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1803A -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1803A
CN114071803A CN202010757105.7A CN202010757105A CN114071803A CN 114071803 A CN114071803 A CN 114071803A CN 202010757105 A CN202010757105 A CN 202010757105A CN 114071803 A CN114071803 A CN 114071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data packet
terminal
rrc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71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亮
陈宁宇
韩星宇
胡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5710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1803A/zh
Priority to JP2023506351A priority patent/JP2023535839A/ja
Priority to US18/040,107 priority patent/US20230319941A1/en
Priority to EP21849926.7A priority patent/EP4178311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9710 priority patent/WO202202269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1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18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其中,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将数据包传输的时机提前,降低了传输时延,且能够加快终端重新回到RRC非激活状态的进程,节约了终端的功耗。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终端的状态除了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空闲态和RRC连接态以外,还包括RRC非激活态(RRC_inactive),RRC非激活态可以在尽可能节省资源和节能的情况下,快速地让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进入RRC连接态并且完成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简称PDU)会话的建立,满足超可靠低时延场景的诉求。
但是,处于RRC非激活态的终端若要发送数据,则必须先进行连接恢复,进入RRC连接态才能发送数据,在小包传输的场景下,这种方式将会加大传输时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传输方式传输时延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
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第二基站,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发送的取回用户设备UE上下文请求消息;
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
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
所述收发机,用于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以及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
所述收发机,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以及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第九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二基站,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发送的取回用户设备UE上下文请求消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第十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二基站,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
所述收发机,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发送的取回用户设备UE上下文请求消息,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以及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第十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的DU,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第十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的DU,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
所述收发机,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以及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第十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第十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四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第十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四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中,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将数据包传输的时机提前,降低了传输时延,且能够加快终端重新回到RRC非激活状态的进程,节约了终端的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2是已有技术中终端与目标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图3a、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MAC PDU的字段构成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三;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四;
图7a-7h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各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图;
图10-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用于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如图1所示,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简称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简称DU)。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该数据包可为各种应用的应用数据,例如即时通信软件的数据包,邮件等应用的心跳包,智能穿戴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包等等。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可在同一次数据发送中被发送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
对于四步随机接入流程,终端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 AccessChannel,简称PRACH)时机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前导码,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在检测出前导码后,向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使用发送前导码的PRACH时机对应的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简称RA)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 Radio Network Tempory Identity,简称RNTI)加扰;
终端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若确定该随机接入响应消息是发送给终端的,例如RAPID一致,则终端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
对于两步随机接入流程,在步骤101包括:终端在PRACH时机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前导码,并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简称PUSCH)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
步骤102、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终端在接收到RRC释放消息后,释放RRC连接,终端进入RRC非激活状态,可节省终端的功耗。
四步接入流程相关技术中,若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要发送数据包括,需要如图2所示的几个步骤,图2中,目标基站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DU:
步骤111、终端向目标基站发送前导码;
步骤112、终端接收目标基站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步骤113、终端向目标基站发送RRC恢复请求消息;
步骤114、终端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RRC恢复消息;
步骤115、终端向目标基站发送RRC恢复完成消息;
步骤116、终端向目标基站发送数据包。
相比于图2所示的终端传输数据包的过程,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并不需要在RRC恢复完成之后才开始传输数据包,而是在接收到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之后便可传输数据包,也就是说将数据包传输的时机提前,降低了传输时延。同时,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能够加快终端重新回到RRC非激活状态的进程,节约了终端的功耗。
同样的,对于两步随机接入流程来说,也能够在降低数据传输延的同时,节约终端的功耗。
本实施例中,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将数据包传输的时机提前,降低了传输时延,且能够加快终端重新回到RRC非激活状态的进程,节约了终端的功耗。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在步骤101、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数据包直接作为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封装到第一MA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Unit,PDU);
将利用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封装到第二MAC PDU。
也就是说,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MAC PDU或第二MAC PDU。其中,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中的至少一项。
具体的,终端在收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若确定该随机接入响应消息是发送给终端的,例如RAPID一致,则将在上行(Uplink,简称UL)授权(Grant)资源上发送终端的标识(Identity Document,简称ID),以及上行的数据包。
若此时终端没有激活信令无线承载(Signal Radio Bearer,简称SRB)、数据无线承载(DataRadioBearer,简称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即数据包)作为第一MACSDU封装成第一MAC PDU。并在数据包中添加MAC子头信息(即sub-header),形成MAC子PDU(即sub-PDU),然后放在包含CCCH(即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子头信息中包含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的指示,具体MAC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子头信息(subheader)的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第二个MAC sub-PDU的subheader包括两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实现方式(如图3a中标号AA所示):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专用LCID用于基站(可理解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识别这是一个IP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然后发给核心网。
第二种实现方式(如图3a中标号BB所示):子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根据DRB ID信息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然后发给核心网。
