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8353B -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8353B
CN114128353B CN201980098636.5A CN201980098636A CN114128353B CN 114128353 B CN114128353 B CN 114128353B CN 201980098636 A CN201980098636 A CN 201980098636A CN 114128353 B CN114128353 B CN 114128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transmission
division multiplexing
indication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86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8353A (zh
Inventor
王明哲
施弘哲
任翔
纪刘榴
杭海存
毕晓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4095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95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28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8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8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8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6Transport layer protocols, e.g. TCP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over wirel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7Multicode, e.g. multiple codes assigned to one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7Multicode, e.g. multiple codes assigned to one user
    • H04J2013/0088Multicode, e.g. multiple codes assigned to one user with FDM/FDMA and TDM/T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用于区分uRLLC场景和eMBB场景中的多种传输模式。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终端设备获取配置指示信息,该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或传输配置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该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时分复用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终端设备可以识别网络设备采用的传输模式,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确定的传输模式进行相应的接收处理。

Description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第五代(5th-generation)通信系统(或称为新空口(newradio,NR))应运而生,5G系统包括三大应用场景,分别为移动增强带宽(enhanced mobilebroadband,eMBB)、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ality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
目前,在uRLLC场景中采用重复传输以提高传输的鲁棒性,该重复传输可以是空域上的重复传输、频域上的重复传输或时域上的重复传输中的一种或多种。空域上的重复传输即空域复用(spatial domain multiplexing,SDM),对应一种传输模式;频域上的重复传输即为(frequency domain multiplexing,FDM),对应两种传输模式;时域上的重复传输即为(time domain multiplexing,TDM),对应两种传输模式。针对eMBB场景以及uRLLC场景中的多种传输模式,终端侧如何识别网络侧采用的传输模式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可以识别网络侧采用的传输模式,以便终端侧根据该传输模式进行接收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配置指示信息,该配置指示信息为调制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或传输配置指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该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时分复用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终端设备根据配置指示信息,识别网络设备采用的传输模式,进而终端设备可根据该传输模式进行相应的接收处理。
其中,DMRS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还可以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组的数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DMRS指示信息也可以描述为天线端口指示信息。DMRS端口的索引与天线端口的索引之间的关系为:DMRS端口的索引+1000=天线端口的索引。
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或用于指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或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频域重复传输参数,或用于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传输配置指示(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TCI)信息用于指示传输过程的TCI状态。TCI信息可以是TCI码点(codepoint),在多站传输的情况下,一个TCIcodepoint可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TCI状态。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配置指示信息为重复传输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终端设备在获取到该配置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即获取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根据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该方式中,通过获取到的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识别出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反之,终端设备未获取到该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即未获取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不可能为时分复用模式,即有可能为频分复用模式、空分复用模式或频分复用模式与空分复用模式的组合模式中的任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识别出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区分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还是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间的时分复用模式。
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
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包括第一时分复用模式的特有参数,那么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例如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包括偏移信息(offset),那么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反之,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其中,偏移信息可表示多个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的时域位置的偏移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配置指示信息为重复传输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终端设备在获取到该配置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即获取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根据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来确定传输模式是否为时分复用模式。终端设备未获取到该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即未获取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空分复用模式或频分复用模式与空分复用模式的组合模式。
根据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来确定传输模式是否为时分复用模式,可包括:若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均为第一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空分复用模式或频分复用模式与空分复用模式的组合模式;若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或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中一个或多个大于第一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其中,第一预设值可以为“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识别出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区分第一时分复用模式和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间的时分复用模式。
若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为第一预设值,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大于第一预设值,那么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若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为第一预设值,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大于第一预设值,那么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若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均大于第一预设值,那么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与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的组合模式。
在区分出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可根据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区分空分复用模式和频分复用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DMRS端口标识,根据DMRS端口标识确定传输模式。
方式一,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其中,第二预设值可以为1,表示1个CDM组。
方式二,若DMRS端口标识属于同一个CDM组,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方式三,若DMRS端口标识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其中,第二预设值可以为1,,表示1个CDM组;第三预设值可以为2,表示2个CDM组。
方式四,若DMRS端口标识属于预设标识,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其中,预设标识可以是[0],[1]或[0,1]。
上述四种根据DMRS端口标识确定传输模式的方式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CDM组的数量,根据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若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若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出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区分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还是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单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多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
若获取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确定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二频分复用模式;若未获取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确定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配置指示信息为重复传输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根据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间的时分复用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区分出传输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可根据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区分其余几种传输模式。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DMRS端口信息,根据DMRS端口信息确定其余几种传输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MRS端口信息包括DMRS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根据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第一时分复用模式;若确定出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根据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或第二频分复用模式。其中,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第一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单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多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
示例性的,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端口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DMRS CDM的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在确定出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为第一标识,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为第二标识,那么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频分复用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和重复传输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通过{a,b,c}来表示,例如a表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b表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c表示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CDM组的数量,根据CDM组的数量、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例如,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出CDM组的数量为两个,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1,1},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DMRS指示信息;所述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组标识、CDM组的数量、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根据所述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包括:根据所述DMRS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不同的所述DMRS端口标识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所述DMRS端口标识属于不同的CDM组,所述不同的CDM组标识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所述DMRS端口标识属于不同的CDM组,所述不同的CDM组的数量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指示CDM组的组标识或数量;
不同的CDM组的组标识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或
不同的CDM组的数量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指示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或数量;
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不同数量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或者
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不同标识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指示DMRS端口标识,以及指示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或标识;
所述CDM端口标识和所述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或者
所述CDM端口标识和所述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指示CDM组的数量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或数量;
所述CDM组的数量和所述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或者
所述CDM组的组标识和所述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指示CDM组的组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或数量;
所述CDM组的组标识和所述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或者
