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8094A - 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 - Google Patents

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08094A
CN114208094A CN202080054802.4A CN202080054802A CN114208094A CN 114208094 A CN114208094 A CN 114208094A CN 202080054802 A CN202080054802 A CN 202080054802A CN 114208094 A CN114208094 A CN 1142080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
shared channel
physical downlink
downlink shared
persistent schedu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48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佩泽什基
T.罗
A.钦达马莱坎南
周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208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80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04L5/0098Signalling of the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of component carriers, sub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11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Abstract

本公开的各方面总体上涉及无线通信。在一些方面中,基站(BS)可以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BS可以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提供了许多其他方面。

Description

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专利申请要求提交于2019年8月9日的题为“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UBBAND SWITCHING)”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885,140号和提交于2020年7月16日的题为“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UBBANDSWITCHING)”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第16/947,071号的优先权,它们通过引用明确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方面总体上涉及无线通信且涉及用于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的技术和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地部署以提供各种电信服务,诸如电话、视频、数据、消息和广播。典型无线通信系统可以采用多址技术,其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系统资源(例如,带宽、传输功率等)支持与多个用户通信。这些多址技术的示例包含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系统、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系统和长期演进(LTE)。LTE/LTE-Advanced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公布的对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移动标准的一组增强。
无线通信网络可以包含若干基站(BS),其可以支持若干用户设备(UE)的通信。用户设备(UE)可以经由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与基站(BS)通信。下行链路(或前向链路)是指从BS到UE的通信链路,并且上行链路(或逆向链路)是指从UE到BS的通信链路。如本文中将更详细描述的,BS可以称为Node B、gNB、接入点(AP)、无线电头、发送接收点(TRP)、新无线电(NR)BS、5G Node B等。
各种电信标准中已经采用了以上多址技术以提供公共协议,其允许不同用户设备在城市、国家、地区且甚至全球级别通信。新无线电(NR)(其也可以称为5G)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公布的对LTE移动标准的一组增强。NR被设计为通过以下来更好地支持移动宽带互联网接入:改善频谱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利用新频谱,以及与使用具有下行链路(DL)上的循环前缀(CP)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CP-OFDM)、上行链路(UL)上的CP-OFDM和/或SC-FDM(例如,也被称为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OFDM(DFT-s-OFDM))其他开放标准更好地整合,以及支持波束成形,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以及载波聚合。然而,随着对移动宽带接入的需求持续增长,存在对进一步改善LTE和NR技术的需求。优选地,这些改善应适用于其他多址技术和采用这些技术的电信标准。
发明内容
在一些方面中,由基站(BS)执行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可以包含: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以及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
在一些方面中,用于无线通信的BS可以包含:存储器和耦接到存储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配置为: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并且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
在一些方面中,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储存用于无线通信的一个或多个指令。当一个或多个指令由BS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可以使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并且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
在一些方面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可以包含:用于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的构件;以及,用于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的构件。
在一些方面中,由基站(BS)执行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包含: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在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以及,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切换到第二子带。
