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33189B -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33189B
CN114133189B CN202111600941.5A CN202111600941A CN114133189B CN 114133189 B CN114133189 B CN 114133189B CN 202111600941 A CN202111600941 A CN 202111600941A CN 114133189 B CN114133189 B CN 1141331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parts
graphene
stabilizer
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009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33189A (zh
Inventor
赵飞
陈柏
徐常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enjian Concre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enjian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enjian Concre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enjian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009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331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33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33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33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33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4/00Us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s fillers, e.g. pigm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4/02Granular materials, e.g. microballoons
    • C04B14/04Silica-rich materials; Silicates
    • C04B14/08Diatomaceous ear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0/00Processes, in general, for influencing or mod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mpositions, e.g. their setting or hardening ability
    • C04B40/0028Aspects relating to the mixing step of the mortar preparation
    • C04B40/0039Premixtures of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03/00Function or property of ingredi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2103/42Pore for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03/00Function or property of ingredi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2103/48Foam stabilis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其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再生骨料190‑210份,细集料100‑120份,水泥75‑85份,粘合剂5‑6份,增强剂11‑13份,发泡剂2.2‑2.6份,减水剂3.5‑4.5份,水130‑160份。本申请的再生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添加粘合剂,使得混凝土体系中各组分的连接紧密性得到提升,增强剂可参与混凝土的二次水化,并生成高强度的水泥化合物,从而提升水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背景技术
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合形成的新的混凝土。
公告号为CN109456003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抗渗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75-85份的普通硅酸盐水泥;50-60份的天然细骨料;90-100份的改性再生粗骨料;8-10份的粉煤灰;1-2份的聚羧酸减水剂;8-12份的葡萄糖酸钠;5-6份的纳米碳纤维;35-45份的水;该再生混凝土具有抗渗性好的优点。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该再生混凝土的内部结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上述理由,有必要研发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再生骨料190-210份
细集料100-120份
水泥75-85份
发泡剂2.2-2.6份
增强剂11-13份
粘合剂5-6份
减水剂3.5-4.5份
水130-160份。
在再生混凝土中添加粘合剂,可提升再生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增强剂对再生混凝土的空隙和碱度有一定的改善,从而减少再生混凝土的空隙,提升了再生混凝土体系的粘结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减水剂可减少混凝土在拌和时的用水量,并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可提升水泥的工作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和稳定剂,所述稳定剂为改性二氧化钛-石墨烯。
环氧树脂引入后,再生混凝土体系的粘度显著提升,大尺寸的再生骨料和细集料、水泥之间的结合度也随之提升,且环氧树脂有促进体系中各组分粘接的效果,环氧树脂与增强剂、水泥之间能够形成三维交联结构,使得体系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从而提升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石墨烯自身具有优异的防护性能,并且具有自由基捕获能力,可以使得环氧树脂与石墨烯之间进行结合,从而改善环氧树脂的脆性断裂特性,提升环氧树脂对各物质的粘结能力;二氧化钛对石墨烯改性得到改性二氧化钛-石墨烯,此时二氧化钛插入石墨烯层之间并减少石墨烯的层作用力,使得石墨烯可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体系中,提升混凝土整体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环氧树脂与改性二氧化钛-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0.003-0.005)。
控制环氧树脂与改性二氧化钛-石墨烯的质量比在上述范围内,有助于提升环氧树脂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发泡剂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稳泡剂。
在混凝土中添加发泡剂,可使得混凝土膨胀,一方面可减少混凝土中原料的用量,从而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降低混凝土的重量,并且泡沫型混凝土具有多孔的特点,可减少体系的弹性模量,从而使得混凝土在抗冲击性能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稳泡剂的质量比为(10-11):(1-2)。