所述CDM组的组标识和所述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所述DMRS指示信息包括已用值和预定义的值;所述已用值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组标识、CDM组的数量、未承载数据的CDM的标识、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不同的已用值,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或者
所述不同的预定义的值,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或者
所述已用值和所述预定义的值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配置指示信息为TCI信息,TCI信息用于指示TCI状态。若TCI状态的数量为第四预设值,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或空分复用模式;若TCI状态的数量大于第四预设值,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其中,第四预设值可以为2,表示2个TCI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配置指示信息为TCI信息和重复传输指示信息,TCI信息用于指示TCI状态,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根据TCI状态的数量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包括:
在获取到配置信息的情况下,获取传输模式指示信息,该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传输模式;
根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通过配置信息与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实现多站uRLLC的特定场景与多站eMBB场景的动态切换,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指示开销。
其中,配置信息可以理解为指示uRLLC场景的配置信息,从而区别多站uRLLC场景与多站eMBB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可用于指示多站uRLLC场景的专属特性,例如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能够使用低于预设码率的码率,或者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使用预设的调制编码策略表。预设码率可以是为120*1024(kbps),预设的调制编码策略表可以是调制编码策略表3,表3中才会存在低于120*1024(kbps)的码率。该方式中,配置信息可以是新定义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或新定义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的域。终端设备在检测到该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否则可以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eMBB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可以复用已有多站uRLLC场景相关的配置信息,例如调制编码策略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MCS-C-TNTI)。终端设备检测到MCS-C-RNTI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否则可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eMBB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可用于直接指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终端设备在检测到该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可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否则可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eMBB场景。该方式中,配置信息可以是新定义的RNTI或新定义的DCI中的域。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可以理解为指示eMBB场景的配置信息,例如指示多站eMBB场景的专属特性,或者复用已有多站eMBB场景相关的配置信息,或者配置信息可用于直接指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eMBB场景。
其中,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下行控制信息中,或携带在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中。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传输模式、第一频分复用传输模式、第二频分复用传输模式、第一时分复用传输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传输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第一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单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多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间的时分复用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装置,或者是能够与终端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方法示例中终端设备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例如终端设备的功能可具备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实施例中的功能,也可以具备单独实施本申请中的任一个实施例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或模块。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的结构中可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收发单元用于支持终端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存储单元用于与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耦合,其保存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一种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
收发单元,用于获取配置指示信息,该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或传输配置指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时分复用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示例,处理单元可以为处理器,通信单元可以为收发器,存储单元可以为存储器。
一种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
收发器,用于获取配置指示信息,该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或传输配置指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处理器,用于根据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时分复用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处理器可用于进行,例如但不限于,基带相关处理,收发器可用于进行,例如但不限于,射频收发。上述器件可以分别设置在彼此独立的芯片上,也可以至少部分的或者全部的设置在同一块芯片上。例如,处理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模拟基带处理器和数字基带处理器。其中,模拟基带处理器可以与收发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数字基带处理器可以设置在独立的芯片上。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在同一块芯片上集成的器件越来越多,例如,数字基带处理器可以与多种应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图形处理器,多媒体处理器等)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之上。这样的芯片可以称为系统芯片(system onchip)。将各个器件独立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还是整合设置在一个或者多个芯片上,往往取决于产品设计的具体需要。本发明实施例对上述器件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各种方法。在执行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上述方法中有关发送上述信息或数据和接收上述信息或数据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由处理器输出上述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以及处理器接收输入的上述信息或数据的过程。具体来说,在输出上述信息或数据时,处理器将上述信息或数据输出给收发器,以便由收发器进行发射。更进一步的,上述信息或数据在由处理器输出之后,还可能需要进行其他的处理,然后才到达收发器。类似的,处理器接收输入的上述信息或数据时,收发器接收上述信息或数据,并将其输入处理器。更进一步的,在收发器收到上述信息或数据之后,上述信息或数据可能需要进行其他的处理,然后才输入处理器。
基于上述原理,举例来说,前述方法中提及的获取配置信息可以理解为收发器将其接收到的配置信息输入处理器。
如此一来,对于处理器所涉及的发射、发送和接收等操作,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或者,如果未与其在相关描述中的实际作用或者内在逻辑相抵触,则均可以更加一般性的理解为处理器输出和接收、输入等操作,而不是直接由射频电路和天线所进行的发射、发送和接收操作。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专门用于执行这些方法的处理器,也可以是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指令来执行这些方法的处理器,例如通用处理器。上述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发明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用于支持终端设备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功能,例如根据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终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3a为空分复用模式的传输示例图;
图3b为空分复用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的简化示意图;
图4a为频分复用模式的传输示例图;
图4b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的简化示意图;
图4c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的简化示意图;
图5a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的传输示例图;
图5b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的传输示例图;
图5c为时分复用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的简化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前后关联的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NR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未来通信系统,例如未来网络或第六代通信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系统,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系统、车与任何事物通信的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系统等。
V2X系统中的通信方式统称为V2X通信。V2X通信针对以车辆为代表的高速设备,是未来对通信时延要求非常高的场景下应用的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如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场景。例如,该V2X通信包括:车辆与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之间的通信,车辆与路边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之间的通信、车辆与行人之间的通信(vehicle to pedestrian,V2P)或车辆与网络(vehicle to network,V2N)之间的通信等。V2X系统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之间进行的通信被广泛称为侧行链路(slidelink,SL)通信。也就是说,本申请所述的终端也可以为车辆或应用于车辆中的车辆组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V2X系统的示意图。该示意图包括V2V通信、V2P通信以及V2I/N通信。
如图1所示,车辆或车辆组件之间通过V2V通信。车辆或车辆组件可以将自身的车速、行驶方向、具体位置、是否踩了紧急刹车等信息广播给周围车辆,周围车辆的驾驶员通过获取该类信息,可以更好的感知视距外的交通状况,从而对危险状况做出提前预判进而做出避让;车辆或车辆组件与路侧基础设施通过V2I通信,路边基础设施,可以为车辆或车辆组件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和数据网络的接入。其中,不停车收费、车内娱乐等功能都极大的提高了交通智能化。路边基础设施,例如,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终端设备类型的RSU。由于RSU分布在路边,该终端设备类型的RSU处于非移动状态,不需要考虑移动性;另一种是网络设备类型的RSU。该网络设备类型的RSU可以给与网络设备通信的车辆或车辆组件提供定时同步及资源调度。车辆或车辆组件与人通过V2P通信;车辆或车辆组件与网络通过V2N通信。其中,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请参见图2,为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网络架构示意图。该网络架构可包括三个网络设备和一个终端设备,图2所示的设备数量和形态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实际应用中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网络设备,两个或更多个终端设备。其中:网络设备可用于在网络设备控制器(未示出)的控制下,通过无线接口与终端设备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控制器可以是核心网的一部分,也可以集成到网络设备中。网络设备可用于通过回传(backhaul)接口向核心网传输控制信息或者用户数据。网络设备之间也可以通过回传(backhaul)接口,直接地或者间接地,相互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LTE系统中的基站或NR系统中的基站(gNodeB或gNB)或NR系统中的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iving point/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3GPP后续演进的基站,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等。基站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小站,中继站,或,气球站等。多个基站可以支持上述提及的同一种技术的网络,也可以支持上述提及的不同技术的网络。基站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共站或非共站的TRP。TRP在一种实现中,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还可以是基站的天线面板、面板等。网络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或,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服务器,可穿戴设备,或车载设备等。以下以网络设备为基站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多个网络设备可以为同一类型的基站,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基站。基站可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中继站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终端设备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车载终端设备、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可穿戴终端设备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终端、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接入终端设备、车载终端、工业控制终端、UE单元、UE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UE代理或UE装置等。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固定的或者移动的。
为了提高可靠性,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信道的分集增益,分集增加包括了信道在时域、频域、空域等至少一个维度中的分集。信道的分集增益,是指通过信道在时域、频域、空域等至少一个维度的低相关性,或者信道在时域、频域、空域等至少一个维度的多次传输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独立特征,使得通信过程能够利用这些独立的信道,降低信道衰落的影响。
其中,信道的空域分集增益,例如可以是多站的独立信道分集增益。网络中可能存在多个网络设备,多个网络设备之间可以进行协作传输,即多站协作传输技术。在多站协作传输技术中,终端设备可能会被多个网络设备调度,例如多个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接收多份数据,这样可以提高用户的吞吐率,提高用户感知速率。反之,终端设备也可以向多个网络设备分别发送数据,多个网络设备可分别接收数据,还可对数据进行合并。多个网络设备在地理上可以不同,从而造成多个网络设备到终端设备的多个独立信道具有低相关性。因此,多站协作传输技术可以应用于对通信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使得系统可以利用低相关性的信道分集增益。
目前,NR系统的uRLLC场景可以支持多种基于多站协作传输技术的重复传输方式,重复传输方式可分为空域、频域或时域上的重复传输方式。目前存在五种重复传输方式,本文中将这五种重复传输方式称为传输模式,网络设备可采用一种或多种传输模式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终端设备需识别网络设备采用的传输模式,以便进行相应的接收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可以识别网络设备采用的传输模式,以便进行相应的接收处理。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在uRLLC场景中区分多种传输模式,多种传输模式不局限于目前的五种传输模式。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区分多站uRLLC场景和多站eMBB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首先,在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之前,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名称或术语进行介绍。
(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几种的传输模式。
1、空分复用模式
SDM模式,为空域上的重复传输模式,指的是多个TRP共同传输同一传输块,不同TRP调度相同的时频资源,映射的天线端口不同,因此可以利用空域的分集增益。
