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4167A - 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4167A
CN114124167A CN202010893413.2A CN202010893413A CN114124167A CN 114124167 A CN114124167 A CN 114124167A CN 202010893413 A CN202010893413 A CN 202010893413A CN 114124167 A CN114124167 A CN 1141241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evice
backhaul network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dic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34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9341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2416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1526 priority patent/WO2022042280A1/zh
Priority to EP21860119.3A priority patent/EP4199621A4/en
Publication of CN114124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4167A/zh
Priority to US18/174,705 priority patent/US20230224985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13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该方法可以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该第一通信装置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该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阵列,该第一天线阵列是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该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建立该回传网络。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利用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提供了一种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从而实现灵活的高性能的D‑MIMO传输方案。

Description

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通信的效率,在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引入了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天线系统。进一步地,为了使小区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用户或小区内移动的用户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性能,基于集中式大规模MIMO的传输架构将演变成分布式MIMO(distributed,MIMO,D-MIMO)系统架构。然而目前5G系统提出的固定回传网络和无线回传网络分别具有时延抖动大、传输效率低的确定,难以实现灵活的、高性能的D-MIMO传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可以实现灵活的高性能的D-MIMO传输。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该第一通信装置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该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阵列,该第一天线阵列是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该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建立该回传网络。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向协作接入点(access point,AP)(即第一通信装置)动态配置用于支持D-MIMO传输的回传网络组建方案,可以实现灵活的D-MIMO传输。通过引进新型的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降低了回传网络的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同时,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结果简单,有源器件非常少且功耗非常大,易于实现和部署,特别是适用于高频段、大带宽、大规模天线场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通信装置在该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该数据传输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该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包括该第一通信装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
与该固定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容量、时延抖动范围;
与该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时域资源配置信息、频域资源配置信息、空域资源配置信息、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
与该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该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传输对象、传输波形和调制方式,该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包括反射子阵列开启的时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天线阵列。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或者,该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索引值,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与该第一索引值对应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该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不同索引值与不同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协作AP预先保存第一映射关系的方式,使得主AP或中心处理单元可以通过发送第一索引值的方式向协作AP配置工作配置信息,从而减小主AP或中心处理单元的发送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该第一参考信号用于确定第一传输时延,该第一传输时延是该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传输时延,该第二通信装置与该第三通信装置时间同步;该第一通信装置向该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发送该数据的时刻是根据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的,该第一时间偏移量是该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一参考信号确定的,该第一时间偏移量是该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该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协作AP根据来自终端设备(即第二通信装置)的参考信号计算与主AP(即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时间偏移,从而使得各协作AP可以预调整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刻,使得主AP和各协作AP发送的下行数据可以同时到达终端设备,因此可以简化终端设备,提升终端设备的接收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该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三通信装置时间同步;该第一通信装置向该第三通信装置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该第二参考信号是对该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得到的;该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该第三通信装置的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间偏移量,该第一时间偏移量是该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该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该第一通信装置向该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发送该数据的时刻是根据该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的。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主AP根据来自终端设备的参考信号和协作AP反射的参考信号计算与各协作AP之间的时间偏移,并发送给各协作AP,从而使得各协作AP可以预调整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刻,使得主AP和各协作AP发送的下行数据可以同时到达终端设备,因此可以简化终端设备,提升终端设备的接收性能。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第三通信装置确定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第一通信装置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该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阵列,该第一天线阵列是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该第三通信装置向该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主AP(即第三通信装置)向协作AP(即第一通信装置)动态配置用于支持D-MIMO传输的回传网络组建方案,可以实现灵活的D-MIMO传输。通过引进新型的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降低了回传网络的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同时,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结果简单,有源器件非常少且功耗非常大,易于实现和部署,特别是适用于高频段、大带宽、大规模天线场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通信装置在该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该数据传输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该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包括该第一通信装置。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
与该固定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容量、时延抖动范围;
与该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时域资源配置信息、频域资源配置信息、空域资源配置信息、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
