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2009B - 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22009B
CN114422009B CN202111539392.5A CN202111539392A CN114422009B CN 114422009 B CN114422009 B CN 114422009B CN 202111539392 A CN202111539392 A CN 202111539392A CN 114422009 B CN114422009 B CN 1144220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satellite
speed
orbit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93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22009A (zh
Inventor
刘思力
陈建云
吕蓉
杨志玺
厉俊男
张煜锋
崔璨
叶淦华
谢世珺
陆锐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153939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220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22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2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22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2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21Systems of inter linked satellites, i.e. inter satellite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3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nodes; Internode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6Airborne or Satellite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外同步主要采用北斗/GPS授时,内同步主要采用双向同步方式;在信道接入控制策略设计时,采用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的思路,将低速控制链路和高速任务数据链路信道接入控制策略分开设计;为保证传输时效性,控制平面采用基于TDMA的固定时隙分配方法,低速链路工作在TDD模式,只有发送和接收两种状态,在分配到的时隙进行发送,在未分配时隙进行接收;为满足任务数据传输网络上下行业务的不对称传输需要,数据平面信道接入接入控制方案采用基于TDMA的动态时隙分配技术,支持上下行链路时隙资源的可变分配。本发明提高了信道资源利用率,提高了二维环状星间链路的网络容量,降低了网络传输时延。

Description

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二维环状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在经历了单星应用与星座应用两个阶段之后,卫星领域已逐步向网络化迈进。星间链路是卫星之间建立起来的通信链路,是卫星之间进行信息数据传输的基础。受限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无法通过地面站转发实现全球卫星组网,在地面站严格受限的情况下,星间链路的建立就成了星间组网的最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
卫星之间通过星间链路建立连接之后,卫星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可以突破单星资源的限制,从只能完成特定单一任务发展为可以完成大量复杂任务的星座、星群或卫星编队。在一个良好的星间链路网络下,卫星不仅功能更强大,其鲁棒性与抗干扰性等也得到了大幅的增强。
国内目前的卫星组网信道接入控制一般基于提前规划,卫星的路由和时隙分配都是提前设计的,这些组网方案对构型较为稳定的大型星座,如导航星座是十分有优势的。但是不适用于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因为低轨卫星的结构单一、成本较低、寿命比较短,常常有卫星节点入网离网,切网络拓扑关系变化较快,对网络的灵活性要求较高。而且网络实现的功能需求比较多样,所需传输的信息量较大,对网络的时延、吞吐量、可靠性要求比较苛刻。传统的固定时隙分配方案带来的信道资源浪费降低了网络性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维环状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二维环状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时间同步方式为内同步和外同步相结合的方式,每个节点向一跳范围内同步级别高于自身同步级别的所有节点发送时间同步申请,并根据返回的时间信息进行时间同步;
S2、判断所述外同步是否可用,若是则采用内同步的时间对外同步的时间进行检核,否则采用内同步进行时间同步;