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发往物理层的数据是以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的形式组成的。MAC层发往物理层的是一个TB。网络设备对每个TB进行信道编码处理,并将信道编码处理后的传输块进行速率匹配存储到环形缓冲器中。基于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从该环形缓冲器中获取的码字(codeword,CW)可以看作是具有出错保护的TB。码字进行层映射后,会映射到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层(简称Layer),每个数据传输层对应一条有效的数据流。每层的数据流经过天线端口映射,映射到天线端口(antenna port)。天线端口映射的过程也可以称为预编码,即通过预编码矩阵将每层的数据流映射到天线端口的过程。预编码后的数据流被映射到物理时频资源上,转换为信号由网络设备发送出去。
示例性的,可参见图3a,为空分复用模式的传输示例图。图3a中,TRP 1与TRP 2调度完全相同的时频资源,该时频资源的时域调度单位是时隙(slot),或微时隙(mini-slot)。TRP 1传输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1的天线端口与TRP 2传输PDSCH 2的天线端口不同,天线端口的不同涉及物理层处理流程,可参见图3b,为空分复用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的简化示意图。
图3b中,TRP 1和TRP 2共同传输一个传输块,TRP 1或TRP 2可对该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处理。该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的处理,基于单冗余版本获得一个CW。之后,该CW在层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两个数据传输层,例如Layer 0、Layer 1。数据传输层Layer 0的数据流通过天线端口映射,映射到天线端口0;数据传输层Layer 1的数据流通过天线端口映射,映射到天线端口2。之后,天线端口0的数据流通过资源映射,获得PDSCH1;天线端口2的数据流通过资源映射,获得PDSCH 2,PDSCH 1和PDSCH2映射到相同的时频资源上。进而,TRP 1可以发送PDSCH 1,TRP 2可以发送PDSCH 2。其中,PDSCH 1携带该传输块的一半信息比特,PDSCH 2携带该传输块的另一半信息比特。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天线端口映射过程中,数据传输层Layer 0的数据流通过天线端口映射,映射到CDM组0;数据传输层Layer 1的数据流通过天线端口映射,映射到CDM组1。即对于SDM模式,在天线端口映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数据传输层的数据流映射到不同的CDM组。
SDM模式与目前多站eMBB的传输模式相同。SDM模式也可以称为方案1a(scheme1a)或空分复用方案等。
2、频分复用模式
FDM模式,为频域上的重复传输模式,指的是多个TRP共同传输同一传输块,或多个TRP分别传输一个传输块,不同TRP调度的频域资源不同,时域资源相同。FDM模式中,多个TRP在传输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
示例性的,可参见图4a,为频分复用模式的传输示例图。图4a中,TRP 1与TRP 2调度的时域资源相同,频域资源不同且完全不交叠。两个TRP进行FDM传输,相当于每个TRP调度一半的频域资源,因此存在一个3分贝(dB)的功率提升(power boost),这便是FDM模式的主要增益来源。
FDM模式可以分为基于单码字的FDM模式和基于多码字的FDM模式,基于单码字的FDM模式即为基于一个码字的单冗余版本的FDM模式,基于多码字的FDM模式即为基于多个码字的多冗余版本的FDM模式。
为了便于区分,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基于单码字的FDM模式称为第一FDM模式,将基于多码字的FDM模式称为第二FDM模式。基于单码字的FDM模式也可以称为scheme2a等,基于多码字的FDM模式也可以称为scheme 2b等。
对于第一FDM模式,可参见图4b所示的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的简化示意图。图4b中,TRP 1和TRP 2共同传输一个传输块,TRP 1或TRP 2可对该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处理。该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的处理,基于单冗余版本获得一个CW。之后,该CW在层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一个或两个数据传输层。之后,在天线端口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一个或两个天线端口。若在层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一个数据传输层,那么在天线端口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一个天线端口;若在层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两个数据传输层,那么在天线端口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两个天线端口。之后,在资源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两部分完全不交叠的频域资源上,获得PDSCH 1和PDSCH 2。其中,PDSCH1携带该传输块的一半信息比特,PDSCH 2携带该传输块的另一半信息比特。
对于第二FDM模式,可参见图4c所示的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的简化示意图。图4c中,TRP 1和TRP 2分别传输一个完全相同的传输块,一个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的处理,基于冗余版本0获得一个CW,另一个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的处理,基于冗余版本1获得另一个CW,这两个CW的冗余版本不同。之后,这两个CW在层映射过程中映射到相同的数据传输层。之后,在天线端口映射过程中,映射到相同的天线端口,例如端口0。之后,在资源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两部分完全不交叠的频域资源上,获得PDSCH1和PDSCH 2。其中,PDSCH 1与PDSCH 2均携带同一个传输块的信息比特,但是添加了不同的冗余比特,终端设备可以进行信息的软比特合并,得到合并增益。
3、时分复用模式
TDM模式,为时域上的重复传输模式,指的是多个TRP分别传输一个传输块,不同TRP传输调度的时域资源不同且完全不交叠,频域资源相同。TDM模式中,多个TRP在传输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TDM模式利用信道在时间上的低相关性以提高传输的鲁棒性。
TDM模式可分为时隙单元内的TDM模式和时隙单元间的TDM模式,时隙单元可以是slot或微时隙(mini-slot),一个slot可以包括14个符号,未来也可以设计成包括其他数量的符号数,一个mini-slot包括的符号数小于slot包括的符号数,例如一个mini-slot可以包括2个、6个或7个符号。符号可以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符号、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的正交频分复用(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 spread spectru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DFT-S-OFDM)符号等。
为了便于区分,本申请实施例将时隙单元内的TDM模式称为第一TDM模式,将时隙单元间的TDM模式称为第二TDM模式。时隙单元内的TDM模式也可以称为scheme 3、或基于mini-slot的TDM模式等,时隙单元间的TDM模式也可以称为scheme 4、基于slot的TDM模式或跨时隙单元的TDM模式等。
示例性的,可参见图5a,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的传输示例图。图5a中,TRP 1与TRP2调度的频域资源相同,时域资源均位于slot n内且完全不交叠。
示例性的,可参见图5b,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的传输示例图。图5b中,TRP 1与TRP2调度的频域资源相同,TRP 1调度的时域资源的位置位于slot n,TRP 2调度的时域资源的位置位于slot n+1,不同且完全不交叠。
可参见图5c,为时分复用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的简化示意图。图5c中,TRP 1和TRP 2分别传输一个完全相同的传输块,一个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的处理,基于冗余版本获得一个CW,另一个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的处理,基于冗余版本获得另一个CW,这两个CW的冗余版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图5c中以不同为例。在层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一个或多个数据传输层,在天线端口映射过程中,映射到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最后,在资源映射过程中,两个PDSCH映射到相同的频域资源上,但是分时传输,因此PDSCH1和PDSCH 2的时域资源不同。
TDM模式除了包括第一TDM模式和第二TDM模式外,还可以包括第一TDM模式和第二TDM模式组合的传输模式,该组合传输模式中,PDSCH的重复传输同时占用slot内和slot间的符号。换句话说,该PDSCH既在slot内的重复传输,又在slot间的重复传输。示例性的,假设PDSCH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为两个连续的符号,TRP 1和TRP 2在一次重复传输过程中,PDSCH占用的时域资源可包括slot n内的第三个、第四个、第九个和第十个符号,以及slotn+1内的第三个、第四个、第九个和第十个符号。其中,slot n内的第三个和第四个符号上的PDSCH与slot n内的第九个和第十个符号上的PDSCH是slot内的重复,slot n内的第三个和第四个符号上的PDSCH与slot n+1内的第三个和第四个符号上的PDSCH是slot间的重复。
上述几种传输模式的物理层处理流程中,天线端口的索引与DMRS端口的索引的关系为:天线端口的索引=DMRS端口的索引+100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传输模式的名称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上述几种传输模式还可以用其他名称来表示,只要描述上述几种传输模式的技术本质或原理相同或相似,则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确定某一种或多种传输模式之后,会执行特定的行为或者对部分参数或参数域进行不同于现有技术的解读。因此,终端设备执行下述行为或者解读时,也可以视为终端设备确定相应的传输模式。换句话说,终端设备确定传输模式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执行相应的操作或者对参数或参数域进行解读来体现的。
SDM模式:终端设备会将不同的TCI状态映射到不同DMRS端口对应的不同CDM组,例如可以按照CDM组标识的递增进行一一映射;这一操作隐示终端设备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
第一FDM模式:终端设备将不同的TCI状态映射至不同的频域资源。与此同时,终端设备会进行下列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
1、读取DCI中的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域的值,例如,可以按照Rel-15所述方式进行读取;
2、根据RV表获取相应的RV版本,不同的频域资源上承载的数据均使用同一个RV版本,例如,可以使用Rel-15中RV表,其中一个RV表如下表0-1所示。
表0-1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141
以上任一种或多种操作隐示终端设备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
第二FDM模式:终端设备将不同的TCI状态映射至不同的频域资源。与此同时,终端设备会进行下列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
1、根据RV表获取RV版本,所述RV表的特性为每个输入(entry)可以指示多于一个RV版本,此时终端设备会将不同的冗余版本关联的不同的TCI状态。RV表如下表0-2与表0-3所示,其中的值(value)为RV{0,2,3,1}中的一个,顺序可以调换,示例性的,在终端设备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确定为第二FDM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会根据DCI中RV域的取值从RV表中得到多于一个RV版本(如0,2),此时终端设备会将RV0,RV2分别关联至第一个与第二个TCI状态,并且执行后续的操作,例如所述TCI状态映射的不同频域资源上承载数据进行软合并等。
表0-2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151
表0-3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152
/>
2、读取DCI中的Redundancy version域的值并执行额外的行为。例如,从RV域中得到的RV版本只用于指示其中一个PDSCH(或其映射的频域资源上承载的数据)的RV版本(类似于Rel-15),另外一个PDSCH的RV版本默认为RV0,此时终端设备会将所述2个RV版本分别关联至第一个与第二个TCI状态,并且执行后续的操作,例如所述TCI状态映射的不同频域资源上承载数据进行软合并等。
3、使用一个不同于Rel-15中RV域的新RV域,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直接从新的RV域中得到多于一个RV版本,并且将多于一个RV版本分别关联多于一个TCI状态,然后执行后续操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任一种或多种操作隐示终端设备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
第一TDM模式:终端设备将不同的TCI状态映射至不同的时域资源。与此同时,终端设备会进行下列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
1、限定所述终端设备只能在当前slot内进行PDSCH传输。
2、所述终端设备在当前slot内进行X次PDSCH传输,X可以为2或者4,此时终端设备会将所述不同的TCI状态依次映射到X个不同的时域资源,具体映射方式可以为一一对应或者循环映射,例如X=2,2个PDSCH关联的TCI状态分别为{TCI state#1,TCI state#2};X=4,4个PDSCH关联的TCI状态分别为{TCI state#1,TCI state#2,TCI state#1,TCI state#2}。
3、终端设备通过对特定域或参数的读取,例如表示重复次数或者时域资源分配的域,得到时域重复次数A,并且将所述不同的TCI状态依次映射到A个不同的时域资源。
以上任一种或多种操作隐示终端设备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
第二TDM模式:终端设备将不同的TCI状态映射至不同的时域资源。与此同时,终端设备会进行下列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
1、限定终端设备只能在连续N个slot内进行PDSCH传输;
2、终端设备通过对特定域或参数的读取,例如表示重复次数或者时域资源分配的域,得到时域重复次数B,并且将所述不同的TCI状态依次映射到B个连续的slot,可以存在多种映射方式,例如与第一TDM模式中映射方式相同,在此不做限定。
3、终端设备读取Rel-15中表示时域重复传输次数的RRC信令pdsch-AggregationFactor,或者功能相似的高层信令,并且将所述不同的TCI状态依次映射到pdsch-AggregationFactor个连续的slot,映射方式不做限定。以上任一种或多种操作隐示终端设备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
(2)传输配置指示(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TCI)
TCI,动态控制信令中的一个指示域,指示的内容为每次数据传输过程的TCI状态(state)。其中,动态控制信令可以是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
TCI状态为DCI中用于指示PDSCH天线端口准共址(quasi co location,QCL)的字段,用于在一个或两个下行参考信号和PDSCH的DMRS之间配置准共址关系,可以理解为此次PDSCH传输过程的信道特性。从而,终端设备能够基于该TCI状态,获知所接收到的PDSCH的信道大尺度参数关系的指示信息,进而基于信道估计,解调出PDSCH上传输的数据。在多站协作传输场景中,对于终端设备而言,不同TRP在PDSCH传输过程中具有不同的TCI state。
根据TCI状态的数量可以区分单站传输场景和多站传输场景。TCI状态是用于指示PDSCH的信道大尺度参数的指示信息,因此多站传输场景的最大特性为存在信道条件完全不同的多个TRP,因此可以利用信道的分集增益,那么在存在多个TCI状态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
(3)准共址
QCL关系用于表示多个资源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通信特征。例如,如果两个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关系,那么一个天线端口传送一个信号的信道大尺度特性可以从另一个天线端口传送一个信号的信道大尺度特性推断出来。具有QCL关系的天线端口对应的信号中具有相同的参数,或者,一个天线端口的参数可用于确定与该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的另一个天线端口的参数,或者,两个天线端口具有相同的参数,或者,两个天线端口间的参数差小于某预设值。其中,所述参数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信道大尺度参数:时延扩展(delay spread),多普勒扩展(Doppler spread),多普勒频移(Dopplershift),平均时延(average delay),平均增益,空间接收参数(spatial Rx parameters)。其中,空间接收参数可以包括发射角(Angle of arrival,AOA)、主发射角(Dominant AoA)、平均到达角(Average AoA)、到达角(Angle of departure,AOD)、信道相关矩阵,到达角的功率角度扩展谱,平均触发角(Average AoD)、出发角的功率角度扩展谱、发射信道相关性、接收信道相关性、发射波束成型、接收波束成型、空间信道相关性、空间滤波器,或,空间滤波参数,或,空间接收参数等中的一项或多项。
图3a、图4a以及图5a中,TRP 1与TRP 2向终端设备发送的QCL不同,终端设备根据不同的QCL可知数据来自不同的TRP,进而终端设备可根据多个QCL确定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
(4)CDM组
CDM组也可以描述为CDM天线端口组。CDM组内的多个天线端口可以占据相同的时频资源,但使用不同的码域资源。终端设备假设一个CDM组内的DMRS端口是具有QCL关系的,也即一个CDM组中的DMRS端口的信道条件特征类似,可以理解为来自同一TRP,还可以认为同一CDM组内的天线端口传输的数据能够被同时接收。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TRP的DMRS端口通常被认为是不具有QCL关系的,即非QCL(non-QCL)。
DMRS CDM组,也可以描述为DMRS的CDM天线端口组,用于表示DMRS传输的DMRS端口所属的CDM组。
基于图1或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介绍过程中,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交互的信息或数据的名称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请参见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流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步骤6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指示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配置指示信息。
其中,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或TCI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网络设备可为终端设备配置DMRS指示信息,并向终端设备发送DMRS指示信息。网络设备可通过动态控制信令向终端设备DMRS指示信息,动态控制信令可以是DCI,即DMRS指示信息可携带在DCI中。
DMRS指示信息可以一个值(value),或者为索引(index),用于作为DMRS表(table)的输入(entry),以便查找DMRS表中与该value值对应的DMRS参数。示例性的,下表1为版本(Release)15中的一种DMRS表,该DMRS表为DMRS类型(type)=1,1符号的DMRS表。该DMRS表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表1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171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181
