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3450A - 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3450A
CN114223450A CN202111321286.XA CN202111321286A CN114223450A CN 114223450 A CN114223450 A CN 114223450A CN 202111321286 A CN202111321286 A CN 202111321286A CN 114223450 A CN114223450 A CN 114223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grove
sea
planting
area
s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212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23450B (zh
Inventor
宋雪
李瑞成
庄利生
石建娅
陈瑞萍
黄晓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onglv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lv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lv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lv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2128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234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23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3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23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3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本申请的生态修复方法综合考虑风浪、土壤盐度、种源、高程对海陆交错带植物的成活率及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淘汰劣质的种苗、降低土壤盐碱化、消除风浪对种植土的侵蚀,保护红树林根苗的稳固,营造适合海陆交错带植物的环境,因此,对海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具有很好的效果,为海陆交错带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Description

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海陆交错带作为海陆两大系统生态交错带,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服务价值高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由于海岸地区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加,海陆交错带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随着大规模的填海工程项目的实施,海陆交错带湿地逐渐退化严重,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盐渍化、外来物种入侵严重、物种减少等。此外,围填海改变海岸自然属性,从而造成水动力条件改变,使原有的海陆交错带生态功能进一步退化。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技术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城市建筑、植物、各种生物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其始终贯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陆上以人为本,海上以生态为本,构建具有地方特色、景观优美的海陆交错带生态景观。在河口地区,以“海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为主题构建红树-半红树-陆生植被的景观格局需考虑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如包括台风、风浪大、土壤盐分高、沙质土保水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降低了栽培苗木的成活率,影响了海岸带植物群落的构建,成为海陆交错带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
CN 108207507B公开了一种滨海地区景观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土壤调查,监测土壤理化参数;S2:植物筛选,筛选优良抗风耐盐碱植物品种,选择植物配置方式;S3:土壤改良;S4:植物穴养护;S5:植物种植,种植前在根部喷淋促根药物;S6:养护管理。该方法可以改善土壤条件,降低土壤含盐量,抗风效果好,乔木种植成活率高,但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针对的是滨海陆生乔木,未涉及受到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即红树和半红树植物,进而构建的滨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够完整。(2)测定的土壤理化参数较简单,不能准确反映出土壤的肥力状况和盐碱化状况,而这些土壤参数是制约植物生长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之一。(3)土壤改良只是采用简单的粗改良(物理方法),该方法治标不治本,不能进一步改变土壤的化学成分,而且低土壤含盐量的有效期短。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旨在解决如何更好地修复海陆交错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选定待修复区域,然后对所述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状况、水质参数、植被特征和鸟类种类进行调查;
根据风浪大小将所述待修复区域分为第一风浪区和第二风浪区;所述第一风浪区全年风力<6级或者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少于10天,所述第二风浪区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至少有10天;
