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1987A - 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21987A CN114421987A CN202210314497.9A CN202210314497A CN114421987A CN 114421987 A CN114421987 A CN 114421987A CN 202210314497 A CN202210314497 A CN 202210314497A CN 114421987 A CN114421987 A CN 1144219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d holder
- card
- holder body
- driving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16—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accommodat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e.g. cards or chips; with connectors for programm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H04B1/3818—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insertion or removal of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16—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accommodat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e.g. cards or chips; with connectors for programm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本申请提供的卡托包括卡托本体和驱动单元,卡托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驱动单元设置于卡托本体的第二端,并向卡托本体施加由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推力,以使卡托本体沿第二端向第一端移动,以将卡托推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推出卡托,操作简单便捷,用户体验较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卡托卡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消费者对电子设备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功能的多样化,对外观、使用的便捷性和触摸的舒适度等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使用便捷和功能强大的电子设备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以手机为例,现有的手机当中均设置有用于安装用户身份识别(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和存储卡的卡座组件。
在构思及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一些手机结构中,虽然能够实现手机用户进行SIM卡或者存储卡的自主安装或者拆卸,但由于需要使用顶针等配件进行辅助操作,使用便捷性较差。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方便推出卡托,操作简单便捷,用户体验较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卡托,包括卡托本体和驱动单元,卡托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驱动单元设置于卡托本体的第二端,并向卡托本体施加由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推力,以使卡托本体沿第二端向第一端移动,以将卡托推出。
可选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件,驱动件包括驱动杆,驱动杆具有顶推端,顶推端被配置为向卡托本体提供推动力。
可选地,驱动杆连接于卡托本体,且顶推端位于驱动杆背离卡托本体的一端,顶推端抵接于第二端。
可选地,第二端具有凹陷部,顶推端被配置为可伸入凹陷部内,并与凹陷部的内壁抵接。
可选地,顶推端具有夹持部,卡托本体被夹在夹持部内。
可选地,夹持部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臂,夹持臂沿卡托本体的伸出方向延伸,两个夹持臂的相互面对的侧壁分别夹持在卡托本体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顶推端和卡托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可相互产生电磁作用;和/或,在顶推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间距小于预设阈值时,驱动杆在电磁作用下顶推卡托本体。
可选地,顶推端具有第一磁性部,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磁性部,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的极性相同;和/或,卡托本体和驱动杆均为磁性件,第二端的极性和顶推端的极性相同。
可选地,驱动单元还包括基座和弹性件,基座设置于驱动杆背离卡托本体的一侧,弹性件连接于驱动杆和基座之间 。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卡座组件,包括卡座以及上述的卡托,卡座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卡托本体收容于容纳腔内,或者经开口伸出至容纳腔外。
可选地,卡托的驱动单元还包括用于驱动驱动件移动的驱动器,驱动器设置于容纳腔外。
可选地,卡座包括上盖和电路板,上盖盖设于电路板表面,且上盖和电路板共同围设成容纳腔。
可选地,上盖包括顶壁和连接于顶壁的侧壁,侧壁的对应于驱动单元的区域设置有避让孔;驱动件由避让孔伸入容纳腔。
可选地,避让孔位于侧壁的中部,驱动件与避让孔相对设置。
可选地,驱动件为至少两个,且各驱动件均向卡托中的卡托本体提供推动力。
可选地,驱动件伸入容纳腔内时,驱动件端部和避让孔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或等于容纳腔在驱动件移动方向上长度的二分之一。
可选地,驱动器包括直线电机,直线电机的驱动方向和驱动件的移动方向一致。
可选地,卡座还包括连接于电路板的检测引脚,检测引脚包括可与卡托本体侧缘抵接卡合的弹力臂,当卡托收容于容纳腔时,弹力臂构成检测回路中的第一电极,检测回路用于检测卡托本体的弹出或在位的状态。
可选地,卡托本体上设置有电接触件;卡托本体全部或部分收容于容纳腔内时,电接触件和检测引脚接触导通并构成检测回路。
可选地,卡托本体的侧缘设置有锁定部,当卡托本体收容于容纳腔时,弹力臂抵接于锁定部,以将卡托本体锁定在容纳腔内。
可选地,弹力臂位于上盖的侧壁,且弹力臂与锁定部配合设置;当卡托本体收容于容纳腔时,弹力臂卡接于锁定部,以将卡托本体锁定在容纳腔内。
可选地,检测引脚还包括第二电极,卡托本体完全收容于容纳腔内时,弹力臂和第二电极相互导通。
可选地,第二电极设置于驱动杆上,驱动杆和电路板电连接;和/或,第二电极固定于电路板的面向卡托的一侧表面,第二电极固定于电路板的端部,且第二电极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卡托本体的第二端。
可选地,驱动杆为导电件。
可选地,第二电极为可压缩的弹性导电件,当卡托本体收容于容纳腔时,第二电极受力压缩并抵靠于电接触件。
可选地,电接触件包括第一电接触部、电连接部和第二电接触部,卡托本体完全收容于容纳腔内时,第一电接触部和弹力臂接触导通,第二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极接触导通。
