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90658A -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90658A
CN114390658A CN202011140316.2A CN202011140316A CN114390658A CN 114390658 A CN114390658 A CN 114390658A CN 202011140316 A CN202011140316 A CN 202011140316A CN 114390658 A CN114390658 A CN 114390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channel estim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rate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403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晋良
谢政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14031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906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90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906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04W52/346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distributing total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适用于一基站。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自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并自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配置前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前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依据前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前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前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前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决定一功率分配因子;以及依据前述功率分配因子决定前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传输功率与前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传输功率。

Description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揭露涉及一种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站。
背景技术
大多数现存的无线通信系统采用正交多重接取(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技术,例如分时多重接取、分频多重接取及分码多重接取,以避免或减轻不同用户信号的相互干扰,达到良好的传输效能。然而,随着网络服务与应用的日渐普及,未来对无线通信的系统容量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无线通信的多重接取技术。近年来,非正交多重接取(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日渐受到重视,因为此种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资源使用效率,达到比OMA技术更高的系统容量。
在NOMA系统中,用户多任务可以在功率域中进行,亦即通过用户间合适的功率分配将多个用户的信息叠加起来,以让多个用户分享相同的信道资源(例如相同时间和频段),进行信息传送。此种功率域NOMA传输技术虽然会造成不同用户信号的相互干扰,但可在接收端利用连续性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技术以检测出正确的用户信号。
关于功率域,NOMA系统的设计上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用户功率分配会直接影响系统效能,必须进一步改良。由于现有的功率分配方法大多是在完美通道估测的假设下发展,而实际环境的通道估测结果则通常是不完美的,所以,如何针对非完美通道估测的实际情况,为NOMA系统提出具有高效率与高效能的功率分配算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关心的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揭露是提供一种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其基站,所述方法通过让基站依据用户装置回传的信道估测误差决定功率分配因子,而可于非完美通道估测的实际环境中具备更佳的系统效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揭露所提供的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适用于一基站,并包括下列步骤:自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并自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配置前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前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依据前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前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前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前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决定一功率分配因子;以及依据前述功率分配因子决定前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传输功率与前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传输功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揭露所提供的基站适用于服务一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并包括收发电路、存储电路及处理器。该收发电路用以传送信息给前述第一用户设备与前述第二用户设备,该存储电路存储多个模块,而该处理器则耦接该存储电路和该收发电路,并经配置以存取前述模块和执行以下步骤:自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并自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配置前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前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依据前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前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前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前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决定一功率分配因子;以及依据前述功率分配因子决定前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传输功率与前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传输功率。
基于上述,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非完美通道估测的环境下,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在进行通道估测之后各自回报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与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而基站则可依据该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与该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决定功率分配因子,并依据功率分配因子来分配传输功率。藉此,本发明可有效改善NOMA系统于非完美信道估测环境中的效能,并确保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于非完美通道估测环境中的最低传输率需求。
为让本揭露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NOMA系统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基站的方块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功率分配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功率分配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NOMA系统;
110:基站;
121:第一用户设备;
122:第二用户设备;
130:涵盖范围;
141、142、143:区块;
210:收发器;
220:存储电路;
230:处理电路;
