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0718A - 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0718A
CN114370718A CN202011105258.XA CN202011105258A CN114370718A CN 114370718 A CN114370718 A CN 114370718A CN 202011105258 A CN202011105258 A CN 202011105258A CN 114370718 A CN114370718 A CN 114370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air
refrigeration
temperature
indirect evapor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052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70718B (zh
Inventor
宫新光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gyi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10525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07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70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0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70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0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室外侧循环风单元、室内侧循环风单元、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及机械制冷单元,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两侧分别与室外侧循环风单元、室内侧循环风单元连通;机械制冷单元的制冷侧设置在室内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室外侧循环风单元、室内侧循环风单元上分别连通第一旁通风阀和第二旁通风阀;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出风口设有风速/风量检测单元。该方法包括: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及室内回风温度;基于上述控制第一旁通风阀、第二旁通风阀的开闭使本申请进入不同工作模式。本申请通过控制第一旁通风阀、第二旁通风阀的开闭可进入不同的制冷模式,且可优化机械制冷模式下的能效。

Description

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和新基建的倡导,建议绿色数据中心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数据中心用电量会大大增加,随之而来冷却系统、配电系统、UPS和发电机等都会按比例增加,这给数据中心能耗带来了重大挑战。蒸发冷却技术也被推广运用于机房空调技术领域,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清洁能源为机房降温。目前的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内部包含机械制冷系统,在间接蒸发冷却制冷量不足的情况下,机械制冷会形成辅助制冷从而保证过渡时期及高温的夏季能满足供冷需求。在采用机械制冷的过程中,从机房回来的热空气先经过间接换热芯体,再到蒸发器进行冷却降温,然后通过风机将处理过的低温的空气送机房。空气经间接换热芯体的阻力相对较大,风机的功耗会因此增加不少,同时若室外空气相对于室内回风温度高的情况下,会形成室内回风吸热的现象,增加机械制冷能耗。除了间接蒸发湿模式还有机械制冷,间接蒸发制冷设备还支持冬天干模式运行,同时为适应北方室外温度较低的干模式,现有技术通常会采用室外进风管路和排风管路之间设置混风阀确保进风温度,可避免由于进入换热芯体的空气过冷而造成换热器内部出现冷凝水或者结冰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包括:室外侧循环风单元、室内侧循环风单元、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机械制冷单元,
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一侧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另一侧与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
所述机械制冷单元的制冷侧连通设置在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
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上还连通设置有第一旁通风阀;
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上还连通设置有第二旁通风阀;
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的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出风口处还设有风速/风量检测单元。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包括空气/空气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顶部的喷淋蒸发组件,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一侧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另一侧与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还包括:冷凝器以及压缩机,所述冷凝器连通设置在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所述冷凝器、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的制冷侧形成第一制冷回路。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还包括:冷冻水单元,所述冷冻水单元与所述机械制冷单元的制冷侧形成第二制冷回路。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室内侧循环风单元、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机械制冷单元电连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或所述第二旁通风阀的开启或关闭,使所述控制系统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的进风口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湿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的进风口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差计算模块,所述温差计算模块用于对比分析室外湿球温度与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与第一预设值的大小,并将该对比分析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功耗计算模块,所述功耗计算模块用于对比分析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和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的比值与第二设定值的大小,并将该对比分析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设有第一风机,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还设有第二风机。
本申请还提出了基于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以及室内回风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以及室内回风温度的范围,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或所述第二旁通风阀的开启或关闭,以使所述控制系统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获得室外湿球温度。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打开并调整开度,所述第二旁通风阀、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关闭。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所述第二旁通风阀、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关闭。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三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关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开启。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均关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在第一预设值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关闭。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包括第一制冷回路或第二制冷回路。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在第一预设值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所述第一风机以及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均关闭,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包括第二制冷回路。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关闭。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0时,计算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当所述第一功耗/第二功耗的比值大于等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关闭。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0时,计算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当所述第一功耗/第二功耗的比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均关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和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均开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控制第一旁通风阀和/或第二旁通风阀的开闭,从而进入不同的制冷控制模式,通过第一旁通风阀和第二旁通风阀的设置,使进风不经过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从而降低风阻和风机能耗,进一步优化了单独采用机械制冷单元制冷模式下的能效;
本申请设置的风速/风量检测单元可用于监测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出风口处的风量或风速等,通过风速/风量检测单元可保证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制冷量满足热负荷要求,当本申请处于极寒模式时,可基于风速/风量检测单元监测的数据,控制第一旁通风阀的开度;在上述模式时可实现部分旁通,部分冷空气通过连通第一旁通风阀的管路,极少部分冷空气通过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一侧;通过上述部分旁通功能的设置,可避免造成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由于过量热交换而导致其内部出现冷凝水或结冰等现象;
