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6794B - 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36794B CN114036794B CN202111337741.5A CN202111337741A CN114036794B CN 114036794 B CN114036794 B CN 114036794B CN 202111337741 A CN202111337741 A CN 202111337741A CN 114036794 B CN114036794 B CN 1140367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ope
- earthquake
- formula
- shear
- s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构建计算任务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推导海底斜坡失稳临界初始剪切带长度;得到滑带永久剪切应变沿海底斜坡分布情况;滑带土强度折减系数分布;确定海底斜坡初始破坏区长度。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考虑了遭受地震作用后,滑带土强度的不均匀折减的实际情况,更加合理;滑带土实际初始强度分布;通过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计算得出的永久应变值,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优势使得初始破坏区长度和临界值的确定更加准确,从而运用该方法对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评价结果更加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底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领域,特别是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是触发海底滑坡的重要因素,海底滑坡严重威胁海底线缆、海洋平台、海上风电等海洋工程设施安全,其释放的巨大能量造成的海啸将会对沿岸居民造成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荷载导致海底斜坡产生剪切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累计,震后斜坡沉积物抗剪强度降低,从而造成海底斜坡整体失稳。
海底斜坡稳定性评价是海洋工程地质学科重要研究课题。常用的极限平衡法以及近年来新发展的剪切带扩展法均被用于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评价。但极限平衡法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海底滑坡中存在剪切应力小于抗剪强度的区域同样发生破坏的现象。剪切带扩展法克服了极限平衡法的局限性,其依据潜在滑带中剪切应力与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和残余强度的大小,将滑带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初始破坏区(剪切应力超过抗剪强度)、拟稳定区(剪切应力介于抗剪强度和残余强度之间)、稳定区(剪切应力小于残余强度),该方法认为当海底斜坡初始破坏区长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剪切带将贯穿整个拟稳定区,最终导致海底斜坡失稳。
该方法能否准确评价震后海底斜坡稳定性取决于初始破坏区长度和临界值的精准确定。然而,目前在运用剪切带扩展法评价震后海底斜坡稳定性时,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认为海底斜坡在遭受地震荷载作用后,斜坡潜在滑带中不同部位土的抗剪强度折减程度相同,使用同一强度折减系数对不同部位土抗剪强度进行折减,而实际上斜坡不同部位土抗剪强度折减程度差异较大;
二是潜在滑带土强度折减系数通常是根据地震波最大加速度经验性确定,非常依赖经验,缺乏可靠科学依据;
三是没有考虑海底斜坡不同部位沉积物抗剪强度差异,即没有考虑坡度引起的剪切应力对沉积物固结过程的影响,沉积物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固结,其抗剪强度会有一定提升。
这些问题将对初始破坏区长度和临界值的确定造成显著误差,从而导致运用该方法对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评价失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是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计算任务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如下
S2:将利用有限差分法,将步骤S1中构建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离散,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如下:
S3:采用SIMPPLE DSS模型描述剪切带土动力学本构关系,并获取该模型参数;
S6:获取计算所需的海底斜坡潜在滑带和滑体土的力学参数;
S7:选取拟研究的地震时程曲线,并将该地震时程数据文件保存为txt格式;
S8: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输入计算参数值,读取地震时程数据;
S9:计算边界点地震动力响应;
S10:将边界点地震动力响应计算结果作为边界条件,计算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得到滑带永久剪切应变沿海底斜坡分布情况;
S14:判断海底斜坡是否失稳及破坏类型。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1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在地震前,海底斜坡处于静止状态,斜坡单元受力状态满足力矩平衡原理,为海底斜坡初始静止侧压力;为静止剪切应力;为斜坡曲率半径;为剪切带长度;为斜坡倾角;为滑体垂直厚度,并满足;为滑体浮重度,计算式如式(6)所示。
由于海底滑坡角度一般较小,因此满足下式:
将式(7)减式(6),并将式(8)至式(10)代入,可得步骤S1中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式(1);