在一些方面中,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储存用于无线通信的一组指令,包含:一个或多个指令,当所述一个或多个指令由基站(BS)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BS: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在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并且,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切换到第二子带。
在一些方面中,用于无线通信的基站(BS)包含: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操作地耦接到存储器,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在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并且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切换到第二子带。
在一些方面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包含:用于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在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的构件;以及,用于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而切换到第二子带的构件。
方面总体上包含本文中实质上参考附图和说明书描述和说明的方法、设备、系统、计算机程序产品、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用户设备、基站、无线通信装置和/或处理系统。
前面已经相当宽泛地概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特征和技术优点,以便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的详细描述。附加特征和优点将在下文中描述。所公开的概念和具体示例可以很容易地用作修改或设计其他结构以实现与本公开内容相同的目的的基础。这种等效构造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当结合附图考虑时,从以下描述中将更好地理解本文公开的概念的特征、它们的组织和操作方法以及相关联的优点。每幅图都是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的,而不是作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的定义。
附图说明
为了能够详细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特征,可以通过参考方面进行更具体的描述,上面简要概括,其中一些在附图中示出。然而,应当注意,附图仅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典型方面并且因此不应被视为对其范围的限制,因为该描述可以允许其他同样有效的方面。不同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可标识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是概念性地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例的框图。
图2是概念性地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与无线通信中的UE网络通信的基站的示例的框图。
图3A-3B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的示例的附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例如由基站执行的示例性过程的附图。
图5是图示示例性设备中的不同模块/机构/部件之间的数据流的示例的概念性数据流程图。
图6是图示采用处理系统的设备的硬件实现方式的示例的附图。
图7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例如由基站执行的示例性过程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公开的各个方面。然而,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体现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公开中所呈现的任何特定结构或功能。相反,提供这些方面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公开的范围。基于本文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范围旨在涵盖本文所公开的本公开的任何方面,无论是独立于本公开的任何其他方面实施还是与本公开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实施。例如,可以使用在此阐述的任何数量的方面来实现装置或可以实践方法。此外,本公开的范围旨在覆盖使用除了本文阐述的本公开的各个方面之外或与其不同的其他结构、功能或结构和功能来实践的这样的装置或方法。应当理解,本文公开的本公开的任何方面可以由权利要求的一个或多个要素体现。
现将参考各种设备和技术提出电信系统的几个方面。这些设备和技术将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描述为且在附图中图示为各种块、模块、部件、电路、步骤、过程、算法等(集体地称为“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使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这些元素实现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特定应用和施加在整个系统上的设计限制。
图1是图示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方面的无线网络100的附图。无线网络100可以是LTE网络或一些其他无线网络,诸如5G或NR网络。无线网络100可以包含若干BS 110(示出为BS110a、BS 110b、BS 110c和BS 110d)和其他网络实体。BS是与用户设备(UE)通信的实体,并且也可以称为基站、NR BS、Node B、gNB、5G node B(NB)、接入点、发送接收点(TRP)等。每个BS可以提供特定地理区域的通信覆盖。在3GPP中,术语“小区”可以指BS的覆盖区域和/或服务该覆盖区域的BS子系统,取决于使用术语的上下文。
BS可以提供宏小区、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和/或另一类型的小区的通信覆盖。宏小区可以覆盖相对大的地理区域(例如,半径几千米)并且可以允许具有服务订阅的UE的不受限接入。微微小区可以覆盖相对小的地理区域并且可以允许具有服务订阅的UE的不受限接入。毫微微小区可以覆盖相对小地理区域(例如,家庭)并且可以允许具有与毫微微小区的关联的UE(例如,封闭订户组(CSG)中的UE)的受限接入。宏小区的BS可以称为宏BS。微微小区的BS可以称为微微BS。毫微微小区的BS可以称为毫微微BS或家庭BS。在图1中所示的示例中,BS 110a可以是宏小区102a的宏BS,BS 110b可以是微微小区102b的微微BS,并且BS110c可以是毫微微小区102c的毫微微BS。BS可以支持一个或多个(例如,三个)小区。术语“eNB”、“基站”、“NR BS”、“gNB”、“TRP”、“AP”、“node B”、“5G NB”和“小区”可以在本文中可互换地使用。
在一些方面中,小区可以不一定是静止的,并且小区的地理区域可以根据移动BS的位置移动。在一些方面中,BS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回程接口(诸如直接物理连接、虚拟网络等)使用任何适当的传送网络来彼此互连和/或互连到无线网络100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他BS或网络节点(未示出)。
