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8049A - 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28049A CN114428049A CN202111070135.1A CN202111070135A CN114428049A CN 114428049 A CN114428049 A CN 114428049A CN 202111070135 A CN202111070135 A CN 202111070135A CN 114428049 A CN114428049 A CN 1144280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osity
- sample
- core
- fitting
- effe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0426 asphal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O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481 NMR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27 cl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84 2D-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08 petrole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8—Investigating volume, surface area, size or distribution of pores; Porosimetr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4/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or other spin effects
- G01N24/08—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or other spin effects by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G01N24/081—Making measurements of geologic samples, e.g. measurements of moisture, pH, porosity, permeability, tortuosity or viscosit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包括:步骤S1、获得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步骤S2、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得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步骤S3、采用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得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步骤S4、获得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步骤S5、获取取心段沥青含量,得到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步骤S6、获取所述目标储层待测段的沥青含量。本发明提高了储层沥青含量预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发展,深层古老碳酸盐岩成为勘探重点。古油藏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是该类油气藏研究的关键。储层沥青作为古油藏的残存物,是研究古油藏特征的重要条件。通常,储层沥青含量研究方法以观察法为主,该方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实物资料,且时间长成本高,制约了储层沥青特征及成藏研究。
测井电性特征是储层四性特征之一,因其获取较容易、类型多样且纵向连续性好,在石油地质领域应用广泛。但目前关于碳酸盐岩储层沥青特征与测井信息的关系研究方法较少,主要的两类方法都不能实现储层沥青含量的快速定量计算,且都没有有效解决测井信息表征沥青的多解性问题,影响沥青含量的定性计算及其准确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现有技术中储层沥青含量定量计算准确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和岩心柱塞样品测得的孔隙度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提高储层孔隙度的准确率,并以孔隙度与储层沥青含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储层沥青含量,提高沥青含量计算准确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采集目标储层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岩心柱塞样品,并通过全直径岩心样品和岩心柱塞样品分别获得所述目标储层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根据测井资料获取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
步骤S2、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得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步骤S3、采用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得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步骤S4、根据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获得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
步骤S5、获取目标储层的取心段沥青含量,并根据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拟合沥青含量,得到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
步骤S6、根据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获取所述目标储层待测段的沥青含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测定准确率更高但数量较少的全直径岩心样品所测得的孔隙度去校正相同储层深度且数量较多的岩心柱塞样品测得的孔隙度,使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准确率更高;然后再通过校正过的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即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去校正数量更多的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得到校正后的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即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提高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准确率;再通过校正后的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与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求得孔隙度差值;由于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与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与储层沥青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拟合关系式即可推论得到储层中每一位置的沥青含量。同时,由于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采用了准确率更高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进行一步一步校正,提高了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准确率,进而提高了计算得到沥青含量的准确率。由此可见,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快速、更准确的得到储层每一位置的沥青含量,为储层与成藏研究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
步骤S22、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
步骤S23、根据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得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采用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
步骤S32、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
步骤S33、根据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与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得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中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的获得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
