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3667A - 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3667A
CN114243667A CN202111668668.XA CN202111668668A CN114243667A CN 114243667 A CN114243667 A CN 114243667A CN 202111668668 A CN202111668668 A CN 202111668668A CN 114243667 A CN114243667 A CN 114243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ower supply
load
lightning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686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灯海
杨泽洲
易立琼
陈少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6866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36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3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36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02H9/04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comprising means to limit the absorbed power or indicate damage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2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3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ignition at the zero crossing of the voltage or the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20Smart grids as enabling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6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通过退耦元件、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实现对电源中变换单元和复合开关的保护,且供电电路的成本低,体积小,可靠性高,进而减小电源和基站的体积和成本。供电电路可以包括退耦元件、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退耦元件和防雷单元分别与变换单元连接,多个复合开关中的每个复合开关与退耦元件和防雷单元连接,多个复合开关与多个负载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Description

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能源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背景技术
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基站接入互联网,才能实现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无线通信。基站往往包括电源以及多个负载单元(如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和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等)。电源中的变换单元可以将交流电转换为负载单元所需的直流电并提供给负载单元,实现负载单元的正常工作。
但是,电源、射频拉远单元RR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往往位于室外,电源与与射频拉远单元RR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之间均需要通过线缆拉远连接,长期暴露的线缆可能会有被雷击的风险。为了避免变换单元被雷击而损坏,亟需一种用于保护变换单元的电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通过退耦元件、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实现对电源中变换单元和每个复合开关的保护,且供电电路的成本低,体积小,可靠性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可以包括退耦元件、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其中,退耦元件和防雷单元可以分别与变换单元连接,多个复合开关中的每个复合开关可以与退耦元件和防雷单元连接,多个复合开关可以与多个负载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根据上述连接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到:
退耦元件可以用于:在第一线路受到雷击且多个负载单元中的第一负载单元(也就是任一负载单元)对应的复合开关闭合情况下,可以根据退耦元件的高阻态特性(表示退耦元件具有相对供电电路中其他元件相对更高的阻抗)减小流向变换单元的雷击电流,实现对变换单元的保护。其中,第一线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负载单元与供电电路之间的线路(可以为供电线缆)。
每个复合开关可以用于:对对应的负载单元进行下电(用于指示负载单元与交流电源或市电等断开,负载单元停止工作),或者根据来自变换单元的直流电对对应的负载单元进行上电(可以用于指示负载单元与交流电源等连接,也就是负载单元与交流电源或市电等接通,负载单元开始工作)。而且,每个复合开关还可以用于根据该复合开关在断开时的高阻态特性(也就是说,复合开关在断开时,复合开关具有相对供电电路中其他元件相对更高的阻抗)阻止雷击电流流向变换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复合开关断开即可实现复合开关对应的负载单元的下电,而且可以阻止雷击电流流向变换单元。另外,复合开关闭合即可实现复合开关对应的负载单元的上电。
防雷单元可以用于:泄放雷击电流。也就是说,雷击电流通过防雷单元进行泄放,防雷单元能够防止大量雷击电流通过复合开关和退耦元件流入变换单元,避免雷击电流对复合开关和变换单元的损坏。
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电路通过退耦元件、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不仅能够实现负载单元的上电或下电,而且能够实现对变换单元和每个复合开关的保护,避免任一负载单元与供电电路之间的线路受到雷击情况下对复合开关的损坏,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变换单元可以包括第一输出端(可以为变换单元的正极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可以为变换单元的负极输出端)。
