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58303A - 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58303A
CN113958303A CN202010707438.9A CN202010707438A CN113958303A CN 113958303 A CN113958303 A CN 113958303A CN 202010707438 A CN202010707438 A CN 202010707438A CN 113958303 A CN113958303 A CN 113958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servoir
flow
water
stream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74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束青林
黄迎松
刘丽杰
邴绍献
刘海成
张以根
王宁
杨晓敏
李响
陈德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70743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583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58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83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30Specific pattern of wells, e.g. optimising the spacing of w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步骤2.不同层析耗水状况及流线差异分析;步骤3.不同层系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步骤4.层系互换可行性分析;步骤5.层析互换调流场方案设计及优化;步骤6.不同类型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模式建立。本发明方法针对性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够有效利用纵向多层系叠置的特点进行层系井网综合调整转变流线、调整流场,对整装油藏实现效益开发、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开发矛盾突出,水油比急剧上升,开发成本大幅增加。矿场动态表明,局部高耗水、驱替不均衡,影响了整体开发效果,效益开发难度加大。理论攻关研究表明,通过转变流线改变驱替压力梯度分布,有效调整流场,可以提高驱替效率和波及程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目前仍存在许多难点,一是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精度有待提高,通过密闭取心井分析,结合先进的测井解释技术,认识到特高含水后期储层非均质程度加剧,但是没有能够反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地质模型;二是特高含水后期经过长期注水冲刷,油藏开发动态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发育高耗水层带,同时,受其影响剩余油分布特征更加复杂,很难对其宏观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三是由于长期注水冲刷,导致流线固定,形成固有通道,充分利用老井在本层系转流线、调流场的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的方法,该方法针对性强,实用性好,能够有效调整多层系油藏流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
步骤2.不同层析耗水状况及流线差异分析;
步骤3.不同层系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步骤4.层系互换变流线可行性分析;
步骤5.层析互换调流场方案设计及优化;
步骤6.不同类型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模式建立。
本发明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步骤1中,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包括地层特征分析、储层特征分析、油藏岩石流体性质分析和储量复算等分析,并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
在步骤2中,结合油藏开发井网,研究不同层系间耗水层带平面分布特征及耗水状况,并分析不同层系间流线的差异性;
优选地,不同层系间流线的差异性包括流线方向差异和流线位置差异。
在步骤3中,在不同层系间耗水差异及流线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层系间剩余油分布特征,包括高耗水层带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不同流线位置的剩余油定量描述。
在步骤4中,可行性分析包括静态参数分析和动态参数分析,建立相应的界限;分析的静态参数包括砂体展布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的动态参数主要包含注采井网形式及完善性、耗水状况、流线差异以及油水井完钻井层。
优选地,建立的界限主要包含砂体展布系数界限,上下层系的叠合程度界限,上下层系注采井网角度差异界限,井的位移界限,层系互换变流线井况界限。
在步骤5中,层析互换调流场设计方案包括两套层系整体互换;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井网不变;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合并变流线。
本发明中的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采用逐步深入的技术流程,在精细储层非均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层系耗水特征及流线差异分析,结合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层系互换可行性,进而建立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模式,形成整套技术方法。该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针对性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够有效利用纵向多层系叠置的特点进行层系井网综合调整转变流线、调整流场,对整装油藏实现效益开发、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特高含水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2为一具体实施例的上层系井网演变过程图;
