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6648A - 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86648A
CN114186648A CN202111455694.4A CN202111455694A CN114186648A CN 114186648 A CN114186648 A CN 114186648A CN 202111455694 A CN202111455694 A CN 202111455694A CN 114186648 A CN114186648 A CN 114186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party
data
packet
dimensional code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56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洪亮
董佩超
朱正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b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b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b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b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5569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866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86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66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a wireless interrogation device in combination with a device for optically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S1,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S2,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S3,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回到S1,继续进行数据传输。系统包括:转码模块、解析模块和查验模块。本发明利用配备了屏幕和前置摄像头的基本软硬件的智能终端配备,在不借助传统网络和线缆为介质的情况下,采用二维码的形式,实现智能设备之间数据的双向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 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前数据传输主要采用网络交换(LAN/WAN/WI-FI/移动网络/蓝牙等)、有线数据连接交换(点对点通信或总线型数据交换等),在智能移动设备和二维码(QR码)技术广泛推广后,利用二维码表示数据的链接地址(短地址),接受设备获取链接地址后,仍旧使用传统网络去链接指向的服务器端获取数据。数据传输方法无法摆脱移动网络、WIFI、线缆等传输介质的约束,导致在没有网络、没有线路连接的情况下,设备之间除了交换存储介质意外,难以进行便捷的数据交换。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针对配备了前置摄像头和显示屏幕的智能手持终端(如智能手机),能够在无传统交换介质,或通信网络和接口严格受限的情况下,仍能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其中,包括:
S1,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
S2,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
S3,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回到S1,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S1中,所述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包括:
S11,通信方生成协议头,包含数据内容的类型(Type)、会话编号(SessionId)、序号(Seq)、总序号(Total)和长度(Length)。
S12,通信方生成协议数据单元,包含需要传输的文件内容。
S13,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的大小,形成单包(SingleSend)或连续包(ContiSend)的发送请求,每个发送请求均包括S11生成的协议头和S12生成的协议数据单元,其中,单包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及后续单包传输个数的请求包,连续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和总报数的请求包,均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等待接收方利用摄像头进行采集和解析。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S2中,所述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包括:
S21,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
S22,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连续发送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
S23,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单包发送请求,则判断该单包发送请求是否为第一次请求,若为第一次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若为重发的单包发送请求,则取重发的序号包进行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S3中,所述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回到S1,继续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S31,解析接收方的二维码,接收方对于接收到的每一个发送包,均形成一个对应的应答包,若通信方超时未收到接收方发送的对应应答包,则传输失败,重新开始传输。
S32,若通信方收到的应答包不完整,丢失了某几个包,则重新生成包含丢失内容的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的二维码,逐包发送。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系统,其中,包括:
转码模块,用于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
解析模块,用于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
查验模块,用于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重新转码,继续进行丢失数据的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转码模块包括:
协议头生成单元,用于通信方生成协议头,包含数据内容的类型、会话编号、序号、总序号和长度。
协议数据单元生成单元,用于通信方生成协议数据单元,包含需要传输的文件内容。
发送请求单元,用于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的大小,形成单包或连续包的发送请求,每个发送请求均包括S11生成的协议头和S12生成的协议数据单元,其中,单包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及后续单包传输个数的请求包,连续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和总包数的请求包,均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等待接收方利用摄像头进行采集和解析。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解析模块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
