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0057A -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0057A
CN114080057A CN202010827476.8A CN202010827476A CN114080057A CN 114080057 A CN114080057 A CN 114080057A CN 202010827476 A CN202010827476 A CN 202010827476A CN 114080057 A CN114080057 A CN 114080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er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application
computing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74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程晖
戴明增
吴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2747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80057A/zh
Priority to EP21857458.0A priority patent/EP4192185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8243 priority patent/WO202203736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080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0057A/zh
Priority to US18/170,324 priority patent/US20230199870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06Configuration setting for initial configuration or provisioning, e.g. plug-and-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5Retrieval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 Track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 history
    • H04L41/0853Retrieval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 Track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 history by actively collect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r by backing up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80Responding to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5Configuration of virtualised networks or elements, e.g. virtualised network function or OpenFlow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6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8Service support devices;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第二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一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通过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实现终端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的数据直接传送,节省终端设备到应用之间数据交互的路径,减少时延抖动。

Description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商业部署和行业应用的兴起,对计算资源(可以称为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通信场景对计算任务的实时性要求比较高。一般情况下,终端设备的计算请求需要通过数据计算中心,数据计算中心是数据提供服务商所拥有的,一般数据计算中心的部署位置离无线网络都较远。直接通过偏远的数据计算中心将会导致数据传输时间长,带来延时损耗,不能满足对计算任务的实时性要求。
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可以看作是一个运行在无线网络边缘的运行特定任务的云服务器,将计算资源部署在靠近终端设备的区域,旨在将计算资源引入无线接入网络。目前,MEC在无线网络中实际部署的位置,一般是对应到核心网的本地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MEC的应用,是结合已有的核心网数据本地分流机制,将业务数据的处理位置,从源端的数据网络下沉到本地的MEC上。即将处理业务数据的应用,尽可能的从物理部署位置退到无线网络的核心网附近,甚至与本地UPF共置。MEC技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任务的处理时延。
但是,计算任务的处理时延还需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用以降低计算任务的处理时延。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触发消息中包括第一字段,所述第一字段用于区分所述第一承载和数据无线承载DRB;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承载。计算承载用于承载针对计算任务的业务数据,通过第一承载的建立,能够有助于终端设备和算力之间通过计算承载传输计算任务的业务数据,节省终端设备到应用之间数据交互的路径,从而相比现有的边缘计算技术可以进一步减少时延抖动,并在实现同样服务的提下可以降低网络的资源开销。
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应用于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应用于网络设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算力与第二通信装置通过有线协议层建立直接连接,或者算力也可以直接部署在第二通信装置中。这样,若算力直接部署在第二通信装置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承载或者现有的无线承载,与第二通信装置中的算力进行通信,不需要经过网络设备和核心网网关的转发,降低计算任务的处理时延。若算力与第二通信装置通过有线协议层建立直接连接,算力可以位于无线网络内,也可以位于无线网络之外,算力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可以通过有线协议层进行通信,这样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承载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计算任务的数据,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直接通过有线协议层发送给算力上的应用,不需要经过网络设备和核心网网关的转发,降低计算任务的处理时延。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有益效果可以参考上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可以是指,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有线协议层进行通信,所述有线协议层包括网络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或物理层。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第二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一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建立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建立网络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的第二承载,可以通过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实现终端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的数据直接传送,通过网络设备达到一跳直通,节省终端设备到应用之间数据交互的路径,从而相比现有的边缘计算技术可以进一步减少时延抖动,并在实现同样服务的提下可以降低网络的资源开销。
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应用于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应用于终端设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有线协议层进行通信,所述有线协议层包括网络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或物理层;所述计算承载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应用之间在执行计算任务时进行通信。算力可以位于无线网络内,也可以位于无线网络之外,且算力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直接连接。这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承载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计算任务的数据,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直接通过有线协议层发送给算力上的应用,不需要经过网络设备和核心网网关的转发,降低计算任务的处理时延。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算力之间的有线协议层建立;或者,所述第二承载通过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算力之间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建立。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算力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直接连接,可以是指,算力与第一通信装置之间可以通过有线协议层进行通信,有线协议层包括网络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或物理层。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所述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一承载,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这样,通过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实现终端设备与算力上的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减少时延抖动,并且在实现同样服务的前提下,可以降低网络的资源开销。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或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承载;若所述第二承载关联服务质量QoS,则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所述第一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这样,能够选择满足第一数据的服务质量的第二承载来传输该第一数据,提高传输质量。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承载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一数据。这样,能够平衡多个第二承载的负载分担,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承载,或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一承载,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承载;若所述第一承载关联QoS,则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所述第二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所述第一承载,转发所述第二数据;这样,能够选择满足第一数据的服务质量的第一承载来传输该第二数据,提高传输质量。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承载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从融合控制单元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算力地址信息、QoS配置信息、终端认证信息、第一任务的标识或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标识;其中,所述终端认证信息用于认证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是否具有使用所述第一承载的资格,所述算力地址信息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二承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第一承载。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记为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或者该第一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也可以是位于终端设备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或者是能够和终端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一种设计中,该装置可以包括通信模块和处理模块。处理模块用于调用通信模块执行接收和/或发送的功能。进一步地,通信模块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示例性地: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触发消息中包括第一字段,所述第一字段用于区分所述第一承载和数据无线承载DRB;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承载。
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应用于网络设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
可选的,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可以是指,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有线协议层进行通信,所述有线协议层包括网络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或物理层。
