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99517A - 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99517A
CN114399517A CN202210012545.9A CN202210012545A CN114399517A CN 114399517 A CN114399517 A CN 114399517A CN 202210012545 A CN202210012545 A CN 202210012545A CN 114399517 A CN114399517 A CN 1143995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arget
value
siz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25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洪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1254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995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99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995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10Segmentation; Edge detection
    • G06T7/11Region-based segment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60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 G06T7/62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of area, perimeter, diameter or volum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112Image segmentation details
    • G06T2207/20128Atlas-based segment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112Image segmentation details
    • G06T2207/20132Image cro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本申请可应用于地图领域;其中方法包括: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从而在屏幕区域中显示该适配导航引导图像。本申请实施例可在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的同时,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质量。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支持AR导航(Augmented RealityNavigation,增强现实导航)功能;所谓的AR导航是指:通过对车辆行驶过程中所采集到的场景图像和虚拟引导信息进行融合,从而将融合得到的导航引导图像显示到车辆所配置的显示屏幕上的导航形式。目前,通常是采用全屏填充技术来实现在显示屏幕中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所谓的全屏填充技术用于实现显示的导航引导图像填充满整个显示屏幕的技术,其主要通过按照显示屏幕的大小,对待显示的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拉伸和压缩等处理,使得处理后的导航引导图像的大小适应显示屏幕的大小。然而,对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拉伸、压缩等处理,会使得显示的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图像元素发生形变,这样会降低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在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的同时,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质量。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所述车辆配置有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屏幕区域,所述场景图像是朝着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所述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
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屏幕区域中,显示所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所述车辆配置有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屏幕区域,所述场景图像是朝着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所述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
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显示单元,用于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屏幕区域中,显示所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计算机设备还包括:
处理器,适于实现一条或多条指令;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一条或多条指令,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所提及的图像处理方法。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一条或多条指令,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所提及的图像处理方法。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所提及的图像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在获取到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后,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以识别出车辆的当前可行驶区域。然后,可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这样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来保证最终可得到一个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从而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当前可行驶区域来实现按需裁剪,避免裁剪掉可行驶区域这一重要图像区域,从而保证最终得到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中仍可包含车辆的可行驶区域,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引导作用和显示质量。由此可见,通过动态裁剪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方式,可无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拉伸、压缩等处理,便可实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适配,这样可避免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图像元素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质量。并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均可通过上述步骤来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因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可扩展到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航引导图像的生成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案的示意图;
图1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所配置的各种显示屏幕的示意图;
图1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各种显示屏幕中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割模型的识别原理的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识别出当前可行驶区域的示意图;
图3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识别出当前可行驶区域的示意图;
图3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示意图;
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示意图;
图5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标识线的距离标识的示意图;
图5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当前可行驶区域确定新的可行驶区域的示意图;
图5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当前可行驶区域确定新的可行驶区域的示意图;
图5f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裁剪值的示意图;
图5g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待裁剪区域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航引导图像又可称为AR导航图面(简称为AR图面),其可理解成一种可用于进行导航且可呈现实景信息的地图。具体的,该导航引导图像可以是指:基于AR导航功能对虚拟引导信息和车辆行驶过程中所实时采集到的场景图像进行融合所得到的图像。其中,虚拟引导信息是指根据实际的导航需求所绘制出的引导信息,其可包括但不限于:行驶路径指示信息、转向指示信息、车速、道路最高限速,等等;以虚拟引导信息包括行驶路径指示信息和转向指示信息为例,融合虚拟引导信息和场景图像得到导航引导图像的示意图可参见图1a所示。
为了提升导航引导图像(即AR图面)的显示质量和显示适配性,本申请实施例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提出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案。此处所提及的AI技术是指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AI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其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Computer Vision,CV)、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深度学习等几大方向。其中,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更进一步的说,就是指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使电脑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计算机视觉技术通常包括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图像语义理解、图像检索、视频处理、视频语义理解、视频内容/行为识别、增强现实、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等技术。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案主要是基于AI技术中的图像识别方法提取出AR图面中的可行驶区域,根据可行驶区域计算AR图面的裁剪参数(待裁剪掉的图像区域的尺寸),从而达到AR图面适配不同大小的显示屏幕的目的。其中,此处所提及的可行驶区域是指:AR图面中所显示的允许车辆行驶的区域;例如,车辆通常是被允许在车道中行驶,因此该可行驶区域可以是AR图面中的一条或多条车道道路所构成的显示区域。进一步的,该图像处理方案的大致原理如下:首先,可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场景图像,该场景图像可朝着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以及,通过融合场景图像和虚拟引导信息得到一个初始AR图面。接着,可确定初始AR图面的初始图像尺寸(即初始大小),以及车辆中用于显示AR图面的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即AR图面显示的大小);其中,图像尺寸可等于相应图像的分辨率,区域尺寸可等于屏幕区域的分辨率。若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相同,则可直接将初始AR图面显示到屏幕区域中;若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不同,则可采用下述任一种缩放裁剪处理逻辑,来实现AR图面的显示:
(一)先缩放再裁剪的处理策逻辑:可根据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之间的差异,按需地对初始AR图面进行放大、缩小或保持不变的处理,以得到一个目标AR图面。然后,若目标AR图面的目标图像尺寸大于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则可基于图像识别的方法从目标AR图面中提取出当前可行驶区域,并根据该当前可行驶区域计算目标AR图面的裁剪参数,从而按照该裁剪参数将目标AR图面的图像尺寸从目标图像尺寸动态裁剪到区域尺寸,以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AR图面,从而对该适配AR图面进行上屏显示,即将裁剪后所得到的适配AR图面显示到屏幕区域中进行展示。
(二)先裁剪再缩放的处理逻辑:直接将初始AR图面作为目标AR图面,并基于图像识别的方法,从目标AR图面中提取出当前可行驶区域。然后,可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屏幕区域的宽高比,计算目标AR图面的裁剪参数,从而基于该裁剪参数对目标AR图面进行动态裁剪,使得裁剪后的目标AR图面的宽高比等于屏幕区域的宽高比。然后,可根据裁剪后的目标AR图面和屏幕区域之间的大小关系,对裁剪后的目标AR图面进行动态缩放,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AR图面,从而对该适配AR图面进行上屏显示。
在具体实现中,上述所提及的图像处理方案可由计算机设备执行,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或服务器。其中,此处所提及的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电视、智能车载终端等。此处所提及的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等等。进一步的,计算机设备可位于区块链网络内或区块链网络外,对此不作限定。更进一步的,计算机设备还可将内部所存储的任一数据上传至区块链网络进行存储,以防止内部所存储的数据被篡改,提升数据安全性。
或者,该图像处理方案可由终端和服务器共同执行。以采用先缩放再裁剪的处理策略来实现AR图面的显示为例:例如可由终端调用车辆所配置的摄像组件朝着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以得到场景图像,并基于场景图像得到初始AR图面,从而将初始AR图面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负责确定,由服务器负责确定初始AR图面的初始图像尺寸以及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从而基于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执行后续的处理,如在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不同时,基于初始AR图面得到目标AR图面的处理,并在目标AR图面的目标图像尺寸大于区域尺寸时,执行对目标AR图面提取可行驶区域、动态裁剪以及上屏显示等处理。其中,此情况下的服务器执行上屏显示这一处理时,可以是将待显示的AR图面下发至车辆,由车辆将该待显示的AR图面显示到屏幕区域中,如图1b所示。又如可由终端负责获取场景图像和初始AR图面,并在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相同时,直接将初始AR图面显示到屏幕区域中;在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不同时,基于初始AR图面得到目标AR图面,从而将目标AR图面发送给服务器,从而使得服务器负责对目标AR图面提取可行驶区域、动态裁剪以及上屏显示等处理。
其中,上述所提及的屏幕区域可以是指:车辆中用于显示AR图面的显示屏幕中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其可取决于不同的显示屏幕针对AR图面所采用的显示策略。例如参见图1c所示,车辆中可支持显示AR图面的显示屏幕可包括但不限于:中控屏、仪表屏、HUD(Head-Up Display,抬头显示)屏等。其中,①中控屏是指中控台上的显示屏,其主要用于显示车辆音响、导航、车辆信息、倒车影像等内容;由于中控屏可能是全屏显示AR图面,也可能是分屏显示AR图面,那么当通过中控屏显示AR图面时,上述所提及的屏幕区域便可以是中控屏的全部区域或部分区域。②仪表屏是指用于显示车辆的仪表器的显示屏,仪表屏的物理尺寸相对中控屏的物理尺寸偏小,且仪表屏的分辨率通常低于中控屏的分辨率,其显示效果需根据屏幕的分辨率大小做适配;由于仪表屏可支持在出仪表器所处区域以外的剩余区域中显示AR图面,因此当通过仪表屏显示AR图面时,上述所提及的屏幕区域便可以是仪表屏的部分区域。③HUD屏是一种位于驾驶位的前挡风玻璃上的显示屏,通过将AR图面显示到HUD屏上,可使得真实场景与虚拟引导信息融合后以整体的画面呈现在用户视野中;由于其可全屏显示AR图面,因此当通过HUD屏显示AR图面时,上述所提及的屏幕区域便可以是HUD屏的全部区域。