可选地,电连接部至少部分隐藏于卡托本体内部,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暴露于卡托本体外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卡托和/或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卡座组件,
可选地,移动终端还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安装腔,卡座组件设置于安装腔内。
如上,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本申请提供的卡托包括卡托本体和驱动单元,卡托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驱动单元设置于卡托本体的第二端,并向卡托本体施加由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推力,以使卡托本体沿第二端向第一端移动,以将卡托推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推出卡托,操作简单便捷,用户体验较佳。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卡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卡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卡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卡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四种卡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五种卡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卡座组件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卡座组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的卡座组件的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卡座组件在卡托部分伸出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卡座组件在电机驱动单元的驱动杆推动卡托时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卡座组件的侧视图;
图13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卡座组件的俯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卡座组件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卡座组件的检测回路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卡座组件的检测回路连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卡座组件的俯视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卡座组件的侧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卡座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0-卡座组件;
11-顶出机构;
100、100a、100b、100c、100d-卡托;110-卡托本体;110a-第一端;110b-第二端;111-凹陷部;112-第二磁性部;113-电接触件;1131-第一电接触部;1132-第二电接触部;1133-电连接部;114-锁定部;120-驱动单元;121-驱动杆;121a-顶推端;122-夹持部;1221-夹持臂;123-第一磁性部;124-基座;125-弹性件;150-芯片卡;
200、300-卡座组件;201-卡座;202-容纳腔;203-开口;204-上盖;205-电路板;204a-顶壁;204b-侧壁;2041-避让孔;14、310-检测引脚;311-弹力臂;312-第二电极;
400-移动终端;401-射频单元;402-WiFi模块;403-音频输出单元;404-A/V输入单元;4041-图形处理器;4042-麦克风;405-传感器;406-显示单元;4061-显示面板;407-用户输入单元;4071-触控面板;4072-其他输入设备;408-接口单元;409-存储器;410-处理器;411-电源。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卡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目前使用的手机,机壳上一般设置有安装腔,该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安装各类芯片卡150(例如SIM卡和存储卡等)的卡座组件10。一般的,卡座组件10中包括用于存放芯片卡150的卡托,为了方便芯片卡150的安装和取用,一般的卡座组件10内设置有推杆顶出机构11,通过推杆顶出机构11配合将卡托伸出。但该推杆顶出机构11无法实现将卡托自动伸出,而是需要通过使用其他配件(例如顶针等)辅助将卡托推出。如此设置,一方面用户需要携带配件才能实现芯片卡150的自主安装或者取用,另一方面,该推杆顶出机构11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卡顿等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取卡,用户体验较差。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例
如图2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卡托100,包括卡托本体110和驱动单元120,卡托本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10a和第二端110b,驱动单元120设置于卡托本体110的第二端,并向卡托本体110施加由第二端110b向第一端110a的推力,以使卡托本体110沿第二端110b向第一端110a的方向移动,以将卡托100取出。可选地,卡托本体110可由电子设备的机壳开口伸出并供取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托本体110的移动由驱动单元120直接驱动,即驱动单元120作为推动卡托100中的卡托本体110移动的动力装置,从而区别于传统的通过顶针从电子设备的机壳外部通过孔洞来顶出卡托的方式。
可选地,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12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中的控制器或者控制单元进行控制,可选地,用户可以通过在电子设备的操纵显示界面进行操控,从而让驱动单元120推动卡托本体110移动,使得用户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可选地,上述卡托100用于放置芯片卡150,且上述卡托100可以是单卡卡托,也可以是双卡卡托或三卡卡托等,而芯片卡150的种类包括用户身份识别(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微型SIM(Micro SIM)卡、Micro SD卡等各类卡中的其中一种、两种或多种。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卡托100,通过设置驱动单元120,在无需使用顶针等操作工具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卡托本体110的自动伸出,操作简单方便,且操作可靠性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如图2至图6所示,驱动单元120包括驱动件,驱动件具体可以包括驱动杆121,驱动杆121具有顶推端121a(顶推端的具体位置可参考图11),顶推端121a被配置为向卡托本体110提供推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杆121属于驱动单元120的一部分,该驱动杆121被配置为可推动卡托本体110由第二端110b向第一端110a的方向移动,由于驱动杆121的推动作用,卡托本体110能够实现相对于电子设备的机壳自动伸出,而无需外力辅助,取卡或换卡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可选地,如图2所示,驱动杆121连接于卡托本体110,且顶推端121a位于驱动杆121背离卡托本体110的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驱动杆121的具体设置方式,可选地,驱动杆121可以直接与驱动单元120的驱动主体(或者是动力源)相固定,如图3-图6所示,顶推端121a设置在驱动杆121靠近卡托本体110的一端,从而能够直接推动卡托本体110移动。可选地,如图2所示,驱动杆121还可以连接于卡托本体110,顶推端121a位于驱动杆121背离卡托本体110的端部,通过驱动单元120对驱动杆121的顶推端121a的推动作用,带动卡托本体110实现移动。可选地,卡托本体110的移动方向如图2至图6中的箭头所示。