步骤S52、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
进一步地,所述函数拟合方法包括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指数拟合、对数拟合、幂函数拟合中的至少两种。
进一步地,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为:
Y=A×X2﹣B×X﹢C
其中,Y为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X为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孔隙度单位为%;A、B、C为拟合系数;
所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为:
N=D×M2-E×M﹢F
其中,N为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M为常规测井孔隙度;孔隙度单位为%;D、E、F为拟合系数;
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为:
W=G×V2-H×V+J
其中,W为岩心岩屑观察沥青含量,V为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孔隙度单位为%;G、H、J为拟合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步骤S111、在所述目标储层取目的层段,并在所述目的层段采集多个全直径岩石样品;
步骤S112、通过液体饱和法测定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并根据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顶深和底深确定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种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步骤S121、根据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深度确定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深度,在所述目标储层的目的层段,取若干岩心柱塞样品,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数量大于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的取样数量;
步骤S122、通过液体饱和法测定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并根据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顶深和底深确定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深度。
进一步地,通过所述测井资料获得的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深度与所述岩性柱塞样品的取样深度范围一致,且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数据数量大于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储层的取心段沥青含量的取值深度与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数据取值深度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建立了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与沥青含量的关系式,通过这一关系式来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实现了在以岩心实验分析物性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基础上,综合常规测井与二维核磁共振测井综合表征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预测时未考虑测井信息对沥青表征的多解性的问题,提高了储层沥青含量预测的准确率,为储层与成藏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参考资料。
本发明所采用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仅利用目前全覆盖的两类测井项目信息,即常规测井及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信息来预测储层沥青含量,解决了目前沥青含量定量预测需地质、岩石物理及测井等多方面、多维度信息造成的不便,极大地提高了沥青含量定量预测的准确率,同时,该方法既节省了研究人员的时间也降低了勘探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公开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本发明公开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中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与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关系式拟合示意图;
图3本发明公开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中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与常规测井孔隙度关系式拟合示意图;
图4本发明公开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中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与二维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和岩心岩屑观察沥青含量关系式拟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传统的储层沥青含量研究方法以观察法为主,该方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实物资料,且时间长成本高,制约了储层沥青特征及成藏研究。前人对碳酸盐岩储层沥青特征与测井信息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具体的技术方法主要分为两类:①测井信息对沥青的定性表征;②测井信息对沥青的定量表征。但方法①的基础是含沥青储层的测井敏感参数,受地层条件下岩性、物性、流体性质及沥青赋存状态的影响,测井信息表征沥青往往具有多解性,而在资料较少尚未建立固定解释模板的情况下,多解性导致的误差无法避免,即该方法在资料较少地区适用性较差,可靠性较低;方法②的基础是基于实验室对沥青核磁共振T2谱的分析建立的沥青含量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中粘土束缚水孔隙度与束缚水饱和度是基于实验室分析结果,获取过程较繁琐、数据可靠性不高,因此,对于新勘探区块或新层系,此类方法可靠性较低、适用性不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的考虑,参阅图1,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目标储层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岩心柱塞样品,并通过全直径岩心样品和岩心柱塞样品分别获得所述目标储层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根据测井资料获取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
S2: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得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S3:采用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得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S4:根据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获得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
S5:获取目标储层的取心段沥青含量,并根据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拟合沥青含量,得到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
S6:根据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获取所述目标储层待测段的沥青含量。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在储层的全直径岩心样品采集数量相较于岩心柱塞样品采集数量的数量要少。这是因为全直径岩心样品是直接从储层中取出的岩心,没有经过任何切割和辟分,直接整段用于实验室分析来获得关于储层有关参数的柱状岩心,因此其数量较少,但却最能直接反应储层的真实情况,其测得的准确率最高。
而岩心柱塞样品是采用储层中取出的岩心,通过加工后形成的圆柱状柱塞样品,对于成岩较好的岩层,其加工较少;而对于松散岩心,则需要通过压制、冷冻等方式获得利于保存的柱塞样品,其数量相较于全直径岩心样品较多,但其测定获得的反应储层真实情况的参数准确率相较于全直径岩心样品较低。
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通常是以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来计算获得的储层有效孔隙度,其测井点分布广泛,且无需钻取岩心取样,获得的数据最为繁多,但其准确率也最低。
在现有技术中,核磁共振获得的T2图谱与沥青含量之间具有相关性,但由于基于核磁共振T2图谱建立的沥青含量理论模型中粘土束缚水孔隙度与束缚水饱和度是基于实验室分析结果,获取过程较繁琐、数据可靠性不高,因此可靠性较低、适用性也不高。
