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3864A -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13864A
CN114513864A CN202011163372.8A CN202011163372A CN114513864A CN 114513864 A CN114513864 A CN 114513864A CN 202011163372 A CN202011163372 A CN 202011163372A CN 114513864 A CN114513864 A CN 114513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ssion
remote terminal
addres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633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胜锋
杨艳梅
李濛
李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6337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13864A/zh
Priority to EP21884893.5A priority patent/EP4221005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22592 priority patent/WO202208916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513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3864A/zh
Priority to US18/300,395 priority patent/US20230254922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63Application servers providing network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80Responding to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3In-band adaptation of TCP data exchange; In-band control proced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1Inter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r service data unit [SDU] definitions; Interfaces betwee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4Backbone network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该方案通过将远端终端的数据通过两条路径传输,能够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该方案包括: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来自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第二信息,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第一通信路径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第二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第二通信路径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第一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Description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信领域,为提高终端的传输可靠性,终端可以与服务器之间建立两个端到端的网络层传输通道,即终端通过两个网络层传输通道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对于下行数据传输,服务器利用这两个端到端的网络层传输通道传输相同的数据,终端接收数据后,进行数据去重。
然而,上述方案需要终端和服务器都支持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multipath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MPTCP)功能。若终端或者服务器不支持MPTCP功能,就不能通过建立两个端到端的网络层传输通道来提高终端的传输可靠性。因此,在不考虑终端和服务器是否支持MPTCP功能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能够在远端终端或者服务器不支持MPTCP功能的情况下,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来自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应理解,本申请中的会话可以是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用户面功能节点可以根据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请求,在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同时,还可以将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上传输,这样通过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能够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仅用于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会话对应的地址;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二会话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包;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一会话发送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地址和所述第一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三数据包,所述第三数据包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二地址;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二会话发送所述第三数据包;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一会话发送第四数据包,所述第四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地址和所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五数据包,所述第五数据包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三数据和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一会话发送所述第五数据包;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二会话发送第六数据包,所述第六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二地址和所述第三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复制指示信息,所述复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从第一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用户面功能节点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节点,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中继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根据中继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的请求,请求用户面功能节点在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同时,还将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上传输,从而用户面功能节点可以根据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情况,通过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中继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仅用于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中继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地址;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二地址;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地址和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远端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会话的标识和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复制指示信息;和/或,所述第二信息包括复制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复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远端终端获取第三信息;所述远端终端向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中继终端或者会话管理功能节点。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远端终端可以向第二设备请求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从而第二设备可以根据远端终端的请求,请求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中继终端,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或者第一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仅用于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会话的标识和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其中,所述远端终端获取第三信息包括:
所述远端终端从所述中继终端接收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信息还包括复制指示信息,所述复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中继终端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所述中继终端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向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中继终端可以根据远端终端的请求,向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发送第一信息,以请求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进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请求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用户面功能节点可以根据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请求,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从而能够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以及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所述中继终端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地址;或者,所述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所述中继终端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从第一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为第一中继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所述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用户面功能节点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节点,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第一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第一侧行链路和所述第一中继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第二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第二侧行链路和所述第二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根据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请求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用户面功能节点可以根据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请求,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从而能够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会话仅用于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会话的标识和所述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一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会话的标识、所述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一地址;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会话的标识和所述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地址和所述第二地址。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复制指示信息;和/或,所述第二信息包括复制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复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入网节点接收来自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会话的第一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远端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接入网节点接收来自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和所述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和所述中继终端均接入所述接入网节点;所述接入网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QoS流传输。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远端终端接收来自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向其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终端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请求所述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接入网节点配置所述第一QoS流和第二会话的QoS流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和所述中继终端均接入所述接入网节点,所述关联关系用于所述接入网节点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与所述第一QoS流关联的第二会话的QoS流上传输。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中继终端可以根据该临时标识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请求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可以根据该关联关系,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七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远端终端接收来自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一临时标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远端终端向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确定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远端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接入网节点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第一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所述第一临时标识。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并且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将该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的关系告知接入网节点,以及将该临时标识发送给远端终端。
