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1270B -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1270B
CN114271270B CN202111671496.1A CN202111671496A CN114271270B CN 114271270 B CN114271270 B CN 114271270B CN 202111671496 A CN202111671496 A CN 202111671496A CN 114271270 B CN114271270 B CN 1142712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sugarcane
smut
composition
medica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14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1270A (zh
Inventor
颜梅新
宋修鹏
张小秋
王泽平
张保青
黄海荣
雷敬超
黄冬梅
李杨瑞
李秋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11167149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712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71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1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1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12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杀菌效果好;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使用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黑穗病又称甘蔗鞭黑穗病、黑粉病。该病最明显特征是病蔗梢头具一条向下卷内的黑色鞭状物,长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鞭中央是由薄壁组织或维管束组织构成的心柱,外围包着一层厚垣孢子。病鞭在形成初期,外包一层银白色薄膜,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最后只剩下心柱。染病种蔗萌芽早,茎细小,叶细长,淡绿,分蘖增多,后分蘖上也长出黑穗鞭。带菌土壤和宿根病蔗为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后落在蔗芽上藏在鳞片间,遇水萌发形成侵染菌丝侵入蔗芽,菌丝经暂时休眠后随蔗芽萌发而恢复活动并随生长点向上蔓延,生长点受病菌刺激初形成白色鞭状物至厚垣孢子形成时抽出黑色鞭状物,产生的厚垣孢子再经媒介传播落到蔗茎的侧芽上,刺激蔗芽萌发,使甘蔗抽出侧枝或分蘖并行成鞭状物。潜伏在蔗芽里的菌丝和落入土壤中的厚垣孢子成为下一季甘蔗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萌发温限6~36℃,最适25~30℃。土壤潮湿时,孢子48小时内几乎全部萌发,萌发孢子不能及时遇上蔗芽时则很快死亡。厚垣孢子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月至1年。冬春干旱利于孢子存活。春季高温多雨利于黑穗病发生和流行。宿根蔗田比新植蔗田发病重,宿根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梢头苗做种地较整株做种地发病轻,施氮过多发病较重。
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为:(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桂糖29号、桂糖44号、桂糖55号、桂糖58号等。(2)实行轮作。与水稻、玉米、甘薯、花生或苜蓿等作物轮作。(3)增加新植面积,种植无病种苗。从无病区调种。在病区要选留无病株的第一度梢头苗做种。(4)最好在抽出黑穗前拔除病株。抽出黑鞭的要小心剪下放在塑料袋内,带出田外集中烧毁。病田不留宿根,病株残茬也要烧毁。(5)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适时灌水,及时培土,防止倒伏,减少侧芽生长。(6)种苗消毒:带菌种苗用52℃热水浸种18~30分钟,加入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效果更好。也可用1:100的43%福尔马林液浸种5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2小时。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浸种5~7分钟。也可用3%石灰水浸种24小时。
目前,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主要杀灭蔗种外表面上的甘蔗黑穗病病菌,其无法灭杀蔗种内存在的甘蔗黑穗病病菌;2)只有用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由于条件有限,很多蔗农无法利用高温处理蔗种,甘蔗黑穗病病菌的防治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灭菌效果好、操作难度低、安全无害的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80~100份、第一渗透剂1.5~1.9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19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1~15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14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16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00~120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55~65份、异辛醇25~30份、正丁醇15~20份。
进一步地,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85~100份、第一渗透剂1.6~1.9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6~19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2~15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2~14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3~16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10~120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0~65份、异辛醇27~30份、正丁醇18~20份。
进一步地,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90份、第一渗透剂1.7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7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3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3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4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16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2份、异辛醇28份、正丁醇19份。
进一步地,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还包括第二渗透剂0.6~0.8份;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30~50份、吐温60 15~18份、棕榈酸8~12份;所述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同时减缓所述药剂的无效升华。
进一步地,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还包括第二渗透剂0.65~0.8份;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35~50份、吐温60 16~18份、棕榈酸9~12份;所述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同时减缓所述药剂的无效升华。
进一步地,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还包括第二渗透剂0.7份;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40份、吐温60 17份、棕榈酸10份;所述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同时减缓所述药剂的无效升华。
进一步地,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使用方法为:用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2500~4000倍液浸泡清水浸泡的蔗种0.5小时,取出蔗种,并用薄膜覆盖蔗种,闷种6~8h即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各组分;
(2)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500~6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3~5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3)将组成药剂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混合均匀,得到所述药剂;
