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5656A - 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5656A
CN114335656A CN202111489585.4A CN202111489585A CN114335656A CN 114335656 A CN114335656 A CN 114335656A CN 202111489585 A CN202111489585 A CN 202111489585A CN 114335656 A CN114335656 A CN 114335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channel
cooling liquid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895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5656B (zh
Inventor
赖钧明
戈非
姚萌
杜喜云
陈海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Xianhu Laboratory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Xianhu Labora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Xianhu Laboratory filed Critical Foshan Xianhu Laboratory
Priority to CN2021114895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56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5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5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一体式侧盖板座包括:板座体,板座体集成有氢燃料供给通道、氢气排出通道、空气进气通道、空气排出通道、冷却液流入通道、冷却液流出通道,电堆组结构包括上述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多个电堆体和机箱,机箱的前侧面设置有箱口,多个电堆体设置于机箱内,一体式侧盖板座封堵安装于箱口上,减少了零部件和密封面的数量,提升了空间利用率,简化了管路零件;其中氢燃料供给通道采用多个单独的氢燃料供给支路,氢燃料供给支路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通的氢燃料供给进口、负压腔、文丘里管和氢燃料供给出口,氢气排出通道与多个负压腔之间连通有回氢通道,实现废氢循环系统的废氢回收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背景技术
全球变暖已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需要高度重视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车辆排放。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不受卡诺循环效应的限制,因此效率高于传统内燃机。其中氢燃料电池用氢气和氧气作为原料,排放产物仅为水,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氢燃料电池有望替代传统内燃机,成为新型车辆动力来源。同时快速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大功率多堆集成电堆是一种发展趋势。
由于各个子电堆需要独立的氢气、氧气及冷却液进出口,即每个电堆端板上存在6个通道,对于多堆集成电堆而言,其通道数量更是倍数增长。现有市场上多堆集成电堆主要通过外接管路连接各子电堆通道,零件数量多,空间利用率低,且对于氢气燃料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首先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包括:板座体,板座体集成有氢燃料供给通道、氢气排出通道、空气进气通道、空气排出通道、冷却液流入通道、冷却液流出通道,所述板座体设置有呈前后背向设置的安装前侧和安装后侧;
所述氢燃料供给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板座体右部的多个氢燃料供给支路、共轨喷氢系统,所述氢燃料供给支路前后贯通设置,所述氢燃料供给支路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通的氢燃料供给进口、负压腔、文丘里管和氢燃料供给出口,所述共轨喷氢系统包括供氢气轨与多个氢喷嘴,多个氢喷嘴安装于氢燃料供给进口内;
所述氢气排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左部的多个氢气排出进口、同时与多个氢气排出进口连通的氢气排出腔道,所述氢气排出腔道设置有氢气排出气口,在所述氢气排出腔道与多个负压腔之间连通有回氢通道;
所述空气进气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左部的空气进口、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左部的多个空气出气口,所述空气进口同时与多个空气出气口连通;
所述空气排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右部的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设置于安装前侧右部的空气排出口,所述空气排出口同时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连通;
所述冷却液流入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左部的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左部的冷却液流入进口,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同时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连通;
所述冷却液流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右部的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右部的冷却液流出口,所述冷却液流出口同时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连通。
本方案将氢燃料供给通道、氢气排出通道、空气进气通道、空气排出通道、冷却液流入通道、冷却液流出通道一体式集成于板座体上,电堆组上的多个所述氢气进气口与多个所述氢燃料供给出口一一对接连通,电堆组上的多个所述氢气排气口与多个所述氢气排出进口一一对接连通,电堆组上的多个所述空气进气口与多个空气出气口一一对接连通,电堆组上的多个所述空气排气口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一一对接连通,电堆组上的多个所述冷却液进口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一一对接连通,电堆组上的多个冷却液出口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一一对接连通,减少了零部件和密封面的数量,提升了空间利用率,简化了管路零件,提高了装配工艺性;
