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6807A -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6807A
CN114336807A CN202011070247.2A CN202011070247A CN114336807A CN 114336807 A CN114336807 A CN 114336807A CN 202011070247 A CN202011070247 A CN 202011070247A CN 114336807 A CN114336807 A CN 1143368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harging
temperature
curren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702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7024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68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6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68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充电设备包括电池、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及加热组件,充电控制方法包括:接收来自温度检测模块发送的电池温度;当电池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供电模块向加热组件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当电池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供电模块向加热组件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电池提供第二充电电流,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第一加热电流与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第二加热电流与第二充电电流之和,第一加热电流大于第二加热电流。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电池的充电速率的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Description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电池的充电倍率受到电池温度的一定影响,例如电池在低温下的充电效率较低,充电速度慢,用户无法快速地使用到充电量饱和或充电量足够的充电设备。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提高电池的充电速率,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电池的充电速率的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充电设备,所述充电设备包括电池、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及加热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发送的电池温度;
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
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电池;
至少一个加热组件,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
供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池提供充电电流,及对所述加热组件提供加热电流;
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电池温度;及
充电管理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发送的所述电池温度,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所述的充电设备及供电设备,所述供电设备用于对所述充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通过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发送的电池温度,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二充电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以根据所述电池温度调节所述加热组件的加热电流和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的分配比例,使所述加热电流随着所述电池温度升高而减小,使充电电流随着电池的温度升高而增加,以满足电池在温度升高之后充电倍率也随之增加的特性,以使电池尽可能地实时达到饱和充电倍率,进而提高电池的充电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的电路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充电倍率与温度的曲线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充电倍率与温度区间的映射表;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设备的多个电池之间相互充电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充电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充电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充电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充电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适应性地结合,以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1000,包括充电设备100及供电设备200,所述供电设备200用于对所述充电设备100供电。供电设备200可为外部移动电源、外部不可移动电源等。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100。充电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子书阅读器、MP3(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播放器、MP4(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Layer IV)播放器、膝上型便携计算机、车载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任意一种具有电池的电子产品。当然,充电设备100还可以为可充电交通工具、可充电智能家居、机器人等。本申请实施例以手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扩展应用至其他可适用的电子产品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充电设备100。请参阅图1,所述充电设备100包括负载系统10、充电管理模块20、供电模块40、至少一个电池50、温度检测模块60及至少一个加热组件70。
请参阅图2,电池50包括电池封装壳51及设于电池封装壳51内的电芯52、电池保护板53。电池保护板53电连接电芯52的正负极极耳,以对电芯52进行过充、过放、过流、短路及超高温充放电的保护。
