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6123A -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车辆及冷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车辆及冷却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96123A CN114096123A CN202111348505.3A CN202111348505A CN114096123A CN 114096123 A CN114096123 A CN 114096123A CN 202111348505 A CN202111348505 A CN 202111348505A CN 114096123 A CN114096123 A CN 1140961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temperature
- channel
- threshold value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0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12 cooling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45—Thermal management, e.g. inverter temperature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冷却装置,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包括开设有进口以及出口的壳体,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散热单元,第一通道与进口连通,第二通道与出口连通,散热单元,具有多个内部通道,在冷却装置与待冷却的发热部件相接触的状态下,沿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一个两端分别与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连通的内部通道,其中,由第一通道、内部通道以及第二通道形成冷却流道,以允许冷却介质通过内部通道自第一通道流动至第二通道。还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车辆及冷却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冷却系统、车辆及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定位趋向于强劲动力性能、快速响应时间、长续航以及高安全性能,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总成需求输出扭矩以及输出功率也越来越大,这对功率器件的散热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对于汽车内部大功率器件的冷却而言,如何提升冷却效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冷却效率高的冷却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能够为发热部件提供更好的冷却效果。
上述冷却装置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包括:壳体,开设有进口以及出口,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通道,与所述进口连通;第二通道,与所述出口连通;以及散热单元,具有多个内部通道,在所述冷却装置与待冷却的发热部件相接触的状态下,沿所述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一个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以及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内部通道;其中,由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内部通道以及所述第二通道形成冷却流道,以允许冷却介质通过所述内部通道自所述第一通道流动至所述第二通道。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多个散热器,其中两个所述散热器布设在沿所述发热部件长度方向的两侧,每个所述散热器均设置有所述内部通道。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片以及多道散热鳍片,所述多道散热鳍片限定出所述内部通道,所述导热片与所述壳体相贴合。
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在散热单元沿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内部通道,在冷却流道中通入冷却介质后,冷却装置对发热部件的两侧均能够实现有效冷却,提高对发热部件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能够为发热部件提供更好的冷却效果。
上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却风扇、冷却泵以及上述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泵与所述进口相连通,用于驱动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冷却流道内循环流动。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冷却液供应装置,提供冷却液作为所述冷却介质。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温度监控系统,通过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对所述第一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记为第一温度反馈至所述温度监控系统,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对所述第二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记为第二温度反馈至所述温度监控系统,所述温度监控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对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冷却泵进行调节。
上述冷却系统通过在散热单元沿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内部通道,在冷却流道中通入冷却介质后,冷却装置对发热部件的两侧均能够实现有效冷却,提高对发热部件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能够为驱动电机中的发热部件提供更好的冷却效果。
上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用于对所述车辆中的驱动电机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
上述车辆采用的冷却系统通过在散热单元沿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内部通道,在冷却流道中通入冷却介质后,冷却装置对发热部件的两侧均能够实现有效冷却,提高对车辆中的驱动电机的发热部件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方法,能够为车辆中的驱动电机功率模块提供更好的冷却效果。
上述冷却方法采用上述的冷却系统对车辆中的驱动电机功率模块进行冷却,所述冷却方法包括:对所述温度监控系统设定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冷却泵以低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第一温度或所述第二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当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并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温度监控系统对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若判断结果为是,所述冷却泵以低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处于关闭状态;若判断结果为否,所述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对所述温度监控系统设定第三阈值以及第四阈值,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并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小于等于第四阈值并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当所述第一温度或所述第二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冷却泵以高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高转速运行;当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四阈值并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温度监控系统对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若判断结果为是,所述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若判断结果为否,所述冷却泵以高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高转速运行。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阈值为45℃,所述第二阈值为43℃,所述第三阈值为60℃,所述第四阈值为58℃。
