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3765A - 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3765A
CN114253765A CN202011017645.8A CN202011017645A CN114253765A CN 114253765 A CN114253765 A CN 114253765A CN 202011017645 A CN202011017645 A CN 202011017645A CN 114253765 A CN114253765 A CN 114253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ource
standby
address
sourc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176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永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1764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37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3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37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4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operation
    • G06F11/1402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 G06F11/1446Point-in-time backing up or restoration of persistent data
    • G06F11/1458Management of the backup or restore process
    • G06F11/1469Backup restor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12/02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Relocation
    • G06F12/0223User address space allocation, e.g. contiguous or non contiguous base addres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源端设备开机之后向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备端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备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源端设备,源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写入第一数据的地址中,使设备上的数据从不具有一致性的状态恢复到具有一致性的状态,显著减小了数据从不具有一致性的状态恢复到一致性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主机层持续数据保护(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CDP)是一种数据保护方法,通过在主机层安装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过滤装置捕获或跟踪数据的变化,并采用异步复制技术将文件I/O从源端设备复制到备端设备,以确保数据可以恢复到过去的任意时间点。由于采用异步复制技术,所以当源端设备关机时,有一部分数据并不能及时传走,这部分未能传走的数据称为尾巴数据。当业务从源端设备切换到备端设备时,由于尾巴数据未能传输到备端设备,备端设备上存在结构不完整的数据,业务不能在源端设备上正常运行。
现有技术是在源端设备关机后以容灾模式重启源端设备,容灾模式下源端设备不再产生任何新的数据,容灾模式下的源端设备将尾巴数据传输给备端设备,备端设备收到尾巴数据后,得到结构完整的数据,当业务从源端设备切换到备端设备时,业务就可以正常运行了。业务在备端设备产生的运行数据再回传给源端设备,使两端设备的数据具有一致性,业务可以随时从备端设备切换回源端设备。
但是,现有技术中,业务从源端设备切换到备端设备的时间包括源端设备的重启时间和尾巴数据的传输时间,而尾巴数据的传输时间较长,从而导致业务中断的也时间较长,降低了业务服务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能够显著减小数据从不具有一致性的状态恢复到一致性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恢复方法:
首先,备端设备和源端设备之间存在有线或者无线的网络连接。
源端设备以容灾模式重新启动,在容灾模式下源端设备的硬盘上不会写入新的数据。源端设备开机之后向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第一数据的地址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位于源端设备中的位置。当业务从源端设备切换至备端设备时,备端设备上会产生业务数据,这些业务数据会写入备端设备的硬盘上。备端设备获取本地硬盘中与第一数据的地址相同的地址处的数据,该数据称为第二数据。备端设备在获取第二数据之后,将第二数据发送给源端设备,源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写入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中。
源端设备开机之后向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中的位置;
所述备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位于所述备端设备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的位置相同;
所述备端设备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源端设备;
所述源端设备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中。
可见,源端设备将第一数据的地址发送给备端设备后,备端设备获取本地业务数据中地址与第一数据的地址相同的第二数据回传给源端设备,使数据从不具有一致性的状态恢复到具有一致性的状态。现有技术中为了恢复应用一致性而传输的尾巴数据是在多个时间点产生的数据,而本发明中根据地址获取的第二数据仅仅是该地址处当前时间点的数据,第二数据的数据量要小于现有技术中尾巴数据的数据量,由于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变小,传输时间变短,相应地,数据恢复应用一致性状态需要的时间也会变短,显著减小了数据从不具有一致性的状态恢复到一致性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基于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源端设备上的数据通过异步复制的方式远程复制到备端设备,当源端设备关机时,会有一部分数据未复制至备端设备,该部分在源端设备在上一次关机之前接收的不满足应用一致性的数据称为第一数据。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源端设备周期性地停止IO,并且将处于缓存中的数据写入硬盘的持久存储物理介质中,创建具有应用一致性的数据集合。源端设备在创建了应用一致性的数据集合后,在数据复制到备端设备的过程中,将这些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发送给备端设备,应用一致性信息用于表示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源端设备在上一次关机之前将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发送给备端设备。当源端设备关机时,备端设备会接收容灾系统发送的接管业务的指令,准备接管业务,备端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接管业务,接管业务后存储业务运行产生的第二数据,第二数据是满足所述应用一致性的数据。
可见,备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在源端设备关机后立刻接管业务,显著减少了业务中断的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容灾系统,包括:源端设备和备端设备。
所述源端设备,用于开机之后向所述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中的位置;
所述备端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位于所述备端设备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的位置相同;
所述备端设备,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源端设备;
所述源端设备,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中。
