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56424B - 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56424B
CN114056424B CN202111385377.XA CN202111385377A CN114056424B CN 114056424 B CN114056424 B CN 114056424B CN 202111385377 A CN202111385377 A CN 202111385377A CN 114056424 B CN114056424 B CN 114056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ressure reducing
steering
cam
reduc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853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56424A (zh
Inventor
郭振华
许敬科
孟祥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Construction Machinery Group Co Ltd XCMG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Construction Machinery Group Co Ltd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Construction Machinery Group Co Ltd XCMG filed Critical Xuzhou Construction Machinery Group Co Ltd XCMG
Priority to CN2021113853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564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56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6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56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6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 B62D5/08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ype of steering valve u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包括:进口;第一工作口;第二工作口;减压阀,包括减压阀壳体、设在减压阀壳体上并与进口连通的减压阀进口、输出减压后的液压流体的减压阀出口、可移动地设在减压阀壳体内的阀芯、被配置成将阀芯朝第一方向推压的弹性部件;转轴组件,包括可在方向盘的带动下转动的转轴、安装在转轴上以随转轴转动的凸轮,凸轮的凸出部被配置成将阀芯朝第二方向推压;配流部,包括配流部壳体、可转动地设在配流部壳体内的配流盘,配流盘设有用于连通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中的一个以及减压阀的出口的通道,配流盘安装在转轴上。

Description

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8082277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双功率流履带车辆转向操纵液压系统,如图1所示,双功率流履带车辆转向操纵液压系统包括油箱1、散热器2、吸油过滤器3、发动机3、轴向柱塞变量泵5、变量泵排量控制模块6、补油泵7、溢流阀Ⅰ8、安全阀9、单向阀Ⅰ10、单向阀Ⅱ11、溢流阀Ⅱ12、换向阀13和轴向柱塞定量马达14。
系统是一个采用液压先导排量控制的容积调速闭式回路;发动机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发动机的功率经分流后,其中一路直接传给变量液压泵,使液压泵以一定的转速旋转;变量泵排量控制模块由方向盘控制,方向盘操纵的液压先导阀,通过变量液压泵内的伺服阀,实现对液压泵排量的控制,进而控制定量液压马达的转向和转速,液压马达使车桥两端的至少一个车轮的转速变化,从而使得车辆转向;轴向柱塞泵和轴向柱塞马达的排量大、转速高、压力大,能够较好的满足液压泵变量机构和液压马达的双向运转特性;补油泵能够对液压马达在运转过程中存在泄露进行补油,避免了液压泵产生吸空现象;系统两侧管道的容积相等,安全溢流阀的调定压力相等,从而保证了车辆向左右转向时液压马达速度变化的动态响应特性的一致;安全阀由两个头尾倒置的溢流阀组成;单向阀Ⅰ、单向阀Ⅱ是为了使补油泵的出油口接于系统油路低压区,避免高压回油的危险;换向阀把液压马达排出的热油通过溢流阀Ⅱ流回油箱。
