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8133A - 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8133A
CN114338133A CN202111605276.9A CN202111605276A CN114338133A CN 114338133 A CN114338133 A CN 114338133A CN 202111605276 A CN202111605276 A CN 202111605276A CN 114338133 A CN114338133 A CN 114338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request
identifier
access
ser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052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8133B (zh
Inventor
曹云飞
霍龙社
崔煜喆
徐治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0527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81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8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8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8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8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识别访问应用的用户。该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以及应用服务器;终端设备用于获取应用访问请求,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用于接收应用访问请求;从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目标请求标识;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IP地址和应用服务器的端口标识;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向应用服务器发送业务请求;应用服务器用于接收业务请求,并指示预设应用处理业务请求。

Description

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容器云是指将多种应用以容器的形式分开部署的系统。示例性的,应用开发者可以将应用#1部署在应用#1对应的容器#1(容器#1为容器云中的容器)中。应用#1可以使用容器#1的资源运行应用#1的业务,并将运行应用#1的业务得到的结果呈现给用户。
目前,用户访问容器云中应用的过程为:终端设备向容器云发送应用访问请求。该应用访问请求包括应用的标识。在容器云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访问请求后,容器云根据应用访问请求中的应用标识确定访问该应用的公网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并向终端设备发送该公网IP地址,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公网IP地址对该应用进行访问。但是,在用户访问容器云中应用过程中,无法对用户进行区分。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能够识别访问应用的用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访问系统,该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以及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中安装有预设应用;终端设备,用于获取应用访问请求,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访问请求用于请求处理业务请求;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用于接收应用访问请求;从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目标请求标识;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应用服务器的端口标识;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向应用服务器发送业务请求;应用服务器,用于接收业务请求,并指示预设应用处理业务请求。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终端设备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该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该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标识之间的关系。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到上述应用访问请求之后,应用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上述目标请求标识从应用数据库中获取到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并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向应用服务器发送业务请求,使得应用服务器可以获知业务请求,并根据预设应用处理业务请求。这样在终端设备可以对应用服务器中的预设应用能够正常访问的基础上,应用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用户标识,进而对访问预设应用的用户进行区分。
另外,终端设备不能够直接获取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对预设应用进行访问,而是通过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获取应用数据库中存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对预设应用进行访问。在该情况下,IP地址和端口标识存储于应用数据库中,终端设备不会获知直接获取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避免了终端设备泄露IP地址和端口标识,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访问预设应用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访问系统还包括:后端服务器;终端设备,还用于生成应用订阅请求,并向后端服务器发送应用订阅请求;应用订阅请求包括: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业务请求;后端服务器,用于接收应用订阅请求;根据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生成目标请求标识;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生成应用访问请求;向终端设备发送应用访问请求;终端设备,还用于接收应用访问请求。在该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生成应用订阅请求(即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并向后端服务器发送应用订阅请求。在后端服务器接收到上述应用订阅请求之后,可以根据上述应用订阅请求中的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确定目标请求标识,使得终端设备可以在应用访问请求中加入目标请求标识,便于后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区分访问预设应用的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还用于: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访问次数;访问次数为根据用户标识访问预设应用的次数;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获取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统计用户访问预设应用的访问次数,并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这样当运营商根据终端设备访问应用的次数时,应用访问系统可以为运营商提供收费依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还用于根据业务请求生成业务处理结果,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业务处理结果;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还用于接收业务处理结果,并向终端设备发送业务处理结果;终端设备,还用于接收业务处理结果。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在应用服务器生成业务处理结果之后,应用服务器可以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业务处理结果。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到来自于应用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之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将业务处理结果发送至终端设备,以便于终端设备可以将业务处理结果呈现给用户。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访问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访问请求;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访问请求用于请求处理业务请求;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端口标识;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请求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应用标识;第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目标请求标识与应用标识之间的关系;根据应用标识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IP地址和端口标识;第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之间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向应用服务器发送业务请求之后,方法还包括:获取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访问次数;访问次数为根据用户标识访问预设应用的次数;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向应用服务器发送业务请求之后,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业务处理结果为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后生成的业务处理结果;向终端设备发送业务处理结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应用访问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指令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终端执行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应用访问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应用访问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应用访问方法。
