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5017A - 用于无线地震采集节点的对接站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线地震采集节点的对接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65017A
CN114365017A CN202080063467.4A CN202080063467A CN114365017A CN 114365017 A CN114365017 A CN 114365017A CN 202080063467 A CN202080063467 A CN 202080063467A CN 114365017 A CN114365017 A CN 1143650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cking
node
docking station
seismic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34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里尔·贝尔纳
马蒂厄·桑切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rcel SAS
Original Assignee
Sercel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rcel SAS filed Critical Sercel SAS
Publication of CN114365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50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162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162Details
    • G01V1/164Circuits therefor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18Receiving elements, e.g. seismometer, geophone or torque detectors, for localised single point measurements
    • G01V1/189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2Transmitting seismic signals to recording or processing apparatu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38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ater-covered areas
    • G01V1/3843Deployment of seismic devices, e.g. of stream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0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05Two-pole devices
    • H01R33/06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9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2213/40Bus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phys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Oceanography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用于接纳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的对接站(1000),该对接站包括:框架;控制模块(1030),其附接到框架;多个对接模块(1050),其附接到框架,其中,每个对接模块均包括多个对接台;监视器,其附接到框架,并构造为显示关于多个对接模块的信息;以及网络连接装置(1020),其被附接到框架,并构造为向多个对接台中的每个对接台提供数据转移能力。多个对接台构造为收纳与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兼容的可互换端口。

Description

用于无线地震采集节点的对接站
技术领域
本文公开的主题的实施例整体涉及对接站,该对接站构造为接纳用于测试、再充电和数据下载的多个无线地震采集节点,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如下对接台的对接站,该对接台具有用于容纳不同类型的无线地震采集节点的可互换插头。
背景技术
陆地地震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生成被称为地下的地球表面下的地球物理结构的轮廓(图像)。虽然这种轮廓不能提供油气藏的准确位置,但这种轮廓向本领域的受过训练的人员表明这些油气藏的存在或不存在。因此,提供地表下的地球物理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反射地震学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的地下特性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这在油气工业中尤其有用。陆地反射地震学基于使用将能量发送到地球中的受控能量源。通过测量反射回到分布在关注区域上的多个接收器所花费的时间,可以评估引起这种反射的特征的深度。这些特征可能与地下碳氢化合物沉积物有关。
一种用于记录地震波从地下存在的地质结构的反射的系统利用了多个地震节点。地震节点能够提供良好的数据,这是因为地震节点便于利用宽方位角几何结构进行数据采集。宽方位角覆盖有助于在复杂的上覆岩层下方成像,例如与盐体相关的那些上覆岩层。地震节点还可以提供多分量数据。
如图1所示,对于给定的地震勘测100,数百个(如果不是数千个的话)无线地震节点110分布在关注区域120上,以记录地震信号。无线地震节点110可以根据给定的有序图案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设置在区域120上。无线地震节点110构造为在自组织(ad-hoc)网络中在无线地震节点之间交换数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线地震节点110与通用控制器130通信,并且可以从该控制器接收指令或命令。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具有其自己的天线142和处理能力144的采集器140可以在每个节点周围来回移动,并收集所存储的地震数据。每个地震节点110均包括容纳在节点内部的专用电子器件以及延伸到壳体外的至少一个天线112。地震信号的记录可以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在长时间段上重复的短时间段实现或者在长时间段上连续地实现。不管被选择用于记录地震数据的方法如何,无线地震节点具有用于运行的有限量的电功率,并且还具有用于记录地震数据的有限量的存储器。由于各种原因(本文不关注的原因)需要节点在节点自身之间通信和/或与可能经过关注区域以收集所存储的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通信和/或与一个或多个服务器通信,进一步加剧了电功率约束。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地震节点构造为接收GPS信号,以向记录的数据提供时间戳和/或还用于获得节点的地理坐标。所有这些动作都耗尽了由每个节点存储的有限电能,并且最终节点的电池被耗尽并且需要被再充电。
当无线地震节点以低功率运行时,无线地震节点需要来自地震勘测的操作者的干预。通常,对于这种情况,地震勘测的操作者收集所有地震节点并将地震节点携带到维护设施以对地震节点再充电或者操作者驾驶装备有电源的车辆,将该电源连接到每个地震节点,并对地震节点的电池再充电。美国专利No.7,668,044公开了一种系统,该系统构造为接纳多个相同的无线地震节点以用于电池再充电和数据下载,如图2所示,该图对应于该参考文献的图1H,该美国专利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系统200包括多个充电组件193,这些充电组件连接到相应的端口190。地震节点附接到端口190以用于再充电。再充电能量的流动可以由电源断路器191调节。系统200还包括用于每个充电组件193的电源187。数据从充电组件193流向主机183。图2还示出了数据简化计算机140,数据简化计算机连接到主机183,并构造为实现对所接收的数据的分析。
