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2520A -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22520A
CN114422520A CN202111663722.1A CN202111663722A CN114422520A CN 114422520 A CN114422520 A CN 114422520A CN 202111663722 A CN202111663722 A CN 202111663722A CN 114422520 A CN114422520 A CN 114422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network
chain
signature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637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22520B (zh
Inventor
陶友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637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225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22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2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22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25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59Inter-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e.g. splitting, merg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grou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32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 H04L9/3247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involving digital sign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Description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实施例属于区块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系统中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由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自治性等特性,区块链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在具有多个区块链网络的场景下,任一区块链网络中的区块链节点在处理节点事务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从其他区块链网络获取数据,即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可能存在跨链交互需求。为满足上述需求,属于不同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节点之间可以互相发送跨链交互消息。而在保证跨链交互消息可靠性的同时,如何减少跨链交互消息的数量以尽量节省跨链网络资源,是该场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包括:
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
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包括:
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以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包括:
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接收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发送的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由第一源节点响应于所述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所构造;
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以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跨链交互装置,包括:
消息构造单元,用于使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
应答构造单元,用于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应答构造单元,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跨链交互装置,包括:
消息构造单元,用于使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以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应答构造单元,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跨链交互装置,包括:
消息接收单元,用于使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接收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发送的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由第一源节点响应于所述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所构造;
应答构造单元,用于使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以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会根据接收到的其他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包含多个源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其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相应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可以在针对所述多个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该数据和多个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并将其返回至源区块链网络;进而,第一源节点可以在针对上述多个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其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以供各个源节点使用。
可见,上述方案中的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会在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的多个源节点签名通过验证的情况下确定该消息可信,进而构造需要返回至源区块链网络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类似的,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也会在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的多个目的节点签名通过验证的情况下,确定该应答可信,进而将该消息中的目标数据分发至各个源节点以供使用,通过上述双向进行的多签名验证过程,有效保证了源区块链网络和目的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跨链交互消息(即上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和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的可靠性,且源区块链网络从目的区块链网络处获取到的目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由于第一源节点在发送之间先聚合各个跨链请求,并仅向目的区块链网络发送聚合后的一个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相应的,第一目的节点也先聚合各个目的节点签名以得到多个目的节点确认后的目标数据,并仅向源区块链网络返回聚合后的一个多重签名跨链应答,所以相对于各个源节点分别向目的节点发起请求、各个目的节点分别向目的节点返回响应的相关技术方案,本方案显著减少了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跨链交互消息的数量,有助于节省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跨链网络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块链网络的示意图。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链交互的应用场景图。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链交互方法的流程。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链交互方法的流程。
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跨链交互方法的流程。
图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链交互装置的框图。
图9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链交互装置的框图。
图10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跨链交互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人员或机构等可以作为节点成员参与到区块链网络中,如可以参与组建区块链网络或者加入已经组建完成的区块链网络。其中,任一人员或机构可以仅参与一个区块链网络,或者也可以参与到多个区块链网络。
由于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区块链网络中的所有区块链节点通常会维护相同的区块数据,难以满足部分节点的特殊需求。以联盟链为例,所有联盟成员(即联盟内的节点成员)可以组成一区块链网络,所有联盟成员在该区块链网络中分别存在对应的区块链节点,并可以通过对应的区块链节点获得该区块链网络上发生的所有交易和相关数据。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存在部分联盟成员希望完成一些具有保密需求的交易,这些联盟成员既希望这些交易能够在区块链上存证或借助于区块链技术的其他优势,又能够避免其他联盟成员查看到这些交易和相关数据。虽然这些联盟成员可以额外组建一新的区块链网络,其建立方式与上述包含所有联盟成员的区块链网络类似,但是从头开始建立一条新的区块链网络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且无论是该区块链网络的建立过程或是建成后的配置过程都非常耗时。联盟成员之间的需求往往是临时的或者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使得新建的区块链网络很快就会由于需求消失而失去存在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上述区块链网络的建链成本。而联盟成员之间的需求经常会变化,而每一需求所对应的联盟成员也往往不同,因而每当联盟成员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需要组建一新的区块链网络,从而造成资源和时间的大量浪费。
为此,可以将已组建的区块链网络作为区块链主网,并在该区块链主网的基础上组建区块链子网。那么,在诸如上述的联盟链场景下,联盟成员可以在已经参与区块链主网的情况下,基于自身需求而在区块链主网的基础上组建所需的区块链子网。由于区块链子网是在区块链主网的基础上所建立,使得区块链子网的组建过程相比于完全独立地组建一条区块链网络,所消耗的资源和所需的耗时等都极大地降低,灵活性较高。
基于区块链主网快捷组建区块链子网的过程如下:区块链主网中的各区块链节点分别获取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所述交易包含所述区块链子网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参与组建所述区块链子网的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所述区块链主网中的各区块链节点分别执行所述交易以透出所述配置信息,当所述配置信息包含第一区块链节点对应的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时,部署第一区块链节点的节点设备基于所述包含所述配置信息的创世块启动属于所述区块链子网的第二区块链节点。
以图1所示为例,区块链主网为mainnet0,该mainnet0包含的区块链节点为nodeA、nodeB、nodeC、nodeD和nodeE等。假定nodeA、nodeB、nodeC和nodeD希望组建一区块链子网:如果nodeA为管理员且仅允许管理员发起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那么可由nodeA向mainnet0发起上述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如果nodeE为管理员且仅允许管理员发起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那么nodeA~nodeD需要向nodeE进行请求,使得nodeE向mainnet0发起上述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如果nodeE为管理员但允许普通用户发起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那么nodeA~nodeE均可以向mainnet0发起上述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当然,不论是管理员或者普通用户,发起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的区块链节点并不一定参与所组建的区块链子网,比如虽然最终由nodeA、nodeB、nodeC和nodeD组建区块链子网,但可由nodeE向mainnet0发起上述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而并不一定由nodeA~nodeD来发起该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
在区块链主网的基础上组建区块链子网时,容易理解的是,会使得该区块链子网与区块链主网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层次关系。比如在图1所示的mainnet0上组建区块链子网subnet1时,可以认为mainnet0处于第一层、subnet1处于第二层。一种情况下,本说明书中的区块链主网可以为底层区块链网络,即区块链主网并非在其他区块链网络的基础上组建的区块链子网,比如图1中的mainnet0可以认为属于底层区块链网络类型的区块链主网。另一种情况下,本说明书中的区块链主网也可以为其他区块链网络的子网,比如可以在图1中subnet1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另一区块链子网,此时可以认为subnet1为该区块链子网对应的区块链主网,而这并不影响该subnet1同时属于mainnet0上创建的区块链子网。可见,区块链主网与区块链子网实际上是相对概念,同一区块链网络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为区块链主网、另一些情况下可以为区块链子网。