可选地,多个负载单元中每个负载单元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输出端连接,退耦元件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二输出端连接,退耦元件的第二端可以与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对应的负载单元的第二端连接,防雷单元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输出端连接,防雷单元的第二端连接到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二端。
由于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二端可以与对应的负载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以也可以理解为,防雷单元的第二端连接到每个负载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地,上述退耦元件可以为退耦电感。当然,退耦元件还可以为其他类型,本申请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雷单元可以包括压敏电阻和多个第一放电管。多个第一放电管可以与多个负载单元一一对应。
其中,压敏电阻的第一端可以与变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压敏电阻的第二端可以与多个第一放电管中每个第一放电管的第一端连接,每个第一放电管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对应的复合开关的第二端。
可选地,第一放电管可以用于:在任一负载单元与供电电路之间的线路(即第一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根据雷击电压击穿导通,并将雷击电流传输至压敏电阻。
压敏电阻可以用于:根据雷击电压击穿导通,并通过第一输出端泄放雷击电流。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雷单元可以包括多个压敏电阻。多个压敏电阻可以与多个负载单元一一对应。
其中,多个压敏电阻中的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变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对应的复合开关的第二端。
压敏电阻可以用于:在任一负载单元与供电电路之间的线路(即第一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根据雷击电压击穿导通,并泄放雷击电流。
进一步地,除了包括多个压敏电阻,防雷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一放电管。第一放电管的第一端可以与变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放电管的第二端可以与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放电管可以用于:根据雷击电压击穿导通,并通过第一输出端泄放雷击电流。
可选地,第一放电管可以为气体放电管。当然,第一放电管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放电管,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防雷单元,防雷单元还可以采用其他能够泄放雷击电流的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复合开关可以包括机械开关和固态开关。固态开关与机械开关并联。
可选地,机械开关可以为继电器。当然,机械开关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开关,本申请不做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复合开关可以包括固态开关和第二放电管。第二放电管可以与固态开关并联。
可选地,第二放电管可以为半导体放电管。当然,第二放电管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放电管,本申请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上述固态开关可以为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三极管中的任一项。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复合开关,复合开关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定。
示意性的,上述固态开关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即每个固态开关的耐压)可以高于第一放电管的冲击击穿电压。需要解释的是,在具有预设的上升陡度的暂态电压脉冲作用下,气体放电管开始放电的电压值可以称为气体放电管的冲击放电电压。气体放电管的响应时间或动作时延与暂态电压脉冲的上升陡度有关,对于不同的上升陡度,气体放电管的冲击放电电压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防雷单元,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防雷单元,本申请不做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电路可以通过退耦电感、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实现对变换单元和每个复合开关的保护。与采用多个退耦元件和多个接触器的供电电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成本低,体积小,且可靠性高。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可以包括变换单元和上述第一方面及可能实现的方式提供的供电电路,变换单元可以与供电电路连接。
可选地,变换单元的输入端可以与交流电源或市电等连接,变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多个负载单元中的每个负载单元的第一端连接,变换单元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供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电路的第二端可以与每个负载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根据上述连接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到:
变换单元可以用于:将来自交流电源或市电等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并传输给供电电路。
供电电路可以用于:对多个负载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进行下电,或者根据直流电对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进行上电。供电电路还可以用于在第一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根据退耦元件的高阻态特性泄放雷击电流,或者根据任一负载单元对应的复合开关在断开时的高阻态特性泄放雷击电流。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可以包括多个负载单元和上述第二方面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电源。电源可以与多个负载单元中的每个负载单元连接。