第三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记为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或者该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也可以是位于网络设备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或者是能够和网络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一种设计中,该装置可以包括通信模块和处理模块。处理模块用于调用通信模块执行接收和/或发送的功能。进一步地,通信模块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示例性地:
处理模块,用于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第二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一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和/或,所述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应用于终端设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之内,或者位于无线网络之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直接连接。所述计算承载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应用之间在执行计算任务时进行通信。
可选的,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直接连接,可以是指,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有线协议层进行通信,所述有线协议层包括网络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或物理层。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算力之间的有线协议层建立;或者,所述第二承载通过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算力之间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建立。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建立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二承载;所述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一承载,所述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或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承载;以及用于若所述第二承载关联服务质量QoS,则根据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所述第一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通信模块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所述通信模块通过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承载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承载,或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承载;以及用于若所述第一承载关联QoS,则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所述第二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所述第一承载,通过所述通信模块转发所述第二数据;或者,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所述通信模块通过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承载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从融合控制单元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算力地址信息、QoS配置信息、终端认证信息、第一任务的标识或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标识;其中,所述终端认证信息用于认证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是否具有使用所述第一承载的资格,所述算力地址信息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二承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第一承载。
第四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二方面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通信接口和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数据或信号的收发。示例性的,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接口,其它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处理器用于调用一组程序、指令或数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描述的方法。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调用的程序、指令或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或数据时,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描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通信接口和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数据或信号的收发。示例性的,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接口,其它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处理器用于调用一组程序、指令或数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描述的方法。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调用的程序、指令或数据。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或数据时,可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描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一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或第二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一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或第二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所述网络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一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或第二方面各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之一;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之二;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与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的协议层对应形式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的协议层对应形式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的协议层对应形式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业务数据处理协议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场景一下示意了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过程的流程之一;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与任务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QoS与任务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与应用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承载、QoS与应用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之一;
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之二;
图11c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之三;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场景一下示意了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过程的流程之二;
图13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之四;
图13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之五;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应用场景二下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和装置是基于同一构思的,由于方法及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5G通信系统,例如5G新空口(newradio,NR)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未来演进的各种通信系统,例如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第七代(7th generation,7G)通信系统。
图1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参阅图1a所示,通信系统100中包括网络设备101和终端设备102。
首先对网络设备101和终端设备102的可能实现形式和功能进行举例介绍。
网络设备101为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102提供服务。例如,参见图1a所示,网络设备101为网络设备101覆盖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102提供无线接入。
网络设备101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节点,又可以称为基站,还可以称为RAN节点(或设备)。目前,一些网络设备101的举例为:下一代基站(nextgeneration nodeB,gNB)、下一代演进的基站(next generation evolved nodeB,Ng-e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网络设备101还可以是卫星,卫星还可以称为高空平台、高空飞行器、或卫星基站。网络设备101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网络设备功能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101还可以是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车联网或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中担任网络设备功能的设备。网络设备101还可以是未来可能的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
终端102,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终端102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终端102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车载设备(例如,汽车、自行车、电动车、飞机、船舶、火车、高铁等)、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家居设备(例如,冰箱、电视、空调、电表等)、智能机器人、车间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飞行设备(例如,智能机器人、热气球、无人机、飞机)等。终端102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终端功能的设备,例如,终端102还可以是D2D通信、车联网或M2M通信中担任终端功能的设备。
通信系统100中还可以包括算力103。
算力103,又可以称为计算资源、边缘计算资源、算力资源或其他名称。算力103可以包括各种类型和形态的计算资源、内存资源或存储资源。算力103可以是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或数据网中集成的资源。算力103也可以包括独立部署的各种形态的资源,如MEC、边缘云、公有云、行业私有云或就地资源(On-premises),还可以是上述的多种类型的混合。算力103的物理设备可以是基于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例如高级精简指令处理器(advanced RISC machines,ARM)或X86。算力103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芯片、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芯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FPGA)等异构计算能力。算力103的供给是基于各种不同形式和粒度的计算资源虚拟切割,例如,算力103包括集群(cluster)、主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容器(Container)、虚拟节点(POD)或其他更细粒度的资源,该资源是可运行一段逻辑代码或函数的资源,如云原生的无服务器(serverless)。其中,上述虚拟节点可包含一组容器,即包含一个或多个容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算力103可以部署在无线网络中,无线网络可以是指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网络。无线网络中可以包括终端、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或数据网中的部分或全部。如果算力103部署在无线网络外,算力103与网络设备之间能够建立直接连接,也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
算力103与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例如算力103与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建立通信,或者,算力103也可以通过电力线与网络设备建立通信。