上述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在被发送至区块链主网后,由区块链主网内的共识节点进行共识,并在通过共识后由各主网节点执行该交易,以完成区块链子网的组建。共识过程取决于所采用的共识机制,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通过在上述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中包含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可以用于对所组建的区块链子网进行配置,使得组建的区块链子网符合组网需求。例如,通过在配置信息中包含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可以指定组建的区块链子网包含哪些区块链节点。
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可以包括节点的公钥,或者采用节点ID等其他能够表征节点身份的信息,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以公钥为例,每个区块链节点都存在对应的一组或多组公私钥对,由区块链节点持有私钥而公钥被公开且唯一对应于该私钥,因而可以通过公钥来表征相应区块链节点的身份。因此,对于希望作为区块链子网的节点成员的区块链节点,可以将这些区块链节点的公钥添加至上述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中,以作为上述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上述的公私钥对可以用于签名验证的过程。例如,在采用有签名的共识算法中,譬如subnet1中的nodeA1采用自身维护的私钥对消息进行签名后,将经过签名的消息在subnet1中广播,而nodeB1、nodeC1和nodeD1可以用nodeA1的公钥对收到的消息进行签名验证,以确认自身收到的消息确实来自nodeA1且没有经过篡改。
第一主网节点可以为区块链主网上属于配置信息所指示的节点成员的区块链节点。在组建区块链子网时,并非由第一主网节点直接参与组建区块链子网、成为其节点成员,而是需要由用于部署该第一主网节点的节点设备生成第一子网节点,并由第一子网节点成为区块链子网中的节点成员。第一主网节点和第一子网节点对应于同一个区块链成员,比如在联盟链场景下对应于同一联盟链成员,但第一主网节点属于区块链主网、第一子网节点属于区块链子网,使得该区块链成员可以分别参与到区块链主网和区块链子网的交易中;并且,由于区块链主网和区块链子网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区块链网络,使得第一主网节点生成的区块与第一子网节点生成的区块分别存入所述节点设备上的不同存储(采用的存储譬如可以为数据库),实现了第一主网节点与第一子网节点分别使用的存储之间的相互隔离,因而区块链子网所产生的数据仅会在区块链子网的节点成员之间同步,使得仅参与了区块链主网的区块链成员无法获得区块链子网上产生的数据,实现了区块链主网与区块链子网之间的数据隔离,满足了部分区块链成员(即参与区块链子网的区块链成员)之间的交易需求。
可见,第一主网节点和第一子网节点是在逻辑上划分出来的区块链节点,而从物理设备的角度来说,相当于上述部署了第一主网节点和第一子网节点的节点设备同时参与了区块链主网和区块链子网。由于区块链主网与区块链子网之间相互独立,使得这两个区块链网络的身份体系也相互独立,因而即便第一主网节点和第一子网节点可以采用完全相同的公钥,仍然应当将两者视为不同的区块链节点。譬如在图1中,mainnet0中的nodeA相当于第一主网节点,而部署该nodeA的节点设备生成了属于subnet1的nodeA1,该nodeA1相当于第一子网节点。可见,由于身份体系相互独立,所以即便第一子网节点所采用的公钥区别于第一主网节点,也不影响本说明书方案的实施。
当然,区块链子网的节点成员并不一定只是区块链主网的部分节点成员。在一些情况下,区块链子网的节点成员可以与区块链主网的节点成员完全一致,此时所有的区块链成员都可以获得区块链主网和区块链子网上的数据,但是区块链主网与区块链子网所产生的数据依然可以相互隔离,比如可以通过在区块链主网上实现一类业务、在区块链子网上实现另一类业务,从而可以使得这两类业务分别产生的业务数据之间相互隔离。
除了上述的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之外,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下述至少之一:所述区块链子网的网络标识、所述区块链子网的管理员的身份信息、针对区块链平台代码的属性配置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网络标识用于唯一表征该区块链子网,因而该区块链子网的网络标识应当区别于区块链主网和该区块链主网上组建的其他区块链子网。区块链子网的管理员的身份信息,譬如可以为作为管理员的节点成员的公钥;其中,区块链主网与区块链子网的管理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区块链主网来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优势之一,就是由于生成第一子网节点的节点设备上已经部署了第一主网节点,因而可以将第一主网节点所使用的区块链平台代码复用在第一子网节点上,免去了区块链平台代码的重复部署,极大地提高了区块链子网的组建效率。那么,如果配置信息中未包含针对区块链平台代码的属性配置,第一子网节点可以复用第一主网节点上采用的属性配置;如果配置信息中包含了针对区块链平台代码的属性配置,第一子网节点可以采用该属性配置,使得第一子网节点所采用的属性配置不受限于第一主网节点的属性配置、与第一主网节点无关。针对区块链平台代码的属性配置可以包括下述至少之一:代码版本号、是否需要共识、共识算法类型、区块大小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组建区块链子网的交易包括调用合约的交易。该交易中可以指明被调用的智能合约的地址、调用的方法和传入的参数。例如,调用的合约可以为前述的创世合约或系统合约,调用的方法可以为组建区块链子网的方法,传入的参数可以包括上述的配置信息。在一实施例中,该交易可以包含如下信息:
from:Administrator
to:Subnet
method:AddSubnet(string)
string:genesis
其中,from字段为该交易的发起方的信息,譬如Administrator表明该发起方为管理员;to字段为被调用的智能合约的地址,譬如该智能合约可以为Subnet合约,则to字段具体为该Subnet合约的地址;method字段为调用的方法,譬如在Subnet合约中用于组建区块链子网的方法可以为AddSubnet(string),而string为AddSubnet()方法中的参数,上述示例中通过genesis表征该参数的取值,该genesis具体为前述的配置信息。
以mainnet0上的节点nodeA~nodeE执行调用Subnet合约中AddSubnet()方法的交易为例。在交易通过共识后,nodeA~nodeE分别执行AddSubnet()方法并传入配置信息,得到相应的执行结果。
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在执行调用智能合约的交易后,会生成相应的收据(receipt),以用于记录与执行该智能合约相关的信息。这样,可以通过查询交易的收据来获得合约执行结果的相关信息。合约执行结果可以表现为收据中的事件(event)。消息机制可以通过收据中的事件实现消息传递,以触发区块链节点执行相应的处理。事件的结构譬如可以为:
Event:
[topic][data]
[topic][data]
......
在上述示例中,事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中,每个事件分别包括主题(topic)和数据(data)等字段。区块链节点可以通过监听事件的topic,从而在监听到预定义的topic的情况下,执行预设处理,或者从相应事件的data字段读取相关内容,以及可以基于读取的内容执行预设处理。
上述的事件机制中,相当于在监听方(比如存在监听需求的用户)处存在具有监听功能的客户端,譬如该客户端上运行了用于实现监听功能的SDK(Software DevelopmentKit,软件开发工具包)等,由该客户端对区块链节点产生的事件进行监听,而区块链节点只需要正常生成收据即可。除了上述的事件机制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交易信息的透出。例如,可以通过在区块链节点运行的区块链平台代码中嵌入监听代码,使得该监听代码可以监听区块链交易的交易内容、智能合约的合约状态、合约产生的收据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数据,并将监听到的数据发送至预定义的监听方。由于监听代码部署于区块链平台代码中,而非监听方的客户端处,因而相比于事件机制而言,这种基于监听代码的实现方式相对更加的主动。其中,上述的监听代码可以由区块链平台的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加入区块链平台代码,也可以由监听方基于自身的需求而嵌入,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可见,上述Subnet合约的执行结果可以包括所述配置信息,该执行结果可以处于前文所述的收据中,该收据中可以包含与执行AddSubnet()方法相关的event,即组网事件。组网事件的topic可以包含预定义的组网事件标识,以区别于其他的事件。譬如在与执行AddSubnet()方法相关的event中,topic的内容为关键词subnet,且该关键词区别于其他方法所产生event中的topic。那么,nodeA~nodeE通过监听生成的收据中各个event所含的topic,可以在监听到包含关键词subnet的topic的情况下,确定监听到与执行AddSubnet()方法相关的event,即组网事件。例如,收据中的event如下:
Event:
[topic:other][data]
[topic:subnet][data]
......
那么,nodeA~nodeE在监听到第1条event时,由于所含topic的内容为other,确定该event与AddSubnet()方法无关;以及,nodeA~nodeE在监听到第2条event时,由于所含topic的内容为subnet,确定该event与AddSubnet()方法相关,并进而读取该event对应的data字段,该data字段包含上述的配置信息。以配置信息包括区块链子网的节点成员的公钥为例,data字段的内容例如可以包括:
{subnet1;
nodeA的公钥,nodeA的IP、nodeA的端口号…;
nodeB的公钥,nodeB的IP、nodeB的端口号…;
nodeC的公钥,nodeC的IP、nodeC的端口号…;
nodeD的公钥,nodeD的IP、nodeD的端口号…;
}
其中,subnet1为希望创建的区块链子网的网络标识。区块链主网中的各个区块链节点可以记录该区块链主网上已创建的所有区块链子网的网络标识,或者与这些区块链子网相关的其他信息,这些信息譬如可以维护在上述的Subnet合约中,具体可以对应于该Subnet合约所含的一个或多个合约状态的取值。那么,nodeA~nodeE可以根据记录的已创建的所有区块链子网的网络标识,确定上述的subnet1是否已经存在;如果不存在,说明subnet1是当前需要创建的新区块链子网,如果存在则说明subnet1已经存在。
除了采用希望创建的新的区块链子网的网络标识之外,还可以采用预定义的新建网络标识,该新建网络标识表明相应的组网事件用于组建新的区块链子网。例如,可以将上述的subnet1替换为newsubnet,该newsubnet为预定义的新建网络标识,nodeA~nodeE在识别到data字段包含newsubnet时,即可确定包含该newsubnet的event为组网事件,需要创建新的区块链子网。
除了网络标识subnet1之外,上述data字段中还包含各个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等内容。部署第一主网节点的节点设备可以监听生成的收据,并在监听到所述组网事件且所述组网事件的内容表明第一主网节点属于所述节点成员的情况下,由部署第一主网节点的节点设备获取所述组网事件包含的配置信息或创世块。或者,第一区块链节点可以监听生成的收据,并在监听到所述组网事件且所述组网事件的内容表明第一区块链节点属于所述节点成员的情况下,触发部署第一区块链节点的节点设备获取所述组网事件包含的所述配置信息或所述创世块。
如前所述,节点设备可以直接监听收据。假定nodeA~nodeE分别部署在节点设备1~5上,节点设备1~5可以监听nodeA~nodeE分别生成的收据,那么在监听到subnet1是需要新组建的区块链子网的情况下,节点设备1~5会进一步识别data字段中包含的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以确定自身的处理方式。以nodeA和节点设备1为例:如果节点设备1发现data字段包含nodeA的公钥、IP地址和端口号等身份信息,那么节点设备1在基于上述的消息机制从data字段获得配置信息的情况下,生成包含该配置信息的创世块,且节点设备1会在本地部署nodeA1,进而由nodeA1加载生成的创世块,从而成为subnet1的子网节点;类似地,节点设备2可以生成nodeB1、节点设备3可以生成nodeC1、节点设备4可以生成nodeD1。以及,节点设备5会发现data字段包含的身份信息与自身均不匹配,则该节点设备5不会根据data字段中的配置信息生成创世块,也不会生成subnet1中的区块链节点。
如前所述,区块链主网中的区块链节点可以监听收据,并根据监听结果触发节点设备执行相关处理。例如,nodeA~nodeE在确定subnet1是需要新组建的区块链子网的情况下,会进一步识别data字段中包含的节点成员的身份信息,以确定自身的处理方式。比如,nodeA~nodeD会发现在data字段包含自身的公钥、IP地址和端口号等身份信息,假定nodeA~nodeD分别部署在节点设备1~4上,以nodeA和节点设备1为例:nodeA会触发节点设备1,使得节点设备1基于上述的消息机制从data字段获得配置信息并生成包含该配置信息的创世块,且节点设备1会在本地部署nodeA1,该nodeA1加载生成的创世块,从而成为subnet1中的1个子网节点;类似地,nodeB会触发节点设备2生成nodeB1、nodeC会触发节点设备3生成nodeC1、nodeD会触发节点设备4生成nodeD1。以及,nodeE会发现data字段包含的身份信息与自身均不匹配,假定nodeE部署在节点设备5上,那么该节点设备5不会根据data字段中的配置信息生成创世块,也不会生成subnet1中的节点。
如前所述,第一主网节点与第一子网节点并不一定采用相同的身份信息。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data字段中可以包含预先为nodeA1~nodeD1生成的身份信息,且区别于nodeA~nodeD的身份信息。仍以nodeA和节点设备1为例:节点设备1如果在data字段中发现了nodeA1的身份信息,可以生成创世块、部署nodeA1,并由nodeA1加载该创世块;或者,nodeA如果在data字段中发现了nodeA1的身份信息,那么nodeA会触发节点设备1生成创世块、部署nodeA1,并由nodeA1加载该创世块。其他区块链节点或节点设备的处理方式类似,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除了配置信息之外,合约的执行结果可以包括创世块。换言之,除了可以在data字段中包含配置信息,还可以直接在执行合约调用的过程中生成包含配置信息的创世块,从而将创世块包含于data字段中,那么对于上述的nodeA~nodeD而言,相应的节点设备1~4可以通过消息机制直接从data字段获得创世块,而无需自行生成,可以提升对nodeA1~nodeD1的部署效率。
