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3217A - 用于固态断路器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固态断路器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3217A
CN114303217A CN202080060826.0A CN202080060826A CN114303217A CN 114303217 A CN114303217 A CN 114303217A CN 202080060826 A CN202080060826 A CN 202080060826A CN 114303217 A CN114303217 A CN 1143032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actuator
cam
bias
actuato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08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L·戈特沙尔克
R·M·斯莱皮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td filed Critical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03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32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4Means for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the switch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contact-making surface, e.g. groov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2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54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switching device and for which no provision exists elsewhere
    • H01H9/548Electromechanical and static switch connected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5Tactile feedback electromechanic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01H71/24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01H71/24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s
    • H01H71/2472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s with rotatable armatures

Landscapes

  •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AREA)
  • Breakers (AREA)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断路器组件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包括旋转螺线管、电动致动器组件和手动致动器组件。该电动致动器组件包括具有致动器的开关组件。该手动致动器组件包括多个初级致动器、连杆组件和凸轮组件。该多个初级致动器包括具有主体的第一致动器。该第一致动器主体被构造为在具有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路径上方移动。该旋转螺线管操作性地联接至该连杆组件。该连杆组件进一步操作性地联接至操作机构横杆。在此配置中,该连杆组件被构造为将至少第一偏置和第二偏置施加到该第一致动器主体。此外,该第一偏置明显不同于所述第二偏置。

Description

用于固态断路器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
背景技术
技术领域
所公开和要求保护的概念涉及一种断路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的断路器操作机构。
背景信息
断路器用于保护电路免于由于过流条件而引起的损坏,该过流条件诸如超载条件或相对高电平的短路或故障条件。也就是说,断路器通常设置在线(即,电力源)与负载(即,使用电力的装置或构造)之间。机械断路器通常包括多对可分离接触件、操作机构和跳闸单元。每对可分离接触件联接至线或负载并且与该线或负载电连通。可分离接触件通常包括可移动接触件和固定/静止接触件。应当理解,断路器包括一对或多对可分离接触件。然而,在下文中,论述了单对可分离接触件。
可移动接触件在断开的第一位置与闭合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可移动接触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可分离接触件不处于电连通,并且无电流穿过断路器。当可移动接触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可分离接触件处于电连通,并且电流穿过断路器。这些可分离接触件可通过设置在壳体组件外部上的致动器手动地操作,或响应于过流条件而自动地操作。也就是说,跳闸单元被构造为检测过流条件。当检测到过流条件时,跳闸单元致动操作机构,从而使可移动接触件快速移动到断开配置。操作机构被进一步构造为使可移动接触件从断开的第一位置移动到闭合的第二位置,并且此后使接触件维持处于闭合的第二位置。机械断路器的一个问题在于可分离接触件的分离(即,电流的中断)比通常期望的情况更慢。
固态断路器以更大的速度中断电流。固态断路器利用固态部件来中断电流和可分离接触件以进行电流隔离。也就是说,固态部件中断电流,并且可分离接触件分离以防止固态部件无法中断的任何迹线电流或(电气)泄漏。固态断路器包括但不限于固态切换电路,该固态切换电路具有被构造为在导通配置与关断配置(即,闭合配置与断开配置)之间切换的固态切换元件(例如,非限制地,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跳闸单元电路以及用于可分离接触件的电动致动器组件。在跳闸单元电路在断路器中检测到即将发生的故障或极高且不可接受的过电压条件时,跳闸单元电路生成信号,该信号将固态切换元件快速切换到关断/断开配置。因此,跳闸单元电路用作用于固态切换元件的操作机构。在下文中,术语“跳闸单元电路”将用于此部件,以便将其与同可分离接触件相关联的“操作机构”区分开来。同时,电动致动器组件为可分离接触件生成切断命令,从而使可分离接触件移动到断开的第一位置。总之,切换“关断的”固态装置和断开的可分离接触件保护负载和相关联的负载电路免于损坏并且使故障或超载条件的源与电力分配系统的其余部分电气和物理隔离。
此外,一些固态断路器包括指示器(有时识别为“标签”),该指示器机械地联结到可分离接触件。也就是说,标签具有视觉表示,例如,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或词语“断开”和“闭合”。标签出现在断路器壳体中的窗口中。因此,例如,当可分离接触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标签显示词语“断开”。当标签机械地联结到可分离接触件并且阻止机械连杆中的击穿时,标签始终显示接触件的状态。然而,标签不显示固态切换元件是否已经“闭合”。因此,一些固态断路器还包括指示器,诸如但不限于耦合到固态切换元件的光。也就是说,例如,当固态切换元件处于导通/闭合配置时,指示灯被照亮。
采用固态装置的一个优点在于,即将发生的故障可在数微秒内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固态装置在接触件分离之前中断电流。因此,当可分离接触件在固态装置处于关断/断开配置之后移动到第一位置时,使在可分离接触件之间形成电弧的机会最小化。
闭合固态断路器是通过跳闸单元电路完成的,如上所述,该跳闸单元电路充当固态切换元件的操作机构。也就是说,闭合固态断路器需要能量,通常是从线汲取的能量。也就是说,跳闸单元电路和/或固态切换元件需要功率以在导通配置与关断配置之间切换。通常从线汲取功率。然而,从线汲取功率要求电流穿过固态断路器。也就是说,可移动接触件必须处于第二位置,即,可分离接触件需要闭合,并且在线中必须存在功率。为了使可移动接触件移动到第二位置,必须对操作机构供电。
例如,用于固态断路器可分离接触件的一种类型的操作机构利用旋转螺线管来使可移动接触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虽然可使用两个旋转螺线管(第一旋转螺线管用于使可移动接触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并且第二旋转螺线管用于使可移动接触件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但是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单个旋转螺线管是双向的并且使可移动接触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双向旋转螺线管由电动致动器组件致动。也就是说,电动致动器组件包括:外部致动器,例如,按钮;以及保持电荷的开关组件,例如,具有电容器或与上述电容器电连通的开关组件。当外部致动器由用户致动时,开关组件释放电荷,该电荷致动双向旋转螺线管,从而致使操作机构使可移动接触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通常,需要按动致动器/按钮以便致动操作机构的程度是轻微的,即,需要较小力的微幅运动。
此外,由于双向旋转螺线管未利用穿过其中的能量分离接触件,因此该双向旋转螺线管通常以比利用穿过其的能量分离接触件的双向旋转螺线管更低的速度操作。一般来讲,移动得更慢的旋转螺线管比更快的旋转螺线管更加安静地操作。此外,旋转螺线管的移动元件设置在旋转螺线管壳体内,该旋转螺线管壳体继而设置在断路器壳体内。因此,用户难以检测旋转螺线管的操作。
在固态断路器处于此配置的情况下,存在可在过流事件之后发生的不同场景。例如:
1)在固态断路器的线侧上不存在功率,在开关组件电容器中不存在电荷,并且标签指示可移动接触件处于断开的第一位置,即,可分离接触件是断开的。察看固态断路器的用户不知道线侧功率是关断的或电容器不具有功率,他们仅知道可分离接触件是断开的。如果用户假设线是通电的,那么他们尝试闭合可分离接触件,并且他们用轻力按动按钮达较短距离以按下开关并且未发生任何情况。也就是说,在没有来自开关组件电容器的能量的情况下,不存在致使操作机构使可移动接触件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能量。在此情况下,标签不指示可分离接触件是闭合的。此外,如果可分离接触件不是闭合的,那么跳闸单元电路无法将固态切换元件改变为导通/闭合配置。
2)在固态断路器的线侧上存在功率,但在电容器中不存在电荷/不存在通向电容器的电荷,并且标签说明断路器是断开的。用户察看断路器并且不知道线侧功率是导通的或电容器不具有功率,他们仅知道可分离接触件是断开的。他们尝试闭合断路器并且他们用轻力按动致动器/按钮达较短距离并且未发生任何情况。同样,标签不指示可分离接触件是闭合的。
3)固态断路器的线侧不具有功率,但电容器仍具有电荷。用户用轻力按压闭合按钮达较短距离;这致使电容器致动螺线管,并且可分离接触件闭合。然而,不存在来自线的功率以允许跳闸单元将固态切换元件的配置从关断/断开配置切换到导通/闭合配置。标签(该标签机械联接至可分离接触件)指示固态断路器是闭合的,但跳闸单元电路无法将固态切换元件改变为导通/闭合配置,原因是不存在来自线的功率。
4)存在通向固态断路器的线侧的功率,并且电容器是带电荷的。用户用轻力按压闭合按钮达较短距离。这致使电容器致动螺线管,并且可分离接触件闭合,跳闸单元上电并且半导体将线连接至负载功率。这是固态断路器的期望操作。
如上所述,存在与具有如上所述的双向旋转螺线管的操作机构相关联的若干问题。首先,如上所述,当用户按压外部致动器时,开关组件电容器可能不具有电荷。在没有开关组件电容器电荷的情况下,双向旋转螺线管无法被电致动。此外,作为用户与操作机构之间的接口的外部致动器不向用户提供指示开关组件和/或双向旋转螺线管的状态的反馈。也就是说,当用户致动外部致动器时,不存在指示开关组件和/或双向旋转螺线管已经如上所述操作的反馈。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除了电动开关组件之外,操作机构还包括手动致动器组件。致动器/开关组件利用相同的外部致动器(按钮)。然而,外部致动器不会提供向用户指示电动致动器组件是否已经被致动和/或手动致动器组件需要被致动的反馈。也就是说,如上所述,旋转螺线管的操作通过多个壳体消声。因此,在其中开关组件不具有电荷的情况下,用户可致动外部致动器并且认为电动致动器组件已经操作。这种用户将不会尝试利用手动致动器组件。另选地,在其中开关组件具有电荷的情况下,用户可致动外部致动器并且认为电动致动器组件尚未操作。因此,用户将尝试在可移动接触件已经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之后利用手动致动器组件。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一些断路器组件包括欠压调节组件,该欠压调节组件被构造为当电压下降到低于所选择的极限时使可移动接触件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欠压调节组件是单独组件,即,欠压调节组件不是操作机构的一部分。因此,添加欠压调节组件增加了断路器的成本。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已知用户优选关于断路器和/或操作机构的特性的对称性。也就是说,例如,如果断路器/操作机构包括两个单独用户接口(例如,按钮),那么用户期望/优选来自按钮的触觉反馈是大体上类似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按钮易于按压并且其他按钮难以按压,那么用户将假设按钮中的一个按钮未正确地操作。因此,期望执行类似或互补动作的致动器组件提供类似的触觉反馈。例如,期望断开和闭合断路器组件的接触件的致动器组件提供类似的触觉反馈。如果此类致动器组件提供不同的触觉反馈,那么这是一个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断路器组件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该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被构造为向用户提供明显不同的反馈,其中该明显不同的反馈通知用户操作机构正在还是已经利用电动致动器组件来使可移动接触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或者该电动致动器组件未能使可移动接触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并且用户必须利用手动致动器组件来使可移动接触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还需要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以向用户提供可移动接触件已经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指示。还需要一种结合到操作机构中的欠压调节组件。还需要一种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该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针对断开致动器和闭合致动器两者提供大体上相同的触觉反馈。
发明内容
这些需要和其他需要通过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案满足,该至少一个实施方案提供用于断路器组件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该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包括:旋转螺线管,该旋转螺线管包括旋转输出轴;电动致动器组件;以及手动致动器组件。该电动致动器组件包括具有致动器的开关组件。该开关组件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旋转螺线管并且被构造为致动所述旋转螺线管。该手动致动器组件包括多个初级致动器、连杆组件和凸轮组件。该多个初级致动器包括具有主体的第一致动器。该第一致动器主体被构造为在具有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路径上方移动。该旋转螺线管操作性地联接至该连杆组件。该连杆组件操作性地联接至该旋转螺线管和该第一致动器主体。该连杆组件被进一步构造为操作性地联接至操作机构横杆。在此配置中,该连杆组件被构造为将至少第一偏置和第二偏置施加到该第一致动器主体。此外,该第一偏置明显不同于所述第二偏置。因此,该连杆组件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一部分中时将所述第一偏置施加到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并且当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中时将所述第二偏置施加到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
应当理解,该第一致动器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当其在该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致动该电动致动器组件,并且当其在该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上方移动时致动该手动致动器组件。此外,由于当第一致动器主体在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一部分与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之间移动时施加到该第一致动器主体的偏置(即,用户感觉到的反馈偏置)明显不同,因此用户被通知关于正利用哪个致动器组件。
也就是说,当用户致动第一致动器时,施加到第一致动器的偏置被进一步传输/传送到用户。也就是说,用户感觉到第一致动器主体上的偏置。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用户已经例如在用户手册中被通知明显不同的偏置指示正致动不同的致动组件。例如,用户被通知光偏置指示正致动电动致动器组件,而更强的偏置指示正致动手动致动器组件。因此,当用户初始地致动第一致动器时,第一致动器在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并且第一偏置通过第一致动器被传输/传送到用户。在此运动期间,用户感觉到光偏置并且通过此触觉反馈被通知第一致动器正致动电动致动器组件。如果电动致动器组件处于非操作状态,那么用户不会接收可移动接触件已经在位置之间移动的指示。例如,标签不会改变位置。因此,用户被通知需要另外的动作以改变可移动接触件的位置。因此,用户在第一致动器上持续按压,从而致使第一致动器移动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中并且在该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上方移动。当第一致动器移动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中并且在该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上方移动时,第二偏置被施加到第一致动器,并且用户感觉到此更强的偏置。因此,用户被通知第一致动器正致动手动致动器组件。
此外,作为操作机构的一部分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的元件也被构造为欠压调节组件。如下文详细描述的,处于这种配置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解决了上述问题。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可以从以下优选实施方案的描述中获得对本发明的完整理解,其中:
图1是断路器组件的局部示意性局部横截面侧视图。
图2是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的等轴视图。
图3是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的另一个等轴视图。
图4A和图4B是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的分解等轴视图。图4A和图4B是相同的并且为了清楚起见相对于参考标号提供。
图5是开关组件的侧视图。
图6至图10是具有所识别的有限数量的元件的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6至图10顺序地示出了在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被致动时所识别的元件以及力线的位置。
图11是演示旋转轴线的定义的术语“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力线相对于旋转轴线的“位置”的图示。
图12至图14是具有所识别的有限数量的元件的多级反馈断开致动器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12至图14顺序地示出了在多级反馈断开致动器组件被致动时所识别的元件以及力线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将了解,本文在附图中绘示并在以下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定元件仅是所公开的概念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其仅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提供,以仅用于说明目的。因此,与本文公开的实施方案相关的特定尺寸、取向、组件、所使用的部件数量、实施方案配置和其他物理特性不应视为限制所公开的概念的范围。
本文使用的方向性短语,诸如顺时针、逆时针、左边、右边、顶部、底部、向上、向下及其衍生词,涉及附图中所示的元件的取向,并且并不限制权利要求,除非在其中明确地表述。
如本文所用,单数形式的“一个”、“一种”和“该”包括复数指称,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说明。
如本文所用,“被构造为[动词]”意味着所识别的元件或组件具有被成形、设定大小、设置、联接和/或被配置为执行所识别的动词的结构。例如,“被构造为移动”的构件可移动地联接至另一个元件,并且包括使构件移动的元件,或者该构件另外被配置为响应于其他元件或组件而移动。因此,如本文所用,“被构造为[动词]”叙述结构而不是功能。此外,如本文所用,“被构造为[动词]”意味着所识别的元件或组件旨在并被设计为执行所识别的动词。因此,仅能够执行所识别的动词但无意并未设计为执行所识别的动词的元件未“被构造为[动词]”。
如本文所用,“相关联”意味着元件是同一组件的一部分和/或一起操作,或者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彼此作用。例如,汽车具有四个轮胎和四个毂部盖。虽然所有元件都作为汽车的一部分而联接,但是应当理解,每个毂部盖与特定轮胎“相关联”。
如本文所用,“联接组件”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联接件或联接部件。联接件或联接组件的部件一般不是同一元件或其他部件的一部分。因此,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不会同时描述“联接组件”的部件。
如本文所用,“联接件”或“联接部件”是联接组件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也就是说,联接组件包括被构造为联接在一起的至少两个部件。应当理解,联接组件的部件彼此相容。例如,在联接组件中,如果一个联接部件是卡扣插槽,那么另一个联接部件是卡扣插头,或如果一个联接部件是螺栓,那么另一个联接部件是螺母或螺纹孔。
如本文所用,“旋转联接件”意味着可旋转地联接两个或更多个元件的联接件。“旋转联接件”包括但不限于元件中的开口(或类似构造),销、轴或类似构造通过这些开口被插入或可被插入。也就是说,“旋转联接件”包括不同元件上的开口(即,至少两个开口或类似构造)以及销、轴或类似构造,或一个元件上的开口和另一个元件上的销、轴或类似构造。因此,如本文所用,被描述为“旋转联接件”的“开口”也被正确地识别为“联接件”或“旋转联接件”。此外,在其中以下描述未能提及或识别与“旋转联接件”相关联的销、轴或类似构造的情况下,应当理解,这种销、轴或类似构造存在,并且这种销、轴或类似构造延伸穿过被识别为“旋转联接件”的开口。此外,如本文所用,被描述为“可旋转地联接”的所有元件具有如本文所定义的“旋转联接件”。
如本文所用,“紧固件”是被构造为联接两个或更多个元件的单独部件。因此,例如,螺栓是“紧固件”,但是榫槽联接件不是“紧固件”。也就是说,榫槽元件是联接的元件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部件。
如本文所用,两个或更多个零件或部件进行“联接”的表述将意味着该零件直接地或间接地连结在一起或一起操作,即,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零件或部件连结在一起或一起操作,只要出现联结即可。如本文所用,“直接地联接”意为两个元件彼此直接地接触。如本文所用,“固定地联接”或“固定”意味着两个部件进行联接以便一体地移动,同时保持相对于彼此的恒定取向。因此,当两个元件进行联接时,那些元件的所有部分都进行联接。然而,描述第一元件的特定部分联接至第二元件,例如,轴第一端联接至第一轮,意为第一元件的特定部分设置得比第一元件的其他部分更靠近第二元件。此外,搁置在仅通过重力保持在适当的位置的另一个物体上的物体不“联接”到下部物体,除非上部物体以其他方式基本上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也就是说,例如,桌子上的书没有与其联接,但是胶合至桌子的书就与其联接。
如本文所用,短语“可移除地联接”或“临时联接”意味着一个部件以实质上临时的方式与另一个部件联接。也就是说,两个部件以此类方式联接,使得部件的连结或分离是容易的,而且不会损坏部件。例如,用有限数量的能够容易接近的紧固件(即,不难接近的紧固件)彼此固定的两个部件“可移除地联接”,而通过难以接近的紧固件焊接在一起或连结的两个部件不是“可移除地联接”的。“难以接近的紧固件”是在接近紧固件之前需要移除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的紧固件,其中“其他部件”不是接近装置,诸如但不限于门。
如本文所用,“操作性地联接”意味着联接多个元件或组件(每个元件或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或在第一配置与第二配置之间移动),使得当第一元件从一个位置/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配置时,第二元件也在位置/配置之间移动。应当注意,第一元件可以“操作性地联接”到另一个元件,反之则非如此。关于电子设备,当第一电子设备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信号或电流使得第二电子设备致动或以其他方式变得通电或活动时,第一电子设备“可操作地耦接”到第二电子设备。
如本文所用,“临时设置”是指一个或多个第一元件或组件以在无需解除联接或以其他方式操纵第一元件的情况下允许第一元件/组件移动的方式搁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元件或组件上。例如,仅仅搁置在桌子上的书(即,书未胶合或固定到桌子上)是“临时设置”在桌子上。
如本文所用,两个或更多个零件或部件彼此“接合”的表述意为这些元件直接地或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或部件向彼此施加力或偏置抵靠彼此。此外,如本文关于移动零件所用,移动零件可在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期间“接合”另一个元件和/或可在一旦位于所描述的位置时“接合”另一个元件。因此,应当理解,表述“当元件A移动到元件A第一位置时,元件A接合元件B”和“当元件A位于元件A第一位置时,元件A接合元件B”是等同的表述,并且意味着元件A在移动到元件A第一位置时接合元件B和/或元件A在位于元件A第一位置时接合元件B。
如本文使用,“操作性地接合”意味着“接合和移动”。也就是说,“操作性地接合”在关于被构造为使可移动或可旋转的第二部件移动的第一部件使用时意味着第一部件施加足以致使第二部件移动的力。例如,可以将螺丝刀放置成与螺钉接触。当没有对螺丝刀施加力时,螺丝刀仅“临时联接”到螺钉。如果对螺丝刀施加轴向力,那么将螺丝刀压靠在螺钉上并“接合”螺钉。然而,当将旋转力施加到螺丝刀时,螺丝刀“操作性地接合”螺丝并且致使螺丝旋转。此外,在电子部件的情况下,“操作性地接合”意味着一个部件通过控制信号或电流来控制(例如,致动)另一部件。
如本文所用,在短语“[x]在其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或“[y]被构造为在其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x]”中,“[x]”是元件或组件的名称。此外,当[x]是在多个位置之间移动的元件或组件时,代词“其”意为“[x]”,即,在代词“其”之前提到的所述元件或组件。
如本文所用,“对应”指示两个结构部件的大小和形状设定为彼此类似,并且可在最小的摩擦量下进行联接。因此,“对应”于构件的开口的大小略大于构件,使得构件可在最小的摩擦量下穿过开口。如果要将两个部件“紧密地”配合在一起,那么修改此定义。在那种情况下,部件大小之间的差值甚至更小,从而使摩擦量增加。如果限定开口的元件和/或插入开口中的部件由可变形或可压缩材料制成,那么开口甚至可以略小于插入开口中的部件。关于表面、形状和线,两个或更多个“对应”表面、形状或线一般具有相同大小、形状和轮廓。关于可移动或可配置的元件/组件,“对应的”意为当元件/组件相关并且当一个元件/组件移动/重新配置时,那么另一个元件/组件也以预先确定的方式移动/重新配置。例如,包括中心支点和伸长的板(即,“跷跷板”或“平衡杆”)的杆件,该板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当板第一端部处于升高位置时,板第二端部处于降低位置。当板第一端部移动到降低位置时,板第二端部移动到“对应的”升高位置。另选地,引擎中的凸轮轴具有可操作地联接到第一活塞的第一凸角。当第一凸角移动到其向上部位置时,第一活塞移动到“对应的”上部位置,并且当第一凸角移动到下部位置时,第一活塞移动到“对应的”下部位置。
如本文所用,当与移动的元件关联地使用时,“行进路径”或“路径”包括元件在运动时移动通过的空间。因此,并且如本文所用,固有地移动的任何元件都具有“行进路径”或“路径”。此外,“行进路径”或“路径”涉及一个可识别的构造整体地相对于另一对象的运动。例如,假设道路非常平坦,则汽车上的旋转车轮(可识别构造)通常不会相对于汽车的车身(另一对象)移动。也就是说,车轮作为一个整体不会相对于例如相邻的挡泥板改变其位置。因此,旋转车轮相对于汽车的车身不具有“行进路径”或“路径”。相反,那个车轮上的进气阀(可识别的构造)相对于汽车的车身具有“行进路径”或“路径”。即,当车轮旋转并且运动时,进气阀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汽车的车身移动。
如本文所用,“平面主体”或“平面构件”是大体薄的元件,包括相对的、宽的、大体平行的表面,即,平面构件的平面表面,以及在宽的平行表面之间延伸的较薄边缘表面。即,如本文所用,“平面”元件固有地具有两个相对的平面表面,在它们之间延伸有边缘表面。周边以及因此边缘表面可以包括大体笔直的部分,例如,如在矩形平面构件(诸如信用卡)上,或是弯曲的,如在盘(诸如硬币)上,或者具有任何其他形状。
如本文使用,词语“单体”是指被创造为单件或单元的部件。也就是说,包括单独地创造并且然后一起联接为单元的零件的部件不是“单体”部件或主体。
如本文所用,“统一的”意为组件的所有元件设置在单个位置中和/或设置在单个壳体、框架或类似构造内。
如本文所用,术语“数量”应当意为一个或多于一个的整数(即,多个)。也就是说,例如,短语“多个元件”意为一个元件或多个元件。应当特别注意,术语“‘多个’[X]”包括单个[X]。
如本文所用,圆形或圆柱形主体的“径向侧面/表面”是围绕或环绕其中心或穿过其中心的高度线延伸的侧面/表面。如本文所用,圆形或圆柱形主体的“轴向侧面/表面”是在大致垂直于穿过中心的高度线延伸的平面上延伸的侧面。即,一般来讲,对于圆柱形汤罐,“径向侧面/表面”为大致圆形的侧壁,并且“一个或多个轴向侧面/表面”为汤罐的顶部和底部。此外,如本文所用,“径向延伸”意为在径向方向上或沿着径向线延伸。即,例如,“径向延伸”线从圆或圆筒的中心朝径向侧/表面延伸。此外,如本文所用,“轴向延伸”意为在轴向方向上或沿着轴线延伸。即,例如,“轴向延伸”线从圆筒的底部朝向圆筒的顶部延伸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或沿着圆筒的中心纵向轴线延伸。
如本文所用,“大致曲线的”包括具有多个弯曲部分的元件,弯曲部分和平面部分的组合,以及以相对于彼此的角度设置从而形成曲线的多个平面部分或区段。
如本文所用,“伸长的”元件固有地包括在伸长方向上延伸的纵向轴线和/或纵向线。
如本文所用,在诸如“围绕[元件、点或轴线]设置”或“围绕[元件、点或轴线]延伸”或“围绕[元件、点或轴线][X]度”的短语中的“约”意为环绕、围绕…延伸或围绕…测量。当用于参考测量或以类似方式使用时,“约”意为“近似”,即,在与测量相关的近似范围内,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
如本文所用,“大体上”是指与要修饰的术语相关的“以一般方式”,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
如本文所用,“基本上”意为与要修饰的术语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
如本文所用,“在”意为与要修饰的术语相关的“在…上”和/或“在…附近”,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
如本文所用,“在电子通信中”参考经由电磁波或信号传达信号而使用。“在电子通信中”包括硬线和无线通信形式;因此,例如,经由与另一个部件“电子通信”的部件的“数据传输”或“通信方法”意为数据通过物理连接(诸如USB、以太网连接)或远程连接(诸如NFC、蓝牙等)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或从一个处理组件传输到另一个处理组件),并且不应限于任何特定设备。
如本文所用,“电连通”意为电流在所标识的元件之间通过或可以通过。“处于电连通”还取决于元件的位置或构型。例如,在断路器中,当接触件处于闭合位置时,可移动接触件与固定接触件“电连通”。当接触件处于断开位置时,相同的可移动接触件不与固定接触件“电连通”。
如本文所用,当关于比较两个或更多个偏置(包括计数器/反馈力)使用时,“明显不同的”意味着偏置是人类可检测到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小于1.0lbf或其中偏置中的一个偏置小于1.0lbf的偏置“明显不同的”偏置意味着偏置之间的差值超过25%。此外,相对于其中两个偏置均大于1.0lbf的偏置“明显不同的”偏置意味着偏置之间的差值为至少1.0lbf。
如本文所用,当关于螺线管使用时的“明显反馈”意味着螺线管被构造为生成能够由人类检测到的声音和/或振动。也就是说,某些螺线管被构造为减少声音和/或振动,并且不会生成如本文所用的“明显反馈”。例如,包括阻尼器和/或消声器(诸如但不限于设置在另一个壳体内的壳体)的螺线管不会生成如本文所用的“明显反馈”。除了未具体识别的其他配置之外,包括位于壳体外部并且受被螺线管移动的元件影响的止挡销的螺线管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提供如本文所用的“明显反馈”。
如本文所用,“使用电流”是断路器组件被构造为当断路器组件接触件处于闭合位置时使其穿过的电流。
如本文所用,并且当与从穿过断路器的使用电流汲取电流的螺线管结合使用时,“比例电流”意味着由螺线管汲取的电流是固定比例的使用电流。例如,由螺线管汲取的随使用电流波动但始终为设定百分比的使用电流的电流是“比例电流”。
如本文所用,“多级反馈”致动器意味着在路径上方移动并且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向用户提供触觉反馈的致动器。如本文所用,“触觉反馈”意味着通过用户已经致动的致动器向用户传送的偏置。此外,为了成为“多级反馈”致动器,如本文所用,当致动器在致动器的行进路径的不同部分上方移动/移动通过这些不同部分时,触觉反馈是明显不同的。
固态断路器组件10(在下文中,并且如本文所用,“断路器组件”10)在图1中示出(一些元件被示意性地示出)。断路器组件10包括壳体组件12、导体组件14、操作机构16、跳闸组件18和固态中断器组件40。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限定封闭空间13,断路器组件10的大部分其他元件设置或基本上设置在该封闭空间中。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是伸长的。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包括伸长的、大体上圆形的轴15,该轴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是用于所选择的元件的旋转安装件,如下文所论述。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轴15相对于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纵向轴线大体上横向延伸。
示意性地示出的固态中断器组件40包括固态切换电路,该固态切换电路具有被构造为在导通配置与关断配置(即,闭合配置与断开配置)之间切换的固态切换元件(例如,非限制地,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以及如上所论述进行操作的跳闸单元电路(未编号)。应当理解,固态中断器组件40联接至导体组件14以及线和负载(未示出),并且与它们选择性地通信。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跳闸单元电路包括跳闸组件18,包括在该组件内,或操作性地联接至该组件。也就是说,当跳闸单元电路被致动时,跳闸组件18也被致动。如上所述,跳闸单元电路有效地是用于固态中断器组件40的操作机构,并且上面所识别的“操作机构16”与下文论述的接触件组件19相关联。
导体组件14包括多个伸长的导电构件(未编号),这些导电构件与线和负载(未示出)电连通。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任何“导电”元件由导电金属制成,该导电金属诸如但不限于铜、铝、金、银或铂。导体组件14还包括接触件组件19,该接触件组件具有多个可移动接触件20和对应数量的固定接触件22(各自示出一个)。在下文中,本说明书将提出单对接触件20、22;然而,应当理解,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路器组件10包括多对接触件20、22。
操作机构16操作性地联接至可移动接触件20并且被构造为使每个可移动接触件20在断开的第一配置与闭合的第二配置之间移动,在该断开的第一配置中,可移动接触件20与固定接触件22间隔开并且不与该固定接触件电连通,在该闭合的第二配置中,可移动接触件20联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固定接触件22并且与该固定接触件电连通。当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第二位置时,“使用”电流穿过断路器组件10。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可移动接触件20被构造为“扫动接触件”。如本文所用,“扫动接触件”意味着当可移动接触件移动到第二位置中时在固定接触件的表面上方滑动的可移动接触件。因此,如图9所示,当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第二位置中时,可移动接触件20初始地在初始接口23处触摸固定接触件22。当可移动接触件20完全处于第二位置时,如图10所示,初始接口23的点被移动(如图所示向上移动,也为了清楚起见放大示出)。应当理解,可移动接触件20相对于固定接触件22的扫动运动被构造为并且确实移除碎屑,诸如但不限于一对接触件20、22上的积碳。