然而,由于以下原因,这种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该参考文献的图1D和图1E所示(本文未再现),在将地震节点放置到再充电系统中之前,需要移除地震节点的手柄和天线,该再充电系统在该参考文献的图1F中示出(本文未再现)。对于数千个地震节点,移除每个地震节点的天线和手柄的操作本身是麻烦且耗时的过程,这是不期望的。此外,该参考文献公开了一种用图1F所示的系统再充电的单一类型的地震节点。由于一些地震采集系统包括多于一种类型的无线地震节点,这些无线地震节点构造为具有用于连接到再充电系统的不同部件和不同插头,因此由该参考文献提出的系统仅局限于使用单一类型的地震节点的那些地震采集系统。如果使用另一种类型的地震节点,则该参考文献中的系统不能处理该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接纳多个地震节点而不需要组装/拆卸节点的任何部分的系统。此外,需要一种可以接纳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的系统。
发明内容
根据实施例,存在构造为接纳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的对接站。对接站包括控制模块、多个对接模块和网络连接装置,每个对接模块包括多个对接台,并且网络连接装置构造为向多个对接台中的每个对接台提供数据转移能力。多个对接台构造为收纳能与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兼容的可互换端口。
可选的是,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包括数字地震节点和模拟地震节点,并且可互换端口包括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
可选的是,数字端口构造为仅与数字地震节点配合,并且模拟端口构造为仅与模拟地震节点配合。
可选的是,多个对接台中的对接台包括具有凹部的收纳部,并且凹部构造为顺序收纳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这两者。
可选的是,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具有相同的横截面。
可选的是,数字端口具有用于连接到数字地震节点的两个针脚,并且模拟端口具有用于连接到模拟地震节点的针脚和管状构件。
可选的是,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构造为滑出和滑入多个对接模块中的对应对接模块。
可选的是,多个对接模块中的每个对接模块包括变压器(electricaltransformer)。
可选的是,多个对接台中的每个对接台与对应的对接模块的变压器电连接,并且还与控制模块电连接以转移地震数据。
可选的是,多个对接模块中的每个对接模块可移除地附接到框架。
可选的是,多个对接模块中的第一对接模块构造为接纳数字地震节点,并且多个对接模块中的第二对接模块构造为接纳模拟地震节点。
可选的是,多个对接模块中的给定对接模块构造为同时接纳数字地震节点和模拟地震节点。
可选的是,对接站包括框架,控制模块、多个对接模块及网络连接装置附接到框架。
可选的是,框架具有与多个对接模块的索引号相关联的多个指示器。
可选的是,对接站包括监视器,该监视器附接至框架,并构造为显示关于多个对接模块的信息。
根据另一实施例,存在用于接纳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的对接站。该对接站包括框架、附接到框架的控制模块和附接到框架的多个对接模块,其中,每个对接模块包括多个对接台、监视器和网络连接装置,监视器附接到框架,并构造为显示关于多个对接模块的信息,网络连接装置连接到框架,并构造为向多个对接台中的每个对接台提供数据转移能力。多个对接台构造为收纳能与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兼容的可互换端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现在结合附图参考以下描述,其中:
图1示出了使用无线地震节点来收集地震数据的陆地地震采集系统;
图2示出了用于对地震节点进行再充电并转移地震数据的再充电系统;
图3示出了用于收集地震数据的自主式无线数字地震节点;
图4A和图4B示出了用于收集地震数据的自主式无线模拟地震节点;
图5是自主式无线数字地震节点的分解图;
图6示出了自主式无线数字地震节点的基座以及由基座容纳的各个部件;
图7是自主式无线模拟地震节点的分解图;
图8示出自主式无线模拟地震节点的盖件;
图9A和图9B示出了用于自主式无线模拟地震节点的连接装置;
图10示出了可重新构造以接纳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的对接站;
图11A至图11D示出了对接站的控制单元的各种细节;
图12A示出了构造为接纳模拟地震节点的对接站,而图12B示出了构造为接纳数字节点的对接站;
图13A示出了构造为接纳数字地震节点的对接站的对接模块,图13B示出了构造为接纳模拟地震节点的对接模块,而图13C示出了构造为接纳数字地震节点和模拟地震节点的对接模块;
图14A和图14B示出了对接模块的对接台和与对接台接合的地震节点,而图14C示出了对接台的连接机构;
图15示出了对接模块和相应的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
图16是对接模块的分解图;
图17A是数字端口的分解图,而图17B是模拟端口的分解图;
图18是具有多个对接模块的对接站的概要图,每个对接模块具有多个对接台;以及
图19是利用本文讨论的对接站对地震节点再充电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描述参考了附图。不同附图中的相同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下面的详细描述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实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为了简单起见,以下实施例是关于能够被重新构造成选择性地接纳两种不同类型的多个无线地震节点的对接站来讨论的,对接站用于测试节点、给节点的电池再充电和/或下载节点的地震数据。然而,接下来要讨论的实施例不限于能够被选择性地重新构造成接纳和处理仅两种类型的地震节点的对接站,而是对接站可以构造为同时接纳和处理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或者除了两种类型之外还接纳和处理其他类型的地震节点。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的引用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所公开的主题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中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实施例中”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根据实施例,对接站集成有多个对接台,多个对接台能够重新构造为收纳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每个对接台具有对接端口,该对接端口构造为与对应的自主式无线地震节点建立电接触。可以从对接台快速地移除对接端口,并且可以将适合于另一地震节点的另一对接端口附接到对接台,以与该另一地震节点配合。在一个应用中,每个对接端口均包括在一侧的两个电触点以及相同的电连接部,两个电触点用于与适当的地震节点配合,并且电连接部用于连接到对接站的对接模块。电连接部构造为滑入和滑出对接模块,而对接端口可以通过螺钉附接到对接模块。对接台具有用于机械地连接到地震节点的接合机构,从而保持对接台的对接端口与地震节点之间的已建立的电连接。在对接或脱离对接过程中不涉及地震节点的组装或拆卸。换句话说,不需要物理接入地震节点的内部来对电池再充电和/或从地震节点下载地震数据。对接台构造为不仅对地震节点的电池再充电,而且还从地震节点采集地震数据、测试地震节点、更新地震节点的固件或重新配置地震节点的软件。对接站的单个集成控制单元构造为用一个对接操作来实现所有这些功能。现在将参照附图讨论对接站的细节。
在讨论新对接站的细节之前,对两种类型的自主式无线地震节点的简要讨论被视为合适的。自主式无线数字现场单元(DFU)300或数字节点在图3中示出。该地震节点构造为使用收发器和天线进行通信(无线),即无线通信,并且还独立于整个地震勘测的通用控制单元进行操作,即自主。数字节点300具有壳体302、附接到壳体302的手柄304(例如,一条绳索)以及可移除地附接到壳体302的钉306。手柄304是可选的,并构造为向节点的操作者提供用于携带数字节点的手段。钉306构造为具有用于穿透地面的锐利尖端306A,从而实现地面与位于壳体内的地震传感器(例如,MEMS传感器)之间的良好联接。
壳体302由基座310和盖件320这两个部件构成。盖件320附接到基座310,使得壳体302形成密封的内部腔室312(稍后讨论)。应注意的是,腔室312形成在基座310内,并具有开口侧312'。盖件320构造为当附接到基座310时关闭开口侧312'并密封腔室312。盖件320可以以各种方式附接到基座310。图3所示的实施例示出了用螺钉322将盖件附接到基座310。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螺钉。在该实施例中,使用四个螺钉。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以使用更多或更少的螺钉。应注意的是,如后面讨论的那样,手柄304附接到基座310,而不是附接到盖件320,这是因为相同的基座用于其它类型的传感器。此外,钉306附接到基座。在该实施例中,盖件320仅具有一个元件,即外部连接插头330(将在稍后更详细地讨论),并构造为与对接站的对接台的对应的对接端口配合。外部连接插头330具有用于电连接至对接端口的第一针脚332和第二针脚334。第一针脚332和第二针脚334由保护裙部336包围,该保护裙部构造成不仅吸收冲击,而且防止水进入腔室312。此外,盖件320具有围绕保护裙部336形成的刚性带338,以防止对针脚332和334的任何意外冲击。