加热组件70用于对电池50加热。加热组件70包括但不限于电加热器件,例如,加热电阻。加热电阻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石墨、镍、铝、铜、不锈钢、正温度系数加热电阻(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合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加热电阻的材质包括上述材料外复合一层或多层高分子薄膜组成多层复合材料。本申请对于加热组件70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加热组件70可以设于电池50外或电池50内。
温度检测模块60为温度传感器。本实施例中,温度检测模块60设于电池保护板53上,以检测电池50的温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模块60设于所述电芯52内部,以检测到电芯52中的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的工作温度,使温度检测模块60的温度检测值更加准确。进一步地,温度检测模块6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检测电芯52不同位置的温度,以防止电芯52的温度高于电池50充放电的最高温度阈值,及在电芯52的温度等于电池50充放电的最低温度阈值,快速响应加热组件70对电池50加热,以提高电池50的充放电效率。
请参阅图1,充电管理模块20外接供电设备200,用于管理电池50的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等。充电管理模块20电连接供电模块40,以控制供电模块40的输入输出电流。供电模块40电连接电芯52,以控制电芯52的充放电电流。供电模块40还电连接加热组件70,以控制加热组件70的加热电流,从而调节电池50的温度。
充电管理模块20和供电模块40皆设于主板上。充电管理模块20及供电模块40为可相互独立封装的芯片,即充电管理模块20为充电管理芯片,供电模块40为供电芯片,其中,供电模块40可以为电流源;充电管理模块20及供电模块40也可为集成为一体封装的芯片,换言之,整体封装芯片的一部分电路为充电管理模块20,整体封装芯片的另一部分电路为供电模块4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管理模块20、供电模块40中的至少一者集成为充电设备100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Processor,CPU)的一部分。换言之,充电管理模块20、供电模块40中的至少一者为充电设备100的中央处理器(CPU)中的一部分电路,以提高充电设备100中的电子电路的集成度,减小电子电路所占用的空间。
请参阅图1,充电管理模块20电连接供电模块40、电池保护板53及电池保护板53上的温度检测模块60。充电管理模块20用于实时管理供电模块40及电池保护板53之间的交互。例如,充电管理模块20用于对电池50的充放电方式进行管理,例如恒压方式、恒流方式;还用于对电池50的充放电电流、电压、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根据监测结果对电池50的充放电方式等进行调整,以防止电池50过充、过放、过流、短路及超高温充放电等。
负载系统10包括多个用电模块,负载系统10与充电管理模块20、供电模块40和电芯52形成电芯52的放电回路。
本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充电管理模块2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还可以为充电设备100。
请参阅图3,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0发送的电池50温度。
具体的,温度检测模块60对电池50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或以一定频率进行检测,温度检测模块60将检测到的电池50温度发送至充电管理模块20。充电管理模块2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0发送的电池50温度。
步骤S121: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
步骤S122: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具体的,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的确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在充电管理模块20的制备过程中,将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写入充电管理模块20中;或者,充电管理模块20根据电池50的充电倍率确定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
具体的,充电管理模块20将温度划分为多个温度区间,本实施例中,至少包括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低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高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其中,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可为电池50大于或等于额定充电倍率(例如1.5C)的充电倍率充电的温度区间,例如,15~45℃。本实施例中,定义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为第一目标温度区间。定义低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为第二目标温度区间。定义高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为第三目标温度区间。
可选的,第一温度区间、第二温度区间可皆位于第一目标温度区间,即实现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控制电池50边充电边被加热;或者,第一温度区间位于第一目标温度区间,第二温度区间位第二目标温度区间,如此,实现在低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控制电池50边充电边被加热,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也控制电池50边充电边被加热。换言之,边充电边加热可发生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及低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
本实施例以第一温度区间、第二温度区间皆位于第一目标温度区间为例进行说明。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换言之,在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内,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相同。在不同的温度区间内,供电模块40在充电管理模块20的作用下对电池50的充电电流和加热组件70的加热电流进行的分配。即充电管理模块20根据所述电池50温度调节所述加热组件70的加热电流和所述电池50的充电电流的分配比例,使所述加热电流随着所述电池50温度升高而减小,使充电电流随着电池50的温度升高而增加。所述加热电流与所述充电电流之和保持不变。
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通过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0发送的电池50温度,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二充电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以根据所述电池50温度调节所述加热组件70的加热电流和所述电池50的充电电流的分配比例,使所述加热电流随着所述电池50温度升高而减小,使充电电流随着电池50的温度升高而增加,以满足电池50在温度升高之后充电倍率也随之增加的特性,以使电池50尽可能地实时达到饱和充电倍率,进而提高电池50的充电速率。
