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6478A - 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36478A CN114036478A CN202111405462.8A CN202111405462A CN114036478A CN 114036478 A CN114036478 A CN 114036478A CN 202111405462 A CN202111405462 A CN 202111405462A CN 114036478 A CN114036478 A CN 1140364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in
- blockchain network
- digital identity
- cross
- targ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7—Replication, distribution or synchronisation of data between databases or with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4—Protecting data integrity, e.g. using checksums, certificates or signat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3—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combining multiple encryption tools for a transa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5—Use of electronic signat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9—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involving key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na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eth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跨链服务节点,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包括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区块链是一种能够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其能够把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务以区块为单位进行存储,并以密码学算法将区块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形成类似链条的一种数据结构。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区块链类型,不同类型的区块链在技术上可能存在着异构性,从而导致不同区块链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流通和价值传递。
相关场景中,可以通过中继的方式进行跨链传输,但是这样的跨链方式可能还存在着效率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相关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应用于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跨链服务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包括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可选地,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私钥签名信息,所述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注册公钥;
通过所述注册公钥对所述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可选地,还包括:
发起注册流程,所述注册流程用于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所述数字身份包括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跨链服务地址;
在注册成功之后,将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添加至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中。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设置信息接收列表;
所述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包括:
若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位于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则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还包括:
查询所述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确定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可信。
可选地,所述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包括:
接收公证端转发的来自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以及所述公证端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还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
通过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对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确定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验证通过。
可选地,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保存至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得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在预设时长内再次接收到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时,从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基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对所述跨链请求中的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向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多个公证端中确定目标公证端,以及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
向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以使得所述公证端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其中,所述目标跨链请求包括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可选地,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目标公证端的区块头获取请求,向所述目标公证端发送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的区块头信息;
其中,所述区块头信息用于所述目标公证端对所述目标跨链交易进行可信验证,所述目标公证端在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可信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区块链跨链装置,应用于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跨链服务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包括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一验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可选地,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私钥签名信息,所述第一验证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注册公钥;
第一验证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注册公钥对所述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可选地,还包括: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发起注册流程,所述注册流程用于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所述数字身份包括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跨链服务地址;
第三执行模块,用于在注册成功之后,将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添加至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中。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配置模块,用于设置信息接收列表;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用于:
在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位于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时,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查询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验证模块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查询所述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确定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可信。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包括:
第一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公证端转发的来自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以及所述公证端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验证模块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
第二验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对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验证通过。
可选地,还包括:
信息存储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保存至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得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预设时长内再次接收到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时,从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第三验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对所述跨链请求中的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多个公证端中确定目标公证端,以及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以使得所述公证端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其中,所述目标跨链请求包括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可选地,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目标公证端的区块头获取请求,向所述目标公证端发送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的区块头信息;