当本申请中的机械制冷单元采用第二制冷回路时且本申请处于完全机械制冷模式,可通过关闭第一风机以进一步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申请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本申请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本申请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4:本申请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的部分工作原理图一;
图5:本申请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的部分工作原理图二。
图6:本申请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包括: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以及机械制冷单元40,
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一侧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连通设置,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另一侧与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连通设置;
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的制冷侧41连通设置在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的排风管路上;
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上还连通设置有第一旁通风阀V1;
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上还连通设置有第二旁通风阀V2;
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连通设置的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出风口处还设有风速/风量检测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或第二旁通风阀V2的开闭,从而使本实施例进入不同的制冷控制模式,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的设置,使进风不经过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从而降低风阻,进一步优化了单独采用机械制冷单元40制冷模式下的能效。
上述设置的风速/风量检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出风口处的风量或风速等,通过所述风速/风量检测单元可保证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制冷量满足热负荷要求。进一步地,当本实施例处于极寒模式时(优选地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或远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基于上述风速/风量检测单元监测的数据,控制第一旁通风阀V1的开度。在上述模式时可实现部分旁通,部分冷空气通过连通第一旁通风阀V1的管路,极少部分冷空气通过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一侧;通过上述部分旁通功能的设置,可避免造成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由于过量热交换而导致其内部出现冷凝水或结冰等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包括相互连通设置的第一进风管路和第一排风管路,在所述第一进风管路的入口处还设有室外侧进风阀11,在所述第一排风管路的出口处还设有室外侧排风阀14。
为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第一进风管路而对本实施例的结构件造成损坏或降低性能和增加运维难度等,在所述第一进风管路上还设有第一过滤网12。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的排风管路上设有第一风机13。
同上,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包括相互连通设置的第二进风管路和第二排风管路,在所述第二进风管路的入口处还设有室内侧进风阀21,在所述第一排风管路的出口处还设有室内侧排风阀24。
同样为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第二进风管路,在所述第二进风管路上还安装有第二过滤网22。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的排风管路上还设有第二风机23。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包括空气/空气换热器31以及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顶部的喷淋蒸发组件32,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的一侧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连通设置,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的另一侧与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连通设置。其中,所述喷淋蒸发组件32配合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使用,当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工作时,所述喷淋蒸发组件32始终处于打开状态。
优选地,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还包括:冷凝器42以及压缩机43,所述冷凝器42连通设置在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的排风管路上,所述冷凝器42、所述压缩机43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的制冷侧41形成第一制冷回路。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以及机械制冷单元40电连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或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的开启或关闭,以使本实施例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
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的进风口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湿度,其中,基于上述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湿度,可获得室外湿球温度。
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的进风口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回风温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差计算模块,所述温差计算模块用于对比分析室外湿球温度与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与第一预设值的大小,并将该对比分析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单元。其中,具体的控制过程参见下文控制方法部分的描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功耗计算模块,所述功耗计算模块用于对比分析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的比值与第二设定值的大小,并将该对比分析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单元。其中,具体的控制过程可参见下文控制方法部分的描述。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基于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以及室内回风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以及室内回风温度的范围,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或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的开启或关闭,以使本实施例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本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的设置,使进风不经过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从而降低风阻和风机能耗,进一步优化了单独机械制冷模式下的能效,其中,在单独机械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2所示,此时,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处于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可获得室外湿球温度。
本实施例涉及的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第三工作模式以及第四工作模式,具体地,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包括干模式和混风模式,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括干模式,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包括湿模式,所述第四工作模式包括湿模式和机械制冷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打开并调整开度,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关闭。
在此工作模式,基于上述风速/风量检测单元监测的数据,控制第一旁通风阀V1的开度,在上述模式时可实现部分旁通,部分冷空气通过连通第一旁通风阀V1的管路,极少部分冷空气通过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一侧;通过上述部分旁通功能的设置,可避免造成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由于过量热交换而导致其内部出现冷凝水或结冰等现象,具体地,可避免造成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由于过量热交换而导致其内部出现冷凝水或结冰等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风速/风量检测单元可保证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制冷量满足热负荷要求。
第二工作模式: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关闭。
第三工作模式: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三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关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开启。
其中,在上述第三工作模式中,当空气经过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时,所述喷淋蒸发组件32运行,以降低室外空气温度。
第四工作模式,该模式的工作原理图可参见图4所示: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均关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开启。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在第一预设值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关闭。
