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2274A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2274A
CN114442274A CN202111680456.3A CN202111680456A CN114442274A CN 114442274 A CN114442274 A CN 114442274A CN 202111680456 A CN202111680456 A CN 202111680456A CN 114442274 A CN114442274 A CN 114442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lens element
optical len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804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42274B (zh
Inventor
徐标
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8045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422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42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2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42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2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本发明提供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实现光学镜头的大像面和小型化设计,提高光学镜头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度。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学镜头的成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轻薄小型化的结构特点也逐渐成为光学镜头的发展趋势。然而,在满足光学镜头轻薄小型化的设计趋势下,光学镜头的画质感较差、分辨率较低,且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也不够清晰,难以满足人们对光学镜头的高清成像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实现光学镜头的轻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改善光学镜头的画质感,提高光学镜头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f*tan(HFOV)≥6.15mm;
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H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以及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组合,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的轴上球差,且正负透镜相互配合可以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于光轴处的物侧面均为凸面,且像侧面均为凹面,不仅有利于光学镜头汇聚较大角度的光线,提高光学镜头的光学性能,而且合理的面型弯曲还可以减小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并利于光线合理折转并平滑传递,从而减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的像散,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便于光线进一步汇聚,有利于缩短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有利于矫正物侧透镜组(即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像差,分担像侧透镜组(即第六透镜至第七透镜)的校正压力,避免光学镜头产生难以校正的彗差;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正负屈折力的透镜相互配合可以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有助于矫正光学镜头的场曲,且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作为最靠近成像面的两枚透镜,合理的面型配合可最终校正像差,即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可良好地校正光学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场曲,同时,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能够降低光学镜头的设计敏感度,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工程制造。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在选取合适数量的透镜并合理配置各个透镜的屈折力、面型的同时,使得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f*tan(HFOV)≥6.15mm,光学镜头具有合理的焦距,便于光线有效汇聚,利于小型化设计,同时,光学镜头还具有较大的视场角,可实现大视角成像,进一步地,满足关系式还能够使得光学镜头具有大像面的特性,从而使得光学镜头摄像时具有高像素和高清晰度的特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2.3≤Fno*TTL/Imgh≤2.6,和/或,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TTL/Imgh≤1.4;其中,Fno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有效成像圆的半径。满足关系式2.3≤Fno*TTL/Imgh≤2.6时,可以使光学镜头获得更大的相对孔径和更大的像面,以保证光学镜头具有充足的通光量,有利于提升光学镜头的像面亮度,改善成像清晰度,从而使得光学镜头能够获取更多的场景内容,丰富光学镜头的成像信息,并可提高感光芯片的感光性能,特别是在暗光环境下工作也能够获得清晰度良好的画面;同时合理控制光学尺寸,可有效地降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满足关系式TTL/Imgh≤1.4时,则可使光学镜头具有超薄的特性,有利于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薄型化设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1≤TTL/f≤1.3;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压缩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同时合理控制好有效焦距可防止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过大,使光学镜头能够在小型化设计以及降低大视场所带来的像差之间取得平衡。当低于上述关系式的下限时,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过短,会造成光学镜头设计和组装敏感度加大的问题,过于紧凑的透镜排布导致光学镜头的像差难以修正;或者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过大会导致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过小,难以满足大视场拍摄的特性。当高于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时,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过长,不利于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且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过小,光线不能有效汇聚,边缘视场的光线难以成像在成像面的有效成像区域上,导致成像信息不全的问题出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0≤CT3/ET3≤2.0;其中,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即,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E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满足上述关系式时,便于第三透镜合理控制面型变化,从而有利于第三透镜的加工成型以及降低光学镜头的组装难度,同时合理的面型变化能够有效地矫正光学镜头的场曲。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66≤D4/CT5≤1.0;其中,D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即,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之间的空气间隙,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保证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和第五透镜的厚度比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线具有合适的空间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光线的折转,实现光线平滑过渡,利于平衡光学镜头产生的像差,且有利于工程制作中的场曲调整,进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当超出上述关系式的范围时,光学镜头的像差难以校正与平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6≤SAG61/CT6≤1.2;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光轴上的距离,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式时,便于第六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得以合理控制,从而能够降低第六透镜的设计与组装敏感度,有利于第六透镜的加工成型,从而更好地实现光学镜头的工程制造与组装成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1≤MAX6/MIN6≤2.0;其中,MAX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MIN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通过合理控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比值,能够合理配置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面型的弯曲度,从而能够有效减小光学镜头的局部像散,提高成像品质;同时合理的透镜间距能够降低光学镜头的整体设计与组装敏感度,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工程制造。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2≤|R4+R5|/|R4-R5|≤1.9,和/或,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7≤|R10/R11|≤2.5。其中,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5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1.2≤|R4+R5|/|R4-R5|≤1.9时,能够有效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面型的弯曲度,避免透镜过于弯曲,有利于降低光学镜头制造的敏感度,且两枚透镜的合理弯曲,可以平衡光学镜头的彗差,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满足上述关系式0.7≤|R10/R11|≤2.5时,可有效控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面型弯曲度,避免透镜面型过于平滑,能够有效平衡光学镜头的像差,同时,也避免透镜过于弯曲,降低光学镜头的设计与组装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的性能。