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9660B -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9660B
CN114259660B CN202111621674.XA CN202111621674A CN114259660B CN 114259660 B CN114259660 B CN 114259660B CN 202111621674 A CN202111621674 A CN 202111621674A CN 114259660 B CN114259660 B CN 1142596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uge
rod
walking
rope
f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216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9660A (zh
Inventor
胡永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thay Pacific Rui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thay Pacific Rui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thay Pacific Rui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thay Pacific Rui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2167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96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9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9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9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96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消防器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包括避难箱、安装箱以及用于下放避难箱的下放机构,所述安装箱背离室内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避难箱的出发腔室,所述避难箱内开设有用于容纳逃难者的避难空间,所述避难箱的一侧开设有连通避难空间的进出口,所述进出口内连接有封闭防火门。本申请具有为逃难者提供更多的自救、逃难的方式。

Description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器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矗立在城市中,虽然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能够有效节约占地面积,增加城市的繁荣度。
但是,随着建筑物的逐渐增高,发生火灾时,在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物内办公或是生活的人员逃生就成为了一大难题,尤其是建筑中部起火,上部人员难以逃离建筑物,只能被动向更高的楼层移动,以等待救援。
因此,急需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以供逃难者自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中逃离。
发明内容
为了提供向逃难者提供更多的逃难方式,本申请提供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方案如下: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包括避难箱、安装箱、以及用于下放避难箱的下放机构,所述安装箱背离室内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避难箱的出发腔室,所述避难箱内开设有用于容纳逃难者的避难空间,所述避难箱的一侧开设有连通避难空间的进出口,所述进出口内连接有封闭防火门。所述下放机构包括下放动力源,收卷于下放动力源上的下放索,以及用于支撑下放索并且能够水平伸出出发腔室的挑出部件。所述下放动力源固定连接于避难箱的顶端,所述下放索的一端与下放动力源固定连接,所述下放索相对的另一端伸入至出发腔室并且经过挑出部件。