控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稳泡剂的质量比,可提升发泡剂整体的性能。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稳泡剂包括麦芽糊精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选择麦芽糊精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稳泡剂,将稳泡剂加入发泡剂中进行发泡,可得到致密的泡沫群,从而提升发泡的倍数,且稳定性强;麦芽糊精是一种淀粉的水解产物,流动性良好,并具有适度的粘度,具有增稠的效果,且稳定性高,并对发泡剂的膨胀起到促进的作用,不易结块,从而提升发泡剂的发泡效果,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是一种非离子型纤维素混合醚,添加至发泡剂中后,可提升发泡剂的发泡力,且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具有表面活性,发泡剂发泡后,可在气泡的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降低了气泡的破裂率;同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用作石墨烯的分散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石墨烯进行包覆,可阻止石墨烯之间的范德华力使得石墨烯团聚的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石墨烯的分散效果得到提升,增强了石墨烯与环氧树脂基体之间良好的界面作用,从而提升了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和抗冲击强度,使得再生混凝土体系各组分之间的连接作用得到提升。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麦芽糊精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4):0.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麦芽糊精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在上述范围内,此时发泡剂的发泡倍数最佳,且泌水量和沉降距降低,有效减少了泡沫的沉降,并提升了发泡时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增强剂为硅藻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藻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是一种碱激发的掺合料,将硅藻土加入再生混凝土后,硅藻土可参与二次水化,并生成高强度的水泥化合物,从而提升水泥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减水剂为萘系高效减水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石墨烯与萘系减水剂复合后得到萘系减水剂/石墨烯复合材料,可以促进石墨烯在水泥体系中的分布均匀性,萘系减水剂中含氧官能团引入石墨烯中,降低了石墨烯层间的范德华力,从而使得石墨烯层间距增大,使得石墨烯的分散效果得到提升,同时,萘系减水剂/石墨烯可以形成一种纳米相片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力学强度,有助于在水中形成纳米相片层分散体,进而提升了混凝土的韧性和强度。
石墨烯对水泥的水化产物的形成具有模板效应,可规范水化晶体的生长及形状,使得水泥的韧性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水泥为硅酸盐水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藻土还会和水化后的氢氧化钙反应从而降低再生混凝土的碱度,提升了再生混凝土的环保效果;硅藻土与氢氧化钙反应后生成C-S-H凝胶,C-S-H凝胶将水泥中的空隙进行填充,进而提升了混凝土的密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再生混凝土中添加粘合剂、增强剂、发泡剂和减水剂,粘合剂提升了混凝土体系之间的连接效果,从而提升混凝土体系的稳定性,增强剂可参与二次水化,并生成高强度的水泥化合物,从而提升混凝土的稳定性,有利于获得高强度的混凝土;
2.使用环氧树脂作为粘合剂,使得增强剂、水泥与环氧树脂之间形成稳定的三维交联结构,从而使得体系之间的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进而提升了再生混凝土整体的强度;
3.选择麦芽糊精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稳泡剂,多元稳泡剂的协同作用可大幅提升发泡剂的发泡效果,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具有表面活性,可在发泡剂作用后的气泡周围形成保护膜,减少泡沫的破裂率,同时对石墨烯进行分散,提升了石墨烯对环氧树脂的稳定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制备例1
一种稳泡剂,按照质量比为1.4:0.6称取麦芽糊精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并搅拌均匀,得到稳泡剂。
一种发泡剂,按照质量比为10:1称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上述稳泡剂,得到发泡剂。
一种稳定剂,按照质量比为1:10:400称取石墨烯、二氧化钛与蒸馏水,将石墨烯加入至蒸馏水中,超声分散2h,随后加入二氧化钛,在60℃的温度条件下水浴并搅拌0.5h,过滤后得到改性二氧化钛-石墨烯,作为稳定剂。
一种粘合剂,按质量比为1:0.003称取环氧树脂和上述稳定剂,将环氧树脂升温至80℃,随后将稳定剂分多次添加至环氧树脂中,保持温度80℃并对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1h,得到粘合剂;
制备例2
一种稳泡剂,按照质量比为1:0.6称取麦芽糊精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并搅拌均匀,得到稳泡剂。
一种发泡剂,按照质量比11:2称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上述稳泡剂,得到发泡剂。
一种粘合剂,按质量比为1:0.005称取环氧树脂与稳定剂,将环氧树脂升温至80℃,随后将稳定剂分多次添加至环氧树脂中,保持温度80℃并对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1h,得到粘合剂。
其中,稳定剂选自制备例1。
制备例3
一种稳泡剂,按照质量比为1.2:0.6称取麦芽糊精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并搅拌均匀,得到稳泡剂。
一种发泡剂,按照质量比为10.5:1.5称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上述稳泡剂,得到发泡剂。
一种粘合剂,按照质量比为1:0.0004称取环氧树脂和上述稳定剂,将环氧树脂升温至80℃,随后将稳定剂分多次添加至环氧树脂中,保持温度80℃并对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1h,得到粘合剂;
其中,稳定剂选自制备例1。
制备例4
制备例4以制备例3为基础,与制备例3的区别仅在于:一种稳泡剂,称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稳泡剂。
制备例5
制备例5以制备例3为基础,与制备例3的区别仅在于:一种稳泡剂。称取麦芽糊精,作为稳泡剂。
制备例6
制备例6以制备例3为基础,与制备例3的区别仅在于:一种粘合剂,环氧树脂与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0.006。
制备例7
制备例7以制备例3为基础,制备例7与制备例3的区别仅在于:一种粘合剂,按照质量比为1:0.004称取水性聚氨酯与稳定剂,将水性聚氨酯升温至80℃,随后将稳定剂分多次添加至水性聚氨酯中,保持温度80℃并对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1h,得到粘合剂;
其中,稳定剂选自制备例1。
制备例8
制备例8以制备例3为基础,制备例8与制备例3的区别仅在于:粘合剂中未添加稳定剂。
制备例9
制备例9以制备例3为基础,制备例9与制备例3的区别仅在于:一种稳定剂,按照质量比为1:400称取石墨烯与蒸馏水,将石墨烯加入至蒸馏水中,超声分散2h,并在60℃的温度条件下水浴并搅拌0.5h,过滤后得到稳定剂。
一种粘合剂,按质量比为1:0.004称取环氧树脂和上述稳定剂,将环氧树脂升温至80℃,随后将稳定剂分多次添加至环氧树脂中,保持温度80℃并对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1h,得到粘合剂。
制备例10
制备例10以制备例3为基础,制备例10与制备例3的区别仅在于:一种稳定剂,按照质量比为10:400称取二氧化钛与蒸馏水,将二氧化钛加入至蒸馏水中,超声分散2h,在60℃的温度条件下水并搅拌0.5h,过滤后得到稳定剂。
