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7788A - 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7788A
CN114077788A CN202111298099.4A CN202111298099A CN114077788A CN 114077788 A CN114077788 A CN 114077788A CN 202111298099 A CN202111298099 A CN 202111298099A CN 114077788 A CN114077788 A CN 114077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ossil fuel
power generation
generation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980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颖杰
陈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9809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77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7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77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lectricity, gas or water supp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8Flu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计算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发明对电力生产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追踪测,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

Description

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计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全球变暖主要由人为活动产生的CO2排放导致。在我国,电力部门是主要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部门之一,也是节能减排政策应重点关注的部门。紧随行业发展趋势,加快促进公司低碳环保的发展,展现公司的责任与担当。跟踪电力供应全生命周期能源使用场景,分析电网公司电-碳转换模型,创建碳地图、碳足迹、碳管理,不足,碳足迹缺失、碳监控空白、碳追溯手段缺乏等情况,搭建了集全景化感知、分析评价助力电网公司科学决策、节能减排。借助大数据技术,针对当前电网运行领域内碳感知能力、预警预测、辅助决策为一体的区域电网“碳迹”智能分析决策,为电网侧碳排放分析、低碳优化调度、碳导向电网规划、碳电市场交易等实际业务提供辅助决策和技术支撑。
但是,当下主要问题体现在:碳排放难以补抓、计量以及测算。其主要挑战体现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最大化的降低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及排放量,实现低碳环保发展,减少整体发展生产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用电量逐渐增多,其产生的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现有计算方法多为一次能源碳排放量折算方法,存在统计粒度比较粗糙,由于实际场景下不同能源转换为电能的差别较大,而且从发电、输配电、用电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还会产生相应的碳排。因此,一次性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够精确和灵活,不能够准确的反应出电-碳转换的整体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解决现有方法不够精确和灵活,不能够准确的反应出电-碳转换的整体过程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提供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包括:
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计算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与年度用电消费量之差,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
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根据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所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及所述年度用电消费量,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具体包括:
ADi=NCVi*FCi
其中,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NCVi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FCi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i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种类。
优选地,所述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Figure BDA0003337370160000031
其中,Ef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EFi表示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i表示化石燃料的种类;n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总种类数值。
优选地,所述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EFi=CCi*OFi*44/12
其中,CCi第i种化石燃料的热值含碳量;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44/12为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量之比。
优选地,所述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EPTD=A*F
其中,EPTD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优选地,所述计算对应的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Ee=DIi*F
其中,Ee表示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Ii表示年度用电消费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碳排放分析系统,用以实现所述的碳排放分析方法,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以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碳排放计算模块,用以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还用以根据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与年度用电消费量之差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根据所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所述年度用电消费量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用以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优选地,所述碳排放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ADi=NCVi*FCi
其中,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NCVi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FCi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i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种类;
根据以下公式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Figure BDA0003337370160000041
其中,Ef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EFi表示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i表示化石燃料的种类;n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总种类数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EFi=CCi*OFi*44/12
其中,CCi第i种化石燃料的热值含碳量;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44/12为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量之比;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EPTD=A*F
其中,EPTD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Ee=DIi*F
其中,Ee表示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Ii表示年度用电消费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所述碳排放分析方法的步骤。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碳排放分析方法的步骤。
综上,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基于电-碳排放追踪的算法,对电力生产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追踪测算方法;对实际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从全社会、大用电户、用电行业等角度分析计算碳排放情况。首先利用计量自动化采集系统获取全社会用户每月的月用电量数据,对用户月、年用电量数据进行用户的行业归属分类;其次利用“电-碳”能源转换模型实现电力数据分析相关数据抽取及电-碳排放计算,发电侧、输配电侧、用电侧能耗碳排放分析实现电力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计算,并提供电力生产全过程分析实现电-碳足迹全链路的监控分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的主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碳排放分析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计算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与年度用电消费量之差,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也就是,明确电-碳能源转换模型中能源转换电能过程中主要能源,及这些能源分别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的计算;其中,主要能源包括: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若要准确计算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则需要分别对各种主要能源分别计算。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也就是,求取分别对上述各种主要能源分别计算,确定各种主要能源的使用情况。
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具体包括:
ADi=NCVi*FCi