与该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该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传输对象、传输波形和调制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天线阵列。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或者,该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索引值,该第三通信装置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第三通信装置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索引值,该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不同索引值与不同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主AP可以通过发送第一索引值的方式向协作AP配置工作配置信息,从而减小主AP元的发送开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该第三通信装置接收来自该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参考信号,该第二参考信号是该第一通信装置对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得到的,该第二通信装置与该第三通信装置时间同步;该第三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二参考信号确定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间偏移量,该第一时间偏移量是该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该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该第一时间偏移量用于该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向该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时刻;该第三通信装置向该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主AP根据来自终端设备的参考信号和协作AP反射的参考信号计算与各协作AP之间的时间偏移,并发送给各协作AP,从而使得各协作AP可以预调整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刻,使得主AP和各协作AP发送的下行数据可以同时到达终端设备,因此可以简化终端设备,提升终端设备的接收性能。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三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通信装置的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D-MIMO传输之前,主AP将参与D-MIMO传输的各协作AP的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从而使得终端设备实现更有效的波束管理和信号联合检测,简化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三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四指示信息,该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循环前缀CP的配置信息,该上行CP的配置信息是根据上行数据到达该第三通信装置的路径确定的。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主AP根据动态构造的上行信道向终端设备(即第二通信装置)配置动态的上行CP,可以提高上行传输的效率。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三通信装置的第四指示信息,该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循环前缀CP的配置信息,该上行CP的配置信息是该第三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与第一通信装置和该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传输时延确定的;该第二通信装置基于该上行CP的配置信息发送数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主AP(即第三通信装置)根据动态构造的上行信道向终端设备(即第二通信装置)配置动态的上行CP,可以提高上行传输的效率。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该第二通信装置向该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参考信号,该第一参考信号用于确定第一时间偏移量,该第一时间偏移量是该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该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该第一时间偏移量用于该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向该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时刻。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协作AP根据来自终端设备(即第二通信装置)的参考信号计算与主AP(即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时间偏移,从而使得各协作AP可以预调整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刻,使得主AP和各协作AP发送的下行数据可以同时到达终端设备,因此可以简化终端设备,提升终端设备的接收性能。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第一通信装置。当该通信装置为第一通信装置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第一通信装置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第一通信装置中的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第三通信装置。当该通信装置为第三通信装置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第三通信装置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第三通信装置中的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三方面及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第二通信装置。当该通信装置为第二通信装置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通过所述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所述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可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通过发射器发射信号,以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存储器可以与所述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应理解,相关的数据交互过程例如发送指示信息可以为从处理器输出指示信息的过程,接收能力信息可以为处理器接收输入能力信息的过程。具体地,处理器输出的数据可以输出给发射器,处理器接收的输入数据可以来自接收器。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统称为收发器。
上述第十一方面中的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芯片。该处理装置中的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该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前述的第一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和第三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集中式MIMO天线系统的示例。
图3和图4示出了分布式MIMO天线系统的示例。
图5示出了一种新型的电磁超表面单个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电磁超表面的天线系统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的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无线回传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指示信息的格式示意图。
图11和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第一指示信息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13和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协作AP相对于主AP的时间偏移的方法示意图。
图15和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上行传输时隙建立的回传网络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指示信息的格式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回传网络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身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2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或新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其中,5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包括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NSA)和/或独立组网(standalone,SA)。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高空平台(high altitudeplatform station,HAPS)通信等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NTN)系统,以及与卫星通信系统融合的各种移动通信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TC)、机器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machine,LTE-M)、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网络、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网络、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网络或者其他网络。其中,IoT网络例如可以包括车联网。其中,车联网系统中的通信方式统称为车到其他设备(vehicle to X,V2X,X可以代表任何事物),例如,该V2X可以包括:车辆到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车辆与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通信、车辆与行人之间的通信(vehicle topedestrian,V2P)或车辆与网络(vehicle to network,V2N)通信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或者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介质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和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项或多项的设备。此外,可以将CU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 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网络设备为小区提供服务,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分配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谱资源)与小区进行通信,该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例如,宏eNB或宏gNB等),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 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
终端设备可以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的举例可以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如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 device,MID)、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其中,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此外,终端设备还可以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IoT技术可以通过例如窄带(narrowband,NB)技术,做到海量连接,深度覆盖,终端省电。
