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99618A - 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99618A
CN114499618A CN202210176410.6A CN202210176410A CN114499618A CN 114499618 A CN114499618 A CN 114499618A CN 202210176410 A CN202210176410 A CN 202210176410A CN 114499618 A CN114499618 A CN 114499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network throughput
state
screen projection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764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764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996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99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9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G06F3/145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involving copying of the display data of a local workstation or window to a remote workstation or window so that an actual copy of the data is displayed simultaneously on two or more displays, e.g. tele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ultiple receivers and antenna path selection
    • H04B7/0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ultiple receivers and antenna path selection selecting best antenna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4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subgroups of receive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投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基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所述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基于所述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采用本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投屏效果,减少投屏时容易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

Description

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领域技术的发展,5G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移动通信终端领域的快速发展让通信终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终端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例如,将手机中显示的画面投屏显示到电视屏幕上,借助网络的传输,将手机中显示的画面信息以帧的格式,发送到电视,电视接收到手机传输的画面信息之后,再将该画面播放出来,从而可以实现投屏的功能。
然而,目前的投屏方式中,由于网路状态的变化容易导致电视接收手机的画面信息出现异常,如画面出现延时,或者电视播放的时候出现掉帧,使得投屏效果较差,影响电视投屏的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有效提高投屏效果,减少投屏时容易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
一种投屏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
基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
若所述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基于所述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
一种投屏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
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结束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基于所述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的投屏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上述投屏方法,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并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若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由于第一电子设备以投屏状态作为触发点,基于投屏状态触发天线切换流程,故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实时检测到的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触发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的切换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天线状态不佳时,及时切换天线,有效减少在投屏场景中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即通过检测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通信时投屏的网络吞吐量,判断投屏画面是否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从而进行天线切换,能够有效提高投屏效果,减少投屏时容易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实现投屏优化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投屏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投屏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步骤的流程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天线切换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手机双WIFI天线切换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投屏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投屏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如图1所示,该应用环境包括第一电子设备102和第二电子设备104。其中,第一电子设备102通过网络与第二电子设备104进行通信。在第一电子设备102与第二电子设备104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102检测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第一电子设备102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第一电子设备102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若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第一电子设备102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102基于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
其中,第一电子设备102和第二电子设备104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可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车载设备等。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可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头戴设备等。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投屏方法也可以是由服务器执行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投屏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第一电子设备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
其中,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用于将第一个电子设备与另一个电子设备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电子设备称为第二电子设备,且类似地,可将第二电子设备称为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两者都是电子设备,但其不是同一电子设备。例如,本申请中的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可以为电视。
投屏连接是指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投屏连接,例如,手机终端和电视之间可通过蓝牙搜索的方式建立投屏连接。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投屏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采用蓝牙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的投屏连接方式,例如,通过投屏应用程序进行投屏连接、通过无线网络配对进行投屏连接等其他方式。