S3、设定所述信道接入控制方法采用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的方法,分开设计低速控制数据信道接入策略和高速任务数据信道接入策略;
S4、确定所述低速控制数据信道接入策略为每颗卫星维持n+m条低速链路,所述低速链路包括是n条长时同轨链路和m条长时异轨链路,构建由长时低速链路组成的基本网络结构,n、m均为正整数;
S5、设计所述长时同轨链路和长时异轨链路采用两个不同的频率,采用基于固定时隙分配方法使所述低速链路工作在TDD模式,只有发送和接收两种状态,在分配到的时隙进行发送,在未分配时隙进行接收;
S6、在所述低速链路的广播信令的控制下,确定所述高速任务数据信道接入策略为:根据任务协同要求建立任务群组,高速链路的接入建链在所述任务群组内实现;
S7、在所述任务群组内划分任务主星、任务从星、备份星,通过指令指定所述任务主星;
S8、通过分布式算法生成一套以所述任务主星为中心的多条组播路由,所述多条组播路由用于高速链路建链和业务传输,并按照预设的优先级顺序进行建链;
S9、采用基于TDMA的高速星间链路的动态时隙分配策略,以支持上下行链路时隙资源的可变分配,主节点按照上下行业务的不对称传输需要确定所述主节点和从节点的时隙分配比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采用北斗/GPS授时实现外同步,采用双向同步方式实现内同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还包括:在时间同步完成后,利用预设的低速链路承载控制平面信令实现组网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的低速链路的建链策略包括:
S41、每颗卫星利用相控阵天线产生的同轨低速链路波束,指向并跟踪n颗相邻的同轨卫星,实现n路同轨低速链路的建链;
S42、每颗卫星利用相控阵天线产生的异轨低速链路波束,指向并跟踪m颗相邻的异轨同向运动卫星,实现m路异轨低速链路的建链;
S43、在跟踪一颗异轨同向运动卫星的基础上,利用另外两个相控阵天线的异轨低速链路波束能力,在相邻的其余异轨卫星中再选择一颗卫星进行建链。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7中在后续过程中根据任务情况进行任务主星的自动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S8所述预设的优先级顺序为:首先选择同轨卫星进行建链、然后选择有长时异轨链路关系的异轨卫星进行建链,最后选择有短时异轨链路关系的异轨卫星进行建链。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8中:在任务群组内,以低速链路形成的路由表为基础,结合任务群组内卫星的拓扑关系,通过分布式算法生成一套以任务主星为中心的多条组播路由。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8中的高速链路建链接入以任务主星为中心,在第一条链路中,任务主星作为主节点,其一跳节点作为从节点接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提高了二维环状星间链路的信道资源利用率,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固定时隙分配的信道接入控制方法,无法应对突发业务流量需求,本发明在固定时隙分配中引入动态机制,提高了信道资源利用率,提高了二维环状星间链路的网络容量,降低了网络传输时延。同时采用控制面和数据面分离的思想,保证控制数据链路的高可靠低延时和任务数据链路的高带宽高容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二维环状星座拓扑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初始网络建链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低轨二维星座时频同步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本网络结构(节点10为簇首);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增强网络结构(节点10为簇首);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同轨低速链路MAC时隙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异轨低速链路MAC时隙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任务群组高速链路建链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任务主星回传地面的多跳路由建链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速链路的MAC时隙分配结构;
图11是本发明二维环状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的控制策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结合图1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二维环状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方法适用于基于Walker N/P/F星座结构的二维环状自组织星座网络结构,包含N颗低轨卫星,平均分布于P个轨道面。例如本发明中每个轨道面构成一个包含7个卫星节点的同轨环状网,每个异轨道面构成一个包含4颗卫星节点的异轨环状网,整个低轨星间链路由4个同轨环状网络和7个异轨环状网组成,形成一个基于“同轨+异轨”的二维环状网络结构。二维环状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在二维环状网络结构中,同轨环状网拓扑稳定无变化,异轨环状网拓扑有规律变化,整个网络的拓扑变化可视为多个同轨环状网之间的整体相对运动。根据这一拓扑变化特点,低轨星间链路宜设计采用自组织网络形式,以同轨道面为原则进行分簇,全星座28个卫星节点分为4个簇。其中同轨环状网节点之间拓扑关系固定,异轨环状网星间存在链路切换。