操作机构16包括多个元件,诸如但不限于下文论述的横杆30和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操作机构16的元件(包括横杆30)在多个配置/位置之间移动,该多个配置/位置包括对应于可移动接触件20的位置的配置/位置。例如,横杆30在至少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横杆30处于其第一位置时,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其第一位置(或正朝向其第一位置移动)。类似地,当横杆30处于其第二位置时,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其第二位置(或正朝向其第二位置移动)。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横杆30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并且跨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大体上横向延伸。横杆30包括伸长主体32。横杆主体3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此外,横杆主体32包括至少一个径向延伸部34,即,相对于横杆主体32旋转轴线大体上径向延伸的延伸部。示出为轴38的至少一个旋转联接件36设置在横杆主体径向延伸部34上。此外,可移动接触件20联接至、直接联接至或固定到横杆主体32,并且如图所示设置在径向延伸部34上。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固定接触件22联接至与可移动接触件20行进路径相邻/在该行进路径内的壳体组件12。横杆主体径向延伸部旋转联接件36的旋转轴线(即,横杆主体轴38)大体上平行于横杆主体32旋转轴线延伸。
如所公知的并且如上所论述,当检测到过流事件时,固态中断器组件40中断电流。一旦电流在固态中断器组件40内中断,跳闸组件18就被构造为在过流条件的情况下使操作机构16从第二配置/位置移动到第一配置/位置。也就是说,跳闸组件18被构造为致使操作机构16在过流条件的情况下断开接触件20、22。换句话说,跳闸组件18被构造为致使操作机构16在过流条件的情况下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这通常通过偏置装置(诸如但不限于(下文论述的)旋转螺线管60)来实现,这致使操作机构16的元件从第二配置移动到第一配置。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操作机构16包括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如图2至图4所示。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操作机构16以及因此的可移动接触件20在第一配置/位置与第二配置/位置之间移动。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50是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52,该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操作机构16以及因此的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配置/位置移动到第二配置/位置。也就是说,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闭合接触件20、22。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50是多级反馈断开致动器组件54,该多级反馈断开致动器组件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操作机构16以及因此的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二配置/位置移动到第一配置/位置。也就是说,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断开接触件20、22。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50包括: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52(在下文中,并且如本文所用,“闭合致动器组件”52),该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以及多级反馈断开致动器组件54(在下文中,并且如本文所用,“断开致动器组件”54),该多级反馈断开致动器组件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在下文论述的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50包括闭合致动器组件52和断开致动器组件54。在此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52和多级反馈断开致动器组件54共享大体上以类似方式操作的若干部件。以下描述首先提出闭合致动器组件52,但是应当理解,其若干元件也被识别为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一部分,这在下文进一步论述。此外,以下描述叙述(下文论述的)“第一”初级致动器90、92;由于以下论述初始地提出闭合致动器组件52,因此被识别的初始“第一”初级致动器90是用于闭合致动器组件52的致动器。随后,该描述叙述为用于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致动器的“第二”初级致动器92。然而,应当理解,在具有仅闭合致动器组件52或仅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初级致动器90、92是用于所公开组件的致动器。也就是说,如本文所用,“第一”初级致动器90、92不限于用于闭合致动器组件52的致动器。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或闭合致动器组件52包括旋转螺线管60、电动致动器组件70和手动致动器组件80。应当理解,电动致动器组件70和手动致动器组件80两者共享/利用相同的部件,诸如但不限于(下文描述的)连杆组件150,即使那些部件初始地被识别为仅一个致动器组件的一部分。
旋转螺线管60包括壳体组件62、线圈(未示出)和旋转输出轴64。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旋转螺线管壳体组件62为大体上圆柱形的和/或圆盘状的。也就是说,旋转螺线管壳体组件62包括大体上径向表面和两个大体上平面的轴向表面,这些表面未编号。在此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包括第一端部66和第二端部68。旋转螺线管输出轴第一端部66和旋转螺线管输出轴第二端部68各自从旋转螺线管壳体组件62的相反轴向表面延伸。此外,旋转螺线管输出轴第一端部66和旋转螺线管输出轴第二端部68中的每个端部是非圆形的。
如所公知的,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响应于施加到旋转螺线管线圈的电流。也就是说,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具有施加到旋转螺线管线圈的第一特性的电流的施加致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从第二位置旋转到第一位置,并且具有施加到旋转螺线管线圈的第二特性的电流的施加致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从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旋转螺线管60包括偏置装置,诸如但不限于弹簧(未示出),该弹簧将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偏置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在此实施方案中,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通过偏置装置维持在所选择的位置中,并且当电流被施加到旋转螺线管线圈时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旋转螺线管6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在被致动时提供明显的反馈。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旋转螺线管60旋转螺线管壳体组件62包括止挡件61、63,这些止挡件设置在连杆组件150以及如图所示(下文论述的)轴联结件160的至少一个元件的行进路径中。因此,当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连杆组件150撞击旋转螺线管壳体组件止挡件61、63。由于止挡件设置在旋转螺线管壳体组件62的外部,因此撞击的声音不会被消声,并且因此是如上文所定义的“明显的反馈”。也就是说,旋转螺线管6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生成人类能够通过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听到的声音和/或生成能够由人类通过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检测到的振动。这样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旋转螺线管60是电动致动器组件70和手动致动器组件80的一部分,即,由这些组件利用。电动致动器组件70包括第一开关组件72和多个导体,诸如但不限于导线(示意性地示出,未编号)。至于初级致动器90、92并且在包括闭合致动器组件52和断开致动器组件54两者的多级反馈致动器50的实施方案中,开关组件72被描述为“第一”开关组件72,原因是存在“第二”开关组件1072,如下所论述。应当理解,在具有仅闭合致动器组件52或仅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实施方案中,开关组件72、1072将不会被术语“第一”和“第二”识别,原因是将存在单个开关组件72、1072。如所公知的,开关组件导体联接至旋转螺线管线圈,并且与旋转螺线管线圈电连通。因此,当开关组件72、1072被致动时,电荷/电流被施加到旋转螺线管线圈,并且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在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开关组件72、107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保持足以致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在位置之间移动的电荷(或以其他方式选择性地允许电流穿过其中)。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开关组件72、1072包括多个电容器(未示出)。无论开关组件72、1072的配置如何,开关组件72、1072包括(或传递)足以致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在第一/第二位置之间旋转的电荷/电流。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开关组件72、1072或与开关组件72、1072电连通的构造包括被构造为连接至电源的电联接件。因此,如果开关组件72、1072不是带电荷的,那么用户能够对开关组件72、1072进行充电。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并且如图5所示,第一开关组件72包括壳体组件74和致动器76。如图所示,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包括杆件77/按钮78组合。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在未致动的第一位置与致动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移动到致动的第二位置中时,第一开关组件72将电荷/电流传递到旋转螺线管线圈。因此,第一开关组件72操作性地联接至旋转螺线管60,并且第一开关组件7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致动旋转螺线管60。
如图2至图4所示,手动致动器组件80包括多个初级致动器90、标签130、连杆组件150和凸轮组件200。在其中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包括闭合(或第一)致动器组件52和断开(或第二)致动器组件54两者的实施方案中,该多个初级致动器90包括至少第一致动器94和第二致动器96。如上所论述,在此实施方案中,第一致动器94与闭合致动器组件52相关联,并且被构造为致动该闭合致动器组件。第二致动器96与断开致动器组件54相关联并且被构造为致动该断开致动器组件。
第一致动器94包括主体100。如图4所示,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是伸长的并且包括第一端部102、中间部分104和第二端部106。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10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壳体组件12。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被构造为在未致动的第一位置与致动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如名称所指示,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未被致动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处于第一位置。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被完全致动时,该第一致动器主体处于第二位置。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102包括旋转联接件108,诸如但不限于轴109,该轴被构造为并且确实联接至断路器壳体组件12。也就是说,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路器壳体组件12包括对应于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轴109的圆形通道(未编号)。应当注意,在此配置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大体上在单个平面中移动(即,旋转)。也就是说,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的纵向轴线大体上在大体上垂直于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旋转联接件108旋转轴线延伸的平面中移动(即,旋转)。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104限定用户接口,诸如但不限于按钮103。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104还包括开关组件接口107,该开关组件接口被示出为与按钮103大体上相对延伸的延伸部105。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因此,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也就是说,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并且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下文论述的至少一个联结件160、170、180、190移动。
此外,如下所论述,连杆组件150包括在大体上圆形的路径上方移动的元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还在大体上弓形的路径上方移动(该弓形路径也是如本文所用的第一致动器94“路径”),但在所示的实施方案中,与连杆组件150元件的路径相比,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具有不同的半径。在此配置中,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不会在对应于连杆组件150元件的路径上方移动。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包括旋转联接件111和旋转延伸部组件110。旋转延伸部组件110包括旋转联接件112、延伸主体114和偏置装置(诸如但不限于回位弹簧116)。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114是伸长的并且包括第一端部120和第二端部122。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第一端部120包括旋转联接件124。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第二端部12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此外,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第二端部12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由连杆组件150操作性地接合。
旋转延伸部组件110如下进行组装。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第一端部旋转联接件124可移动地联接至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旋转联接件111。此外,旋转联接件108、111、124被定向成使得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114的纵向轴线在与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的运动平面大体上相同或大体上平行的平面中移动。旋转延伸部组件回位弹簧116操作性地联接至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和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114两者。旋转延伸部组件回位弹簧116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将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114朝向连杆组件150偏置。
当旋转延伸部组件110充当下文的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的延伸部并且如本文相对于除了第一致动器94之外的元件/组件使用时,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第二端部122被认为是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的等同物。也就是说,如本文所用,诸如“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的声明意味着旋转延伸部组件延伸主体第二端部122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
下文将结合断开致动器组件54来论述第二致动器96。