当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时,光学镜头的设计与组装敏感度会增大,不利于工程制造,当高于上述条件式的上限时,则难以矫正光学镜头的场曲像差,从而导致光学镜头的成像性能不佳。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27≤V6-V5≤30。其中,V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V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通过合理控制第六透镜和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之间的差值,即,满足上述关系式时,便于合理搭配透镜的色散能力,降低色散程度,有利于光学镜头修正色差,提高成像品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8≤f1/f≤1.0。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将第一透镜的屈折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一透镜作为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合理的屈折力便于收集物侧的大角度光线,也避免产生难以校正的像差,降低后面透镜(即第二透镜至第七透镜)的校正压力,从而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球差,使得光学镜头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感光芯片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具有所述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能够在实现光学镜头的轻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改善光学镜头的画质感,提高光学镜头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度。
第三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具有所述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能够在实现光学镜头的轻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改善光学镜头的画质感,提高光学镜头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采用七片透镜,并在对各个透镜的屈折力、面型进行设计的同时使得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f*tan(HFOV)≥6.15mm,能够在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校正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和场曲等像差的同时,使得光学镜头具有大像面的特点,从而使得光学镜头具有高像素和高清晰度的特点,提高光学镜头的分辨率,使光学镜头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11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13是本申请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100,所述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成像时,光线从第一透镜L1的物侧依次进入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并最终成像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上。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具有屈折力(例如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O处可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O处可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或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或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或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O处可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O处可为凸面或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S14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中至少一者的物侧面及/或像侧面为非球面,即,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非球面面型。例如可以将,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设计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进一步帮助光学镜头100消除像差,解决视界歪曲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小型化设计,使光学镜头100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效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中至少一者的物侧面及/或像侧面也可以为球面。应注意的是,透镜的实际面型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参考而非严格按比例绘制。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当某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该面可以是整体呈现凸面或整体呈现凹面的结构。或者,该面也可设计成存在反曲点的结构,此时该面由中心至边缘的面型将发生改变,例如该面于中心处呈凸面而于边缘处呈凹面。此处仅为说明近轴处与圆周处的关系而做出的示例,任一透镜的任一侧面的具体面型结构(凹凸关系)可以为多样,并不限于上述示例。应注意的是,附图中的各透镜厚度、表面的曲率半径等尺寸的比例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上述可知,光学镜头100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以及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组合,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100的轴上球差,且正负透镜相互配合可以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于光轴O处的物侧面均为凸面,且像侧面均为凹面,不仅有利于光学镜头100汇聚较大角度的光线,提高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性能,而且合理的面型弯曲还可以减小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于光轴O上的厚度,并利于光线合理折转并平滑传递,从而减小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实现光学镜头100的小型化设计;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100的像散,而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便于光线进一步汇聚,有利于缩短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有利于矫正物侧透镜组(即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的像差,分担像侧透镜组(即第六透镜L6至第七透镜L7)的校正压力,避免光学镜头100的产生难以校正彗差;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正负屈折力的透镜相互配合可以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有助于矫正光学镜头100的场曲,且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作为最靠近成像面101的两枚透镜,合理的面型配合可最终校正像差,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O处为凸面,可良好地校正光学镜头100的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场曲,同时,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S14于光轴O处为凹面,能够降低光学镜头100的设计敏感度,有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工程制造。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可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电子设备,则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 7的材质可选用塑料,从而使得光学镜头100具有良好的光学效果的同时,使得光学镜头具有良好的轻便性。此外,塑料材质更易于透镜的加工,从而可降低光学镜头的加工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也可以为玻璃,具有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中还可设置至少两种不同材质的透镜,例如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光阑102,光阑102可为孔径光阑或视场光阑,其可设置在光学镜头100的物侧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光阑102也可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例如设置在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滤光片L8,例如红外滤光片,红外滤光片设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S14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之间,从而可滤除诸如可见光等其他波段的光线,而仅让红外光通过,因此,光学镜头100可作为红外光学镜头使用,即,光学镜头100能够在昏暗的环境及其他特殊的应用场景下也能成像并能获得较好的影像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f*tan(HFOV)≥6.15mm。其中,f为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HFOV为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镜头100具有合理的焦距,便于光线有效汇聚,利于小型化设计,同时,光学镜头100还具有较大的视场角,可实现大视角成像,进一步地,满足关系式还能够使得光学镜头100具有大像面的特性,从而使得光学镜头100摄像时具有高像素和高清晰度的特点。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2.3≤Fno*TTL/Imgh≤2.6。其中,Fno为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到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于光轴O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镜头100的最大有效成像圆的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使光学镜头100获得更大的相对孔径和更大的像面,以保证光学镜头100具有充足的通光量,有利于提升光学镜头100的像面亮度,改善成像清晰度,从而使得光学镜头100能够获取更多的场景内容,丰富光学镜头100的成像信息,并可提高感光芯片的感光性能,特别是在暗光环境下工作也能够获得清晰度良好的画面;同时合理控制光学尺寸,可有效地降低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TTL/Imgh≤1.4。