S301~S309、S401~S404: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揭露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组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请参照图1,其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示出的NOMA系统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NOMA系统100包括基站110、第一用户设备121,以及第二用户设备122。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位于基站110的涵盖范围130内,以由基站110所服务。于此,第一用户设备121(即强用户)具有较大的通道增益,而第二用户设备122(即弱用户)具有较小的通道增益。
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例如可实现为(但不限于)移动站、先进移动站(advanced mobile station,AMS)、服务器、客户端、台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工作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平板计算机(tabletpersonal computer,tablet PC)、扫描仪、电话装置、寻呼机、相机、电视、掌上型视频游戏设备、音乐装置、无线传感器等等,本发明并未对此有所限制。
基站110可包含(但不限于),例如,gNB、eNB、家用eNB(Home eNB)、高级基站(advanced base station,ABS)、基站收发系统(base transceiver system,BTS)、接取点、本籍基站(home BS)、中继器、中间节点、中间设备以和/或者基于卫星的通讯基站,但本发明的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请参照图2,其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基站的方块图。在本实施例中,基站110可至少包含(但不限于)收发器210、存储电路220及处理器230。收发器210可包含传送器电路、模拟-数字(analog-to-digital,A/D)转换器、D/A转换器、低噪音放大、混频、滤波、阻抗匹配、传输线、功率放大、一或多个天线电路及本地存储媒体元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以为基站110提供无线传送/接收功能给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存储电路220例如是内存、硬盘、或任何其它用以存储数据的组件,并可经配置以记录多个程序代码或模块。
处理器230耦接收发器210及存储电路220,其可为一般用途处理器、特殊用途处理器、传统的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一个或多个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器核心的微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场可程序门阵列电路(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任何其他种类的集成电路、状态机、基于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dvancedRISC machine,ARM)的处理器以及类似品。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230可存取并执行存储电路220中的模块以执行本发明提出的功率分配方法,对应的细节说明如下。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原理,以下将先以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经由单输入单输出(SISO)信道与基站110进行通讯为范例进行说明。
回到图1,在NOMA系统100中,为了能够在接收端(即,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正确地解调出基站110传送的信号,基站110可进行功率分配,其中为弱用户的信号配置较多的传输功率,而为强用户的信号配置较少的传输功率。更具体而言,基站110可在对欲传送予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复数信号s1、s2个别分配第一传输功率P1与第二传输功率P2之后予以叠加,并将叠加后的复数信号x传送至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叠加后的传送复数信号x可表征为式(1):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1
其中,在假设第一用户设备121的通道增益大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通道增益的情况下,第一传输功率P1必须小于第二传输功率P2,而且第一传输功率P1与第二传输功率P2的和等于NOMA系统100的总传输功率PT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110和第一用户设备121之间的真实复数通道衰减系数表征为h1,且基站110和第二用户设备122之间的真实复数通道衰减系数表征为h2。相应地,第一用户设备121与基站110之间的通道增益可表征为|h1|2,而第二用户设备122与基站110之间的通道增益可表征为|h2|2。基此,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接收的复数信号y1和y2则可分别表示为式(2)和(3):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2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3
其中,v1与v2为复数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且对应的平均值和变异数分别假设为0和N0,1以及0和N0,2,亦即v1与v2分别可表征为CN(0,N0,1)与CN(0,N0,2);于此,假设N0,1=N0,2=N0
于本实施例中,考虑到非完美通道估测的发生,式(2)和(3)可表征为式(4)和(5):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4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5
其中,第一用户设备121进行信道估测而获取的通道衰减系数估测值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6
对应的通道估测误差(channel estimation error)表征为Δh1,第二用户设备122进行信道估测而获取的通道衰减系数估测值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7
对应的通道估测误差表征为Δh2,而Δh1与Δh2的平均值和变异数分别假设为0和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8
以及0和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9
且分别可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10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11
在此,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12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513
是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各自进行信道估测而可自行获取的信道估测误差统计信息,亦即信道估测的均方误差(mean-squared error,MSE),其值反应信道估测的质量。
依据NOMA的原则,具有较大信道增益的强用户应相应地被分配较小的传输功率。在此情况下,第一用户设备121则可通过SIC技术将基于信号s2的干扰移除(例如,图1的区块141),然后直接译码出自己的信号s1(例如,图1的区块142)。另一方面,对于具较小信道增益的弱用户而言,由强用户的信号所产生的干扰可被视为是噪声,而第二用户设备122可直接译码出自己的信号(例如,图1的区块143)。
在非完美信道估测的条件中成功译码出信号s1和s2的情况下,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信道容量下界值(capacity lower bound)可分别表示为式(6)和(7):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61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62
其中N0为AWGN的噪声功率。需说明的是,当第一用户设备121使用通道衰减系数估测值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63
来进行SIC程序时,式(4)中的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64
无法被完整移除,因此第一用户设备121的信道容量下界值Clower,1可表示为式(6);另一方面,式(5)中基于通道估测误差而产生的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65
可视为额外的干扰,因此第二用户设122的信道容量下界值Clower,2可表示为式(7)。
依据式(6)和式(7),显示出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信道容量下界值Clower,1、Clower,2分别与第一传输功率P1与第二传输功率P2有关。也就是说,对于信号s1、s2的功率分配将会直接影响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信道容量下界值Clower,1、Clower,2。需说明的是,通道估测误差的存在,使得信道容量难以精确表示,因此后续推导将依据本实施例所定义的信道容量下界值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服务质量(qualityof service,QoS),另定义了最低传输率需求;具体而言,基站110针对第一用户设备121配置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66
并针对第一用户设备121配置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67
因此,下列三种情况皆有可能发生系统中断(system outage):(一)第一用户设备121可成功译码别人的信号s2的数据传输率小于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1