根据高程选择植物种植区;其中,所述第一风浪区中: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6~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1.0~2.0m位置为真红树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0~2.5m位置为真红树和半红树交界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5~3.5m位置为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大于3.5m位置为陆生植物种植区;所述第二风浪区中: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余下的种植区与所述第一风浪区相同;
根据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五项指标进行种源综合评定,筛选出用于种植的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
在所述植物种植区外侧设置围堰,然后在所述植物种植区回填种植土,所述种植土满足:土壤盐度<2‰,pH值为5.0~7.5,有机质≥25g/kg,全氮≥1.3g/kg,全磷≥0.6g/kg,全钾≥27g/kg;
在所述种植土上铺设固土层,所述固土层包括依次层叠的土工布层和植物纤维层;在所述植物种植区种植各区对应的植物苗,然后进行后期管养和生态修复评价;其中,所述植物苗包括筛选到的红树、半红树及伴生红树植物苗的种源。
本申请提供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综合考虑风浪、土壤盐度、种源、高程对海陆交错带植物的成活率及生长状况的影响,从而营造了适合当地的修复区域;一方面,明确了先锋红树种植区种植的最低高程,从而有效提高了红树的成活率;另一方面,从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五项指标对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更好的红树、半红树及伴生红树植物苗的种源,为海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提供优质的种源保障;同时,回填使用满足一定参数指标的种植土,使植物苗更好生长。本申请的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淘汰劣质的种苗、降低土壤盐碱化、消除风浪对种植土的侵蚀,保护红树林根苗的稳固,营造适合海陆交错带植物的环境。最后,从覆盖率、存活率、倒伏率、植物长势和病虫害危害程度5个层次对生态修复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估,结果显示生态修复项目均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达到优或良等级,修复后成功构建了先锋红树-真红树-半红树-陆生植被景观格局,形成了形态完整、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为后期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中,“至少一种”是指一种或者多种,“多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部分或全部步骤可以并行执行或先后执行,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中所提到的相关成分的重量不仅仅可以指代各组分的具体含量,也可以表示各组分间重量的比例关系,因此,只要是按照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相关组分的含量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均在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公开的范围之内。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中所述的质量可以是μg、mg、g、kg等化工领域公知的质量单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定待修复区域,然后对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状况、水质参数、植被特征和鸟类种类进行调查;
S2:根据风浪大小将待修复区域分为第一风浪区和第二风浪区;其中,第一风浪区全年风力<6级或者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少于10天,第二风浪区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至少有10天;
S3:根据高程选择植物种植区;其中,第一风浪区中: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6~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1.0~2.0m位置为真红树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0~2.5m位置为真红树和半红树交界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5~3.5m位置为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大于3.5m位置为陆生植物种植区;第二风浪区中: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余下的种植区与第一风浪区相同;
S4:根据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五项指标进行种源综合评定,筛选出用于种植的红树、半红树及伴生红树植物苗的种源;
S5:在植物种植区外侧设置围堰,然后在植物种植区回填种植土,种植土满足:土壤盐度<2‰,pH值为5.0~7.5,有机质≥25g/kg,全氮≥1.3g/kg,全磷≥0.6g/kg,全钾≥27g/kg;
S6:在种植土上铺设固土层,固土层包括依次层叠的土工布层和植物纤维层;在植物种植区种植各区对应的植物苗,然后进行后期管养和生态修复评价;其中,植物苗包括筛选到的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苗的种源。
鉴于风浪、土壤盐度、种源、高程是制约海陆交错带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本申请实施例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淘汰劣质的种苗、降低土壤盐碱化、消除风浪对种植土的侵蚀,保护红树林根苗的稳固,营造适合海陆交错带植物的环境。具体地,一方面,明确了先锋红树种植区种植的最低高程,从而有效提高了红树的成活率;另一方面,从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五项指标对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更好的红树、半红树及伴生红树植物苗的种源,为海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提供优质的种源保障;同时,回填使用满足适宜参数指标的种植土,使植物苗木更好生长。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对海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具有很好的效果,为海陆交错带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步骤S1中:选定待修复区域,进行环境和生物调查。根据选定需要生态修复的区域范围,进行全面的环境调查,包括土壤状况和水质参数,生物调查包括周边植被特征和鸟类种类。