上述冷却方法中冷却系统的温度监控系统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的温度对冷却风扇及冷却泵进行调节,使冷却系统能够对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功率模块进行不同程度的冷却。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冷却系统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冷却装置处于装配状态时冷却系统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标记说明
1壳体
2散热单元
3第一通道
4第二通道
5进口管道
6出口管道
7第一温度传感器
8第二温度传感器
11第一壳体
12第二壳体
13、14开口
15容纳槽
16安装槽
21内部通道
22散热器
23导热片
24散热鳍片
a长度方向
b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以及后续其他的附图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发明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驱动电机的工作过程中,电机自身及其控制器会产生大量热量,为避免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温度过高而对驱动电机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需要通过冷却系统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在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流经整个发热部件的冷却流道,冷却液在发热部件前端的位置进入冷却流道,在流动过程中吸收发热部件的热量对其进行冷却,至发热部件后端的位置排出,然而这种冷却方式对于如车辆中的驱动电机功率模块进行冷却时,常存在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流动至发热部件后端时,冷却液可能已经具有较高的温度,无法有效冷却发热部件后端,导致发热部件后端升温明显,散热效果不佳。因此,通过合理的布设冷却介质在冷却装置内的流路,能够解决现有冷却装置中存在的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照图1,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用于实现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冷却装置的壳体1上开设有进口以及出口,使冷却介质能够进入壳体1内部并排出,壳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通道3、第二通道4、以及散热单元2,第一通道3与进口连通,第二通道4与出口连通,散热单元2具有多个内部通道21,第一通道3以及第二通道4之间仅由多个内部通道21连通,由第一通道3、多个内部通道21以及第二通道4形成冷却流道,以允许冷却介质通过内部通道21自第一通道3流动至第二通道4。可以理解的是,冷却介质无法在第一通道3与第二通道4之间直接流动。
冷却装置的壳体1由导热材料制成,与散热单元2、发热部件之间均可进行热传递,发热部件的热量可以通过壳体1传递至散热单元2,与流经散热单元2内部通道21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发热部件的冷却。
在冷却装置与发热部件相接触的状态下,沿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散热单元2分别具有至少一个两端分别与第一通道3、第二通道4连通的内部通道21。发热部件的长度方向指的是在发热部件与冷却装置的接触面上,具有最大距离的两端连线所在的方向,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长度方向为箭头a所示的方向,将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定义为发热部件的头部和尾部,通过在散热单元2内与头部和尾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内部通道21,在冷却流道中通入冷却介质后对发热部件的头部和尾部均能够进行冷却,避免了发热部件尾部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对发热部件整体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冷却装置的壳体1分为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散热单元2包括多个散热器22,每个散热器22均设置有内部通道21。
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均为矩形,第二壳体12沿发热部件的长度方向,即沿图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设置有多个容纳槽15,多个散热器22可分别放置在该多个容纳槽15中,其中两个散热器22布设在发热部件头部和尾部的位置;第二壳体12沿发热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通道3以及第二通道4,宽度方向为图1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以第一通道3为例,第一通道3与多个容纳槽15之间形成有多个开口13,分别连通第一通道3与多个散热器22的内部通道21。
冷却装置的装配过程如下:第二壳体12与多个散热器22工装定位后通过真空焊接形成一体,再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工装定位后通过真空焊接形成一体,使散热器22设置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装配完成后的冷却装置内部形成有由第一通道3、第二通道4与散热器22的内部通道21共同组成的多个相互独立的冷却流道,参考图1,冷却介质能够由进口进入第一通道3,经过多个开口13分别进入多个散热器22的内部通道21,随后经过另一侧的开口14汇入第二通道4,由出口排出冷却装置。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进口以及出口均设置于第二壳体12底面,冷却装置还包括分别安装在进口和出口处的进口管道5和出口管道6,用于连接冷却装置与外部管道,将冷却介质由外部装置引入冷却装置并排出,实现对发热部件的冷却。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器22包括导热片23以及多道散热鳍片24,导热片23的一侧面与第一壳体11相贴合,另一侧面上设置有多道散热鳍片24,由多道散热鳍片24限定出散热器22的内部通道21,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壳体11后,再通过导热片23传递至散热鳍片24,与内部通道21中流动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设置多道散热鳍片24能够增加冷却介质与散热单元2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的壳体1内部设置有多个容纳槽15便于在装配过程中对多个散热器22进行定位,且多个容纳槽15之间可设置有隔热单元,如橡胶条,以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减少各个散热器22之间的热交换,提高散热单元2的整体性能。
冷却装置壳体1及散热单元2的结构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不设置多个容纳槽15直接通过工装定位将散热单元2真空焊接至壳体1内部,或是仅设置一个散热器22,该散热器22在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独立的内部通道,只要在冷却流道中通入冷却介质后,冷却装置对发热部件的头部和尾部均能够进行冷却即可。