所述二维环状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确定时间同步方式为内同步和外同步相结合的方式,每个节点向一跳范围 (不需要通过中继节点可以直接通信的节点)内同步级别高于自身同步级别的所有节点发送时间同步申请,并根据返回的时间信息进行时间同步。
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北斗/GPS授时实现外同步,采用双向同步方式实现内同步。目前国内的GPS/北斗接收机授时精度可达到50ns~1us,完全满足星座系统需要的 TDMA+TDD模式下的时间同步精度以及星历指向所需要的时间同步精度。
步骤S2、判断所述外同步是否可用,若是则采用内同步的时间对外同步的时间进行检核,否则采用内同步进行时间同步。
具体的,当每个节点的外同步可用时,继续运行内同步机制,利用内同步的时间对外同步的时间进行检核;如果外同步时间偏离内同步时间过大,则不应被采信,视为外同步不可用;如果外同步时间通过检核,由于外同步精度更高,节点则将外同步时间作为本地的TOD时间进行广播,同步方式为外同步,同步级别由内同步机制给出。
在每个同轨道面内的卫星,再将系统频率通过A1~D1第一序列卫星,并行向4个同轨道面内的卫星进行频率同步。在同轨道面内,拟采用7星并行方法,以最少频率传递次数、最高并行传递效率来完成同轨道面内的通信同步工作,具体初始网络建链流程图如图 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系统中所有星群中的卫星发射前均已经上注了星群建链工作流程且各个卫星的系统时间通过地面站进行校时同步。
步骤S22、卫星初始阶段,同轨道面内各个卫星,序列最高前者如以A轨道面内A1星为例,A1星分别向本星+X轴、-X轴方向的前后两个方向同轨道面内卫星发送训练序列信息,用于初始的卫星频率同步。
步骤S23、A1星的同轨内前方、后方卫星完成与本星的频率同步,逐次完成后续通信建链工作;同时本星亦完成与后向卫星频率同步。
步骤S24、由于是奇数颗卫星,存在最后发送冲突问题,所以约定在同轨道内,第4、第5颗,如A4、A5星之间相互对传时,加入载波监听环节,通过相对的天线面,实行两次同频载波监听与二进制指数随机退避的方法,避免A4、A5卫星之间的同频对向发送干扰问题。
步骤S25、待本星与前后方卫星均稳定建链后,通过TDD模式下的反向时隙,反方应答反向卫星双星已经稳定建链。完成各个同轨道面内,卫星时频同步建链。
在分别完成同轨道内、异轨道间的频率相位同步后,通过完成上述二维环形网络的并行快速建链方法,后续星座系统便进入了系统时钟同步与网络管理模式。
星座具有统一的频率规划,星座组网的第一步是要实现低速链路的时间频率同步,包括同轨时间频率同步和异轨时间频率同步。二维环状网络时间频率同步遵循从异轨道面开始,如图3所示,通过时隙划分,首先将A1卫星频率向A1卫星所在轨道面内其它卫星传递。其次在完成第一轨道面内所有An卫星的时频同步后,由第一轨内卫星An分别向第二、三轨道面内Bn、Cn卫星传递,并完成此两轨道内的时频传递。最后再由Bn或Cn 卫星向Dn卫星轨道面传递时频信息,最终完成An、Bn、Cn、Dn卫星的时间与频率同步,即将各个轨道面内的第一轨道面,第一序列卫星A1频率时间同步一致。
步骤S3、设定所述信道接入控制方法采用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的方法,分开设计低速控制数据信道接入策略和高速任务数据信道接入策略。
步骤S4、确定所述低速控制数据信道接入策略为每颗卫星维持n+m条低速链路,所述低速链路包括是n条长时同轨链路和m条长时异轨链路,构建由长时低速链路组成的基本网络结构,n、m均为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每颗卫星能够维持3条稳定的低速链路,包括2条长时同轨链路和 1条长时异轨链路,构建全部由长时低速链路组成的基本网络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时间同步的基础上,利用预设的低速链路承载控制平面信令,实现组网运行。
具体的,预设的低速链路的建链策略设计如下:
步骤S41、每颗卫星利用相控阵天线产生的同轨低速链路波束,指向并跟踪2颗相邻的同轨卫星,实现2路同轨低速链路的稳定建链。
步骤S42、每颗卫星利用相控阵天线产生的异轨低速链路波束,指向并跟踪1颗相邻的异轨同向运动卫星,确保1路异轨低速链路的稳定建链。这种具有稳定建链条件的异轨链路称为长时异轨链路。
步骤S43、在稳定跟踪一颗异轨同向运动卫星的基础上,利用另外两个相控阵天线的异轨低速链路波束能力,在相邻的其余异轨卫星中再选择一颗较优的卫星进行建链,称之为短时异轨链路,短时异轨链路的优选原则为“同向运动+建链时间最长”。
根据上述建链策略,每颗卫星能够维持3条稳定的低速链路,包括2条长时同轨链路和1条长时异轨链路,从而构建全部由长时低速链路组成的基本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在这种网络结构下,卫星建链关系是稳定不变的,基本网络结构也可以认为是静态的。可以看出,卫星节点间最多5跳任意可达,最多6跳可达地面(含星地链路)。
在保持基本网络结构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每颗卫星还有能力与第2颗异轨卫星建立一条短时异轨链路。虽然短时异轨链路是不稳定的,但可以视为对基本网络结构的增强补充。由此可见,每颗卫星最多能与4颗卫星进行建链,其中3条是稳定的链路,另1条是不稳定的链路,这种方式构建的增强网路结构,如图5所示。进一步分析,在增强网络结构下,卫星节点间也是最多5条任意可达,最多6条可达地面(含星地链路),因此,卫星网络结构的最大跳数可以设计为6条(含地面站节点)。