节点设备通过在该进程中创建一个运行区块链平台代码的实例,实现在该节点设备上部署一区块链节点。对于第一主网节点而言,由节点设备在上述进程中创建第一实例,并由该第一实例运行区块链平台代码而形成。类似地,对于第一子网节点而言,由节点设备在上述进程中创建区别于第一实例的第二实例,并由该第二实例运行区块链平台代码而形成。例如,节点设备可以首先在进程中创建第一实例,以形成区块链主网中的第一区块链节点;而当该节点设备对应的节点成员希望参与组建区块链子网时,可以在上述进程中创建第二实例,该第二实例区别于上述的第一实例,并由该第二实例形成区块链子网中的第二区块链节点。当第一实例与第二实例位于同一进程时,由于不涉及跨进程交互,可以降低对第一子网节点的部署难度、提高部署效率;当然,第二实例也可能与第一实例分别处于节点设备上的不同进程中,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例如,节点设备可以在第一进程中创建第一实例,以形成区块链主网中的第一区块链节点;而当该节点设备对应的节点成员希望参与组建区块链子网时,可以启动区别于第一进程的第二进程,并在该第二进程中创建第二实例,该第二实例区别于上述的第一实例,进而由该第二实例形成区块链子网中的第二区块链节点。事实上,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涉及的任一节点设备上部署的各区块链节点均为运行在所述任一节点设备上的不同的区块链实例,任一节点设备上部署的各区块链节点生成的区块分别存入所述任一节点设备上的不同存储(例如数据库),且任一节点设备部署的各区块链节点分别使用的存储之间相互隔离。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在区块链主网上创建出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以图1为例,对于包含nodeA~nodeE的mainnet0,可以在mainnet0的基础上可以创建出subnet1,该subnet1包含nodeA1~nodeD1,且subnet1中的任一子网节点与其在mainnet0中对应的主网节点被部署于同一节点设备,例如,nodeA与nodeA1被部署于节点设备1、nodeB与nodeB1被部署于节点设备2、nodeC与nodeC1被部署于节点设备3、nodeD与nodeD1被部署于节点设备4。类似地,还可以在mainnet0上创建出subnet2或更多的区块链子网,其中subnet2包含nodeA2、nodeB2、nodeC2和nodeE2,且nodeA与nodeA1、nodeA2,nodeB与nodeB1、nodeB2,nodeC与nodeC1,nodeD与nodeD1,nodeE与nodeE2分别部署在同一节点设备上。以及,还可以将subnet1、subnet2等作为区块链主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出区块链子网,例如在subnet1的基础上创建出区块链子网subnet1.1,其过程与subnet1或subnet2的创建相似,仅仅是将区块链主网替换为区块链子网subnet1,此处不再赘述。如图所示,节点设备1中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A以及子网节点nodeA1和nodeA2;节点设备2中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B以及子网节点nodeB1和nodeB2;节点设备2和节点设备3与节点设备1类似,不再赘述;节点设备4中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D和子网节点nodeD;节点设备5中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E和子网节点nodeE2。
除了通过上述在区块链主网上发起交易选取节点成员以创建区块链子网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创建区块链子网,并使得其受到区块链主网的管理。例如,可以通过注册方式在区块链主网上组建区块链子网(后续简称注册组网方式),将现有区块链网络直接注册至区块链主网,使新注册的区块链网络受到区块链主网的管理,从而使得新注册的区块链网络成为区块链主网的区块链子网。通过注册组网方式,待组建区块链子网的子网信息被直接注册至区块链主网,使得区块链主网获取待组建区块链子网的相关信息(通过接收并执行待组建区块链网络发出的、用于将其身份信息与分配至该待组建区块链网络的子网标识进行关联存证的交易),例如待组建区块链子网的子网标识和运行状态,其中各节点成员的公钥和插件配置信息、各节点设备的IP地址和端口信息等,这些信息会被写入区块链主网对应的系统合约的合约状态中,由此区块链主网将获取该待组建区块链子网的管理权,在完成注册后,便意味着区块链子网组建完成。由于注册组网方式并不需要通过交易在区块链主网上指定节点成员构成区块链子网,因此通过注册组网方式组建的区块链子网中的子网节点可以与部署在区块链主网中各节点的节点设备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例如图1中mainnet0以注册组网方式创建了一个subnet4(图1中未示出),假设mainnet0自身所包含的主网节点nodeA~nodeE分别部署于节点设备1~5,那么subnet4对应的子网节点可以部署于除节点设备1~5外的其他任意节点设备上,或者,subnet4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子网节点分别部署于节点设备1~5内的任意节点设备(但仍需要保证一个节点设备上仅部署subnet4中的一个子网节点),而subnet4中的其他的子网节点部署于除节点设备1~5外的其他任意节点设备上,当然,subnet4中的子网节点也可以均部署于节点设备1~5之中。
通过上述方式创建的区块链主网和区块链子网中的任意两个区块链网络之间可以实现跨链交互。下面结合图1和图2以跨子网交互为例进行说明,以解释各区块链子网之间是如何在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网络连接通路的情况下,通过区块链主网实现的跨链交互。如图1所示,在区块链主网mainnet0的基础上创建有区块链子网subnet1和区块链子网subnet2,而图2所示的即为subnet1和subnet2基于mainnet0实现跨链交互的应用场景图。
如图2所示,节点设备3上同时部署有属于mainnet0的nodeC和属于subnet1的nodeC1,nodeC和nodeC1具体为节点设备3在本地部署的虚拟机中运行预先部署的区块链平台代码所形成的区块链节点实例(下称区块链节点),而nodeC作为区块链节点在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保存在nodeC对应的数据库中,nodeC1作为另一区块链节点在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则保存在nodeC1对应的数据库中。类似的,节点设备5上同时部署有属于mainnet0的nodeE和属于subnet2的nodeE2,其他的节点设备也分别同时部署有多个区块链节点,例如图2中展示的节点设备1就同时部署有属于不同区块链网络的nodeA与nodeA1、nodeA2共三个区块链节点,这里不再赘述。另外,任一节点设备中可以部署有区块链共识代码,节点设备可以运行该共识代码以在本地形成共识组件实例;以及,节点设备中还可以部署有以插件形式管理的P2P组件代码,节点设备可以运行该P2P组件代码以在本地形成P2P组件实例,也即P2P插件,例如图2中节点设备3和节点设备5均在本地运行有P2P插件,该P2P插件可以被同一节点设备上的不同区块链节点所共享使用,例如节点设备3中nodeC与nodeC1可以调用节点设备3上运行的同一个P2P插件,以共享其功能和数据。节点设备中还部署有区块链业务代码,节点设备可以运行该区块链业务代码以在本地形成业务实例,其中,任一节点设备中可以实现至少一个业务实例,如用于实现数据读/写功能的存储实例、用于实现隐私计算等计算功能的计算实例、用于实现数据加密功能的加密实例等,不再赘述。
以源区块链网络subnet1中的源节点nodeC1向目的区块链网络subnet2中的目的节点nodeE2发送跨链消息为例,来说明本说明书中任一区块链子网中的任一区块链节点与另一区块链网络中的另一区块链节点之间完成跨链交互的过程。在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涉及的跨链场景中,源区块链网络中各源节点和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各目的节点所处的节点设备上均分别部署有区块链主网中的主网节点,subnet1中nodeC1所属的节点设备3上还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C,subnet2中nodeE2所属的节点设备5上还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E,虽然subnet1和subnet2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网络连接链路,但由于节点设备3上部署的nodeC和节点设备5上部署的nodeE之间已经预先建立有形成mainnet0时所实现的网络连接链路,该网络连接链路可以使节点设备3与节点设备5进行相互通讯,具体而言,形成mainnet0时所实现的网络连接链路即为mainnet0中各共识节点之间建立的用于共识交易的共识链路和/或用于同步区块的同步链路,因此,nodeC1可以通过nodeC与nodeE之间建立的网络连接链路,从而将跨链消息发送至从节点设备3发送至节点设备5。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同一节点设备上的主网节点和子网节点共享该节点设备上运行的区块链通讯插件,例如前述的P2P插件,而上述形成mainnet0时所实现的网络连接链路具体是通过nodeC和nodeE分别采用节点设备3和节点设备5上的P2P插件所建立,由于节点设备上的P2P插件可以被该节点设备上各个区块链节点所共享,因此subnet1中的nodeC1可以通过调用节点设备3本地运行的P2P插件,借助形成mainnet0时所实现的节点设备3与节点设备5之间基于P2P插件的网络连接,建立与nodeE2所属节点设备5上运行的P2P插件之间的网络连接,由此将跨链消息发送至节点设备5,从而进一步实现与nodeE2之间的网络通讯,使得源区块链网络与目的区块链网络之间无需建立新的网络连接链路,而是通过底层区块链主网预先建立的网络连接链路,实现源区块链网络中源节点与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目的节点之间的网络通讯。
subnet1中的各节点在实现业务功能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subnet2中各节点保存的数据,从而subnet1可以向subnet2请求获取该数据,在通过本说明书所述的跨链交互方案获取数据的过程中,其中nodeC1和nodeC部署在节点设备3中,nodeE2和nodeE部署在节点设备5中,而其余区块链节点则分别部署在其他节点设备中。如subnet1可以向subnet2发送跨链请求,以期获取subnet2的节点数据库中保存的特定合约中特定字段的合约状态。可以理解的是,“subnet1向subnet2发送跨链请求”即为“subnet1中的子网节点(即源节点)向subnet2中的子网节点(即目的节点)发送跨链请求”。
具体的,subnet1中的任一节点可以在跨链请求中封装目的区块链网络subnet2的网络标识,通过调用节点设备本地部署且与mainnet0中主网节点共享的P2P插件,将所述跨链请求通过mainnet0的网络连接链路广播至部署有主网节点的各节点设备上运行的P2P插件。在一实施例中,若subnet1中的nodeA1通过节点设备1上的P2P插件发出跨链请求,那么其他部署有主网节点的节点设备2~5均将收到该跨链请求,例如,节点设备5上的P2P插件在接收到该跨链请求后,将根据所述跨链请求携带的所述网络标识判断节点设备5本地是否部署有该网络标识对应区块链网络中的区块链节点,显然,节点设备5上部署有subnet2中的nodeE2,因此,节点设备5上的P2P插件将基于该网络标识,进一步将跨链请求转发至nodeE2,而节点设备3上的P2P插件在接收到该跨链请求后,同样会基于其所携带的网络标识进行转发,但由于节点设备3本地并未部署有subnet2中的区块链节点,因此,节点设备3将不会保留该跨链请求,而是进一步将该跨链请求转发至其他部署有主网节点的节点设备。另外,subnet1中的任一节点除了可以在跨链请求中封装网络标识外,还可以在跨链请求中封装目的区块链网络中任意节点的身份信息,如节点ID、节点公钥,从而可以在调用P2P插件实现跨链传输跨链请求的过程中,不需要以广播的形式发送给各主网节点所属的节点设备,而是直接使得P2P插件以点对点通讯的方式发送给所述跨领请求中携带的各节点身份信息所指定的节点设备,例如,subnet1中的nodeC1可以在跨链请求中封装nodeE2的身份信息并调用节点设备3本地运行的P2P插件,使P2P插件可以根据该nodeE2的身份信息,将该跨链请求以单播形式发送至同时部署有subnet2中的nodeE2以及mainnet0中的nodeE的节点设备5,节点设备5上的P2P插件在接收到该跨链请求后,除了可以通过跨链请求携带的网络标识将该跨链请求转发至nodeE2,也可以直接通过跨链请求携带的nodeE2的身份信息,将跨链请求转发至nodeE2。
以上过程描述的是源区块链网络通过区块链主网中各主网节点之间建立的网络连接链路向目的区块链网络发送跨链请求的过程,类似的,目的区块链网络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实现向源区块链网络的消息传输,例如将上述源节点发送的区块请求对应的跨链数据返回给源区块链网络,由此通过形成的源区块链网络与目的区块链网络之间的双向通讯信道,实现源区块链网络中任一源节点与目的区块链网络中任一目的节点之间的网络通讯。
图2仅是结合图1以区块链子网subnet1和subnet2为例进行的示例性说明。图1中的各个区块链网络之间均可以实现跨链交互,本说明书对于跨链交互的区块链网络之间的关系并不进行限制。例如,上述区块链主网mainnet0和区块链子网subnet1之间、区块链主网mainnet0和区块链子网subnet2之间,均可以实现跨链交互,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实际上,除了区块链主网及其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之外,本方案所涉及的源区块链网络和目的区块链网络还可以是独立区块链网络。如图1所示,独立区块链网络mainnet1与前述的主网mainnet0和子网subnet1、subnet2之间相互独立,即mainnet1与其他区块链至今并不存在前述区块链主网与区块链子网之间的管理关系。但是,上述独立区块链网络与其他各个区块链网络之间也可以实现跨链交互,例如,在mainnet1中的nodeF、nodeG和nodeH分别部署于前述节点设备1、节点设备2和节点设备3中的情况下,mainnet1的上述各个节点与subnet1中的节点nodeA1、nodeB1和nodeC1之间分别建立有前述的网络连接链路,因此独立区块链网络mainnet1与区块链子网subnet1可以基于上述网络连接链路实现跨链交互。类似的,独立区块链网络mainnet1与区块链子网subnet2以及区块链主网mainnet0之间同样可以基于相应的网络连接链路实现跨链交互。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即便任意两个区块链网络的各个节点分别所处的节点设备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仍然能够基于各个节点所处节点设备与其他节点设备之间的设备间网络连接实现两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跨链交互,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在具有多个区块链网络的场景下(如图1所示的多个区块链网络场景),任一区块链网络中的区块链节点在处理节点事务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从其他区块链网络获取数据,即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可能存在跨链交互需求。为满足上述需求,属于不同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节点之间可以互相发送跨链交互消息。
在相关技术中,通常由各个源节点分别向目的节点发起请求、各个目的节点分别向目的节点返回响应,可见源区块链网络与目的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跨链交互消息数量较多,因此不仅需要消耗较多的跨链网络资源,而且难以有效保证跨链交互消息的可靠性。在该场景下,如何在保证跨链交互消息可靠性的同时,如何减少跨链交互消息的数量以尽量节省跨链网络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说明书提出一种跨链交互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该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链交互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302,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
在本实施例中,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多个源节点分别向第一源节点发起跨链请求,第一源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多个跨链请求构造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该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其中,上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发起所述跨链请求的各个源节点的源节点签名。