在详细论述连杆组件150之前,应当注意,断路器组件10众所周知地包括有包括多个大体上平面的层压件的单个“联结件”或“联结构件”。也就是说,层压件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大小、形状和其他特性(或彼此联接,以便形成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大小、形状和其他特性的单独层压组件),并且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在大体上相同的位置处联接至其他元件。因此,例如,联接至旋转元件(诸如但不限于横杆30的)单个“联结件”的两个层压件当沿着横杆30旋转轴线观察时呈现为单个元件。即使当层压件彼此间隔开时,这些层压件也是相同“联结件”的一部分。如本文所用,此类层压件是相同的“联结件”或“连杆构件”。因此,应当理解,虽然附图可以示出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单独层压件的“联结件”,但是以下描述将通过单个名称和参考标号(即,“联结件”名称和参考标号)来识别那些层压件。例如,如图4所示,下文论述的轴联结件160包括形成单个轴联结件160的多个层压件160A、160B、160C、160D、160E、160F。也就是说,即使各种层压件160A、160B、160C、160D、160E、160F具有不同的形状,层压件160A、160B、160C、160D、160E、160F也彼此联接以形成层压组件(即,“联结件”),其中层压组件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大小、形状和其他特性。也就是说,如本文所用并且如图所示,联结件中的层压件160A、160B、160C和160D、160E、160F或层压件160A、160B、160C和160D、160E、160F的组件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大小、形状和其他特性”。应当注意,所选择的层压件160A、160B、160C和160D、160E、160F设置在旋转螺线管60的相对侧上,但如本文所用是单个“联结件”。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单个“联结件”的层压件彼此间隔开。
连杆组件1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联接至横杆30、旋转螺线管60和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因此,连杆组件1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横杆30、旋转螺线管60和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此外,横杆3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并且因此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类似地,旋转螺线管6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并且因此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类似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并且因此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也就是说,一般来讲,施加到横杆30、旋转螺线管60、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和连杆组件150中的任一者的力/偏置被传输到与它们操作性地联接的元件。此外,如下所详述,连杆组件150被构造为将至少第一偏置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并且将第二偏置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第一偏置明显不同于所述第二偏置。
在此配置中,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提供“指示反馈”。如本文所用,“指示反馈”意味着向用户接口(诸如但不限于第一致动器94)施加明显不同的力/偏置,使得当用户致动用户接口时,用户能够通过用户接口感测和区分施加到用户接口的明显不同的力/偏置。在使用之前,用户被通知关于指示反馈指示的内容。例如,用户例如通过用户手册被通知一种类型的偏置/反馈指示:更小的偏置/反馈指示第一致动器94正致动电动致动器组件70,并且更大的偏置/反馈指示第一致动器94正致动手动致动器组件80。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连杆组件150包括轴联结件160、上部联结件170、中间联结件180和下部联结件190。轴联结件160包括具有第一端部164、中间部分165和第二端部166的伸长主体162。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轴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165和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166中的每一者包括联接件。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轴联结件160包括彼此间隔开并且由此限定托架(未编号)的至少两个层压件(未编号)。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限定旋转联接件161。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处的托架包括两个开口(未编号),这两个开口是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联接件161。此外,具有轴(未编号)的车轮163可旋转地联接至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托架开口。如下所论述,车轮163也被识别为(下文论述的)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204。车轮163以及因此的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下文论述的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类似地,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车轮163以及因此的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在另选实施方案中,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限定凸轮表面(未示出),该凸轮表面是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的第二凸轮构件。
轴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165联接件包括开口167,该开口被成形为基本上对应于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的纵横截面形状。在此配置中,轴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165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固定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因此,轴联结件160与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一起旋转。也就是说,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操作性地联接至并且因此操作性地接合轴联结件160。类似地,轴联结件160操作性地联接至并且因此操作性地接合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
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166联接件是旋转联接件,诸如基本上圆形的开口168。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166联接件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旋转地联接至中间联结件180。此外,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166的边缘表面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是第一致动器接口169。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第一致动器接口169设置在轴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开口167与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开口168之间。
上部联结件170包括主体172。上部联结件主体172是伸长的,并且如图所示是大体上曲线的。上部联结件主体172包括第一端部174和第二端部176。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74和第二端部176中的每个端部包括联接件,诸如但不限于旋转联接件。如图所示,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74和第二端部176中的每个端部包括基本上圆形的开口175、177。
中间联结件180包括主体182。中间联结件主体182是伸长的,并且如图所示是大体上直的。中间联结件主体182包括第一端部184和第二端部188。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84和第二端部188中的每个端部包括联接件,诸如但不限于旋转联接件。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84和第二端部188中的每个端部分别包括大体上圆形的开口185、189。然而,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开口185是伸长狭槽185A,该伸长狭槽具有沿着或大体上平行于中间联结件主体182纵向轴线延伸的纵向轴线。应当注意,当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开口185是伸长狭槽185A时,与其联接的元件能够在狭槽内移动而不会致使中间联结件主体182移动。也就是说,例如并且如下所论述,轴联结件主体162通过销(未编号)联接至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84。因此,当轴联结件主体162移动时,销在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狭槽185A中移动,直到销邻接狭槽185A的端部。仅当销邻接狭槽185A的端部时,轴联结件主体162的运动被传输到中间联结件主体182。
下部联结件190包括主体192。下部联结件主体192是伸长的,并且如图所示是大体上直的。下部联结件主体192包括第一端部194、中间部分196和第二端部198。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94、中间部分196和第二端部198中的每一者包括联接件,诸如但不限于旋转联接件。如图所示,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94、中间部分196和第二端部198中的每一者包括基本上圆形的开口195、197、199。
凸轮组件200包括第一凸轮构件202、第二凸轮构件204和偏置装置206。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包括限定旋转联接件的大体上平面的主体210和凸轮表面212。也就是说,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主体210限定基本上圆形的开口214。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轴15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是用于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主体210的旋转安装件。也就是说,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轴15延伸穿过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主体开口214。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轴15邻近或紧邻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行进路径设置,如下所论述。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主体210的邻近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行进路径设置的边缘表面限定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主体凸轮表面212。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主体凸轮表面212是大体上曲线的。如上所论述,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204是车轮163。也就是说,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204包括大体上圆形的(即,圆盘状的)主体216,其中径向表面是大体上圆形的凸轮表面218。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是弹簧220,该弹簧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将偏置接合/施加到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或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204中的至少一个凸轮构件。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产生下文论述的力线230,该力线通过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联接件161从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与第二凸轮构件204之间的接触点延伸。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包括弹簧安装件222,该弹簧安装件邻近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轴15设置。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即,弹簧220)联接至、直接联接至或固定到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弹簧安装件222。
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如下进行组装。旋转螺线管60设置在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封闭空间13中。如所公知的,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包括被构造为支撑旋转螺线管60的安装件(未编号)。因此,旋转螺线管60联接至、直接联接至或固定到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如图所示,并且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的旋转轴线65大体上平行于横杆30的旋转轴线延伸。
轴联结件160联接至、直接联接至或固定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轴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开口167直接联接至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此外,由于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和轴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开口167都是非圆形的(并且具有对应的形状),因此轴联结件160固定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并且与其一起旋转。此外,在此配置中,由轴联结件160或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中的任一者施加的力和偏置被传输到另一者。此外,当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旋转并且当轴联结件160与其一起移动时,轴联结件160及其子部件各自具有行进路径。如上所述,车轮163(即,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204)可旋转地联接至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166可旋转地联接至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84。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74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轴15。也就是说,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轴15延伸穿过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开口175。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176可旋转地联接至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94。也就是说,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轴或销(未编号)延伸穿过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开口177和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开口195两者。
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188可旋转地联接至下部联结件主体192。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轴或销(未编号)延伸穿过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开口189和下部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开口197两者。因此,中间联结件180(即,中间联结件主体182)在轴联结件160(即,轴联结件主体162)与下部联结件190(即,下部联结件主体192)之间延伸并且可旋转地联接至该轴联结件和该下部联结件两者。下部联结件主体192进一步可旋转地联接至横杆30。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开口199可旋转地联接至横杆主体径向延伸部旋转联接件36(即,横杆主体轴38)。
如图所示,连杆组件150中的每个旋转联接件的旋转轴线大体上或基本上平行于横杆主体32旋转轴线延伸。此外,虽然未详细论述,如本领域中所公知的,但是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连杆组件150中的各种联结件的运动被止挡销(未编号)停止或限制。应当理解,止挡销被定位成停止/限制连杆组件150到可移动接触件2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运动。也就是说,例如,如果连杆组件150的联结件在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第一位置中时正在第一方向上移动,那么止挡销被定位成以便一旦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第一位置就停止连杆组件150的联结件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