而且,充电管理模块20通过控制供电模块40在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内的输出电流不变,如此,可通过将电池50边充电边被加热的作用温度范围划分数量较多的温度区间,实现电池50的充电电流逐渐增加,及加热组件70的加热温度逐渐减小,电池50的充电电流变化的线性度更好,防止充电电流突变,对电池50内部的电化学速率及生成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在温度检测发生偏差时,若在15℃以下电流突然增大,大于电池50在15℃时的可充电倍率,可能导致电池50的过流,进而对电池50的充电过程造成影响,本申请中电池50的充电电流变化的线性度更好可防止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或外的电流突变,提高电池50的安全性和充电速率。
请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0发送的电池50温度。
具体的,温度检测模块60对电池50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或以一定频率进行检测,温度检测模块60将检测到的电池50温度发送至充电管理模块20。充电管理模块2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0发送的电池50温度。
步骤S220:获取所述电池50的充电倍率,建立所述充电倍率与所述电池50温度的映射关系。
具体的,充电管理模块20实时地或以一定频率接收电池保护板53发送的电池50的充电倍率及温度检测模块60发送的电池50温度,并将电池50的电池50温度于在当前温度下的充电倍率建立映射关系。换言之,电池50的电池50温度与当前温度下的充电倍率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请参阅图5,根据该映射关系生成电池50的充电倍率随着电池50温度变化的曲线。
步骤S230:根据所述充电倍率及所述映射关系确定第一目标温度区间及第二目标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目标温度区间为所述电池50以大于或等于额定充电倍率充电的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温度大于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
具体的,确定电池50在额定充电倍率下充电所对应的温度范围为第一目标温度区间。其中,额定充电倍率可为1.5C。由此,可以根据电池50的充电倍率随着电池50温度变化的曲线关系确定第一目标温度区间,例如,15℃~45℃。根据第一目标温度区间确定第二目标温度区间。第二目标温度区间与第一目标温度区间连续或不连续,例如,第二目标温度区间为-15℃~15℃或-15℃~10℃。
步骤S240:在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或者,在所述第一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一温度区间,在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二温度区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换言之,充电管理模块20控制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对电池50边充电边加热。充电管理模块20将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划分为多个温度区间。多个温度区间包括第一温度区间及第二温度区间。其中,第一温度区间内的最大值小于第二温度区间内的最小值。第一温度区间及第二温度区间为连续的温度区间,例如:第一温度区间为15℃~20℃(包括15℃,但不包括20℃),第二温度区间为20℃~25℃(包括20℃,但不包括25℃)。第一温度区间及第二温度区间也可以为不连续的温度区间,例如:第一温度区间为15℃~20℃(包括15℃,但不包括20℃),第二温度区间为25℃~30℃(包括25℃,但不包括30℃)。
进一步地,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所包括的温度区间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等等。每个温度区间的温度范围可以相同或不同。可选的,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15℃~45℃包括六个温度区间,且每个温度区间内的温度范围为6℃。可选的,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所包括的温度区间内的温度范围不同,其中,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的较低温段和较高温段的温度区间内的温度范围相对较小,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的中间温段的温度区间内的温度范围相对较大。例如,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15℃~45℃包括八个温度区间,分别为15℃~17℃,17℃~20℃,20℃~25℃,25℃~30℃,30℃~35℃,35℃~40℃,40℃~43℃,43℃~45℃。其中,较低温段15℃~20℃的每个温度区间温度范围小于中间温段的每个温度区间20℃~40℃的温度范围。较高温段40℃~45℃的每个温度区间温度范围小于中间温段的每个温度区间20℃~40℃的温度范围。换言之,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的较低温段、较高温段的划分密度大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的中间温段的划分密度。
通过设置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的较低温段、较高温段的划分密度大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的中间温段的划分密度,以使温度检测模块60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的边缘温段(即较低温段、较高温段)的监测力度更强,以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的边缘温段后续的电流调节为逐步增加或逐步逐渐小,以使电池50内部的充放电反应速率逐步增加,避免出现电流突然增加而导致电池50内部的充放电反应速率突变,易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一温度区间,在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二温度区间。换言之,充电管理模块20控制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或低于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对电池50边充电边加热。例如:第一温度区间为0℃~15℃(包括0℃,但不包括15℃),第二温度区间为15℃~25℃(包括15℃,但不包括25℃)。第一温度区间及第二温度区间也可以为不连续的温度区间,例如:第一温度区间为0℃~15℃(包括0℃,但不包括15℃),第二温度区间为25℃~30℃(包括25℃,但不包括30℃)。
步骤S251: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
步骤S252: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具体的,充电管理模块20将接收到的所述电池50温度与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值、最小温度值进行比较。当充电管理模块20接收到的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充电管理模块20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