此一情况将造成基于信号s2的干扰无法顺利经由SIC过程移除,进而降低第一用户设备121可成功译码自己的信号s1的机率与数据传输率;(二)第一用户设备121可成功译码自己的信号s1的数据传输率小于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2
(三)第二用户设备122可成功译码自己的信号s2的数据传输率小于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3
在有通道估测误差的情况下,精确的系统中断机率是无法获取的,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将NOMA系统中各用户设备对应的信道容量下界值当作可成功译码自己或别人的信号的数据传输率下界值,并基于满足根据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4
(单位:bps/Hz)与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5
(单位:bps/Hz)而设置的多个限制条件来决定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system outage probability upper bound)。详细而言,令Ri,j代表第i用户设备可成功解码第j用户设备的信号的数据传输率下界值,则用以决定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的所述限制条件可分别表征为式(8)至式(10):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6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7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8
其中,式(8)代表第一用户设备121可成功译码别人的信号s2的数据传输率下界值R1,2大于等于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9
式(9)代表第一用户设备121可成功译码自己的信号s1的数据传输率下界值R1,1大于等于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10
式(10)代表第二用户设备122可成功译码自己的信号s2的数据传输率下界值R2,2大于等于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11
根据上述,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Pupper可表征为式(11):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712
于是,在总传输功率为PT的情况下,将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Pupper最小化的优化问题可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
受限于(subject to)P1+P2=PT 式(12b)
P1>0,P2>0,P2>P1 式(12c)
在以上的优化问题中,式(12a)代表需找出让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Pupper为最小值的第一传输功率P1与第二传输功率P2,式(12b)代表第一传输功率P1与第二传输功率P2的总和需符合总系统功率PT,而式(12c)代表在NOMA原则中,分配予弱用户的传输功率必须大于强用户的传输功率。
于此,对于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而言,可定义一功率分配因子(以α表示),而分配给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传输功率可表示为P1=αPT,分配给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传输功率可表示为P2=PT-P1。在此情况下,上述优化问题可重新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2
受限于P1+P2=PT 式(13b)
0<α<1/2 式(13c)
为了解决式(13a)至(13c)的优化问题,假设通道衰减系数估测值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3
为一复数高斯随机变数,且其平均值和变异数分别为0和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4
亦即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5
可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6
相似地,假设通道衰减系数估测值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7
为一复数高斯随机变数,且其平均值和变异数分别为0及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8
亦即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9
可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0
在此情况下,式(11)中的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1
可表征为式(14):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2
其中,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3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4
于式(14)中,在α≤0或(1-α-αφ2)≤0的情况下,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5
因其违反NOMA的操作策略。当0<α<1/(1+φ2),由于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6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817
彼此独立,所以式(14)可表征为Q1Q2,其中Q2可表征为式(15);在同时满足式(16)的情况下,Q1可表征为式(17),而在同时满足式(18)的情况下,Q1可表征为式(19)。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1
φ1/(φ121φ2)<α<1/(1+φ2) 式(16)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2
0<α<φ1/(φ121φ2) 式(18)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3
在获取Q1与Q2的情况下,式(11)可表征为Pupper=1-Q1Q2,这意谓最小化Pupper的优化问题等同于最大化Q1Q2。基此,定义f(α)=Q1Q2,并将最小化Pupper的优化问题等同于最大化f(α)的问题如下: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4
受限于P1+P2=PT 式(20b)
0<α<1/2 式(20c)
于式(17)中,当φ1/(φ121φ2)<α<1/(1+φ2),Q1为严格递减函数。于式(19)中,当0<α<φ1/(φ121φ2),Q1为严格递增函数。于式(15)中,当0<α<1/(1+φ2),Q2为严格递减函数。由此可知,f(α)的最大值发生于0<α<φ1/(φ121φ2)。
基于前述说明,f(α)可表征为式(21)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5
通过对f(α)进行微分,可获取使f(α)为最大值的最佳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6
如下: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7
其中,为了确保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8
φ1和φ2的设定须满足(φ1/(1+φ1))≤φ2。此一最佳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099
可使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Pupper最小化,并确保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各自享有最低传输率;基站110可先依据式(22)来进行功率分配,以与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进行NOMA传输。
此外,对于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而言,可定义正规化的通道估测均方误差(normalized MSE),其可分别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1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2
于实际应用中,假设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信道估计质量接近,亦即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3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4
彼此近似。在此情况下,式(22)中的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5
可由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6
取而代之。因此,在基站110不知道信道衰减系数估测值的变异数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7
的情况下,基站110可依据式(23)中的最佳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8
的近似解来进行功率分配,以与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进行NOMA传输。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09
其中(φ1/(1+φ1))≤φ2