无线网络100还可以包含中继站。中继站是可以从上游站(例如,BS或UE)接收数据的传输并发送数据的传输到下游站(例如,UE或BS)的实体。中继站还可以是可以中继其他UE的传输的UE。在图1中所示的示例中,中继站110d可以与宏BS 110a和UE 120d通信,以便促进BS 110a与UE 120d之间的通信。中继站也可以称为中继BS、中继基站、中继等。
无线网络100可以是异构网络,其包含不同类型的BS,例如,宏BS、微微BS、毫微微BS、中继BS等。这些不同类型的BS可以具有不同的传输功率水平、不同的覆盖区域,以及对无线网络100中的干扰的不同影响。例如,宏BS可以具有高传输功率水平(例如,5至40瓦特),而微微BS、毫微微BS和中继BS可以具有较低的传输功率水平(例如,0.1至2瓦特)。
网络控制器130可以耦接到一组BS并且可以提供这些BS的协调和控制。网络控制器130可以经由回程与BS通信。BS还可以例如直接或间接经由无线或有线回程彼此通信。
UE 120(例如,120a、120b、120c、120d、120e)可以分布在无线网络100上,并且每个UE可以是静止的或移动的。UE也可以称为接入终端、终端、移动站、订户单元、站等。UE可以是蜂窝电话(例如,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无线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装置、手持式装置、膝上式计算机、无绳电话、无线本地回路(WLL)站、平板计算机、相机、游戏装置、网络本、智能本、超极本、医疗装置或设备、生物计量传感器/装置、可穿戴装置(智能手表、智能服装、智能眼镜、智能腕带、智能首饰(例如,智能戒指、智能手镯))、娱乐装置(例如,音乐或视频装置,或卫星无线电)、车辆部件或传感器、智能仪表/传感器、工业制造设备、全球定位系统装置,或配置为经由无线或有线介质通信的任意其他适当装置。
一些UE可以视为机器类型通信(MTC)或演进的或增强的机器类型通信(eMTC)UE。MTC和eMTC UE包含例如机器人、无人机、远程装置、传感器、仪表、监视器、位置标签等,其可以与基站、另一装置(例如,远程装置)或一些其他实体通信。无线节点可以经由有线或无线通信链路提供例如网络的连接性或对网络的连接性(例如,广域网络,诸如互联网或蜂窝网络)。一些UE可以视为物联网(IoT)装置,和/或可以实现为NB-IoT(窄带物联网)装置。一些UE可以视为用户驻地设备(CPE)。UE 120可以被包含在容纳UE 120的部件(诸如处理器部件、存储器部件等)的壳体之内。
总体上,任意数目的无线网络可以被部署在给定地理区域中。每个无线网络可以支持特定的RAT且可以在一个或多个频率上运行。RAT也可以称为无线电技术、空中接口等。频率也可以称为载波、频率信道等。每个频率可以在给定地理区域中支持单个RAT,以便避免不同的RAT的无线网络之间的干扰。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部署NR或5G RAT网络。
在一些方面中,两个或更多个UE 120(例如,示出为UE 120a和UE120e)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侧链信道直接通信(例如,在不使用基站110作为彼此通信的媒介的情况下)。例如,UE 120可以使用对等(P2P)通信、装置对装置(D2D)通信、车辆对万物(V2X)协议(例如,其可以包含车辆对车辆(V2V)协议、车辆对基础设施(V2I)协议等)、网状网络等通信。在此情况下,UE 120可以执行调度操作、资源选择操作,和/或本文中它处描述的由基站110执行的其他操作。
如以上所指示,提供图1作为示例。其他示例可以不同于关于图1所描述的内容。
图2示出了基站110和UE 120的设计200的框图,其可以是图1中的基站和UE之一。基站110可以配备有T个天线234a至234t,并且UE 120可以配备有R个天线252a至252r,其中通常T≥1且R≥1。
在基站110处,发射处理器220可以从一个或多个UE的数据源212接收数据,至少部分地基于从UE接收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来选择每个UE的一个或多个调制和编解码方案(MCS),至少部分地基于为UE选择的(多个)MCS处理(例如,编码和调制)每个UE的数据,并且提供全部UE的数据符号。发射处理器220还可以处理系统信息(例如,半静态资源划分信息(SRPI)等)和控制信息(例如,CQI请求、准许、上层信令等),并且提供开销符号和控制符号。发射处理器220还可以生成参考信号(例如,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和同步信号(例如,主同步信号(PSS)和次同步信号(SSS))的参考符号。发射(TX)多输入多输出(MIMO)处理器230可以对数据符号、控制符号、开销符号和/或参考符号执行空间处理(例如,预编解码)(如果适用),并且可以提供T个输出符号串流到T个调制器(MOD)232a至232t。每个调制器232可以处理相应的输出符号串流(例如,对于OFDM等)以获得输出样本串流。每个调制器232还可以处理(例如,转换为模拟、放大、滤波和上转换)输出样本串流以获得下行链路信号。来自调制器232a至232t的T个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分别被经由T个天线234a至234t发射。根据以下更详细描述的各方面,同步信号可以生成为具有位置编码以传达附加信息。
在UE 120处,天线252a至252r可以从基站110和/或其他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并且可以将接收的信号分别提供到解调器(DEMOD)254a至254r。每个解调器254可以调节(condition)(例如,滤波、放大、下转换和数字化)接收的信号以获得输入样本。每个解调器254还可以处理输入样本(例如,对于OFDM等)以获得接收的符号。MIMO检测器256可以从全部R个解调器254a至254r获得接收的符号,对接收的符号执行MIMO检测(如果适用),并且提供检测的符号。接收处理器258可以处理(例如,解调并解码)检测的符号,提供UE 120的解码的数据到数据池260,并且提供解码的控制信息和系统信息到控制器/处理器280。信道处理器可以确定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信道质量指示符(CQI)等。在一些方面中,UE 120的一个或多个部件可以被包含在壳体中。
在上行链路上,在UE 120处,发射处理器264可以接收并处理来自数据源262的数据和来自控制器/处理器280的控制信息(例如,对于包括RSRP、RSSI、RSRQ、CQI等的报告)。发射处理器264还可以生成用于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的参考符号。来自发射处理器264的符号可以被TX MIMO处理器266预编解码(如果适用),由调制器254a至254r(例如,对于DFT-s-OFDM、CP-OFDM等)进一步处理,并且发射到基站110。在基站110处,来自UE120和其他UE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被天线234接收,被解调器232处理,被MIMO检测器236检测(如果适用),并且被接收处理器238进一步处理以获得由UE 120发送的解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接收处理器238可以将解码的数据提供到数据池239并将解码的控制信息提供到控制器/处理器240。基站110可以包含通信单元244并经由通信单元244通信到网络控制器130。网络控制器130可以包含通信单元294、控制器/处理器290,以及存储器292。
基站110的控制器/处理器240、UE 120的控制器/处理器280和/或图2的任意(多个)其他部件可以执行与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技术,如本文中它处详细描述的。例如,基站110的控制器/处理器240、UE 120的控制器/处理器280和/或图2的任意(多个)其他部件可以执行例如以下过程或指导其操作:图4的过程400、图7的过程700和/或如本文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存储器242和282可以分别储存基站110和UE 120的数据和程序代码。在一些方面中,存储器242和/或存储器282可以包括储存用于无线通信的一个或多个指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一个或多个指令当由基站110和/或UE 120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可以例如执行以下过程或指导其操作:图4的过程400、图7的过程700和/或如本文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调度器246可以调度UE以用于在下行链路和/或上行链路上的数据传输。