具体的,本申请中提供的芯片还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容器云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访问系统的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访问系统的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访问系统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访问方法及装置进行详细地描述。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容器云的结构示意图。该容器云10包括:容器(docker)101、容器编排调度器(kubernetes)102、以及应用103。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103可以为微服务(microservice)。
其中,容器101用于为应用103提供独立的运行环境。
容器编排调度器102用于为应用103分配容器101。
需要说明的是,容器编排调度器102还可以称为开源容器集群管理工具。由于容器编排调度器102还可以为应用103提供部署、维护、扩展机制等服务,因此容器编排调度器102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与上述容器云中的应用103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路由机制实现,或者还可以通过门户服务器进行信息的转发实现。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容器云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容器云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目前,用户访问容器云中应用的方法包括:方法1和方法2。以下针对上述方法1和方法2进行详细说明。
方法1、基于公网IP地址进行访问。
终端设备向容器云发送应用访问请求。该应用访问请求包括应用的标识。在容器云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访问请求后,容器云根据应用访问请求中的应用标识确定访问该应用的公网IP地址,并向终端设备发送该公网IP地址,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公网IP地址对该应用进行访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终端设备向容器云发送应用访问请求之前,终端设备还会向镜像仓库发送应用部署请求。该应用部署请求包括:访问类型和镜像文件(例如,应用的安装包)。相应的,镜像仓库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部署请求。镜像仓库从应用部署请求中获取访问类型,并根据访问类型确定是否为上述应用提供负载均衡服务。若是,则镜像仓库可以通过创建上述负载均衡服务的实例来部署上述应用,为上述应用分配公网IP地址,并向容器云发送上述公用IP地址。其中,负载均衡实例和公网IP地址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方法1存在问题:容器云只需要将应用的IP地址提供给终端设备,使得终端设备可以根据IP地址对应用进行访问,终端设备访问容器云时无需用户标识,因此方法1中无法对访问应用的用户进行识别。
方法2、基于容器的多用户隔离机制进行应用访问。
容器云对使用容器内的应用的用户范围(例如,满足访问控制条件的用户)进行限制,使得只能属于该用户范围内的用户才能对该容器内的应用进行访问,隔离其他用户对该容器内的应用的访问,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应用访问的安全性,也便于企业进行应用的迁移。
方法2存在问题:虽然容器云对访问容器内的应用的用户范围进行了限制,但是并未对上述用户范围内的多个用户进行区分。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应用访问系统,能够识别访问应用的用户。如图2所示,该应用访问系统20包括:终端设备201、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以及应用服务器203。
终端设备201,用于获取应用访问请求,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应用访问请求。其中,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token)和业务请求。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201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访问请求用于请求处理业务请求。
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201的应用访问请求,从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目标请求标识,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IP地址和应用服务器的端口标识,并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向应用服务器203发送业务请求。
应用服务器203,用于接收业务请求,并指示预设应用处理业务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应用访问请求还可以包括: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的标识。在该情况下,应用访问请求可以通过访问地址的形式进行表示。例如,将应用访问请求表示为:http://应用访问代理的标识/目标请求标识/业务请求。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终端设备201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之间无法直接通信,则该应用访问系统20还可以包括:门户服务器204,门户服务器204可以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201的应用访问请求,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应用访问请求。具体为:终端设备201向门户服务器204发送应用访问请求。相应的,门户服务器204接收来自终端设备201的应用访问请求,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应用访问请求。
在该情况下,应用访问请求还可以包括:门户服务器的标识。应用访问请求可以通过访问地址的形式进行表示。例如,将应用访问请求表示为:http://门户服务器的标识/应用访问代理的标识/目标请求标识/业务请求。
相应的,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还用于接收来自门户服务器204的应用访问请求。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图2,如图3所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可以包括:应用数据库301。
在该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201可以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中的应用数据库301发送应用访问请求。
相应的,应用数据库301,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201的应用访问请求,从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目标请求标识,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应用服务器203的IP地址和应用服务器203的端口标识,并向应用服务器203发送上述IP地址和端口标识。
可选的,应用数据库301可以位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之外,应用访问系统20之中。在该情况下,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在接收到上述应用访问请求之后,从上述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目标请求标识,并向应用数据库301发送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应用数据库301接收来自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的字符串。应用数据库301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应用服务器203的IP地址和应用服务器203的端口标识,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上述IP地址和端口标识。相应的,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接收上述IP地址和端口标识,并根据上述IP地址和端口标识向应用服务器203发送业务请求。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访问系统,终端设备201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应用访问请求。该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该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标识之间的关系。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接收到上述应用访问请求之后,应用代理服务器202可以根据上述目标请求标识从应用数据库中获取到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并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向应用服务器203发送业务请求,使得应用服务器203可以获知业务请求,并根据预设应用处理业务请求。这样在终端设备201可以对应用服务器203中的预设应用能够正常访问的基础上,应用代理服务器202可以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用户标识,进而对访问预设应用的用户进行区分。