因此在本申请中,构建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与沥青含量的拟合关系式,无需分析核磁共振T2图谱建立的沥青含量理论模型中的粘土束缚水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减少了数据的分析获取过程;同时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岩心柱塞样品获得的孔隙度分步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提高数据可靠性,使其得到的沥青含量准确率更高。
测井解释的基础是岩石体积物理模型,该模型中,岩石被视为由固相的骨架与流体组成的多相体,流体占据的孔隙分为有效孔隙与无效孔隙,有效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称为有效孔隙度。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通常是以声波时差来计算获得的储层有效孔隙度,储层中的沥青会引起储层结构变化,常规测井解释中,沥青对声波时差的影响和油气水对声波时差的影响难以区分,储层沥青与油气水等流体一样影响着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计算结果,因此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包含了沥青占据的储集空间的贡献。核磁共振测井是测量地层流体中自旋氢原子核对磁场的响应,地层流体中氢核被磁化后在孔隙中做横向弛豫运动,通过测量岩石孔隙中流体氢核的核磁共振弛豫信号幅度和弛豫时间,反映地层岩石孔隙空间和孔隙流体的相关信息。因此,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探测到的氢核弛豫信号的幅度是计算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基础,由于沥青的弛豫时间非常短(快速弛豫),目前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探测不到沥青中氢核的弛豫信号,因此,基于氢核弛豫信号的核磁共振测井有效孔隙度不包含沥青占据的储集空间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于沥青质储集层,常规测井解释中将沥青占据的储集空间作为有效孔隙的一部分,而核磁共振测井解释中将沥青占据的储集空间作为无效孔隙的一部分。因此,沥青质储集层的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与核磁共振测井有效孔隙度的差值代表了沥青含量的大小。
在步骤S1中,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在所述目标储层取目的层段,并在所述目的层段采集多个全直径岩石样品;通过液体饱和法测定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并根据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顶深和底深确定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深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全直径岩心样品通常可以选择直径5cm、长10cm的柱状岩心;其孔隙度可以采用全直径孔渗联测仪进行测定。
每一所述全直径岩石样品的取样深度为Dq,其取样深度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Dq=(Dq1+Dq2)/2(1)
其中,Dq1为全直径岩心样品的顶深,Dq2为全直径岩心样品的底深;单位均为m。
在步骤S1中,所述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根据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深度确定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深度,在所述目标储层去目的层段,取若干岩心柱塞样品,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数量大于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的取样数量;通过液体饱和法测定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并根据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顶深和底深确定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深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岩心柱塞样品的通常可以选择直径2.5cm、长5cm的柱状样品;其孔隙度可定可以采用液体饱和度法孔隙度仪进行测定。
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深度为Dz,其取样深度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Dz=(Dz1+Dz2)/2(2)
其中,Dz1为岩心柱塞样品的顶深,Dz2为岩心柱塞样品的底深;单位均为m。
由于岩心柱塞样品的数量要大于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因此在进行校正的过程中,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校正相同的取样深度的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其具体校正步骤如下:
S21: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
S22: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
S23:根据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得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函数拟合方法包括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指数拟合、对数拟合、幂函数拟合中的至少两种。
在步骤S3中,所述采用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
S32: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
S33:根据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与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得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同样的,在步骤S3中进行校正时,采用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校正相同的取样深度的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其函数拟合方法包括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指数拟合、对数拟合、幂函数拟合中的至少两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通过测井资料获得,且所述测井资料获得的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与所述岩性柱塞样品的取样深度范围一致,且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数据数量大于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数量。
在步骤S4中,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为探井目的层的必做项目。其依据岩石的孔喉半径、孔隙结构与岩性组合的不同,采用合适的自由流体截止值,可准确计算目的层储层的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G。然后根据取心段沥青含量的深度,建立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E与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G的差值H,校正后的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E、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G与沥青含量F三类数据的深度相同,因此,所述三类数据的深度均在取心段深度范围之内;计算公式为:
H=E-G
其中,E为校正后的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G为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E与G的单位均为%。
然后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
以下结合某地区目标储层为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S1:在A井目标储层中,采集多个全直径岩心样品,并测定每一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的孔隙度;每一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的取样深度为Dq,Dq=(Dq1+Dq2)/2,其中Dq1为全直径岩心样品的顶深,Dq2为全直径岩心样品的底深;单位均为m。采集A井目标储层的岩心柱塞样品并测定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孔隙度,需要说明的是,岩心柱塞样品的数量要大于上述全直径岩心样品的数量,且岩心柱塞样品的深度应包含上述全直径岩心样品的深度;
S2: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S1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与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
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为:
Y=2.9823×X2﹣8.3561×X﹢7.7894