基座302被成形为盒,其具有围绕盒的三个侧面形成的沟槽型凹部340。凹部340被成形为与人手相符,使得节点的操作者可以容易地操作节点。该特征还暗示了用于配合操作者的手的基座310的尺寸(小于20cm)。这样,易于操作节点。
图4A示出了自主式无线模拟现场单元(AFU)节点400或本文的模拟节点,节点400与DFU节点302共享相同的基座310。因此,AFU节点400具有包括基座310和另一盖件420的壳体402。手柄304是与DFU节点302的手柄相同的手柄。基座310具有相同的凹部340,以便于操作者操作。盖件420通过与DFU节点302的螺钉相同的螺钉322附接到基座310。然而,由于稍后将讨论的原因,AFU节点的外部连接插头430不同于DFU节点的外部连接插头330。图4B示出了壳体402具有形成在基座302中的接纳单元350,并且该接纳单元构造成接纳钉306。接纳单元350可以具有与钉306上的相应螺纹匹配的螺纹352,使得钉306可以根据需要而移除。对于ADU单元400,不需要钉,因此图4A和图4B示出了没有钉306的壳体402。因此,钉306可以根据需要相对于基座310增加或移除。
图5示出了节点300的壳体302的内部以及由基座310储存的各种电子器件和非电子器件的分解图。关于基座310的内部,应注意的是,基座310的内部限定腔室312,该腔室仅通过一个面312'敞开,该面构造成当附接到基座310时被盖件320完全覆盖。如图所示,在腔室312内,存在沿第一方向X直线地延伸的第一引导件314。第一引导件314可以由与基座310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制成。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导件314和基座310都由塑料或复合材料制成。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引导件314和基座310由金属制成。
腔室312还可以包括第二引导件316,第二引导件316可以与第一引导件313平行地延伸。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两者沿着基座310的相反两侧(或面)延伸,并且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构造成将各种元件引导到基座中。例如,第一引导件314构造为将主电子板510引导到腔室312中,而第二引导件316构造为将电池组530引导到腔室312中。主电子板510包括印刷电路板,在该印刷电路板上添加有一个或多个电子器件512。电子器件512可以包括用作控制器的集成电路514、构造为存储所收集的地震数据的存储器装置515(例如,可移除SD卡或任何其他等效存储装置)、单个天线516、收发器517和GPS模块518。必要时可以包括其它电子装置。天线516连接到收发器517,收发器517构造为与采集器装置和/或与相邻节点和/或与全球控制单元建立无线通信,同时GPS模块518接收可包括时间戳和位置信息的GPS信号。在一个应用中,数字节点300包括单个收发器和单个天线,以与其它节点以及与采集器装置通信。如稍后将讨论的,处理器514可以协调节点300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整个主电子板510可以连接到专用的缓冲器或阻尼元件520A和520B,并且该组合件沿着第一引导件314插入到腔312中。因此,阻尼元件520A和520B直接接触第一引导件。阻尼元件由阻尼材料制成,即吸收由冲击引起的动能并将动能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例如热)的材料。这种材料的实例是橡胶或软塑料或复合材料。每个阻尼元件均可以实施为在阻尼元件的端部得到固定的梁,但是允许梁的其余部分振荡以减弱冲击。阻尼元件的目的是吸收可能以其他方式被传递到主电子板(例如,如果节点坠落在地面上)或者来自由于节点的运输引起的内部振动的任何动能,使得主电子板上的电子器件不被损坏。这样,在主电子板和基座之间不存在硬的点接触。阻尼元件具有第二目的,第二目的涉及主电子板与外部连接插头330的对准,这将在后面讨论。
图6仅示出了腔室312内的附接至各自的引导件的基座310和主电子板510以及电池组530。应注意的是,电池组530比先前用于地震节点的电池小得多。例如,先前用于地震节点的典型电池包括10个单位电池(cell),而电池组530可以仅包括4个单位电池。这是因为主电子板510已经被优化为包括较少的电子部件和/或低功耗处理元件。此外,处理器514是低功率微控制器,并且所有电子器件的功率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另外,仅使用一个收发器来执行下述两项:(1)与其他节点的多跳路由以及(2)与采集器装置的本地数据交换(即,长距离和中距离操作),这也需要较少的能量。所有这些因素的组合允许DFU节点300或AFU节点400使用比现有地震节点小的电池。
图6还示出了主电子板510具有位于一侧的两个或更多个连接带522,使得当盖件320附接到基座310时,连接带522将自动地与外部连接插头330的相应电连接器接合。图6还示出了第二引导件316可以包括附加引导件316',附加引导件316'构造成支撑电池组530的重量。该附加引导件316'提供刚性的底部托盘,该底部托盘构造成承受节点与地面的碰撞,并且还确保良好的联接。底部托盘的刚性可用于消除振动模态。附加引导件316'可以与第二引导件316一起构造为确保电池组530夹紧或卡扣在合适的位置,而不需要额外的紧固装置。在图6中还可以看到,在基座310的一侧中形成有孔610。该孔可以用于附接绳或线,使得整个节点300可以在现场部署时容易地运输。
回到图5,电池组530具有其自己的附接到电池组的减震器532A和532B,并且这些减震器与第二引导件316接合,如图6所示,以将电池组固定到基座310的内部。减震器532A和532B不仅保护电池530免受运输期间引起的各种不期望的冲击(例如,节点坠落在地面上)和内部振动,而且允许电池组的尺寸由于充电/放电过程和/或温度而膨胀。图5和图6都示出了电连接部534,电连接部534将电池组530电连接到主电子板510以便供电。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连接部534被固定地附接到电池组530,并且通过连接头536可移除地连接到主电子板510。应注意的是,通过将电池组530放置到基座310的底部,由于第二引导件316位于第一引导件314下方,整个节点的重心下降,这是期望的,因为这使得节点更稳定并且在钉306未完全嵌入地面中时更不易于朝向地面掉落。
图5还示出了传感器装置540,传感器装置540构造为通过螺钉542附接到基座310。图6示出了直接附接到基座310的壁上的传感器装置540。这是因为附接到传感器装置540的板546上的传感器544需要检测任何与粒子运动相关的参数以记录参数。应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板546包括用于将传感器544记录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模数转换器。因此,由传感器装置540发送到主电子板510的信号是数字信号。为此,传感器装置540在这里也被称为数字传感器装置。放置了钉306的地面的颗粒由于所产生的地震波而振动。这些颗粒的振动通过钉和基座传到传感器装置540。为了记录这些颗粒振动,传感器544与基座310之间的良好联接是必要的。传感器544构造为检测粒子的位移、速度或加速度中的至少一者。在一个实施例中,传感器544是如下的微机电系统(MEMS),其构造为用于确定沿着单个轴线或三个相互垂直的轴线的加速度。任何其它类型的传感器都可以用于确定与颗粒振动相关的参数。也如图6所示,传感器装置540通过电连接部550电连接到主电子板510。在该实施例中,电连接部550固定地附接到主电子板,并可移除地附接到传感器装置。因此,当该组合件如后面所述那样被修改以形成AFU单元时,传感器装置540被移除,并且电连接部550不与任何部件附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电连接部550被制造成可移除地附接到主电子板,则电连接部也可以被移除以用于AFU单元。
图5还示出了放置在盖件320和基座310之间用于密封腔室312的密封件560。此外,图5示出节点300可以可选地包括附接到盖310的干燥剂材料570和也附接到盖310的射频识别(RFID)标签572。干燥剂材料570用于吸收来自腔室312内部的湿气,而RFID标签572为节点提供唯一的ID,从而易于识别哪个节点被放置在哪里。应注意的是,在陆地地震勘测期间,在关注区域上可能放置即使不是数千也是数百个节点(或者甚至数万或数十万个节点),并且跟踪所有这些节点是相当大的工作。通过使每个节点标记有具有唯一ID的RFID,使得识别节点的工作更容易。
图5还示出了钉306可以与密封套环307一起使用,以附接到基座310的外部。为了防止钉306从基座310脱离,可以用螺钉309将钉306固定到接纳单元350(参见图3)。另外,图5和图6示出了可以在基座310的一部分上设置软成型保护盖311,以进一步防止由于坠落而导致的任何不期望的动能被传输到节点,从而保护电子器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软成型保护盖311的端部可以被包覆成型,以进一步增强该保护。
可以从稍后讨论的那样,图5还示出了盖件320可以具有形成在相对两侧上的凹口或槽324,使得节点可以从对接站附接到对接台,并且保持在适当位置以用于对电池再充电以及转移数据。