所述挑出部件包括固定杆,行走杆,支撑杆,以及驱使行走杆相对固定杆朝向背离室内一侧移动的行走单元件;所述固定杆有两根,所述固定杆分别设置于避难箱的两侧,所述固定杆与出发腔室的腔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一端指向室内,相对的另一端指向室外;所述行走杆间隔设置于避难箱的上方且低于固定杆设置,所述行走杆对应固定杆设置有两根,所述行走杆平行固定杆,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于两行走杆之间且位于行走杆背离室内的一端;所述固定杆位于行走杆的上方并且平行行走杆设置,所述固定杆和行走杆通过行走单元件连接;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于两行走杆之间,所述支撑杆位于行走杆背离室内的一端,所述下放索经过且支撑与支撑杆上。所述出发腔室的底端倾斜设置,所述出发腔室的底端自室内向室外倾斜,所述避难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行走轮;所述行走杆上还固定连接有用于限制避难箱移动的限位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逃难者能够通过进出口进入到避难箱内并且关闭封闭门,再通过下放机构下放避难箱。
下放前,启动下放机构的挑出部件,行走单元件驱使行走杆背离室内一侧移动,从而令支撑杆水平伸出出发腔室。当行走杆朝向室外一侧移动时,限位板随之移动,从而解除对避难箱的水平限制,避难箱能够沿着出发腔室的底端向室外移动,直至避难箱悬挂与空中,而下放索与支撑杆抵接的位置也从出发腔室内水平伸出至建筑物一侧。
下放时,启动下放动力源,放卷下放索,从而使得避难箱能够竖向下放至地面。从而为逃难者提供更多躲避火灾的选择,提高逃难者的生存概率。通过下放机构中的挑出部件,令避难箱能够沿建筑外立面竖向降落,减少与建筑外立面的接触、卡固,甚至在经过起火的楼层时,能够减少火焰对避难箱以及下放索的加热作用。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行走杆背离支撑杆的一侧有防退杆,固定连接在出发腔室腔壁上的安装座,以及铰接连接于安装座上倒扣杆;所述倒扣杆位于防退杆随行走杆移动过程的路径上,所述倒扣杆一端朝向室内并且端部设置有推动斜面,相对的另一端背离室内并且穿设有转动轴,转动轴的端部通过固定块安装在安装座上,所述转动轴与安装块相对转动连接,所述倒扣杆上还开设有用于容纳防退杆的反扣槽,反扣槽位于推动斜面背离室内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行走杆背离室内一侧移动时,卡固件将限制防退杆朝向室内一侧的移动,从而限制行走杆朝向室内一侧的移动,提高行走杆的稳定性能。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内部均开设有过水腔,所述过水腔沿固定杆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连接有用于向过水腔内部供水的供水管,所述固定杆外侧壁开设有贯通至过水腔内的喷水孔,喷水孔自过水腔指向下放索;所述行走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遮蔽喷水孔的挡水板,当行走杆背离室内移动时,所述挡水板将逐渐解除对喷水孔的遮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供水管能够向固定杆的过水腔供水,在行走杆背离室内移动时,挡水板将逐渐解除对喷水孔的遮蔽,从而位于过水腔内的水能够自喷水孔向下放索喷出,从而在避难箱下放过程且经过起火的楼层时,能够减小火焰对下放索的损伤,减少下放索熔断的概率。
优选的,所述下放索包括阻燃绳、芯绳以及环绕绳,所述阻燃绳和环绕绳均沿芯绳的长度方向螺旋环绕芯绳,所述阻燃绳和环绕绳均与芯绳固定连接;所述阻燃绳具有吸水能力。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吸水能力的阻燃绳能储蓄一部分水并且能够使水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的扩散,从而提高下放索整体的抗熔断能力。而环绕绳则能在下放索经过滑轮时,环绕绳能够与滑轮抵接,从而减少对阻燃绳的挤压,减少阻燃绳内吸附的水被挤压出的量,保障下放索的保水以及向下渗水的能力。
优选的,所述熔断包裹层内设置有用于提高熔断包裹层竖向抗拉性能的金属丝过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金属丝过桥能够提高熔断保护层的竖向抗拉性能,从而保障熔断包裹层的稳定性能。
优选的,所述避难箱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包括抵接板以及中间压缩件;所述缓冲层对应行走轮开设有避让孔,位于所述避难箱底端的缓冲层下表面高于行走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避难箱下放过程中,避难箱将受到自然风力或是燃烧产生的气流的影响而晃动,此时,缓冲层能够减少避难箱在晃动中与建筑物外立面发生碰撞而破坏的概率。