在一些方面中,基站110可以包含:用于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的构件,用于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的构件等。在一些方面中,这些机构可以包含结合图2描述的基站110的一个或多个部件,诸如天线234、DEMOD 232、MIMO检测器236、接收处理器238、控制器/处理器240、发射处理器220、TX MIMO处理器230、MOD 232、天线234等。
如以上所指示,提供图2作为示例。其他示例可以不同于关于图2所描述的内容。
在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BS可以配置为与一个或多个UE执行多面板频分复用。例如,网络运营商可以部署具有多个面板的BS,每个面板包含多个天线。BS可以将多个面板和多个天线用于多面板频分复用(FDM)传输操作。在一些情况下,BS还可以在执行多面板FDM传输时执行基于模拟波束成形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操作。以此方式,BS可以高效且同时地与多个UE在多个子带上通信。
当用多面板FDM传输来执行基于模拟波束成形的MU-MIMO时,BS可以对UE使用静态半持久调度模式。然而,当BS在其上调度传输的当前子带的质量劣化时,半持久调度传输可能失败,这可以触发新的子带中的成功重传。在此情况下,在当前子带上使用静态半持久调度模式可能导致BS继续使用当前子带,即便质量劣化且重传在新的子带中成功。
本文中描述的一些方面允许跨子带的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例如,BS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来切换半持久调度的子带。在此情况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可以是当前子带上的半持久调度初始传输的阈值数量的失败、新的子带上的阈值数量的成功半持久调度重传、限定子带切换模式的周期的结束等。以此方式,BS可以在用多面板FDM传输执行基于模拟波束成形的MU-MIMO时降低失败半持久调度传输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与执行重传相关联的网络资源利用。
图3A-3B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的示例300/300'的附图。例如,如图3A-3B所示,示例300/300'可以包含BS 110和UE 120。
如图3A和附图标记305所示,当用MU-MIMO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执行FDM的半持久调度时,BS 110可以在第一子带上向UE 120发射PDSCH,这可能不成功。如附图标记310所示,至少部分地基于PDSCH不成功,UE 120可以发射否定确认(NACK)反馈消息(例如,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到BS 110以指示PDSCH传输是不成功的。如附图标记315所示,UE 120可以在第一子带和第二子带上发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允许子带和波束选择。如附图标记320所示,BS 110可以执行子带和波束选择。例如,至少部分地基于SRS,BS 110可以发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其包含第二子带的波束上的调度信息和相关联的PDSCH的重传。在此情况下,UE 120可以成功地接收第二子带上的PDSCH和PDCCH,并且可以发射确认(ACK)反馈消息。
如图3A和附图标记325还示出的,BS 110可以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已经发生。例如,BS 110可以检测阈值时间量内的阈值数量的PDSCH传输失败。替代地或附加地,响应于第一子带上的阈值数量的PDSCH传输失败,BS 110可以检测第二子带上的阈值数量的PDSCH传输成功。
如图3A和附图标记330还示出的,BS 110可以切换半持久调度的子带。例如,至少部分地基于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已经发生,BS 110可以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半持久调度。在此情况下,如附图标记335和340所示,BS110可以在第二子带上发射PDSCH且可以从UE 120在第二子带上经由PUCCH接收ACK反馈消息。以此方式,BS 110使用传输失败和/或重传成功来更新半持久调度时机配置。至少部分地基于更新半持久调度时机配置,BS 110降低后续失败传输的可能性。
如图3B所示,在另一类型的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的示例中,BS 110可以用半持久调度的多个配置的模式配置。例如,BS 110可以用第一配置350配置并且可以用第二配置355配置,在第一配置350中,BS 110将在第一子带上发射初始PDSCH并接收PUCCH响应,在第二配置355配置中,BS 110可以在第二子带上发射初始PDSCH并接收PUCCH响应。在此情况下,第一配置350可以与第一循环长度(例如,每个循环0.5毫秒(ms))和切换到不同配置之前的第一数量的循环(例如,对应于N个PDSCH传输的数量N的循环)相关联。相似地,第二配置355可以与第二循环长度(例如,每个循环0.5ms)和在切换配置之前的第二数量的循环(例如,K个循环)相关联。
如图3B和附图标记360还示出的,BS 1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第一数量的循环被完成而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在此情况下,BS 110可以从第一配置350切换到第二配置355,并且因此从在第一子带上发射初始PDSCH和接收PUCCH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发射初始PDSCH和接收PUCCH。相似地,如附图标记365所示,BS 1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第二数量的循环被完成而检测另一半持久调度更新事件。在此情况下,BS 110可以从第二配置355切换到第一配置350。在另一示例中,BS 110可以具有另一数量的配置(例如,在两个或更多个子带上)、配置的另一模式等。
以此方式,BS 110使用预先配置的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模式以允许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例如,即使当由于有限循环持续时间而不发生重传时或当可用于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的时间量不足以配置不同的半持久调度时机时,BS 110也可以执行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
如以上所指示,提供图3A-3B作为示例。其他示例可以不同于关于图3A-3B所描述的内容。
图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例如由BS执行的示例性过程400的附图。示例性过程400是BS(例如,BS 110、设备502/502'等)执行与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相关联的操作的示例。
如图4所示,在一些方面中,过程400可以包含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框410)。例如,BS(例如,使用发射处理器220、接收处理器238、控制器/处理器240、存储器242等)可以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如以上结合图3A和/或3B所描述的。
