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8386A -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的连接建立 - Google Patents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的连接建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08386A
CN114208386A CN202180004705.9A CN202180004705A CN114208386A CN 114208386 A CN114208386 A CN 114208386A CN 202180004705 A CN202180004705 A CN 202180004705A CN 114208386 A CN114208386 A CN 114208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relay
remote
remote user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47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那森·艾德华·泰尼
吉拉姆·色比尔
王学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08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83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2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separating internal from external traffic, e.g. firewalls
    • H04L63/0281Prox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8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y delegation of authentication, e.g. a proxy authenticates an entity to be authenticated on behalf of this entity vis-à-vis an authentication 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5Continuous 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出了一种在蜂窝通信系统中用于UE到UE中继的连接建立的方法。侧链路接口用于两个远端UE直接与中继UE通信,其中,中继UE转发远端UE之间的通信,以允许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通信。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远端UE发起单个直接通信(DC)请求,该请求触发在第一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以及在第二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的多个连接的建立,从而使得具有逐跳安全性的在第一和第二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的中继传输可用。第一远端UE和第二远端UE能够利用端到端的中继传输来认证和建立端到端的安全连接。

Description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的连接建立
交叉引用
本申请依据35 U.S.C.§119要求2020年2月3日递交,申请号为PCT/CN2020/074177,标题为“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 UE-to-UE relay”的优先权,其主题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所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无线网络通信,并且更具体地涉及5G新无线电(newradio NR)无线通信系统中的UE到UE的侧链路(sidelink)中继。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蜂窝网络中,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包括多个基站,例如与多个被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移动站通信的演进节点B(evolved Node-B,eNodeBs或eNB)。5GNR中的新技术允许蜂窝设备使用一种称为侧链路通信的技术直接相互连接。侧链路是一种新的通信范式,其中蜂窝设备能够在不通过网络中继其数据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侧链路接(sidelink interface)口也可以称为PC5接口。各种应用程序可以依赖于基于侧链接口的通信,例如,车到万物(vehicle-to-everything,V2X)通信、公共安全(public safety,PS)通信、用户设备之间的直接文件传递等。
在侧链路UE到网络中继架构中,中继UE直接由诸如eNB(LTE)或gNB(NR)等网络节点服务,并且中继UE通过侧链接口向一个或多个远端UE提供服务。然而,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当两个UE彼此在侧链路接口上没有直接可见性时(例如,由于彼此超出范围,或由于无线电频率传播障碍的干涉)。在这些情况下,第三UE在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提供中继通信将是有益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三UE可以称为中继UE,而第一和第二UE称为远端UE、端点UE等等。这种布置可以描述为UE到UE中继(与UE到网络中继相对照,其中,中继UE提供远端UE和网络基础设施之间的流量中继)。
对于UE到UE中继,需要允许远端UE最初与中继UE建立通信,然后使用经由中继UE的连接性来建立逻辑连接的进程,其中逻辑连接允许远端UE之间的直接通信。
发明内容
提出了一种在蜂窝通信系统中用于UE到UE中继的连建立接的方法。侧链路接口用于两个远端UE直接与中继UE通信,以及其中,中继UE转发远端UE之间的通信,以允许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通信。所描述的方法适用于层2(L2)和层3(L3)中继架构,其中要中继的流量在协议栈的L2或L3上携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远端UE发起单个直接通信(DirectCommunication,DC)请求,该请求触发在第一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以及在第二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的多个连接的建立,从而使得具有逐跳安全性(即,安全性分别应用于第一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第一跳”和第二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的“第二跳”)的在第一和第二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的中继传输可用。第一远端UE和第二远端UE能够利用端到端的中继传输来认证和建立端到端的安全连接。
