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1000A - 一种智能蜂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蜂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1000A
CN114081000A CN202011389790.9A CN202011389790A CN114081000A CN 114081000 A CN114081000 A CN 114081000A CN 202011389790 A CN202011389790 A CN 202011389790A CN 114081000 A CN114081000 A CN 114081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ehive
temperature
humidity sensor
control modul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897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38979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810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81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10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47/00Beeh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47/00Beehives
    • A01K47/02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frames for honeycomb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47/00Beehives
    • A01K47/06Other details of beehives, e.g. ventilating devices, entrances to hives, guards, partitions or bee esca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51/00Appliances for treating beehives or parts thereof, e.g. for cleaning or disinfect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智能蜂箱,涉及蜜蜂养殖的技术领域,包括箱盖和箱体,箱体内设有多个巢框,箱盖由一个顶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组成,蜂箱还包括电能组件、控制模块、温湿度传感器组、洁净蜂箱的净化组件和对蜂箱进行通风的通风组件,电能组件、控制模块、净化组件和通风组件安装在箱盖的内侧面上,电能组件、温湿度传感器组、净化组件、通风组件分别与控制模块线连接,温湿度传感器组分别设置在蜂箱内侧和/或外侧。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能够将通风、温湿度调节、空气净化集于一体,操作更加简便,减少了人为操作对蜜蜂的干扰,更加有利于蜜蜂的生活,还可以增加蜂蜜的产量。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蜂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蜜蜂养殖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通风、温湿度调节、空气净化于一体的智能蜂箱。
背景技术
蜜蜂养殖的主要设备是蜂箱,现有技术采用传统的郎氏蜂箱、改进的木制蜂箱、便携式塑料保温箱等。
目前使用的蜂箱都是采用木塑板材制作而成,将巢框放置在空腔内,其养殖方法完全靠人工经验养殖,经常需要人工开箱,查看蜜蜂和蜂蜜采集的情况,从而实施人工干预,这使得蜜蜂饲养的工作变得更加的繁重、且工作效率低。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蜂箱结构简单,不能进行科学养殖、智能化养蜂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更加智能化的养蜂,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蜂箱。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蜂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蜂箱,包括箱盖和箱体,所述的箱体内设有多个巢框,所述的巢框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箱体的内边上,在箱体的侧板上开有透气孔,所述的箱盖由一个顶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组成,所述的蜂箱还包括电能组件、控制模块、温湿度传感器组、洁净蜂箱的净化组件和对蜂箱进行通风的通风组件,所述的电能组件、控制模块、净化组件和通风组件安装在箱盖的内侧面上,电能组件、温湿度传感器组、净化组件、通风组件分别与控制模块线连接,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组分别设置在蜂箱内侧和/或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能组件能为蜂箱的各个部件提供电能,控制模块对蜂箱内的各个部件进行开关控制,温湿度传感器组收集蜂箱内外的温湿度,净化组件能够净化蜂箱内的空气,通风组件对蜂箱进行通风和温湿度调节。
优选的,所述的蜂箱还包括接收信息的移动终端,所述的移动终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模块将接收的数据信息传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信息实时监测蜂箱的情况,还可以发送控制指令给净化组件,通风组件,从而控制它们的工作。