在第一方面中,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阈值时间量内的阈值数量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失败。
在第二方面中,单独地或与第一方面组合,过程400包含:在第一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以及,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确定切换到第二子带。
在第三方面中,单独地或与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接收循环的完成。
如图4还示出的,在一些方面中,过程400可以包含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框420)。例如,BS(例如,使用发射处理器220、接收处理器238、控制器/处理器240、存储器242等)可以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如以上结合图3A和/或3B所描述的。
在第四方面中,单独地或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从第一子带切换到第二子带包含根据半持久调度时机切换模式从第一子带切换到第二子带。
过程400可以包含附加方面,诸如以上描述的任意单个方面或方面的任意组合和/或结合本文中它处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其他过程。
虽然图4示出了过程400的示例性框,在一些方面中,过程400可以包含附加的框、更少的框、与图4所示的不同的框或不同地布置的框。替代地或附加地,过程400的框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可以并行地执行。
图5是示出示例性设备502中的不同模块/机构/部件之间的数据流的示例500的功能性数据流程图。设备502可以包含例如BS(例如,BS 110)。在一些方面中,设备502包含接收模块504、检测模块506、切换模块508和发射模块510。
在一些方面中,接收模块504可以接收发射到设备502的传输。例如,接收模块504可以接收传达NACK反馈消息、ACK反馈消息等的PUCCH,如以上结合图3A-3B所描述的。当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涉及若干失败的PDSCH传输(例如,至少部分地基于接收的NACK反馈消息所识别)或若干成功PDSCH重传(例如,至少部分地基于接收的ACK反馈消息所识别)时,接收模块504可以向检测模块506提供接收的反馈消息的指示。
在一些方面中,检测模块506可以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否已经发生。例如,检测模块506可以检测阈值数量的PDSCH传输失败是否在阈值时间周期内已经发生,如以上关于图3A所描述的。替代地或附加地,检测模块506可以检测阈值数量的PDSCH重传成功是否在阈值时间周期内已经在与当前子带不同的子带上发生,如以上关于图3A所描述的。替代地或附加地,检测模块506可以检测与特定的半持久调度时机配置相关联的循环是否已经结束,如以上关于图3B所描述的。至少部分地基于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已经发生,检测模块506可以向切换模块508提供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的指示。
在一些方面中,切换模块508可以使发射模块510从在第一子带上发射与半持久调度时机相关联的消息(例如,PDCCH和/或PDSCH)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发射消息。例如,至少部分地基于从检测模块506接收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的指示,切换模块508可以导致从第一子带切换到第二子带,从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等,如以上关于图3A和图3B所描述的。
在一些方面中,设备502可以包含附加模块,其执行前述图4中的流程图中的算法的每个框。因此,前述图4的流程图中的每个框可以由模块执行,并且设备502可以包含这些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可以是具体地配置为执行所述过程/算法的一个或多个硬件部件,由配置为执行所述过程/算法的处理器实现,储存在用于由处理器实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或其一些组合。
提供图5中所示的模块的数量和布置作为示例。实践中,可以存在附加模块、更少的模块、与图5中所示的不同的模块或不同地布置的模块。另外,图5中所示的两个或更多个模块可以在单个模块内实现,或图5中所示的单个模块可以实现为多个分散的模块。替代地或附加地,图5中所示的一组模块(例如,一个或多个模块)可以执行描述为由图5中所示另一组模块执行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图6是图示采用处理系统602的设备(例如,以上结合图5所描述的设备502)的硬件实现方式的示例600的附图。设备502′可以包含例如UE(例如,UE 120)。
处理系统602可以实现为具有总线架构,总体上由总线604表示。总线604可以包含任意数目的互连总线和桥接,取决于处理系统602的具体应用和总体设计约束。总线604将各种电路联接在一起,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或硬件模块,由处理器606,模块504、506、508和/或510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器608表示。总线604还可以联接各种其他电路,诸如定时源、外围、电压调节器,和功率管理电路,它们总体上在本领域已知,并且因此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处理系统602可以耦接到收发器610。收发器610耦接到一个或多个天线612。收发器610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设备通信的构件。收发器610从一个或多个天线612接收信号,从接收的信号提取信息,并且将提取的信息提供到处理系统602。此外,收发器610从处理系统602接收信息,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接收的信息生成要应用于一个或多个天线612的信号。
处理系统602包含耦接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器608的处理器606。处理器606负责总体处理,包含执行储存在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器608上的软件。软件当由处理器606执行时使处理系统602执行以上对于任意特定的设备描述的各种功能。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器608还可以用于储存数据,数据在执行软件时被处理器606操纵。处理系统还包含模块504、506、508和/或510中的至少一者。模块可以是在处理器606中运行、驻留/储存在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器608中的软件模块,耦接到处理器606的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其一些组合。
在一些方面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502包含:用于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的构件,用于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的构件,用于在第一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失败之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的构件,用于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而确定切换到第二子带的构件,用于根据半持久调度时机切换模式从第一子带切换到第二子带的构件等。前述构件可以是配置为执行由前述构件执行的功能的设备502的和/或设备502的处理系统602的前述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