公开号为CN20868292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液力机械传动履带车辆双功率流转向机构,如图2和3所示,双功率流转向机构包括箱体1、第一锥齿轮2、变速箱输入锥齿轮2’、第二锥齿轮3、转向液压马达锥齿轮3’、左侧履带4、右侧履带5、第一太阳轮6、第一行星架7、第二行星轮8、第三行星轮9、第一行星轮10、第二太阳轮11、第三太阳轮12、第二行星架13和齿圈14。
其中第一太阳轮6、第一行星轮10、第二锥齿轮3构成行星排Ⅰ,第二锥齿轮3充当行星排Ⅰ的齿圈;第二太阳轮11、第二行星轮8、第一行星架7构成行星排Ⅱ,第一行星架7充当行星排Ⅱ的齿圈;第三太阳轮12、第三行星轮9、第二行星架13、齿圈14构成行星排Ⅲ,行星排Ⅲ的齿圈14与箱体1联接在一起。
第一太阳轮6、第二太阳轮11、第三太阳轮12与转轴通过花键联接在一起,转轴的左端、中间、右端依次安装行星排Ⅰ、行星排Ⅱ、行星排Ⅲ。
第一锥齿轮2套装在中心转轴上,并且充当行星排Ⅱ的行星架;第一行星架7充当行星排Ⅱ的齿圈,通过行星排Ⅰ的第一行星轮10与左端输出轴传动联接,最终将动力通过侧传动传递到左侧履带4。
转向液压马达锥齿轮3’与第二锥齿轮3传动联接;变速箱输入锥齿轮2’与第一锥齿轮2传动联接。
现有技术中(如CN108082277A),方向盘操纵的液压先导控制的控制方式,输出控制压力为恒定值,导致转向泵上伺服阀切换位置速度过快,转向泵换向冲击大,从而导致方向盘转动时冲击大,驾驶员不易把控车辆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进口,用于引入液压流体;
第一工作口,用于输出液压流体;
第二工作口,用于输出液压流体;
减压阀,包括减压阀壳体、设在减压阀壳体上并与进口连通的减压阀进口、输出减压后的液压流体的减压阀出口、可移动地设在减压阀壳体内的阀芯、被配置成将阀芯朝第一方向推压的弹性部件;
转轴组件,包括可在方向盘的带动下转动的转轴、安装在转轴上以随转轴转动的凸轮,凸轮的凸出部被配置成将阀芯朝第二方向推压,以使减压阀进口和减压阀出口导通;
配流部,包括配流部壳体、可转动地设在配流部壳体内的配流盘,配流盘设有用于连通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中的一个以及减压阀的出口的通道,配流盘安装在转轴上,以在随转轴转动的过程中在连通第一工作口和减压阀的出口的第一状态和连通第二工作口和减压阀的出口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轮被配置成随转轴转动以在关闭减压阀的第一位置和开启减压阀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凸轮被配置成在配流盘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凸轮均位于第二位置,以使减压阀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将凸轮的凸出部朝远离阀芯的方向转动以关闭减压阀的回位弹性部件,回位弹性部件用于将凸轮朝第一位置推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位弹性部件包括套设在转轴上的扭簧,当驾驶员松开方向盘时,方向盘能自动旋转回初始位置,操作习惯与小型轿车相同,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凸轮腔壳体,被配置成用于在其内设置凸轮,并与配流部壳体沿转轴的周向并排设置并连接;
泄流腔壳体,设在凸轮腔壳体的远离配流部壳体的一侧,并与凸轮腔壳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流盘还被配置成在凸轮位于第一位置时连通减压阀的减压阀进口和泄流腔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转轴上以随转轴转动的第一限位部件和设置在转轴的周向上并与第一限位部件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件,第二限位部件被配置阻止凸轮转动沿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继续转动。控制方向盘从左极限转到右极限位置只需旋转1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件可转动地设在泄流腔壳体中,第二限位部件固定地设在泄流腔壳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顶杆,顶杆设在凸轮和阀芯之间并被配置成沿转轴的径向移动以按压阀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转向系统包括上述的转向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工程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系统。