其中,所述区块头信息用于所述目标公证端对所述目标跨链交易进行可信验证,所述目标公证端在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可信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在接收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之后,可以基于所述跨链请求中的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访问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例如,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从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并通过获取到的数字身份信息对跨链请求中的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也就是说,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基于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分布式数字身份,来对跨链请求中的跨链发起方的身份进行验证,从而建立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样,跨链双方可以直接进行跨链交互,而无需第三方中继的参与。因此,相对于中继链等跨链方式,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网络拓扑简单的优点。并且,由于跨链过程无需第三方中继参与,因此上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避免跨链过程中的中继链的性能瓶颈问题,从而提升跨链事务的处理效率。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流程图。
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装置的框图。
图8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介绍本公开的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之前,首先对本公开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
为了实现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的交互,相关场景中可以在区块链跨链系统中设置中继链。例如,跨链发起方可以将跨链信息发送至中继链,中继链可以将跨链信息加密后发送至跨链接收方,从而实现跨链交互。但是,这样的方式中,跨链双方需要和中继链进行交互,因此跨链的效率较低。并且,由于中继链需要进行跨链数据传输,因此还可能存在性能瓶颈问题。此外,中继链中存储的数据可能还是密文数据,而密文数据相对于明文数据可能具备更长的长度,这也进一步地增大了中继链的性能压力,导致中继链容易出现性能瓶颈问题,进而影响跨链事务的处理效率。
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应用于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服务节点例如可以是静止或移动的计算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等。图1是本公开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1,所述方法包括:
在步骤11中,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包括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以第二区块链网络为联盟链网络为例,所述数字身份信息例如可以包括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成员描述信息、组织描述信息、跨链服务端口地址的描述信息等等。
在步骤12中,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例如在一些实施场景中,所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得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这样,所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对比获取到的目标数字身份信息以及所述跨链请求中的数字身份信息,以进行验证。当目标数字身份信息与所述跨链请求中的数字身份信息相同时,则验证通过,从而确定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可信;当目标数字身份信息与所述跨链请求中的数字身份信息不同时,则验证不通过。
在一些实施场景中,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私钥签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步骤12),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注册公钥;
通过所述注册公钥对所述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示例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注册公钥。这里,在一些实施场景中注册公钥也可以是数字身份信息的一部分,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这样,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基于所述注册公钥对所述私钥签名进行解密验签,当解密失败时则验证不通过,当解密成功时则验证通过,从而确定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可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验证方式也可以同时使用,即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在确定目标数字身份信息与所述跨链请求中的数字身份信息相同,且基于所述注册公钥对所述私钥签名解密验签成功的情况下,确定验证通过。
在步骤13中,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例如,所述跨链请求可以用于请求向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组织节点1发送数据A。这样,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内部处理逻辑将所述数据A同步至所述组织节点1。其实施方式可以参照相关技术中的说明(如通过智能合约实施),本公开在此不做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在接收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之后,可以基于所述跨链请求中的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访问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例如,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从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并通过获取到的数字身份信息对跨链请求中的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也就是说,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基于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分布式数字身份,来对跨链请求中的跨链发起方的身份进行验证,从而建立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样,跨链双方可以直接进行跨链交互,而无需第三方中继的参与。因此,相对于中继链等跨链方式,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网络拓扑简单的优点。并且,由于跨链过程无需第三方中继参与,因此上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避免跨链过程中的中继链的性能瓶颈问题,从而提升跨链事务的处理效率。
此外,由于数字身份信息保存在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具有不可篡改性。因此,上述结合数字身份信息以及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跨链方法还能够保证数据来源为链上的身份(而非未知来源或来自链下的不可信的数字身份),从而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信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块链网络也可以在数字身份区块链进行注册。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起注册流程,所述注册流程用于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所述数字身份包括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跨链服务地址。
示例地,所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例如可以基于已部署的注册智能合约进行数字身份的注册。在注册时,所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收集所述注册智能合约的相关节点的背书,并向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注册服务端口(或是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相关注册服务节点)发送注册请求。这里,注册请求例如可以包括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成员描述、组织描述等等。
在注册成功之后,第一区块链网络可以将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添加至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中。
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注册完成之后,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可以被保存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这样,其他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的区块链网络能够获取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并进而通过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地址向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发送跨链交易请求。
例如,参照图2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联盟链A可以从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跨链服务地址,并基于所述跨链服务地址向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发送跨链交易请求。
也就是说,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区块链网络作为实体注册至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这样各个区块链网络之间可以相互发现,并进而基于已注册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地址发起跨链交互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结合分布式数字身份提升区块链跨链系统的可拓展性。
值得说明的是,在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本身不可信的情况下,从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的数字身份信息也不可信,从而导致验证结果也不可信。因此,在一些实施场景中,第一跨链服务节点还可以对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可信性进行验证。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还包括:
查询所述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确定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可信。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验证结果的可信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区块链网络能够基于数字身份区块链中的分布式数字身份相互发现和识别,各个区块链网络之间也可以基于获取到的数字身份信息发送跨链交易请求。因此,在一些实施场景中,可能还存在着信息冗杂的现象。例如在图2中,联盟链A可以在未经第一区块链网络许可的情况下向第一区块链网络发送跨链请求,从而对第一区块链网络造成干扰。
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在图1的基础上还包括:
S01,设置信息接收列表。
示例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选择需要订阅的区块链网络(或公证端)的信息,并将所述区块链网络添加至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
所述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S11),包括:
若第二区块链网络位于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则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
示例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例如可以识别跨链请求中的数据头,从而确定所述跨链请求的发起方。这样,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查询所述发起方是否在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当所述发起方不在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时,则可以丢弃所述跨链请求,当所述发起方在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时,则可以对所述跨链请求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选择需要订阅的区块链网络的信息,并设置信息接收列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接收到的跨链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减少信息干扰。
图4是本公开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参照图4,所述方法包括:
S41,接收公证端转发的来自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
这里,公证端可以是第三方设备。在一些实施场景中,为了避免中心化问题,所述公证端也可以以公证区块链网络的形式呈现。在一些实施场景中,还可以将高性能区块链网络配置为所述公证区块链,以避免公证端的性能瓶颈问题。
所述公证端在接收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之后,可以对所述跨链请求进行验证。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公证端可以维护有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的区块头信息。这样,公证端可以基于维护的区块头信息对所述跨链请求进行验证。例如,公证端可以基于默克尔证明的方式验证所述跨链交易是否存在于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中。
在验证通过之后,公证端可以将所述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所述跨链请求包括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以及所述公证端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场景中,公证端与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也可以分别注册在不同的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跨链请求还可以包括所述公证端所对应的第二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所述公证端在所述第二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S42,从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
S43,通过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对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例如,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基于公证端的注册公钥对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进行解密验签,当解密失败时则验证不通过,当解密成功时则验证通过,从而确定所述公证端可信。
S44,在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S45,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其中,关于步骤S44和S45,其实现方式请参照关于图1的实施例说明。此外,在验证所述公证端的可信性时,也可以采用图1中对第二区块链网络的验证方式(例如同时验证数字身份信息以及私钥签名信息),为了说明书的简洁,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基于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分布式数字身份,来对跨链过程中的公证端的身份进行验证,从而建立了不同区块链网络与公证端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解决了相关场景中公证端不可信的问题。此外,由于在相关资产转移场景中(例如不同种类资产的转移),需要公证端来进行不同资产之间的评估,因此上述技术方案也兼容了相关的需要公证人的区块链跨链场景。
结合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保存至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得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在预设时长内再次接收到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时,从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基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对所述跨链请求中的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其中,所述预设时长可以基于应用需求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区块链网络实体在短时间内出现数字身份变更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验证通过之后,可以留存从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到的数字身份信息,得到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这样,在预设时长内再次接收到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时,可以基于留存的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对新接收到的跨链请求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验证时能够减少从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数字身份信息的步骤,从而能够提升跨链事务的处理效率。
此外,在一些实施场景中,第一跨链服务节点也可以周期性地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获取并保存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也就是说,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周期性的更新已保存的其他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升跨链事务的处理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参照图5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在图1的基础上,还包括:
S14,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示例地,在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交易客户端发起跨链交易流程之后,可以生成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获取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接收方信息,从而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S15,从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S16,向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
示例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将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打包为如下形式:
{
目标跨链交易的内容
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访问地址
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跨链交易发布范围
附加信息
以上内容的第一区块链网络的私钥签名
}
其中,所述跨链交易发布范围可以基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跨链接收方确定。也就是说,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向多个跨链接收方发起跨链请求。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基于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分布式数字身份,来对跨链请求中的跨链发起方的身份进行验证,从而建立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样,跨链发起方可以从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跨链接收方的数字身份信息,并进行跨链交互,而无需第三方中继的参与。因此,相对于中继链等跨链方式,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网络拓扑简单的优点。并且,由于跨链过程无需第三方中继参与,因此上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避免跨链过程中的中继链的性能瓶颈问题,从而提升跨链事务的处理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也可以发起跨链资产转移。结合图1,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例如可以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示例地,在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交易客户端发起跨链交易流程之后,可以生成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获取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接收方信息,从而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此外,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还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多个公证端中确定目标公证端,以及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这里,第一区块链网络、公证端以及各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可以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进行注册,得到各自的数字身份信息。
图6是本公开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流程图,参照图6,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如交易成功率、交易响应时长)从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已注册的多个公证端中确定目标公证端。