一种粘合剂,按质量比为1:0.004称取环氧树脂和上述稳定剂,将环氧树脂升温至80℃,随后将稳定剂分多次添加至环氧树脂中,保持温度80℃并对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1h,得到粘合剂。
实施例1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再生骨料190g,细集料100g,水泥75g,发泡剂2.2g,增强剂11g,粘合剂5g,减水剂3.5g,水130g;
其中,发泡剂与粘合剂选自制备例1,增强剂为硅藻土,减水剂为萘系高效减水剂。
制备方法为:
将再生骨料进行预碎处理,并清除钢筋等杂质,随后将再生骨料与细集料倒入搅拌机,均匀干拌,然后倒入水泥,搅拌,并加入发泡剂、增强剂与减水剂,持续搅拌,最后加入水,继续搅拌,搅拌结束后,将混合物倒入试模中养护,即可得到再生混凝土。
实施例2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再生骨料210g,细集料120g,水泥85g,发泡剂2.6g,增强剂13g,粘合剂6g,减水剂4.5g,水160g,其中,发泡剂与粘合剂选自制备例1,增强剂为硅藻土,减水剂为萘系高效减水剂。
制备方法为:
将再生骨料进行预碎处理,并清除钢筋等杂质,随后将再生骨料与细集料倒入搅拌机,均匀干拌,然后倒入水泥,搅拌,并加入发泡剂、增强剂与减水剂,持续搅拌,最后加入水,继续搅拌,搅拌结束后,将混合物倒入试模中养护,即可得到再生混凝土。
实施例3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再生骨料200g,细集料110g,水泥80g,发泡剂2.4g,增强剂12g。粘合剂5.5g,减水剂4g,水150;
其中,发泡剂与粘合剂选自制备例3,增强剂为硅藻土,减水剂为萘系高效减水剂。
制备方法为:
将再生骨料进行预碎处理,并清除钢筋等杂质,随后将再生骨料与细集料倒入搅拌机,均匀干拌,然后倒入水泥,搅拌,并加入发泡剂、增强剂与减水剂,持续搅拌,最后加入水,继续搅拌;搅拌结束后,将混合物倒入试模中养护,即可得到再生混凝土。
实施例4
实施例4以实施例3为基础,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发泡剂选自制备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5以实施例3为基础,实施例5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发泡剂选自制备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6以实施例3为基础,实施例6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粘合剂选自制备例6。
对比例1
对比例1以实施例3为基础,对比例1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减水剂选择为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
对比例2
对比例2以实施例3为基础,对比例2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粘合剂选自制备例7。
对比例3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再生骨料200g,细集料110g,水泥92g,发泡剂2.4g,.粘合剂5.5g,减水剂4g,水150。
制备方法为:
将再生骨料进行预碎处理,并清除钢筋等杂质,随后将再生骨料与细集料倒入搅拌机,均匀干拌,然后倒入水泥,搅拌,并加入发泡剂与减水剂,持续搅拌,最后加入水,继续搅拌;搅拌结束后,将混合物倒入试模中养护,即可得到再生混凝土。
对比例4
对比例4以实施例3为基础,对比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粘合剂选自制备例8。
对比例5
对比例5以实施例3为基础,对比例5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捻合剂选自制备例9。
对比例6
对比例6以实施例3为基础,对比例6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粘合剂选自制备例10。
性能检测试验
对由实施例1-6、对比例1-6的再生混凝土试样进行取样,并对样品进行抗压强度试验,与抗裂强度试验。
(1)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选取《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为标准,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作为检测样本,在对检测样本养护28d后对检测样本进行抗压强度检验,检测3次,取平均值并将试验结果填写至表1中。
(2)混凝土抗裂强度试验
选取《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为标准,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作为检测样本,在对检测样本养护28d后测量单位面积的裂缝数目,以及单位面积中最大裂缝宽度与最大裂缝长度,并将观察结果填写至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3431772800000091
检测数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3在养护28d后抗压强度结果在14MPa以上,从而可以看出本申请所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实施例1-3在养护28d后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并进行裂缝观察,裂缝条数在4条以下,最大裂缝宽度在1.2mm以下,最大裂缝长度在8mm以下,从而可以看出本申请所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能。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稳泡剂为麦芽糊精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实施例中4,稳泡剂只添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实施例4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3.5MPa,实施例4与实施例3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实施例4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6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1.95mm,最大裂缝长度为11.24mm,实施例4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未添加麦芽糊精,发泡剂的增稠效果和稳定性均下降,并且混凝土中会出现较多的结块,使得混凝土的均一性下降,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降低。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稳泡剂为麦芽糊精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实施例5中的稳泡剂没有添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实施例5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1.1MPa,实施例5与实施例3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实施例5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6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2.12mm,最大裂缝长度为12.45mm,实施例5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不添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后,稳泡剂的表面活性效果有所下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发泡后,气泡容易破裂,从而降低了发泡稳定性,进而使得混凝土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同时,石墨烯层之间的范德华力使得石墨烯具有发生团聚的趋势,石墨烯的分散效果差,从而使得粘合剂的均一性下降,混凝土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实施例6中环氧树脂与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0.006,实施例3中环氧树脂与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0.004,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实施例6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3.4MPa,实施例6与实施例3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实施例6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5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1.56mm,最大裂缝长度为9.84mm,实施例6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二氧化钛-石墨烯含量增加后,石墨烯的掺和量过多,容易在环氧化树脂的基体中团聚,团聚的石墨烯会导致混凝土在形变时产生集中的应力,从而使得混凝土容易发生开裂;并且因为石墨烯的团聚,会使得环氧树脂在固化时在团聚的石墨烯周围产生固化产物,使得石墨烯表面出现块状凸起,从而削弱了三维交联结构,使得混凝土的整体稳定性下降。