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轴15,并且邻近或紧邻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行进路径设置。此外,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即,弹簧220)邻近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设置,并且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朝向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204(即,车轮163)偏置。也就是说,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致使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操作性地接合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204。
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壳体组件12。也就是说,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102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壳体组件12。在此配置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具有行进路径。此外,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03)设置在断路器壳体组件12的外部上。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也就是说,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操作性地联接至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第一致动器接口169。如图6所示,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邻接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第一致动器接口169,并且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上方移动时(如下所论述),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接合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第一致动器接口169。此外,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包括致动器弹簧101。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致动器弹簧101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和断路器壳体组件12之间。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致动器弹簧101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偏置到第一位置,如下所述。
第一开关组件72邻近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行进路径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开关组件72被定位成使得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开关组件接口107的行进路径中。如上所述,第一开关组件72进一步操作性地联接至旋转螺线管60,并且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的致动致使旋转螺线管60致动。
标签130包括上面具有两个标记(未编号)的主体132。标记是不同的并且与可移动接触件22的位置相关联。如图所示,标记是词语“断开”和“闭合”。标签130(即,标签主体132)操作性地联接至横杆30并且与其一起移动到对应位置中。也就是说,当横杆30处于第一位置时,标签130处于第一位置,并且当横杆30处于第二位置时,标签130处于第二位置。如上所述,断路器组件壳体组件12包括开口或“窗口”,该标记中仅一个标记透过该开口或“窗口”是可见的。当横杆30处于第一位置时,“断开”标记是可见的。当横杆30处于第二位置时,“闭合”标记是可见的。
在此配置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并且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至少一个连杆构件(例如,轴联结件160)移动。此外,连杆组件150操作性地联接至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和凸轮组件200。此外,凸轮组件200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此外,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将偏置施加到所述第一凸轮构件202和/或第二凸轮构件204中的至少一个凸轮构件。此外,凸轮组件2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将偏置施加到连杆组件150。
在此配置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当第一致动器主体在其第一位置与其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在具有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路径上方移动。如下所述,并且如本文所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的其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操作性地接合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的不同元件集合的那些部分。也就是说,如本文所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是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的其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操作性地接合第一开关组件72(即,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的该部分。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是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的其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以及第一开关组件72的该部分。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的端部处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处于第二位置。应当注意,在一些配置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其中第一致动器主体100不操作性地接合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的另一个元件的路径上方移动。如本文所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的这种部分是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的“零部分”,即,其中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开口185是伸长狭槽185A的实施方案。
此外,连杆组件1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将至少第一偏置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并且将第二偏置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此外,第一偏置明显不同于第二偏置。也就是说,连杆组件100被构造为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将第一偏置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并且连杆组件1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将第二偏置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
也就是说,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如下进行操作。初始地,为了使用闭合致动器组件52的此示例起见,假设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断开的第一位置并且操作机构16处于对应的第一配置,即,横杆30处于第一位置。此外,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处于未致动的第一位置。
当用户致动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时,即,当用户按压按钮103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以及如图所示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开关组件接口107接合并且致动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因此,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操作性地接合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如上所论述,在致动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之后,旋转螺线管60被致动并且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的旋转致使连杆组件150从第一配置移动到第二配置,这继而致使横杆30(和操作机构16的其他元件)从第一位置/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配置。如上所论述,当操作机构16从第一配置移动到第二配置时,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可移动接触件20闭合。
这是电动致动器组件70的正常操作。也就是说,电动致动器组件70包括第一致动器94、旋转螺线管60和第一开关组件72。此外,如下所论述,致动电动致动器组件70需要第一致动器94上的最小力。也就是说,当与由手动致动器组件80生成的反馈力相比时,由电动致动器组件70施加的反作用力或反馈力相对较低,如下所论述。因此,当第一致动器94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存在施加到第一致动器94的第一偏置。此外,如果电动致动器组件70致动旋转螺线管60,那么存在明显的反馈,如上所述。此外,标签130从其第一位置移动到其第二位置,从而指示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第二位置。因此,用户被通知电动致动器组件70已经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并且用户停止按压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03)。
如果电动致动器组件70不能够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例如,如果第一开关组件72不能够向旋转螺线管60提供电荷,那么用户必须利用手动致动器组件80来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这通过在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03)上持续按压来实现。
也就是说,当用户在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03)上持续按压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移动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移动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接合连杆组件150。也就是说,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06接合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第一致动器接口169。此偏置致使轴联结件160旋转。因此,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如上所述,轴联结件160操作性地联接至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因此轴联结件160的旋转致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从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并且生成明显的反馈。此外,如上所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的旋转致使操作机构16以及因此的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它们的第二位置/配置中。
一般来讲,连杆组件150向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提供反作用力或反馈偏置/力。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连杆组件150向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提供的偏置小于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连杆组件150向第一致动器主体100提供的偏置。这至少部分地由凸轮组件200中生成的力来实现。
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并且如图6至图10所示,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产生从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与第二凸轮构件204之间的接触点延伸通过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联接件161的力线230。初始地,即,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力线230延伸到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当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和轴联结件160从第一位置移动/旋转到第二位置时,并且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力线230延伸到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二侧”。在此配置中,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上的反作用力或反馈力初始地为低(当与下文论述的更高力相比时)。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移动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上的反作用力或反馈力增加,直到力线230越过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在力线230越过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之后,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上的反作用力或反馈力快速降低至零或忽略不计的量。因此,连杆组件150和凸轮组件200的组合产生反馈或响应,类似于拨动装置。下面示出了反作用力或反馈力的特定示例。
在论述反作用力或反馈力的特定示例之前,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如下定义。如本文所用,旋转轴线的上面设置力线的“侧”如下进行确定。如图11所示,在沿着旋转轴线观察时确定“侧”。也就是说,如图所示,旋转轴线在图11中表示为点,原因是图像是“沿着旋转轴线”示出的。此外,所有的力线和本文论述的任何其他线都局限为如当“沿着旋转轴线”观察时看到(即,如图11所示)的这种线的二维表示。也就是说,所有线局限于如图11所示的平面,该图是沿着旋转轴线的视图。当力线不穿过旋转轴线时并且当可移动接触件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确定旋转轴线的“侧”。也就是说,当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第一位置时确定旋转轴线相对于闭合致动器组件52的“侧”,并且当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第二位置时确定旋转轴线相对于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侧”。为了识别旋转轴线的“侧”,识别平行于力线的初始位置和方向并且穿过旋转轴线的“分割线”。应当理解,用于闭合致动器组件52的“力线的初始位置和方向”意味着当闭合操作开始时的力线的位置和方向。相反地,用于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力线的初始位置和方向”意味着当断开操作开始时的力线的位置和方向。“分割线”的初始地包括力线的侧是旋转轴线的“第一侧”。“分割线”的相对侧是旋转轴线的“第二侧”。也就是说,“分割线”的无初始力线的侧是旋转轴线的“第二侧”。此外,“线”(除“分割线”或穿过旋转轴线的任何其他线之外)的位置在“径向于”旋转轴线的位置处确定,并且其中径向线大体上垂直地与另一线相交。也就是说,来自旋转轴线的径向线延伸到并且大体上垂直于力线。径向线与力线相交的位置决定了力线位于“分割线”的哪一侧,即,旋转轴线的哪一侧。也就是说,如本文所使用,力线相对于旋转轴线的“位置”在来自旋转轴线的径向线的大体上垂直于力线的相交点处识别。此外,如果来自旋转轴线的径向线和力线的相交点位于“分割线”上,那么力线如本文所用位于旋转轴线的“第一侧”上。
考虑到这些定义,并且如图6至图10所示,在闭合致动器组件52的使用期间,第一致动器94处于其第一位置并且力线230设置在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当用户致动第一致动器94(该第一致动器在此示例中为与闭合致动器组件52相关联的致动器)时,连杆组件150致使力线230移动。也就是说,第一致动器94的运动致使连杆组件150元件移动。连杆组件150的运动致使力线230的位置移动。