若此时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则激活SRB,DRB等配置,获得第二MAC PDU。这种方式下,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然后生成第二MACSDU,将第二MAC SDU与MAC 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将该MAC sub-PDU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这种方式下,由于承载激活,所以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即可,即使用000001-10000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其中,第一MAC SDU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的,第一MAC SDU至少包括承载标识信息。第一MAC SDU对应终端在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的情况,由于数据承载未激活,需要在第一MAC SDU中指示数据承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第二MAC SDU对应终端承载激活的情况,通过前置处理确定第二MAC SDU,后续对第二MAC PDU进行解封装时,可获取数据包的数据承载等信息,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只需要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不用包括承载标识信息。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用于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201、接收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对于四步随机接入流程,终端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 AccessChannel,简称PRACH)时机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前导码,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在检测出前导码后,向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使用发送前导码的PRACH时机对应的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简称RA)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 Radio Network Tempory Identity,简称RNTI)加扰。
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向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若终端确定该随机接入响应消息是发送自己的,例如RAPID一致,则终端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
对于两步随机接入流程,接收终端在PRACH时机发送的前导码,并接收终端在PUSCH时机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步骤202、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对于四步随机接入流程,第一基站(以下以第一基站进行举例说明,应用在第一基站上的方法也可应用在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可直接向终端发送RRC释放消息,携带挂起指示。
对于两步随机接入流程,第一基站可将RRC释放消息携带在MSG B消息中发送给终端,该MSG B消息还可包括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以及RAPID信息。
终端在接收到RRC释放消息后,释放RRC连接,终端进入RRC非激活状态,可节省终端的功耗,RRC释放消息也用于指示终端竞争冲突解决成功。
进一步的,在步骤202之后,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数据包到核心网,完成数据包的传输。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接收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将数据包传输的时机提前,降低了传输时延,且能够加快终端重新回到RRC非激活状态的进程,节约了终端的功耗。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MAC PDU或第二MAC PDU,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 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其中,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中的至少一项。
具体的,终端在收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若确定该随机接入响应消息是发送给终端的,例如RAPID一致,则将在UL Grant资源上发送终端的ID,以及上行的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若此时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即数据包)作为第一MAC SDU封装成第一MAC PDU。
终端在数据包中添加MAC子头信息(即sub-header),形成MAC子PDU(即sub-PDU),然后放在包含CCCH(即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子头信息中包含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的指示,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子头信息(subheader)的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第二个MAC sub-PDU的subheader包括两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实现方式: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专用LCID用于基站(可理解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识别这是一个IP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然后发给核心网。
第二种实现方式:子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根据DRB ID信息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然后发给核心网。
若此时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则激活SRB,DRB等配置,获得第二MAC PDU。将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然后生成第二MAC SDU,将第二MAC SDU与MAC 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将该MAC sub-PDU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即000001-10000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PDU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其中,第一MAC SDU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的,第一MAC SDU至少包括承载标识信息。第一MAC SDU对应终端在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的情况,由于数据承载未激活,需要在第一MAC SDU中指示数据承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第二MAC SDU对应终端承载激活的情况,通过前置处理确定第二MAC SDU,后续对第二MAC PDU进行解封装时,可获取数据包的数据承载等信息,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不用包括承载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在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发送恢复出的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本实施例中,可由第一基站将数据包发送到核心网(对应于需要切换锚点基站的情况),也可由第一基站将数据包发送给第二基站,由第二基站发送给核心网(对应于不需要切换锚点基站的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对应于不需要切换锚点基站的情况,此时第一基站可以将数据包与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一并发送给第二基站,如果需要切换锚点基站,则可以根据恢复出的终端上下文进行发送处理。
也就是说,在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
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回复消息;
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后,从RRC恢复请求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第二基站的ID信息,向第二基站发送UE上下文请求消息。
若取回UE上下文回复消息为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则由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将数据包发送给第二基站,由第二基站将数据包括发送到核心网。
若取回UE上下文回复消息为取回UE上下文成功消息,则由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核心网。
具体的,若取回UE上下文回复消息为取回UE上下文成功消息,则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具体为:
依据成功恢复的终端上下文,从终端发送的第一MAC PDU或第二MAC PDU中获取所述数据包,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 SDU,所述第二MAC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具体的,若成功恢复终端上下文,则从第一MAC PDU里获取DRB ID信息,以及数据包,或者从第二MAC PDU中解析LCID对应的数据包,并获得DRB信息和PDU会话信息。
第一基站在获得数据包之后,向核心网发送路径切换请求,并接收核心网发送的路径切换请求回复;第一基站将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进一步的,在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所述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RRC恢复原因指示、数据包发送指示、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数据包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其中,所述RRC恢复原因指示包含紧急呼叫,高优先级接入,终端终结的接入,终端触发的信令,终端触发的数据,终端触发的语音呼叫和终端触发的视频呼叫至少之一。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可以包括RRC恢复原因指示、并携带该数据包对应的承载标识信息,承载标识信息用于第二基站获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以便后续将该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可以包括RRC恢复原因指示和/或数据包发送指示。
第一基站在接收到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之后,可将数据包发送给第二基站,由第二基站将数据包发送给核心网。若第一基站在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的同时也发送了数据包,则第一基站在接收到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之后,不用再次向第二基站发送数据包。
进一步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通过地址指示消息或所述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携带的数据转发信息;
向所述第二基站转发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
具体的,若数据转发信息未携带在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中,则在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之后,还接收所述第二基站通过地址指示消息携带的数据转发信息。若数据转发信息携带在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中,则第一基站通过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获取数据转发信息。
数据转发信息可为第二基站的传输层(Transport Network Layrer,简称TNL)信息,包括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简称IP)信息和隧道协议用户平面(User plane of GPRS Tunneling Protocol,GPRS,简称GTP-U)隧道端点标识(TunnelEndpoint Identifier,筒称TEID)信息,用于根据数据转发信息确定第二基站,后续将数据包转发至第二基站。
进一步的,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IP数据包、第一MAC PDU数据包、第一MAC SDU数据包、第二MAC PDU数据包、第二MAC SDU数据包、恢复出的第一RLC SDU和恢复出的第二RLC SDU中至少一个。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又一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用于第二基站,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301、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