避让孔供行走轮伸出位于避难箱底端的缓冲层,保障行走轮的使用。
优选的,所述缓冲层的外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悬挂灭火袋,所述悬挂灭火袋包括拆换板、固定连接于拆换板上的速燃袋以及被灌注于速燃袋内的超细干粉灭火剂,所述速燃袋处于膨胀紧绷状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避难箱经过起火的楼层,且火势有自楼层边缘向上蔓延时,火焰将加热、点燃速燃袋,并且引爆速燃袋内部的氢气,使得填充于速燃袋内的超细干粉灭火剂能够在空气中扩散抑制火焰,以保障避难箱能够安全下降经过起火的楼层。
优选的,所述安装箱背离避难箱的一侧开设存储腔室。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存储腔室内能够放置提式灭火器、灭火毯、防烟面罩及强光手电。
综上所述,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之一的有益效果:
1、逃难者能够进入避难箱内,通过下放机构,下放至地面上,从而在建筑物出现火灾时实现能够逃离建筑物;
2、通过下放机构中的挑出部件,令避难箱能够沿建筑外立面竖向降落,从而减少与建筑外立面的接触、卡固,甚至在经过起火的楼层时,能够减少火焰对避难箱以及下放索的加热作用;
3、供水管能够向固定杆内供水,在行走杆背离室内移动时,挡水板将逐渐解除对喷水孔的遮蔽,从而位于固定杆内的水能够自喷水孔向下放索喷出,从而在避难箱下放过程且经过起火的楼层时,能够减小火焰对下放索的损伤,减少下放索熔断的概率;
4、存储腔室内能够放置提式灭火器、灭火毯、防烟面罩及强光手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避难箱下放时的工况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安装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行走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下放索下放崩紧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下放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熔断速降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避难箱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箱;2、避难箱;3、下放机构;4、存储腔室;5、出发腔室;6、缓冲层;7、中间压缩件;8、抵接板;9、封闭防火门;10、避让孔;11、行走轮;12、提示杆;13、提示压缩件;14、提示单板;15、荧光提示棒;16、悬挂灭火袋;17、速燃袋;18、超细干粉灭火剂;19、拆换板;20、下放动力源;21、下放索;22、挑出部件;23、放卷电机;24、放卷辊;25、阻燃绳;26、芯绳;27、环绕绳;28、熔断速降节;29、弯绳段;30、隔绝层;31、熔断包裹层;32、金属丝过桥;33、固定杆;34、行走杆;35、行走单元件;36、过水腔;37、T型滑槽;38、丝杆;39、滑块;40、行走电机;41、限位板;42、喷水孔;43、挡水板;44、防退杆;45、卡固件;46、安装座;47、倒扣杆;48、弹性复位件;49、转动轴;50、定位块;51、推动斜面;52、反扣槽;53、稳固杆;54、稳固块;55、稳固槽;56、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说明书附图1-10对本申请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设置在楼层靠近边缘的位置。
参照图1、2,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包括安装箱1、避难箱2以及用于将避难箱2吊放的下放机构3。
安装箱1整体呈矩形体,安装箱1的底端与所在楼层的地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安装箱1靠近室内的一侧开设形成用于容纳消防器材的存储腔室4。存储腔室4内可以放置提式灭火器、灭火毯、防烟面罩或强光手电。
参照图2、3,安装箱1背离室内的一侧开设有出发腔室5,出发腔室5整体呈形体。
出发腔室5的底端腔壁倾斜设置,出发腔室5底端较高一侧靠近室内,较低的一侧背离室内。
安装箱1对应出发腔室5的一侧开设有贯通至出发腔室5的室内通道。
避难箱2呈矩形体,避难箱2的内部开设有避难空间,避难箱2对应室内通道的一侧开设有进出口,进出口连通至避难空间,进出口内还铰接连接一封闭防火门9。封闭防火门9能够遮蔽进出口,从而隔断避难空间和避难箱2外。