连续请求应答单元,用于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连续发送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
单包请求应答单元,用于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单包发送请求,则判断该单包发送请求是否为第一次请求,若为第一次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若为重发的单包发送请求,则取重发的序号包进行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查验模块包括:
重启单元,用于解析接收方的二维码,接收方对于接收到的每一个发送包,均形成一个对应的应答包,若通信方超时未收到接收方发送的对应应答包,则传输失败,重新开始传输。
补发单元,用于若通信方收到的应答包不完整,丢失了某几个包,则重新生成包含丢失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的二维码,逐包发送。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前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配备了屏幕和前置摄像头的基本软硬件的智能终端配备,在不借助传统网络和线缆为介质的情况下,采用二维码的形式,实现智能设备之间数据的双向传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的完整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的设备通信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的通信协议说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能够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请参照图1,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其中,包括:
S1,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
S2,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
S3,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回到S1,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S1中,所述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包括:
S11,通信方生成协议头,包含数据内容的类型(Type)、会话编号(SessionId)、序号(Seq)、总序号(Total)和长度(Length)。
其中,类型(Type)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SingleSend单包发送请求,当Total=0时,PDU为文件名称(可以包含完整路径),采用UTF-8编码,当Total不等于0时,PDU为文件内容SingleAck单包接收应答,对SingleSend的应答。
RecvReq接收请求,PDU为文件名称(可以包含完整路径),采用UTF-8编码。
ContiSend连续发送请求,PDU为文件名称(可以包含完整路径),采用UTF-8编码,第一个包Total=0,表示第一个包,后续的内容包Total不等于0。
ContiAck连续数据接收应答,当数据完整时,对ContiSend的应答。
LossReq丢包重发请求,当ContiSend数据不完成,发送该包,用Seq表示丢失的包,丢多个包,则发送多次LossReq,直到把所有的包补齐,发送ContiAck包。
其中,会话编号(SessionId)指每一个通信会话产生一个全局唯一的编号,请求和应答对应的会话Id相同,建议使用会话开始时的时间戳作为SessionId,由通信发起方生成。
其中,序号(Seq)指同一个会话中的序号,序号从0开始编号,在数据没有丢包的情况下,序号不会重复。通信内容采用请求/应答的方式,应答包Seq应该和相应的请求包的Seq相同。由于数据发送可能出现丢包重发,所以一个会话中序号可以重复。
其中,总序号(Total)用于表示一个会话可能出现的总序号,如一次通信需要发送十个二维码的数据,Total=10,Seq从0~9。
其中,长度(Length)表示当前二维码中的数据域(PDU)的长度(单位:字节)。
S12,通信方生成协议数据单元,包含需要传输的文件内容。
S13,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的大小,形成单包(SingleSend)或连续包(ContiSend)的发送请求,每个发送请求均包括S11生成的协议头和S12生成的协议数据单元,其中,单包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及后续单包传输的个数,连续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和总包数的请求包,均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等待接收方利用摄像头进行采集和解析。
其中,S2中,所述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包括:
S21,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
S22,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连续发送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
S23,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单包发送请求,则判断该单包发送请求是否为第一次请求,若为第一次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若为重发的单包发送请求,则取重发的序号包进行传输。
其中,S3中,所述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回到S1,继续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S31,解析接收方的二维码,接收方对于接收到的每一个发送包,均形成一个对应的应答包,若通信方超时未收到接收方发送的对应应答包,则传输失败,重新开始传输。
S32,若通信方收到的应答包不完整,丢失了某几个包,则重新生成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的二维码,逐包发送。
请参照图3至图5,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以设备A和设备B发送数据解释非接触式无网络的数据交换方法,两设备需要进行数据通信时,需要面对面摆放,允许对方能用摄像头采集到本方的屏幕上的二维码(如图4所示),通信双方遵守的通信协议如图5所示。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的完整流程包括:
1.通信发起方生成SessionId,用以标识此次会话。
2.如果是要接收文件,则将需要接收的文件的文件名作为PDU,生成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等待对方应答,如果超时则退出此次通信会话,传输失败,如果收到正确应答,则进入步骤4。
3.如果是本端要发送文件,则根据本端发送文件的大小,生成单包(SingleSend)还是连续包(ContiSend)的发送请求。
4.如果是连续包(ContiSend)的发送请求,则根据协议规定,生成连续的二维码生成的视频文件,等待对端利用摄像头进行采集和解析。
5.如果是单包(SingleSend)的发送请求,根据当前的发送包的序号要求,发送对应的包,如果是从其他重发请求的状态进入该步骤,则取重发的序号包发送,如果是第一个次进入本步骤,则发送第一个内容包。发送的每一个包都需要对方给一个应答,如果超时未收到应答,则传输失败。