图3为一具体实施例的下层系井网演变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在步骤101,进行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包括地层特征、储层特征、油藏岩石流体性质、储量复算等,并建立反映特高含水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明确高耗水层带的影响因素。流程进入到步骤102。
在步骤102,在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藏开发井网,研究不同层系间耗水层带平面分布特征及耗水状况,包括耗水层带展布形态、分布位置、相对体积及耗水量大小等,根据上述指标进行分类评价,并分析不同层系间流线的差异性。
该差异性包括流线方向差异及流线位置差异。流线方向差异指上下层系间流线存在一定角度差;流线位置差异指上下层系流线方向相同,即夹角为零度,井网叠合后存在一定的位移。流程进入到步骤103。
在步骤103,在不同层系间耗水差异及流线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层系间剩余油分布特征。层间剩余油受各小层物性及流体差异性控制,主力层发育高耗水层带,非主力层相对富集,但受主力层原始地质储量大、物质基础好影响,剩余油潜力仍存在于主力层。主力层层内剩余油主要受夹层控制,夹层附近剩余油相对富集,不同类型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有差异,厚度大、稳定泥质夹层分隔性强,各段底部高耗水、顶部剩余油富集;厚度小、不稳定物性夹层起局部遮挡作用,夹层顶部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上,受井网控制不同部位剩余油饱和度有差异,油井间及排间等分流献位置剩余油富集,油水井间主流线位置发育高耗水带、剩余油饱和度较低。流程进入到步骤104。
在步骤104,开展上下两套层系开展层系互换变流线的可行性分析,分析的静态参数主要包含砂体展布、储层非均质性,分析的动态参数主要包含注采井网形式及完善性、耗水状况、流线差异以及油水井完钻井层,并建立相应的界限。
所建立的层系互换变流线可行性政策界限中,一是静态参数界限,主要包含砂体展布系数界限、上下层系的叠合程度界限,二是动态参数界限,主要包含上下层系注采井网角度差异界限、井的位移界限、耗水差异状况界限等,三是层系互换变流线井况界限。流程进入到步骤105。
在步骤105,在储层非均质性表征、高耗水层带及剩余油描述基础上,基于层系互换可行性政策界限,开展层系互换变流线调整方案设计,包括方式一:两套层系整体互换;方式二: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井网不变;方式三: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合并变流线。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手段,对上述层系互换变流线调整方案进行开发效果、措施工作量等指标的对比分析,优选出最佳方案作为推荐方案。流程进入到步骤106。
在步骤106中,根据步骤105中不同类型油藏特点及最优的层系互换方案,建立相应的层系互换调流场模式,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依据。
流程结束。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以孤岛西区北Ng3-4单元为例,作详细说明如下:
孤岛西区北位于孤岛披覆背斜构造西翼的北部,构造简单平缓,东高西低,地层倾角1.5-2.0°,油藏埋深1180-1300m,属于构造岩性层状油藏。纵向上分为Ng3、Ng4两个砂层组,Ng3砂层组发育Ng31-Ng35五个小层,Ng35为主力层,Ng4砂层组发育Ng41-Ng44四个小层,Ng44为主力层,共计9个小层,含油面积3.26km2,有效厚度24.2m,地质储量1384×104t。
该单元1973年投入开发,1976年部署反九点井网注水开发,Ng3-4合采。1983年全区实施层系细分:上层系Ng31-41利用原井网,同时实施边井转注和油井排加密;下层系Ng42-44在原井网的三角滞留区部署五点法新井网。从而初步形成了两套开发井网。1987-1990年全区进一步分层系实施加密调整:上层系在1987年进一步加密水井,形成北偏西30°的正对行列井网(井网演变过程如图2所示);下层系在1990年整体加密,形成北偏东10°的正对行列井网(井网演变过程如图3所示)。目前,上层系综合含水97.9%,采出程度50.3%,下层系综合含水98.2%,采出程度53.1%。由于近30年未实施井网整体调整,导致注采流线长期固定,为了转变流线,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实现效益开发,有必要结合上下两套层系流线特点开展层系互换转变注采流线,实现流场调整。
1、开展了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
包括地层特征、储层特征、油藏岩石流体性质、储量复算等,并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明确高耗水层带的影响因素。
2、不同层系耗水状况及流线差异分析
在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藏开发井网,研究不同层系间耗水层带平面分布特征及耗水状况,进而分析不同层系间流线的差异性。
孤岛西区北Ng3-4两套层系由于注采井网长期固定,导致纵向及平面沿主流线方向高耗水严重,油水井正对方向的主流线相对固定,上层系主流线方向整体为北偏西120°,下层系主流线方向整体为北偏西80°,两套层系主流线形成了40°夹角。
3、不同层系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在不同层系间耗水差异及流线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层系间剩余油分布特征,包括高耗水层带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不同流线位置的剩余油定量描述。
孤岛西区北Ng3-4上层系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主力层高耗水层带发育,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在34.9%-37.6%之间,非主力层相对较高,在40.8%-46.8%之间。受层内非均质影响,主力厚层底部剩余油饱和度低,在29.2%-32.3%之间,高耗水层带发育。
4、层系互换可行性分析
开展上下两套层系开展层系互换变流线的可行性分析,分析的静态参数主要包含砂体展布、储层非均质性等,分析的动态参数主要包含注采井网形式及完善性、耗水状况、流线差异以及油水井完钻井层,并建立相应的界限。
所建立的层系互换变流线可行性政策界限中,一是静态参数界限,主要包含砂体展布系数界限、上下层系的叠合程度界限,二是动态参数界限,主要包含上下层系注采井网角度差异界限、井的位移界限等,三是层系互换变流线井况界限。
在孤岛西区北Ng3-4单元中,层系互换可行性主要从静态参数及动态参数展开分析。静态参数包括砂体展布系数较高、上下层系的叠合程度要高,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动态参数包括上下层系注采井网角度差30°以上或者层系互换后油水井有大于50m的位移差;同时,要求互换的两套层系油水井全部钻穿所有目的层系。
5、层系互换变流线调整设计及优化