表1对于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而言均可知。换句话说,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上均配置了DMRS表。终端设备可通过查表获得某个value对应的两个DMRS参数,这两个DMRS参数为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和DMRS端口。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即未承载数据的DMRSCDM组的数量(number of DMRS CDM group(s)without data),用于进行速率匹配。DMRS端口(DMRS port)用于通知终端设备使用的DMRS端口与CDM组。表1中,DMRS端口包括[0]、[1]、[2]和[3]四种端口标识,其中,DMRS port[0]和DMRS port[1]属于CDM组{0},即CDM组{0}包括DMRS port[0]和DMRS port[1];DMRS port[2]和DMRS port[3]属于CDM组{1},即CDM组{1}包括DMRS port[2]和DMRS port[3]。
例如,DMRS指示信息指示的value为2,终端设备可查表获得未承载数据的CDM组为1组,以及DMRS port为[0]和[1],这两个DMRS端口属于CDM组{0}。再例如,DMRS指示信息指示的value为11,终端设备可查表获得未承载数据的CDM组为2组,DMRS port为[0]和[2],这两个DMRS端口分别属于CDM组{0}和CDM组{1}。
DMRS指示信息可以直接指示DMRS表中的一个value,进而间接指示该value对应的DMRS端口标识,或间接指示该value对应的CDM组,或间接指示该value对应的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和DMRS端口标识。可以理解的是,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或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的情况下,DMRS指示信息可用于区分SDM模式和FDM模式。该种方式,鉴于SDM模式和FDM模式的物理层处理特性,根据DMRS端口标识进行区分。基于物理层处理流程,SDM模式下的传输至少使用2个DMRS端口,并且这些DMRS端口来自不同的CDM组;而FDM模式下的传输使用一个或多个DMRS端口,且限制在最大秩(rank)为2的情况下传输,因此根据DMRS端口标识区分SDM模式和FDM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情况下,DMRS指示信息可用于区分SDM模式、FDM模式以及第一TDM模式。该种方式,可确定出表1各个value对应的传输模式。
网络设备可为终端设备配置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并向终端设备发送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网络设备可通过高层信令向终端设备发送重复传输指示信息,高层信令例如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即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携带在RRC信令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的方式中,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方式一,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用于表示时域上的重复次数,可以是聚合因子(AggregationFactor)。AggregationFactor可用于终端设备区分TDM模式与其他传输模式。方式二,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以是PDSCH聚合因子(pdsch-AggregationFactor),pdsch-AggregationFactor的取值可以为2、4或8,用于表示在pdsch-AggregationFactor个连续的slot上重复传输。pdsch-AggregationFactor可用于终端设备区分第二TDM模式与其他传输模式。可选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用于区分第一FDM模式和第二FDM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表示为微时隙聚合因子(MiniSlotAggregationFactor),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表示为时隙聚合因子(SlotAggregationFactor)。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用于区分TDM模式和其他传输模式,在确定为TDM模式的情况下,还可用于进一步区分第一TDM模式和第二TDM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该种情况下,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表示为{a,b,c},例如a表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b表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c表示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该种方式中,终端设备可根据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和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
网络设备可为终端设备配置TCI信息,并向终端设备发送TCI信息。网络设备可通过动态控制信令向终端设备DMRS指示信息,动态控制信令可以是DCI,即DMRS指示信息可携带在DCI中。在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TCI信息和DMRS信息的情况下,网络设备可通过同一DCI向终端设备发送TCI信息和DMRS指示信息,也可通过不同DCI向终端设备发送TCI信息和DMRS指示信息。
TCI信息用于指示传输过程的TCI状态。TCI信息可以是TCI码点(codepoint),一个TCI codepoint对应一个或多个TCI状态。在多站传输的情况下,一个TCI codepoint可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TCI状态。若TCI信息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TCI状态,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
步骤602,终端设备根据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
终端设备在根据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之前,可先确定当前传输场景是否为多站传输场景,在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根据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根据TCI信息所指示的TCI状态的数量来确定当前传输场景是否为多站传输场景,若TCI状态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个,那么可确定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终端设备可根据接收的QCL来确定当前传输场景是否为多站传输场景,若接收到多个不同的QCL,那么可确定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
终端设备获取配置指示信息,根据获取到的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下面将根据配置指示信息的不同,通过如下几个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确定传输模式进行介绍。
实施例一,配置指示信息为重复传输指示信息。
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或用于指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或用于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对于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情况:
方式一,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用于表示时域上的重复次数,可以是AggregationFactor。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若终端设备获取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表明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了时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TDM模式。若终端设备未获取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表明网络设备未为终端设备配置时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FDM模式或SDM模式与FDM模式的组合模式。对于终端设备未获取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情况,终端设备可根据实施例二中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区分SDM模式和FDM模式。
方式二,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以是pdsch-AggregationFactor,表示在pdsch-AggregationFactor个连续的slot上传输。例如,pdsch-AggregationFactor为4,那么表示在4个连续的slot上重复传输。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获取到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即时隙单元间的TDM模式。终端设备未获取到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SDM模式或FDM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对于终端设备未获取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情况,终端设备可根据实施例三中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区分第一TDM模式、SDM模式和FDM模式。
对于上述方式一,终端设备在确定出TDM模式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区分是第一TDM模式还是第二TDM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若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例如,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表示为MiniSlotAggregationFactor,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可表示为SlotAggregationFactor。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第一TDM模式,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中可以包括第一TDM模式的特有参数,进而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例如,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包括偏移信息(offset),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反之,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其中,偏移信息可表示多个PDSCH的时域位置的偏移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但是并未指示该重复传输次数是slot内的还是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终端设备可通过其他信息来确定。示例性的,其他信息为携带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的RRC信令中的某个特征比特位,例如该比特位设置为“0”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为slot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该比特位设置为“1”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为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再例如,该比特位设置为“0”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为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该比特设置为“1”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为slot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示例性的,其他信息为额外的RRC信令{mini-slot,slot},额外的RRC信令指的是另外一条RRC信令,不同于携带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的RRC信令。额外的RRC信令{mini-slot,slot}指示该重复传输次数是slot内的还是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例如{1,0}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为slot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0,1}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为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再例如,{1,0}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为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0,1}表示重复传输次数为slot内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对于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情况:
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若终端设备未获取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即网络设备未为终端设备配置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FDM模式或SDM模式与FDM模式的组合模式。终端设备获取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但是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和所述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均为第一预设值,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FDM模式或SDM模式与FDM模式的组合模式。若终端设备获取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且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或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中一个或多个大于第一预设值,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TDM模式。
终端设备在确定出TDM模式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区分是第一TDM模式还是第二TDM模式。若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数值为第一预设值,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大于第一预设值,那么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二TDM模式;若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第一预设值,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大于第一预设值,那么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TDM模式;若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均大于第一预设值,那么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TDM模式与第二TDM模式的组合模式。其中,第一预设值可以为1。
对于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情况,可通过下表2表示,表2中以第一预设值为1,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表示MiniSlotAggregationFactor,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表示为SlotAggregationFactor为例。
表2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211
表2中的未配置,表示网络设备未为终端设备配置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终端设备未获取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表2中“>1”的具体数值可表示重复次数,例如MiniSlotAggregationFactor为4,表示在一个slot内重复传输4次;再例如SlotAggregationFactor为4,表示在4个连续的slot上重复传输。
可选的,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也可以表示为{x,y}。示例性的,x表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在slot内的重复传输次数;y表示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在y个连续的slot上重复传输。若x>1,y=1,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传输模式;若x=1,y>1,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传输模式。
对于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情况:
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通过{a,b,c}来表示,例如a表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即在频域上的重复传输次数;b表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即在时域上slot内的重复传输次数;c表示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即在时域上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若在时域上或频域上不存在重复传输,那么a、b和c的取值可为0或1,本申请实施例以1为例。
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示例性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x,1,1},x为大于1的整数,例如x=2,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示例性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1,x},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示例性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x,1},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
实施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一,终端设备根据获取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确实出传输模式为TDM模式,无需额外的指示信息进行指示。
实施例二,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DMRS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