其中,Y=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X=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R2=0.8596,孔隙度单位为%通过所述拟合关系式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得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M。
S3: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S2所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与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
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为:
N=0.0861×M2-1.0956×M﹢5.9314(N=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M=常规测井孔隙度;R2=0.8140,孔隙度单位为%)
通过所述拟合关系式校正常规测井孔隙度,得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L。
S4:根据S3所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获得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
S5:获取目标储层的取心段沥青含量,并根据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拟合沥青含量,得到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
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为:
W=2.4254×V2-14.791×V+23.144
其中,W=岩心岩屑观察沥青含量,V=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R2=0.7349,孔隙度单位为%。
S6:根据S5所述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获取目标储层待侧段的沥青含量。
前述沥青质储集层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与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与沥青含量大小的关系已证实,对于沥青质储集层,常规测井解释中将沥青占据的储集空间作为有效孔隙的一部分,而核磁共振测井解释中将沥青占据的储集空间作为无效孔隙的一部分。因此,沥青质储集层的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与核磁共振测井有效孔隙度的差值代表了沥青含量的大小。上述S5建立的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可以实现储层沥青含量的快速计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采集目标储层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岩心柱塞样品,并通过全直径岩心样品和岩心柱塞样品分别获得所述目标储层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根据测井资料获取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
步骤S2、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得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步骤S3、采用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得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步骤S4、根据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获得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
步骤S5、获取目标储层的取心段沥青含量,并根据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拟合沥青含量,得到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
步骤S6、根据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获取所述目标储层待测段的沥青含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采用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
步骤S22、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
步骤S23、根据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校正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得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采用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
步骤S32、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
步骤S33、根据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与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校正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得到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的获得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通过函数拟合方法采用不同的函数拟合方法拟合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
步骤S52、筛选出相关性系数最高的关系式作为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函数拟合方法包括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指数拟合、对数拟合、幂函数拟合中的至少两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和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为:
Y=A×X2﹣B×X﹢C
其中,Y为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X为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孔隙度单位为%;A、B、C为拟合系数;
所述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的拟合关系式为:
N=D×M2-E×M﹢F
其中,N为第一次校正样品孔隙度,M为常规测井孔隙度;孔隙度单位为%;D、E、F为拟合系数;
沥青含量与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的拟合关系式为:
W=G×V2-H×V+J
其中,W为岩心岩屑观察沥青含量,V为第二次校正样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差值;孔隙度单位为%;G、H、J为拟合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步骤S111、在所述目标储层取目的层段,并在所述目的层段采集多个全直径岩石样品;
步骤S112、通过液体饱和法测定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并根据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顶深和底深确定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步骤S121、根据每一所述全直径样品的深度确定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深度,在所述目标储层的目的层段,取若干岩心柱塞样品,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数量大于所述全直径岩心样品的取样数量;
步骤S122、通过液体饱和法测定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岩心柱塞样品孔隙度,并根据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顶深和底深确定每一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测井资料获得的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深度与所述岩性柱塞样品的获取深度范围一致,且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数据数量大于所述岩心柱塞样品的取样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储层的取心段沥青含量的取值深度与所述常规测井有效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的数据取值深度一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0135.1A CN114428049B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0135.1A CN114428049B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8049A true CN114428049A (zh) | 2022-05-03 |
