及及光源,在设定所覆盖平面更高的照度均匀度(如均匀度为1)的目标下,以目标平面法线与到达该平面某一点的光强与法线的夹角余弦立方的反比{cos-2(θ)}以远端是近端25-400倍的强度加强。该专利的目标为较低离目标平面距离(d1)实现更大范围(d2)的均匀照度,其极端d2/d1为10的情况下,其远端与近端的光强比需要达到25-400是通过属于科学常理的三角函数(cos-2(θ)的θ取值分别为78.5°和87°算得。此外,该专利给出了用于加强远端光强至25-400倍的透镜、棱镜配光的几个实施例,但由于所述光学构件需要光源在不同方向给出对应的光强,尤其是在高达87°的远端接近90°临界角的极端位置给出400倍的光强才能实现,但该专利缺乏这一关键点的技术方案,而这正是实现大范围高照度均匀度的关键,也是实现对覆盖平面进行照度布局和调控的基础。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较大一次反射面覆盖范围,具有对目标平面局部区域照度进行定量布局和调控能力照明控制方法及其相应的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通过局部精准调控达到整个投射区域保持光滑梯度的照度分布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光源组件以灯具中心为圆心设置为2组以上的环形光源组;
2)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α相同,且为16-26°,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6°,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9%,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的比值≤15%;
3)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kEi,ei+1=k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k为叠加系数,取值范围为40%-60%,1≤i≤n-1,所述n为光源组总数;
4)控制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40-45%L,其中所述L为投影覆盖平面区域的半径;
5)控制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75%L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35-55%,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L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10-15%。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光源组的数量为3组以上,更优选为3-6组。
进一步的,所述光束角α为16-20°。
进一步的,所述叠加系数k的取值为50%。
进一步的,所述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42%L。
进一步的,所述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6%。
进一步的,所述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的比值≤10%。
进一步的,所述投影覆盖平面区域的半径L与所述灯具距离投影覆盖区的垂直距离h的比值≤5.7,更优选≤5。
进一步的,所述各光源元件投射覆盖平面区域最远点至该点对应的射出光源元件表面的连线(即光源组件最大出射角度θc)与灯具至投影覆盖区的垂线之间的夹角≤80°。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局部区域照度调控功能的灯具装置,包括2组以上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为环形,以灯具中心为圆心设置为于灯具上,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元件、准直器、再定向器,所述准直器位于光源元件灯光照射一侧,所述再定向器位于所述准直器远离所述光源元件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形成具有相同光束角的出射光束的结构,所述相同光束角为16-26°。
进一步的,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满足所述光源组件数量(n)、所述光束角(α)、所述光源组件最大出射角度(θc)之间符合关系,且相邻两个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各光束叠加前相对强度的最大值为40-60%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满足其投射角度(θn)与光源组件数量(n)之间符合θn=(n-1)·α关系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准直器包括反射腔,所述反射腔被设置为能够满足光源元件汇聚形成光束角为10-15°垂直射出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准直器反射腔的反射率为95%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再定向器的透光率为95%以上。
研究表明,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α相同,且为16-26°具有提高特征点之间区域的照度过渡平滑度,以及能够提升调控灵敏度的作用。当光束角过小时会导致平滑度过低;当光束角过大时会导致调控灵敏度过低,不利于调控。
研究表明,控制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6°具有降低由偏移光线对调控灵敏度影响的作用。当偏移光线的偏移量过大时,会导致调控灵敏度过低。
研究表明,控制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9%,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的比值≤15%具有降低由偏移光线对照度过渡平滑度影响的作用。当偏移光线的偏移强度越大时,会导致特征点之间区域的照度变得难以控制,降低照度过渡平滑度。
研究表明,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kEi,ei+1=k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k为叠加系数,取值范围为40%-60%,1≤i≤n-1,所述n为光源组总数时具有提高特征点之间区域的照度过渡平滑度的作用。当重叠最大值越小时会导致平滑度过低;当重叠最大值越大时会导致调控灵敏度过低,不利于调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创造性地提出通过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α相同,且为16-26°,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6°,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9%,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的比值≤15%;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kEi,ei+1=k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k为叠加系数,取值范围为40%-60%,1≤i≤n-1,所述n为光源组总数,由此可以有效避免相邻两个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之间的区域出现异常亮点或暗点,基于上述方案异常点的落差幅度≤12.5%,甚至能达到≤6.5%。
2、本发明创造性地通过控制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40-45%L,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75%L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35-55%,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L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10-25%,可以有效实现将投影覆盖区域划分为调控区和跟随区,实现平面照度的局部主动调控,整体平滑过渡的技术效果,极大提升灯具控制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光源组件照度变化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光源组件照度变化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对比例1光源组件照度变化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对比例2光源组件照度变化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准直器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再定向器透镜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叠加系数k为50%的发光场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偏移光线与主光线的示意图。