基于此,假设初始AR图面的初始图像尺寸(即分辨率)是1280×720,且中控屏的屏幕尺寸为1280×720。那么,当通过中控屏显示AR图面时,如果中控屏的整个屏幕均用于显示AR图面,即上述所提及的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为1280×720,那么通过上述所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案在屏幕区域中显示的AR图面的分辨率是1280×720,如图1d中的第一幅图。当通过中控屏显示AR图面时,如果中控屏分屏显示AR图像和SD导航(Standard DimensionNavigation,基于标准地图的导航)图面,且上述所提及的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为790×720,那么通过上述所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案在屏幕区域中显示的AR图面的分辨率是790×720,如图1d中的第二幅图。当通过仪表屏显示AR图面时,如果上述所提及的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为800×555,那么通过上述所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案在屏幕区域中显示的AR图面的分辨率是800×555,如图1d中的第三幅图。当通过HUD屏显示AR图面时,如果上述所提及的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为1280×720,那么通过上述所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案在屏幕区域中显示的AR图面的分辨率是1280×720,如图1d中的第四幅图。
应理解的是,图1d只是示例性地列举出AR图面在一些目前常见显示屏幕中的显示形态,随着屏幕产品形态的迭代升级,AR图面在显示屏幕中的显示位置和区域可随之改变;在此情况下,均可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案来根据屏幕类型和屏幕中用于显示AR图面的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AR图面作适配处理,以实现在不同屏幕上显示AR图面。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案可实现多场景(即在不同显示屏幕中显示AR图面的场景)的自适应,有效降低适配成本。
基于上述图像处理方案的相关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方法可以由上述所提及的计算机设备(如终端或服务器)执行,也可以由终端和服务器共同执行;为便于阐述,后续均以计算机设备执行该图像处理方法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见图2,该图像处理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S201-S204:
S201,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
其中,车辆配置有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即AR图面)的屏幕区域。场景图像是朝着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具体的,车辆上可配置不同方位的一个或多个摄像组件,该场景图像可以是通过调用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匹配的摄像组件,对位于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进一步的,在执行步骤S201时,车辆可能处于前进行驶状态,也可能处于倒车状态,对此不作限定。若车辆处于前进行驶状态,则行驶方向是指:以车身为基准,车头所在的方向;那么此情况下,朝着车辆的行驶方向,位于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是指:位于车头前方的道路场景。若车辆处于倒车状态,则行驶方向是指:以车身为基准,车尾所在的方向;那么此情况下,朝着车辆的行驶方向,位于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是指:位于车尾后方的道路场景。
在步骤S201的具体实现中,计算机设备可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场景图像,并采用场景图像和虚拟引导信息生成一个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其次,计算机设备可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初始图像尺寸,以及车辆所配置的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其中,区域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初始图像尺寸可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提及的高度维度下的尺寸值可称为高度值,宽度维度下的尺寸值可称为宽度值;也就是说,区域尺寸包括屏幕区域的高度值以及屏幕区域的宽度值,初始图像尺寸包括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高度值和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宽度值。
在确定区域尺寸和初始图像尺寸后,计算机设备可直接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确定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或者,计算机设备也可根据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从而按照图像处理策略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提及的图像处理策略可用于指示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缩小或保持不变的处理;并且,通过图像处理策略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后,所得到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等于或大于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
其中,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可包括: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即目标高度值),以及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即目标宽度值)。目标图像尺寸大于区域尺寸是指:目标图像尺寸中存在至少一个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大于区域尺寸中处于相应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且不存在目标尺寸值小于相应的第一尺寸值。例如,若目标图像尺寸中的目标高度值大于区域尺寸中的高度值,且目标图像尺寸中的目标宽度值等于区域尺寸中的宽度值,则可确定目标图像尺寸大于区域尺寸。又如,若目标图像尺寸中的目标高度值大于区域尺寸中的高度值,且目标图像尺寸中的目标宽度值小于区域尺寸中的宽度值,则可确定目标图像尺寸不大于区域尺寸。
进一步的,上述提及了两种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确定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设备可根据计算机设备所采用的缩放裁剪处理逻辑,从两种确定方式中选取一种确定方式来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具体的,若计算机设备采用的是先裁剪再缩放的处理逻辑,则可选择第一种确定方式来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即直接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作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若计算机设备采用的是先缩放再裁剪的处理策逻辑,则可选择第二种确定方式来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
S202,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在具体实现中,考虑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通常会参考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可行驶区域来驾驶车辆,以避免车辆驶出可行驶区域;可见,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可行驶区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区域。基于此,计算机设备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以识别出车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以便于后续可结合该当前可行驶区域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从而避免裁剪掉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重要图像区域,提升后续显示的导航引导图像的引导作用。其中,此处所提及的当前可行驶区域是指:基于图像识别的方法,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识别出的允许车辆行驶的区域。
在步骤S202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机设备可通过车道线检测的方式,确定车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计算机设备可先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车道线检测,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多条车道线;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调用一个分割模型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车道线检测,以确定出多条车道线。示例性的,此处的分割模型可以是采用下采样+上采样的结构范式的模型;此情况下,分割模型的识别原理可以参见图3a所示:先对输入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下采样处理,然后对下采样的结果进行上采样处理,得到一张和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同等尺度的二值特征图,从而基于二值特征图识别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哪些像素属于车道线,哪些像素属于背景,从而基于识别结果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多条车道线。
在识别出多条车道线之后,计算机设备可从多条车道线中确定出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其中,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满足如下条件:多条车道线中除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以外的其他车道线,均位于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之间;也就是说,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是朝着车辆的行驶方向,多条车道线中位于最左侧的车道线以及位于最右侧的车道线。然后,可将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显示的第一车道线的车道线端点确定为第一车道线端点,以及将第二车道线的车道线端点确定为第二车道线端点;并根据第一车道线端点、第二车道线端点以及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一条或多条图像边,对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进行闭合处理,从而将闭合处理后所得到的区域,确定为车辆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具体的,可将第一车道线端点中靠近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底边的端点称为第一起始端点,将第一车道线端点中远离底边的端点称为第一结束端点;以及,将第二车道线端点中靠近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底边的端点称为第二起始端点,将第二车道线端点中远离底边的端点称为第二结束端点。若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之间未闭合,则可连接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以实现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之间的结束端点的闭合;若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之间是闭合的,则说明此时的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是相互连接的,可不对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执行任何处理。另外,可通过一条或多条图像边,将第一起始端点和第二起始端点相连接,以实现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之间的起始端点的闭合。然后,可将起始端点和结束端点均闭合后的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作为车辆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例如参见图3b所示: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之间是闭合的,且第一起始端点和第二起始端点分别位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左侧图像边和右侧图像边上;那么可通过左侧图像边、右侧图像边以及底部图像边,来连接第一起始端点和第二起始端点,从而得到当前可行驶区域(图3b中的黑色透明区域)。又如参见图3c所示: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之间未闭合,且第一起始端点和第二起始端点均位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底部图像边;那么,可连接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使这两个结束点相互闭合,并通过底部图像边来连接第一起始端点和第二起始端点,从而得到当前可行驶区域(图3c中的黑色透明区域)。
在步骤S20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机设备可通过区域连通的方式,确定车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计算机设备可对目标虚拟引导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进行类别检测,得到各个像素点的类别标签;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调用一个优化后的类别检测模型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进行类别检测,以得到各个像素点的类别标签,任一像素点的类别标签用于指示任一像素点所属的类别,该类别可包括但不限于:道路类别、景物类别等。其次,计算机设备可根据各个像素点的类别标签,从目标虚拟引导图像中确定出属于道路类别的像素点;然后,可对属于道路类别的各个像素点进行区域连通处理,得到车辆的当前可行驶区域,此处的区域连通处理可理解成采用属于道路类别的各个像素点构成一个区域的处理。
在步骤S20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机设备可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确定车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所谓的深度学习是指一种利用深层神经网络系统,进行机器学习的技术;而机器学习则是AI的核心,是使计算机设备具有智能的根据途径;所谓的机器学习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其专门研究计算机设备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在具体实现中,可预先构建一个用于识别可行驶区域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并采用大量的样本图像以及每个样本图像对应的可行驶区域的标注信息,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有监督的模型训练,以不断优化深度学习模型的模型参数,从而使得在执行步骤S203时,可调用优化后的深度学习模型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进而识别出车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S203,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和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在一种情况下,若计算机设备采用的是先裁剪再缩放的处理逻辑,则由前述可知,此情况下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可以是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且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可能大于区域尺寸,也可能小于区域尺寸,对此不作限定。在此情况下,步骤S203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根据区域尺寸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和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计算屏幕区域的宽高比;并根据该屏幕区域的宽高比以及当前可行驶区域的高度值和宽度值,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目标图像区域,该目标图像区域包括该当前可行驶区域,且目标图像区域的宽高比等于屏幕区域的宽高比。然后,可将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除目标图像区域以外的区域均裁剪掉,得到裁剪后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若裁剪后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尺寸等于区域尺寸,则可直接将裁剪后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作为适配导航引导图像;若裁剪后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尺寸不等于区域尺寸,则可基于屏幕区域和裁剪后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之间的高度比或宽度比,对裁剪后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或放大处理,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例如参见图3d所示,设区域尺寸为120*60,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为110*60,当前可行驶区域的尺寸为100*40,那么按照上述步骤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的目标图像区域的尺寸可为100*50;然后,可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出该目标图像区域,得到裁剪后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并对裁剪后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放大1.2(120/100=1.2,或60/50=1.2)倍,得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可选的,考虑到可能存在因当前可行驶区域的高度值或宽度值较大,导致无法根据屏幕区域的宽高比以及当前可行驶区域的高度值和宽度值,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目标图像区域这一情况。