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9972A -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9972A
CN114079972A CN202010848146.7A CN202010848146A CN114079972A CN 114079972 A CN114079972 A CN 114079972A CN 202010848146 A CN202010848146 A CN 202010848146A CN 114079972 A CN114079972 A CN 114079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ing rate
rate
access network
terminal device
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81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艳
叶进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4814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9972A/zh
Priority to EP21857416.8A priority patent/EP4195544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6044 priority patent/WO202203732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9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9972A/zh
Priority to US18/171,468 priority patent/US2023019865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sourc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H04W36/0044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of quality context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low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37Determination of triggering parameters for hand-off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中,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终端设备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该第一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终端设备再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可见,第一编码速率更能够反映当前无线网络环境,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有利于降低丢包率,从而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随着无线环境的变化,调整编码模式、编码速率或纠错码位数来保证语音质量,在数据压缩和容错上面取得平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上行链路质量、小区负载或上行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powerratio,SINR)进行语音的自适应多速率(adaptive multi-rate,AMR)编码速率调整。
但是,终端设备在进入弱覆盖区域(如网络边缘区域、楼层市内区域、阴影区域、快衰落区域等)或者网络负载高的区域(如用户接入量大的区域)时,可能存在信号衰减迅速的问题。例如,对于高移动性的终端设备(如支持车联网的汽车或在行驶车辆中的手持终端),该终端设备进入弱覆盖区域时,由于该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较快,该终端设备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通过了该弱覆盖区域。若还是基于上行链路质量进行AMR编码速率调整,那么当基站向终端设备下发编码AMR编码速率调整的消息时,终端设备可能已经通过该弱覆盖区域。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在通过该弱覆盖区域时的AMR编码速率未能进行调整,从而增大终端设备在该弱覆盖区域时的通信中断的概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可以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所执行。其中,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终端设备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该第一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终端设备再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可见,终端设备可以获取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并且可以获取根据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第一编码速率。其中,该第一编码速率更符合当前网络环境,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有利于降低丢包率,从而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该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那么终端设备根据该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启动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可见,终端设备需要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响应消息,再启动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有利于终端设备在网络信号强度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地获取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其中,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小区切换是指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可见,当网络信号强度快速变化时,终端设备除了对音视频数据的编码速率进行调整,还可以切换至网络信号强度更好的小区,有利于降低通信中断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包括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获取信号强度的指示信息、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终端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率。
可见,终端设备是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以及采样周期来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该信号强度变化率更准确地反应了当前网络环境。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所执行。具体的,该网络设备可以是核心网中的媒体处理设备。其中,媒体处理设备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媒体处理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该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媒体处理设备根据编码速率信息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并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速率。
可见,媒体处理设备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有利于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媒体处理设备还可以接收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若第二编码速率不属于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媒体处理设备从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获取第一编码速率,该第一编码速率小于且最接近于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可见,媒体处理设备确定的第一编码速率为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的一个速率,即第一编码速率为终端设备可以调整至的编码速率值,有利于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媒体处理设备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若第二编码速率属于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媒体处理设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等于第二编码速率。
可见,当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的第二编码速率为终端设备可以调整至的编码速率值,那么媒体处理设备只需验证该第二编码速率为终端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接入网设备所执行。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并根据该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第一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该第二编码速率。
可见,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终端设备的目标编码速率,有利于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二通知消息,该第二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测量信号强度变化率。
可见,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并且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以使终端设备获取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从预先获取的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将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编码速率确定为第二编码速率。