步骤302、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步骤303、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其中,所述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RRC恢复原因指示、数据包发送指示、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数据包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可以包括RRC恢复原因指示、并携带该数据包对应的承载标识信息,承载标识信息用于第二基站获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以便后续将该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可以包括RRC恢复原因指示和/或数据包发送指示。
第二基站可根据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获知RRC恢复原因是数据包传输、IP数据包,以及DRB ID信息。具体可通过如下两种方式获得IP数据包,和DRB ID信息:
第一种方式:从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里获取DRB ID或者PDU会话ID信息,从第二基站和第一基站间的数据面获得IP数据包。
第二种方式:从第二基站发送的MAC PDU解析获得LCID对应的DRB或者PDU会话ID信息,解析获得IP数据包。
若第二基站根据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可获得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则可将数据包发送到核心网络;若第二基站根据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未获得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则需要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数据包,然后将数据包发送到核心网络。
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可以携带第二基站的TNL层信息,包括IP地址信息和GTP-UTEID信息,也可以在后续使用数据转发信息告知第二基站的TNL层信息,第二基站的TNL层信息用于接入基站将数据包转至第二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之后,第二基站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即可以在不切换锚点基站的场景下将数据包发送给核心网,提高了数据包的传输效率,降低了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进一步的,所述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携带数据转发信息,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所述数据转发信息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数据转发信息可携带在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中,数据转发信息可为第二基站的TNL层信息,包括IP地址信息和GTP-U TEID信息,用于根据数据转发信息确定第二基站,后续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数据转发信息将数据包转发至第二基站。
进一步的,数据转发信息还可未携带在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中,而是第二基站通过地址指示消息携带数据转发信息,第二基站将地址指示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后续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将数据包根据数据转发信息转发至第二基站。
即,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携带数据转发信息的地址指示消息;
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所述数据转发信息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又一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用于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401、接收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对于四步随机接入流程,接收终端在PRACH时机发送的前导码,在检测出前导码后,向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使用发送前导码的PRACH时机对应的RA-RNTI加扰;
对于两步随机接入流程,接收终端在PRACH时机发送的前导码,并接收终端在PUSCH时机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步骤402、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
步骤403、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对于四步随机接入流程,第一基站的CU向终端发送RRC释放消息,携带挂起指示。
对于两步随机接入流程,第一基站的CU可将RRC释放消息携带在MSG B消息。
步骤404、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第一基站的DU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终端在接收到RRC释放消息后,释放RRC连接,终端进入RRC非激活状态,可节省终端的功耗,RRC释放消息也用于指示终端竞争冲突解决成功。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的DU接收处于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将数据包传输的时机提前,降低了传输时延,且能够加快终端重新回到RRC非激活状态的进程,节约了终端的功耗。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MAC PDU或第二MAC PDU,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 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其中,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至少一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上述与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记载相同的内容,具体可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包括:
通过初始RRC转移消息或通过CU与DU之间的用户面接口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
进一步的,通过CU与DU之间的用户面接口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包括:
接收所述CU发送的携带传输网络层信息的UE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
根据所述传输网络层信息,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
DU向CU发送UE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UE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携带传输网络层信息,例如网络层地址信息。DU根据所述传输网络层信息,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具体的,DU可向CU发送UE上下文建立回复消息和数据包。
进一步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BSR信息,将所述BSR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CU。
第一基站的DU接收终端发送的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简称BSR)信息,所述BSR信息用于告知终端的缓存情况。
以下提供几种场景对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过程进行如下说明。图7a-7d中,目标基站可理解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DU或第一基站的CU,锚点基站可理解为第二基站,核心网可为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简称AMF)网元或者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简称UPF)网元。
如图7a所示为场景1:基于四步RACH发送数据包,且锚点基站不切换。
其中,步骤10:终端处于RRC非激活状态(即RRC_inactive状态);
步骤11:终端有上行小包数据需要传输,在PRACH时机向基站发送前导码。
步骤12:基站检测出前导码,向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主要包括TA,UL grant,RAPID等信息,使用发送前导码的PRACH时机对应RA-RNTI加扰。
步骤13:终端如果发现随机接入响应是给自己的,也就是RAPID一致,将在ULGrant资源上发送终端的ID,以及上行的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1:如果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作为MAC SDU封装成MAC PDU发送出去。终端将数据包添加MAC sub-header形成MAC sub-PDU,放在包含CCCH(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包含指示之后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subheader 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存在,第二个MACsub-PDU的subheader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头信息(即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用于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情况2: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方案2: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包,首先激活SRB,DRB等配置,这种方式下,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生成MAC SDU,并将该SDU与MAC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然后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这种方式下,由于承载激活,所以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即可,即使用000001-100000。
步骤14:接入基站(即目标基站)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后,从连接恢复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锚点基站的ID信息,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即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该消息携带内容有如下几种情况:
情况1:接入基站在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中发送RRC恢复原因为数据包传输,并携带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用于锚点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以便后续将该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情况2:接入基站在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中发送RRC恢复原因为数据包传输,和/或将该MAC sub-PDU信息发送给锚点基站。
步骤15:锚点基站获知连接恢复请求原因(即RRC恢复原因)是数据包传输,获得IP数据包,以及DRB ID信息,向接入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即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该消息可以携带锚点基站的TNL层信息,包括IP地址信息和GTP-U TEID信息,也可以在后续使用步骤15’、发送TNL指示信息告知接入基站锚点基站的TNL信息,用于接入基站将数据转至锚点基站。
具体如何获得IP数据包以及DRB信息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从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里获取DRB ID或者PDU会话ID信息,从锚点基站和接入基站间的数据面获得数据包,将该数据包发送至核心网。
情况2:从接入基站发送的MAC PDU解析获得LCID对应的DRB或者PDU会话ID信息,并解析获得数据包,将该数据包发送至核心网。
步骤16:接入基站向终端发送RRC释放消息,携带挂起指示,终端进入非激活状态,该RRC release消息也用于指示终端竞争冲突解决成功。
如图7b所示为场景2:基于四步RACH发送数据包,并且锚点基站切换。
步骤20:终端处于RRC_inactive状态。
步骤21:终端有上行小包数据需要传输,在PRACH时机向基站发送前导码。
步骤22:基站检测出前导码,向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主要包括TA,UL grant,RAPID等信息,使用发送前导码的PRACH时机对应RA-RNTI加扰。