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获取到DMRS指示信息,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DMRS端口标识,即根据所指示的value查DMRS表可获得DMRS端口标识,根据DMRS端口标识确定传输模式。该种情况下,终端设备根据DMRS端口标识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还是SDM模式。
终端设备可采用如下四种方式根据DMRS端口标识确定传输模式。
方式一,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其中,第二预设值可以为1,表示1个CDM组;第三预设值可以为2,表示2个CDM组。例如,表1中value为9时,DMRS端口标识为[0,1,2],对应两个CDM组,即对于CDM组{0}和CDM组{1},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同理value为10或11时,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再例如,表1中value为7时,DMRS端口标识为[0,1],对应一个CDM组,即对于CDM组{0},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
方式二,若DMRS端口标识属于同一个CDM组,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反之,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空SDM模式。例如,表1中value为7时,DMRS端口标识为[0,1],属于同一个CDM组,即属于CDM组{0},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再例如,表1中value为9时,DMRS端口标识为[0,1,2],属于两个CDM组,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
方式三,若DMRS端口标识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反之,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其中,第二预设值可以为一个。例如,表1中value为4时,DMRS端口标识为一个,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再例如,表1中value为9时,DMRS端口标识为三个,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
方式四,若DMRS端口标识属于预设标识,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反之,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其中,预设标识可以是[0],[1]或[0,1]。例如,表1中value为1、2或7时,DMRS端口标识属于预设标识,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再例如,表1中value为9、10或11时,DMRS端口标识除了包括预设标识外,还包括其他标识,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
上述四种根据DMRS端口标识确定传输模式的方式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CDM组的数量,根据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若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例如为1个CDM组),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若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例如为两个CDM组),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该方式与上述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方式一根据value确定DMRS端口标识,根据端口标识确定CDM组的数量,而该方式直接根据value确定CDM组的数量。
终端设备确定出FDM模式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区分是第一FDM模式还是第二FDM模式。终端设备获取频域重复传输参数,在获取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的情况下,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若未获取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其中,频域重复传输参数可与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一同携带在RRC信令中,即RRC信令携带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频域重复传输参数,或RRC信令携带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该RRC信令中的其他信息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也可以通过额外的RRC信令进行指示,例如RRC信令1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RRC信令2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二,对于DMRS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的情况,终端设备根据表1中的第三列确定传输模式。
实施例三,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
终端设备根据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第一时分复用模式;若确定出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根据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或第二频分复用模式。
示例性的,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为两个,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为一个,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为一个,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端口组为一个,未承载数据的CDM的组的数量为两个,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在确定出传输模式为FDM模式的情况下,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为第一标识,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为第二标识,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例如,CDM组的组标识为{0},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CDM组的组标识为{1},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再例如,CDM组的组标识为{1},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CDM组的组标识为{0},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
基于上述示例,可确定表1中各个value对应的传输模式,具体可参见下表3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231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241
表3中,CDM组的组标识为{0},对应的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CDM组的组标识为{1},对应的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表3中,每一种传输方式均会有对应的DMRS tableentry,例如使用{2,7,8,11}四个entry便能区分第一TDM模式、第一FDM模式、第二FDM模式和SDM模式。
基于表3,若网络设备采用的传输模式为SDM模式,那么网络设备可通过配置DMRStype=1,1符号的DMRS table的索引(index)为9、10或11中的一个,即DMRS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表3的value 9,隐式告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模式为SDM模式。再例如,若网络设备采用的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那么网络设备可通过配置该DMRS表的索引为{3,4,7}中的一个,隐式告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三,对于DMRS用于指示DMRS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情况,终端设备根据表1中的第二列和第三列确定传输模式。
实施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终端设备根据获取的DMRS指示信息区分SDM模式和FDM模式,无需额外的指示信息进行指示。
实施例三-1
本实施例三-1中,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组标识、CDM组的数量、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用来区分不同的传输模式。本文的CDM组的组标识,表示的是可以是承载数据的CDM组,与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相互区分。如前所述,传输模式分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时分复用模式等等,本文中称为不同的传输模式。另外,每一种传输模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子模式;例如频分复用模式可以分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和第二频分复用模式;时分复用模式可以分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和第二时分复用模式,本文中称为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对于不同的传输模式,或同一传输模式的子模式,本实施例可以基于以下规则之一,或者两种以上规则的组合进行区分:
1)不同的所述DMRS端口标识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2)不同的CDM组的组标识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CDM组的组标识可以是直接指示的,也可以是通过DMRS端口标识属于不同的CDM组,间接得到的CDM组的组标识。
3)不同的CDM组的数量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CDM组的数量可以是直接指示的,也可以是通过DMRS端口标识属于不同的CDM组,间接得到的CDM组的数量。
4)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不同数量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5)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不同标识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上述规则的组合,可以是:
6)CDM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7)CDM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8)CDM组的数量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9)CDM组的数量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标识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10)CDM组的数量和DMRS端口标识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11)CDM组的组标识和DMRS端口标识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12)CDM组的数量和CDM组的组标识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13)CDM组的组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组标识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14)CDM组的组标识和所述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以上仅为例举,还可以能有其他的组合方式,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上述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组标识、CDM组的数量、未承载数据的CDM的标识、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可以用DMRS指示信息来直接或者间接指示,换句话说,只要能指示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组标识、CDM组的数量、未承载数据的CDM的标识、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信息,可以称为DMRS指示信息。直接指示是用DMRS指示信息直接指示某一种参数,间接指示是通过某一种参数,可以获得另一种参数。例如,DMRS指示信息指示DMRS端口标识,根据DMRS端口标识也可以获得CDM组的组标识或CDM组的数量。
在一种实现中,DMRS指示信息通过DMRS table输入(entry)表示。这里的DMRStable entry也可以称为DMRS table的索引(index)或值(value)。
因此,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利用DMRS指示信息对应的不同值,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或者,利用DMRS指示信息的不同值,和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组标识、CDM组的数量、未承载数据的CDM的标识、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中的任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来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对应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
其中,DMRS指示信息对应的值,通常会有一部分预留值还未用于指示对应的指示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组标识、CDM组的数量、未承载数据的CDM的标识、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但不排除将来会被使用,这部分现阶段未使用但将来可能被使用的预留值,以及将来可能增加的用来指示DMRS配置信息的一些值,本实施例中称为预定义的值。
终端设备根据DMRS指示信息指示的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组标识,CDM组的数量,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一种或多种,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的一种或多种。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现方式,说明根据前述例举的1)~5)条规则以区分不同的传输模式,或区分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未能穷举所有可能的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所阐述的规则和例举的实现方式,可以得到等同的实现方式。
对于规则3)CDM组的不同数量,或者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不同数量,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
其中,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为两个,默认对应的传输模式为SDM模式;例如表3-1中,值(value)为9、10、11对应的DMRS端口标识分别为[0-2],[0-3],[0,2],按照前述的DMRS port[0]和DMRS port[1]属于CDM组{0},DMRS port[2]和DMRS port[3]属于CDM组{1},这三组DMRS端口标识均属于CDM组{0}和CDM组{1},也即对应CDM组的个数为两个。网络设备可以根据CDM组为两个与传输模式为SDM模式的对应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DMRS指示信息,也即value为9,或10,或11中的一个或多个,以指示终端设备SDM模式,终端设备收到value为9,10,11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以判断当前的传输模式为SDM模式。
这里仅以CDM组为两个对应SDM模式进行举例,CDM组为两个的时候,也可以表示其他的传输模式,例如eMBB模式。因此,对于SDM模式/eMBB的value(table 3-1中的value 9,10,11),由于两种传输模式的物理流程相同,网络设备可通过配置该DMRS配置信息表的value为{9,10,11}中的一个,隐式告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模式为多站URLLC SDM传输模式,或者是多站eMBB传输模式。
若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为一个,默认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除SDM模式之外的其他模式,可以利用规则8)、规则9)、规则10)和规则12)中的任一种或组合对不同的传输模式,或者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进行区分。例如:
CDM组为一个,可以根据DMRS端口标识,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这三个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的组合,来区分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上述四种传输模式相当于没有区别,即如果出现N种不同的上述参数组合,上述四种传输模式可以任意对应其中一种参数组合,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的,在CDM组为一个的情况下,根据CDM组的组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组合,对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模式进行区分。对于表1,即目前版本(Release)15中DMRS type=1,1符号的DMRS表格来说,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有{1,2}两种取值,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有{0,1}两种取值,即DMRS port[0]和DMRS port[1]属于CDM组{0},DMRS port[2]和DMRS port[3]属于CDM组{1},表1中,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和DMRS端口标识所属的CDM组的组标识之间,共有[1 0],[2 0],[2 1]三种组合,此时相当于上述四种传输模式可以任意对应上述三种组合,余下的一种传输模式需要额外的参数进行区分,或者使用预定义的值(例如预留(reserved)的值,或者可能会增加的值)进行区分。
基于上述示例,可确定表1中各个value对应的传输模式,具体可参见下表3-1所示。对于表1,上述四种传输模式可能的分配共有C3 4 A3 3=24种情况,下表仅举出其中的4种情况作为示例,其他例子与之类似。
表3-1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271
表3-1续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272
首先对表3-1中的内容进行说明:
1、相同的一个或多个传输模式可能对应不同的DMRS table中的value。对于一个传输模式对应不同的DMRS table的value(例如传输模式情景1中的value为3,4,7),换句话说,不同的DMRS table value可以对应相同的传输模式。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可通过向终端设备指示DMRS type=1,1符号的DMRS table的value为{3,4,7}中的至少一个,例如指示表3-1的value 3或value 4或value7,或者指示value3和value4,或者指示value4和value7,或者指示value3和value7,或者指示value3和value4和value7,隐式告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本申请不限制上述entry均指示表3-1中示例的传输模式,上述的value预留给其他传输模式,例如单站传输。