避难空间内放置有若干供人吸氧的氧气罐和若干提供照明的照明手电。
避难箱2的底端及周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层6,缓冲层6对应封闭防火门9留设通道。避难箱2的底端还连接有行走轮11。
缓冲层6包括抵接板8以及连接于抵接板8和避难箱2外侧壁之间的中间压缩件7,中间压缩件7可以为压缩弹簧,中间压缩件7不少于三个。
参照图3、4,行走轮11靠近避难箱2的下方中部,位于避难箱2底端的抵接板8对应行走轮11开设有避让孔10。相较于将行走轮11设置在避难箱2竖向投影的边缘位置,本申请行走轮11的位置能够减少避难箱2底端边沿与建筑物外立面接触,从而减少避难箱2悬挂、勾连在建筑物外立面上的概率。
行走轮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提示杆12,提示杆1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荧光提示棒15,提示杆12穿设且竖向滑动连接于避难箱2的底端,提示杆12上同轴固定连接有提示单板14,提示单板14低于避难箱2的底端,提示单板14与避难箱2的底端之间设置有提示压缩件13,提示压缩件13可以为压缩弹簧。
当行走轮11与地面抵接时,在避难箱2的重力作用下,提示压缩件13受压,荧光提示棒15的顶端伸入至避难箱2内,逃难者能够观察提示杆12的状态从而判断避难箱2是否降落到地面上。
当行走轮11上的提示压缩件13不发生压缩变形时,行走轮11的底端低于位于避难箱2底端的抵接板8下表面。
再参照图2、3,下放机构3包括下放动力源20、下放索21以及挑出部件22。
下放动力源20固定连接在安装箱1顶端,可以为卷扬机,包括间隔设置的放卷电机23、放卷辊24,以及用于联动放卷电机23和放卷辊24的联动机构。避难箱2内设置有控制放卷电机23启动或关闭的放卷控制开关(图中未显示)。
安装箱1的顶端还固定连接有用于遮蔽下放动力源20的顶盖,顶盖的顶端能够与所在楼层的顶端固定连接,从而提高安装箱1的稳定性能。
下放索21卷绕在放卷辊24上并且一端固定连接在放卷辊24,相对的另一端穿过避难箱2的顶端箱壁并且伸入至避难空间,下放索21伸入至避难空间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避难箱2的顶端中部。
参照图3、5,挑出部件22包括固定杆33、行走杆34以及行走单元件35,固定杆33有两根,在避难箱2位于出发腔室5内时,两固定杆33分别位于出发腔室5的两侧,两固定杆33相互平行。两固定杆33的内部均开设有过水腔36,过水腔36沿固定杆33长度方向设置,过水腔36位于所在固定杆33靠近另一固定杆33一侧。
固定杆33水平设置,固定杆33的一端靠近室内,相对的另一端背离室内,固定杆33靠近室内的一端还与室内的供水管(图中未显示)连接,固定杆33内部与供水管的过水腔36连通。固定杆33的底端开设有T型滑槽37,T型滑槽37平行固定杆33设置。T型滑槽37位于所在固定杆33的过水腔36背离另一固定杆33的一侧。
行走单元件35包括丝杆38、滑块39以及行走电机40。避难箱2内设置有控制行走电机40启动或关闭的行走控制开关(图中未显示)。
丝杆38穿设于T型滑槽37内,丝杆38相对自转连接于T型滑槽37内。
行走电机40的输出轴与丝杆38同轴固定连接。
滑块39套设于丝杆38上,滑块39与丝杆38螺纹配合,滑块39的横截面呈配合T型滑槽37。
行走杆34有两根并且分别对应两固定杆33,行走杆34平行固定杆33设置,行走杆34位于固定杆33的下方,行走杆34与滑块39固定连接,行走杆34高于避难箱2的顶端。
参照图5、6,两行走杆34背离室内的端部之间还固定连接支撑杆56,支撑杆56的中部开设有竖向贯通的穿过孔,穿过孔的端部均呈弧形倒角设置,弧形倒角能够在下放索21放卷时减少对下放索21的磨损。
为了减少下放索21与支撑杆56之间的摩擦力,也可以在支撑杆56的中部同轴转动连接一滑轮,下放索21抵接在滑轮上。
行走杆34的底端还设置有限位板41。在避难箱2处于出发腔室5内时,限位板41与避难箱2背离室内的一侧顶端相抵,从而限制避难箱2背离室内移动。
固定杆33的外侧壁上还开设有若干喷水孔42,喷水孔42连通至固定杆33内部。行走杆34的背离室内的一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挡水板43,挡水板43平行行走杆34的长度方向设置。
行走杆34背离室内一侧移动时,挡水板43随着行走杆34移动,此时,挡水板43将逐渐解除对喷水孔42的遮蔽,令固定杆33内的水能够通过喷水孔42喷洒到下放索21上,从而在下放索21经过发生火灾的楼层时减少下放索21熔断的概率。
两行走杆34相背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防退杆44以及若干稳固杆53,防退杆44位于行走杆34长度方向的中部。
若干稳固杆53沿行走杆34的长度间隔分布,稳固杆53位于防退杆44靠近室内的一侧,稳固杆53背离所在行走杆3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稳固块54,稳固块54呈梯形设置。