结合第八方面,在第八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确定第一临时标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接收来自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中继终端的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所述第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和所述中继终端接入同一接入网节点;所述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四信息,向所述接入网节点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QoS流标识符和所述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接入网节点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QoS流传输。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中继终端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中继终端的远端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和所述中继终端接入同一接入网节点;所述中继终端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所述第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所述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所述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会话的QoS流的关联关系,述关联关系用于所述接入网节点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与所述第一QoS流关联的第二会话的QoS流上传输。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中继终端可以根据该临时标识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请求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可以根据该关联关系,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接入网节点接收来自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接入网节点接收来自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和所述第一临时标识;所述接入网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QoS流传输;其中,所述第一会话为远端终端的中继终端的会话,且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和所述中继终端均接入所述接入网节点。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远端终端接收来自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和所述中继终端接入同一接入网节点;所述远端终端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三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所述接入网节点配置所述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所述关联关系用于所述接入网节点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会话的QoS流上传输。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远端终端可以根据该临时标识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请求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可以根据该关联关系,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确定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远端终端的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接入网节点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第一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所述中继终端发送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第一QoS流标识符。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并且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将该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的关系告知接入网节点,以及将该临时标识发送给中继终端,中继终端可以将该临时标识发送给远端终端。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和所述中继终端接入同一接入网节点;所述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向所述接入网节点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QoS流标识符和所述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接入网节点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QoS流传输。
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可以根据该关联关系,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接入网节点接收来自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接入网节点接收来自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和所述第一临时标识;所述接入网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QoS流传输;其中,所述第一会话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终端的会话,且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二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一中继终端和所述第二中继终端均接入所述接入网节点。
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可以根据该关联关系,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接收来自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远端终端向其第二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所述第二中继终端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请求所述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接入网节点配置所述第一QoS流和第二会话的QoS流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第二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一中继终端和所述第二中继终端接入同一接入网节点,所述关联关系用于所述接入网节点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与所述第一QoS流关联的第二会话的QoS流上传输。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第二中继终端可以根据该临时标识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请求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可以根据该关联关系,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确定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接入网节点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第一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所述第一中继终端发送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第一QoS流标识符。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并且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将该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的关系告知接入网节点,以及将该临时标识发送给中继终端,中继终端可以将该临时标识发送给远端终端。
第十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二中继终端的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所述第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第二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一中继终端和所述第二中继终端接入同一接入网节点;所述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四信息,向所述接入网节点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QoS流标识符和所述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接入网节点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QoS流传输。
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可以根据该关联关系,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十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包括:第二中继终端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第二中继终端的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一中继终端和所述第二中继终端接入同一接入网节点;所述第二中继终端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所述第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第二中继终端的会话,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所述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所述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会话的QoS流的关联关系,所述关联关系用于所述接入网节点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与所述第一QoS流关联的第二会话的QoS流上传输。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第一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可以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第二中继终端可以根据该临时标识向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请求第二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向接入网节点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从而接入网节点可以根据该关联关系,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QoS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通过第二QoS流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端终端,从而可以通过远端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二十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或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二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使得该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或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接口电路,处理器与接口电路耦合。
第二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用于通过该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该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或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二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可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通过发射器发射信号,以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或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该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该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存储器可以与该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该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应理解,相关的信号交互过程例如发送第一信息等可以为从处理器输出第一信息的过程。具体地,处理输出的信号可以输出给发射器,处理器接收的输入信号可以来自接收器。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统称为收发器。
上述第二十三方面中的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该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第二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或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二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或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可以应用于本申请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建立非直接通信路径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5是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在通信领域,终端除了可以通过蜂窝通信接口即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接入网络(UE-UTRAN,Uu)接口进行通信外,还可以通过直连通信接口即基于近场的业务通信(接口)5(proximity-based service communication(interface)5,PC5)接口直接进行终端之间的通信。PC5接口为两个终端之间的参考点,可以用于完成控制面和用户面的信令和数据传输、临近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发现、直接通信等。PC5接口可以用于终端之间的近距离直接通信或直连通信,可以简称为PC5通信或PC5接口通信。通过PC5接口通信的终端可以位于网络覆盖范围内,也可以位于网络覆盖范围之外,该网络可以是4G网络,也可以是5G网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另外,通过PC5接口通信的两个终端之间的直连通信链路被定义为侧行链路(sidelink,SL),侧行链路也可以称为侧链或PC5链路或者PC5连接。
当终端处于网络覆盖之外或终端与无线接入网(random access network,RAN)间通信质量差时,可以采用非直接通信方式,即通过PC5接口和Uu接口的通信架构实现中继通信。具体地,该终端(称为远端终端,或远端UE)的上行数据可以通过PC5接口传递至中继终端(也可以称为中继UE),中继终端再通过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Uu接口将远端终端的上行数据发送至网络。或者,网络可以通过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Uu接口将远端终端的下行数据先发送给中继终端,中继终端再通过该中继终端与该远端终端之间的PC5接口将该下行数据传递给该远端终端。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于本申请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可以包括下列网元:
1、终端,如图1中的UE1-UE4。
终端可以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V2X通信中的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终端还可以包括V2X设备,例如为车辆或车辆中的车载单元(on boardunit,OBU)。
2、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接入网络功能的模块、装置或设备等可以称为RAN节点,RAN节点主要用于提供UE无线接入移动网络的接口,能够管理无线资源,为UE提供接入服务,进而完成控制信号和用户数据在UE和核心网之间的转发。
RAN节点可以是基站(如,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gNodeB,gNB))、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等,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接入网节点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接入网节点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3、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主要用于移动性管理和接入管理等。具体地,AMF可以用于实现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MME)的功能中除会话管理之外的其它功能,例如,合法监听、或接入授权(或鉴权)等功能,能够实现该AMF的模块、装置或设备等可以称为AMF节点。