基此,于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各自进行通道估测之后,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各自可产生信道估测信息。通过将信道估测信息回报给基站110,基站110可基于式(22)或式(23)直接决定功率分配因子,并进而决定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传输功率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传输功率。基于前述的说明可知,由式(22)或式(23)所产生的功率分配因子可让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Pupper最小化(或近似最小化),并确保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各自享有最低传输率。
应了解的是,先前实施例是假设基站110与第一用户设备121以及第二用户设备122之间的通道为单输入单输出(SISO)的实施方式,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还可延伸至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的实施方式。具体而言,于一实施例中,基站110可与第一用户设备121以及第二用户设备122经由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来进行通讯。于此,假设基站110具有MT个传送天线,而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各自具有MR个接收天线,且MT与MR之间的较小值表征为Mmin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110与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之间的真实通道矩阵分别表征为MR×MT的复数矩阵H1与H2,且弗罗贝尼乌斯范数(Frobenius norm)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2
分别代表对应的MIMO通道增益。在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3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4
的假设情况下,基站110可在对欲传送予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MT×1复数向量信号s1、s2个别分配第一传输功率P1与第二传输功率P2之后予以叠加,并将叠加后的MT×1复数向量信号x传送至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其中第一传输功率P1小于第二传输功率P2,第一传输功率P1与第二传输功率P2的总和等于NOMA系统100的总传输功率PT。在均匀分配第一传输功率P1与第二传输功率P2给MT个传送天线的情况下,所述叠加后的传送复数向量信号x可表征为式(24):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5
于此,对于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而言,可定义一功率分配因子(以α表示),而分配给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传输功率可表示为P1=αPT,分配给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传输功率可表示为P2=PT-P1
对应地,在非完美通道估测的情境中,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接收的MT×1复数向量信号y1和y2可分别表示为式(25)和(26):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6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7
其中,v1与v2为复数高斯噪声向量,且噪声向量内各元素为独立同分布,且平均值和变异数分别假设为0和N0,亦即各噪声向量的每一元素可表征为CN(0,N0);第一用户设备121进行信道估测而获取的通道衰减系数矩阵估测结果表征为矩阵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8
对应的通道估测误差矩阵(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matrix)表征为ΔH1,第二用户设备122进行信道估测而获取的通道衰减系数矩阵估测结果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9
对应的通道估测误差矩阵表征为ΔH2,且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0
ΔH1和ΔH2皆为MR×MT的复数矩阵。
在本实施例中,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1
各元素假设为复数高斯独立同分布,并可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2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3
各元素假设为复数高斯独立同分布,并可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4
ΔH1各元素假设为复数高斯独立同分布,并可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5
ΔH2各元素假设为复数高斯独立同分布,并可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6
需说明的是,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117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
分别为第一用户设备121和第二用户设备122进行信道估测而获取的通道矩阵估测结果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2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3
中各元素估测值的变异数,而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4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5
则分别为真实通道矩阵H1和H2中各元素对应的信道估测的均方误差,其值反应信道估测的质量。
在此情况下,在非完美通道估测的条件中成功译码出信号s1和s2的情况下,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信道容量下界值可分别表示为式(27)与(28):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6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7
其中,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8
为MR×MR的单位矩阵,而(.)H表示共轭转置。
具体而言,通过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MR×MT个MIMO信道可视为Mmin组多个平行SISO子信道的组合。此外,在MIMO的环境中,基站110与第一用户设备121和第二用户设备122之间的通道矩阵估测结果分别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9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0
而通道矩阵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1
(n=1,2)的各个奇异值(singular value)的平方即为各个子信道的信道增益。在此情况下,通道矩阵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2
的有效通道增益即为各个奇异值的平方的总和,而其可通过计算通道矩阵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3
的弗罗贝尼乌斯范数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4
而得。于是,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5
中各SISO子信道的平均有效信道增益可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6
而式(27)与(28)分别可近似简化为式(29)与(30):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7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218
基于相似于前述SISO实施方式中的假设与推导原理,在MIMO的环境中,通过最小化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可获取最佳功率分配因子。当基站110通过MIMO信道与第一用户设备121和第二用户设备122进行通讯,对应的最佳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31
可表征为式(31):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32
其中,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33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34
在假设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信道估测质量接近的情况下,式(31)的最佳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35
可近似为式(32):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36
其中,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37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38