出发腔室5的腔壁上对应稳固杆53开设有稳固槽55,稳固槽55平行行走杆34,稳固块54滑动于稳固槽55内,从而提高行走杆34的连接稳定性能。
参照图2、6,出发腔室5的腔壁上连接有卡固件45,卡固件45对应防退杆44设置,卡固件45包括安装座46、倒扣杆47以及复位弹性件。
安装座46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出发腔室5的腔壁上。
安装座46上固定连接有两定位块50,两定位块50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两定位块50之间穿设有转动轴49,转动轴49能相对两定位块50发生自转,转动轴49的轴线垂直行走杆34的移动方向。
倒扣杆47一端套设在转动轴49上,相对的另一端指向室内并且设置有推动斜面51。倒扣杆47与转动轴49固定连接。
倒扣杆47上还开设有反扣槽52,反扣槽52位于推动斜面51背离室内的一侧。
复位弹性件48为扭簧,扭簧一端与倒扣杆47固定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定位块50连接。
当行走杆34在背离室内一侧移动时,防退杆44将与倒扣杆47相抵,并且通过推动斜面51,驱使倒扣杆47围绕转动轴49转动,弹性复位件48压缩并且产生反作用力。
在防退杆44经过推动斜面51并且在位于反扣槽52位置时,弹性复位件48驱使复位倒扣杆47复位,反扣槽52扣接与防退杆44上,此时,反扣槽52将限制行走杆34朝向室内的移动。同时,在下放索21放卷时,通过卡固件45和防退杆44的配合,能够分摊并减小下放索21对挑出部件22的作用荷载。
本申请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建筑发生火灾时,逃难者可以进入至避难箱2内,随后通挑出部件22,水平伸出建筑外立面,然后再通过放下放力源20放卷下放索21,将避难箱2自上而下放下,从而增加高层建筑及以及上的建筑物的逃生方式,提高火灾时逃难者的逃生概率。
下放索21在放卷过程中,受到自固定杆33的喷水孔42喷出的水的湿润,从而减小下放索21外侧壁的摩擦损伤以及在火灾能够向上部楼层蔓延时,减缓下放索21受到加热而熔断的概率。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参照图7、8,下放索21包括阻燃绳25、芯绳26以及环绕绳27,阻燃绳25和环绕绳27并行排列,阻燃绳25和环绕绳27围绕芯绳26并且沿芯绳26长度方向设置。
芯绳26和环绕绳27均可以为钢绞线材质,阻燃绳25可以为阻燃纤维编制形成内部具有孔隙的绳体。
参照图7、9,下放索21的中部还设置有熔断速降节28,熔断速降节28沿下放索2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且等距分布有若干个。
熔断速降节28包括弯绳段29、隔绝层30、熔断包裹层31。
弯绳段29为部分下放索21呈S型弯曲、折叠形成。
隔绝层30套设于弯绳段29的外侧壁,隔绝层30可以为塑胶套。
熔断包裹层31包裹弯绳段29,熔断包裹层31内设置有两层夹持弯绳段29的金属丝过桥32,每层间隔设置有至少一根金属丝过桥32。熔断保护层可以为硅橡胶材质。熔断保护层在竖向下放避难箱2时,熔断保护层沿下放索2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自背离弯绳段29的一侧沿下放索21长度方向逐渐边薄。导向斜面便于下放索21的收卷或是下放。
在下放索21被放卷过程中,经过起火的楼层,若楼层内的火焰出现向上蔓延并且能够加热下放索21时,尤其是加热温度超过300摄氏度,熔断包裹层31将失去强度,从而开始释放原先呈S型的弯绳段29从而加速避难箱2的下放速率,减少下放索21被熔断的概率,提高逃难者的生存概率。
金属丝过桥32能够提高熔断保护层的强度及抗拉性能,减少下放索21在被放卷过程中未受到火焰加热时,弯绳段29以及熔断速降节28的稳定性能。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参照图10,抵接板8背离避难箱2的一侧还均挂装有若干悬挂灭火袋16,悬挂灭火袋16包括拆换板19、速燃袋17以及超细干粉灭火剂18。
拆换板19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抵接板8上。
速燃袋17内能够填充可燃气体,且令速燃袋17处于膨胀紧绷状态,可以为氢气。速燃袋17可以为气囊,超细干粉灭火剂18预先灌入至速燃袋17内。
当避难箱2经过起火的楼层,且火势有自楼层边缘向上蔓延时,火焰将加热、点燃速燃袋17,速燃袋17被烧穿后火焰将引爆速燃袋17内部的氢气,使得填充于速燃袋17内的超细干粉灭火剂18能够在空气中扩散并抑制火焰,以保障避难箱2能够安全下降、经过起火的楼层。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难箱(2)、安装箱(1)以及用于下放避难箱(2)的下放机构(3),所述安装箱(1)背离室内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避难箱(2)的出发腔室(5),所述避难箱(2)内开设有用于容纳逃难者的避难空间,所述避难箱(2)的一侧开设有连通避难空间的进出口,所述进出口内连接有封闭防火门(9);
