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4445B - 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34445B
CN114034445B CN202111450894.0A CN202111450894A CN114034445B CN 114034445 B CN114034445 B CN 114034445B CN 202111450894 A CN202111450894 A CN 202111450894A CN 114034445 B CN114034445 B CN 1140344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lium
gas
sampling point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08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34445A (zh
Inventor
安世岗
吕英华
乔金林
肖剑儒
赵美成
陈剑锋
叶庆树
李鹏
齐金龙
周春山
唐一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dong Coal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Guoneng Shendong Co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dong Coal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Guoneng Shendong Co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dong Coal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Guoneng Shendong Co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dong Coal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5089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344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34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4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34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44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2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special tracer materials, e.g. dye, fluorescent material, radioa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FMEASURING VOLUME, VOLUME FLOW, MASS FLOW OR LIQUID LEVEL; METERING BY VOLUME
    • G01F2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volume of fluids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用以确定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是否存在漏风通道。所述方法包括: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之后,根据预设时间间隔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一取样点的空气样本;测定各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氦气;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氦气时,确定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存在漏风通道。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能够通过测定本煤层工作面取样点是否存在氦气来判断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是否存在漏风通道,从而实现了对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漏风通道的检测。

Description

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漏风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矿井漏风是指进入井下的风流未经作业地点,而通过采空区、地表塌陷以及不严密的通风构筑物的裂隙直接渗入回风道或直接排出地表的风流。其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巷道漏风、地表漏风、采面漏风等。矿井漏风可使作业面有效风量降低,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风流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增加无益的电能消耗。因此准确测定井下漏风,确定工作面是否漏风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煤矿广泛使用六氟化硫(SF6)作为示踪气体,利用风流和漏风做载气,在压能高的位置释放一定量的标志气体,在其可能出现的位置采样,通过气体分析,确定示踪气体的流动轨迹和浓度,由此可确定漏风通道以及漏风量。但SF6气体密度约为空气5倍,达6.1kg/m3。导致SF6气体在释放后无法主动向上移动,故单纯使用SF6测试漏风往往容易忽视本煤层与下邻近层之间存在的漏风通道。然而在煤矿井下开采过程中,近距离上下邻近层是常见的空间关系。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以确定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是否存在漏风通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用以确定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是否存在漏风通道。
本申请提供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包括:
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之后,根据预设时间间隔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一取样点的空气样本;
测定各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氦气;
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氦气时,确定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存在漏风通道。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煤矿的下邻近层预设位置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在本煤层工作面采集空气样本;由于氦气比空气轻,容易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通过测定本煤层工作面取样点是否存在氦气来判断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是否存在漏风通道,从而实现了对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漏风通道的检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预设时间采集本煤层工作面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
判断所述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
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氡气时,确定氡气浓度最高的空气样本所对应的第二采样点位置为所述漏风通道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氡气是缓慢移动的,而且可以在土壤和岩石中积累,因此靠近漏风通道的第二取样点处的氡气浓度大于其他第二取样点处的氡气浓度,即可以通过缓慢移动的氡气作为示踪气体,利用氡气缓慢移动的特性,即可通过氡气浓度确定漏风通道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在工作面进风顺槽内、工作面下隅角、工作面上隅角和工作面回风顺槽内布置第一取样点;