电源可以用于:对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进行下电,或者根据来自变换单元的直流电对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进行上电。电源还可以用于在第一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根据退耦元件的高阻态特性泄放雷击电流,或者根据任一负载单元对应的复合开关在断开时的高阻态特性泄放雷击电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负载单元中的任一负载单元可以为射频拉远单元或者有源天线单元。当然,多个负载单元中的任一负载单元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负载单元,本申请不做限定。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与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一致,各方面及对应的可行实施方式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相似,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源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实施例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基站接入互联网,才能实现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无线通信。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如通信基站等),如图1和图2所示。基站1可以包括电源(如通信电源(communicationpower supply,CPS)或远供电源等,本申请实施例以通信电源CPS为例)和N+M个(即多个)负载单元L。其中,N+M个负载单元L可以包括N个(即多个)有源天线单元AAU(即图1中的L1,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AU1、有源天线单元AAU2、…、有源天线单元AAUN)和/或M个射频拉远单元RRU(即图1中的L2,包括射频拉远单元RRU1、射频拉远单元RRU2、…、射频拉远单元RRUM)。
也就是说,多个负载单元L中可以只包括射频拉远单元RRU,也可以只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AU,或者包括射频拉远单元RR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本申请实施例以多个负载单元L中包括多个射频拉远单元RRU和多个有源天线单元AAU为例进行说明。
通信电源CPS可以通过线缆C(cable)与M+N个负载单元L中的每个负载单元(即射频拉远单元RR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
于是,通信电源CPS可以将交流电源(即图1中的AC,图2中未示出,也可以为市电等)的交流电转换为(负载单元所需的)直流电并提供给每个负载单元,实现每个负载单元的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电源CPS可以包括变换单元1和供电电路2,如图3所示。
其中,变换单元1的输入端(即变换单元1的左端)可以与AC连接,变换单元1的第一输出端(即图3中的P1)可以与M+N个负载单元中的每个负载单元(即每个射频拉远单元RRU和每个有源天线单元AAU)的第一端连接,变换单元1的第二输出端(即图3中的P2)可以与供电电路2的第一端(即图3中供电电路的左端)连接,供电电路的第二端(即图3中供电电路的右端)可以与每个射频拉远单元RRU的第二端和每个有源天线单元AAU的第二端连接。
于是,变换单元1可以用于:将AC输出的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并传输给供电电路2,通过供电电路2传输给每个负载单元,实现负载单元的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变换单元1的第一输出端P1和第二输出端P2都属于变换单元的输出端口。
进一步地,上述供电电路2可以包括退耦元件21(可以为退耦电感L或者电阻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K个(即多个)复合开关22(包括图4中的复合开关S1至复合开关SK)和防雷单元23,如图4所示。
可选地,退耦元件21和防雷单元23可以分别与变换单元1连接,K个复合开关22中的每个复合开关可以与退耦元件21和防雷单元23连接。K个复合开关22可以与K个负载单元L(包括图1至图3中的中的N个负载单元L1和M个负载单元L2),任一个负载单元可以为射频拉远单元RRU或者有源天线单元AAU等)一一对应连接。
例如,K个复合开关22中的复合开关S1可以与多个负载单元L中的负载单元LU1对应连接。
还例如,K个复合开关22中的复合开关S2可以与多个负载单元L中的负载单元LU2对应连接。
根据上述连接关系,可以得到:
退耦元件21可以用于:在K个负载单元中任一负载单元(即第一负载单元)与供电电路2之间的线路受到雷击且该第一负载单元对应的复合开关闭合情况下,可以根据退耦元件的高阻态特性(表示退耦元件21具有相对供电电路中其他元件相对更高的阻抗)减小流向变换单元1的雷击电流,实现对变换单元1的保护。
例如,在图4中的负载单元LU2与复合开关S2之间的线路受到雷击且复合开关S2闭合的情况下,雷击电流通过复合开关S2流向退耦元件21,退耦元件21呈高阻态特性,退耦元件21可以减小流向变换单元1的雷击电流。
每个复合开关可以用于:对对应的负载单元进行下电(下电用于指示负载单元与AC断开,负载单元停止工作),或者根据来自变换单元1的直流电对对应的负载单元进行上电(上电用于指示负载单元与AC连接,也就是负载单元与AC接通,负载单元开始工作);还可以用于根据复合开关在断开时的高阻态特性(也就是说,复合开关在断开时,复合开关具有相对供电电路中其他元件相对更高的阻抗)阻止雷击电流流向变换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复合开关断开即可实现复合开关对应的负载单元的下电,而且可以阻止雷击电流流向变换单元。另外,复合开关闭合即可实现复合开关对应的负载单元的上电。
例如,复合开关S2断开,实现复合开关S2对应的负载单元LU2的下电,而且,复合开关断开情况下,复合开关S2呈高阻态特性,可以阻止雷击电流流向变换单元1。复合开关S2闭合,来自变换单元1的直流电可以通过退耦元件21和复合开关S2传输至负载单元LU2,实现负载单元LU2的上电。
防雷单元23可以用于:泄放雷击电流。也就是说,雷击电流通过防雷单元23进行泄放,防雷单元23能够防止大量雷击电流通过复合开关和退耦元件21流入变换单元1。
例如,在图4中的负载单元LU2与复合开关S2之间的线路受到雷击且复合开关S2闭合的情况下,大量雷击电流通过防雷单元23快速泄放,而不流经复合开关S2且不通过复合开关S2流入变换单元1,实现对变换单元1和复合开关S2的保护,避免对复合开关S2造成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能够通过退耦元件、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实现对变换单元和复合开关的保护,避免任一负载单元与供电电路之间的线路受到雷击情况下对复合开关的损坏,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变换单元1可以包括第一输入端P3和第二输入端P4。变换单元1通过第一输入端P3和第二输入端P4与AC连接。变换单元1还可以包括第一输出端P1和第二输出端P2。负载单元LU1至负载单元LUK各自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输出端P1连接,退耦元件21的第一端(即图5中退耦元件21的左端)可以与第二输出端P2连接。退耦元件21的第二端(即图5中退耦元件21的右端)可以与K个复合开关22中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一端(即图5中复合开关S1至复合开关SK各自的左端)连接。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二端(即图5中复合开关S1至复合开关SK各自的右端)可以与对应的负载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例如,复合开关S1的第二端可以与对应的负载单元LU1的第二端连接,又例如,复合开关S2的第二端可以与对应的负载单元LU2的第二端连接)。