步骤23:终端如果发现随机接入响应是给自己的,也就是RAPID一致,将在ULGrant资源商发送终端的ID,以及上行的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1:如果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作为MAC SDU封装成MAC PDU发送出去。终端将数据包添加MAC sub-header形成MAC sub-PDU,放在包含CCCH(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包含指示之后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subheader 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存在,第二个MACsub-PDU的subheader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头信息(即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用于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隧道(即tunnel)发给核心网。
情况2: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方案2: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包,首先激活SRB,DRB等配置,将上行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生成MAC SDU,并将该SDU与MAC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然后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图中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也就是000001-100000。
步骤24:接入基站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后,从连接恢复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锚点基站的ID信息,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步骤25:接收锚点基站发送的终端上下文请求回复消息。如果成功恢复终端上下文,从MAC sub-PDU里获取DRB ID信息,以及数据包,或者,从MAC PDU解析LCID对应的数据包,并获得DRB信息和PDU session信息。
步骤26:接入基站向核心网发送路径切换请求;
步骤27、接收核心网发送的路径切换请求回复。
步骤28:接入基站将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步骤29:接入基站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释放消息。
如图7c所示为场景3:两步RACH发送数据包并且锚点基站不切换。
步骤30:终端处于RRC_inactive状态。
步骤31:终端有上行小包数据需要传输,在PRACH时机向基站发送前导码,并在PUSCH时机发送RRC恢复请求和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1:如果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作为MAC SDU封装成MAC PDU发送出去。终端将数据包添加MAC sub-header形成MAC sub-PDU,放在包含CCCH(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包含指示之后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subheader 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存在,第二个MACsub-PDU的subheader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头信息(即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用于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情况2: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方案2: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包,首先激活SRB,DRB等配置,将上行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生成MAC SDU,并将该SDU与MAC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然后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图中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也就是000001-100000。
步骤32:接入基站检测出前导码,并成功解调PUSCH携带的MAC PDU信息。
接入基站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即RRC恢复请求消息)后,从连接恢复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锚点基站的ID信息,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该消息携带内容有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接入基站在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中发送RRC恢复原因为数据包传输,并携带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用于锚点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以便后续将该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情况2:接入基站在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中发送RRC恢复原因为数据包传输,和/或将该MAC sub-PDU信息发送给锚点基站。
步骤33:锚点基站获知连接恢复请求原因是数据包传输,获得IP数据包,以及DRBID信息,向接入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该消息可以携带锚点基站的TNL层信息包括IP地址信息和GTP-U TEID信息,也可以在后续使用步骤33’、发送TNL指示信息告知接入基站锚点基站的TNL信息,用于接入基站将数据转至锚点基站。
具体如何获得IP数据包以及DRB信息包括:从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里获取DRBID或者PDU会话ID信息,从锚点基站和接入基站间的数据面获得数据包,将该数据包发送至核心网。或者,从接入基站发送的MAC PDU解析获得LCID对应的DRB或者PDU会话ID信息,并解析获得数据包,将该数据包发送至核心网。
步骤34:接入基站向终端发送MSG B消息,可能包含成功随机接入响应信息,RRC释放信息以及RAPID信息等。
进一步的,终端如果收到成功随机接入相应信息且终端标识以及RAPID与自己的对应,认为数据发送成功,否则继续尝试随机接入。
如图7d所示为场景4:基于两步RACH发送数据包,并且锚点基站切换。
步骤40:终端处于RRC_inactive状态。
步骤41:终端有上行小包数据需要传输,在PRACH时机向基站发送前导码,并在PUSCH时机发送RRC恢复请求和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1:如果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作为MAC SDU封装成MAC PDU发送出去。终端将数据包添加MAC sub-header形成MAC sub-PDU,放在包含CCCH(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包含指示之后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subheader 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存在,第二个MACsub-PDU的subheader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头信息(即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用于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情况2: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方案2: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包,首先激活SRB,DRB等配置,将上行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生成MAC SDU,并将该SDU与MAC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然后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图中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也就是000001-100000。
步骤42:接入基站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后,从连接恢复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锚点基站的ID信息,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步骤43:接收锚点基站发送的终端上下文请求回复消息。如果成功恢复终端上下文,从MAC sub-PDU里获取DRB ID信息,以及数据包,或者,从MAC PDU解析LCID对应的数据包,并获得DRB信息和PDU session信息。
步骤44:接入基站向核心网发送路径切换请求;
步骤45:接收核心网发送的路径切换请求回复。
步骤46:接入基站将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步骤47:接入基站向终端发送MSG B消息,可能包含成功随机接入响应信息,RRC释放消息以及RAPID信息等。
进一步的,终端如果收到成功随机接入相应信息且终端标识以及RAPID与自己的对应,认为数据发送成功,否则继续尝试随机接入。
由于第一基站可以分为第一基站CU和第一基站的DU,涉及CU与DU之间信息交互,图7e所示为以四步RACH发送数据包、且不更换锚点基站为例进行的步骤描述,其流程同样适用于四步RACH更换锚点基站场景、两步RACH更换锚点基站场景和两步RACH不更换锚点基站场景。
如图7e所示为CU-DU架构基于四步RACH发送数据包,且锚点基站切换场景。
步骤50:终端处于RRC非激活状态。
步骤51:终端有上行小包数据需要传输,在PRACH时机向DU发送前导码。
步骤52:DU检测出前导码,向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主要包括TA,UL grant,RAPID等信息,使用发送前导码的PRACH时机对应RA-RNTI加扰。
步骤53:终端如果发现随机接入响应是给自己的,也就是RAPID一致,将在ULGrant资源商发送终端的ID,以及上行的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1:如果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作为MAC SDU封装成MAC PDU发送出去。终端将数据包添加MAC sub-header形成MAC sub-PDU,放在包含CCCH(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包含指示之后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subheader 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存在,第二个MACsub-PDU的subheader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头信息(即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用于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情况2: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方案2: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包,首先激活SRB,DRB等配置,将上行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生成MAC SDU,并将该SDU与MAC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然后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图中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也就是000001-100000。
步骤54:接入基站DU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后,将上述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CU,可选地,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CU,CU将从连接恢复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锚点基站的ID信息。
步骤55、CU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步骤56:CU接收锚点基站发送的终端上下文请求回复消息。如果成功恢复终端上下文,从MAC sub-PDU里获取DRB ID信息,以及数据包,或者,从MAC PDU解析LCID对应的数据包,并获得DRB信息和PDU session信息。
步骤57:接入基站CU向DU发送UE上下文建立请求,携带传输网络层地址信息。
步骤58:DU向CU发送UE上下文建立回复消息。
步骤58’、可选地,DU根据传输网络层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CU。
步骤59:CU向核心网发送路径切换请求;
步骤59’:CU向DU发送RRC释放消息;
步骤510’:DU向终端发送RRC释放消息。
步骤510、并接收核心网发送的路径切换请求回复。
步骤511:CU将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步骤512:CU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释放消息。
如图7f所示为CU-DU架构基于四步RACH发送数据包,且锚点基站不切换场景。
步骤60:终端处于RRC非激活状态。
步骤61:终端有上行小包数据需要传输,在PRACH时机向DU发送前导码。
步骤62:DU检测出前导码,向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主要包括TA,UL grant,RAPID等信息,使用发送前导码的PRACH时机对应RA-RNTI加扰。