其中,上述四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可参见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2726746530000101
Figure BDA0002726746530000111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包括第一制冷回路,具体地,所述第一制冷回路由上文所述的冷凝器42、所述压缩机43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的制冷侧41形成。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四工作模式还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可参见图5所示,具体地,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关闭。
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0时,计算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当所述第一功耗/第二功耗的比值大于等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关闭。
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0时,计算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当所述第一功耗/第二功耗的比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均关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和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均开启。
在本实施例中,当处于第四工作模式时,可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设置方式灵活多变,实用性强,能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采用的机械制冷单元40的具体结构不同,所涉及的室外侧循环风单元10、室内侧循环风单元20以及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具体结构及位置连接关系见实施例一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还包括:冷冻水单元42’,所述冷冻水单元42’与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的制冷侧41’形成第二制冷回路。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基于上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控制方法相对于上述实施例一,增加了对第一风机13的控制过程,具体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以及室内回风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以及室内回风温度的范围,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或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第一风机13的开启或关闭,以使所述控制系统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
本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的设置,使进风不经过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从而降低风阻和风机能耗,进一步优化了单独机械制冷模式下的能效,其中,在单独机械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6所示,此时,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处于关闭状态,其中,通过关闭第一风机13可进一步降低能耗。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获得室外湿球温度。
本实施例同样涉及的不同的工作模式,分别包括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第三工作模式以及第四工作模式,具体地,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包括干模式和混风模式,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包括干模式,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包括湿模式,所述第四工作模式包括湿模式和机械制冷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打开并调整开度,所述第一风机13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关闭。
在此工作模式,基于上述风速/风量检测单元监测的数据,控制第一旁通风阀V1的开度,在上述模式时可实现部分旁通,部分冷空气通过连通第一旁通风阀V1的管路,极少部分冷空气通过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的一侧;通过上述部分旁通功能的设置,可避免造成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由于过量热交换而导致其内部出现冷凝水或结冰等现象,具体地,可避免造成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由于过量热交换而导致其内部出现冷凝水或结冰等现象。
第二工作模式: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关闭,此时所述第一风机13处于开启状态。
第三工作模式: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三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关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和所述第一风机13均开启。
其中,在上述第三工作模式,当空气经过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31时,所述喷淋蒸发组件32运行,以降低室外空气温度。
第四工作模式: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均关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以及所述第一风机13均开启。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在第一预设值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所述第一风机13以及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均关闭,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开启。其中,此模式状态下关闭所述第一风机13可进一步降低能耗。
其中,上述四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可参见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2726746530000141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工作模式还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具体地,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关闭。
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0时,计算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当所述第一功耗/第二功耗的比值大于等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以及第一风机13均关闭。
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0时,计算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和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当所述第一功耗/第二功耗的比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V1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V2均关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40和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30均开启。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四工作模式可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设置方式灵活多变,实用性强,能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侧循环风单元、室内侧循环风单元、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机械制冷单元,
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一侧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另一侧与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
所述机械制冷单元的制冷侧连通设置在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
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上还连通设置有第一旁通风阀;
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上还连通设置有第二旁通风阀;
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的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的出风口处还设有风速/风量检测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包括空气/空气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顶部的喷淋蒸发组件,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一侧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另一侧与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还包括:冷凝器以及压缩机,所述冷凝器连通设置在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所述冷凝器、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的制冷侧形成第一制冷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还包括:冷冻水单元,所述冷冻水单元与所述机械制冷单元的制冷侧形成第二制冷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室内侧循环风单元、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机械制冷单元电连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或所述第二旁通风阀的开启或关闭,以使所述控制系统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的进风口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湿度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的进风口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差计算模块,所述温差计算模块用于对比分析室外湿球温度与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与第一预设值的大小,并将该对比分析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功耗计算模块,所述功耗计算模块用于对比分析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和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的比值与第二设定值的大小,并将该对比分析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设有第一风机,所述室内侧循环风单元的排风管路上还设有第二风机。