无论算力103部署在无线网络中还是无线网络之外,只要是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能够建立直接的连接,都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其中,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能够建立直接的连接,可以是指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可以通过有线协议层进行通信。通过网络层或网络层以下协议层建立连接,网络层以下协议层包括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或物理层。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无线网络中可以部署一个或多个应用。在无线网络中部署的应用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部署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可以对实时性、本地化、数据安全或数据隐私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例如,部署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可以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类应用、感知类应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应用、行业控制应用、全息类应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IoT)类应用、自动驾驶应用、机器人应用、智能制造应用、无人机应用或触觉互联网。感知类应用如生态监测应用或健康监护应用。应用也可以部署在无线网络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将针对应用部署在无线网络中为场景进行说明,所描述的方案也可以应用到应用部署在无线网络外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应用部署在算力上。应用可以是部署于算力中的软件,也可以称为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tfware),当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中时,算力上的应用部署在无线网络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涉及应用进行通信时包括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可以是指应用位于的算力进行通信,也可以是指运行应用软件的硬件设备进行设备。运行应用软件的硬件设备例如可以是应用服务器或者芯片。
算力103可以用于通过计算资源完成计算任务,该计算任务可以是终端设备102请求的或应用请求的。终端设备102与算力103上的应用之间执行计算任务时,需要进行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终端设备与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完成数据传输。计算任务是算力上的应用在算力中运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任务也可以简述为任务。一个应用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任务。
其中,终端设备与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计算承载,另一部分是网络设备与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为方便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计算承载可以记为第一承载或计算无线承载,网络设备与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可以记为第二承载或计算应用承载。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与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会经过网络设备。为了更好的理解终端设备与应用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示例性地,可以将终端设备向算力上的应用发送数据称为上行数据传输,上行数据的终结点在算力中的应用;可以将算力上的应用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称为下行数据传输,下行数据的终结点在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与算力上的一个或多个应用进行双向的数据传输。终端设备与应用之间的上下行数据传输通过计算承载实现。其中,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部分基于第一承载实现,网络设备与算力上的应用之间的数据传输部分基于第二承载实现。
可选的,通信系统100中还可以包括融合控制单元104。
融合控制单元104,用于接收应用或终端设备的计算任务请求,完成计算任务的计算资源管理,完成计算无线承载管理、计算应用承载管理,包括计算无线承载和计算应用承载的映射管理。融合控制单元104还支持第三方开放接口,如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使得应用部署方可以通过该开放接口在算力中部署具体的应用,以及使得应用部署方可以通过该开放接口触发创建终端设备和算力的计算承载。
融合控制单元104可以是独立的功能实体或网元,也可以是集成在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或无线网络中其他设备上的逻辑功能,融合控制单元104的物理设备可以是CPU、AI芯片、GPU芯片或FPGA。融合控制单元104可以部署在接入网、核心网、无线网络运营支持系统(operation support system,OSS)或无线网络中的其他任何位置。融合控制单元104与其管控的网络设备和算力有可互通的管控接口。融合控制单元104支持指示网络设备实施计算承载的创建、更新和删除等处理。融合控制单元104还可以支持算力实施计算资源的创建、更新和删除等处理,为具体的计算任务提供计算执行环境。
如图1b所示,进一步地,融合控制单元104还可以包括计算承载管理功能和算力管理功能。其中,计算承载管理功能与网络设备之间有互通的管控接口,算力管理功能与算力之间有互通的管控接口。计算承载管理功能可以用于计算无线承载的管理、计算应用承载的管理、以及计算无线承载和计算应用承载的映射管理。算力管理功能可以用于计算任务的计算资源管理。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的流程如下所述。
S301、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
其中,第一承载是网络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计算承载,第二承载是网络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
S302、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发送该第一数据。
其中,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第一数据,将第一承载映射到第二承载,通过第二承载发送第一数据。算力上的第一应用通过第二承载接收该第一数据。
S303、算力上的第一应用通过第二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通过第一承载向第一终端发送该第二数据,第一终端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数据。
其中,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将第二承载映射到第一承载,通过第一承载发送第二数据。
网络设备需要具备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的映射功能,以及转发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功能。这里的第一数据即上行数据,第二数据即下行数据。
S302和S303没有严格的执行顺序,终端设备与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可以是先上行传输再下行传输,也可以是先下行传输再上行传输,也可能是并行进行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
通过图3实施例,通过建立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以及建立网络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的第二承载,可以通过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实现终端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的数据直接传送,通过网络设备达到一跳直通,节省终端设备到应用之间数据交互的路径,从而相比现有的边缘计算技术可以进一步减少时延抖动,并在实现同样服务的提下可以降低网络的资源开销。本申请实施例中算力与现有MEC的区别在于,网络设备感知算力而不感知MEC,算力可以与网络设备建立直接的数据连接(即第二承载),实现终端设备和算力之间的数据高效传输,数据一跳直达。而由于网络设备不感知MEC,因此现有终端设备和MEC的数据传输,必须经过网络设备和核心网网关的转发。
图3实施例示意了一个应用,实际上,终端可以与算力中的多个应用实现交互,实现交互的方法与第一应用类似,即通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实现数据传输。
以下对本申请实例中的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可选实现方式进行介绍。
第一承载是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承载,是一种无线承载。第二承载是网络设备与算力中应用之间的数据传输承载,可以是无线承载也可以是有线承载。
以下分别按照承载的有线无线的类别进行介绍。
一、第一承载是无线承载,第二承载是有线承载。
如图4所示,示意了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的协议层对应形式。
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对应。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网络设备实现无线连接和数据交互。类似地,网络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终端设备实现无线连接数据交互。无线接入协议层可能包括一层或多层协议。例如,无线接入协议层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协议层功能: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或物理(physical,PHY)层。第一承载为无线接入协议层的各个协议实体及配置的总称,例如,第一承载可以是包括PDCP实体、RLC实体、MAC/PHY,以及网络设备为第一承载分配的相关资源。其中,PDCP实体和RLC实体都可以有多个实体,可以是用户粒度的。
网络设备的有线协议层与算力的有线协议层对应,有线协议层指构建在有线连接之上的协议,有线连接介质例如可以是总线、光纤、铜线、电力线、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 bus,USB)数据线等,有线协议层可以包括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如以太网MAC)和网络层。网络层例如可以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层。网络设备通过有线协议层与算力上的应用实现数据交互。类似地,算力上的应用通过有线协议层与网络设备实现数据交互。第二承载构建在有线协议层上,第二承载基于有线协议层的网络层实现,或者第二承载基于网络层以下的媒体接入层或物理层实现。例如,第二承载基于有线网络层或媒体接入控制层的隧道(tunnel)技术实现,例如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network,VPN)隧道图4还示意了在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之上还有用户数据。并且,在算力的有线协议层之上还有用户数据。其中,用户数据是终端设备与算力上的应用之间交互的有效载荷(payload)。有效载荷的协议栈组成是由应用决定的。有效载荷可能仅包括应用的业务数据,例如有效载荷可以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standardisation,ISO)定义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模型中的第7层(L7)应用层。有效载荷也可以包括ISO 7层协议中的第3层至第6层(L3~L6)的协议头,或L3~L6中的部分层的协议头,如包括网络互联协议及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 protocol/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IP/TCP)或用户数据报协议及网络互联协议(IP/user datagram protocol,IP/UDP)协议头。
网络设备还具有承载映射功能,用于将第一承载映射到第二承载,还用于将第二承载映射到第一承载。即网络设备需要支持将计算无线承载与计算应用承载之间的映射功能,这里的计算应用承载是一种有线承载。
基于此,对于上行方向,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构成的第一承载向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将第一承载映射到第二承载,通过有线协议层构成的第二承载向算力上的应用传输上行数据,算力上的应用通过第二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上行数据。上行数据终结在算力上的应用。
对于下行方向,算力上的应用通过有线协议层构成的第二承载向网络设备传输下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接收来自算力上的应用的下行数据,将第二承载映射到第一承载,通过无线接入协议构成的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传输下行数据,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数据,下行数据终结在终端设备。
二、第一承载是无线承载,第二承载是无线承载。
如图5所示,示意了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的协议层对应形式。在这种实施例下,算力是通过无线与网络设备实现连接,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是算力部署在终端设备上,这样算力与网络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无线建立连接。例如算力部署在车载终端上,或是具备无线连接能力的服务器上。
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对应。具体细节可以参照图4实施例的说明。
网络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算力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对应。这种情况下,第二承载与第一承载是类似的构造形式,实际上第二承载是一种无线承载,例如,第二承载可以是包括各个无线接入协议实体和分配给第二承载的一系列资源。
用户数据的解释可以参照图4实施例的对用户数据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地,网络设备支持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这里的第二从承载是无线承载,即网络设备支持两个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
基于此,对于上行方向,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构成的第一承载向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将第一承载映射到第二承载,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构成的第二承载向算力上的应用传输上行数据,算力上的应用通过第二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上行数据。上行数据终结在算力上的应用。