目标公证端确定之后,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向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以使得所述目标公证端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其中,所述目标跨链请求包括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跨链发起方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在数字身份区块链中选择所需的目标公证端。这样,跨链发起方可以通过所述目标公证端进行跨链请求的转发,进而实现跨链交互。由于公证端在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进行注册,因此在跨链过程中可以基于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分布式数字身份,来对跨链过程中的公证端的身份进行验证,从而建立不同区块链网络与公证端之间的信任关系,解决了相关场景中公证端不可信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块链网络也可以授权目标公证端区块头同步权限。例如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目标公证端的区块头获取请求,向所述目标公证端发送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的区块头信息。这里,授权过程也可以基于智能合约进行控制。
针对所述区块头信息,所述区块头信息可以用于所述目标公证端对所述目标跨链交易进行可信验证,所述目标公证端在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可信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场景中,目标公证端也可以是在获得跨链接收方(在图6中为联盟链B)的许可后,再转发所述目标跨链交易信息。
这样,通过授予公证端区块头同步权限,公证端可以在跨链交易转发之前,基于区块头进行可信验证,并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进行跨链交易的转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满足跨链资产转移场景的资产验证需求。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区块链跨链装置,应用于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图7是本公开所示出的一种区块链跨链装置的框图,参照图7,装置700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701,用于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包括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一验证模块702,用于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第一执行模块703,用于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在接收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之后,可以基于所述跨链请求中的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访问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例如,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从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并通过获取到的数字身份信息对跨链请求中的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第一跨链服务节点可以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基于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分布式数字身份,来对跨链请求中的跨链发起方的身份进行验证,从而建立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的信任关系。在建立信任关系之后,跨链双方可以直接进行跨链交互,而无需第三方中继的参与。因此,相对于中继链等跨链方式,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网络拓扑简单的优点。并且,由于跨链过程无需第三方中继参与,因此上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避免跨链过程中的中继链的性能瓶颈问题,从而提升跨链事务的处理效率。
可选地,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私钥签名信息,所述第一验证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注册公钥;
第一验证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注册公钥对所述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可选地,还包括: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发起注册流程,所述注册流程用于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所述数字身份包括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跨链服务地址;
第三执行模块,用于在注册成功之后,将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添加至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中。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配置模块,用于设置信息接收列表;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用于:
在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位于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时,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查询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验证模块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查询所述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确定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可信。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包括:
第一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公证端转发的来自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以及所述公证端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验证模块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
第二验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对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验证通过。
可选地,还包括:
信息存储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保存至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得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预设时长内再次接收到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时,从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第三验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对所述跨链请求中的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多个公证端中确定目标公证端,以及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以使得所述公证端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其中,所述目标跨链请求包括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可选地,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目标公证端的区块头获取请求,向所述目标公证端发送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的区块头信息;
其中,所述区块头信息用于所述目标公证端对所述目标跨链交易进行可信验证,所述目标公证端在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可信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所提供的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公开所提供的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步骤。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800的框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800可以包括:处理器801,存储器802。该电子设备8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803,输入/输出(I/O)接口804,以及通信组件805中的一者或多者。
其中,处理器801用于控制该电子设备8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区块链跨链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8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电子设备8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电子设备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8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8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2或通过通信组件8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804为处理器8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805用于该电子设备8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4G、NB-IOT、eMTC、或其他5G等等,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8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等等。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区块链跨链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区块链跨链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8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800的处理器8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区块链跨链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能够由可编程的装置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具有当由该可编程的装置执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的区块链跨链方法的代码部分。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例如,上述第一跨链服务节点所执行的部分步骤也可以由智能合约进行控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3)