其中氢燃料供给通道采用多个单独的氢燃料供给支路,氢燃料供给支路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通的氢燃料供给进口、负压腔、文丘里管和氢燃料供给出口,其中氢气排出通道上的氢气排出腔道与多个负压腔之间连通有回氢通道,共轨喷氢系统设置了多个氢喷嘴分别安装于多个氢燃料供给进口内,氢喷嘴喷射氢气进入文丘里管时,利用射流在负压腔产生负压,抽取回氢通道氢气,回收氢气被喷射氢气裹挟再从氢燃料供给出口喷入子电堆反应,实现废氢循环系统的废氢回收功能,并且采用共轨多点喷射方案,即供氢气轨与多个氢喷嘴分布的方案,充分保证各子电堆燃料一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氢气排出腔道的底部设置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设置有排水口。
本方案案考虑到氢气排气存在一定水汽,为防止氢气排出腔道内凝结水滞留,在氢气排出腔道的底部设置有储水腔,氢气排出腔道内的水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流至储水腔,之后再从排水口排出,实现排水排气功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氢气排出腔道内部分布有呈上下间隔交错排布的多个迷宫挡板,多个迷宫挡板使得所述氢气排出腔道的内部形成呈上下设置的迂回通道,所述氢气排出气口设置于所述迂回通道上端,而所述储水腔设置于所述回通道下端,所述回氢通道的入口靠近所述迂回通道的上端。
本方案通过迂回通道以及迷宫挡板来捕捉水汽,水汽凝结成液滴,也避免回氢掺杂有水汽,实现氢水分离的功能,此外,多个迷宫挡板进一步提高板座体的刚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迷宫挡板设置有设置于所述迂回通道拐弯处的边沿自由端,所述迷宫挡板从背向所述边沿自由端的一端朝向所述边沿自由端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迷宫挡板的水平倾角为5°~10°,所述氢气排出腔道的内部表面积是与所述的氢气排出腔道容积相等的球体表面积的三倍及以上。本方案中的迷宫挡板带有呈倾斜设置,并且水平倾角为5°~10°,可组织液滴汇流在下方的储水腔,氢气排出腔道的内部表面积是与所述的氢气排出腔道容积相等的球体表面积的三倍及以上,这样设置的捕捉水汽效果更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口安装有排水阀,在所述储水腔内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氢气排出气口安装有排气阀。
本方案通过液位传感器来监测储水腔的液位,可根据液位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排水阀,排水阀常闭,当储水腔液位到达设定值,排水阀受控开启排水,而排气阀常闭,通过集成电堆的电控单元根据策略进行控制,排气阀受控开启时,废气随氢气排出气口排出,从而实现自动排水排气功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气进气通道还包括稳压腔,所述空气进口与所述稳压腔连通,且所述空气进口设置于稳压腔的中部,所述稳压腔通过多个空气进气歧管分别与多个空气出气口连通。
本方案的空气进气通道采用整体式、稳压腔、歧管式及中部进气设计方法,通过设计稳压腔和中部布置空气进口,最大程度保证各子电堆空气进气一致性。进一步的,可通过CFD流体计算,在通道内增加导流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气排出通道还包括与空气排出口连通的汇流管腔,所述汇流管腔通过多个空气排出歧管分别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连通,所述空气排出口设置于板座体低端并朝向下设置。
本方案的空气排出通道采用整体式、歧管式、汇流式及一端排气设计方法,通过流道设计,减少各电堆排气相互干扰,减少排气阻力。同时空气排出口下侧低位布置,防止气体出口凝结水堆积滞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液流入通道还包括与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连通的流入总管、多个流入支管,所述流入总管通过多个流入支管分别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设置于流入总管的低端,所述冷却液流出通道还包括与冷却液流出口连通的流出总管、多个流出支管,所述冷却液流出口通过多个流出支管分别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出口设置于流出总管的上端,所述冷却液流出口的高度高于冷却液流入进口。
所述冷却液流入通道和冷却液流出通道均采用总管、支管布局,设计粗短管路减少流动阻力。同时采用低进高出的设计理念,总流入的冷却液流入进口位于冷却系统最低位,总流出的冷却液流出口位于冷却系统最高位,这种设计理念可以顺利带出电堆冷却管路中气泡,防止气泡堆积滞留,减少流动阻力和保证冷却液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堆组结构,其包括上述的一体式侧盖板座,还包括多个电堆体和机箱,所述机箱的前侧面设置有箱口,多个电堆体呈上下叠堆设置于机箱内,所述一体式侧盖板座封堵安装于箱口上,所述电堆体的前端面设置有氢气进气口、氢气排气口、空气进气口、空气排气口、冷却液进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多个所述氢气进气口与多个所述氢燃料供给出口一一对接连通,多个所述氢气排气口与多个所述氢气排出进口一一对接连通,多个所述空气进气口与多个空气出气口一一对接连通,多个所述空气排气口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一一对接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液进口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一一对接连通,多个冷却液出口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一一对接连通。
本方案中的电堆组结构解决了多堆集成电堆通过外接管路连接各子电堆通道而面临零件数量多和空间利用率低难题。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氢气排气口和空气排气口均设置于电堆体端面的下部,所述氢气进气口和空气进气口设置于电堆体端面的上部。