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转向阀包括减压阀,转轴转动的过程中打开减压阀并分别将减压阀输出的液压油分别向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输送,以使车辆左转或右转。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的双功率流履带车辆转向操纵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相关技术的双功率流履带车辆转向操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相关技术的双功率流履带车辆转向操纵系统的车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的减压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的泄流腔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的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在车辆直行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在车辆左转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在车辆右转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的凸轮腔壳体的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4至9所示,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包括进口P、第一工作口A、第二工作口B、减压阀1、转轴组件5和配流部。
其中,进口P用于引入液压流体;第一工作口A,用于输出液压流体;第二工作口B用于输出液压流体。
减压阀1包括减压阀壳体114、设在减压阀壳体114上并与进口P连通的减压阀进口、输出减压后的液压流体的减压阀出口、可移动地设在减压阀壳体114内的阀芯115、被配置成将阀芯115朝第一方向推压的弹性部件18。
转轴组件5包括可在方向盘的带动下转动的转轴31、安装在转轴31上以随转轴31转动的凸轮33,凸轮33的凸出部被配置成将阀芯115朝第二方向推压,以使减压阀进口和减压阀出口导通。
配流部包括配流部壳体、可转动地设在配流部壳体内的配流盘41,配流盘41设有用于连通第一工作口A和第二工作口B中的一个以及减压阀1的出口的通道,配流盘41安装在转轴31上,以在随转轴31转动的过程中在连通第一工作口A和减压阀1的出口的第一状态和连通第二工作口B和减压阀1的出口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本实施例中,转向阀包括减压阀1,转轴转动的过程中打开减压阀1并分别将减压阀输出的液压油分别向第一工作口A和第二工作口B输送,以使车辆左转或右转,改善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车辆转向过于灵敏的问题。
凸轮33被配置成随转轴31转动以在关闭减压阀1的第一位置和开启减压阀1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凸轮33被配置成在配流盘41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凸轮33均位于第二位置,以使减压阀1开启。
转向阀还包括用于将凸轮33的凸出部朝远离阀芯115的方向转动以关闭减压阀1的回位弹性部件24,回位弹性部件24用于将凸轮33朝第一位置推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位弹性部件24包括套设在转轴31上的扭簧。
转向阀还包括凸轮腔壳体35和泄流腔壳体21。凸轮腔壳体35被配置成用于在其内设置凸轮33,并与配流部壳体沿转轴31的周向并排设置并连接;泄流腔壳体21设在凸轮腔壳体35的远离配流部壳体的一侧,并与凸轮腔壳体35连接。
配流盘41还被配置成在凸轮33位于第一位置时连通减压阀1的减压阀进口和泄流腔壳体21。
转向阀还包括连接在转轴31上以随转轴31转动的第一限位部件23和设置在转轴31的周向上并与第一限位部件23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件27,第二限位部件27被配置阻止凸轮33转动沿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继续转动。
第一限位部件23可转动地设在泄流腔壳体21中,第二限位部件27固定地设在泄流腔壳体21中。