(4)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及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剩余组分,并于3500~4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0~15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550~6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4~5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步骤(4)中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并于3800~4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2~15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优化药剂的组成及配比,最终得出的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灭菌效果好;由于潜伏在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的隐藏性高,需使用大量的药剂才能有效灭菌,会增大蔗农的使用成本,同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为此本发明还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现有渗透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药液的展着性、粘着力、高活性以使药液能迅速粘附在作物的外表面上,而本申请的第一渗透剂与农药常用渗透剂不同,本申请的第一渗透剂的作用是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外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考虑到甘蔗成熟时间多在冬季,气温较低,需进一步提高药剂的渗透性;且添了第一渗透剂的药剂还需对蔗种覆盖薄膜进行闷种,利用闷种产生的高温,提高药剂的渗透效果,操作难度也较高;为此添加优化了组成及配比的第二渗透剂,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同时减缓所述药剂的无效升华,实际浸种温度在12℃以上即可,且浸种之后无需闷种,操作简单,使用效果更好,能适用于更多场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可以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所用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均在市面上购买得到;第一渗透剂中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以及第二渗透剂中的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的纯度均为化学纯。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除了可以用于浸种之外,还可以在甘蔗种植地喷施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3500~4500倍液,用以防治甘蔗黑穗病;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3500~4500倍液的使用量为400~600公斤每亩;喷施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时间选在雨季前后;喷施过程最好是对着甘蔗植株的根部喷施;如若甘蔗地出现发现病株,必须在病株抽出黑穗前拔除病株,同时将病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试验地点为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甘蔗品种分别为桂糖42号、桂柳05136、桂糖57号;实验时间为2019年春;
实施例1:甘蔗品种分别为GT42、GL05136、GT57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80份、第一渗透剂1.5份、第二渗透剂0.6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1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00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55份、异辛醇25份、正丁醇15份;
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30份、吐温60 15份、棕榈酸8份。
上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各组分;
(2)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5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3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3)将组成药剂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混合均匀,得到所述药剂;
(4)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及第二渗透剂,并于35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0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验证实验:甘蔗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蔗种处理:用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2500倍液浸泡清水浸泡的蔗种0.5小时,浸种温度15℃,取出蔗种,即可得到处理的蔗种;
(2)整地、深耕、起垄;
(3)每亩种植地施加350公斤的有机肥作为基肥;
(4)春季播种:用步骤(1)制得的处理的蔗种播种,亩播2300节左右的双芽苗;其中,GT42、GL05136、GT57三种蔗种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亩;春季播种后45天分别测定三种蔗种的发芽率;
(5)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追肥、除草、浇水、除虫等;于当年冬季收获甘蔗时,分别统计三种蔗种黑穗病的总发病率及产量;各项数据的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项目 发芽率(%) 黑穗病总发病率(%) 产量(㎏)
GT42 91.2 0.32 6755
GL05136 90.6 0.56 6678
GT57 92.4 0 7012
实施例2:甘蔗品种分别为GT42、GL05136、GT57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100份、第一渗透剂1.9份、第二渗透剂0.8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9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4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6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20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5份、异辛醇30份、正丁醇20份;
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50份、吐温60 18份、棕榈酸12份。
上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各组分;
(2)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6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5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3)将组成药剂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混合均匀,得到所述药剂;
(4)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及第二渗透剂,并于4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5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验证实验:甘蔗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蔗种处理:用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2500倍液浸泡清水浸泡的蔗种0.5小时,浸种温度15℃,取出蔗种,即可得到处理的蔗种;
(2)整地、深耕、起垄;
(3)每亩种植地施加350公斤的有机肥作为基肥;
(4)春季播种:用步骤(1)制得的处理的蔗种播种,亩播2300节左右的双芽苗;其中,GT42、GL05136、GT57三种蔗种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亩;春季播种后45天分别测定三种蔗种的发芽率;
(5)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追肥、除草、浇水、除虫等;于当年冬季收获甘蔗时,分别统计三种蔗种黑穗病的总发病率及产量;各项数据的统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项目 发芽率(%) 黑穗病总发病率(%) 产量(㎏)
GT42 90.8 0.27 6810
GL05136 91.2 0.47 6892
GT57 92.3 0 7123
实施例3:甘蔗品种分别为GT42、GL05136、GT57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90份、第一渗透剂1.7份、第二渗透剂0.7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7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3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3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4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16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2份、异辛醇28份、正丁醇19份;
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40份、吐温60 17份、棕榈酸10份。
上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各组分;
(2)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55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4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3)将组成药剂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混合均匀,得到所述药剂;
(4)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及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剩余组分,并于38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2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验证实验:甘蔗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蔗种处理:用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2500倍液浸泡清水浸泡的蔗种0.5小时,浸种温度15℃,取出蔗种,即可得到处理的蔗种;
(2)整地、深耕、起垄;
