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5580A - 触摸感测装置和具有故障防止功能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感测装置和具有故障防止功能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15580A
CN114115580A CN202110040847.2A CN202110040847A CN114115580A CN 114115580 A CN114115580 A CN 114115580A CN 202110040847 A CN202110040847 A CN 202110040847A CN 114115580 A CN114115580 A CN 1141155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touch
force
fram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408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宙炯
高主烈
崔又永
李秀雄
孔正喆
柳济赫
洪炳柱
任兑镐
朴洸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15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55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06F3/041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the force sensing means being located peripherally, e.g. disposed at the corners or at the side of a touch sensing pl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propagating acoustic waves
    • G06F3/043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propagating acoustic waves in which generating transducers and detecting transducers are attached to a single acoustic waves transmission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6Multi-sensing digitiser, i.e. digitiser using at least two different sensing technologies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e.g. for detecting pen and finger, for saving power or for improving position det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触摸感测装置和具有故障防止功能的电子装置。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的触摸感测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的侧部,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包括:第一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盖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盖施加的所述触摸而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以及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Description

触摸感测装置和具有故障防止功能的电子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8月31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20-0110344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以下描述涉及触摸感测装置和具有故障防止功能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优选可穿戴设备具有更薄、更简单和更整洁的设计。因此,现有的机械开关的实施频率较低。由于防尘和防水技术的实施以及具有平滑、统一设计的模型的开发,因此取消机械开关是可行的。
目前,正在开发在金属上实现触摸输入的金属上触摸(touch-on-metal,ToM)技术、使用触摸面板的电容器感测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应变仪技术等。此外,还开发了力或触摸功能。
在传统的机械开关的情况下,内部需要大尺寸和空间来实现开关功能,并且传统的机械开关可能具有不与外部壳体一体化的结构或向外突出的形状,这导致不整洁和占据大量空间的缺点。
此外,由于与电连接的机械开关直接接触,因此存在电击的风险,并且特别地,由于机械开关的结构,因此存在可能难以实现防尘和防水的缺点。
另外,在具有代替机械开关的接触开关部的常规开关装置中,需要用于防止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故障的技术。
例如,在传统的开关装置中,由于温度的影响,存在噪声被引入到内部或触摸检测性能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是为以简化的形式介绍所选择的构思,并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这些构思。本发明内容无意明确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无意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的侧部,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包括:第一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盖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盖施加的所述触摸而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以及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的屏蔽构件。
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可设置在第一触摸构件内侧,并且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可以是所述盖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并且安装在基板上。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还可包括将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一端的第一连接引线。
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可包括:第二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感器,其中,响应于由所述人体通过所述盖施加的另一触摸,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盖施加的所述另一触摸在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
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可设置在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二触摸构件内侧。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可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并且安装在基板上。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还可包括将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一端的第二连接引线。
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可具有相同的特性。
所述屏蔽构件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可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由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改变的电容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基于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触摸检测信号来检测所述触摸和所述另一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在另一总体方面,一种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的侧部,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包括:第一力感测部,包括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的第一感测线圈,其中,响应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按压触摸,所述第一力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所述按压触摸;以及参考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的参考线圈,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所述按压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可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可与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并且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可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一力构件的内侧表面。所述第一力感测部还可包括: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感测线圈的部分的第一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一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一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一柱构件。
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可包括:第二力感测部,包括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的第二感测线圈,其中,响应于通过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二力构件施加的另一按压触摸,电感根据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改变,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通过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所述另一按压触摸。
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可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所述第二力感测部还可包括: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所述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感测线圈的部分的第二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二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二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二柱构件。