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到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于光轴O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镜头100的的最大有效成像圆的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则可使光学镜头100具有超薄的特性,有利于实现光学镜头100的小型化、薄型化设计。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1≤TTL/f≤1.3。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到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于光轴O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压缩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同时合理控制好有效焦距可防止光学镜头100的视场角过大,使光学镜头100能够在小型化设计以及降低大视场所带来的像差之间取得平衡。当低于上述关系式的下限时,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过短,会造成光学镜头100设计和组装敏感度加大的问题,过于紧凑的透镜排布导致光学镜头100的像差难以修正;或者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过大会导致光学镜头100的视场角过小,难以满足大视场的特性。当高于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时,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过长,不利于实现光学镜头100的小型化设计,且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过小,光线不能有效汇聚,边缘视场的光线难以成像在成像面101的有效成像区域上,导致成像信息不全的问题出现。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0≤CT3/ET3≤2.0。其中,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O上的厚度,即,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ET3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光轴O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满足上述关系式时,便于第三透镜L3合理控制面型变化,从而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加工成型以及降低光学镜头100的组装难度,同时合理的面型变化能够有效地矫正光学镜头100的场曲。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0.66≤D4/CT5≤1.0。其中,D4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光轴O上的距离,即,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之间的空气间隙,CT5为第五透镜L5于光轴O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保证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之间的空气间隙和第五透镜L5的厚度比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线具有合适的空间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光线的折转,实现光线平滑过渡,利于平衡光学镜头100产生的像差,且有利于工程制作中的场曲调整,进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当超出上述关系式的范围时,光学镜头100的像差难以校正与平衡。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0.6≤SAG61/CT6≤1.2。其中,SAG61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与光轴O的交点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光轴O上的距离,CT6为第六透镜L6于光轴O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式时,便于第六透镜L6的面型和屈折力得以合理控制,从而能够降低第六透镜L6的设计与组装敏感度,有利于第六透镜L6的加工成型,从而更好地实现光学镜头100的工程制造与组装成型。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1≤MAX6/MIN6≤2.0。其中,MAX6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至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平行于光轴O方向上的最大距离,MIN6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至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平行于光轴O方向上的最小距离。通过合理控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到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平行于光轴O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比值,能够合理配置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面型的弯曲度,从而能够有效减小光学镜头100的局部像散,提高成像品质;同时合理的透镜间距能够降低光学镜头100的整体设计与组装敏感度,有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工程制造。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2≤|R4+R5|/|R4-R5|≤1.9。其中,R4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有效控制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面型的弯曲度,避免透镜过于弯曲,有利于降低光学镜头100制造的敏感度,且两枚透镜的合理弯曲,可以平衡光学镜头100的高级彗差,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0.7≤|R10/R11|≤2.5。其中,R10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有效控制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的面型弯曲度,避免透镜面型过于平滑,能够有效平衡光学镜头100的像差,同时,也避免透镜过于弯曲,降低光学镜头100的设计与组装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性能。当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时,光学镜头100的设计与组装敏感度会增大,不利于工程制造,当高于上述条件式的上限时,则难以矫正光学镜头100的场曲像差,从而导致光学镜头100的成像性能不佳。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27≤V6-V5≤30。其中,V5为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V6为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通过合理控制第六透镜L6和第五透镜L5的色散系数之间的差值,即,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光学镜头100修正色差。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0.8≤f1/f≤1.0。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将第一透镜的屈折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一透镜L1作为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合理的屈折力便于收集物侧的大角度光线,也避免产生难以校正的像差,降低后面透镜(即第二透镜L2至第七透镜L7)的校正压力,从而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100的球差,使得光学镜头10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本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向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10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滤光片L8。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
更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像侧面S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像侧面S2于圆周处均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像侧面S4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像侧面S4于圆周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像侧面S6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像侧面S6于圆周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像侧面S8于近光轴O处均为凹面;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像侧面S8于圆周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像侧面S10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像侧面S10于圆周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像侧面S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像侧面S12于圆周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像侧面S14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像侧面S14于圆周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7.3mm、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0.8°、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TTL=8.5mm、光圈大小FNO=1.85为例,光学镜头100的其他参数由下表1给出。其中,沿光学镜头100的光轴O由物侧向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2和3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近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透镜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O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表面于光轴O上的距离。光阑102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102至后一表面顶点(顶点指表面与光轴O的交点)于光轴O上的距离,默认第一透镜L1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透镜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O的正方向,当该值为负时,表明光阑102设置于后一表面顶点的像侧,若光阑102厚度为正值时,光阑102在后一表面顶点的物侧。可以理解的是,表1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1中各个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以及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