对于下行方向,算力上的应用通过无线接入协议构成的第二承载向网络设备传输下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接收来自算力上的应用的下行数据,将第二承载映射到第一承载,通过无线接入协议构成的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传输下行数据,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数据,下行数据终结在终端设备。
三、终端设备与算力不属于同一个网络设备。
当终端设备与算力不属于同一个网络设备时,可以根据两个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传递,实现终端设备与算力之间的通信通道。
如图6所示,示意了终端设备、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算力之间的协议层对应形式。
终端设备属于第一网络设备,算力属于第二网络设备。例如,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接入第一网络设备。算力位于另一个终端设备上,通过无线网络接入第二网络设备。
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第一网络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对应。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第一网络设备实现无线连接和数据交互。类似地,第一网络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终端设备实现无线连接数据交互。第一承载基于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和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实现。
第二网络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算力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对应。算力上的应用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第二网络设备实现无线连接和数据交互。类似地,第二网络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与算力上的应用实现无线连接数据交互。第二承载基于第二网络设备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和算力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实现。
而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接口通信,接口可以是网络设备之间的X2接口、Xn接口或其他形式的接口。
用户数据的解释可以参照图4实施例的对用户数据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接口,例如可以是X2接口或者Xn接口。以X2接口为例,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可以建立X2会话,X2会话是通过X2接口传输的会话。
基于此,对于上行方向,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构成的第一承载向第一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承载映射到X2会话,第一网络设备通过X2接口向第二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第二网络设备通过X2会话接收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上行数据,将第一承载映射到第二承载,通过无线接入协议构成的第二承载向算力上的应用传输上行数据,上行数据终结在算力上的应用。
对于下行方向,算力上的应用通过无线接入协议层构成的第二承载向第二网络设备传输下行数据,第二网络设备通过X2会话向第一网络设备传输下行数据,第一网络设备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第二网络设备的下行数据,将X2会话映射到第一承载,通过无线接入协议构成的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传输下行数据,下行数据终结在终端设备。
通过对上述第一点至第三点的介绍,可以看出,能够通过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就可以实现终端设备与算力上的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
如图7所示,在一种传统的业务数据处理协议流程中,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建立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DRB上的上行数据经过无线接入协议层处理后,网络设备根据DRB与核心网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的映射,将DRB上的上行数据转发到对应的PDU会话,将PDU会话发送给核心网网关用户面功能(userplane function,UPF)。UPF处理上行数据中的路由信息,将PDU会话转为应用会话,与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中部署的算力上的应用实现通信。其中将PDU会话转化为应用会话可以采用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的方式。在这种传统的业务数据处理协议流程中,需要接入网中的网络设备、核心网UPF及DN进行多次的承载和会话的映射,从而导致较多的信令处理和数据协议处理。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就可以实现终端设备与算力上的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相对于传统的业务数据处理协议流程,能够进一步减少时延抖动,并且在实现同样服务的前提下,可以降低网络的资源开销。
下面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包括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创建及应用。
应用场景一:算力部署在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之外。
如图8所示,示意了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过程的流程之一。
S801、融合控制单元接收来自应用的触发消息。
该触发消息中可以携带应用部署要求。
S802、融合控制单元指示算力部署该应用所需的计算资源,并在算力中部署应用。
融合控制单元根据触发消息中携带的应用部署要求,向算力发送指示信息,指示算力部署该应用所需的计算资源。
算力接收到融合控制单元的指示后,按照指示,在算力中部署该应用。在算力中部署应用的过程包括算力的资源分配,可以使用通用、开源、标准或专用的任何以后的技术手段,例如基于开源的Kubernetes容器编排器来分配资源和部署应用。
S803、算力将实际的应用部署信息反馈给融合控制器。
S801~S803为在算力中部署应用的过程,为可选步骤,为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之前的准备步骤,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算力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任一算力执行的操作或者其它设备针对任一算力执行的操作,均可以参考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
S804、融合控制单元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融合控制器的第一信息。
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可选的,该第一信息中可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算力信息:算力地址信息、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配置信息、或终端认证信息。其中,算力地址信息可以是IP地址、MAC地址、虚拟局域网标识(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identity,VLAN ID)或其他任何可用于创建第二承载的标识地址。
可选的,融合控制单元可以根据从算力接收的应用部署信息,确定该第一信息中包括的算力信息。
S805、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
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
网络设备与算力之间的第二承载的建立,即网络设备与算力之间建立计算应用承载,计算应用承载可以是有线承载,也可以是无线承载。
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后,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映射关系可以以表格、图形、函数或任意形式表现。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承载有多个时,多个第二承载可以是网络设备与多个算力之间的第二承载。
S806、网络设备向融合控制器发送确认消息。
该确认消息用于响应第一信息,用于表示计算承载创建完成。该步骤为可选步骤。
S807、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
该第二信息用于请求分配第一承载或申请第一承载的配置。
该第二信息可以是RRC信令,终端设备可以在入网过程中或完成入网后,来发送第一信息。例如,终端设备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发送消息1或消息3。消息1或消息3为第二信息,或者说消息1或消息3携带第二信息。
可选的,第二信息中可以包括认证信息。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终端设备支持的任务类型,或者终端设备需要执行的任务的任务类型。第二信息可以携带任务的标识、或任务类型的标识,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或执行的任务类型。
S808、网络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认证。
该认证的目的是验证终端设备是否具有使用已创建好的第一承载的资格。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从融合控制单元接收的第一信息中包括的终端认证信息,以及根据第二信息中包括的认证信息,对终端设备进行认证。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与融合控制单元或算力一起对终端进行认证。例如,网络设备或算力作为认证的代理(proxy),融合控制单元作为认证授权服务器。采用的认证算法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如采用在无线网络中普遍使用的认证框架可扩展身份验证协议(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EAP)为基础的可扩展身份验证协议-身份验证和许可协议(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protocol-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EAP-AKA)进行认证,或EAP-传输层安全性(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等,完成对终端是否具有使用已创建好的第一承载的资格认证。
本步骤为可选步骤。
S809、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该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S810、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
此处第一数据也可以称为上行数据。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来发送该第一数据。可选的,第一数据中携带算力上的应用的标识。第一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
S811、网络设备确定与第一承载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二承载。
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已经建立好的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将第一承载映射到第二承载。
S812、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发送该第一数据。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承载向算力上的应用发送该第一数据。当第二承载有多个时,网络设备可能需要向多个算力上的应用发送第一数据,或者选择多个算力中的部分算力发送第一数据。
S810~S812为终端设备到算力上的应用的上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以下通过S813~S815介绍从算力上的应用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传输过程。可以理解的是,上行数据传输和下行数据传输过程没有严格的先后执行顺序,可以交换顺序也可以并行执行。也可以只存在上行数据传输,省略S813~S815。或者只存在下行数据传输,省略S810~S812。
S813、算力上的应用通过第二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接收来自算力上的应用的第二数据。
此处第二数据也可以称为下行数据。第二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可选的,第二数据中携带终端设备的标识。
算力上的应用可以根据S805建立的第二承载来传输第二数据。
S814、网络设备确定与第二承载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承载。
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已经建立好的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将第二承载映射到第一承载。
S815、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数据。
S813~S815中,算力可能有多个,第二承载有多个,那么任意一个算力执行的操作均可以参考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
以下对网络设备建立计算承载的可能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S805中,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任务,触发建立第一承载。例如,S804中融合控制单元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中包括一个或多个任务的标识,用于指示网络设备对第一信息中包含的任务分别建立第一承载。
网络设备以任务为粒度,对一个或多个任务中的每一个任务,建立该任务对应的第一承载。例如,如图9a所示,假设第一信息中包括三个任务的标识,网络设备针对这三个任务分别建立第一承载。网络设备针对任务1建立第一承载1,针对任务2建立第一承载2,针对任务3建立第一承载3。
一个任务可能涉及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当一个任务涉及多个终端设备时,该多个终端设备可以共享该任务对应的第一承载。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都支持任务1或都需要执行任务1,那么S809中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均发送第一承载1的配置信息。当然,如果一个终端设备支持或需要执行多个任务,S809中网络设备也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该多个任务分别对应的第一承载。例如,终端设备支持(或需要执行)任务1和任务2,S809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承载1和第一承载2的配置信息。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S807中接收的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确定终端设备支持的任务或者需要执行的任务,并根据该任务为终端设备分配该任务对应的第一承载。