转向阀还包括顶杆36,顶杆36设在凸轮33和阀芯115之间并被配置成沿转轴31的径向移动以按压阀芯115。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向阀包括减压阀腔、泄油腔2、凸轮腔3、端盖组件4、转轴组件5构成。泄油腔2上设置有四个安装孔,将转向阀固定在驾驶室上,凸轮腔3通过螺栓安装在泄油腔2上,配合面间安装有O型圈防止油液泄露。端盖组件4通过螺栓安装在凸轮腔3的后端,安装面之间装配有O型圈42,防止液压油泄露。减压阀腔安装在凸轮腔3的下端,通过螺栓连接。转轴组件5上安装有第一轴承22和第二轴承32,将转轴组件5支撑在泄油腔2、凸轮腔3、端盖组件4之间。
如图7所示泄油腔2包括第一限位杆25、泄流腔壳体21、O型圈,泄流腔壳体21上开有卸油口,将转向阀工作过程中的泄漏液压油及转向阀回中位时控制压力油泄流回油箱。所述泄油腔中安装有回位弹性部件24,当驾驶员松手后,方向盘能自动回正。第一限位杆25固定在泄流腔壳体21上,用于固定回位弹性部件24。泄流腔壳体21后端开有止口,用于安装O型圈,O型圈用于凸轮腔3与泄油腔2之间的密封。
如图4所示减压阀腔中装配有阀套弹簧18、减压阀壳体114、阀套组件113、底座组件110、阀芯115。减压阀壳体114上加工有转向阀进油口P口,测压油口、放置阀套组件113及阀套弹簧18的阶梯面、压力油路的油道、安装底座组件110的螺纹、放置O型圈116的止口;阀套组件113包括阀套16、O型圈、调节阀座14,阀套组件113安装在减压阀壳体114中,阀芯组件115包括阀芯弹簧18、挡圈118、阀芯15,阀芯弹簧18安装在阀芯15和支撑圈之间,阀芯组件115安装在阀套组件113中,挡圈118安装在阀芯15的顶端,挡圈118将支撑圈及阀芯弹簧17固定在阀芯组件115上,底座组件110包括调节螺母12、O型圈、调节阀杆13、阀座11,底座组件110通过阀座11上的螺纹,固定在减压阀壳体114的下端,调节螺杆13的顶端支撑着阀套组件113,调节螺母12装配在调节螺杆13上,当旋转调节螺母12时,可以调节阀套组件113相对于减压阀壳体114的位置。阀套弹簧18安装在阀套组件113和支撑圈Ⅱ119之间,通过旋转调节螺母12来调节阀套组件在减压阀壳体114中的位置,可以调节阀芯弹簧的预压缩量来改变转向阀输出控制压力的最大值。
支撑圈Ⅱ压在凸轮腔3和减压阀腔之间,阀套弹簧固定在阀套组件和支撑圈Ⅱ之间。阀芯Ⅰ安装在阀芯组件115下端,阀芯组件115和阀套组件113之间。
如图8所示主轴组件转轴组件5包括转轴31、第二限位杆26、第一轴承22、和第二轴承32、回位弹簧回位弹性部件24、第一限位部件23、半圆键、凸轮33、挡圈37,所述主轴转轴上加工有阶梯面,用于安装第一轴承22及和第二轴承32、第一限位部件23,转轴上车削有半圆键槽,通过半圆键将凸轮33进行周向定位,挡圈37和轴上抬肩将凸轮轴向定位;转轴31上加工有内花键,用于转向柱与转向阀的连接,另一端加工有外花键,配流盘41安装在此外花键上,配流盘41周向用此花键固定,轴向通过盖板组件4固定,当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时,主轴组件转轴组件随之旋转,从而带动配流盘旋转。
如图13所示凸轮腔壳体上加工有压力油油道①,工作A油口油道②,工作B油口油道③,及三个泄油油道④,工作腔中压力油经减压阀壳体上的油道进入阀杆腔油道,通过配流盘的旋转,使工作腔中压力油通向工作A口及B口。
配流盘41上加工有凸台、泄油口,出油口A口、出油口B口,配流盘与后盖组件形成封闭容腔,将容腔分为泄油腔和A油腔或B油腔,当转轴旋转使凸轮最低位与阀杆接触时,压力油与泄油腔相通,当凸轮从最低为左转向高位移动时压力油与A油腔相通,反之与B油腔相通。
如图8所示转轴上加工有中心孔,将配流盘的泄油腔与转向阀的泄油腔相通。
所述限位块过盈配合安装在转轴上,限位杆安装在限位盘上,回位弹性部件安装在第一限位杆26和第二限位杆25之间,用于驾驶员松开手后,转向器自动回归原始位置;
如图10所示当车辆直线行驶,方向盘不转动时,转向阀处于中间位置,此时顶杆36顶在凸轮33的A点,A点为距离凸轮中心最近的点,第一限位部件23上的C点距离泄油腔限位块距离最远,回位弹性部件24处于自由状态,此时阀芯组件115中阀芯弹簧17处于预压缩状态,压缩量最小,阀芯与阀套之间的减压口处于封闭状态,从转向补油泵过来的压力油经减压阀P口进入减压阀壳体中,进而进入阀套组件113与阀芯组件115之间的压油腔中,此腔压力为补油泵的出口压力P1。(参见如图4及附图8)
如图11-12所示当车辆左转向时,方向盘向左旋转,左转的极限位置为方向盘转动170度左右时,第一限位部件23上C点与泄油腔中限位块接触,限制方向盘转到左转向的极限位置,凸轮33的B点与顶杆36接触,B点距离凸轮中心线最远,此时阀芯弹簧压缩行程最大,阀芯115与阀套组件113形成减压口最大,补油泵中压力油经转向阀P口一部分进入进油口压油腔,压力为P1,另一部分压力油经减压口减压后,经阻尼孔进入工作油腔,压力为P2,此时阀芯组件115和阀套组件113会根据P1和P2的大小来改变减压口的大小,形成动态平衡,假设阀芯弹簧的压缩量为S,刚度系数为K,则有P1=P2+KS,车辆从直线行驶到左转向极限位置的转向过程中,阀芯弹簧的压缩量由最小转变为最大,减压口的开口量由最小转变为最大,减压口的减压量由最大转变为最小,工作油口的输出压力油由小变大。工作压力油经减压阀壳体114上的油道进入凸轮腔壳体35上的油道.