充电管理模块20将接收到的所述电池50温度与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值、最小温度值进行比较。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充电管理模块20根据所述电池50温度调节所述加热组件70的加热电流和所述电池50的充电电流的分配比例,使所述加热电流随着所述电池50温度升高而减小,使充电电流随着电池50的温度升高而增加,以满足电池50在温度升高之后充电倍率也随之增加的特性,以使电池50尽可能地实时达到饱和充电倍率,进而提高电池50的充电速率。
而且,充电管理模块20通过控制供电模块40在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内的输出电流不变,如此,可通过将电池50边充电边被加热的作用温度范围划分数量较多的温度区间,实现电池50的充电电流逐渐增加,及加热组件70的加热温度逐渐减小,电池50的充电电流变化的线性度更好,防止充电电流突变,对电池50内部的电化学速率及生成物造成不利影响;若在15℃以下电流突然增大,大于电池50在15℃时的可充电倍率,可能导致电池50的过流,进而对电池50的充电过程造成影响,本申请中电池50的充电电流变化的线性度更好可防止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或外的电流突变,提高电池50的安全性和充电速率。
步骤251还包括:获取所述电池50在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第一充电倍率;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使得所述电池50的充电倍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充电倍率;根据所述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间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一加热电流,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所述第一加热电流。
具体的,充电管理模块20根据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电池50在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第一充电倍率,例如1.0C,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例如10A。所述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为20A,则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为10A。
步骤252还包括:获取所述电池50在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第二充电倍率;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使得所述电池50的充电倍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充电倍率;根据所述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间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加热电流,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具体的,充电管理模块20根据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电池50在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第一充电倍率,例如1.5C,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例如15A。所述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为20A,则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为5A。
充电管理模块20根据所述电池50温度调节所述加热组件70的加热电流和所述电池50的充电电流的分配比例,使所述加热电流随着所述电池50温度升高而减小,使充电电流随着电池50的温度升高而增加,以满足电池50在温度升高之后充电倍率也随之增加的特性,以使电池50尽可能地实时达到饱和充电倍率,进而提高电池50的充电速率。
步骤S253:当所述电池50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三加热电流,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阀值小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内的最小值,所述第三加热电流等于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
具体的,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电池50的第一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值或者小于第一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温度值的温度。当所述电池50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电池50的充电倍率低,充电管理模块20控制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全部提供给加热组件70,以使加热组件70能够快速地加热,进而快速提高电池50温度到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以使电池50能够很快地从低温下提高充电倍率,实现电池50在低温下的快速充电。
通过控制第三加热电流等于第一加热电流与第一充电电流之和,以使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恒定,本实施方式结合上述的实施方式,从低温至正常充放电温度,电池50的充电电流沿线性变化,防止充电电流突变,对电池50内部的电化学速率及生成物造成不利影响;若在15℃以下电流突然增大,大于电池50在15℃时的可充电倍率,可能导致电池50的过流,进而对电池50的充电过程造成影响,本申请中电池50的充电电流变化的线性度更好可防止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或外的电流突变,提高电池50的安全性和充电速率。
步骤S254:当所述电池50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三充电电流,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阀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区间内的最大值,所述第三充电电流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充电电流对应于电池50在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的充电倍率。
具体的,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电池50的第一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或者大于第一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值的温度。当所述电池50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电池50的充电倍率低,充电管理模块20控制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全部提供给电池50充电而不对加热组件70加热,此时电池50的额定充电倍率也较高,可使电池50以最大的充电倍率充电,提高电池50的充电速率。