在下文详细描述中阐述了其他实施例和有益效果。发明内容并不旨在定义本发明。本发明由权利要求书定义。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相同数字指示相同组件。
图1根据各新颖方面示出了支持UE到UE中继的无线蜂窝通信系统。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简化框图。
图3示出了用于UE到UE中继的层2中继架构。
图4示出了用于UE到UE中继的层3中继架构。
图5根据一个新颖方面示出了中继UE和远端UE之间的UE到UE中继的第一实施例的序列流。
图6根据一个新颖方面示出了中继UE和远端UE之间的UE到UE中继的第二实施例的序列流。
图7是根据一个新颖方面从中继UE的角度的UE到UE中继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个新颖方面从远端UE的角度的UE到UE中继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详细给出关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其示例在附图中描述。
图1根据新颖方面示出了支持UE到UE中继的无线蜂窝通信系统100。5G NR移动通信网络100包括可以为包括UE 101、UE 102和UE 103的多个用户设备提供蜂窝服务的5G核心(5G core,5GC)网络和无线电接入网络(未示出)。替代地,UE 101、102和103中的一个或多个可能在蜂窝系统的覆盖范围之外。各种蜂窝系统(包括4G/LTE和5G/NR系统),都可以提供一种称为侧链路接口的设施,它允许系统中的UE无需使用任何网络基础设施进行直接通信。侧链路接口也可以称为PC5接口。各种应用程序可以依赖于基于侧链接口的通信,例如V2X通信、PS通信、用户设备之间的直接文件传递等。
侧链路接口允许UE之间的直接设备到设备通信。当两个想要通信的UE距离不够近而不能直接使用侧链路时,或者当两个UE之间的直接通信不切实际(例如,由于干扰、障碍或其他因素)时,它们可以依赖第三“中继UE”来路由他们的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前两个UE可以被称为远端UE、端点UE等等。通常,这种情况下的端点UE不能直接检测另一端点UE,而是需要依靠中继UE来建立它们之间的通信。因此,需要允许远端UE最初与中继UE建立通信,然后使用经由中继UE的连接性来建立逻辑连接的进程,其中逻辑连接允许远端UE之间的直接通信。需要注意的是,支持中继的各种协议架构都是可能的,因此,远端UE之间的逻辑连接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例如,无线电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的路由路径以及等等。
为了使UE到UE中继运行,必须经由中继UE在远端UE之间建立通信路径。这样的通信路径允许使用中继UE作为中介,将服务封包从一个远端UE传送到另一个远端UE。在层2(L2)或层3(L3)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当在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通信时,需要在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无线电层级连接(例如,PC5-RRC连接)。这些无线电层级连接允许在中继UE和远端UE之间终止的协议层的管理。在图1的示例中,UE 101和UE 102是两个远端UE,它们也被称为UE 1和UE 2;UE 103为中继UE,其为远端UE 1和远端UE 2提供UE到UE的中继服务。UE 1和中继UE之间的PC5-RRC连接110,UE2和中继UE之间的PC5-RRC连接120,可以通过侧链路接口直接信令进行协商,但是由于UE 1和UE 2可能不具有通过侧链路直接相互通信的能力,因此UE1和UE2之间的PC5-RRC连接130必须是使用由中继UE所中继的信令进行协商。
根据一个新颖的方面,提出了用于UE到UE中继的连接建立方法。侧链路接口用于两个远端UE直接与中继UE通信,其中,中继UE转发远端UE之间的通信,以实现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通信。所描述的方法适用于L2和L3中继架构,其中要中继的流量由协议栈的L2或L3携带。在图1的优选实施例中,远端UE 1首先发起单个直接通信(Direct Communication,DC)请求消息111,其触发UE 1和中继UE之间以及远端UE2和中继UE之间的多个连接的建立,从而使得具有逐跳安全性的在UE 1和UE 2之间端到端中继的传输可用。最后,UE 1和UE 2使用端到端中继的传输进行认证并且建立端到端的安全连接。
图2是根据各新颖方面的无线设备201和211的简化框图。对于无线设备201(例如,中继UE),天线207和208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RF收发模块206耦接于天线,从天线接收RF信号,将RF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且发送到处理器203。RF收发器206还将从处理器接收的基带信号转换为RF信号并且发送到天线207和208。处理器203处理接收的基带信号并调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和电路来执行无线设备201中的功能特征。存储器202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210以控制设备201的操作。
类似地,对于无线设备211(例如,远端UE),天线217和218发送和接收RF信号。RF收发器模块216耦接于天线,从天线接收RF信号,将RF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且发送到处理器213。RF收发器216还将从处理器接收的基带信号转换为RF信号并且发送到天线217和218。处理器213处理接收的基带信号并调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和电路来执行无线设备211中的特功能征。存储器212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220以控制无线设备211的操作。
无线设备201和211还包括可以被实施为和配置为执行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若干功能模块和电路。在图2的示例中,无线设备201是中继UE,其包括协议栈222、用于分配和调度侧链路资源的资源管理电路205、用于建立和管理连接的连接处理电路204、用于为远端UE中继控制信令和/或数据流量的全部或部分的流量中继处理控制器209,以及用于提供控制和配置信息的控制和配置电路221。无线设备211是远端UE,其包括协议栈232、用于发现中继UE的中继发现电路214、用于建立和管理连接的连接处理电路219以及配置和控制电路231。