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对比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减水剂选择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比例1中减水剂选择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对比例1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0.8MPa,对比例1与实施例3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对比例1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5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2.84mm,最大裂缝长度为10.21mm,对比例1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不利于与石墨烯结合,无法形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力学强度的纳米相片层,而且可能对于石墨烯在水泥体系中的分散效果贡献不大,从而使得石墨烯团聚的趋势增加,使得混凝土的稳定性下降。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对比例2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粘合剂选择环氧树脂与稳定剂,对比例2中粘合剂选择聚氨酯与稳定剂;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对比例2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0.5MPa,实施例4与对比例2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对比例2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6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2.01mm,最大裂缝长度为11.48mm,对比例2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环氧树脂替换为聚氨酯后,虽然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各组分之间的粘结效果,但是,石墨烯与聚氨酯的结合效果较差,使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下降。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对比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添加有包括硅藻土的增强剂,对比例3中没有添加增强剂;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对比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9.9MPa,对比例3与实施例3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对比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6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2.15mm,最大裂缝长度为12.64mm,对比例3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未添加硅藻土后,在二次水化时,难以与水泥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凝胶体系,从而使得水泥中有出现空隙的趋势,不利于混凝土密度的提升,进而降低了混凝土的稳定性,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抗压强度也有所下降。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对比例4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粘合剂中添加有稳定剂,对比例4中没有添加稳定剂;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对比例4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8.2MPa,对比例4与实施例3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对比例4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10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4.45mm,最大裂缝长度为25.15mm,对比例4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未添加稳定剂,环氧树脂的脆性抗断裂特性得不到改善,而环氧树脂本身的韧性较差,无法提高混凝土体系之间的连接作用,并且水化晶体的生长及形状难以得到规范,水泥的韧性难以提高,从而使得混凝土整体的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下降。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对比例5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稳定剂为二氧化钛-石墨烯,对比例5中稳定剂为石墨烯,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对比例5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0.3MPa,对比例5与实施例3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对比例5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5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1.92mm,最大裂缝长度为10.45mm,对比例5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单独选择石墨烯作为稳定剂时,石墨烯之间具有范德华力,使得石墨烯层作用力上升,石墨烯层之间产生团聚的趋势,石墨烯在环氧树脂体系中的分散效果下降,从而使得混凝土体系整体的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下降。
由表1可知,实施例3与对比例6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稳定剂为二氧化钛-石墨烯,对比例6中稳定剂为二氧化钛,实施例3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15.2MPa,对比例6中养护28d后抗压强度为9.9MPa,对比例6与实施例3相比,抗压强度有所下降;实施例3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3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0.21mm,最大裂缝长度为6.28mm,对比例6在经过抗裂强度测试后,出现的裂缝条数为6条,其中最大裂缝宽度为2.14mm,最大裂缝长度为11.89mm,对比例6和实施例3相比,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稳定剂单独选择二氧化钛,二氧化钛与环氧树脂的结合能力较差,无法有效改善环氧树脂的脆性断裂特性,同时,由于石墨烯的缺少,无法对水化晶体的生长及形状进行有效的规范作用,水泥的稳定性下降,进而使得混凝土的强度下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也随之下降。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再生骨料190-210份