考虑空气排气及氢气排气存在一定水汽,为防止排气出口凝结水滞留,将排气出口统一布置在电堆体下方,这一布置理念也用于一体式侧盖板座的设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具备集成度高、零件品种少、安装简单、密封面少、结构强度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电堆组结构,其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一实施例的氢气排出通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一实施例的空气进气通道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一实施例的空气排出通道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一实施例的冷却液流入通道和冷却液流出通道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一实施例的氢燃料供给支路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一实施例的安装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8,本发明的一种电堆组结构作出如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堆组结构包括一体式侧盖板座、多个电堆体800和机箱900,机箱900的前侧面设置有箱口910,多个电堆体800呈上下叠堆设置于机箱900内,所述一体式侧盖板座封堵安装于箱口910上,其中所述电堆体800的前端面设置有氢气进气口810、氢气排气口820、空气进气口830、空气排气口840、冷却液进口850以及冷却液出口860。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包括板座体100,所述板座体100设置有呈前后背向设置的安装前侧110和安装后侧120,安装后侧120与箱口910紧贴,所述板座体100均布有多个呈前后贯通的安装孔,安装孔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安装。
且板座体100集成有氢燃料供给通道、氢气排出通道、空气进气通道、空气排出通道、冷却液流入通道、冷却液流出通道。
具体地:氢燃料供给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板座体100右部的多个氢燃料供给支路、共轨喷氢系统,所述氢燃料供给支路前后贯通设置,所述氢燃料供给支路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通的氢燃料供给进口210、负压腔220、文丘里管230和氢燃料供给出口240,所述共轨喷氢系统包括供氢气轨300与多个氢喷嘴310,多个氢喷嘴310安装于氢燃料供给进口210内,多个所述氢气进气口810与多个所述氢燃料供给出口240一一对接连通,而氢气排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左部的多个氢气排出进口370、同时与多个氢气排出进口370连通的氢气排出腔道360,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设置有氢气排出气口320,在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与多个负压腔220之间连通有回氢通道330,多个所述氢气排气口820与多个所述氢气排出进口370一一对接连通。氢燃料供给通道采用多个单独的氢燃料供给支路,氢燃料供给支路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通的氢燃料供给进口210、负压腔220、文丘里管230和氢燃料供给出口240,其中氢气排出通道上的氢气排出腔道360与多个负压腔220之间连通有回氢通道330,共轨喷氢系统设置了多个氢喷嘴310分别安装于多个氢燃料供给进口210内,氢喷嘴310喷射氢气进入文丘里管230时,利用射流在负压腔220产生负压,抽取回氢通道330氢气,回收氢气被喷射氢气裹挟再从氢燃料供给出口240喷入子电堆反应,实现废氢循环系统的废氢回收功能,并且采用共轨多点喷射方案,即供氢气轨300与多个氢喷嘴310分布的方案,充分保证各子电堆燃料一致。
进一步地,考虑到氢气排气存在一定的水汽,为防止氢气排出腔道360内凝结水滞留,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的底部设置有储水腔340,所述储水腔340设置有排水口341,氢气排出腔道360内的水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流至储水腔340,之后再从排水口341排出,实现排水排气功能。
同时,为了实现氢水分离的功能,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内部分布有呈上下间隔交错排布的多个迷宫挡板350,多个迷宫挡板350使得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的内部形成呈上下设置的迂回通道,所述氢气排出气口320设置于所述迂回通道上端,而所述储水腔340设置于所述回通道下端,通过迂回通道以及迷宫挡板350来捕捉水汽,水汽凝结成液滴,也避免回氢掺杂有水汽,此外,多个迷宫挡板350进一步提高板座体100的刚度。
并且,所述回氢通道330的入口靠近所述迂回通道的上端。
以及,所述迷宫挡板350设置有设置于所述迂回通道拐弯处的边沿自由端,所述迷宫挡板350从背向所述边沿自由端的一端朝向所述边沿自由端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迷宫挡板350的水平倾角为5°~10°,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的内部表面积是与所述的氢气排出腔道360容积相等的球体表面积的三倍及以上。本方案中的迷宫挡板350带有呈倾斜设置,并且水平倾角为5°~10°,可组织液滴汇流在下方的储水腔340,氢气排出腔道360的内部表面积是与所述的氢气排出腔道360容积相等的球体表面积的三倍及以上,这样设置的捕捉水汽效果更佳。
为了实现自动排水排气功能,所述排水口341安装有排水阀342,在所述储水腔340内安装有液位传感器343,所述氢气排出气口320安装有排气阀321,通过液位传感器343来监测储水腔340的液位,可根据液位传感器343的信号来控制排水阀342,排水阀342常闭,当储水腔340液位到达设定值,排水阀342受控开启排水,而排气阀321常闭,通过集成电堆的电控单元根据策略进行控制,排气阀321受控开启时,废气随氢气排出气口320排出。
本实施例的空气进气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110左部的空气进口400、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左部的多个空气出气口410,所述空气进口400同时与多个空气出气口410连通,多个所述空气进气口830与多个空气出气口410一一对接连通,空气排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右部的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500、设置于安装前侧110右部的空气排出口510,所述空气排出口510同时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500连通,多个所述空气排气口840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500一一对接连通。
