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22035A - 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22035A
CN114022035A CN202111415181.0A CN202111415181A CN114022035A CN 114022035 A CN114022035 A CN 114022035A CN 202111415181 A CN202111415181 A CN 202111415181A CN 114022035 A CN114022035 A CN 114022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emission
building
evaluation
model
act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151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贇
刘念
邓资银
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minus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rminus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minus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rminus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151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220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22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20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用于解决现有城市建筑碳排放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不统一,无法适用于不同碳排放量建筑物的问题。该方法包括:构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采集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计算不同类型建筑物的评定值;建立评价集;将采集到的实际碳排放数据、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代入对应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得到模型评价值;将模型评价值与评价集进行匹配;若模型评价值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不对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若模型评价值不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对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因素。
现有技术中,当前的碳排放评价体系主要用于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建筑领域由于单体减排量较小,因此缺少一套科学的城市建筑碳排放评估体系和方法。市面上虽然存在少量针对建筑领域的碳排放评价体系,但是由于量化评价标准不一、尺度不一,所指定的标准也是不相同的,难以有统一的衡量指标去适用于不同碳排放量的建筑物,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该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01:基于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预设碳排放数据构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碳排放评价模型的输入为碳排放数据,所述碳排放评价模型的输出为模型评价值;
步骤S102:采集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
步骤S103:基于采集到的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
步骤S104:基于采集到的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的评定值;将评定值与设定的评定阈值进行比较,建立评价集;
步骤S105:将采集到的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代入对应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得到模型评价值;
步骤S106:将模型评价值与评价集进行匹配;若模型评价值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若模型评价值不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
步骤S107:若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则不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若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则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建筑物的碳排放数据包括:建筑类型、建筑体积、绿化面积、碳排放量、碳减排量、日均碳排放量和日均碳减排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包括:建筑类型、实际建筑体积、实际绿化面积、实际碳排放量、实际碳减排量、实际日均碳排放量和实际日均碳减排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预设碳排放数据包括:建筑物的建筑类型、预设建筑体积、预设绿化面积、预设日均碳排放量、预设日均碳减排量、预设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预设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步骤S101的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W1:将预设碳排放数据加标建筑物的建筑类型标记录入目标,并将录入目标标记为i,i=1、2、……、x,x为正整数;
步骤W2:获取录入目标的预设建筑体积YTJi、预设绿化面积YLHi、预设日均碳排放量YRJPi、预设日均碳减排量YRJZi、预设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YJPFi和预设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YJZHi;
步骤W3:通过公式C1i=(YTJi/YLHi)×a1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一构建参数C1i;
通过公式C2i=[YTJi/(YRJPi-YRJZi)]×a2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二构建参数C2i;
通过公式C3i=[YLHi/(YJPFi-YJZHi)]×a3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三构建参数C3i;式中,a1、a2和a3均为比例系数固定数值,且a1、a2和a3的取值均大于零;
步骤W4:将三组构建参数组合生成输入参数,输入参数为[(C11,C21,C31),(C12,C22,C32),……,(C1x,C2x,C3x)];并设置预设模型评价值MPJi作为输出参数;
步骤W5:构建模型的基本结构得到设备虚拟模型,将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分别输入设备虚拟模型进行训练,一旦设备虚拟模型的训练精度和训练次数均满足预设训练精度和预设训练次数,则判定设备虚拟模型训练完成,将训练完成的设备虚拟模型认证为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并在碳排放评价模型上加标对应的建筑类型。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步骤S103的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建筑物标记为u,u=1、2、……、z,z为正整数;并获取建筑对应的建筑类型;获取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和碳减排量,将建筑物的碳排放量标记为PFu,将建筑物的碳减排量标记为ZHu;
