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7922A - 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7922A
CN114257922A CN202111435965.XA CN202111435965A CN114257922A CN 114257922 A CN114257922 A CN 114257922A CN 202111435965 A CN202111435965 A CN 202111435965A CN 114257922 A CN114257922 A CN 114257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parameters
slave
target
mixed lo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359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7922B (zh
Inventor
胡德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3596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7922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435965.X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2579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7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7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9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18Status alarms
    • G08B21/24Reminder alarms, e.g. anti-loss alar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25Accumulators or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所述从耳机,并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从耳机基于所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若未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本申请实现了准确识别混装的耳机。

Description

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TWS耳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使双耳配对后进行使用,因此会出现一人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在外观上相同的TWS耳机的场景,在此场景下,用户使用TWS耳机时经常会将其中一套耳机中的单个耳机和另外一套耳机中的单个耳机混装在同一个充电盒中,在下次使用时,用户不知道耳机已经被混装在一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如何准确识别混装耳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主耳机,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
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所述从耳机,并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从耳机基于所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
若未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可选地,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并确定所述主耳机的主耳机参数,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和所述主耳机参数作为目标耳机参数。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从耳机,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发送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至所述主耳机,以便所述主耳机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对应的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
若基于预设时间间隔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充电盒,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
若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则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并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
若不匹配,则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
可选地,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的步骤,包括:
确定发送所述混装识别指令的发送耳机;
若所述发送耳机为主耳机,则获取主耳机对侧耳机的第一对侧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第一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或,
若所述发送耳机为从耳机,则获取从耳机对侧耳机的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第二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
可选地,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的步骤,包括:
若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一对侧耳机参数,则确定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目标耳机参数的从耳机参数,并检测所述第一对侧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从耳机参数匹配;或,
若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则确定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目标耳机参数的主耳机参数,并检测所述第二对侧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主耳机参数匹配。
可选地,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的步骤之后,包括:
若检测到重新配对指令被触发,则根据触发的所述重新配对指令对所述充电盒中的主耳机和从耳机重新进行配对,并在配对成功后,执行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系统,耳机混装识别系统包括主耳机、从耳机和充电盒,