在一实施例中,源区块链网络中的任一源节点可以向通过合约调用的方式向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例如,上述任一源节点中可以预先部署有业务合约和跨链服务合约,业务合约用于响应第一请求,而跨链服务合约可以被业务合约调用以通过跨链交互的方式获取业务合约所需的目标数据。具体的,所述任一源节点可以响应于第一请求执行业务合约,该业务合约可以用于在确定第一请求存在跨链需求的情况下调用跨链服务合约并传入对应于第一请求的跨链辅助信息。上述跨链辅助信息包括所述业务合约的信息、所述业务合约中对应于第一请求的回调接口的信息和所述第一请求所需的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其中,所述业务合约的信息可以包括业务合约的合约地址;在所述目标数据需要被应用于业务合约中的某一方法的情况下,业务合约的信息还可以包括该方法的方法名称、该方法的第一入参信息等。所述业务合约中对应于第一请求的回调接口的信息可以包括该HH接口(即用于实现回调的方法)的接口名称,还可以包括该方法所需的第二入参信息等。所述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可以包括目标数据所处的目标区块链网络的信息,如维护该数据的目标区块链网络的网络标识等;还可以包括所述目标数据的信息,如目标数据所处区块的区块编号(如目标数据可以为区块中打包的交易)、目标数据所处智能合约的合约地址(如目标数据可以被记录在该合约的data字段中)、计算目标数据所需的原始数据(如由目的区块链网络通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到目标数据)等,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任一源节点可以根据上述跨链辅助信息生成针对目标数据的跨链请求,并向第一源节点发起该请求。而第一源节点可以响应于该请求,采用后续实施例的步骤根据所述目标数据的从目的区块链网络处跨链获取目的数据,并将该目的数据返回至所述任一源节点。
相应地,所述任一源节点在接收到第一源节点返回的所述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可以调用前述跨链服务合约,使该合约根据业务合约的信息和所述业务合约中对应于第一请求的回调接口的信息回调业务合约中的所述回调接口,从而将目标数据传入所述业务合约。进而,该源节点可以执行业务合约对传入的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如通过前述回调方法以及跨链服务合约返回的入参信息对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以继续响应第一请求。
通过上述方式,任一源节点可以基于本地部署的跨链服务合约实现目标数据的跨链获取:通过业务合约和跨链服务合约的双向调用,跨链服务合约可以作为用于获取跨链数据的统一功能组件被业务合约所使用。而且,该跨链服务合约可以用于处理多个业务合约的跨链数据获取事务,有助于提升业务合约的执行效率以及第一请求的响应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源节点可以由所述业务合约指定,例如,源区块链网络中的任一源节点发起部署的业务合约中,可以指定该节点作为执行该合约过程中的第一源节点,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合约执行过程中的权限管控并提升安全性。当然,本说明书所述的第一源节点也可以为源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该主节点可以由源区块链网络的管理员指定,或者也可以由各个源节点预先协商得到,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源区块链网络中所包含的多个源节点往往并不部署于同一节点设备中,例如,在源区块链网络为图1所示的mainnet0的情况下,nodeA~nodeE即被分别部署在节点设备1~节点设备5中。在该场景下,各个源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往往存在延迟。因此,为提升前述跨链请求的发送消息,即提升第一源节点响应跨链请求的时效性,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二源节点(可以为源区块链网络中除第一源节点之外的任一节点)可以使用延迟最小的转发路径向所述第一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
例如,第二源节点可以基于自身所处第二节点设备与第一源节点所处第一源节点设备之间总延迟最小的转发路径,向第一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其中,所述转发路径可以通过源区块链网络中各区块链节点分别所处的节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该网络拓扑结构对应的网络延迟信息所确定。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对应的网络延迟信息所确定。具体而言,所述转发路径可以由第一源节点所确定并包含于跨链请求中,这种情况下,第一源节点需要维护有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延迟信息,并在发送跨链请求之前根据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拓扑结构对应的网络延迟信息确定出第二节点设备与第一源节点设备之间总延迟最小的转发路径,然后将该转发路径封装至跨链请求中发送至第一源节点。或者,所述转发路径也可以由维护有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延迟信息的第一源节点所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源节点在需要向所述第二源节点返回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数据时,可以通过本地维护的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延迟信息确定出第一源节点设备与第二节点设备之间总延迟最小的转发路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网络延迟信息包括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和/或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所述近端网络链路为第二节点设备与其邻居节点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所述远端网络链路为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除所述近端网络链路之外的网络链路。其中,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指的是与第二节点设备通过一段网络链路直接相连的节点设备。以图4为例,节点设备1对应的邻居节点设备包括节点设备2、节点设备3和节点设备4,节点设备4的邻居节点设备包括节点设备1和节点设备2。
对于第二节点设备而言,其维护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络链路,包括近端网络链路和远端网络链路。其中,近端网络链路是指与第二节点设备直接相连的网络链路,也即第二节点设备与其邻居节点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远端网络链路,是指不与第二节点设备直接相连的网络链路,也即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除第二节点设备对应的近端网络链路之外的网络链路。仍以图4为例,节点设备1对应的近端网络链路包括其分别与节点设备3、节点设备4与节点设备5之间的网络链路,节点设备1对应的远端网络链路则包括节点设备1与节点设备2之间、节点设备4与节点设备2之间以及节点设备2与节点设备5之间的网络链路。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网络链路,按照不同的策略获取链路延迟。例如,第二源节点可以根据本端链路延迟和/或对端链路延迟确定所述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其中,所述本端链路延迟由第二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近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所述对端链路延迟由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近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和/或,第二源节点可以接收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由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至少一端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远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的链路延迟所确定。
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请求应答机制涉及请求方与应答方之间的交互,并且认为请求应答机制的发起方即为上述请求方。所述请求应答机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请求方向应答方发送一个携带有时刻第一验证条件的请求消息,第一验证条件即请求方记录的发送该请求消息时的请求方本地时刻。应答方在接收到该请求消息后,会记录下其接收到该请求消息时的应答方本地时刻第二验证条件,然后将响应于该请求消息生成的应答消息返回至请求方,同时在应答消息中携带时刻第二验证条件和时刻t3,其中t3为应答方记录的返回该应答消息时的应答方本地时刻。最后请求方在获取到该应答消息后,记录下接收到该应答消息时的请求方本地时刻t4,接着,从获取的应答消息中提取出第二验证条件和t3,然后计算T0=[(t4-t1)-(t3-t2)]/2,将其确定为请求方与应答方之间的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T0。为了避免中转设备的转发延迟的干扰,请求方与应答方之间不存在其他中转设备。请求应答机制中所涉及的请求消息和应答消息可以为专用于计算链路延迟的专用消息,也可以为其他普通的正常业务请求,或者网络中的心跳消息,由于在计算链路延迟时,应答方的本地处理时间t3-第二验证条件是被考虑在内的,因此无论何种类型的请求消息和应答消息都可以适用于上述请求应答机制来使得请求方测得相关的链路延迟。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即可通过上述请求应答机制来确定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例如,第二节点设备可以向其邻居节点设备主动发起请求应答机制,从而确定出第二节点设备与该邻居节点设备之间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这种由第二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而测得的近端网络的链路延迟称为本端链路延迟。另一方面,由于对于任何一个网络链路而言,其包含的两端设备都可以通过发起请求应答机制来测得该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因此第二节点设备也可以通过接收其邻居节点设备进行请求应答机制所测得的针对第二节点设备与该邻居节点设备之间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直接获取该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这种由邻居节点设备测得并提供至第二节点设备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称为对端链路延迟。综上,第二节点设备可以通过两种手段获取某一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因此也可以在这两种手段之间进行选择或综合考虑,例如,由第二节点设备所最终确定并记录在网络延迟信息中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可以包括:所述本端链路延迟、所述对端链路延迟、或者所述本端链路延迟与所述对端链路延迟的加权平均值等。其中,在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被确定为所述本端链路延迟与所述对端链路延迟的加权平均值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二节点设备所维护的网络延迟信息更加鲁棒。
以图3为例,假设节点设备1通过发起请求应答机制所测得的与节点设备2之间的近端网络链路的本端链路延迟为102,而节点设备2通过发起请求应答机制所测得的该近端网络链路的对端链路延迟为98,那么,对于节点设备1而言,其可以直接将自身测得的本端链路延迟102确定为与节点设备2之间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或者将从节点设备2处接收到的由节点设备2测得的对端链路延迟98确定为该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还可以按照1:1(或其他比例)的权重比例将本端链路延迟与对端链路延迟的平均值100确定为该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并将其记录在节点设备1本地维护的网络延迟信息中。
由于第二节点设备仅能直接测得与其邻居节点设备之间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而无法测得与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因此需要通过接收邻居节点设备发送或转发的包含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的链路延迟分享消息,从而直接获取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并将其记录至网络延迟信息中对应远端网络链路处。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可以接收其邻居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该链路延迟可以由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至少一端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远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的链路延迟所确定,例如,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可以包括: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任一端节点设备检测得到的链路延迟,或者所述远端网络链路两端的节点设备分别检测得到的链路延迟的加权平均值。其中,任一端节点设备检测得到的链路延迟均是针对该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在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为所述远端网络链路两端的节点设备分别检测得到的链路延迟的加权平均值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二节点设备所维护的网络延迟信息更加鲁棒。