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可具有相同的特性。
所述屏蔽构件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可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力感测部改变的电感和由所述第二力感测部改变的电感来产生第一力检测信号和第二力检测信号;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力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力检测信号,检测所述按压触摸和所述另一按压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在另一总体方面,一种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具有盖和框架的侧部、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和第二触摸构件、以及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和第二力构件,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包括第一混合感测部,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包括: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以及第一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并且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包括:参考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的参考线圈,并且被配置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可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混合感测部,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包括: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以及第二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而在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并且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
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可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内侧。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一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一力构件的所述内侧表面。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还可包括:第一连接引线,将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一端;以及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第一主体构件和第一柱构件,所述第一主体构件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部分,所述第一柱构件由所述第一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一力构件的端部。
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可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内侧。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可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二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二力构件的所述内侧表面。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还可包括:第二连接引线,将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一端;以及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第二主体构件和第二柱构件,所述第二主体构件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部分,所述第二柱构件由所述第二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二力构件的端部。
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可具有相同的特性。
所述屏蔽构件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可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电感以及由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电感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触摸检测信号,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以及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在另一总体方面,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侧部,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触摸开关部,包括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第一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施加的所述触摸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以及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可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可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内侧。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并且安装在基板上。所述第一感测部还可包括将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一端的第一连接引线。
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第二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感器,其中,响应于由所述人体通过所述盖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盖施加的所述触摸在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
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可设置在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二触摸构件内侧。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可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并安装在基板上。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还可包括将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一端的第二连接引线。
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可具有相同的特性。
所述屏蔽构件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由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改变的电容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触摸检测信号,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施加的触摸和通过所述盖施加的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在另一总体方面,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侧部,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接触开关部,包括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第一力感测部,包括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的第一感测线圈,其中,响应于通过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力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通过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所述触摸;以及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可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可与所述第一力构件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并且可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一力构件的内侧表面。所述第一力感测部还可包括: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感测线圈的部分的第一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一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一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一柱构件。
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第二力感测部,包括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的第二感测线圈,其中,响应于通过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二力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二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所述第二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通过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
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可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所述第二力感测部还可包括: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所述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感测线圈的部分的第二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二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框架的所述第二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二柱构件。