步骤S5、低速星间同轨链路和异轨链路采用了两个不同的频率,采用基于固定时隙分配方法使所述低速链路工作在TDD模式,只有发送和接收两种状态,在分配到的时隙进行发送,在未分配时隙进行接收。
本申请实施例中,低速链路主要承载控制平面数据通信,其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以维持连续组网运行。每个卫星节点的低速链路包含2条同轨低速链路和2条异轨低速链路。同轨链路和异轨链路采用了两个不同的频率,相互独立没有干扰,在设计MAC协议时没有相互约束关系。
为减小低速链路的端端传输时延、保证控制平面传输时效性,本发明采用基于TDMA 的固定时隙分配方法,低速链路工作在TDD模式,只有发送和接收两种状态,在分配到的时隙进行发送,在未分配时隙进行接收。TDMA时帧长度统一设计为7s,包含28个时隙,每个时隙长度为250ms。
对于同轨低速链路,根据每个轨道7颗卫星的特点,以间距2跳的3个卫星节点为一组,每个时隙可以分配给一组3个卫星节点进行发送,在下一个时隙分配给另一组卫星节点,每7个时隙可以循环一次,而每个卫星节点在7个时隙内总计有3次发送机会。在一个时帧长度中,28个时隙累计可以循环4次,每个卫星节点共计有12个时隙处于发送状态,另外16个时隙处于接收状态。以轨道1卫星为例,第1个时隙分配给卫星节点1、3、 5,第2个时隙分配给卫星节点2、4、6,第3个时隙分配给卫星节点3、5、7,依次分配至第7个时隙,第8个时隙又开始重复第1个时隙的分配,每7个时隙循环一次。同轨低速链路的时隙分配结构见图6。
对于异轨低速链路,每个时隙可以分配给两个轨道共计14个卫星节点,为降低转发处理时延影响,异轨链路设计为2个时隙发送、2个时隙接收。轨道1和轨道3的卫星在第1个时隙和第2个时隙进行发送,轨道2和轨道4的卫星在第3个时隙和第4个时隙进行发送,每4个时隙循环一次。在一个时帧长度中,28个时隙累计可以循环7次,每个卫星节点共计有14个时隙处于发送状态,另外14个时隙处于接收状态。异轨低速链路的时隙分配结构见图7。
同轨低速链路和异轨低速链路各有两路。在发送时隙,卫星节点可以选择一路发送,也可以选择两路发送,且两路可以发送不同的数据;在接收时隙,两路均要处于接收状态。同轨低速链路和异轨低速链路的时隙分配以一个时帧长度为周期重新对齐。
步骤S6、在所述低速链路的广播信令的控制下,高速任务数据信道接入策略为:根据任务协同要求建立任务群组,高速链路的接入建链在所述任务群组内实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高速链路用于承载业务平面数据通信,包含3路链路,有发送、接收、静默三种状态。这3路高速链路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同收或同发,但不允许既收又发。在没有任务协同时,高速链路均处于静默状态。一旦用户发起任务协同,将在低速链路广播信令的控制下,建立任务群组,并根据卫星拓扑关系,在任务群组内进行高速链路的路由规划和按需建链。
步骤S7、在所述任务群组内划分任务主星、任务从星、备份星,通过指令指定所述任务主星。
本申请实施例中,后续可根据任务情况进行任务主星的自动切换。
步骤S8、通过分布式算法生成一套以所述任务主星为中心的多条组播路由,所述多条组播路由用于高速链路建链和业务传输,并按照预设的优先级顺序进行建链。
具体的,预设的优先级顺序为:首先选择同轨卫星进行建链、然后选择有长时异轨链路关系的异轨卫星进行建链,最后选择有短时异轨链路关系的异轨卫星进行建链。
本申请实施例中,建链的具体策略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S81、在任务群组内,以低速链路形成的路由表为基础,结合任务群组卫星的拓扑关系,通过分布式算法生成一套以任务主星为中心的2跳组播路由,用于高速链路建链和业务传输。这种以任务主星为中心的2跳组播路由设计,可以支持任务群组实现路由更新加速。
S82、高速链路建链接入采用主从方式,以任务主星为中心,在第一跳链路中,任务主星作为主节点,其一跳节点作为从节点接入。在第二跳链路中,任务主星的一跳节点作为主节点,任务主星的两跳节点作为从节点接入,两跳节点优先选择同轨的一跳节点进行接入。
S83、根据组播路由进行高速链路建链时,优先选择同轨卫星进行建链,其次选择有长时异轨链路关系的异轨卫星进行建链,最后才选择有短时异轨链路关系的异轨卫星进行建链。
S84、在任务群组内,卫星节点维持3路高速链路建链是有条件的,这3条链路必须都是长时链路、且由3个相控阵天线分别实现。除此之外,应避免出现3路全部链路的情况,以保证建链稳定性。没有建链的高速链路应进入静默状态,以最大程度节省电源。
具体的,以5颗卫星的任务群组为例,卫星节点19为任务主星,卫星节点12、20 为任务从星,卫星节点13、21为备份星。根据上述建链策略,任务从星12、20与任务主星建立一跳高速链路,备份星13通过卫星12进行建链,备份星21通过卫星20进行建链,实现与任务主星的两跳高速链路建链。任务群组的高速链路建链关系见图8。
在执行协同任务时,任务主星还需要维持一套回传地面的多跳路由。为降低任务主星的建链复杂度,任务主星19优先选择同轨建链,由于卫星节点18与卫星节点11是短时异轨链路关系,卫星节点18也优先选择同轨建链,最后由卫星节点17与卫星节点10(簇首)进行长时异轨建链,形成“任务主星19→卫星节点18→卫星节点17→卫星节点10 →地面站”的4跳回传地面路由。任务群组的高速链路建链关系见图9。
步骤S9、采用基于TDMA的高速星间链路的动态时隙分配策略,以支持上下行链路时隙资源的可变分配,主节点按照上下行业务的不对称传输需要确定所述主节点和从节点的时隙分配比例。
具体的,在一个子帧中,以任务主星为起点,任务主星根据主从节点的业务需求,确定第一跳链路的时隙分配比例(所有一跳链路的分配比例一致),此时一跳节点的时隙分配就确定了,进而第二跳链路的时隙分配比例也就确定了。