在储层非均质性表征、高耗水层带及剩余油描述基础上,基于层系互换可行性政策界限,开展层系互换变流线调整方案设计,包括方式一:两套层系整体互换;方式二: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井网不变;方式三: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合并变流线。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手段,对上述层系互换变流线调整方案进行开发效果、措施工作量等指标的对比分析,优选出最佳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在孤岛西区北Ng3-4单元中,针对耗水特点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综合考虑上下层系井网、井况以及主力层与非主力层发育特点,设计三套层系互换方案,一是上下层系油水井同时互换,二是上下层系油井互换、水井不换,三是上下层系水井互换,油井不换。通过与基础方案(原层系井网保持不变)对比工作量及提高采收率效果,优选出方案一作为推荐方案。
6、层系互换变流线模式建立
针对孤岛西区北Ng3-4单元小层数相对较少、纵向两套层系叠合、上下层系间叠合程度较高的油藏类型,以两套层系直接互换模式为主。对于胜坨油田单元小层数多、主力层突出、非主力层叠合程度差等特点,考虑以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不变的模式为主。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
步骤2.不同层析耗水状况及流线差异分析;
步骤3.不同层系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步骤4.层系互换变流线可行性分析;
步骤5.层析互换调流场方案设计及优化;
步骤6.不同类型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模式建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特高含水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包括地层特征分析、储层特征分析、油藏岩石流体性质分析和储量复算分析,并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结合油藏开发井网,研究不同层系间耗水层带平面分布特征及耗水状况,并分析不同层系间流线的差异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层系间流线的差异性包括流线方向差异和流线位置差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在不同层系间耗水差异及流线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层系间剩余油分布特征,包括高耗水层带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不同流线位置的剩余油定量描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可行性分析包括静态参数分析和动态参数分析,建立相应的界限;分析的静态参数包括砂体展布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的动态参数主要包含注采井网形式及完善性、耗水状况、流线差异以及油水井完钻井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的界限主要包含砂体展布系数界限,上下层系的叠合程度界限,上下层系注采井网角度差异界限,井的位移界限,层系互换变流线井况界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其特征在于,层析互换调流场设计方案包括两套层系整体互换;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井网不变;主力层互换、非主力层合并变流线。
CN202010707438.9A 2020-07-21 2020-07-21 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 Pending CN1139583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7438.9A CN113958303A (zh) 2020-07-21 2020-07-21 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7438.9A CN113958303A (zh) 2020-07-21 2020-07-21 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8303A true CN113958303A (zh) 2022-01-21

Family

ID=79460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7438.9A Pending CN113958303A (zh) 2020-07-21 2020-07-21 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58303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6788A (zh) * 2011-03-30 2011-08-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水驱油藏三维流线调控提高采收率方法
CN102839959A (zh) * 2012-09-04 2012-12-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纵向上叠置发育的两层系油藏井网及其部署方法
CN103899285A (zh) * 2012-12-29 2014-07-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砂岩油藏近极限含水期轮替水驱方法
CN105822271A (zh) * 2015-09-09 2016-08-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厚层油藏变流线矢量调整方法
CN105822269A (zh) * 2015-04-09 2016-08-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
CN206513360U (zh) * 2016-12-14 2017-09-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井网结构
CN108301813A (zh) * 2017-12-20 2018-07-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零散砂体发育的多层砂岩油藏开发调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6788A (zh) * 2011-03-30 2011-08-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水驱油藏三维流线调控提高采收率方法
CN102839959A (zh) * 2012-09-04 2012-12-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纵向上叠置发育的两层系油藏井网及其部署方法
CN103899285A (zh) * 2012-12-29 2014-07-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砂岩油藏近极限含水期轮替水驱方法