4、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主要用于会话管理、UE的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和管理、选择可管理用户平面功能、策略控制、或收费功能接口的终结点以及下行数据通知、为用户面功能配置路由信息等,能够实现该SMF的模块、装置或设备等可以称为SMF节点。
5、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用于指导网络行为的统一策略框架,为控制平面功能网元(例如AMF,SMF网元等)提供策略规则信息等,能够实现该PCF的模块、装置或设备等可以称为PCF节点。
6、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用于处理用户标识、接入鉴权、注册、或移动性管理等。
7、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用于分组路由和转发、或用户面数据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处理等。UPF具体分为中间-UPF(intermediate-UPF,I-UPF)和锚点UPF(anchor-UPF,A-UPF)。其中,I-UPF与RAN连接,A-UPF为会话锚点的UPF,A-UPF又可以称为PDU会话锚点(PDU session anchor,PSA),能够实现该UPF的模块、装置或设备等可以称为UPF节点。
8、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主要支持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核心网交互来提供服务,例如,影响数据路由决策、策略控制功能、或者向网络侧提供第三方的一些服务。可理解为第三方服务器,例如,Internet中的应用服务器,提供相关业务信息,包括向PCF提供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需求信息,以及向PSA-UPF发送业务的用户面数据信息。AF也可以是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CP)。例如,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AS)即为一种AF。
9、网络能力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连接核心网网元与外部应用服务器,对外部应用服务器向核心网发起业务请求时提供认证与数据转发等服务。
10、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用于提供传输数据的网络,例如,Internet网络等。
11、统一数据存储库(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用于为PCF策略提供存储和检索,开放的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检索和应用功能请求的用户信息存储等。
其中,终端(例如,UE1、UE4)通过无线空口接入5G网络并获得服务,终端通过空口和RAN节点进行交互,通过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消息和AMF节点进行交互。UPF节点负责终端中用户数据的转发和接收。UPF节点的为终端提供服务的传输资源和调度功能由SMF节点管理控制。AMF节点主要负责信令处理部分,例如: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附着与去附着以及网关选择等功能,且AMF节点还可以在为终端的会话提供服务的情况下,会为该会话提供控制面的存储资源,以存储会话标识、与会话标识关联的SMF网元标识等。SMF节点负责用户面节点选择,用户面节点重定向,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承载的建立、修改和释放以及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控制。当远端终端(例如,图1中的UE2)处于网络覆盖范围之外或者与RAN节点之间的信号质量不好(例如,低于预设门限)时,远端终端可以通过中继终端进行辅助,例如图1中,UE2可以通过UE1进行辅助,通过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通信,以及中继终端与RAN节点之间的通信来实现远端终端和RAN节点之间的通信。
为提高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终端可以与服务器之间建立两个端到端的网络层传输通道,即终端通过两个网络层传输通道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对于下行数据传输,服务器利用这两个端到端的网络层传输通道传输相同的数据,终端接收数据后,进行数据去重。
然而,上述方案需要终端和服务器都支持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multipath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MPTCP)功能。若终端或者服务器不支持MPTCP功能,就不能通过建立两个端到端的网络层传输通道来提高终端的传输可靠性。因此,在不考虑终端和服务器是否支持MPTCP功能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终端数据的传输可靠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多路径传输方法,能够解决在终端和服务器不支持MPTCP功能的情况下,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问题。
本申请首先提供了多路径传输方法,通过建立两条通信路径,并由用户面功能节点将在先建立的一条通信路径上传输的数据复制至另一条通信路径上传输,可以提高在先建立的通信路径上传输的数据的可靠性。
在第一种方式中,这两条通信路径中一条为直接通信路径,另一条为非直接通信路径。
在第二种方式中,这两条通信路径均为非直接通信路径。
其中,直接通信路径可以为远端终端(建立)的会话,非直接通信路径可以包括中继终端(建立)的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其中,所述会话可以是PDU会话。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首先结合图2对如何建立非直接通信路径进行说明。关于远端终端建立直接通信路径(或者说建立会话)的流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
应理解,下文中的RAN、UPF、SMF、PCF、AF、AS可以分别对应接入网节点、用户面功能节点、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策略控制功能节点、应用功能节点、应用服务器。
图2是一种建立非直接通信路径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2所示的方法100仅简单描述了如何建立非直接通信路径,关于具体细节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S101,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分别注册到网络,获取授权及策略参数信息。
其中,授权及策略参数信息用于中继终端的发现、选择及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PC5通信。
S102,中继终端建立会话。建立会话后,SMF为中继终端分配该会话对应的IP地址,通过该IP地址可以在中继终端与UPF之间传输数据。
S103,中继发现流程,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相互发现。
S104,远端终端与中继建立侧行链路。或者说,远端终端与中继建立PC5通信链路。
如果中继终端已经建立的会话不能满足远端终端的会话需求,中继为远端终端建立新的会话,该会话专为中继服务,并且SMF为中继分配该会话对应的IP地址。
S105,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用于通过侧行链路通信的IP地址。或者说,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用于PC5通信的IP地址。
S106,中继终端向AMF和SMF上报远端终端的标识和IP info,其中IP info为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的用于网络侧通信的地址。
比如,中继终端可以利用会话修改请求消息或远端终端报告(Remote UE Report)消息上报远端终端的标识和IP info。
例如,若中继终端建立的会话类型为IPv4,则SMF为中继终端分配的IP地址为Ipv4(如IP1),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的IP info为特定的端口号(如Port1),其中该特定的端口号可以是一个端口号范围,SMF获知中继终端将利用该IPv4地址和该特定的端口号(如IP1+Port1)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
若中继终端建立的会话类型为IPv6,则SMF为中继终端分配的IP地址为IPv6prefix(IPv6前缀),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的IP info为更长的IPv6 prefix,SMF获知中继终端将利用该更长的IPv6 prefix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例如,SMF为中继终端分配IP地址的IPv6前缀为64位,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的IP地址的IPv6前缀为96位。
S107,中继终端根据IP地址转发远端终端的上下行数据。
对于中继终端建立的会话类型为Ipv4的情况,假设远端终端在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建立的侧行链路上使用的IP地址为IP3,中继终端的会话对应的IP地址为IP1,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的IP info为Port1,那么中继终端将利用IP1+Port1(记为:IP1-1)来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中继终端要绑定IP3和IP1-1的关联关系,用于做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在下行方向,服务器利用IP1-1向远端终端传输数据,中继终端从UPF收到IP1-1数据包后,得知该数据包为远端终端的,再修改该数据包的IP地址为IP3,通过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建立的侧行链路将修改IP地址后的数据包发送给远端终端。在上行方向,远端终端侧利用IP3向服务器传输数据,中继终端收到IP3数据包后,再修改该数据包的IP地址为IP1-1,然后通过中继终端的会话将修改IP地址后的数据包发送到UPF,进而发送到服务器。
对于中继终端建立的会话类型为Ipv6的情况,假设该会话对应的IP地址为IP1(IPv6前缀),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的IP info为IP1-1(可以看做是整个IPv6地址),远端终端在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建立的侧行链路上使用的IP地址为IP1-1,那么中继终端利用IP1-1来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中继终端要绑定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和IP1-1的关联关系。在下行方向,服务器利用IP1-1向远端终端传输数据,中继终端从UPF收到IP1-1数据包后,得知该数据为远端终端的,通过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建立的侧行链路发送给远端终端。在上行方向,远端终端侧利用IP1-1向服务器传输数据,中继终端收到IP1-1数据包后,通过PDU会话发送到UPF,进而发送到服务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的方法200至900中,在先建立的通信路径为:第一通信路径,随后建立的通信路径为:第二通信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路径为直接通信路径,第二通信路径为非直接通信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路径为非直接通信路径,第二通信路径为直接通信路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均为非直接通信路径。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下面对该方法200进行说明。应理解,方法200是在已经建立了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的前提下执行的,本文中关于如何建立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或上文的描述,本申请不再赘述。
S210,SMF从第一设备接收第一信息。
相应地,第一设备向SMF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是远端终端、中继终端或者PCF。
其中,第一信息可以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其中,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通信路径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第二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第二通信路径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
可选地,第二会话是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也就是说,第二会话仅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而不能传输其他远端终端的数据。另外,第二会话也可以是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会话,也就是说,第二会话除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以外,还可以用于传输其他远端终端的数据。
应理解,该SMF为第一通信路径对应的SMF。比如,若第一通信路径为第一会话,则该SM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该SMF负责该第一会话的会话管理,即该SMF与第一会话对应。又如,若第一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则该SMF为建立第二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该SMF负责该第一会话的会话管理,即该SMF与第二会话对应。
S220,SMF根据第一信息,向UPF发送第二信息。
相应地,UPF接收来自SMF的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可以用于UPF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信息与第一信息相同。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信息是根据第一信息生成的。
下文中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进行详细说明,这里暂不作介绍。
应理解,该UPF为第一通信路径对应的UPF。比如,若第一通信路径为第一会话,则该UP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SMF所选择的UPF,该UPF为第一会话的用户面网元,即该UPF与第一会话对应。又如,若第一通信路径包括端终端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则该UPF为建立第二会话时,SMF所选择的UPF,该UPF为第二会话的用户面网元,即该UPF与第二会话对应。
S230,UPF根据第二信息,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需要说明书的是,S230可以替换为:UPF根据第二信息,分别通过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发送(或者,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
S230可以理解为:UPF接收到第二信息后,若接收到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分别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
其中,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是指远端终端的业务数据,即UPF接收到的针对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包中的载荷(payload)。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UPF在接收到第二信息后,若接收到针对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包,可以将该数据包复制一份,然后将复制得到的数据包中的包头替换为与第二通信路径对应的包头。这样,UPF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将替换包头后得到的数据包通过第二通信路径传输。最终,远端终端可以得到两个数据包,这两个数据包的载荷相同,包头不同。其中,第二通信路径对应的包头,可以理解为第二通信路径中会话所使用的地址。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UPF在接收到第二信息后,若接收到针对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包,可以将该数据包的载荷复制一份,然后再给复制得到的载荷添加与第二通信路径对应的包头。这样,UPF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将为复制得到的载荷添加包头后得到的数据包通过第二通信路径传输。最终,远端终端可以得到两个数据包,这两个数据包的载荷相同,包头不同。其中,第二通信路径对应的包头,可以理解为第二通信路径中会话所使用的地址。
综上,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UPF可以根据SMF的请求,通过直接通信路径和非直接通信路径这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从而可以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各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介绍具体实施例之前,首先对方法300至600中将涉及的两个概念进行统一说明。
(1)第一地址: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其中,第一地址是在建立第一会话后,SMF为远端终端分配的与第一会话对应的IP地址。
(2)第二地址:通过第二会话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例如,若第二会话的类型为Ipv4,则第二地址为SMF为中继终端分配的IP地址(如IP1)和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的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 info(即,特定的端口号,如Port1)构成的信息。若第二会话的类型为IPv6,则第二地址为IP info。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4所示的方法300以第一设备为远端终端,并且,第一通信路径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第二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为例进行描述。