基此,于一实施例中,当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通过MIMO信道与基站110通讯,基站110可基于式(31)或式(32)直接决定功率分配因子,并进而决定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传输功率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传输功率。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NOMA系统100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其可让基站110在面对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时,有效率地决定功率分配因子来进行功率分配,藉以提升NOMA系统100于非完美信道估测环境中的效能,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3,其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的功率分配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可适用于图1的NOMA系统100,以下即搭配图1所示的内容说明图3所示的各步骤细节。
概略而言,于一实施例中,在NOMA系统100的下行链路传输中,基站110可依据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来进行功率分配,而达到更佳的效能。基此,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于步骤S301与步骤S302,基站110发送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至第一用户设备121以及第二用户设备122。接着,于步骤S303,第一用户设备121可依据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测,并获取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于步骤S304,第二用户设备122可依据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测,并获取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举例而言,第一用户设备121和第二用户设备122可通过最小平方差估测法(least-squares,LS)、最小均方差估测法(minimum mean-squared error,MMSE)或其他算法来进行信道估测。
于步骤S305,第一用户设备121可回报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给基站110。同理,于步骤S306,第二用户设备122可回报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给基站110。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可通过实体上传控制信道(PUCCH)或实体上传分享信道(PUSCH)回报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可视为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且包括通道估测误差参数。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可分别回报其通道估测的MSE。
于步骤S307,在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已经配置的情况下,基站110可依据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所回报的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来决定功率分配因子,以决定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传输功率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传输功率。于一实施例中,基站110依据非完美信道估测信息中的信道估测的MSE来决定功率分配因子,再于步骤S308,依据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传输功率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传输功率产生叠加信号,然后于步骤S309,将叠加信号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122与第一用户设备122,以进行NOMA传输。
请参照图4,其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的功率分配方法。本实施例的方法可适用于图1的NOMA系统100,以下即搭配图1、图2所示的内容说明图4所示的各步骤细节。
于步骤S401,处理器230通过收发器210自第一用户设备121接收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并自第二用户设备122接收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分别为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对应的通道估测的均方误差(MSE),并可如前述说明而分别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1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2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3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4
也就是说,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在进行通道估测之后,分别回报其通道估测的均方误差给基站110。
此外,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在进行通道估测之后,还可回报其他信道估测结果给基站110。因此,处理器230可通过收发器210自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道估测参数,并自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通道估测参数。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分别为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对应的通道衰减系数估测值的变异数;亦即,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可如同前述说明而分别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5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6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7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8
于步骤S402,处理器230配置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单位:bps/Hz)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单位:bps/Hz)。也就是说,基于保证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QoS,基站110将配置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其中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可如同前述说明而分别表征为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9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10
其值可以相同或不同,也可以是预先配置或动态配置,且不以此为限。
于步骤S403,处理器230依据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决定一功率分配因子。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分配因子是基于最小化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而决定,而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是基于满足根据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而设置的多个限制条件而决定,其中所述限制条件的满足与否是基于第一用户设备121的信道容量下界值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信道容量下界值而判定。基于上述原理与需求,于一实施例中,在通过SISO信道进行通讯的情况下,处理器230可依据式(23)而直接计算出所述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11
其中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12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13
在通过MIMO信道进行通讯的情况下,处理器230可依据式(32)而直接计算出所述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14
其中基站具有MT个传送天线,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各自具有MR个接收天线,Mmin为MR与MT之间的较小值,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15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516
此外,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还可依据第一用户设备121回报的第一通道估测参数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回报的第二通道估测参数而决定。于SISO的通讯环境中,处理器230可依据式(22)而直接计算出所述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61
其中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62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63