防雷单元23的第一端(即图5中防雷单元23的上端)可以与第一输出端P1连接,防雷单元23的第二端(即图5中防雷单元23的下端)可以连接到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二端。
例如,防雷单元23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复合开关S1的第二端。也可以说,防雷单元23的第二端连接到负载单元LU1的第二端。
还例如,防雷单元23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复合开关S2的第二端。也可以说,防雷单元23的第二端连接到负载单元LU2的第二端。
可选地,变换单元1的第一输出端P1与每个负载单元之间可以通地线(return,简写为RTN)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变换单元1的正极输出端(即第一输出端P1)通过地线RTN连接每个负载单元。变换单元1的负极输出端(即第二输出端P2)可以连接每个-48V的负载单元。
例如,复合开关S1可以将来自变换单元1的直流电传输给负载单元LU1,还可以通过复合开关S1自身的断开实现负载单元LU1的下电。
还例如,复合开关S2可以将来自变换单元1的直流电传输给负载单元LU2,还可以通过复合开关S2自身的断开实现负载单元LU2的下电。
在一示例中,供电电路2还可以包括电容C,如图5所示。电容C的正极可以连接到第一输出端P1,电容C的负极可以连接到第二输出端P2。电容C不仅可以起到滤波作用,还可以为雷击电流的泄放提供路径,可以参考下文介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5中的每个复合开关可以包括机械开关和固态开关。固态开关可以与机械开关并联。
可选地,机械开关可以为继电器。当然,机械开关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开关,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固态开关可以为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MOSFE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或者三极管。当然,固态开关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开关,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以退耦元件为退耦电感为例,并以复合开关S1至复合开关SK分别包括并联的继电器和MOS管(即MOSFET)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复合开关S1可以包括并联的继电器R(relay)11和MOS1,复合开关S2可以包括并联的继电器R12和MOS2,复合开关SK可以包括并联的继电器R1K和MOSK。
示意性的,MOS1至MOSK各自的源极可以连接退耦电感L的第二端,MOS1至MOSK各自的漏极可以连接对应的负载单元。
进一步地,为降低每个继电器的驱动损耗,图6中的继电器R11至继电器R1K可以选用常闭触点的继电器。
可选地,防雷单元23可以包括压敏电阻R以及K个第一放电管(gas dischargetubes,GDT)。
K个第一放电管可以分别为气体放电管(即图6中的气体放电管GDT1、气体放电管GDT2、…、气体放电管GDTK)。
进一步地,参考图6,压敏电阻R的第一端(即图6中压敏电阻R的上端)可以与变换单元1的第一输出端P1连接,压敏电阻R的第二端(即图6中压敏电阻R的下端)可以与每个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即图6中每个气体放电管的上端)连接,每个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即图6每个气体放电管的下端)可以连接到对应的复合开关。
例如,气体放电管GDT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复合开关S1的第二端。也可以说,气体放电管GDT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负载单元LU1的第二端。
还例如,气体放电管GDT2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复合开关S2的第二端。也可以说,气体放电管GDT2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负载单元LU2的第二端。
可选地,图6中每个MOS管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即每个MOS管的耐压)可以高于对应的气体放电管的冲击击穿电压。需要解释的是,在具有预设的上升陡度的暂态电压脉冲作用下,气体放电管开始放电的电压值可以称为气体放电管的冲击放电电压。气体放电管的响应时间或动作时延与暂态电压脉冲的上升陡度有关,对于不同的上升陡度,气体放电管的冲击放电电压不同。
例如,MOS1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可以高于气体放电管GDT1的冲击击穿电压。MOS1可以选用耐压600V以上的MOS管。
还例如,MOS2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可以高于气体放电管GDT2的冲击击穿电压。与MOS1类似,MOS2也可以选用耐压600V以上的MOS管。
参考图6,如果负载单元LU2与复合开关S2之间的线路(即第一线路,可以为供电线缆)受到雷击,由于退耦电感L对雷击电流呈现高阻抗特性,那么在继电器R12闭合的情况下,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气体放电管GDT2和压敏电阻R泄放(即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防雷单元23泄放),如图6中的路径L1。少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退耦电感L和电容C泄放,如图6中的路径L2。极少部分雷击电流可能会流入变换单元1。在继电器R12断开且MOS2关断的状态下,雷击电流只能通过气体放电管GDT2和压敏电阻R泄放,避免了变换单元1和复合开关S2的损坏。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图6提供的供电电路可以通过退耦电感、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实现负载单元的上电或下电,而且实现对变换单元和每个复合开关的保护,避免在负载单元与复合开关之间的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雷击电流对变换单元和复合开关的损坏,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而且,与采用多个退耦元件和多个接触器的供电电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图6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成本低,且体积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5中的每个复合开关可以包括固态开关(如MOS管、IGBT等)和第二放电管。第二放电管可以与固态开关并联。