不同的功能模块和电路可以通过软件、固件、硬件及其任意组合来实施和配置。当由处理器203和213执行功能模块和电路时(例如,通过执行程序代码210和220),功能模块和电路允许中继UE 201和远端UE 211相应地执行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远端UE通过连接处理电路向中继UE发送发起消息,其触发第一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以及中继UE和第二远端UE之间建立多个连接。基于建立的端到端的中继传输,在第一远端UE和第二远端UE之间可以建立端到端的安全连接。
图3示出了用于UE到UE中继的L2中继架构。在图3的第一示例性协议栈中,中继操作发生在L2的无线电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子层。协议栈的低层,即物理(physical,PHY)层、媒介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和RLC层,在中继UE和每个远端UE之间分别终结,而RLC协议的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则由中继UE在与中继UE直接连接的两段链路之间转发。协议栈的上层,即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在用户平面(user plane,UP)操作情况下的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以及可包括PC5无线电资源控制(PC5 radio resource control,PC5-RRC)协议、PC5信令(PC5 signaling,PC5-S)协议和/或IP的上层,在端对端的远端UE 1和远端UE 2之间终结。协议栈适用于控制面操作以及用户面操作两者,其中针对两种情况具有不同上层协议。具体地,L2协议栈使用中继UE作为通信中介而中继UE不参与用于连接控制的实际协议操作,来允许两个远端UE之间的PC5-RRC连接的控制和管理。例如,远端UE 1可以向远端UE 2发送PC5-RRC消息(反之亦然)以配置PC5-RRC连接的各个方面,例如,协议栈的配置、侧链路数据无线电承载(SLRB或DRB)的配置,等等。
图4图示出了用于UE到UE中继的L3中继架构。在图4的第二示例性协议栈中,中继操作发生在L3的IP层。所有协议层(即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SDAP层和IP层)都在中继UE和每个远端UE之间终结,而IP数据封包在中继UE处中继。其允许IP流量通过中继UE在远端UE之间流动,同时独立地管理在中继UE和远端UE之间的每个无线电链路。在一些示例中,远端UE的IP地址对于两个无线电链路中的每一个可以是本地链路的并且由中继UE分配,其中中继UE执行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以将IP封包路由到远端UE。在其他示例中,远端UE的IP地址为两个远端UE已知并且可在远端UE之间路由,其中中继UE用作IP路由器。
在L2或L3 UE到UE中继的架构中,当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通信时,需要在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无线电层级连接(例如PC5-RRC连接)。这些无线电层级连接允许在中继UE和远端UE之间终结的协议层的管理。UE 1和中继UE之间以及UE 2和中继UE之间的PC5-RRC连接可以通过基于侧链路接口的直接信令进行协商,然而,由于UE 1和UE 2可能无法通过侧链路直接相互通信,因此UE 1和UE 2之间的PC5-RRC连接必须使用由中继UE所中继的信令进行协商。建立PC5-RRC连接的基本消息流遵循现有技术,因此,步骤如下。
第一,发起UE向目标UE发送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DC请求消息。第二,发起UE和目标UE交换消息以认证并建立安全性关联。第三,目标UE向发起UE发送直接通信接受消息,完成PC5-S连接的建立。第四,发起UE和目标UE自动认为基于PC5-S连接建立PC5-RRC连接。在中继环境下,远端UE可能不具有在侧链路上直接相互通信的能力,如上所述的这些步骤都不会发生在远端UE之间;为了在远端UE之间提供连接,中继UE必须参与到连接建立的通信中。
图5示出了根据一个新颖方面的中继UE和远端UE之间的UE到UE中继的第一实施例的序列流。在图5的步骤510中,UE 501(一旦建立中继关系,UE 501将成为远端UE之一)发送发起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DC)请求消息。例如,如果发起UE的应用层没有提供目标UE的标识符,则可以通过广播发送发起消息。替代地,发起消息可以通过单播发送,即,专门寻址到UE 502。发起消息由中继UE 503接收。然而,因为在UE 501和UE 502之间缺少基于侧链路接口的无线电连接,发起消息可能不被UE 502接收。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起消息是通过单播发送的情况下(寻址到UE 502),图5的流程假设尽管消息寻址到UE 502而不是中继UE 503,但是中继UE 503知道它应该接收和处理发起消息。这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作为一个示例,中继UE 503可以保持知晓其无线电环境中可以被视为远端UE的其他UE,并且当它接收到寻址到UE 502的发起消息时,中继UE 503可以认出UE 502为候选远端UE。
在图5的步骤520中,中继UE 503将发起消息转发给UE 502。转发的消息可以保持原始传输模式并且从步骤510寻址。即,如果步骤510中的消息是通过广播发送的,那么步骤520中的消息也可以通过广播发送;如果步骤510中的消息是通过单播发送的,那么步骤520中的消息也可以通过单播发送的。步骤520中的消息中的其他信息可以被修改或附加,以指示该消息已被中继。例如,可以包括中继UE 503的标识作为消息的来源或次级来源,并且在中继UE 503的标识是消息的次级来源的情况下,还包括被中继的消息的首要来源的标识(即在该情况下为UE 501)。
在图5的步骤530中,中继UE 503和UE 501协商认证并建立安全性关联。该步骤可以使用与用于一般侧链路通信相同的信令和进程。换言之,中继UE和UE 501之间的认证和安全性的建立可以不受中继架构的影响。在图5的步骤540中,中继UE 503和UE 502协商认证并建立安全性关联。该步骤同样可以使用现有的信令和进程。
在图5的步骤550中,在认证和安全性建立完成之后,中继UE 503可以确定它接受与UE 501的通信建立并发送响应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接受消息。该步骤可以完成中继UE 503和UE 501之间PC5-S连接的建立,中继UE 503和UE 501可以自动地认为对应的PC5-RRC连接建立(图中未示出)。