网络吞吐量,信息技术术语,网络中的数据是由一个个数据包组成,防火墙对每个数据包的处理要耗费资源。吞吐量是指在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受的最大速率。其测试方法是:在测试中以一定速率发送一定数量的帧,并计算待测设备传输的帧,如果发送的帧与接收的帧数量相等,那么就将发送速率提高并重新测试;如果接收帧少于发送帧则降低发送速率重新测试,直至得出最终结果。网络吞吐量可以用比特/秒或字节/秒表示。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吞吐量是指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所对应的网络吞吐量,即为第一网络吞吐量。
具体的,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检测第一电子设备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
例如,以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电视为例进行说明。在手机终端与电视已经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手机终端可以实时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并将检测到的网络吞吐量显示在屏幕的预设位置处。
步骤204,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
其中,投屏状态是指用于衡量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已建立的投屏连接的状态,例如,投屏状态可以包括异常状态和正常状态,用于表征投屏状态的数据可以包括投屏连接的数据传输速率、投屏连接的画面显示效果等不同类型的数据。
具体的,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例如,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第一网络吞吐量与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进行比较,得到对应的比较结果,进一步的,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比较结果,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比如,当比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时,则第一电子设备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当比较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则第一电子设备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
举个例子,以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电视为例进行说明。假设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为30Mb/s,即在网络吞吐量为30Mb/s时能够保证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在手机终端A与电视B已经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手机终端A可以实时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70Mb/s,当手机终端检测到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70Mb/s之后,手机终端可以将第一网络吞吐量70Mb/s与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30Mb/s进行比较,由于70Mb/s大于30Mb/s,因此,得到的比较结果为第一网络吞吐量高于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即表明当前时刻手机终端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高于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表明当前的数据传输速率能够保证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投屏数据的有效传输,则手机终端可以基于比较结果为第一网络吞吐量高于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是指投屏连接时能够保证投屏数据在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有效传输的状态;异常状态是指投屏连接时可能出现投屏数据无法进行传输或者网络信号量较差,而导致的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一电子设备的画面信息出现异常,比如画面出现延时、或者第二电子设备播放投屏数据时出现掉帧的异常情况等,投屏连接处于异常状态时会影响使用投屏的用户体验。
步骤206,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异常状态是指投屏连接时出现的异常,例如,异常状态可以包括投屏画面出现延时、播放投屏数据时出现掉帧以及投屏数据无法传输等影响投屏正常播放显示的异常状态。
默认态天线是指第一电子设备中默认连接的天线,例如,默认态天线可以为chain0的默认态天线。
切换态天线是指第一电子设备中区别于默认态天线的另外一个天线,例如,在电子设备中,默认态天线可以为chain0的默认态天线,切换态天线可以为chain0的切换态天线。
第二网络吞吐量是指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切换天线之后所对应的网络吞吐量,即为第二网络吞吐量。例如,第一电子设备在连接默认态天线chain0时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10Mb/s,第一电子设备在切换天线连接至切换态天线chain0-1时所对应的第二网络吞吐量为20Mb/s。
具体的,第一电子设备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之后,若确定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第一电子设备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自身所对应的第二网络吞吐量。其中,默认态天线和切换态天线为两个不同的天线。可以理解,若第一电子设备中可使用的天线为多个,则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遍历切换至设备中可使用的每一个天线,并检测每次切换天线后第一电子设备自身所对应的网络吞吐量。
举个例子,以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电视为例进行说明。假设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为30Mb/s,即在网络吞吐量为30Mb/s时能够保证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在手机终端与电视已经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手机终端可以实时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10Mb/s,当手机终端检测到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10Mb/s之后,手机终端可以将第一网络吞吐量10Mb/s与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30Mb/s进行比较,由于10Mb/s小于30Mb/s,因此,得到的比较结果为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则手机终端可以基于比较结果为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的网络吞吐量阈值,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假设手机终端A中配置有默认态天线为chain0天线,切换态天线为chain0-1天线,则当手机终端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时,手机终端将默认态天线chain0切换至切换态天线chain0-1,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手机终端A自身所对应的第二网络吞吐量。其中,天线chain0和天线chain0-1为两个不同的天线。
步骤208,若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
具体的,第一电子设备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后的第一电子设备自身所对应的第二网络吞吐量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第二网络吞吐量与第一网络吞吐量进行比较,若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第一电子设备结束切换天线的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此外,第一电子设备将第二网络吞吐量与第一网络吞吐量进行比较,若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吞吐量,表明设备连接至默认态天线所对应的网络吞吐量更高,则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重新将切换态天线切换至默认态天线,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继续基于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例如,以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电视为例进行说明。假设第一电子设备将默认态天线chain0切换至切换态天线chain0-1,并检测切换天线后的第一电子设备自身所对应的第二网络吞吐量为40Mb/s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第二网络吞吐量40Mb/s与第一网络吞吐量10Mb/s进行比较,由于40Mb/s大于10Mb/s,即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第一电子设备可以结束切换天线的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切换态天线chain0-1继续传输数据。