所述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根据预设间隔在工作面均匀布置第二取样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放置标气释放装置,以使所述标气释放装置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
根据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包括:
将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代入以下公式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
Q=q/c*10-6
其中,Q为巷道风量;q为氦气释放速率;c为气样中氦气浓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计算上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
确定所述上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为下邻近层通过采空区向工作面漏风的漏风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漏风通道检测系统,用于执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提供的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包括:
标气释放装置,放置于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用于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
氦气检测装置,布置于工作面第一取样点处,用于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一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以及测定各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氦气,其中,所述第一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在工作面进风顺槽内、工作面下隅角、工作面上隅角和工作面回风顺槽内布置第一取样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漏风通道检测系统还包括:
氡气检测装置,放置于工作面第二取样点处,用于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以及测定各第二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其中,所述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根据预设间隔在工作面均匀布置第二取样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氦气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取样装置、通气管、流量监测装置、浓度检测装置、气样回收装置以及浓度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取样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外部,通过通气管与所述流量监测装置相连,所述流量监测装置通过通气管与浓度检测装置相连接,所述浓度检测装置通过通气管与气样回收装置相连;
所述浓度显示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外表面,与所述浓度监测装置电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浓度监测装置所监测到的氦气浓度。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漏风通道测定的释放点和取样点布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漏风测定的释放点和取样点布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取样点的布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漏风通道检测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氡气监测装置布置于本煤层的煤层地板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氦气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被实施为以下步骤S11-S13:
在步骤S11中,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之后,根据预设时间间隔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一取样点的空气样本;
在步骤S12中,测定各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氦气;
在步骤S13中,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氦气时,确定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存在漏风通道。
目前的测漏风技术在测定下邻近层漏风情况时有着无法忽视的缺点,即考虑到SF6的分子量比空气大,向上扩散不充分,会导致在本煤层工作面采集的气体中测得的SF6浓度偏小甚至为零,使得工作人员对下邻近层这条漏风通道的漏风情况掌握不准确。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本申请中,可以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放置标气释放装置,以使所述标气释放装置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之后,根据预设时间间隔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一取样点的空气样本;测定各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氦气;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氦气时,确定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存在漏风通道。
举例而言,图3为本申请漏风通道测定的释放点和取样点布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可以在下邻近层靠近本煤层采空区一侧的巷道中放置检测标气发生装置,即在图3所示的释放点处放置检测标气发生装置,该检测标气发生装置可以使得氦气与氡气按10:1的比例连续稳定释放,并通过此装置释放速度均匀、流量稳定的混合标气;然后用便携式检测装置测定气样,在气样中检测到了氦气,就说明在下邻近层与本煤层采空区之间存在漏风通道。其中,第一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在工作面进风顺槽内、工作面下隅角、工作面上隅角和工作面回风顺槽内布置第一取样点;图4为本申请漏风测定的释放点和第一取样点布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可以在工作面的进风顺槽距离工作面150-250m处放置标气连续稳定释放装置作为释放点,在进风顺槽距离工作面75-125m处(取样点1)、工作面下隅角(取样点2)、工作面上隅角(取样点3)、回风顺槽距离工作面75-125m处(取样点4)布置取样点。
其次,氡气作为矿井中常见的伴生气体,容易沿地层向上迁移,其浓度的富集可以作为判断漏风通道精确位置的科学判据。由于氡气是缓慢移动的,而且可以在土壤和岩石中积累,因此,在通过漏风通道进入本煤层之后,其扩散速度是缓慢的,因此,靠近漏风通道的第二取样点处的氡气浓度大于其他第二取样点处的氡气浓度,因此,本申请通过缓慢移动的氡气作为示踪气体,可以利用氡气缓慢移动的特性,即可通过测定哪里的氡气浓度大来确定哪里是漏风通道。因此,在本申请中,还可以根据预设时间采集本煤层工作面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判断所述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氡气时,确定氡气浓度最高的空气样本所对应的第二采样点位置为所述漏风通道的位置。其中,图5为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如图5所示,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根据预设间隔在工作面均匀布置第二取样点。具体的,可以间隔5-10米依次均匀布置测点。在释放点按照一定速率、连续稳定释放混合标气(氦气和氡气)40-60min,流量范围为80-200ml/min。释放后间隔24小时依次在取样点1、2、3、4……n位置的巷道地板布置采样杯并编号,连续通过氡气监测装置测定各第二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其中,图为氡气监测装置布置于本煤层的煤层地板的示意图,通过图可知,氡气监测装置包括测点探头,由于氡气可以在土壤和岩石中积累,因此,测点探头是插入煤层地板中采集煤层地板的空气样本,以判断煤层地板中是否有氡气积累。其次,从测点探头所采集的空气样本经过滤装置传输至Rn(氡气)检测模块,该Rn监测模块判断所采集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当存在氡气时,判断哪个第二取样点的氡气浓度最高,哪个第二取样点的氡气浓度最高,该第二采样点的位置即为漏风通道的位置。不难理解的是,由于本申请中的第二取样点是间隔5-10米均匀布置的,因此,第二采样点所在的位置不一定与漏风通道的位置完全重合,但是,如果存在漏风通道,其位置必然位于两个第二取样点之间,且与最近的取样点的距离小于第二取样点布置间隔的二分之一,因此,可近似认为氡气浓度最高的空气样本所对应的第二采样点位置就是所述漏风通道的位置。