步骤63:终端如果发现随机接入响应是给自己的,也就是RAPID一致,将在ULGrant资源商发送终端的ID,以及上行的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1:如果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作为MAC SDU封装成MAC PDU发送出去。终端将数据包添加MAC sub-header形成MAC sub-PDU,放在包含CCCH(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包含指示之后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subheader 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存在,第二个MACsub-PDU的subheader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头信息(即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用于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情况2: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方案2: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包,首先激活SRB,DRB等配置,将上行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生成MAC SDU,并将该SDU与MAC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然后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这种情况下,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即可,即使用000001-100000。
步骤64:接入基站DU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后,将上述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CU,可选地,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CU,CU将从连接恢复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锚点基站的ID信息。
步骤65、CU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步骤66:CU接收锚点基站发送的终端上下文请求回复消息,上下文请求回复消息为终端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该消息可以携带锚点基站的TNL层信息,包括IP地址信息和GTP-U TEID信息,也可以在后续步骤中,发送TNL指示信息告知接入基站锚点基站的TNL信息,用于接入基站将数据转至锚点基站。
步骤67:CU向DU发送UE上下文建立请求,携带传输网络层地址信息。
步骤68:DU向CU发送UE上下文建立回复消息。
步骤68’、可选地,DU根据传输网络层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CU。
步骤69’:CU向DU发送RRC释放消息。
步骤610’:DU向终端发送RRC释放消息。
步骤610、CU将数据包发送给锚点基站。
步骤611、锚点基站将数据包发送给核心网。
步骤612:CU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释放消息。
如图7f所示为CU-DU架构基于两步RACH发送数据包,且锚点基站不切换场景。
步骤70:终端处于RRC_inactive状态。
步骤71:终端有上行小包数据需要传输,在PRACH时机向基站发送前导码,并在PUSCH时机发送RRC恢复请求和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1:如果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作为MAC SDU封装成MAC PDU发送出去。终端将数据包添加MAC sub-header形成MAC sub-PDU,放在包含CCCH(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包含指示之后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subheader 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存在,第二个MACsub-PDU的subheader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头信息(即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用于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情况2: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方案2: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包,首先激活SRB,DRB等配置,将上行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生成MAC SDU,并将该SDU与MAC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然后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图中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也就是000001-100000。
步骤72:DU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后,将上述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CU,可选地,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CU,CU将从连接恢复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锚点基站的ID信息。CU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步骤73:CU接收锚点基站发送的终端上下文请求回复消息,终端上下文请求回复消息为终端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如果成功恢复终端上下文,从MAC sub-PDU里获取DRB ID信息,以及数据包,或者,从MAC PDU解析LCID对应的数据包,并获得DRB信息和PDU会话信息。
步骤74:CU向DU发送UE上下文建立请求,携带传输网络层地址信息。
步骤75:DU向CU发送UE上下文建立回复消息。
步骤75’、可选地,DU根据传输网络层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CU。
步骤76’:CU向DU发送RRC释放消息。
步骤77’:DU向终端发送RRC释放消息。
步骤76、CU将数据包发送给锚点基站。
步骤77、锚点基站将数据包发送给核心网。
步骤78:CU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释放消息。
如图7f所示为CU-DU架构基于两步RACH发送数据包,且锚点基站切换场景。
步骤80:终端处于RRC_inactive状态。
步骤81:终端有上行小包数据需要传输,在PRACH时机向基站发送前导码,并在PUSCH时机发送RRC恢复请求和数据包。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1:如果终端没有激活SRB,DRB等配置,终端直接将IP数据包作为MAC SDU封装成MAC PDU发送出去。终端将数据包添加MAC sub-header形成MAC sub-PDU,放在包含CCCH(RRC恢复请求消息)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且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的sub-header中包含指示之后是否还包含其它MAC PDU,具体MAC PDU如图3a所示:
其中,第一个subheader S域表示后续是否还有MAC sub-PDU存在,第二个MACsub-PDU的subheader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头信息(即子头信息)中包含对应于数据包的专用LCID,用于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情况2:头信息中包含数据包对应的DRB ID信息,基站识别这是一个IP的数据包同时用于基站获知该数据包对应于终端的哪个承载,使得基站能够准确地将该数据包放在合适的GTP-U tunnel发给核心网。
方案2: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包,首先激活SRB,DRB等配置,将上行数据包按照正常处理方式处理,包括PDCP层和RLC层处理等,生成MAC SDU,并将该SDU与MACsubheader一起形成MAC sub-PDU,然后放置在携带CCCH或DCCH的MAC sub-PDU之后,如图3b所示,图中LCID使用正常的数据的逻辑信道ID,也就是000001-100000。
步骤82:DU在收到终端发送来的数据包和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后,将上述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CU,可选地,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CU,CU将从连接恢复消息获知I-RNTI和MAC-I,得到锚点基站的ID信息。CU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步骤83:CU接收锚点基站发送的终端上下文请求回复消息。
步骤84:CU向DU发送UE上下文建立请求,携带传输网络层地址信息。
步骤85:DU向CU发送UE上下文建立回复消息。
步骤85’、可选地,DU根据传输网络层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CU。
步骤86:CU向核心网发送路径切换请求。
步骤86’:CU向DU发送RRC释放消息。
步骤87:接收核心网发送的路径切换请求回复。
步骤88:CU将数据包通过合适的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步骤89:CU向锚点基站发送终端上下文释放消息。
上述实施例中,目标基站接收终端随机接入过程发送的数据包,并将该数据包在锚点基站切换或者不切换时将数据包发送给核心网。锚点基站不切换时,目标基站和锚点基站交互数据包,DRB ID以及锚点基站TNL等信息,目标基站将数据包发送给锚点基站,由锚点基站将数据包发送给核心网;锚点基站切换时,目标基站获取终端上下文,并恢复终端上下文,获得数据包,在路径切换后将数据包发送给核心网。
上述实施例利用两步随机接入流程或四步随机接入流程发送小数据包,可以在不用恢复RRC连接且锚点基站可以切换或者不可以切换的场景下,进行数据包发送,可以解决已有技术中小数据包传输需要先恢复RRC连接,并需要切换锚点基站带来的数据包传输时延大,效率低的缺点。
如图8所示,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终端600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终端600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601,用于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
第一接收模块602,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还包括封装模板,用于将所述数据包直接作为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服务数据单元SDU封装到第一MAC协议数据单元PDU;
将利用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封装到第二MAC PDU。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中的至少一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终端600能够实现图1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图9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800包括但不限于:收发单元(即收发机)801、网络模块802、音频输出单元803、输入单元804、传感器805、显示单元806、用户输入单元807、接口单元808、存储器809、处理器810、以及电源88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其中,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收发单元801用于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处理器810,用于将所述数据包直接作为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服务数据单元SDU封装到第一MAC协议数据单元PDU;
将利用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封装到第二MAC PDU。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中的至少一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终端800能够实现图1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收发单元8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来自基站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8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收发单元8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收发单元8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终端通过网络模块802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803可以将收发单元801或网络模块802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809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803还可以提供与终端8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803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804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8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简称GPU)8041和麦克风8042,图形处理器8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806上。经图形处理器80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809(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收发单元801或网络模块802进行发送。麦克风804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收发单元801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终端80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8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806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8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806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终端姿态(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传感器805还可以包括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806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806可包括显示面板8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8061。