具体地:空气进气通道还包括稳压腔420,所述空气进口400与所述稳压腔420连通,且所述空气进口400设置于稳压腔420的中部,所述稳压腔420通过多个空气进气歧管421分别与多个空气出气口410连通空气进气通道采用整体式、稳压腔420、歧管式及中部进气设计方法,通过设计稳压腔420和中部布置空气进口400,最大程度保证各子电堆空气进气一致性,进一步的,可通过CFD流体计算,在通道内增加导流结构;所述空气排出通道还包括与空气排出口510连通的汇流管腔520,所述汇流管腔520通过多个空气排出歧管521分别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500连通,所述空气排出口510设置于板座体100低端并朝向下设置,空气排出通道采用整体式、歧管式、汇流式及一端排气设计方法,通过流道设计,减少各电堆排气相互干扰,减少排气阻力。同时空气排出口510下侧低位布置,防止气体出口凝结水堆积滞留。
本实施例的冷却液流入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左部的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600、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110左部的冷却液流入进口610,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610同时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600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液进口850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600一一对接连通;冷却液流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右部的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700、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110右部的冷却液流出口710,所述冷却液流出口710同时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700连通,多个冷却液出口860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700一一对接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液流入通道还包括与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610连通的流入总管620、多个流入支管630,所述流入总管620通过多个流入支管630分别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600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610设置于流入总管620的低端,所述冷却液流出通道还包括与冷却液流出口710连通的流出总管720、多个流出支管730,所述冷却液流出口710通过多个流出支管730分别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700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出口710设置于流出总管720的上端,所述冷却液流出口710的高度高于冷却液流入进口610,冷却液流入通道和冷却液流出通道均采用总管、支管布局,设计粗短管路减少流动阻力。同时采用低进高出的设计理念,总流入的冷却液流入进口610位于冷却系统最低位,总流出的冷却液流出口710位于冷却系统最高位,这种设计理念可以顺利带出电堆冷却管路中气泡,防止气泡堆积滞留,减少流动阻力和保证冷却液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将氢燃料供给通道、氢气排出通道、空气进气通道、空气排出通道、冷却液流入通道、冷却液流出通道一体式集成于板座体100上,本实施例的电堆组结构解决了多堆集成电堆通过外接管路连接各子电堆通道而面临零件数量多和空间利用率低难题。
考虑空气排气及氢气排气存在一定水汽,为防止排气出口凝结水滞留,本实施例的所述氢气排气口820和空气排气口840均设置于电堆体800端面的下部,所述氢气进气口810和空气进气口830设置于电堆体800端面的上部,将排气出口统一布置在电堆体800下方。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板座体(100),其集成有氢燃料供给通道、氢气排出通道、空气进气通道、空气排出通道、冷却液流入通道、冷却液流出通道,所述板座体(100)设置有呈前后背向设置的安装前侧(110)和安装后侧(120);
所述氢燃料供给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板座体(100)右部的多个氢燃料供给支路、共轨喷氢系统,所述氢燃料供给支路前后贯通设置,所述氢燃料供给支路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通的氢燃料供给进口(210)、负压腔(220)、文丘里管(230)和氢燃料供给出口(240),所述共轨喷氢系统包括供氢气轨(300)与多个氢喷嘴(310),多个氢喷嘴(310)安装于氢燃料供给进口(210)内;
所述氢气排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左部的多个氢气排出进口(370)、同时与多个氢气排出进口(370)连通的氢气排出腔道(360),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设置有氢气排出气口(320),在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与多个负压腔(220)之间连通有回氢通道(330);
所述空气进气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110)左部的空气进口(400)、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左部的多个空气出气口(410),所述空气进口(400)同时与多个空气出气口(410)连通;
所述空气排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右部的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500)、设置于安装前侧(110)右部的空气排出口(510),所述空气排出口(510)同时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500)连通;
所述冷却液流入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左部的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600)、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110)左部的冷却液流入进口(610),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610)同时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600)连通;