可选地,如图2至图6所示,顶推端121a抵接于第二端110b。此种实施方式即为上述的驱动杆121直接与驱动单元120的驱动主体相固定的情况,顶推端121a通过直接抵接于卡托本体110的第二端110b,实现卡托本体110的移动。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端110b具有凹陷部111,顶推端121a被配置为可伸入凹陷部111内,并与凹陷部111的内壁抵接。该凹陷部111的作用是对顶推端121a进行限位,从而保证顶推端121a按照预设轨迹和位置进行顶推,从而让顶推端121a具有较为稳定的施力环境,从而稳定的推动卡托本体110的移动。
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驱动杆121的顶推端121a具有夹持部122,卡托本体110被夹在夹持部122内。该夹持部122的作用为实现顶推端121a与卡托本体110的相对固定,保证顶推端121a对卡托本体110能够可靠的施加作用力,避免驱动杆121顶偏。
可选地,如图4所示,夹持部122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臂1221,夹持臂1221沿卡托本体110的伸出方向延伸,两个夹持臂1221的相互面对的侧壁分别夹持在卡托本体110的相对两侧,本实施方式中的夹持部122可以看作是一个夹爪,夹爪夹持住卡托本体110,以方便向卡托本体110传递可靠的推动力。
可能地,顶推端121a和卡托本体110之间除了直接相接触的作用方式外,还可以选择无直接接触式的作用力,可选地,顶推端121a和卡托本体110直接通过电磁作用,实现卡托本体110的移动。可选地,顶推端121a和卡托本体110的至少部分结构可相互产生电磁作用;和/或,在顶推端121a和第二端110b之间的间距小于预设阈值时,驱动杆121在电磁作用下顶推卡托本体110。
可选地,当顶推端121a和第二端110b之间的距离相互靠近到一定程度时,可选地,彼此之间的间距小于预设距离时,则驱动杆121和卡托本体110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力。如此设置,一方面,在驱动杆121和卡托本体110,或者其它相互作用的结构之间不需要接触,从而减少了摩擦带来的磨损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缩短驱动杆121的长度,节省驱动单元120的整体占用空间。
可选地,如图5所示,顶推端121a具有第一磁性部123,在卡托本体110的第二端110b设置有第二磁性部112,第一磁性部123和第二磁性部112的极性相同;和/或,卡托本体110和驱动杆121均为磁性件,第二端110b的极性和顶推端121a的极性相同(例如同为磁极的S极,或者同为磁极的N极)。
由上可见,顶推端121a和卡托本体110的实现电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于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至少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在顶推端121a和卡托本体110的第二端110b上均设置磁性部,容易理解的是,由于顶推端121a需要对卡托本体110产生推动力,因而顶推端121a与卡托本体110之间的磁性部应当为相互排斥力,由此设置极性相同的第一磁性部123和第二磁性部112。
第二种方式是卡托本体110的本身和驱动杆121本身均为磁性件,例如都由永磁体构成,且至少卡托本体110的第二端110b和驱动杆121的顶推端121a的磁性相同,以使得两者具有相互排斥力。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顶推端121a和卡托本体110的第二端110b分别设置磁性部,即第一磁性部123和第二磁性部112,从而实现顶推端121a通过磁性排斥力推动卡托本体110的移动,操作方便快捷。
可选地,如图6所示,驱动单元120还包括基座124和弹性件125,基座124设置于驱动杆121背离卡托本体110的一侧,弹性件125连接于驱动杆121和基座124之间。
通过设置上述弹性件125,使驱动杆121和卡托本体110的之间形成一定的缓冲,避免驱动杆121对卡托本体110的瞬间冲击力过大将卡托顶坏。
第二实施例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卡座组件200,如图7至图12所示,包括卡座201以及上述的卡托100,卡座201包括具有开口203的容纳腔202(可参考图19),卡托本体110收容于容纳腔202内,或者经开口203伸出至容纳腔202外。本实施例中的卡托10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可由卡座201的开口203自动伸出的卡托本体110,无需借助推杆等传统的辅助工具进行弹出卡托操作,使卡座组件200的装卡和取卡的操作更加便捷。
可选地,卡托100的驱动单元120中,还包括用于驱动驱动件移动的驱动器(图中未示出),驱动器设置于容纳腔202外。如此设置方便驱动单元120的安装和拆卸。
可选地,如图7所示,卡座201包括上盖204和电路板205,上盖204盖设于电路板205表面,且上盖204和电路板205共同围设成容纳腔202。
可选地,上盖204可焊接于电路板205上,从而使得上盖204和电路板205共同围设成上述容纳腔202,卡托本体110设置于该容纳腔202内。可选地,该容纳腔202具有承载和隐藏卡托本体110的功能,而芯片卡150设置于卡托本体110上,芯片卡150隐藏于容纳腔202内部时,能够受到容纳腔202的保护。
可选地,如图8至图12所示,驱动单元120固定于电路板205上。需要说明的是,当上盖204在电路板205的固定位置只占用电路板205的部分区域时,电路板205的另一部分区域可用于固定驱动单元120,如此设置可以充分利用电路板205的空间承载卡座201和驱动单元120,避免驱动单元120额外占用更多的空间,同时确保驱动单元120能够稳定地工作。
上述方案仅是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他能够固定驱动单元120的方式同样可以采纳。可选地,可以在电子设备的外壳内部设置安装部(图中未示出),安装部的轮廓与驱动单元120的大小相吻合,将驱动单元120固定于该安装部上,当外壳扣合时,驱动单元120恰好被安装部所限位固定。
可选地,如图7至图8所示,上盖204包括顶壁204a和连接于顶壁204a的侧壁204b,侧壁204b的对应于驱动单元120的区域设置有避让孔2041;驱动杆121等驱动件由避让孔2041伸入容纳腔20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适用于驱动件(例如是驱动杆121)设置于驱动单元120的主体上的情况,驱动件需要由避让孔2041伸入容纳腔202内才能实现与卡托本体110的相互作用。因而避让孔2041的作用是避让驱动杆121,以使驱动杆121在卡托100需要伸出时穿过避让孔2041而施加推力。
可选地,如图8或图11所示,避让孔2041位于侧壁204b的中部,驱动件(驱动杆121)与避让孔2041相对设置。这样避让孔2041位于侧壁204b的中部,从而驱动杆121也会顶推卡托本体110的中部位置,可以保证使卡托本体110的受力更加平衡,以使卡托100顺利伸出。
可选地,驱动件为至少两个,且各驱动件均向卡托100中的卡托本体110提供推动力。