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可具有相同的特性。
所述屏蔽构件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力感测部改变的电感和由所述第二力感测部改变的电感来产生第一力检测信号和第二力检测信号;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力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力检测信号,检测通过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和通过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在另一总体方面,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侧部,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触摸开关部,包括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和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第一混合感测部,包括: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以及第一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并且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所述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可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混合感测部,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包括: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以及第二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其中,响应于由所述人体通过作为所述侧部的一部分并包括在所述触摸开关部中的第二触摸构件和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在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并且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
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可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内侧。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一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一力构件的所述内侧表面。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还可包括:第一连接引线,将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一端;以及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的第一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一主体构件支撑并附接到所述第一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一柱构件。
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可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内侧,所述第二触摸构件是所述盖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可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与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二力构件的所述内侧表面。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还可包括:第二连接引线,将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一端;以及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的第二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二主体构件支撑并附接到所述第二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二柱构件。
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可具有相同的特性。
所述屏蔽构件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电感以及由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电感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触摸检测信号,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以及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其它特征和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外观的示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图1的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4是根据实施例的图3的电路部的示图。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图6的电路部的示图。
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的图9的电路部的示图。
图11是根据实施例的触摸检测电路的示图。
图1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图11的计数电路的操作的示图。
图1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屏蔽构件和基板的接合的示图。
图14A和图14B是根据实施例的屏蔽构件和基板的分离和接合的视图。
图15A和图15B是根据实施例的屏蔽构件和基板的分离和接合的视图。
在全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附图可不按照比例绘制,为清楚、说明及便利起见,可夸大附图中的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公知的特征的描述。
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局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仅用于说明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
在此,注意的是,关于实施例或示例的术语“可”的使用(例如,关于实施例或示例可包括或实现什么)意味着存在包括或实现这样的特征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而全部实施例和示例不限于此。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诸如层、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直接“结合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它元件。
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中的任意一个以及任意两个或更多个的任意组合。
尽管可在此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将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作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为了易于描述,在此可使用诸如“上方”、“上面”、“下方”和“下面”的空间相对术语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相对术语意在除了包含附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在“上方”或“上面”的元件于是将相对于所述另一元件在“下方”或“下面”。因此,术语“上方”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包括上方和下方两种方位。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例如,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方位)定位,并且将相应地解释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对术语。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个示例,并且不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附图中所示的形状可发生改变。因此,在此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发生的形状改变。
在此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获得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虽然在此描述的示例具有多种构造,但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将显而易见的其它构造是可行的。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外部的视图。
参照图1,电子装置10可包括例如侧部50和触摸开关部TSW。
侧部50可包括框架51、盖52和玻璃53。例如,侧部50也可具有包括玻璃53、框架51和盖52的三层结构。
框架51可以是形成电子装置10的中央框架的金属框架。
玻璃53可以是设置在位于框架51的一侧上的前表面上的前显示面板。
盖52可以是非导电的,并且可设置在位于框架51的另一侧上的后表面上。例如,盖52的材料可以是玻璃或塑料,但不限于玻璃或塑料。
例如,参照图1和图2,在实施为现代移动电话的电子装置10的示例结构中,框架51可设置在结构的中央,玻璃53可设置在电子装置10的上部处的前表面上,并且盖52可设置在电子装置10的后部处的后表面上。
作为另一示例,电子装置10的侧部50可具有包括框架51和盖52的双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框架51可设置在电子装置10的中央处,并且盖52可设置在电子装置10的下部处的后表面上。
触摸开关部TSW可包括例如形成在电子装置10的侧部50上的第一触摸构件TM1和第二触摸构件TM2,以代替机械按钮。
作为另一示例,触摸开关部TSW可包括图6的形成在侧部50上的第一力构件FM1和第二力构件FM2。
作为示例,第一触摸构件TM1和第二触摸构件TM2可以是盖52的一部分,并且图6的第一力构件FM1和第二力构件FM2也可以是框架51的一部分。
例如,参照图1,电子装置10可以是便携式装置(诸如智能电话等)或可穿戴装置(诸如智能手表),并且不限于特定装置。电子装置10可以是便携式或可穿戴电子装置,或者是具有用于操作控制的开关的电子装置。
在本公开中,触摸可包括对应于接触的触摸和对应于按压的触摸。根据在此公开的内容,接触是没有按压力的简单接触,并且按压表示接触之后的按压力(或力)。因此,在本文中,未指定接触或按压的触摸可包括接触和力(按压)两者,或者可以是接触和力(按压)中的任意一种。
在图1中,例如,诸如第一触摸构件TM1、第二触摸构件TM2、以及第一力构件和第二力构件(图6中的TM1和TM2)的触摸构件和力构件可不暴露在外部,并且例如可具有由各种钝化处理导致不能用裸眼从外部看到的结构。