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冷却风扇、冷却泵以及前述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冷却装置,冷却泵与冷却装置的进口相连通,用于驱动冷却介质在冷却流道内循环流动,冷却风扇独立设置,与壳体1分离,对散热单元2及流经其内部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实现对发热部件冷却液进行温度管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却液供应装置,提供冷却液作为冷却介质,冷却液供应装置与冷却装置的进口相连通,在冷却泵的作用下可将冷却液输送至冷却装置内部实现对发热部件的冷却。其中,如本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记载的冷却介质可以是呈液态的含水冷却液、无水冷却液或非水冷却液,也可以是呈气态的冷却气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以及温度监控系统,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7对第一通道3内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记为第一温度反馈至温度监控系统,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8对第二通道4内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记为第二温度反馈至温度监控系统,温度监控系统可以根据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对冷却风扇和冷却泵进行调节,以确保冷却装置能够有效地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
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设置在冷却装置的壳体1外部,具体来说,结合图2,第一壳体11的沿发热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槽16,且两处安装槽16分别设置在与第一通道3、第二通道4相对应的位置上,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可分别放置在两处安装槽16内,实现对第一通道3和第二通道4内冷却介质温度的测量。
以第一温度传感器7为例,第一温度传感器7不与第一通道3内的冷却介质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第一壳体11将冷却介质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温度传感器7来实现冷却介质温度的测量,因此,通过在第一壳体11上开设安装槽16,能够减少温度传感器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壳体厚度,减少由于壳体传热而造成的热量损失,使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的冷却介质的温度更准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为表贴式温度传感器,通过紧固胶将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固定在冷却装置的壳体1上。通过设置表贴式传感器能够在保证冷却流道密封性的前提下,保证温度测量的精准性。
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采用如前所述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冷却系统对车辆中的驱动电机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
采用前述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冷却系统对车辆中的驱动电机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通过在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冷却流道,在冷却流道中通入冷却介质后,对发热部件的头部和尾部均能够进行冷却,避免了发热部件尾部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由于驱动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是车辆行驶过程中主要的发热部件之一,采用前述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冷却系统能够实现对车辆中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进行良好的冷却。
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些方面,还提供一种驱动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的冷却方法,其中,冷却系统温度监控系统能够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传感器8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对冷却风扇和冷却泵进行调节,使冷却系统能够对不同温度的功率模块进行不同程度的冷却。该冷却方法包括:
对温度监控系统设定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
当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时,冷却泵以低转速运行,冷却风扇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温度或第二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时,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当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并小于第一阈值时,温度监控系统对第一通道3或第二通道4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
若判断结果为是,冷却泵以低转速运行,冷却风扇处于关闭状态;
若判断结果为否,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如此设置,使得当冷却装置内的冷却介质温度足以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时,仅通过冷却液对发热部件进行热交换。当冷却装置内的冷却介质温度不足以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时,在通过冷却液对发热部件进行热交换的同时,提高冷却液在冷却流道内的流速且令风扇进行辅助散热,以使得发热部件迅速散热。
通过设置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能够有效避免进出口温度处于临界状态频繁开启关闭冷却风扇,造成冷却风扇难以避免的寿命损害,同时能够更加合理的对功率模块的工作温度进行管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的冷却方法还包括:
对温度监控系统设定第三阈值以及第四阈值,第四阈值小于第三阈值并大于第一阈值;
当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小于等于第四阈值并大于等于第一阈值时,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当第一温度或第二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阈值时,冷却泵以高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以高转速运行;
当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大于第四阈值并小于第三阈值时,温度监控系统对第一通道3或第二通道4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
若判断结果为是,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若判断结果为否,冷却泵以高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以高转速运行。
如此设置,当发热部件在工作过程中上升至更高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过高对电机内的部件造成损伤,进一步提高冷却液在冷却流道内的流速同时提高风扇的转速,加强对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
其中,冷却泵的低转速、中转速、高转速以及冷却风扇的低转速、高转速仅用于表示控制器功率模块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冷却泵或冷却风扇的相对转速,以实现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功率模块不同程度的冷却,对转速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定。例如,当第一通道3处于升温状态时,第一温度由第二阈值上升至第一阈值,则需要将冷却泵的转速由低转速调高至中转速,并将冷却风扇打开以低转速运行,以提高冷却系统对功率模块的冷却效果。
以第一传感器7为例,对温度监控系统进行说明:
在驱动电机刚开启时,控制器功率模块处于较低的温度,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温度监控系统输出控制指令,使冷却泵以低转速运行,冷却风扇处于关闭状态;
在驱动电机的工作过程中,控制器功率模块逐渐升温,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并小于第一阈值,温度监控系统对第一通道3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在该情况下,冷却介质处于升温状态,温度监控系统无需输出控制指令,冷却泵将保持以低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保持在关闭状态;