此外,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智能打印机、火车探测器、加油站等传感器,主要功能包括收集数据(部分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的控制信息与下行数据,并发送电磁波,向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结合图1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通信系统。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网络设备,如图1所示的5G系统中的网络设备101至104;该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05。其中,该终端设备101可以是移动的或固定的。终端设备105和网络设备101至104中的一个或多个均可以通过无线链路通信。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又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因此,图1中的网络设备101至104和终端设备105构成一个通信系统。
可选地,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例如可以利用D2D技术等实现终端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
应理解,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多个网络设备和一个终端设备,以及各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更多的网络设备和/或终端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各个通信设备,如图1中的网络设备101至104和终端设备105,可以配置多个天线。该天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送信号的发射天线和至少一个用于接收信号的接收天线。另外,各通信设备还附加地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它们均可包括与信号发送和接收相关的多个部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复用器、解调器、解调复用器或天线等)。因此,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可通过多天线技术通信。
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在5G系统中,在基站侧引入了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天线系统,如图2所示。基站侧部署的大规模MIMO天线系统为通信系统提供了很强的信号处理能力,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峰值速率和对小区内容干扰的抑制能力;更重要的是大规模MIMO天线系统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提供基于空分复用方案的传输模式,降低了通信系统内多用户的接入等待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业务体验速率。在集中式大规模MIMO系统覆盖的小区内,不同用户所处的位置不同,则其到达基站的信道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如图2中所示,离基站较近的用户#1(可称为小区中心用户(center user,CUE)),其和基站之间的信道的质量就远好于用户#2(可称为小区边缘用户(edge user,EUE))和基站之间的信道的质量。因此,CUE和EUE的业务体验速率将会有很大的差距,基站为CUE和EUE提供的服务质量或可提供的服务内容将会有很大的差异。在用户移动的情况下,例如当用户#1从当前的位置移动到用户#2的位置,则用户#1的用户状态由CUE转变为EUE,基站为移动用户#1提供的服务降不得不中断或降低服务质量,因此,用户#1的业务体验将会变得很差。
为了使小区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用户或小区内移动的用户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性能,基于集中式大规模MIMO基站的传输架构将演变成分布式大规模MIMO系统架构。分布式大规模MIMO系统架构如图3或图4所示,在分布式大规模MIMO系统架构中,小区由多个配置有大规模MIMO天线系统的AP(或覆盖范围较小且密集部署的多个小基站)联合来提供服务。小区内的用户可以同时由多个AP为其提供服务,对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中心处理单元可以选择为小区提供服务的所有的AP或部分AP(被选择的AP集合称之为协作簇)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多个AP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回传网络连接,并进行控制信息或数据的共享。用户所使用的资源的分配和调度也可以由中心处理单元完成。中心处理单元可以是一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中心处理单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模块,也可以是某一个AP,例如,可以是离用户最近的AP。
分布式大规模MIMO架构具有以下的优势:
(1)用户在小区内的性能高,且用户在小区不同位置的性能比较平价,用户体验性能比较好;
(2)中心处理单元可以为用户选择最优的AP集合,使得用户发射数据和接收数据的效率较高;
(3)对配置有多个天线子阵列的用户,可以实现更高数据流的接收和发射;
(4)结合用户上下行传输业务需要,中心处理单元可以实现非对称的上下行高效协作传输机制。
分布式大规模MIMO系统在理论上可以为无线传输系统带来很大的性能增益,但是在实际部署时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分布式大规模MIMO系统中,系统的性能取决于多AP间的协作,而多AP间的协作是利用多AP之间建立的回传网络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因此,分布式MIMO系统的性能严重依赖于多AP间建立的回传网络的质量。
例如,图3示出了各AP节点间采用有线回传网络(也可称为固定回传网络)连接的示例。在5G标准支持的新的分布式MIMO(distributed-MIMO,D-MIMO)传输方案中,各AP可以分别传输不同的数据流给用户,提高用户实时数据吞吐率。如图3中,AP#1和AP#2传输相同的数据流给用户#1,AP#3和AP#4传输不同的数据流给用户#1。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各AP之间通过回传网络共享调度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控制指令可以由主AP(例如AP#4)下发给用户#1。由于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各AP之间可以不用通过回传网络共享信道信息和数据,因此目前5G标准支持的新的D-MIMO传输方案对回传网络的容量要求不高。但是,由于固定回传网络的时延抖动比较大,且不同运营商间回传网络的性能差异很大,因此,即使是5G标准支持的新的D-MIMO传输方案,在实际系统中的部署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5G标准中的D-MIMO传输方案可以支持后向兼容模式(例如支持4G标准),即各AP采用相同的时频资源为用户进行基于分集方式数据传输。这种数据传输方案要求各AP之间通过回传网络及时共享信道信息和数据信息,因此对回传网络的时延和要求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又例如,图4示出了各AP节点间采用无线回传网络连接的示例,即各AP间的回传网络通过无线空口方式实现(例如时分、频分、空分等)。利用无线回传网络可以极大提高5GD-MIMO部署的灵活性,但是对于多AP间的协作,无线回传链路的建立和数据的共享需要更多的时、频、空等系统资源来完成,无线回传网络时延大,系统传输效率下降,基站间处理复杂度高。
以下行多AP协作传输为例,可以假设要发送给用户的数据通过高层的处理,已经分发到各个AP点以减小协作传输对回传网络实时容量的要求,各AP在传输前要执行以下步骤:
(1)数据同步预编码传输:无论预编码矩阵或预编码矢量是基于中心处理单元的联合设计和分发,或是基于各AP独立的设计,在数据传输中都要求各AP经过自己的预编码器对数据处理后再传输给用户,以保证协作传输方式下对信道增益的增强和对干扰的抑制。
(2)预编码相对相位校正:如果对用户采用的传输机制是分布式预编码和分集传输方案,则要求各AP的预编码矢量或预编码矩阵需要完成相对相位的校正以保证实时可以获得高的分集传输增益。
然而,对于固定回传网络,其网络容量虽然比较大,但是其时延抖动比较大;对于无线回传网络,在点对点的场景下虽然回传时延可以固定,但是对于多AP场景,无线回传网络的时延比较大,且无线回传网络利用了系统资源,从而导致系统传输效率下降。因此,无论是固定回传网络和无线回传网络都很难满足以上的要求。此外,目前D-MIMO传输方案都没有解决多AP间波束状态对齐、传输波束赋形矢量或矩阵间相位对齐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在引入一种新型天线阵列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以期实现灵活的高性能的D-MIMO传输方案。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引入的新型天线阵列进行介绍。
当前新型电磁超表面阵列技术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试图利用这些新型的电磁超表面阵列设计大规模MIMO天线系统,以期简化基站天线阵列的结构和提高发射机的功率。
电磁超表面阵列是一种人工符合材料,由系列亚波长尺寸的人造单元结构组合而成(单元的长度为十分之一波长到二分之一波长)。这些单元以特定的方式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具有不同于天然材料的独特电磁特质,可以产生诸如负折射、完美透镜以及电磁隐身等非常规物理现象。电磁超表面的结构很多,其用来控制入射电磁波参数的方式也不同。
图5示出了一种新型的电磁超表面单个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的电磁超表面阵列单元由特定的电路结构(如变容二极管电路)组成,通过控制单元上的电容值进而改变单元的等效阻抗Z1,则电磁波通过该超表面单元时的反射系数Γ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657588270000111
其中Z0为空气阻抗,是常数,通过调整阻抗Z1即可控制反射电磁波的辐射和相位;A为反射系数Γ的幅度信息;
Figure BDA0002657588270000112
为发射系数Γ的相位信息。
相比于传统的超表面阵列使用固定的反射系数,新型的超表面阵列可以使其在程序的控制下动态改变单元的电磁参数,如反射系数或透射系数的幅度及相位信息,从而以编码方式实现各类功能的电磁波调整。
新型可控的电磁超表面结构有很多中,但基本设计准则是控制单元反射系数的幅度保持恒定,通过改变阻抗来改变反射系数的相位;再根据入射波S、反射系数Γ和发射波R的关系:
R=ΓS (2)
同时完成对入射电磁波参数的调控和对已调制电磁波的发射。
如图5所示,已有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改变电路中可变电容的电容值,可实现对入射电磁波的多种处理方式:
(1)连续的来波相位调整:由于电磁超表面阵列不发射信号,而仅对来波信号进行调制,因此者种类型的发射机功耗很低;同时,基于电磁超表面阵列的发射机具有极简的硬件架构和控制方式,使得其成为研究和设计新型发射机的热点技术之一;
(2)电磁波的完全吸收:当对可变电容值在时间周期内进行特殊控制,则可以实现电磁超表面对入射电磁波的完全吸收,有效地提高接收的信号的能量,进而可以降低用户的发射功率;
(3)对具有大规模的电磁超表面阵列,通过对电磁超表面阵列中的不同原子或不同原子集合的控制,可同时实现对入射电磁波的接收和定向发射。
因此,如果在无线接入系统中采用基于电磁超表面的大规模MIMO天线系统,则可以实现更高的信号收发效率和更灵活的MIMO部署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
应理解,下文仅为便于理解和说明,以第一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交互为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执行主体构成限定。例如,下文实施例示出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替换为配置于第一通信装置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下文实施例示出的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替换为配置于第二通信装置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下文实施例示出的第三一通信装置可以替换为配置于第三通信装置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
下文示出的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通信装置,或者是,通信装置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图6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600的示意性流程图。下面详细说明图6所示的方法600的各个步骤。
S610,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指示信息。相应地,在S610中,第三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可以是AP,下文中以第一通信装置是AP#1为例进行说明。AP#1可以是多AP协作传输中的协作AP。
AP#1可以包括第一天线阵列,第一天线阵列是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