(3)每亩种植地施加350公斤的有机肥作为基肥;
(4)春季播种:用步骤(1)制得的处理的蔗种播种,亩播2300节左右的双芽苗;其中,GT42、05-136、GT57种蔗种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亩;春季播种后45天分别测定三种蔗种的发芽率;
(5)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追肥、除草、浇水、除虫等;于当年冬季收获甘蔗时,分别统计三种蔗种黑穗病的总发病率及产量;各项数据的统计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项目 发芽率(%) 黑穗病总发病率(%) 产量(㎏)
GT42 93.1 0 6843
GL05136 91.7 0 7014
GT57 92.9 0 7235
实施例4:甘蔗品种分别为GT42、GL05136、GT57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90份、第一渗透剂1.7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7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3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3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4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16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2份、异辛醇28份、正丁醇19份;
上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各组分;
(2)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55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4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3)将组成药剂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混合均匀,得到所述药剂;
(4)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并于38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2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验证实验:甘蔗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蔗种处理:用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2500倍液浸泡清水浸泡的蔗种0.5小时,浸种温度15℃,取出蔗种,即可得到处理的蔗种;
(2)整地、深耕、起垄;
(3)每亩种植地施加350公斤的有机肥作为基肥;
(4)春季播种:用步骤(1)制得的处理的蔗种播种,亩播2300节左右的双芽苗;其中,GT42、GL05-136、GT57三种蔗种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亩;春季播种后45天分别测定三种蔗种的发芽率;
(5)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追肥、除草、浇水、除虫等;于当年冬季收获甘蔗时,分别统计三种蔗种黑穗病的总发病率及产量;各项数据的统计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项目 发芽率(%) 黑穗病总发病率(%) 产量(㎏)
GT42 88.3 0.34 6452
GL05136 87.8 0.78 6379
GT57 88.6 0.29 6583
实施例5:甘蔗品种分别为GT42、GL05136、GT57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90份、第一渗透剂1.7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7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3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3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4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16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2份、异辛醇28份、正丁醇19份;
上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各组分;
(2)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55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4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3)将组成药剂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混合均匀,得到所述药剂;
(4)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并于38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2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验证实验:甘蔗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蔗种处理:用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2500倍液浸泡清水浸泡的蔗种0.5小时,浸种温度15℃,取出蔗种,即可得到处理的蔗种;
(2)整地、深耕、起垄;
(3)每亩种植地施加350公斤的有机肥作为基肥;
(4)春季播种:用步骤(1)制得的处理的蔗种播种,亩播2300节左右的双芽苗;其中,GT42、05-136、GT57三种蔗种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亩;春季播种后45天分别测定三种蔗种的发芽率;
(5)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追肥、除草、浇水、除虫等;于当年冬季收获甘蔗时,分别统计三种蔗种黑穗病的总发病率及产量;各项数据的统计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
项目 发芽率(%) 黑穗病总发病率(%) 产量(㎏)
GT42 91.1 1.15 6229
GL05136 90.5 1.53 6351
GT57 91.8 1.26 6405
对比例1:甘蔗品种分别为GT42、GL05136、GT57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7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3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3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4份;
上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各组分;
(2)将组成药剂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混合均匀,得到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验证实验:甘蔗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蔗种处理:用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2500倍液浸泡清水浸泡的蔗种0.5小时,浸种温度15℃,取出蔗种,即可得到处理的蔗种;
(2)整地、深耕、起垄;
(3)每亩种植地施加350公斤的有机肥作为基肥;
(4)春季播种:用步骤(1)制得的处理的蔗种播种,亩播2300节左右的双芽苗;其中,GT42、GL05136、GT57三种蔗种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亩;春季播种后45天分别测定三种蔗种的发芽率;
(5)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追肥、除草、浇水、除虫等;于当年冬季收获甘蔗时,分别统计三种蔗种黑穗病的总发病率及产量;各项数据的统计结果如下表6所示。
表6
项目 发芽率(%) 黑穗病总发病率(%) 产量(㎏)
GT42 90.8 2.45 6048
GL05136 90.7 2.78 6123
GT57 91.8 2.17 6234
实验研究:
考核上述实施例1-5及对比例1中的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在12℃、25℃条件下处理GL05136甘蔗蔗种时,对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处理方案及实验结果如下表7所示
表7
Figure BDA0003449929990000101
由此可知,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灭菌效果好;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添加优化了组成及配比的第二渗透剂,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同时减缓所述药剂的无效升华,实际浸种温度在12℃以上即可,且浸种之后无需闷种,操作简单,使用效果更好,能适用于更多场景。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80~100份、第一渗透剂1.5~1.9份、第二渗透剂0.6~0.8份;
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30~50份、吐温60 15~18份、棕榈酸8~12份;所述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同时减缓所述药剂的无效升华;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19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1~15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14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16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外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00~120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55~65份、异辛醇25~30份、正丁醇15~2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85~100份、第一渗透剂1.6~1.9份、第二渗透剂0.65~0.8份;