类似地,在图5的步骤560中,UE 502可以确定其接受与中继UE 503的通信的建立并发送响应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接受消息,潜在地导致在UE 502和中继UE之间建立PC5-S连接和对应的PC5-RRC连接。该确定可以考虑指示该消息已经被中继的在步骤520中所接收的消息中的所述其他信息。在这个阶段,在UE 501和中继UE 503之间以及在UE502和中继UE 503之间的连接被建立,这意味着端到端的中继传输是可用的。然而,安全性只能是逐跳的,这意味着从UE 501到UE 502、从UE 501到中继UE 503,以及从中继UE 503到UE 502的通信可为安全的(例如,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但UE 501和UE 502之间端到端不能保证安全性。中继UE 503可以接入没有安全保护的通信,这意味着中继UE 503可以读取通信的内容(因为它终止了加密)和/或修改了通信的内容(因为它终止了完整性)。
在步骤550和560已经完成并且远端UE 501和UE 502之间的安全的通信可用之后,进一步的信令可以发生,例如,配置中继UE和远端UE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层。在L2架构的一个示例中,在步骤561中UE 501可以向中继UE发送PC5-RRC协议的重新配置消息,以配置UE501和中继UE之间链路的PHY、MAC和RLC层。在L3架构的另一示例中,在步骤561中UE 501可以向中继UE发送PC5-RRC协议的重新配置消息,以配置UE 501和中继UE之间链路的PHY、MAC、RLC、PDCP和SDAP层。
注意,图5的步骤530/550和步骤540/560可以彼此异步。换言之,中继UE可以独立地与UE 501和UE 502建立连接。例如,步骤530和540可能在时间上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中继UE将同时与UE 501和UE 502建立安全性)。类似地,步骤560可以发生在步骤550之前。然而,只有当步骤550和560都已经完成时,UE 501和UE 502之间的端到端的中继传输才可用。通过端到端的中继传输,远端UE 501可以向中继UE发送具有寻址/路由信息的传输,其中寻址/路由信息指示该传输是针对远端UE 502;远端UE 501可以从中继UE接收具有寻址/路由信息的传输,其中寻址/路由信息指示该传输来自远端UE 502。
在图5的步骤570中,UE 501和UE 502利用端到端的中继传输来认证和建立它们之间的安全性。该步骤可以利用PC5-S协议等协议的现有流程。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性的建立不需要端到端安全性链接先验(priori)。因此,即使如上所述,UE 501和UE 502之间的链路(通过中继UE)仅具有逐跳安全性,步骤570也可以继续进行。步骤570中的消息从远端UE501发送到中继UE,并由中继UE转发给其他远端UE 502;然而,就附图而言,中继被示为透明的。
在图5的步骤580中,UE 502可以确定它接受通信的建立并发送响应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接受消息。类似于步骤570中的消息,响应消息由中继转发;即,消息首先由UE 502发送到中继UE 503,然后由中继UE 503转发到UE 501。然而,就附图而言,中继被示为透明的。在步骤580完成之后,UE 501和UE 502之间的PC5-S连接建立,对于UE 501和UE 502之间的通信,端到端安全传输可用。随后,UE 501和UE 502可以自动地认为它们之间建立了PC5-RRC连接,并且它们可以使用这个PC5-RRC连接进行后续的信令,例如PC5-RRC协议的重新配置消息,来配置用于UE 501和UE 502之间的通信的协议栈的无线电层。例如,在L2中继架构中,UE 501可以向UE 502发送PC5-RRC协议的重新配置消息,以配置UE 501和UE 502之间的链路的PDCP和SDAP层(步骤581)。
如上所述,连接的IP层的配置在PC5-RRC协议的范围之外。如果在三个已建立的连接中的任何一个需要IP层的配置(例如,为远端UE分配IP地址),则图5的流程可以扩展为包括更高层协议的附加信令,例如PC5-S协议。特别是在L3中继架构中,在中继传输可用之前可能需要这种附加的信令。例如,在步骤550之后在UE 501和中继UE之间、在步骤560之后在UE 502和中继UE之间和/或在步骤580之后在UE 501和UE 502之间也许存在附加的PC5-S信令。
图6示出了根据一个新颖方面的在中继和远端UE之间的UE到UE中继的第二实施例的序列流。图5所示流程的缺点是中继UE在不知道是否会成功与UE 502建立通信的情况下,与UE 501建立PC5-S连接。因此,可能出现错误情况,即UE 501和中继UE成功建立PC5-S连接并基于连接进行通信,但中继UE和UE 502未能成功建立PC5-S连接(例如,由于它们之间的无线电连接失败,或者由于其他服务的需求使得UE 502无法为UE 501广告的所提出服务分配资源)。其结果是浪费了UE 501和中继UE之间的连接建立的无线电资源,并且不便要求在UE 501和中继UE之间建立连接之后将其拆除。作为替代实施例,在图6中示出了实现没有该缺点的类似端到端连接建立的消息流。
图6可以看作图5的特例,其中中继UE和远端UE之间的信令被限制为以特定顺序发生。如图5的步骤510,在图6的步骤610中,UE 601向中继UE 603发送发起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请求消息)。如图5的步骤530,在图6的步骤620中,中继UE 603和UE 601进行认证并建立安全性关联。如图5的步骤520,在图6的步骤630中,中继UE向UE 602转发发起消息。如图5的步骤540,在图6的步骤640中,中继UE 603和UE 602执行认证并建立安全性关联。如图5的步骤560,在图6的步骤650中,UE 602向中继UE 603发送响应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接受消息)。
在图6的步骤660中,流程与图5不同,中继UE 603一直等待向UE 601发送响应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接受消息)直到它已经完成了与UE 602的连接建立之后。这种依赖解决了上面图5中描述的不足。如果在与UE 602的连接建立过程中存在问题,那么中继UE 603将不会完成与UE 601的连接建立,因为这样做没有任何价值。相反,它可以向UE 601发送拒绝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拒绝消息),以指示将不会建立所请求的连接。如步骤660所示,假设中继UE 603发送的响应消息。图6的步骤670和680与图5的步骤570和580相同:远端UE 601和远端UE 602进行认证并建立安全性,之后远端UE 602向远端UE 601发送响应消息(例如,PC5-S协议的直接通信接受消息)。
作为图6的变体,步骤620也可以延迟到步骤650之后;也就是说,直到中继UE确定它可以与UE 602通信,中继UE才执行认证以及与UE 601建立安全性。这种方法在失败情况下在效率上存在一些益处,当与UE 602建立连接失败时,可以避免步骤620的信令开销。然而,这种变体也可能使中继UE暴露于来自未认证设备(充当UE 601角色)的虚假连接尝试,其可能构成低级拒绝服务攻击(DoS)。因此,在效率和这种攻击的风险之间存在权衡,以及取决于考虑攻击场景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图6的流程或延迟步骤620的变体在实际部署中也许是可取的。