例如,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为120*160,当前可行驶区域的尺寸为120*50,即当前可行驶区域的宽度值等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宽度值;若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为120*180,则根据屏幕区域的宽高比以及当前可行驶区域的宽度值,计算出的目标图像区域的最小尺寸应当是120*180。由于此尺寸中的高度值大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高度值,因此会导致无法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目标图像区域。基于此,为了提升目标图像区域的确定成功率,计算机设备在根据屏幕区域的宽高比以及当前可行驶区域的高度值和宽度值,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目标图像区域时,可先确定车辆在当前时刻的当前行驶速度,当前时刻是指拍摄得到场景图像的时刻;并根据当前行驶速度和当前可行驶区域,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对车辆在下一时刻的可行驶区域进行预测,得到新的可行驶区域,新的可行驶区域的尺寸小于当前可行驶区域的尺寸。然后,可根据屏幕区域的宽高比以及新的可行驶区域的高度值和宽度值,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目标图像区域。需说明的是,基于新的可行驶区域确定目标图像区域的方式,与前述提及的基于当前可行驶区域确定目标图像区域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种情况下,若计算机设备采用的是先缩放再裁剪的处理逻辑,则由前述可知,此情况下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是通过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放大或保持不变的处理所得到的,该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大于或等于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基于此,计算机设备可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若目标图像尺寸等于区域尺寸,则可说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可恰好在屏幕区域中进行全屏显示;那么在此情况下,计算机设备可直接将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显示到屏幕区域中,即无需通过步骤S203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若目标图像尺寸大于区域尺寸,则可说明屏幕区域无法显示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全部图像元素,需触发执行步骤S203以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裁剪;那么在此情况下,步骤S203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根据目标图像尺寸以及区域尺寸之间的尺寸差异,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该裁剪需求信息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方向上需要被裁剪掉的尺寸值,以及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方向上需要被裁剪掉的尺寸值。然后,计算机设备可以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裁剪需求信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S204,在车辆的屏幕区域中,显示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本申请实施例在获取到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后,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以识别出车辆的当前可行驶区域。然后,可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这样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来保证最终可得到一个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从而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当前可行驶区域来实现按需裁剪,避免裁剪掉可行驶区域这一重要图像区域,从而保证最终得到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中仍可包含车辆的可行驶区域,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引导作用和显示质量。由此可见,通过动态裁剪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方式,可无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拉伸、压缩等处理,便可实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适配,这样可避免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图像元素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质量。并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均可通过上述步骤来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因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可扩展到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基于上述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更为具体的图像处理方法。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仍以计算机设备执行该图像处理方法为例进行说明;且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是计算机设备采用先缩放再裁剪的处理逻辑,来实现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见图4,该图像处理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S401-S407:
S401,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以及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初始图像尺寸,和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
S402,根据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
其中,区域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后续采用sH表示)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后续采用sW表示);初始图像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后续采用imgH表示)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后续采用imgW表示)。在步骤S402的一种具体实现中,计算机设备可直接比较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之间的大小关系,若初始图像尺寸大于或等于区域尺寸,则可确定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若初始图像尺寸小于区域尺寸,则为了便于后续可使得屏幕区域可全区域显示导航引导图像,则可确定图像处理策略包括:根据初始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之间的差异,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的策略。
在步骤S402的另一种具体实现中,计算机设备可先计算区域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H),与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H)之间的比值,得到高度比值(采用screeImgHeightRatio表示);以及计算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与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之间的比值,得到宽度比值(采用screeImgWidthRatio表示)。然后,可从高度比值和宽度比值中,选取一个比值作为目标比值。其中,当高度比值大于或等于宽度比值时,目标比值可以为高度比值,否则,目标比值为宽度比值;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当高度比值等于宽度比值时,也可选取宽度比值作为目标比值。
在确定目标比值后,可将区域尺寸中的处于目标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作为第一目标值,并将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目标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作为第二目标值;其中,目标维度是指目标比值对应的维度。也就是说,若目标比值是高度比值,则目标维度为高度维度;那么计算机设备可将区域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H)作为第一目标值,将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H)作为第二目标值。若目标比值是宽度比值,则目标维度为宽度维度;那么计算机设备可将区域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W)作为第一目标值,将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W)作为第二目标值。
然后,计算机设备可根据目标比值确定第一目标值和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将目标比值和基准数值(数值1)进行比较,若目标比值大于基准数值,则确定第一目标值大于第二目标值,若目标比值等于基准数值,则确定第一目标值等于第二目标值,若目标比值小于基准数值,则确定第一目标值小于第二目标值。应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计算机也可无需使用目标比值,而是直接比较第一目标值和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从而确定第一目标值和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确定第一目标值和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后,计算机设备可基于第一目标值和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具体的,此步骤的实施方式可如下:
当第一目标值大于第二目标值时,可说明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至少一个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小于屏幕区域在相应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理由如下:如果目标比值为高度比值,即高度比值大于宽度比值;那么第一目标值为屏幕区域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H),第二目标值为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H),从而可至少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小于屏幕区域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进一步的,在满足高度比值大于宽度比值(sW/imgW)的情况下,若宽度比值大于1,则可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W),小于屏幕区域在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W),此时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采用虚线框表示)和屏幕区域(采用实线框表示)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参见图5a中的第一幅图所示;若宽度比值等于1,则可确定imgW等于sW,此时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参见图5a中的第二幅图所示;若宽度比值小于1,则可确定imgW大于sW,此时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参见图5a中的第三幅图所示。应理解的是,在目标比值为宽度比值时,其推理过程是类似的,在此赘述。且基于图5a所示的三幅图可知,当第一目标值大于第二目标值时,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无法完全填充满整个屏幕区域;基于此,当第一目标值大于第二目标值时,计算机设备可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的策略。
当第一目标值等于第二目标值时,可说明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目标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等于屏幕区域在目标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且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除目标维度外的另一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大于屏幕区域在该另一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理由如下:如果目标比值为高度比值,即高度比值大于宽度比值;那么第一目标值为屏幕区域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H),第二目标值为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H),从而可先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等于屏幕区域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进一步的,由于第一目标值等于第二目标值,因此可确定高度比值等于1;而又由于高度比值大于宽度比值,且宽度比值等于sW/imgW,因此可确定1>sW/imgW,从而便可确定imgW大于sW,即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W),大于屏幕区域在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W),此时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参见图5b中的左侧图所示。应理解的是,在目标比值为宽度比值时,其推理过程是类似的,在此赘述。且基于图5b中的左侧图可知,当第一目标值等于第二目标值时,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可完全填充满整个屏幕区域;基于此,当第一目标值等于第二目标值时,计算机设备可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
当第一目标值小于第二目标值时,可说明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每个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均大于屏幕区域在相应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理由如下:如果目标比值为高度比值,即高度比值大于宽度比值;那么第一目标值为屏幕区域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H),第二目标值为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H),从而可先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大于屏幕区域在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进一步的,由于第一目标值小于第二目标值,因此可确定高度比值小于1;而又由于高度比值大于宽度比值,且宽度比值等于sW/imgW,因此可确定1>sW/imgW,从而便可确定imgW大于sW,即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imgW),大于屏幕区域在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sW),此时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参见图5b中的右侧图所示。应理解的是,在目标比值为宽度比值时,其推理过程是类似的,在此赘述。且基于图5b中的右侧图可知,当第一目标值小于第二目标值时,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可完全填充满整个屏幕区域;基于此,当第一目标值小于第二目标值时,计算机设备可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或者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的策略。