优选的,所述电能组件包括蓄电池和太阳能板,所述的蓄电池位于箱盖的内侧面,所述的太阳能板设置在箱盖的外表面,所述的箱盖上开有通孔,太阳能板上的连接线穿过通孔并与蓄电池相连接,所述的蓄电池与控制模块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太阳能为蓄电池提供电量,蓄电池还可以将电量存储,以便后续使用,节约能源。
优选的,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组包括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的第一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蜂箱的外侧,所述的第二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箱盖上,所述的第三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箱体上,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模块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蜂箱的内部和外侧,通过测量到的室外温湿度,再调节蜂箱内部的温湿度,已达到一个适宜蜜蜂生活的温度。
优选的,所述的净化组件包括负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所述的负离子发生器与臭氧发生器分别与控制模块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都能净化蜂箱内的空气,不用通过打开蜂箱门进行空气置换,臭氧发生器还可以杀除蜂螨,不需再使用化学药剂除螨。
优选的,所述的通风组件包括大风扇和多个小风扇,所述的大风扇与小风扇分别与控制模块线连接,所述的箱盖的两个第一侧板上各横向开有多个放置小风扇的孔,所述的大风扇位于负离子发生器与臭氧发生器之间,所述的每个小风扇与相邻的巢框之间形成的蜂路相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巢框上有蜜蜂,对应蜂路的小风扇开启,在蜂箱的内空间上方形成风,大风扇开启后将小风扇吹出的风吹向蜂箱内部,风经过蜂箱内部将污浊的空气和蜜蜂身上的代谢产物带走,再从箱体的透气孔内流出去,净化蜂箱内的空气。
优选的,所述的侧板上径向开有长槽,所述的长槽与孔相连通,所述的小风扇通过长槽放置在孔内,在长槽的顶端设有对小风扇进行限位的封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小风扇通过长槽放入孔内,然后在长槽的顶端扣合上封盖板,可以防止小风扇移动,增加小风扇的稳固性。
优选的,所述的箱盖内设有U字型的盖板,所述的盖板上开有放置大风扇的放置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扣合在箱盖的内侧面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蓄电池、控制模块、负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位于盖板和箱盖之间,盖板对蓄电池、控制模块、负离子发生器、臭氧发生器进行限位,同时大风扇设置在盖板上,使大风扇的出风口面对着蜂箱内部,盖板与箱盖之间形成的空间较小,有利于大风扇将小风扇的风和/或负离子和/或臭氧吹向蜂箱内。
优选的,所述的箱盖的内侧面上开有多条浅槽,所述的浅槽将箱盖分成至少两个功能区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扣合在箱盖上时,盖板的两个侧边外侧与浅槽的槽边相接触,盖板中空位置可以方便小风扇吹出的风通过,浅槽将箱盖分成多个功能区域,可以更好的放置电能组件、控制模块、净化组件等部件。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侧板为凸字形,所述的第二侧板为倒置的凸字形,第二侧板的台阶部位搭接在第一侧板的台阶部位,相邻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搭接并固定顶板组成箱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活动连接,在通过螺栓进行稳固连接,拆装更加方便,节省了工作时间。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申请的结构简单,能够将通风、温湿度调节、空气净化集于一体,操作更加简便,减少了人为操作对蜜蜂的干扰,更加有利于蜜蜂的生活,还可以增加蜂蜜的产量;
2、通风组件不仅具有通风功能,还具有调节蜂箱内温湿度的功能,创造适宜蜜蜂生存的条件;
3、净化组件的负离子和臭氧都可以净化蜂箱内的空气、病菌和病虫,不需要再通过开启蜂箱门进行通风换气,减少了不必要的人为干扰,也减少了养蜂人的工作量,除菌和除虫效果更好,不会对蜂蜜的品质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箱盖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箱盖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从外侧看第一侧板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从内侧看第一侧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功能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功能框图。