上述投屏方法中,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并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若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由于第一电子设备以投屏状态作为触发点,基于投屏状态触发天线切换流程,故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实时检测到的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触发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的切换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天线状态不佳时,及时切换天线,有效减少在投屏场景中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即通过检测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通信时投屏的网络吞吐量,判断投屏画面是否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从而进行天线切换,能够有效提高投屏效果,减少投屏时容易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实现投屏优化的技术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恢复第一电子设备连接至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具体的,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第一电子设备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进一步的,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第二网络吞吐量与第一网络吞吐量进行比较,若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恢复连接至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举个例子,以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电视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在手机终端与电视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手机终端检测自身当前时刻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20Mb/s,当手机终端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确定当前与电视之间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时,手机终端可以将默认态天线chain0切换至切换态天线chain0-1,并检测切换天线后的手机终端自身所对应的第二网络吞吐量为15Mb/s。进一步的,手机终端可以将第二网络吞吐量15Mb/s与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进行比较,由于15Mb/s小于20Mb/s,即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手机终端可以恢复连接至默认态天线chain0传输数据,即手机终端可以重新将切换态天线chain0-1切换至默认态天线chain0,以使得手机终端基于默认态天线chain0继续传输数据。由此使得,能够根据实时的网络吞吐量自动切换至网络吞吐量更优的天线,实现基于网络吞吐量自动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从而能够实现通过切换天线来改善数据传输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302,当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
步骤304,当第一网络吞吐量高于或等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
其中,预设吞吐量阈值可以是基于不同的投屏模式预先设置好的阈值,例如,在标清投屏模式下,预设吞吐量阈值可以设置为20Mb/s;在高清投屏模式下,预设吞吐量阈值可以设置为30Mb/s;在超清投屏模式下,预设吞吐量阈值可以设置为40Mb/s。
具体的,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即第一电子设备可以获取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当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当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一网络吞吐量高于或等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
举个例子,以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电视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在手机终端与电视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手机终端检测自身当前时刻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20Mb/s,手机终端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即手机终端可以获取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为30Mb/s,手机终端将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与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30Mb/s进行比较,由于20Mb/s小于30Mb/s,即手机终端检测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则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
本实施例中,能够基于实时检测到的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触发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的切换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天线状态不佳时,及时切换天线,有效减少在投屏场景中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投屏效果为正常状态时,则保持第一电子设备连接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具体的,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即第一电子设备可以获取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当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一网络吞吐量高于或等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当第一电子设备确定当前时刻投屏连接的投屏效果为正常状态时,则保持第一电子设备连接默认态天线继续传输数据,即当第一电子设备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效果为正常状态时,不会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
举个例子,以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电视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在手机终端与电视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手机终端检测自身当前时刻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20Mb/s,手机终端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即手机终端可以获取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为20Mb/s,手机终端将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与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20Mb/s进行比较,由于20Mb/s等于20Mb/s,即手机终端检测到第一网络吞吐量等于预设吞吐量阈值,则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当手机终端确定当前时刻投屏连接的投屏效果为正常状态时,则保持手机终端连接默认态天线继续传输数据,即当手机终端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效果为正常状态时,不会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继续使用默认态天线传输投屏数据。
本实施例中,能够基于实时检测到的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若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则不会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实现了基于网络吞吐量自动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能够有效保证投屏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第一电子设备为三天线设备、且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并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若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将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网络吞吐量。
具体的,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即第一电子设备可以获取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当第一电子设备为三天线设备、且检测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并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若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将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网络吞吐量。即当第一电子设备确定当前时刻投屏连接的投屏效果为异常状态时,则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遍历切换设备中可以使用的天线,即遍历连接设备中可以使用的天线,并检测切换至每一个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所对应的网络吞吐量。