进一步的,当第一目标值小于第二目标值时,计算机设备可随机地从保持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以及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的策略这两个策略中,选取一个策略作为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或者,计算机设备可进一步检测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是否允许被缩小,若若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允许被缩小,则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可包括:保持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若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允许被缩小,则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可包括: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的策略。更进一步的,可以由业务人员预先根据业务需求来设置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是否允许被缩小,从而使得计算机设备根据业务人员的设置操作来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是否允许被缩小。也可以是由计算机设备根据区域尺寸和初始图像尺寸来自动化地判断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是否允许被缩小的;具体的:
计算机设备可根据区域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以及区域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计算屏幕区域的区域面积;以及,根据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以及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计算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面积。若区域面积和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大于差距阈值,则可说明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远大于屏幕区域,此时为避免后续动态裁剪时裁剪掉较多的图像元素,影响导航引导图像的引导作用,计算机设备可通过缩小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来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因此,若区域面积和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大于差距阈值,则可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允许被缩小;相应的,若区域面积和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小于或等于差距阈值,则可确定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允许被缩小。
S403,按照图像处理策略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
在一种具体实现中,若图像处理策略包括: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的策略,则步骤S403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将放大处理后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作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其中,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目标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等于第一目标值,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除目标维度以外的另一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大于屏幕区域在另一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例如,设目标维度是高度维度,由前述可知,此情况下处于高度维度下的sH>imgH,且(sH/imgH)>(sW/imgW),那么便可得到((sH/imgH)×imgW)>sW。由于此处的的(sH/imgH)×imgW是指: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后,所得到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因此可知,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大于屏幕区域在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应理解的是,在目标比值为宽度比值时,推理过程是类似的,在此赘述。
另一种具体实现中,若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则步骤S403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作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基于前述步骤S402的相关描述可知,若是在第一目标值等于第二目标值的情况下,确定此图像处理策略的,则可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目标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等于屏幕区域在目标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且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除目标维度外的另一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大于屏幕区域在该另一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若是在第一目标值小于第二目标值的情况下,确定此图像处理策略的,则可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每个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均大于屏幕区域在相应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
另一种具体实现中,若图像处理策略包括: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的策略,则步骤S403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按照目标比值对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将缩小处理后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作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其中,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目标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等于第一目标值,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除目标维度以外的另一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大于屏幕区域在另一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例如,设目标维度是高度维度,由前述可知,此情况下处于高度维度下的sH<imgH,且(sH/imgH)>(sW/imgW),那么便可得到((sH/imgH)×imgW)>sW,从而便可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大于屏幕区域在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应理解的是,在目标比值为宽度比值时,推理过程是类似的,在此赘述。
进一步的,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步骤S403所得到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可能等于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也可能大于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基于此,当目标图像尺寸等于区域尺寸时,可确定无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可直接将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显示到屏幕区域中。当目标图像尺寸大于区域尺寸时,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因此可继续执行后续步骤S404-S407。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实现动态或静态调整的按需选择。
S404,根据目标图像尺寸以及区域尺寸之间的尺寸差异,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
在具体实现中,计算机设备可分别从高度维度和宽度维度这两个维度,根据目标图像尺寸和区域尺寸之间的尺寸差异,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由前述可知,目标图像尺寸中可包括: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即目标高度值),以及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即目标宽度值);并且,在执行步骤S404的情况下,目标图像尺寸中处于任一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均不小于区域尺寸中处于相应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基于此,计算机设备在执行步骤S404时,可分别从高度维度和宽度维度这两个维度出发,根据目标图像尺寸以及区域尺寸之间的尺寸差异,分别判断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各维度下是否存在裁剪需求,从而计算具有裁剪需求的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以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基于此,各维度下的处理逻辑如下:
在高度维度下,计算机设备可先判断目标图像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即目标高度值),等于还是大于区域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若等于,则可确定在高度维度下无裁剪需求;若大于,则可确定在高度维度下存在裁剪需求,此情况下的计算机设备可计算目标图像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即目标高度值)与区域尺寸中处于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之间的差值,得到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从而将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添加至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其中,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可理解成: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高度维度下需要被裁剪掉的尺寸值,即目标导航引导图像需要被裁剪掉的高度值。
在宽度维度下,计算机设备可先判断目标图像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即目标宽度值),等于还是大于区域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若等于,则可确定在宽度维度下无裁剪需求;若大于,则可确定在宽度维度下存在裁剪需求,此情况下的计算机设备可计算目标图像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即目标宽度值)与区域尺寸中处于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之间的差值,得到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从而将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添加至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其中,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可理解成: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宽度维度下需要被裁剪掉的尺寸值,即目标导航引导图像需要被裁剪掉的宽度值。
基于上述步骤S403-S404的相关描述,可将上述步骤S403-S404的具体实施方式总结成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向下无缩小方案(即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允许被缩小)
首先,根据屏幕区域的宽度值(sW)和高度值(sH),以及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宽度值(imgW)和高度值(imgH),分别计算屏幕区域的高度值与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高度值之间的高度比值(screeImgHeightRatio),计算屏幕区域的宽度值与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宽度值之间的宽度比值screenImgWidthRatio。
(1)若screeImgHeightRatio>screeImgWidthRatio,则:
a)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放大screeImgHeight倍,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高度值(scaleH)与屏幕区域的高度值一致(scaleH=sH),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宽度值(scaleW)大于屏幕区域的宽度值(即scaleW>sW)。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W),clipW=scaleW-sW。
b)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确定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H)以及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W),clipH=imgH–sH,clipW=imgW–sW。
c)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确定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采用clipW表示),clipW=imgW–sW。
(2)若screeImgHeightRatio<screeImgWidthRatio,则:
a)若screeImgWidthRatio>1,则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放大screeImgWidthRatio倍,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W=sW,scaleH>sH。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H),clipH=scaleH-sH。
b)若screeImgWidthRatio<1,则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确定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H)以及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W),clipH=imgH–sH,clipW=imgW–sW。
c)若screeImgWidthRatio=1,则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确定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采用clipH表示),clipH=imgH–sH。
(3)若screenImgHeightRatio=screeImgWidthRatio,则:
a)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放大screeImgHeight倍,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此情况下可确定无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做任何裁剪,即无裁剪需求信息。
b)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确定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H)以及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W),clipH=imgH–sH,clipW=imgW–sW。
方案二:向下缩小方案(即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允许被缩小)
首先,根据屏幕区域的宽度值(sW)和高度值(sH),以及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宽度值(imgW)和高度值(imgH),分别计算屏幕区域的高度值与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高度值之间的高度比值(screeImgHeightRatio),计算屏幕区域的宽度值与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宽度值之间的宽度比值screenImgWidthRatio。
(1)若screeImgHeightRatio>screeImgWidthRatio,则:
a)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与上述方案一中的第(1)点中的步骤a)一致。
b)若screeImgHeightRatio<1,则计算机设备可以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缩小screeImgHeightRatio倍,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W),clipW=imgW–sW。
c)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与上述方案一中的第(1)点中的步骤c)一致。
(2)若screeImgHeightRatio<screeImgWidthRatio,则:
a)若screeImgWidthRatio>1,则与上述方案一中的第(2)点中的步骤a)一致。