2、对于多个DMRS指示信息对应相同的多个传输模式的情况,例如传输模式情景1中的value{0,1,2},由于DMRS table value的数量限制,上述value对应第一TDM模式或第二TDM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传输模式的进一步区分存在如下几种方式:
(1)引入额外DMRS参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不同DMRS端口标识对上述value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例如,第一个DMRS端口标识对应第一TDM模式,第二个DMRS端口标识对应第二TDM模式,即value 0对应第一TDM模式,value 1对应第二TDM模式,如此一来,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DMRS指示信息,即相应的value,终端设备即可根据收到的value,区分第一TDM模式和第二TDM模式。对于传输模式情景2,value0,value1,value2对应第一FDM模式或第二FDM模式,二者也可以通过不同的DMRS端口标识进行区分,与区分第一TDM模式和第二TDM模式是相同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2)使用其他的参数或信令进行区分。首先,可以使用RRC信令,对于上述情景中需要区分的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例如,对第一TDM模式和第二TDM模式,或者第一FDM模式和第二FDM模式进行区分。例如RRC信令:TransmissionScheme ENUMERATED{2a,2b},或者TransmissionScheme ENUMERATED{3,4};其次,也可以根据是否配置某传输模式的特有参数或者执行了某传输模式的特有动作来进行区分,例如,对于第一TDM模式和第二TDM模式,如果配置了RRC信令表示时域上的重复次数(类似于Rel-15中的pdsch-AggregationFactor),则在多站情况下当前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如果在RRC IE(information element)pdsch-TimeDomainAllocationList中配置了额外的参数,如多个startSymbolAndLength,或增加额外的RRC参数RepetitionTimes,则当前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类似的,对于第一FDM模式和第二FDM模式,如果配置了多个RV版本,或者终端设备侧执行软合并的相关动作,或者上报的软合并的能力,则当前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反之则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其他的区分方法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也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3)使用DMRS指示信息的预定义的值对应区分传输模式,例如利用预留(reserved)值或者新增加的值,或者甚至利用已用来指示DMRS配置信息但是还未用来指示某一种传输模式的已用值区分其余的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情景1中,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预留值来指示第一或第二TDM模式,从而可以使用DMRS table进行全部多站eMBB与多站URLLC传输模式的区分。
表3-1中给出了使用上述指示方法的四种典型场景。网络设备通过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区分FDM和TDM两类传输模式,数量{1}和{2}分别对应FDM和TDM模式,例如数量{1}对应TDM模式,数量{2}对应FDM模式,这种记为传输模式情景1;再如,数量{1}对应FDM模式,数量{2}对应TDM模式,这种记为传输模式情景2;同时通过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区分第一与第二FDM模式,例如,value为3,4,5,6,7,8对应的DMRS端口分别为[0],[1],[2],[3],[0,1],[2,3],即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分别为{0},{0},{1},{1},{0},{1},则对应的FDM模式分别为第一FDM模式,第一FDM模式,第二FDM模式,第二FDM模式,第一FDM模式,第二FDM模式;也即,value3,4,5,6,7,8分别对应第一FDM模式,第一FDM模式,第二FDM模式,第二FDM模式,第一FDM模式,第二FDM模式。基于此,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指示不同的value值,终端设备根据该value值,即可区分第一FDM模式还是第二FDM模式。对于情景2,value3,4,5,6,7,8分别对应第一TDM模式,第一TDM模式,第二TDM模式,第二TDM模式,第一TDM模式,第二TDM模式。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指示不同的value以指示第一TDM模式或第二TDM模式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对于value0,value1,value2对应的第一或第二TDM模式(情景1),而且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均为1的情况,可以利用表3-1说明2中的三种方式对第一或第二TDM模式进行区分。情景2中,value0,value1,value2对应的第一或第二FDM模式与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表3-1续,对于情景3,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区分FDM和TDM两类传输模式,即CDM组{0}对应FDM模式,CDM组{1}对应TDM模式,反之亦可,即CDM组{0}对应TDM模式,CDM组{1}对应FDM模式;情景3同时通过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区分第一与第二FDM模式,或者第一与第二TDM模式。例如,value为0,1,2,3,4对应的DMRS端口分别为[0],[1],[0,1],[0],[1]这五种情况均对应CDM组{0},CDM组{0}对应FDM模式,同时value为0,1,2对应的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为{1},对应第一FDM模式;value为3,4对应的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为{2},对应第二FDM模式。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相应的value,例如value为0,1,2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即可确定对应的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发送value为3或4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即可确定对应的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
对于情景4,同样使用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区分FDM和TDM两类传输模式,即CDM组{0}对应FDM模式,CDM组{1}对应TDM模式,反之亦可,即CDM组{0}对应TDM模式,CDM组{1}对应FDM模式;但是,可以不需要通过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对FDM与TDM的子模式进行区分,即FDM与TDM模式均可以使用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为{2},其中,第一与第二FDM模式均可能对应3个value(包含value 3,4,7),第一与第二TDM模式均可能对应3个value(包含value 5,6,8),反之亦可;此时,第一与第二FDM模式,或者第一与第二TDM模式,均可以利用表3-1说明2中的三种方式进行区分,在此不再赘述。
或者,在此种方式的基础上,对应的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为{1}的value(在此表中为value 0,1,2)也可以只分配给TDM模式或者FDM模式其中的一种,即,在表3-1中,FDM模式可能对应6个value(包含value 0,1,2),而TDM模式可能对应3个value,或者,TDM模式可能对应6个value(包含value 0,1,2),而FDM模式可能对应3个value。进一步的,在这种两种模式对应value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DMRS指示信息的预定义的值对应value数量较少的模式,例如利用预留(reserved)值,使得FDM与TDM模式的对应value数量数量相同。示例性的,FDM模式可能对应6个value(包含value0,1,2,3,4,7),而TDM模式也可能对应6个value(包含value 5,6,8,12,13,14);或者,TDM模式可能对应6个value(包含value 0,1,2,3,4,7),而FDM模式也可能对应6个value(包含value 5,6,8,12,13,14)。
同样的对于第一与第二FDM模式或者第一与第二TDM模式,均可以利用表3-1说明2中的三种方式进行区分,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的,在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为一个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DMRS端口标识与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对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模式进行区分,即对于每个给定的CDM组,不同的DMRS端口标识可以用来指示不同的传输模式。
表3-2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301
表3-2中给出了使用上述指示方法的两种典型场景。对于情景1,通过DMRS端口标识区分FDM和TDM两类传输模式,即每个CDM组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DMRS端口标识分别对应TDM模式与FDM模式;同时通过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区分第一与第二FDM模式,或者第一与第二TDM模式。例如,DMRS端口标识为[0],它属于CDM组{0}中的第一个DMRS端口标识,用它表示第一TDM模式;DMRS端口标识为[1],它属于CDM组{0}中的第二个DMRS端口标识,用它表示第一FDM模式;DMRS端口标识为[2],它属于CDM组{1}中的第一个DMRS端口标识,用它表示第二TDM模式;DMRS端口标识为[3],它属于CDM组{1}中的第二个DMRS端口标识,用它表示第二FDM模式。如此,value0,1,3,4,5,6分别对应第一TDM模式,第一FDM模式,第一TDM模式,第一FDM模式,第二TDM模式,第二FDM模式。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指示不同的value值,即可指示终端设备传输模式。终端设备收到不同的value,也可以确定传输模式。这里,每个CDM组中的第一个端口标识对应TDM模式,第二个DMRS端口标识对应FDM模式仅为举例,还可以采用每个CDM组中的第一个端口标识对应FDM模式,第二个DMRS端口标识对应TDM模式的方式。
对于情景2,通过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区分FDM和TDM两类传输模式,即CDM组{0}对应FDM模式,CDM组{1}对应TDM模式;同时通过DMRS端口标识区分第一与第二FDM模式,或者第一与第二TDM模式。例如,DMRS端口标识为[0],它属于CDM组{0},用它表示第一FDM模式;DMRS端口标识为[1],它属于CDM组{0},用它表示第二FDM模式;DMRS端口标识为[2],它属于CDM组{1},用它表示第一TDM模式;DMRS端口标识为[3],它属于CDM组{1},用它表示第二TDM模式。
如此,value为0,1,3,4,5,6分别对应第一FDM模式,第二FDM模式,第一FDM模式,第二FDM模式,第一TDM模式,第二TDM模式。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指示不同的value值,即可指示终端设备传输模式。终端设备收到不同的value值,也可以确定传输模式。这里,CDM组{0}对应FDM模式,CDM组{1}对应TDM模式仅为举例,还可以采用CDM组{0}对应TDM模式,CDM组{1}对应FDM模式。DMRS端口标识为0表示第一FDM模式,DMRS标识为1表示第二FDM模式仅为举例,还可以采用DMRS端口标识为1表示第一FDM模式,DMRS标识为0表示第二FDM模式的方式;DMRS端口标识为2表示第一TDM模式,DMRS标识为3表示第二TDM模式仅为举例,还可以采用DMRS端口标识为3表示第一TDM模式,DMRS标识为2表示第二TDM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针对value2,value7,value8对应的DMRS端口的标识为2种传输模式的情况,则需要利用可以利用表3-1说明2中的三种方式进行区分,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实施例三-1,通过DMRS端口标识,CDM组的数量、CDM组的组标识、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一种或多种,通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的一种或多种。
另外,对于目前版本(Release)15中除了表1之外的其他DMRS表格,或者可能在之后的版本(Release)中出现的新DMRS表格,本实施例中的规则同样适用,区别在于对于除了表1的其他表格,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述不同参数的组合的数量可能会变化,但是网络设备仍然可以按照上述规则对空分复用模式,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模式进行区分。
示例性的,对于表3-3,即目前版本(Release)15中type=2,1符号的DMRS table,终端设备仍可以根据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的组合对第一频分复用模式、第二频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模式进行区分。
表3-3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311
/>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321
示例性的,表3-3中给出了2种典型的传输模式区分场景。对于场景1,不同的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用于区分FDM和TDM两类传输模式,数量{2}和{3}分别对应FDM和TDM模式;同时通过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0}和{1}区分第一与第二FDM模式,或者第一与第二TDM模式;对于场景2,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用于区分FDM和TDM两类传输模式,{0}和{1}分别对应FDM和TDM模式;同时通过DMRS端口标识区分第一与第二FDM模式,或者第一与第二TDM模式。对于表3-3,由于可能的参数组合数量多于需要区分的传输模式的数量,因此网络设备可以使用DMRS指示信息对上述所有的传输模式进行区分,并通过配置相应的DMRS索引告知终端设备当前的传输模式。
实施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三-1,DMRS指示信息用于区分多站SDM、FDM、TDM模式和多站eMBB模式,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DMRS指示信息指示相应的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和DMRS端口等信息的同时,即可隐式指示传输模式,无需额外的指示信息进行指示,可以节约指示开销。
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不同的value与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DMRS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仅为举例,还可以有其他的对应关系。本申请实施例在于如何用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和DMRS端口标识,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或者CDM组的个数,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以便网络设备给终端设备进行传输模式的指示,或终端设备区分传输模式。Value只是指示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DMRS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种实现方式,不应限定本申请实施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区分不同传输模式,以及区分同一传输模式的不同子模式的顺序没有先后之分,只要是按照上述的规则,可以区分不同传输模式或不同传输模式的子模式,都属于本申请的实施例范围。
实施例四,配置指示信息为TCI信息。
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若TCI状态的数量为第四预设值,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或SDM模式;若TCI状态的数量大于第四预设值,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TDM模式。其中,第四预设值可以为2,表示2个TCI状态。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若TCI状态的数量为第四预设值,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FDM模式或SDM模式;若TCI状态的数量为第五预设值,那么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TDM模式。其中,第四预设值可以为2,表示2个TCI状态,第五预设值可以为4,表示4个TCI状态。
实施例五,配置指示信息为TCI信息和重复传输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获取到该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且TCI状态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可确定传输模式为TDM模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获取到该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且TCI状态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可确定传输模式为TDM模式。进一步,终端设备可区分是第一TDM模式还是第二TDM模式。
实施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五,终端设备在获取到TCI信息和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传输模式,无需额外的指示信息。
实施例六,配置指示信息为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和DMRS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其中,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可通过{a,b,c}来表示,例如a表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即在频域上的重复传输次数;b表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即在时域上slot内的重复传输次数;c表示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即在时域上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CDM组的数量,根据CDM组的数量可区分SDM模式与其他传输模式。