如之前所讨论的那样,基座310不仅可以用于DFU节点300,而且可以用于图4A和图4B中所示的AFU节点400。换句话说,相同的基座310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节点,即,对于这些节点而言基座是可互换的。对于AFU节点400,如图7所示,基座310具有与DFU节点300的基座310完全相同的构造。甚至,放置在基座310内的电子器件与DFU节点300的电子器件几乎类似。更具体地,图7示出了插入相同的主电子板510和电池组530,伴随着它们的减震器进入形成在基座中的引导件中。对于AFU节点,不存在传感器装置540,这是因为不同的传感器被附接到该节点。因此,在AFU节点400中省略了传感器装置540及传感器装置540的电连接部550。在一个实施例中,除了盖件320、传感器装置540和电连接部550之外,图5中示出的所有其它部件都存在于图7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因此,所有这些共同的部件在此不再讨论。
盖件420在其外部连接插头330方面不同于DFU单元300的盖件320。盖件420具有不同的外部连接插头430,外部连接插头430构造为通过螺纹432附接到一个或多个外部传感器(未示出),例如地震检波器。外部连接插头430在图8中更详细地示出,并且包括针脚810,针脚810设置在形成在连接插头430的半主体部分814中的孔812中。连接插头的半主体部分814仅占据连接插头的一半。另一半是凹部816,管状部件818从该凹部上升到与半主体部分814相同的水平。具有管状金属触点822的孔820形成在管状部件818内部,以接纳来自外部传感器(稍后讨论)的针脚。
在图9A和图9B中示出与连接插头430配合的连接机构900。在一个应用中,连接机构900附接到外部传感器。图9A示出了具有金属针脚902和金属管状构件904的连接机构900,金属针脚和金属管状构件构造成分别与管状金属接触件822和针脚810配合。连接机构900的主体906构造成具有凸起的半个部分和下凹的半个部分,以分别与连接插头430的相应的下凹的半主体部分916和凸起的半主体部分914配合。套筒910附接到连接机构900上,并构造成通过螺纹与形成在连接插头430的外表面上的相应螺纹432接合。图9B示出了连接机构900,连接机构也具有电缆920,电缆920将信息和/或电力从针脚/管状构件传输到附接到电缆的传感器930。关于这点,图9B示出了连接机构900和传感器930(例如,地震检波器),传感器930附接到连接机构900的电缆920。虽然图9B仅示出了附接到电缆920的单个传感器930,但是可以具有附接到该电缆的多个传感器。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与连接机构900类似但不具有套筒910的连接机构将外部传感器(一个或多个)930附接到连接插头430。外部传感器930记录被如此传输到主电子板510的模拟数据。由于这个原因,地震节点400是模拟现场单元。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虽然图9A和图9B描述了KCK2型连接器,但是可以使用其它连接器,只要连接机构和节点的盖件上的连接插头被构造为彼此配合即可。在这些图中选择KCK2型连接器是合理的,因为工业中的传统传感器930已经具有这种类型的连接,因此,期望新型节点400与现有传感器后向兼容。然而,这种历史原因不会阻止其他类型的连接可以用于AFU节点400。
基于以上DFU节点300和AFU节点400的描述,应注意的是,不管需要被部署用于陆地地震勘测的传感器类型如何,都使用相同的基座310。这些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的独特且共同的基座310通过能够连接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而被图10中所示的对接站1000(也称为对接架)使用。在图10中以分解图示出的对接站1000包括框架1010,该框架构造为保持所有其它部件。框架1010可以成形为能够在地板上自立的机柜。为了安全,框架可以被螺钉(未示出)附接到墙壁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1010具有一个或多个钩1012,使得框架1010可以用起重机运输到期望的位置处。框架可以由塑料、复合材料或金属制成。
图10还示出了对接站1000包括网络连接装置1020,网络连接装置1020可以包括用于将对接站连接到因特网或私有或公共的通信网络的各种电子器件。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连接装置1020包括用于连接到因特网的以太网交换机。在另一实施例中,网络连接装置1020可以包括路由器、卫星通信装置、连接到无线电话网络的基站或用于连接到通信网络的任何其他装置。如果关心数据的隐私,则网络连接装置1020可以包括用于对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机构(软件和/或硬件)。网络连接装置1020还可以构造为仅连接到由对接站1000的操作员运行的私有网络。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连接装置1020连接到服务器1090。应注意的是,服务器1090可以位于对接站内、在对接站附近或者远离对接站。
在内部,网络连接装置1020连接到采集器-充电器模块(HCM)1030,采集器-充电器模块用作对接站1000的大脑,并且由于这个原因,采集器-充电器模块也被称为控制模块。将在后面更详细地讨论HCM模块1030的内部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HCM模块1030构造为沿着专用轨道1032滑动到框架1010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HCM模块1030通过螺钉附接到框架101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HCM模块1030构造为沿着轨道1032滑动,然后通过螺钉连接到框架1010。
图11A示出了具有多个端口和指示器的HCM模块1030的正面,在HCM模块1030中设有用于模块的开闭开关1110、当HCM通电时发光而当HCM不被供电时为暗的相应LED指示器1110A、构造为切断为对接站1000的所有元件的供电的对接站通用电源开关1112、构造为显示HCM模块的状态(即,模块是否存在任何问题)的另一LED指示器1114、用于提供例如与对接站相关联的视频信号的视频端口1115、用于稍后讨论的监视器的电源端口1116、用于连接到监视器的快速通信端口1118以及用于服务HCM模块的USB端口111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以向HCM模块添加更多或更少的端口和指示器或者可以在模块的另一面上重新分布这些端口。
图11B示出了HCM模块1030的背面1100B,并且该面也保持多个端口。例如,背面包括接收外部电力的电力输入端口1120。然后,将该电力传输到电力输出端口1122,以便将电力供应到对接站1000的其它元件。图11A中所示的电源开关1112构造为接通和关闭端口1120与端口1122之间的电连接。如图11B所示,背面1100B还可以包括第一网络端口1130和第二网络端口1132,第一网络端口1130用于连接到网络连接装置1020,并且第二网络端口1132也可以连接到网络连接装置1020或者连接到对接站1000的其它元件。背面还可以具有用于服务的电力输出端口1134,例如,用于服务电源的12V输出连接器,并且可选的是用于电力输出端口1134的保险丝1136。
图11C示出了HCM模块1030的内部部件。这些部件中的一些部件包括PC卡1140,PC卡1140至少包括处理器1142和存储器1144。在一个实施例中,PC卡1140可以是计算机板(computer board)。处理器1142构造为控制各种节点300和/或400的充电和数据采集/转移。另外,处理器1142可以构造为更新节点的固件和/或测试节点。如图10所示,存储器1144可以构造为存储各种命令和指令,这些命令和指令用于更新节点、测试节点、对节点的电池充电以及控制从节点到服务器1090的数据转移。
为了实现这些能力,在HCM模块1030内设置电力变压器1150,并且该电力变压器产生低电压(例如12V),该低电压用于向HCM模块1030内的电子器件馈电,而且还向每个对接模块1050的电子器件馈电。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以产生任何其它电压。来自电力变压器1150的低压被馈送到每个对接模块1050的电子器件。在一个应用中,如图11D所示,电力电缆或电线1152从HCM模块1030延伸到中央电源带1154,并且每个对接模块1050可以用相应的电力电缆1051连接到电源带1154,以接收电源带的电压(例如,220V,但是其他值也是可行的)。图11D还示出了HCM模块1030通过两条网线1138(可以使用更少或更多的线,例如以太网缆线)连接到网络连接装置1020,而每个对接模块1050通过相应的网络缆线1053(例如以太网缆线)连接到相同的网络连接装置1020。这样,在HCM模块与对接模块之间建立了网络,并且可以在这些元件之间交换数据和/或命令。
具有在各种对接模块1050之间以及在对接模块与HCM模块1030之间的这些网络和电连接,可以对从每个对接模块传输到HCM模块的数据进行编码,使得在HCM模块1030处的数据源(即,数据的每个部分源自哪个节点和对接模块)是已知的。可以实现接下来将参照图11E讨论的编码方案,使得所有的对接模块1050具有相同的电气构造,即6个对接模块1050中的每一个对接模块都是相同的。为了避免在添加或移除对接模块1050(或者在维护的情况下)的任何时间都构造对接站1000,特定电缆1160(如图11D所示)将HCM模块1030的电源端口1134连接到对接模块1050的每个相应电源端口1055。