另外,终端设备201不能够直接获取应用服务器203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对预设应用进行访问,而是通过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获取应用数据库中存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对预设应用进行访问。在该情况下,IP地址和端口标识存储于应用数据库中,终端设备201不会获知直接获取应用服务器203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避免了终端设备201泄露IP地址和端口标识,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201访问预设应用的安全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图2,如图4所示,该应用访问系统20还可以包括:后端服务器205。
终端设备201,还用于生成应用订阅请求,并向后端服务器205发送应用订阅请求。
其中,应用订阅请求包括: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业务请求。
后端服务器205,用于接收终端设备201的应用订阅请求,根据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生成目标请求标识,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生成应用访问请求,并向终端设备201发送应用访问请求。
终端设备201,还用于接收来自后端服务器205的应用访问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应用标识也可以用于表征上述应用服务器203的标识。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终端设备201与后端服务器205之间无法直接通信,则终端设备201向门户服务器204发送应用订阅请求。相应的,门户服务器204接收来自终端设备201的应用订阅请求,并向后端服务器205发送应用订阅请求。相应的,后端服务器205接收来自门户服务器204的应用订阅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应用订阅请求还可以称为应用购买请求。
可选的,后端服务器205还可以向应用数据库301发送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应用数据库301接收上述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并存储上述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后续应用数据库301可以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终端设备201与后端服务器205之间无法直接通信,则后端服务器205向门户服务器204发送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门户服务器204接收来自后端服务器205的目标请求标识,并向终端设备201发送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终端设备201接收来自门户服务器204的目标请求标识。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访问系统,终端设备201生成应用订阅请求(即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并向后端服务器205发送应用订阅请求。在后端服务器205接收到上述应用订阅请求之后,可以根据上述应用订阅请求中的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确定目标请求标识,使得终端设备201可以在应用访问请求中加入目标请求标识,便于后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可以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区分访问预设应用的用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还用于:
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访问次数。
其中,访问次数为根据用户标识访问预设应用的次数。
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
可选的,如图3所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可以包括:内存数据库302。
内存数据库302,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201的应用访问请求,从上述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目标请求标识,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访问次数,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并在预设时间段内向应用数据库301发送访问次数。
可选的,内存数据库302可以位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之外,应用访问系统20之中。在该情况下,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在接收到上述应用访问请求之后,从上述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目标请求标识,并向内存数据库302发送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内存数据库302接收来自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的字符串。内存数据库302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访问次数,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上述访问次数。相应的,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接收上述访问次数,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上述访问次数。后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接收上述访问次数之后,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并向内存数据库302发送更新后的访问次数。内存数据库302接收上述更新后的访问次数,并将上述更新后的访问次数覆盖了原先内存数据库302存储的访问次数。在预设时间段内,内存数据库302还可以向应用数据库301发送上述更新后的访问次数。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访问系统,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可以获取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统计用户访问预设应用的访问次数,并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这样当运营商根据终端设备访问应用的次数时,应用访问系统可以为运营商提供收费依据。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图2,如图4所示,该应用访问系统20还可以包括:镜像仓库206、以及预设应用对应的容器207。镜像仓库206包括:预设应用的安装包。预设应用对应的容器207为应用服务器203中的容器。
后端服务器205,还用于获取应用标识,并向镜像仓库206发送应用标识。
镜像仓库206,用于接收来自后端服务器205的应用标识,根据应用标识确定安装包,并向后端服务器205发送安装包。
后端服务器205,还用于接收来自镜像仓库206的安装包,并将预设应用安装于预设应用对应的容器中。
可选的,后端服务器205,还用于为预设应用分配IP地址和端口标识,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中的内存数据库302发送上述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
相应的,内存数据库302,还用于接收来自后端服务器205的上述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并存储上述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三者的对应关系,以便后续应用数据库301可以根据应用标识确定IP地址和端口标识。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访问系统,后端服务器205可以从镜像仓库206中获取预设应用的安装包,并将预设应用安装于预设应用对应的容器中,为后续终端设备201访问预设应用做准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203,还用于根据业务请求生成业务处理结果,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业务处理结果。
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还用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203的业务处理结果,并向终端设备201发送业务处理结果。
终端设备201,还用于接收来自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的业务处理结果。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访问系统,在应用服务器203生成业务处理结果之后,应用服务器203可以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发送业务处理结果。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接收到来自于应用服务器203的业务处理结果之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202可以将业务处理结果发送至终端设备201,以便于终端设备201可以将业务处理结果呈现给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应用访问20系统中包括一个应用服务器203为例进行说明,应用访问系统20中还可以包括多个应用服务器203,本申请对应用服务器203的数量不做任何限定。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应用访问方法,能够识别访问应用的用户。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01、终端设备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相应的,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访问请求。