上述方案介绍了如何根据混合标气中的氦气确定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是否存在漏风通道。以及在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存在漏风通道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混合标气中的氡气确定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漏风通道的具体位置。而具体的漏风量大小则是判断漏风通道大小以及后续如何对漏风通道进行治理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需要计算漏风量大小,本申请中,可以获取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根据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在计算出各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之后,计算上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确定所述上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为下邻近层通过采空区向工作面漏风的漏风量。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包括:
将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代入以下公式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
Q=q/c*10-6
其中,Q为巷道风量;q为氦气释放速率;c为气样中氦气浓度。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煤矿的下邻近层预设位置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在本煤层工作面采集空气样本,由于氦气比空气轻,容易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通过测定本煤层工作面取样点是否存在氦气来判断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是否存在漏风通道,从而实现了对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漏风通道的检测。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方法还可被实施为以下步骤S21-S23:
在步骤S21中,根据预设时间采集本煤层工作面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
在步骤S22中,判断所述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
在步骤S23中,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氡气时,确定氡气浓度最高的空气样本所对应的第二采样点位置为所述漏风通道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根据预设时间采集本煤层工作面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判断所述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氡气时,确定氡气浓度最高的空气样本所对应的第二采样点位置为所述漏风通道的位置。其中,图5为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如图5所示,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根据预设间隔在工作面均匀布置第二取样点。具体的,可以间隔5-10米依次均匀布置测点。在释放点按照一定速率、连续稳定释放混合标气(氦气和氡气)40-60min,流量范围为80-200ml/min。释放后间隔24小时依次在取样点1、2、3、4……n位置的巷道地板布置采样杯并编号,连续通过氡气监测装置测定各第二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图7为氡气监测装置布置于本煤层的煤层地板的示意图,通过图7可知,氡气监测装置包括测点探头,由于氡气可以在土壤和岩石中积累,因此,测点探头是插入煤层地板中采集煤层地板的空气样本,以判断煤层地板中是否有氡气积累。其次,从测点探头所采集的空气样本经过滤装置传输至Rn(氡气)检测模块,该Rn监测模块判断所采集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当存在氡气时,判断哪个第二取样点的氡气浓度最高,哪个第二取样点的氡气浓度最高,该第二采样点的位置即为漏风通道的位置。不难理解的是,由于本申请中的第二取样点是间隔5-10米均匀布置的,因此,第二采样点所在的位置不一定与漏风通道的位置完全重合,但是,如果存在漏风通道,其位置必然位于两个第二取样点之间,且与最近的取样点的距离小于第二取样点布置间隔的二分之一,因此,可近似认为氡气浓度最高的空气样本所对应的第二采样点位置就是所述漏风通道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氡气是缓慢移动的,而且可以在土壤和岩石中积累,因此靠近漏风通道的第二取样点处的氡气浓度大于其他第二取样点处的氡气浓度,即可以通过缓慢移动的氡气作为示踪气体,利用氡气缓慢移动的特性,即可通过氡气浓度确定漏风通道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在工作面进风顺槽内、工作面下隅角、工作面上隅角和工作面回风顺槽内布置第一取样点;
所述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根据预设间隔在工作面均匀布置第二取样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被实施为以下步骤:
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放置标气释放装置,以使所述标气释放装置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放置标气释放装置,使得标气释放装置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例如,该标气释放装置可以按照一定速率连续稳定释放混合标气40-60分钟,其流量范围为80-200ml/min。在释放后,间隔10-15min之后,可以执行上述步骤S11-S13,即在如图4所述的第一取样点位置的巷道左、中、右采集气样并编号,用氦气检测装置读取气样中氦气的浓度,当氦气浓度大于0时,确定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存在氦气;当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存在氦气时,确定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存在漏风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被实施为以下步骤A1-A2:
在步骤A1中,获取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
在步骤A2中,根据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A2可被实施为以下步骤:
将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代入以下公式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
Q=q/c*10-6
其中,Q为巷道风量;q为氦气释放速率;c为气样中氦气浓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被实施为以下步骤B1-B2:
在步骤B1中,计算上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
在步骤B2中,确定所述上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为下邻近层通过采空区向工作面漏风的漏风量。