通过控制第三充电电流等于第二加热电流与第二充电电流之和,以使供电模块40的输出电流恒定,本实施方式结合上述的实施方式,从低温段至正常充放电温度,再到高温段,电池50的充电电流沿线性逐渐变化,防止充电电流突变,对电池50内部的电化学速率及生成物造成不利影响;若在15℃以下电流突然增大,大于电池50在15℃时的可充电倍率,可能导致电池50的过流,进而对电池50的充电过程造成影响,本申请中电池50的充电电流变化的线性度更好可防止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或外的电流突变,提高电池50的安全性和充电速率。
请参阅图6,当电池50温度在T1~T2区间时,供电模块40调节电芯52和加热组件70的电流分配,确保电芯52的充电电流小于或等于其安全充电倍率C1,剩余的电流提供给加热组件70用于加热电池50。当电池50被加热到T2~T3区间时,充电管理模块20进一步调节供电模块40的电流分配,确保电芯52的充电电流小于或等于其安全充电倍率C2。依次类推,当电池50温度加热到目标温度Tn时,加热组件70停止工作,电池50可实现最大倍率充电Ci。T1~Tn为可以第一目标温度区间。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供电模块40与加热组件70之间通过控制开关连接,供电模块40与电芯52之间通过控制开关连接。开始充电时,充电管理模块20先检测电池50温度,当电池50温度低于第一目标温度区间下限T1时,控制开关将供电模块40与加热组件70连通,电芯52与供电模块40断开,以实现加热组件70对电芯52进行加热。当电池50被加热到目标温度区间T1~T1时,开关将供电模块40与加热组件70断开,同时与电池50芯连接,以实现供电模块40对电芯52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电池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50包括第一电池54和第二电池55,所述加热组件7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热组件70包括第一加热组件71和第二加热组件72。所述第一加热组件71用于加热所述第一电池54。所述第二加热组件72用于加热所述第二电池55。所述充电管理模块20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池54对所述第二加热组件72加热和/或对所述第二电池55充电。所述充电管理模块20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池55对所述第一加热组件71加热和/或对所述第一电池54充电。换言之,第一电池54可作为第二电池55及第二加热组件72的供电设备200,第二电池55可作为第一电池54及第一加热组件71的供电设备200。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池54为主充放电电池50,该第一电池54的容量较大。第二电池55为辅助充放电电池50,该第二电池55的容量相对较小。第二电池55可用于在第一电池54电量过低且在低温时对第一电池54进行充电和对第一加热组件71进行供电,以使第一电池54进行快速充电。第二电池55还可以在第二电池55放电速率较慢时通过对第一加热组件71加热,进行加快第二电池55放电速率,使得充电设备100的使用更加顺畅,不会受到低温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充电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在极端温度下的快速充电,也能提升常规温度下的充电速度,当温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以突破电池50设计的额定充电倍率,大幅度提升电池50的充电速度。同时,也可以提前对电池50内部加热到目标充电温度后,再使用高的充电倍率对电池50进行充电。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100,所述充电设备100包括主板、充电管理模块20、供电模块40、至少一个电池50、温度检测模块60及至少一个加热组件70。
请参阅图2,电池50包括电池封装壳51及设于电池封装壳51内的电芯52、电池保护板53。电池保护板53电连接电芯52的正负极极耳,以对电芯52进行过充、过放、过流、短路及超高温充放电的保护。
加热组件70用于对电池50加热。本申请对于加热组件70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加热组件70可以设于电池50外或电池50内。
温度检测模块60为温度传感器。本实施例中,温度检测模块60设于电池保护板53上,以检测电池50的温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模块60设于所述电芯52内部,以检测到电芯52中的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的工作温度,使温度检测模块60的温度检测值更加准确。进一步地,温度检测模块6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检测电芯52不同位置的温度,以防止电芯52的温度高于电池50充放电的最高温度阈值,及在电芯52的温度等于电池50充放电的最低温度阈值,快速响应加热组件70对电池50加热,以提高电池50的充放电效率。
供电模块40用于对所述电池50提供充电电流,及对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加热电流。
请参阅图1,充电管理模块20外接供电设备200,用于管理电池50的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等。充电管理模块20电连接供电模块40,以控制供电模块40的输入输出电流。供电模块40电连接电芯52,以控制电芯52的充放电电流。供电模块40还电连接加热组件70,以控制加热组件70的加热电流,从而调节电池50的温度。
充电管理模块20和供电模块40皆设于主板上。充电管理模块20及供电模块40为可相互独立封装的芯片,即充电管理模块20为充电管理芯片,供电模块40为供电芯片,其中,供电模块40可以为电流源;充电管理模块20及供电模块40也可为集成为一体封装的芯片,换言之,整体封装芯片的一部分电路为充电管理模块20,整体封装芯片的另一部分电路为供电模块4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管理模块20、供电模块40中的至少一者集成为充电设备100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Processor,CPU)的一部分。换言之,充电管理模块20、供电模块40中的至少一者为充电设备100的中央处理器(CPU)中的一部分电路,以提高充电设备100中的电子电路的集成度,减小电子电路所占用的空间。
充电管理模块20电连接供电模块40、电池保护板53及电池保护板53上的温度检测模块60。充电管理模块20用于实时管理供电模块40及电池保护板53之间的交互。例如,充电管理模块20用于对电池50的充放电方式进行管理,例如恒压方式、恒流方式;还用于对电池50的充放电电流、电压、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根据监测结果对电池50的充放电方式等进行调整,以防止电池50过充、过放、过流、短路及超高温充放电等。
充电管理模块20用于执行上述所述的任意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0发送的所述电池50温度,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一充电电流;当所述电池50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40向所述加热组件70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50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通过上述设计,充电设备100可根据所述电池50温度调节所述加热组件70的加热电流和所述电池50的充电电流的分配比例,使所述加热电流随着所述电池50温度升高而减小,使充电电流随着电池50的温度升高而增加,以满足电池50在温度升高之后充电倍率也随之增加的特性,以使电池50尽可能地实时达到饱和充电倍率,进而提高电池50的充电速率。