在网络设备基于任务粒度建立第一承载的场景下,第一承载关联设定的属性,例如,第一承载可以关联QoS。不同的任务对服务质量要求可能是不同的。当一个任务对应一个第一承载时,可以根据该任务的服务质量要求,为该任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关联QoS属性。根据图9a的举例,如图9b所示,网络设备针对任务1建立第一承载1,针对任务2建立第一承载2,针对任务3建立第一承载3。假设任务1的服务质量要求为服务质量要求1,任务2的服务质量要求为服务质量要求2,任务3的服务质量要求为服务质量要求3。服务质量要求可以是量化的数值;也可以是其它表现形式,例如较高、高、较低或低。主要是能够区分不同任务的服务质量要求是不同的。那么,第一承载1关联QoS1,第一承载2关联QoS2,第一承载3关联QoS3。当然,当涉及多个任务时,可能会有部分任务的服务质量要求是相同的,那么该部分任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可以关联相同的QoS。
假设触发计算承载建立的应用是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V2X通信中有不同类型的通信业务,对应有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比如用于自动驾驶的V2X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很高,对应QoS1。用于车辆信息收集的V2X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比较低,对应QoS2。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为用于自动驾驶的V2X通信业务建立第一承载1,并且第一承载1关联QoS1。网络设备为用于车辆信息收集的V2X通信业务建立第一承载2,并且第一承载2关联QoS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承载还可以关联其它的属性,其它属性的关联方式与QoS的关联方式是类似的。
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承载的配置,可能包括终端设备支持的或需要执行的任务对应的第一承载。终端支持的或需要执行的任务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在多个的情况下,终端设备会收到多个第一承载的配置。
终端设备可能在某一个时刻,会针对某一个任务发送上行数据。此时,终端设备会根据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的配置,按照当前需要发送的上行数据所属的任务,确定与该任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并通过确定的第一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当然,终端设备可能针对多个任务并行触发上行数据的传输,类似的,终端设备会根据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的配置,确定该多个任务分别对应的第一承载,并分别通过各个任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由于网络设备是基于任务粒度建立第一承载,一个任务可能涉及多个终端,那么,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当网络设备在处理上行数据的转发时,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承载中的会话信息来确定具体的终端设备。会话信息中可以包括会话标识。会话信息也可以包括基于各种协议字段共同组成的会话标识的信息,例如会话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或目的端口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其中,会话信息有多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可以从协议数据中获取,例如基于5元组(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和传输层协议)来确认一个唯一的会话。另一种如3GPP定义的QoS流(flow)。
S805中,网络设备与算力之间建立第二承载。算力上可能部署一个或多个应用。网络设备可以针对一个应用建立一个第二承载。当算力上的应用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算力上的应用通过与该应用对应的第二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算力上部署多个应用时,网络设备可以与该算力建立多个应用对应的多个第二承载。如图10a所示,假设算力上部署了应用1、应用2和应用3,网络设备和算力针对该三个应用分别建立第二承载,针对应用1建立第二承载1,针对应用2建立第二承载2,针对应用3建立第二承载3。与第一承载类似,第二承载可以关联设定的属性,例如,第二承载可以关联QoS。不同的应用对服务质量要求可能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为该应用对应的第二承载关联QoS。在图10a的基础上,如图10b所示,第二承载1关联QoS1,第二承载2关联QoS2,第二承载3关联QoS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承载还可以关联其它的属性,其它属性的关联方式与QoS的关联方式是类似的。
比如用于自动驾驶的V2X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很高,对应QoS1。环境感知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对应QoS2。无人机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对应QoS3。可以理解,网络设备也可以跟多个算力之间建立第二承载,其中多个算力中的每个算力都可以按照上述方式执行。
以下对图8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如何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进行说明。
网络设备基于任务粒度建立第一承载,一个任务对应一个第一承载。网络设备对每一个应用建立第二承载,一个应用对应一个第二承载。一个应用可以运行一个或多个任务,同一种任务也可能在多个应用运行。那么,示例性地,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可以具有以下几种类型。
1)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是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例如,如图11a所示,应用1可以运行任务1,针对应用1建立第二承载1,针对任务1建立第一承载1,那么第一承载1和第二承载1具有对应关系。应用2可以运行任务2,针对应用2建立第二承载2,针对任务2建立第一承载2,那么第一承载2和第二承载2具有对应关系。应用3可以运行任务3,针对应用3建立第二承载3,针对任务3建立第一承载3,那么第一承载3和第二承载3具有对应关系。
2)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
例如,如图11b所示,应用1和应用2都可以运行任务1,网络设备针对任务1建立第一承载1,针对应用1建立第二承载1,针对应用2建立第二承载2。那么,第一承载1与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均具有映射关系。
3)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
一个第一承载可以映射多个第二承载,一个第二承载也可以映射多个第一承载。
例如,如图11c所示,应用1可以运行任务1和任务2,应用1和应用2都可以运行任务1。针对应用1建立第二承载1,针对应用2建立第二承载2,针对任务1建立第一承载1,针对任务2建立第一承载2。那么第一承载1可以与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都具有映射关系。第二承载1可以与第一承载1和第一承载2都具有映射关系。
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后保存该映射关系。网络设备在处理上行数据的转发时,按照该映射关系,确定第一承载对应的第二承载,并通过第二承载向算力上的应用发送该上行数据。当一个第一承载对应多个第二承载时,可以根据多个第二承载关联的属性,选择一个第二承载来发送该上行数据,例如根据多个第二承载关联的QoS,选择与上行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对应的QoS,进一步选择该QoS关联的第二承载。或者,按照负载均衡算法,在多个第二承载中选择一个第二承载来发送该上行数据。
网络设备在处理下行数据的转发时,按照该映射关系,确定第二承载对应的第一承载,并通过第一承载向算力上的应用发送该下行数据。当一个第二承载对应多个第一承载时,可以根据多个第一承载关联的属性,选择一个第一承载来发送该下行数据,例如根据多个第一承载关联的QoS,选择与下行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对应的QoS,进一步选择该QoS关联的第一承载。或者,按照负载均衡算法,在多个第一承载中选择一个第一承载来发送该上行数据。
举例来说,假设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为上述第1)种。针对上行方向:终端设备生成任务1的上行数据,通过任务1对应的第一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可以唯一确定第一承载1对应的第二承载1,并通过第二承载1向算力上的应用1发送该上行数据。针对下行方向:部署在算力上的应用1,或应用1中的具体任务1通过第二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接收来自算力的下行数据,并根据第二承载和第一承载关系,可以唯一确定第二承载1对应第一承载1。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向终端设备发送该下行数据。
假设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为上述第2)种。针对上行方向:终端设备生成任务1的上行数据,通过任务1对应的第一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承载1与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均具有映射关系,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从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中选择一个第二承载。例如,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的属性进行选择。比如第二承载1对应QoS1,第二承载2对应QoS2。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选择与服务质量要求对应的QoS,进一步选择该QoS对应的第二承载。假设选择QoS1对应的第二承载1,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向算力上的应用1发送该上行数据。针对下行方向:部署在算力上的应用1或应用1中的具体任务1,通过第二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其中若应用1对应多个第二承载时,还可以根据应用1对应的多个第二承载的属性进行选择,比如根据与服务质量要求对应的QoS来选择第二承载。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接收到算力中应用1发送的下行数据后,根据映射关系,可以唯一对应到第一承载1。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向终端设备发送该下行数据。若任务1产生下行数据,可以通过第二承载1或第二承载2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可以根据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的属性选择具体发送下行数据的承载。例如,按照服务质量要求对应QoS来选择第二承载。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或第二承载2接收到算力中任务1的下行数据后,根据映射关系,可以唯一对应到第一承载1。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向终端设备发送该下行数据。
假设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为上述第3)种。针对上行方向:终端设备生成任务1和任务2的上行数据,通过任务1对应的第一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1,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1。通过任务2对应的第一承载2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2,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2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2。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承载1与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均具有映射关系,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从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中选择一个第二承载。选择第二承载的方法可以参考上一段的描述。假设选择第二承载1,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向算力上的应用1发送该上行数据1。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承载2对应的第二承载1,通过第二承载1向算力上的应用2发送该上行数据2。针对下行方向:部署在算力上的应用1产生下行数据时,通过应用1对应的第二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1。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接收来自应用1的下行数据1。网络设备确定第二承载1与第一承载1和第一承载2都具有映射关系,则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承载1和第一承载2的属性选择具体发送下行数据1的承载。例如网络设备确定下行数据1的服务质量要求对应QoS1,第一承载1对应QoS1,那么网络设备选择将第二承载1映射到第一承载1,通过第一承载1发送下行数据1。
若某个具体任务1产生下行数据,可以通过第二承载1或第二承载2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可以根据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的属性选择具体发送下行数据的承载。例如,按照服务质量要求对应QoS来选择第二承载。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或第二承载2接收到算力中任务1的下行数据后,根据映射关系,可以对应到第一承载1或第一承载2。网络设备还可以继续根据第一承载1和第一承载2的属性选择发送下行数据的承载。例如网络设备确定下行数据1的服务质量要求对应QoS1,第一承载1对应QoS1,那么网络设备选择将第二承载1映射到第一承载1,通过第一承载1发送下行数据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例中,除了网络设备之外,算力或算力中的应用,还有终端,都可以记录映射关系。并在产生数据需要发送、接收或转发时,基于记录的映射关系,将数据通过对应的计算承载来发送。
图8实施例是以图3实施例为基础的,S301可以与S805等价,S302可以与S810和S812等价,S303可以与S813和S815等价。在此基础上,图8实施例的其它步骤为可选步骤,是图3实施例的可选实现方式的拓展。
应用场景一:算力部署在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之外。