S301,远端终端建立第一会话(即,第一通信路径),SMF为远端终端分配第一地址。
之后,远端终端可以利用第一地址与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AS)进行通信。
应理解,该SM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即该SMF与第一会话对应。
S302,远端终端通过第二通信路径连接到网络。
具体地,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建立侧行链路,并且中继终端建立第二会话。关于该过程可以参见方法100。在此过程中,SMF可以获知第二地址,并且可以保存第二地址和第二会话的标识的对应关系。
在建立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后,可以通过下述步骤实现UPF通过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S301和S302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则不需要执行S301和S302。
S303,远端终端获取第三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三信息是方法200中的第一信息的一个示例。也就是说,方法200的第一信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方法300中的第三信息。
其中,第三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针对第二会话的不同,第一信息可以不同,具体如下。
情况一:第二会话为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三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和中继终端的标识。
应理解,在建立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过程中,远端终端可以获得中继终端的标识。
另外,在中继终端建立第二会话的过程中或者建立第二会话后,中继终端可以将第二会话的标识发送给远端终端,从而远端终端可以获得第二会话的标识。
情况二:第二会话为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三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地址。
应理解,如果是Ipv6,在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建立侧行链路后,中继终端会为远端终端分配第二地址,从而远端终端可以获得第二地址。如果是Ipv4,中继终端根据其为远端终端分配的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 info和SMF为中继终端分配IP地址可以获知第二地址,并且中继终端可以向远端终端发送第二地址,从而远端终端可以获得第二地址。
可选地,第三信息还包括复制指示信息,该复制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比如,该复制指示信息可以为1个比特(bit),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远端终端通过PC5-S(PC5-Singalling)消息从中继终端获取第三信息。
S304,远端终端向SMF(第二设备的一例)发送第三信息。
相应地,SMF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
可选地,远端终端可以通过AMF向SMF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可以携带在PDU会话修改请求消息中。
S305,SMF根据第三信息,向UPF发送第二信息。
应理解,该UP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SMF所选择的UPF,即该UPF与第一会话对应。
其中,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地址。
可选地,第二信息可以通过N4会话修改请求消息携带。
对应于S303中的情况一,在S305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304a,SMF根据第三信息,确定第二地址。
具体地,如前所述,SMF可以保存第二会话的标识和第二地址的对应关系,因此SMF在接收到第三信息后,可以根据SMF第二会话的标识,确定第二地址。
对应于S303中的情况二,第二信息可以与第三信息相同。
可选地,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复制指示信息。
S306,UPF根据第二信息,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即,UPF根据第二信息,将第一PDU会话承载的数据包复制为用第二地址封装的数据包。
可选地,在S306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UPF接收远端终端的第五数据包,第五数据包包括远端终端的第三数据和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其中,S306具体可以包括:UPF通过第一会话发送第五数据包,并且,通过第二会话发送第六数据包,第六数据包包括第二地址和第三数据。
其中,获得第六数据包的方式可以参考方法200中对S230的描述。例如,在一种方式中,UPF接收到第五数据包后,可以将第五数据包复制一份,然后将复制得到的数据包中的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即,第一地址)替换为第二地址,从而可以得到第六数据包。在另一种方式中,UPF接收到第五数据包后,可以将第五数据包中的载荷(即,第三数据)复制一份,然后再给复制得到的载荷添加第二地址,从而可以得到第六数据包。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远端终端可以向核心网请求将通过在先建立的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通过直接通信路径和非直接通信路径这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远端,从而核心网中的UPF可以根据远端终端的请求,通过两条通信路径传输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5所示的方法400是以第一设备为PCF,并且,第一通信路径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第二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为例进行描述。
S401至S402,与S301至S302相同,可以参考S301至S302。
需要说明的是,S401和S402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则不需要执行S401和S402。
S403,AF向PCF发送第一信息。
相应地,PCF接收来自AF的第一信息。
应理解,该PC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SMF所选择的PCF,该PCF负责第一会话的会话策略,即该PCF与第一会话对应。
可选的,AF可以通过NEF向PCF发送第一信息。
可选的,第一信息承载在AF发起的策略授权创建或更新请求消息中。
针对第二会话的不同,第一信息可以不同,具体如下。
情况一:第二会话为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和中继终端的标识。
应理解,在中继终端建立第二会话的过程中,PCF可以通过SMF获得第二会话的标识和中继终端的标识。
情况二:第二会话为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地址。
如果是Ipv6,在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建立侧行链路后,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第二地址,因此中继终端可以确定第二地址。然后,中继终端可以向PCF发送第二地址,从而PCF可以获得第二地址。
如果是Ipv4,中继终端根据其为远端终端分配的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 info和SMF为中继终端分配IP地址可以获知第二地址。然后,中继终端可以向PCF发送第二地址,从而PCF可以获得第二地址。
可选地,第一信息还包括复制指示信息,该复制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比如,该复制指示信息可以为1个比特(bit),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S404,PCF向SMF(第二设备的一例)发送第一信息。
相应地,SMF接收来自PCF的第三信息。
应理解,该SM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即该SMF与第一会话对应。
可选地,第一信息携带在会话管理策略关联修改消息中。
S405,SMF根据第一信息,向UPF发送第二信息。
应理解,该UP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SMF所选择的UPF,即该UPF与第一会话对应。
其中,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地址。
可选地,第二信息可以通过N4会话修改请求消息携带。
对应于S403中的情况一,在S405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404a,SMF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
具体地,如前所述,SMF会保存第二会话的标识和第二地址的对应关系,因此SMF在接收到第一信息后,可以根据SMF第二会话的标识,确定第二地址。
可选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复制指示信息。
S406,UPF根据第二信息,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S406与S306相同,可以参考S306。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AF可以通过PCF请求UPF将通过在先建立的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通过直接通信路径和非直接通信路径这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远端,从而UPF可以根据PCF的请求,通过两条通信路径传输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6所示的方法500以第一设备为中继终端,并且,第一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第二通信路径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为例进行描述。
S501,远端终端通过第一通信路径连接到网络。
该步骤与S302类似,可以参考S302。
之后,远端终端可以利用第二地址与AS进行通信。
S502,远端终端建立第一会话,SMF为远端终端分配第一地址。
在建立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后,可以通过下述步骤实现UPF通过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
应理解,该SM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即该SMF与第一会话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S501和S502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则不需要执行S501和S502。
S503,远端终端获取第三信息。
其中,第三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三信息是方法200中的第一信息的一个示例。
针对第二会话的不同,第三信息可以不同,具体如下。
情况一:第二会话为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三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或者第一地址。
情况二:第二会话为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三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或者第一地址。
应理解,在建立第一会话的过程中,远端终端可以获得第一会话的标识,在建立第一会话后,SMF可以向远端终端分配第一会话对应的第一地址。
可选地,第三信息还包括复制指示信息,该复制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比如,该复制指示信息可以为1个比特(bit),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S504,远端终端向中继终端(第二设备的一例)发送第三信息。
相应地,中继终端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
可选地,第三信息可以携带在PC5-S(PC5-Singalling)消息中。
S505,中继终端根据第三信息,向SMF发送第一信息。
相应地,SMF接收来自中继终端的第一信息。
应理解,该SMF为建立第二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即该SMF与第二会话对应。
对应于S503中的情况一,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
具体地,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则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地址,则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即此时第一信息和第三信息相同。
对应于S503中的情况二,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远端终端的标识和第二地址。或者,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
具体地,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则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远端终端的标识和第二地址。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地址,则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即此时第一信息和第三信息相同。
应理解,中继终端在接收到第三信息后,可以根据远端终端的标识,获取自己所保存的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即第二地址。
可选地,中继终端通过AMF向SMF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可以通过PDU会话修改请求消息携带。
S506,SMF根据第一信息,向UPF发送第二信息。
应理解,该UPF为建立第二会话时,SMF所选择的UPF,即该UPF与第二会话对应。
对应于S505和S503中的情况一,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
其中,若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则在S506之前,SMF首先确定第一地址。其中SMF保存有第一会话的标识和第一地址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会话的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确定第一地址。
对应于S505和S503中的情况二,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远端终端的标识和第二地址。在S506之前,SMF可以首先确定第一地址。
其中,SMF保存有第一会话的标识和第一地址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会话的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确定第一地址。
可选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复制指示信息。
可选地,第二信息携带在N4会话修改请求消息中。
S507,UPF根据第二信息,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即,对应于上述情况一,UPF根据第二信息,将第二PDU会话承载的数据包复制为用第一地址封装的数据包。
对应于上述情况二,UPF根据第二信息,将用第二地址封装的数据包复制为用第一地址封装的数据包。
可选地,对应于上述情况一,在S507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UPF接收远端终端的第一数据包,第一数据包包括远端终端的第一数据和第二会话对应的地址(即,第二地址)。
其中,S507具体可以包括:UPF通过第二会话发送第一数据包,并且通过第一会话发送第二数据包,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一数据。
其中,获得第二数据包的方式可以参考方法200中对S230的描述。例如,在一种方式中,UPF接收到第一数据包后,可以将第一数据包复制一份,然后将复制得到的数据包中的第二地址替换为第一地址,从而可以得到第二数据包。在另一种方式中,UPF接收到第一数据包后,可以将第一数据包中的载荷(即,第一数据)复制一份,然后再给复制得到的载荷添加第一地址,从而可以得到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对应于上述情况二,在S507之前,该方法还包括:UPF接收远端终端的第三数据包,第三数据包包括远端终端的第二数据和第二地址。
其中,S507具体可以包括:UPF通过第二会话发送第三数据包,并且通过第一会话发送第四数据包,第四数据包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数据。
其中,获得第四数据包的方式可以参考方法200中对S230的描述。例如,在一种方式中,UPF接收到第三数据包后,可以将第三数据包复制一份,然后将复制得到的数据包中的第二地址替换为第一地址,从而可以得到第四数据包。在另一种方式中,UPF接收到第三数据包后,可以将第三数据包中的载荷(即,第二数据)复制一份,然后再给复制得到的载荷添加第一地址,从而可以得到第四数据包。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远端终端可以通过中继终端和SMF请求UPF将通过在先建立的非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通过直接通信路径和非直接通信路径这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远端,从而UPF可以根据远端终端的请求,通过两条通信路径传输非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7所示的方法600以第一设备为PCF,并且,第一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第二通信路径为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为例进行描述。
S601至S602,与S501至S502相同,可以参考S501至S502。
需要说明的是,S601和S602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则不需要执行S601和S602。
S603,AF向PCF发送第一信息。