而且,充电管理模块20通过控制供电模块40在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内的输出电流不变,如此,可通过将电池50边充电边被加热的作用温度范围划分数量较多的温度区间,实现电池50的充电电流逐渐增加,及加热组件70的加热温度逐渐减小,电池50的充电电流变化的线性度更好,防止充电电流突变,对电池50内部的电化学速率及生成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在温度检测发生偏差时,若在15℃以下电流突然增大,大于电池50在15℃时的可充电倍率,可能导致电池50的过流,进而对电池50的充电过程造成影响,本申请中电池50的充电电流变化的线性度更好可防止在正常充放电温度区间内或外的电流突变,提高电池50的安全性和充电速率。
请参阅图8,所述电芯52包括电芯封装壳521及设于所述电芯封装壳521内的正极极片522、负极极片523。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70设于所述电池封装壳51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9,所述加热组件70设于所述电池封装壳51内且设于所述电芯封装壳521外。在再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0,所述加热组件70设于所述电芯封装壳521内,且夹设于所述正极极片522与所述负极极片523之间。换言之,加热组件70可设于电池50内部或电池50外部,以对电池50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70为加热片,加热组件70夹设于所述正极极片522与所述负极极片523之间,以提高对电芯52的加热效率。加热片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石墨、镍、铝、铜、不锈钢、正温度系数半导体(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合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加热电阻的材质包括上述材料外复合一层或多层高分子薄膜组成多层复合材料。
具体的,请参阅图8,所述电芯52还包括正极极耳524及负极极耳525。所述正极极耳524电连接所述正极极片522。所述负极极耳525电连接所述负极极片523。所述加热组件70包括加热片73,所述加热片73包括第一导电端74和第二导电端75。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1,所述供电模块40包括第一电极端41、第二电极端42、第三电极端43及第四电极端44。所述第一电极端41电连接所述正极极耳524。所述第二电极端42电连接所述负极极耳525。所述第三电极端43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74。所述第四电极端44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75。换言之,电芯52的两个极耳和加热组件70的导电端相互独立,以使加热组件70的导电端不影响原本的电芯52电路,提高电池50的安全性。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0,所述供电模块40包括第一电极端41、第二电极端42及第三电极端43,所述第一电极端41电连接所述正极极耳524,所述第二电极端42电连接所述负极极耳525,所述第三电极端43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74,所述第二导电端75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端41或第二电极端42。换言之,电芯52的一个极耳和加热组件70的一个导电端可复用,以简化电芯52充放电和加热电路结构,实现极耳的多种用途,减小结构数量和使电池50结构更加简单,整体体积小。
可选的,请参阅图7,所述电池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50包括第一电池54和第二电池55。所述加热组件7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热组件70包括第一加热组件71和第二加热组件72。所述第一加热组件71用于加热所述第一电池54。所述第二加热组件72用于加热所述第二电池55。所述充电管理模块20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池54对所述第二加热组件72加热和/或对所述第二电池55充电,所述充电管理模块20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池55对所述第一加热组件71加热和/或对所述第一电池54充电。换言之,第一电池54可作为第二电池55及第二加热组件72的供电设备200,第二电池55可作为第一电池54及第一加热组件71的供电设备200。
换言之,第一电池54可作为第二电池55及第二加热组件72的供电设备200,第二电池55可作为第一电池54及第一加热组件71的供电设备200。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池54为主充放电电池50,该第一电池54的容量较大。第二电池55为辅助充放电电池50,该第二电池55的容量相对较小。第二电池55可用于在第一电池54电量过低且在低温时对第一电池54进行充电和对第一加热组件71进行供电,以使第一电池54进行快速充电。第二电池55还可以在第二电池55放电速率较慢时通过对第一加热组件71加热,进行加快第二电池55放电速率,使得充电设备100的使用更加顺畅,不会受到低温影响。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充电设备,所述充电设备包括电池、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及加热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发送的电池温度;
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
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在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第一充电倍率;
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使得所述电池的充电倍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充电倍率;
根据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电流及所述第一充电电流确定所述第一加热电流,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所述第一加热电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二充电电流;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在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第二充电倍率;
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使得所述电池的充电倍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充电倍率;
根据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电流及所述第二充电电流确定所述第二加热电流,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电池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三加热电流,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阀值小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三加热电流等于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电池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三充电电流,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阀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区间内的最大值,所述第三充电电流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的充电倍率,建立所述充电倍率与所述电池温度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充电倍率及所述映射关系确定第一目标温度区间及第二目标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目标温度区间为所述电池以大于或等于额定充电倍率充电的温度区间;所述第一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温度大于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