举个例子,以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电视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在手机终端为三天线设备,即手机终端设备中至少存在三个天线可以切换连接,在手机终端与电视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手机终端检测自身当前时刻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为20Mb/s,手机终端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即手机终端可以获取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为30Mb/s,手机终端将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与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30Mb/s进行比较,由于20Mb/s低于30Mb/s,即手机终端检测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则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当手机终端确定当前时刻投屏连接的投屏效果为异常状态时,则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即手机终端可以将默认态天线chain0切换至第一天线chain0-1,检测切换至第一天线chain0-1之后的手机终端的第二网络吞吐量为17Mb/s,由于17Mb/s小于20Mb/s,即手机终端检测到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手机终端将第一天线chain0-1切换至第二天线chain0-2,即手机终端切换连接至第二天线chain0-2,并检测切换至第二天线chain0-2之后的手机终端的第三网络吞吐量为25Mb/s。即当手机终端确定当前时刻投屏连接的投屏效果为异常状态时,手机终端可以遍历切换连接设备中可以使用的天线,即遍历连接设备中可以使用的天线,并检测切换至每一个天线之后的手机终端所对应的网络吞吐量。由此使得,能够根据实时的网络吞吐量自动切换至网络吞吐量更优的天线,实现基于网络吞吐量自动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从而能够实现通过切换天线来改善数据传输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第三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
若第三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恢复第一电子设备连接至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具体的,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检测自身所对应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即第一电子设备可以获取当前投屏模式所对应的预设吞吐量阈值,当第一电子设备为三天线设备、且检测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并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若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将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网络吞吐量。若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三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天线的流程;若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三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恢复第一电子设备连接至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即当第一电子设备确定当前时刻投屏连接的投屏效果为异常状态时,触发切换天线的流程,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遍历切换设备中可以使用的天线,即遍历连接设备中可以使用的天线,并检测切换至每一个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所对应的网络吞吐量,并选取连接至具有最优的网络吞吐量的天线。
举个例子,当手机终端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确定当前与电视之间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时,手机终端可以将默认态天线chain0切换至第一天线chain0-1,并检测切换至第一天线chain0-1后的手机终端自身所对应的第二网络吞吐量为15Mb/s。进一步的,手机终端可以将第二网络吞吐量15Mb/s与第一网络吞吐量20Mb/s进行比较,由于15Mb/s小于20Mb/s,即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手机终端可以继续切换连接至下一个天线,即当手机终端确定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第一网络吞吐量时,手机终端可以将第一天线chain0-1切换至第二天线chain0-2,并检测切换至第二天线chain0-2后的手机终端的第三网络吞吐量为25Mb/s,由于25Mb/s大于20Mb/s,即手机终端检测到第三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手机终端保持连接至第二天线chain0-2继续传输投屏数据。
此外,假设手机终端将第一天线chain0-1切换至第二天线chain0-2,并检测切换至第二天线chain0-2后的手机终端的第三网络吞吐量为18Mb/s,由于18Mb/s小于20Mb/s,即手机终端检测到第三网络吞吐量低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手机终端恢复设备连接至默认态天线chain0继续传输投屏数据。由此使得,通过检测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通信时投屏的网络吞吐量,判断投屏画面是否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从而进行天线切换,能够有效提高投屏效果,减少投屏时容易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实现投屏优化的技术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通过WIFI天线切换优化手机投屏效果的场景中。以下以基于WIFI天线切换优化手机投屏效果的场景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投屏方法进行说明。
传统方式中,通过WIFI天线将手机上显示的画面投屏到电视屏幕上,借助WIFI的传输,将手机中显示的画面以帧的格式,发送到电视,即手机将画面信息以帧的格式,发送到电视,电视接收到手机发送的画面信息之后,再将该画面播放出来,从而可以实现投屏的功能,以使得用户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手机中显示的内容,但上述方式中的投屏效果与用户手机握持状态和手机所处位置相关,若用户握持住此时手机正在传输数据的WIFI天线,或者手机正在传输数据的WIFI天线与电视之间的相对位置不理想,就会导致电视接收手机的画面信息出现异常,如画面出现延时,或者电视播放的时候出现掉帧、卡顿,会影响电视投屏的用户体验。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投屏方法。本实施例中的投屏方法,用于用户使用手机进行电视投屏时,通过检测当前手机连接WIFI天线的状态,判断此时电视是否有显示掉帧或者显示延时的现象,若有显示掉帧或者显示延时的现象,即将此时的WIFI天线切换至信号更好的另一支天线。即通过检测当前手机与电视通信的WIFI天线的信号质量,判断是否进行WIFI天线切换,并通过WIFI天线切换来实现投屏优化的技术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手机通过WIFI进行电视投屏的方法,本实施例中通过判断用户手机WIFI此时的吞吐量,判断电视投屏是否出现画面卡断、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从而进行手机WIFI天线切换来改善数据传输。
如图4所示,为天线切换的流程示意图。
工作原理: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手机通过实时检测自身WIFI的吞吐量,判断手机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是否受阻,导致电视显示的画面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若WIFI的吞吐量低于预设阈值,即表示电视显示的画面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在天线切换的场景中,将chain0的默认态天线切换成chain0的切换态天线进行传输;若WIFI的吞吐量不低于预设阈值,即表示电视显示的画面未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即手机不进行切换天线的流程。当手机切换天线之后再次对WIFI吞吐量进行检测,若吞吐有优化,切换结束;若相比之前WIFI吞吐量有恶化,则恢复到初始状态。由于手机天线无法感知外部环境是否有阻碍或者干扰,因此无法在切换前进行预判,手机内部的模块能检测WIFI在做收发过程中的吞吐量,如手机显示状态栏上方会显示实时网速,若传输数据受阻,吞吐量会有明显恶化,数值会降低。
双WIFI天线架构方案:
如图5所示,为手机双WIFI天线切换的示意图。图5中WIFI chain0天线位置为默认态天线,用于常规默认使用,切换态天线可以理解成另一支独立的天线,默认态天线和切换态天线非同一支天线。如图5所示,一般手机仅有chain0的默认态天线和chain1的天线,具备WIFI天线切换功能的手机才有chain0的切换态天线。
具体的流程方案:
当用户的手机与电视进行投屏时,读取手机此时的WIFI吞吐量,若低于一定数值,判断为此时手机WIFI天线状态不佳,与电视之间的通信有异常,即电视画面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此时将天线从chain0切换到chain0-1,或者从chain0-1切换到chain0。切换结束后再次检测吞吐量,若吞吐量有提升,切换结束;若吞吐量相比之前有恶化,恢复至初始状态。若高于一定数值,WIFI天线不切换。
本实施例中,基于以上的系统和方案,手机可以在WIFI天线状态不佳时切换WIFI天线,在电视投屏场景减少卡顿、掉帧或者延时的问题。即通过检测手机与电视通信时投屏的WIFI吞吐量,判断电视画面是否出现卡顿、掉帧或者延时,从而进行WIFI天线切换,减少电视画面出现观感不佳的问题。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投屏方法的投屏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投屏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投屏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投屏装置,包括:检测模块602、确定模块604、切换模块606和结束模块608,其中:
检测模块602,用于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
确定模块604,用于基于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
切换模块606,用于若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结束模块608,用于若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恢复模块。