所述主耳机,用于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所述从耳机,并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从耳机基于所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若未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所述从耳机,用于当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发送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至所述主耳机,以便所述主耳机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对应的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若基于预设时间间隔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所述充电盒,用于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若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则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并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若不匹配,则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设备,耳机混装识别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耳机混装识别程序,耳机混装识别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耳机混装识别程序,耳机混装识别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通过在主耳机将主耳机参数和从耳机参数作为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并且在主耳机或从耳机触发混装识别指令时,充电盒会获取耳机参数,并在采集的耳机参数和目标耳机参数不匹配时,确定存在混装耳机,并输出耳机混装告警信息,以告知用户,从而实现在耳机的其中一个或两个耳机被混装时,能及时提醒用户识别混装,并对现有的双无线耳机发送指令进行重新配对,使这两个耳机建立蓝牙连接,能够配套使用,减少混装后的不良体验,并且是借助于充电盒进行混装耳机识别的,也提高了识别混装耳机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耳机混装识别方法中的充电盒示意图。
本申请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终端为耳机。
如图1所示,该终端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网络接口1004,用户接口1003,存储器1005,通信总线1002。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可选地,终端还可以包括摄像头、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传感器、音频电路、WiFi模块等等。其中,传感器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屏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设备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屏和/或背光。当然,终端设备还可配置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耳机混装识别程序。
在图1所示的终端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用户端),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耳机混装识别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主耳机,用于当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确定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并将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从耳机,并检测是否接收到从耳机基于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若未接收到反馈信息,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充电盒,以便充电盒根据混装识别指令和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从耳机,用于当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发送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至主耳机,以便主耳机将从耳机参数对应的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若基于预设时间间隔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充电盒,以便充电盒根据混装识别指令和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充电盒,用于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若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则根据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并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若不匹配,则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
基于上述硬件结构,请参照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在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主耳机,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
由于目前的TWS耳机混装在充电盒中后,若用户不知道耳机已经被混装在同一个充电盒中,在用户下次使用时,会发现这两个耳机不能同时被使用,用户在第一时间不知道耳机发生了什么问题,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实现在TWS耳机的其中一个或两个耳机被混装时,能及时提醒用户识别混装,并对现有的双无线耳机发送指令进行重新配对,使这两个耳机建立蓝牙连接,能够配套使用,减少混装后的不良体验,并且是通过耳机混装识别方法来解决双无线耳机在混装后能够及时识别并提醒用户进行相关的操作,提高用户使用的体验感。例如,当主耳机和从耳机进行首次配对成功,且装入至耳机盒中后,若某一时刻用户从耳机盒中拿取耳机,进行使用后再放入耳机盒中,耳机盒中的主耳机会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从耳机,若主耳机和从耳机不在一个耳机盒中,则从耳机无法接收到主耳机发送的同步信息请求指令,此时就可以确定可能存在混装,需要通过充电盒进行识别。若从耳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未接收到主耳机发送的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则可以确定可能存在混装,需要通过充电盒进行识别。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主耳机可以为TWS耳机,在TWS耳机内部设置有电源部分,蓝牙部分,MIC(麦克风)阵列部分,喇叭和Sensor(传感器)等。其中,电源部分负责给耳机供电。蓝牙部分负责TWS耳机与手机等通信。MIC阵列部分实现拾音进而辅助通话降噪和/或主动降噪。喇叭实现耳机常规的音乐,语音播放功能。Sensor用于实现耳机的其它相关功能。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主耳机和从耳机第一次进行配对,且配对成功后,在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均已放入到充电盒中后,主耳机和从耳机会进行消息同步,主耳机会主动获取自身的耳机参数,并获取从耳机的耳机参数,并将两者的耳机参数作为目标耳机参数。然后主耳机会主动将目标耳机参数写入充电盒的Flash中进行存储。其中,主耳机和从耳机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无线连接,如蓝牙连接。主耳机和充电盒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线连接,如通过充电盒中的pin角进行有线连接。因此主耳机可以根据蓝牙连接,基于预设的同步机制获取从耳机的耳机参数,并根据充电盒中的pin角将目标耳机参数发送至充电盒中进行存储。其中,耳机参数包括设备ID和蓝牙地址等。主耳机和从耳机可以为耳机中的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
进一步地,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的步骤,包括:
步骤a,获取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并确定所述主耳机的主耳机参数,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和所述主耳机参数作为目标耳机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时,需要先确定主耳机和从耳机之间的同步机制,该同步机制为提前设置的主耳机和从耳机之间的通信规则。并根据该同步机制确定主耳机是否可以直接获取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即从耳机的耳机参数,如设备ID、蓝牙地址等),若可以直接获取,则获取从耳机中的从耳机参数,并确定主耳机自身的主耳机参数(即主耳机的耳机参数,如设备ID、蓝牙地址等),并将主耳机参数和从耳机参数作为目标耳机参数。从而可以保障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的安全性,并且将目标耳机参数保存至充电盒中,更进一步地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为后续进行混装检测提供了数据基础。