可选地,AP#1还可以包括第二天线阵列,第二天线阵列是传统天线阵列,即非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7中的(a)所示,AP#1包括全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即AP#1可以只包括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在此情况下,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可以包括接收子阵列和反射子阵列,接收子阵列用于接收数据,反射子阵列用于发送数据,或者将接收到的数据反射出去。其中,接收子阵列和反射子阵列可以是物理划分,即接收子阵列和反射子阵列是两个独立的天线子阵;接收子阵列和反射子阵列还可以是逻辑划分,即天线阵列的一部分为接收子阵列,另一部分为反射子阵列。
在接收子阵列和反射子阵列是逻辑划分的情况下,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可以基于业务流量状态和回传网络的要求动态划分为接收子阵列和反射子阵列。例如,电磁超表面阵列接收的数据多于发送的数据,则可以将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划分为接收子阵列的面积大于发反射子阵列的面积;又例如,电磁超表面阵列接收的数据少于发送的数据,则可以将电磁超表面阵列划分为接收子阵列的面积小于反射子阵列的面积。
作为另一个示例,如图7中的(b)所示,AP#1包括混合型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即AP#1可以包括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和传统天线阵列。其中,传统天线阵列可以作为接收子阵列,电磁超表面阵列可以作为反射子阵列。
第三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可以是AP,下文中以第三通信装置是AP#3为例进行说明。AP#3可以是多AP协作传输中的主AP,例如,可以是离终端设备最近的AP。AP#3可以包括第一天线阵列和/或第二天线阵列。
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AP#1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AP#1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参于与数据参数。其中,第一无线回传网络为传统无线回传网络;第二无线回传网络为新型无线回传网络,即用于建立第二无线回传网络的AP#1包括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数据传输可以为D-MIMO传输,即多AP协作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
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可以理解为:AP#1与其他AP之间通过固定回传网络进行信息或数据共享,并且AP#1参与与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例如参与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
与固定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容量、时延抖动范围。具体地,关于传输容量和时延抖动范围的定义和解释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或现有标准。
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可以理解为:AP#1与其他AP之间通过第一无线回传网络进行信息或数据共享,并且AP#1参与与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例如参与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
与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时域资源配置信息、频域资源配置信息、空域资源配置信息、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具体地,关于时域、频域和空域的资源配置信息的定义和解释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或现有标准。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及各AP之间传递信息的先后顺序,例如,假设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的是AP#1、AP#2和AP#3,其中AP#3为主AP,则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可以是AP#1和AP#2向AP#3发送数据的先后顺序,例如,AP#1在t1时刻向AP#3发送数据,AP#2在t2时刻向AP#3发送数据,t1时刻早于t2时刻。
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可以理解为:AP#1与其他AP之间通过第二无线回传网络进行信息或数据共享,并且AP#1参与与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例如参数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
与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传输对象、传输波形和调制方式。
其中,第二无线回传网络的建立时间可以包括反射子阵列开启的时间。
如图8所示,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的反射子阵列的工作模式有几种可控选择:
(1)如图8中的(a)所示,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同时工作,即接收子阵列和反射子阵列在整个上行传输时隙同时工作。在整个上行传输时隙,反射子阵列可以对上行信号进行调整和反射,上行信号可以是用于构建回传网络的一个公共参考信号,或者上行信号可以是载波信号;接收子阵列可以对上行信号进行接收解调,完成上行数据的接收。
(2)如图8中的(b)所示,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非同步工作。为了灵活控制各AP的工作模式,可采用接收子阵列和反射子阵列非同步的工作模式,即在反射子阵列工作前,接收子阵列首先完成用于反射子阵列的控制信号的接收,然后各AP在指定时隙开启反射子阵列。
可选地,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非同步的工作模式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如图8中的(c)所示,多个AP可以采用时分的方式,利用多时隙完成第二无线回传网络的建立和信息的共享。例如,AP#1的反射子阵列可以在工作时隙#1开启并工作;AP#2(另一个协作AP)的反射子阵列可以在工作时隙#2开启并工作。
应理解,与第二无线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详细的AP的反射子阵列的工作时隙及工作方式的配置信息。根据配置各AP的反射子阵列的工作时隙可以建立动态的第二无线回传网络。也可以说,根据配置各AP的反射子阵列的工作时隙,可以在上行传输时隙建立动态的第二无线回传网络。
传输对象为反射子阵列反射数据的对象。
例如,图9中的(a)所示,参与多AP协作传输的各个AP之间可以相互传输数据,即各个AP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之后,各个AP的反射子阵列可以对上行信号进行调整或波形转换,并发射给各个AP。例如,图9中的(a)中,AP#1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之后,可以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反射给AP#2至AP#4;AP#2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之后,可以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反射给AP#1、AP#3和AP#4;AP#3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之后,可以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反射给AP#1、AP#2和AP#4;AP#4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之后,可以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反射给AP#1至AP#3。可选地,各个AP在反射数据的过程中可以传输各自的状态信息。
图9中的(a)所示的第二无线回传网络拓扑结构是最理想和最鲁棒的动态回传网络拓扑结构。考虑到动态回传网络建立时各AP处理信号的复杂度,可以选择如图9中的(b)所示的定向无线回传网络拓扑结构。
如图9中的(b)所示,参与多协作AP传输的各个AP可以定向传输数据,即各个AP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之后,各个AP的反射子阵列可以对上行信号进行调整或波形转换,并定向发射给某一个AP。例如图9中的(b)中,AP#1至AP#4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之后,AP#2至AP#4将接收到的信号反射至AP#1。可选地,各个AP在反射数据的过程中可以传输各自的状态信息。
可选地,AP#1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可以是以上多种。例如,AP#1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和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可以理解为,AP#1与一部分AP之间通过固定回传网络进行信息或数据共享,与一部分AP之间通过第一无线回传网络进行信息或数据共享。
可选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AP#1不参与数据传输。即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AP#1不参与D-MIMO传输。
下面结合图10对第一指示信息的格式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AP指示信令和/或AP工作配置信息。其中AP指示信令部分包含有几比特信息,用于指示AP的工作模式;AP工作配置信息是指当AP指示信令指示具体的工作模式时,提供详细的工作配置信息,例如可以是上文所述的对应于不同回传网络的配置信息。如果AP指示信令为空,则AP工作配置信息不需要解调。
AP指示信令包含的比特数目需要根据系统设计的高效性确定。例如,在支持固定回传网络和第一无线回传网络的场景下,AP指示信令包含有2比特信息(B0,B1),用于指示不同的工作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B0,B1) 工作模式
(0,0) AP不参与D-MIMO传输
(0,1) AP参与D-MIMO传输,使用固定回传网络
(1,0) AP参与D-MIMO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
(1,1) AP参与D-MIMO传输,使用固定回传网络+第一无线回传网络
又例如,在支持固定回传网络、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和第二无线回传网络的场景下,AP指示信令可以包含有3比特信息(B0,B1,B2),用于指示不同的工作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B0,B1,B2) 工作模式
(0,0,0) AP不参与D-MIMO传输
(0,0,1) AP参与D-MIMO传输,使用固定回传网络
(0,1,0) AP参与D-MIMO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
(1,0,0) AP参与D-MIMO传输,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
(0,1,1) AP参与D-MIMO传输,使用固定回传网络+第一无线回传网络
(1,0,1) AP参与D-MIMO传输,使用固定回传网络+第二无线回传网络
(X,Y,Z) 其他模式预留
进一步地,在AP指示指令指示AP参与D-MIMO传输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指示AP参与D-MIMO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即AP有可能只参与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或者AP可能参与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也就是说,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在下行传输时隙建立的回传网络与在上行传输时隙建立的回传网络可以是不同的。
下面结合图11对AP#3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的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第一指示信息的发送方式可以有多种,以应对不同的传输场景和提高传输效率、网络部署的灵活性。
如图11中的(a)所示,AP#3可以采用单次传输的方式传输第一指示信息。即AP#3向AP#1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包括AP指示信令和AP工作配置信息。相应地,AP#1接收到来自AP#3的第一指示信息之后,首先对AP指示信令进行解调,确定工作模式,进一步地,对AP工作配置信息进行解调,确定具体的工作配置信息。