步骤二:设定监测时间段,监测时间段内设定若干个时间点Ti,i=1、2、……、x,x为正整数,i代表时间点的编号;
步骤三:利用公式
Figure BDA0003375576710000031
计算得到建筑物在时间点T1与时间T2之间的碳排放量变化值PFuT2,以此类推,得到建筑物在时间点Tx-1与时间点Tx之间的碳排放量变化值
Figure BDA0003375576710000032
其中,时间点T1至时间点T2的时间段记为T2,以此类推,时间点Tx-1至时间点Tx的时间段记为Tx
步骤四:统计时间段的数量,每个时间段的碳排放量变化值相加求和后除以时间段数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JPFu;
步骤五:同理,按照步骤三和步骤四计算得到建筑物的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JZHu。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步骤S104的具体过程如下:步骤SS1:获取建筑物的实际建筑体积STJu、实际绿化面积SLHu、实际日均碳排放量SRJPu和实际日均碳减排量SRJZu;
步骤SS2:通过公式
Figure BDA0003375576710000033
计算得到建筑物的评定值PDu;式中,a1、a2、a3和a4均为比例系数固定数值,且a1、a2、a3和a4的取值均大于零;
步骤SS3:若PDu<X1,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一评价集;
若X1≤PDu<X2,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二评价集;
若X2≤PDu,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三评价集;
其中,X1和X2均为评定阈值,且X1<X2;
最终得到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所处的评价集。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步骤S107中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的措施包括:调整建筑物的人口数、调整建筑物的绿植面积、调整建筑物的日均碳排放量和调整建筑物的日均碳减排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系统,该评估系统包括:服务器、建筑评定模块、排放监测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模型构建模块、排放调整模块和评价匹配模块;
其中,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并将实际碳排放数据发送至服务器;
服务器内存储有建筑物的预设碳排放数据,服务器将预设碳排放数据发送至模型构建模块;
模型构建模块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预设碳排放数据后,构建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并在碳排放评价模型上加标对应的建筑类型;所述模型构建模块将加标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加标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进行存储;
排放监测模块用于对建筑物碳排放进行智能检测,监测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JPFu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JZHu;
排放监测模块将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依据建筑物的建筑类型将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以及排放监测模块得到的实际建筑体积、实际绿化面积、实际日均碳排放量、实际日均碳减排量代入对应的碳排放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模型评价值MPJu;
建筑评定模块用于对建筑物进行评定,评定得到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所处的评价集;建筑评定模块将评价集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评价集发送至评价匹配模块;
评价匹配模块用于对模型评价值与评价集进行匹配,若模型评价值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若模型评价值不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评价匹配模块将碳排放正常信号或碳排放调整信号发送至服务器;若为碳排放调整信号,服务器将碳排放调整信号反馈至排放调整模块;
排放调整模块用于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依据建筑类型从而构建不同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为每种建筑类型建立对应的量化评价标准,在实际考察中,再通过排放监测模块对建筑物碳排放进行智能检测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提升城市建筑碳排放数据监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2、本发明通过建筑评定模块对建筑物进行评定得到建筑物的评定值,评定值比对评定阈值得到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所处的评价集,大大提升了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本发明统一了城市建筑碳排放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适用于不同碳排放量建筑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评估方法的步骤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评估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01:基于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预设碳排放数据构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碳排放评价模型的输入为碳排放数据,所述碳排放评价模型的输出为模型评价值;
步骤S102:采集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
步骤S103:基于采集到的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
步骤S104:基于采集到的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的评定值;将评定值与设定的评定阈值进行比较,建立评价集;
步骤S105:将采集到的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代入对应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得到模型评价值;
步骤S106:将模型评价值与评价集进行匹配;若模型评价值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若模型评价值不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
步骤S107:若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则不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若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则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
实施例二、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系统
如图2所示,该评估系统包括:服务器、建筑评定模块、排放监测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模型构建模块、排放调整模块和评价匹配模块;
其中,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并将实际碳排放数据发送至服务器;
服务器内存储有建筑物的预设碳排放数据,服务器将预设碳排放数据发送至模型构建模块;