在图1中,包括两个触摸构件(第一触摸构件TM1和第二触摸构件TM2),但此构造仅仅是示例,并且触摸开关部TSW不限于两个构件。例如,根据实施例的触摸感测装置可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触摸构件和一个或更多个力构件。
另外,由于根据本公开的触摸感测装置具有感测电极(例如,图3中的SE1和SE2)设置在由诸如玻璃的非导电材料制成的盖52内部的结构,因此与多个触摸传感器设置在现有金属壳体内的情况不同,可避免难以识别金属壳体内的多个触摸开关的缺点。
另外,在此公开的触摸感测装置可通过使用参考感测部(图2中的SPref)消除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噪声来防止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故障,这将在后面更详细地描述。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参照图2,电子装置10可包括设置在其中的触摸感测装置100。
侧部50可包括例如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51。另外,框架51可包括内部结构51S。
触摸开关部TSW可包括作为盖52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TM1。第一触摸构件TM1可以是可被有效地感测以施加触摸的有效区。
触摸感测装置100可包括第一触摸感测部TSP1及参考感测部SPref。
例如,第一触摸感测部TSP1可包括设置在盖52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感测电极SE1和第一感测电感器LT1。第一触摸感测部TSP1还可包括将第一感测电极SE1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感器LT1的一端的第一连接引线W10。第一感测电极SE1可设置在第一触摸构件TM1内侧。第一感测电感器LT1可安装在基板200上。
当通过盖52施加人体的触摸(例如,接触)时,可提供根据寄生电容而变化的电容,寄生电容根据触摸在第一感测电极SE1和人体之间产生。
参考感测部SPref可包括设置在侧部50内侧的参考线圈Lref,并且可提供参考线圈Lref的参考电感,参考电感恒定而与通过框架51施加的触摸无关。参考感测部SPref可包括屏蔽构件600。屏蔽构件600可设置在参考线圈Lref和侧部50之间以阻隔外部影响。例如,屏蔽构件600可安装在基板200上以覆盖参考线圈Lref。
另外,如图2中所示,触摸感测装置100还可包括支撑构件300和电路部800,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
对于本公开的每个附图,可省略对具有相同附图标记和功能的组件的不必要和冗余的描述,并且可描述可能的差异。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1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参照图3,可应用于电子装置10-1的触摸感测装置100-1可包括第一触摸感测部TSP1、参考感测部SPref和第二触摸感测部TSP2。以上参照图2描述了第一触摸感测部TSP1和参考感测部SPref。
例如,第二触摸感测部TSP2可包括设置在盖52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二感测电极SE2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T2。第二触摸感测部TSP2还可包括将第二感测电极SE2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感器LT2的一端的第二连接引线W20。第二感测电极SE2可设置在第二触摸构件TM2内侧。第二感测电感器LT2可安装在基板200上。
当通过盖52施加人体的触摸(例如,接触)时,可提供根据寄生电容而变化的电容,寄生电容根据触摸在第二感测电极SE2和人体之间产生。
作为示例,参照图2和图3,参考线圈Lref可被制造为具有与第一感测电感器LT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T2相同的特性。
因此,由于外部因素,参考线圈Lref、第一感测电感器LT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T2中的每个可包括具有相同特性的噪声,并且可在电路部中通过简单的减法运算等消除这种噪声。
例如,参考线圈Lref、第一感测电感器LT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T2可以是具有电感的装置、部件或PCB芯片。然而,参考线圈Lref、第一感测电感器LT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T2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只要是具有电感的任意结构都是足够的。例如,参考线圈Lref、第一感测电感器LT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T2可以是线圈部件或PCB线圈芯片。
另外,在图3中,触摸感测装置100-1还可包括支撑构件300和电路部800-1,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
在本公开中,第一连接引线W10和第二连接引线W20可以是具有柔性PCB的导体布线或导体线,并且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形式。第一连接引线W10和第二连接引线W20可以是能够电连接的导体线。
另外,由于第一感测电极SE1和第二感测电极SE2以及感测电感器LT1和LT2分别通过诸如第一连接引线W10和第二连接引线W20的连接线彼此连接,因此放置第一感测电感器LT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T2的位置不受特别限制,并且可自由地确定第一感测电感器LT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T2的布置位置。
在本公开中,屏蔽构件600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将参照图13至图15B更详细地描述屏蔽构件600。
图4是图3的电路部800-1的示图。
参照图3和图4,电路部800可安装在基板200上。
电路部800-1可分别基于由第一触摸感测部TSP1和第二触摸感测部TSP2改变的电容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基于参考感测部SPref的参考电感来产生参考信号Sref,并且基于参考信号Sref以及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来检测是否已经发生触摸。
例如,电路部800-1可包括第一振荡电路811、参考振荡电路810、第二振荡电路812和触摸检测电路850。
第一振荡电路811可包括第一电容部811-C、第一电感部811-L和第一放大部811-A。第一电容部811-C可包括由第一电容器(可设置在电路部800-1的内部或外部)导致的电容和由触摸产生的寄生电容。第一电感部811-L可包括第一感测电感器LT1的电感。第一放大部811-A可通过第一电容部811-C和第一电感部811-L放大并保持具有谐振频率的信号,并且可输出作为具有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
第二振荡电路812可包括第二电容部812-C、第二电感部812-L和第二放大部812-A。第二电容部812-C可包括由第二电容器(可设置在电路部800-1的内部或外部)导致的电容和由触摸产生的寄生电容。第二电感部812-L可包括第二感测电感器LT2的电感。第二放大部812-A可通过第二电容部812-C和第二电感部812-L放大并保持具有谐振频率的信号,并且可输出作为具有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
参考振荡电路810可包括参考电容部810-C、参考电感部810-L和参考放大部810-A。参考电容部810-C可包括由参考电容器(可设置在电路部800-1的内部或外部)导致的电容。参考电感部810-L可包括参考线圈Lref的电感。参考放大部810-A可通过参考电容部810-C和参考电感部810-L放大和保持具有参考谐振频率的信号,使得可输出作为具有参考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参考信号Sref。触摸检测电路850可通过使用参考信号Sref、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来消除噪声,并且可通过更准确的相应触摸构件来检测是否已经发生触摸(例如,接触)。
例如,当第一振荡电路811和第二振荡电路812中的每个的频率由于外部功率、温度或外部噪声而改变时,具有与增益相同的特性的参考振荡电路810的频率也改变。因此,如果如上所述使用以相同方式改变的频率特性,则可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消除噪声分量,这将在后面更详细地描述。
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2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参照图5,电子装置10-2可包括例如侧部50、触摸开关部TSW和触摸感测装置100-2。侧部50可包括非导电的盖52和导电的框架51。触摸开关部TSW可包括作为框架51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FM1。触摸感测装置100-2可包括第一力感测部FSP1、参考感测部SPref和电路部800-2。
第一力感测部FSP1可包括与框架51的内侧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例如,D1)设置的第一感测线圈LF1。当通过框架51施加触摸(例如,按压)时,可提供根据第一感测线圈LF1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感,第一感测线圈LF1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触摸。
由于通过第一感测线圈LF1与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产生的涡电流的作用,第一感测线圈LF1的电感改变(例如,减小)。基于电感的谐振频率可增大,并且可将操作描述应用于本公开的另一对应实施例。参考感测部SPref可包括设置在侧部50内侧的参考线圈Lref,并且可提供参考线圈Lref的参考电感,参考是恒定的与通过框架51施加的触摸无关。即使在通过侧部50施加触摸时,参考感测部SPref可包括能够排除由于触摸施加引起的电磁影响的屏蔽构件600。屏蔽构件600可设置在参考线圈Lref和侧部50之间以阻隔外部影响。例如,屏蔽构件600可安装在基板200a上以覆盖参考线圈Lref。在本公开中,由于参考感测部SPref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因此可在下文中省略重复的描述。
例如,第一力感测部FSP1还可包括第一支撑构件300-10。第一感测线圈LF1可与作为框架51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FM1间隔开预定距离,并且可安装在基板200a上以面向第一力构件FM1的内侧表面。
第一支撑构件300-10可包括第一主体构件300-1以及第一柱构件300-11和300-12。第一主体构件300-1可由框架51的内部结构51S支撑,并且可支撑基板200a的其上安装有第一感测线圈LF1的部分。第一柱构件300-11和300-12可由第一主体构件300-1支撑,并且可附接到第一力构件FM1的两端。在没有向第一力感测部FSP1施加触摸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第一支撑构件300-10和内部结构51S,可保持第一感测线圈LF1设置为与框架51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的预定距离(例如,D1)。前面的描述可应用于在此公开的每个力感测部。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3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参照图6,触摸感测装置100-3可包括第一力感测部FSP1、参考感测部SPref、第二力感测部FSP2和电路部800-3。以上参照图5描述了第一力感测部FSP1和参考感测部SPref。第二力感测部FSP2可包括第二感测线圈LF2,第二感测线圈LF2与参考线圈Lref和第一感测线圈LF1一起安装在基板200b上并且设置为与框架51的内侧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例如,D2)。当通过作为框架51的一部分的第二力构件FM2施加触摸(例如,按压)时,可提供根据第二感测线圈LF2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感,第二感测线圈LF2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触摸(例如,按压)。