本申请实施例中,高速任务数据信道接入策略采用基于TDMA的动态时隙分配技术,支持上下行链路时隙资源的可变分配,以满足上下行业务的不对称传输需要。一个时帧长度设计为7s,包含28个时隙,每个时隙长度为250ms。每4个时隙为一组子帧,在一个子帧内,可以按照1:3、2:2、3:1三种比例进行上下行时隙的不对称分配,可通过低速链路的信令来调整配置。
高速链路的接入具有主从关系,始终由主节点决定自身和从节点的时隙分配比例。在一个子帧中,以任务主星为起点,任务主星根据主从节点的业务需求,确定第一跳链路的时隙分配比例(所有一跳链路的分配比例一致),此时一跳节点的时隙分配就确定了,进而第二跳链路的时隙分配比例也就确定了。因此,考虑2跳任务群组的情况,任务主星、一跳节点、两跳节点之间的时隙分配比例有1:3:1、2:2:2、3:1:3三种情况。
以前述5颗卫星的任务群组为例,卫星节点19为任务主星,卫星节点12、20为一跳节点,卫星节点13、21为两跳节点,回传路径为“任务主星19→卫星节点18→卫星节点 17→卫星节点10→地面站”。任务群组内的高速链路MAC时隙分配结构如图10。一个时帧包含7个子帧,第1个子帧对应的时隙分配比例为1:3:1,第2个子帧对应的时隙分配比例为2:2:2,第3个子帧对应的时隙分配比例为3:1:3,在下一个子帧中,可以再调整时隙分配比例。这些时隙分配比例需要通过低速链路的信令交互进行提前配置,并由任务主星发起,实现逐跳按比例进行时隙分配。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专利所有者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保护范围,都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时间同步方式为内同步和外同步相结合的方式,每个节点向一跳范围内同步级别高于自身同步级别的所有节点发送时间同步申请,并根据返回的时间信息进行时间同步;
S2、判断所述外同步是否可用,若是则采用内同步的时间对外同步的时间进行检核,否则采用内同步进行时间同步;
S3、设定所述信道接入控制方法采用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的方法,分开设计低速控制数据信道接入策略和高速任务数据信道接入策略;
S4、确定低速控制数据信道接入策略为:每颗卫星维持n+m条低速链路,所述低速链路包括是n条长时同轨链路和m条长时异轨链路,构建由长时低速链路组成的基本网络结构,n、m均为正整数;
S5、设计所述长时同轨链路和长时异轨链路采用两个不同的频率,采用基于固定时隙分配方法使所述低速链路工作在TDD模式,在分配到的时隙进行发送,在未分配时隙进行接收;
S6、在所述低速链路的广播信令的控制下,确定所述高速任务数据信道接入策略为:根据任务协同要求建立任务群组,高速链路的接入建链在所述任务群组内实现;
S7、在所述任务群组内划分任务主星、任务从星、备份星,通过指令指定所述任务主星;
S8、通过分布式算法生成一套以所述任务主星为中心的多条组播路由,所述多条组播路由用于高速链路建链和业务传输,并按照预设的优先级顺序进行建链;
S9、采用基于TDMA的高速星间链路的动态时隙分配策略,以支持上下行链路时隙资源的可变分配,主节点按照上下行业务的不对称传输需要确定所述主节点和从节点的时隙分配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采用北斗/GPS授时实现外同步,采用双向同步方式实现内同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还包括:在时间同步完成后,利用预设的低速链路承载控制平面信令实现组网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低速链路的建链策略包括:
S41、每颗卫星利用相控阵天线产生的同轨低速链路波束,指向并跟踪n颗相邻的同轨卫星,实现n路同轨低速链路的建链;
S42、每颗卫星利用相控阵天线产生的异轨低速链路波束,指向并跟踪m颗相邻的异轨同向运动卫星,实现m路异轨低速链路的建链;
S43、在跟踪一颗异轨同向运动卫星的基础上,利用另外两个相控阵天线的异轨低速链路波束能力,在相邻的其余异轨卫星中再选择一颗卫星进行建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中在后续过程中根据任务情况进行任务主星的自动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8所述预设的优先级顺序为:首先选择同轨卫星进行建链、然后选择有长时异轨链路关系的异轨卫星进行建链,最后选择有短时异轨链路关系的异轨卫星进行建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中:在任务群组内,以低速链路形成的路由表为基础,结合任务群组内卫星的拓扑关系,通过分布式算法生成一套以任务主星为中心的多条组播路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中的高速链路建链接入以任务主星为中心,在第一条链路中,任务主星作为主节点,其一跳节点作为从节点接入。
CN202111539392.5A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422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9392.5A CN114422009B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9392.5A CN114422009B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2009A CN114422009A (zh) 2022-04-29
CN114422009B true CN114422009B (zh) 2023-06-23

Family