用户输入单元807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807包括触控面板8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8072。触控面板80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8071上或在触控面板8071附近的操作)。触控面板8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810,接收处理器81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8071。除了触控面板8071,用户输入单元807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807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8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807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8061上,当触控面板80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81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81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80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8中,触控面板8071与显示面板80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8071与显示面板8061集成而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808为外部装置与终端80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808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终端8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终端80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8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8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8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810是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809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809内的数据,执行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8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8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810中。
终端8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811(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88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8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另外,终端800包括一些未示出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810,存储器809,存储在存储器809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8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810执行时实现上述图1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一网络侧设备900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第一网络侧设备900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901,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902,用于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数据单元PDU或第二MACPDU,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服务数据单元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至少一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PDU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进一步的,第一网络侧设备900还包括: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恢复出的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进一步的,第一网络侧设备900还包括: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回复消息;
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进一步的,第五发送模块,用于依据成功恢复的终端上下文,从终端发送的第一MAC PDU或第二MAC PDU中获取所述数据包,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 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SDU;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进一步的,第一网络侧设备900还包括,第六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所述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RRC恢复原因指示、数据包发送指示、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数据包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进一步的,第一网络侧设备900还包括:
第五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基站通过地址指示消息或所述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携带的数据转发信息;
第七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转发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
进一步的,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IP数据包、第一MAC PDU数据包、第一MAC SDU数据包、第二MAC PDU数据包、第二MAC SDU数据包、恢复出的第一RLC SDU和恢复出的第二RLC SDU中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原因指示包含紧急呼叫,高优先级接入,终端终结的接入,终端触发的信令,终端触发的数据,终端触发的语音呼叫和终端触发的视频呼叫至少之一。
第一网络侧设备900能够实现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实现的各个过程以及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第二网络侧设备1000包括:
第六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发送的取回用户设备UE上下文请求消息;
第八发送模块1002,用于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第九发送模块1003,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进一步的,所述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RRC恢复原因指示、数据包发送指示、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数据包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第二网络侧设备1000还包括:
第七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所述数据转发信息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进一步的,第二网络侧设备1000还包括:
第十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携带数据转发信息的地址指示消息;
第八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所述数据转发信息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第二网络侧设备1000能够实现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二基站实现的各个过程以及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12,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第三网络侧设备1100为第一基站的DU,第三网络侧设备1100包括:
第九接收模块1101,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第十一发送模块1102,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
第十接收模块1103,用于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第十二发送模块1104,用于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数据单元PDU或第二MACPDU,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服务数据单元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至少一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进一步的,第十一发送模块1102,还包括:
发送子模块,用于通过初始RRC转移消息或通过CU与DU之间的用户面接口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
进一步的,发送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CU发送的携带传输网络层信息的UE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
根据所述传输网络层信息,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
进一步的,第三网络侧设备1100还包括:
第十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缓存状态报告BSR信息,将所述BSR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CU。
第三网络侧设备1100能够实现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一基站的DU实现的各个过程以及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13,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包括总线1201、收发机1202、天线1203、总线接口1204、处理器1205和存储器1206。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收发机1202,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数据单元PDU或第二MACPDU,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服务数据单元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至少一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PDU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发送恢复出的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
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回复消息;
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依据成功恢复的终端上下文,从终端发送的第一MAC PDU或第二MAC PDU中获取所述数据包,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 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SDU;