如图11中的(b)所示,AP#3可以采用多次传输的方式传输第一指示信息。即AP#3首先向AP#1发送AP指示指令,然后在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的时候,AP#3再向AP#1发送AP的工作配置信息,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信息传输的灵活性。可以理解为,AP#3向AP#1发送两个第一指示信息,第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工作模式,第二个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工作配置信息。
如图11中的(c)所示,若AP#1预先保存或预先配置了与不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则AP#3可以只向AP#1发送AP指示指令。例如,AP#1预先保存了与(0,0,1)指示的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则AP#3可以向AP#1发送只包括AP指示指令的第一指示信息。相应地,AP#1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工作模式,进一步地,从本地数据库选择与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
可选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索引值。相应地,AP#1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可以确定与第一索引值对应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不同索引值与不同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映射关系可以预先保存或预先配置在AP#1中。表3示出了第一索引值的一例。
表3
索引值 工作配置信息
1 工作配置信息#1
2 工作配置信息#1
3 工作配置信息#1
4 工作配置信息#1
可选地,在S610之前,方法600还可以包括:AP#3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AP#3首选根据传输场景和组建回传网络所拥有的资源确定AP#1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然后根据AP#1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传输场合例如可以是下行传输、上行传输、大容量业务传输、低时延业务传输等。
组建回传网络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包括基础设施、时频资源、系统硬件资源等。基础设施指AP#1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基础设施;时频资源指AP#1可用于传输数据的时频资源;系统硬件资源指AP#1的硬件资源。
例如,如上文所述,固定回传网络的容量比较大,则在需要传输大容量业务的情况下,可以指示AP#1使用固定回传网络;无线回传网络的时延比较小,则在需要传输低时延业务的情况下,可以指示AP#1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或第二无线回传网络。
又例如,若AP#1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基础设施性能较好(例如,时延较低),则在需要传输低时延业务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指示AP#1使用固定回传网络。
又例如,若AP#1不包括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则不能指示AP#1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
又例如,若AP#1的硬件性能不好,则在指示AP#1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的情况下,将AP#1的反射子阵列的反射方式确定为定向反射模式。
进一步地,AP#3确定AP#1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配置信息之后,可以根据AP#1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AP#1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
又例如,在AP#1预先保存或预先配置第一映射关系的情况下,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索引值。
可选地,AP#3可以周期性地向AP#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相应地,AP#1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之后,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发生了变化,则AP#1对工作配置信息进行更新优化,然后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AP#3可以半静态地向AP#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AP#3在传输场景和组建回传网络所拥有的资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向AP#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在S610中,可以是中心处理单元向AP#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在S610中,可以是中心处理单元或AP#3通过终端设备向AP#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即,中心处理单元或AP#3将第一指示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再将第一指示信息发送给AP#1。
图12示出了AP#3通过终端设备向AP#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的示例。
如图12所示,针对不同的AP,可以选择不同的传输方式传输第一指示信息。例如,AP#1预先保存或预先配置了与不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则在t1时刻,AP#3通过终端设备向AP#1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包括AP指示指令;又例如,AP#3在先已经向AP#2发送了AP指示指令,则在t2时刻,AP#3通过终端设备向AP#2发送工作配置信息;再例如,AP#3在t3时刻通过终端设备向AP#4发送AP指示指令和AP工作模式配置信息。
可以理解,在AP#3通过终端设备向AP#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的过程中,D-MIMO的传输对终端设备不再透明,并对终端设备传输数据解调产生影响。终端设备虽然向AP#1转发了来自AP#3的第一指示信息,但终端设备只能对部分数据解调,无法获得AP#3传递给AP#1的全部信息或真实信息,全部信息的解调需要AP#1使用独有的算法进行译码或结合部分系统信息来进行译码。
S620,AP#1建立回传网络。
具体地,AP#1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配置信息,并根据工作配置信息建立回传网络。
进一步地,AP#1根据建立的回传网络参与D-MIMO传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动态配置用于支持D-MIMO传输的回传网络组建方案,可以实现灵活的D-MIMO传输。通过引进新型的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降低了回传网络的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同时,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结果简单,有源器件非常少且功耗非常大,易于实现和部署,特别是适用于高频段、大带宽、大规模天线场景。
在D-MIMO传输过程中,各AP处用于数据传输的预编码矢量或预编码矩阵的设计方案可采用基于全信道信息的想干预编码设计或基于部分信道信息的非相干预编码设计。如果基于相干预编码设计,则在中心处理单元或主AP处计算各AP处的预编码矢量或预编码矩阵,然后通过回传网络分发给AP。在此过程中,由于回传网络的时延抖动,对应的预编码矢量或预编码矩阵到达对应AP的时刻不同,即各AP处预编码矢量或预编码矩阵的状态不同;如果各AP基于非相干预编码设计,各AP的计算能力不同,导致各AP处预编码矢量或预编码矩阵的状态不同;或者是AP在某时刻是否参与D-MIMO传输,也将导致各AP处预编码矩阵或预编码矢量的状态不同。因此各AP处的预编码矢量或预编码矩阵的状态信息是需要及时通过回传网络来共享。
各AP处预编码矢量或预编码矩阵的状态信息的共享将决定主AP下行控制信道参数的配置,即主AP需要将参与D-MIMO传输的AP信息配置给终端设备,用于提高终端设备接收处理效率,例如接收端的波束管理和信号联合检测等。
方法600还可以包括S630,AP#3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下文中以第二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为例进行说明。
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参与D-MIMO传输的AP的信息,参与D-MIMO传输的AP的信息包括AP#1的信息。
参与D-MIMO传输的AP的信息可以包括参与D-MIMO传输的AP的标识、参与D-MIMO传输的AP传输数据的方式。参与D-MIMO传输的AP传输数据方式可以包括:各AP传输的数据流的调制方式、各AP传输的数据流数目、各AP的波束信息、各AP传输数据的先后顺序。
可选地,参与D-MIMO传输的AP的信息还可以包括参与D-MIMO传输的各协作AP使用的回传网络类型。例如,参与D-MIMO传输的AP的信息包括AP#1使用的回传网络类型是固定回传网络。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根据第三指示信息可以确定接收和解调下行数据的方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在D-MIMO传输之前,主AP将参与D-MIMO传输的各协作AP的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从而使得终端设备实现更有效的波束管理和信号联合检测,简化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
在D-MIMO传输过程中,基于非相干预编码设计时,各AP设计的预编码之间存在一个相对的相位误差,这主要是由于不同AP的时钟精度误差或时钟漂移所引起的。同时,由于各AP到达用户的距离不同,因此在发送下行数据之前,需要预调整各AP的相对发送数据的时刻,以实现各AP发射信号在指定时隙同时到达终端设备。
下面结合S641至S644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步各AP和调整各AP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刻的方法。
S641,终端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相应地,在S641中,AP#1接收第一参考信号。
第一参考信号用于确定第一传输时延,第一传输时延是AP#3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时延,AP#3与终端设备时间同步。
若AP#1具备确定发送数据的时刻的能力,则AP#1可以根据第一参考信号调整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时刻。AP#1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时刻是根据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的,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根据第一参考信号确定的,第一时间偏移量是AP#1相对于AP#3的时间偏移量。
图13中示出了AP#1确定第一时间偏移量的方法示意图。如图13所示,终端设备在时隙n发送第一参考信号,AP#1在时隙n+5接收第一参考信号。AP#1根据解调第一参考信号确定终端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的时刻是时隙n,以及确定AP#3接收第一参考信号的时刻是时隙n+3,则AP#1可以确定终端设备与AP#3之间的传输时延为3个时隙,AP#1进一步可以确定第一时间偏移量为2个时隙。相当于AP#1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时延为5个时隙。
如上所述,AP#3和AP#1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需要同时到达终端设备,则根据图13,在AP#1相对于AP#3的时间偏移是2个时隙的情况下,AP#1相对于AP#3提前两个时隙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例如,AP#3在时隙n+9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则AP#1在时隙n+7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
若AP#1不具备确定发送数据的时刻的能力,则方法600还可以包括S642和S643。
S642,AP#1向AP#3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相应地,在S642中,AP#3接收来自AP#1的第二参考信号。
第二参考信号是AP#1对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得到的。AP#1对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可以包括对第一参考信号的相位、幅度、极化方式等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AP#3可以根据第二参考信号确定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间偏移量。