步骤S1中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为:
式(7)中表示坐标处,在时刻滑体相对基底的位移;表示坐标处,在时刻滑体相对基底的加速度;,;,为海底斜坡水平长度, 为设定的距离步长;,为地震持续时长, 为设定的时间步长;为边界点处在时刻滑体相对基底的位移,由于海底斜坡在边界处坡度非常平缓,可认为近似水平,可由水平地震响应计算得到。
进一步地,步骤S2中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是通过利用有限差分法,结合式(11)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3中所述SIMPPLE DSS模型为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土动力本构模型,能考虑初始剪切应力比对沉积物土动力学性质的影响,能够描述循环加载过程中塑性剪切应变和超孔隙水压力累积过程,所述SIMPPLE DSS模型共含有7个参数,分别为、、、、、、,为控制灵敏度,为控制不排水强度,为描述有效应力包络线,为控制小应变剪切模量,为控制单调剪切应力-应变曲线,为控制循环加载有效应力路径,为控制循环加载剪切刚度。
式(12)中
式(16)中
为海底斜坡几何形态函数;为滑体浮重度;h为滑体厚度;h1为滑体厚度;为初始破坏区下滑切线位移增量;为滑带土残余强度;为滑带土抗剪强度;为滑带土遭受地震、水合物分解、底辟等地质作用后强度折减系数;为滑带土灵敏度,可表示为;为遭受地震、水合物分解、底辟等地质作用后滑带土剪切至残余强度对应的剪切应变;为地震前滑带土剪切应力比;为震后滑带土剪切应力比。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6中,根据现场地质取样和实验室土工测试,获取滑体浮重度,滑带土残余剪切应力,遭受地震、水合物分解、底辟等地质作用前滑带土峰值剪切应力,以及遭受上述地质作用后滑带土剪切至残余强度所对应的剪切应变,滑体压缩模量;滑体回弹模量。
进一步地,步骤S8中所述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过程为:假设在第 k个时间步内剪切带中动剪切应力保持不变,即为时动剪切应力;下一时步内的动剪切应力可根据步骤S2中的式(2)计算得到的位移和土动力学本构方程计算得到;将重复该过程直至地震结束,即计算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过程。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12中,震后滑带土强度折减系数分布可如下预测:若由步骤S10计算得到的震后滑带土永久剪切应变值,未超过滑带土震前剪切峰值强度对应的剪切应变值,则震后滑带土剪切依旧为;若震后滑带土永久剪切应变值,超过滑带土震前剪切峰值强度对应的剪切应变值,那么震后滑带土剪切强度可取为震前滑带土单调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对应于震后滑带土永久剪切应变值对应的剪切应力值。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14中,利用步骤S1推导的海底斜坡失稳临界初始剪切带长度值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该临界值,与步骤S4确定的初始破坏区长度比较,若则海底斜坡失稳,若则海底斜坡局部破坏,若则海底斜坡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海底斜坡地震作用下稳定性评价方法对震后海底斜坡稳定性进行评判。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考虑海底斜坡潜在滑带土强度实际分布情况,并且还考虑了海底斜坡遭受地震作用后,滑带土强度的不均匀折减的实际情况,相比现有技术采用的强度均匀折减更加合理,此外通过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计算得出的永久应变值,得到震后不同部位滑带土强度折减系数,相比现有技术认为经验确定强度这件系数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优势使得初始破坏区长度和临界值的确定更加准确,从而运用该方法对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评价结果更加可靠。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海底斜坡几何模型图;
图2为本发明海底曲面坡地震动力响应计算方法的滑体单元受力分析图;
图3为本发明海底曲面坡地震动力响应计算方法的地震时程曲线图(Coyoto地震);
图4为本发明海底曲面坡地震动力响应计算方法的边界点地震动力响应;
图11为计算得到震后海底斜坡滑带永久剪切应变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海底斜坡地震作用下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提出了1.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计算任务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如下
步骤S1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在地震前,海底斜坡处于静止状态,斜坡单元受力状态满足力矩平衡原理,为海底斜坡初始静止侧压力;为静止剪切应力;为斜坡曲率半径;为剪切带长度;为斜坡倾角;为滑体垂直厚度,并满足;为滑体浮重度,计算式如式(6)所示。
由于海底滑坡角度一般较小,因此满足下式:
将式(7)减式(6),并将式(8)至式(10)代入,可得步骤S1中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式(1);
步骤S1中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为:
式(7)中表示坐标处,在时刻滑体相对基底的位移;表示坐标处,在时刻滑体相对基底的加速度;,;,为海底斜坡水平长度, 为设定的距离步长;,为地震持续时长, 为设定的时间步长;为边界点处在时刻滑体相对基底的位移,由于海底斜坡在边界处坡度非常平缓,可认为近似水平,可由水平地震响应计算得到。
S2:将利用有限差分法,将步骤S1中构建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离散,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如下:
步骤S2中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是通过利用有限差分法,结合式(11)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
S3:采用SIMPPLE DSS模型描述剪切带土动力学本构关系,并获取该模型参数;步骤S3中所述SIMPPLE DSS模型为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土动力本构模型,能考虑初始剪切应力比对沉积物土动力学性质的影响,能够描述循环加载过程中塑性剪切应变和超孔隙水压力累积过程,所述SIMPPLE DSS模型共含有7个参数,分别为、、、、、、,为控制灵敏度,为控制不排水强度,为描述有效应力包络线,为控制小应变剪切模量,为控制单调剪切应力-应变曲线,为控制循环加载有效应力路径,为控制循环加载剪切刚度。
S4:考虑地震作用后滑带土强度不均匀折减的实际情况,推导海底斜坡失稳临界初始剪切带长度值计算公式;步骤S4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在遭受地震后,在海底斜坡潜在滑带范围内产生初始破坏区,其长度,该初始破坏区能进一步向两端分别扩展长度dl1和dl2区域,需满足能量守恒定理,如下:式(12)
式(12)中
式(16)中
为海底斜坡几何形态函数;为滑体浮重度;h为滑体厚度;h1为滑体厚度;为初始破坏区下滑切线位移增量;为滑带土残余强度;为滑带土抗剪强度;为滑带土遭受地震、水合物分解、底辟等地质作用后强度折减系数;为滑带土灵敏度,可表示为;为遭受地震、水合物分解、底辟等地质作用后滑带土剪切至残余强度对应的剪切应变;为地震前滑带土剪切应力比;为震后滑带土剪切应力比。
S6:获取计算所需的海底斜坡潜在滑带和滑体土的力学参数;步骤S6中,根据现场地质取样和实验室土工测试,获取滑体浮重度,滑带土残余剪切应力,遭受地震、水合物分解、底辟等地质作用前滑带土峰值剪切应力,以及遭受上述地质作用后滑带土剪切至残余强度所对应的剪切应变,滑体压缩模量;滑体回弹模量。
S7:选取拟研究的地震时程曲线,并将该地震时程数据文件保存为txt格式;
S8: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输入计算参数值,读取地震时程数据;步骤S8中所述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过程为:假设在第 k个时间步内剪切带中动剪切应力保持不变,即为时动剪切应力;下一时步内的动剪切应力可根据步骤S2中的式(2)计算得到的位移和土动力学本构方程计算得到;将重复该过程直至地震结束,即计算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过程。
S10:将边界点地震动力响应计算结果作为边界条件,计算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得到滑带永久剪切应变沿海底斜坡分布情况;
S12:预测地震作用后,滑带土强度折减系数分布。步骤S12中,震后滑带土强度折减系数分布可如下预测:若由步骤S10计算得到的震后滑带土永久剪切应变值,未超过滑带土震前剪切峰值强度对应的剪切应变值,则震后滑带土剪切依旧为;若震后滑带土永久剪切应变值,超过滑带土震前剪切峰值强度对应的剪切应变值,那么震后滑带土剪切强度可取为震前滑带土单调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对应于震后滑带土永久剪切应变值对应的剪切应力值。
S14:判断海底斜坡是否失稳及破坏类型。
以某海底滑坡斜坡为例:
步骤S1:构建计算任务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
步骤S2:将利用有限差分法,将步骤S1中构建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离散,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如下:
步骤S3:SIMPPLE DSS模型参数如下表;
步骤S5:该海底滑坡几何模型参数如下表
表海底斜坡几何模型参数
步骤S6:根据现场地质调查,海底斜坡滑体和滑带土的力学参数见下表
步骤S7:选取Coyoto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图4)为拟研究的地震时程曲线,并将该地震时程数据文件保存为txt格式
步骤S8:所述的程序编写思路:假设在第 k个时间步内剪切带中动剪切应力保持不变,即为时动剪切应力。下一时步内的动剪切应力可根据式8计算得到的位移和土动力学本构方程计算得到。这一过程将重复直至地震结束,就可计算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过程。
步骤S9:计算边界点地震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见图4;
步骤S10:计算得到的震后海底斜坡滑带永久剪切应变分布结果见图1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计算任务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如下
S2:将利用有限差分法,将步骤S1中构建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离散,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如下:
S3:采用SIMPPLE DSS模型描述剪切带土动力学本构关系,并获取该模型参数;
S6:获取计算所需的海底斜坡潜在滑带和滑体土的力学参数;
S7:选取拟研究的地震时程曲线,并将该地震时程数据文件保存为txt格式;
S8: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输入计算参数值,读取地震时程数据;
S9:计算边界点地震动力响应;
S10:将边界点地震动力响应计算结果作为边界条件,计算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得到滑带永久剪切应变沿海底斜坡分布情况;
S14:判断海底斜坡是否失稳及破坏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在地震前,海底斜坡处于静止状态,斜坡单元受力状态满足力矩平衡原理,为海底斜坡初始静止侧压力;为潜在滑带中重力引起的剪切应力;为斜坡曲率半径;为剪切带长度;为斜坡倾角;为滑体垂直厚度,并满足;为滑体浮重度,计算式如式(6)所示;
满足下式:
将式(7)减式(6),并将式(8)至式(10)代入,可得步骤S1中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式(1);