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所述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RRC恢复原因指示、数据包发送指示、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数据包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基站通过地址指示消息或所述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携带的数据转发信息;
向所述第二基站转发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
进一步的,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IP数据包、第一MAC PDU数据包、第一MAC SDU数据包、第二MAC PDU数据包、第二MAC SDU数据包、恢复出的第一RLC SDU和恢复出的第二RLC SDU中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原因指示包含紧急呼叫,高优先级接入,终端终结的接入,终端触发的信令,终端触发的数据,终端触发的语音呼叫和终端触发的视频呼叫至少之一。
本实施例中的设备可实现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实现的各个过程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为第二基站,收发机1202,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发送的取回用户设备UE上下文请求消息;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进一步的,所述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RRC恢复原因指示、数据包发送指示、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数据包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所述数据转发信息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携带数据转发信息的地址指示消息;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所述数据转发信息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的设备可实现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二基站实现的各个过程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的DU,收发机1202,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数据单元PDU或第二MACPDU,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服务数据单元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至少一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通过初始RRC转移消息或通过CU与DU之间的用户面接口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接收所述CU发送的携带传输网络层信息的UE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根据所述传输网络层信息,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
进一步的,收发机1202,还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缓存状态报告BSR信息,将所述BSR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CU。
本实施例中的设备可实现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基站的DU实现的各个过程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在图12中,总线架构(用总线1201来代表),总线1201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1201将包括由处理器1205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206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1201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1204在总线1201和收发机1202之间提供接口。收发机1202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处理器1205处理的数据通过天线1203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天线1203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处理器1205。
处理器1205负责管理总线1201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存储器1206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1205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的,处理器1205可以是CPU、ASIC、FPGA或CPLD。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1205,存储器1206,存储在存储器1206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205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5执行时实现上述图3所示数据传输方法中的各个过程,或者,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5执行时实现上述图4所示数据传输方法中的各个过程,或者,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5执行时实现上述图5所示数据传输方法中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1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3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5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4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
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数据包直接作为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服务数据单元SDU封装到第一MAC协议数据单元PDU;
将利用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封装到第二MAC PDU。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中的至少一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数据单元PDU或第二MAC PDU,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服务数据单元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至少一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AC PDU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发送恢复出的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
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回复消息;
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具体为:
依据成功恢复的终端上下文,从终端发送的第一MAC PDU或第二MAC PDU中获取所述数据包,所述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 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核心网。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在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向第二基站发送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所述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RRC恢复原因指示、数据包发送指示、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数据包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通过地址指示消息或所述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携带的数据转发信息;
向所述第二基站转发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IP数据包、第一MAC PDU数据包、第一MAC SDU数据包、第二MAC PDU数据包、第二MAC SDU数据包、恢复出的第一RLC SDU和恢复出的第二RLC SDU中至少一个。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RC恢复原因指示包含紧急呼叫,高优先级接入,终端终结的接入,终端触发的信令,终端触发的数据,终端触发的语音呼叫和终端触发的视频呼叫至少之一。
2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发送的取回用户设备UE上下文请求消息;
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发送数据包到核心网。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取回UE上下文请求消息携带RRC恢复原因指示、数据包发送指示、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数据包的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携带数据转发信息,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所述数据转发信息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携带数据转发信息的地址指示消息;
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根据所述数据转发信息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26.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
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为四步随机接入流程中的RRC恢复请求消息,或,两步随机接入流程中MSG A携带的RRC恢复请求消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与所述RRC恢复请求消息复用或者串联。
29.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封装于第一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数据单元PDU或第二MAC PDU,第一MAC PDU中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包直接生成的第一MAC服务数据单元SDU,所述第二MAC PDU中包括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前置处理生成的第二MAC SDU。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处理包括信令承载和数据承载的恢复处理、加密处理、分段处理至少一项。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和承载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逻辑信道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逻辑信道类型,所述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对应的数据承载;
所述第二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AC SDU的子头信息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信息为专用于IP数据包的逻辑信道标识。
3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包括:
通过初始RRC转移消息或通过CU与DU之间的用户面接口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CU与DU之间的用户面接口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包括:
接收所述CU发送的携带传输网络层信息的UE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
根据所述传输网络层信息,发送所述数据包到所述CU。
35.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还在于,还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缓存状态报告BSR信息,将所述BSR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CU。
36.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37.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
所述收发机,用于发送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以及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或第一基站的D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38.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39.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或第一基站的分布单元DU,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