可见,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在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确定终端设备的目标编码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其中,小区切换为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可见,当网络信号强度快速变化时,终端设备除了对音视频数据的编码速率进行调整,还可以切换至网络信号强度更好的小区,有利于降低通信中断的概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其中,处理器用于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收发器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信号强度变化率,并且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该第一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处理器还用于根据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器还用于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该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处理器还用于根据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启动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其中,小区切换是指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包括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获取信号强度的指示信息、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处理器用于根据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率。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其中,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该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处理器用于根据编码速率信息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收发器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编码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知消息还包括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若第二编码速率不属于编码速率集合,处理器还用于从编码速率集合中获取第一编码速率,第一编码速率小于且最接近于第二编码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器还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若第二编码速率属于编码速率集合,处理器还用于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等于第二编码速率。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处理器用于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收发器还用于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第二编码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二通知消息,该第二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收发器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测量信号强度变化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通知消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处理器还用于从编码速率集合中,将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编码速率确定为第二编码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收发器还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其中,小区切换为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设备具有实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该设备具有实现第二方面所提供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该设备具有实现第三方面所提供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六方面提供的终端设备,第四方面或第七方面提供的网络设备,以及第五方面或第八方面提供的接入网设备。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或者芯片系统,该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接口和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进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描述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或者芯片系统,该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接口和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进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描述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或者芯片系统,该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接口和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进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描述的方法。
其中,芯片中的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芯片系统可以是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也可以是基带芯片等,其中基带芯片可以包括处理器、信道编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和接口模块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本申请中上述描述的芯片或者芯片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该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该存储器可以为芯片内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该芯片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高移动性终端设备跨越弱覆盖区域时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强度变化率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在系统内移动。当终端设备移动到弱覆盖区域(如网络边缘区域、楼层市内区域、阴影区域、快衰落区域等)或者网络负载高的区域(如用户接入量大的区域)时,网络信号质量可能会逐步降低,甚至有通信中断的风险。
为保持连续的通信服务,终端设备可以随着无线环境的变化,调整编码模式、编码速率或纠错码位数来保证语音质量。可选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的信号测量结果触发事件上报,以便切换到信号质量更好的小区。
下面以终端设备通过调整编码速率来保持连续的通信服务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针对终端设备的音视频数据,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自适应多速率音频压缩(adaptive multi rate compression,AMR)来保证音视频数据的质量。其中,AMR是一种自适应多速率编码,可以根据传输信道的实际情况,调整编码模式、速率和纠错码位数来保证语音质量,在数据压缩和容错上面取得平衡。AMR编码全速率提供12.2千比特每秒(kbps)、10.2kbps、7.95kbps、7.4kbps、6.7kbps、5.9kbps、5.15kbps、4.75kbps八种速率,AMR半速率提供7.4kbps、6.7kbps、5.9kbps、5.15kbps、4.75kbps五种速率。例如,20毫秒(ms)语音块经过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后的总位数是相当的(全速率是456bit,半速率是228bit)。如果空口质量好,可以适当提高语音编码速率,即语音编码位多一些,信道编码位少一些;反之,需要降低语音编码速率,即信道编码保护校验比特位多一些。
目前AMR语音速率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基于上行链路质量的语音编码速率调整、基于小区负载的语音编码速率调整、基于上行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plus noise power ratio,SINR)的语音编码速率调整。
其中,基于上行链路质量的语音编码速率调整可以是根据上行信道质量和语音质量对上行语音业务进行编码速率调整。例如,当上行信道质量和语音质量较好时采用高语音编码速率,提升语音质量;当上行信道质量和语音质量较差时采用低语音编码速率,降低上行丢包率,提升上行语音覆盖。
基于负载的语音编码速率调整可以是根据小区上行负荷和语音业务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分段状态来触发编码速率调整。例如,当小区上行空口资源满足高负载条件,且语音业务发生了RLC分片时,降低单个语音用户对小区无线承载(radiobear,RB)、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等资源的占用,从而提升小区语音用户数或小区上行吞吐量。
基于SINR的语音编码速率调整可以是当上行SINR较差时,触发编码速率调整。采用低语音编码速率,降低上行丢包率,减少吞字/断续等语音问题发生概率,提升语音用户感知。
可见,上述语音编码速率调整方案在网络环境变化时,针对低移动性的终端设备,可以达到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概率的目的。但是,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generation,5G)以及物联网的发展,高移动性的终端设备(如支持车联网的汽车或在行驶车辆中的手持终端)越来越多,对网络信号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例如,对于高移动性的终端设备,一般高速行驶时的速度为60-120千米每小时(KM/h),那么高移动性的终端设备在跨越弱覆盖区域时信号变化递减度比低移动性的终端设备大很多。请参见图1,图1为一种高移动性终端设备跨越弱覆盖区域时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由于高移动性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较快,该终端设备在跨越弱覆盖区域时,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就会降低至通信中断对应的信号强度的临界值(或低于该临界值)。并且由于时间较短,若还是基于上行链路质量进行AMR编码速率调整,那么当基站向终端设备下发编码AMR编码速率调整的消息时,终端设备可能已经通过该弱覆盖区域。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在通过该弱覆盖区域时的AMR编码速率未能进行调整,从而增大终端设备在该弱覆盖区域时的通信中断的概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方法有利于降低终端设备在弱覆盖区域或网络负载高的区域下通信中断的概率,从而保障通信服务质量。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可以应用于通信系统中。请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接入网设备。其中,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通过无线空口相连接,接入网设备与网络设备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相连接,如图2所示。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是一种芯片。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中的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中的终端设备、车联网中的智能汽车、车载终端设备、远程医疗(remotemedical)中的终端设备、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终端设备、可穿戴终端设备(如头盔等)、车联网、D2D通信、机器通信中的传感器等。