土壤状况:主要包括土壤盐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水质参数:pH值和盐度;
周边植被特征:植物的种类和植被覆盖率。
通过对待修复区域周边植被特征和鸟类种类进行调查,然后采用该生态修复方法进行修复结束后再次调查对比,修复前后对周边植物特征和鸟类种类的调查对比,是从生态学层面来判断修复工程的成功与否,首先具备修复较完整的生态工程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生态防护功能,即达到一定的覆盖度、生长高度等,其次是群落要具备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动物群落多样性,其中动物群落主要包括鸟类。
通过对待修复区域的水质参数进行调查,可以后续筛选与植物种植区的海水盐度差值相对较小的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以利于上述种源更好地生长。
其中,对于土壤状况的调查包括:取待修复区域的原土壤0~60cm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在待修复区域内随机设置样点,每个样点设置3个重复样,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主要看土壤理化指标是否超过植物生长的范围,尤其是土壤盐度,超过了一定范围就不利于其生长。
对于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状况调查结果有如下三种:
(1)如果待修复区域土壤调查的结果满足后续用于回填的种植土的参数指标:土壤盐度<2‰,pH值为5.0~7.5,有机质≥25g/kg,全氮≥1.3g/kg,全磷≥0.6g/kg,全钾≥27g/kg;即除了土壤盐度<2‰,其他参数指标: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都符合《园林绿化种植土质量》DB440300/T34-2008标准,则待修复区域的原土壤可以直接用作回填的种植土。
(2)如果待修复区域土壤调查的结果是:土壤盐度为2~8‰,且其他参数: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符合DB440300/T34-2008标准,则置换部分原土壤,具体地,将待修复区域的土壤与海沙、海泥、红壤土,按质量比土壤与海沙、海泥、红壤土=3:3:1~2:4~5混合组成用于回填的种植土。例如四者的质量比为3:3:1:4,3:3:1.5:4,3:3:2:4,3:3:2:5等。
(3)如果待修复区域土壤调查的结果是:(a)土壤盐度为≥8‰,或者(b)土壤盐度为2~8‰,且其他参数: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至少一个不符合DB440300/T34-2008标准时。此时,则需要把原土壤全部换掉,具体地,按质量比将海沙:海泥:红壤土=2:3~5:4~6混合组成用于回填的种植土,例如三者的质量比为2:3:4,2:4:4,2:5:4,2:3:5,2:3:6等,其中红壤土掺有解盐有机肥。进一步地,红壤土:解盐有机肥的质量比=5:1,解盐有机肥由解盐菌发酵液、复合微生物菌液、矿物质腐殖酸及少量氮磷钾按7:2:0.5~1:0.5的质量比配制而成。
步骤S2中:根据风浪大小划分出第一风浪区和第二风浪区。其中,第一风浪区全年风力<6级或者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少于10天,第二风浪区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至少有10天,风力等级可以《风力等级》国家标准。具体地,第一风浪区是指待一年中基本处于风力<6级(如全年每天风力<6级或者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少于10天),风速≤38km/h,浪高<2.50m。第二风浪区一年中至少有10天(例如,约有10~50天)风力≥6级,风速≥39km/h,浪高≥2.50m,最高风速118-133km/h。
步骤S3中:根据高程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划分对应的植物种植区。
高程选择的依据:红树林生长于平均海平面稍上与大潮平均高潮位之间,只有当潮滩发生淤积到平均海平面以上的高程,红树林才能定居,给红树林提供向海扩展的可能。因此依据红树林与潮汐水位的相关性,明确界定红树植物生长的上下界线能种植红树,基本符合红树生长的要求。倘若低于红树种植的高程界限,红树达到长时间承受水淹和海浪侵蚀的极限,红树根系难以固定,导致红树难以存活下来。
本申请实施例的红树包括:先锋红树和真红树,对应的红树苗包括先锋红树苗和真红树苗(先锋红树是生在低潮带最前缘的真红树,受到海浪侵蚀较大、淹没深度较深、淹没时间较长的植物。真红树是只能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半红树则是既能海水淹浸较少的潮间带生长,又能在沿岸陆地生长的两栖类木本植物)。因此,先锋红树种植区种植先锋红树,真红树种植区种植真红树,而真红树和半红树交界区种植真红树和半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种植区种植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陆生植物种植区种植陆生植物。
第一风浪区,即低风浪区:
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6~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可以种植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优选白骨壤、桐花树;黄海高程垂直向上1.0~2.0m位置为真红树种植区,可以种植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木榄、老鼠簕、榄李,优选桐花树、老鼠簕、木榄、红海榄。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0~2.5m位置为真红树和半红树交界区,可以种植木榄、卤蕨、老鼠簕、海漆、水黄皮、海芒果、假茉莉,优选木榄、海芒果、假茉莉、水黄皮;其中,水黄皮、海芒果、假茉莉为半红树。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5~3.5m位置为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种植区,可以种植银叶树、玉蕊、、黄槿、杨叶肖槿、海芒果、水黄皮、假茉莉、厚藤、海马齿、海刀豆、草海桐,优选黄槿、杨叶肖槿、海芒果、水黄皮、假茉莉、厚藤、草海桐;其中,厚藤、海马齿、海刀豆、草海桐为常见的红树伴生植物。黄海高程垂直向上大于3.5m位置为陆生植物种植区,可以种植木麻黄、大叶榄仁、莫氏榄仁、露兜树、非洲凌霄、黄槿、杨叶肖槿,优选莫氏榄仁、露兜树、黄槿、杨叶肖槿。
第二风浪区,即高风浪区:
需适当提高高程抵抗海浪冲击,把高程提高至0.7m,保证红树幼苗的根系稳定性。具体地,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余下的种植区与第一风浪区相同;即:黄海高程垂直向上1.0m~2.0m位置为真红树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0~2.5m位置为真红树和半红树交界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5~3.5m位置为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大于3.5m位置为陆生植物种植区;各区对应的种植物与第一风浪区相同。