步骤S2,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所述从耳机,并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从耳机基于所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
在主耳机将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中后,主耳机会间隔预设时间(如5s)后,向从耳机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从耳机,以便根据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获取从耳机中最新的耳机参数(如设备ID、蓝牙地址等)。而从耳机在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后,会反馈相应的反馈信息(如设备ID、蓝牙地址等)至主耳机。因此主耳机会在发出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后,会实时检测是否接收到从耳机基于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并根据不同的检测结果执行不同的操作。其中,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可以是具有同步信息请求的指令,如特定消息同步的指令。若主耳机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从耳机,且从耳机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时,若同步信息请求指令为特定消息同步的指令,则从耳机和主耳机之间进行特定消息的同步的同时,从耳机会将自身的耳机参数发送至主耳机。
此外,在另一场景中,主耳机将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中后,会实时检测自身是否处于充电盒中,和充电盒中的pin角是否连接正常等,并在等待到预设时间后,确定主耳机依然处于充电盒中,且充电盒中的pin角和主耳机之间连接正常时,会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从耳机。
步骤S3,若未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当主耳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依然未接收到从耳机反馈的反馈信息,此时就可以初步认为从耳机未接收到主耳机发送的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充电盒中存在耳机混装的风险,或者是主耳机和从耳机之间的通信存在故障,或从耳机存在故障等。因此此时主耳机可以发送提前设置好的混装识别指令到充电盒,以便充电盒根据混装识别指令获取主耳机对侧耳机的耳机参数,并根据提前存储好的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若为耳机混装(即主耳机对侧耳机不是和主耳机配对的从耳机),则会输出相应的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后,将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并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从耳机,在未接收到反馈信息时,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充电盒,以便充电盒进行耳机混装识别,从而可以实现在主耳机和从耳机之间无法正常通信时,才通知充电盒进行耳机混装识别,而不用充电盒实时进行耳机混装识别,即节约了资源,也提高了耳机混装识别的准确有效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在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的第二实施例中,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从耳机,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当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发送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至所述主耳机,以便所述主耳机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对应的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
在本实施例中的主耳机可以为第一实施例中的主耳机,并且本实施例中的从耳机也可以为TWS耳机,在TWS耳机内部设置有电源部分,蓝牙部分,MIC(麦克风)矩阵部分,喇叭和Sensor等。其中,电源部分负责给耳机中的其它部分供电。蓝牙部分负责TWS耳机与手机等控制器通信。MIC矩阵部分实现主动降噪。喇叭实现耳机常规的音乐,语音播放功能。Sensor用于实现耳机的其它相关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双无线耳机在混装后能够及时识别并提醒用户进行相关的操作,提高用户使用的体验感。是从耳机检测到和主耳机建立配对连接,且和主耳机配对成功时,会发送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即从耳机的耳机参数,如蓝牙地址、设备ID等)至主耳机。并检测从耳机自身是否已放置到充电盒中,若检测到从耳机已放置到充电盒中,则等待接收主耳机发送的同步信息请求指令。
并且,当从耳机将从耳机参数发送至主耳机后,主耳机会结合自身的主耳机参数和从耳机参数生成目标耳机参数,并将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中。
步骤S20,若基于预设时间间隔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当从耳机在充电盒中等待预设时间间隔(用户提前设置的任意时间间隔,如6s等)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时,则可以初步认为主耳机自身存在故障未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或与从耳机配对的主耳机未和从耳机放置在同一个充电盒中,存在混装风险等。因此此时从耳机可以发送提前设置好的混装识别指令到充电盒,以便充电盒根据混装识别指令获取从耳机对侧耳机的耳机参数,并根据提前存储好的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若为耳机混装(即主耳机对侧耳机不是和主耳机配对的从耳机),则会输出相应的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发送从耳机参数至主耳机,并在预设时间间隔后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时,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充电盒,以便充电盒进行耳机混装识别,从而可以实现在主耳机和从耳机之间无法正常通信时,才通知充电盒进行耳机混装识别,而不用充电盒实时进行耳机混装识别,即节约了资源,也提高了耳机混装识别的准确有效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在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的第三实施例中,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充电盒,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
本实施例中的主耳机可以为第一实施例中的主耳机,从耳机可以为第二实施例中的从耳机。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充电盒中可以设置有电源模块、MCU模块、LED1左耳指示灯,LED2右耳指示灯,与左耳通信的pin,与右耳通信的pin和可以发出声音的Speaker。即如图5所示,充电盒包括电池、左耳指示灯LED1、右耳指示灯LED2、MCU、Speaker、左耳通信PIN和右耳通信PIN。