b)若screeImgWidthRatio<1,则计算机设备可以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缩小screeImgWidthRatio倍,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并且,裁剪需求信息包括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clipH),clipH=imgH–sH。
c)若screeImgWidthRatio=1,则与上述方案一中的第(2)点中的步骤c)一致。
(3)若screenImgHeightRatio=screeImgWidthRatio,则:
a)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与上述方案一中的第(3)点中的步骤a)一致。
b)若screenImgHeightRatio<1,则计算机设备可以将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缩小screeImgHeightRatio倍,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scaleH=sH,scaleW=sW。此情况下可确定无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做任何裁剪,即无裁剪需求信息。
S405,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车辆的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车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S406,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裁剪需求信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在一种具体实现中,步骤S406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直接基于当前可行驶区域和裁剪需求信息,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其中,确定出的各个待裁剪区域需满足如下条件:①任一待裁剪区域和当前可行驶区域均不重合;②若裁剪需求信息包括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则确定出的各个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之和,需等于该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③若裁剪需求信息包括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则确定出的各个待裁剪区域的高度值之和,需等于该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然后,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各个待裁剪区域,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具体实现中,考虑到可能存在当前可行驶区域在某一维度下的尺寸值(如高度值或宽度值)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相应维度下的目标尺寸值(如目标高度值或目标宽度值)相同的情况,此情况下若裁剪需求信息中存在该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则可能会使得在不裁剪掉当前可行驶区域的情况下,无法按照该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待裁剪区域。基于此,为了提升待裁剪区域的确定成功率,计算机设备在执行步骤S406时,可基于当前可行驶区域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进一步预测出一个更小的新的可行驶区域,从而参考新的可行驶区域和裁剪需求信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基于此,步骤S406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1-s13:
s11,确定车辆在当前时刻的当前行驶速度,当前时刻是指拍摄得到场景图像的时刻。
s12,根据当前行驶速度和当前可行驶区域,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对车辆在下一时刻的可行驶区域进行预测,得到新的可行驶区域。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机设备可从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一个参考点,并确定车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映射位置。其中,若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未包含该车辆的任一车辆部分的图像,则映射位置可理解成是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底边;若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包含车辆的某一车辆部分(如车头)的图像,则映射位置可理解成是该车辆部分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显示位置。并且,从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一个参考点的具体方式可以是:通过对当前可行驶区域进行图像元素识别,从而将识别出的任一图像元素(如旁车、行人、地面标识、交通标识等)作为参考点;需说明的是,若未从当前可行驶区域中识别出图像元素,则可将用于确定当前可行驶区域的第一车道线的第一结束端点或第二车道线的第二结束端点作为参考点。
其次,计算机设备可在参考点和映射位置之间绘制多条标识线,并根据参考点在道路场景中的位置点和车辆之间的目标物理距离值,绘制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一条标识线对应所述道路场景中的一个物理位置点,任一标识线的距离标识用于指示:相应的物理位置点和车辆之间的物理距离值。具体的,可确定参考点和映射位置之间的图像距离值,然后根据目标物理距离值和图像距离值之间的比例,以及每条标识线与映射位置之间的距离值,得到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例如参见图5c所示:针对距离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底边最近的标识线11而言,若图像距离值为10厘米,目标物理值为100米,且该标识线11与映射位置之间的距离值为0.3厘米,则可计算得到该标识线11的距离标识为:100米/10厘米×0.3厘米=3米。
然后,计算机设备可基于当前行驶速度,确定车辆从当前时刻到下一时刻所行驶的行驶距离值。具体的,假设AR导航的帧率是10赫兹(HZ),帧间间隔是0.1秒,即当前时刻和下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1秒;那么若车辆的当前行驶速度为V公里/小时,则车辆从当前时刻到下一时刻所行驶的行驶距离值等于:V公里/小时×0.1秒;由于公里/小时这一速度单位等同于1000米/3600秒这一速度单位,因此可得行驶距离值等于V/36米,即车辆在显示每帧导航引导图像的过程中行驶过的距离为V/36米。
在确定出行驶距离值后,计算机设备可根据行驶距离值以及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从多条标识线中确定目标标识线;其中,目标标识线的距离标识所指示的物理距离值与行驶距离值相匹配,例如,行驶距离值为3m,则可将图5c中的标识线11确定为目标标识线。然后,计算机设备可根据目标标识线在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的位置,从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出新的可行驶区域。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根据目标标识线在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的位置,确定目标标识线对应的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其中,若当前可行驶区域中存在障碍物(如行人、车辆等)位于车辆左侧方位,则第一交点是指目标标识线相交于该障碍物的点;若当前可行驶区域中不存在障碍物位于车辆左侧方位,则第一交点是指目标标识线相交于当前可行驶区域的左侧边界线的点;同理,第二交点的定义与第一交点的定义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确定出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后,便可基于第一交点、第二交点、第一车道线的第一结束端点以及第二车道线的第二结束端点这四个点,确定新的可行驶区域。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机设备可直接将第一交点、第二交点、第一结束端点以及第二结束端点这四个点所构成的区域,作为新的可行驶区域。例如参见图5d所示,设第一交点为点P、第二交点为点Q,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均为点O,则新的可行驶区域便是O-P-Q所构成的区域。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计算机设备可确定各个交点垂直于当前可行驶区域的底边的垂直点,将确定出的各个交点、每个交点对应的垂直点、第一结束端点以及第二结束端点所构成的区域,作为新的可行驶区域。例如参见图5e所示:设第一交点为点P、第二交点为点Q,第一交点对应的垂直点为点M,第二交点对应的垂直点为点N,第一结束端点和第二结束端点均为点O,则新的可行驶区域是O-P-M-N-Q-O所构成的区域。
s13,基于新的可行驶区域和裁剪需求信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在具体实现中,计算机设备可先基于新的可行驶区域和裁剪需求信息,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然后,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各个待裁剪区域,得到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其中,裁剪需求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以及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基于此,计算机设备在基于新的可行驶区域和裁剪需求信息,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时,可具体执行如下步骤:
首先,可遍历裁剪需求信息中的各个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将当前遍历的当前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确定为当前裁剪需求值,并确定当前维度所指示的两个裁剪方向。其中,若当前维度是宽度维度,则当前维度所指示的两个裁剪方向是从左往右的裁剪方向,以及从右往左的裁剪方向;若当前维度是高度维度,则当前维度所指示的两个裁剪方向是从底部往顶部右的裁剪方向,以及从顶部往底部的裁剪方向。
在确定当前维度所指示的两个裁剪方向后,计算机设备可根据新的可行驶区域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位置,确定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两个裁剪方向中的每个裁剪方向上的可裁剪值。具体的,考虑到针对宽度维度和高度维度所采用的可裁剪值的确定方式类似,因此为便于阐述,此处以当前维度为宽度维度为例,对可裁剪值的确定方式进行说明。具体的,可根据新的可行驶区域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位置,将新的可行驶区域的左侧边界线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左侧图像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确定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从左往右的裁剪方向上的可裁剪值(采用clipLeftW表示);以及,可将新的可行驶区域的右侧边界线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右侧图像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确定为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从右往左的裁剪方向上的可裁剪值(采用clipRightW表示),如图5f所示。
在确定出两个可裁剪值后,计算机设备可将确定的两个可裁剪值中较大的可裁剪值作为第一可裁剪值,并将较小的可裁剪值作为第二可裁剪值;以及,计算第一可裁剪值和第二可裁剪值之间的可裁剪值差值(采用deltaW表示)。其中,第一可裁剪值对应的裁剪方向为第一裁剪方向,第二可裁剪值对应的方向为第二裁剪方向。仍以当前维度为宽度维度为例,若clipLeftW>clipRightW,则将clipLeftW作为第一可裁剪值,将clipRightW作为第二可裁剪值;第一裁剪方向是从左往右的裁剪方向,第二裁剪方向是从右往左的裁剪方向;此情况下的deltaW=clipLeftW–clipRightW。若clipLeftW<clipRightW,则计算机设备可以将clipRightW作为第一可裁剪值,将clipLeftW作为第二可裁剪值;第一裁剪方向是从右往左的裁剪方向,第二裁剪方向是从左往右的裁剪方向;此情况下的deltaW=clipRightW–clipLeftW。
然后,可根据可裁剪值差值和当前裁剪需求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沿着两个裁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裁剪方向,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至少一个待裁剪区域。具体的,当可裁剪值差值大于当前裁剪需求值时,可沿着第一裁剪方向并根据当前裁剪需求值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待裁剪区域,确定出的待裁剪区域在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等于当前裁剪需求值。当可裁剪值差值小于当前裁剪需求值时,可根据可裁剪值差值与当前裁剪需求值,可沿着第一裁剪方向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待裁剪区域,并沿着第二裁剪方向在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另一个待裁剪区域。其中,确定出的两个待剪裁区域在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之和等于当前裁剪需求值;进一步的,确定出的两个待剪裁区域在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之差等于可裁剪值差值,沿着第一裁剪方向确定出的待裁剪区域在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大于沿着第二裁剪方向确定出的待裁剪区域在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这样可实现在满足裁剪需求值的情况下,保证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对称性。
更进一步的,沿着第一裁剪方向确定出的待裁剪区域在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等于:当前裁剪需求值与可裁剪值差值之间的差值的一半,加上可裁剪值差值;沿着第二裁剪方向确定出的待裁剪区域在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等于:当前裁剪需求值与可裁剪值差值之间的差值的一半。例如,仍以当前维度为宽度维度为例,设第一裁剪方向是从左往右的裁剪方向,第二裁剪方向是从右往左的裁剪方向;则沿着第一裁剪方向确定出左侧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clipResultW=deltaW+(clipW–deltaW)/2;沿着第二裁剪方向确定出的右侧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clipResultW=(clipW–deltaW)/2。可选的,沿着第一裁剪方向确定出的左侧待裁剪区域的高度值可等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高度值,沿着第二裁剪方向确定出的右侧待裁剪区域的高度值可等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高度值,此时的左侧待裁剪区域和右侧待裁剪区域可参见图5g中的上侧图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图5g中上侧图中的黑色透明区域只是用于标识新的可行驶区域的,实际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并不会显示该黑色透明区域,因此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左侧待裁剪区域和右侧待裁剪区域后所得到的导航引导图像是不显示该黑色透明区域的,如图5g中的下侧图所示。并且,图5g只是示例性地表征了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待裁剪区域的示意图,并不对此限定;在实际应用中,若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还存在上侧待裁剪区域和下侧待裁剪区域,则还可从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上侧待裁剪区域和下侧待裁剪区域。
基于上述描述,以当前维度为宽度维度为例,可将上述所提及当前维度下确定待裁剪区域的方式总结如下:
(1)若clipLeftW<clipRightW,则deltaW=clipRightW–clipLeftW。
a)若deltaW<clipW,则:
①右侧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clipResultW=deltaW+(clipW–deltaW)/2;
②左侧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clipResultW=(clipW–deltaW)/2。
b)若deltaW>clipW,则:
①左侧不需要裁剪;
②右侧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等于clipW。
(2)若clipLeftW>clipRightW,则deltaW=clipLeftW–clipRightW。
a)若deltaW<clipW,则:
①左侧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clipResultW=deltaW+(clipW–deltaW)/2;
②右侧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clipResultW=(clipW–deltaW)/2。
b)若deltaW>clipW,则:
①右侧不需要裁剪;
②左侧待裁剪区域的宽度值等于clipW。