于MIMO的通讯环境中,处理器230可依据式(31)而直接计算出所述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64
其中基站具有MT个传送天线,第一用户设备121与第二用户设备122各自具有MR个接收天线,Mmin为MT与MR之间的较小值,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65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66
综合上述,无论在SISO或MIMO通讯的情况下,处理器230仅需要低计算复杂度即可有效率地决定所述功率分配因子,并提升NOMA系统于非完美信道估测环境中的效能。
于步骤S404,处理器230依据所获得的功率分配因子决定第一用户设备121的第一传输功率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第二传输功率。也就是说,处理器230可将所述功率分配因子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67
Figure BDA0002738072060000168
乘上总传输功率而获取所述第一传输功率,并将总传输功率减去所述第一传输功率而获取所述第二传输功率。于此,假设第一用户设备121的通道增益大于第二用户设备122的通道增益,因而所述功率分配因子必须大于0且小于1/2。
综上所述,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针对非完美通道估测的实际情况,为NOMA系统提出一种功率分配方法。相较于基于完美通道估测假设的传统功率分配方法,本发明通过依据用户装置所回报的信道估测误差信息决定功率分配因子,可明显提升NOMA系统的效能并更符合现实需求。再者,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功率分配方法可让各用户设备享有基本的最低传输率,并同时最小化NOMA系统的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另外,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式来决定功率分配因子,可降低计算复杂度并提升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揭露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揭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揭露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适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并自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
配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
依据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决定功率分配因子;以及
依据所述功率分配因子决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传输功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传输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通道估测的均方误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通道增益大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道增益,所述第二传输功率大于所述第一传输功率,其中依据所述功率分配因子决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所述第一传输功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所述第二传输功率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功率分配因子乘上总传输功率而获取所述第一传输功率,其中所述功率分配因子大于0且小于1/2;以及
将所述总传输功率减去所述第一传输功率而获取所述第二传输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分配因子是基于最小化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而决定,而所述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是基于满足根据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而设置的多个限制条件而决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通过单输入单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讯,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11
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12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13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14
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1
其中,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2
1/(1+φ1))≤φ2,PT为所述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的总传输功率,且N0为噪声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通过多输入多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讯,所述基站具有MT个传送天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各自具有MR个接收天线,MT与MR之间的较小值表征为Mmin,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3
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4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5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6
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7
其中,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8
PT为所述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的总传输功率,且N0为噪声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道估测参数,并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通道估测参数,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通道衰减系数估测值的变异数,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更依据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而决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通过单输入单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讯,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9
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10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11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12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13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214
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1
其中,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2
1/(1+φ1))≤φ2,PT为所述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的总传输功率,且N0为噪声功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通过多输入多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所述基站进行通讯,所述基站具有MT个传送天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各自具有MR个接收天线,MT与MR之间的较小值表征为Mmin,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3
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4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5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6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7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8
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9
其中,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310
PT为所述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的总传输功率,且N0为噪声功率。