其中,接入网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为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服务。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NodeB),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radioaccesstechnology,NR)中的基站(gNodeB或gNB)或收发点(transmissionreceivingpoint/transmissionreceptionpoint,TRP),3GPP后续演进的基站,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等。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是核心网(corenetwork)中的功能设备,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第四代移动通信(the 4th generation,4G)中的IP多媒体子系统(IPmultimedia subsystem,IMS),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设备(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等,还可以包括5G中的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设备(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设备(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用户面功能设备(UPF,User Plane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设备(Policy Control Function)、统一数据管理功能设备(UDM,Unified Data Management)、媒体处理功能设备(media processing function,MPF)等,还可以包括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网中的功能设备,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其中,AMF主要负责移动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如用户位置更新、用户注册网络、用户切换等。SMF主要负责移动网络中的会话管理,如会话建立、修改、释放。具体功能如为用户分配IP地址、选择提供报文转发功能等。PCF负责向AMF、SMF提供策略,如QoS策略、切片选择策略等。UDM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如签约信息、鉴权/授权信息。UPF主要负责对用户报文进行处理,如转发、计费等。MPF主要负责对移动网络中的音视频数据进行管理,如确定音视频数据的编码速率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技术术语进行描述。
弱覆盖区域是指当前区域的平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power,RSRP)低于一定的门限值。例如,弱覆盖区域可能位于小区1和小区2之间,并且位于小区1和小区2的边缘区域。其中,小区1和小区2为任意两个相邻小区。那么,弱覆盖区域中的用户可能无法正常接收信号。
网络负载高的区域是指当前区域的终端设备接入量超过一定的阈值。例如,小区1的终端设备接入量阈值为100个,小区1当前接入的终端设备的数量为150个,那么该小区1为网络负载高的区域。
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是衡量终端设备接收信号强弱的指标,用来判定无线信号的质量。例如,手机与基站之间是用无线信号传输的,手机距离基站近,信号强度就好,反之就弱。目前,安卓定义2种信号单位:功率绝对值(dBm)和独立信号单元(alone signal unit,asu),两者之间关系是dBm=113+2*asu。其中,asu是一种模拟信号,代表终端设备将它的位置传递给附近的接入网设备的速率。dB是一个表示功率绝对值的值。如果功率为1毫瓦(mW),折算成dBm后为0dBm。
其中,目前的终端设备的信号强度值及其对应的信号状态如表1所示。其中,表1中的信号强度的单位为dBm。可见,在终端设备的移动过程中,为了保证连续的通信服务,终端设备的信号强度不能低于-100dBm。
表1:一种终端设备的信号强度值及其对应的信号状态的记录表
Figure BDA0002643784360000071
Figure BDA0002643784360000081
信号强度变化率是指连续多个周期(假定10ms,实际可根据需求调整),终端设备观察其信号强度,并根据相关算法来计算单位周期内的信号强度,该单位周期内的信号强度即为信号强度变化率。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采用求导的方式计算信号强度变化率,其中f(t)表示信号强度的函数,在各个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中的t时刻(如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的起始时刻)对f(t)求导,可以确定各个t时刻对应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如图3所示。其中,该求导的计算方法仅为一种示例,终端设备还可以采用其他算法计算信号强度变化率,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交互实现。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网络设备包括核心网中的媒体处理设备和会话处理设备。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主要描述的是基于信号强度变化率实现编码速率的调整,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401,终端设备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对应的,会话处理设备接收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S402,会话处理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会话建立响应消息,该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S403,终端设备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S404,终端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该信号强度变化率;
S405,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S4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第二编码速率;对应的,媒体处理设备接收第二编码速率;
S407,媒体处理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S408,媒体处理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速率;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编码速率;
S409,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终端设备可以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即执行S401。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也就是说,由于本实施例中针对终端设备的音视频数据的编码速率是与信号强度变化率相关联的,那么本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需要支持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可选的,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编码速率信息和/或位置信息。其中,编码速率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终端设备具备编码速率调整的能力、终端设备的初始编码速率和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
其中,终端设备具备编码速率调整的能力是指当无线网络环境恶化到一定的程度时,终端设备支持对音视频数据的编码速率进行调整。例如,当终端设备高速移动至弱覆盖区域时,终端设备可以支持语音的AMR速率调整。其中,该能力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比特值来指示,例如,若终端设备具备编码速率调整的能力,那么终端设备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的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中的能力信息取值为1;否则,若终端设备不具备编码速率调整的能力,那么能力信息取值为0。
终端设备的初始编码速率是指终端设备预先设置的编码速率值,该编码速率值可以是终端设备在出厂时就被设置的,也可以是终端设备被预先设置在不同的无线网络环境中对应的编码速率值,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是指终端设备在支持编码速率调整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调整的一种或多种编码速率构成的集合。例如,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包括AMR编码全速率提供的12.2kbps、10.2kbps、7.95kbps、7.4kbps、6.7kbps、5.9kbps、5.15kbps、4.75kbps八种速率。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还可以包括其他速率(如AMR编码半速率提供的其他速率值),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当前所处的位置。例如,若终端设备为车联网中的终端设备(即具有高速移动的特性),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可以携带在协同感知消息(co-operative awareness message,CAM)中。那么会话处理设备可以借助终端设备周期性上报的CAM消息获取该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可选的,若终端设备不为车联网中的终端设备,那么该终端设备在会话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位置信息可能会存在不可信情况,需要会话处理设备从位置服务器中获取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例如,会话处理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标识,向位置服务器请求该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
可选的,在S401之前,会话处理设备下属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都可以向该会话处理设备上报无线网络的资源负载情况。其中,无线网络的资源负载情况可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无线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的接入量、无线网络的带宽使用率等。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周期性或事件触发性地向所属的会话处理设备上报无线网络的资源负载情况。例如,当无线网络的带宽使用率超过预设的阈值时,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所属的会话处理设备上报“当前无线网络的带宽使用率超过预设的阈值”。
会话处理设备收到移动终端的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识别其具备编码速率调整的能力及其移动特性;若满足触发编码速率调整的条件,那么会话处理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即执行S402。其中,满足触发编码速率调整的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终端设备的移动特性满足高速移动的特性、终端设备位于或正在跨越弱覆盖区域、终端设备位于或正在跨越网络负载高的区域、终端设备的无线网络信号强度低于终端设备保持连续的通信服务时的信号强度门限值等。
举例来说,假设终端设备为车联网中的智能汽车,该智能汽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当该智能汽车行驶进入长度为2km的隧道时,会话处理设备识别该智能汽车具备编码速率调整的能力及其具备高速移动的特性,并且判断该智能汽车进入的隧道为弱覆盖区域,那么会话处理设备向该智能汽车发送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该智能汽车启动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可选的,在S403之前,会话处理设备可以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和编码速率信息。对应的,媒体处理设备接收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和编码速率信息,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并且具备编码速率调整的能力,以及终端设备可调整的一种或多种编码速率构成的集合。