表1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11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21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22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Y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修正系数。表2给出了可用于第一实施例中各个非球面透镜S1-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2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23
请参阅图2中的(A),图2中的(A)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以及435nm下的纵向球差图。图2中的(A)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2中的(A)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2中的(B),图2中的(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55nm下的像散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像散曲线表示子午成像面弯曲T和弧矢成像面弯曲S,由图2中的(B)可以看出,在该波长下,光学镜头10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2中的(C),图2中的(C)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55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2中的(C)可以看出,在波长555nm下,该光学镜头10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向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10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滤光片L8。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第二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屈折力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屈折力的区别在于: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在第二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面型的区别在于: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像侧面S1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
第二实施例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7.3mm、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0.6°、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TTL=8.5mm、光圈大小FNO=1.86为例。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他各项参数由下表3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3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3中各个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以及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
表3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31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41
在第二实施例中,表4给出了可用于第二实施例中各个非球面透镜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个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4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42
请参阅图4,由图4中的(A)纵向球差图,(B)像散曲线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4中的(A)、图4中的(B)以及图4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向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10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滤光片L8。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第三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屈折力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屈折力的区别在于: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同时,在第三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面型的区别在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
第三实施例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7.36mm、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0.5°、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TTL=8.5mm、光圈大小FNO=1.86为例。第三实施例中的其他各项参数由下表5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5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5中各个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以及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
表5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51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61
在第三实施例中,表6给出了可用于第三实施例中各个非球面透镜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个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6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62
请参阅图6,由图6中的(A)纵向球差图,(B)像散曲线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6中的(A)、图6中的(B)以及图6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向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10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滤光片L8。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第四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屈折力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屈折力的区别在于: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而在第四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面型的区别在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
第四实施例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7.33mm、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0.4°、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TTL=8.6mm、光圈大小FNO=1.87为例。第四实施例中的其他各项参数由下表7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7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7中各个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以及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
表7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71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81
在第四实施例中,表8给出了可用于第四实施例中各个非球面透镜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个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8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82
请参阅图8,由图8中的(A)纵向球差图,(B)像散曲线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8中的(A)、图8中的(B)以及图8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向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10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滤光片L8。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第五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屈折力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屈折力的区别在于: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同时,各个透镜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面型的一致。
第五实施例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7.27mm、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0.9°、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TTL=8.6mm、光圈大小FNO=1.88为例。第五实施例中的其他各项参数由下表9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9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9中各个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以及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
表9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91
在第五实施例中,表10给出了可用于第五实施例中各个非球面透镜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个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10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192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201