10.一种基站,适用于服务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收发器,用以传送信息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存储电路,存储多个模块;以及
处理器,耦接所述存储电路和所述收发电路,并经配置以存取所述模块和执行以下步骤:
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并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
配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
依据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决定功率分配因子;以及
依据所述功率分配因子决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传输功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第二传输功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通道估测的均方误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通道增益大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通道增益,所述第二传输功率大于所述第一传输功率,所述处理器经配置以:
将所述功率分配因子乘上总传输功率而获取所述第一传输功率,其中所述功率分配因子大于0且小于1/2;以及
将总传输功率减去所述第一传输功率而获取所述第二传输功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分配因子是基于最小化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而决定,而所述系统中断机率的上界值是基于满足根据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与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而设置的多个限制条件而决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通过单输入单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讯,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41
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42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43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44
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45
其中,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46
1/(1+φ1))≤φ2,PT为所述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的总传输功率,且N0为噪声功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通过多输入多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讯,所述基站具有MT个传送天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各自具有MR个接收天线,MT与MR之间的较小值表征为Mmin,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1
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2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3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4
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5
其中,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6
PT为所述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的总传输功率,且N0为噪声功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更经配置以:
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道估测参数,并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通道估测参数,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通道衰减系数估测值的变异数,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好依据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与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而决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通过单输入单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通讯,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7
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8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9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10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11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12
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13
其中,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514
1/(1+φ1))≤φ2,PT为所述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的总传输功率,且N0为噪声功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通过多输入多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所述基站进行通讯,所述基站具有MT个传送天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各自具有MR个接收天线,MT与MR之间的较小值表征为Mmin,所述第一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61
所述第二最低传输率需求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62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63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误差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64
所述第一通道估测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65
所述第二通道估测参数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66
且所述功率分配因子表征为: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67
其中,
Figure FDA0002738072050000068
PT为所述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的总传输功率,且N0为噪声功率。
CN202011140316.2A 2020-10-22 2020-10-22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基站 Pending CN1143906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0316.2A CN114390658A (zh) 2020-10-22 2020-10-22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0316.2A CN114390658A (zh) 2020-10-22 2020-10-22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90658A true CN114390658A (zh) 2022-04-22

Family

ID=81194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40316.2A Pending CN114390658A (zh) 2020-10-22 2020-10-22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90658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88936A1 (en) * 2014-12-18 2017-10-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ssag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echnique using channel combining and splitting
US20180042021A1 (en) * 2016-08-05 2018-02-08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Method of power allocation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CN107690180A (zh) * 2016-08-05 2018-02-13 王晋良 功率分配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站