S407,在车辆的屏幕区域中,显示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本申请实施例在获取到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后,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以识别出车辆的当前可行驶区域。然后,可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这样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来保证最终可得到一个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从而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当前可行驶区域来实现按需裁剪,避免裁剪掉可行驶区域这一重要图像区域,从而保证最终得到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中仍可包含车辆的可行驶区域,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引导作用和显示质量。由此可见,通过动态裁剪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方式,可无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拉伸、压缩等处理,便可自动地实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适配,这样可避免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图像元素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质量。并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均可通过上述步骤来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因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可扩展到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基于上述图像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可以是运行于计算机设备中的一个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该图像处理装置可以执行图2或图4所示的图像处理方法。请参见图6,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可以运行如下单元:
获取单元601,用于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所述车辆配置有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屏幕区域,所述场景图像是朝着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所述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
处理单元602,用于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所述处理单元602,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显示单元603,用于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屏幕区域中,显示所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602在用于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时,可具体用于:
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车道线检测,得到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多条车道线;
从所述多条车道线中确定出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满足如下条件:所述多条车道线中除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以外的其他车道线,均位于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之间;
将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显示的所述第一车道线的车道线端点确定为第一车道线端点,以及将所述第二车道线的车道线端点确定为第二车道线端点;
根据所述第一车道线端点、所述第二车道线端点以及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一条或多条图像边,对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进行闭合处理;
将闭合处理后所得到的区域,确定为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602还可用于:
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
若所述目标图像尺寸大于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则触发执行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的步骤;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尺寸以及所述区域尺寸之间的尺寸差异,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
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602在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时,可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车辆在当前时刻的当前行驶速度,所述当前时刻是指拍摄得到所述场景图像的时刻;
根据所述当前行驶速度和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对所述车辆在下一时刻的可行驶区域进行预测,得到新的可行驶区域;
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602在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行驶速度和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对所述车辆在下一时刻的可行驶区域进行预测,得到新的可行驶区域时,可具体用于:
从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一个参考点,并确定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映射位置;
在所述参考点和所述映射位置之间绘制多条标识线,并根据所述参考点在所述道路场景中的位置点和所述车辆之间的目标物理距离值,绘制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一条标识线对应所述道路场景中的一个物理位置点,任一标识线的距离标识用于指示:相应的物理位置点和所述车辆之间的物理距离值;
基于所述当前行驶速度,确定所述车辆从所述当前时刻到所述下一时刻所行驶的行驶距离值;并根据所述行驶距离值以及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从所述多条标识线中确定目标标识线,所述目标标识线的距离标识所指示的物理距离值与所述行驶距离值相匹配;
根据所述目标标识线在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的位置,从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出新的可行驶区域。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602在用于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时,可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从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
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各个待裁剪区域,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以及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相应的,处理单元602在用于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从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时,可具体用于:
遍历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中的各个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将当前遍历的当前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确定为当前裁剪需求值,并确定所述当前维度所指示的两个裁剪方向;
根据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位置,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每个裁剪方向上的可裁剪值;
将确定的两个可裁剪值中较大的可裁剪值作为第一可裁剪值,并将较小的可裁剪值作为第二可裁剪值;以及,计算所述第一可裁剪值和所述第二可裁剪值之间的可裁剪值差值;
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和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沿着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至少一个待裁剪区域。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可裁剪值对应的裁剪方向为第一裁剪方向,所述第二可裁剪值对应的方向为第二裁剪方向;相应的,处理单元602在用于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和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沿着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至少一个待裁剪区域时,可具体用于:
当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小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时,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沿着所述第一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待裁剪区域,并沿着所述第二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另一个待裁剪区域;其中,确定出的两个待剪裁区域在所述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之和等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
当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大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时,沿着所述第一裁剪方向并根据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待裁剪区域,确定出的待裁剪区域在所述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等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取单元601在用于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时,可具体用于:
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
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
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区域尺寸,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
按照所述图像处理策略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区域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相应的,获取单元601在用于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区域尺寸,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时,可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与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之间的比值,得到高度比值;以及计算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与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之间的比值,得到宽度比值;
从所述高度比值和所述宽度比值中,选取一个比值作为目标比值;其中,当所述高度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宽度比值时,所述目标比值为所述高度比值,否则,所述目标比值为所述宽度比值;
将所述区域尺寸中的处于目标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作为第一目标值,并将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目标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作为第二目标值;其中,所述目标维度是指所述目标比值对应的维度;
根据所述目标比值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取单元601在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时,可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大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按照所述目标比值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的策略;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等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小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或者按照所述目标比值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的策略。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取单元601还可用于:
根据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以及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计算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面积;
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以及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计算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面积;
若所述区域面积和所述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大于差距阈值,则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允许被缩小;
若所述区域面积和所述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小于或等于所述差距阈值,则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允许被缩小。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图6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中的各个单元可以分别或全部合并为一个或若干个另外的单元来构成,或者其中的某个(些)单元还可以再拆分为功能上更小的多个单元来构成,这可以实现同样的操作,而不影响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的实现。上述单元是基于逻辑功能划分的,在实际应用中,一个单元的功能也可以由多个单元来实现,或者多个单元的功能由一个单元实现。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基于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包括其它单元,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功能也可以由其它单元协助实现,并且可以由多个单元协作实现。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可以通过在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随机存取存储介质(RAM)、只读存储介质(ROM)等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的例如计算机的通用计算设备上运行能够执行如图2或图4中所示的相应方法所涉及的各步骤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来构造如图6中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设备,以及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记载于例如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装载于上述计算设备中,并在其中运行。