图7是根据一个新颖方面的从中继UE的角度的UE到UE中继的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701中,中继UE从第一远端UE接收第一通信请求消息。中继UE在第一远端UE和第二远端UE之间提供中继服务。在步骤702中,中继UE向第一远端UE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从而与第一远端UE建立第一协议层的第一连接。在步骤703中,中继UE向第二远端UE发送第二通信请求消息,以响应于接收到第一通信请求消息。在步骤704中,中继UE从第二远端UE接收第二响应消息,从而与第二远端UE建立第一协议层的第二连接。在步骤705中,中继UE在第二连接中从第二远端UE接收至少一个传输。在步骤706中,中继UE在第一连接中转发至少一个传输到第一远端UE。
图8是根据一个新颖方面的从远端UE的角度的UE到UE中继的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801中,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第一通信请求消息,其中中继UE在第一远端UE和第二远端UE之间提供中继服务。在步骤802中,远端UE从中继UE接收第一响应消息,从而与中继UE建立第一协议层的第一连接。在步骤803中,远端UE经由中继UE与第二远端UE进行通信。在步骤804中,远端UE从第二远端UE接收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由经由中继UE的第一通信请求消息触发并响应于该第一通信请求消息。在步骤805中,远端UE与第二远端UE建立第一协议层的第二连接。
虽然出于说明目的,已结合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因此,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描述实施例的各个特征实施各种修改、改编和组合。

Claims (16)

1.一种方法,包括:
由中继用户设备从第一远端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通信请求消息,其中该中继用户设备在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和第二远端用户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
向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从而与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建立第一协议层的第一连接;
向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消息,以响应于接收到该第一通信请求消息;
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接收第二响应消息,从而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建立该第一协议层的第二连接;
在该第二连接中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接收至少一个传输;以及
在该第一连接中转发该至少一个传输到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利用第二协议层的第一配置来配置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以及
利用第二协议层的第二配置来配置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和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包使用该第一协议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该第一连接包括:
与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执行第一认证操作;以及
与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建立第一安全关系,并且向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发送该第一响应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该第二连接包括:
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执行第二认证操作;以及
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建立第二安全关系,并且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接收该第二响应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发送该第一响应消息的步骤发生在该接收该第二响应消息的步骤之后。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执行该第一认证操作的步骤发生在该接收该第二响应消息的步骤之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通信请求消息寻址到广播地址,或寻址到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的地址。
9.一种方法,包括:
由第一远端用户设备向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消息,其中该中继用户设备在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和第二远端用户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
从该中继用户设备接收第一响应消息,从而与该中继用户设备建立第一协议层的第一连接;
经由该中继用户设备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进行通信;
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接收第二响应消息,其中该第二响应消息由经由该中继用户设备的该第一通信请求消息触发并且响应于该第一通信请求消息;以及
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建立该第一协议层的第二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该第一连接包括:
与该中继用户设备执行第一认证操作;以及
与该中继用户设备建立第一安全关系,并且从该中继用户设备接收该第一响应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该第二连接包括:
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执行第二认证操作;以及
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建立第二安全关系,并且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接收该第二响应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从该中继用户设备接收第二协议层的配置;