例如,第二力感测部FSP2还可包括第二支撑构件300-20。第二感测线圈LF2可设置为与作为框架51的一部分的第二力构件FM2的内侧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第二支撑构件300-20可包括第二主体构件300-2以及第二柱构件300-21和300-22。例如,第二主体构件300-2可由框架51的内部结构51S支撑,并且可支撑基板200b的其上安装有第二感测线圈LF2的部分。第二柱构件300-21和300-22可由第二主体构件300-2支撑,并且可附接到第二力构件FM2的两端。
例如,参考线圈Lref可被制造为具有与第一感测线圈LF1和第二感测线圈LF2相同的特性。因此,由于外部因素,参考线圈Lref、第一感测线圈LF1和第二感测线圈LF2中的每个可包括具有相同特性的噪声,并且可在电路部800-3中通过简单的减法运算等消除这种噪声。在本公开中,屏蔽构件600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将参照图15A和15B更详细地描述该屏蔽构件600。
图7是图6的电路部800-3的示图。
参照图6和图7,电路部800-3可安装在基板200b上。电路部800-3可基于由第一力感测部FSP1和第二力感测部FSP2中的每个改变的电感来产生第一力检测信号SDF1和第二力检测信号SDF2,基于参考感测部Sref的参考电感来产生参考信号Sref,并且可基于第一力检测信号SDF1和第二力检测信号SDF2来检测在第一力构件FM1和第二力构件FM2中的每个上是否已经发生触摸。
例如,电路部800-3可包括第一振荡电路821、参考振荡电路820、第二振荡电路822和触摸检测电路850。第一振荡电路821可包括第一电容部821-C、第一电感部821-L和第一放大部821-A。第一电容部821-C可包括由第一电容器(可设置在电路部800-3的内部或外部)导致的电容。第一电感部821-L可包括第一感测电感器LT1的电感和根据第一感测线圈LF1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感,第一感测线圈LF1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触摸。第一放大部821-A可通过第一电容部821-C和第一电感部821-L放大并保持具有谐振频率的信号,以输出作为具有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F1。
第二振荡电路822可包括第二电容部822-C、第二电感部822-L和第二放大部822-A。第二电容部822-C可包括由第二电容器(可设置在电路部800-3的内部或外部)导致的电容。第二电感部822-L可包括第二感测电感器LT2的电感和根据第二感测线圈LF2和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感,第二感测线圈LF2和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触摸。第二放大部822-A可通过第二电容部822-C和第二电感部822-L放大并保持具有谐振频率的信号,以输出作为具有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F2。
参考振荡电路820可包括参考电容部820-C、参考电感部820-L和参考放大部820-A,并且可通过参照图4描述的相同过程输出作为具有参考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参考信号Sref。触摸检测电路850可通过使用参考信号Sref、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F1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F2来消除噪声,以通过更准确的相应力构件检测是否已发生触摸(例如,按压)。
图8是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4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参照图8,电子装置10-4可包括例如侧部50、触摸开关部TSW、触摸感测装置100-4和电路部800-4。
侧部50可包括非导电的盖52和导电的框架。触摸开关部TSW包括作为盖52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TM1、以及作为框架51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FM1。触摸感测装置100-4可包括第一混合感测部Hb-S100和参考感测部SPref。第一混合感测部Hb-S100可包括设置在盖52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感测电极SE1和第一感测电感器LB1,并且第一感测电感器LB1可设置为与框架51的内侧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当通过第一触摸构件TM1和第一力构件FM1施加触摸(例如,接触+按压)时,第一混合感测部Hb-S100可提供根据在第一感测电极SE1和人体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而变化的电容,并且可提供根据第一感测电感器LB1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感。参考感测部SPref可包括设置在侧部50内侧的参考线圈Lref,并且可提供参考线圈Lref的参考电感,参考电感恒定而与通过框架51施加的触摸无关。
图9是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5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参照图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应用于电子装置100-5的触摸感测装置100-5可包括第一混合感测部Hb-S100、参考感测部SPref、第二混合感测部Hb-S200和电路部800-5。
上面参照图8描述了第一混合感测部Hb-S100和参考感测部SPref。第二混合感测部Hb-S200可包括设置在盖52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二感测电极SE2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B2。第二感测电感器LB2可设置为与框架51的内侧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
当通过第二触摸构件TM2和第二力构件FM2施加人体的触摸(例如,接触+按压)时,第二混合感测部Hb-S200可提供根据在第二感测电极SE2和人体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而变化的电容,并且可提供根据第二感测电感器LB2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感。
参照图8和图9,第一混合感测部Hb-S100可包括第一感测电极SE1、第一感测电感器LB1、第一连接引线W10和第一支撑构件300-10。第一感测电极SE1可设置在作为盖52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TM1内侧。第一感测电感器LB1可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SE1,并且可与作为框架51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FM1的内侧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第一感测电感器LB1可安装在基板200b上以面向第一力构件FM1的内侧表面。
第一连接引线W10可将第一感测电极SE1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感器LB1的一端。第一支撑构件300-10可包括第一主体构件300-1以及第一柱构件300-11和300-12。第一主体构件300-1可由框架51的内部结构51S支撑,并且可支撑基板200b的其上安装有第一感测电感器LB1的部分。第一柱构件300-11和300-12可由第一主体构件300-1支撑,并且可附接到第一力构件FM1的两端。
参照图9,第二混合感测部Hb-S200可包括第二感测电极SE2、第二感测电感器LB2、第二连接引线W20和第二支撑构件300-20。
第二感测电极SE2可设置在作为盖52的一部分的第二触摸构件TM2内侧。第二感测电感器LB2可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SE2,并且可与作为框架51的一部分的第二力构件FM2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二感测线圈可安装在基板200b上以面向第二力构件FM2的内侧表面。
第二连接引线W20可将第二感测电极SE2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感器LB2的一端。第二支撑构件300-20可包括第二主体构件300-2以及第二柱构件300-21和300-22。第二主体构件300-2可由框架51的内部结构51S支撑,并且可支撑基板200b的其上安装有第二感测线圈LF2的部分。第二柱构件300-21和300-22由第二主体构件300-2支撑,并且可附接到第二力构件FM2的两端。例如,参考线圈Lref可被制造为具有与第一感测电感器LB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B2相同的特性。因此,由于外部因素,参考线圈Lref、第一感测电感器LB1和第二感测电感器LB2中的每个可包括具有相同特性的噪声,并且可通过电路部800-5中的简单减法运算等来消除这种噪声。
图10是图9的电路部800-5的示图。
参照图9和图10,电路部800-5可安装在基板200b上。
电路部800-5可基于由第一触摸感测部TSP1和第二触摸感测部TSP2中的每个改变的电容以及由第一力感测部FSP1和第二力感测部FSP2中的每个改变的电感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基于参考感测部Sref的参考电感来产生参考信号Sref,并且基于参考信号Sref以及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来检测是否已经发生触摸。例如,电路部800-5可包括第一振荡电路831、参考振荡电路830、第二振荡电路832和触摸检测电路850。
第一振荡电路831可包括第一电容部831-C、第一电感部831-L和第一放大部831-A。第一电容部831-C可包括由第一电容器(可设置在电路部800-5的内部或外部)导致的电容和由触摸产生的寄生电容。第一电感部831-L可包括第一感测电感器LB1的电感和根据第一感测线圈LF1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感,第一感测线圈LF1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触摸。第一放大部831-A可通过第一电容部831-C和第一电感部831-L放大并保持具有谐振频率的信号,以输出作为具有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
第二振荡电路832可包括第二电容部832-C、第二电感部832-L和第二放大部832-A。第二电容部832-C可包括由第二电容器(可设置在电路部800-5的内部或外部)导致的电容和由触摸产生的寄生电容。第二电感部832-L可包括第二感测电感器LB2的电感和根据第二感测线圈LF2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感,第二感测线圈LF2和框架51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触摸。第二放大部832-A可通过第二电容部832-C和第二电感部832-L放大并保持具有谐振频率的信号,以输出作为具有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
参考振荡电路830可包括参考电容部830-C、参考电感部830-L和参考放大部830-A,并且可通过参照图4描述的相同过程输出作为具有参考谐振频率的振荡信号的参考信号Sref。
触摸检测电路850可通过使用参考信号Sref、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来消除噪声,以通过更准确的相应力构件检测是否已经发生触摸(例如,接触+按压)。
图11是根据实施例的触摸检测电路850的示图。
参照图11,触摸检测电路850可包括计数电路855。计数电路855可对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参考信号Sref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中的每个进行计数,以产生第一计数值CV1、第二计数值CV2和参考计数值CVref。