恢复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恢复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连接至所述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当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高于或等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保持模块。
保持模块用于当所述投屏效果为正常状态时,则保持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连接所述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三天线设备、且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并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将所述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网络吞吐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束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三网络吞吐量高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恢复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三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恢复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连接至所述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上述投屏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通信接口、显示单元和输入装置。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显示单元和输入装置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移动蜂窝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投屏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单元用于形成视觉可见的画面,可以是显示屏、投影装置或虚拟现实成像装置。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投屏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投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投屏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
基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
若所述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基于所述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恢复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连接至所述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包括:
当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
当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高于或等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正常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投屏效果为正常状态时,则保持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连接所述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三天线设备、且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低于预设吞吐量阈值时,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并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将所述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网络吞吐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三网络吞吐量高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
若所述第三网络吞吐量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恢复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连接至所述默认态天线传输数据。
7.一种投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投屏连接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网络吞吐量;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确定所述投屏连接的投屏状态;
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投屏状态为异常状态,则将默认态天线切换至切换态天线,并检测切换天线之后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网络吞吐量;
结束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网络吞吐量高于所述第一网络吞吐量,则结束切换流程,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基于所述切换态天线传输数据。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屏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210176410.6A 2022-02-24 2022-02-24 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4996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6410.6A CN114499618A (zh) 2022-02-24 2022-02-24 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6410.6A CN114499618A (zh) 2022-02-24 2022-02-24 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99618A true CN114499618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84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6410.6A Pending CN114499618A (zh) 2022-02-24 2022-02-24 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9961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7114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抖音视界有限公司 一种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7114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抖音视界有限公司 一种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1623B2 (en) Video stream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11202066B2 (en) Video data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KR101751225B1 (ko) 이동 통신 단말의 원격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03838648A (zh) 一种终端及数据备份方法
CN110704217A (zh) 一种内存泄露检测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5131768A1 (en) Video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7066320A (zh) 一种Android进程冻结和解冻的装置及方法
WO2020192514A1 (zh) 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信息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WO2019137155A1 (zh) 屏幕显示模式的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US20200351860A1 (en) Beam Failure Recovery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7360317B (zh) 应用程序资源泄露的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存储介质
CN113572836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4499618A (zh) 投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38747A (zh) 处理方法、处理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053002A (zh) 视频解码方法和视频解码装置
CN106803863A (zh) 一种图像共享方法和终端
CN105722142A (zh) 移动终端及基于多链路的数据分流方法
WO2021121119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495302A (zh) Sim卡初始化加速方法、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99074B (zh) 图片拼接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347067A (zh) 一种日志信息管控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935497A (zh) 一种用于交警系统的视频流管理方法和数据服务器
CN109992363B (zh) 应用程序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36409A (zh) Ims重登记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817621B (zh) 移动终端及其视频备份及播放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