如图3所示,假设第二节点设备为节点设备1,那么对于节点设备1而言,节点设备2与节点设备5之间的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就无法通过请求应答机制直接测得,而是需要由节点设备2和/或节点设备5通过发起请求应答机制进行测算和确定,并由节点设备2将最终确定得到的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封装至链路延迟分享消息发送或转发至节点设备1,节点设备1基于获取到的该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更新自身维护的网络延迟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节点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邻居节点设备测得的远端链路延迟。例如,第二节点设备可以接收自身的邻居节点设备在请求应答机制中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中包含所述对端链路延迟和/或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其中,第二节点设备所接收到的对端链路延迟和/或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可以直接携带在第二节点设备向邻居节点设备发起请求应答机制时所涉及的应答消息中,因此第二节点设备只需要通过发起一次请求应答机制就可以在获得本端链路延迟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对端链路延迟和/或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从而降低网络内部交互的复杂性。或者,对端链路延迟和/或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也可以携带在邻居节点设备发送或转发至第二节点设备的其他消息中。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源区块链网络可以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部署有区块链子网中的子网节点的节点设备上还部署有所述区块链主网中的主网节点;其中,所述网络拓扑结构由第二源节点从第二节点设备上部署的主网节点所获取,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基于所述区块链主网中各主网节点之间的网络连接关系而生成。以图1所示场景为例,所述源区块链网络可以为区块链主网mainnet0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subnet1,部署有子网节点nodeA1的节点设备1中还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A、部署有子网节点nodeB1的节点设备1中还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B、部署有子网节点nodeC1的节点设备1中还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C、部署有子网节点nodeD1的节点设备1中还部署有主网节点nodeD。若第二源节点为nodeB1,则第二节点设备为所述节点设备2,此时,前述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由nodeB1从节点设备2上部署的主网节点nodeB处获取,该网络拓扑结构可以由nodeB基于区块链主网mainnet0中各主网节点之间的网络连接关系而生成。
通过前述多个实施例,对第二源节点向第一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的过程进行了说明。如前所述,第二源节点可以为源区块链网络中区别与第一源节点的任一源节点,因此区别于第一源节点的各个源节点均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向第一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从而第一源节点可以接收到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包含相应源节点签名的跨链请求。当然,对于接收到的任一源节点发起的跨链请求,第一源节点可以根据本地维护的该源节点的节点身份信息验证该跨链请求中的节点签名,并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响应该跨链请求,以保证被响应的跨链请求的合法性。
进而,第一源节点可以响应于接收到的所述多个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其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例如,考虑到各个跨链请求中包含的针对目的数据的描述信息相同,第一源节点可以获取该描述信息,并分别获取各个跨链请求中的源节点签名,然后构造包含该描述信息和各个源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其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
具体的,可以将该信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某一目的节点。其中,该目的节点可以从目的区块链网络的各个目的节点中随机选取或按照预设顺序轮询确定。或者,该目的节点也可以是各个目的节点中与第一源节点之间延迟最短的源节点,以尽量减少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的发送耗时,提升响应效率。再或者,该目的节点还可以为前一次与第一源节点实现跨链交互的源节点,以尽量保证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的可达性。另外,第一源节点还可以使用该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对多重签名跨链消息进行加密,并向其发送密文形式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以保证跨链传输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的私密性,避免消息泄露。
步骤304,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相应地,在第一源节点将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某一目的节点后,该目的节点可以通过步骤304的方式构造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即该目的节点可以为所述第一目的节点。或者,在该目的节点并非所述第一目的节点的情况下,该目的节点也可以将多重签名跨链消息转发至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以由第一目的节点通过步骤304的方式构造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其中,第一目的节点可以为目的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或者任一目的节点,不再赘述。
以第一目的节点构造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为例,该节点可以先获取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并确定第一验证条件,然后可以在该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其中,上述第一验证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对所述多个源节点签名进行拜占庭容错校验,此时第一验证条件可以为不小于拜占庭容错校验对应的数量下限。例如,在源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总量为3f+1的情况下,若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多个源节点签名中,通过验证的签名个数不小于f+1个,则可以确定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即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通过拜占庭容错校验。再例如,也可以对通过验证的源节点签名的数量与源节点总数进行比较,此时第一验证条件可以为不小于源区块链网络中节点总量的预设比例。例如,在源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总量为S的情况下,假设所述预设比例为50%,对于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多个源节点签名,若通过验证的签名个数不小于S/2,则可以确定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否则,若通过验证的签名个数小于S/2,则可以确定验证结果不满足第一验证条件。显然,上述预设比例越大,则第二验证条件越严苛;上述预设比例越小,则第二验证条件越宽松,该预设比例可以根据安全性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目的节点可以自行验证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或者,在第一目的节点并非目的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的情况下,第一目的节点也可以将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主节点,并由其对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进行验证;再或者,第一目的节点还可以将上述多个源节点签名发送至各个目的节点,以由各个目的节点分别进行验证,不再赘述,以任一目的节点验证任一源节点的源节点签名为例,该目的节点可以先获取该源节点的节点公钥,再使用该节点公钥对所述源节点进行验签。
其中,所述源区块链网络可以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该区块链主网维护有源区块链网络中各源节点的节点公钥,从而,所述任一目的节点可以向区块链主网查询所述任一源节点签名对应的源节点的节点公钥,并根据查询结果验证所述任一源节点签名。以图1为例,不妨假设所述源区块链网络和目的区块链网络分别为区块链子网subnet1和subnet2,区块链主网subnet0可以维护subnet1中各个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可以理解的是,nodeA2接收到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不仅包含nodeA1的节点签名,还包含nodeA1的节点身份信息(如节点标识等),若nodeA2要验证nodeA1的节点签名,可以根据所述节点身份信息确定该待验证签名对应的源节点为nodeA1,从而nodeA2可以向区块链主网subnet0查询nodeA1的节点公钥,并根据subnet0返回的节点公钥对上述签名进行验证。
进一步的,上述区块链主网上可以部署子网管理合约,该子网管理合约用于维护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各个区块链子网中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任一目的节点可以读取该子网管理合约维护的所述任一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如nodeA2可以读取nodeA中部署的子网管理合约所维护的nodeA1的节点公钥。可见在该场景下,任一目的节点可以读取子网管理合约所维护的任一源节点的节点公钥,因此,通过由区块链主网中部署的子网管理合约维护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能够保证对于节点公钥的高效管理。而由区块链子网中的子网节点直接读取子网管理合约所维护的节点身公钥,使得节点公钥的获取过程无需区块链主网中的各个节点共识,有助于提升节点公钥的获取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目的节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构造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例如,第一目的节点可以自行确定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对应的目标数据,如根据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在自身维护的数据中查询所述目标数据。然后,第一目的节点可以在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确定出的目标数据,相应地,其他目的节点可以分别对该目标数据进行验证。
例如,第一目的节点可以将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以及确定出的目标数据共同广播,则其他目的节点同样可以根据描述信息在自身维护的数据中查询目标数据,若查询结果与第一目的节点所广播的目标数据一致,则可以认可该数据,从而可以为该目标数据添加自身的目的节点签名,并将目标结果以及该签名作为验证结果返回至第一目的节点。第一目的节点在接收到多个目的节点分别返回的上述验证结果的情况下,可以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各个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具体构造方式可以参考第一源节点构造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的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再例如,第一目的节点也可以在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其他目的节点可以在接收到该消息的情况下,可以分别根据其中的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确定相应的目标数据,如根据原始数据计算目标数据;进而为确定出的目标数据添加自身的目的节点签名后,将目标数据与该签名一并返回至第一目的节点。相应地,第一目的节点可以在接收到多个目的节点分别返回的目标数据和相应目的节点签名的情况下,构造包含目标数据和各个所述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又例如,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可能通信不畅或者对一般节点的数据获取权限存在顾虑,但是各个节点与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主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通常是畅通且稳定的,因此在第一目的节点并非目的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的情况下,可以由主节点代替第一目的节点获取其他节点的签名。如第一目的节点可以在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其他目的节点在接收到该消息后,分别确定相应的目标数据,并为确定出的目标数据添加自身的目的节点签名,然后将目标数据与该签名一并返回至主节点。进而由主节点将多个目的节点分别发送的目标数据和多个目的节点签名转发至第一目的节点,第一目的节点据此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各个所述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在构建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之后,第一目的节点可以将该应答返回至第一源节点,从而通过同一节点(即第一目的节点)与第一源节点实现完整的跨链交互过程,有助于保证该过程的稳定性和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的可达性。或者,在第一目的节点并非目的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的情况下,第一目的节点也可以将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发送至主节点,以由主节点将该应答返回至第一源节点,以便于主节点对跨链交互消息(即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和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的管控。
步骤306,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源节点在接收到目的区块链网络返回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的情况下,可以对该消息中包含的多个目的节点签名进行验证,或者将该消息发送至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其他源节点进行验证;进而,第一源节点可以在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会根据接收到的其他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包含多个源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其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相应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可以在针对所述多个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该数据和多个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并将其返回至源区块链网络;进而,第一源节点可以在针对上述多个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其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以供各个源节点使用。