如以上所指示,提供图6作为示例。其他示例可以不同于关于图6所描述的内容。
图7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例如由BS执行的示例性过程700的附图。示例性过程700是BS(例如,BS 110,设备502/502'等)执行与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相关联的操作的示例。
所示如图7,在一些方面中,过程700可以包含: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框710)。例如,BS(例如,使用发射处理器220、接收处理器238、控制器/处理器240、存储器242等)可以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如以上关于图3A和/或3B所描述的。
如图7还示出的,在一些方面中,过程700可以包含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切换到第二子带(框720)。例如,BS(例如,使用发射处理器220、接收处理器238、控制器/处理器240、存储器242等)可以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切换到第二子带,如以上关于图3A和/或3B所描述的。
过程700可以包含附加方面,诸如上述任意单个方面或方面的任意组合和/或结合本文中它处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其他过程。
在第一方面中,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阈值时间量内的阈值数量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失败。
在第二方面中,单独地或与第一方面组合,过程700包含:对于物理下行链路享信道传输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以及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
在第三方面中,单独地或与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至少部分地基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接收循环的完成。
在第四方面中,单独地或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从第一子带切换到第二子带包括:根据半持久调度时机切换模式从第一子带切换到第二子带。
虽然图7示出了过程700的示例性框,在一些方面中,过程700可以包含附加的框、更少的框、与图7所示不同的框或不同地布置的框。替代地或附加地,过程700的两个或更多个框可以并行地执行。
前述公开提供了说明和描述,但不意图穷举或将方面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可以鉴于上公开或从方面的实践获得进行修改和改变。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部件”意图广泛理解为硬件、固件和/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处理器实现为硬件、固件和/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满足阈值取决于上下文可以指值大于阈值、大于或等于阈值、小于阈值、小于或等于阈值、等于阈值、不等于阈值等。
应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系统和/或方法可以实现为不同形式的硬件、固件和/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用于实现这些系统和/或方法的实际专门控制硬件或软件代码不是这些方面的限制。因此,在本文中在没有参考具体软件代码的情况下描述了系统和/或方法的操作和行为—应理解软件和硬件可以被设计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本文的描述实现系统和/或方法。
虽然权利要求中列举了和/或说明书中公开了特征的特定的组合,但这些组合不意图限制各方面的公开。实际上,许多这些特征可以以权利要求中没有具体列举和/或说明书中没有具体公开的方式组合。虽然以下列出的每个从属权利要求可能直接从属于仅一个权利要求,但各方面的公开包含每个从属权利要求与权利要求集中的任意其他权利要求组合。涉及项目的列表“中的至少一个”的短语是指这些项目的任意组合,包含单个项。作为示例,“a、b或c中的至少一个”意图覆盖a、b、c、a-b、a-c、b-c和a-b-c,以及与多个相同元素的任意组合(例如,a-a、a-a-a、a-a-b、a-a-c、a-b-b、a-c-c、b-b、b-b-b、b-b-c、c-c和c-c-c或任意其他顺序的a、b和c)。
本文中所使用的元素、动作或指令都不应理解为关键或必要的,除非明确地如此描述。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冠词“个”意图包含一个或多个项目,并且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可互换地使用。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集”和“组”意图包含一个或多个项目(例如,相关项目、不相关项目、相关和不相关项目的组合等),并且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可互换地使用。在意图仅一个项目的情况下,使用短语“仅一个”或相似语言。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具有”等意图为开放式术语。另外,短语“基于”意图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除非明确地另有指明。

Claims (20)

1.一种由基站(BS)执行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以及
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阈值时间量内的阈值数量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失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的多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在所述第二子带中的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以及
在检测到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所述第二子带中的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确定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至少部分地基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接收循环的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从所述第一子带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包括:
根据半持久调度时机切换模式从所述第一子带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
6.一种由基站(BS)执行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在第二子带中的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以及
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所述第二子带中的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阈值时间量内的阈值数量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失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以及