其中,1为光源元件,2为准直器,3为再定向器,4为光源,5为反射腔,6为准直光线,7为第一反射面,8为第二反射面,9为第三反射面,10为主光线,11为偏移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灯具装置,包括5组环形光源组件,以灯具中心为圆心设置为于灯具上,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元件、准直器、再定向器,所述准直器位于光源元件灯光照射一侧,所述再定向器位于所述准直器远离所述光源元件一侧;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形成具有相同光束角的出射光束的结构,所述相同光束角为20°;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满足所述光源组件数量(n)、所述光束角(α)、所述光源组件最大出射角度(θc)之间符合关系,且相邻两个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50%Ei,ei+1=50%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1≤i≤4;所述准直器包括反射腔,所述反射腔被设置为能够满足光源元件汇聚形成光束角为15°垂直射出的结构;所述准直器反射腔的反射率为95%,所述再定向器的透光率为95%。
采用上述装置进行平面照度局部调节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α均为20°,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为1°,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为3%,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的比值为4%;
2)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50%Ei,ei+1=50%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1≤i≤4;4)控制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42%L,其中所述L=2m,则42%L=0.84m;
5)控制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75%L(即1.5m)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52%,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L(即2m)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24%;
6)控制光源组件的最大出射角度θc为80°;
7)调节吊具高度使其满足投影覆盖平面区域的半径L与灯具距离投影覆盖区的垂直距离h的比值为5.7;
8)控制各光源组件的光通量为25lm、186lm、287lm、1034lm、6466lm由此得到5组光源组形成的最大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相对照度值为1、0.9、0.5、0.4、0.3,则距离中心75%L对应的特征点和距离中心L对应的特征点的相对照度分别为0.16和0.07。
由此得到的照度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其中相邻两个特征点之间的异常点波动幅度≤6%。
实施例2
一种灯具装置,包括5组环形光源组件,以灯具中心为圆心设置为于灯具上,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元件、准直器、再定向器,所述准直器位于光源元件灯光照射一侧,所述再定向器位于所述准直器远离所述光源元件一侧;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形成具有相同光束角的出射光束的结构,所述相同光束角为20°;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满足所述光源组件数量(n)、所述光束角(α)、所述光源组件最大出射角度(θc)之间符合关系,且相邻两个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50%Ei,ei+1=50%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1≤i≤4;所述准直器包括反射腔,所述反射腔被设置为能够满足光源元件汇聚形成光束角为15°垂直射出的结构;所述准直器反射腔的反射率为95%,所述再定向器的透光率为95%。
采用上述装置进行平面照度局部调节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α均为20°,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为6°,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为9%,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的比值为15%;
2)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50%Ei,ei+1=50%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1≤i≤4;
4)控制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38%L,其中所述L=2m,则45%L=0.76m;
5)控制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75%L(即1.5m)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36.5%,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L(即2m)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13.7%;
6)控制光源组件的最大出射角度θc为80°;
7)调节吊具高度使其满足投影覆盖平面区域的半径L与灯具距离投影覆盖区的垂直距离h的比值为5.7;
8)控制各光源组件的光通量为44lm、215lm、458lm、1305lm、5977lm由此得到5组光源组形成的最大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相对照度值为1、0.9、0.5、0.4、0.3,则距离中心75%L对应的特征点和距离中心L对应的特征点的相对照度分别为0.11和0.04。
由此得到的照度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相邻两个特征点之间的异常点波动幅度≤12.5%。
对比例1
一种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4组环形光源组件,以灯具中心为圆心设置为于灯具上,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元件、准直器、再定向器,所述准直器位于光源元件灯光照射一侧,所述再定向器位于所述准直器远离所述光源元件一侧;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形成具有相同光束角的出射光束的结构,所述相同光束角为26°;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满足所述光源组件数量(n)、所述光束角(α)、所述光源组件最大出射角度(θc)之间符合关系,且相邻两个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30%Ei,ei+1=30%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1≤i≤3;;所述准直器包括反射腔,所述反射腔被设置为能够满足光源元件汇聚形成光束角为15°垂直射出的结构;所述准直器反射腔的反射率为95%,所述再定向器的透光率为95%。