6.对于连续发送情况,首先生成一个说明总报数的请求包发送给对方,提示对方,接下来要采集视频,如果超时未收到应答,则传输失败结束。
7.收到连续包的应答包后,开始在屏幕上播放二维码的视频,然后等待对方的解析应答,如果收到对方发送的接收完成的应答,则传输结束,如果超时还未收到应答包,则传输失败。
8.如果对方发送的应答包说视频采集不完整,丢失了某几个包,那么进入第5步,开始逐包发送丢失的包内容。
9.对单包发送的请求,根据应答判断是否传输完成,如果还有数据要传输,则进入第5步,继续发送对应的数据包,否则传输完成。
二维码(QR码),根据国际标准ISO/IEC 18004设定,版本40L的QR码,最大的结构包含177*177码元,Binary/Byte模式下能存储2953个字节(ISO8859-1)的内容。本发明使用177*177码元的二维码作为传输数据的基本单元,每个基本单元包括了头(Header)和协议内容(PDU)两个部分,Header用于表示PDU类型、序号、长度等内容,PDU是数据部分。
数据传输时,一方采用前置摄像头采集对方的二维码,解析数据后反馈内容在本端的屏幕上以二维码显示,对端使用前置摄像头采集解析后,再次生成二维码,如此反复,形成了最基本的通信方式。在通信一方需要连续发送数据,不需要每个基本单元都等待对方的反馈时,一段可以采用视频模式(即连续的二维码图片形成的视频),理论上可以形成15帧/秒的二维码内容,对端的采集摄像头使用大于30帧/秒的采样率进行采集,并以并行运行的方式在后台进行二维码的解析,可以形成准实时的数据发送和反馈。
理论上,由于采用了40L级别的二维码,可以实现7%的纠错率,数据传输率可以达到2953*30/1024=86KB/s,如果使用16色的二维码作为基本单元,传输率能达到692KB/s,与USB1.1基本相当。一个10MB的文件,能在15秒钟传输完成。
请参照图2,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系统,其中,包括:
转码模块,用于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
解析模块,用于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
查验模块,用于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重新转码,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转码模块包括:
协议头生成单元,用于通信方生成协议头,包含数据内容的类型、会话编号、序号、总序号和长度。
协议数据单元生成单元,用于通信方生成协议数据单元,包含需要传输的文件内容。
发送请求单元,用于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的大小,形成单包或连续包的发送请求,每个发送请求均包括S11生成的协议头和S12生成的协议数据单元,其中,单包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及后续单包传输个数的请求包,连续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总包数的请求包,均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等待接收方利用摄像头进行采集和解析。
其中,所述解析模块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
连续请求应答单元,用于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连续发送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
单包请求应答单元,用于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单包发送请求,则判断该单包发送请求是否为第一次请求,若为第一次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若为重发的单包发送请求,则取重发的序号包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查验模块包括:
重启单元,用于解析接收方的二维码,接收方对于接收到的每一个发送包,均形成一个对应的应答包,若通信方超时未收到接收方发送的对应应答包,则传输失败,重新开始传输。
补发单元,用于若通信方收到的应答包不完整,丢失了某几个包,则重新生成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的二维码,逐包发送。
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前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
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旨在保护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具备如下效果:
本发明利用配备了屏幕和前置摄像头的基本软硬件的智能终端配备,在不借助传统网络和线缆为介质的情况下,采用二维码的形式,实现智能设备之间数据的双向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装置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具体实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该存储介质能够为通用的存储介质,如移动磁盘、硬盘等,该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能够执行上述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从而能够在不借助传统网络和线缆为介质的情况下,实现智能设备之间数据的双向传输。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
S2,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
S3,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回到S1,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包括:
S11,通信方生成协议头,包含数据内容的类型、会话编号、序号、总序号和长度;
S12,通信方生成协议数据单元,包含需要传输的文件内容;
S13,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的大小,形成单包或连续包的发送请求,每个发送请求均包括S11生成的协议头和S12生成的协议数据单元,其中,单包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及后续单包传输个数的请求包,连续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和总包数的请求包,均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等待接收方利用摄像头进行采集和解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包括:
S21,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
S22,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连续发送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
S23,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单包发送请求,则判断该单包发送请求是否为第一次请求,若为第一次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若为重发的单包发送请求,则取重发的序号包进行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回到S1,继续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S31,解析接收方的二维码,接收方对于接收到的每一个发送包,均形成一个对应的应答包,若通信方超时未收到接收方发送的对应应答包,则传输失败,重新开始传输;
S32,若通信方收到的应答包不完整,丢失了某几个包,则重新生成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的二维码,逐包发送。