其中,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访问请求用于请求处理业务请求。预设应用为安装在应用服务器中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50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终端设备向门户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相应的,门户服务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访问请求。门户服务器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相应的,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来自门户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设应用安装在预设应用对应的容器中。预设应用对应的容器为应用服务器中的容器。预设应用的安装包存储在镜像仓库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终端设备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之前,应用服务器的容器中需要安装上述预设应用。具体为:后端服务器获取应用标识,并向镜像仓库发送应用标识。在镜像仓库接收到上述应用标识之后,镜像仓库可以根据应用标识确定安装包,并向后端服务器发送安装包。在后端服务器接收到上述安装包之后,后端服务器可以将预设应用安装于预设应用对应的容器中。
可选的,后端服务器可以为预设应用分配IP地址和端口标识,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上述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相应的,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接收来自后端服务器的上述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并存储上述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三者的对应关系,以便后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应用标识确定IP地址和端口标识。
S502、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从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目标请求标识之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上述目标请求标识识别出访问预设应用的用户。
S503、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请求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上述IP地址、端口标识、以及业务请求创建一个访问地址(记为访问地址#1)。例如,访问地址#1为http://IP地址:端口标识/业务请求。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将上述业务请求转发至访问地址#1,这样应用服务器可以接收到上述业务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包括应用数据库。在该情况下,应用数据库根据上述目标请求标识、以及自身存储的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上述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应用标识。应用数据库根据上述应用标识、以及自身存储的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上述应用标识对应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这样就确定了安装有上述预设应用的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
可选的,应用数据库可以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之外,应用访问系统中。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应用访问方法,终端设备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应用访问请求。该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该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标识之间的关系。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到上述应用访问请求之后,应用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上述目标请求标识确定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并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请求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使得应用服务器可以获知业务请求。这样在终端设备可以对应用服务器中的预设应用能够正常访问的基础上,应用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用户标识,进而对访问预设应用的用户进行区分。
另外,终端设备不能够直接获取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对预设应用进行访问,而是通过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对预设应用进行访问。在该情况下,终端设备不会获知直接获取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标识,避免了终端设备泄露IP地址和端口标识,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访问预设应用的安全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图5,如图6所示,上述S502可以具体通过以下S601-S602实现。
S601、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应用标识。
其中,第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目标请求标识与应用标识之间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包括应用数据的情况下,上述S60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中的应用数据库可以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应用标识。
在应用数据位于上述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之外,应用访问系统之中的情况下,上述S60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向应用数据库发送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应用数据库接收来自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的目标请求标识。应用数据库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应用标识,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应用标识。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映射关系还可以用于表征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示例性,第一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表1所示。
表1
用户标识 应用标识 目标请求标识
131*******5 a123 a11312****3***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种示例,上述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S602、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应用标识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IP地址和端口标识。
其中,第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之间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包括应用数据的情况下,上述S602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中的应用数据库可以根据应用标识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IP地址和端口标识。
在应用数据位于上述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之外,应用访问系统中的情况下,上述S602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向应用数据库发送应用标识。相应的,应用数据库接收来自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的应用标识。应用数据库根据应用标识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IP地址和端口标识。
示例性,第二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表2所示。
表2
应用标识 IP地址 端口标识
a123 1*4.***.***.187 456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种示例,上述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应用访问方法,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先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应用标识,再根据应用标识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IP地址和端口标识,这样便于后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请求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5所示的方法是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上述目标请求标识识别出IP地址和端口标识,并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请求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在应用服务器接收到业务请求之后,应用服务器还会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业务处理结果,再由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向终端设备发送业务处理结果,以便于终端设备将业务处理结果呈现给用户。结合图5,如图7所示,在上述S503之后,应用访问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S701至S702。