所述下放机构(3)包括下放动力源(20),收卷于下放动力源(20)上的下放索(21),以及用于支撑下放索(21)并且能够水平伸出出发腔室(5)的挑出部件(22);
所述下放动力源(20)固定连接于避难箱(2)的顶端,所述下放索(21)的一端与下放动力源(20)固定连接,所述下放索(21)相对的另一端伸入至出发腔室(5)并且经过挑出部件(22);
所述挑出部件(22)包括固定杆(33)、行走杆(34)、支撑杆(56),以及驱使行走杆(34)相对固定杆(33)朝向背离室内一侧移动的行走单元件(35);所述固定杆(33)有两根,所述固定杆(33)分别设置于避难箱(2)的两侧,所述固定杆(33)与出发腔室(5)的腔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33)一端指向室内,相对的另一端指向室外;所述行走杆(34)间隔设置于避难箱(2)的上方且低于固定杆(33)设置,所述行走杆(34)对应固定杆(33)设置有两根,所述行走杆(34)平行固定杆(33),所述支撑杆(56)固定连接于两行走杆(34)之间且位于行走杆(34)背离室内的一端;所述固定杆(33)位于行走杆(34)的上方并且平行行走杆(34)设置,所述固定杆(33)和行走杆(34)通过行走单元件(35)连接;所述支撑杆(56)固定连接于两行走杆(34)之间,所述支撑杆(56)位于行走杆(34)背离室内的一端,所述下放索(21)经过且支撑与支撑杆(56)上;
所述出发腔室(5)的底端倾斜设置,所述出发腔室(5)的底端自室内向室外倾斜,所述避难箱(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行走轮(11);所述行走杆(34)上还固定连接有用于限制避难箱(2)移动的限位板(41);所述行走杆(34)与避难箱(2)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下放索(21)包括阻燃绳(25)、芯绳(26)以及环绕绳(27),所述阻燃绳(25)和环绕绳(27)均沿芯绳(26)的长度方向螺旋环绕芯绳(26),所述阻燃绳(25)和环绕绳(27)均与芯绳(26)固定连接;所述阻燃绳(25)具有吸水能力;所述阻燃绳(25)上并且沿阻燃绳(25)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若干熔断速降节(28),所述熔断速降节(28)包括呈S型弯曲的弯绳段(29)以及包裹于弯绳段(29)外的熔断包裹层(31),所述弯绳段(29)的外侧壁与熔断包裹层(31)之间设置有隔绝层(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行走杆(34)背离支撑杆(56)一侧的防退杆(44),固定连接在出发腔室(5)腔壁上的安装座(46),以及铰接连接于安装座(46)上倒扣杆(47);所述倒扣杆(47)位于防退杆(44)随行走杆(34)移动过程的路径上,所述倒扣杆(47)一端朝向室内并且端部设置有推动斜面(51),相对的另一端背离室内并且穿设有转动轴(49),转动轴(49)的端部通过固定块安装在安装座(46)上,所述转动轴(49)与安装块相对转动连接,所述倒扣杆(47)上还开设有用于容纳防退杆(44)的反扣槽(52),反扣槽(52)位于推动斜面(51)背离室内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33)的内部均开设有过水腔(36),所述过水腔(36)沿固定杆(33)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杆(33)的一端连接有用于向过水腔(36)内部供水的供水管,所述固定杆(33)外侧壁开设有贯通至过水腔(36)内的喷水孔(42),喷水孔(42)自过水腔(36)指向下放索(21);所述行走杆(3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遮蔽喷水孔(42)的挡水板(43),当行走杆(34)背离室内移动时,所述挡水板(43)将逐渐解除对喷水孔(42)的遮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断包裹层(31)内设置有用于提高熔断包裹层(31)竖向抗拉性能的金属丝过桥(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箱(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缓冲层(6),所述缓冲层(6)包括抵接板(8)以及中间压缩件(7);所述缓冲层(6)对应行走轮(11)开设有避让孔(10),位于所述避难箱(2)底端的缓冲层(6)下表面高于行走轮(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6)的外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悬挂灭火袋(16),所述悬挂灭火袋(16)包括拆换板(19)、固定连接于拆换板(19)上的速燃袋(17)以及被灌注于速燃袋(17)内的超细干粉灭火剂(18),所述速燃袋(17)处于膨胀紧绷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箱(1)背离避难箱(2)的一侧开设有存储腔室(4)。