应理解,该PCF为建立第二会话时SMF所选择的PCF,该PCF负责第二会话的会话策略,即该PCF与第二会话对应。
可选的,AF通过NEF向PCF发送第一信息。
可选的,第一信息承载在AF发起的策略授权创建或更新请求消息中。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信息是方法200中的第一信息的一个示例。
针对第二会话的不同,第一信息可以不同,具体如下。
情况一:第二会话为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
应理解,在第一会话建立完成后,AF可以获得从远端终端获取远端终端的标识和第一会话的标识,或第一地址。
情况二:第二会话为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会话的标识、远端终端的标识和第二地址;或者,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
应理解,如果是Ipv6,在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建立侧行链路后,中继终端会为远端终端分配第二地址,远端终端从中继终端获取第二地址,并向AF发送第二地址,从而AF可以获得第二地址。如果是Ipv4,中继终端根据其为远端终端分配的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 info和SMF为中继终端分配IP地址可以获知第二地址,远端终端从中继终端获取第二地址,并向AF发送第二地址,从而AF可以获得第二地址。
可选地,第一信息还包括复制指示信息,该复制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比如,该复制指示信息可以为1个比特(bit),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S604,PCF向SMF发送第一信息。
相应地,SMF接收来自PCF的第一信息。
应理解,该SMF为建立第二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即该SMF与第二会话对应。
可选地,第一信息可以携带在会话管理策略关联修改消息中。
S605至S606,与S506至S507相同,可以参见S506至S507。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AF可以向核心网请求将通过在先建立的非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通过直接通信路径和非直接通信路径这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远端,从而核心网中UPF可以根据AF的请求,通过两条通信路径传输非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前文结合图3至图7对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进行了说明,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种多路径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下面对该方法700进行说明。应理解,方法700是在建立在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的前提下执行的,本文中关于如何建立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不再赘述。
S710,SMF从第一设备接收第一信息。
相应地,第一设备向SMF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为第一中继终端或者PCF。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其中,第一通信路径可以包括第一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第一侧行链路和第一中继终端的第一会话,第二通信路径可以包括第二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第二侧行链路和第二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
可选地,第一会话是第一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另外,第一会话也可以是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会话。
类似地,第二会话可以是第二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另外,第二会话也可以是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会话。
应理解,所述会话可以是PDU会话。比如,第一会话为第一PDU会话,第二会话为第二PDU会话。
还应理解,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都可以称为:非直接通信路径。
应理解,该SMF为第一通信路径对应的SMF。即,该SM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该SMF负责该第一会话的会话管理,该SMF与第一会话对应。
S720,SMF根据第一信息,向UPF发送第二信息。
相应地,UPF接收来自SMF的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可以用于UPF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信息与第一信息相同。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信息是根据第一信息生成的。
下文中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进行详细说明,这里暂不作介绍。
应理解,该UPF为第一通信路径对应的UPF。即,该UP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SMF所选择的UPF,该UPF为第一会话的用户面网元,该UPF与第一会话对应。
S730,UPF根据第二信息,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S730可以替换为:UPF根据第二信息,分别通过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发送(或者,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
S730可以理解为:UPF接收到第二信息后,UPF在接收到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分别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
其中,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可以是指远端终端的业务数据,即UPF接收到的针对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包中的载荷(payload)。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UPF在接收到第二信息后,若接收到针对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包,可以将该数据包复制一份,然后将复制得到的数据包中的包头替换为与第二通信路径对应的包头。这样,UPF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将替换包头后得到的数据包通过第二通信路径传输。最终,远端终端可以得到两个数据包,这两个数据包的载荷相同,包头不同。其中,第二通信路径对应的包头,可以理解为第二通信路径中会话所使用的地址。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UPF在接收到第二信息后,若接收到针对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包,可以将该数据包的载荷复制一份,然后再给复制得到的载荷添加与第二通信路径对应的包头。这样,UPF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将为复制得到的载荷添加添加包头后得到的数据包通过第二通信路径传输。最终,远端终端可以得到两个数据包,这两个数据包的载荷相同,包头不同。其中,第二通信路径对应的包头,可以理解为第二通信路径中会话所使用的地址。
综上,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UPF可以根据SMF的请求,通过两条非直接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从而可以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各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介绍具体实施例之前,首先对方法800和900中将涉及的两个概念进行统一说明。
(1)第一地址:通过第一会话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这里的第一地址与前文中的第二地址类似,其具体形式以及如何获得第一地址,可以参见前文对第二地址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2)第二地址:通过第二会话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类似地,这里的第二地址与前文中的第二地址类似,其具体形式以及如何获得第二地址,可以参见前文对第二地址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9所示的方法800以第一设备为远端终端为例进行描述的。
S801,远端终端通过第一通信路径连接到网络。
具体地,远端终端和第一中继终端之间建立第一侧行链路,并且第一中继终端建立第一会话。第一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用于PC5通信的IP地址和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地址,以及,第一会话对应的SMF为第一中继终端分配第一会话对应的IP地址。在此过程中,SMF可以获知第一地址,并且可以保存第一地址和第一会话的标识的对应关系。
S802,远端终端通过第二通信路径连接到网络。
具体地,远端终端和第二中继终端之间建立第二侧行链路,并且第二中继终端建立第二会话。第二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用于PC5通信的IP地址和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地址,以及,第二会话对应的SMF为第二中继终端分配第二会话对应的IP地址。在此过程中,SMF可以获知第二地址,并且可以保存第二地址和第二会话的标识的对应关系。
在建立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后,可以通过下述步骤实现UPF通过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S801和S802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则不需要执行S801和S802。
S803,远端终端获取第三信息。
其中,第三信息可以用于将通过第一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针对第二会话的不同,第三信息可以不同,具体如下。
情况一:第二会话为第二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三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
其中,远端终端可以从第二中继终端获取第二会话的标识。
情况二:第二会话为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第二中继终端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三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地址。
应理解,如果是Ipv6,在远端终端和第二中继终端建立侧行链路后,第二中继终端会为远端终端分配第二地址,从而远端终端可以获得第二地址。
另外,如果是Ipv4,第二中继终端根据其为远端终端分配的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info和SMF为第二中继终端分配IP地址可以获知第二地址,并且第二中继终端可以向远端终端发送第二地址,从而远端终端可以获得第二地址。
可选地,第三信息还可以包括复制指示信息,该复制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比如,该复制指示信息可以为1个比特(bit),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远端终端通过PC5-S(PC5-Singalling)消息从第二中继终端获取第三信息。
S804,远端终端向第一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相应地,第一中继终端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
可选地,远端终端通过PC5-S(PC5-Singalling)消息向第一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
S805,第一中继终端根据第三信息,向SMF发送第一信息。
相应地,SMF接收来自第一中继终端的第一信息。
可选地,第一中继终端通过AMF向SMF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可以携带在PDU会话修改请求消息中。
应理解,该SMF为第一会话对应的SMF。
对应于S803中的情况一,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和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或者,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地址。
其中,第二会话的标识可以是第二中继终端向第一中继终端发送的。第二地址可以是第二中继终端向第一中继终端发送的。
对应于S803中的情况二,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以及第一地址。或者,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
S806,SMF根据第一信息,向UPF发送第二信息。
相应地,UPF接收来自SMF的第二信息。
可选地,第二信息可以携带在N4会话修改请求消息中。
对应于S803和S805中的情况一,所述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地址。
在第一信息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和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的情况下,SMF可以根据第二会话的标识和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确定第二地址。
对应于S803和S805中的情况二,所述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
在第一信息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以及第一地址的情况下,SMF可以根据第二会话的标识和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确定第二地址。
S807,UPF根据第二信息,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该步骤与S730相同,具体可以参考S730,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远端终端可以通过第一中继终端和SMF请求UPF将通过在先建立的非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通过该非直接通信路径和另一条非直接通信路径这两条通信路径传输,从而UPF可以根据远端终端的请求,通过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10所示的方法900以第一设备为PCF为例进行描述。
S901至S902,与S801至S802相同,可以参考S801至S802。
需要说明的是,S901和S902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则不需要执行S901和S902。
S903,AF向PCF获取第一信息。相应地,PCF接收来自AF的第一信息。
应理解,该PC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SMF所选择的PCF,该PCF负责第一会话的会话策略,即该PCF与第一会话对应。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可选的,AF通过NEF向PCF发送第一信息。
可选的,第一信息承载在AF发起的策略授权创建或更新请求消息中。
针对第二会话的不同,第一信息可以不同,具体如下。
情况一:第二会话为第二中继终端为该远端终端建立的特定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和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或者,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地址。
其中,第二会话的标识和第二地址可以是第二中继终端向AF发送的。
情况二:第二会话为多个远端终端共享的第二中继终端的会话。
进一步地,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会话的标识、第二中继终端的标识以及第一地址;或者,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
可选地,第一信息还包括复制指示信息,该复制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比如,该复制指示信息可以为1个比特(bit),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S904,PCF向SMF发送第一信息。相应地,SMF接收来自PCF的第一信息。
应理解,该SMF为第一会话对应的SMF。
可选的,第一信息可以通过会话管理策略关联修改消息携带。
S905至S906,与S806至S807相同,可以参考S806至S807。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AF可以通过PCF请求UPF将通过在先建立的非直接通信路径的数据通过该非直接通信路径和另一条非直接通信路径这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远端,从而UPF可以根据AF的请求,通过两条通信路径传输远端终端的数据,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3至图10所描述的实施例为UPF通过两条通信路径传输在先建立的一条通信路径上的数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还可以扩展至UPF可以通过两条以上的通信路径传输在先建立的一条通信路径上的数据。
除上文描述的多路径传输方法以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以下几种多路径传输方法,能够解决在终端和服务器不支持MPTCP功能的情况下,终端的数据传输可靠性问题。与上文描述的多路径传输方法不同的是,上文描述的方法是UPF进行数据复制传输,下文描述的方法是接入网节点(下文中以RAN为例)进行数据复制传输。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下面对图11所示的方法1000进行说明。
S1001,远端终端建立第一会话,第一SMF为远端终端分配第一地址。
之后,远端终端可以利用第一地址与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AS)进行通信。
其中,第一会话中的第一QoS流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第一应用数据,该第一应用数据使用第一地址封装,即第一QoS流与第一地址对应。该方法中的第一地址与前文中的第一地址相同。