模型构建模块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预设碳排放数据后,构建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并在碳排放评价模型上加标对应的建筑类型;所述模型构建模块将加标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加标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进行存储;
排放监测模块用于对建筑物碳排放进行智能检测,监测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JPFu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JZHu;
排放监测模块将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依据建筑物的建筑类型将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以及排放监测模块得到的实际建筑体积、实际绿化面积、实际日均碳排放量、实际日均碳减排量代入对应的碳排放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模型评价值MPJu;
建筑评定模块用于对建筑物进行评定,评定得到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所处的评价集;建筑评定模块将评价集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评价集发送至评价匹配模块;
评价匹配模块用于对模型评价值与评价集进行匹配,若模型评价值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若模型评价值不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评价匹配模块将碳排放正常信号或碳排放调整信号发送至服务器;若为碳排放调整信号,服务器将碳排放调整信号反馈至排放调整模块;
排放调整模块用于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
实施例三、排放监测模块的监测过程
监测过程是通过排放监测模块来完成的,其过程具体如下:
步骤一:将建筑物标记为u,u=1、2、……、z,z为正整数;并获取建筑对应的建筑类型;
获取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量和碳减排量,将建筑物的碳排放量标记为PFu,将建筑物的碳减排量标记为ZHu;
步骤二:随机设定监测时间段,监测时间段内设定若干个时间点Ti,i=1、2、……、x,x为正整数,i代表时间点的编号;
步骤三:利用公式
Figure BDA0003375576710000071
计算得到建筑物在时间点T1与时间T2之间的碳排放量变化值PFuT2,以此类推,得到建筑物在时间点Tx-1与时间点Tx之间的碳排放量变化值
Figure BDA0003375576710000072
其中,时间点T1至时间点T2的时间段记为T2,以此类推,时间点Tx-1至时间点Tx的时间段记为Tx
步骤四:统计时间段的数量,每个时间段的碳排放量变化值相加求和后除以时间段数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JPFu;
步骤五:同理,按照步骤三和步骤四计算得到建筑物的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JZHu。
实施例四、构建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
在构建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之前,需要先预设碳排放数据。
该预设碳排放数据包括:建筑物的建筑类型、预设建筑体积、预设绿化面积、预设日均碳排放量、预设日均碳减排量、预设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预设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
然后,构建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其过程具体如下:
步骤W1:将预设碳排放数据加标建筑物的建筑类型标记录入目标,并将录入目标标记为i,i=1、2、……、x,x为正整数;
步骤W2:获取录入目标的预设建筑体积YTJi、预设绿化面积YLHi、预设日均碳排放量YRJPi、预设日均碳减排量YRJZi、预设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YJPFi和预设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YJZHi;
步骤W3:通过公式C1i=(YTJi/YLHi)×a1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一构建参数C1i;
通过公式C2i=[YTJi/(YRJPi-YRJZi)]×a2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二构建参数C2i;
通过公式C3i=[YLHi/(YJPFi-YJZHi)]×a3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三构建参数C3i;式中,a1、a2和a3均为比例系数固定数值,且a1、a2和a3的取值均大于零;
步骤W4:将三组构建参数组合生成输入参数,输入参数为[(C11,C21,C31),(C12,C22,C32),……,(C1x,C2x,C3x)];并设置预设模型评价值MPJi作为输出参数;
步骤W5:构建模型的基本结构得到设备虚拟模型,将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分别输入设备虚拟模型进行训练,一旦设备虚拟模型的训练精度和训练次数均满足预设训练精度和预设训练次数,则判定设备虚拟模型训练完成,将训练完成的设备虚拟模型认证为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并在所述碳排放评价模型上加标对应的建筑类型。
需要具体说明的是,碳排放评价模型为现有的公开技术,在基于系统聚类与BP神经网络的世界碳排放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融合系统聚类与BP神经网络的世界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等公开文献中已有提及。
实施例五、构建建筑评定方法
建筑物的碳排放数据包括:建筑类型、建筑体积、绿化面积、碳排放量、碳减排量、日均碳排放量和日均碳减排量。
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包括:建筑类型、实际建筑体积、实际绿化面积、实际碳排放量、实际碳减排量、实际日均碳排放量和实际日均碳减排量。
首先,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获取建筑物的实际建筑体积STJu、实际绿化面积SLHu、实际日均碳排放量SRJPu和实际日均碳减排量SRJZu;
然后,通过公式
Figure BDA0003375576710000091
计算得到建筑物的评定值PDu;式中,a1、a2、a3和a4均为比例系数固定数值,且a1、a2、a3和a4的取值均大于零;
最后,
若PDu<X1,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一评价集;
若X1≤PDu<X2,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二评价集;
若X2≤PDu,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三评价集;
其中,X1和X2均为评定阈值,且X1<X2;
得到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所处的评价集。
需要具体说明的是:第一评价集的上限值小于第二评价集的下限值,第二评价集的上限值小于第三评价集的下限值。
实施例六、模型评价值与建筑物的评价集进行匹配
建筑评定模块将建筑物的评价集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建筑物的评价集发送至评价匹配模块,评价匹配模块用于对模型评价值与建筑物的评价集进行匹配,若建筑物的模型评价值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若建筑物的模型评价值不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
评价匹配模块将碳排放正常信号或碳排放调整信号发送至服务器,若为碳排放调整信号,服务器将碳排放调整信号反馈至排放调整模块,排放调整模块用于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调整措施具体为:调整建筑物的人口数、调整建筑物的绿植面积、调整建筑物的日均碳排放量和调整建筑物的日均碳减排量等。
上述公式均是去量纲取其数值计算,公式是由采集大量数据进行软件模拟得到最近真实情况的一个公式,公式中的预设参数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结论:
1、本发明依据建筑类型从而构建不同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为每种建筑类型建立对应的量化评价标准,在实际考察中,再通过排放监测模块对建筑物碳排放进行智能检测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提升城市建筑碳排放数据监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得到的数据代入对应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从而得到模型评价值。
2、本发明通过建筑评定模块对建筑物进行评定得到建筑物的评定值,评定值比对评定阈值得到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所处的评价集,大大提升了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本发明通过评价匹配模块将模型评价值与建筑物的评价集进行匹配,相同建筑类型的建筑物相对应,从而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或碳排放调整信号,当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碳排放调整信号反馈至排放调整模块,排放调整模块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从而统一了城市建筑碳排放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适用于不同碳排放量建筑物。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01:基于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预设碳排放数据构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所述碳排放评价模型的输入为碳排放数据,所述碳排放评价模型的输出为模型评价值;
步骤S102:采集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
步骤S103:基于采集到的所述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
步骤S104:基于采集到的所述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的评定值;将所述评定值与设定的评定阈值进行比较,建立评价集;
步骤S105:将采集到的所述实际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到的所述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代入对应的所述碳排放评价模型,得到模型评价值;
步骤S106:将所述模型评价值与所述评价集进行匹配;若所述模型评价值属于对应的所述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若所述模型评价值不属于对应的所述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
步骤S107:若生成所述碳排放正常信号则不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若生成所述碳排放调整信号则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包括:建筑类型、实际建筑体积、实际绿化面积、实际碳排放量、实际碳减排量、实际日均碳排放量和实际日均碳减排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碳排放数据包括:建筑物的建筑类型、预设建筑体积、预设绿化面积、预设日均碳排放量、预设日均碳减排量、预设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预设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1的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W1:将所述预设碳排放数据加标建筑物的建筑类型标记录入目标,并将录入目标标记为i,i=1、2、……、x,x为正整数;
步骤W2:获取录入目标的预设建筑体积YTJi、预设绿化面积YLHi、预设日均碳排放量YRJPi、预设日均碳减排量YRJZi、预设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YJPFi和预设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YJZHi;
步骤W3:通过公式C1i=(YTJi/YLHi)×a1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一构建参数C1i;
通过公式C2i=[YTJi/(YRJPi-YRJZi)]×a2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二构建参数C2i;
通过公式C3i=[YLHi/(YJPFi-YJZHi)]×a3计算得到录入目标的第三构建参数C3i;式中,a1、a2和a3均为比例系数固定数值,且a1、a2和a3的取值均大于零;
步骤W4:将三组构建参数组合生成输入参数,输入参数为[(C11,C21,C31),(C12,C22,C32),……,(C1x,C2x,C3x)];并设置预设模型评价值MPJi作为输出参数;
步骤W5:构建模型的基本结构得到设备虚拟模型,将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分别输入设备虚拟模型进行训练,一旦设备虚拟模型的训练精度和训练次数均满足预设训练精度和预设训练次数,则判定设备虚拟模型训练完成,将训练完成的设备虚拟模型认证为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并在所述碳排放评价模型上加标对应的建筑类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3的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建筑物标记为u,u=1、2、……、z,z为正整数;并获取建筑对应的建筑类型;获取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和碳减排量,将建筑物的碳排放量标记为PFu,将建筑物的碳减排量标记为ZHu;
步骤二:设定监测时间段,监测时间段内设定若干个时间点Ti,i=1、2、……、x,x为正整数,i代表时间点的编号;
步骤三:利用公式
Figure FDA0003375576700000021
计算得到建筑物在时间点T1与时间T2之间的碳排放量变化值PFuT2,以此类推,得到建筑物在时间点Tx-1与时间点Tx之间的碳排放量变化值
Figure FDA0003375576700000022
其中,时间点T1至时间点T2的时间段记为T2,以此类推,时间点Tx-1至时间点Tx的时间段记为Tx
步骤四:统计时间段的数量,每个时间段的碳排放量变化值相加求和后除以时间段数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JPFu;
步骤五:同理,按照步骤三和步骤四计算得到建筑物的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JZHu。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4的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SS1:获取建筑物的实际建筑体积STJu、实际绿化面积SLHu、实际日均碳排放量SRJPu和实际日均碳减排量SRJZu;
步骤SS2:通过公式
Figure FDA0003375576700000031
计算得到建筑物的评定值PDu;式中,a1、a2、a3和a4均为比例系数固定数值,且a1、a2、a3和a4的取值均大于零;
步骤SS3:若PDu<X1,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一评价集;
若X1≤PDu<X2,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二评价集;
若X2≤PDu,则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处于第三评价集;
其中,X1和X2均为评定阈值,且X1<X2;
最终得到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所处的评价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7中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的措施包括:调整建筑物的人口数、调整建筑物的绿植面积、调整建筑物的日均碳排放量和调整建筑物的日均碳减排量。