细集料100-120份
水泥75-85份
粘合剂5-6份
增强剂11-13份
发泡剂2.2-2.6份
减水剂3.5-4.5份
水130-160份;
所述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和稳定剂,所述稳定剂为改性二氧化钛-石墨烯;
所述发泡剂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稳泡剂;
所述稳泡剂包括麦芽糊精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所述环氧树脂与改性二氧化钛-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0.003-0.005);
所述减水剂为萘系高效减水剂;
所述增强剂为硅藻土;
所述水泥为硅酸盐水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稳泡剂的质量比为(10-11):(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麦芽糊精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4):0.6。
CN202111600941.5A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Active CN1141331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0941.5A CN114133189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0941.5A CN114133189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33189A CN114133189A (zh) 2022-03-04
CN114133189B true CN114133189B (zh) 2022-10-18

Family

ID=80383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00941.5A Active CN114133189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3318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6699A1 (en) * 2017-11-30 2019-06-06 Claudio Pelusi Composition of cement applicable substantially in the building field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it
CN111039624A (zh) * 2019-12-25 2020-04-21 泸州临港思源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30033A (zh) * 2020-11-20 2021-03-02 上海浦盈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24189A (zh) * 2020-09-23 2021-06-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高韧高粘结性c250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6699A1 (en) * 2017-11-30 2019-06-06 Claudio Pelusi Composition of cement applicable substantially in the building field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it
CN111039624A (zh) * 2019-12-25 2020-04-21 泸州临港思源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24189A (zh) * 2020-09-23 2021-06-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高韧高粘结性c250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2430033A (zh) * 2020-11-20 2021-03-02 上海浦盈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33189A (zh) 2022-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69076B (zh) 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30033A (zh) 一种高强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99314B (zh) 一种可3d打印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EP2371783A1 (de) Porenbetonformkörper sowie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CN110078446A (zh) 一种钢-pva混杂纤维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39977A (zh) 一种抗冲击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80271B (zh) 一种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
CN114394793B (zh) 一种改性聚合物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14613B (zh) 一种耐盐腐蚀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21699B (zh) 一种高层建筑用高强混凝土
CN110282942A (zh) 一种混凝土拌合物及其生产工艺
CN102557505B (zh) 一种可降低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的碱激发矿渣砂浆
CN114133189B (zh)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CN114180898A (zh) 一种再生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35498A (zh) 一种自密实高强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77987B (zh) 铁尾矿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6217136A (zh) 一种具有纤维取向结构的地聚物再生砂浆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75527B (zh) 一种碱式硫酸镁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03422A (zh) 抗裂再生混凝土
CN110563351A (zh) 一种提高氯离子结合率的水泥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12606B (zh) 一种含低质粗集料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15278B (zh) 一种高密度橡胶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WO2020053513A1 (fr) Procede de traitement de granulats recycles, et utilisation des granulats ainsi traites
RU2808259C1 (ru) Сырьевая смесь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енобетона
RU2779939C1 (ru) Сырьевая смесь дл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силикатного кирпич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