可选的,媒体处理设备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和/或编码速率信息。对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和/或编码速率信息,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情况二: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和编码速率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并且具备编码速率调整的能力,以及终端设备可调整的编码速率集合。
在一实施方式中,不论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收到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和/或编码速率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都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测量信号质量等。也就是说,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周期性地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对应的,终端设备也可以周期性地上报测量结果(包括信号强度等信息)。
进一步,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不止测量信号强度,还需要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那么在S403之前,第一接入网设备识别到终端设备支持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测量信号强度变化率。
可选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还可以携带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能力信息,该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具备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编码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说,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可以显式地指示该第一接入网设备支持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编码速率。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也可以不携带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能力信息,也就是说,第一接入网设备也可以隐式支持基于信号强度变化率推荐与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相匹配的编码速率,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并且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终端设备启动信号质量观察,测量当前信号质量、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率等,即执行S403。其中,终端设备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率的方法可以参考前文实施例中对信号强度以及信号强度变化率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终端设备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率之后,可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该信号强度变化率,即执行S404。
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可以根据该信号强度变化率来确定第二编码速率,即执行S405。其中,该第二编码速率表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推荐的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根据前文实施例中对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和/或编码速率信息,具体可以包括两种情况的描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也对应地包括两种情况:
情况一:第一接入网设备先前未接收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的第二编码速率仅匹配当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和信号强度。
也就是说,由于第一接入网设备没有收到终端设备的初始编码速率和编码速率集合,那么第一接入网设备只能根据当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推荐仅匹配当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和信号强度的编码速率。例如,基站可以根据编码速率和信号强度的历史记录信息,以及基站负载情况(如接入用户数量)确定终端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请参见表2,表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与信号强度、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的记录表。
表2:一种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与信号强度、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的记录表
Figure BDA0002643784360000111
其中,如表2所示的记录表虽然未直接体现信号强度变化率,但是由于信号强度变化率可以通过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确定,那么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信号强度和接入用户数量,从表2中确定匹配的编码速率。例如,当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为-5dBm/ms,信号强度为-50dBm,接入用户数量为100。根据表2,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为10。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表2仅为一种示例,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与信号强度、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接入用户数量的对应关系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记录,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情况二:第一接入网设备先前已接收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和编码速率信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在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和信号强度的编码速率。
也就是说,由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已预先知道终端设备支持的编码速率集合,那么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的第二编码速率为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的一个编码速率,并且该编码速率是匹配当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和信号强度的。其中,终端设备支持的编码速率集合可以是AMR窄带(AMR narrow band,AMR-NB)编码速率集合{4.75kbps、5.15kbps、5.90kbps、6.70kbps、7.4kbps、7.95kbps、10.20kbps、12.20kbps},也可以是AMR宽带(AMR wideband,AMR-WB)编码速率集合{6.6kbps、8.85kbps、12.65kbps、14.25kbps、15.85kbps、18.25kbps、19.85kbps、23.05kbps、23.85kbps}。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预先接收到的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为AMR-NB编码速率集合。当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为-5dBm/ms,信号强度为-50dBm。根据上述编码速率集合、信号强度变化率和信号强度,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终端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为7.95kbps。
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第二编码速率,即执行S406。对应的,媒体处理设备接收该第二编码速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包括两种情况,那么媒体处理设备需要对该两种情况下确定的第二编码速率进行验证,确定该第二编码速率是否为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的第一编码速率,即执行S407。其中,第一编码速率表示满足当前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的目标编码速率。
媒体处理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时,也对应地包括两种情况:
情况一:若第二编码速率不属于编码速率集合,媒体处理设备从编码速率集合中获取第一编码速率,该第一编码速率小于且最接近于第二编码速率。
也就是说,媒体处理设备识别第一接入网设备推荐的第二编码速率,若该第二编码速率不在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则选择与该第二编码速率在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中向下最接近的编码速率,作为第二编码速率。例如,第二编码速率为10,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为AMR-NB编码速率集合{4.75kbps、5.15kbps、5.90kbps、6.70kbps、7.4kbps、7.95kbps、10.20kbps、12.20kbps},那么该第二编码速率不在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媒体处理设备可以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和第二编码速率,从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选取7.95kbps作为第一编码速率,即第一编码速率为7.95kbps。
情况二:若第二编码速率属于编码速率集合,媒体处理设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等于第二编码速率。
也就是说,媒体处理设备识别第一接入网设备推荐的第二编码速率,若该第二编码速率在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则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即为该第二编码速率。例如,第二编码速率为10.20kbps,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为AMR-NB编码速率集合{4.75kbps、5.15kbps、5.90kbps、6.70kbps、7.4kbps、7.95kbps、10.20kbps、12.20kbps},那么该第二编码速率在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中。媒体处理设备可以确定第一编码速率为10.20kbps。