1.一种区块链跨链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跨链服务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包括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私钥签名信息,所述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注册公钥;
通过所述注册公钥对所述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起注册流程,所述注册流程用于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所述数字身份包括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跨链服务地址;
在注册成功之后,将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添加至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设置信息接收列表;
所述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包括:
若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位于所述信息接收列表中,则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还包括:
查询所述可信区块链网络列表,确定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可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包括:
接收公证端转发的来自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还包括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以及所述公证端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之前,还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
通过所述公证端的注册公钥对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确定所述公证端的私钥签名信息验证通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保存至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得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在预设时长内再次接收到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时,从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中获取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
基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信息对所述跨链请求中的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向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在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生成目标跨链交易,确定所述目标跨链交易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获取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从所述目标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的多个公证端中确定目标公证端,以及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
向所述目标公证端的数字身份信息中的跨链服务接口发送对应于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目标跨链请求,以使得所述目标公证端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其中,所述目标跨链请求包括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目标公证端的区块头获取请求,向所述目标公证端发送所述第一区块链网络的区块链的区块头信息;
其中,所述区块头信息用于所述目标公证端对所述目标跨链交易进行可信验证,所述目标公证端在所述目标跨链交易的可信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跨链请求转发至所述接收方区块链网络。
11.一种区块链跨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区块链网络中的第一跨链服务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区块链网络的跨链请求,所述跨链请求包括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的访问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在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中注册得到的数字身份信息;
第一验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访问地址访问所述第一数字身份区块链网络,并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验证;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执行与所述跨链请求相对应的跨链操作。
12.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05462.8A CN114036478A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05462.8A CN114036478A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36478A true CN114036478A (zh) | 2022-02-11 |
Family
ID=80138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05462.8A Pending CN114036478A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36478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77137A (zh) * | 2022-03-30 | 2022-06-28 |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 区块链跨链方法、系统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CN115361202A (zh) * | 2022-08-17 | 2022-11-18 |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6866009A (zh) * | 2023-06-15 | 2023-10-10 | 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基于认证网络的跨链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 |
-
2021
- 2021-11-24 CN CN202111405462.8A patent/CN11403647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77137A (zh) * | 2022-03-30 | 2022-06-28 |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 区块链跨链方法、系统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CN115361202A (zh) * | 2022-08-17 | 2022-11-18 |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6866009A (zh) * | 2023-06-15 | 2023-10-10 | 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基于认证网络的跨链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 |
CN116866009B (zh) * | 2023-06-15 | 2024-03-26 | 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基于认证网络的跨链身份验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27314B (zh) | 业务数据的访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系统 | |
CN114036478A (zh) | 区块链跨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1556025A (zh) | 基于加密、解密操作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 |
CN108833101A (zh) | 物联网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物联网设备及认证平台 | |
US20080130879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secure 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key registration process on mobile environment | |
CN110569638B (zh) | 一种api认证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 |
US20080170697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using PKCS registration on mobile environment | |
US10652746B2 (en) | Secure device access token | |
US11889307B2 (en) | End-to-end security for roaming 5G-NR communications | |
CN114143062B (zh) | 基于区块链的雾计算环境的安全认证系统、方法、终端及介质 | |
CN111181945B (zh) | 数字身份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2512048B (zh) | 移动网络接入系统、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09996229B (zh) | 基于dht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WO2022155803A1 (zh) | 数据加密的方法、数据传输的方法、相关装置以及设备 | |
CN113422679A (zh) | 密钥生成方法、装置和系统、加密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473655B (zh) | 接入网络的终端认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2632573A (zh) | 智能合约执行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KR101952329B1 (ko) | 블록체인 기반 암호화폐의 트랜잭션에 이용되는 주소 정보 생성 방법, 전자 장치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 |
CN112311769A (zh) | 安全认证的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 |
CN110620776B (zh) | 一种数据转移信息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7478302B (zh) | 基于区块链隐私节点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 | |
CN116561820B (zh) | 可信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3114610A (zh) | 一种取流方法、装置及设备 | |
US20220174490A1 (en) | System, method, storage medium and equipment for mobile network access | |
EA032424B1 (ru) |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присутствия sim-карты и клиента протокола sip в одном и том же мобильном устройств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