应用该第二协议层的该配置;以及
根据该第二协议层的该配置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进行通信。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通信请求消息寻址到广播地址,或寻址到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的地址。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使用该第一协议层基于该第一连接向该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配置消息。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远端用户设备使用该第一协议层基于该第二连接向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发送配置消息。
16.一种远端用户设备,包括:
发送机,向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消息,其中该中继用户设备在该远端用户设备和第二远端用户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
接收机,从该中继用户设备接收第一响应消息,从而与该中继用户设备建立第一协议层的第一连接,其中该远端用户设备经由该中继用户设备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进行通信;以及
连接处理电路,当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接收第二响应消息时,与该第二远端用户设备建立该第一协议层的第二连接,其中该第二响应消息由经由该中继用户设备的该第一通信请求消息触发并且响应于该第一通信请求消息。
CN202180004705.9A 2020-02-03 2021-01-29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的连接建立 Pending CN1142083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20/074177 2020-02-03
PCT/CN2020/074177 WO2021155484A1 (en) 2020-02-03 2020-02-03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 ue-to-ue relay
PCT/CN2021/074338 WO2021155761A1 (en) 2020-02-03 2021-01-29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 ue-to-ue rela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8386A true CN114208386A (zh) 2022-03-18

Family

ID=77199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4705.9A Pending CN114208386A (zh) 2020-02-03 2021-01-29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的连接建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64676A1 (zh)
CN (1) CN114208386A (zh)
WO (2) WO202115548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8502A1 (en) * 2022-03-22 2023-09-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th management of a sidelink relay between user equipment
WO2024007961A1 (zh) * 2022-07-07 2024-0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4065765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安全建立的方法、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7262A1 (zh) * 2021-11-19 2023-05-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4035574A1 (en) * 2022-08-09 2024-02-15 Kyocera Corporation Coverage change indication for relay path switching
WO2024091493A1 (en) * 2022-10-25 2024-05-02 Iinnopeak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related device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1344A2 (en) * 2016-08-10 2018-02-1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power efficient d2d communications for wearable and iot devices
CN108377564A (zh) * 2016-11-14 2018-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接入网络的方法及装置、下行数据投递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5152B2 (ja) * 2015-04-08 2021-12-22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d2d)通信のモバイル中継器の実現
CN108307472B (zh) * 2016-08-12 2023-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直通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US10893557B2 (en) * 2017-05-05 2021-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ing in a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139337A (zh) * 2018-02-09 2019-08-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1344A2 (en) * 2016-08-10 2018-02-1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power efficient d2d communications for wearable and iot devices