应理解,第一SMF为建立第一会话时,AMF所选择的SMF,即第一SMF与第一会话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S1001为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第一会话,则不需要执行S1001。
S1002,远端终端向第一SMF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其中,第一请求消息包括第一QoS流标识符,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SMF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应理解,QoS流标识符可以用QFI表示,比如,第一QoS流标识符可以记作:QFI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1001中假设已经建立了第一QoS流,若在S1001中没有建立第一QoS流,则第一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第一地址。第一SMF收到第一请求消息后,可以建立与第一地址对应的第一QoS流。
可选地,远端终端通过AMF向SMF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可以是PDU会话修改请求消息。
S1003,第一SMF确定第一临时标识。
其中,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SMF为第一QoS流分配的临时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S1003可以是在第一SMF接收到远端终端的第一请求消息后执行的,也可以是第一SMF自主执行的,即S1002为可选步骤。
S1004,第一SMF向UPF发送第一地址和第一QoS流标识符。
具体地,UPF接收到第一SMF发送的信息后,可以获知第一QoS流和第一地址对应。
可选地,第一地址和第一QoS流标识符可以通过N4会话修改请求消息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限定S1003和S1004的先后顺序,S1004可以在S1003之前执行,也可以在S1003之后执行,或者,S1003和S1004可以同时执行。
应理解,S1004为可选步骤。
S1005,第一SMF向RAN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RAN根据第一信息可以获知第一QoS流的临时标识符为第一临时标识。
可选地,第一SMF通过AMF向RAN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承载在N1N2消息转移(N1N2 Message Transfer)消息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限定S1004和S1005的先后顺序,S1005可以在S1004之前执行,也可以在S1004之后执行,或者,S1004和S1005可以同时执行。
S1006,第一SMF向远端终端发送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
应理解,本申请并不限定S1005和S1006的先后顺序。
可选地,第一SMF通过AMF向远端终端发送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承载在N1N2消息转移(N1N2 Message Transfer)消息中。
可选地,远端终端接收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后,存储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的关系。进一步,远端终端再根据第一QoS流和第一应用的关系,获知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一应用的关系。
S1007,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建立侧行链路,并且,远端终端告知中继终端该远端终端的IP地址为第一地址。
另外,如果中继终端没有建立会话,则中继终端建立第二会话,并且可以通过第二会话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如果中继终端建立了会话(记作:第二会话),则中继终端可以通过第二会话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其中,第二会话由第二SMF负责,第一SMF和第二SMF可以是同一SMF,也可以是不同的SMF。
需要说明的是,该远端终端和该中继终端接入同一RAN。具体地,在中继发现或者选择时,远端终端选择与自己接入小区ID相同的终端作为其中继终端。比如,在中继发现过程中,中继终端可以将自己所驻留的小区ID发送给远端终端,远端终端如果确定其接收的小区ID与自己接入的小区ID相同,则选择该中继终端为其提供中继服务。
还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07也可以在步骤S1002或S1003之前执行,或者也可以与步骤S1002或S1003同时执行。
S1008,远端终端向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
其中,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第三信息用于中继终端向第二SMF请求第二SMF为RAN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会话的QoS流的关联关系,该关联关系用于RAN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与第一QoS流关联的第二会话的QoS流上传输。
具体地,远端终端确定第一应用数据需要经过多路径传输时,根据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一应用的关系确定第一临时标识,然后再向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
可选的,远端终端通过PC5-S(PC5-Singalling)消息向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
S1009,中继终端根据第三信息,向第二SMF发送第四信息。
其中,第四信息用于第二SMF向RAN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会话的QoS流的关联关系。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
可选的,中继终端通过AMF向第二SMF发送第四信息。第四信息可以携带在PDU会话修改请求消息中。
S1010,第二SMF根据第四信息,向RAN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包括第二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第二信息用于RAN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传输。
应理解,如果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则第二SMF可以确定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的QoS流为第二QoS流,从而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二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符。
还应理解,若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QoS流标识符,则第二信息和第四信息可以相同。
可选地,第二SMF通过AMF向RAN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承载在N1N2消息转移(N1N2 Message Transfer)消息中。
S1011,RAN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传输。
具体地,RAN在收到第一会话中的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给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QoS流与第一临时标识关联,并可以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二会话中的第二QoS流关联,从而可以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到第二QoS流上,利用第二QoS流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发送到中继终端。中继终端识别出接收到的数据中的IP地址为第一地址,则通过与该远端终端的侧行链路将该数据发送给该远端终端。
综上,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SMF通过向RAN配置远端终端的第一QoS流和中继终端的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使得RAN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发送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上传输至中继终端,中继终端进一步可以通过其与远端终端的侧行链路将该数据发送至该远端终端,从而可以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应理解,方法1000描述的是基于QoS流粒度进行数据复制,该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基于会话粒度进行数据复制,即将第一会话和第二会话关联起来。相应地,第二会话仅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此外还可以结合流粒度和会话粒度,先将第一会话和第二会话关联起来,再将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关联起来。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下面对图12所示的方法1100进行说明。
S1101,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建立侧行链路,并且该远端终端通过该中继终端连接到网络。
具体地,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建立侧行链路,并且中继终端建立第一会话。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用于PC5通信的IP地址和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地址,以及,第一SMF为中继终端分配第一会话对应的IP地址。
应理解,第一会话与第一SMF对应。这里的第一会话类似于前文描述的方法300至900中的第二会话。
需要说明的是,S1101为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建立侧行链路以及第一会话,则不需要执行S1101。
S1102,中继终端向第一SMF发送远端终端的标识和第一地址。
第一地址为通过第一会话传输远端终端的第一应用数据的地址。这里的第一地址类似于前文描述的方法300至900中的第二地址,具体可以参见前文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S1103,第一SMF向UPF发送第一地址和第一QoS流标识符。
其中,第一QoS流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第一应用数据,即第一QoS流用于传输第一地址的数据,或者说第一QoS流与第一地址对应。UPF接收到第一SMF发送的信息后,可以获知第一QoS流和第一地址对应。
应理解,第一QoS流可以在S1102之前建立,也可以在S1102之后建立,在建立第一QoS流后,第一SMF可以将第一QoS流标识符通知给中继终端。
还应理解,S1103为可选步骤。
S1104,第一SMF确定第一临时标识。
其中,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的临时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S1103和S1104的先后顺序,S1104可以在S1103之前执行,也可以在S1103之后执行,或者,S1103和S1104可以同时执行。
可选地,在S1104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中继终端向第一SMF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可以包括第一QoS流标识符。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SMF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
S1105,第一SMF向RAN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
可选地,第一SMF通过AMF向RAN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承载在N1N2消息转移(N1N2 Message Transfer)消息中。
S1106,第一SMF向中继终端发送第一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中继终端向远端终端发送第一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
比如,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可以承载在N1N2消息转移(N1N2 MessageTransfer)消息中。
可选地,远端终端接收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后,存储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的关系。进一步,远端终端再根据第一QoS流和第一应用的关系,获知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一应用的关系。
S1107,远端终端接入中继终端所接入的RAN。
比如,远端终端从中继终端获取中继终端接入的RAN对应的小区ID,然后接入该小区ID对应的RAN。
S1108,远端终端建立第二会话。
应理解,这里的第二会话类似于前文描述的方法300至900中的第一会话。
S1109,远端终端向第二SMF发送第三信息。
其中,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第三信息用于请求第二SMF为RAN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该关联关系用于RAN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会话的QoS流上传输。
具体地,远端终端确定第一应用数据需要经过多路径传输时,根据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一应用的关系确定第一临时标识,然后再向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
应理解,第二SMF与第二会话对应,即第二会话由第二SMF负责。第二SMF与第一SMF可以是同一SMF,也可以是不同的SMF,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S1110,第二SMF根据第三信息,向RAN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包括第二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二信息用于RAN将所述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QoS流传输。
应理解,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相同。
S1111,RAN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传输。
具体地,RAN在收到第一会话中的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给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QoS流与第一临时标识关联,并可以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二会话中的第二QoS流关联,从而可以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到第二QoS流上,利用第二QoS流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发送到远端终端。
综上,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SMF通过向RAN配置中继终端的第一QoS流和远端终端的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使得RAN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发送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上传输至该远端终端,从而可以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应理解,与方法1000类似,方法1100还可以扩展到基于会话粒度进行数据复制,或者结合流粒度和会话粒度进行数据复制。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下面对图13所示的方法1200进行说明。
S1201,远端终端与第一中继终端建立侧行链路,并且该远端终端通过第一中继终端连接到网络。
具体地,远端终端和第一中继终端之间建立侧行链路,并且第一中继终端建立第一会话。第一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用于PC5通信的IP地址和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地址,以及,第一SMF为第一中继终端分配第一会话对应的IP地址。
应理解,第一SMF与第一会话对应。这里的第一会话类似于前文描述的方法300至900中的第二会话。
需要说明的是,S1201为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远端终端和第一中继终端之间建立侧行链路以及第一会话,则不需要执行S1201。
S1202,第一中继终端向第一SMF发送远端终端标识和第一地址。
第一地址为通过第一会话传输远端终端的第一应用数据的地址。这里的第一地址类似于前文描述的方法300至900中的第二地址,具体可以参见前文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S1203,第一SMF向UPF发送第一地址和第一QoS流标识符。
其中,第一QoS流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第一应用数据,即第一QoS流用于传输第一地址的数据,或者说第一QoS流与第一地址对应。UPF接收到第一SMF发送的信息后,可以获知第一QoS流和第一地址对应。
应理解,第一QoS流可以在S1202之前建立,也可以在S1202之后建立,在建立第一QoS流后,第一SMF可以将第一QoS流标识符通知给第一中继终端。
还应理解,S1203为可选步骤。
S1204,第一SMF确定第一临时标识。
其中,第一临时标识为第一会话的第一QoS流的临时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S1203和S1204的先后顺序,S1204可以在S1203之前执行,也可以在S1203之后执行,或者,S1203和S1204可以同时执行。
可选地,在S1204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继终端向第一SMF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可以包括第一QoS流标识符。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SMF为第一QoS流分配临时标识。