其中,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NCVi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FCi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i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种类。其中,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具体地,固体和液体燃料单位吉焦每吨(GJ/t);气体燃料单位为吉焦每万标准立方米(GJ/104NM3);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具体地,固体和液体燃料单位吨(t);气体燃料单位为万标准立方米(104NM3)。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所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及所述年度用电消费量,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是,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电-碳”能源转换模型,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及用电消费产生的排放量之和。
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Figure BDA0003337370160000071
其中,Ef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EFi表示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i表示化石燃料的种类;n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总种类数值。具体地,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吉焦(GJ);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CO2/万kWh)。
具体地,监测电力生产过程的发电能源、输配电损耗电量、用电能源消耗数据情况,根据获取或预设的相关能源折算率,把发电用能源(化石燃料、燃气、石油等)按照一定的折算系数转换为标准煤,再跟进标准煤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电力生产过程中电力发电能源、电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计算公式为:
E=Qi*μ*ω
公式中:Qi电力生产能源的原始总量,单位万千瓦时(万kWh);μ能源转换为标准煤的折算系数;具体的系数如下:电:1.129吨标煤/万千瓦时,油:1.4714吨标煤/吨,天然气:1.2143千克标煤/立方米,煤:0.9吨标煤。ω能源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标煤;具体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如下:煤品:2.66吨二氧化碳/吨标煤,油品:1.73吨二氧化碳/吨标煤,天然气:1.56吨二氧化碳/吨标煤,电力:3.5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则可知需要根据各种主要能源不同选择不通的系数分别计算,确定各种主要能源的使用情况,则可由上述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计算公式确定,根据主要能源的种类确定对应的类型和系数。
上述的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EFi=CCi*OFi*44/12
其中,CCi第i种化石燃料的热值含碳量;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44/12为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量之比。具体地,第i种化石燃料的热值含碳量,单位吨碳每吉焦(tC/GJ);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以%表示。
具体地,所述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EPTD=A*F
其中,EPTD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具体地,输配电运输过程的损耗的电量,单位万千瓦时(万kWh);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CO2/万kWh)。
具体地,所述计算对应的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Ee=DIi*F
其中,Ee表示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Ii表示年度用电消费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具体地,用电侧使用电量之和,单位万千瓦时(万kWh);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CO2/万kWh)。
进一步的,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碳排放分析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系统用以实现所述的碳排放分析方法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以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碳排放计算模块,用以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还用以根据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与年度用电消费量之差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根据所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所述年度用电消费量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用以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地,所述碳排放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ADi=NCVi*FCi
其中,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NCVi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FCi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i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种类;
根据以下公式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Figure BDA0003337370160000091
其中,Ef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EFi表示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i表示化石燃料的种类;n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总种类数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EFi=CCi*OFi*44/12
其中,CCi第i种化石燃料的热值含碳量;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44/12为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量之比;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EPTD=A*F
其中,EPTD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Ee=DIi*F
其中,Ee表示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Ii表示年度用电消费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关于碳排放分析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考碳排放分析方法的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地,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计算机设备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上述情况中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下的步骤:
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计算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与年度用电消费量之差,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
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根据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所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及所述年度用电消费量,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应地,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的步骤;
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计算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与年度用电消费量之差,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
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根据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所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及所述年度用电消费量,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计算机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涉及的各步骤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前述对于碳排放分析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综上,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基于电-碳排放追踪的算法,对电力生产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追踪测算方法;对实际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从全社会、大用电户、用电行业等角度分析计算碳排放情况。首先利用计量自动化采集系统获取全社会用户每月的月用电量数据,对用户月、年用电量数据进行用户的行业归属分类;其次利用“电-碳”能源转换模型实现电力数据分析相关数据抽取及电-碳排放计算,发电侧、输配电侧、用电侧能耗碳排放分析实现电力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计算,并提供电力生产全过程分析实现电-碳足迹全链路的监控分析。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计算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与年度用电消费量之差,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
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根据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所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及所述年度用电消费量,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具体包括:
ADi=NCVi*FCi
其中,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NCVi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FCi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i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种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Figure FDA0003337370150000011
其中,Ef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EFi表示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i表示化石燃料的种类;n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总种类数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EFi=CCi*OFi*44/12