可选地,第二放电管可以为半导体放电管。当然,第二放电管还可以为其他放电管,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以复合开关S1至复合开关SK分别包括并联的MOS管(即MOSFET)和半导体放电管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复合开关S1可以包括并联的半导体放电管TSS1和MOS1,复合开关S2可以包括并联的半导体放电管TSS2和MOS2,复合开关SK可以包括并联的半导体放电管TSSK和MOSK。
示意性的,MOS1至MOSK各自的源极可以连接退耦电感L的第二端,MOS1至MOSK各自的漏极可以连接对应的负载单元。
与图6类似,图7中的防雷单元23也可以包括压敏电阻R以及K个气体放电管(即图7中的气体放电管GDT1、气体放电管GDT2、…、气体放电管GDTK)。
进一步地,参考图7,压敏电阻R的第一端(即图7中压敏电阻R的上端)可以与变换单元1的第一输出端P1连接,压敏电阻R的第二端(即图7中压敏电阻R的下端)可以与每个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即图7中每个气体放电管的上端)连接,每个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即图7每个气体放电管的下端)可以连接到对应的复合开关。
例如,气体放电管GDT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复合开关S1。也可以说,气体放电管GDT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负载单元LU1的第二端。
还例如,气体放电管GDT2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复合开关S2。也可以说,气体放电管GDT2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负载单元LU2的第二端。
可选地,图7中每个MOS管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即每个MOS管的耐压)可以高于对应的气体放电管的冲击击穿电压。
例如,MOS1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可以高于气体放电管GDT1的冲击击穿电压。MOS1可以选用耐压600V以上的MOS管。
还例如,MOS2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可以高于气体放电管GDT2的冲击击穿电压。与MOS1类似,MOS2也可以选用耐压600V以上的MOS管。
参考图7,如果负载单元LU2受到雷击,由于退耦电感L对雷击电流呈现高阻抗特性,那么在MOS2导通的情况下,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气体放电管GDT2和压敏电阻R泄放(即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防雷单元23泄放),如图7中的路径L1。少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MOS2、退耦电感L和电容C泄放,如图6中的路径L2。极少部分雷击电流可能会流入变换单元1。在MOS2关断的状态下,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气体放电管GDT2和压敏电阻R泄放,少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半导体放电管TSS2、退耦电感L和电容C泄放,避免了变换单元1和复合开关S2的损坏。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图7提供的供电电路可以通过退耦电感、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实现负载单元的上电或下电,而且实现对变换单元和每个复合开关的保护,避免在负载单元与复合开关之间的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雷击电流对变换单元和复合开关的损坏,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而且,与采用多个退耦元件和多个接触器的供电电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图7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成本低,且体积小。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图5中的防雷单元23可以包括K个压敏电阻(即图8中的压敏电阻R21至压敏电阻R2K)。K个压敏电阻可以与K个负载单元一一对应。
例如,压敏电阻R21可以与负载单元LU1对应。
还例如,压敏电阻R22可以与负载单元LU2对应。
可选地,参考图8,K个压敏电阻中的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一端(即图8中每个压敏电阻的上端)分别与变换单元1的第一输出端P1连接,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二端(即图8中每个压敏电阻的下端)连接到对应的复合开关。
例如,压敏电阻R2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复合开关S1。也可以说,压敏电阻R2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负载单元LU1的第二端。
还例如,压敏电阻R22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复合开关S2。也可以说,压敏电阻R22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负载单元LU2的第二端。
参考图8,如果负载单元LU2受到雷击,由于退耦电感L对雷击电流呈现高阻抗特性,那么在MOS2导通的情况下,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压敏电阻R22泄放(即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防雷单元23泄放),如图8中的路径L1。少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MOS2、退耦电感L和电容C泄放,如图8中的路径L2。极少部分雷击电流可能会流入变换单元1。在MOS2关断的状态下,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压敏电阻R22泄放,少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半导体放电管TSS2、退耦电感L和电容C泄放,避免了对变换单元1和复合开关S2损坏。
进一步地,防雷单元23还包括气体放电管GDT(即第一放电管),如图9所示。气体放电管GDT的第一端(即图9中气体放电管GDT的上端)可以与变换单元1的第一输出端P1连接,气体放电管GDT的第二端(即图9中气体放电管GDT的下端)可以与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一端(即图9中的压敏电阻R21至压敏电阻R2K各自的上端)连接。
可选地,图9中每个MOS管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即每个MOS管的耐压)可以高于气体放电管GDT的冲击击穿电压。
示例性的,MOS1至MOSK分别可以选用耐压600V以上的MOS管。