ID=81268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9392.5A Active CN114422009B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220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5396B (zh) * 2022-05-17 2024-01-2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基于相控阵体制的毫米量级测量精度的星间链路设计方法
CN115776329A (zh) * 2022-11-17 2023-03-10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星间链路构建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5276A (zh) * 2016-05-31 2016-08-31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星间距离大跨度变化星载tdma系统多速率业务时隙分配方法
CN106254019A (zh) * 2015-06-09 2016-12-2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轨卫星星座的星间链路通信方法
CN106685513A (zh) * 2017-01-05 2017-05-17 清华大学 空间信息网络中时隙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7949062A (zh) * 2017-12-01 2018-04-20 湖南智领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级帧结构的宽带自组网时隙资源动态分配方法
CN110166108A (zh) * 2019-04-30 2019-08-2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低轨卫星时分多址接入方法
CN110336603A (zh) * 2019-06-21 2019-10-1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适用于星间网络的动态时隙分配算法
CN110830104A (zh) * 2019-11-19 2020-02-21 北京前沿探索深空科技有限公司 低轨卫星网络结构、组网方法以及控制器和介质
CN110943772A (zh) * 2019-10-31 2020-03-31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大跨度天基数据链的时分双工时隙调度方法
CN111817774A (zh) * 2020-07-22 2020-10-2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传播时延的低轨卫星网络星间多址接入方法
CN112131691A (zh) * 2020-08-28 2020-12-2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 一种面向星间链路运行管理的时隙规划方法
CN112272412A (zh) * 2020-10-28 2021-01-26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sdn的低轨卫星物联网信道资源动态分配方法
CN112600606A (zh) * 2020-12-08 2021-04-02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一种星间链路节点快速接入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4019A (zh) * 2015-06-09 2016-12-2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轨卫星星座的星间链路通信方法
CN105915276A (zh) * 2016-05-31 2016-08-31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星间距离大跨度变化星载tdma系统多速率业务时隙分配方法
CN106685513A (zh) * 2017-01-05 2017-05-17 清华大学 空间信息网络中时隙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7949062A (zh) * 2017-12-01 2018-04-20 湖南智领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级帧结构的宽带自组网时隙资源动态分配方法
CN110166108A (zh) * 2019-04-30 2019-08-2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低轨卫星时分多址接入方法
CN110336603A (zh) * 2019-06-21 2019-10-1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适用于星间网络的动态时隙分配算法
CN110943772A (zh) * 2019-10-31 2020-03-31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大跨度天基数据链的时分双工时隙调度方法
CN110830104A (zh) * 2019-11-19 2020-02-21 北京前沿探索深空科技有限公司 低轨卫星网络结构、组网方法以及控制器和介质
CN111817774A (zh) * 2020-07-22 2020-10-2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传播时延的低轨卫星网络星间多址接入方法