容易理解的是,驱动杆121等驱动件的数量越多,则驱动杆121在推动卡托本体110时的整体驱动力越大,使得卡托本体110的弹出效率更高,且当一个驱动杆121发生故障时,其他驱动杆121可以作为备用,不影响卡托本体110的正常伸出。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上盖204的侧壁204b上的避让孔2041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当避让孔2041的数量设置为一个时,该避让孔2041的轮廓应当能够保证所有驱动杆121都能够伸入容纳腔202。
可选地,驱动件伸入容纳腔202内时,驱动件(即驱动杆121)端部和避让孔2041之间的最大间距,会小于或等于容纳腔202在驱动件移动方向上长度的二分之一,即驱动杆121伸入容纳腔202后能够伸至的最大深度小于或等于容纳腔202在驱动杆121伸缩方向上的整体长度的二分之一。后续驱动杆121将与卡托本体110脱离接触,卡托本体110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移动伸出至容纳腔202的开口203外。
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卡托本体110移动的惯性作用,将驱动杆121的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为了尽量减小驱动杆121的占用空间,尽量减小卡座组件200的体积,保证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可选地,驱动器包括直线电机,直线电机的驱动方向和驱动件的移动方向一致。当需要取出卡托本体110时,通过电子产品的控制器发出控制指令,使得驱动杆121将卡托本体110由容纳腔202中顶出,且当卡托本体110被推出后,驱动杆121将自动缩回到初始状态。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直线电机,便于实现卡托本体110的自动弹出,无需人工操作,方便快捷,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三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检测引脚14可以设置在卡座的相背于卡托的伸出方向的一侧,检测引脚可以设置为可导电的弹性件。当卡托伸出时,该弹性件处于伸展状态,而当卡托安装进入卡座时,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状态,此时,卡托与弹性件相抵接使得检测回路导通。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弹性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因而卡座需要预留设置该弹性件的空间,由此导致卡座的体积较大,进而导致设置该卡座的电子设备体积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卡座组件300,如图14至图19所示,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卡托100之外,本申请的卡座组件300还包括连接于电路板205的检测引脚310,检测引脚310包括可与卡托本体110侧缘抵接卡合的弹力臂311,当卡托本体110收容于容纳腔202时,弹力臂311构成检测回路中的第一电极,其中,该检测回路用于检测卡托本体110的弹出或在位的状态。
可选地,该检测引脚310的作用是检测卡托本体110的在位情况,当卡托本体110安装于容纳腔202内时,弹力臂311与卡托本体110的侧缘抵接,检测引脚310的电路连通,从而提示卡托本体110在位。
由上可知,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卡座组件300主要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检测引脚310做了进一步改进。下面将对该种卡座组件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可选地,如图15至图16所示,卡托本体110上设置有电接触件113;卡托本体110全部或部分收容于容纳腔202内时,电接触件113和检测引脚310接触导通并构成检测回路,从而实现卡托本体110在位情况的检测;而当卡托本体110由容纳腔202中伸出后,电接触件113和检测引脚310脱离接触,检测回路断开,以提示卡托本体110弹出或者未安装到位。可选地,具体提示信息可以选择由显示界面进行显示,或者设置提示音等,在此不再详细叙述。
可选地,如图17所示,卡托本体110的侧缘设置有锁定部114,当卡托100中的卡托本体110收容于容纳腔202时,弹力臂311抵接于锁定部114,以将卡托本体110锁定在容纳腔202内。
可选地,如图17所示,弹力臂311位于上盖204的侧壁204b,且弹力臂311与锁定部114配合设置;当卡托本体110收容于容纳腔202时,弹力臂311卡接于锁定部114,以将卡托本体110锁定在容纳腔202内,而当驱动单元120的驱动杆121推动卡托本体110时,卡托本体110的锁定部114可以与弹力臂311分离,从而保证卡托本体110可以正常弹出。
可选地,弹力臂311可以位于上盖204的侧壁204b,事实上是利用上盖204的侧壁204b上的部分已存在的结构,即与卡托本体110的锁定部114配合的弹力臂311作为检测回路中的第一电极,从而无需额外设置其它电极及电连接件,能够节省额外设置电极或其它电连接件需要占用的空间,简化制造工艺,也有利于卡座组件300整体体积的小型化。可选地,该弹力臂311至少部分区域应当为导电材料构成,可选地,可以是金属材质,或者是导电塑胶材质等。
可选地,如图14所示,检测引脚310还包括第二电极312,卡托本体110完全收容于容纳腔202内时,弹力臂311和第二电极312相互导通。
可选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检测引脚310包括作为第一电极的弹力臂311和第二电极312,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312均和电路板205电连接;而电接触件113的两端可以直接分别与第一电极(弹力臂311)和第二电极312接触导通。
如图15和图16所示,电接触件113包括第一电接触部1131和第二电接触部1132,第一电接触部1131和第二电接触部1132相互连通。当卡托本体110完全收容于容纳腔202内时,第一电接触部1131和第一电极(弹力臂311)接触导通,第二电接触部1132和第二电极312接触导通,即第一电极(弹力臂311)和第二电极312通过与电接触件113的两端接触导通,从而形成检测回路。
可选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电接触件113还包括电连接部1133,电连接部1133连接于第一电接触部1131和第二电接触部1132之间,且电连接部1133至少部分隐藏于卡托本体110内部,第一电接触部1131和第二电接触部1132暴露于卡托本体110外侧。
可选地,电接触件113可以隐藏于卡托本体110的内部,即利用卡托本体110已占有的空间布设电接触件113,进一步较小检测回路的占用空间。
可选地,第二电极312可以为第一种和第二种设置方式的至少一者:第一种设置方式中,第二电极312设置于驱动杆121上;此时驱动杆121为导电件,且驱动杆121和电路板205电连接;可选地,在第二种设置方式中,第二电极312也可以是固定于电路板205的面向卡托本体110的一侧表面,此时第二电极312固定于电路板205的端部,且第二电极312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卡托本体110的第二端110b。
对于第二电极312的第一种设置方式,同样可以利用卡座组件300的已有结构充当,并通过电接触件113将其与第一电极(弹力臂311)导通形成检测回路。可选地,可以将驱动杆121设置为导电件,并利用驱动杆121作为第二电极,如此设置则即无需单独设置第二电极312,进一步缩减了卡座组件300的占用体积,且进一步简化了制作工艺。
对于第二电极的第二种设置方式,如图19所示,可以额外设置第二电极312,但是将第二电极312设置于卡座组件300已有空间中。可选地,可以选择将第二电极312固定于电路板205和卡托本体110之间的空隙中,从而充分利用卡座组件300的结构,减少占用额外空间,有利于卡座组件300的小型化。而第二电极312固定于电路板205的面向卡托本体110的一侧表面,如此设置方便将第二电极312与第一电极连通。