示例1,CDM组的数量为2个,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1,1},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或者,CDM组的数量为2个,终端设备未获取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SDM模式。示例2,CDM组的数量为1个,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1,1},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或者,CDM组的数量为1个,终端设备未获取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那么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FDM模式。示例3,CDM组的数量为1个,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除{1,1,1}之外的其他数值,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FDM模式或TDM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根据DMRS指示信息确定CDM组的数量,根据CDM组的数量、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
示例性的,CDM组的数量为2个,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x,1}或{1,1,x},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TDM模式与SDM模式的组合模式。具体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x,1}时,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与SDM模式的组合模式;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1,x}时,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与SDM模式的组合模式。
示例性的,CDM组的数量为1个,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x,y,1}或{x,1,z},终端设备可确定传输模式为TDM模式与FDM模式的组合模式。其中,x,y,z为大于1的整数,x表示频域上的重复传输次数,y表示slot内的重复传输次数,z表示slot间的重复传输次数。具体的,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x,y,1}时,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与第二FDM模式的组合模式;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x,1,z}时,传输模式为第二TDM模式与第二FDM模式的组合模式;重复传输指示信息为{1,y,z}时,传输模式为第一TDM模式与第二TDM模式的组合模式。
实施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六,终端设备在获取到DMRS指示信息和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传输模式,无需额外的指示信息。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传输场景的情况下,根据获取到的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无需额外的指示信息,可节省指示信令开销。
请参见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例图,该流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步骤7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配置信息。
其中,配置信息可以理解为指示uRLLC场景的配置信息,从而区别多站uRLLC场景与多站eMBB场景。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能够使用低于预设码率的码率,或者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使用预设的调制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MCS)表。预设码率可以是120*1024(kbps),预设的MCS表可以是调制编码策略表3,MCS表3中存在低于120*1024(kbps)的码率。码率为目标码率(target code rate)。
其中,MCS表3可参见下表4所示,即下表4即为MCS表3。
表4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341
/>
Figure BDA0003479197660000351
表4中存在6个低于120*1024(kbps)的码率。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使用MCS表3,表示当前传输场景为uRLLC场景。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可以是新定义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或新定义的DCI域。终端设备在检测到该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否则可以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eMBB场景。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可以是复用已有多站uRLLC场景相关的配置信息,例如可以是调制编码策略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 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MCS-C-TNTI)。终端设备在检测到MCS-C-RNTI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若终端设备未获取到MCS-C-RNTI,那么终端设备可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eMBB场景。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可用于直接指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终端设备在检测到该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可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否则可认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eMBB场景。该方式中,配置信息可以是新定义的RNTI或新定义的DCI域。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信息可以理解为指示eMBB场景的配置信息,例如指示多站eMBB场景的专属特性,或者复用已有多站eMBB场景相关的配置信息,或者配置信息可用于直接指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eMBB场景。
步骤70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传输模式指示信息。
其中,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DCI中,或携带在RRC信令中。传输模式为SDM传输模式、第一FDM传输模式、第二FDM传输模式、第一TDM传输模式或第二TDM传输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示例性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是RRC信令中的“SchemeSelection”,用于指示传输模式。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包括五个参数,为{1,2,3,4,5},分别对应于SDM传输模式、第一FDM传输模式、第二FDM传输模式、第一TDM传输模式或第二TDM传输模式,通过指示其中一个参数便实现对传输模式的指示。传输模式指示信息也可采用3比特对传输模式进行指示,具体如何指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步骤701与步骤702执行的先后顺序,例如步骤702在步骤701之前,终端设备在获取到配置信息的情况下,从已接收到的RRC信令中获取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理解为,配置信息与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存在绑定关系。
步骤703,终端设备根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
终端设备在获取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直接根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传输模式确定网络设备采用的传输模式,实现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的情况下,若终端设备使用某种RNTI成功解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那么终端设备可根据该RNTI确定是多站uRLLC场景中的哪种传输模式。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保存有各种RNTI与多站uRLLC场景的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根据成功解扰PDCCH所采用的RNTI,便能直接确定网络设备当前的传输模式。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配置信息可以实现多站uRLLC场景与多站eMBB场景的动态切换,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指示开销。在终端设备确定出当前传输场景为多站uRLLC场景的情况下,根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多站uRLLC场景下的传输模式,实现简单。
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给出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相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或者是软件和硬件结合。
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终端设备中的装置,还可以是能够与终端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用于获取配置指示信息,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或传输配置指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时分复用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所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所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或者,所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包括偏移信息,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间的时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所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所述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均为第一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空分复用模式与频分复用模式的组合模式;所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或所述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中一个或多个大于第一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所述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
所述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为所述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
所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所述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均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确定时分复用模式为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与第二时分复用模式的组合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间的时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收发器未获取到所述配置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空分复用模式与频分复用模式的组合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DMRS指示信息确定DMRS端口标识,根据所述DMRS端口标识确定传输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所述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或者,所述DMRS端口标识属于同一个CDM组,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或者,所述DMRS端口标识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或者,所述DMRS端口标识属于预设标识,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DMRS指示信息确定CDM组的数量,根据所述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所述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所述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若获取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二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单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多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二时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间的时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DMRS指示信息确定DMRS端口信息,根据所述DMRS端口信息确定传输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DMRS端口信息包括DMRS端口标识和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
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数量和所述未承载数据的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频分复用模式或第一时分复用模式,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
若传输模式为所述频分复用模式,根据所述DMRS端口标识对应的CDM组的组标识确定传输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或第二频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一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单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多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DMRS指示信息和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DMRS指示信息确定CDM组的数量,根据所述CDM组的数量、所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所述第一时域重复传输参数和所述第二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传输配置指示状态;
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的数量为第四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或空分复用模式;
所述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的数量大于第四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处理单元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和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传输配置指示状态;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的数量和所述时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用于在收发单元获取到配置信息的情况下,获取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传输模式;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传输模式。
可选的,所述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传输模式、第一频分复用传输模式、第二频分复用传输模式、第一时分复用传输模式或第二时分复用传输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第一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单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多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一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内的时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时分复用模式为时隙单元间的时分复用模式。
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能够使用低于预设码率的码率,或者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使用预设的调制编码策略表。
图8给出了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通信装置800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支持网络设备实现上述方法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还可以是支持终端设备实现上述方法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该装置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具体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
所述通信装置8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1。所述处理器8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等。例如可以是基带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装置(如,基站、基带芯片,终端、终端芯片,DU或CU等)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通信装置800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802,其上可以存有指令804,所述指令可在所述处理器801上被运行,使得所述装置8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存储器802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所述处理器801和存储器802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可选的,所述通信装置8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805、天线806。所述收发器805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用于实现收发功能。
所述通信装置800为终端设备:处理器801用于执行图6中的步骤602;执行图7中的步骤703。收发器805用于执行图6中的步骤601;执行图7中的步骤701和步骤702。或,收发器805和天线806用于执行图6中的步骤601;执行图7中的步骤701和步骤702。