在本实施例中,为实现在TWS耳机的其中一个或两个耳机被混装时,能及时提醒用户识别混装,并对现有的双无线耳机发送指令进行重新配对,使这两个耳机建立蓝牙连接,能够配套使用,减少混装后的不良体验。因此在充电盒中的左耳通信pin和右耳通信pin均检测到耳机时,也就是主耳机和从耳机均放置到充电盒中时,检测是否接收到主耳机发送的目标耳机参数。若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则将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中的预设映射表中。其中,预设映射表为用户提前在充电盒的Flash中设置的映射表。
并且在另一场景中,若未接收到主耳机发送的目标耳机参数,则将充电盒中距离当前时刻最近一次存储的耳机参数作为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
其中,目标耳机参数包括主耳机的耳机参数和从耳机的耳机参数。耳机参数可以为设备ID、蓝牙地址等。若主耳机为左耳耳机时,从耳机则为右耳耳机,若主耳机为右耳耳机时,从耳机则为左耳耳机。
步骤S200,若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则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并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
当充电盒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后,需要先确定发送混装识别指令对应的耳机是主耳机还是从耳机,然后充电盒再采集发送混装识别指令对应的耳机对侧的耳机的耳机参数,并将其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再将采集的耳机参数和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进行匹配,并根据不同的匹配结果执行不同的操作。
步骤S300,若不匹配,则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
当经过判断发现采集的耳机参数和目标耳机参数匹配时,则可以确定充电盒中的耳机不存在混装。但是若采集的耳机参数和目标耳机参数不匹配,则会输出提前设置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其输出方式可以是灯光闪烁的方式。
并且当充电盒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并采集到采集的耳机参数时,会将其写入到充电盒Flash Value2中,并将现在读到的耳机参数与之前存储在映射表中该侧耳机的耳机参数进行对比,若不同,则确定采集的耳机参数和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不匹配,会控制读取到的耳机参数所在耳机侧的LED灯闪烁,并通过Speaker通知用户耳机混装了。若检测到用户希望充电盒中的两个耳机能进行重新配对,即充电盒检测到充电盒按键被长按15s后,会控制充电盒中的左右耳机进行重新配对,并在配对成功后,主耳机会再次发送新的目标耳机参数到充电盒中进行存储,并进行新一轮的耳机混装判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充电盒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进行存储,并根据接收的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在采集的耳机参数和目标耳机参数不匹配时,输出耳机混装告警信息,从而实现在耳机的其中一个或两个耳机被混装时,能及时提醒用户识别混装,并对现有的双无线耳机发送指令进行重新配对,使这两个耳机建立蓝牙连接,能够配套使用,减少混装后的不良体验,并且是借助于充电盒进行混装耳机识别的,也提高了识别混装耳机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提出本申请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的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步骤S200,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的步骤的细化,包括:
步骤b,确定发送所述混装识别指令的发送耳机;
在本实施例中,当充电盒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后,还需要确定发送混装识别指令的耳机是主耳机还是从耳机,并根据不同的确定结果检测不同的耳机,以达到有效检测是否存在混装耳机。
步骤c,若所述发送耳机为主耳机,则获取主耳机对侧耳机的第一对侧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第一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或,
当经过判断发现发送耳机为主耳机时,则确定主耳机无问题,需要对从耳机进行检测,因此充电盒可以通过pin角来获取主耳机对侧耳机的耳机参数,并将其作为第一对侧耳机参数,再将第一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检测。
步骤d,若所述发送耳机为从耳机,则获取从耳机对侧耳机的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第二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
当经过判断发现发送耳机为从耳机时,则确定从耳机无问题,需要对主耳机进行检测,因此充电盒可以通过pin角来获取从耳机对侧耳机的耳机参数,并将其作为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再将第二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确定发送混装识别指令的发送耳机为主耳机时,将主耳机对侧耳机的第一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在确定发送混装识别指令的发送耳机为从耳机时,将从耳机对侧耳机的第二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从而保障了采集到的耳机参数的准确有效性。
进一步地,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的步骤,包括:
步骤e,若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一对侧耳机参数,则确定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目标耳机参数的从耳机参数,并检测所述第一对侧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从耳机参数匹配;或,
在本实施例中,当经过判断发现充电盒中的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一对侧耳机参数时,即确定从耳机存在问题,此时可以先确定提前存储至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中的从耳机参数,再检测从耳机参数是否和第一对侧耳机参数一致,若一致,则确定充电盒中不存在混装耳机。若不一致,则确定充电盒中存在混装耳机,此时可以进行相应的预警,如若从耳机为混装耳机,则在充电盒中放置从耳机的一侧进行LED灯光闪烁。若主耳机为混装耳机,则在充电盒中放置主耳机的一侧进行LED灯光闪烁。
步骤f,若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则确定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目标耳机参数的主耳机参数,并检测所述第二对侧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主耳机参数匹配。
当经过判断发现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则确定主耳机存在问题,此时可以先确定提前存储至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中的主耳机参数,再检测主耳机参数是否和第二对侧耳机参数一致,若一致,则确定充电盒中不存在混装耳机。若一致,则确定充电盒中存在混装耳机,此时可以进行相应的预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确定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一对侧耳机参数时,将第一对侧耳机参数和从耳机参数进行对比,在确定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二对侧耳机参数时,将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和主耳机参数进行对比,从而提高了检测效率,不需要对所有的耳机参数均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的步骤之后,包括:
步骤h,若检测到重新配对指令被触发,则根据触发的所述重新配对指令对所述充电盒中的主耳机和从耳机重新进行配对,并在配对成功后,执行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重新配对指令被触发时,如检测到充电盒按键被长按15s,此时会触发重新配对指令,然后再根据触发的重新配对指令进行主耳机和从耳机的配对,并在配对成功后,再次进行新一轮的混装耳机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检测到重新配对指令被触发时,对主耳机和从耳机重新进行配对,并继续进行混装耳机检测,从而保障了混装耳机检测的有效进行。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系统,所述耳机混装识别系统包括主耳机、从耳机和充电盒。