图中,1、箱盖,11、第一侧板,111、孔,112、长槽,113、封盖板,12、第二侧板,13、盖板,2、箱体,3、巢框,4、蓄电池,5、控制模块,6、温湿度传感器组,61、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2、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3、第三温湿度传感器,71、负离子发生器,72、臭氧发生器,8、通风组件,81、大风扇,82、小风扇,9、移动终端,10、通讯模块,20、云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蜂箱。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智能蜂箱,包括箱盖1和箱体2,箱体2内设有十个巢框3,巢框3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箱体2的内边上(参照图3),在箱体2的侧板靠近底部的位置开有透气孔,箱盖1由一个顶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12组成,蜂箱还包括电能组件、控制模块5、温湿度传感器组6、洁净蜂箱的净化组件和对蜂箱进行通风的通风组件8,电能组件、控制模块5、净化组件和通风组件8安装在箱盖1的内侧面上,电能组件、温湿度传感器组6、净化组件、通风组件8分别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温湿度传感器组6包括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通过底座固定在蜂箱的外侧,底座与蜂箱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设置在箱盖1上,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设置在箱体2上,蜂箱还包括接收信息的移动终端9,移动终端9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
移动终端9包括个人计算机和移动手机,用户通过移动终端9控制负离子发生器71、臭氧发生器72、蓄电池4、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
箱盖1内设有U字型的盖板13,盖板13上开有放置大风扇81的放置孔,不妨碍大风扇81的向蜂箱内吹风,盖板的两个侧边外侧与浅槽的槽边相接触,盖板中空位置便于小风扇82吹出的风通往大风扇81,盖板13上开有放置大风扇81的放置孔,使大风扇81的出风口面对蜂箱内部。
参照图4,箱盖1内侧面上开有多条浅槽,浅槽将箱盖1分成四个功能区域,蓄电池4、控制模块5、负离子发生器71和臭氧发生器72分别设置在四个功能区域内,便于管理和安装,蓄电池4与控制模块5相对设置,负离子发生器71与臭氧发生器72相对设置。
电能组件包括蓄电池4和太阳能板,蓄电池4位于箱盖1的内侧面,太阳能板设置在箱盖1的外表面,箱盖1上开有通孔,太阳能板上的连接线穿过通孔并与蓄电池4相连接,蓄电池4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蓄电池4为锂电池。
净化组件包括负离子发生器71和臭氧发生器72,负离子发生器71与臭氧发生器72分别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控制模块5位于负离子发生器71和臭氧发生器72之间,在箱盖1上还设置有超声模块,超声模块与负离子发生器71相连接,负离子发生器71发出负离子,超声模块对负离子进行振荡,使负离子在蜂箱内能够更加发散。
参照图4和图5,通风组件8包括一个大风扇81和二十二个小风扇82,大风扇81与小风扇82分别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箱盖1的两个第一侧板11上各横向开有十一个放置小风扇82的孔111,大风扇81位于负离子发生器71与臭氧发生器72之间,每个小风扇82与相邻的巢框3之间形成的蜂路相对应,小风扇82对所对应蜂路吹风,大风扇将小风扇82吹出的风集中向蜂箱内吹。
小风扇82的数量可以根据巢框3的数量进行增减。
参照图6,第一侧板11上径向开有长槽112,长槽112与孔111相连通,小风扇82通过长槽112放置在孔111内,在长槽112的顶端设有对小风扇82进行限位的封盖板113,长槽112的内侧边上开有多个开口,封盖板113上设有凸块,凸块与开口卡接使封盖板113连接在第一侧板11上。
参照图7和图8,第一侧板11为凸字形,第二侧板12为倒置的凸字形,第二侧板12的台阶部位搭接在第一侧板11的台阶部位,相邻的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搭接并固定顶板组成箱盖1。
参照图9,第一侧板11的孔111由内侧的方孔和外侧的圆孔组成,方孔可以放置小风扇82,圆孔可以将孔111形成通气孔,更好的完成通风换气的工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一、安装时,先将多个小风扇82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侧板11上,然后将蓄电池4、控制模块5、负离子发生器71和臭氧发生器72分别安装在箱盖1的四个功能区域内,第一温度传感器61安装在蜂箱的外侧,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设置在箱盖1上,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设置在箱体2的底部,太阳能板安装在箱盖1的外表面上并与蓄电池4相连接,小风扇82、大风扇81、蓄电池4、负离子发生器71、臭氧发生器72、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都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再将盖板13扣合在箱盖1上,大风扇81固定在盖板13的放置孔内,将巢框3放置在箱体2内,最后将箱盖1封盖在箱体2上就完成了蜂箱的安装。
二、使用
参照图10,(一)、蜂箱需要进行通风时,根据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分别测量出的温度和湿度,将温湿度数据传输给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分析温湿度数据,发送信号给移动终端9,移动终端接收信号后再通过控制模块5传输开启信号给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开启,小风扇82对对应的蜂路吹风,大风扇81将风集中向蜂箱内吹,可以根据有几张巢框3就开几台小风扇82,巢框3数量较少时,不需要开启对应的小风扇82,养蜂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控制小风扇82的开关,可以节约用电,风在向蜂箱底部运动的过程中,将污浊的空气和蜜蜂身上的代谢物带走,从箱体2的透气孔内向外面流出,循环往复,使蜂箱能够通风。
(二)、蜂箱需要温湿度调节时,根据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分别测量出的温度和湿度,将温湿度数据传输给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分析温湿度数据,发送信号给移动终端9,移动终端9接收信号后再通过控制模块5传输开启信号给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调整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的开关、转速来进行温湿度的调节,以达到蜂箱温湿度的平衡,利于蜜蜂生存。