图14中示出了AP#3确定第一时间偏移量的方法示意图。如图14所示,终端设备在时隙n发送第一参考信号,AP#3在时隙n+3接收第一参考信号,AP#3根据解调第一参考信号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的时刻是时隙n。AP#1在时隙n+5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将AP#1对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得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间忽略不计,则可以认为AP#1在时隙n+5发送第二参考信号,AP#3在时隙n+7接收第二参考信号,进一步地AP#3根据解调第二参考信号可以确定AP#1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时刻是时隙n+5,则AP#3可以确定终端设备与AP#1之间的传输时延为5个时隙,AP#1进一步根据自身与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时延(3个时隙)确定第一时间偏移量为2个时隙。
S643,AP#3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相应地,在S643中,AP#1接收第二指示信息。
AP#1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时间偏移量,并进一步根据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刻。
S644,AP#3和AP#1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
具体地,AP#1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刻根据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协作AP根据来自终端设备的参考信号计算与主AP之间的时间偏移,或者主AP根据来自终端设备的参考信号和协作AP反射的参考信号计算与各协作AP之间的时间偏移,并发送给各协作AP,从而使得各协作AP可以预调整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刻,使得主AP和各协作AP发送的下行数据可以同时到达终端设备,因此可以简化终端设备,提升终端设备的接收性能。
下面结合S651和S652说明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的方法。
基于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的D-MIMO可以实现更高速、更低时延的上行信号接收方案。如图15所示,终端设备的主AP为AP#3,其他AP并不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而是对上行数据进行智能反射,使得上行数据可以从多条可控路径到达AP#3。这对于具有极低时延要求的业务也可以在D-MIMO上实现。但是,根据图15所示,上行数据到达各AP及各AP反射信号到主AP的路径是不同的。因此,为了实现上行数据的鲁棒性接收和高效传输,根据在上行传输时隙建立的回传网络,主AP需要配置动态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用于上行数据的传输。
S651,AP#3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相应地,在S651中,终端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
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CP的配置信息,上行CP的配置信息是根据上行数据到达AP#3的路径确定的,也可以说,上行CP的配置信息是根据终端设备与各AP之间的传输时延以及主AP与协作AP之间的传输时延确定的。
具体地,AP#3根据上行数据及各AP的反射信号的到达时延及信号质量,计算所需的最大CP时长及其对应的最高传输效率,然后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选择对应的CP。
例如,AP#3可以根据S641和S642中接收到的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计算所需的最大CP时长及其对应的最高传输效率,然后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选择对应的CP。
如图16所示,在不同的场景下,系统主动设计的上行信道不同,如在图16的(a)中,AP#3选择AP#4用于上行信道的建立,则上行CP的设计是在联合考虑信道UE-AP#3和信道UE-AP#4-AP#3之间传输相对时延下可获得最大的上行速率或系统容量。又如在图16的(b)中,AP#3选择AP#1和AP#4用于上行信道的建立,则上行CP是基于联合信道UE-AP#3、信道UE-AP#1-AP#3和信道UE-AP#4-AP#3的条件下可获得最大性能的最优设计。
由于AP#3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可以主动构造,用户发送的上行数据可以通过主动构造的多径信道到达AP#3,因此多径信道的时延则可以主动控制,如果通过利用动态构造的上行信道以及上行信道的多径时延设计最优上行CP,则在提高终端设备上行传输的性能时,可以保证上行传输的时延不受D-MIMO回传网络的影响。为了指示终端设备采用何种上行CP,AP#3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以指示上行CP的配置信息。
图17示出了第四指示信息的格式的示例。如图17所示,第四指示信息可以包括CP指示和CP参数配置。CP指示域可以包括两比特信息(b0,b1),其用于指示上行CP的配置模式。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BDA0002657588270000191
其中正常CP即常规CP,为4.687μs;最长CP为扩展CP,为16.67μs。动态上行CP即AP#3根据动态构造的多径上行信道确定的CP,可以理解,动态上行CP的时长小于最长CP的时长。
AP#1通过解调CP指示域确定上行CP的配置模式之后,可以进一步解调CP配置参数域,确定用于上行传输的具体参数。可以理解,若AP#1保存了系统默认的参数,则在CP指示域是(0,0)或(0,1)的情况下,AP#1可以不解调AP参数配置域。默认系统参数可以包括系统默认的正常CP和/或最长CP的时长,以及可以包括每个无线帧或每个时隙包括的符号数。若AP#1确定上行CP的配置模式是动态上行CP,则AP#1继续解调CP参数配置域以获取上行传输参数。AP#1解调CP参数配置与获取到上行传输参数可以包括动态CP的时长,以及可以包括每个无线帧或每个时隙包括的符号数。
AP#3为终端设备动态配置正常CP和最长CP可以提高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进一步地,在上行传输时隙动态建立回传网络的情况下,AP#3支持为终端设备配置动态上行CP,则终端设备的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
S652,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相应地,在S652中,AP#3接收上行数据;AP#1接收上行数据并向AP#3反射上行数据。
可选地,若在上行传输时隙建立回传网络的各AP使用多种类型的回传网络工作,则终端设备可以发送不同类型的数据。
例如,图18示出的在上行传输时隙建立的回传网络中,各AP既可以使用固定回传网络,也可以使用无线回传网络(第一无线回传网络或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则终端设备可以发送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对于终端设备发送的时延要求苛刻的业务,各AP可以使用无线回传网络进行传输;对于终端设备发送的大容量的业务,各AP可以使用固定回传网络进行传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主AP根据动态构造的上行信道设计动态的上行CP,可以提高上行传输的效率。
上文结合图6至图18详细地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下文结合图19至图21详细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图19至图21所示的装置可以实现上述方法中各个步骤,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9所示,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2100和收发单元220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装置,例如,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或者配置于第一通信装置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
应理解,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600中的第一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6中的方法600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6中的方法600中的相应流程。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可以是AP。相应地,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该通信装置2000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收发单元2200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实现,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处理单元2100可以通过该芯片或芯片系统上集成的处理器、微处理器或集成电路等实现。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通信装置,例如,可以为第二通信装置,或者配置于第二通信装置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
应理解,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600中的第二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6中的方法600中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6中的方法600中的相应流程。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相应地,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是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该通信装置2000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收发单元2200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实现,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处理单元2100可以通过该芯片或芯片系统上集成的处理器、微处理器或集成电路等实现。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三通信装置,例如,可以为第三通信装置,或者配置于第三通信装置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
应理解,该通信装置20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600中的第三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6中的方法600中第三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6中的方法600中的相应流程。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该第三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相应地,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该通信装置2000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收发单元2200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实现,该通信装置2000中的处理单元2100可以通过该芯片或芯片系统上集成的处理器、微处理器或集成电路等实现。