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至少部分地基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接收循环的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从所述第一子带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包括:
根据半持久调度时机切换模式从所述第一子带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
1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基站(BS),包括:
存储器;以及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操作地耦接到所述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为:
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并且
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BS,其中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阈值时间量内的阈值数量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失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BS,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配置为:
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的多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在所述第二子带中的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并且
在检测到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所述第二子带中的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确定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BS,其中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至少部分地基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接收循环的完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BS,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当从所述第一子带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时:
根据半持久调度时机切换模式从所述第一子带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
16.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基站(BS),包括:
存储器;以及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操作地耦接到所述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为:
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失败之后,确定在第二子带中的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并且
在检测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之后,至少部分地基于确定第二子带中的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重传的成功,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BS,其中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阈值时间量内的阈值数量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失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BS,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配置为:
对于在具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面板频分复用部署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检测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并且
从在第一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切换到在第二子带上执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的半持久调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BS,其中所述半持久调度时机更新事件是至少部分地基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接收循环的完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BS,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当从所述第一子带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时:
根据半持久调度时机切换模式从所述第一子带切换到所述第二子带。
CN202080054802.4A 2019-08-09 2020-07-17 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 Pending CN1142080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85140P 2019-08-09 2019-08-09
US62/885,140 2019-08-09
US16/947,071 2020-07-16
US16/947,071 US11570778B2 (en) 2019-08-09 2020-07-16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ubband switching
PCT/US2020/070293 WO2021030824A1 (en) 2019-08-09 2020-07-17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ubband switchi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8094A true CN114208094A (zh) 2022-03-18

Family

ID=74501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4802.4A Pending CN114208094A (zh) 2019-08-09 2020-07-17 半持久调度子带切换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0778B2 (zh)
EP (1) EP4011164B1 (zh)
CN (1) CN114208094A (zh)