步骤S4中:即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综合评定及选种。种源综合评定及选种的依据是:根据生态修复工程调查结果表明,红树苗的生长状况、外观表象特征及种源土壤理化参数等综合情况是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项指标(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进行综合评定,更能简单、客观、准确反映进场前种苗质量情况,有利于筛选出优良、抗逆性强的种苗,为海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提供优质的种源保障。
采用表1中五项指标对应的分值对进行种源综合评定打分,然后根据表2中五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打分,具体地,将五项指标对应的分值各自乘以五项指标的权重,然后相加计算综合分值,并根据综合分值对对种源综合评定划分评定等级。
如表3所示,当4.5<综合分值≤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优等;当3.5<综合分值≤4.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良等;当2.5<综合分值≤3.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中等;当1.5<综合分值≤2.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差等;当0<综合分值≤1.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极差等;舍弃综合分值≤2.5的种源,这样综合分值>2.5的种源为筛选出的用于种植的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
表1
Figure BDA0003345328240000091
Figure BDA0003345328240000101
在种苗种类确定的前提下,种源综合评定是筛选优质、抗逆强的种苗最重要的步骤,将上述主要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以判别各种源品质的优劣。通过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几个方面来评价种苗的质量,能快速、准确、直观地反映种源好坏,数据获取容易,分析简单。
5项指标的权重值主要根据苗圃场调查、生态修复工程调查和专家评估,在种源综合评定中,考虑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的重要性,因此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的权重分别为:0.313、0.25、0.062、0.25、0.125,计算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3345328240000102
注: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5.0096,C.I值=0.0024,R.I值=01.26,C.R值=0.0019。CR<0.1,一致性检验通过。
种源综合评定等级如表3,将种源综合评定分为5个等级,从高到低排序,不同指数区间反映不同的质量等级。结合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案例的实际情况,评级标准分为“优、良、中、差、劣”,按最大可能总得分5分的百分数的90%、70%、50%和30%进行划分,具体计算为5×0.9=4.5,5×0.7=3.5,5×0.5=2.5,5×0.3=1.5。
表3
种源综合评定等级 综合分值
4.5<CS≤5
3.5<CS≤4.5
2.5<CS≤3.5
1.5<CS≤2.5
极差 0<CS≤1.5
步骤S5中:开始设置围堰、回填种植土。
设置围堰的步骤包括:将抛石或土工布冲砂袋形成永久围堰,围堰设置在先锋种植区外侧,围堰的高度略高于先锋种植区,例如围堰的顶端高于先锋种植区的高程下线值20~30cm。这样形成能更有效地抵抗海浪的冲击。
回填种植土的步骤包括:分层填筑,用机械进行地形初平和人工进行精平。植物种植区回填种植土的高度为1~1.5m。回填后土壤符合:土壤盐度<2‰,pH值为5.0~7.5,有机质≥25g/kg,全氮≥1.3g/kg,全磷≥0.6g/kg,全钾≥27g/kg。根据前述对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回填种植土的制备。
进一步地,对于植物种植区的第二风浪区,在回填种植土之前,先将先锋红树种植区和真红树种植区的种植床基础结构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淤泥层、竹排网和滤水层。竹排网的厚度为0.2~0.3m,竹排网是竹排结合竹篾形成的网;滤水层的厚度为0.2~0.3m,滤水层由粒径为0.4~0.8mm的粗砂组成。上述参数形成的种植床可以很好低控制种植床沉降,排水更畅通,从而给第二风浪区红树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进一步地,第二风浪区中,先将先锋红树种植区和真红树种植区的种植床基础结构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淤泥层、竹排网和滤水层,然后在种植床基础结构的滤水层上铺设竹篓种植容器,在竹篓种植容器内回填种植土;在回填种植土之后,依次铺设层叠的土工布和植物纤维层,最后在围堰与种植床之间设置一排松木桩,用支撑架将种植床中靠近消浪桩一侧的红树苗固定。
步骤S6中:铺设的固土层包括依次层叠的土工布层和植物纤维层;植物纤维层的厚度3~5cm,植物纤维层为植物纤维垫或麻椰固土毯,相邻两个植物纤维垫或麻椰固土毯搭接宽度大于15cm,用木桩、石块、PVC管固定。铺设该固土层,可以防止土壤严重流失。最后在固土层上挖孔种植红树和陆生植物。
后期管养包括:每天浇水至少2次,待植物苗生长成功后,然后定期进行施肥、喷药及清理垃圾和浒苔。
其中,施肥采用复合标准NY525-2012的堆肥腐熟有机肥,具体地,有机质≥45%,总养分N+P2O5+K2O≥5.0%。喷药防控广翅蜡蝉、海榄雌瘤斑螟、蚜虫、黄条跳甲、炭疽病以及介壳病。
喷药主要是科学防控红树林主要病虫害,如广翅蜡蝉、海榄雌瘤斑螟、蚜虫、黄条跳甲、炭疽病、介壳病等,其中广翅蜡蝉和海榄雌瘤斑螟是红树林危害程度较大的害虫,重点对广翅蜡蝉和海榄雌瘤斑螟的进行防控,使红树林健康生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广翅蜡蝉在若虫盛孵期,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能起到较好防治效果,也可喷洒常用菊酯类农药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控方法:在虫害发生的初期,可以使用水枪对规模有限的受害植物喷洒海水,然后再采用高效氯氰菊酯10000~50000倍液进行喷洒,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虫害起到控制。