S701、应用服务器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业务处理结果。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业务处理结果为应用服务器处理上述业务请求生成的业务处理结果。
S702、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向终端设备发送业务处理结果。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702的具体实现过程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向门户服务器发送业务处理结果。相应的,门户服务器接收来自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门户服务器向终端设备发送业务处理结果。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门户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并向用户呈现上述业务处理结果。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应用访问方法,在应用服务器生成业务处理结果之后,应用服务器可以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业务处理结果。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到来自于应用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之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将业务处理结果发送至终端设备,以便于终端设备可以将业务处理结果呈现给用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图7,如图8所示,在上述S501之前,终端设备获取上述目标请求标识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通过以下S801-S804实现。
S801、终端设备生成应用订阅请求。
其中,应用订阅请求包括: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所述业务请求。
S802、终端设备向后端服务器发送应用订阅请求。相应的,后端服务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订阅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802的具体实现过程为:终端设备向门户服务器发送应用订阅请求。相应的,门户服务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订阅请求。门户服务器向后端服务器发送应用订阅请求。相应的,后端服务器接收来自门户服务器发送应用订阅请求。
S803、后端服务器根据上述应用订阅请求中的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生成目标请求标识。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后端服务器可以将上述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中的字符进行乱序,再将上述乱序后的字符重新排列得到目标请求标识。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后端服务器可以将上述应用标识排列至上述用户标识之后,得到目标请求标识。
S804、后端服务器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应用访问请求。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后端服务器的应用访问请求。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后端服务器还会向内存数据库(内存数据库可以为位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中,还可以位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外,且应用访问系统中)发送上述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内存数据库接收来自后端服务器的上述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并存储上述用户标识、应用标识、以及目标请求标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访问系统,终端设备生成应用订阅请求(即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并向后端服务器发送应用订阅请求。在后端服务器接收到上述应用订阅请求之后,可以根据上述应用订阅请求中的用户标识和应用标识确定目标请求标识,使得终端设备可以在应用访问请求中加入目标请求标识,便于后续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区分访问预设应用的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5所示的方法是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上述目标请求标识识别出用户的标识。为了能够为运营商提供计费数据,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还可以对预设用户访问应用的次数进行统计。结合图8,如图9所示,在上述S503或者上述S702之后,应用访问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S901至S902。
S901、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获取访问次数。
其中,访问次数为根据用户标识访问预设应用的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包括内存数据的情况下,上述S90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目标请求标识,从自身的内存数据库中查询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访问次数。
在内存数据位于上述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之外,应用访问系统之中的情况下,上述S90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向内存数据库发送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内存数据库接收来自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的目标请求标识。内存数据库根据目标请求标识、以及自身存储的目标请求标识和访问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访问次数,并向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访问次数。相应的,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来自内存数据库的访问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方式仅适用于运营商以用户访问应用的次数为依据进行计费的场景中。
S902、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增量值可以由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一般情况下,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将预设增量值设置为1。在该情况下,若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接收到访问次数(记为N,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则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根据预设增量值(即1),更新后的访问次数(即N+1)。
一种示例,当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获取的访问次数为5时,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确定更新后的访问次数为6(即5+1=6)。
又一种示例,当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获取的第一次数为0(即上述内存数据库中不存在与上述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数据)时,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确定更新后的访问次数为1(即0+1=1)。
可选的,若内存数据库位于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之外,应用访问系统之后,则在上述内存数据库接收来自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的第二次数之后,内存数据库可以在预设时间段内向应用数据库发送更新后的访问次数和目标请求标识。相应的,应用数据库接收来自内存数据库的更新后的访问次数和目标请求标识,并存储上述更新后的访问次数和目标请求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时间段可以为应用访问系统的资源使用率较低的时间段。例如,预设时间为0:00-4:00。又例如,预设时间为12:00-13:00。预设时间段可以由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不做任何限制。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应用访问方法,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可以获取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统计用户访问预设应用的第一次数,并根据上述第一次数确定第二次数,以便于后续内存数据库可以根据第二次数更新第一次数,这样当运营商根据终端设备访问应用的次数时,应用访问系统可以为运营商提供收费依据。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应用访问方法可以由通信装置实现。通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公开实施例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生成的通信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公开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通信装置100可以用于执行图5-图9所示的应用访问方法。该通信装置100包括:通信单元1001和处理单元1002。