11.基于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以及室内回风温度;
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湿度以及室内回风温度的范围,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或所述第二旁通风阀的开启或关闭,以使所述控制系统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获得室外湿球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打开并调整开度,所述第二旁通风阀、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关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或13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所述第二旁通风阀、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关闭。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或13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第三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关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开启。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均关闭,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在第一预设值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关闭。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或13或16或17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包括第一制冷回路或第二制冷回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2或16或17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时,且所述室内回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在第一预设值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所述第一风机以及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均关闭,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包括第二制冷回路。
21.根据权利要求12或16或17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大于0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关闭。
22.根据权利要求12或16或17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0时,计算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当所述第一功耗/第二功耗的比值大于等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以及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均开启,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关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间接蒸发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外湿球温度与所述室内回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0时,计算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同时工作时的第一功耗以及采用所述机械制冷单元进行完全制冷时的第二功耗,当所述第一功耗/第二功耗的比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和所述第二旁通风阀均关闭,所述机械制冷单元和所述间接蒸发制冷单元均开启。
CN202011105258.XA 2020-10-15 2020-10-15 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3707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05258.XA CN114370718B (zh) 2020-10-15 2020-10-15 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05258.XA CN114370718B (zh) 2020-10-15 2020-10-15 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0718A true CN114370718A (zh) 2022-04-19
CN114370718B CN114370718B (zh) 2024-01-30

Family

ID=81139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05258.XA Active CN114370718B (zh) 2020-10-15 2020-10-15 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7071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78367B1 (ko) * 2018-01-24 2018-07-13 주식회사 삼화에이스 항온항습기의 간접증발 냉각 실외기
CN108692405A (zh) * 2018-06-05 2018-10-2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0848923A (zh) * 2019-12-09 2020-02-28 西安阿姆斯壮智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自然冷源、带有干空气能的机械制冷复合空调运行控制方法
CN210638221U (zh) * 2019-07-08 2020-05-29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一种带回风的间接蒸发冷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
CN111664530A (zh) * 2020-07-10 2020-09-15 深圳博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蒸发空气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78367B1 (ko) * 2018-01-24 2018-07-13 주식회사 삼화에이스 항온항습기의 간접증발 냉각 실외기
CN108692405A (zh) * 2018-06-05 2018-10-2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10638221U (zh) * 2019-07-08 2020-05-29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一种带回风的间接蒸发冷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
CN110848923A (zh) * 2019-12-09 2020-02-28 西安阿姆斯壮智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自然冷源、带有干空气能的机械制冷复合空调运行控制方法
CN111664530A (zh) * 2020-07-10 2020-09-15 深圳博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蒸发空气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0718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2312C (zh) 热湿分段处理的空调机组装置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CN203642369U (zh) 一种带冷凝热回收的多功能空调除湿机组
CN104848452B (zh) 一种数据机房高效冷却调温调湿装置
CN202371919U (zh) 空调器
CN209263231U (zh) 多通道全年运行的空调冷却装置
CN111295084A (zh) 一种使用冷凝器及蒸发器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202303780U (zh) 一种冷却水直接供冷控制系统
CN104566720A (zh) 一种精密机房空调压缩机氟泵制冷循环系统
CN220601671U (zh) 一种带自然冷却功能的水冷一体式冷水机组
CN204757227U (zh) 一种新风自然冷却及机械制冷一体的节能空调
CN217763695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14110781B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234954U (zh) 闭式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运行的冷水机组
CN201944959U (zh) 双系统空调装置
CN114370718B (zh) 一种间接蒸发制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992809A (zh) 一种多模式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857285U (zh) 闭式冷却水与冷冻水可串联运行的机房节水空调系统
CN211290328U (zh) 一种地下室双冷源新风除湿机
CN203163134U (zh) 一种节能水冷式热泵空调装置
CN109028666B (zh) 一种调控精准的粮库内环路控温管道装置
CN115342490A (zh) 余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以及余热回收空调
CN112665053A (zh) 供冷系统
CN112367802A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模块化水冷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10594898A (zh) 闭式冷却水与冷冻水可串联运行的机房节水空调系统
CN214381891U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模块化水冷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1

Address after: 518054, 1901, 19th Floor, Block B, Bojin Business Plaza, Chegongmiao, Tian'an Community, Shato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Hangyi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201 No. 4, Shanwan, Zhapu Town, Pinghu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ou Yajua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