在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一温度区间和第二温度区间;或者,在所述第一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一温度区间,在所述第二目标温度区间内确定第二温度区间。
7.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电池;
至少一个加热组件,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
供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池提供充电电流,及对所述加热组件提供加热电流;
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电池温度;及
充电管理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发送的所述电池温度,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一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一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一充电电流;当所述电池温度位于第二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第二加热电流,及向所述电池提供第二充电电流,所述第二温度区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所述第一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流之和,所述第一加热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电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电池封装壳及设于所述电池封装壳内的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电芯封装壳及设于所述电芯封装壳内的正极极片、负极极片;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电池封装壳外;
或者,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电池封装壳内且设于所述电芯封装壳外;
或者,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电芯封装壳内,且夹设于所述正极极片与所述负极极片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电连接所述正极极片,所述负极极耳电连接所述负极极片,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片,所述加热片包括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第一电极端、第二电极端、第三电极端及第四电极端,所述第一电极端电连接所述正极极耳,所述第二电极端电连接所述负极极耳,所述第三电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所述第四电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
或者,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第一电极端、第二电极端及第三电极端,所述第一电极端电连接所述正极极耳,所述第二电极端电连接所述负极极耳,所述第三电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所述第二导电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端或第二电极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电池保护板,所述温度检测模块设于所述电池保护板上。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池包括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组件和第二加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第二电池;所述充电管理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池对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加热和/或对所述第二电池充电,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池对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加热和/或对所述第一电池充电。
12.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设备及权利要求7~11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所述供电设备用于对所述充电设备供电。
CN202011070247.2A 2020-09-30 2020-09-30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Pending CN1143368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70247.2A CN114336807A (zh) 2020-09-30 2020-09-30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70247.2A CN114336807A (zh) 2020-09-30 2020-09-30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6807A true CN114336807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32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0247.2A Pending CN114336807A (zh) 2020-09-30 2020-09-30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680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82566A (zh) * 2022-12-30 2023-03-31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放电管理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介质