S1205,第一SMF向RAN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
可选地,第一SMF通过AMF向RAN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承载在N1N2消息转移(N1N2 Message Transfer)消息中。
S1206,第一SMF向第一中继终端发送第一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第一中继终端向远端终端发送第一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
比如,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可以承载在N1N2消息转移(N1N2 MessageTransfer)消息中。
可选地,远端终端接收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后,存储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的关系。进一步,远端终端再根据第一QoS流和第一应用的关系,获知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一应用的关系。
S1207,远端终端与第二中继终端建立侧行链路,并且该远端终端通过第二中继终端连接到网络,以及远端终端告知第二中继终端该远端终端的IP地址为第二地址。
具体地,远端终端和第二中继终端之间建立侧行链路,并且第二中继终端建立第二会话。第二中继终端为远端终端分配用于PC5通信的IP地址和用于网络侧通信的IP地址,以及,第二SMF为第二中继终端分配第二会话对应的IP地址。
应理解,第二SMF与第二会话对应。这里的第二会话类似于前文描述的方法300至900中的第二会话,第二地址类似于前文描述的方法300至900中的第二地址。第一SMF和第二SMF可以是同一SMF,也可以是不同的SMF,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中继终端和第二中继终端接入同一RAN。
还需要说明的是,S1207为可选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已经建立了远端终端和第二中继终端之间建立侧行链路以及第二会话,则不需要执行S1207。
S1208,远端终端向第二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
其中,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一QoS流标识符,第三信息用于第二中继终端向第二SMF请求第二SMF为RAN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会话的QoS流的关联关系,该关联关系用于接入网节点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与第一QoS流关联的第二会话的QoS流上传输。
具体地,远端终端确定第一应用数据需要经过多路径传输时,根据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一应用的关系确定第一临时标识,然后再向中继终端发送第三信息。
S1209,第二中继终端根据第三信息,向第二SMF发送第四信息。
其中,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会话的第二QoS流标识符。第四信息用于第二SMF向RAN配置第一QoS流和第二会话的QoS流的关联关系。
可选的,第二中继终端通过AMF向第二SMF发送第四信息。第四信息可以携带在PDU会话修改请求消息中。
S1210,第二SMF根据第四信息,向RAN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第二信息用于接入网节点RAN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传输。
应理解,如果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远端终端的标识,则第二SMF可以确定用于传输该远端终端的数据的QoS流为第二QoS流,从而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二QoS流标识符和第一临时标识符。
还应理解,若第四信息包括第一临时标识和第二QoS流标识符,则第二信息和第四信息可以相同。
可选地,第二SMF通过AMF向RAN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承载在N1N2消息转移(N1N2 Message Transfer)消息中。
S1211,RAN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传输。
具体地,RAN在收到第一会话中的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传输给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QoS流与第一临时标识关联,并可以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临时标识与第二会话中的第二QoS流关联,从而可以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到第二QoS流上,利用第二QoS流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发送到中继终端。中继终端识别出接收到的数据中的IP地址为第一地址,则通过与该远端终端的侧行链路将该数据发送给该远端终端。
综上,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传输方法,SMF通过向RAN配置第一中继终端的第一QoS流和第二中继终端的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使得RAN在接收到第一QoS流的数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QoS流将该数据发送至远端终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的关联关系,将第一QoS流的数据复制至第二QoS流上传输至该远端终端,从而可以提高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可靠性。
应理解,与方法1000和1100类似,方法1200还可以扩展到基于会话粒度进行数据复制,或者结合流粒度和会话粒度进行数据复制。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案可以进行合理的组合使用,并且实施例中出现的各个术语的解释或说明可以在各个实施例中互相参考或解释,对此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上述各个过程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或序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结合图3至图13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以下,结合图14至图16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4所示,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包括收发单元2100和处理单元2200。
该收发单元2100可以包括发送单元和/或接收单元。该收发单元2100可以是收发器(包括发射器和/或接收器)、输入/输出接口(包括输入和/或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收发单元21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和/或接收的步骤。
该处理单元2200可以是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多个)、具有处理器功能的处理电路等,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内部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外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等。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单元2200执行该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
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上述方法200至方法900中任一方法中的用户面功能节点或者UPF,且可以执行相应方法中由用户面功能节点或UPF所执行的操作。
例如,收发单元2100用于,接收来自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装置2000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处理单元2200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应理解,收发单元2100以及处理单元2200还可以执行方法200至方法900中任一方法中由用户面功能节点或者UPF所执行的其他操作,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上述方法200至方法900中任一方法中的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或者SMF,且可以执行相应方法中由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或者SMF所执行的操作。
例如,收发单元2100用于:从第一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用户面功能节点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节点,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应理解,收发单元2100以及处理单元2200还可以执行方法200至方法900中任一方法中由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或者SMF所执行的其他操作,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上述方法200至方法900中任一方法中的远端终端,且可以执行相应方法中由远端终端所执行的操作。
例如,处理单元2200或者收发单元2100用于获取第三信息;收发单元2100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装置2000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装置2000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装置2000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装置2000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装置2000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装置2000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装置2000之间的侧行链路。
应理解,收发单元2100以及处理单元2200还可以执行方法200至方法900中任一方法中由远端终端所执行的其他操作,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上述方法200至方法900中任一方法中的中继终端,且可以执行相应方法中由中继终端所执行的操作。
例如,收发单元2100用于: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远端终端所对应的装置2000的第二会话,和所述装置2000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向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应理解,收发单元2100以及处理单元2200还可以执行方法200至方法900中任一方法中由中继终端所执行的其他操作,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上述方法1000至方法1200中任一方法中的任一网元(例如,SMF、RAN、中继终端、远端终端等),且可以执行相应方法中由相应网元所执行的操作,具体可以参考相应方法的相应操作,这里不再详述。
应理解,上述各个单元的划分仅仅是功能上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能会有其它的划分方法。
还应理解,上述处理单元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或者可以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实现。
图1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该通信装置3000可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任一网元所能实现的功能。
通信装置3000可包括处理器3001。所述处理器3001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可以实现一定的控制功能。所述处理器3001可以用于对该通信装置3000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处理器3001也可以存有指令和/或数据,所述指令和/或数据可以被所述处理器3001运行,使得所述通信装置30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3000中可以包括存储器3002,其上可以存有指令,所述指令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所述通信装置30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存储器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可选的,处理器中也可以存储指令和/或数据。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例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对应关系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或者存储在处理器中。
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3000可以包括基带电路3003,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
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3000可以包括射频电路3004,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发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BAR帧。射频电路3004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
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3000可以包括天线3005,主要用于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3000可以包括总线3006,用于连接通信装置3000的各部分,如上述的处理器3001、存储器3002、基带电路3003、射频电路3004和天线3005。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4000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6仅示出了通信装置4000的主要部件。该通信装置4000可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远端终端或中继终端的功能。
如图16所示,通信装置4000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可选地,通信装置4000包括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
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通信装置4000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通信装置40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远端终端或中继终端所执行的操作。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通信装置4000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通信装置4000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16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通信装置4000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通信装置4000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6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通信装置4000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通信装置4000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通信装置4000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通信装置4000的收发单元4001,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通信装置4000的处理单元4002。如图400所示,通信装置4000包括收发单元4001和处理单元40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40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40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40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前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任一网元(如,SMF、UPF、远端终端、中继终端等)所执行的操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任一网元(如,SMF、UPF、远端终端、中继终端等)所执行的操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系统,其包括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网元。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应理解,上述通信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例如,该处理装置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c,SSD))等。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和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通信单元(收发器)执行方法实施例中接收或发送的步骤,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个实施例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编号“第一”、“第二”…仅仅为了区分不同的对象,比如为了区分不同的网络设备,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构成限制,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中,“当…时”、“若”以及“如果”均指在某种客观情况下网元会做出相应的处理,并非是限定时间,且也不要求网元实现时一定要有判断的动作,也不意味着存在其它限定。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A对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还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出现的类似于“项目包括如下中的一项或多项:A,B,以及C”表述的含义,如无特别说明,通常是指该项目可以为如下中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A和A;A,A和A;A,A和B;A,A和C,A,B和B;A,C和C;B和B,B,B和B,B,B和C,C和C;C,C和C,以及其他A,B和C的组合。以上是以A,B和C共3个元素进行举例来说明该项目的可选用条目,当表达为“项目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A,B,……,以及X”时,即表达中具有更多元素时,那么该项目可以适用的条目也可以按照前述规则获得。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本申请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来自会话管理功能节点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仅用于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会话对应的地址;