所述冷却液流出通道包括呈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后侧(120)右部的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700)、设置于所述安装前侧(110)右部的冷却液流出口(710),所述冷却液流出口(710)同时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70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的底部设置有储水腔(340),所述储水腔(340)设置有排水口(3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内部分布有呈上下间隔交错排布的多个迷宫挡板(350),多个迷宫挡板(350)使得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的内部形成呈上下设置的迂回通道,所述氢气排出气口(320)设置于所述迂回通道上端,而所述储水腔(340)设置于所述回通道下端,所述回氢通道(330)的入口靠近所述迂回通道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迷宫挡板(350)设置有设置于所述迂回通道拐弯处的边沿自由端,所述迷宫挡板(350)从背向所述边沿自由端的一端朝向所述边沿自由端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迷宫挡板(350)的水平倾角为5°~10°,所述氢气排出腔道(360)的内部表面积是与所述的氢气排出腔道(360)容积相等的球体表面积的三倍及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口(341)安装有排水阀(342),在所述储水腔(340)内安装有液位传感器(343),所述氢气排出气口(320)安装有排气阀(3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进气通道还包括稳压腔(420),所述空气进口(400)与所述稳压腔(420)连通,且所述空气进口(400)设置于稳压腔(420)的中部,所述稳压腔(420)通过多个空气进气歧管(421)分别与多个空气出气口(41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排出通道还包括与空气排出口(510)连通的汇流管腔(520),所述汇流管腔(520)通过多个空气排出歧管(521)分别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500)连通,所述空气排出口(510)设置于板座体(100)低端并朝向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流入通道还包括与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610)连通的流入总管(620)、多个流入支管(630),所述流入总管(620)通过多个流入支管(630)分别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600)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入进口(610)设置于流入总管(620)的低端,所述冷却液流出通道还包括与冷却液流出口(710)连通的流出总管(720)、多个流出支管(730),所述冷却液流出口(710)通过多个流出支管(730)分别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700)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出口(710)设置于流出总管(720)的上端,所述冷却液流出口(710)的高度高于冷却液流入进口(610)。
9.一种电堆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体式侧盖板座,还包括多个电堆体(800)和机箱(900),所述机箱(900)的前侧面设置有箱口(910),多个电堆体(800)呈上下叠堆设置于机箱(900)内,所述一体式侧盖板座封堵安装于箱口(910)上,所述电堆体(800)的前端面设置有氢气进气口(810)、氢气排气口(820)、空气进气口(830)、空气排气口(840)、冷却液进口(850)以及冷却液出口(860),多个所述氢气进气口(810)与多个所述氢燃料供给出口(240)一一对接连通,多个所述氢气排气口(820)与多个所述氢气排出进口(370)一一对接连通,多个所述空气进气口(830)与多个空气出气口(410)一一对接连通,多个所述空气排气口(840)与多个空气排出进气口(500)一一对接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液进口(850)与多个冷却液流入出口(600)一一对接连通,多个冷却液出口(860)与多个冷却液流出入口(700)一一对接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堆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排气口(820)和空气排气口(840)均设置于电堆体(800)端面的下部,所述氢气进气口(810)和空气进气口(830)设置于电堆体(800)端面的上部。
CN202111489585.4A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Active CN1143356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9585.4A CN114335656B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9585.4A CN114335656B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656A true CN114335656A (zh) 2022-04-12
CN114335656B CN114335656B (zh) 2023-10-20

Family

ID=81050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89585.4A Active CN114335656B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5656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7876A (ja) * 2000-10-12 2002-04-19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の冷却装置
CN109994751A (zh) * 2019-04-12 2019-07-09 上海楞次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多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分流集成装置
CN209515861U (zh) * 2019-04-12 2019-10-18 上海楞次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多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分流集成装置
CN111048818A (zh) * 2019-12-26 2020-04-2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CN111769315A (zh) * 2020-06-30 2020-10-13 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流体歧管结构