可选地,检测引脚310的作用是为了检测卡托100的在位情况,当将第二电极312固定于电路板205的对应于卡托本体110的第二端110b的位置时,由于卡托本体110只有完全安装至容纳腔202的内部时才能将检测回路导通,因而可以方便检测卡托100中的卡托本体110是否安装到位,避免卡托100回位时操作失误。但本实施方式仅是提供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可选地,第二电极312也可以固定于电路板205的其他位置,且第二电极312的设置位置应当与电接触件113的第二电接触部1132对应设置,以保证第二电极312能够与第二电接触部1132接触连通。
可选地,第二电极312设置于电路板205上时,为可压缩的弹性导电件,如图19所示,当卡托本体110收容于容纳腔202内时,第二电极312受力压缩并抵靠于电接触件113。如此设置,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第二电极312与第二电接触部1132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发生松动造成接触不良,以确保检测引脚310能够正常检测卡托本体110的在位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弹性导电件可受力压缩,无需额外占用卡座201的内部空间,因而其较为节省空间。
总之,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二电极312和电接触件113设置在已有的空间内,无需额外增加设置第二电极312和电接触件113的空间,实现检测引脚310和检测回路的导电单元占用空间最小化,从而进一步减小卡座组件300的体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卡座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本申请所述的移动终端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便捷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各类智能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后续描述中将以移动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第四实施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外壳和上述的卡座组件200或者卡座组件300,外壳具有安装腔,卡座组件设置于安装腔内。
可以理解的是,卡座组件固定安装于安装腔内,卡座组件内的卡托本体可收容于安装腔内或者从安装腔内伸出,进而可以实现芯片卡150的取出或者安装。与现有的电子设备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卡托本体无需顶针等工具辅助,可以实现自动伸出,从而方便用户进行放卡或者取卡操作。
可选地,上述安装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卡座组件中的卡座收容于第一容纳腔内,卡座组件中的驱动单元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将卡座和驱动单元分腔设置,可以避免二者的相互干涉,且在进行维修时,两部分结构也能单独进行,方便拆卸和维修。
本申请提供了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本申请提供的卡托包括卡托本体和驱动单元,卡托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驱动单元设置于卡托本体的第二端,并向卡托本体施加由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推力,以使卡托本体沿第二端向第一端移动,以将卡托推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推出卡托,操作简单便捷,用户体验较佳。
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申请中描述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捷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智能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
后续描述中将以移动终端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请参阅图20,其为实现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400可以包括:RF(Radio Frequency,射频)单元401、WiFi模块402、音频输出单元403、A/V(音频/视频)输入单元404、传感器405、显示单元406、用户输入单元407、接口单元408、存储器409、处理器410、以及电源411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0中示出的移动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的限定,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结合图20对移动终端的各个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射频单元4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4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单元4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单元4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上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GSM (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CDMA2000(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00,码分多址2000)、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 宽带码分多址)、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FDD-LTE(Frequency DivisionDuplexing- Long Term Evolution,频分双工长期演进)、TDD-LTE (Time DivisionDuplexing-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双工长期演进)和5G等。
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移动终端通过WiFi模块402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20示出了WiFi模块402,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移动终端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音频输出单元403可以在移动终端400处于呼叫信号接收模式、通话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广播接收模式等等模式下时,将射频单元401或WiFi模块402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409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403还可以提供与移动终端4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403可以包括扬声器、蜂鸣器等等。