当第一致动器94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力线230保持在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此外,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03)的力与如下所论述施加的后一力相比相对较低。类似地,连杆组件150向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施加的力与施加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的后一力相比相对较低。此外,并且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当第一致动器94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连杆组件150的运动对横杆30具有忽略不计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其中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开口185是伸长狭槽185A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致动器94的初始运动不会通过连杆组件150传输到横杆30,原因是轴联结件160的运动不会被传输到中间联结件180,直到销联接联结件160、180移动到伸长狭槽185A的端部。此外,应当注意,当销联接联结件160、180移动到伸长狭槽185A的端部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以及如图所示旋转延伸部组件110操作性地联接至并且操作性地接合轴联结件160和中间联结件180两者。
当用户持续按压第一致动器94时,由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生成的反作用力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当第一致动器94移动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并且在该第二部分上方移动时,反作用力增加并且明显不同于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由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生成的反作用力。此外,连杆组件150的运动开始明显影响横杆30。也就是说,横杆30旋转并且使可移动接触件20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如以下图表所示,当横杆30旋转并且使可移动接触件20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由连杆组件150在第一致动器94上生成的反馈力最大。恰好在可移动接触件20接合固定接触件22之前,由连杆组件150在第一致动器94上生成的反馈力开始减少。当可移动接触件20接合固定接触件22时,由连杆组件150在第一致动器94上生成的反馈力减少明显不同的量。此外,当第一致动器94移动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中并且在该第二部分上方移动时,力线230保持在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当可移动接触件20接合固定接触件22时,力线230跨到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二侧。连杆组件150在力线230跨过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时的配置在本文中被识别为“拨动装置”。因此,如以下图表所示,当连杆组件150越过拨动配置时,由连杆组件150在第一致动器94上生成的反馈力减少了当与在力线230位于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时由连杆组件150在第一致动器94上生成的反馈力相比时明显不同的量。此外,当力线230跨过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时,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位置快速移动到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可移动接触件20卡扣闭合。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快速运动减小了产生电弧的机会和/或减少了在产生电弧的情况下的电弧的持续时间。在此时刻,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已经移动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行进路径的第三部分中。此外,在致动过程中的此时刻,可移动接触件20已经移动到第二位置中。也就是说,接触件20、22是闭合的。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具有以下图表中所示的特性。
Figure BDA0003518180140000331
因此,一般来讲,当用户开始致动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03)时,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路径的零部分(如果由于如上所述的伸长狭槽185A而存在零部分)以及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初始地存在最小反馈。在此时间期间,连杆组件150将能够由用户检测到的第一偏置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当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致动第一开关组件72。也就是说,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致动第一开关组件致动器76。当第一开关组件72被致动时,并且如果第一开关组件72能够向旋转螺线管60施加电荷,那么第一开关组件72致动旋转螺线管60,从而致使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第二位置中并且生成明显的反馈。如果用户检测到明显的反馈,那么用户被通知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第二位置并且用户停止致动第一致动器94。此外,旋转延伸部组件回位弹簧116使第一致动器94回位到其第一位置。
然而,如果第一开关组件72不能够向旋转螺线管60施加电荷,那么第一开关组件72不会致动旋转螺线管60并且不存在明显的反馈。因此,用户被通知需要进一步致动第一致动器94。因此,用户持续按压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03),从而致使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上方移动。如上所详述,连杆组件150生成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并且是用户可检测到的增加的第二偏置。如上所述,第二偏置大于第一偏置,并且第一偏置明显不同于第二偏置。此外,同样如上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第一致动器主体100路径第二部分上方的持续运动手动地使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第二位置中。当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第二位置中时,由连杆组件150生成的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的反馈力降低明显不同于第二偏置的量。因此,由于反馈力的变化,用户被通知可移动接触件20已经移动到第二位置中。用户停止致动第一致动器94,并且旋转延伸部组件回位弹簧116使第一致动器94回位到其第一位置。因此,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5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同时提供不同的触觉反馈,即,可由用户通过按钮103检测到的反馈力。
在包括闭合致动器组件52和断开致动器组件54两者的多级反馈致动器50的实施方案中,断开致动器组件54包括如上所论述的第二致动器96。以下描述将使用术语“第二致动器”94,但是应当理解,在具有仅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实施方案中,此致动器将被识别为“第一”致动器。
在此实施方案中,并且除了上述元件之外,多级反馈致动器50包括上文提到的第二致动器96以及第二开关组件1072。第二致动器96包括具有第一端部1102、中间部分1104和第二端部1106的伸长主体1100。如图所示,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是包括主体1100A和1100B的组件,但是如本文所用被识别为单个元件。此外,虽然示出为具有下文论述的伸长轴1109,但是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如本文所用在与如上所论述的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相同的方向上是“伸长的”。因此,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大体上平行于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的旋转平面的平面中旋转,如上所论述。
第二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110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壳体组件12。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二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1102包括旋转联接件1108,诸如但不限于轴1109,该轴被构造为并且确实联接至断路器壳体组件12。也就是说,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路器壳体组件12包括对应于第二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轴1109的圆形通道(未编号)。应当注意,在此配置中,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大体上在单个平面中移动(即,旋转)。也就是说,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的纵向轴线大体上在大体上垂直于第二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旋转联接件1108旋转轴线延伸的平面中移动(即,旋转)。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1104限定用户接口,诸如但不限于按钮1103。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1104还包括开关组件接口1107,该开关组件接口被示出为大体上与按钮1103相对延伸的延伸部1105。第二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106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因此,第二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106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也就是说,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150并且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至少一个联结件160、170、180、190移动。
第二致动器96(即,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还包括多个回位弹簧1101。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回位弹簧1101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与断路器壳体组件12之间。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回位弹簧1101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偏置到第一位置。
第二开关组件1072基本上类似于第一开关组件72,并且因此将不再详细描述。应当注意,如图所识别,第二开关组件1072的元件具有相同的参考标号+1000。因此,第二开关组件1072包括壳体组件1074和致动器1076,即,杆件/按钮组合(均未示出)。如所公知的,第二开关组件导体(例如,导线,未编号)联接至旋转螺线管线圈,并且与旋转螺线管线圈电连通。第二开关组件107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提供电荷/电流,该电荷/电流具有致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在与当电荷/电流由第一开关组件72施加时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因此,当第二开关组件1072被致动时,电荷/电流被施加到旋转螺线管线圈,并且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在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第二开关组件107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保持足以致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在位置之间移动的电荷(或以其他方式选择性地允许电流穿过其中)。第二开关组件1072在位置中联接至、直接联接至或固定到断路器壳体组件12,使得第二开关组件致动器1076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开关组件接口1107的路径中。
连杆组件150与上述连杆组件150基本上相同,以下是例外。对于断开致动器组件54,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164的边缘表面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是第二致动器接口1169。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第一致动器接口1169(其为边缘表面)邻近或紧邻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204设置。
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可旋转地联接至断路器壳体组件12并且在未致动的第一位置与致动的第二位置之间以及在具有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路径上方移动。如名称所指示,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未被致动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处于第一位置。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被完全致动时,该第二致动器主体处于第二位置。如本文所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的其中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操作性地接合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的不同元件集合的那些部分。也就是说,如本文所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是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的其中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操作性地接合第二开关组件1072(即,开关组件致动器1076)的该部分。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是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的其中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以及第二开关组件1072的该部分。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的端部处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处于第二位置。至于第一致动器主体100,在一些实施方案(即,其中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开口185是伸长狭槽185A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路径的“零”部分上方移动。
如前所述,连杆组件1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将至少第一偏置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并且将第二偏置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此外,第一偏置明显不同于第二偏置。也就是说,连杆组件150被构造为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将第一偏置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并且连杆组件15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将第二偏置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
对于断开致动器组件54,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如下进行操作。初始地,应当注意,为了使用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此示例起见,假设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闭合的第二位置并且操作机构16处于对应的第二配置,即,横杆30处于第二位置。此外,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处于未致动的第一位置。在此配置中,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产生从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与第二凸轮构件204之间的接触点延伸通过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联接件161的力线1230。如图12所示,力线1230设置在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应当注意,用于第二致动器96的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不同于与第一致动器94相关联的“第一”侧,如上所述。此外,在初始的第二位置中,第二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106与连杆组件150间隔开。