WO (1) WO202103082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51233A1 (en) * 2009-11-10 2012-05-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th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US20150365931A1 (en) * 2014-06-11 2015-12-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arq procedure and frame structure for lte cells on unlicensed spectrum
WO2019051806A1 (zh) * 2017-09-15 2019-03-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587743A (zh) * 2017-09-29 2019-04-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US20190174327A1 (en) * 2016-08-08 2019-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wireless signal and device for same
CN112567872A (zh) * 2018-08-09 2021-03-26 欧芬诺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宽带宽的小区及信道接入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12906B1 (en) 2012-10-29 2019-06-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US10123224B2 (en) 2013-10-04 2018-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fense against false detec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PS) activation or release
WO2020144402A1 (en) * 2019-01-10 2020-07-16 Nokia Technologies Oy Resource determination for communicating uplink control signal in wide bandwidth deployments
EP3925155A1 (en) * 2019-02-13 2021-12-22 IDAC Holdings, Inc.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nr-u
EP3949499A4 (en) * 2019-03-27 2022-11-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USER DEVICES, BASE STATIONS AND PROCEDURES
US11228990B2 (en) * 2019-03-28 2022-01-18 Ofinno, Llc Random access power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51233A1 (en) * 2009-11-10 2012-05-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th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US20150365931A1 (en) * 2014-06-11 2015-12-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arq procedure and frame structure for lte cells on unlicensed spectrum
US20190174327A1 (en) * 2016-08-08 2019-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wireless signal and device for same
WO2019051806A1 (zh) * 2017-09-15 2019-03-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587743A (zh) * 2017-09-29 2019-04-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2567872A (zh) * 2018-08-09 2021-03-26 欧芬诺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宽带宽的小区及信道接入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for NR", 《3GPP TSG-RAN1 MEETING #88-BIS R1-170605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30824A1 (en) 2021-02-18
EP4011164A1 (en) 2022-06-15
US11570778B2 (en) 2023-01-31
US20210045116A1 (en) 2021-02-11
EP4011164B1 (en) 2024-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32199B2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ment for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without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scheduling
CN114008934B (zh) 用于用信号通知用于周期性通信的波束的技术
CN114402549A (zh) 用于发送侧链路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技术
CN114402558A (zh) 用于调度前置侧链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技术
US11743000B2 (en) Feedback-based retransmission of broadcast network coding encoded packets
US20210400631A1 (en) Feedback-based broadcast network coded packet transmission
US11444743B2 (en) Deactivating resources for repetitions of periodic communications
US11665566B2 (en) Event triggere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US11570778B2 (en)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ubband switching
US11632198B2 (en) Redundancy version identification in cross-carrier repetition
US11425766B2 (en) Determining a link association for a device
CN111357221B (zh) 用于超可靠低延时通信的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设计的技术和装置
US11924837B2 (en) Techniques for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beam failure recovery reselection
US20240015745A1 (en) Sub-band interference level indication usi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communication
CN112740748A (zh) 用于重复通信的波束故障恢复请求传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