CN108494451A (zh) * 2018-03-09 2018-09-04 山东大学 一种点对点的miso swipt系统中寻找最优导频长度和功分因子的方法
CN109391977A (zh) * 2018-11-06 2019-02-26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中继选择和能量收集的noma系统多用户性能分析方法
CN109996264A (zh) * 2019-03-27 2019-07-09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非正交多址系统中最大化安全能量效率的功率分配方法
CN110881010A (zh) * 2019-11-15 2020-03-13 南京邮电大学 统计csi辅助的多用户noma下行传输方法
US20200112962A1 (en) * 2018-10-09 2020-04-09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User selection method fo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thereof
CN111601375A (zh) * 2020-04-24 2020-08-28 北京蓝卫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5g系统的noma传输方法
CN111654903A (zh) * 2020-04-30 2020-09-1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四维球码调制的非正交接入功率分配方法
WO2020210845A2 (en) * 2020-07-28 2020-10-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allocation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88936A1 (en) * 2014-12-18 2017-10-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ssag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echnique using channel combining and splitting
US20180042021A1 (en) * 2016-08-05 2018-02-08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Method of power allocation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CN107690180A (zh) * 2016-08-05 2018-02-13 王晋良 功率分配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站
CN108494451A (zh) * 2018-03-09 2018-09-04 山东大学 一种点对点的miso swipt系统中寻找最优导频长度和功分因子的方法
US20200112962A1 (en) * 2018-10-09 2020-04-09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User selection method fo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thereof
CN109391977A (zh) * 2018-11-06 2019-02-26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中继选择和能量收集的noma系统多用户性能分析方法
CN109996264A (zh) * 2019-03-27 2019-07-09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非正交多址系统中最大化安全能量效率的功率分配方法
CN110881010A (zh) * 2019-11-15 2020-03-13 南京邮电大学 统计csi辅助的多用户noma下行传输方法
CN111601375A (zh) * 2020-04-24 2020-08-28 北京蓝卫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5g系统的noma传输方法
CN111654903A (zh) * 2020-04-30 2020-09-1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四维球码调制的非正交接入功率分配方法
WO2020210845A2 (en) * 2020-07-28 2020-10-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alloc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HIN-LIANG WANG; JYUN-YU CHEN; YI-JHEN CHEN等: "Power Allocation for a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5, 9 August 2016 (2016-08-09), pages 2 *
CHIN-LIANG WANG; YU-CHING WANG; PEI XIAO;: "Power Allocation Based on SINR Balancing for NOMA Systems with Imperfect Channel Estimation", 2019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ICSPCS), 27 February 2020 (2020-02-27) *
李钊;戴晓琴;陈柯宇;肖丽媛;: "非正交多址接入下行链路用户匹配与功率优化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no. 08, 18 May 2017 (2017-05-18) *
黄容兰、刘云、李啟尚、唐文: "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中继通信系统的功率优化", 电子与信息学报, 13 August 2019 (2019-08-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74081B2 (en) Method of power allocation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TWI651956B (zh) 在無線系統中利用同調性區域之系統及方法
Zhang et al. Optimal spectrum sharing in MIMO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via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JP460479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I631839B (zh) 藉由使用者叢集在分散式無線系統中協調傳輸之系統及方法
TWI630812B (zh) 實行全雙工通訊的資料傳輸方法及實行全雙工通訊的基地台
TWI759920B (zh)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統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US10715303B2 (e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managing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plurality of user equipments
Hendraningrat et al.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in down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s
CN107690180B (zh) 功率分配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站
US8040969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for
Lee et al. 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full-duplex multiuser networks with or without existence of self-interference
CN114390658A (zh) 非正交多重接取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及基站
Bogale et al. Sum MSE optimization for downlink multiuser MIMO systems with per antenna power constraint: Downlink-uplink duality approach
CN112994762B (zh) 基于统计csi的mimo-noma下行自适应无线传输方法
Sarker et al. Uplink power allocation for RSMA-aided user-centric cell-free massive MIMO systems
Valadão et al.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in NOMA and MIMO based Cognitive Radio in 5G Networks
CN108809379B (zh) 一种用户终端以及mimo数能同传系统
CN116134749A (zh)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12113185A1 (zh) 一种发射信号预处理发送方法及装置
Sun et 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secure full-duplex OFDMA radio systems
Boviz et al. Cost-aware fronthaul rate allocation to maximize benefit of multi-user reception in C-RAN
WO202324121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2823479A (zh) 非线性预编码过程
Stamenković et al. Architecture of an analog combining MIMO system compliant to IEEE802. 11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