该容灾系统用于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容灾系统中源端设备或备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括用于执行为容灾系统中源端设备或备端设备所设计的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软件指令,该计算机软件指令可通过处理器进行加载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数据恢复方法中的流程。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源端设备将第一数据的地址发送给备端设备后,备端设备获取本地业务数据中地址与第一数据的地址相同的第二数据回传给源端设备,使数据从不具有一致性的状态恢复到具有一致性的状态。现有技术中为了恢复应用一致性而传输的尾巴数据是在多个时间点产生的数据,而本发明中根据地址获取的第二数据仅仅是该地址处当前时间点的数据,第二数据的数据量要小于现有技术中尾巴数据的数据量,由于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变小,传输时间变短,相应地,数据恢复应用一致性状态需要的时间也会变短,显著减小了数据从不具有一致性的状态恢复到一致性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容灾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恢复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恢复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恢复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容灾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源端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备端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恢复方法,能够使源端设备和备端设备具有数据一致性的同时,备端设备可以在源端设备关机后立即从数据位置信息对应的数据位置处接管业务,显著减小了业务中断的时间。
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互联网(internet,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火灾或地震等意外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从对系统的保护程度来分,可以将容灾系统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
数据容灾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实时复制;应用容灾是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也可以是互为备份,在灾难情况下,远程系统迅速接管业务运行。
应用容灾系统中通常采用持续数据保护(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CDP)技术提供数据保护和数据恢复。CDP能够实现对数据库、文件或操作系统的本地或异地的实时备份,并在发生逻辑错误时,既能保证继续对外提供服务,又能恢复并使用任意时间点的数据。
CDP技术能够解决应用容灾的四个核心问题:(1)实时备份——保证数据0丢失(2)逻辑完整——保证备份数据逻辑完整性及数据恢复后的可用性;(3)任意时间点回退——找回误删除的数据和无损修复数据库逻辑错误;(4)业务连续性——在生产系统宕机后,备份系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接替工作,保证业务连续性。
CDP有三种不同的部署架构,分别是主机端部署架构、网络端部署架构和储存端部署架构。其中主机端架构是在需要CDP保护的服务器上安装代理程序,让代理程序负责监控硬盘与复制异动数据的工作。代理程序会捕捉每一笔写入硬盘的数据,复制一份并加上时间戳记后放入缓冲区,再透过网络送到CDP服务器指定的储存位置。
容灾系统中,使用CDP技术进行数据保护和数据恢复需要满足数据库一致性原则。数据库一致性(database consistency,DC)是指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保证数据库一致性是指当事务完成时,必须使所有数据都具有一致的状态。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所有的规则必须应用到事务的修改上,以便维护所有数据的完整性。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如图1所示的容灾系统架构。该架构包括源端设备101和备端设备102,其中备端设备也称为容灾端设备或目标端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源端设备101和备端设备102包括处理器和芯片。
源端设备101用于运行应用程序支持业务的开展,同时记录下业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并且将产生的数据采用持续数据和保护CDP技术远程复制到备端设备。
源端设备101包括硬盘106,在源端设备的内存中运行有应用程序103、IO设备栈104、CDP程序105。
其中,应用程序103是源端设备运行的用于支持业务的程序,该应用程序103产生的数据在硬盘中保存并且采用CDP技术远程复制到备端设备,源端设备101和备端设备102之间的切换是为了保证该应用程序正常运行从而不影响用户业务的开展。
IO设备栈104中运行有过滤驱动程序,实时捕获所有文件访问操作。对于需要CDP连续备份保护的文件,当CDP管理模块经由文件过滤驱动拦截到其改写操作时,则预先将文件数据变化部分连同当前的系统时间戳(system time stamp,STS)一起自动备份到存储设备。从理论上说,任何一次的文件数据变化都会被自动记录,因而称之为持续数据保护。
CDP程序105在源端设备和备端设备两端同步运行,CDP程序可以将源端设备的数据远程复制到备端设备,也可以将备端设备上的数据远程复制到源端设备。
硬盘106用于存储应用程序运行时产生的数据,源端设备的硬盘利用远程镜像技术在备端设备上生成一个镜像硬盘,在CDP程序106的作用下使相同的数据可以存储在硬盘和镜像硬盘的相同位置上。
源端设备有两种模式,普通模式和容灾模式。当进入容灾模式时,应用程序会停止运行,IO设备栈会冻结IO,仅有CDP程序可以运行,请参阅图1中的(b)图。
备端设备包括目标逻辑单元号(logical unit number,LUN)107,备端设备的内存上运行有CDP程序105。
CDP程序105在源端设备和备端设备两端同步运行,CDP程序可以将源端设备的数据远程复制到备端设备,也可以将备端设备上的数据远程复制到源端设备。
目标LUN107是一组指针,它指向快照cache和硬盘子系统中不变的数据块(在备份过程中)。在正常业务进行的同时,利用LUN实现对原数据的一个完全的备份。它可使用户在正常业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主要指容灾备份系统),实时提取当前在线业务数据。其“备份窗口”接近于零,可大大增加系统业务的连续性,为实现系统真正的7×24运转提供了保证。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对本申请涉及到的一些术语定义进行介绍:
1、持续数据保护(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CDP)技术
CDP技术也称作持续备份,是一个在任何变化发生时,能备份所有的数据的存储系统。
2、容灾系统
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互联网(internet,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3、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
在计算机中,IO是指信息处理系统(比如计算机)和外部世界(可以是人或其他信息处理系统)的通信。输入是指系统接收的信号或数据,输出是指从系统发出的数据或信号。
4、应用一致性信息
源端设备周期性地停止IO,并且将处于缓存中的数据写入硬盘的持久存储物理介质中,创建具有应用一致性的数据集合。源端设备在创建了应用一致性的数据集合后,在数据复制到备端设备的过程中,将这些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发送给备端设备,应用一致性信息用于表示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
5、关机
系统首先关闭所有运行中的程序,然后关闭系统后台服务。系统向主板请求关机,主板断开电源的供电使能,让电源切断对绝大多数设备的供电,计算机彻底关闭。
6、接管业务
当设备接管业务后,业务运行产生的数据都会写入该设备的存储装置中。
7、容灾模式
设备在容灾模式下,CPU由用户态切换为内核态,操作系统可以访问设备的所有硬件,而CPU处在用户态时,一般不允许使用与IO和内存保护有关的指令。
8、第一数据
源端设备上的数据通过异步复制的方式远程复制到备端设备,当源端设备关机时,会有一部分数据未复制至备端设备,该部分在源端设备在上一次关机之前接收的不满足应用一致性的数据称为第一数据,在容灾系统中也称为尾巴数据。
9、数据的地址
在存储器中存取每个字都需要有相应地标识符,在硬件层次上,每个字都是通过地址来标识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源端设备向备端设备发送应用一致性信息,备端设备根据源端设备发送的应用一致性信息接管业务以存储第二数据,源端设备向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备端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备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源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写入第一数据的地址。