A/V输入单元404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A/V输入单元4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4041和麦克风4042,图形处理器4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406上。经图形处理器40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409(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401或WiFi模块402进行发送。麦克风4042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等等运行模式中经由麦克风4042接收声音(音频数据),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语音)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401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麦克风4042可以实施各种类型的噪声消除(或抑制)算法以消除(或抑制)在接收和发送音频信号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或者干扰。
移动终端40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4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可选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可选地,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406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移动终端4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406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手机还可配置的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406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406可包括显示面板4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4061。
用户输入单元407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移动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可选地,用户输入单元407可包括触控面板4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4072。触控面板40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4071上或在触控面板407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触控面板4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可选地,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410,并能接收处理器41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4071。除了触控面板4071,用户输入单元407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4072。可选地,其他输入设备4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触控面板4071可覆盖显示面板4061,当触控面板40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41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41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40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20中,触控面板4071与显示面板40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移动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4071与显示面板4061集成而实现移动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408用作至少一个外部装置与移动终端400连接可以通过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408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移动终端4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移动终端40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4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4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可选地,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4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410是移动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移动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9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9内的数据,执行移动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移动终端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4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4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可选地,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410中。
移动终端4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411(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411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4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尽管图20未示出,移动终端400还可以包括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上述场景仅是作为示例,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应用场景的限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可应用于其他场景。例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系统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申请实施例设备中的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在本申请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术语概念、技术方案和/或应用场景描述,一般只在第一次出现时进行详细描述,后面再重复出现时,为了简洁,一般未再重复阐述,在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等内容时,对于在后未详细描述的相同或相似的术语概念、技术方案和/或应用场景描述等,可以参考其之前的相关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申请记载的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卡托,其特征在于,