步骤S1中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是通过利用有限差分法,结合式(11)得到海底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运动学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格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4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在遭受地震后,在海底斜坡潜在滑带范围内产生初始破坏区,其长度,该初始破坏区能进一步向两端分别扩展长度dl1和dl2区域,需满足能量守恒定理,如下:式(12)
式(12)中
式(16)中
为海底斜坡几何形态函数;为滑体浮重度;h为滑体垂直厚度;h1为滑带厚度;为初始破坏区下滑切线位移增量;为潜在滑带中土的残余强度;为潜在滑带中土的抗剪强度;为滑带土遭受地震、水合物分解、底辟等地质作用后强度折减系数;为滑带土灵敏度,可表示为;为遭受包括地震、水合物分解、底辟的地质作用后滑带土剪切至残余强度对应的剪切应变;为地震前滑带土剪切应力比;为震后滑带土剪切应力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37741.5A CN114036794B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37741.5A CN114036794B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36794A CN114036794A (zh) | 2022-02-11 |
CN114036794B true CN114036794B (zh) | 2022-07-22 |
Family
ID=80144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37741.5A Active CN114036794B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3679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43269B (zh) * | 2023-05-06 | 2023-07-28 | 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Insar数据的震后滑坡灾害监测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24704A (zh) * | 2014-06-25 | 2016-01-0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一种海底不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CN111090951A (zh) * | 2019-10-29 | 2020-05-01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考虑剪切带单元强度软化的动态强度折减法 |
CN111324942A (zh) * | 2019-12-27 | 2020-06-23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考虑滑面动力渐进破坏的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CN111861107A (zh) * | 2020-06-08 | 2020-10-30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 |
CN112257140A (zh) * | 2020-09-16 | 2021-01-22 | 南京工业大学 | 一种海底边坡稳定性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CN112711868A (zh) * | 2021-01-29 | 2021-04-27 | 吉林建筑大学 | 一种计算地震作用下均质边坡动力安全系数的拟静力法 |
WO2021174665A1 (zh) * | 2020-03-04 | 2021-09-10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评估基坑开挖边坡失稳面积放大效应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503061B1 (en) * | 2008-01-28 | 2013-11-13 | Darin Kruse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nd Construction Thereof |
CN111291996A (zh) * | 2020-02-17 | 2020-06-16 | 绍兴文理学院 | 一种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三参数强度折减法 |
-
2021
- 2021-11-12 CN CN202111337741.5A patent/CN11403679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24704A (zh) * | 2014-06-25 | 2016-01-0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一种海底不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CN111090951A (zh) * | 2019-10-29 | 2020-05-01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考虑剪切带单元强度软化的动态强度折减法 |
CN111324942A (zh) * | 2019-12-27 | 2020-06-23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考虑滑面动力渐进破坏的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WO2021174665A1 (zh) * | 2020-03-04 | 2021-09-10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评估基坑开挖边坡失稳面积放大效应的方法 |
CN111861107A (zh) * | 2020-06-08 | 2020-10-30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 |