当用户接合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103)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旋转并且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以及如图所示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开关组件接口1107接合并致动第二开关组件致动器1076。因此,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第二开关组件致动器1076。如上所论述,在致动第二开关组件致动器1076之后,旋转螺线管60被致动并且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的旋转致使连杆组件150从第二配置移动到第一配置,这继而致使横杆30(和操作机构16的其他元件)从第二位置/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配置。如上所论述,当操作机构16从第二配置移动到第一配置时,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也就是说,可移动接触件20断开。
这是电动致动器组件70的正常操作。也就是说,电动致动器组件70包括第二致动器96、旋转螺线管60和第二开关组件1072。此外,如下所论述,致动电动致动器组件70需要第二致动器96上的最小力。也就是说,当与由手动致动器组件80生成的反馈力相比时,由电动致动器组件70施加的反作用力或反馈力相对较低,如下所论述。因此,当第二致动器96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存在施加到第二致动器96的第一偏置。此外,如果电动致动器组件70致动旋转螺线管60,那么存在明显的反馈,如上所述。因此,如果用户检测到旋转螺线管60明显的反馈,那么用户被通知电动致动器组件70已经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并且用户停止按压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103)。
如果电动致动器组件70不能够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例如,如果第二开关组件1072不能够向旋转螺线管60提供电荷,那么用户必须利用手动致动器组件80来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这通过在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103)上持续按压来实现。
也就是说,当用户在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103)上持续按压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移动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移动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接合连杆组件150。也就是说,第二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1106接合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第二致动器接口1169。此偏置致使轴联结件160旋转。因此,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连杆组件150。如上所述,轴联结件160操作性地联接至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因此轴联结件160的旋转致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从第二位置旋转到第一位置并且生成明显的反馈。此外,如上所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的旋转致使操作机构16以及因此的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它们的第一位置/配置中。
一般来讲,连杆组件150向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提供反作用偏置/力或反馈偏置/力。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连杆组件150向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提供的偏置小于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连杆组件150向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提供的偏置。这至少部分地由凸轮组件200中生成的力来实现。
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产生从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202与第二凸轮构件204之间的接触点延伸通过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联接件161的力线1230。初始地,即,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力线1230延伸到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当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和轴联结件160从第二位置移动/旋转到第一位置时,并且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力线1230延伸到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二侧”。在此配置中,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上的反作用力或反馈力初始地为低(当与下文论述的更高力相比时)。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移动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时,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上的反作用力或反馈力增加,直到力线1230越过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在力线1230越过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之后,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上的反作用力或反馈力快速降低至零或忽略不计的量。因此,连杆组件150和凸轮组件200的组合产生反馈或响应,类似于拨动装置。下面示出了反作用力或反馈力的特定示例。
也就是说,并且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使用期间,第二致动器96处于其第一位置并且力线1230设置在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图12)。当用户致动第二致动器96(该第二致动器在此示例中为与断开致动器组件54相关联的致动器)时,连杆组件150致使力线1230移动。也就是说,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运动致使连杆组件150元件移动。连杆组件150的运动致使力线1230的位置移动。
当第二致动器96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力线1230保持在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此外,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03)的力与如下所论述施加的后一力相比相对较低。类似地,连杆组件150向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施加的力与施加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的后一力相比相对较低。当第二致动器96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连杆组件150的运动对横杆30具有忽略不计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其中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开口185是伸长狭槽185A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二致动器96的初始运动不会通过连杆组件150传输到横杆30,原因是轴联结件160的运动不会被传输到中间联结件180,直到销联接联结件160、180移动到伸长狭槽185A的端部。
当用户持续按压第二致动器96时,由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生成的反作用力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当第二致动器96移动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并且在该第二部分上方移动时,反作用力增加并且明显不同于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由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生成的反作用力。此外,连杆组件150的运动开始明显影响横杆30。也就是说,当横杆30旋转并且使可移动接触件20朝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由连杆组件150在第二致动器96上生成的反馈力是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中时在第二致动器96上生成的反馈力的几乎两倍。
此外,当第二致动器96移动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中并且在该第二部分上方移动时,力线1230保持在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当横杆开始使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时,力线1230跨到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二侧。连杆组件150在力线1230跨过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时的配置在本文中被识别为“拨动装置”。因此,如以下图表所示,当连杆组件150越过拨动配置时,由连杆组件150在第二致动器96上生成的反馈力当与在力线1230位于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65的第一侧上时由连杆组件150在第二致动器96上生成的反馈力相比时是明显不同的。在致动过程中的此时刻,可移动接触件已经移动到第一位置中。也就是说,接触件20、22是断开的。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开致动器组件54包括“力校平组件”1300。如本文所用,“力校平组件”是被构造为改变一个致动器组件的特性以基本上类似于另一致动器组件的类似特性的构造。利用如上所述配置的闭合致动器组件52和断开致动器组件54,与闭合致动器组件52相关联的偏置(即,第一偏置和第二偏置两者)不同于与断开致动器组件54相关联的偏置(即,第一偏置和第二偏置两者)。然而,如上所述,用户优选互补的致动器(例如,断开和闭合致动器),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触觉反馈(即,相同的偏置)。此外,并且由于闭合致动器组件52的元件的几何形状、位置和其他方面,闭合致动器组件52偏置大于断开致动器组件54的偏置。因此,断开致动器组件54包括“力校平组件”1300。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回位弹簧1101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充当力校平组件1300。也就是说,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回位弹簧1101增加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上的偏置。也就是说,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回位弹簧1101增加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的第一偏置和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的第二偏置。此外,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回位弹簧1101被构造为增加偏置,使得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的第一偏置和第二偏置两者与由连杆组件150施加到第一致动器主体100的第一偏置和第二偏置基本上相同。在此配置中,力校平组件1300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50具有以下图表中所示的特性。
Figure BDA0003518180140000411
因此,一般来讲,当用户开始致动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103)时,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路径的零部分(如果存在零部分)以及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初始地存在最小反馈。在此时间期间,连杆组件150将可由用户检测到的第一偏置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当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一部分上方移动时,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致动第二开关组件1072。也就是说,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致动第二开关组件致动器1076。当第二开关组件1072被致动时,并且如果第二开关组件1072能够向旋转螺线管60施加电荷,那么第二开关组件1072致动旋转螺线管60,从而致使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第一位置中并且生成明显的反馈。如果用户检测到明显的反馈,那么用户被通知可移动接触件20处于第一位置并且用户停止致动第二致动器96。
然而,如果第二开关组件1072不能够向旋转螺线管60施加电荷,那么第二开关组件1072不会致动旋转螺线管60并且不存在明显的反馈。因此,用户被通知需要进一步致动第二致动器96。因此,用户持续按压第二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用户接口(即,按钮1103),从而致使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上方移动。如上所详述,连杆组件150生成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并且是用户可检测到的增加的第二偏置。如上所述,第二偏置大于第一偏置,并且第一偏置明显不同于第二偏置。此外,同样如上所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在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路径第二部分上方的持续运动手动地使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第一位置中。当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第一位置中时,由连杆组件150生成的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主体1100的反馈力降低明显不同于第二偏置的量。因此,由于反馈力的变化,用户被通知可移动接触件20已经移动到第一位置中。用户停止致动第二致动器96,并且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回位弹簧1101使第二致动器96回位到其第一位置。因此,多级反馈闭合致动器组件52被构造为并且确实使可移动接触件2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同时提供不同的触觉反馈,即,能够由用户通过按钮1103检测到的反馈力。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断开致动器组件54被构造为欠压调节器。在此实施方案中,凸轮组件200(即,凸轮组件偏置装置206)生成足够的偏置以使旋转螺线管输出轴6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也就是说,凸轮组件2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通过连杆组件150将断开偏置施加到操作机构横杆30。当旋转螺线管60正从断路器组件10使用电流汲取比例电流时,旋转螺线管60生成足以匹配或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略微克服由凸轮组件200生成的偏置的偏置。也就是说,凸轮组件200断开偏置基本上等于或小于旋转螺线管60闭合偏置。在此配置中,旋转螺线管6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当从断路器组件10使用电流汲取比例电流时将闭合偏置施加到操作机构横杆30。因此,当使用电流以及因此的比例电流下降到低于所选择的最小电流时,减少了旋转螺线管60闭合偏置,并且凸轮组件200被构造为并且确实操作性地接合操作机构横杆30并且使操作机构横杆移动到第一位置。这继而致使可移动接触件20移动到断开的第一位置。因此,断开致动器组件54被构造为欠压调节器。
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案,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了解,鉴于本公开的全部教导,可形成对那些细节的各种修改和替代方案。因此,所公开的特定布置仅是说明性的,而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的全部范围及其任何和所有等同物给出。

Claims (11)

1.一种用于断路器组件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所述断路器组件被构造为具有选择性地穿过其中的使用电流,所述断路器组件包括壳体组件、可分离接触件组件和操作机构,所述壳体组件限定基本上封闭的空间,所述可分离接触件组件包括多个固定接触件和多个可移动接触件,每个所述可移动接触件能够在断开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断开的第一位置中,每个所述可移动接触件与相关联的固定接触件间隔开并且不与所述相关联的固定接触件电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每个所述可移动接触件联接至所述相关联的固定接触件并且与所述相关联的固定接触件电连通,所述操作机构被构造为使所述多个可移动接触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操作机构包括伸长的横杆,所述操作机构横杆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壳体组件,所述操作机构横杆被构造为在对应于所述可移动接触件第一位置与所述可移动接触件第二位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包括:
旋转螺线管,所述旋转螺线管包括旋转输出轴;
电动致动器组件;
手动致动器组件;
所述电动致动器组件包括开关组件;
所述开关组件包括致动器;
所述开关组件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旋转螺线管,其中所述开关组件被构造为致动所述旋转螺线管;
所述手动致动器组件包括多个初级致动器、连杆组件和凸轮组件;
所述多个初级致动器包括第一致动器;
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主体;
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被构造为在具有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路径上方移动;
所述旋转螺线管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连杆组件;
所述连杆组件操作性地联接至旋转螺线管和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
所述连杆组件被构造为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操作机构横杆;
其中所述连杆组件被构造为将至少第一偏置施加到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并且将第二偏置施加到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
其中所述第一偏置明显不同于所述第二偏置;
其中所述连杆组件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一部分中时将所述第一偏置施加到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并且
其中所述连杆组件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中时将所述第二偏置施加到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偏置大于所述第一偏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一部分中时操作性地接合所述开关组件致动器;并且
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中时操作性地接合所述连杆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多个联结件;
所述凸轮组件包括第一凸轮构件、第二凸轮构件和偏置装置;
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连杆组件并且被构造为使至少一个联结件移动;
所述连杆组件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所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和所述凸轮组件;
所述凸轮组件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组件;
所述凸轮组件偏置装置被构造为将偏置施加到所述第一凸轮构件或所述第二凸轮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凸轮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凸轮组件将偏置施加到所述连杆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是伸长的并且包括第一端部、中间部分和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一端部被构造为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断路器壳体组件;
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中间部分限定按钮;
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被构造为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连杆组件;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轴联结件;
所述轴联结件包括具有第一端部、中间部分和第二端部的伸长的主体;
所述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所述轴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和所述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中的每一者包括联接件;
所述轴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固定并且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旋转螺线管输出轴;
其中所述轴联结件主体与所述螺线管输出轴一起旋转;
所述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联接至所述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
所述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邻近所述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行进路径设置并且被构造为接合所述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
所述凸轮组件偏置装置被构造为接合所述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
其中所述凸轮组件偏置装置产生从所述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之间的接触点延伸穿过所述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联接件的力线;
其中当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一部分中时,所述力线延伸到所述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的第一侧,并且当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路径第二部分中时,所述力线延伸到所述螺线管输出轴旋转轴线的第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
所述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包括具有大体上曲线的凸轮表面的伸长的主体;
所述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包括具有大体上圆形的凸轮表面的主体;
所述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并且
其中所述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主体凸轮表面接合所述凸轮组件第二凸轮构件主体凸轮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上部联结件、中间联结件、下部联结件和轴联结件;
所述上部联结件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伸长的主体;
所述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和所述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各自包括联接件;
所述中间联结件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伸长的主体;
所述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和所述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各自包括联接件;
所述中间联结件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伸长的主体;
所述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和所述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各自包括联接件;
所述下部联结件包括具有第一端部、中间部分和第二端部的伸长的主体;
所述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所述下部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和所述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各自包括联接件;
所述凸轮组件第一凸轮构件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
所述上部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
所述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轴联结件主体第一端部;
所述中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下部联结件主体中间部分;并且
所述下部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被构造为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操作机构横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主体第二端部被构造为操作性地接合所述轴联结件主体第二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所述旋转螺线管被构造为在被致动时提供明显的反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其中:
所述旋转螺线管被构造为从所述断路器组件使用电流汲取比例电流;
所述旋转螺线管被构造为当从所述断路器组件使用电流汲取所述比例电流时将闭合偏置施加到所述操作机构横杆;
所述凸轮组件被构造为将断开偏置施加到所述操作机构横杆;
其中所述凸轮组件断开偏置基本上等于所述旋转螺线管闭合偏置;并且
其中当所述比例电流下降到低于所选择的最小电流时,减少了所述旋转螺线管闭合偏置,并且所述凸轮组件被构造为操作性地接合所述操作机构横杆并且使所述操作机构横杆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11.一种断路器组件,所述断路器组件被构造为具有选择性地穿过其中的使用电流,所述断路器组件包括:
壳体组件;
可分离接触件组件;
操作机构;
所述壳体组件限定基本上封闭的空间;
所述可分离接触件组件包括多个固定接触件和多个可移动接触件,每个所述可移动接触件能够在断开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断开的第一位置中,每个所述可移动接触件与相关联的固定接触件间隔开并且不与所述相关联的固定接触件电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每个所述可移动接触件联接至所述相关联的固定接触件并且与所述相关联的固定接触件电连通;
所述可分离接触件组件基本上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封闭空间内;
所述操作机构被构造为使所述多个可移动接触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操作机构包括伸长的横杆;
所述操作机构基本上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封闭空间内;
所述操作机构横杆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壳体组件,所述操作机构横杆被构造为在对应于所述可移动接触件第一位置与所述可移动接触件第二位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
CN202080060826.0A 2019-07-03 2020-06-30 用于固态断路器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 Pending CN1143032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502,143 2019-07-03
US16/502,143 US11211219B2 (en) 2019-07-03 2019-07-03 Multi-level feedback actuator assembly for a 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
PCT/EP2020/025307 WO2021001057A1 (en) 2019-07-03 2020-06-30 Multi-level feedback actuator assembly for a 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3217A true CN114303217A (zh) 2022-04-08

Family

ID=71465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0826.0A Pending CN114303217A (zh) 2019-07-03 2020-06-30 用于固态断路器的多级反馈致动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211219B2 (zh)
EP (1) EP3994712B1 (zh)
CN (1) CN114303217A (zh)
WO (1) WO20210010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46269T3 (es) * 2018-04-23 2023-07-14 Abb Spa Disyun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9700A (en) * 1986-02-19 1987-01-27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ircuit interrupter with shock resistant mechanism
US7064634B1 (en) * 2005-06-22 2006-06-20 Eaton Corporation Shock resistant actuators for a circuit breaker
US7667154B2 (en) * 2007-04-09 2010-02-23 ASCO Power Tehnologies, L.P. Three-position apparatus capable of positioning an electrical transfer switch
EP2624274B1 (en) 2012-02-03 2014-12-31 ABB S.p.A. Hybrid current switching device
US20150014277A1 (en) 2013-07-15 2015-01-15 Eaton Corporation Interchangeable switching module an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9312082B2 (en) * 2013-12-12 2016-04-12 Abb Technology Ag Mechanical interlock structure for switchgear
US9564280B2 (en) * 2014-08-01 2017-02-07 Schneider Electric USA, Inc. Panel board to circuit breaker positive retention interlock
CN108885951B (zh) 2016-03-01 2020-12-11 原子动力公司 混合式气隙和固态断路器及防止电路故障和过载的方法
US10629391B2 (en) 2017-12-21 2020-04-21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Fusible safety disconnect in 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s and combination motor starters
US11158473B2 (en) * 2019-07-03 2021-10-26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 button interlock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01057A1 (en) 2021-01-07
US20220084768A1 (en) 2022-03-17
EP3994712B1 (en) 2023-05-24
US20210005415A1 (en) 2021-01-07
EP3994712A1 (en) 2022-05-11
US11211219B2 (en) 2021-12-28
US11848168B2 (en) 202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39122B2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common test button for ground fault and arc fault circuit
CN111433877B (zh) 固态断路器和组合式电动机起动器中的可熔断安全断开
US11657993B2 (en) 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 button interlocking system
US10249464B2 (en) Modular circuit break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US11848168B2 (en) Multi-level feedback actuator assembly for a 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
US9466451B2 (en) Flux shunt trip actuator interface and breaker reset mechanism for circuit breaker
US9892873B2 (en) Multi-purpose mounting for a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US1109449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engagement of arc reduction technology
US10614987B2 (en) Fully integrated manual opening mechanism on medium voltage circuit breaker
US7106155B2 (en) Double-lever mechanism, trip actuator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CA2975492C (en) Ground fault trip assembly
KR20030084171A (ko) 배선용 차단기의 부족전압 트립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