包括卡托本体和驱动单元,所述卡托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卡托本体的第二端,并向所述卡托本体施加由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的推力,以使所述卡托本体沿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移动,以将所述卡托推出;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具有顶推端,所述顶推端被配置为向所述卡托本体提供推动力;所述顶推端具有夹持部,所述卡托本体被夹在所述夹持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连接于所述卡托本体,且所述顶推端位于所述驱动杆背离所述卡托本体的一端,所述顶推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具有凹陷部,所述顶推端被配置为可伸入所述凹陷部内,并与所述凹陷部的内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臂,所述夹持臂沿所述卡托本体的伸出方向延伸,两个所述夹持臂的相互面对的侧壁分别夹持在所述卡托本体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端和所述卡托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可相互产生电磁作用;和/或,在所述顶推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间距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驱动杆在所述电磁作用下顶推所述卡托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端具有第一磁性部,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的极性相同;和/或,
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驱动杆均为磁性件,所述第二端的极性和所述顶推端的极性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基座和弹性件,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驱动杆背离所述卡托本体的一侧,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驱动杆和所述基座之间。
8.一种卡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卡座以及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托,所述卡座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卡托本体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或者经所述开口伸出至所述容纳腔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包括上盖和电路板,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电路板表面,且所述上盖和所述电路板共同围设成所述容纳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上盖包括顶壁和连接于所述顶壁的侧壁,所述侧壁的对应于所述驱动单元的区域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驱动杆由所述避让孔伸入所述容纳腔;
所述卡座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检测引脚,所述检测引脚包括可与所述卡托本体侧缘抵接卡合的弹力臂;和/或,当所述卡托本体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时,所述弹力臂构成检测回路中的第一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检测引脚还包括第二电极,所述卡托本体完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时,所述弹力臂和所述第二电极相互导通;
所述卡托本体上设置有电接触件,所述卡托本体全部或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时,所述电接触件和所述检测引脚接触导通并构成所述检测回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卡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驱动杆上,所述驱动杆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的面向所述卡托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电极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的端部,且所述第二电极的设置位置对应于所述卡托的第二端;
所述卡托本体的侧缘设置有锁定部,当所述卡托本体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时,所述弹力臂抵接于所述锁定部,以将所述卡托本体锁定在所述容纳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卡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臂位于所述上盖的侧壁,且所述弹力臂与所述锁定部配合设置;和/或,当所述卡托本体收容于容纳腔时,所述弹力臂卡接于所述锁定部,以将所述卡托本体锁定在所述容纳腔内。
14.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托;和/或,如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卡座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14497.9A CN114421987B (zh) | 2022-03-29 | 2022-03-29 | 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
PCT/CN2023/082001 WO2023174384A1 (zh) | 2022-03-16 | 2023-03-16 | 卡托、卡座机构及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14497.9A CN114421987B (zh) | 2022-03-29 | 2022-03-29 | 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1987A true CN114421987A (zh) | 2022-04-29 |
CN114421987B CN114421987B (zh) | 2022-08-30 |
Family
ID=81263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14497.9A Active CN114421987B (zh) | 2022-03-16 | 2022-03-29 | 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21987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38135A (zh) * | 2015-09-24 | 2016-02-1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自动弹出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
CN206135103U (zh) * | 2016-09-23 | 2017-04-26 | 昆山捷皇电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独立检测模块的卡座 |