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二会话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包;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一会话发送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地址和所述第一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三数据包,所述第三数据包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二地址;
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二会话发送所述第三数据包;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一会话发送第四数据包,所述第四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地址和所述第二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接收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五数据包,所述第五数据包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三数据和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一会话发送所述第五数据包;
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通过所述第二会话发送第六数据包,所述第六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二地址和所述第三数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包括复制指示信息,所述复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6.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会话管理功能节点从第一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用户面功能节点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为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节点,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节点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中继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仅用于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
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地址。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地址。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中继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
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地址;
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地址。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二地址;
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地址。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地址和所述第二地址。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远端终端或者策略控制功能节点,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会话的标识和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
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二地址。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地址。
17.如权利要求6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复制指示信息;和/或,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复制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复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18.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远端终端获取第三信息;
所述远端终端向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或者,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中继终端,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
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或者第一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仅用于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
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会话的标识和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会话管理功能节点,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会话;
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其中,所述远端终端获取第三信息包括:
所述远端终端从所述中继终端接收所述第二地址。
22.如权利要求1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信息包括复制指示信息,所述复制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23.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终端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将通过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第二通信路径;
所述中继终端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向会话管理功能节点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传输的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复制至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远端终端所对应的中继终端的第二会话,和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远端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远端终端的第一会话。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或者,
所述第一会话的标识和所述远端终端的标识,以及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所述中继终端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地址,所述第一地址为所述第一会话对应的地址。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地址;或者,
所述第一地址和第二地址,所述第二地址为所述中继终端通过所述第二会话传输所述远端终端的数据的地址。
2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011163372.8A 2020-10-27 2020-10-27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45138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63372.8A CN114513864A (zh) 2020-10-27 2020-10-27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EP21884893.5A EP4221005A4 (en) 2020-10-27 2021-10-08 MULTI-PATH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CT/CN2021/122592 WO2022089164A1 (zh) 2020-10-27 2021-10-08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8/300,395 US20230254922A1 (en) 2020-10-27 2023-04-14 Multipath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63372.8A CN114513864A (zh) 2020-10-27 2020-10-27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3864A true CN114513864A (zh) 2022-05-17

Family

ID=81381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63372.8A Pending CN114513864A (zh) 2020-10-27 2020-10-27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4922A1 (zh)
EP (1) EP4221005A4 (zh)
CN (1) CN114513864A (zh)
WO (1) WO20220891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5340A (zh) * 2022-09-13 2023-02-03 山东浪潮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245638A1 (en) * 2022-06-24 2023-12-28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 relay path establishment and change in multi-path case
WO2024067464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夏普株式会社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1546A1 (zh) * 2022-07-14 2024-01-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配置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1030A (zh) * 2018-04-03 2019-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200084663A1 (en) * 2018-09-12 2020-03-12 Kyungmin Park Session Packet Duplication Control
US20200107213A1 (en) * 2018-09-28 2020-04-02 Kyungmin Park Packet Duplication by Core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1030A (zh) * 2018-04-03 2019-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200084663A1 (en) * 2018-09-12 2020-03-12 Kyungmin Park Session Packet Duplication Control
US20200107213A1 (en) * 2018-09-28 2020-04-02 Kyungmin Park Packet Duplication by Core Network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discussion on forwarding of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packets", 3GPP TSG-SA WG2 MEETING #134 S2-1907699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5638A1 (en) * 2022-06-24 2023-12-28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 relay path establishment and change in multi-path case
CN115695340A (zh) * 2022-09-13 2023-02-03 山东浪潮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4067464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夏普株式会社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21005A1 (en) 2023-08-02
WO2022089164A1 (zh) 2022-05-05
US20230254922A1 (en) 2023-08-10
EP4221005A4 (en) 2024-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92025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
WO202006331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830543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4513864A (zh) 多路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0612742A (zh) 用于支持5g蜂窝网络的会话连续性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62270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5874830A (zh) 一种移动性管理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746585B (zh) 授时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301446A (zh) 传输组播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CN113543135A (zh) 授权方法、策略控制功能设备和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设备
US11611501B2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13079548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071639A (zh) 接入网络的方法、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14071574A (zh) QoS流控制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6530208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811025A (zh) 一种释放中继连接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EP4207828A1 (e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13949994B (zh) 临近服务通信方法、管理网元、终端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14698145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5442792A (zh) 接入业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5209354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170798A1 (zh) 确定策略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7528830A (zh) 一种消息路由的方法,通信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16419425A (zh) 确定会话标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674437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