请参阅图2,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恢复方法进行描述:
201、源端设备向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
源端设备上的CDP程序会周期性地将主机的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硬盘的持久存储物理介质中并冻结IO,使数据被复制到备端设备时是完整的。在将数据从源端设备复制到备端设备的过程中,源端设备会向备端设备发送已经被复制的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用于表示复制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
源端设备在上一次关机之前,源端设备会向备端设备发送距离关机最近一次创建的应用一致性信息,该应用一致性信息和关机之后产生的第一数据对应的应用一致性信息是相同的。
202、备端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接管业务以存储第二数据。
备端设备在收到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后,备端设备根据该应用一致性信息接管业务,从备端设备接管业务开始,业务运行产生的第二数据写入备端设备的镜像硬盘中。
203、源端设备向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
源端设备在上一次关机产生第一数据之后,会以容灾模式重新启动开机,源端设备开机之后会向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
204、备端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
备端设备上的数据存储设备是和源端设备的硬盘对应的镜像硬盘,源端硬盘的任何写入数据,都会被复制到备端设备的镜像硬盘上,并且相同的数据在备端设备的镜像硬盘被写入的位置和源端硬盘上的位置也是相同的。
备端设备在收到第一数据的地址后,在本地镜像硬盘中与第一数据的地址相同的地址处,获取在该地址处的第二数据,第二数据位于备端设备的位置与第一数据位于源端设备的位置相同。
205、备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备端设备在根据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之后,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206、源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写入第一数据的地址。
源端设备在收到第二数据之后,第二数据会自动写入第一数据的地址处,覆盖源端设备中第一数据的地址处的数据。在覆盖完成后,源端设备的数据具有了一致性,业务可以从备端设备立刻切换到源端设备。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恢复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基于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内容,下面将结合图3介绍数据恢复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
图3中的(a)图表示源端设备处于普通模式下,图3中的(b)图表示源端设备处于容灾模式下。
301、源端设备向备端设备发送尾巴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301与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20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302、源端设备记录尾巴数据的地址。
当源端设备关机产生尾巴数据时,源端设备会在本地记录尾巴数据的地址。
303、源端设备向备端设备发送尾巴数据的地址。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303与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203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304、备端设备根据尾巴数据的地址获取尾巴数据的地址处的数据。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304与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204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305、源端设备将备端硬盘上尾巴数据的地址处的数据写入本地硬盘中尾巴数据的地址处。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305与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206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恢复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基于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内容,下面将结合图4介绍数据恢复方法的另一应用场景。
CDP程序将数据从源端硬盘远程复制到备端硬盘,复制的方式为异步复制,在同一时刻,源端硬盘上的部分数据还未复制到备端硬盘,该部分未复制到备端硬盘的数据会在稍后复制到备端硬盘。
当源端设备关机时,“001101”数据中的“01”还没有复制到备端硬盘,此时“01”称为第一数据。
备端设备在源端设备关机后,立刻从具有应用一致性的数据处拉起,接管业务,业务运行产生新的数据,存储在备端硬盘上。其中,在第一数据的地址处,先产生了数据“00”,后产生了数据“01”,覆盖了之前产生的数据“00”。
源端设备以容灾模式重启,将第一数据在硬盘中的存储位置,即第一数据的地址发送给备端设备。
备端设备在收到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的地址后,找到该地址处当前的数据“11”,备端硬盘上与第一数据的地址相同位置处的数据称为第二数据。备端设备将第二数据“11”发送给源端设备,源端设备将第二数据“11”写入第一数据的地址处,将第一数据“01”覆盖成“11”,此时源端硬盘上的数据具有了一致性。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恢复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申请中的容灾系统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5,一种容灾系统,包括源端设备501和备端设备502:
所述源端设备501,用于开机之后向所述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中的位置;
所述备端设备5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位于所述备端设备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的位置相同;
所述备端设备502,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源端设备;
所述源端设备501,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中。
可选地,在上述图5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
所述源端设备501,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是指所述源端设备上一次关机之前接收的不满足应用一致性的数据时,在上一次关机之前将所述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发送给所述备端设备;
所述备端设备502,还用于根据所述应用一致性信息接管业务以存储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是满足所述应用一致性的数据。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源端设备结构示意图,该源端设备600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601和存储器605,该存储器605中存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或数据。
其中,存储器605可以是易失性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器605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服务器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601可以设置为与存储器605通信,在源端设备600上执行存储器605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源端设备6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602,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603,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604,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