当蜂箱内的温度、湿度较低时,控制模块5将收集到的温度、湿度数据并进行分析,传输给移动终端9,移动终端9分析接收到的温度、湿度信号后,再通过控制模块5发送指令给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关闭几台工作的小风扇82,降低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的转速和运转时间,使空气流通的速度降低,蜂箱内的温度、湿度慢慢回升;当蜂箱内的温度、湿度较高时,控制模块5将收集到的温度、湿度数据,传输给移动终端9,移动终端9分析接收到的温度、湿度信号后,再通过控制模块5发送指令给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开启没有工作的小风扇82,增加小风扇82和大风扇81的转速和运转时间,使空气流通的速度加快,蜂箱内的温度慢慢降低。
(三)、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将温湿度数据传输给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分析温湿度数据,得出蜂箱内的当蜂箱内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较高,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蜂箱需要空气净化,控制模块5将分析后的数据信号给移动终端9,移动终端9接收信号后再通过控制模块5传输开启信号给小风扇82、大风扇81、负离子发生器71和臭氧发生器72,使它们开启,负离子发生器71发出空气负离子,臭氧发生器72发出臭氧气体,大风扇81旋转将散发出的负离子和臭氧吹向蜂箱内,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保持蜂箱的洁净,臭氧还能减少病菌和病虫的生成。
蜂箱的通风、温湿度调节和空气净化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可以只开一个侧边的小风扇82,也是为了节约电资源,另一侧边上的孔111可以形成通气孔,在对面的小风扇82工作时,孔111可以参与到蜂箱的通风工作中。
蜂箱上安放继箱时,温湿度传感器可以放置在最下方的蜂箱的底边上,也可以增加温湿度传感器的数量,使测量的温度更加精确。
控制模块5将接收的信息通过通讯模块10传输到用户的个人计算机和/或移动手机上,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信息实时监测蜂箱的情况,还可以直接在手机或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界面上发送控制指令,再通过控制模块5实时控制小风扇82、大风扇81、负离子发生器71和臭氧发生器72的工作,对蜂箱的空气、温湿度等进行调节。
实施例二,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参照图11和图12,在通讯模块10与移动终端9之间设置有云端20,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分别测量出蜂箱的内部上层、蜂箱的内部下层和蜂箱的外部的温湿度,将数据信号传输给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将接收的数据通过通讯模块10传送给云端20,云端20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送控制指令给负离子发生器71、臭氧发生器72、小风扇82和/或大风扇81,使负离子发生器71、臭氧发生器72、小风扇82和/或大风扇81按照控制模块5发送的指令进行工作,使蜂箱内部达到适宜蜜蜂生存的条件;移动终端9连接云端20,从云端20获取蜂箱的温湿度数据,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信息实时监测蜂箱的情况,还可以发送控制指令给负离子发生器71、臭氧发生器72、小风扇82和/或大风扇81,控制它们的工作。
上述工作过程,控制模块5将接收的信息通过通讯模块10传输到用户的个人计算机和/或移动手机上,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或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界面上发送控制指令,再通过控制模块5或云端20实时控制小风扇82、大风扇81、负离子发生器71和臭氧发生器72的工作,对蜂箱的空气、温湿度等进行调节。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蜂箱,包括箱盖(1)和箱体(2),所述的箱体(2)内设有多个巢框(3),所述的巢框(3)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箱体(2)的内边上,在箱体(2)的侧板上开有透气孔,所述的箱盖(1)由一个顶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1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箱还包括电能组件、控制模块(5)、温湿度传感器组(6)、洁净蜂箱的净化组件和对蜂箱进行通风的通风组件(8),所述的电能组件、控制模块(5)、净化组件和通风组件(8)安装在箱盖(1)的内侧面上,电能组件、温湿度传感器组(6)、净化组件、通风组件(8)分别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组(6)分别设置在蜂箱内侧和/或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箱还包括接收信息的移动终端(9),所述的移动终端(9)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能组件包括蓄电池(4)和太阳能板,所述的蓄电池(4)位于箱盖(1)的内侧面,所述的太阳能板设置在箱盖(1)的外表面,所述的箱盖(1)上开有通孔,太阳能板的连接线穿过通孔并与蓄电池(4)相连接,所述的蓄电池(4)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