采用上述装置进行平面照度局部调节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α均为26°,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为1°,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为3%,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的比值为4%;
2)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30%Ei,ei+1=30%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1≤i≤3;
4)控制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34%L,其中所述L=2m,则34%L=0.68m;
5)控制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75%L(即1.5m)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27.5%,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L(即2m)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9.5%;
6)控制光源组件的最大出射角度θc为78°;
7)调节吊具高度使其满足投影覆盖平面区域的半径L与灯具距离投影覆盖区的垂直距离h的比值为4.7;
8)控制各光源组件的光通量为45lm、321lm、1026lm、6607lm由此得到4组光源组形成的最大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相对照度值为1、0.9、0.5、0.4,则距离中心75%L对应的特征点和距离中心L对应的特征点的相对照度分别为0.11和0.038。
由此得到的照度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其中相邻两个特征点之间的异常点波动的最大幅度为20%。
对比例2
一种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5组环形光源组件,以灯具中心为圆心设置为于灯具上,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元件、准直器、再定向器,所述准直器位于光源元件灯光照射一侧,所述再定向器位于所述准直器远离所述光源元件一侧;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形成具有相同光束角的出射光束的结构,所述相同光束角为20°;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满足所述光源组件数量(n)、所述光束角(α)、所述光源组件最大出射角度(θc)之间符合关系,且相邻两个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50%Ei,ei+1=50%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1≤i≤4;所述准直器包括反射腔,所述反射腔被设置为能够满足光源元件汇聚形成光束角为15°垂直射出的结构;所述准直器反射腔的反射率为95%,所述再定向器的透光率为95%。
采用上述装置进行平面照度局部调节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α均为20°,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为6°,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为20%,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强度的比值为38%;
2)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50%Ei,ei+1=50%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1≤i≤4;
4)控制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28%L,其中所述L=2m,则28%L=0.56m;
5)控制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75%L(即1.5m)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20%,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L(即2m)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7.5%;
6)控制光源组件的最大出射角度θc为80°;
7)调节吊具高度使其满足投影覆盖平面区域的半径L与灯具距离投影覆盖区的垂直距离h的比值为5.7;
8)控制各光源组件的光通量为89lm、343lm、690lm、2406lm、4471lm由此得到5组光源组形成的最大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相对照度值为1、0.9、0.5、0.4、0.3,则距离中心75%L对应的特征点和距离中心L对应的特征点的相对照度分别为0.06和0.023。
由此得到的照度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其中相邻两个特征点之间的异常点的最大幅度为30%。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光源组件以灯具中心为圆心设置为2组以上的环形光源组;
2)控制环形光源组出射光束的光束角α相同,且为16-26°,出射光束的单侧偏移量≤6°,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9%,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强度的比值≤15%;
3)控制相邻两个环形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具体为第i光源组发光场型在ei以下的区域与第i+1组光源组相邻于第i组光源组投射区域一侧发光场型在ei+1的区域叠加所得,其中,所述ei=kEi,ei+1=kEi+1所述Ei和Ei+1分别为第i光源组与第i+1光源组发光场型的最大光强值,所述k为叠加系数,取值范围为40%-60%,1≤i≤n-1,所述n为光源组总数;
4)控制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40-45%L,其中所述L为投影覆盖平面区域的半径;
5)控制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75%L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35-55%,投影覆盖平面区距离中心L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与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的照度的比值为10-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光源组的数量为3组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角α为16-20°。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侧光源组的最强光照强度对应的特征点距离投影覆盖平面区中心的长度为42%L。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光线的光通量与总光通量的比值≤6%。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与主光线的最大光强度的比值≤10%。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覆盖平面区域的半径L与所述灯具距离投影覆盖区的垂直距离h的比值≤5.7。
8.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光源元件投射覆盖平面区域最远点至该点对应的射出光源元件表面的连线与灯具至投影覆盖区的垂线之间的夹角≤80°。
9.一种具有局部区域照度调控功能的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2组以上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为环形,以灯具中心为圆心设置为于灯具上,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元件、准直器、再定向器,所述准直器位于光源元件灯光照射一侧,所述再定向器位于所述准直器远离所述光源元件一侧;
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形成具有相同光束角的出射光束的结构,所述相同光束角为16-26°;