所述主耳机,用于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所述从耳机,并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从耳机基于所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若未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所述从耳机,用于当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发送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至所述主耳机,以便所述主耳机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对应的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若基于预设时间间隔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所述充电盒,用于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若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则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并检测所述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若不匹配,则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
本申请耳机混装识别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耳机混装识别设备,耳机混装识别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耳机混装识别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耳机混装识别程序,以实现上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各实施例的步骤。
本申请耳机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还可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以用于实现上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各实施例的步骤。
本申请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主耳机,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
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所述从耳机,并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从耳机基于所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
若未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并确定所述主耳机的主耳机参数,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和所述主耳机参数作为目标耳机参数。
3.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从耳机,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发送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至所述主耳机,以便所述主耳机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对应的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
若基于预设时间间隔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4.一种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应用于充电盒,所述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
若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则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并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
若不匹配,则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的步骤,包括:
确定发送所述混装识别指令的发送耳机;
若所述发送耳机为主耳机,则获取主耳机对侧耳机的第一对侧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第一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或,
若所述发送耳机为从耳机,则获取从耳机对侧耳机的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第二对侧耳机参数作为采集的耳机参数。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的步骤,包括:
若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一对侧耳机参数,则确定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目标耳机参数的从耳机参数,并检测所述第一对侧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从耳机参数匹配;或,
若采集的耳机参数为第二对侧耳机参数,则确定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目标耳机参数的主耳机参数,并检测所述第二对侧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主耳机参数匹配。
7.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耳机混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的步骤之后,包括:
若检测到重新配对指令被触发,则根据触发的所述重新配对指令对所述充电盒中的主耳机和从耳机重新进行配对,并在配对成功后,执行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的步骤。
8.一种耳机混装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混装识别系统包括主耳机、从耳机和充电盒,
所述主耳机,用于确定所述主耳机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并将所述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发送同步信息请求指令至所述从耳机,并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从耳机基于所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反馈的反馈信息;若未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所述从耳机,用于当检测到主耳机和从耳机配对成功时,发送所述从耳机的从耳机参数至所述主耳机,以便所述主耳机将所述从耳机参数对应的目标耳机参数存储至充电盒;若基于预设时间间隔未接收到同步信息请求指令,则发送混装识别指令至所述充电盒,以便所述充电盒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和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进行耳机混装识别;
所述充电盒,用于当接收到目标耳机参数时,存储所述目标耳机参数至预设映射表;若接收到混装识别指令,则根据所述混装识别指令采集耳机参数,并检测采集的耳机参数是否和所述预设映射表中的目标耳机参数匹配;若不匹配,则输出预设的耳机混装告警信息。
9.一种耳机混装识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混装识别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耳机混装识别程序,所述耳机混装识别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耳机混装识别程序,所述耳机混装识别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的步骤。