对于第二风浪区:为了使红树苗木根系稳固,需增加更稳固的防护措施来阻止地形沉降严重和土壤流失严重的现象。具体方法是:在围堰内侧设置连续的松木桩,采用竹排稳固地基,再设置竹篓来固定种植土,然后在种植土上铺设双层土工布和植物纤维层(即植物纤维垫或麻椰固土毯),用支架固定红树苗。
最后,对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进行评价,指标包括采用覆盖率、存活率、倒伏率、植物长势和病虫害危害程度,根据表4得出覆盖率、存活率、倒伏率、植物长势和病虫害危害程度的每项指标的评分值(以覆盖率为例,当覆盖率>80%,评分值为20,当覆盖率在60%~80%之间,评分值为15,当覆盖率<60%,评分值为10;其他指标评分值计算方式相似),各个考核指标所对应的评分值的总和为被评价的红树林修复的得分,得分≥90分的为优,80≤得分90<为良,70≤得分<80为中,60≤得分<70为差,60以下为劣。
表4
Figure BDA0003345328240000131
病虫害危害程度是抽样的虫害面积占抽样面积的百分比。
本申请实施例,综合考虑到风浪、土壤盐度、种源、高程制约海陆交错带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淘汰劣质的种苗、降低土壤盐碱化、消除风浪对种植土的侵蚀,保护红树林根苗的稳固,营造适合海陆交错带植物的环境。并从从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对种源进行综合评定,有利于筛选出优良、抗逆性强的种苗,为海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提供优质的种源保障。
实施例1:
在汕尾市品清湖进行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该区域是入海河道,河道为赶潮河道,涨潮时海水进入河道,河道上游是铜锣寨水库;全长1000米左右,平均宽度60米。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全面的环境调查
从上游到下游共设置5个样点,划分为5个区域,每隔200米取一个样点,每个样点做3个平行样,采集0~60cm原土壤样回实验室检测,测定土壤盐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6项指标。调查水质参数、周边植物的种类和植被覆盖率及鸟类种类。土壤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水质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表5
样点 A B C D E
土壤盐度(‰) 0.84 1.81 6.21 10.32 19.5
pH值 7.4 7.1 7.2 7.7 7.7
有机质g/kg 28.6 25.0 26.7 17.9 19
全氮g/kg 1.74 1.41 1.36 0.98 0.64
全磷g/kg 0.766 0.796 0.89 0.51 0.42
全钾g/kg 28 27.9 29.3 21.6 23
注:《园林绿化种植土质量》DB440300/T34-2008标准:pH在5.0-7.5之间,有机质≥25g/kg,全氮≥1.3g/kg,全磷≥0.6g/kg,全钾≥27g/kg。
由此可以看出,A和B区域的土壤盐度低于2‰,而且该土的各项理化参数符合园林绿化种植土质量标准,无需置换。C区域的土壤盐度在2~8‰之间,需要换填部分原土壤。D、E区域的土壤盐度大于8‰,需把原土壤全部置换。
表6
样点 A B C D E
海水盐度(‰) 6.03 11.8 20.3 28.6 31.4
pH值 7.5 7.9 7.4 7.8 7.9
现状植物分析:以含羞草科银合欢属为主,有台湾相思、合欢花等;沿岸边,有白骨壤、桐花树、老鼠簕、秋茄,散布于群落中,偶有木榄分布。半红树品种较多,以假茉莉、海芒果为主,沿河道分布,偶有草海桐分布。主要外来入侵植物以菊科植物种类最多,马樱丹、三裂蟛蜞菊、白花鬼针草、假臭草等较为严重。
鸟类种类调查:斑文鸟、矶鹬、池璐、白鹭、珠颈斑鸠、普通翠鸟、小白鹭、八哥共8种。
2、根据风浪大小划分出第一风浪区和第二风浪区。
河道下游为品清湖,风浪比较大(一年中约有48天风力≥6级,风速≥39km/h,浪高≥2.50m,最高风速78km/h),为第二风浪区,对应的区域为E,河道上中游风浪比较小(一年中基本处于风力<6级,风速≤38km/h,浪高<2.50m,为第一风浪区,对应的区域为A、B、C、D。
3、根据高程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在第一风浪区:
结合前期环境调查,需选择耐盐碱较高的本土的红树植物,白骨壤、红海榄和桐花树可以在水体盐度大于25‰的范围内生长,可以选择白骨壤、桐花树作为先锋红树。以现状场地红树品种为基础,对红树生境进行恢复,提高海陆交错带生物的多样性。
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6~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种植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黄海高程垂直向上1.0~2.0m位置为真红树种植区:种植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木榄、老鼠簕、榄李;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0~2.5m位置为真红树和半红树交界区:种植木榄、卤蕨、老鼠簕、海漆、水黄皮、海芒果、假茉莉;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5~3.5m位置为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种植区:种植银叶树、玉蕊、黄槿、杨叶肖槿、海芒果、水黄皮、假茉莉、厚藤、海马齿、海刀豆、草海桐;黄海高程垂直向上大于3.5m位置为陆生植物种植区:种植木麻黄、大叶榄仁、莫氏榄仁、露兜树、非洲凌霄、黄槿、杨叶肖槿。
在第二风浪区:
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种植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其余高程设置与第一风浪区一致。
4、红树及半红树种源综合评定及选种
从福建泉州、珠海、广州、湛江、汕头某苗圃场调查红树及半红树的质量(根据表1打分),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Figure BDA0003345328240000161
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的权重分别为0.313、0.250、0.062、0.250、0.125,将五项指标对应的分值各自乘以五项指标的权重,然后相加计算的各个苗圃场的综合分值,如下表8所示。
表8
种源 综合分值 种源综合评定等级
泉州 4
珠海 3.5
广州 3.37
湛江 3.75
汕头 4.88
如上表评定序号显示,各种源综合值由高至低顺序为:汕头>泉州>湛江>珠海>广州。据此可以确定,汕头的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是汕尾市种植的优良种源,珠海和广州的种源较差,不宜引种到项目,本实施例的生态修复选择了汕头市优质的种源。
5、抛石或土工布冲砂袋形成永久围堰,围堰设置在先锋种植区外侧,围堰的高度略高于先锋种植区。
6、土壤制备及回填