媒体处理设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后,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速率,即执行S408;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编码速率。终端设备收到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可以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发送以该第一编码速率打包的媒体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中,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并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该第二编码速率。媒体处理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并根据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和该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可见,该方法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使得终端设备在弱覆盖区域或网络负载高的区域时,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有利于降低丢包率,从而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请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交互实现。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网络设备包括核心网中的媒体处理设备和会话处理设备。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主要描述的是基于信号强度变化率实现编码速率的调整和触发网络切换,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501,终端设备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对应的,会话处理设备接收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S502,会话处理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会话建立响应消息,该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S503,终端设备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S504,终端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该信号强度变化率;
S505,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S506,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对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切换消息;
S507,第二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第二编码速率;对应的,媒体处理设备接收第二编码速率;
S508,媒体处理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S509,媒体处理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速率;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编码速率;
S510,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本实施例中假设当前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信号强度等相关参数指示已经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那么区别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加了切换流程。其中,本实施例中的S501至S505中的相关步骤以及可选的步骤均可以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对切换流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移动终端在系统内移动时,若信号强度降低的很快,即使终端设备调整编码速率也无法保持连续的通信时,终端设备需要根据信号测量结果触发事件上报,以便从信号质量很差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信号质量更好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表示源接入网设备(如源基站),第二接入网设备表示目标接入网设备(即目标基站)。
其中,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服务小区质量高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服务小区质量低于预设的第二阈值、同频/异频邻区质量与服务小区质量的差值高于预设的第三阈值、异频邻区质量高于预设的第四阈值等。举例来说,若终端设备所在的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则触发小区切换。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也就是说,第一接入网设备触发切换的同时,第一接入网设备会确定第二编码速率。然后,第一接入网设备会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起切换请求,并携带该第二编码速率,即执行S506。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并且可以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该第二编码速率,即执行S507。其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的第二编码速率也可以携带在切换消息中。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S508至S510中的相关步骤以及可选的步骤均可以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中,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第二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该第二编码速率。媒体处理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并根据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和该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可见,该方法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使得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并且可以切换到信号强度更好的目标基站,有利于降低丢包率,从而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请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交互实现。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网络设备包括核心网中的媒体处理设备和会话处理设备。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主要描述的是基于信号强度变化率实现编码速率的调整,并且随着终端设备持续上报的测量结果再次基于信号强度变化率实现编码速率的调整和触发网络切换,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601,终端设备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对应的,会话处理设备接收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S602,会话处理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会话建立响应消息,该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S603,终端设备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S604,终端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该信号强度变化率;
S605,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S6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第二编码速率;对应的,媒体处理设备接收第二编码速率;
S607,媒体处理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S608,媒体处理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速率;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编码速率;
S609,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S610,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对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切换消息;
S611,第二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第二编码速率;对应的,媒体处理设备接收第二编码速率;
S612,媒体处理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S613,媒体处理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速率;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编码速率;
S614,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由于终端设备会持续检测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变化率,若终端设备当前进入弱覆盖区域或网络负载高的区域,并在一段时间后,再次进入弱覆盖区域或网络负载高的区域,那么终端设备可能多次调整编码速率和/或执行小区切换。
本实施例中假设根据终端设备测量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媒体处理设备确定了对应的第一编码速率,并且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调整了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速率。当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信号强度等相关参数指示已经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那么终端设备可以再次调整编码速率和/或执行小区切换。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可以理解为将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进行结合。其中,本实施例中的S601至S14中的相关步骤以及可选的步骤均可以参考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将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进行结合,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先调整了编码速率和执行小区切换,并在一段时间后,终端设备再次调整编码速率,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中,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该信号强度变化率。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并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该第二编码速率。媒体处理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并根据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和该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第二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该第二编码速率。媒体处理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并根据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和该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可见,该方法可以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使得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并且随着终端设备的测量结果,可以再次调整编码速率和/或切换到信号强度更好的目标基站,有利于降低丢包率,从而降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概率。