控制器功率模块进一步升温,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并小于等于第四阈值,温度监控系统输出控制指令,使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并打开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控制器功率模块进一步升温,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大于第四阈值并小于第三阈值,温度监控系统对第一通道3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在该情况下,冷却介质处于升温状态,温度监控系统无需输出控制指令,冷却泵将保持以中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保持以低转速运行;
在一些情况下,以中转速运行的冷却泵以及低转速运行的冷却风扇足以对控制器功率模块进行冷却,则控制器功率模块会开始降温;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该转速的冷却泵以及冷却风扇不足以对控制器功率模块进行冷却,则:
控制器功率模块将进一步升温,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阈值,温度监控系统输出控制指令,使冷却泵以高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以高转速运行;
在以高转速运行的冷却泵以及高转速运行的冷却风扇的散热作用下,控制器功率模块逐渐降温,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三阈值并大于第四阈值,温度监控系统对第一通道3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在该情况下,冷却介质处于降温状态,温度监控系统无需输出控制指令,冷却泵将保持以高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保持以高转速运行;
控制器功率模块进一步降温,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小于等于第四阈值并大于等于第一阈值,温度监控系统输出控制指令,使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控制器功率模块进一步降温,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阈值并大于第二阈值,温度监控系统对第一通道3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在该情况下,冷却介质处于降温状态,温度监控系统无需输出控制指令,冷却泵将保持以中转速运行,冷却风扇保持以低转速运行;
控制器功率模块进一步降温,此时第一传感器7测量得到的第一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阈值,温度监控系统输出控制指令,使冷却泵以低转速运行,并关闭冷却风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基于所采用的驱动电机控制器的工作效率以及能耗要求,将第一阈值设定为45℃,第二阈值设定为43℃,使控制器能够保持在最佳的工作温度范围内;由于该控制器许用入水口最高水温为65℃,将第三阈值设定为60℃,第四阈值设定为58℃,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对控制器造成损伤。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冷却装置,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开设有进口以及出口,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
第一通道,与所述进口连通;
第二通道,与所述出口连通;以及
散热单元,具有多个内部通道,在所述冷却装置与待冷却的发热部件相接触的状态下,沿所述发热部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一个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以及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内部通道;
其中,由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内部通道以及所述第二通道形成冷却流道,以允许冷却介质通过所述内部通道自所述第一通道流动至所述第二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多个散热器,其中两个所述散热器布设在沿所述发热部件长度方向的两侧,每个所述散热器均设置有所述内部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片以及多道散热鳍片,所述多道散热鳍片限定出所述内部通道,所述导热片与所述壳体相贴合。
4.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风扇、冷却泵以及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泵与所述进口相连通,用于驱动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冷却流道内循环流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液供应装置,提供冷却液作为所述冷却介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温度监控系统,通过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对所述第一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记为第一温度反馈至所述温度监控系统,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对所述第二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记为第二温度反馈至所述温度监控系统,所述温度监控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对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冷却泵进行调节。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用于对所述车辆中的驱动电机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
8.一种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冷却系统对车辆中的驱动电机功率模块进行冷却,所述冷却方法包括:
对所述温度监控系统设定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当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冷却泵以低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处于关闭状态;
当所述第一温度或所述第二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当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并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温度监控系统对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
若判断结果为是,所述冷却泵以低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处于关闭状态;
若判断结果为否,所述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温度监控系统设定第三阈值以及第四阈值,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并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当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小于等于第四阈值并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当所述第一温度或所述第二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冷却泵以高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高转速运行;
当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四阈值并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温度监控系统对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是否处于升温状态进行判断,
若判断结果为是,所述冷却泵以中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低转速运行;