可见,上述方案中的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会在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的多个源节点签名通过验证的情况下确定该消息可信,进而构造需要返回至源区块链网络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类似的,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也会在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的多个目的节点签名通过验证的情况下,确定该应答可信,进而将该消息中的目标数据分发至各个源节点以供使用,通过上述双向进行的多签名验证过程,有效保证了源区块链网络和目的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跨链交互消息的可靠性,且源区块链网络从目的区块链网络处获取到的目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由于第一源节点在发送之间先聚合各个跨链请求,并仅向目的区块链网络发送聚合后的一个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相应的,第一目的节点也先聚合各个目的节点签名以得到多个目的节点确认后的目标数据,并仅向源区块链网络返回聚合后的一个多重签名跨链应答,所以相对于各个源节点分别向目的节点发起请求、各个目的节点分别向目的节点返回响应的相关技术方案,本方案显著减少了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跨链交互消息的数量,有助于节省区块链网络之间的跨链网络资源。
与前述第一验证条件类似的,本说明书所述的第二验证条件也可以为不小于拜占庭容错校验对应的数量下限,此时的节点总量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总量。或者,所述第二验证条件也可以为不小于目的区块链网络中节点总量的预设比例。具体验证方式可以参见针对第一验证条件的前述实施例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为避免因为前述第一目的节点为作恶节点等原因可能产生的第一源节点无法有效响应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的情况出现,第一源节点可以按照定时机制多次发送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例如,第一源节点可以在向第一目的节点发送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返回的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的情况下,向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其他目的节点重新发送多重签名跨链消息。通过该方式,能够尽量保证第一源节点获取到目的区块链网络响应于多重签名跨链消息返回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从而提升跨链交互过程的成功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源节点可以通过执行交易的方式分发目的数据。例如,第一源节点可以根据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生成包含目标数据的区块链交易(如可以将目的数据记录在该交易的data字段中),并将该交易提交至源区块链网络进行共识。从而,在该交易通过共识的情况下,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可以分别执行该交易,从而分别获取到该交易中包含的目的数据。通过该方式,能够保证被分发的目标数据是经过各个源节点确认的数据。
另外,第一源节点可以在源区块链网络中广播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以由其他源节点对该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和多重签名进行验证,并接收其他源节点返回的验证结果。相应地,第一源节点可以确定接收到的验证结果中包含的多重签名的数量是否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区块链交易。
如前所述,第一源节点可以自行验证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或者,在第一源节点并非源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的情况下,第一源节点也可以将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发送至主节点,并由其对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进行验证;再或者,第一源节点还可以将上述多个目的节点签名发送至各个源节点,以由各个源节点分别进行验证,不再赘述,以任一源节点验证任一目的节点的目的节点签名为例,该源节点可以先获取该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再使用该节点公钥对所述目的节点进行验签。
与源区块链网络类似的,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可以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该区块链主网维护有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各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所述任一源节点可以向区块链主网查询所述任一目的节点签名对应的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并根据查询结果验证所述任一目的节点签名。其中,区块链主网上可以部署有子网管理合约,该合约用于维护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各个区块链子网中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从而,所述任一区块链节点可以读取子网管理合约维护的所述任一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任一源节点从子网管理合约中读取任一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并据此验证目的节点签名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前述任一目的节点从子网管理合约中读取任一源节点的节点公钥并据此验证源节点签名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记载,本说明书要提出另一种跨链交互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可以包括:
步骤502,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以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步骤504,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记载,本说明书要提出又一种跨链交互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可以包括:
步骤602,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接收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发送的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由第一源节点响应于所述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所构造。
步骤604,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以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图5和图6所示方法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图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7,在硬件层面,该设备包括处理器702、内部总线704、网络接口706、内存7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710,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基于软件方式来实现,比如由处理器7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710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708中然后运行。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如图8所示,图8是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链交互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应用于如图7所示的设备中,以实现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所述装置包括:
消息构造单元801,用于使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
应答构造单元802,用于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应答构造单元803,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可选的,
所述消息构造单元801还用于:使所述任一源节点响应于第一请求执行业务合约,所述业务合约用于在确定第一请求存在跨链需求的情况下调用跨链服务合约并传入对应于第一请求的跨链辅助信息,所述跨链辅助信息包括所述业务合约的信息、所述业务合约中对应于第一请求的回调接口的信息和第一请求所需的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以及,根据所述跨链辅助信息向第一源节点发起针对所述目标数据的所述跨链请求;
所述装置还包括数据传入单元804,用于使所述任一源节点在接收到第一源节点根据所述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跨链获得的所述目标数据的情况下,调用所述跨链服务合约,使所述跨链服务合约根据所述业务合约的信息和所述业务合约中对应于第一请求的回调接口的信息回调所述业务合约中的所述回调接口,以将所述目标数据传入所述业务合约;以及,执行所述业务合约对所述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以继续响应第一请求。
可选的,第一源节点由所述业务合约指定。
可选的,所述消息构造单元801还用于:
第二源节点基于自身所处第二节点设备与第一源节点所处第一节点设备之间总延迟最小的转发路径,向第一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其中,所述转发路径通过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各区块链节点分别所处的节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对应的网络延迟信息所确定。
可选的,
所述转发路径由第二源节点所确定并包含于所述跨链请求中;或者,
所述转发路径由维护有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所述网络延迟信息的第一源节点所确定。
可选的,所述网络延迟信息包括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和/或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所述近端网络链路为第二节点设备与其邻居节点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所述远端网络链路为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除所述近端网络链路之外的网络链路。
可选的,还包括:
延迟确定单元805,用于使第二源节点根据本端链路延迟和/或对端链路延迟确定所述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其中,所述本端链路延迟由第二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近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所述对端链路延迟由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近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和/或,
延迟接收单元806,用于使第二源节点接收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由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至少一端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远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的链路延迟所确定。
可选的,还包括:
消息接收单元807,用于使第二源节点接收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在请求应答机制中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中包含所述对端链路延迟和/或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
可选的,所述源区块链网络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部署有区块链子网中的子网节点的节点设备上还部署有所述区块链主网中的主网节点;其中,所述网络拓扑结构由第二源节点从第二节点设备上部署的主网节点所获取,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基于所述区块链主网中各主网节点之间的网络连接关系而生成。
可选的,还包括:
消息重发单元808,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向第一目的节点发送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返回的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的情况下,向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其他目的节点重新发送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
可选的,所述应答构造单元802还用于下述任一:
使第一目的节点确定目标数据并在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目标数据,在接收到多个目的节点分别返回的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相应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的情况下,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各个所述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使第一目的节点在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在接收到多个目的节点分别返回的所述目标数据和相应目的节点签名的情况下,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各个所述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使第一目的节点在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在接收到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和多个目的节点签名的情况下,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各个所述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其中,所述目标数据和所述多个目的节点签名由区别于第一目的节点的多个目的节点分别发送至所述主节点。