图11E示出了对接站1000的电气构造的一部分、HCM模块1000与对接模块1050之间的各种电连接以及对接模块1050的一些内部电连接。应注意的是,每个对接模块1050具有16个针脚的电子板1057。电子板1057还可以包括处理器1052和存储器1054。其它元件可以存在于电子板1057上。在该实施例中,从HCM模块1030延伸到每个对接模块1050的电力电缆1160具有连接到第一对接模块1050-1的电子板1057的针脚7上的地线1160A,并且还具有连接到针脚16的信号线1160B。图11E中的针脚7内部连接到针脚9至15,而针脚16内部连接到针脚8。此外,该图还示出针脚7通过地线1160A连接到第二对接模块1050-2的针脚15,并且针脚8通过信号线1160B电连接到第二对接模块1050-2的针脚16。然后对随后的对接模块1050-3到1050-6重复这些电源连接。
图11E还示出了分路导线1056,分路导线将针脚6连接到第一对接模块的针脚14,将针脚5连接到第二对接模块的针脚13,等等。分路导线1056为每个对接模块实现了独特的针脚连接。这种独特连接由每个对接模块的处理器1052读取,并被转换成识别对接站中的相应对接模块的级的级(LEVEL)代码,其中,顶部对接模块1050-1是LEVEL=1,并且最底部对接模块1050-6是LEVEL=6。名字和/或其它值可以用于该参数,只要识别出对接站中的对接模块的位置即可。
另外,每个对接模块1050均具有与六个对接台连接的处理器,并且处理器1052构造为识别六个对接台中的每一个对接台,对接台以参数位置(LOCATION)被编码为具有值1到6。可以使用该参数的其他名称和其他值。当来自各个节点300的地震数据被下载到对接模块1050时,每个对接模块中的处理器1052构造为产生LEVEL参数的值和LOCATION参数的值,使得从节点下载的每批地震数据被标记为LEVEL和LOCATION参数的值。然后,地震数据与这些值一起由每个对接模块例如沿着网络缆线1053和网络连接装置1020传输到HCM模块。
回到图10,对接站1000还包括附接到框架1010的屏幕或监视器1040。屏幕1040可以是触摸屏。屏幕1040通过电缆连接到HCM模块1030的电源端口1116,并通过通信缆线连接到端口1118,以向位于模块1030内的处理器1142发送命令。例如,屏幕1040可以是触摸屏,允许对接站的操作者查看连接到对接站的所有节点、对接站的电池电平、已经从节点转移到对接站的地震数据的量、节点的状态、节点的固件版本以及与节点有关的任何其它信息。操作者可以使用触摸屏1040来更新给定节点或节点组的固件。操作员还可以使用触摸屏来重新构造给定节点或节点组的软件。在一个应用中,操作者可以使用通过触摸屏直接输入的命令在给定节点或节点组上运行各种测试。操作员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触摸屏1040停止或开始从节点到与对接站1000相关联的服务器1090的地震数据转移。在另一应用中,屏幕1040构造为向操作者提供关于节点或节点组的状态的视觉指示/信号。例如,屏幕可以以红色显示当前充电的所有节点以及以绿色显示完全充电的所有节点。可以由屏幕1040显示与节点相关联的许多其它指示和各种参数。
对接站1000还包括多个对接模块1050。图10示出了6个不同的对接模块1050。然而,根据应用,对接站可以构造为具有更多或更少的对接模块。附图标记1050在此用于指示通用对接模块,而附图标记1050-1用于指示特定对接模块。在该实施例中,对接模块通过螺钉连接到框架1010。然而,对接模块可以通过例如夹子等其它装置附接到框架,或者对接模块可以滑入专用轨道中。
每个对接模块1050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能够接收:(1)仅DFU节点,(2)仅AFU节点,或(3)DFU和AFU节点的混合。相同的对接模块1050可以被重新构造成接纳节点构造(1)至(3)之一。虽然图10示出了每个对接模块1050具有6个对接台1060,但是可以将对接模块的尺寸设置成具有更少或更多的对接台。附图标记1060在这里用于整体地指代对接台。当指代特定的对接台时,将使用附图标记1060-1、1060-2等。
图12A示出了构造具有用于接纳AFU节点400的模拟端口1080的对接站1000,而图12B示出了构造具有用于接纳DFU节点300的数字端口1070的对接站。未示出同一对接站构造为接纳DFU和AFU节点二者的构造。应注意的是,除了对接台的不同端口用于容纳一种节点或另一种节点之外,相同对接台用于两种构造。此外,图12A和图12B中的每一个示出了指示器1210被固定到框架1010上,以可见的方式指示对接模块,并且独立于对接模块。在一个实施例中,指示符1210是物理标签。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指示器1210是由HCM模块1030控制的LCD显示器,并且显示的值可以由HCM模块的操作员根据需要修改/改变。
对接模块1050可以构造为如图13A所示接纳DFU节点300,或者如图13B所示接纳AFU节点400,或者如图13C所示接纳DFU和AFU节点的混合。图13A所示的对接模块1050的第一种构造在这里被称为数字构造,并使用设置在每个对接台1060-2和1060-5中的数字端口1070(图13A中仅标出了两个对接台,但是所有对接台具有相同的构造)。图13B所示的对接模块1050的第二种构造在这里被称为模拟构造,并使用对接台1060-2和1060-5中的模拟端口1080(图13B中仅标出了两个对接台,但是所有对接台具有相同的构造)。图13C所示的对接模块1050的第三种构造在这里被称为混合构造,并使用用于对接台1060-2的数字端口1070和用于对接台1060-5的模拟端口1080。同样,在图13C中仅标出了两个对接台,但是所有对接台的第一子组可以具有数字端口,并且所有对接台的第二子组可以具有模拟端口,其中,第一子组和第二子组可以等于或小于给定对接模块的对接台的整个组。
图13A至图13C中的每一个还示出了每个对接台包括收纳部1062,收纳部1062构造为接纳DFU或AFU节点的盖件320或420。收纳部1062的横截面形状与盖件320或420的形状完全相同。收纳部1062可以由塑料或橡胶或复合材料制成,并且可具有一定深度,使得DFU节点和AFU节点的整个盖件配合在收纳部内。此外,附图示出了每个收纳部1062具有形成在收纳部的相对两壁上的一对突出部1064(在附图中仅一个突出部可见),以与形成在节点的盖件中的凹口324(参见图5)接合,使得在每个节点与每个节点的对应的对接台之间实现良好且稳定的机械联接。
图14A更详细地示出了对接台1060及其具有一对突出部1064的收纳部1062。图14A还示出了具有第一电气管状构件1072和第二电气管状构件1074的数字端口1070,第一电气管状构件1072和第二电气管状构件1074构造为与DFU节点300的盖件320的第一针脚332和第二针脚334机械地和电气地接合。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图14A示出了数字端口1070通过三个螺钉1076附接到收纳部106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使用更多或更少的螺钉,甚至可以使用其他装置将数字端口固定到收纳部。图14B示出了被附接到收纳部1062的数字节点300。应注意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节点的盖件320可以完全位于收纳部内,使得仅基座310是可见的。图14C示出了从收纳部1062中移出的衬垫1064。两个衬垫1064可以通过侧梁1412附接到梁1410。侧梁1412由弹性材料制成,使得当节点进入或离开收纳部时,垫1064可以朝向和远离节点的盖件略微移动。
图15示出了具有壳体1510的对接站1050,该壳体构造成接纳六个对接台1060。图15还示出了从相应收纳部1062中移除的数字端口1070和模拟端口1080。如之前谈论的那样,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可互换地附接到收纳部。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构造为滑入形成在每个对接台1060的收纳部1062中的对应凹部1061中。图15示出了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的外部形状是相同的,使得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配合在对接台1060中的相同凹部1061中。在该实施例中,数字端口和模拟端口的外部形状的横截面是三角形的。然而,这些端口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矩形、正方形、菱形或任何其它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数字端口的颜色不同于模拟端口的颜色,使得对接站的操作者可以一眼就识别出正在使用什么类型的端口。此外,当需要交换端口时,通过使模拟端口和数字端口具有不同的颜色,防止了对接站的操作者安装错误的端口。