CN112131691A (zh) * 2020-08-28 2020-12-2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 一种面向星间链路运行管理的时隙规划方法
CN112272412A (zh) * 2020-10-28 2021-01-26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sdn的低轨卫星物联网信道资源动态分配方法
CN112600606A (zh) * 2020-12-08 2021-04-02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一种星间链路节点快速接入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关于低轨卫星通信的分析及我国的发展建议;陈山枝;;电信科学(06);全文 *
基于TDMA的星间链路时隙分配设计与仿真评估;吴光耀;陈建云;郭熙业;李献斌;;计算机测量与控制(12);全文 *
软件定义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技术及挑战;许方敏;仝宗健;赵成林;秦智超;;中兴通讯技术(02);全文 *
面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卫星链路仿真研究;刘渊;张浩;叶海洋;李剑锋;王晓锋;张桂珠;;通信学报(04);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2009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22009B (zh) 一种二维环状自组织星间链路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US8559464B2 (en) Synchronizing nodes of a multi-hop network
CN101013926B (zh)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方法和系统
Tong et al. Sensor networks with mobile agents
Iqbal et al. Survey of network coding-aware routing protocols in wireless networks
Chao et al. Multiple-rendezvous multichannel MAC protocol design for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
EP2083535B1 (en) Method for enhancement of multicasting forwarding protocol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10572199B (zh) 一种卫星通信组网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US9826493B2 (en) Synchronized multi-sink rout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CN105873169A (zh) 一种无线自组网通信方法
EP3573372B1 (en) A role selec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5636148A (zh)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数据传输方法
EkbataniFard et al. A detailed review of multi-channel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1247339B (zh) 在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集中式资源预约管理的方法
Wang et al. Link design for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based on ant colony algorithm
CN111343687B (zh) 基于多中继协作的网络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586834B (zh) 一种辅助时间基准自动选择的方法
CN114222311B (zh) 一种多面相控阵雷达通信定向波束组网方法
Cao et al. Collaborative multiple access and energy-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in distributed maritime wireless networks
Kim et al. Unlicensed-band single-hop lpwa repeater for smart-city iot applications
CN105979556A (zh) 兼顾速率和能量效率的公平中继选择方法
EkbataniFard Multi-channel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survey
CN103731835A (zh) 一种实现单播及广播的mimo mac协议方法
CN114614883B (zh) 一种动态异轨复杂星座星间链路路由方法
CN111308502B (zh) 一种北斗三号相控阵捷变星间链路遥控上行路径搜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