该中央处理器601可以执行前述图2至图4所示实施例中源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备端设备结构示意图,该备端设备700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701和存储器705,该存储器705中存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或数据。
其中,存储器705可以是易失性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器705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服务器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701可以设置为与存储器705通信,在备端设备700上执行存储器705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备端设备7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702,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703,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704,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
该中央处理器701可以执行前述图2至图4所示实施例中备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8)

1.一种数据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端设备开机之后向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中的位置;
所述备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位于所述备端设备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的位置相同;
所述备端设备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源端设备;
所述源端设备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是指所述源端设备上一次关机之前接收的不满足应用一致性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端设备在上一次关机之前将所述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发送给所述备端设备;
所述备端设备根据所述应用一致性信息接管业务以存储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是满足所述应用一致性的数据。
4.一种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源端设备和备端设备:
所述源端设备,用于开机之后向所述备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地址,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中的位置;
所述备端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获取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位于所述备端设备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数据位于所述源端设备的位置相同;
所述备端设备,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给所述源端设备;
所述源端设备,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第一数据的地址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是指所述源端设备上一次关机之前接收的不满足应用一致性的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端设备,还用于在上一次关机之前将所述第一数据的应用一致性信息发送给所述备端设备;
所述备端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应用一致性信息接管业务以存储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是满足所述应用一致性的数据。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017645.8A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42537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7645.8A CN114253765A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7645.8A CN114253765A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3765A true CN114253765A (zh) 2022-03-29

Family

ID=80788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7645.8A Pending CN114253765A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376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63684B1 (en) Replication cookie
EP1764693B1 (en) Data restoring apparatus using journal data and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US9940205B2 (en) Virtual point in time access between snapshots
US9875042B1 (en) Asynchronous replication
EP0827079B1 (en) Checkpoint computer system
US9690504B1 (en) Cloud agnostic replication
US7870093B2 (en) Storage subsystem
US9256605B1 (en) Reading and writing to an unexposed device
US8275939B2 (en) Preventing data loss in a storage system
US7539703B2 (en) Setup method for disaster recovery system
US20050283504A1 (en) Disaster recovery system suitable for database system
WO200809291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error recovery for backup applications
US20080222214A1 (en) Storage system and remote copy system restoring data using journal
CN115098299B (zh) 一种虚拟机的备份方法、容灾方法、装置及设备
US7275178B2 (en) Computer system having failure recovery function, and failure recovery method thereof
US9256372B2 (en)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torage device
US10078558B2 (en) Database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database system
CN106293998A (zh) 一种基于快照技术的系统备份方法
US10296517B1 (en) Taking a back-up software agnostic consistent backup during asynchronous replication
US11379319B2 (en) LAN-free and application consistent backup method
US8131958B2 (en) Storage system, storage device, and data updating method using a journal volume
JP4095139B2 (ja)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ファイル管理方法
CN114253765A (zh) 一种数据恢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JP2002082826A (ja) データベースシステム
CN113127151B (zh) 一种虚拟化环境中数据的实时复制方法、系统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