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满足所述光源组件数量(n)、所述光束角(α)、所述光源组件最大出射角度(θc)之间符合关系,且相邻两个光源组的出射光束部分重叠,所述重叠的部分各光束叠加前相对强度的最大值为40-60%的结构;
所述各光源组件被设置为能够满足其投射角度(θn)与光源组件数量(n)之间符合θn=(n-1)·α关系的结构;
所述准直器包括反射腔,所述反射腔被设置为能够满足光源元件汇聚形成光束角为10-15°垂直射出的结构。
10.一种如权利要求9所述方法的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器反射腔的反射率为95%以上,所述再定向器的透光率为95%以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93270.6A CN114517908B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一种平面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93270.6A CN114517908B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一种平面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17908A true CN114517908A (zh) | 2022-05-20 |
CN114517908B CN114517908B (zh) | 2024-04-16 |
Family
ID=81596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93270.6A Active CN114517908B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一种平面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51790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35459A (zh) * | 2023-02-15 | 2023-03-21 | 河南金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照明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02964B1 (en) * | 1999-04-23 | 2003-01-07 | Jerome H. Simo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ing radially collected and collimated light |
CN202834847U (zh) * | 2012-06-07 | 2013-03-27 |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光源装置 |
US20150285450A1 (en) * | 2012-10-19 | 2015-10-08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Lighting device for indirect illumination |
CN106402730A (zh) * | 2016-08-31 | 2017-02-15 | 富顺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型led集成模组的配光方法 |
CN113357582A (zh) * | 2021-06-09 | 2021-09-07 | 广州市施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控近视的照明系统 |
-
2022
- 2022-01-26 CN CN202210093270.6A patent/CN1145179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02964B1 (en) * | 1999-04-23 | 2003-01-07 | Jerome H. Simo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ing radially collected and collimated light |
CN202834847U (zh) * | 2012-06-07 | 2013-03-27 |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光源装置 |
US20150285450A1 (en) * | 2012-10-19 | 2015-10-08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Lighting device for indirect illumination |
CN106402730A (zh) * | 2016-08-31 | 2017-02-15 | 富顺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型led集成模组的配光方法 |
CN113357582A (zh) * | 2021-06-09 | 2021-09-07 | 广州市施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控近视的照明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陈超 等: "产生LED环形光斑的组合透镜设计与参数优化", 照明工程学报, vol. 29, no. 03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35459A (zh) * | 2023-02-15 | 2023-03-21 | 河南金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照明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17908B (zh) | 202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99061C (zh) | 具有菲涅耳透镜的照明设备 | |
US7652300B2 (en) |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asymmetric illumination beam pattern | |
US7438447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illumination area fill | |
US9933136B2 (en) | Lighting apparatus having a perforated panel | |
CN114517908A (zh) | 一种平面局部区域照度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7678152B (zh) | 用于光学显微镜反射式照明系统的led自由曲面透镜 | |
EP1831601B1 (en) | Luminaire reflector with light-modifying flange | |
CN108779906B (zh) | 照明装置 | |
US20170082262A1 (en) | Optical devic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TWI507640B (zh) | 可控制光束角之導光元件及燈具 | |
EP2416063A1 (en) | Axisymmetric reflector with faceted structure based on the gold number | |
CN113504600A (zh) | 一种导光元件及灯具 | |
CN114641108A (zh) | 一种平面照度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
CN217482671U (zh) | 光学透镜及照明装置 | |
JP5386600B2 (ja) | 照明器、及び、照明方法 | |
CN214501106U (zh) | 一种折反射式大角度扩散透镜及照明装置 | |
CN219264060U (zh) | 一种透镜系统及灯具 | |
US12136689B2 (en) | Hybrid lens for controlled light distribution | |
US20220231207A1 (en) | Hybrid lens for controlled light distribution | |
CN101655212B (zh) | 防眩灯 | |
CN115013782A (zh) | 光学透镜及照明装置 | |
EP0251154A2 (en) | Projector floodlight lighting system | |
TW202028649A (zh) | 照明裝置 | |
JPH0113164B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