以下结合图7和图12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相关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如图7所示,该终端设备700可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终端设备700可以包括:
处理单元701,用于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收发单元702,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信号强度变化率;
收发单元702还用于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该第一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
处理单元701还用于根据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702还用于:
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该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处理单元701还用于根据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启动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收发单元702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其中,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小区切换是指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702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包括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获取信号强度的指示信息、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
其中,处理单元701用于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具体用于:
根据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图7中的各个单元所实现的相关功能可以通过收发器和处理器来实现。请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具有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编码速率调整功能的设备(例如芯片)。该终端设备800可以包括收发器801、至少一个处理器802和存储器803。其中,收发器801、处理器802和存储器803可以通过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相互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相连接。本实施例以通过通信总线相互连接为例进行描述。
其中,收发器801可以用于发送信息,以及接收信息。可以理解的是,收发器801是统称,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例如,接收器用于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
其中,处理器802可以用于对终端设备的数据进行处理,或者,对收发器801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处理器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该处理器80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在处理器802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其中,存储器80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等。存储器803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803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SSD);存储器803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上述收发器801和处理器802可以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处理器802,用于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收发器801,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信号强度变化率;
收发器801还用于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该第一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
处理器802还用于根据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器801还用于:
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该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处理器802还用于根据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启动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收发器801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小区切换是指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器801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包括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获取信号强度的指示信息、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
其中,处理器802用于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具体用于:
根据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如图9所示,该网络设备900可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网络设备900可以包括:
收发单元901,用于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收发单元901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该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
确定单元902,用于根据编码速率信息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
收发单元901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媒体处理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知消息还包括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若第二编码速率不属于编码速率集合,确定单元902还用于从编码速率集合中获取第一编码速率,第一编码速率小于且最接近于第二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媒体处理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901还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若第二编码速率属于编码速率集合,确定单元902还用于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等于第二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媒体处理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图9中的各个单元所实现的相关功能可以通过收发器和处理器来实现。请参见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设备可以为具有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编码速率调整功能的设备(例如芯片)。该网络设备1000可以包括收发器1001、至少一个处理器1002和存储器1003。其中,收发器1001、处理器1002和存储器1003可以通过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相互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相连接。本实施例以通过通信总线相互连接为例进行描述。
其中,收发器1001可以用于发送信息,以及接收信息。可以理解的是,收发器1001是统称,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
其中,处理器1002可以用于对网络设备的数据进行处理,或者,对收发器1001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处理器1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该处理器100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PU,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在处理器1002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其中,存储器100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等。存储器1003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RAM;存储器1003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ROM,快闪存储器,HDD或SSD;存储器1003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上述收发器1001和处理器1002可以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收发器1001用于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收发器1001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该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
处理器1002用于根据编码速率信息和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
收发器1001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媒体处理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知消息还包括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若第二编码速率不属于编码速率集合,处理器1002还用于从编码速率集合中获取第一编码速率,第一编码速率小于且最接近于第二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媒体处理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器1001还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若第二编码速率属于编码速率集合,处理器1002还用于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等于第二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媒体处理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如图11所示,该接入网设备1100可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该接入网设备1100可以包括:
收发单元1101,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确定单元1102,用于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收发单元1101还用于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第二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或第二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1101还用于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二通知消息,该第二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收发单元1101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测量信号强度变化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知消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确定单元1102还用于从编码速率集合中,将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编码速率确定为第二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收发单元1101还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其中,小区切换为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图11中的各个单元所实现的相关功能可以通过收发器和处理器来实现。请参见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接入网设备可以为具有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编码速率调整功能的设备(例如芯片)。该接入网设备1200可以包括收发器1201、至少一个处理器1202和存储器1203。其中,收发器1201、处理器1202和存储器1203可以通过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相互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相连接。本实施例以通过通信总线相互连接为例进行描述。
其中,收发器1201可以用于发送信息,以及接收信息。可以理解的是,收发器1201是统称,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
其中,处理器1202可以用于对接入网设备的数据进行处理,或者,对收发器1201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处理器1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该处理器120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PU,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在处理器1202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其中,存储器120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等。存储器1203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RAM;存储器1203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ROM,快闪存储器,HDD或SSD;存储器1203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上述收发器1201和处理器1202可以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收发器1201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处理器1202用于根据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收发器1201还用于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第二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或第二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器1201还用于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二通知消息,该第二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该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收发器1201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该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测量信号强度变化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知消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该编码速率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处理器1202还用于从编码速率集合中,将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编码速率确定为第二编码速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收发器1201还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该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其中,小区切换为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至图6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步骤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或者芯片系统,该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接口和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进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速率调整方法。
其中,芯片中的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
上述方面中的芯片系统可以是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也可以是基带芯片等,其中基带芯片可以包括处理器、信道编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和接口模块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申请中上述描述的芯片或者芯片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该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该存储器可以为芯片内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该芯片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Claims (24)

1.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所述第一编码速率是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所述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所述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启动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切换消息,所述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所述小区切换是指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所述测量控制请求消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信号强度的指示信息、所述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和所述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
5.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媒体处理设备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所述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所述媒体处理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
所述媒体处理设备根据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和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
所述媒体处理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知消息还包括编码速率信息,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
所述媒体处理设备根据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和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包括:
若所述第二编码速率不属于所述编码速率集合,所述媒体处理设备从所述编码速率集合中获取第一编码速率,所述第一编码速率小于且最接近于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媒体处理设备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编码速率信息;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
所述媒体处理设备根据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和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包括:
若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属于所述编码速率集合,所述媒体处理设备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等于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8.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信号强度变化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所述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所述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测量信号强度变化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知消息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从所述编码速率集合中,将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编码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所述切换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所述小区切换为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1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所述收发器,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一编码速率,所述第一编码速率是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会话处理设备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所述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所述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会话处理设备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启动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切换消息,所述切换消息包括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所述小区切换是指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测量控制请求消息,所述测量控制请求消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信号强度的指示信息、所述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和所述信号强度的采样周期,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