在应用场景一下,还提供一种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过程的流程。如图12所示,示意了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过程的流程之二。
S1201、终端设备向融合控制单元发送触发消息,融合控制单元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触发消息。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发送该触发消息,即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触发消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该触发消息后,网络设备向融合控制单元发送该触发消息。
或者,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应用发送该触发消息。即终端设备向算力中的应用发送触发消息,算力中的应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该触发消息后,算力中的应用向融合控制单元发送该触发消息。
该触发消息中可以携带应用部署要求。
可选的,该触发消息中还可以携带一个字段,该字段可以用于标识请求建立第一承载为计算承载,可以用于区分第一承载与DRB。表示本次触发消息请求触发的无线承载并非DRB而是第一承载。S1202、融合控制单元指示算力部署该应用所需的计算资源,并在算力中部署应用。
本步骤的细节描述可以参考S802,在此不再赘述。
S1203、算力将实际的应用部署信息反馈给融合控制器。
本步骤同S803。
S1201~S1203为在算力中部署应用的过程,为可选步骤,为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之前的准备步骤,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算力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任一算力执行的操作或者其它设备针对任一算力执行的操作,均可以参考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
S1204、融合控制单元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融合控制器的第一信息。
本步骤的细节描述可以参考S1204,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信息中可以携带终端设备的标识,用于指示网络设备针对该终端设备建立第一承载。
S1205、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
本步骤建立第二承载可以参考S805,在此不再赘述。
与S805不同的是,本步骤网络设备建立针对终端设备或会话的第一承载。S805中网络设备建立针对任务级别的第一承载。
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后,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映射关系可以以表格、图形、函数或任意形式表现。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承载有多个时,多个第二承载可以是网络设备与多个算力之间的第二承载。
S1206、网络设备向融合控制器发送确认消息。
该确认消息用于响应第一信息,用于表示计算承载创建完成。该步骤为可选步骤。
S1207、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信息中携带的终端设备的信息,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配置第一承载的过程,可以参考已有标准技术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配置DRB的过程。可选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一个字段,用于区分该配置为第一承载还是DRB。
之后,还可以包括S1208~S1213。
其中,S1208~S1210可以参考S810~S812的描述。S1211~S1213可以参考S813~S815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1210中,当第二承载有多个时,网络设备可能需要向多个算力上的应用发送第一数据,或者选择多个算力中的部分算力发送第一数据。
本实施例中,算力可能有多个,第二承载有多个,那么任意一个算力执行的操作均可以参考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网络设备在映射时,或者在转发数据时,需要确定映射到哪一个算力上,或者将来自算力的数据分别实现映射。
以下对网络设备建立计算承载的可能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S1205中,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触发任务的终端设备建立第一承载。例如,第一信息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标识,用于指示网络设备针对该终端设备建立第一承载。
网络设备可以为该终端设备建立一个或多个第一承载。该一个或多个第一承载可以是该终端设备独自占用的。当然不排除为该终端设备建立的第一承载复用给其它终端设备,但是网络设备是针对该终端设备建立的该第一承载。
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建立多个第一承载时,第一承载可以关联设定的属性。例如,第一承载可以关联QoS。假设终端设备有三种不同QoS要求的计算数据通信需求,那么网络设备可以为该终端设备建立三个第一承载。第一承载1关联QoS1,第一承载2关联QoS2,第一承载3关联QoS3。
例如,终端设备触发V2X通信,V2X通信中有不同类型的通信业务,对应有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比如用于自动驾驶的V2X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很高,对应QoS1。用于车辆信息收集的V2X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比较低,对应QoS2。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针对该终端设备的V2X通信业务:为用于自动驾驶的V2X通信业务建立第一承载1,并且第一承载1关联QoS1;为用于车辆信息收集的V2X通信业务建立第一承载2,并且第一承载2关联QoS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承载还可以关联其它的属性,其它属性的关联方式与QoS的关联方式是类似的。
网络设备与算力之间建立第二承载的方法,可以参考上文中对S805中网络设备与算力之间建立第二承载的方法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下对图12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如何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进行说明。
示例性地,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可以具有以下几种类型。
(1)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是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例如,网络设备针对第一终端设备建立第一承载1,针对应用1建立第二承载1,第一终端设备触发针对应用1的计算任务,第一承载1和第二承载1具有对应关系。
针对上行方向:终端设备生成上行数据,通过唯一的第一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可以唯一确定第一承载1对应的第二承载1,并通过第二承载1向算力上的应用1发送该上行数据。针对下行方向:部署在算力上的应用1,或应用1中的具体任务1通过第二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接收来自算力的下行数据,并根据第二承载和第一承载关系,可以唯一确定第二承载1对应第一承载1。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向终端设备发送该下行数据。
(2)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例如,如图13a所示,网络设备针对终端设备建立第一承载1、第一承载2和第二承载3。第一承载1、第一承载2和第一承载3分别对应QoS1、QoS2和QoS3。针对应用1建立第二承载1,终端设备触发针对应用1的三个计算任务,三个计算任务具有不同的属性,例如三个计算任务具有不同的QoS要求分别为QoS1、QoS2和QoS3。应用1的三个计算任务可以映射到单个第一承载上,即第二承载1可以与第一承载1、第一承载2和第一承载3都具有映射关系。
针对上行方向:终端设备生成上行数据1、上行数据2和上行数据3,假设上行数据1~3对QoS要求分别为QoS1~QoS3,则终端设备分别通过第一承载1、第一承载2和第一承载3发送上行数据1、上行数据2和上行数据3。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接收上行数据1,通过第一承载2接收上行数据2,通过第一承载3接收上行数据3。第一承载1、第一承载2和第一承载3均与第二承载1有映射关系,则网络设备将上行数据1、上行数据2和上行数据3都通过第二承载1发送给算力上应用1。
针对下行方向,部署在算力上的应用1产生下行数据,通过应用1对应的第二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1,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接收来自应用1的下行数据1。网络设备确定第一承载1、第一承载2和第一承载3都与第二承载1具有映射关系,则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下行数据1的QoS要求,选择与QoS要求相符的第一承载1发送该下行数据1。
(3)第一承载与第二承载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
例如,如图13b所示,网络设备针对应用1建立第二承载1,针对应用2建立第二承载2,针对应用2建立第二承载3。网络设备针对终端设备建立第一承载1。终端设备触发针对应用1、应用2和应用3的任务。第一承载1与第二承载1、第二承载2和第二承载3都具有映射关系。第二承载1、第二承载2和第二承载3分别对应QoS1、QoS2和QoS3。
多个第二承载可由不同的配置来区分,例如QoS配置不同使得不同的第二承载呈现不同的能力。或连接到有不同QoS数据传输要求的任务,计算承载中不同QoS要求的数据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特性的计算应用承载。
针对上行方向,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1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网络设备根据映射关系,确定第一承载1和第二承载、第二承载2和第二承载3都具有映射关系。则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QoS要求,选择与QoS要求相符的第二承载发送该上行数据。
针对下行方向,部署在算力上的应用1产生下行数据时,通过应用1对应的第二承载1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1。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接收来自应用1的下行数据1。网络设备确定第二承载1与第一承载1具有映射关系,网络设备选择将第二承载1映射到第一承载1,通过第一承载1发送下行数据。
若某个具体任务1产生下行数据,可以通过第二承载1或第二承载2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可以根据第二承载1和第二承载2的属性选择具体发送下行数据的承载。例如,按照服务质量要求对应QoS来选择第二承载。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承载1或第二承载2接收到算力中任务1的下行数据后,根据映射关系,可以对应到第一承载1,通过第一承载1发送下行数据。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的映射关系为一对多或多对一时,在多个第一承载中选择传输数据的第一承载时,按照第一承载关联的属性来选择,同样,在多个第二承载中选择传输数据的第二承载时,按照第二承载关联的属性来选择。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或算力可以根据负载分担算法,将数据分配到第一承载或第二承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例中,除了网络设备之外,算力或算力中的应用,还有终端设备,都可以记录映射关系。并在产生数据需要发送、接收或转发时,基于记录的映射关系,将数据通过对应的计算承载来发送。
图12实施例是以图3实施例为基础的,S301可以与S1205等价,S302可以与S1208和S1210等价,S303可以与S1211和S1213等价。在此基础上,图12实施例的其它步骤为可选步骤,是图3实施例的可选实现方式的拓展。
应用场景二:算力部署在网络设备中。
在这种场景下,算力作为逻辑功能,在系统部署时可以作为网络设备的一部分功能。算力可以物理集成或者作为附件设备添加(add-on)到网络设备中,网络设备成为一种具备算力能力的新型网络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中包括算力,也可以是算力与网络设备连接,例如算力与网络设备通过总线或接口连接。当网络设备中包括算力时,算力处理计算任务可以通过网络设备中的处理器来执行。当算力与网络设备连接时,算力可以通过额外的处理器来执行计算任务。
融合控制单元成为对网络设备管控的智能无线控制器,对于应用部署、算力资源分配或计算承载创建等都可以一体化来处理,进一步优化信令交互过程,加快应用在算力中的部署时间。
如图14所示,示意了在应用场景二下计算承载的创建及应用过程的流程。
S1401、融合控制单元接收来自应用的触发消息。
本步骤可以同S801或S1201。
融合控制单元收到来自应用或终端的触发消息,触发消息携带应用部署需求,具体可包括计算资源需求、待部署应用、QoS要求或终端认证等信息。
S1402、融合控制单元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融合控制器的第一信息。
该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网络设备部署该应用所需的计算资源,并将应用部署在网络设备的算力中。
该第一信息还用于指示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可选的,该第一信息中可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算力信息:算力地址信息、QoS配置信息、或终端认证信息。其中,算力地址信息可以是IP地址、MAC地址、VLAN ID或其他任何可用于创建第二承载的标识地址。
可选的,融合控制单元可以根据触发消息,确定该第一信息中包括的算力信息。
S1403、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
S1404、网络设备向融合控制器发送确认消息。
该确认消息用于响应第一信息,用于表示第一承载创建完成。该步骤为可选步骤。
S1405、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
本步骤可以参考S807。
S1406、网络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认证。
本步骤可以参考S808。
S1407、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该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本步骤可以参考S809。
S1408、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
此处第一数据也可以称为上行数据。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来发送该第一数据。可选的,第一数据中携带算力上的应用的标识。
网络设备收到终端上报基于第一承载的第一数据后,将第一数据发送给部署在网络设备的算力中的应用。
S1409、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数据。
此处第二数据也可以称为下行数据。可选的,第二数据中携带算力上的应用的标识。