CN115882566B (zh) * 2022-12-30 2024-10-22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放电管理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7306A (zh) * 2015-10-21 2015-12-3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充电电流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394264A (zh) * 2016-05-27 2017-02-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电动汽车进行快速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US20170170673A1 (en) * 2014-09-01 2017-06-1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erminal, heat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method for battery
CN107195998A (zh) * 2017-06-20 2017-09-22 上海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方法
CN108011409A (zh) * 2017-10-20 2018-05-08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方法及其装置
CN111384732A (zh) * 2018-12-27 2020-07-07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为车辆的蓄电池充电的方法、蓄电池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CN111532176A (zh) * 2020-05-11 2020-08-14 上海元城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加热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82618A (zh) * 2020-06-23 2020-09-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充电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70673A1 (en) * 2014-09-01 2017-06-1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erminal, heat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method for battery
CN105207306A (zh) * 2015-10-21 2015-12-3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充电电流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394264A (zh) * 2016-05-27 2017-02-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电动汽车进行快速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95998A (zh) * 2017-06-20 2017-09-22 上海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方法
CN108011409A (zh) * 2017-10-20 2018-05-08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方法及其装置
CN111384732A (zh) * 2018-12-27 2020-07-07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为车辆的蓄电池充电的方法、蓄电池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CN111532176A (zh) * 2020-05-11 2020-08-14 上海元城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加热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82618A (zh) * 2020-06-23 2020-09-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充电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82566A (zh) * 2022-12-30 2023-03-31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放电管理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介质
CN115882566B (zh) * 2022-12-30 2024-10-22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放电管理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15296B2 (en)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242373B1 (en) Charging method, adapter, mobile terminal and charging system
JP5459649B2 (ja) 組電池の充電方法及び組電池システム
US8907616B2 (en) Hybrid power supply system
US20160200214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13782811B (zh) 用电设备及电化学装置的加热方法
JPH10322925A (ja) 組電池の単電池間充電率調整装置
JP2008220167A (ja) 直列接続されたエネルギー蓄積装置のための等化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12542870B (zh) 电子设备
KR20200112248A (ko) 배터리 뱅크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9634350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2021506207A (ja) Bms間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13300005A (zh) 电量检测装置和方法、电子设备
US20230378799A1 (en) Charge method and charge apparatus for battery
CN114336807A (zh)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JP5284029B2 (ja) 組電池パック及び組電池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US20220200067A1 (en) Battery control device and mobile battery
CN113839439B (zh) 全时段电池组均衡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910682A (zh) 一种应用于电池供电系统的温控模块、电动车及系统
US20240339853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of battery pack
KR102701844B1 (ko) 배터리 시스템 및 이를 작동시키기 위한 방법
US20230411712A1 (en) Battery equipment discharge blancing method
CN118214126B (zh) 双向串联型电池均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904005B (zh) 用于在低温下最大化充电功率的阳极电位的在线测量
KR102392758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 시스템 및 이의 자가 충방전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