图2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图20所示的通信装置3000可以包括:存储器3100、处理器3200、以及通信接口3300。其中,存储器3100、处理器3200,通信接口3300通过内部连接通路相连,该存储器310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320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310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输入/输出接口3000接收/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可选地,存储器3100既可以和处理器3200通过接口耦合,也可以和处理器3200集成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信接口3300使用例如但不限于收发器一类的收发装置,来实现通信装置3000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上述通信接口33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320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3100,处理器3200读取存储器310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处理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处理器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芯片系统的示意图。图21所示的芯片系统4000包括:逻辑电路4100以及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4200,所述逻辑电路用于与输入接口耦合,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传输数据(例如第一指示信息),以执行图6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应理解,上述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芯片。例如,该处理装置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和第三通信装置分别执行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和第三通信装置分别执行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装置、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装置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三通信装置。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三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和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通信单元(收发器)执行方法实施例中接收或发送的步骤,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1)

1.一种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是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建立所述回传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在所述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固定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容量、时延抖动范围;
与所述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时域资源配置信息、频域资源配置信息、空域资源配置信息、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
与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传输对象、传输波形和调制方式,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包括反射子阵列开启的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天线阵列。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索引值,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索引值对应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不同索引值与不同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确定第一传输时延,所述第一传输时延是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传输时延,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时间同步;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发送所述数据的时刻是根据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三通信装置时间同步;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是对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得到的;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间偏移量,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发送所述数据的时刻是根据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的。
9.一种建立回传网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通信装置确定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第一通信装置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是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在所述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固定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容量、时延抖动范围;
与所述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时域资源配置信息、频域资源配置信息、空域资源配置信息、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
与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传输对象、传输波形和调制方式。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天线阵列。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索引值,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索引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不同索引值与不同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对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时间同步;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确定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间偏移量,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时刻;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循环前缀CP的配置信息,所述上行CP的配置信息是根据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路径确定的。
18.一种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三通信装置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循环前缀CP的配置信息,所述上行CP的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三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分别与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传输时延确定的;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基于所述上行CP的配置信息发送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参考信号,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确定第一时间偏移量,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时刻。
2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
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所述通信装置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是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建立所述回传网络。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在所述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包括所述通信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固定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容量、时延抖动范围;
与所述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时域资源配置信息、频域资源配置信息、空域资源配置信息、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
与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传输对象、传输波形和调制方式,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包括反射子阵列开启的时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天线阵列。
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索引值,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索引值对应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不同索引值与不同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26.根据权利要求20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确定第一传输时延,所述第一传输时延是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传输时延,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时间同步;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所述发送数据的时刻是根据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通信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
27.根据权利要求20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三通信装置时间同步;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三通信装置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是对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得到的;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间偏移量,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通信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所述发送数据的时刻是根据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确定的。
2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第一通信装置在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是电磁超表面天线阵列;
所述收发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在所述回传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使用固定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使用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参与数据传输,所述数据传输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固定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容量、时延抖动范围;
与所述第一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时域资源配置信息、频域资源配置信息、空域资源配置信息、传输数据的顺序信息;