S1408为终端设备到算力上的应用的上行数据传输的过程。S1409为算力上的应用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传输过程。可以理解的是,上行数据传输和下行数据传输过程没有严格的先后执行顺序,可以交换顺序也可以并行执行。也可以只存在上行数据传输,或者只存在下行数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为终端设备到网络设备之间的计算承载,也可以称为计算无线承载(calculate radio bearer,CRB)。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还可以建立DRB。CRB与DRB均为无线承载。下面通过表1介绍一下CRB与DRB之间的区别。
表1
Figure BDA0002636734810000241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算力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为了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各功能,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各功能。上述各功能中的某个功能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还是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如图15所示,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1500,该通信装置1500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装置,或者是能够和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500可以包括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操作/步骤/动作所一一对应的模块,该模块可以是硬件电路,也可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电路结合软件实现。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500可以包括通信模块1501和处理模块1502。处理模块1502用于调用通信模块1501执行接收和/或发送的功能,通信模块150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发送模块1501-1和接收模块1501-2。
当通信装置1500用于执行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时:
发送模块1501-1,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触发消息,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第一承载,第一承载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计算承载,触发消息中包括第一字段,第一字段用于区分第一承载和数据无线承载DRB;
接收模块1501-2,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第一承载。
可选的,发送模块1501-1还用于:通过第一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第一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
可选的,接收模块1501-2,还用于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数据,第二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
其中,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算力与网络设备直接连接。
发送模块1501-1和接收模块1501-2还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其它操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当通信装置1500用于执行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操作时:
处理模块1502,用于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第一承载是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计算承载,第二承载是网络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通信模块1501,用于通过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通过第二承载转发第一数据;和/或,通信模块1501,用于通过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通过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转发第二数据。
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算力与网络设备直接连接;
计算承载用于终端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在执行计算任务时进行通信。
可选的,第二承载通过网络设备与算力之间的有线协议层建立;或者,第二承载通过网络设备与算力之间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建立。
可选的,处理模块1502,还用于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用于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一承载对应的第二承载;通信模块,用于通过第二承载转发第一数据;
处理模块1502,还用于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二承载对应的第一承载,通信模块,用于通过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转发第二数据。
可选的,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一个第一承载对应多个第二承载,或多个第一承载对应多个第二承载;
处理模块1502,用于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一承载对应的多个第二承载;以及用于若第二承载关联服务质量QoS,则根据多个第二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第一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第二承载,通过通信模块转发第一数据;或者,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通信模块通过多个第二承载中的一个转发第一数据。
可选的,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个第一承载对应一个第二承载,或多个第一承载对应多个第二承载;
处理模块1502,用于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二承载对应的多个第一承载;以及用于若第一承载关联QoS,则网络设备根据多个第一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第二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第一承载,通过通信模块转发第二数据;或者,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通信模块通过多个第一承载中的一个转发第二数据。
可选的,通信模块1501还用于:从融合控制单元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
可选的,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算力地址信息、QoS配置信息、终端认证信息、第一任务的标识或终端设备的标识;其中,终端认证信息用于认证终端设备是否具有使用第一承载的资格,算力地址信息用于网络设备建立第二承载。
可选的,通信模块还用于从终端设备接收触发消息,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第一承载。
通信模块1501和处理模块1502还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其它操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如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6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功能。当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时,该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中的装置,或者是能够和网络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当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时,该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装置,或者是能够和终端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装置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通信装置16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620,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功能。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61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接口,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例如,通信接口1610用于通信装置16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通信装置1600是网络设备时,该其它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通信装置1600是终端设备时,该其它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处理器1620利用通信接口1610收发数据,并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示例性地,当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时,通信接口1610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触发消息中包括第一字段,所述第一字段用于区分所述第一承载和数据无线承载DRB;以及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承载。
当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时,处理器1620,用于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第二承载是网络设备与第一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通信接口1610,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和/或,所述通信接口1610,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处理器1620和通信接口1610还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执行的其它对应的步骤或操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通信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16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1630和处理器1620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1620可能和存储器1630协同操作。处理器1620可能执行存储器1630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1610、处理器1620以及存储器163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6中以存储器1630、处理器1620以及通信接口1610之间通过总线1640连接,总线在图16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6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装置1500和通信装置1600具体是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时,通信模块1501和通信接口1610所输出或接收的可以是基带信号,例如基带信号可以是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数据、第二数据或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等信号。通信装置1500和通信装置1600具体是设备时,通信模块1601和通信接口1610所输出或接收的可以是射频信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1630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本申请上述方法实施例描述的终端所执行的操作和功能中的部分或全部,或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操作和功能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用芯片或集成电路来完成。
为了实现上述图15或图16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功能,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或网络设备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与存储器连接或者该芯片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该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上述方法实施例被执行。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1)

1.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触发消息中包括第一字段,所述第一字段用于区分所述第一承载和数据无线承载DRB;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承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
4.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第二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一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直接连接;
所述计算承载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应用之间在执行计算任务时进行通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算力之间的有线协议层建立;或者,所述第二承载通过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算力之间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建立。
7.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