CN112257140A (zh) * | 2020-09-16 | 2021-01-22 | 南京工业大学 | 一种海底边坡稳定性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CN112711868A (zh) * | 2021-01-29 | 2021-04-27 | 吉林建筑大学 | 一种计算地震作用下均质边坡动力安全系数的拟静力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强度折减法在高含水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李红卫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0915(第03期);全文 * |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探讨;郑颖人等;《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0415(第02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36794A (zh) | 2022-0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artman et al. | Shaking table modeling of seismically induced deformations in slopes | |
El-Emam et al. | Facing contribution to seismic response of reduced-scale reinforced soil walls | |
Liyanapathirana et al. | A numerical model for dynamic soil liquefaction analysis | |
Youd | Screening guide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liquefaction hazard at highway bridge sites | |
CN114036794B (zh) | 一种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 | |
Yun et al. | Evaluation of soil spring methods for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of pile-supported structures via dynamic centrifuge tests | |
Matsuo et al. | Centrifuge tests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etaining walls | |
CN114065504B (zh) | 一种基于原位监测的海底斜坡震后稳定性分析方法 | |
Byrne et al. | Seismic liquefaction: centrifuge and numerical modeling | |
Nagao et al. | Evaluation Methods of Vertical Subgrade Reaction Modulus and Rotational Resistance Moment for Seismic Design of Embedded Foundations | |
Hatzor | Keyblock stability in seismically active rock slopes—Snake Path cliff, Masada | |
Bray et al. | Seismic displacement design of earth retaining structures | |
Mikola et al. | Seismic earth pressures on retaining structures and basement walls | |
CN114036797B (zh) | 一种海底曲面坡地震动力响应计算方法 | |
Al-Homoud et al. | Comparison between fe prediction and results from dynamic centrifuge tests on tilting gravity walls | |
Alkahtani et al. | Bearing capacity of power transmission tower footings near cohesionless slopes | |
CN114036795B (zh) | 一种基于原位监测的海底斜坡地震响应反演方法 | |
Satyam | Review on liquefaction hazard assessment | |
CN114036796A (zh) | 一种考虑海底斜坡土强度不均匀折减的剪切带扩展方法 | |
Al Bawwab |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of liquefaction-induced lateral ground deformations | |
Zheng |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shaking table tests of geosynthetic reinforced soil bridge abutments | |
Basu et al. | Comparison of post-liquefaction settlements at a liquefaction test site considering numerical and empirical methods | |
Nishi et al. | Evaluation of Numerical Analysi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Retaining Wall Using Gabions | |
Romice |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predict liquefaction effects on geo-structures: laboratory tests on real cases | |
Zarnani et al. | Physic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EPS geofoam buffers for seismic load reduction on rigid wall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