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35~50份、吐温60 16~18份、棕榈酸9~12份;所述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同时减缓所述药剂的无效升华;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6~19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2~15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2~14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3~16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外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10~120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0~65份、异辛醇27~30份、正丁醇18~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90份、第一渗透剂1.7份、第二渗透剂0.7份;
所述第二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豆甾醇40份、吐温60 17份、棕榈酸10份;所述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同时减缓所述药剂的无效升华;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7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3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3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4份;
所述第一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外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所述第一渗透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聚氧乙烯醚硅氧烷116份、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62份、异辛醇28份、正丁醇19份。
4.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组成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各组分;
(2)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500~6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3~5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3)将组成药剂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混合均匀,得到所述药剂;
(4)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及所述第二渗透剂,并于3500~4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0~15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混合组成第一渗透剂的聚氧乙烯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异辛醇、正丁醇,并于550~6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4~5min,得到所述第一渗透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混合步骤(2)制得的所述第一渗透剂、步骤(3)制得的所述药剂,并于3800~4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12~15min,即得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
CN202111671496.1A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4271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1496.1A CN114271270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1496.1A CN114271270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1270A CN114271270A (zh) 2022-04-05
CN114271270B true CN114271270B (zh) 2023-03-28

Family

ID=80879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1496.1A Active CN114271270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71270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8553A (zh) * 2016-12-05 2017-05-2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一种温汤药肥液浸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方法
CN109042723A (zh) * 2018-07-24 2018-12-21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提高甘蔗对黑穗病抗性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2821A (zh) * 2009-10-27 2010-04-14 北京农学院 豆甾醇的新用途
CN101755749B (zh) * 2009-11-10 2012-08-22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
EP3248465A1 (en) * 2016-05-25 2017-11-29 Bayer CropScience Aktiengesellschaft Agrochemical formulation based on emulsion polymers
CN106719749B (zh) * 2016-11-28 2019-04-30 青岛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唑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343504A (zh) * 2017-07-14 2017-11-14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一种甘蔗种茎包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32768A (zh) * 2018-04-10 2018-08-24 江阴苏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嘧菌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干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52200A (zh) * 2018-04-17 2018-09-21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具有防治黑穗病功效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2438268A (zh) * 2020-12-01 2021-03-05 广东立威化工有限公司 嘧菌酯添加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13180039A (zh) * 2021-05-06 2021-07-30 苏州嘉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植保飞防专用助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8553A (zh) * 2016-12-05 2017-05-2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一种温汤药肥液浸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方法
CN109042723A (zh) * 2018-07-24 2018-12-21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提高甘蔗对黑穗病抗性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1270A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24573A (zh) 一种高产优质水稻的栽培方法
CN105724145A (zh) 一种寒地粳稻湿润直播栽培方法
CN103299791A (zh) 一种有机水果玉米的种植方法
CN108812126B (zh) 一种除草、抗倒伏的水稻直播方法
CN106576727A (zh) 一种无公害向日葵栽培方法
CN105850286A (zh) 一种芦笋的种植方法
CN107836299A (zh) 一种微型冬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CN109699412A (zh) 一种降低藜麦病虫害发病率的种植方法
CN108293565A (zh) 提高新疆果树田土地利用率与效益的方法
CN105794429A (zh) 茄子种植方法
CN106664883A (zh) 一种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方法
CN114271270B (zh) 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75051A (zh) 一种金铁锁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CN110384024B (zh) 一种饲草玉米的栽培方法
CN105010054A (zh) 一种杂交水稻种植方法
CN107371743B (zh) 马铃薯四膜覆盖种植方法
CN111616012A (zh) 一种扁豆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CN110881373A (zh) 一种用于再生稻系统的两季旱作栽培技术方法
Cheralu Status paper on rice in Andhra Pradesh
CN109362508A (zh) 一种有机小米的种植方法
CN113133394B (zh) 一种新型小米轮作种植方法
CN106069080A (zh) 一种甘薯和水稻轮作的栽培方法
CN107135777A (zh) 一种塑料大棚架冬瓜换头轻简化栽培方法
Dodds et al. Grass seed production in North Dakota
RU2216923C1 (ru) Способ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льна-долгунц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