CN107196134A (zh) * | 2017-05-31 | 2017-09-22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卡座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08512561A (zh) * | 2018-02-28 | 2018-09-0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卡托弹出机构、卡托弹出方法及移动终端 |
US20180260588A1 (en) * | 2015-05-03 | 2018-09-13 | Sirin Advanced Technologies Ltd. | An electronic card assembly,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using thereof |
CN108712181A (zh) * | 2018-04-23 | 2018-10-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8923182A (zh) * | 2018-07-09 | 2018-11-3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卡卡托组件及终端设备 |
CN109120293A (zh) * | 2018-08-09 | 2019-01-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组件、电子设备和卡托组件控制方法 |
CN109149178A (zh) * | 2018-08-09 | 2019-01-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组件、电子设备和卡托组件控制方法 |
WO2021227503A1 (zh) * | 2020-05-14 | 2021-11-18 |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卡托组件及包括其的移动终端 |
-
2022
- 2022-03-29 CN CN202210314497.9A patent/CN1144219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0260588A1 (en) * | 2015-05-03 | 2018-09-13 | Sirin Advanced Technologies Ltd. | An electronic card assembly,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using thereof |
CN105338135A (zh) * | 2015-09-24 | 2016-02-1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自动弹出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
CN206135103U (zh) * | 2016-09-23 | 2017-04-26 | 昆山捷皇电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独立检测模块的卡座 |
CN107196134A (zh) * | 2017-05-31 | 2017-09-22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卡座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08512561A (zh) * | 2018-02-28 | 2018-09-0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卡托弹出机构、卡托弹出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8712181A (zh) * | 2018-04-23 | 2018-10-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8923182A (zh) * | 2018-07-09 | 2018-11-3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卡卡托组件及终端设备 |
CN109120293A (zh) * | 2018-08-09 | 2019-01-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组件、电子设备和卡托组件控制方法 |
CN109149178A (zh) * | 2018-08-09 | 2019-01-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组件、电子设备和卡托组件控制方法 |
WO2021227503A1 (zh) * | 2020-05-14 | 2021-11-18 |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卡托组件及包括其的移动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1987B (zh) | 2022-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899362U (zh)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US10709029B2 (en) | Plug-in device and terminal | |
WO2021036519A1 (zh) | 移动终端、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1136107A1 (zh) |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 |
CN111464677B (zh) |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
US11018468B2 (en) | Card tray, card tray plug-in device, and terminal | |
CN114421987B (zh) | 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114498178B (zh) | 卡托及移动终端 | |
CN111541804A (zh) | 一种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 |
CN114465051B (zh) | 卡托及移动终端 | |
CN113411439B (zh) |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
CN113438349B (zh) |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
CN210016041U (zh) | 移动终端和设备套装 | |
CN217281266U (zh) | 卡座、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220873931U (zh) | 连接母座、连接器、电子设备及设备套件 | |
CN217240698U (zh) | 卡托、卡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219040899U (zh) | 卡托、卡座组件及智能终端 | |
CN114421986B (zh) | 卡托及移动终端 | |
CN216720403U (zh) | 卡托及移动终端 | |
CN217335620U (zh) | 卡座机构和移动终端 | |
CN114598340B (zh) | 卡托及移动终端 | |
CN213028240U (zh) | 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7283013U (zh) | 保护壳及移动终端 | |
CN115314060B (zh) | 卡托及智能终端 | |
CN216057109U (zh) | 出音装置及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