图1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图11的计数电路855的操作的示图。
参照图12,参考时钟CLK的周期TCLK可长于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的周期T1。因此,可对在参考时钟CLK的一个周期TCLK期间包含的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的一个周期T1的次数进行计数。
例如,当参考时钟CLK是1MHz时,周期TCLK可以是1μs,并且当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是10MHz时,周期T1可以是0.1μs。在这种情况下,参考时钟CLK的周期TCLK可包括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的10个周期T1,并且因此,当使用第一触摸检测信号SDT1对参考时钟CLK的一个周期进行计数时,第一计数值CV1可以是10。此关系可由下式1表示。
[式1]
CV1=[TCLK]/[T1]=10
另外,参考时钟CLK可以是例如32kHz,并且可以是32kHz的1/m倍的频率,其中m可以是整数。
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当使用第二触摸检测信号SDT2对参考时钟CLK的一个周期进行计数时,第二计数值CV2可以是10,并且还可获得参考计数值CVref。
在图12的示例中,第一计数值CV1和第二计数值CV2中的每个是10。然而,在其他示例中,第一计数值CV1和第二计数值CV2可彼此不同。
例如,如果基于参考计数值CVref针对第一计数值CV1和第二计数值CV2中的每个获得第一比率值SEN1和第二比率值SEN2,则第一比率值SEN1和第二比率值SEN2可表示为下式2。
[式2]
SEN1=[CV1]/[CVref],SEN2=[CV2]/[CVref]
例如,当发生触摸操作并且第一计数值CV1改变10%(1.1)时(当第一计数值CV1存在10%的变化时),可表示为下式3。
[式3]
[CV1*1.1]/[CVref]=SEN1*1.1
参照式3,当第一计数值CV1存在10%的变化(1.1)时,可以看出,第一比率值SEN1也发生10%的变化。当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第一计数值CV1和参考计数值CVref中的每个存在10%的变化(1.1)时,可表示为下式4。
[式4]
[CV1*1.1]/[CVref*1.1]=SEN1*(1.1/1.1)
参照式4,当第一计数值CV1和参考计数值CVref两者都具有10%的变化(1.1)时,可以看出第一比率值SEN1不变化,因此,可以看出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噪声分量可消除。
参照图11和图12描述的内容可应用于在此公开的每个实施例,并且可通过相同的操作原理消除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噪声。
图13是根据实施例的屏蔽构件600和基板200的接合的示图。图14A和图14B是根据实施例的屏蔽构件600和基板200的分离和接合的示图。图15A和图15B是根据实施例的屏蔽构件600和基板200的分离和接合的示图。
参照图13,为了赋予屏蔽性能,屏蔽构件600可安装在基板200上以围绕参考线圈Lref。
参照图14A和图14B,为了改善屏蔽性能,屏蔽构件600可连接到基板200上的彼此分离的多个部分接地线210以围绕参考线圈Lref,并且安装在基板200上。接地线210可以是部分地形成在基板200上的接地图案。
参照图15A和图15B,为了进一步改善屏蔽性能,屏蔽构件600可连接到形成在基板200上的整个闭合接地线250以围绕参考线圈Lref,并且可安装在基板200上。接地线250可以是在基板200上以闭合形状(例如,矩形或圆形)形成的接地图案。
参照图13至图15B,屏蔽构件600可通过诸如焊接的接合方法附接到基板200,但不限于这种接合方法。另外,屏蔽构件600可以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一种,但不限于此,并且可由具有屏蔽特性的材料构成。
如上所述,根据在此公开的实施例,可通过使用参考线圈消除影响由LC谐振导致的频率的外部功率、温度或外部噪声来防止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故障。
尽管本公开包括具体示例,但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在这些示例中可在形式和细节方面做出各种改变。在此描述的示例仅被视为描述性意义,并非出于限制的目的。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将被认为适用于其它示例中的类似的特征或方面。如果以不同的顺序执行所描述的技术,和/或如果按照不同的方式来组合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和/或由其它组件或其等同物来替换或补充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则可获得合适的结果。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由具体实施方式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并且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变型将被解释为被包括在本公开中。

Claims (48)

1.一种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的侧部,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包括:
第一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盖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盖施加的所述触摸而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以及
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的屏蔽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极设置在第一触摸构件内侧,并且所述第一触摸构件是所述盖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并且安装在基板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一端的第一连接引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
第二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感器,
其中,响应于由所述人体通过所述盖施加的另一触摸,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盖施加的所述另一触摸在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电极设置在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二触摸构件内侧,
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并且安装在基板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还包括将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一端的第二连接引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具有相同的特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屏蔽构件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
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由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改变的电容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
基于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触摸检测信号来检测所述触摸和所述另一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9.一种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的侧部,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包括:
第一力感测部,包括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的第一感测线圈,其中,响应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按压触摸,所述第一力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所述按压触摸;以及
参考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的参考线圈,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所述按压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并且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一力构件的内侧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力感测部还包括:
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感测线圈的部分的第一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一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一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一柱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
第二力感测部,包括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的第二感测线圈,
其中,响应于通过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二力构件施加的另一按压触摸,电感根据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改变,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通过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所述另一按压触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力感测部还包括:
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所述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感测线圈的部分的第二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二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二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二柱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具有相同的特性。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屏蔽构件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
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力感测部改变的电感和由所述第二力感测部改变的电感来产生第一力检测信号和第二力检测信号;
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力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力检测信号,检测所述按压触摸和所述另一按压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17.一种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具有盖和框架的侧部、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和第二触摸构件、以及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和第二力构件,所述触摸感测装置包括:
第一混合感测部,包括:
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以及
第一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
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并且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以及
参考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的参考线圈,并且被配置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第二混合感测部,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包括:
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以及
第二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
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而在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并且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内侧,
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一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一力构件的所述内侧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还包括:
第一连接引线,将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一端;以及
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第一主体构件和第一柱构件,所述第一主体构件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部分,所述第一柱构件由所述第一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一力构件的端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内侧,
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二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二力构件的所述内侧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还包括:
第二连接引线,将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一端;以及
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第二主体构件和第二柱构件,所述第二主体构件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部分,所述第二柱构件由所述第二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二力构件的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具有相同的特性。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屏蔽构件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所述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
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电感以及由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电感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
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触摸检测信号,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以及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25.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侧部,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
触摸开关部,包括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
第一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施加的所述触摸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以及
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内侧;
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并且安装在基板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感测部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一端的第一连接引线。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
第二触摸感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感器,
其中,响应于由所述人体通过所述盖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盖施加的所述触摸在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电极设置在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二触摸构件内侧,
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并安装在基板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还包括将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一端的第二连接引线。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具有相同的特性。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屏蔽构件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
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触摸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由所述第二触摸感测部改变的电容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
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触摸检测信号,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施加的触摸和通过所述盖施加的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33.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侧部,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
接触开关部,包括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
第一力感测部,包括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的第一感测线圈,其中,响应于通过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力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通过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所述触摸;以及
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与所述第一力构件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一力构件的内侧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力感测部还包括:
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感测线圈的部分的第一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一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第一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一柱构件。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
第二力感测部,包括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的第二感测线圈,
其中,响应于通过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二力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二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所述第二感测线圈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取决于通过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力感测部还包括:
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所述内部结构支撑并且支撑所述基板的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感测线圈的部分的第二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二主体构件支撑并且附接到所述框架的所述第二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二柱构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具有相同的特性。
39.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屏蔽构件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
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力感测部改变的电感和由所述第二力感测部改变的电感来产生第一力检测信号和第二力检测信号;
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力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力检测信号,检测通过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和通过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4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侧部,具有非导电的盖和导电的框架;
触摸开关部,包括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的第一触摸构件和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第一力构件;
第一混合感测部,包括:
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一感测电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以及
第一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一预定距离,
其中,响应于由人体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在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并且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以及
参考感测部,包括参考线圈,所述参考线圈设置在所述侧部内侧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参考线圈的恒定的与通过所述框架施加的触摸无关的参考电感。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感测部还包括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参考线圈和所述侧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阻隔外部影响。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混合感测部,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包括:
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内侧并且彼此电连接;以及
第二感测线圈,设置为与所述框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二预定距离,
其中,响应于由所述人体通过作为所述侧部的一部分并包括在所述触摸开关部中的第二触摸构件和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根据寄生电容来改变电容,所述寄生电容根据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在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和所述人体之间产生,并且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根据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感。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内侧,
其中,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一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三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一力构件的所述内侧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还包括:
第一连接引线,将所述第一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的一端;以及
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的第一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一主体构件支撑并附接到所述第一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一柱构件。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内侧,所述第二触摸构件是所述盖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与作为所述框架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力构件的内侧表面间隔开第四预定距离,并且安装在基板上以面向所述第二力构件的所述内侧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还包括:
第二连接引线,将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的一端;以及
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由所述框架的内部结构支撑的第二主体构件,以及由所述第二主体构件支撑并附接到所述第二力构件的端部的第二柱构件。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参考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电感器和所述第二感测电感器具有相同的特性。
47.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屏蔽构件是屏蔽壳、磁片和电磁波吸收体中的任意一种。
48.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为:
分别基于由所述第一混合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电感以及由所述第二混合感测部改变的电容和电感来产生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第二触摸检测信号;
基于所述参考电感产生参考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触摸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触摸检测信号,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一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以及通过所述第二触摸构件和所述第二力构件施加的触摸中的每个是否发生。
CN202110040847.2A 2020-08-31 2021-01-13 触摸感测装置和具有故障防止功能的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41155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10344 2020-08-31
KR1020200110344A KR102404321B1 (ko) 2020-08-31 2020-08-31 오동작 방지기능을 갖는 터치 센싱 디바이스 및 전자 기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5580A true CN114115580A (zh) 2022-03-01

Family

ID=76971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40847.2A Pending CN114115580A (zh) 2020-08-31 2021-01-13 触摸感测装置和具有故障防止功能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3950B1 (zh)
KR (1) KR102404321B1 (zh)
CN (1) CN11411558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53334B1 (ko) 2009-09-17 2012-06-05 그린칩 주식회사 터치 검출장치 및 방법
JP5651036B2 (ja) * 2011-02-15 2015-01-07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操作検出装置
FR3038642B1 (fr) * 2015-07-08 2017-07-14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d'intention de verrouillage ou de deverrouillage d'une portie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par un utilisateur
CN109154872B (zh) * 2016-03-25 2020-06-30 森赛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和表征表面上的力输入的系统和方法
KR102340380B1 (ko) * 2018-01-16 2021-12-17 주식회사 다모아텍 터치 물체의 재질을 인식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102139108B1 (ko) 2018-08-16 2020-07-30 (주)파트론 터치센서 모듈
KR102137092B1 (ko) * 2019-08-06 2020-07-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듀얼 센싱 구조를 이용하여 터치센싱 및 포스센싱을 구현한 스위칭 조작 센싱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73950B1 (en) 2021-07-27
KR102404321B1 (ko) 2022-06-07
KR20220028811A (ko) 202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53337A (zh) 触摸感测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350705B (zh) 开关操作感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US11372495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apable of identifying positions of multiple touches
CN113918040B (zh) 触摸感测装置及包括触摸感测装置的电子装置
US20210006246A1 (en) Switching operation sensing apparatus with touch input member identification
CN114115580A (zh) 触摸感测装置和具有故障防止功能的电子装置
US11861101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ing freedom of placement of sensing coil
US11586330B2 (en) Touch sens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918054B (zh) 触摸感测装置及包括触摸感测装置的电子装置
US11182028B2 (en) Sensing coil component and switching operation sens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775099B2 (en) Touch sens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404327B1 (ko) 배치 자유도를 개선한 터치 센싱 디바이스 및 전자 기기
US11119613B1 (en) Touch sensing module
CN113093950A (zh) 触摸操作感测装置、感测线圈及电子装置
US11733814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touch sensing identification
US11855622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ouch sensing device
KR102369438B1 (ko) 전자기기용 케이스
US11467047B2 (en) Force sensing device with common noise reduc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034177A1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capable of performing touch sensing and force sensing using single sens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172532A (zh) 用于电子装置的壳体
KR20220050734A (ko) 터치 센싱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KR20220032457A (ko) 터치 센싱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