可选的,还包括:
第一返回单元809,用于使第一目的节点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返回至第一源节点;或者,
第二返回单元810,用于使第一目的节点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发送至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以由所述主节点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返回至第一源节点。
可选的,
所述应答构造单元803还用于:使第一源节点根据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区块链交易,并将所述区块链交易提交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进行共识;
所述装置还包括交易执行单元811,用于使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源节点分别执行通过共识的所述区块链交易。
可选的,
还包括应答广播单元812,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广播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并接收其他源节点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所述目标数据和多重签名进行验证后返回的验证结果;
所述应答构造单元803还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接收到的验证结果中包含的多重签名的数量满足第二校验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区块链交易。
可选的,所述源区块链网络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所述区块链主网维护有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各源节点的节点公钥,所述应答构造单元802还用于:
使所述任一目的节点向所述区块链主网查询所述任一源节点签名对应的源节点的节点公钥,并根据查询结果验证所述任一源节点签名。
可选的,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所述区块链主网维护有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各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所述应答构造单元803还用于:
使所述任一源节点向所述区块链主网查询所述任一目的节点签名对应的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并根据查询结果验证所述任一目的节点签名。
可选的,所述区块链主网上部署有子网管理合约,所述子网管理合约用于维护由所述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各个区块链子网中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所述应答构造单元802或所述应答构造单元803还用于:
使任一区块链节点读取所述子网管理合约维护的所述任一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
可选的,第一验证条件和第二验证条件中的任一验证条件,包括:
不小于拜占庭容错校验对应的数量下限;或者不小于相应区块链网络中节点总量的预设比例。
如图9所示,图9是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链交互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应用于如图7所示的设备中,以实现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所述装置应用于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包括:
消息构造单元901,用于使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以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应答构造单元902,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跨链交互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应用于如图7所示的设备中,以实现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所述装置应用于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包括:
消息接收单元1001,用于使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接收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发送的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由第一源节点响应于所述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所构造;
应答构造单元1002,用于使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以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用户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系统“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 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 Boolean Expre目的数据ion Language)、AHDL(Altera Hardware Description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 University Programming Language)、HDCal、JHDL(Java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与Verilog。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 625D、Atmel 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服务器系统。当然,本发明不排除随着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上述实施例功能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车载人机交互设备、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虽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终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例如若使用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石墨烯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包括:
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
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任一源节点向第一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包括:所述任一源节点响应于第一请求执行业务合约,所述业务合约用于在确定第一请求存在跨链需求的情况下调用跨链服务合约并传入对应于第一请求的跨链辅助信息,所述跨链辅助信息包括所述业务合约的信息、所述业务合约中对应于第一请求的回调接口的信息和第一请求所需的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以及,根据所述跨链辅助信息向第一源节点发起针对所述目标数据的所述跨链请求;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任一源节点在接收到第一源节点根据所述目标数据的描述信息跨链获得的所述目标数据的情况下,调用所述跨链服务合约,使所述跨链服务合约根据所述业务合约的信息和所述业务合约中对应于第一请求的回调接口的信息回调所述业务合约中的所述回调接口,以将所述目标数据传入所述业务合约;以及,执行所述业务合约对所述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以继续响应第一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第一源节点由所述业务合约指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第二源节点向第一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包括:
第二源节点基于自身所处第二节点设备与第一源节点所处第一节点设备之间总延迟最小的转发路径,向第一源节点发起所述跨链请求,其中,所述转发路径通过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各区块链节点分别所处的节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对应的网络延迟信息所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
所述转发路径由第二源节点所确定并包含于所述跨链请求中;或者,
所述转发路径由维护有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所述网络延迟信息的第一源节点所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所述网络延迟信息包括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的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和/或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所述近端网络链路为第二节点设备与其邻居节点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所述远端网络链路为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除所述近端网络链路之外的网络链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第二源节点根据本端链路延迟和/或对端链路延迟确定所述近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其中,所述本端链路延迟由第二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近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所述对端链路延迟由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近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和/或,
第二源节点接收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由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至少一端节点设备通过请求应答机制对所述远端网络链路进行检测得到的链路延迟所确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第二源节点接收第二节点设备的邻居节点设备在请求应答机制中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中包含所述对端链路延迟和/或所述远端网络链路的链路延迟。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所述源区块链网络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部署有区块链子网中的子网节点的节点设备上还部署有所述区块链主网中的主网节点;其中,所述网络拓扑结构由第二源节点从第二节点设备上部署的主网节点所获取,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基于所述区块链主网中各主网节点之间的网络连接关系而生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向第一目的节点发送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返回的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的情况下,第一源节点向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其他目的节点重新发送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第一目的节点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包括下述任一:
第一目的节点确定目标数据并在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目标数据,在接收到多个目的节点分别返回的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相应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的情况下,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各个所述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第一目的节点在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在接收到多个目的节点分别返回的所述目标数据和相应目的节点签名的情况下,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各个所述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第一目的节点在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广播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在接收到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和多个目的节点签名的情况下,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和各个所述目的节点签名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其中,所述目标数据和所述多个目的节点签名由区别于第一目的节点的多个目的节点分别发送至所述主节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第一目的节点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返回至第一源节点;或者,
第一目的节点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发送至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的主节点,以由所述主节点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返回至第一源节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第一源节点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包括:第一源节点根据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区块链交易,并将所述区块链交易提交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进行共识;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源节点分别执行通过共识的所述区块链交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