A和B区域的土壤盐度低于2‰,而且该土的各项理化参数符合园林绿化种植土质量标准,无需置换。C区域的土壤盐度在2-8‰之间,需要换填部分原土壤,按质量比原土壤:海沙:海泥:红壤土=3:3:1~2:4~5混合,混合完成后进行回填,分层填筑用机械进行地形初平和人工进行精平。填筑高度1-1.5m,回填后把抽检土样送到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检测土壤符合园林绿化种植土标准。D和E区域的土壤盐度大于8‰,需把原土壤全部置换。按质量比海沙:海泥:红壤土=2:3~5:4~6混合,其中红壤土添加适量的解盐有机肥,红壤土:解盐有机肥=5:1。解盐有机肥由解盐菌发酵液、复合微生物菌液、矿物质腐殖酸及少量的氮磷钾按7:2:0.5~1:0.5配制而成。混合完成后进行回填,分层填筑用机械进行地形初平和人工进行精平。填筑高度1~1.5m,回填后把抽检土样送到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检测土壤符合园林绿化种植土标准。
7、铺设固土层;
在第一风浪区:铺设土工布层和植物纤维层双层结构,顺序从上往下依次是陆生植物种植区、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种植区、真红树和半红树交界区、真红树种植区、先锋红树种植区。植物纤维垫厚度为3~5cm,两个垫搭接宽度大于15cm,用木桩、石块、PVC管固定。
在第二风浪区:该第二风浪区的先锋红树种植区和真红树种植区的种植床基础结构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淤泥层、竹排网(厚度为0.2~0.3m,竹排结合竹篾形成)和滤水层(厚度为0.2~0.3m,由粒径为0.4~0.8mm的中粗砂组成),然后在种植床基础结构的滤水层上铺设竹篓种植容器,在竹篓种植容器内回填种植土;在回填种植土之后,依次铺设层叠的土工布和植物纤维层,最后在围堰与种植床之间设置一排松木桩,用支撑架将种植床中靠近松木桩一侧的红树苗固定。
8、种植红树和陆生植物
种植要求:在固土层上方种植红树,保证红树的根部深植于种植土中。种植深度不大于15cm。选择袋苗种植。
9、后期管养:每天浇水至少2次,待红树定制成功后,需定期施肥、喷药防治红树林病虫害及清理垃圾或浒苔。
10、对本方法进行生态修复评价:
汕尾市品清湖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项目完工2年后,从覆盖率、存活率、倒伏率、植物长势进行评估,从A、B、C、D、E对随机抽样,由前期调查和区域划分可知,A-D为第一风浪区,E为第二风浪区。评价结果如下表9。
表9
Figure BDA0003345328240000181
从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第二风浪区还是第一风浪区都能构建出海陆交错带生态系统群落。修复前项目入侵植物种类较多,只有白骨壤、桐花树、老鼠簕、秋茄散落分布于群落中,修复后成功构建了先锋红树-真红树-半红树-陆生植被景观格局,形成了形态完整、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为后期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完工2年后对汕尾市品清湖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项目的土壤理化参数进行监测和鸟类种类进行调查。从上游至下游A-E区域的采取土壤0-60cm的土样回实验室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修复后的土壤理化参数结果如下表10。
表10
样点 A B C D E
土壤盐度(‰) 0.03 0 0.06 0.04 1.13
pH值 7.03 6.78 6.85 7.50 7.02
有机质g/kg 35.3 31.3 35.8 50.3 42.1
全氮g/kg 5.76 6.52 7.98 13.8 8.73
全磷g/kg 1.06 0.91 1.21 0.89 1.56
全钾g/kg 35 35.5 32 29 30.9
由此表可以看出,与修复前相比,由于植物和土壤置换,土壤盐度明显降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修复后沉积物营养状况改善了,更有利于红树生长。
修复后对鸟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修复前的8种鸟,还增加了苍鹭、长脚鹬、白腰草鹬4种,共12种。由此可以看出,此生态修复方法增加了植物、动物多样性,修复了海陆交错带生态系统,营造出不同栖息环境,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实施例2
在深圳市某海湾某区域1开展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项目,该区域是入海河道。本实施例的生态修复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前期对待修复区域调查时,土壤盐度在5.36~12.9‰之间,且大多数土壤理化参数不符合园林绿化种植土的质量标准,需把土壤全部置换并回填,按海沙:海泥:红壤土=2:3~5:4~6混合。最后评价该生态修复项目的结果,如下表11所示。
对比例1
在深圳市某海湾某区域2开展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项目,该区域是入海河道。本对比例的生态修复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种源综合评定选取了种源综合评定为差的苗木:某红树林苗场的生长势、病虫害、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的分值分别为3、3、3、1、1分,计算的综合分值是2.25分。最后评价该生态修复项目的结果,如下表11所示。
对比例2
在深圳市某海湾某区域3开展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项目,该区域是入海河道。本对比例的生态修复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在第一风浪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5~0.6m种植红树先锋红树,在高峰浪区0.6~0.7m种植先锋红树。
最后评价该生态修复项目的结果,如下表11所示。
对比例3
深圳市某海湾某区域4开展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项目,该区域是入海河道。本对比例的生态修复方法与实施例2类似,区别在于在第一风浪区的固土层只有土工布,在第二风浪区的固土层只有麻椰固土毯、而且没有竹篓种植容器,第二风浪区的红树和半红树种植区域的种植床基础结构没有竹排网和滤水层。最后评价该生态修复项目的结果,如下表11所示。
表11
Figure BDA0003345328240000201
由此表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实施例2的修复效果好,达到了优等级;而对比例1-3的修复效果不好,分别处于差、中劣的等级。从这5个指标可以较准确地评价不同施工技术下的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能为后期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验收提供参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选定待修复区域,然后对所述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状况、水质参数、植被特征和鸟类种类进行调查;
根据风浪大小将所述待修复区域分为第一风浪区和第二风浪区;所述第一风浪区全年风力<6级或者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少于10天,所述第二风浪区全年风力≥6级的天数至少有10天;