本申请实施例在获取到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后,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以识别出车辆的当前可行驶区域。然后,可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这样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来保证最终可得到一个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从而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当前可行驶区域来实现按需裁剪,避免裁剪掉可行驶区域这一重要图像区域,从而保证最终得到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中仍可包含车辆的可行驶区域,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引导作用和显示质量。由此可见,通过动态裁剪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方式,可无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拉伸、压缩等处理,便可实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适配,这样可避免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图像元素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质量。并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均可通过上述步骤来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因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可扩展到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以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请参见图7,该计算机设备至少包括处理器701、输入接口702、输出接口703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704。其中,计算机设备内的处理器701、输入接口702、输出接口703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704可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计算机存储介质704可以存储在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704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701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704存储的程序指令。处理器701(或称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设备的计算核心以及控制核心,其适于实现一条或多条指令,具体适于加载并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从而实现相应方法流程或相应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处理器701可以用于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处理,具体包括: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所述车辆配置有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屏幕区域,所述场景图像是朝着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所述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车辆的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屏幕区域中,显示所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Memory),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是计算机设备中的记忆设备,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既可以包括计算机设备中的内置存储介质,当然也可以包括计算机设备所支持的扩展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提供存储空间,该存储空间存储了计算机设备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该存储空间中还存放了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一条或多条的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放的一条或多条指令,以实现上述有关图2或图4所示的图像处理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的相应步骤;具体实现中,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的一条或多条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下步骤:
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所述车辆配置有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屏幕区域,所述场景图像是朝着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所述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
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屏幕区域中,显示所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车道线检测,得到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多条车道线;
从所述多条车道线中确定出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满足如下条件:所述多条车道线中除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以外的其他车道线,均位于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之间;
将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显示的所述第一车道线的车道线端点确定为第一车道线端点,以及将所述第二车道线的车道线端点确定为第二车道线端点;
根据所述第一车道线端点、所述第二车道线端点以及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一条或多条图像边,对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进行闭合处理;
将闭合处理后所得到的区域,确定为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
若所述目标图像尺寸大于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则触发执行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的步骤;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尺寸以及所述区域尺寸之间的尺寸差异,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
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确定所述车辆在当前时刻的当前行驶速度,所述当前时刻是指拍摄得到所述场景图像的时刻;
根据所述当前行驶速度和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对所述车辆在下一时刻的可行驶区域进行预测,得到新的可行驶区域;
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根据所述当前行驶速度和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对所述车辆在下一时刻的可行驶区域进行预测,得到新的可行驶区域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从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一个参考点,并确定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映射位置;
在所述参考点和所述映射位置之间绘制多条标识线,并根据所述参考点在所述道路场景中的位置点和所述车辆之间的目标物理距离值,绘制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一条标识线对应所述道路场景中的一个物理位置点,任一标识线的距离标识用于指示:相应的物理位置点和所述车辆之间的物理距离值;
基于所述当前行驶速度,确定所述车辆从所述当前时刻到所述下一时刻所行驶的行驶距离值;并根据所述行驶距离值以及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从所述多条标识线中确定目标标识线,所述目标标识线的距离标识所指示的物理距离值与所述行驶距离值相匹配;
根据所述目标标识线在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的位置,从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出新的可行驶区域。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从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
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各个待裁剪区域,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以及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相应的,在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从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遍历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中的各个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将当前遍历的当前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确定为当前裁剪需求值,并确定所述当前维度所指示的两个裁剪方向;
根据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位置,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每个裁剪方向上的可裁剪值;
将确定的两个可裁剪值中较大的可裁剪值作为第一可裁剪值,并将较小的可裁剪值作为第二可裁剪值;以及,计算所述第一可裁剪值和所述第二可裁剪值之间的可裁剪值差值;
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和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沿着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至少一个待裁剪区域。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可裁剪值对应的裁剪方向为第一裁剪方向,所述第二可裁剪值对应的方向为第二裁剪方向;相应的,在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和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沿着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至少一个待裁剪区域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当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小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时,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沿着所述第一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待裁剪区域,并沿着所述第二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另一个待裁剪区域;其中,确定出的两个待剪裁区域在所述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之和等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
当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大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时,沿着所述第一裁剪方向并根据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待裁剪区域,确定出的待裁剪区域在所述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等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
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
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区域尺寸,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
按照所述图像处理策略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区域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相应的,在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区域尺寸,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计算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与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之间的比值,得到高度比值;以及计算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与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之间的比值,得到宽度比值;
从所述高度比值和所述宽度比值中,选取一个比值作为目标比值;其中,当所述高度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宽度比值时,所述目标比值为所述高度比值,否则,所述目标比值为所述宽度比值;
将所述区域尺寸中的处于目标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作为第一目标值,并将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目标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作为第二目标值;其中,所述目标维度是指所述目标比值对应的维度;
根据所述目标比值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时,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大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按照所述目标比值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的策略;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等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小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或者按照所述目标比值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的策略。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可由处理器加载并具体执行:
根据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以及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计算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面积;
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以及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计算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面积;
若所述区域面积和所述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大于差距阈值,则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允许被缩小;
若所述区域面积和所述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小于或等于所述差距阈值,则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允许被缩小。
本申请实施例在获取到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后,可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以识别出车辆的当前可行驶区域。然后,可根据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这样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来保证最终可得到一个图像尺寸与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从而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参考当前可行驶区域来实现按需裁剪,避免裁剪掉可行驶区域这一重要图像区域,从而保证最终得到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中仍可包含车辆的可行驶区域,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引导作用和显示质量。由此可见,通过动态裁剪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方式,可无需对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拉伸、压缩等处理,便可实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和屏幕区域之间的适配,这样可避免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图像元素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质量。并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均可通过上述步骤来保证导航引导图像的显示适配性,因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可扩展到任一尺寸的屏幕区域,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图2或图4所示的图像处理方法实施例方面的各种可选方式中提供的方法。
并且,应理解的是,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所述车辆配置有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屏幕区域,所述场景图像是朝着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所述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
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车辆的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屏幕区域中,显示所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包括:
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车道线检测,得到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多条车道线;
从所述多条车道线中确定出第一车道线和第二车道线,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满足如下条件:所述多条车道线中除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以外的其他车道线,均位于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之间;
将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显示的所述第一车道线的车道线端点确定为第一车道线端点,以及将所述第二车道线的车道线端点确定为第二车道线端点;
根据所述第一车道线端点、所述第二车道线端点以及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一条或多条图像边,对所述第一车道线和所述第二车道线进行闭合处理;
将闭合处理后所得到的区域,确定为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目标图像尺寸;
若所述目标图像尺寸大于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则触发执行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的步骤;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尺寸以及所述区域尺寸之间的尺寸差异,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的裁剪需求信息;
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以及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包括:
确定所述车辆在当前时刻的当前行驶速度,所述当前时刻是指拍摄得到所述场景图像的时刻;
根据所述当前行驶速度和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对所述车辆在下一时刻的可行驶区域进行预测,得到新的可行驶区域;
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行驶速度和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对所述车辆在下一时刻的可行驶区域进行预测,得到新的可行驶区域,包括:
从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一个参考点,并确定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映射位置;
在所述参考点和所述映射位置之间绘制多条标识线,并根据所述参考点在所述道路场景中的位置点和所述车辆之间的目标物理距离值,绘制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一条标识线对应所述道路场景中的一个物理位置点,任一标识线的距离标识用于指示:相应的物理位置点和所述车辆之间的物理距离值;
基于所述当前行驶速度,确定所述车辆从所述当前时刻到所述下一时刻所行驶的行驶距离值;并根据所述行驶距离值以及每条标识线的距离标识,从所述多条标识线中确定目标标识线,所述目标标识线的距离标识所指示的物理距离值与所述行驶距离值相匹配;
根据所述目标标识线在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的位置,从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中确定出新的可行驶区域。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包括:
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从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
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裁剪掉各个待裁剪区域,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裁剪需求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宽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以及高度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
所述基于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和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从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待裁剪区域,包括:
遍历所述裁剪需求信息中的各个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将当前遍历的当前维度下的裁剪需求值确定为当前裁剪需求值,并确定所述当前维度所指示的两个裁剪方向;
根据所述新的可行驶区域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位置,确定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在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每个裁剪方向上的可裁剪值;
将确定的两个可裁剪值中较大的可裁剪值作为第一可裁剪值,并将较小的可裁剪值作为第二可裁剪值;以及,计算所述第一可裁剪值和所述第二可裁剪值之间的可裁剪值差值;
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和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沿着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至少一个待裁剪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裁剪值对应的裁剪方向为第一裁剪方向,所述第二可裁剪值对应的方向为第二裁剪方向;
所述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和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沿着所述两个裁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至少一个待裁剪区域,包括:
当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小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时,根据所述可裁剪值差值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沿着所述第一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待裁剪区域,并沿着所述第二裁剪方向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另一个待裁剪区域;其中,确定出的两个待剪裁区域在所述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之和等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
当所述可裁剪值差值大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时,沿着所述第一裁剪方向并根据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待裁剪区域,确定出的待裁剪区域在所述当前维度下的尺寸值等于所述当前裁剪需求值。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包括:
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初始导航引导图像;
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
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区域尺寸,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
按照所述图像处理策略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包括: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以及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
所述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和所述区域尺寸,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
计算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与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之间的比值,得到高度比值;以及计算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与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之间的比值,得到宽度比值;
从所述高度比值和所述宽度比值中,选取一个比值作为目标比值;其中,当所述高度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宽度比值时,所述目标比值为所述高度比值,否则,所述目标比值为所述宽度比值;
将所述区域尺寸中的处于目标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作为第一目标值,并将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目标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作为第二目标值;其中,所述目标维度是指所述目标比值对应的维度;
根据所述目标比值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大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按照所述目标比值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的策略;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等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
当所述第一目标值小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或者按照所述目标比值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的策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值小于所述第二目标值时:
若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允许被缩小,则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保持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变的策略;
若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允许被缩小,则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处理策略包括:按照所述目标比值对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进行缩小处理的策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以及所述区域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一尺寸值,计算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面积;
根据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高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以及所述初始图像尺寸中处于所述宽度维度下的第二尺寸值,计算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的图像面积;
若所述区域面积和所述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大于差距阈值,则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允许被缩小;
若所述区域面积和所述图像面积之间的差距小于或等于所述差距阈值,则确定所述初始导航引导图像不允许被缩小。
14.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获取基于场景图像生成的目标导航引导图像;所述车辆配置有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图像的屏幕区域,所述场景图像是朝着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位于所述车辆前方的道路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
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可行驶区域的识别,得到所述车辆在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中的当前可行驶区域;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可行驶区域和所述屏幕区域的区域尺寸,对所述目标导航引导图像进行动态裁剪,以得到图像尺寸与所述区域尺寸相适配的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显示单元,用于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屏幕区域中,显示所述适配导航引导图像。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
CN202210012545.9A 2022-01-06 2022-01-06 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Pending CN1143995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2545.9A CN114399517A (zh) 2022-01-06 2022-01-06 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2545.9A CN114399517A (zh) 2022-01-06 2022-01-06 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99517A true CN114399517A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29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2545.9A Pending CN114399517A (zh) 2022-01-06 2022-01-06 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9951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64802A1 (en) Processing method, processing apparatus, user terminal and server for recognition of vehicle damage
US7626596B2 (en) Image re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annotations on a real image in virtual space
US8773534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medium recording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10543858A (zh) 多模态自适应融合的三维目标检测方法
US10860623B2 (en) Picture dynamic display method,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260666B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210078530A (ko) 차선 속성 검출방법, 장치, 전자장치 및 가독 저장 매체
CN112423021B (zh) 视频的处理方法、装置、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7084740B (zh) 一种导航方法和装置
WO2022166625A1 (zh) 一种车辆行驶场景中信息推送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KR20220004754A (ko) 포토리얼리스틱 합성 데이터를 사용한 머리 포즈 및 응시 추정을 위한 신경망
US20230091549A1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372138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annotation densification for semantic segmentation
CN111814637A (zh) 一种危险驾驶行为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016545A (zh) 一种包含文本的图像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2733672A (zh) 基于单目相机的三维目标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3592720B (zh) 图像的缩放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12508989A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介质
WO2021159778A1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智能显微镜、可读存储介质和设备
CN112241963A (zh) 基于车载视频的车道线识别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4399517A (zh) 图像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5565155A (zh) 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方法、车辆视图的生成方法和车辆
CN112686908B (zh) 图像处理方法、信息展示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438939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16883770A (zh) 深度估计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6846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