可以理解的,如果图9中的负载单元LU2受到雷击,在MOS2导通的情况下,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气体放电管GDT和压敏电阻R22泄放(即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防雷单元23泄放),如图9中的路径L1。少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MOS2、退耦电感L和电容C泄放,如图9中的路径L2。极少部分雷击电流可能会流入变换单元1。在MOS2关断的状态下,大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气体放电管GDT和压敏电阻R22泄放,少部分雷击电流可以通过半导体放电管TSS2、退耦电感L和电容C泄放,避免了对变换单元1和复合开关S2的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图8和图9中的复合开关S1至复合开关SK都可以采用MOS管和继电器并联的形式,可以参考上文介绍,本申请实施例在此暂不做详细介绍。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图8和图9提供的供电电路可以通过退耦电感、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实现负载单元的上电或下电,而且实现对变换单元和每个复合开关的保护,避免在负载单元与复合开关之间的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雷击电流对变换单元和复合开关的损坏,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而且,与采用多个退耦元件和多个接触器的供电电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图8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成本低,且体积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供电电路实现雷击电流的泄放,对变换单元能够有效的进行保护。与采用接触器的技术方案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在不影响通信电源的效率和通信电源的防雷可靠性前提下,避免使用多个退耦电感和多个接触器,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可大幅降低供电电路的成本,并缩小了供电电路体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退耦元件、多个复合开关和防雷单元;
所述退耦元件和所述防雷单元分别与变换单元连接,所述多个复合开关中的每个复合开关与所述退耦元件和所述防雷单元连接,所述多个复合开关与多个负载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退耦元件用于:在第一线路受到雷击且所述多个负载单元中的第一负载单元对应的复合开关闭合情况下,根据所述退耦元件的高阻态特性减小流向所述变换单元的雷击电流,所述第一线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负载单元与所述供电电路之间的线路;
所述每个复合开关用于:对对应的负载单元进行下电,或者根据来自所述变换单元的直流电对对应的负载单元进行上电;还用于根据所述复合开关在断开时的高阻态特性阻止所述雷击电流流向所述变换单元;
所述防雷单元用于:泄放所述雷击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多个负载单元中每个负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退耦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退耦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二端与对应的负载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防雷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防雷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每个复合开关的第二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单元包括压敏电阻和多个第一放电管,所述多个第一放电管与所述多个负载单元一一对应;
所述压敏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压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多个第一放电管中每个第一放电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每个第一放电管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对应的复合开关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放电管用于:在所述第一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根据雷击电压击穿导通,并将所述雷击电流传输至所述压敏电阻;
所述压敏电阻用于:根据所述雷击电压击穿导通,并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泄放所述雷击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单元包括多个压敏电阻,所述多个压敏电阻与所述多个负载单元一一对应;
所述多个压敏电阻中的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到对应的复合开关的第二端;
所述压敏电阻用于:在所述第一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根据雷击电压击穿导通,并泄放所述雷击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单元还包括第一放电管;
所述第一放电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放电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每个压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放电管用于:根据所述雷击电压击穿导通,并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泄放所述雷击电流。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管为气体放电管。
7.根据权利要求3、5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复合开关包括机械开关和固态开关;
所述固态开关与所述机械开关并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开关为继电器。
9.根据权利要求3、5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复合开关包括固态开关和第二放电管;
所述第二放电管与所述固态开关并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管为半导体放电管。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开关为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三极管中的任一项。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开关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高于所述第一放电管的冲击击穿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退耦元件为退耦电感。