根据高程选择植物种植区;其中,所述第一风浪区中: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6~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1.0~2.0m位置为真红树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0~2.5m位置为真红树和半红树交界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2.5~3.5m位置为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种植区,黄海高程垂直向上大于3.5m位置为陆生植物种植区;所述第二风浪区中: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1.0m位置为先锋红树种植区,余下的种植区与所述第一风浪区相同;
根据生长势、病虫害情况、容器育苗基质质地、根系穿袋或穿盆状况、种源地海水盐度五项指标进行种源综合评定,筛选出用于种植的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
在所述植物种植区外侧设置围堰,然后在所述植物种植区回填种植土,所述种植土满足:土壤盐度<2‰,pH值为5.0~7.5,有机质≥25g/kg,全氮≥1.3g/kg,全磷≥0.6g/kg,全钾≥27g/kg;
在所述种植土上铺设固土层,所述固土层包括依次层叠的土工布层和植物纤维层;在所述植物种植区种植各区对应的植物苗,然后进行后期管养和生态修复评价;其中,所述植物苗包括筛选到的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五项指标进行种源综合评定的步骤包括:采用五项指标对应的分值对进行打分,根据五项指标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值,计算综合分值,并根据所述综合分值对种源综合评定划分评定等级:当4.5<综合分值≤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优等;当3.5<综合分值≤4.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良等;当2.5<综合分值≤3.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中等;当1.5<综合分值≤2.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差等;当0<综合分值≤1.5时,红树、半红树及红树伴生植物的种源为极差等;综合分值>2.5的种源为所述筛选出的用于种植的种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种植区回填种植土的高度为1~1.5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状况的调查结果:若所述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盐度为2~8‰,且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符合DB440300/T34-2008标准时,按质量比将所述待修复区域的土壤:海沙:海泥:红壤土=3:3:1~2:4~5混合组成用于回填的种植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状况的调查结果:若所述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盐度为≥8‰,或者所述待修复区域的土壤盐度为2~8‰,且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都不符合DB440300/T34-2008标准时,按质量比将海沙:海泥:红壤土=2:3~5:4~6混合组成用于回填的种植土,其中红壤土掺有解盐有机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土层中,所述植物纤维层的厚度3~5cm,所述植物纤维层为植物纤维垫或麻椰固土毯,相邻两个植物纤维垫或麻椰固土毯搭接宽度大于15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种植区的第二风浪区中,在回填种植土之前,先将先锋红树种植区和真红树种植区的种植床基础结构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淤泥层、竹排网和滤水层,然后在种植床基础结构的滤水层上铺设竹篓种植容器,在竹篓种植容器内回填种植土;在回填种植土之后,依次铺设层叠的土工布和植物纤维层,最后在围堰与种植床之间设置一排松木桩,用支撑架将种植床中靠近消浪桩一侧的红树苗固定。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期管养包括:每天浇水至少2次,待植物苗生长成功后,然后进行施肥、喷药、清理垃圾和浒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爱与,所述施肥采用符合标准NY525-2012的堆肥腐熟有机肥,所述喷药防控广翅蜡蝉、海榄雌瘤斑螟、蚜虫、黄条跳甲、炭疽病以及介壳病。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评价包括采用覆盖率、存活率、倒伏率、植物长势和病虫害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CN202111321286.XA 2021-11-09 2021-11-09 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Active CN1142234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21286.XA CN114223450B (zh) 2021-11-09 2021-11-09 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21286.XA CN114223450B (zh) 2021-11-09 2021-11-09 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3450A true CN114223450A (zh) 2022-03-25
CN114223450B CN114223450B (zh) 2023-05-16

Family

ID=80748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21286.XA Active CN114223450B (zh) 2021-11-09 2021-11-09 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2345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9736A (zh) * 2014-05-19 2014-08-27 江苏大学 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
CN210459113U (zh) * 2019-05-09 2020-05-05 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海滨生态护岸结构