具体的漏风量大小则是判断漏风通道大小以及后续如何对漏风通道进行治理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需要计算漏风量大小,本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根据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在计算出各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之后,计算上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确定所述上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为下邻近层通过采空区向工作面漏风的漏风量。
如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漏风通道检测系统,用于执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提供的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包括:
标气释放装置10,放置于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用于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
氦气检测装置30,布置于工作面第一取样点处,用于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一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以及测定各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氦气,其中,所述第一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在工作面进风顺槽内、工作面下隅角、工作面上隅角和工作面回风顺槽内布置第一取样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漏风通道检测系统还包括:
氡气检测装置50,放置于工作面第二取样点处,用于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以及测定各第二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其中,所述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根据预设间隔在工作面均匀布置第二取样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氦气检测装置30,包括:壳体301、取样装置302、通气管303、流量监测装置304、浓度检测装置305、气样回收装置306以及浓度显示装置307;
其中,所述取样装置302位于所述壳体301外部,通过通气管303与所述流量监测装置304相连,所述流量监测装置304通过通气管303与浓度检测装置305相连接,所述浓度检测装置305通过通气管303与气样回收装置306相连;
所述浓度显示装置307位于所述壳体301外表面,与所述浓度监测装置305电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浓度监测装置305所监测到的氦气浓度。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之后,根据预设时间间隔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一取样点的空气样本;
测定各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氦气;
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氦气时,确定煤矿下邻近层与本煤层之间存在漏风通道;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预设时间采集本煤层工作面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
判断所述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
当所述空气样本中存在氡气时,确定氡气浓度最高的空气样本所对应的第二采样点位置为所述漏风通道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在工作面进风顺槽内、工作面下隅角、工作面上隅角和工作面回风顺槽内布置第一取样点;
所述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根据预设间隔在工作面均匀布置第二取样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放置标气释放装置,以使所述标气释放装置在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
根据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包括:
将所述空气样本中的氦气浓度以及氦气释放速率代入以下公式计算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
Q=q/c*10-6
其中,Q为巷道风量;q为氦气释放速率;c为气样中氦气浓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计算上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
确定所述上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和下隅角处第一取样点对应的巷道风量的差值为下邻近层通过采空区向工作面漏风的漏风量。
7.一种漏风通道检测系统,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标气释放装置,放置于煤矿下邻近层的预设位置,用于按照预设比例释放氦气与氡气的混合标气;
氦气检测装置,布置于工作面第一取样点处,用于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一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以及测定各第一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氦气,其中,所述第一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在工作面进风顺槽内、工作面下隅角、工作面上隅角和工作面回风顺槽内布置第一取样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漏风通道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漏风通道检测系统还包括:
氡气检测装置,放置于工作面第二取样点处,用于采集本煤层工作面各第二取样点的空气样本,以及测定各第二取样点所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是否存在氡气,其中,所述第二取样点的布置方式为:根据预设间隔在工作面均匀布置第二取样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漏风通道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氦气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取样装置、通气管、流量监测装置、浓度检测装置、气样回收装置以及浓度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取样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外部,通过通气管与所述流量监测装置相连,所述流量监测装置通过通气管与浓度检测装置相连接,所述浓度检测装置通过通气管与气样回收装置相连;
所述浓度显示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外表面,与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电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监测到的氦气浓度。
CN202111450894.0A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40344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0894.0A CN114034445B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0894.0A CN114034445B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4445A CN114034445A (zh) 2022-02-11
CN114034445B true CN114034445B (zh) 2023-10-17

Family