进而进入配流盘41与凸轮腔壳体35密封的配流腔,凸轮腔壳体上加工有六个油道,一个油道①由工作腔通向配流腔,一个油道②由配流腔流向A口,一个油道③由配流腔流向B口,另外三个油道④将配油腔与泄油腔相通。配流盘41安装在转轴31上的外花键上,周向靠花键固定,轴向用阀杆铸件及端盖44固定。当转轴组件旋转时,配流盘41随之旋转,将配流腔分为两个油腔,同时上边加工有一个孔。
当车辆直线行驶时,来自工作腔的压力油经减压阀壳体114上的油道进入凸轮腔壳体35的油道①,再进入配流盘的泄油腔,通过配流盘上的油道,再通过凸轮腔铸件上的三个油道,流向泄油腔。
当车辆左转向时,配流盘41随之旋转,使凸轮腔铸件上的油道①与油道②在同一腔内,这样工作压力油通向A口,相反当右转向时,使凸轮腔铸件上的油道①与油道③在同一腔内,工作压力油通向B口。
回位弹性部件24安装在第二限位杆26和第一限位杆25之间,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回位弹性部件24处于放松状态,当车辆左转向时,回位弹性部件24一端随着第一限位杆25旋转,另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杆26上,弹簧受力变形,当驾驶员松手时,方向盘在弹簧力的作用下自动回正,右转时同样原理。
所述第一限位杆25固定在壳体21上,第二限位杆26固定在第一限位部件23上,第一限位部件23固定在转轴31上随转轴一起旋转,回位弹性部件24安装在转轴上,用第二限位杆26固定位置,当转轴向左或向右旋转180时,第一限位部件23与第一限位杆25机械碰撞,实现机械限位,限制转轴不能再旋转。
本转向阀中当方向盘达到左极限位置时,凸轮33B点与顶杆36接触,此时阀芯组件处于下极限位置,减压口开口最大,此时的工作油口A输出控制压力最大,使转向泵上比例换向阀处于最左工作位,变量柱塞泵的排量最大,直接进入转向马达进油口,改变转向泵的排量和压力油方向后,就改变了转向马达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从而改变了转向桥中转向齿轮的旋转方向,实现工程车辆两侧轮胎以相同速度,不同旋转方向旋转,此时工程车辆左右两个车轮差速速度值最大,实现车辆原地转向或中心转向。
本转向阀的工作原理为转向阀输出控制压力油来控制转向泵上伺服阀的工作位置,进而控制变量柱塞泵的排量,变量柱塞泵输出压力油驱动转向马达旋转,转向泵和转向马达形成闭式液压转向系统,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转向阀输出不同大小的控制压力油,改变变量柱塞泵的排量,进而改变转向马达的转速和旋转方向,转向马达驱动驱动桥中的两个轮系实现左右两侧轮胎以相同转速,不同转向来转动。
当车辆直线行驶时,转向泵输出零排量,转向马达没有转速,车辆两侧轮胎在驱动桥的驱动下转速相同,直线行驶。
当方向盘打到左(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输出压力最大,此时转向泵排量最大,工程车辆左右两个车轮转速相同,旋转方向相反,根据驱动桥驱动车速的不同,实现车辆的原地转向或中心转向。
压力控制型转向阀输出控制压力油,油压小,流量小,驾驶员操作轻便,转向时方向盘只需左右各旋转180度左右,即可控制整车的从最极限位置到右极限位置,根据驱动桥输出转速可以实现整车的原地转向及中心转向。此转向阀组成的转向系统只需转向阀,转向泵,转向马达,系统的零部件少,降低了转向系统的故障点,且成本降低。转向阀用方向盘控制,相比于手柄操纵的转向系统,驾驶员更容易找到路感,更符合驾驶员的常规驾驶习惯。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转向系统包括上述的转向阀。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工程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系统。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口(P),用于引入液压流体;
第一工作口(A),用于输出液压流体;
第二工作口(B),用于输出液压流体;
减压阀(1),包括减压阀壳体(114)、设在所述减压阀壳体(114)上并与所述进口(P)连通的减压阀进口、输出减压后的液压流体的减压阀出口、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减压阀壳体(114)内的阀芯(115)、被配置成将所述阀芯(115)朝第一方向推压的弹性部件(18);
转轴组件(5),包括可在方向盘的带动下转动的转轴(31)、安装在所述转轴(31)上以随所述转轴(31)转动的凸轮(33),所述凸轮(33)的凸出部被配置成将所述阀芯(115)朝第二方向推压,以使所述减压阀进口和减压阀出口导通;
配流部,包括配流部壳体、可转动地设在所述配流部壳体内的配流盘(41),所述配流盘(41)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工作口(A)和所述第二工作口(B)中的一个以及所述减压阀(1)的出口的通道,所述配流盘(41)安装在所述转轴(31)上,以在随所述转轴(31)转动的过程中在连通所述第一工作口(A)和所述减压阀(1)的出口的第一状态和连通所述第二工作口(B)和所述减压阀(1)的出口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33)被配置成随所述转轴(31)转动以在关闭所述减压阀(1)的第一位置和开启所述减压阀(1)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凸轮(33)被配置成在所述配流盘(4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凸轮(33)均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减压阀(1)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凸轮(33)的凸出部朝远离所述阀芯(115)的方向转动以关闭所述减压阀(1)的回位弹性部件(24),所述回位弹性部件(24)用于将所述凸轮(33)朝所述第一位置推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回位弹性部件(24)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31)上的扭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凸轮腔壳体(35),被配置成用于在其内设置所述凸轮(33),并与所述配流部壳体沿所述转轴(31)的周向并排设置并连接;
泄流腔壳体(21),设在所述凸轮腔壳体(35)的远离所述配流部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凸轮腔壳体(35)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流盘(41)还被配置成在所述凸轮(33)位于第一位置时连通所述减压阀(1)的减压阀进口和所述泄流腔壳体(2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转轴(31)上以随所述转轴(31)转动的第一限位部件(23)和设置在所述转轴(31)的周向上并与第一限位部件(23)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件(27),所述第二限位部件(27)被配置阻止所述凸轮(33)转动沿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继续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23)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泄流腔壳体(21)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件(27)固定地设在所述泄流腔壳体(21)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杆(36),所述顶杆(36)设在所述凸轮(33)和所述阀芯(115)之间并被配置成沿所述转轴(31)的径向移动以按压所述阀芯(115)。
10.一种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阀。
11.一种工程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系统。