CN111684970A (zh) * 2020-05-27 2020-09-22 中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
CN112790059A (zh) * 2020-12-31 2021-05-14 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9736A (zh) * 2014-05-19 2014-08-27 江苏大学 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
CN210459113U (zh) * 2019-05-09 2020-05-05 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海滨生态护岸结构
CN111684970A (zh) * 2020-05-27 2020-09-22 中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
CN112790059A (zh) * 2020-12-31 2021-05-14 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雪朋等: "前海合作区滨水耐盐植物筛选与应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庄毅璇等: "深圳福田凤塘河口红树林修复工程生态影响评价", 《绿色科技》 *
昌博渊: "深圳市大鹏新区新大河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河口红树林湿地景观生态修复设计", 《低碳世界》 *
沈凌云等: "深圳湾凤塘河口红树林修复工程", 《价值工程》 *
魏诗梦: "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以湛江市龙王湾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Ⅰ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3450B (zh)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ice et al. Colon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upper Chesapeake Bay tidal marshes
Bhat et al. Soil eros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Bertness et al. Flood toleranc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va frutescens across New England salt marshes
Zhang Coastal saline soil rehabilitation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forestry approaches in China
O’Brien et al. Accelerating th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in a southern California salt marsh
CN113615469B (zh) 一种基于林泽生境的库尾消落带湿地修复方法
Shisler Cre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of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CN111771597A (zh) 一种强风化凝灰岩地质且高程较高潮间带的红树林造林方法
CN114223449B (zh) 困难立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
CN1912256A (zh) 一种水面消涨带植物护坡的方法
Crain et al. Tidal restrictions and mosquito ditching in New England marshes
Hai-Ping et al. 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eco-productive paradigm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Utina et al. The composition of mangrove species in coastal area of Banggai district, central Sulawesi, Indonesia
Laub et al. Determining factors of cottonwood planting survival in a desert river restoration project
Priosambodo et al.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mangrove in Tamo Rocky Cliff Beach Majene (West Sulawesi, Indonesia)
Magadza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vegetation of the shore of Lake Kariba
Tenten et al. Soil stabilizing capability of three plant species growing o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iverside
CN108243859B (zh) 一种快速培育耐盐秋茄的方法
CN106134560A (zh) 一种改良滩涂盐碱地并种植经济作物的聚合方法
CN114223450B (zh) 海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
Marapara Eco-hydrology interactions between trees, soil and water in terrestrial and wetland areas: The effect of tree planting on water flow dynamics in Wairarapa Wetlands, New Zealand
Kairo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and sustainable yield management of mangrove forests at Gazi Bay, Kenya
Hurst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mangrove ecosystems
Myszewski et al. Use of Thin Layer Placement of Dredged Material for Salt Marsh Restoration."
Kotze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Ecosystem service provis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use of two wetlands in the Kamiesberg uplan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