8.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估系统包括:服务器、建筑评定模块、排放监测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模型构建模块、排放调整模块和评价匹配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建筑物的实际碳排放数据,并将实际碳排放数据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内存储有建筑物的预设碳排放数据,所述服务器将所述预设碳排放数据发送至所述模型构建模块;
所述模型构建模块接收到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预设碳排放数据后,构建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并在所述碳排放评价模型上加标对应的建筑类型;所述模型构建模块将所述加标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所述加标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进行存储;
所述排放监测模块用于对建筑物碳排放进行智能检测,监测得到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JPFu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JZHu;
所述排放监测模块将所述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和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依据建筑物的建筑类型将碳排放量变化均速率、碳减排量变化均速率以及排放监测模块得到的实际建筑体积、实际绿化面积、实际日均碳排放量、实际日均碳减排量代入对应的碳排放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模型评价值MPJu;
所述建筑评定模块用于对建筑物进行评定,评定得到建筑物的实际评价值所处的评价集;所述建筑评定模块将所述评价集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所述评价集发送至所述评价匹配模块;
所述评价匹配模块用于对所述模型评价值与所述评价集进行匹配,若所述模型评价值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正常信号;若所述模型评价值不属于对应的评价集,则生成碳排放调整信号;所述评价匹配模块将所述碳排放正常信号或碳排放调整信号发送至所述服务器;若为碳排放调整信号,所述服务器将碳排放调整信号反馈至所述排放调整模块,所述排放调整模块用于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
CN202111415181.0A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Pending CN1140220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5181.0A CN114022035A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5181.0A CN114022035A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2035A true CN114022035A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66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15181.0A Pending CN114022035A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2203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89086A (zh) * 2023-01-03 2023-02-03 江苏华邦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碳排放评估系统及方法
CN117196148A (zh) * 2023-09-12 2023-12-08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碳中和进程的评价方法与平台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89086A (zh) * 2023-01-03 2023-02-03 江苏华邦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碳排放评估系统及方法
CN117196148A (zh) * 2023-09-12 2023-12-08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碳中和进程的评价方法与平台
CN117196148B (zh) * 2023-09-12 2024-02-20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碳中和进程的评价方法与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22035A (zh) 一种城市热岛效应内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方法
CN113505499B (zh) 基于bim和大数据分析的水利工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CN107515842B (zh) 一种城市人口密度动态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9978032A (zh) 基于空间金字塔空洞卷积网络的桥梁裂缝检测方法
CN109446696A (zh) 基于cmaq模型的快速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16738552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检测设备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6258420B (zh) 一种产品质量检测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介质
CN109034232B (zh) 城市规划条件核实成果报告的自动化输出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738354A (zh) 预测颗粒物浓度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271373A (zh) 城市群弹性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及系统
CN117469603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学习的多水厂供水系统压力优化控制方法
CN110889207A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体系组合模型可信度智能评估方法
CN110210774A (zh) 滑坡风险评价方法及系统
CN114492984A (zh) 粉尘浓度的时空分布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362036B (zh) 一种高铁设备故障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08108839A (zh) 基于逆向模糊层次分析的电网信息系统设备状态预警方法
CN109472973B (zh) 一种基于声音辨识的实时交通展示方法
CN115987692A (zh) 一种基于流量回溯分析的安全防护系统及方法
CN113408916B (zh) 基于智能ai和移动app的消防设施检测及现场验收评定系统
CN110209260A (zh) 耗电量异常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034159A (zh) 一种海上风电场的功率预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2732773B (zh) 一种继电保护缺陷数据的唯一性校核方法及系统
CN111222672B (zh)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11595433B (zh)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传感器的位置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5996412A (zh) 无线网络评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