CN202111435965.XA 2021-11-29 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2579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35965.XA CN114257922B (zh) 2021-11-29 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35965.XA CN114257922B (zh) 2021-11-29 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922A true CN114257922A (zh) 2022-03-29
CN114257922B CN114257922B (zh) 2024-06-07

Family

I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6129A (zh) * 2023-01-05 2023-02-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耳机混装的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34400A (ko) * 2017-09-23 2019-04-02 김우종 이어폰기능을 더한 게이밍 헤드셋
CN109618318A (zh) * 2018-12-21 2019-04-12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tws耳机的配对方法及tws耳机
CN111343533A (zh) * 2020-02-27 2020-06-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存放设备及其耳机检查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2165704A (zh) * 2020-09-21 2021-01-01 上海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共享方法、耳机盒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69133A (zh) * 2021-02-04 2021-06-15 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识别电路、装置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34400A (ko) * 2017-09-23 2019-04-02 김우종 이어폰기능을 더한 게이밍 헤드셋
CN109618318A (zh) * 2018-12-21 2019-04-12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tws耳机的配对方法及tws耳机
CN111343533A (zh) * 2020-02-27 2020-06-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存放设备及其耳机检查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2165704A (zh) * 2020-09-21 2021-01-01 上海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共享方法、耳机盒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69133A (zh) * 2021-02-04 2021-06-15 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识别电路、装置及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6129A (zh) * 2023-01-05 2023-02-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耳机混装的方法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47686A1 (zh) 引导智能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介质、控制终端及系统
EP3591987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arphone switching, earphone, and earphone system
US20220330007A1 (en) Sim module management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20048B (zh) 蓝牙设备的配对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225346B (zh) 无线耳机的连接切换方法、无线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5629730A (zh) 显示方法及相关装置
EP3379404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
US20150172878A1 (en) Acoustic environments and awareness user interfaces for media devices
CN111107667A (zh) 蓝牙耳机的配对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170223163A1 (en)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KR20200017302A (ko) 블루투스 저전력을 이용하여 통신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11405681B (zh) Wi-Fi Aware的建链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063170B (zh) Tws耳机防丢方法、tws耳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2335903B1 (ko) 전자 장치들 간에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2203179B (zh) Tws耳机及其自动回连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6114239B (zh) 音量管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2789934B (zh) 一种蓝牙服务的查询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2150778A (zh) 环境音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800696B (zh) 听力辅助方法、耳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85571A (zh) 蓝牙设备的配对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22177A (zh) 一种充电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879894A (zh) 功能启动方法、用户界面及电子设备
US1123411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ervice by electronic device
KR20200141702A (ko) 블루투스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외부 전자 장치의 검색 리스트를 표시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에 관한 방법
CN114257922B (zh) 耳机混装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2

Address after: 266104 No. 500, Songling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Applicant after: GOERTE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1031 workshop 1, phase III, Geer Photoelectric Industrial Park, 3999 Huixian Road, Yongchun community, Qingchi street, high tech Zone,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