组(6)包括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所述的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设置在蜂箱的外侧,所述的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设置在箱盖(1)上,所述的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设置在箱体(2)上,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1)、第二温湿度传感器(62)和第三温湿度传感器(63)分别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化组件包括负离子发生器(71)和臭氧发生器(72),所述的负离子发生器(71)与臭氧发生器(72)分别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组件(8)包括大风扇(81)和多个小风扇(82),所述的大风扇(81)与小风扇(82)分别与控制模块(5)线连接,所述的箱盖(1)的两个第一侧板(11)上各横向开有多个放置小风扇(82)的孔(111),所述的大风扇(81)位于负离子发生器(71)与臭氧发生器(72)之间,所述的每个小风扇(82)与相邻的巢框(3)之间形成的蜂路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板(11)上径向开有长槽(112),所述的长槽(112)与孔(111)相连通,所述的小风扇(82)通过长槽(112)放置在孔(111)内,在长槽(112)的顶端设有对小风扇(82)进行限位的封盖板(11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盖(1)内设有U字型的盖板(13),所述的盖板(13)上开有放置大风扇(81)的放置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盖(1)的内侧面上开有多条浅槽,所述的浅槽将箱盖(1)分成至少两个功能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板(11)为凸字形,所述的第二侧板(12)为倒置的凸字形,第二侧板(12)的台阶部位搭接在第一侧板(11)的台阶部位,相邻的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搭接并固定顶板组成箱盖(1)。
CN202011389790.9A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智能蜂箱 Pending CN1140810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9790.9A CN114081000A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智能蜂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9790.9A CN114081000A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智能蜂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1000A true CN114081000A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95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89790.9A Pending CN114081000A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智能蜂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8100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7852B (zh) * 2022-11-29 2023-10-01 遠東科技大學 蜂箱的偵測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7852B (zh) * 2022-11-29 2023-10-01 遠東科技大學 蜂箱的偵測構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6373B (zh) 一种能实现智能控温的蜂箱
CN214758610U (zh) 一种智能蜂箱
CN204119987U (zh) 一种能实现智能控温的蜂箱
CN114081000A (zh) 一种智能蜂箱
CN215500815U (zh) 一种新型集约化畜禽舍
CN215269943U (zh) 一种基于智能新风系统的新型家禽养殖舍
CN211379149U (zh) 一种畜牧养殖用饲养大棚
CN212993811U (zh) 一种蜂箱结构
CN210776355U (zh) 一种养殖场用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
CN210406752U (zh) 一种自动恒温恒湿黑水虻种虻室
CN207544063U (zh) 一种声波蜜蜂孵化箱
CN213819312U (zh) 一种畜牧用室内降温装置
CN112931233A (zh) 基于智能新风系统的新型家禽养殖舍及养殖舍通风方法
CN212138887U (zh) 一种适用于畜牧的养殖棚
CN208047741U (zh) 一种雏鸡孵化装置
CN217986363U (zh) 一种智能蜂箱上盖结构
CN218456980U (zh) 一种带有通风设备的生猪养殖用标准化圈舍
CN220674727U (zh) 一种仔猪培育用保温及通风换气装置
CN218278017U (zh) 一种大棚蔬菜种植用智能温度调控设备
CN219283534U (zh)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CN218634992U (zh) 一种多功能宠物医疗用icu保温箱
CN220383990U (zh) 一种集成拉曼光谱的智能蜂箱
CN218245132U (zh) 一种便于打扫的禽类养殖室
CN211881737U (zh) 一种蜂箱数据监测装置
CN211482479U (zh) 一种能够辅助散热的蜂箱箱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