与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对应的工作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无线回传网络建立的时间、传输对象、传输波形和调制方式。
31.根据权利要求28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天线阵列。
32.根据权利要求28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或者,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反射子阵列和接收子阵列。
33.根据权利要求28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索引值,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索引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不同索引值与不同工作模式和/或工作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34.根据权利要求28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对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参考信号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时间同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确定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间偏移量,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所述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时刻;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35.根据权利要求28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信息。
36.根据权利要求28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循环前缀CP的配置信息,所述上行CP的配置信息是根据上行数据到达所述通信装置的路径确定的。
3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单元,
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三通信装置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循环前缀CP的配置信息,所述上行CP的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三通信装置根据所述通信装置分别与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三通信装置之间的传输时延确定的;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上行CP的配置信息发送数据。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参考信号,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确定第一时间偏移量,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三通信装置的时间偏移,所述第一时间偏移量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时刻。
3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以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0.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逻辑电路,所述逻辑电路用于与输入/输出接口耦合,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传输数据,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指令被计算设备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010893413.2A 2020-08-31 2020-08-31 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41241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3413.2A CN114124167A (zh) 2020-08-31 2020-08-31 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PCT/CN2021/111526 WO2022042280A1 (zh) 2020-08-31 2021-08-09 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EP21860119.3A EP4199621A4 (en) 2020-08-31 2021-08-09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FE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8/174,705 US20230224985A1 (en) 2020-08-31 2023-02-27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backhaul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3413.2A CN114124167A (zh) 2020-08-31 2020-08-31 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4167A true CN114124167A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54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93413.2A Pending CN114124167A (zh) 2020-08-31 2020-08-31 建立回传网络和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24985A1 (zh)
EP (1) EP4199621A4 (zh)
CN (1) CN114124167A (zh)
WO (1) WO202204228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1093A1 (en) * 2022-07-29 2024-02-01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Beamforming solution for mimo communicatio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4138A1 (en) * 2022-09-07 2024-03-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on for serving a user equipment in a d-mimo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85085B2 (en) * 2014-12-29 2019-05-07 Wipro Limited Method and computing device for facilitating and establishing network connectivity
CN108365997B (zh) * 2017-01-26 2021-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JP7378414B2 (ja) * 2018-03-19 2023-11-13 ピヴォタル コムウェア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物理的障壁を通じた無線信号の通信
CN110662285B (zh) * 2018-06-29 2022-11-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定时调整信息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US11026226B2 (en) * 2018-07-06 2021-06-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design for multi-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 transmission
CN110972156B (zh) * 2018-09-28 202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测量方法、装置、芯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1093A1 (en) * 2022-07-29 2024-02-01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Beamforming solution for mimo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99621A4 (en) 2024-05-15
EP4199621A1 (en) 2023-06-21
US20230224985A1 (en) 2023-07-13
WO2022042280A1 (zh) 2022-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iu et al. A survey of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s (mmWave) for 5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N111867094B (zh) 数据接收和发送方法及装置
US966071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data on basis of beam restricted sub-frame
CN105075322A (zh) 在天线阵列中获取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224985A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backhaul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1438915B2 (en) SDMA carrier sharing
US1110928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40030994A1 (en) Beam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30078895A1 (en)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sending metho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902055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multi-user antenna beamforming in a cellular network
EP4236094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20170078077A1 (en) Wireless backhaul configuration
KR2022003730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론트홀 전송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WO2023133761A1 (zh) Csi报告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111212B (zh) 一种基于历史信息的超高速无线个域网高效波束赋形方法
WO202020024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in multi-ap coordination
CN114070436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938907A (zh) 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543322A (zh) 一种波束对准方法及装置
Manasa et al.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components for 5G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24017965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23143248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3030291A1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Deng Millimeter-wave communication and mobile relaying in 5G cellular networks
WO2023050337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