在图16中示出对接模块1050的分解图,并且对接模块1050包括数字端口1070(和/或模拟端口1080)、壳体1510和对接台1060。虽然对接台1060构造为配合到壳体1510中的相应槽1012中,但是对接台例如通过螺钉机械地附接到板1610。对接模块1050还包括电气部件1620。在电气部件1620中,存在电力变压器1622,电力变压器1622构造为将输入电压(220或110V)逐步降低到给定的低电压(例如,5V),该给定的低电压被分配给每个对接台,以用于对各个节点再充电。在这方面,应注意的是,每个对接模块1050均可以具有附接到支撑壳体1640的背面上的电源端口,该电源端口构造为连接到存在于对接站1000内的电插座(electrical outlet)。例如,HCM模块1030的电源输出端口1122可以连接到位于对接站1000的框架1010内的电源带,并且电源带可以包括多个电插座,一个电插座用于每个对接模块。电力变压器1622的低压端通过稍后讨论的电触点连接到用于该模块的对接台的数字端口或模拟端口中的每一者。对接模块1050还可以包括印刷电路板1630,印刷电路板1630至少包括处理器1632,处理器1632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监视每个节点的状态、节点的电池电量,协调从节点到服务器的地震数据转移,使节点的软件应用更新以及测试节点。处理器1632是本地处理器。处理器163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每个对接模块中有更多的处理器)可以与HCM模块1030的全局处理器1142协作来实现所有这些功能。
所有这些电子元件都放置在壳体支架1640中,该壳体支架可以是具有唇部1642的金属盒,唇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孔,一个或多个孔允许整个对接模块通过螺钉附接到对接站1000的框架1010。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支架1640构造为与壳体1510配合,使得这些元件中的每个元件的一侧使用夹具状系统1644来彼此接合,而这两个元件的相反侧可以通过螺钉或等效装置接合。电源端口1646可以固定到壳体支架1640的背面,以通过上面关于图11D讨论的电缆1051从位于对接站内的电源带1154接收电压(例如,如上面关于HCM模块讨论的12V)。通信端口1648(例如,以太网端口或允许数据通信的任何其它端口)也可以附接到壳体支架1640的背面,并且该端口通过图11D中讨论的缆线1053连接到网络连接装置1020,以获得对用于将地震数据从节点转移到服务器的因特网或内部网络的访问。在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位于任何地方,远离或靠近对接站。在一个应用中,服务器可以位于对接站内部。不管服务器位于何处,服务器都直接或通过私有网络或通过因特网连接到网络连接装置1020,以从每个节点接收地震数据。
关于数字端口1070和模拟端口1080,在图17A和图17B中以分解图示出了它们。图17A示出了包括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主体1710的数字端口1070。如以上所谈论的那样,主体1710可以具有其它形状,只要形成在对接台1060的收纳部1062中的凹部1061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形状即可。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4A所示,主体1710具有三个孔1712,三个孔1712构造为接纳相应的螺钉1076。如以上所谈论的那样,取决于主体的形状,主体1710可以具有仅两个或多于三个孔。主体1710具有形成在中央部分中的内唇部1714,内唇部1714构造成保护第一管状针脚1072和第二管状针脚107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管状针脚和第二管状针脚是相同的。
第一管状针脚1072和第二管状针脚1074可以构造为在一端具有螺纹1076,螺纹1076构造为与对应的垫圈1716和螺母1718接合,以将管状针脚固定到主体1710。电连接部1720可以具有两根导线1722,两根导线构造为进入管状针脚1072和1074的端部,并且在那里被压接,以实现电连接。电连接部1720构造为具有头部1724,头部1724例如与对接模块1050的印刷电路板1630(参见图16)连接。事实上,图16示出了数字端口1070及其背面的电连接部1720。背面的电连接部1720构造为以无线方式附接到印刷电路板1630。在本段中使用术语“无线”意味着在头部1724与印刷电路板1630之间不需要手动连接,这是因为头部1724构造为简单地滑动到印刷电路板1630上的接纳触点以实现电连接。在这方面,图5和图7中的盖件320或430的后针脚与带522之间的连接也以无线方式实现,即,在这些元件之间不需要手动连接来实现电连接。利用这种无线电连接,在数字端口1070的螺钉被移除之后,可以简单地从相应的收纳部移除数字端口1070,并且可以将模拟端口1080插入到适当位置。
模拟端口1080在图17B中被示出为具有与数字端口1070不同类型的主体1730。主体1730的横截面与主体1710的横截面相同,因为这两个主体必须配合在收纳部1062中的相同凹部1061中。然而,主体1730具有替代唇部1714的半部1734,该半部占据形成在主体1730中的凹部1736的大约一半。凹部1736的另一半是空的。模拟端口1080的该构造对应于图9A中所示的连接机构900。在这方面,应注意的是,连接机构900的针脚902将配合到电气部分1740的管状针脚1738内,管状针脚1738被配合到主体1730中。除具有管状针脚1738之外,电气部分1740还具有针脚1742,针脚1742配合到连接机构900的管状构件904中。应注意的是,连接机构900的构造也用于图4A中的盖件420的外部连接插头430,除了套筒910之外。回到图17B,管状针脚1738和针脚1742被附接到保持部分1744,该保持部分例如由塑料制成,并且构造成保持这些元件彼此分离。管状针脚1738和针脚1742延伸穿过整个保持部分1744,并且分别具有相应的后针脚1738A和1742A。后针脚1738A和1742A可以连接到过渡元件1746,并且也连接到电连接部1720的导线1722。后针脚1738A和1742A、过渡元件1746和导线1722可以被压接在一起以实现良好的机械和电连接。因为数字端口1070和模拟端口1080共享相同的电连接部1720,所以数字端口1070和模拟端口1080可以容易地互换并放置在收纳部1062中。
图18示出了具有设置在同一框架1010中的多个对接模块1050的可操作的对接站1000。触摸屏1040附接到框架1010的顶部,使得对接站的操作者容易监视各个模块。在一个应用中,触摸屏1040显示所有的对接模块1050,而且还显示所有的对接台1060,使得每个节点300和/或400的状态是已知的。此外,对接站1060在对接模块1050中分布为使得DFU节点300可以与DFU节点300的钉306一起放置到相应的对接站1060中,即,钉306不必在将节点附接到对接站之前被移除。图18示出了钉306在位于当前对接台下方的两个对接台之间延伸。这意味着基座310构造为具有附接钉306的接纳单元350,该接纳单元从盖件320或420偏移一距离,该距离足以允许接纳单元350保持在对接台1060的收纳部1062之外。这种新特征使将节点放置到对接模块中的过程变快速,从而节省时间。
现在参考图19讨论用于对地震节点再充电和/或将地震数据从节点转移到服务器的方法。在步骤1900,在地震勘测已经执行之后,从现场取回一组自主式无线地震节点。在步骤1902,地震节点组被划分为数字地震节点的第一子组300和模拟地震节点的第二子组400。在一个应用中,第一子组为空,而第二子组等于该组。在另一应用中,第二子组为空,而第一子组等于该组。在另一应用中,第一子组和第二子组都是非零的。
在步骤1904,将数字地震节点的第一子组放置到相应的对接模块中,并且将模拟地震节点的子组放置到对接站的其他相应的对接模块中。数字地震节点和模拟地震节点共享相同的基座。数字地震节点具有附接到基座的钉,而模拟地震节点不具有这样的钉。钉位于对接模块的对接台之外,而数字地震节点被放置到数字地震节点的对接台中。在步骤1906,HCM模块的处理器判断每个节点的电池的功率水平,并开始对电池充电。在步骤1908,存储在地震节点中的地震数据从每个节点通过HCM模块转移到服务器。在步骤1910,HCM模块的处理器运行用于地震节点的一个或多个软件指令。软件指令可以包括测试相关指令、或更新指令、或应用于地震节点并且在本领域中已知的其它指令。在步骤1912,HCM模块的处理器从对接的地震节点收集各种信息,并将对接的地震节点和相关信息显示在附接到对接站的监视器上。在步骤1914,操作员可以直接与作为触摸屏的监视器交互,并且启动一个或多个软件指令。
在步骤1916,从对接站移除一种类型的节点,并且可以将这些节点的对接站重新构造成接纳另一种类型的节点。该步骤包括从对接台中移除第一类型的连接端口,并将第二类型的连接端口放置到对接台中。不需要其它准备步骤来将对接模块从接纳一种类型的节点转换为接纳另一种类型的节点。
所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对接站,该对接站构造为接纳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以便于电池充电和数据转移。特别的是,当前对接站可以与如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提交的标题为“无线地震采集节点和方法”的代理人案号为0337-081/PI_0225的美国专利申请No.16/569,755中描述的节点一起使用,该美国专利申请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该对接站包括多个对接台,多个对接台通过替换连接端口可以重新构造为接纳数字节点或模拟节点。应该理解的是,该描述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与之相反,实施例旨在覆盖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替代、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全面理解。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各种实施例。