16.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会话处理设备的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所述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是根据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的;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和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知消息还包括编码速率信息,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和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具体用于:
若所述第二编码速率不属于所述编码速率集合,从所述编码速率集合中获取第一编码速率,所述第一编码速率小于且最接近于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编码速率信息;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和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所采用的第一编码速率,具体用于:
若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属于所述编码速率集合,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等于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19.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媒体处理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媒体处理设备的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的检测能力信息,所述检测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检测信号强度变化率的能力;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控制请求消息,所述测量控制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测量信号强度变化率。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知消息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信息,所述编码速率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编码速率集合;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变化率,确定第二编码速率,具体用于:
从所述编码速率集合中,将所述信号强度变化率对应的编码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若达到触发小区切换的切换条件,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切换消息,所述切换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所述小区切换为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23.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指令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当所述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010848146.7A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40799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8146.7A CN114079972A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EP21857416.8A EP4195544A4 (en) 2020-08-21 2021-07-13 CODE RATE ADJUSTMENT METHOD AND ASSOCIATED DEVICES
PCT/CN2021/106044 WO2022037321A1 (zh) 2020-08-21 2021-07-13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8/171,468 US20230198659A1 (en) 2020-08-21 2023-02-20 Coding Rate Adjustment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8146.7A CN114079972A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9972A true CN114079972A (zh) 2022-02-22

Family

ID=80282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8146.7A Pending CN114079972A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98659A1 (zh)
EP (1) EP4195544A4 (zh)
CN (1) CN114079972A (zh)
WO (1) WO202203732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26651A1 (en) * 2000-02-16 2001-08-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Link adaptation for RT-EGPRS
US8289952B2 (en) * 2005-05-25 2012-10-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nhanced VoIP media flow quality by adapting speech encoding based on select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MCS)
CN103384973B (zh) * 2012-12-31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速率语音业务的信道编码方法、信道译码方法和装置
US9253238B2 (en) * 2013-09-30 2016-02-02 Apple Inc. Device-initiated codec rate change during a voice cal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95544A1 (en) 2023-06-14
EP4195544A4 (en) 2024-01-24
WO2022037321A1 (zh) 2022-02-24
US20230198659A1 (en)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03068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djusting resource management procedures in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10660072B2 (en) Terminal device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by terminal device
US11510208B2 (en) Selection of 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 (RAN) components
EP3407639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99679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転送の中継ノード集約
US20070072614A1 (en) Handover control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298006A2 (en) Load balanc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y sector selection
US2004023389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it rate adaptation
JP6987872B2 (ja) コーデックレートアダプテ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ビットレート要求の無線状態トリガ
TW201230832A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inter frequency measurements
CN113825244A (zh) 资源调度的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8524892A (ja) 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からユーザ装置へのデータのダウンロード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媒体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製品
US11917471B2 (en) Dynamically changing the primary cell (PCell) for fifth generation (5G) carrier aggregation
CN112911652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KR100965690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트래픽 분산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659336B1 (ko)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통신관리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4079972A (zh) 一种编码速率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US9603042B1 (en) Selection of wireless device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US9426707B1 (en) Handoff based on uplink and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s
US10231248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aging connectivity for a service
CN116134878A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KR100703381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 서비스 장치 및 방법
KR20190070429A (ko) 패킷 중복 전송을 위한 주파수 대역 선택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이 적용된 이동통신 장치
US20230188589A1 (en) Device-side playback restrictions on high throughput networks
CN116671160A (zh) 体验质量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