CN105822269A (zh) * 2015-04-09 2016-08-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
CN105822271A (zh) * 2015-09-09 2016-08-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厚层油藏变流线矢量调整方法
CN206513360U (zh) * 2016-12-14 2017-09-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井网结构
CN108301813A (zh) * 2017-12-20 2018-07-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零散砂体发育的多层砂岩油藏开发调整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姜建伟;刘丽娜;: "特高含水开发后期井网动态组合应用研究", 石油天然气学报, vol. 31, no. 03, pages 267 *
崔传智,张涛,黄迎松,刘海成: "高含水期整装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层井网互换可行性研究", 2019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工程科技Ⅰ辑, pages 1635 *
张秀敏, 王术珍, 王胜刚, 刘存辉, 赵连水: "港东油田一区一断块高含水后期开发的几点做法", 石油勘探与开发, vol. 27, no. 05, pages 84 *
李雪松;: "杏四~六面积北区块一次加密井网层系互换可行性研究",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vol. 1, no. 06, pages 3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o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applicability of CBM drill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 A review
CN108561106B (zh) 一种人工缝控储量提高采收率的油气开采方法
CN105822269A (zh) 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
Jiang et al.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mechanism of multi-seam drainage in a CBM well: An example from Zhucang syncline
Jardine et al. Distribution and continuity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CN106014372A (zh) 一种基于砂体结构的水平井布井方法
Ma et al.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the water-flooding of oil fields during the high water-cut stage
He et al. Progress i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normal-pressure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N207315337U (zh) 用于层状低渗油藏开发的井网结构
Huang et al. Controlling factors towards co-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coalbed methane and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Levanov et al. Concept bas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major complex field in Eastern Siberia using flow simulation
CN113958303A (zh) 特高含水多层系油藏层系互换调流场方法
ZHOU et al. Application of multilateral wells with limited sand production to heavy oil reservoirs
Jin et al. Development of Daqing oil field by waterflooding
Guo et al. Optimization on Well Energy Supplement and Cluster Spacing Based Upon Fracture Controlling Fracturing Technology & Reservoir Simulation-An Ordos Basin Case Study
Levanov et al. Evolution of approaches to oil rims development in terrigenous formations of Eastern Siberia
Zeng et al. Studies on seepage law considering stratigraphic dips
Xiao Study of Well Pattern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in High Dip Angle Fault Block Reservoir
YANG et 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Reservoir with Big Gas Cap and Narrow Oil Rim in Bohai Bay
CN114622889B (zh) 存在高渗层及层间窜流的巨厚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井网调整方法
Wang et al.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Low-Permeability Carbonate Reservoirs Based 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Liu et al. Injection-Production Well Pattern Optimal Control Theory
Zhou et al. Applicabilit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Special Well in East Ilijik Thin Reservoir
Liu et al. Complex Well Pattern Optimal Design
Zeng Optimization of Natural Gas Gravity Flooding Well Pattern in Low Dip Laminated Sandstone Reservoi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