5.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码模块,用于通信方生成二维码,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等待接收方接收;
解析模块,用于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生成用于向通信方反馈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提示通信方进行传输;
查验模块,用于判断传输是否完成,若接收方发送的反馈显示传输不完整,则重新转码,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码模块包括:
协议头生成单元,用于通信方生成协议头,包含数据内容的类型、会话编号、序号、总序号和长度;
协议数据单元生成单元,用于通信方生成协议数据单元,包含需要传输的文件内容;
发送请求单元,用于根据需要传输的文件的大小,形成单包或连续包的发送请求,每个发送请求均包括S11生成的协议头和S12生成的协议数据单元,其中,单包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及后续单包传输个数的请求包,连续发送请求为说明文件大小和总包数的请求包,均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等待接收方利用摄像头进行采集和解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模块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接收方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通信方的二维码,并解析数据;
连续请求应答单元,用于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连续发送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
单包请求应答单元,用于若通信方的发送请求为单包发送请求,则判断该单包发送请求是否为第一次请求,若为第一次请求,则生成对应的应答包,通过二维码显示在自身的屏幕上,向通信方提示开始传输,若为重发的单包发送请求,则取重发的序号包进行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查验模块包括:
重启单元,用于解析接收方的二维码,接收方对于接收到的每一个发送包,均形成一个对应的应答包,若通信方超时未收到接收方发送的对应应答包,则传输失败,重新开始传输;
补发单元,用于若通信方收到的应答包不完整,丢失了某几个包,则重新生成包含通信数据的类型和数据内容的二维码,逐包发送。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
CN202111455694.4A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1866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5694.4A CN114186648A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5694.4A CN114186648A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6648A true CN114186648A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03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5694.4A Pending CN114186648A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86648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66704A1 (zh) * 2012-05-11 2013-11-14 Yang Zijiang 智能终端间利用二维码快速传递信息的方法及智能终端
CN108055116A (zh) * 2017-10-25 2018-05-18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二维码双工通信方法
CN111654546A (zh) * 2020-06-04 2020-09-11 福州符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qr码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66704A1 (zh) * 2012-05-11 2013-11-14 Yang Zijiang 智能终端间利用二维码快速传递信息的方法及智能终端
CN108055116A (zh) * 2017-10-25 2018-05-18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二维码双工通信方法
CN111654546A (zh) * 2020-06-04 2020-09-11 福州符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qr码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9739B (zh) 一种文件上传的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03841002B (zh) 语音传输方法、终端、语音服务器及语音传输系统
CN111083161A (zh) 数据传输的处理方法及装置、物联网设备
CN109905205B (zh) 数据发送、接收的方法及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9327493A (zh) 一种基于云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
WO2018018627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接收装置
CN112187406A (zh) 一种真无线耳机的纠错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11654546A (zh) 一种基于qr码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221909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5635802A (zh) 一种数字媒体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233856A (zh) 报文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04028B (zh) 一种数据包的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86648A (zh) 一种非接触式无网络数据交换方法及其系统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8975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2351070A (zh)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038115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产品
CN115604052A (zh) 车辆通讯交互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0034858B (zh) 数据包重传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981674B (zh) 一种远程过程调用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WO2012155703A1 (zh) 基于hdlc协议的链路参数自协商方法、终端及系统
CN116896567B (zh) 网络层协议传输数据方法和装置
CN111343261A (zh) 基于无线热点传输的手机数据备份方法
CN111741013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214900924U (zh) 按摩设备
CN115955271B (zh) 卫星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