通信单元1001,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访问请求。
其中,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访问请求用于请求处理业务请求。
处理单元1002,用于根据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端口标识;
处理单元1002,还用于根据IP地址和端口标识,请求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1002,具体用于:根据目标请求标识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应用标识;第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目标请求标识与应用标识之间的关系;根据应用标识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IP地址和端口标识;第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应用标识、IP地址、以及端口标识之间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1001,还用于获取与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访问次数;访问次数为根据用户标识访问预设应用的次数;处理单元1002,还用于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访问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1001,还用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业务处理结果为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后生成的业务处理结果。通信单元1001,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业务处理结果。
图11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装置110的又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10包括:通信接口1101和处理器1102。通信接口11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执行上述通信单元1001执行的步骤。处理器1102用于对通信装置11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执行上述处理单元1002执行的步骤,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装置11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103和总线1104,存储器1103用于存储通信装置11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上述处理器1102可以是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该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
存储器1103可以是通信装置110中的存储器等,该存储器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该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硬盘或固态硬盘;该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总线1104可以是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11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1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移动网络UDP业务拥塞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网络设备执行该指令时,该网络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方法流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寄存器、硬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应用访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设备、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以及应用服务器;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安装有预设应用;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获取应用访问请求,并向所述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所述应用访问请求;所述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所述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所述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所述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应用访问请求用于请求处理所述业务请求;
所述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应用访问请求;从所述应用访问请求中获取所述目标请求标识;根据所述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所述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所述应用服务器的端口标识;根据所述IP地址和所述端口标识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业务请求;
所述应用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业务请求,并指示所述预设应用处理所述业务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访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访问系统还包括:后端服务器;
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生成应用订阅请求,并向所述后端服务器发送所述应用订阅请求;所述应用订阅请求包括:所述用户标识、所述应用标识、以及所述业务请求;
所述后端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应用订阅请求;根据所述用户标识和所述应用标识生成所述目标请求标识;根据所述目标请求标识和所述业务请求生成所述应用访问请求;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应用访问请求;
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应用访问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访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目标请求标识确定访问次数;所述访问次数为根据所述用户标识访问所述预设应用的次数;
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所述访问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访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用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业务请求生成业务处理结果,并向所述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发送所述业务处理结果;
所述应用访问代理服务器,还用于接收所述业务处理结果,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业务处理结果;
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业务处理结果。
5.一种应用访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应用访问请求;所述应用访问请求包括:目标请求标识和业务请求;所述目标请求标识用于表征所述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与预设应用的应用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应用访问请求用于请求处理所述业务请求;
根据所述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所述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端口标识;
根据所述IP地址和所述端口标识,请求应用服务器处理所述业务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请求标识确定与所述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端口标识,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请求标识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应用标识;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目标请求标识与所述应用标识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述应用标识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所述IP地址和所述端口标识;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应用标识、所述IP地址、以及所述端口标识之间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IP地址和所述端口标识,请求所述应用服务器处理所述业务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与所述目标请求标识对应的访问次数;所述访问次数为根据所述用户标识访问所述预设应用的次数;