其中,CCi第i种化石燃料的热值含碳量;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44/12为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量之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EPTD=A*F
其中,EPTD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对应的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包括:
Ee=DIi*F
其中,Ee表示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Ii表示年度用电消费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7.一种碳排放分析系统,用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以获取电力系统报告年度内各类燃料消耗量及年度用电消费量,并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碳排放计算模块,用以根据所述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还用以根据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所述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与年度用电消费量之差得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根据所述输配电运输耗损量、所述年度用电消费量通过预设的能源转换模型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用以将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和,输出为最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活动数据:
ADi=NCVi*FCi
其中,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NCVi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FCi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i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种类;
根据以下公式算对应的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Figure FDA0003337370150000031
其中,Ef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Di表示发电侧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EFi表示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i表示化石燃料的种类;n表示发电侧化石燃料的总种类数值;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EFi=CCi*OFi*44/12
其中,CCi第i种化石燃料的热值含碳量;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44/12为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量之比;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EPTD=A*F
其中,EPTD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表示输配电运输耗损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Ee=DIi*F
其中,Ee表示用电消费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Ii表示年度用电消费量;F表示电力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1298099.4A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0777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8099.4A CN114077788A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8099.4A CN114077788A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7788A true CN114077788A (zh) 2022-02-22

Family

ID=80283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8099.4A Pending CN114077788A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7778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2329A (zh) * 2022-06-10 2022-07-08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碳减排量核算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757457A (zh) * 2022-06-16 2022-07-15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电碳排放全过程监测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2329A (zh) * 2022-06-10 2022-07-08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碳减排量核算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757457A (zh) * 2022-06-16 2022-07-15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电碳排放全过程监测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eichenberg et al. The marginal system LCOE of variable renewables–Evaluating high penetration levels of wind and solar in Europe
Shirizadeh et al. Low-carbon options for the French power sector: What role for renewables, nuclear energy and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Rodriguez et al. Cost-optimal design of a simplified, highly renewable pan-European electricity system
Pursiheimo et al. Path toward 100% renewable energy future and feasibility of power‐to‐gas technology in Nordic countries
Hong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flexible power plant operation for Jiangsu's wind integration
Liu et al. Multiple energy complementation based on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s–Case study of Chongming county, China
Kalt et al. Material stocks in global electricity infrastructur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ower sector's stock-flow-service nexus
Levene et al. Wind Energy and Production of Hydrogen and Electricity--Opportunities for Renewable Hydrogen
CN114077788A (zh) 一种碳排放分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Gomes et al. Modeling and planning of the electricity energy system with a high share of renewable supply for Portugal
Sasanpour et al. Strategic policy target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ydrogen in a 100% renewable European power system
McHenry Small-scale (≤ 6 kWe) stand-alone and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wind, hydroelectric, biodiesel, and wood gasification system’s simulated technical, economic, and mitigation analyses for rural regions in Western Australia
William E et al. 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distributed energy in Australia
Shirizadeh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renewable gas in achieving carbon-neutrality: Insights from an energy system optimization model
Pruckner et al. A hybrid simulation model for large-scale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ystems
CN115659120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碳排放监测平台
CN114792166A (zh) 一种基于多重约束的能源碳排放的优化预测方法及装置
Schöne et al. Model-based techno-economic evaluation of power-to-hydrogen-to-power for the electrification of isolated African off-grid communities
Misconel et al. Model-based step-wise marginal CO2 abatement cost curves to determine least-cost decarbonization pathways for sector-coupled energy systems
Klie et al. Optimal configu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wind turbines: A hybrid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penetration of wind power
Hong et al.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Taiwan’s new energy policy for 2025
Dong et al. Low carbon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energy microgrid based on life cycle analysis method and multi time scale energy storage
Wyrwa et al. Energy scenarios for Poland-a comparison of PRIMES and TIMES-PL modeling results
Bermúdez et al. The role of sector coupling in the green transition: A least-cost energy system development in North Europe towards 2050
Yue et al. A simplified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Hooke's law to estimate the grid-friendly ability of building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