CN202111621674.XA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Active CN1142596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1674.XA CN114259660B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1674.XA CN114259660B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9660A CN114259660A (zh) 2022-04-01
CN114259660B true CN114259660B (zh) 2022-09-20

Family

ID=80830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21674.XA Active CN114259660B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966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6107A (zh) * 2011-07-20 2013-01-23 黄力华 一种高层建筑物消防救生装置
CN206995615U (zh) * 2017-02-03 2018-02-13 北京中天建中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逃生设备
CN107416644A (zh) * 2017-09-26 2017-12-01 杨留英 独立逃生消防梯
CN209237199U (zh) * 2018-11-28 2019-08-13 北京仁和宏达电力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安全绳
CN110090366A (zh) * 2019-05-15 2019-08-06 刘宏炜 一种高层逃生装置
CN210131263U (zh) * 2019-06-05 2020-03-10 仲恩旭 高空逃生装置
CN110448817B (zh) * 2019-09-12 2024-02-13 河南理工大学 高楼火灾逃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457032B (zh) * 2021-06-03 2022-06-07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层建筑室外逃生救援系统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9660A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1012A (zh) 一种楼房
CN103801018A (zh) 一种建筑的逃生系统
KR100701790B1 (ko) 고층건물의 화재진압 및 인명구조용 엘리베이터장치
CN107261347A (zh) 一种超高层建筑消防救援及灭火系统
CN114259660B (zh) 一种消防器材存储及应急避难装置
CN210422413U (zh) 一种防火控火装置
KR101637979B1 (ko) 방화겸용 롤스크린
CN203001719U (zh) 一种建筑
WO2015180628A1 (zh) 一种具有灭火救援系统的建筑
CN203001723U (zh) 一种建筑
CN203001714U (zh) 一种建筑
CN203001722U (zh) 一种建筑的逃生系统
CN203001718U (zh) 一种楼房
CN109821162B (zh) 一种用于高楼的外挂式逃生系统
CN203154633U (zh) 一种楼房
CN203001713U (zh) 一种楼房
CN203001716U (zh) 一种楼房的逃生系统
KR101080810B1 (ko) 화재 피난용 반원형 안전 난간대
CN205031799U (zh) 一种建筑的火灾救援供气系统
CN104906709B (zh) 一种具有灭火救援功能的建筑
CN203001717U (zh) 一种楼房
CN203001725U (zh) 一种建筑的逃生系统
CN203154634U (zh) 一种楼房
CN203001721U (zh) 一种楼房
CN114796907B (zh) 一种高层楼宇逃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