CN114428049B CN114428049B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1308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70135.1A Active CN114428049B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28049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66492A (zh) * | 2016-06-06 | 2016-11-02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回波间隔影响的校正方法 |
US20170176639A1 (en) * | 2015-12-21 | 2017-06-22 |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Thermal Maturity Estimation via Logs |
CN107121448A (zh) * | 2017-04-28 | 2017-09-01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计算方法 |
CN108291979A (zh) * | 2015-11-12 | 2018-07-17 | 斯伦贝谢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使用测井数据进行有机页岩储层的地层评估的方法 |
CN109001258A (zh) * | 2018-08-03 | 2018-12-14 | 武汉理工大学 | 基于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的沥青含量无损检测方法 |
CN109388866A (zh) * | 2018-09-25 | 2019-02-26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沥青质沉淀油藏流固耦合等效数值模拟方法 |
CN113294146A (zh) * | 2020-02-05 | 2021-08-24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含沥青质储层的有效孔隙度计算的方法和装置 |
-
2021
- 2021-09-13 CN CN202111070135.1A patent/CN1144280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91979A (zh) * | 2015-11-12 | 2018-07-17 | 斯伦贝谢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使用测井数据进行有机页岩储层的地层评估的方法 |
US20170176639A1 (en) * | 2015-12-21 | 2017-06-22 |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Thermal Maturity Estimation via Logs |
CN106066492A (zh) * | 2016-06-06 | 2016-11-02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回波间隔影响的校正方法 |
CN107121448A (zh) * | 2017-04-28 | 2017-09-01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计算方法 |
CN109001258A (zh) * | 2018-08-03 | 2018-12-14 | 武汉理工大学 | 基于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的沥青含量无损检测方法 |
CN109388866A (zh) * | 2018-09-25 | 2019-02-26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沥青质沉淀油藏流固耦合等效数值模拟方法 |
CN113294146A (zh) * | 2020-02-05 | 2021-08-24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含沥青质储层的有效孔隙度计算的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KUN JI ET AL.: "The influence of asphalten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MR measurement",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
何溥为 等: "龙女寺龙王庙组储层沥青含量计算及储集性能影响研究", 《第31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9)论文集(01地质勘探)》 * |
段金宝等: "用测井方法确定砂岩储层中固体沥青含量方法的探讨", 《新疆石油天然气》 * |
邹贤利: "固体沥青对储层物性及测井参数的影响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 基础科学辑》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8049B (zh) | 2022-07-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3298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wettability of geological formations | |
US20110246161A1 (en) | Method for integrated inversion determination of rock and fluid properties of earth formations | |
CN106468172A (zh) | 一种超低渗砂岩油藏低阻储层测井解释方法 | |
CN104514552B (zh) | 一种煤层气储层识别与丰度预测的方法 | |
AU2010263041A1 (en) | Source rock volumetric analysis | |
CN111897011B (zh) | 储层孔隙特征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 |
MX2014004885A (es) | Metodo para determinar en tiempo real la porosidad y la saturacion de agua de una formacion subterranea usando datos de registro de gas y perforacion. | |
CN106154343A (zh) | 计算致密油储层的含油饱和度的方法 | |
US20240003839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geological models using spatial properties based 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ata | |
US5126939A (en) |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edimentary rocks from data recorded in wells by well-logging probes | |
CN112363226A (zh) | 一种非常规油气有利区地球物理预测方法 | |
CN116027453A (zh) | 一种水合物混合层饱和度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 |
CN113216945A (zh) |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渗透性定量评价方法 | |
US8532954B2 (en) | Method of characterizing a CO2 plume in a geological storage aquifer | |
CN114428049B (zh) | 一种计算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含量的方法 | |
CN111077574A (zh) | 一种确定地层弹性参数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Dick et al. | T1-T2 NMR on Shale Cuttings | |
WO2022204297A1 (en) | The combined discrete gaussian analysis of micp and nmr t2 distributions of multi-modal carbonate rocks | |
Burcaw et al. | Improved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viscosity of heavy oils from magnetic resonance data | |
CN113027421A (zh) | 油基钻井液环境下核磁共振测井t2谱形态校正方法 | |
Rios et al. | Estimating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s by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s of NMR and MICP Data | |
Xie et al. | Applications of Two-Dimensional Laboratory Higher-Frequency NMR in Unconventional Shale Characterization | |
Valadez Vergara | Well-log based TOC estimation using linear approximation methods | |
Dodge Sr et al. | Capillary pressure: the key to producible porosity | |
Domené et al. |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to measure total and effective porosity on rock samples of source rock: Case study: Vaca Muerta Form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