CN108377564A (zh) * 2016-11-14 2018-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接入网络的方法及装置、下行数据投递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Why is PC5 PDCP Missing from L2 Relaying Radio Protocol Stack?", 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97 R2-1701341 *
HUAWEI等: "Why is PC5 PDCP Missing from L2 Relaying Radio Protocol Stack?", 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99BIS R2-1710550 *
LG ELECTRONICS INC.: "RRC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idle and connected relay UE",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7 R2-1701933 *
TELEFONICA: "pCR to 23.779 Solution 1-3; Application Level Device to Device Relay Operation for off-network MCPTT", 3GPP TSG-SA WG6 MEETING #4 S6-150478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8502A1 (en) * 2022-03-22 2023-09-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th management of a sidelink relay between user equipment
WO2024007961A1 (zh) * 2022-07-07 2024-0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4065765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安全建立的方法、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55484A1 (en) 2021-08-12
WO2021155761A1 (en) 2021-08-12
US20220264676A1 (en) 2022-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81753B2 (en) Relaying user communication device enabling RRC, NAS connections, user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system,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storing a program
US1133727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mmunication based on device-to-device relay ser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307472B (zh) 设备直通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WO2021155761A1 (en)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 ue-to-ue relay
US11743796B2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methods
JP5088091B2 (ja) 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2022036126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relay channel establishment
RU2770842C1 (ru) Системы,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способы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отказов линии радиосвязи в беспроводных ретрансляционных сетях
EP374283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questing sidelink radio bearer (slrb) configuration of unicast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046728A1 (en)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US20150312810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2014002951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WO2012019467A1 (zh) 获取邻接基站/中继节点接口信息的方法及无线中继系统
KR101603805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분산된 arq
CN11500476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237028A (zh) 集成的接入和回程移动性
CN114258104A (zh) 层2用户设备通过网络中继进行信令传输的方法
WO2022067818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JP2022549953A (ja) データパケット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21215979A1 (en) Methods and nodes i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networks
KR20230012521A (ko) 이중 연결 하에서의 사이드링크 릴레이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CN110679199B (zh) 为用户平面会话获得cn/ran端点对的决定的网络节点及方法
CN109804708B (zh) 控制通信的方法、无线通信设备、接入点和无线通信系统
WO2022257811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6406024A (zh) 经由中继用户设备与另一远程用户设备连接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