根据预设增量值,更新所述访问次数。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IP地址和所述端口标识,请求所述应用服务器处理所述业务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结果;所述业务处理结果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处理所述业务请求后生成的业务处理结果;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业务处理结果。
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中所述的应用访问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其特征在于,当计算机执行该指令时,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权利要求5-8任一项中所述的应用访问方法。
CN202111605276.9A 2021-12-24 2021-12-24 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3381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5276.9A CN114338133B (zh) 2021-12-24 2021-12-24 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5276.9A CN114338133B (zh) 2021-12-24 2021-12-24 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8133A true CN114338133A (zh) 2022-04-12
CN114338133B CN114338133B (zh) 2023-07-07

Family

ID=81013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05276.9A Active CN114338133B (zh) 2021-12-24 2021-12-24 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81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6907A (zh) * 2022-05-18 2022-07-08 北京结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端产品的接入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5373A (zh) * 2015-10-12 2016-01-13 天津市普迅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容器云平台系统的搭建及运行方法
CN106817411A (zh) * 2016-12-28 2017-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访问请求的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7018155A (zh) * 2017-05-31 2017-08-04 南京燚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外网终端安全访问内网特定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US20200236187A1 (en) * 2019-01-17 2020-07-23 Servicenow, Inc. Discovery and service mapping of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proxies
CN111881470A (zh) * 2020-07-20 2020-11-03 易通星云(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数据访问方法及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10818A (zh) * 2021-02-23 2021-06-2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访问限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72901A (zh) * 2021-08-30 2021-11-19 济南浪潮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访问请求处理方法、容器云平台、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5373A (zh) * 2015-10-12 2016-01-13 天津市普迅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容器云平台系统的搭建及运行方法
CN106817411A (zh) * 2016-12-28 2017-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访问请求的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7018155A (zh) * 2017-05-31 2017-08-04 南京燚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外网终端安全访问内网特定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US20200236187A1 (en) * 2019-01-17 2020-07-23 Servicenow, Inc. Discovery and service mapping of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proxies
CN111881470A (zh) * 2020-07-20 2020-11-03 易通星云(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数据访问方法及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10818A (zh) * 2021-02-23 2021-06-2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访问限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72901A (zh) * 2021-08-30 2021-11-19 济南浪潮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访问请求处理方法、容器云平台、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谢超群;: "基于Kubernetes容器云的应用研究",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no. 04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6907A (zh) * 2022-05-18 2022-07-08 北京结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端产品的接入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8133B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13225B1 (en) Provider-arbitrated 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policies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CN11067740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973573B2 (en) Concurrency reduction service
US974917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allocation of cloud resources
US11032202B2 (en) Load balancing in data hosting systems
US2018037576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miting access to cloud-based resources including transmission between l3 and l7 layers using ipv6 packet with embedded ipv4 addresses and metadata
US10834134B2 (en) System,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moving target defense
US10657182B2 (en) Similar email spam detection
US20230231825A1 (en) Routing for large server deployments
CN115269184A (zh) 函数即服务(faas)执行分配器
CN105791254B (zh) 网络请求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US11645424B2 (en) Integrity verification in cloud key-value stores
CN104866976A (zh) 面向多租户的管理信息系统
CN114666159A (zh) 一种云服务系统、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US11785054B2 (en) Deriving system architecture from security group relationships
US9729652B2 (en) Dynamically affinitizing users to a version of a website
CN204695386U (zh) 面向多租户的管理信息系统
CN114338133B (zh) 应用访问系统、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934202A (zh) 一种数据管理方法、系统、数据服务网关及存储介质
CN111338750A (zh) 执行节点的压力调节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US20180041589A1 (en) Enforced registry of cookies through a theme template
US20230195858A1 (en) Programmable model-driven license management and enforcement in a multi-tenant system
CN114006757B (zh) Gis服务的访问控制方法、装置、架构、介质及设备
US1095858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performing load balancing over an overlay network
US10972374B1 (en) Managed time service for compute resour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