所述收发机,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以及发送RRC释放消息给终端。
40.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发送的取回用户设备UE上下文请求消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数据包到核心网。
41.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
所述收发机,用于接收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发送的取回用户设备UE上下文请求消息,向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的CU发送取回UE上下文失败消息,以及发送数据包到核心网。
42.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的DU,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43.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为第一基站的DU,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
所述收发机,用于接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非激活状态的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将所述数据包和RRC恢复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一基站的集中单元CU;接收第一基站的CU发送的RRC释放消息;以及将所述RRC释放消息发送给终端。
4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45.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2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2-2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6-3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4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6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CN202010757105.7A 2020-07-31 2020-07-31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Pending CN1140718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7105.7A CN114071803A (zh) 2020-07-31 2020-07-31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JP2023506351A JP2023535839A (ja) 2020-07-31 2021-07-30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US18/040,107 US20230319941A1 (en) 2020-07-31 2021-07-30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EP21849926.7A EP4178311A4 (en) 2020-07-31 2021-07-30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SIDE DEVICE
PCT/CN2021/109710 WO2022022699A1 (zh) 2020-07-31 2021-07-30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7105.7A CN114071803A (zh) 2020-07-31 2020-07-31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1803A true CN114071803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037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7105.7A Pending CN114071803A (zh) 2020-07-31 2020-07-31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9941A1 (zh)
EP (1) EP4178311A4 (zh)
JP (1) JP2023535839A (zh)
CN (1) CN114071803A (zh)
WO (1) WO202202269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9756A (zh) * 2022-05-26 2022-06-28 武汉世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非激活状态的无线连接状态管理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89079A (zh) * 2021-01-05 2023-10-13 欧芬诺有限责任公司 逻辑信道配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8934A (zh) * 2007-11-21 2010-10-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网络中无线电链路控制的数据丢弃
WO2018151546A1 (ko) * 2017-02-20 2018-08-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개선된 보안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180343600A1 (en) * 2016-02-04 2018-11-2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9756891A (zh) * 2017-11-08 2019-05-14 夏普株式会社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90380154A1 (en) * 2017-01-05 2019-12-12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US20200068581A1 (en) * 2017-03-13 2020-0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US20200214070A1 (en) * 2017-06-14 2020-07-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e) for reconnecting rrc connection with radio access network (ran) no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6565B (zh) * 2018-06-21 2021-01-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Rrc非活跃状态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设备
US11564277B2 (en) * 2018-08-16 2023-01-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early data transmission in inactive st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265909B2 (en) * 2018-12-16 2022-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mall data transfer over configured grants for asynchronous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CN113271687B (zh) * 2020-02-17 2022-08-2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基站及锚点基站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8934A (zh) * 2007-11-21 2010-10-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网络中无线电链路控制的数据丢弃
US20180343600A1 (en) * 2016-02-04 2018-11-2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90380154A1 (en) * 2017-01-05 2019-12-12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WO2018151546A1 (ko) * 2017-02-20 2018-08-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개선된 보안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200068581A1 (en) * 2017-03-13 2020-0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US20200214070A1 (en) * 2017-06-14 2020-07-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e) for reconnecting rrc connection with radio access network (ran) node
CN109756891A (zh) * 2017-11-08 2019-05-14 夏普株式会社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1700890 - Details of solution B for small data Tx in RRC_INACTIVE (R2-168713)"", 3GPP TSG_RAN\\WG2_RL2, 4 February 2017 (2017-02-04) *
""R2-1710827 - RAN area update in RRC_INACTIVE"", 3GPP TSG_RAN\\WG2_RL2, 29 September 2017 (2017-09-29)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9756A (zh) * 2022-05-26 2022-06-28 武汉世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非激活状态的无线连接状态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14679756B (zh) * 2022-05-26 2022-08-05 武汉世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非激活状态的无线连接状态管理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22699A1 (zh) 2022-02-03
JP2023535839A (ja) 2023-08-21
US20230319941A1 (en) 2023-10-05
EP4178311A4 (en) 2024-01-10
EP4178311A1 (en) 2023-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63444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0913499B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3628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WO2022022699A1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0636641B (zh) 一种ca配置信息的处理方法和终端
CN111818658A (zh) 调度请求发送方法、调度请求接收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KR102589689B1 (ko) 단말 장치 기능 정보 처리 방법, 단말 장치 및 네트워크측 장치
US11219071B2 (en)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terminal
CN110719647B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1278169B (zh) 切换方法、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
CN111836395B (zh) 随机接入方法、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19137425A1 (zh) 重配置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13543313A (zh) 寻呼响应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769518B (zh) 随机接入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20244477A1 (zh) 网络标识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通信设备
WO2020221125A1 (zh) 配置信息获取、发送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0971357B (zh) 信息指示方法、指示接收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3329322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062106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0057262A1 (zh) 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
CN111818655A (zh) 传输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09195185B (zh)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836210B (zh) 多媒体多播广播业务的配置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CN110839298A (zh) 一种移动性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788769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