所述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一承载,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或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承载;
若所述第二承载关联服务质量QoS,则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所述第一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承载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承载,或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一承载,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承载;
若所述第一承载关联QoS,则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所述第二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所述第一承载,转发所述第二数据;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承载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10.如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从融合控制单元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算力地址信息、QoS配置信息、终端认证信息、第一任务的标识或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标识;其中,所述终端认证信息用于认证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是否具有使用所述第一承载的资格,所述算力地址信息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二承载。
12.如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第一承载。
1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第一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触发消息中包括第一字段,所述第一字段用于区分所述第一承载和数据无线承载DRB;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承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为执行第一应用的计算任务产生的数据,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连接。
1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建立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计算承载,所述第二承载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一应用之间的计算承载;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和/或,所述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承载接收第二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用部署在算力中,所述算力位于无线网络内,或者所述算力部署在无线网络外,且所述算力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直接连接;
所述计算承载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应用之间在执行计算任务时进行通信。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算力之间的有线协议层建立;或者,所述第二承载通过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算力之间的无线接入协议层建立。
19.如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建立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二承载;所述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承载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所述第一承载,所述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或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承载;以及用于若所述第二承载关联服务质量QoS,则根据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所述第一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所述第二承载,通过所述通信模块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所述通信模块通过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承载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承载,或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对应多个所述第二承载;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承载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承载;以及用于若所述第一承载关联QoS,则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承载分别关联的QoS,选择满足所述第二数据的服务质量要求的QoS关联的所述第一承载,通过所述通信模块转发所述第二数据;或者,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负载分担算法,通过所述通信模块通过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承载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二数据。
22.如权利要求16~2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从融合控制单元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承载和所述第二承载。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算力地址信息、QoS配置信息、终端认证信息、第一任务的标识或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标识;其中,所述终端认证信息用于认证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是否具有使用所述第一承载的资格,所述算力地址信息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建立所述第二承载。
24.如权利要求16~2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触发消息,所述触发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第一承载。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一组程序,以使得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运行的程序。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芯片或集成电路。
2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指令,以使得权利要求4~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程序指令。
30.如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芯片或集成电路。
3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以使得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以使得权利要求4~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010827476.8A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40800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7476.8A CN114080057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EP21857458.0A EP4192185A4 (en) 2020-08-17 2021-07-23 COMPUTER SUPPORT APPL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21/108243 WO2022037363A1 (zh) 2020-08-17 2021-07-23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US18/170,324 US20230199870A1 (en) 2020-08-17 2023-02-16 Application method of computing bearer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7476.8A CN114080057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0057A true CN114080057A (zh) 2022-02-22

Family

ID=80280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7476.8A Pending CN114080057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99870A1 (zh)
EP (1) EP4192185A4 (zh)
CN (1) CN114080057A (zh)
WO (1) WO20220373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7805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承载关联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8151A (zh) * 2020-09-21 2022-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978978A (zh) * 2022-06-07 2022-08-30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算力资源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7428B (zh) * 2011-10-21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服务处理方法和云计算系统
US9819469B2 (en) * 2013-07-01 2017-1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enabl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on WLAN for traffic related to a bearer on cellular networks
US10122547B2 (en) * 2015-08-14 2018-11-06 Nec Corporation Enabling high-bandwidth, responsive mobile applications in LTE networks
CN107889171B (zh) * 2016-09-30 2023-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7805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承载关联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37363A1 (zh) 2022-02-24
EP4192185A4 (en) 2024-04-24
EP4192185A1 (en) 2023-06-07
US20230199870A1 (en)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37363A1 (zh) 一种计算承载的应用方法及装置
US11405964B2 (en) Radio bear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WO2022121991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EP4188029A1 (en) Computing task process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EP3675437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20220052955A1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407151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00120726A1 (en)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LWA/LWIP Aggregator Function
KR20230038732A (ko) 트래픽 제어
WO2022067816A1 (zh) 一种网络边缘计算方法及通信装置
KR102637605B1 (ko) Qos 플로우에 관련된 측정
US20220264356A1 (en) Traffic rout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2023034521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by means of multicast
CN111867149B (zh) 一种无线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6419339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30189365A1 (en) Data edge protocol-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6097890A (zh) 通信设备、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068336A1 (zh) 路由信息更新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EP4373204A1 (en) Multipath pdu session
US20230109855A1 (en) Direct communication
WO2024103544A1 (en) Transf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twork management mod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16548006A (zh) QoS流相关测量
CN115499942A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KR20240078930A (ko) 네트워크 전송 api를 이용하여 6g 종단간 응용-수준 지연 보장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CN11603340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