还包括:第一源节点在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广播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并接收其他源节点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所述目标数据和多重签名进行验证后返回的验证结果;
第一源节点根据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区块链交易,包括:第一源节点在接收到的验证结果中包含的多重签名的数量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区块链交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源区块链网络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所述区块链主网维护有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各源节点的节点公钥,任一目的节点验证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任一源节点签名,包括:
所述任一目的节点向所述区块链主网查询所述任一源节点签名对应的源节点的节点公钥,并根据查询结果验证所述任一源节点签名。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是由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区块链子网,所述区块链主网维护有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各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任一源节点验证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任一目的节点签名,包括:
所述任一源节点向所述区块链主网查询所述任一目的节点签名对应的目的节点的节点公钥,并根据查询结果验证所述任一目的节点签名。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所述区块链主网上部署有子网管理合约,所述子网管理合约用于维护由所述区块链主网所管理的各个区块链子网中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任一区块链节点向所述区块链主网查询任一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包括:
任一区块链节点读取所述子网管理合约维护的所述任一子网节点的节点公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第一验证条件和第二验证条件中的任一验证条件,包括:
不小于拜占庭容错校验对应的数量下限;或者不小于相应区块链网络中节点总量的预设比例。
19.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包括:
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以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20.一种跨链交互方法,包括:
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接收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发送的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由第一源节点响应于所述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所构造;
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以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21.一种跨链交互装置,包括:
消息构造单元,用于使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
应答构造单元,用于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应答构造单元,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22.一种跨链交互装置,包括:
消息构造单元,用于使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响应于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构造所述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并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发送至目的区块链网络,以使所述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
应答构造单元,用于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23.一种跨链交互装置,包括:
消息接收单元,用于使目的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目的节点接收源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源节点发送的多个源节点对应的多重签名跨链消息,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由第一源节点响应于所述多个源节点分别发起的跨链请求所构造;
应答构造单元,用于使第一目的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消息中包含的源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一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响应于经多个目的节点确认的目标数据构造包含所述目标数据的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以使第一源节点在针对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的节点签名的验证结果满足第二验证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签名跨链应答中包含的目标数据分发至所述源区块链网络中的各个源节点。
24.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111663722.1A 2021-12-31 2021-12-31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4225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3722.1A CN114422520B (zh) 2021-12-31 2021-12-31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3722.1A CN114422520B (zh) 2021-12-31 2021-12-31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2520A true CN114422520A (zh) 2022-04-29
CN114422520B CN114422520B (zh) 2024-04-02

Family

ID=81271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63722.1A Active CN114422520B (zh) 2021-12-31 2021-12-31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225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7542A (zh) * 2022-12-01 2023-01-03 杭州蚂蚁酷爱科技有限公司 节点集合的维护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4784A (zh) * 2018-07-26 2018-12-11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网络的应用实现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266655A (zh) * 2019-05-30 2019-09-20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跨链互联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US20200322175A1 (en) * 2019-04-04 2020-10-08 Moac Blockchain Tech Inc Cross-Chain Messaging and Message Validation
CN112070499A (zh) * 2020-09-14 2020-12-11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资产及数据跨链方法及系统
CN112836001A (zh) * 2021-02-02 2021-05-25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轨迹确定方法、装置、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2837160A (zh) * 2020-12-04 2021-05-2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跨链交易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26097A (zh) * 2021-02-24 2021-06-08 北京中科锐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区块链跨链交易的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4784A (zh) * 2018-07-26 2018-12-11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网络的应用实现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00322175A1 (en) * 2019-04-04 2020-10-08 Moac Blockchain Tech Inc Cross-Chain Messaging and Message Validation
CN110266655A (zh) * 2019-05-30 2019-09-20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跨链互联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CN112070499A (zh) * 2020-09-14 2020-12-11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资产及数据跨链方法及系统
CN112837160A (zh) * 2020-12-04 2021-05-2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跨链交易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36001A (zh) * 2021-02-02 2021-05-25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轨迹确定方法、装置、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2926097A (zh) * 2021-02-24 2021-06-08 北京中科锐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区块链跨链交易的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7542A (zh) * 2022-12-01 2023-01-03 杭州蚂蚁酷爱科技有限公司 节点集合的维护方法及装置
CN115567542B (zh) * 2022-12-01 2023-03-10 杭州蚂蚁酷爱科技有限公司 节点集合的维护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2520B (zh)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9455B (zh) 跨子网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14301828A (zh) 一种跨子网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285755B (zh) 一种跨子网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259460B (zh)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13259457B (zh) 区块链子网的信息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13067897B (zh)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14363335B (zh)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13067901B (zh) 区块链子网的创建方法
CN113098982B (zh) 区块链消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4001022A1 (zh) 跨子网调用
WO2023050966A1 (zh) 验证区块链数据
CN114374699B (zh) 跨链交互方法和跨链交互的审计方法
CN113259120B (zh) 同步节点信息列表的方法
CN113259118B (zh) 同步节点信息列表的方法
CN113259117B (zh) 同步节点信息列表的方法
CN114363162A (zh) 区块链日志的生成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4422520B (zh) 跨链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13067898A (zh) 为业务流程合约调度计算服务的方法
CN114866560B (zh) 区块链节点迁移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086338B (zh) 区块链子网的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95507B (zh) 跨链交互方法和区块链系统
CN113259465B (zh) 基于链外的计算服务的业务执行方法
CN114880717A (zh) 数据归档方法及装置
CN114710350A (zh) 一种可调用资源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16455900A (zh) 一种跨子网交互方法及装置、区块链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926

Address after: Room 803, floor 8, No. 618 Wai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10

Patentee after: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0000 801-11 section B, 8th floor, 556 Xixi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