所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对接站,该对接站也特别适于与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提交的标题为“多功能获取设备和操作方法”的专利申请US16/569,846中描述的设备结合使用,该专利申请通过引用整体结合在本文中。
虽然在实施例中以特定组合描述了本实施例的特征和元件,但是每个特征或元件可以在没有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元件的情况下单独使用,或者在具有或不具有本文公开的其它特征和元件的情况下以各种组合使用。
本书面描述使用所公开的主题的实例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本主题,包括制作和使用任何装置或系统以及执行任何结合的方法。主题的可专利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并且可以包括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想到的其他实例。预期这些其它实例处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构造为接纳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300、400)的对接站(1000),所述对接站(1000)包括:
控制模块(1030);
多个对接模块(1050),每个对接模块(1050)均包括多个对接台(1060);以及
网络连接装置(1020),其构造为向所述多个对接台(1060)中的每个对接台提供数据转移能力,
其中,所述多个对接台(1060)构造为收纳与所述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300、400)兼容的可互换端口(1070,10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不同类型的地震节点(300,400)包括数字地震节点(300)和模拟地震节点(400),并且所述可互换端口包括数字端口(1070)和模拟端口(10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数字端口(170)构造为仅与所述数字地震节点(300)配合,并且所述模拟端口(1080)构造为仅与所述模拟地震节点(400)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多个对接站(1060)中的对接站包括具有凹部(1061)的收纳部(1062),并且所述凹部(1061)构造为顺序接纳所述数字端口(1070)和所述模拟端口(1080)这两者。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数字端口(1070)和所述模拟端口(1080)具有相同的横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数字端口(1070)具有用于连接到数字地震节点(300)的两个针脚(1072,1074),并且所述模拟端口(1080)具有用于连接到模拟地震节点(400)的针脚和管状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数字端口(1070)和所述模拟端口(1080)构造为滑出和滑入所述多个对接模块中的相应的对接模块(105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多个对接模块中的每个对接模块(1050)包括变压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多个对接站(1060)中的每个对接站电连接到对应的对接模块(1050)的变压器,并且还电连接到所述控制模块(1030),用于转移地震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多个对接模块中的每个对接模块(1050)能移除地附接到所述框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多个对接模块(1050)中的第一对接模块构造为接纳数字地震节点(300),并且所述多个对接模块(1050)中的第二对接模块构造为接纳模拟地震节点(400)。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多个对接模块(1050)中的给定对接模块构造为同时接纳数字地震节点(300)和模拟地震节点(400)。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对接站(1000)包括框架(1010),所述控制模块(1030)、所述多个对接模块(1050)和所述网络连接装置(1020)附接到所述框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框架(1010)具有与所述多个对接模块(1050)的索引号相关联的多个指示器(1210)。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对接站(1000),其中,所述对接站(1000)包括监视器(1040),所述监视器(1040)附接到所述框架(1010),并构造为显示关于所述多个对接模块(1050)的信息。
CN202080063467.4A 2019-09-13 2020-09-11 用于无线地震采集节点的对接站 Pending CN1143650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569,855 2019-09-13
US16/569,855 US11022708B2 (en) 2019-09-13 2019-09-13 Docking station for wireless seismic acquisition nodes
PCT/IB2020/000763 WO2021048630A1 (en) 2019-09-13 2020-09-11 Docking station for wireless seismic acquisition nod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5017A true CN114365017A (zh) 2022-04-15

Family

ID=72811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3467.4A Pending CN114365017A (zh) 2019-09-13 2020-09-11 用于无线地震采集节点的对接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022708B2 (zh)
EP (1) EP4028798B1 (zh)
CN (1) CN114365017A (zh)
WO (1) WO20210486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25933B2 (en) 2019-09-13 2022-12-13 Sercel Wireless seismic acquisition node and method
US11022708B2 (en) 2019-09-13 2021-06-01 Sercel Docking station for wireless seismic acquisition nodes
CN113138408A (zh) * 2021-04-01 2021-07-20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一种分体式地震数据采集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168557C (no) 1989-10-26 1992-03-04 Norske Stats Oljeselskap Seismisk anordning.
US7668044B2 (en) 2002-04-24 2010-02-23 Ascend Geo, Llc Data offload and charg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7298671B2 (en) 2002-04-24 2007-11-20 Ascend Geo, Llc Seismic-data acquisi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004471B2 (en) * 2003-12-17 2006-02-2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adial lip seal
US7195505B1 (en) * 2004-11-08 2007-03-27 Oyo Geospace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US7725264B2 (en) * 2006-09-29 2010-05-25 Ion Geophysical Corporation In-field control module for managing wireless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US20090093687A1 (en) 2007-03-08 2009-04-09 Telfort Valery 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using an acoustic monitor