14.一种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变换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所述变换单元与所述供电电路连接;
所述变换单元用于:将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并传输给所述供电电路;
所述供电电路用于:对所述多个负载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进行下电,或者根据所述直流电对所述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进行上电;还用于在所述第一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退耦元件的高阻态特性泄放所述雷击电流,或者根据所述第一负载单元对应的复合开关在断开时的高阻态特性泄放所述雷击电流。
15.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负载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多个负载单元中的每个负载单元连接;
所述电源用于:对所述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进行下电,或者根据所述直流电对所述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进行上电;还用于在所述第一线路受到雷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退耦元件的高阻态特性泄放所述雷击电流,或者根据所述第一负载单元对应的复合开关在断开时的高阻态特性泄放所述雷击电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单元为射频拉远单元或者有源天线单元。
CN202111668668.XA 2021-12-31 2021-12-31 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Pending CN1142436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8668.XA CN114243667A (zh) 2021-12-31 2021-12-31 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8668.XA CN114243667A (zh) 2021-12-31 2021-12-31 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3667A true CN114243667A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45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68668.XA Pending CN114243667A (zh) 2021-12-31 2021-12-31 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43667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53229B1 (ko) * 2012-11-05 2013-04-16 김병학 Tvs/배리스터 단락감지 및 통신용 서지보호장치
CN103166313A (zh) * 2011-12-19 2013-06-19 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
CN103795045A (zh) * 2012-10-31 2014-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保护装置
CN109494698A (zh) * 2018-12-27 2019-03-19 深圳锦天乐防雷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抗强雷电浪涌防止燃烧多通道隔离接地的系统
CN112650136A (zh) * 2020-12-17 2021-04-13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多通道通信系统的电源隔离保护电路及保护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6313A (zh) * 2011-12-19 2013-06-19 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
CN103795045A (zh) * 2012-10-31 2014-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保护装置
KR101253229B1 (ko) * 2012-11-05 2013-04-16 김병학 Tvs/배리스터 단락감지 및 통신용 서지보호장치
CN109494698A (zh) * 2018-12-27 2019-03-19 深圳锦天乐防雷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抗强雷电浪涌防止燃烧多通道隔离接地的系统
CN112650136A (zh) * 2020-12-17 2021-04-13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多通道通信系统的电源隔离保护电路及保护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韶清;张林冲;: "移动通信基站雷击灾害及防雷接地设计浅析", 中国新通信, no. 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70129B2 (en) Device arranged for converting an AC input voltage to a DC output voltage
EP2768102A1 (en) Circuit interruption device
CN112491255B (zh) 均压电路、飞跨电容三电平变换器及设备
CN101771266A (zh) 一种应用于大功率电机的过流保护电路及车载灯具
CN101350613A (zh) 一种电子开关
US10236682B2 (en) Inrush current free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4426126A (zh) 浪涌保护装置
CN203775173U (zh) 延时开关电路及使用该延时开关电路的双电源切换开关装置
CN114243667A (zh) 供电电路、电源和基站
CN110138224B (zh) 一种支持多线圈切换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及移动终端
CN201332031Y (zh) 串联复合继电器
CN217159266U (zh) 供电电路与电器设备
CN108512191B (zh) 浪涌保护电路、电子设备及电路的浪涌防护方法
CN205283507U (zh) 一种直流固态继电器
CN207559965U (zh) 一种快速关断的直流固态继电器
CN218648571U (zh) 一种开关装置及电源设备
CN207994625U (zh) 基于mos管的防反与尖峰抑制电路
CN112582998A (zh) 一种浪涌电流抑制装置
CN2261682Y (zh) 电话机过压过流保护装置
CN214674353U (zh) 一种一次电路及交流供电系统
CN112911762A (zh) 用于保护受控负载的装置、电路及用于负载切换的设备
CN203674695U (zh) 适用于直流电路与直流电路间的变换的短路快速保护电路
CN213661443U (zh) 一种晶闸管的驱动装置
CN103916111A (zh) 交流开关及其控制方法
CN218829105U (zh) 一种igbt过压防护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