若判断结果为否,所述冷却泵以高转速运行,所述冷却风扇以高转速运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为45℃,所述第二阈值为43℃,所述第三阈值为60℃,所述第四阈值为5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48505.3A CN114096123A (zh) | 2021-11-15 | 2021-11-15 |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车辆及冷却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48505.3A CN114096123A (zh) | 2021-11-15 | 2021-11-15 |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车辆及冷却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96123A true CN114096123A (zh) | 2022-02-25 |
Family
ID=80300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48505.3A Pending CN114096123A (zh) | 2021-11-15 | 2021-11-15 |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车辆及冷却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96123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21743A (zh) * | 2005-08-25 | 2007-02-28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 |
US20100208427A1 (en) * | 2009-02-18 | 2010-08-19 | Hitachi, Ltd. | Semiconductor power module, inver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ower module |
CN102456642A (zh) * | 2010-11-05 | 2012-05-16 | 赛米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功率半导体系统 |
US20130058041A1 (en) * | 2010-04-21 | 2013-03-07 | Fuji Electric Co., Ltd. |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cooler |
CN105308742A (zh) * | 2013-11-28 | 2016-02-03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半导体组件用冷却器的制造方法、半导体组件用冷却器、半导体组件和电驱动车辆 |
CN106240328A (zh) * | 2016-08-12 | 2016-12-21 | 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乘用车冷却系统及冷却控制方法 |
CN111668177A (zh) * | 2019-03-05 | 2020-09-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散热器及具备该散热器的半导体模块 |
CN211630683U (zh) * | 2020-01-15 | 2020-10-02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及电动汽车控制器 |
CN112486285A (zh) * | 2020-11-30 | 2021-03-12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计算机智能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方法 |
-
2021
- 2021-11-15 CN CN202111348505.3A patent/CN11409612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21743A (zh) * | 2005-08-25 | 2007-02-28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 |
US20100208427A1 (en) * | 2009-02-18 | 2010-08-19 | Hitachi, Ltd. | Semiconductor power module, inver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ower module |
US20130058041A1 (en) * | 2010-04-21 | 2013-03-07 | Fuji Electric Co., Ltd. |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cooler |
CN102456642A (zh) * | 2010-11-05 | 2012-05-16 | 赛米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功率半导体系统 |
CN105308742A (zh) * | 2013-11-28 | 2016-02-03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半导体组件用冷却器的制造方法、半导体组件用冷却器、半导体组件和电驱动车辆 |
CN106240328A (zh) * | 2016-08-12 | 2016-12-21 | 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乘用车冷却系统及冷却控制方法 |
CN111668177A (zh) * | 2019-03-05 | 2020-09-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散热器及具备该散热器的半导体模块 |
CN211630683U (zh) * | 2020-01-15 | 2020-10-02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及电动汽车控制器 |
CN112486285A (zh) * | 2020-11-30 | 2021-03-12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计算机智能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117141B1 (ko) | 열전-기반 열 관리 시스템 | |
US7252904B2 (en) | Battery cooling system | |
CN109149009B (zh) | 高效低温差集成液冷电池系统 | |
US5947189A (en) | Heat exchanging system having cooling fan, for vehicle | |
KR101647912B1 (ko) | 자동차용 유체를 전기적으로 가열하는 장치 및 관련된 가열 및/또는 공기조화 장치 | |
CN108767363B (zh)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冷却系统 | |
CN112042046A (zh) | 充电装置 | |
CN215500174U (zh) | 电机控制器的冷却结构、电机控制器以及汽车 | |
CN113183734A (zh) | 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 |
CN114096123A (zh) |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车辆及冷却方法 | |
CN116867249A (zh) | 散热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 |
CN210130047U (zh) | 后备箱散热装置 | |
CN113097602B (zh) | 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及加热方法 | |
CN219288039U (zh) | 具有散热功能的plc控制器 | |
EP4258418A1 (en) | Battery system having heat-dissipation circulation structure | |
CN212677620U (zh) | 一种高效的电机控制器冷却结构 | |
CN219761793U (zh) | 电柜设备、温控控制系统及注塑机 | |
CN220674191U (zh) | 冷却装置、电子装置及供电装置 | |
CN213905472U (zh) | 一种电池热管理控制器装置 | |
CN213694662U (zh) | 一种自散热的电源 | |
CN219350359U (zh) | 一种工作稳定的能源热管理装置 | |
CN219029117U (zh) | 一种电驱动总成散热结构及电动汽车 | |
CN215435957U (zh) | 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 |
CN217872997U (zh) |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8139390B (zh) | 手持散热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314500 988 Tong Tong Road, Wu Tong Street, Tongxiang, Jiaxing, Zhejiang Applicant after: United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500 988 Tong Tong Road, Wu Tong Street, Tongxiang, Jiaxing, Zhejiang Applicant before: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