CN202111385377.XA 2021-11-22 2021-11-22 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Active CN1140564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5377.XA CN114056424B (zh) 2021-11-22 2021-11-22 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5377.XA CN114056424B (zh) 2021-11-22 2021-11-22 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6424A CN114056424A (zh) 2022-02-18
CN114056424B true CN114056424B (zh) 2022-11-25

Family

ID=80278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85377.XA Active CN114056424B (zh) 2021-11-22 2021-11-22 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5642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3496A (en) * 1984-04-18 1986-03-0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gear and rotary valve therefor
US5156228A (en) * 1990-01-31 1992-10-20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Front wheel steering apparatus
FR2717140A1 (fr) * 1994-03-09 1995-09-15 Claas Ohg Soupape de direction.
JPH09272454A (ja) * 1996-04-10 1997-10-21 Showa:Kk 油圧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操舵力制御装置
DE19633631A1 (de) * 1996-08-21 1998-02-26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Hilfskraftlenkung für Kraftfahrzeuge
CN102530068A (zh) * 2010-12-24 2012-07-04 尤尼西亚Jkc控制系统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CN103591073A (zh) * 2013-11-22 2014-02-19 常德中联重科液压有限公司 机械联动式减压阀、主阀与减压阀联动阀组及工程机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3496A (en) * 1984-04-18 1986-03-0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gear and rotary valve therefor
US5156228A (en) * 1990-01-31 1992-10-20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Front wheel steering apparatus
FR2717140A1 (fr) * 1994-03-09 1995-09-15 Claas Ohg Soupape de direction.
JPH09272454A (ja) * 1996-04-10 1997-10-21 Showa:Kk 油圧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操舵力制御装置
DE19633631A1 (de) * 1996-08-21 1998-02-26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Hilfskraftlenkung für Kraftfahrzeuge
CN102530068A (zh) * 2010-12-24 2012-07-04 尤尼西亚Jkc控制系统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CN103591073A (zh) * 2013-11-22 2014-02-19 常德中联重科液压有限公司 机械联动式减压阀、主阀与减压阀联动阀组及工程机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6424A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21090B2 (en) Axle driving apparatus
JP4704855B2 (ja) ポンプ装置
US7086494B2 (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EP1898125A2 (en) Hyd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such 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EP1580060A1 (en) Hydrostatic Power unit
US20080314675A1 (en) Hydraulic wheel-drive working vehicle
US4505168A (en)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US20040251075A1 (en) Integral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14056424B (zh) 双功率流转向系统的转向阀、转向系统和工程车辆
US4377217A (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having hydraulic reaction chambers
US2722199A (en) Hydraulic power boosting mechanism
GB2363429A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pump
US3446021A (en) Power steering unit with poppet 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s
US3667346A (en) Fluid control valve for a hydrostatic power boosting mechanism for an automotive steering gear
JP5771119B2 (ja) 作業車
US4220072A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EP0672574B1 (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4749055A (en) Power steering assembly for a large vehicle
US5660247A (en) Rack servo-steering, particularly for motor vehicles
US6105711A (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4766801A (en) Hydraulically operated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3991656A (en) Servo valve device i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H0425624A (ja) 回転差感応型継手
US4012993A (en) Auxiliary power steering system
JPH0612995Y2 (ja) 四輪駆動自動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