ID=80139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0894.0A Active CN114034445B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34445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0451A (zh) * 2009-03-25 2009-09-0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模拟煤自燃的测氡试验台
AU2010101031A4 (en) * 2009-09-18 2010-11-25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For And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High-temperature treatment of hydrous minerals
GB201115601D0 (en) * 2011-02-07 2011-10-26 Scudder Erik Transport of granular materials
CN102777201A (zh) * 2012-07-26 2012-11-14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正压通风系统的火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通风方法
CN102996179A (zh) * 2012-11-26 2013-03-27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煤层顶板漏风检测方法
CN109162751A (zh) * 2018-09-07 2019-01-08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近距离煤层群火灾治理方法
CN109653796A (zh) * 2018-12-18 2019-04-1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综放工作面端头气囊式快速堵漏风装置
CN209637767U (zh) * 2018-12-29 2019-11-15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通巷道及矿井工作面
CN113567061A (zh) * 2021-07-23 2021-10-29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近距离煤层开采采空区群漏风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0451A (zh) * 2009-03-25 2009-09-0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模拟煤自燃的测氡试验台
AU2010101031A4 (en) * 2009-09-18 2010-11-25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For And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High-temperature treatment of hydrous minerals
GB201115601D0 (en) * 2011-02-07 2011-10-26 Scudder Erik Transport of granular materials
CN102777201A (zh) * 2012-07-26 2012-11-14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正压通风系统的火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通风方法
CN102996179A (zh) * 2012-11-26 2013-03-27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煤层顶板漏风检测方法
CN109162751A (zh) * 2018-09-07 2019-01-08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近距离煤层群火灾治理方法
CN109653796A (zh) * 2018-12-18 2019-04-1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综放工作面端头气囊式快速堵漏风装置
CN209637767U (zh) * 2018-12-29 2019-11-15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通巷道及矿井工作面
CN113567061A (zh) * 2021-07-23 2021-10-29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近距离煤层开采采空区群漏风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三维采空区漏风模拟相似材料模型系统设计";文虎 等;《矿业安全与环保》;第第41卷卷(第第3期期);第31-3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4445A (zh) 202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4746B1 (en) Method of detecting leakage from geologic formations used to sequester CO2
CN102996179B (zh) 一种煤层顶板漏风检测方法
Myers et al. Tracers–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in CO2 geosequestration
Guo et a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study of strata behaviour and gas flow 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CN101743377A (zh) 临界解吸压力的现场确定
CN107289997A (zh) 一种岩溶裂隙水探测系统及方法
CN104729560A (zh) 煤矿回采工作面沿程漏风分布的测定方法
KR100607458B1 (ko) 현장 추적자 시험장치
CN111220776A (zh) Tbm搭载式放射性氡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系统及方法
CN111219184B (zh)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注氮气井进行注入剖面测井的方法
CN112880941A (zh) 一种井下采空区快速漏风检测方法
CN114034445B (zh) 一种漏风通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ES2747935T3 (es) Instalación para el seguimiento de sitios de almacenamiento geológico de gases
Wells et al. Atmospheric and soil-gas monitoring for surface leakage at the San Juan Basin CO2 pilot test site at Pump Canyon New Mexico, using perfluorocarbon tracers, CO2 soil-gas flux and soil-gas hydrocarbons
CA2786546A1 (en) Estimation of reservoir permeability
CN111236927B (zh) 运用同位素示踪岩体导水通道的超前动态预报方法
Schatzel et al. Field study of longwall coal mine ventilation and bleeder performance
CN115326467A (zh) 一种基于氡同位素的土壤非水相污染性液体定位识别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3591980B (zh) 监控煤炭地下气化通道贯通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1981650B1 (ko) 지하수관정의 라돈 실시간 모니터링 장치
Strandli et al. Diagnostics for reservoir structure and CO2 plume migration from multilevel pressure measurements
CN104373121A (zh) 一种井下射线式含水监测仪
Dunnivant et al. Verifying the Integrity of Annular and Back‐Filled Seals for Vadose‐Zone Monitoring Wells
CN204253032U (zh) 一种井下射线式含水监测仪
CN108387948A (zh) 煤层底板水危险源区域定位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