CN112038666A (zh) * 2020-09-10 2020-12-04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空气、氢气和水分配功能的燃料电池集成结构
CN112103547A (zh) * 2020-09-18 2020-12-1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歧管总成
CN112331886A (zh) * 2020-11-03 2021-02-05 苏州弗尔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回氢装置
CN212571063U (zh) * 2020-09-14 2021-02-19 河南豫氢动力有限公司 新型燃料电池集成系统
CN212907810U (zh) * 2020-09-14 2021-04-06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液调节装置及其应用的燃料电池
CN113540545A (zh) * 2021-07-15 2021-10-22 深圳氢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电堆封装箱和燃料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7876A (ja) * 2000-10-12 2002-04-19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の冷却装置
CN109994751A (zh) * 2019-04-12 2019-07-09 上海楞次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多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分流集成装置
CN209515861U (zh) * 2019-04-12 2019-10-18 上海楞次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多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分流集成装置
CN111048818A (zh) * 2019-12-26 2020-04-2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CN111769315A (zh) * 2020-06-30 2020-10-13 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流体歧管结构
CN112038666A (zh) * 2020-09-10 2020-12-04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空气、氢气和水分配功能的燃料电池集成结构
CN212571063U (zh) * 2020-09-14 2021-02-19 河南豫氢动力有限公司 新型燃料电池集成系统
CN212907810U (zh) * 2020-09-14 2021-04-06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液调节装置及其应用的燃料电池
CN112103547A (zh) * 2020-09-18 2020-12-1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歧管总成
CN112331886A (zh) * 2020-11-03 2021-02-05 苏州弗尔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回氢装置
CN113540545A (zh) * 2021-07-15 2021-10-22 深圳氢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电堆封装箱和燃料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少宁等: "大功率铝空气电池堆结构设计综述", 《电池工业》, vol. 18, no. 3, pages 186 - 18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656B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5896A (zh) 一种高集成性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
CN114452724B (zh) 一种汽水分离器及其燃料电池系统
CN214597750U (zh) 一种氢水分离装置与一种氢氧燃料电池系统
WO2023155505A1 (zh) 消防系统以及装配有该消防系统的换电柜
CN114883599A (zh) 一种氢空双引射双循环的燃料电池系统
CN114335656A (zh) 一种集成电堆的一体式侧盖板座及电堆组结构
CN114039063A (zh) 一种用于多堆燃料电池的二次分水装置及多堆燃料电池
CN212571063U (zh) 新型燃料电池集成系统
CN113782777A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分水器以及进氢系统
CN109378502A (zh) 一种汽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膜加湿器
CN217405480U (zh) 一种分水组合件及采用上述分水组合件的燃料电池系统
CN215184096U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氢气水汽分离装置
CN212907810U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液调节装置及其应用的燃料电池
CN112952155B (zh) 一种导流结构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20692072U (zh) 一种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集成装置
CN220138354U (zh) 一种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热量回收装置及系统
CN212517266U (zh) 一种集成式水气分离系统
CN216213570U (zh) 一种带进气旁通的燃料电池用中冷器
CN215184092U (zh) 一种集成泄压阀和关断阀的引射器
CN219106199U (zh) 一种集成式燃料电池歧管总成
CN113417893B (zh) 泄压阀、关断阀和引射器的集成结构
CN218471993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
CN216362135U (zh) 一种用于氢气侧的二次分水装置及多堆燃料电池系统
CN219203210U (zh) 一种中冷器增湿器集成装置、燃料电池发动机及车辆
CN219393432U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安装结构及燃料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