所述通信装置800为网络设备:收发器805用于执行图6中的步骤601;执行图7中的步骤701和步骤702。或,收发器805和天线806用于执行图6中的步骤601;执行图7中的步骤701和步骤702。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处理器801也可以存有指令803,所述指令803可以被所述处理器运行,使得所述通信装置8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
在另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处理器801中可以包括用于实现接收和发送功能的收发器。例如该收发器可以是收发电路,或者是接口,或者是接口电路。用于实现接收和发送功能的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是分开的,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上述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用于代码/数据的读写,或者,上述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用于信号的传输或传递。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800可以包括电路,所述电路可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或接收或者通信的功能。
本申请中描述的处理器和收发器可实现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模拟IC、射频集成电路RFIC、混合信号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电子设备等上。该处理器和收发器也可以用各种IC工艺技术来制造,例如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PMOS)、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双极CMOS(BiCMOS)、硅锗(SiGe)、砷化镓(GaAs)等。
以上实施例描述中的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但本申请中描述的通信装置的范围并不限于此,而且通信装置的结构可以不受图8的限制。通信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设备或者可以是较大设备的一部分。例如所述通信装置可以是:
(1)独立的集成电路IC,或芯片,或,芯片系统或子系统;
(2)具有一个或多个IC的集合,可选的,该IC集合也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指令的存储部件;
(3)ASIC,例如调制解调器(MSM);
(4)可嵌入在其他设备内的模块;
(5)接收机、终端、智能终端、蜂窝电话、无线设备、手持机、移动单元、车载设备、网络设备、云设备、人工智能设备等等;
(6)其他等等。
图9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90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析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被进一步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9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了解到本申请实施例列出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可以通过电子硬件、电脑软件,或两者的结合进行实现。这样的功能是通过硬件还是软件来实现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于每种特定的应用,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所述的功能,但这种实现不应被理解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等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也表示先后顺序。
本申请中各表所示的对应关系可以被配置,也可以是预定义的。各表中的信息的取值仅仅是举例,可以配置为其他值,本申请并不限定。在配置信息与各参数的对应关系时,并不一定要求必须配置各表中示意出的所有对应关系。例如,本申请中的表格中,某些行示出的对应关系也可以不配置。又例如,可以基于上述表格做适当的变形调整,例如,拆分,合并等等。上述各表中标题示出参数的名称也可以采用通信装置可理解的其他名称,其参数的取值或表示方式也可以通信装置可理解的其他取值或表示方式。上述各表在实现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数据结构,例如可以采用数组、队列、容器、栈、线性表、指针、链表、树、图、结构体、类、堆、散列表或哈希表等。
本申请中的预定义可以理解为定义、预先定义、存储、预存储、预协商、预配置、固化、或预烧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配置指示信息,所述配置指示信息包括调制解调参考信号DMRS指示信息,或者,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和传输配置指示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或时分复用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DMRS指示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DMRS指示信息确定码分复用CDM组的数量,根据所述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包括:
所述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所述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等于1。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设值等于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包括:
获取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二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单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多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和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传输配置指示状态;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所述根据所述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包括:
在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对应的传输配置指示状态数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时,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预设值等于2。
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获取配置指示信息,所述配置指示信息包括DMRS指示信息,或者,重复传输指示信息和传输配置指示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配置指示信息确定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或时分复用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DMRS指示信息;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DMRS指示信息确定码分复用CDM组的数量,并根据所述CDM组的数量确定传输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所述CDM组的数量为第二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频分复用模式;所述CDM组的数量为第三预设值,确定传输模式为空分复用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等于1。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设值等于2。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获取到频域重复传输参数,确定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二频分复用模式;反之,确定频分复用模式为第一频分复用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单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所述第二频分复用模式为基于多码字的频分复用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确定出所述配置指示信息为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和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传输配置指示状态;所述重复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时域重复传输参数;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在所述传输配置指示信息对应的传输配置指示状态数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时,确定传输模式为时分复用模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预设值等于2。
1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为芯片。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储存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实现。
CN201980098636.5A 2019-08-16 2019-09-28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1283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0955.2A CN116709591A (zh) 2019-08-16 2019-09-28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9/101072 2019-08-16
PCT/CN2019/101072 WO2021030954A1 (zh) 2019-08-16 2019-08-16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PCT/CN2019/108810 WO2021031294A1 (zh) 2019-08-16 2019-09-28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0955.2A Division CN116709591A (zh) 2019-08-16 2019-09-28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8353A CN114128353A (zh) 2022-03-01
CN114128353B true CN114128353B (zh) 2023-06-27

Family

ID=7465956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8636.5A Active CN114128353B (zh) 2019-08-16 2019-09-28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202310640955.2A Pending CN116709591A (zh) 2019-08-16 2019-09-28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0955.2A Pending CN116709591A (zh) 2019-08-16 2019-09-28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3866A1 (zh)
EP (1) EP4013129A4 (zh)
KR (1) KR20220047828A (zh)
CN (2) CN114128353B (zh)
WO (2) WO20210309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28544A (zh) * 2022-03-21 2023-09-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7813885A (zh) * 2022-08-01 2024-04-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传输复用方式的指示方法、装置、介质及产品
GB2624011A (en) * 2022-11-04 2024-05-08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6734A (zh) * 2016-04-08 2017-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9391456A (zh) * 2017-08-11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mrs指示和接收方法,发射端和接收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79833B2 (en) * 2002-12-06 2012-05-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TDM/OFDM/CDM reverse link transmission
CN101141756A (zh) * 2006-09-08 2008-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模式设置和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1873670A (zh) * 2009-04-21 2010-10-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点协作传输中的控制信令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02291213B (zh) * 2011-08-15 2017-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信道质量指示信息的终端及方法
CN106470088B (zh) * 2015-08-14 202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Dmrs端口或映射关系的通知、确定方法及装置
KR101959123B1 (ko) * 2016-05-12 2019-07-04 아서스테크 컴퓨터 인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서로 다른 전송 시간 간격들을 통한 제어 채널들의 원활한 탐지
EP3574598B1 (en) * 2017-01-25 2020-11-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 feedback mode determination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
CN108631835B (zh) * 2017-03-24 2022-04-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式的信令指示方法及装置
EP3925342A4 (en) * 2019-02-13 2022-10-12 ZTE Corporation MULTIPLE TRANSMISSION SCHEM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S2945229T3 (es) * 2019-03-29 2023-06-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étodo para diferenciar múltiples esquemas de transmisión de canal compartido de enlace descendente físico (PDSCH)
US20220224472A1 (en) * 2019-05-02 2022-07-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6734A (zh) * 2016-04-08 2017-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9391456A (zh) * 2017-08-11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mrs指示和接收方法,发射端和接收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R1-1903983 "Reliability/robustness enhancement with multi-TRP/panel".3GPP tsg_ran\wg1_rl1.2019,(第tsgr1_96b期),全文. *
ZTE.R1-1904013 "Enhancements on Multi-TRP and Multi-panel Transmission".3GPP tsg_ran\wg1_rl1.2019,(第tsgr1_96b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8353A (zh) 2022-03-01
EP4013129A4 (en) 2022-09-07
KR20220047828A (ko) 2022-04-19
EP4013129A1 (en) 2022-06-15
WO2021030954A1 (zh) 2021-02-25
WO2021031294A1 (zh) 2021-02-25
CN116709591A (zh) 2023-09-05
US20220173866A1 (en)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28353B (zh)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3287263B (zh) 一种跳频方法及装置
CN115004588A (zh) 一种确定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KR20230163560A (ko) 시간 영역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10768760B (zh) 数据发送的方法及装置
CN112398615B (zh) Tci状态确定方法、信道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14424651A (zh)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4424463A (zh) 联合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US20220183029A1 (en) Method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pparatus, and system
RU2801978C1 (ru)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режима передач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15336221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的确定方法及其装置
CN111757479B (zh) 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12312553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CN116724649A (zh)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17882325A (zh) 信道发送方法、信道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62034A (zh) Tci状态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7616831A (zh) 一种发送接收点trp的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24632A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17795910A (zh) 一种信道估计方法及其装置
CN117882343A (zh) 时域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24640A (zh)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15336330A (zh) 数据传输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6171615A (zh) 载波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7015936A (zh) 一种天线切换能力上报方法及其装置
CN114051763A (zh) 一种cg资源的harq反馈的方法及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