请参阅图10,由图10中的(A)纵向球差图,(B)像散曲线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10中的(A)、图10中的(B)以及图10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向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10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滤光片L8。其中,关于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材料可参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第六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屈折力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屈折力的区别在于: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而在第六实施例中,各个透镜的面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各个透镜的面型的区别在于:第四透镜L2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和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
第六实施例以光学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7.25mm、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81.1°、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TTL=8.7mm、光圈大小FNO=1.79为例。第六实施例中的其他各项参数由下表11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11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11中各个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以及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
表11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211
在第六实施例中,表12给出了可用于第六实施例中各个非球面透镜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个非球面面型可由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公式限定。
表12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212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221
请参阅图12,由图12中的(A)纵向球差图,(B)像散曲线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12中的(A)、图12中的(B)以及图12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表13,表1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各关系式的比值汇总。
表13
Figure BDA0003452085600000222
请参阅图13,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200包括感光芯片201和上述的光学镜头100,所述感光芯片201设置于光学镜头100的像侧。光学镜头100可用于接收被摄物的光信号并投射到感光芯片201,感光芯片201可用于将对应于被摄物的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可以理解的,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00的摄像模组200能够在实现光学镜头100的轻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改善光学镜头100的画质感,提高光学镜头100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度。
请参阅图14,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300包括壳体301和上述的摄像模组200,摄像模组200设于壳体301以获取影像信息。其中,电子设备300可以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监控器等。可以理解的,具有上述摄像模组200的电子设备300,也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即,电子设备300能够在实现光学镜头100的轻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改善光学镜头100的画质感,提高光学镜头100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度。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f*tan(HFOV)≥6.15mm;
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H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2.3≤Fno*TTL/Imgh≤2.6,和/或,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TTL/Imgh≤1.4;
其中,Fno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有效成像圆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1≤TTL/f≤1.3;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0≤CT3/ET3≤2.0;
其中,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E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66≤D4/CT5≤1.0;
其中,D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6≤SAG61/CT6≤1.2;
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1≤MAX6/MIN6≤2.0;
其中,MAX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MIN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2≤|R4+R5|/|R4-R5|≤1.9,和/或,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7≤|R10/R11|≤2.5;
其中,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5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感光芯片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
CN202111680456.3A 2021-12-31 2021-12-31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4422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0456.3A CN114442274B (zh) 2021-12-31 2021-12-31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0456.3A CN114442274B (zh) 2021-12-31 2021-12-31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2274A true CN114442274A (zh) 2022-05-06
CN114442274B CN114442274B (zh) 2023-07-04

Family

ID=81365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80456.3A Active CN114442274B (zh) 2021-12-31 2021-12-31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4227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8117A (zh) * 2020-02-25 2020-05-15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781707A (zh) * 2020-08-19 2020-10-1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093367A (zh) * 2021-04-12 2021-07-0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113126262A (zh) * 2021-05-13 2021-07-16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8117A (zh) * 2020-02-25 2020-05-15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781707A (zh) * 2020-08-19 2020-10-1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093367A (zh) * 2021-04-12 2021-07-0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113126262A (zh) * 2021-05-13 2021-07-16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2274B (zh)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91433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46038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327458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96213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33656B (zh) 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156612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78512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52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272885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55579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21126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55803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15343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65184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60759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8498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568142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474193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58662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166939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543902U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42271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22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034591A (zh) 光学系统、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442274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