EP1995609B1 (en) 2007-05-23 2013-03-27 Sercel England Limited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EP2034336A1 (en) * 2007-09-07 2009-03-11 Vibration Technology Limite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GB0725276D0 (en) 2007-12-28 2008-02-06 Vibration Technology Ltd Seismic data recording
US20120008460A1 (en) * 2010-07-12 2012-01-12 Wireless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with removable
CN101944694B (zh) 2010-07-15 2013-06-12 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可换插头电源供应器
CA2828538C (en) 2011-02-28 2018-06-26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Seismic sensing device
WO2013015795A1 (en) 2011-07-26 2013-01-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ata exchange with a mobile docking station
FR2981212B1 (fr) 2011-10-11 2013-11-22 Sercel Rech Const Elect Connecteur, ainsi que cable et boitier pour l'exploration terrestre comportant chacun un tel connecteur
US20130300266A1 (en) 2012-05-11 2013-11-14 Panduit Corp. Modular Containment System
EP2677346A1 (en) 2012-06-19 2013-12-25 Sercel Digital seismic sensor and acquisition device adapted to be connected together via a two-conductor line.
US9720116B2 (en) * 2012-11-02 2017-08-01 Fairfield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Land based unit for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CN104597483A (zh) * 2013-02-04 2015-05-06 英洛瓦(天津)物探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使用混合模式的地震勘探系统获取地震数据的方法
US9346160B2 (en) 2013-06-24 2016-05-24 Redwood Robotics, Inc. Modular reconfigurable workcell for quick connection of peripherals
US9294057B2 (en) 2013-12-18 2016-03-22 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Efficient low noise high speed amplifier
US9519278B2 (en) 2014-06-09 2016-12-13 Richard J. Petrocy Modularized self-addr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20160011324A1 (en) 2014-07-11 2016-01-14 Sercel Method For Harvesting Seismic Data And Generating Seismic Output Files
US9629279B2 (en) 2015-02-03 2017-04-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ow-profile swing gate to support service element interface hardware
US11236586B2 (en) 2016-12-30 2022-02-01 Metrol Technology Ltd. Downhole energy harvesting
US20180341033A1 (en) 2017-05-25 2018-11-29 Ion Geophysical Corporation Modular seismic node
BR112020005453A2 (pt) 2017-09-21 2020-09-24 Rosneft Oil Company sensor sísmico
DE102018200723A1 (de) 2018-01-17 2019-07-18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Schaltung zum Test primärer interner Signale eines ASIC
US11022708B2 (en) 2019-09-13 2021-06-01 Sercel Docking station for wireless seismic acquisition nodes
US11681063B2 (en) 2019-09-13 2023-06-20 Sercel Multi-function acquisition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US11525933B2 (en) 2019-09-13 2022-12-13 Sercel Wireless seismic acquisition node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28798A1 (en) 2022-07-20
US11448783B2 (en) 2022-09-20
WO2021048630A1 (en) 2021-03-18
EP4028798B1 (en) 2024-03-20
US20210239867A1 (en) 2021-08-05
US11022708B2 (en) 2021-06-01
US20210080600A1 (en)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8783B2 (en) Docking station for wireless seismic acquisition nodes
US7725264B2 (en) In-field control module for managing wireless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AU2019202658B2 (en) Land based unit for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US20140219051A1 (en) Configurable acquisition unit
US11525933B2 (en) Wireless seismic acquisition node and method
US20130176817A1 (en)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with removable battery having integrated data storage
US20140343540A1 (en) Vaginal Remodeling/Rejuven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P2853927A2 (en) Geophysical survey node rolling method and system
CN217404544U (zh) 对接设备和包括多个对接设备的组件
RU214505U1 (ru) Мобильное стыков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ейсморазведочных блоков
US11953636B2 (en) Satellite-enabled node for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RU183333U1 (ru) Автономный регистратор сейсмических данны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